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是美国新经济的重要基石——美国新经济成因之第四视角

风险投资是美国新经济的重要基石——美国新经济成因之第四视角

一、风险投资是美国新经济的重要基石——美国新经济成因大透视之四(论文文献综述)

韩美琳[1](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邵阳子[2](2019)在《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研究》文中认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陷入周期性衰退。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困难表面上看是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实则是存量技术及其相应经济形态支撑力减弱的结果。寻找支撑未来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成为当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已由高速回落至中高速,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益孱弱。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的“拐点”,随着传统动能的减弱,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与改造升级传统动能结合起来,换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形成经济增长的双引擎,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促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现有国内外关于中国新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广受认可的理论体系,相关研究多以定性分析和案例研究为主,缺乏量化实证研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基于新经济发展视角,探究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关系的研究更是稀少。因此,研究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从“新经济”和“经济结构”的相关文献出发,对新经济冲击经济结构演化的历史追溯和现实考量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对前三次工业革命历史进程的梳理,来分析新经济的发展和演化历程。可以看到历次工业革命的爆发都是在重大技术创新以及支撑力的推动下,催生出新产品、新业态和新组织,从而改变经济形态的性质,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最终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不同的社会中占核心地位的经济结构也会反映当时经济形态的特征。基于计量经济学等多种实证模型,重点研究了新经济发展对经济结构变动的冲击机制。本文基于ITIF构建的“美国各州新经济指数”和财新网构建的“中国新经济指数”,结合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官方统计机构对我国新经济具体形态的阐述,从知识经济、互联网经济、开放经济、绿色经济、创新经济和活力经济六大方面构建了“中国新经济发展指数(CNEI)”,并基于PPCA法,对2003年至2016年我国31省(市、自治区)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基于Theil指数和Moore指数,对我国各省2003年至2016年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和变迁速度进行了评价;基于SRA,对我国各省2003年至2016年TFP进行了测量。综合前文的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得出的CNEI、THI、MI和TFP数据,分析了新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信贷和技术进步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机制,重点研究新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冲击作用。与此同时,分析了新经济在我国几种典型业态的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和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对相关论题的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有利于为我国发展新经济和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有利于引导宏观经济主体和微观经济主体重视创新投入,扶持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济,促进我国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有利于引导宏观经济主体和微观经济主体积极挖掘内部经济增长点,培育新动能、新产业和新业态,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和“经济硬着陆”。

李城熠[3](2017)在《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对美国经济的认知:2001-2016年》文中认为在经历了 2001年短暂衰退和2007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相对衰落,中国经济却保持增长。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中国对美国的认知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从中国知识界对美国的报道中可以看出,美国已经从被模仿、被追随的地位逐渐向更为平等的位置移动。未来中国对美外交政策动机是进攻性还是防御性,在一定程度上将建立在中国对美认知的基础之上。经济是衡量国家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中国对美国经济的认知将会影响对美政策的制定。本论文选取《国际问题研究》、《美国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和《现代国际关系》5个核心政治期刊,对这些期刊2001年至2016年期间发表的有关美国经济的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出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对21世纪以来美国经济的认知。本论文归纳对比了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关于美国经济危机、美元霸权、美国经济成就与中美经贸关系的认知。本论文认为,就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对美国经济的认知而言,他们眼中的美国形象较为符合国家形象理论中的帝国主义形象。根据国家形象理论,中国的对美外交政策动机当为防御性动机,中国更愿意作为维持现状国家而非作为修正主义国家。

苏伶童[4](2013)在《美国资本主义之文化属性 ——身份认同视角》文中研究表明美国文明又被称为“经济文明”或“商业文明”,经济要素与文化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一过程贯穿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作为核心文化元素之一,身份认同参与见证并记录下文化与经济间之互动状况。本文运用历史-文化研究方法,结合经济社会学理论,以身份认同为视角,探寻并诠释美国资本主义之文化特质及其成因。本文着重指出,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体系,不仅包含经济结构,而且具有文化内涵。历史、经济、文化和心理交织构建出独具特色的美国资本主义。本文重点阐释身份认同之历史功能,突出文化身份在美国经济增长中之作用及影响。本文基于文化机体论与历史特殊论原则,将美国经济置于历史-文化领域进行分析与考量,对美国资本主义展开多维度、深层次的观察和剖析。只有深入理解美国资本主义之真正内涵,才有可能发现其发展之内在逻辑与特点。本文一方面驳斥了当代主流经济学家“文化最微不足道”、“身份认同是个模糊概念”等观点,依据史实分析和逻辑推论证明,不仅美国人的经济行为有着明显的价值体系塑造痕迹,包括美国身份认同及制度在内的文化要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及经济增长空间。另一方面,本文也驳斥了“文化几乎改变一切”的文化决定论思维,并指出,文化可以改进但无法真正替代市场经济之内在动力,而文化心理则极易受经济状况之影响而发生改变。对于经济而言,文化之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通过互动而建立起与经济发展之共同相关性,为经济增长集聚社会合力,对经济要素施与修正及制衡;文化的消极影响则主要表现在拖延甚至阻碍经济发展,以及使企业及商家丧失发展积极性方面。就当前美国经济危机而言,其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全球化生态下的美国经济与美国文化间之“脱序”。美国经济现在急需将技术进步与专业化高效所带来的积极成果回报社会;美国文化则必须要在“苏格拉底式参与”和“笛卡尔式分离”间尽快作出选择。要改变这种经济与文化之间各自为战的局面,就要重新恢复经济与文化间之共同相关性,以使美国资本主义朝着“良好发展”的方向前行。在良好发展的社会氛围中,经济发展适度而有序。由此,建立民主身份认同是当前要务。不同于“碎片化身份认同”,“民主身份认同”是建立在社会交往与爱心的基础之上,因此更加稳固、真实,也更具人文关怀。回归社会秩序后的身份认同将成为联通经济与文化间的桥梁,为美国资本主义顺利前行铺平道路。由此,本文强调指出,经济与文化是美国资本主义这枚硬币的两面,两者共同赋予这枚硬币以功能及意义。经济与文化“和”则资本主义发展,“失和”则发展停滞或陷入危机。要正确认识和诠释资本主义,就应该从经济和文化两方面着手。双管齐下,我们将有可能分析并诠释美国资本主义之特质。最后,本文尤其指出,美国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根植于其中的文化元素与经济要素间的历史性、结构性互动基础之上,由此而形成的特殊文化属性决定了美国资本主义难以成为社会发展之普世性标准与模式。

鄢显俊[5](2010)在《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代最重要的科技-产业革命,它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美国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造着人类社会。就技术和社会互动的角度观察,在美国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展开的过程,美国社会为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经由信息技术革命“重塑”的当代资本主义被称为信息资本主义,在其形成过程中诞生了信息垄断,它指独占信息核心技术的信息产业垄断资本、凭借其市场权力,滥用知识产权以攫取高额利润而实施的一种垄断,是当今资本主义微观经济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它鞭辟入里的解剖将为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提供一扇独特的“视窗”。信息垄断起源于信息经济形成和信息产业勃兴的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信息垄断的实质是对知识的垄断,其表现形式是垄断IT核心技术。信息垄断的发展史也就是全球计算机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和CPU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的发家史,其产业代表是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结成的Wintel联盟。而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所造成的影响逐渐引起国际社会普遍担心:它有可能成为信息时代美国控制互联网“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信息垄断生态环境模型”揭示了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它由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产品基础和法律环境三大要素构成。信息垄断厂商熟练地运用法律策略和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业策略打压竞争并侵害消费者。为此,它遭遇了美欧日韩各国频频发起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信息垄断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对抗自己的“内生反对力量”。这就是“自由软件”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开源软件”运动。前者坚决反对微软代表的资本主义“私有软件”制度,堪称“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空想社会主义。后者试图探索一条“自由软件”商业化运作的道路,而且获得成功,这是理想妥协于现实的必然结果。信息垄断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信息时代的特殊体现。任由信息垄断泛滥将对经济公正乃至社会公正产生重大危害。而且,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强大的“战略武器”,信息垄断还能够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利益之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除了信息垄断这一微观层面的经济现象外,还表现在中观和宏观的其他所有领域,在信息技术范式的“重塑”下,信息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表现为“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除此,“数字鸿沟”代表了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探讨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测度方法和量化表现,将更有助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内在规律以及所蕴藏的危机。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信息时代最复杂的“两制”关系,其特征可用:“共时态并存中的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信息资本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生紧密联系和互动,这种复杂关系的演进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促使这种错综复杂关系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日愈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动能所致,这是马克思早年所指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诸多引人注目的新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依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两大本质特征仍旧如故,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即商品生产无所不在;第二,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榨取剩余价值。综合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解读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必须看到,“两个必然”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而“两个决不会”则强调了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更替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总之,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有长足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是: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变化本身。信息技术革命开启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变迁历程。运用ORBICOM提供的测量方法,通过多维度量化考察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进程,比较它与信息资本主义的差距及中国的追赶特点。可以看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是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超常规发展的典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应对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典型代表的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的国策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刘金红[6](2009)在《美国新经济增长与克林顿政府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财政政策作为两大宏观调控工具之一,也一直是各国政府实现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本文在梳理了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考察了克林顿政府时期使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及途径。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克林顿政府务实灵活的财政政策。克林顿政府财政政策的特点是以同时削减赤字与增加经济增长潜力为特征,在削减赤字的同时不削弱经济增长潜力,在税收中“增中有减”、在财政支出中“减中有增”;从促进技术创新、刺激民间投资和推动人力资本形成等三个方面为美国“新经济”增长提供了持续而稳定的动力。克林顿政府财政政策成功的经验,无疑对我国财政政策运行机制的完善有着借鉴意义。本文最后通过两国财政政策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对我国的启示:稳健的财政政策是长期的政策选择;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税制改革,完善税收政策体系;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王晓坤[7](2009)在《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之下的美国制造业变革(1980-2000)》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是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信息技术革命时代背景下美国制造业的变革发展历程及变革产生的影响。文章首先扼要回顾了在信息技术革命之前美国制造业的大体发展历程,其中包括美国制造业在工业革命中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衰落两个部分。由此引出本文探讨的重点即美国制造业变革的原因。这场变革是在两个层面同时进行。一方面,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立法和修订法案扶持和鼓励制造业的各项变革以及及时革除妨碍制造业发展的各种障碍;另一方面,美国制造业积极采用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改进和提升生产技术,同时变革原先不合时宜的生产体制、管理模式及经营战略。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历程,美国制造业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重新复苏并继续成为美国国民经济的中间力量。同时,美国制造业的变革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制造业的历史性调整,这对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冯耀祥[8](2009)在《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成因研究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实证检验》文中认为中美双边贸易对中美两国发展生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美国对华贸易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阻碍着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现有关于美国对华贸易保护的研究大多限于对美国对华贸易争端某一种或几种形式的分析或者理论评述,对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成因的分析还不够系统,一些结论也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因此,全面考察美国外贸发展和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状况,深入剖析美国对华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政策成因,对美国对华贸易保护行为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美国对华贸易保护的关键成因,有助于积极主动地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贸易争端带来的损失,维护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概述中美贸易关系的重要意义、美国对华贸易保护状况、特点及其危害,表明本文研究的动机和意义,说明全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创新点。第二章简要回顾贸易保护主义观点的发展脉络、学者们对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和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研究文献,阐明本文的分析框架。第三章系统分析美国外贸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外贸政策的演变,从美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角度对美国对华贸易保护做出解释。第四章全面评述中美贸易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中美经贸关系的角度对美国对华贸易保护做出解释。第五章重点分析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发展特点和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决策中的作用,考察中美政治制度差异、经济制度差异、战略冲突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影响,从政治经济体制的角度对美国对华贸易保护做出解释。第六章根据前几章的分析,提出关于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要影响因素的10个命题,建立模型考察影响美国对华贸易保护的宏观政治经济因素、产业因素,采用逐步剔除的方法找出关键因素和核心因素。第七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分析美国对华贸易保护的发展趋势,提出应对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经济增长呈现周期性波动,制造业发展慢于服务业,传统产业发展慢于高新技术产业,部分战略产业和传统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贸易失衡问题非常突出,导致美国对外贸易理念从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对外贸易政策从自由贸易政策转向管理贸易政策、战略贸易政策,进行贸易保护是其限制进口、扩大出口、平抑贸易逆差的重要手段。第二,中美经贸关系正常化以来,中美贸易既实现了规模扩张,也实现了质量和水平的升级,商品结构逐步优化,中高技术产品逐渐成为主体,对美国相关产业特别是敏感产业形成不小的竞争压力,相关产业借助贸易保护维护自身利益的动力增强。贸易失衡、知识产权、市场开放、最惠国待遇和非市场经济地位、人民币汇率制度等问题成为美国对华贸易保护的主要理由或借口。第三,中美同为政治大国和对世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经济大国,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具有显着差异,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一些战略冲突,双方发展双边经贸关系的目标不同。工商、劳工、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利益集团积极参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使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具有显着的实用性、阶段性、波动性、歧视性,这与中美政治关系不稳定的状况一起促成美国借助对华贸易及对华贸易政策遏制中国发展,迫使中国让步。第四,美国对华贸易保护的成因非常复杂。最主要的经济成因是:中美经贸关系深入发展,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中国经济发展壮大,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结构升级等。最主要的政治成因是:中国崛起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美国利益集团的活动,中美政治关系不稳定发展等。以WTO为主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为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提供了便利。第五,美国对华贸易保护将长期存在。中美经贸关系越是发展,中国经济越是发展,对美出口商品结构越是优化,美国对华贸易争端就越多发、越复杂。第六,贸易保护不会影响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大局。中美经济互补性强,双边经贸关系对中美两国都非常重要,双方不会为了局部利益而破坏互利共赢的大局。第七,虽然美国对华贸易保护具有必然性,中国仍可采取积极措施,避免贸易争端多发或激化。要加强对话和制度协调,建立和发展多边、双边贸易政策协调机制、贸易争端磋商机制;要大力推进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要积极参与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全面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要重视做美国相关利益集团的工作,发挥其促进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发展、抑制贸易争端多发的作用;要扩大自美进口,逐步改变中美贸易失衡状况;要建立贸易保护预警体系和应对机制,减少贸易争端及其带来的损失;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增强抵御贸易保护风险的能力。

侯集体[9](2007)在《信息技术产业与美国新经济》文中研究表明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表现平平的时候,美国经济却在保持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情况下经历了近十年的稳定持续增长,创下了20世纪美国经济持续发展时间最长的历史性记录,成为全球经济的最大亮点。可以说美国经济从1991年3月开始回升到2000年5月回落,已经持续增长超过111个月,成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时期,在近十年的时间内美国创造了经济史上罕有的奇迹。特别是90年代后期,出现了“两高两低”的局面,即高经济增长率、高生产增长率和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现象。美国经济这种“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繁荣景象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这种情况不仅在资本主义经济史上难得一见,而且也是各种经济学说难以解释的。因此,有的学者把这一轮的经济增长称为“新经济”。本文从回顾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历程入手,归纳了促使美国经济飞速增长的重要原因,着重分析了信息技术及产业在美国新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及其对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的巨大促进作用,阐述了美国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我国产生的深远的战略意义。通过本文系统论述信息技术及产业在美国新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使人们认识到发展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是当今社会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研究美国借助信息技术开发实现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状况,为政府、企业、教育等领域的管理人员提供比较详细的资料,为科学决策提供一些帮助。我们借鉴美国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成功经验,发展壮大我国的信息科学技术,并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以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回顾了9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经济增长的原因。第三部分论述了信息技术在美国新经济中的重大作用。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对美国新经济的重大贡献。第五部分论述了美国信息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梁运文[10](2005)在《产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研究 ——基于战略演化和制度动态变迁的视角》文中指出20世纪70~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中出现了一个独特而有趣的现象,即:在20世纪的最后30年中,美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反差态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美国新经济的繁荣和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分别长期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把交椅的美国经济和日本经济,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研究的重点,而1970~2000年日美经济动态演变过程中表现出的彼消此长独特态势,更是各方探讨研究的焦点。 对此,本文通过分别对美国与日本产业竞争力在20世纪70~90年代动态变迁趋势的研究,再对20世纪70~90年代日美产业竞争力进行动态比较,结果发现一个与20世纪70~90年代日美经济巨大反差相同步的反差现象,即日美产业竞争力变迁在20世纪的最后30年里,亦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有趣现象:1970~1985年间,美国产业竞争力不断衰退,滑向低谷,而同期日本产业竞争力则蒸蒸日上,趋向巅峰;1985~2000年间,日美产业竞争力态势则出现惊天大逆转,美国产业竞争力“风光无限好”,日本产业竞争力则承受“失去的10年”之痛苦。由于宏观经济伺题的根源在于微观经济,因此,本文认为,日美宏观经济在20世纪70~90年代出现的彼长此消的巨大反差态势,其根源在于微观经济中日美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变迁;同时又由于企业竞争优势根源于产业竞争力,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具备强大竞争力的产业,不可能孕育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故此,本文把日美经济发展态势巨大反差现象“幕后”驱动力的本质,归结为日美两国产业竞争力的“创造性毁灭”。作者认为,正是日本与美国产业竞争力的彼长此消导致了日美宏观经济在20世纪70~90年代发展态势的巨大反差。 把日美经济巨大反差现象的驱动力归结为日美产业竞争力的“创造性毁灭”,必然存在三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逻辑问题。本文认为,唯有完满地解答了这三个问题,方能对日美产业竞争力的动态变迁做出全面的解释并揭示其中的规律。这三个必然的逻辑问题分别是: 问题1:产业竞争力产生的因果传导链是什么?构建这样一条产业竞争力产生的因果链,是探寻20世纪70~90年代日美产业竞争力此消彼长态势规律的基础。 问题2:产业竞争力从强盛到衰退的变迁机制是什么?对于日美经济巨大反差现象而言,其现象背后的本质,就是日美产业竞争力的动态变迁,解释日美产业竞争力的动态变迁是日美经济巨大反差现象研究的根本核心所在。探讨产业竞争力从强盛到衰退的动态变迁机制是探寻20世纪70~90年代日美产业竞争力此消彼长态势规律的关键所在。 问题3:保证产业竞争力动态变迁路径平滑化,以获取可持续国家竞争力为目标的战略模式是什么?作为问题1和问题2的逻辑延伸,鉴于20世纪70~90年代日美经济

二、风险投资是美国新经济的重要基石——美国新经济成因大透视之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险投资是美国新经济的重要基石——美国新经济成因大透视之四(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结构安排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一、文献回顾
        (一)新经济的概念界定
        (二)新经济的具体形态
        (三)新经济的深入思考
        (四)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关系
    二、国内外文献述评
    三、理论分析
        (一)经济形态的界定
        (二)新经济内在的产生机制
        (三)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 新经济冲击经济结构演化的历史追溯和现实考量
    一、新经济的发展与演化历程
        (一)技术突变与演进
        (二)组织模式变革
        (三)经济结构演化
        (四)小结
    二、本轮新经济对经济结构的冲击
        (一)兴起的背景
        (二)技术演进的过程
        (三)组织和结构的变迁
第四章 新经济对经济结构演化的催化作用
    一、全球视角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经济结构变化一般机理
        (二)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三)新经济推动全球经济结构的演化发展
    二、中国新经济与经济结构发展评价
        (一)中国新经济指数评价
        (二)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测量
        (三)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测量
    三、新经济对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冲击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二)实证模型设计
        (三)实证分析
    四、新经济冲击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趋势
第五章 新经济的典型业态及对策建议
    一、新经济典型业态的表现与效应
        (一)跨境电子商务
        (二)互联网金融
        (三)共享经济
    二、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3)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对美国经济的认知:2001-2016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方法及论文框架
第一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认知与认知理论
        一、认知与认知理论的定义
        二、认知理论的研究对象
        三、认知理论的具体内容与分类
        四、认知的偏差错误知觉
    第二节 认知与外交政策的关系分析
        一、认知、意象与国家形象
        二、国家形象理论与外交政策动机
        三、外交政策与学者参与
        四、本文的理论假设
第二章 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对美国经济的认知
    第一节 对美总体经济发展的认知:2001-2016年
    第二节 对美国经济危机的认知
        一、2001年美国经济衰退
        二、从2007年次贷危机到2008年金融危机
    第三节 对美元霸权与经济霸权“衰落”的认知
        一、对美元霸权的认知
        二、美国经济是否衰落?
    第四节 对美国经济优势的认知
        一、对“新经济”的认知
        二、美国经济新增长点
    第五节 对中美经贸关系的认知
        一、中美经贸问题
        二、对中美经贸关系未来的认知
第三章 中国的外交政策倾向
    第一节 认知与外交政策动机
    第二节 从对美经济认知判断中国外交政策倾向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美国资本主义之文化属性 ——身份认同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概念阐释
    1.2 主题思想
    1.3 主要论点
    1.4 研究方法
    1.5 文章结构
    1.6 文献综述
第二章 英国海外飞地
    综述
    2.1 英属北美
        2.1.1 自然经济条件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2 英国文化元素对殖民地经济之影响
        2.2.1 英语的经济性能
        2.2.2 旧世界的先进生产技术
        2.2.3 英国普通法与北美市场规范
        2.2.4 英国重商主义对北美经济结构及运行体系之影响
        2.2.5 清教思想与资本主义工作伦理
    2.3 英属北美资本主义发展成就
    2.4 小结
第三章 美国新人
    综述
    3.1 公民民族主义之美国民族认同
        3.1.1 美国法的形成
        3.1.2 地缘政治下的民族认同
        3.1.3 “生产者”公民
    3.2 美国民族主义经济实践
        3.2.1 美国式道路
        3.2.2 美国体系
        3.2.3 美式制造体系
    3.3 美国民族主义文化实践
        3.3.1 美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
        3.3.2 国族文学之创立
        3.3.3 美国价值体系初成
    3.4 小结
第四章 消费社会
    综述
    4.1 社会转型期内之生产、消费与身份认同
        4.1.1 新工业革命:福特主义与泰勒主义
        4.1.2 城市化:消费与身份认同建构
    4.2 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
        4.2.1 消费社会之前奏
        4.2.2 消费社会之兴起
        4.2.3 消费社会之调整与过渡
        4.2.4 消费社会之繁盛
    4.3 后福特主义时代与自我认同之兴起
        4.3.1 后福特主义与个性消费
        4.3.2 细分市场对同一性社会认同的解构
        4.3.3 后福特主义时代的社会问题
    4.4 小结
第五章 多元文化时代
    综述
    5.1 全球化作用下之美国经济与文化转型
        5.1.1 美国新经济
        5.1.2 美国多元文化生态及其商务战略
    5.2 当代美国资本主义之后现代特征
        5.2.1 后现代文化生态
        5.2.2 后现代经济特征
    5.3 华尔街
        5.3.1 金融与资本主义
        5.3.2 问题华尔街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English Description

(5)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及内涵
        (二) 信息技术革命促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三) 垄断理论的争鸣及信息产业的垄断现象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革命
        (二) 信息化、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
        (三) 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与信息垄断
    四、研究的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的难点
        (二)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与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历史原因
        一、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科技-产业革命
        二、信息技术革命的社会历史原因:基于SST理论的分析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一、信息垄断前史——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萌芽
        二、信息垄断的萌芽——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迅速发展阶段
        三、信息垄断的形成与发展——信息经济基本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第二章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及"另类信息垄断"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Wintel联盟"
        一、何谓Wintel联盟
        二、信息垄断暨Wintel联盟的特征
    第二节 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
        一、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的含义
        二、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所面临的压力及其变革
第三章 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信息产业及其加速度规律
        一、"摩尔定理"(Moore's law)揭示信息产业的加速度规律
        二、"摩尔定理"(Moore's law)对信息垄断的意义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产品基础:信息产品的诸多特性
        一、信息产品的生产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
        二、信息产品能够对用户产生极强的"锁定"(Lock-in)效应
        三、信息产品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四、信息产品具有"网络效应"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法律环境:严密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简介
        二、美国在全世界率先开启对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的先河
第四章 信息垄断厂商的市场策略及其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
    第一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法律策略:用"知识产权的大棒"维护垄断
        一、计算机软件保护肇始之作:盖茨"致计算机爱好者的公开信"
        二、专利权从来都是英特尔克敌制胜的不二法宝
        三、微软的全球反盗版行动
    第二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商业策略:"知识霸权"主宰下的赢家通吃
        一、"捆绑"(Bundling)策略
        二、OEM策略
        三、"歧视性价格"策略
        四、"标准战争"
    第三节 信息垄断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魔道相长的激烈对抗
        一、美国反垄断法律制度与微软、英特尔遭遇的反垄断调查及诉讼
        二、欧盟、韩国和中国台湾针对微软、英特尔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
第五章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本质及危害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
        一、"自由软件"运动: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从"自由软件"到"开源软件"的嬗变:自由精神如何不被商业湮灭
    第二节 "开源软件"对微软垄断的挑战及微软的应对
        一、"万圣节文档":微软内部机密备忘录
        二、"开源软件"反抗微软垄断的苦斗及初现的曙光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本质及危害
        一、信息垄断的本质
        二、信息垄断的危害
第六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及其新型的两极分化
    第一节 信息技术范式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
        一、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转型
        二、信息技术范式框架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创造性破坏"的一般描述
        三、信息资本主义新变化种种:"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
    第二节 信息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数字鸿沟"
        一、"数字鸿沟"及其测量模型
        二、信息资本主义"数字鸿沟"的种种量化表现
        三、各国"信息状态"暨"数字鸿沟"的演进比较
第七章 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共时态并存中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的"两制"关系
        一、"两制"关系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A-B(1975-1979)
        二、"两制"关系深入、全面且曲折发展的历史阶段B-E(1992-2008)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信息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二、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与当代资本主义信息化的综合比较
        三、信息化进程中的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节 当代中国应对信息技术革命挑战的方略
        一、创新型国家与与国家创新体系
        二、中国特色的主创新道路及国家创新体系
结束语
    一、全文总结
    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美国新经济增长与克林顿政府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创新与不足
        1.3.1 论文的结构安排
        1.3.2 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
    2.1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一般分析
        2.1.1 财政政策的涵义
        2.1.2 经济增长的内涵与决定因素
    2.2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2.2.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及其财政政策涵义
        2.2.2 现代外生增长理论及其财政政策涵义
        2.2.3 现代内生增长理论及其财政政策涵义
    2.3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实现途径
        2.3.1 需求增长与财政政策
        2.3.2 技术进步与财政政策
        2.3.3 公共品供给与财政政策
        2.3.4 产业结构优化与财政政策
第3章 美国的“新经济”增长奇迹
    3.1 “新经济”增长的涵义与本质特征
        3.1.1 “新经济”增长的涵义
        3.1.2 “新经济”增长的本质特征
    3.2 美国“新经济”增长奇迹产生的原因
        3.2.1 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
        3.2.2 有利的国际环境
        3.2.3 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3.2.4 私人消费与民间投资的扩张
        3.2.5 对外贸易的推动
        3.2.6 制度的创新
    3.3 美国“新经济”增长的特征
        3.3.1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3.3.2 出现了“一高二低”并举的现象
        3.3.3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3.3.4 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第4章 美国“新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实践与理论基础
    4.1 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重建”
        4.1.1 财政赤字与平衡预算
        4.1.2 克林顿政府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4.1.3 克林顿政府财政政策的特点
    4.2 美国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克林顿经济学分析
        4.2.1 凯恩斯主义的衰落与复兴
        4.2.2 克林顿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4.2.3 克林顿经济学的崛起及其政策主张
第5章 美国“新经济”增长与克林顿政府的财政政策研究——从技术创新角度分析
    5.1 技术创新与“新经济”增长
        5.1.1 技术创新的涵义
        5.1.2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5.1.3 技术创新——美国“新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5.2 财政政策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
        5.2.1 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与技术创新
        5.2.2 促进技术创新的财政手段
    5.3 克林顿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财政政策
        5.3.1 促进技术创新的财政支出政策
        5.3.2 促进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
第6章 美国“新经济”增长与克林顿政府的财政政策研究——从民间投资角度分析
    6.1 民间投资与“新经济”增长
        6.1.1 民间投资一般分析
        6.1.2 投资与经济增长
        6.1.3 民间投资在“新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6.2 财政政策促进民间投资的作用机理
        6.2.1 宏观的“挤入效应”与“挤出效应”
        6.2.2 微观的激励机制
    6.3 克林顿政府促进民间投资的财政政策
        6.3.1 削减赤字,弱化了“挤出效应”
        6.3.2 启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带动了民间投资
        6.3.3 税收优惠,促进了民间投资
第7章 美国“新经济”增长与克林顿政府的财政政策研究——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分析
    7.1 人力资本与“新经济”增长
        7.1.1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
        7.1.2 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
        7.1.3 人力资本投资——“新经济”增长的重要依托
    7.2 财政政策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机理
        7.2.1 政府介入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依据
        7.2.2 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财政手段
    7.3 克林顿政府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财政政策
        7.3.1 教育与培训投资
        7.3.2 公共医疗卫生支出
        7.3.3 鼓励人力资本投资税收优惠
第8章 克林顿政府财政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1 我国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实践
        8.1.1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
        8.1.2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回归
        8.1.3 对我国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一般考察
    8.2 克林顿政府财政政策与我国财政政策比较分析
        8.2.1 克林顿政府财政政策与我国财政政策的相似性
        8.2.2 克林顿政府财政政策与我国财政政策的差异性
    8.3 克林顿政府财政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3.1 稳健的财政政策是长期的政策选择
        8.3.2 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8.3.3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8.3.4 深化税制改革,完善税收政策体系
        8.3.5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7)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之下的美国制造业变革(1980-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意义
    二、概念使用的说明
    三、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四、研究内容的逻辑联系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
    六、本文的创新之处
序章——美国制造业概况
第一章 信息技术革命之前美国制造业的兴衰
    第一节 美国制造业的兴盛
    第二节 美国制造业的相对衰落
第二章 美国制造业变革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战后制造业相对衰落的原因
    第二节 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章 信息化条件下美国制造业变革的路径
    第一节 制造业公司的变革措施
    第二节 联邦政府为变革提供政策保障机制
第四章 美国制造业变革的绩效及影响
    第一节 美国制造业变革的绩效
    第二节 变革使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处于领先与主导地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8)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成因研究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1.1 对美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2 发展对美出口贸易的重要意义
        1.1.3 发展自美进口贸易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研究动机和意义
        1.2.1 美国对华贸易保护的发展历程
        1.2.2 美国对华贸易保护的特点
        1.2.3 美国对华贸易保护的影响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3.1 研究范畴
        1.3.2 研究思路
        1.3.3 结构安排
        1.3.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主要的贸易保护主义观点
        2.1.1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贸易保护主义观点
        2.1.2 基于新贸易理论的贸易保护主义观点
        2.1.3 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1.4 贸易保护动机:关于贸易保护主义观点的小结
    第二节 关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研究综述
        2.2.1 关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研究综述
        2.2.2 关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及启示
第三章 美国对外贸易发展与外贸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 美国对外贸易发展概况:基于贸易结构的考察
        3.1.1 美国对外贸易概况
        3.1.2 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3.1.3 美国对外贸易地区结构
    第二节 美国对外贸易失衡与产业竞争力的相对下降
        3.2.1 美国对外贸易失衡的基本趋势
        3.2.2 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结构
        3.2.3 美国产业竞争力的相对下降
    第三节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其背景
        3.3.1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3.3.2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
        3.3.3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转变的背景
        3.3.4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双边贸易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中美双边贸易发展及其背景
        4.1.1 中美双边贸易的发展历程
        4.1.2 中美双边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4.1.3 中美双边贸易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 贸易失衡:中美双边贸易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
        4.2.1 中美双边贸易失衡状况
        4.2.2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来源分析
        4.2.3 中美双边贸易失衡的主要成因
    第三节 中美双边贸易发展中的其他重要问题
        4.3.1 知识产权争端
        4.3.2 市场开放问题
        4.3.3 最惠国待遇及市场经济地位
        4.3.4 人民币汇率制度
        4.3.5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
        4.3.6 纺织品服装贸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和特点
        5.1.1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
        5.1.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利益集团因素
        5.2.1 美国外贸政策的决策体系
        5.2.2 利益集团对美国外贸政策的影响
        5.2.3 利益集团在对华贸易主要问题上的观点和行动
        5.2.4 利益集团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特点
    第三节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制度因素
        5.3.1 政治制度差异与经贸政策
        5.3.2 战略冲突与经贸政策
        5.3.3 经济制度差异与经贸政策
        5.3.4 加入WTO与中美经贸政策协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关于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成因的经验分析
    第一节 美国对华贸易保护的主要影响因素
        6.1.1 主要的经济因素
        6.1.2 主要的政治因素
    第二节 关于影响美国对华贸易保护的宏观政治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
        6.2.1 实证方法和变量选择
        6.2.2 检验过程和结果
        6.2.3 关于实证结果的分析
        6.2.4 结论性评述
    第三节 关于影响美国对华贸易保护的产业因素的实证分析
        6.3.1 实证方法和变量选择
        6.3.2 检验结果和关于实证结果的分析
        6.3.3 结论性评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7.1.1 美国对华贸易保护的主要成因
        7.1.2 美国对华贸易保护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 政策建议
        7.2.1 加强对话和制度协调,减少贸易争端兴奋点
        7.2.2 继续推进比较优势升级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7.2.3 积极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7.2.4 扩大自美进口,平抑过快增长的贸易顺差
        7.2.5 重视做美国相关利益集团的工作
        7.2.6 建立完善贸易保护预警体系和应对机制
        7.2.7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增强抵御贸易保护风险的能力
    第三节 未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和学术论文研究成果

(9)信息技术产业与美国新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外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方法
2 20 世纪90 年代美国经济
    2.1 1990-91 美国经济危机
    2.2 美国新经济的出现及发展状况
    2.3 美国新经济增长的原因
        2.3.1 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3.2 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信息因素
3 信息技术在美国新经济中的重大作用
    3.1 美国信息技术发展概况
    3.2 信息技术在美国的广泛应用
    3.3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4 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对美国新经济的重大贡献
    4.1 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范畴
    4.2 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4.2.1 信息技术产业推动美国经济迅速发展
        4.2.2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大降低了美国整体经济的通货膨胀率
        4.2.3 信息技术产业扩大了高薪就业队伍
    4.3 美国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的原因
5 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6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产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研究 ——基于战略演化和制度动态变迁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迈向产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的研究
    0.1 巨大的反差:20世纪70~90年代的美国经济与日本经济
    0.2 日美现象的驱动力:产业竞争力的“创造性毁灭”
        0.2.1 20世纪70~90年代美国产业竞争力动态变迁
        0.2.2 20世纪70~90年代日本产业竞争力动态变迁
        0.2.3 产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日美现象驱动力
    0.3 波特对日美产业竞争力动态变迁的研究及其不足
        0.3.1 日美产业竞争力动态变迁中的三个根本问题
        0.3.2 波特教授对日美产业竞争力巨大反差的解释
        0.3.3 波特教授的不足:基于演化观的视角
    0.4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0.5 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0.5.1 文献综述
        0.5.2 研究方法
        0.5.3 论文结构
第一章 基于价值的产业竞争力观
    1.1 产业竞争力的价值观
        1.1.1 产业竞争力视角下的波特竞争理论内在矛盾观
        1.1.2 产业竞争力的价值本质与波特竞争理论的内在统一
    1.2 产业竞争力价值结构
        1.2.1 产业竞争力价值网络
        1.2.2 产业竞争力价值结构
    1.3 产业竞争力资源要素驱动机制:以IT产业为例
        1.3.1 对劳动价值论模型的修正
        1.3.2 IT产业竞争力资源要素驱动机制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业竞争力因果机制
    2.1 战略、国家创新体系与产业竞争力
    2.2 从战略到产业竞争力
        2.2.1 差异化战略与竞争优势
        2.2.2 全球化战略与竞争优势
        2.2.3 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的转化
        2.2.4 从战略到产业竞争力因果传导机制
        2.2.5 战略的产业竞争力驱动本质:创新、企业家精神和机会
    2.3 从国家创新体系到产业竞争力
        2.3.1 李斯特的国家专有因素与幼稚工业保护论
        2.3.2 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机制与企业家精神机制
        2.3.3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形成
        2.3.4 从国家创新体系到产业竞争力:钻石体系理论
        2.3.5 钻石体系的扩展及其评述
    2.4 战略与钻石体系的耦合:产业竞争力因果机制
        2.4.1 基于国内市场竞争的战略与钻石体系之耦合
        2.4.2 基于产业集群的战略与钻石体系之耦合
        2.4.3 产业竞争力因果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战略惯性与产业竞争力衰退
    3.1 机会创造和利用动力机制与战略生命周期
        3.1.1 机会与战略
        3.1.2 战略生命周期
        3.1.3 环境与战略生命周期
    3.2 从战略演化轨迹到产业竞争力路径:一个描述性分析
        3.2.1 从战略生命周期到战略演化
        3.2.2 战略演化的类型及一般化路径
        3.2.3 基于战略演化“平滑化轨迹”的产业竞争力变迁路径
    3.3 战略与环境的共同演化
    3.4 战略惯性与产业竞争力衰退机制
        3.4.1 共同演化中的“环境囚徒困境”
        3.4.2 资源边际陷阱
        3.4.3 战略惯性与产业竞争力衰退机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战略决策生态机制与可持续产业竞争力
    4.1 Intel公司战略演化与美国微处理器竞争力的持续
        4.1.1 Intel公司平滑化战略演化:从存储器到微处理器
        4.1.2 Intel公司平化化战略演化与美国微处理器可持续竞争力
    4.2 战略决策生态机制
        4.2.1 战略演化与战略决策
        4.2.2 Intel公司平滑化战略演化中战略决策的本质特征
        4.2.3 战略决策生态机制模型
    4.3 Intel公司战略演化平滑化的内部生态环境探析
        4.3.1 Intel公司的引导型战略过程
        4.3.2 Intel公司的自发型战略过程
        4.3.3 引导型战略过程与自发型战略过程的同步:修订公司战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路径依赖与产业竞争力衰退
    5.1 钻石体系的自组织演化:相互作用模型
        5.1.1 作为动力系统的钻石体系
        5.1.2 钻石体系自组织演化:相互作用模型
    5.2 从钻石体系演变到产业竞争力路径:一个描述性分析
        5.2.1 基于创新价值的钻石体系分类
        5.2.2 钻石体系进化的路径及其分类
        5.2.3 绝对进化、相对进化与产业竞争力
    5.3 钻石体系进化的动力学机制初探
        5.3.1 “Brusselator”动力学模型
        5.3.2 钻石体系进化动力机制
    5.4 路径依赖与产业竞争力衰退
        5.4.1 路径依赖
        5.4.2 路径依赖、锁定与钻石体系相对退化
        5.4.3 钻石体系相对退化与产业竞争力衰退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动态能力机制与可持续产业竞争力
    6.1 钻石体系的“锁定”与日本产业竞争力的衰退
        6.1.1 缺乏对高风险高投资规模属性生产要素的充足创新升级
        6.1.2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适应效率的劣化:以金融业为例
        6.1.3 日本政府比较优势的消失
        6.1.4 日本企业组织结构比较优势的消失
        6.1.5 相对退化、战略驱动力与日本产业竞争力衰退机制
    6.2 全球化竞争与产业竞争力“大”动态能力机制
        6.2.1 钻石体系中产业竞争力生存沃土:企业生态群落
        6.2.2 从资源、核心能力、动态能力到“大”动态能力
        6.2.3 产业竞争力“大”动态能力机制
        6.2.4 “大”动态能力下的产业竞争力可持续机制
        6.2.5 结论:全球化竞争、“大”动态能力机制与可持续产业竞争力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全文总结以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1 全文总结
    7.2 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风险投资是美国新经济的重要基石——美国新经济成因大透视之四(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研究[D]. 邵阳子. 河南大学, 2019(05)
  • [3]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对美国经济的认知:2001-2016年[D]. 李城熠. 厦门大学, 2017(08)
  • [4]美国资本主义之文化属性 ——身份认同视角[D]. 苏伶童.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5]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 鄢显俊. 云南大学, 2010(08)
  • [6]美国新经济增长与克林顿政府的财政政策研究[D]. 刘金红. 吉林大学, 2009(07)
  • [7]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之下的美国制造业变革(1980-2000)[D]. 王晓坤. 苏州大学, 2009(09)
  • [8]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成因研究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实证检验[D]. 冯耀祥. 南开大学, 2009(07)
  • [9]信息技术产业与美国新经济[D]. 侯集体. 山东师范大学, 2007(04)
  • [10]产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研究 ——基于战略演化和制度动态变迁的视角[D]. 梁运文. 武汉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风险投资是美国新经济的重要基石——美国新经济成因之第四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