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短期投资成本与市值孰低法的会计处理

关于短期投资成本与市值孰低法的会计处理

一、关于短期投资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账务处理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周华[1](2019)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发布及争议剖析》文中认为世界银行为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指派德勤会计公司担任会计改革的"军师",1994~1996年发布30份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1997~2001年陆续发布16项具体会计准则。会计规则日趋弹性化,递延所得税、合并报表、权益法、预计负债等方面的失当规则陆续涌入会计法规。

周华,戴德明[2](2016)在《资产减值会计的合理性辨析》文中研究指明理论界往往以谨慎性原则(或稳健性原则)为名对资产减值会计大加颂扬,但从其实施效果来看,资产减值会计规则是一套默许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数据的失当规则。散见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资产减值会计规则分别以"客观证据""确凿证据""减值迹象"为减值测试的触发条件,然而,这些触发条件就本质而言并不属于法律事实,相应的记账行为缺乏法律证据(原始凭证)的支持,这就导致资产减值会计所生成的信息缺乏公益性和公信力。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记账行为必须具备原始凭证,因此,除结账和更正错账以外,缺乏原始凭证的记账行为,应当被认定为违法行为。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公益性和公信力,资产的升值或减值信息只应在会计程序之外予以补充披露,而不应进入会计程序进行处理。

YU ZHEN[3](2016)在《中日以及IFRSs会计准则主要项目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消除资本市场的信息障碍,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令世界各地企业都能在同一个平台中得到最优的估值及投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1年初重组,2003年6月公布了IFRS第1号,随后IFRS得到了不断地充实、改进和完善。2005年欧盟的上市公司强制执行该准则,同年美国将本国会计准则转向IFRS趋同。2006年2月中国公布了全面趋同IFRSs的新版会计准则,同年7月日本金融厅企业会计审议会发表了《会计基准のコンバージェンスに向けて(意见书)》(面向会计准则的趋同(意见书)),其中包括了将IFRS纳入视野以及强制采用的路线图。本文通过运用对比的方法,在对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日本企业会计准则和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际企业会计准则,就它们制定的组织体系、历史沿革进行了简洁的对比,重点就三套准则在存货、固定资产、准备金、金融工具、商誉、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资产减值等主要财务报表项目的处理规定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进而以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2012年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数据为例,根据分析结果所得出的映射关系对会计报表进行了由JGAAP至CAS的转换,同时就三套准则之间的差异对财务报表净损益的影响进行说明和分析。从而说明在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导入和趋同的过程中,企业会计准则的以新代旧会直接导致企业财务报表结果发生变化。本文研究意义在于,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中,中国投资者向近邻的日本乃至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时,可以根据本文所述的转换方法及理论,将日本当地的财务报告转换至适宜的中国财务报告,使投资时所必要的财务情报分析更加简易化。反之,其它国度的投资者也可参考。同时,根据该映射关系可以运用至新兴的XBRL系统中进行程序编制从而加快转换的速度以及准确性。

秦庆凤[4](2013)在《浅析新制度下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旧制度下短期投资的区别》文中研究说明新准则对旧准则下投资的内容作了较大变动。新准则的颁发使国内企业在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使国内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更加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其中,新旧会计准则下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短期投资在账户设置、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现金股利或利息的处理、期末计价方法以及处置时的会计处理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不同。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其区别,以更好地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刘珊珊[5](2013)在《制度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稳健性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不确定性是会计稳健性的前提,而天下最为确定的就是存在不确定性。FASB以西方财务会计理论集大成者和会计准则建设者合二为一的身份,在1983年颁布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明确提出对会计稳健性的认可,指出财务会计和报告领域里,像对计量上可能的误差,宁愿少计资产和收益而不愿多记的会计稳健性(意为审慎性)这样的惯例是有地位的,因为企业和经济活动在到处都有不肯定因素的环境中进行,但是近30年来,以投资者利益导向为首要指向的FASB一直认为,会计稳健性虽然具有根深蒂固的历史地位,但是编制财务报表的会计稳健性,应不含有蓄意地、一贯地少计净资产和净利之意,否则有违中立性。2008年,FASB在其和IASB颁布的联合概念框架的征求意见稿中最终决定将会计稳健性(包括会计审慎性)彻底清除,但是争议并未因此而停止,因为会计稳健性悠久的历史说明,其并非因为正式制度的认可而出现,也就不会因为正式制度的否定而消失。当前有关会计稳健性话题是针对以资本市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财务会计而言,主要的研究成果来自美国这样一个尽管具有难以撼动的经济地位但是会计历史却极为短暂的国家。从演化进程来看,美国的会计源自英国,而英国会计又可依次向前溯至荷兰、意大利会计,而这仅仅涉及复式会计的发展脉络,在复式簿记之前还有中世纪欧洲会计、四大文明古国会计、甚至会计的源头即原始计量记录。历史中的会计稳健性是经过上述这样一个发展脉络产生并演化至今,当前作为主流的英美会计理论所论及的会计稳健性仅仅是一个复杂制度现象的冰山一角。对于中国而言,会计稳健性一词完全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概念,了解会计稳健性究竟为何产生,又是如何演化至当前的状态极为迫切。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会计制度以来,被动地经历了会计稳健性从无到有(1983-1997年)、从弱到强(1998-2005)、从全面到适度(2006-至今)三个阶段。每一次的调整都是因为旧制度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被动调整的代价极为巨大,中国不同于美国,后者是普通法系国家,其制度源自市场中的习俗与惯例,因此会计稳健性的制度化实质上是市场运行中的内部规则自发外化的结果,其制度调整所产生的后果完全由系统内部消化。但是中国不同,作为一种制定法国家,每一次制度的制定或者调整都会发生巨大的社会成本。因此我国在移植会计稳健性制度时需要采取三思而后行的态度。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会计稳健性原则最初的运用完全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国际接轨的显着表现,制度建设者并未从历史的视角关注会计稳健性的来龙去脉。被移植的制度以是否适用作为接受标准,上述三个发展阶段就是我国制度建设被动适应结果。在中国,会计稳健性制度频频变动调整之际,FASB和IASB又作出其会计信息质量框架中彻底清除会计稳健性的决策,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大环境下,我国会计制度建设者又一次面临是否跟从的挑战。会计稳健性究竟是什么?中西方迄今并无统一认识。在美国会计理论独步天下的今天,其观点对于各国会计界的影响颇深。在FASB的“目标-准则-实务”理论逻辑指引下的会计稳健性理论很难深入,因为目标是纯主观的产物,缺乏一个客观见之主观的逻辑起点来统领理论的发展,必然会产生目标与实务之间的分歧。会计稳健性在实务中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对准则制定目的的偏离,促使理论研究的不足亟待解决。多样性是演化的动力,故而从制度演化视角对会计稳健性理论研究成为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制度演化视角对会计稳健性问题进行研究,试图重点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为什么需要从制度演化视角进行会计稳健性问题的研究,二是如何进行演化分析,三是本研究成果如何弥补当前会计稳健性理论的不足。在回答这三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借助于会计与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从会计研究文献来看,自现代会计理论产生伊始,演化思想就出现端倪,主要表现在早期会计研究者均试图从历史中寻找会计稳健性惯例的不同原因,采用“存在的就是适合的”标准完成准则构建,这种基于因果追溯的演化研究在新古典均衡范式占据会计研究阵地后就不复存在,将根本上是异质的、不可逆的会计稳健性惯例纳入统一的主观目的导向下的会计准则范畴,混乱的结果不言而喻。不同于制度均衡观所持的经验实在论的本体论和个体主义的认识论,制度演化观坚持批判实在论的本体论和个体群主义,假设制度主体具有认知理性、强调制度的累积因果和回溯法的运用。基于制度演化观,本文将会计稳健性的历史沿革置于“本能-行为-习惯-习俗-惯例-制度”的制度演化路径之中,向上因果探讨得出会计稳健性的终极原因是“至善”,向下因果探讨得出会计稳健性的多样性源自异质的能动主体与其所在社会结构间互动。当前会计准则制定者认为会计稳健性惯例是一种自动的、重复的、缄默的,“时间无涉”的“实在”,在这种均衡观指导下构建的会计准则无法完成链接主观会计目标和客观会计实务的任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研究者将视角从制度均衡走向制度演化:首先,将研究关注点从均衡观下的“会计秩序”转向演化观下的“因果机制”,通过向上溯因分析制度形成的终极原因,向下溯因分析制度如何制约个体行为,实现因果累积链条在逻辑上的完整性。其次,重构会计稳健性理念,在当前“目标-准则-实务”的理论逻辑顺序中添加一个客观见之主观的“本质”起点,使主观的“目标”更具有客观的立论基础,从而不再游离于客观需要之外。第三,本文指出会计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因此权变地适应社会需要是会计稳健性的发展方向。

程懿[6](2011)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在存货计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会计准则———存货》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比较方法分为单项比较法、分类比较法和总额比较法。本文从存货跌价准备的主营产品在出售时的账务处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对期末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应用进行研究,同时阐述了在应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事务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赵学芹[7](2010)在《资产减值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具体问题探析》文中认为资产减值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计提资产减值需要谨慎性原则,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谨慎性原则进行利润的操纵。

杨瑶[8](2009)在《浅谈交易性金融资产与短期投资会计处理的不同》文中提出新准则的颁发使国内企业(包括银行业)在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使国内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更加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为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基础。本文从交易性金融资产与短期投资会计处理的角度,对其不同点进行探讨。

步丹璐[9](2008)在《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检验 ——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2000年底,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首次明确提出了“资产减值”的概念,并在原计提四项减值准备资产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的计提,由四项资产发展为八项资产,同时,把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纳入到财务报表体系中,作为资产负债表的第一附表。这个规定旨在提高企业资产质量、降低企业运作的潜在风险、使企业能够持续稳定经营,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然而这个初衷实现了么?2006年新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主要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①、《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②(以下简称资产减值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③、《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④等具体准则中。具体而言,取消了对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的转回,提出了减值迹象的要求,界定了资产组的定义,规范了资产减值计量标准的程序等。那么资产减值准则的这些修改,是否真实反映资产质量,同时也降低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操纵空间呢?同时,为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也统一为四表一附注,即在财务报告中披露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附注,意味着取消了我国之前财务报告体系中的所有附表,即取消了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那么资产减值的披露方式的改变会不会改变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呢?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旨在达到三个研究目的:目的一:2006年的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的重新修改是否是因为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效果与其制定初衷相违背,即2001-2006年的资产减值信息的经济后果如何?目的二,2007年的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如何呢?是否降低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是否提高了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目的三: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形式从资产负债表的附表再到报表的附注,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从分项披露到目前的汇总披露,这样的改变是否会减少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本文第一章到第二章在分析资产减值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阐述了资产减值的相关概念、确认和计量问题以及其他相关理论对资产减值实证研究模型设立的影响作用,如应计制、稳健性原则、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和盈余管理理论。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对研究目的一的解释,即分析2001-2006年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即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下是否存在显着的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也就是说,2006年资产减值准则的出台背景是否是对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本身缺陷的弥补?第三章,详细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现状及案例分析。首先,介绍了资产减值会计在国外及我国的演变;其次,比较并分析了新旧准则下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再次,由于只有2001-2006年有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的披露要求,因此,本章只能分析2001-2006年的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的情况,即旧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最后,本章还概括了2001-2006年的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重大案例,也从案例方面反映了旧准则的实施效果。第四章,实证检验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由于新准则中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因而本章旨在检验资产组这个概念的意义所在,由于无形资产本身不独立带来未来现金流入,因而选择无形资产作为代表来进行研究。另一个原因是由于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已有6年的数据,因此不乏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了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在资产减值规定上给上市公司带来了盈余管理的空间,然而,并没有太多文献是关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的。基于无形资产的无固定形态的特征和比较抽象的价值评估程序,本章在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旧准则下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也是对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实施效果的另一个角度的检验。本章利用分布检验法,比较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前后的净利润,发现上市公司存在利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扭亏以及大清洗的情况。本章还分析了上市公司在2001-2006年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情况,以及转回额大于当年净利润的公司情况。这些结果都说明了按照资产组计提资产减值要比旧准则更加客观。第五章是对本文研究目的二的检验,即新旧准则下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比较,即新准则是否达到了其降低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新准则下的资产减值信息是否比旧准则更有价值相关性。本章把2001-2006的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旧准则的样本,2007年的数据作为新准则的样本,对新准则的实施是否降低了盈余管理以及是否增强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来检验资产减值准则的具体实施效果。本章发现,在实施新准则后,即2007年的样本相对于2001-2006年的样本,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下降了,同时2007年的样本中,资产减值与未来经营业绩的增长以及市场反应等变量的关系增强了,即实施新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降低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同时增强了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第六章是对研究目的三的检验,即检验关于资产减值披露方式改变经济后果。本章通过比较资产减值准备总额与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来分析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本身是否含有信息含量,取消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是否会减少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结果发现,一方面,以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为解释变量的模型比只以资产减值总额为解释变量的模型对公司未来经营情况和市场反应解释能力大,另一方面,本章还发现,各项资产准备对公司未来经营情况以及市场反应的解释能力是不同的,即对未来的预测能力不同以及预测的程度也不同。从而本章认为取消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会使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降低。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以及启示。通过以上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首次分类研究了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问题。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均没有要求提供资产减值准备的分类信息,只有中国2001-2006年才有这个特有的资产减值准备的明细数据,因此,本文利用中国的特有数据,分别分析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旨在检验资产减值明细表是否比资产减值准备本身带来更多的信息含量。本文的研究结果将弥补国际会计研究中数据样本的一个空白,并为国际准则的改进提供有用的证据。第二,研究了披露方式和信息含量的关系。一般很少有研究从披露方式这个角度来分析信息含量的问题,而本文通过比较研究资产减值准备总额本身和资产减值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来分析披露方式与信息含量的关系。本研究以2001-2006年的上市公司公布的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为数据基础,研究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是否显着大于资产减值准备总额本身,以及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明细对未来的预测能力是否不同,来说明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是有信息含量的。验证了国际会计准则并不一定都比我国会计准则更有信息含量,从而为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上提供一些政策依据。第三,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因子分析。本文在操纵性应计制和非操纵性应计制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资产减值准备的定义,首次将实际的资产减值分解为正常的和超常的两个部分。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因子分析,使实证检验更加透彻,使实证结果更加准确。

刘晓彦[10](2006)在《短期投资期末计价的中外比较》文中指出一、短期投资期末计价的历史沿革在静态财务报表时代,市价是当时公认的资产评价方法, 资产负债表上的数据反映的是资产的市场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重视损益计算的动态财务报表占据了主要地位。长期以来,传统的成本法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其后,市场的发展促使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在各国的会计处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短期投资的取得成本已经不能充分反映这一流动性较强的资产的价值以及市场的瞬息万变。

二、关于短期投资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账务处理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短期投资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账务处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发布及争议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1995年印发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
二、1994~1996年发布30份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
三、1997~2001年陆续发布16项具体会计准则
四、1998年出台《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
五、1999年《会计法》的修订
六、16项具体准则中所引入的争议性会计规则

(2)资产减值会计的合理性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甜饼罐”和“大洗澡”:问题的引入
二、西风东渐: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推广
    1. 学者们的自由探索
    2. 围绕商品削价准备的争论
    3. 会计法规采信“谨慎性”原则
三、正本清源:谨慎性原则的失当性
    1. 谨慎性原则在中外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
    2. 公共会计师行业和证券监管层的有识之士一贯反对谨慎性原则
    3. 谨慎性原则被剔除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4. 资产减值会计的非法性
四、追本溯源:资产减值会计规则之形成
    1. 公共会计师行业推崇谨慎性原则
    2. 美国证监会禁止记录资产的升值
    3. 准备金会计的出笼和资产减值会计规则的快速推进
    4. 公认会计原则制定者的矛盾态度
五、解决之道:改“资产减值会计”为“历史成本会计+公允价值披露”

(3)中日以及IFRSs会计准则主要项目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用语一览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比较对象概况
    2.1 国际会计准则(IFRSs)概略
        2.1.1 IFRSs的发展进程
        2.1.2 IFRSs制定及编写机制
        2.1.3 IFRSs内容
    2.2 日本企业会计准则(JGAAP)概略
        2.2.1 JGAAP的发展进程
        2.2.2 JGAAP制定及编写机制
        2.2.3 JGAAP内容
    2.3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CAS)概略
        2.3.1 CAS的发展进程
        2.3.2 CAS制定及编写机制
        2.3.3 CAS内容
    2.4 JGAAP,CAS以及IFRSs的制定机制、准则构成、进展特点的比较
    2.5 形成差异的背景
        2.5.1 会计的启蒙与发展
        2.5.2 会计差异形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财务报表项目比较分析
    3.1 财务报表的资产项目分析
        3.1.1 资产要素(Asset)
        3.1.2 存货(Inventories)
        3.1.3 固定资产(Property, Plant and Equipment)
        3.1.4 准备金(Reserve)
        3.1.5 或有资产(Contingent assets)
        3.1.6 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s)
        3.1.7 金融工具(Financial Instruments)
        3.1.8 商誉(Goodwill)
        3.1.9 投资性房地产(Investment Property)
    3.2 财务报表的负债要素分析
        3.2.1 或有负债(Contingent liabilities)
        3.2.2 递延收益(Deferred income)
    3.3 财务报表的所有者权益要素分析
    3.4 财务报表的收益要素分析
        3.4.1 收益要素(Revenue)
        3.4.2 销售商品(Sale of goods)
    3.5 财务报表的费用要素分析
        3.5.1 研发费用(R&D)
        3.5.2 借款费用(Borrowing Costs)
        3.5.3 资产减值(Impairment of Assets)
    3.6 财务报表的利润要素分析
    3.7 合并会计报表
        3.7.1 公允价值(Fair value)
        3.7.2 合并财务报表条例(Regulations of 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案例分析
    4.1 企业背景
    4.2 现有报表概述
    4.3 报表重编
        4.3.1 重编理论依据
        4.3.2 实施内容
    4.4 案例现有报表项目详解
        4.4.1 流动资产
        4.4.2 非流动资产
        4.4.3 个别公示项目
        4.4.4 営业利益
        4.4.5 当期利益
    4.5 NSG公司财务比较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浅析新制度下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旧制度下短期投资的区别(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者确认条件的不同
    1. 短期投资的确认条件。
    2.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条件。
二、取得时初始成本的确认与计量之间的区别
    1. 短期投资的取得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2. 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3. 分析二者的不同。
三、账户的设置不同
    1. 新准则规定, 交易性金融资产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
    2. 旧准则规定, 短期投资的会计处理需要设置“短期投资”账户, 用于反映短期投资的投资成本。
四、持有期间获得现金股利和利息的确认与计量的不同
    1. 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者发放债券利息时:
    2. 收到现金股票或者利息时:借:银行存款
五、期末计价方法的不同
    1.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价。
    2. 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
    3. 二者之间的区别。
六、处置时的会计账务处理的不同
    1. 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的会计处理。
    2. 短期投资处置时的会计处理。

(5)制度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稳健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的意义
    1.4 章节内容与论文结构
    1.5 可能的创新及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会计稳健性研究综述与比较
    2.1 国外会计稳健性研究
        2.1.1 通用科学时期会计稳健性研究
        2.1.2 规范时期会计稳健性研究
        2.1.3 实证时代会计稳健性研究
    2.2 国内会计稳健性研究
        2.2.1 早期的规范研究
        2.2.2 实证研究
    2.3 比较与评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制度经济学的演化
        3.1.1 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演化
        3.1.2 制度的概念与功能
    3.2 制度演化的基本理论
        3.2.1 演化的概念
        3.2.2 制度演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会计稳健性历史沿革
    4.1 历史研究:意义、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4.1.1 研究会计稳健性历史的意义
        4.1.2 研究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4.2 史前的会计稳健性
        4.2.1 原始计量和记录的产生与发展
        4.2.2 稳健思想及其与史前会计的碰撞
    4.3 文明古国与中世纪会计稳健性
        4.3.1 文明古国会计稳健性
        4.3.2 中世纪会计稳健性
    4.4 近现代会计稳健性
        4.4.1 近代会计稳健性
        4.4.2 现代会计稳健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会计稳健性的制度演化分析
    5.1 会计稳健性的层级分析
    5.2 会计稳健性的演化分析
        5.2.1 会计稳健性的演化路径
        5.2.2 会计稳健性惯例:一个巨观层面的分析
        5.2.3 向下累积因果:会计稳健性的多样化
        5.2.4 向上累积因果:会计稳健性的终极原因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会计稳健性现状与困境
    6.1 会计稳健性与不确定性
        6.1.1 会计面临的不确定性及其来源
        6.1.2 会计稳健性的误差属性
    6.2 会计稳健性现状
        6.2.1 制度演化理论的惯例观
        6.2.2 FASB的惯例观
        6.2.3 FASB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6.2.4 会计稳健性现状分析:以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例
        6.2.5 会计稳健性在中西方的演化趋势
    6.3 会计稳健性面临的困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走出困境:从制度均衡转向制度演化
    7.1 重心的转移
        7.1.1 从关注均衡的“会计秩序”转向演化的“累积因果”
        7.1.2 会计稳健性的制度属性与运行机制的契合
    7.2 理念的重构
        7.2.1 会计稳健性理论的逻辑顺序:本质-目标-准则-实务
        7.2.2 会计稳健性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7.2.3 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互补而非互斥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
    8.1 主要研究成果
    8.2 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幵发表的论文
后记

(6)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在存货计价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剖析
    (一) 深刻理解“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个概念。
    (二)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应用条件。
二、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应用
三、存货跌价准备的主营产品在出售时的账务处理在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 确定可变现净值的参照价格问题。
    (二) 对存货跌价准备的追溯调整问题。
    (三) 期末存货的信息披露问题。

(7)资产减值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具体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规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减值规定存在的问题
    (二)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
二、对于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规定和操作的具体建议

(8)浅谈交易性金融资产与短期投资会计处理的不同(论文提纲范文)

一、确认条件不同
    (一)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条件
    (二) 短期投资的确认条件
二、账户设置不同
    (一) 新准则规定, 交易性金融资产设置“交易性金
    (二) 旧准则规定, 短期投资的会计处理, 需要设置“短期投资”账户, 用于反映短期投资的投资成本。
三、初始投资成本的确认与计量不同
    (一) 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 应当以取得交易
    (二) 企业取得短期投资时, 应当以取得短期投资
四、持有期间获得现金股利和利息的确认与计量不同
    (一) 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获得现金股利和利息的确认与计量
    (二) 短期投资持有期间获得现金股利和利息的确认与计量
五、期末计价方法不同
    (一)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价
    (二) 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
六、出售时的会计处理不同
    (一) 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的会计处理
    (二) 短期投资出售时的会计处理

(9)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检验 ——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背景和目的
    0.2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0.3 创新与不足
        0.3.1 本文的创新
        0.3.2 本文的不足
1. 资产减值的文献综述
    1.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1.1 资产减值准备的信息含量
        1.1.2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动机
    1.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1 资产减值准备与信息含量
        1.2.2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盈余管理动机
        1.2.3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方法与时间
2. 资产减值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资产减值的相关概念
        2.1.1 资产
        2.1.2 资产减值
        2.1.3 资产减值准备
    2.2 资产减值的会计问题
        2.2.1 资产减值的确认
        2.2.2 资产减值的计量
        2.2.3 资产减值的记录和报告
    2.3 资产减值的其他相关理论分析
        2.3.1 资产减值和应计制
        2.3.2 资产减值和会计稳健性
        2.3.3 资产减值与信息披露
        2.3.4 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
3.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现状及案例分析
    3.1 资产减值会计的演变
        3.1.1 资产减值会计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3.1.2 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3.2 新旧准则下资产减值相关规定的比较与分析
        3.2.1 新准则提出了资产组等新的概念
        3.2.2 资产减值准则的适用范围更加明确
        3.2.3 新准则在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上更加明确
        3.2.4 新准则下可收回金额的可操作性更强
        3.2.5 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做出了限制性规定
        3.2.6 新准则改变了对商誉的处理方法
        3.2.7 新准则明确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3.2.8 新准则取消了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
    3.3 旧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描述性分析
        3.3.1 我国上市公司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明细的公司数
        3.3.2 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占资产减值准备总额比的描述性分析
        3.3.3 2001-2006 不同年度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计提或转回额的比较与分析
        3.3.4 资产减值准备与净利润的关系的描述性分析
    3.4 资产减值的典型案例分析
        3.4.1 资产减值的各种利用方式
        3.4.2 同样的资产不同的计提方式
        3.4.3 小结
4. 旧准则下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检验——以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为例
    4.1 引言
    4.2 无形资产减值的主观性与资产组概念
        4.2.1 无形资产无公开有效市场
        4.2.2 无形资产的计量方法“收益现值法”具有主观性
        4.2.3 无形资产通常不能独立创造现金流
    4.3 无形资产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规定
    4.4 研究假设和数据描述
        4.4.1 研究假设
        4.4.2 数据描述
    4.5 实证结果
        4.5.1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扭亏为盈
        4.5.2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大清洗
        4.5.3 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汇总情况
        4.5.4 转回额占当年净利润大于10096的公司情况
    4.6 结论
5. 新旧准则下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检验
    5.1 引言
    5.2 文献综述
        5.2.1 资产减值的计提动机
        5.2.2 资产减值与公司经营业绩
        5.2.3 资产减值与股票回报率
        5.2.4 资产减值相关规定的实施效果的检验
    5.3 假设的建立
    5.4 研究设计
        5.4.1 资产减值与经济因素
        5.4.2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
        5.4.3 资产减值与公司经营业绩
        5.4.4 资产减值与股票回报率
    5.5 实证结果
        5.5.1 描述性统计
        5.5.2 资产减值与经济因素的关系检验
        5.5.3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检验
        5.5.4 资产减值和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关系
        5.5.5 资产减值和股票回报率的关系
    5.6 结论
6. 资产减值披露方式改变的经济后果检验
    6.1 引言
    6.2 研究综述
    6.3 假设的建立
        6.3.1 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是否显着高于资产减值准备总额
        6.3.2 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明细的信息含量是否显着不同
    6.4 研究设计
        6.4.1 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是否显着高于资产减值准备总额本身的信息含量
        6.4.2 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明细的信息含量是否显着不同
    6.5 实证结果
        6.5.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5.2 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和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关系
        6.5.3 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与市场回报率的关系
        6.5.4 Ohlson 模型的检验
    6.6 结论
7. 结论与启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旧准则下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存在显着关系
        7.1.2 新准则下的资产减值更有信息含量
        7.1.3 取消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降低了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
    7.2 启示
        7.2.1 资产组的引入
        7.2.2 资产减值的计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2.3 资产减值的披露还是应保留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关于短期投资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账务处理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发布及争议剖析[J]. 周华. 财会月刊, 2019(20)
  • [2]资产减值会计的合理性辨析[J]. 周华,戴德明. 经济管理, 2016(03)
  • [3]中日以及IFRSs会计准则主要项目比较研究[D]. YU ZHEN.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4]浅析新制度下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旧制度下短期投资的区别[J]. 秦庆凤. 经济研究导刊, 2013(03)
  • [5]制度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稳健性问题研究[D]. 刘珊珊. 南京大学, 2013(08)
  • [6]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在存货计价中的应用研究[J]. 程懿.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10)
  • [7]资产减值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具体问题探析[J]. 赵学芹.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03)
  • [8]浅谈交易性金融资产与短期投资会计处理的不同[J]. 杨瑶.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 [9]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检验 ——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视角[D]. 步丹璐.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10]短期投资期末计价的中外比较[J]. 刘晓彦. 财会月刊, 2006(01)

标签:;  ;  ;  ;  ;  

关于短期投资成本与市值孰低法的会计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