天竺特色农业发展取得成果

天竺特色农业发展取得成果

一、天祝特色农业发展取得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杨清[1](2021)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河西走廊的实施效应及牧民的响应》文中提出草地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退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自2011年以来,我国实施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旨在保护草原生态系统,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及牧民收入的提高。甘肃省河西走廊,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主要区域之一。甘肃省在实施这一政策过程中,依据区域特点,综合各类因素,制定了差别性的补奖标准。牧民是生态生产力的直接维护者,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牧民既是被补偿的主体,也是“经济人”,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响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策的实施效应。本研究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伦理等理论为基础,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生态补偿的相关文献,对河西走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PESREn)系统协调性及草原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于2015-2017年连续3年,每年7月,分别对属于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的天祝县、肃南县、民乐县、永昌县、民勤县、古浪县、肃北县和阿克塞县等8个县、22个乡镇、94个村的550户牧民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调研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农牧业生产及牧民生计、牧民生态保护意识、牧民对政策的认知和行为响应、政策执行及牧民对政策的满意度、牧民政策期望等七个方面。基于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认知、行为响应、参与政策的意愿和满意度,对实施不同补偿标准的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在牧民响应和对政策的满意度两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经济效应、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综合效应等方面评价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效应。最后基于牧民需求视角,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为:1.河西走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呈现不同的增长趋势。各县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指数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系统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在波动中小幅优化,资源和环境子系统发展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复合系统的协调可持续进程。该区域草原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区域异质性,发展水平最高的肃北县得分1.589,最低的民乐县仅得分-0.650。2.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行为响应积极。影响牧民行为响应的因素依据程度大小依次为:草地面积、民族、对政策的了解、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龄、家庭规模和对实施政策效果的评价。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青藏高原区,牧民的草地面积和家庭规模是主要因素,该区域牧民对草地资源的依赖性很强。民族、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家庭收入则是影响西部荒漠草地区牧民行为响应的重要因素。3.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牧民对补奖政策的平均满意度为68%,但其参与意愿较高。影响牧民对政策满意度的因素包括对政策作用的评价、迁出草原的意愿、对政策内容的了解、家庭规模、民族和年龄。影响少数民族牧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有:对政策作用的评价、迁出草原的意愿以及家庭规模。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影响青藏高原区牧民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包括:家庭规模、对政策作用的评价、迁出草原的意愿、受教育水平和对补偿政策的了解。影响西部荒漠草地区牧民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是:对政策作用的评价、对补偿政策内容的了解、对草地的维护以及受教育水平。4.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综合效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后的生态效应最为显着,提升了27.57%,其次为社会效应,提升了19.18%,经济效应最低,仅提升了8.56%。河西走廊各区域政策效应呈现出差异性,生态效应提升幅度最大的为民乐县,社会效应提升最大的为阿克塞县,经济效应提升最大的则为肃北县。从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的比较来看,青藏高原区政策实施效应高于西部荒漠草地区。5.优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对策建议。牧民作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重要参与者,在草原生态保护的同时,提高牧民收入水平和可持续生计能力是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顺利实施的关键。基于牧民需求视角,提出以下建议:(1)以区域差异为依据,细化生态补偿标准。(2)以技术补偿为主,探索生态补偿集体奖励制度。(3)以畜牧业生产集约化经营为方向,逐步实现放牧与舍饲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4)以延长产业链为突破口,实现草原经济三产融合。(5)以生态移民工程为保障,转变牧民生活方式。(6)统筹系列化改革,建立生态补偿配套制度。

顾玉鹏[2](2021)在《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国寿财险公司在甘肃的实践》文中提出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当地农业经常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这极大的危害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发展。农业保险是目前规避当前农业风险的有效措施,对于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村发展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甘肃省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保险扶持政策,并且发挥了良好的成效。(1)本文对甘肃省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对甘肃当地的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对农业保险的发展史进行回顾,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进行了相关定量分析,并对当地独特模式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获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2)本文对当前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从保费规模、赔付支付、保障水平、保险产品等方面来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依据潜在的不足,借助实例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对问题成因进行了研究和总结。(3)本文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详细应对策略。立足保险实践,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提出了从提高农业保险推广与普及力度;增强服务能力及其水平;改进与完善运作机制;不断推进基础设施构建;健全保障机制。

王杨[3](2020)在《甘肃省精准扶贫中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根据国家扶贫办发布的信息,截止2016年底,依据我国相关的贫困人口收入标准,国内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数仍有4300余万人。这些人贫困程度深,自我发展能力弱,采取常规手段难以脱贫,为此,我国及时转变扶贫方式,将精准扶贫作为国家基本方略。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起全社会的资源来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这一过程中,中央要做好统筹工作,建立党政一把手负责制,确保各地区能够将扶贫工作落实到位。目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冲刺阶段,实现到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甘肃省作为典型落后地区,农村的贫困户很多、贫困程度深,是我国扶贫工作开展的主要对象,本文以精准扶贫为背景,在梳理和参考相关理论研究的成果上,结合国内外研究对于贫困工作方面的问题的实践理论和经验,对甘肃省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工作进行分析,找出农业科技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农业科技服务的对策,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农业科技服务推广提供有价值参考。文章主要分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采取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二章相关概念介绍与理论基础,简述了“精准扶贫”、“农业科技服务”概念,阐述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科技服务的重要性为后文的研究奠定理论支撑;第三章阐述甘肃省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第四章对甘肃省精准扶贫中农业科技服务进行调查分析,以天祝县为例,分析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科技服务带来的影响及现状,第五章从推广体系、科技人员现状、农民接受现状及农业科技环境等进行总结,总结甘肃省农业科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第六章对策建议,根据前文研究,对甘肃省农业科技服务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对策建议,建议要健全服务体系,着力提升人员素质,强化政策落实监管,增加农业科技服务脱贫途径。

张晶磊[4](2020)在《以凉州区为中心武威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与发展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域经济是国家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基本单位,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承担着新的发展任务。凉州区是武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武威市重新设计和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其担负着促进武威地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重要使命,以凉州区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对提升武威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意义重大。凉州区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生态条件约束、工业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造成凉州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重,创新创业活力不足,中心城区功能品质不完善,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包装不够等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随着西部经济多元化的逐步完善,以及兰州—武威一带交通网络体系逐步健全,外向服务功能日趋成熟,给武威市凉州区的区域一体化融合与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凉州区汇聚了周边县市农业、旅游、人力、文化、矿产、物流、资金流等优势资源,其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核心是以区域发展战略取代城市发展战略,即以凉州区为核心实现城市间的功能互补,使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格局成熟。因此针对以上一体化融合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凉州区距兰州、银川、西宁300公里左右,兰新铁路和G30连霍高速公路横穿全境,是西北重要的交通要道交汇点。凉州区应整合交通、旅游、农业等优势资源,迅速补齐自身弱项短板,构建面向未来的宽广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2.截至2019年11月底,武威市税务部门减免非居民企业所得税133.61万元,为出口企业退税1061万元,外贸出口总量逐年攀升。基于上述数据,凉州区应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外贸扩量、扩大旅游合作、融合农村产业等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创新创业融合,使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高度聚集,助推自身产业经济、优势经济发展壮大,带动周边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3.2019年凉州区周边各县市生产总值增长均在3%以上,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鉴于此,凉州区应通过实施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战略定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凉州区周边各县市发展潜力,以点带面引领整个武威地区以改革创新和融合协作的姿态,构建出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中部区域共享共赢高质量发展的局面。

马军虎[5](2020)在《农与菜:D村高原夏菜种植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对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继承与发展。如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成为急需破解的难题。本文通过对地处河西走廊的一个多民族村落的经济实践——特色农产品高原夏菜种植的多维考察,以期对当下经济欠发达村庄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D村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一个汉、藏、土、回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村庄。传统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牧业为副。藏族主要从事牧业,汉族、回族、土族从事农业生产。改革开放后,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获得了从事农业生产的自主性,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村庄经济结构逐步调整。禁牧休牧后,牧业逐渐退出村庄经济生活,种植业一枝独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市场对高质量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基于此,D村村民在种植小麦等农作物收入过低的现实境遇下,逐步顺应市场需求,在立足于本村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自1996年起开始试种特色农产品——高原夏菜,2007年扩展至全部3200亩耕地。由于获益高于小麦种植,故高原夏菜的种植经历了从零星试种到全面开花的过程,期间坎坷有之,喜悦更是无尽。随着耕地面积的逐步减少、市场化因素下生产要素的增高、高素质劳动力的外流,以及蔬菜种植风险的加大与农民应对能力弱等原因,高原夏菜种植遇到了发展瓶颈,面临增产潜力薄弱、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双重风险等难题。因此,必须借助政府的扶持和专业合作社的介入,推动农民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破解发展难题:以市场为导向,确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提升高原夏菜种植的技术支撑与培训;健全高原夏菜生产的灾险防御保障机制等。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在新时代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增收、村庄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立足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是促进农民增收和村庄繁荣之本。

陈月[6](2019)在《甘肃省武威市精准扶贫发展模式及减贫效果研究》文中认为贫困问题属于世界性问题,贫困的产生也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它不仅表现在经济收入底下,更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实质内容则是社会发展滞后。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已经将改善民生、扶贫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针对各贫困区域,提出了相应的扶贫政策,同时进行扶贫方案的设计,历年来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扶贫效果。但是在扶贫过程中,由于大部分贫困户面临的贫困问题并不完全相同,引起其提出的贫困需求也具有一定差异。若依旧选择传统扶贫方式对目前的贫困户提供帮助,将会导致产生很多问题,无法有效改善贫困户目前面临的现状,因此需要设计更为精准的扶贫方式来代替传统扶贫方式,满足各贫困户的不同需求。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开始,武威市就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重点工作进行探讨研究,经过2014年一年的实践和探索,武威市于2015年就该市的发展现状,明确指出了“17个主要扶贫措施”,该扶贫方案是结合历史扶贫政策进行设计,通过该扶贫方案的实施,武威市经济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尤其是贫困区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表明该方案的实施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查询资料以及收集统计相关部门数据和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等方式,在回顾和梳理了武威市自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到2018年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武威市精准扶贫方面的一些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同时对现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根据武威市在实现全面脱贫方面的优势、短板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进一步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助力武威精准脱贫的措施和对策建议。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大数据管理模式的引入让精准扶贫工作从贫困户的认定到贫困原因的分析,再到帮扶措施的制定和落实都越来越精细化,通过详细了解、归纳和比对贫困户的基本信息、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武威市在落实扶贫政策的时候就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大数据管理模式还让所有的程序和信息更加公开化、透明化,这从根本上减少了扶贫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总之,大数据管理模式在武威市近几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武威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1+17+2”的扶贫措施,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方面进行了针对性地帮扶,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经过几年的努力,武威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显着提升,民勤县和凉州区均已通过省级摘帽退出的评估验收。3.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得武威市从传统的零星种养业到现在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方式进行过渡。针对目前脱贫中存在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信心不足,害怕脱贫脱政策后继续返贫等隐形问题,设施农牧业、特色产业、农副产品、乡村旅游等的发展,在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同时,是进一步拓宽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吴生伟[7](2019)在《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及其协调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羊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是河西走廊第三大内陆河流域,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对于解决石羊河流域用水结构不合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防止土地沙漠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科学的研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本文在分析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水资源利用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模型,再采用SPSS和GIS空间分析软件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计算,并进行了可视化表达,结果显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关系与水资源的供给量和利用量密切相关,其中水资源供给量主要受到降水量、地表水、地下水、流域调水和蒸发量五个影响影响因素的影响,水资源利用量受到农业用水、城镇用水、生态用水和新增加工业用水四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水资源供给量在空间布局上呈现“东部较强,西部较弱”,水资源利用上,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和综合水资源能力空间布局呈现“南北较弱、中间较强”,城镇用水呈现“北部较强、南部较弱”的空间布局,新增工业用水上呈现“西部较强、东部较弱”的空间布局。根据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关系,基于“多规合一”进行了石羊河流域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规划研究,在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时,主要通过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协调管理体系、协调规划编制内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甘肃省水利设施建设、发展金昌节水农业和加强武威生态环境保护。在和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时,通过建立协调规划体系,完善管理协调机制、划定四条控制线,保护四区空间;在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协调,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对接,合理调配流域水资源。在和区域规划相协调时,主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协调统一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科学有效的涵养流域水资源。在和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时,主要围绕水源地建设和水资源管理,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共享平台,满足金-武绿洲生态发展区用水需求,在落实水资源整体配置的同时,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按照“三区三带,一核四心”的城镇空间格局,提升区域综合产业能力,解决水资源利用矛盾冲突问题。在和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主要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在明确城镇总体规划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平衡城市(镇)和各乡镇用水需求,解决城市(镇)之间用水的矛盾冲突。

刘永礼[8](2019)在《天祝藏族自治县鞍子山村精准扶贫调查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确立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新一届中共中央自始至终都将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扶贫工作视为十分重要的任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要求扶贫工作做到实事求是,灵活变动,实现精准扶贫,杜绝空喊口号现象的出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着重帮助深度贫困区域实现脱贫,保证到了2020年,以目前的执行标准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缓解区域性的贫困状况。我国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民族团结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但是,到2017年底,全国还剩3046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处在“三区三州”(1)等深度贫困地区,到2017年底我们国家在深度贫困区域,尚且存在110个县贫困范围大于18%,存在16000余个村贫困范围大于20%。(2)这些都是难啃的骨头,接下来的扶贫攻坚随着不断深入推进会越来越艰难、越来越复杂。这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不但关系到贫困群众的生计,也关系到当地团结稳定局面的巩固和发展,其意义影响深远。本论文以甘肃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简称天祝县)松山镇鞍子山村为例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天祝县是“三区三州”中深度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里海拔高、温差大、降水少、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少数民族比例高、贫困人口多,是甘肃省“精准扶贫”的重点县之一,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笔者长期在松山镇工作,在资料占有和田野调查方面具有一定的便利条件,因此,拟定本题目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入户调研、实地走访,结合问卷调查,分析梳理了该村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借助研究相关数据资料、综合有关理论给出了应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了一些建议,力争从不同角度、多方维度进一步完善扶贫机制,推动该村乃至天祝县的扶贫实践,使精准扶贫工作精准推进,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进一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全面实现一个人不掉队,一个民族不能少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夯实民族团结基础,努力形成中华民族意识并达到共同繁荣富强的崭新局面。

张泽[9](2019)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南阳山片生态移民搬迁项目绩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移民是新时期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探索实践保护生态环境与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天祝藏族自治县南阳山片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是为实现高深山区3万贫困农牧民和南阳山片2万人脱贫致富奔小康,在科学分析天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的集移民搬迁、生态保护、小康建设、经济发展于一体的惠民富民综合工程,项目的实施让全县约6万高深山区贫困人口得到实惠。为全面掌握项目实施对搬迁农户生产生活、收入就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项目实施带来的生态效益,就必须对项目的绩效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评价。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目标管理理论,结合绩效评价、生态移民等核心概念,利用逻辑模型从项目的投入-过程-结果-影响四个维度出发,构建生态移民搬迁项目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对南阳山片10个移民点搬迁户以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综合分析了南阳山片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对搬迁农牧民生产生活、收入水平、负债水平、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并结合调查数据对项目绩效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项目整体绩效为“良好”,表明该项目与当地发展规划高度一致,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运行规范有序,专项建设资金到位及时,过程监管到位,有效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移民看病就医、子女上学、交通出行等民生问题,有效帮助高深山区藏区群众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摆脱了困境。但是在增加移民就业机会、加快后续产业发展等方面要提高扶持力度。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借鉴国内其他民族地区在生态移民搬迁项目的经验做法,针对性地提出八大方面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供政府决策者和管理者参考,即提高资金补助标准,提升移民综合素质;做好统筹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持续发展能力;探索土地流转新形势,解决务工后顾之忧;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重视文化发展,保护民族特色;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管理服务,完善保障机制。

赵海萍[10](2018)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文中认为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在我国发展的总体布局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将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因为今后几年对于我国扶贫攻坚来说至关重要,也意味着我国面临的扶贫任务将更艰巨,难度也会更大。能否在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与我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密切相关。本研究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实践现状及对策建议进行研究,希望结论可以为我国其他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提供借鉴。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为:一、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概念内涵及主要内容,以及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义、对于实现各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意义重大。二、天祝藏族自治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具体做法,以及对其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经验: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生产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根本;贷款资助脱贫为精准扶贫提供助力;党建为精准扶贫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教育是固基工程;社会保障是兜底工程等从多个维度进行探索。三、天祝藏族自治县精准扶贫工作在识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分析。四、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从驻村干部、社会组织、贫困户等扶贫主客体方面;从工作机制、扶贫机制、脱贫机制、生态保护、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扶贫机制方面;从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培育支柱性产业、就地扶贫与易地搬迁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资金监管力度等扶贫资源方面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

二、天祝特色农业发展取得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祝特色农业发展取得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河西走廊的实施效应及牧民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区域
    1.3 研究前提
        1.3.1 “经济人”
        1.3.2 “社会人”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述
        1.5.2 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1.5.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1.5.4 比较分析
    1.6 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理论基础
        2.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2.1.2 公共产品理论
        2.1.3 外部性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5 生态伦理理论
    2.2 国外生态补偿内涵及实践模式
        2.2.1 国外对生态补偿内涵的界定
        2.2.2 国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2.2.3 国外生态补偿实践模式
    2.3 国内草原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2.3.1 国内对生态补偿内涵的界定
        2.3.2 国内草原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2.4 小结
第三章 河西走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PESREn)复合系统协调性及草原生态经济综合评价
    3.1 河西走廊PESREn复合系统协调性评价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3.1.2 PESREn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
        3.1.3 PESREn复合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
    3.2 草原生态经济综合评价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
        3.2.2 草原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测度
        3.2.3 草原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区域差异
    3.3 小结
第四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牧民参与行为特征分析
    4.1 调查基本情况
        4.1.1 调查区域的选择
        4.1.2 调查区域概况
        4.1.3 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
    4.2 牧民的社会特征
    4.3 牧民的经济特征
    4.4 牧民的生态意识
    4.5 牧民对政策的认知
    4.6 牧民的生产行为
    4.7 草地流转与牧民移民倾向
    4.8 政策的监管
    4.9 牧民对政策的评价和期望
    4.10 小结
第五章 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行为响应及影响因素
    5.1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5.1.1 变量选取
        5.1.2 研究方法
        5.1.3 模型检验
    5.2 牧民行为响应及影响因素
        5.2.1 牧民行为响应
        5.2.2 影响因素
    5.3 牧民行为响应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
    5.4 小结
第六章 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6.1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6.1.1 变量选取及描述
        6.1.2 研究方法
        6.1.3 信度和效度分析
    6.2 牧民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6.2.1 牧民的满意度
        6.2.2 影响因素
    6.3 牧民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
        6.3.1 青藏高原区
        6.3.2 西部荒漠草地区
        6.3.3 少数民族地区
    6.4 小结
第七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效应分析
    7.1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研究方法
        7.1.1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数据来源
        7.1.2 研究方法
    7.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效应测度
        7.2.1 经济效应
        7.2.2 生态效应
        7.2.3 社会效应
        7.2.4 综合效应
    7.3 小结
第八章 基于牧民需求视角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优化对策建议
    8.1 以区域差异为依据,细化生态补奖标准
    8.2 以技术补偿为主,探索生态补偿集体奖励制度
    8.3 以集约化经营为方向,逐步实现放牧与舍饲养殖相结合
    8.4 以延长产业链为突破口,实现草原经济三产融合
    8.5 以生态移民工程为保障,转变牧民生产生活方式
    8.6 以系列化改革为手段,建立生态补偿配套制度
第九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9.1 讨论
    9.2 结论
    9.3 创新点
    9.4 下一步研究计划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草原生态补偿情况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在学期间参与课题
致谢

(2)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国寿财险公司在甘肃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研究
        1.4.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需求及供给研究
        1.4.3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模式和经营模式研究
        1.4.4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研究
第二章 农业保险的相关概念
    2.1 农业保险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1.1 农业保险的定义
        2.1.2 农业保险的特点
        2.1.3 农业保险的分类
    2.2 农业保险的可保风险
        2.2.1 种植险的可保风险
        2.2.2 养殖险的可保风险
        2.2.3 林业险的可保风险
第三章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和现状
    3.1 甘肃省自然灾害概况
    3.2 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历史
        3.2.1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历史回顾
        3.2.2 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历史
    3.3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
        3.3.1 保费规模快速增长
        3.3.2 赔付支出平稳增加
        3.3.3 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3.3.4 保险产品不断增加
第四章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农户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2 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2.1 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4.2.2 政府层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4.3 保险公司层面存在问题及原因
        4.3.1 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
        4.3.2 保险公司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五章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对策研究
    5.1 发展空间
    5.2 发展定位
        5.2.1 在救灾方式上,实现“三个转变”
        5.2.2 在保险能力上,实现“两个增强”
        5.2.3 在农村金融上,实现“一个突破”
    5.3 发展对策
        5.3.1 加强农业保险宣传
        5.3.2 提高服务能力
        5.3.3 优化运行机制
        5.3.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3.5 健全保障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甘肃省精准扶贫中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论文的相关概念
        2.1.1 有关精准扶贫的概念
        2.1.2 有关农业科技服务的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流程再造理论
        2.2.2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马克思、恩格斯农村发展与城乡关系思想
3 精准扶贫中农业科技服务发展历程与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现状
    3.1 农业科技服务的发展历程
        3.1.1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网络的雏形
        3.1.2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起伏阶段
        3.1.3 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发展的创新阶段
        3.1.4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改革创新阶段
    3.2 甘肃省精准扶贫中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现状
        3.2.1 基础设施现状
        3.2.2 人才建设现状
        3.2.3 农业产业现状
        3.2.4 信息服务体系现状
4 甘肃省精准扶贫中农业科技服务调查分析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2 调查方法
    4.3 调查过程
    4.4 贫困户对农业科技服务接受的现状
    4.5 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调查
5 甘肃省精准扶贫中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
    5.1 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科技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5.2 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没有改变
    5.3 农业科技服务环境有待改善
    5.4 科技服务内容和领域需要拓展
6 完善甘肃省精准扶贫中农业科技服务的对策
    6.1 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农业技术进步
        6.1.1 建立健全农业推广体系,加强各级推广机构的建设
        6.1.2 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市场
        6.1.3 增加农业推广经费,保障农业科技成果顺利转化
        6.1.4 加强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农业推广人才
    6.2 加强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加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6.2.1 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
        6.2.2 定期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
        6.2.3 鼓励农民接受农业科技服务,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
    6.3 优化农业科技服务环境,免除农业科技服务体质创新的后顾之忧
        6.3.1 重视贫困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
        6.3.2 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6.3.3 建立相关机制,为精准扶贫工作、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提供保障
        6.3.4 结合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以及未来趋势,找准精准扶贫需求
        6.3.5 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
    6.4 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服务脱贫途径
        6.4.1 利用网络,改变方式
        6.4.2 要重视农业科技技术的创新研发
        6.4.3 建立农业科技扶贫模拟评估系统
        6.4.4 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有效促进农业信息队伍的建设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天祝县贫困人口农业科技服务问卷调查
致谢

(4)以凉州区为中心武威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与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和政策依据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凉州区区情和周边区域基本情况概述
    2.1 凉州区基本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2.2 凉州区周边区域基本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凉州区与周边区域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3.1 凉州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3.2 凉州区与周边区域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凉州区与周边区域发展资源优势分析
    4.1 凉州区发展优势产业和资源分析
    4.2 凉州区周边区域发展优势产业和资源分析
    4.3 凉州区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优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凉州区与周边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策略规划
    5.1 汇聚国内外经济要素,放大中心枢纽优势
    5.2 扩大区域旅游合作,塑造文化品牌
    5.3 充分激发自身发展活力,以点带面辐射周边
    5.4 整合农业农村资源优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5.5 打造强大的功能体系,构筑完善服务平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农与菜:D村高原夏菜种植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田野点概况
第一章 村庄经济结构的转型:从农牧兼营到农作物的种植一枝独秀
    第一节 牧业的“消失”:从半农半牧到禁牧休牧
    第二节 农作物种植类型的更替:从小麦、油菜到高原夏菜
第二章 高原夏菜种植之路:坎坷中不乏惊喜
    第一节 种菜:从零星试种到全面开花
    第二节 卖菜:基于个体散户的层级销售链
    第三节 收获:期盼与喜悦相随
第三章 高原夏菜种植困境: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高原夏菜增产潜力不足:资本与市场
    第二节 双重风险: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
第四章 高原夏菜种植困境之突围:政府、农民与市场
    第一节 确立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第二节 重科学:提升高原夏菜种植的技术支撑与培训
    第三节 灾险防御:健全高原夏菜生产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2018年度D村劳务输转月报表
附录二:主要访谈对象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甘肃省武威市精准扶贫发展模式及减贫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重要意义
        1.2.1 “精准扶贫”概念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评述
        1.3.1 文献计量分析
        1.3.2 研究现状
        1.3.3 典型扶贫模式
    1.4 研究方法和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武威市贫困现状及分析
    2.1 武威市概况
    2.2 武威市贫困现状
第三章 武威市精准扶贫发展模式及减贫成效
    3.1 大数据管理模式
    3.2 帮扶措施
        3.2.1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3.2.2 公共服务保障
        3.2.3 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3.3 扶贫成效
        3.3.1 贫困人口变化趋势
        3.3.2 居民收入显着增加
        3.3.3 基础设施有效改善
        3.3.4 公共服务得到保障
        3.3.5 农业产业发展良好
第四章 武威市精准扶贫保障措施
    4.1 组建工作队和选派干部
    4.2 设定工作目标任务
    4.3 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
    4.4 严格落实考评考核制度
第五章 武威市精准扶贫战略分析及对策建议
    5.1 优势分析
    5.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5.2.1 存在的问题
        5.2.2 对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及其协调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
        1.4.2 国内研究
    1.5 相关概念及规划理论
        1.5.1 相关概念
        1.5.2 “多规合一”理论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现状
    2.1 石羊河流域概况
        2.1.1 区位分析
        2.1.2 自然环境分析
        2.1.3 生态环境分析
        2.1.4 社会发展概况
        2.1.5 经济条件分析
    2.2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来源
        2.2.1 降水
        2.2.2 地表水
        2.2.3 地下水
        2.2.4 水利工程建设
        2.2.5 跨流域调水
    2.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
    2.4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4.1 农业用水比重大,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
        2.4.2 地下水资源利用率高,雨水利用率低
        2.4.3 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脆弱
        2.4.4 规划部门相对独立,缺少流域水资源协调规划体系
    2.5 本章小结
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
    3.1 国家政策
    3.2 社会因素
    3.3 经济状况
    3.4 气候条件
    3.5 生态环境
    3.6 本章小结
4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评价模型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
        4.1.1 选取原则
        4.1.2 指标体系
    4.2 模型构建
    4.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计算结果
        4.3.1 数据来源
        4.3.2 计算结果
    4.4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模式
        4.4.1 水资源供给能力的空间布局模式
        4.4.2 农业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4.4.3 城镇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4.4.4 生态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4.4.5 新增工业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4.4.6 综合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多规合一”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空间协调规划
    5.1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
        5.1.1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协调管理体系
        5.1.2 协调规划编制内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5.1.3 结合甘肃省十三五规划,加快水利设施建设
        5.1.4 结合金昌市十三五规划,发展节水农业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5.1.5 结合武威市十三五规划,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
    5.2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
        5.2.1 建立规划协调机构,完善管理协调机制
        5.2.2 划定四条控制线,保护四区空间
        5.2.3 保护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用水
        5.2.4 加强农业空间保护,发展节水农业
        5.2.5 限制城镇空间增长,保证城镇安全用水
        5.2.6 保护水域空间,有效涵养水资源
    5.3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协调
        5.3.1 在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范围内实现水资源的对接
        5.3.2 在三大流域范围内,合理调配水资源
    5.4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相协调
        5.4.1 建立有效的协调统一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5.4.2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5.4.3 加大水利设施建设,保障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
        5.4.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有效的涵养水资源
    5.5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
        5.5.1 建立信息技术共享平台,完善管理制度
        5.5.2 围绕水资源管理,满足区域用水需求
        5.5.3 落实水资源整体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
        5.5.4 结合城镇空间格局,提升区域综合产业能力
        5.5.5 协调金、武城镇体系规划,解决水资源矛盾冲突
    5.6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相协调
        5.6.1 建立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系
        5.6.2 协调规划研究,平衡城市用水
        5.6.3 明确用水需求,解决用水矛盾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天祝藏族自治县鞍子山村精准扶贫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共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政策推进
    一、中央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
    二、精准扶贫工作政策发展推进
        (一)更加关注扶贫对象精准
        (二)更加注重扶贫方式与成效
        (三)更加注重体现贫困主体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四)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章 鞍子山村精准扶贫现状调查
    一、基本概况
    二、选择鞍子山村的缘由
    三、调查研究情况
        (一)调查目标选取
        (二)受教育程度不高
        (三)致贫因素构成复杂
        (四)贫困人口收入较低
    四、精准扶贫对象管理
        (一)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二)精准扶贫对象动态管理
    五、精准扶贫的实施
        (一)精准扶贫实践现状
        (二)帮扶成效
        (三)鞍子山村2018年实施项目
第三章 鞍子山村精准扶贫遇到的挑战
    一、理论政策学习领会不够深入
        (一)理论联系实际易“走样”
        (二)政策执行易“变味”
    二、自身能力发展不足
        (一)制约脱贫的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下问题依然严峻
        (二)贫困户发展能力不足
    三、产业扶贫和协作扶贫效果不佳
        (一)产业扶贫动力不足
        (二)扶贫产业项目选择缺乏机制约束
        (三)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
    四、精准扶贫相关工作机制有待改进
        (一)各种验收检查相互交织
        (二)检查评价经验不足
    五、精准扶贫还存在一些矛盾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
        (二)扶贫成效与脱贫压力间的矛盾
第四章 关于鞍子山村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
        (一)加强学习扶贫理论,使政策落实不走样
        (二)深入研究扶贫政策,使政策执行不变味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扶贫对象素质
        (一)提升贫困人口文化素质
        (二)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三、着力抓好产业扶贫,继续增强综合扶贫效果
        (一)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四、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一)改善扶贫工作方式
        (二)健全公正的评价体系
    五、正确面对挑战,提高发展质量
        (一)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二)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不断提升扶贫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9)天祝藏族自治县南阳山片生态移民搬迁项目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线路图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及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2 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生态移民
        2.1.2 绩效
        2.1.3 绩效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目标管理理论
第三章 生态移民搬迁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主体及原则
        3.1.1 评价主体
        3.1.2 评价原则
    3.2 评价模型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 指标权重设定
        3.4.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3.4.2 指标权重确定过程
    3.5 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四章 生态移民搬迁项目绩效评价分析过程及结果
    4.1 总体评价方法与标准
        4.1.1 总体评价方法
        4.1.2 评价标准
    4.2 投入维度分析
    4.3 过程维度分析
    4.4 结果维度分析
    4.5 影响维度分析
    4.6 总体绩效评价结果
第五章 国内其他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搬迁做法及经验启示
    5.1 国内其他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搬迁做法
        5.1.1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验做法
        5.1.2 内蒙古自治区经验做法
        5.1.3 青海三江源地区经验做法
    5.2 经验启示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评价基本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
    6.3 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天祝藏族自治县南阳山片生态移民搬迁项目政府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B 天祝藏族自治县南阳山片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居民调查问卷
致谢

(10)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及重要性
    一、精准扶贫的提出
        (一)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
        (二)精准扶贫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一)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义
        (三)民族地区精准脱贫对于实现各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意义重大
第二章 天祝藏族自治县精准扶贫工作的现状
    一、天祝藏族自治县精准扶贫工作
        (一)天祝藏族自治县基本情况
        (二)天祝藏族自治县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
    二、天祝藏族自治县精准扶贫经验探索
        (一)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
        (二)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三)生产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根本
        (四)贷款资助脱贫为精准扶贫提供助力
        (五)党建为精准扶贫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六)教育是固基工程
        (七)社会保障是兜底工程
第三章 天祝藏族自治县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天祝藏族自治县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
        (一)精准识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天祝藏族自治县精准扶贫问题成因分析
        (一)精准识别方法还存在部分缺陷
        (二)农村劳动力外流
        (三)教育问题缺乏重视度
        (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面临两难处境
        (五)牧民搬迁使扶贫难度加大
        (六)扶持政策存在缺陷
第四章 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
    一、充分调动扶贫主客体的积极性
        (一)鼓励驻村干部扎根农村
        (二)形成社会组织扶贫合力
        (三)提高贫困户参与度
    二、扶贫机制的优化
        (一)改革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二)创新信贷精准扶贫机制
        (三)完善脱贫机制
        (四)坚持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五)出台更加优惠的民生政策
        (六)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与人才培养
    三、合理利用扶贫资源
        (一)夯实民族地区农牧业发展基础,促进农牧业现代化
        (二)培育发展支柱性产业
        (三)坚持就地扶贫与易地搬迁相结合
        (四)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五)加大扶贫资金监管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攻读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奖励
致谢

四、天祝特色农业发展取得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河西走廊的实施效应及牧民的响应[D]. 杨清. 兰州大学, 2021(09)
  • [2]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国寿财险公司在甘肃的实践[D]. 顾玉鹏. 兰州大学, 2021(12)
  • [3]甘肃省精准扶贫中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研究[D]. 王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4]以凉州区为中心武威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与发展探究[D]. 张晶磊. 兰州大学, 2020(01)
  • [5]农与菜:D村高原夏菜种植实践研究[D]. 马军虎. 兰州大学, 2020(01)
  • [6]甘肃省武威市精准扶贫发展模式及减贫效果研究[D]. 陈月. 兰州大学, 2019(02)
  • [7]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及其协调规划研究[D]. 吴生伟.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8]天祝藏族自治县鞍子山村精准扶贫调查研究[D]. 刘永礼.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1)
  • [9]天祝藏族自治县南阳山片生态移民搬迁项目绩效评价[D]. 张泽. 兰州大学, 2019(08)
  • [10]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D]. 赵海萍. 西北民族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天竺特色农业发展取得成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