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阳能主动供暖系统在青藏铁路建筑中的应用

浅谈太阳能主动供暖系统在青藏铁路建筑中的应用

一、主动式太阳能供暖系统在青藏铁路房屋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雨浓[1](2021)在《川藏铁路中小站区能源供给方式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铁路行业作为我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拼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铁路行业快速发展、铁路线路覆盖率日益增长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铁路中小站区地处高海拔偏僻山区、生态环境脆弱、配套设施覆盖率低,依靠传统供能方式不仅供能成本高昂而且供能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满足站区的实际能源需求且在此过程当中往往伴随着因满足站区能源需求过度开发而导致的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一情况在川藏铁路线路规划中许多中小站区位于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就显得尤为明显。因此,在保障站区实际能源需求的前提下,寻求合理利用川藏铁路沿线大量的清洁能源资源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站区能源供给成本,而且减少了站区运行过程当中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铁路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G1法及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在综合考虑川藏铁路中小站区具有的特殊生态环境条件及可利用的清洁能源种类的基础上,构建川藏铁路中小站区清洁能源供给方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1法确定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利用评价固定产出的改进DEA模型确定客观权重。通过主观偏好系数的方法,合理融合两种主、客观权重,形成评价指标综合权重。最终,以效率指数的大小衡量清洁能源供给方式对中小站区的适用程度。首先,从两个维度出发,纵向分析得出川藏铁路中小站区应用清洁能源供给方式所需考核哪些指标,构建满足需求的清洁能源供给方式指标体系。同时,对于选取的清洁能源供给方式机组自身性能对于川藏铁路中小站区的适用程度进行横向比较。通过结合两套评价指标体系,从两个维度对各清洁能源供给方式对于川藏铁路中小站区的适用程度进行考量,提高川藏铁路中小站区选择适用于自身的清洁能源供给方式的准确性。其次,引入G1法通过主观比较各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为其进行主观赋权;引入改进评价固定产出的DEA模型,该模型通过构造虚拟最优决策单元及虚拟最劣决策单元,同时增加对虚拟最优决策单元的限制条件,使得在其效率指数为最高的情况下,达到最劣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最小的目标。即最大化期望产出,实现最劣决策单元即非期望产出效率指数最小的目标;引入主观偏好系数,合理的融合两种主、客观赋权方法。在充分凸显决策者主观偏好及重要指标作用的同时,使得最终的评价结果更为符合工程实际。最终,形成基于G1法和改进DEA模型的川藏铁路中小站区能源供给方式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对模型求解。最后,选取工程实例,运用本文所构建的川藏铁路中小站区能源供给方式评价模型进行运用研究,验证了所设计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及评价模型的科学合理性。为川藏铁路中小站区选择适用度高的清洁能源供给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持及实践思路。

李爽[2](2020)在《基于重力热管技术的BIPVT空调系统及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在我国占全社会总能耗1/3的能耗是建筑能耗,而暖通空调能耗又是在建筑能耗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占比高达65%。由于我国人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相应的人们对暖通空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给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随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对常规能源的过度消耗,人们急需一种绿色的可再生能源,所以太阳能引起了各个行业专家学者们对它的广泛关注。由于建筑物可以很好的为太阳能的应用提供载体,而太阳能又可以减小建筑能耗,所以建筑与太阳能能够很好的结合,太阳能BIPVT技术应运而生,并且在最近这几年得以迅猛发展。使太阳能能够被利用的方式在现在有两个是最主要的,其中一个是太阳能光热技术,另一个是太阳能光电技术。太阳能光热技术是现在得到最多人使用的、在技术上最成熟的太阳能利用方式。太阳能BIPVT技术是将太阳能光热技术和太阳能光电技术共同应用到建筑上,这样的优点是不仅可以一起得到所需的热和电,使综合利用率方面得到增长,而且利用建筑可以解决占地面积大的缺点。重力热管本身具备良好的传热性能,将它与太阳能BIPVT技术结合在一起,由于重力热管是利用内部工质的相变来实现传热的,这样就能利用重力热管降低太阳能光伏板的工作温度,从而达到提高光电转化效率的目的。本文为相应国家绿色建筑的号召,设计了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首先选择合适的重力热管,然后通过搭建试验台,利用实验仪器对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的光伏光热部分进行监测。通过对比有无热管,改变通风速度,是否安装折流板来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带有重力热管的空调系统,通风速度越大,流动路程越长,光电转化效率越高。并且利用该实验台结构分别进行夏季冬季的实验数据采集,分别得出夏季冬季的光电转化效率。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重力热管以及通风等因素对太阳能光伏板光电转化的影响,建立了太阳能光伏板的数值模拟模型,按设计条件对太阳能光伏板表面温度、空气间层温度进行了动态模拟,得出结论:重力热管可以降低太阳能光伏电池板表面的温度;通风可以降低太阳能光伏电池板表面的温度;增加通风路径可以降低太阳能光伏电池板表面的温度。另外,计算模型的准确性也通过实验进行了检验。本文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对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光伏光热部分进行特性研究和优化选择,使该系统能够达到广泛应用的目的。通过辅助空气源热泵系统或水源热泵系统解决了其该系统在恶劣条件下单独使用不能满足系统运行的问题,最后在经济性、节能性、环保性三个方面对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该系统在整体性能以及经济节能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所以这项技术值得应用推广。

祁婷[3](2020)在《吸收式热泵驱动太阳能集热系统耦合集中供热性能优化趼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供热系统不仅使得能源枯竭,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太阳能供热系统受到青睐,但是太阳能集热系统性能受气象条件、用户负荷规律等直接影响,在实际运行过程会存在集热系统回水温度高并导致集热效率低、供水温度低而造成供热半径小等问题,在大型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中尤为明显,且在太阳能集热侧与用户侧负荷矛盾越大时该问题越突出。虽然蓄热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问题,但寻求新型耦合增效系统是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吸收式热泵-大型太阳能集热阵列耦合供热系统。该系统以中温集热器(聚光型集热器)作为吸收式热泵的驱动热源,从而降低低温集热器(平板集热器)入口温度,提高集热效率并增大供热能力。本文依据系统工作原理,建立了吸收式热泵-太阳能耦合供热系统物理模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了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运行程序,并使用TRNSYS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模拟;以拉萨市为例,对该耦合系统供热性能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聚光型集热器面积、吸收式热泵容量、蓄热水箱容积以及聚光型集热器流量对耦合系统性能的影响;另外,对比分析了吸收式热泵-太阳能耦合供热系统和平板型集热器供热系统、平板型-聚光型集热器串联供热系统关于热性能、经济性、节能性和环保性等方面的差异;最后,选择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能丰富地区的典型城市:拉萨、西安、西宁、银川,研究了系统应用于不同地区的性能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增大聚光型集热器面积、增大吸收式热泵容量、减小聚光型集热器流量以及减小蓄热水箱容积可降低平板集热器进口温度,增大系统供热温度,提高集热效率,增大供热能力,提升系统性能。此外,与平板型太阳能供热系统和平板-聚光型集热器串联供热系统相比,在同等集热面积条件下,吸收式热泵-太阳能耦合供热系统可有效降低平板集热器进口温度,提高供热温度,增大集热量和供热量,减少一次能源消耗量(煤炭使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就经济性而言,与平板型太阳能供热系统相比,吸收式热泵-太阳能耦合供热系统的初投资增大约14.7%,而系统收益可增大30%;与平板-聚光型集热器串联供热系统相比,吸收式热泵-太阳能耦合供热系统的初投资增大约2.3%,系统收益将会增大10%。受太阳辐射强度以及室外天气参数的影响,吸收式热泵-太阳能耦合供热系统在不同地区的性能表现有所差异。在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拉萨地区,耦合系统的性能最佳,系统供水温度最高、集热器进口温度最低、集热效率和太阳能利用率最大。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获得了吸收式热泵-太阳能耦合供热系统在不同运行参数下的热性能,明确了聚光型集热器面积、吸收式热泵容量、蓄热水箱容积以及聚光型集热器流量对系统集热器进口温度、集热效率以及供热温度的影响规律,掌握了系统在不同地区的运行效果。该研究为太阳能富集区大型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增效、安全运行提供了一种新型系统方案,对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陈志华[4](2020)在《西藏居住建筑碳排放最小化主被动采暖技术协同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西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于室内热舒适要求变高,该地区冬天寒冷需要供暖,而夏天凉爽不需要制冷,因此建筑采暖能耗和碳排放也会随之越来越高。增加的碳排放会加剧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进而破坏环境和诱发自然灾害。西藏地区生态脆弱,温室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加显着。并且旅游业是西藏的主要产业之一,环境的破坏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就全球而言,目前建筑行业碳排放占到了全球总碳排放的三分之一左右,建筑行业成为主要碳排放源之一。通过建筑优化设计来降低建筑碳排放成为当前建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目前西藏地区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主被动采暖设计多采用顺序结构,即先确定建筑被动围护结构,再设计主动系统去弥补被动。主被动技术设计之间割裂,反馈较少。设计的分离意味着主被动技术之间的不协调,不能充分发挥被动或者主动技术的全部性能,进而不能更有效地降低建筑碳排放。因此,西藏地区建筑碳排放尚有很大的优化空间。通过主被动协同优化,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行业碳排放,缓解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综上所述,本文将对使用主被动协同优化方法来降低西藏建筑碳排放进行研究。本研究使用NSGA-II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来协同优化建筑主被动采暖技术。基于成熟软件,本文提出了一套建筑主被动协同优化的方法。该方法使用Open Studio、Energy Plus、Design Builder进行建筑主被动系统建模,使用jEPlus、jEPlus+EA进行协同优化。然后,使用该方法协同优化西藏地区建筑的主被动采暖措施。选取的优化变量有建筑朝向、各墙体保温厚度、南北墙窗户类型和窗墙比、阳光间进深、集热器面积,选取的主动采暖系统有锅炉系统,太阳能加锅炉系统,太阳能加电加热系统,太阳能加空气源热泵系统,太阳能加地源热泵系统。优化目标设定为降低建筑自身固有碳排放和建筑系统碳排放。优化得到帕累托前沿后,再以建筑总碳排放最小为决策条件选取最优解,确定被优化变量的取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已有建筑模拟、优化软件,整合并提出了一套易于操作的建筑主被动协同优化流程。开发了建筑主被动协同优化辅助软件,进一步降低操作难度。(2)协同优化了西藏典型地区、典型建筑的不同主被动采暖措施组合。给出了在使用锅炉、太阳能加锅炉、太阳能加电加热、太阳能加空气源热泵和太阳能加地源热泵系统下,建筑朝向、各墙体保温厚度、南北墙窗户类型和窗墙比、阳光间进深、集热器面积的最佳取值。结果表明,主被动协同优化显着地降低了建筑碳排放。(3)使用单因素检验法判断了“被动与非太阳能系统”和“被动与太阳能系统”的收敛性。对于这两类协同优化,遗传算法种群数和最大代数设置为24、200时,单因素检验分析的最优解与遗传算法优化出来的最优解一致,优化结果充分收敛。(4)不同主动系统与被动结构的耦合关系不同,主动系统越高效,建筑的保温水平就可以相应的降的越低,主动系统承担更多建筑热负荷,充分发挥主动系统性能,整体上降低建筑碳排放。协同优化降低建筑碳排放的同时,也显着地降低了建筑能耗。对于太阳能加辅助热源系统,优化后的建筑能耗都小于1kWh/(m2·a),接近零能耗。(5)对于太阳能加辅助热源系统,太阳能系统几乎承担全部建筑热负荷。同时,辅助热源系统越高效低碳,承担的建筑负荷就越多,太阳能保证率就越低。辅助热源为空气源热泵和地源热泵时,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分别为95%和90%左右。(6)对于“被动与锅炉系统”的优化结果,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较规范普遍偏低;对于“被动与太阳能加辅助热源系统”的优化结果,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较规范普遍偏高。使用主被动协同优化方法设计建筑围护结构,比按规范设计建筑围护结构更能有效地降低建筑碳排放。

岳燕敏[5](2017)在《利用太阳能的石蜡复合混凝土炕的热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冬季供暖形式多种多样,其中火炕备受人们青睐,但是火炕采暖耗能大、热效率低等弊端日益明显。本文从解决农村供热污染问题和改善人们夜间睡眠环境角度出发,提出了利用太阳能和相变储能技术相结合的经济型蓄能炕,出于经济性考虑末端装置由石蜡复合混凝土炕和混凝土炕构成。通过对已有供热技术和太阳能蓄能炕应用的研究,深入分析了蓄能炕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传热过程,计算得出了石蜡复合混凝土炕所需石蜡用量为14.3kg,蓄能炕白天和夜间共需提供16.56的热负荷;对实验系统做了设计和选型,并根据人体对蓄能炕温度的要求,确定了实验运行方案、实验测试内容、测点布置和控制系统。根据人体热舒适度要求和石蜡融化特点,在供热温度35℃、40℃和45℃,供水流量0.95L/min和1.41L/min等6个运行工况下对石蜡复合混凝土炕和混凝土炕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并且将石蜡复合混凝土炕与其它三种炕进行了热性能比较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随着供热温度和供水流量的升高,蓄能炕各热性能基本指标有所提高,35℃-0.95L/min工况下石蜡复合混凝土炕夜间炕面温度为31.32℃,睡眠环境温度为29.5℃,炕面温度标准差平均值为4.00℃,炕面升温速率为1.54℃/h,降温速率为0.22℃/h,炕面热流密度保持在10.01W/m2;混凝土炕面平均温度为26.00℃,睡眠环境温度为24.3℃,炕面温度标准差可达到7.50℃,炕面升温速率为1.62℃/h,降温速率为0.67℃/h,热流密度夜间最低可低至5.84W/m2。2.通过与传统火炕对比,石蜡复合混凝土炕温度分布均匀,炕面平均温度为31.32℃相比较传统火炕可高10℃,炕面降温速率仅为传统火炕的15%,保温性能优势明显。3.通过与混凝土炕对比,石蜡复合混凝土炕在各热性能评价指标方面均优于混凝土炕。夜间其炕面温度可比纯混凝土高5℃,热流密度值稳定在10.01W/m2而纯混凝土炕热流密度可低至5.84W/m2,可有效改善冬季供暖效果。4.石蜡复合混凝土炕结构简单,初投资成本低,相比较纯石蜡炕可节约30%的造价费用,能满足冬季供暖热舒适度要求,供热性价比最高。最后,对石蜡复合混凝土炕做了融化凝固模拟,随着温度的升高各个工况下石蜡融化速率逐渐增加,蓄热过程和放热过程的炕面温度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杨诗薇[6](2017)在《青海省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暖房热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率逐年提高,能源消耗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据统计,目前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开发更为有效的建筑节能手段势在必行。而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资源的一种,将其与建筑结合,实现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是一种有效的建筑节能技术手段。青海省是我国太阳能丰富地区。本文基于将太阳能与该地区农房内的炕体进行有效结合,形成了太阳能炕主动式采暖系统,并与集热蓄热墙与直接受益窗太阳能被动式采暖技术耦合,构成了新型的太阳能采暖系统。论文从太阳能建筑应用出发,针对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暖房进行实验测试、模拟研究与理论计算,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太阳能炕主动式采暖技术与集热蓄热墙被动式采暖技术在太阳能暖房中的应用提出了包括太阳能炕单独夜间运行、太阳能炕夜间运行与集热蓄热墙白天运行耦合、太阳能炕全天运行与集热蓄热墙白天运行耦合、太阳能炕单独全天运行与集热蓄热墙单独白天运行等五种模式的测试方案,并对五种模式下的测试结果包括室内平均温度、炕面温度等进行了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在太阳能炕全天运行与集热蓄热墙白天运行的耦合模式下,室内采暖效果最好,在室外平均温度为-13.39℃的情况下,实验房全天平均温度为5.86℃,最高温度能达到14.04℃,炕面温度最高为34.20℃,与对照间相比,全天平均温度高8.35℃。测试的结果为太阳能暖房理论计算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建立了相应的实验房数值模拟模型,对太阳能炕全天运行与集热蓄热墙白天运行耦合模式进行模拟,根据实测数据验证了数值模拟模型的正确性。然后对太阳能炕单独运行、集热蓄热墙单独运行及二者耦合模式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太阳能炕系统与集热蓄热墙系统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再次,通过模拟可知室内热环境受太阳能炕系统与集热蓄热墙系统影响较大,并对两者传热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结合分析结果与实验数据可知太阳能炕对室内的辐射传热略多于对流传热量。集热蓄热墙系统对室内的传热受室外辐射影响较大。综合各模式下太阳能炕与集热蓄热墙传热量计算结果可知,最优模式即太阳能炕全天运行与集热蓄热墙白天运行耦合模式下,测试工况下通过太阳能采暖能节省标煤2.725kg,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6.732kg,二氧化硫0.055kg,粉尘0.027kg,节约电费8.37元,能实现太阳房节能率64.2%。

王辉[7](2017)在《昆明地区一种太阳房冬季室内热环境模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在室内居住方面,人民已经不单单满足于住有所居,而是在此基础上开始追求更舒适的人居环境,良好的室内环境可以使人心情愉悦,工作效率提高,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势在必行,故人体热舒适指标PMV和热舒适不满意百分数指标PPD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影响太阳房舒适度的几个因素中,环境因素中温度和速度影响最大。本文针对在昆明地区建立的一栋太阳房冬季运行实测数据,得出典型位置测点的温度、速度、辐照量等参数,并以该太阳房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不同温度和速度的热空气进口工况及不同送风方式工况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太阳房白天运行工况下,模拟外界环境温度为283K,屋顶入口空气温度295K、300K,305K,速度1.5 m/s,分析区域为距离地面0.1m、1.1m两个截面,时间为水平截面,上送下回方式送风时,室内温度的总体趋势是北高南低。随着太阳辐射的逐渐增强,室内得热量增加,室内温度逐渐升高,在下午14:00左右达到峰值。16:00时,距离地面0.1m截面南墙附近区域由于受到太阳辐射的减弱以及距离送风口较远,温度率先开始降低,出现温度分布不均的现象。距离地面1.1m截面处由于可以继续接受南墙阳光辐照,温度虽然降低,但比较均匀。(2)对距离地面0.1 m和距离地面1.1 m每个截面的九个测点的PMV值进行了计算。九个测点8:00-16:00在两种送风状态下的PMV值均大于3,即均处于过热状态。在太阳加载的情况下,295K的送风温度已经接近于过热温度,增加进口温度不利于室内热舒适。在过热温度情况下,略高的送风温度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的对流换热,提高该区域室内舒适度。(3)对上进下回送风和下进上回式送风进行了比较,得出下送上回式水平面风速大大缩小,速度场更为均匀,且对于0.1m截面处,下进上回式送风比上进下回式送风PMV平均值更低,而且PMV值变化范围更小。特别是295K,305K两种送风状态下,上进下回式的最小值接近于下进上回式的最大值,后者明显优于前者。(4)本文采用新有效温度ET*评价标准,计算得出:除了距离地板0.4 m、距离东墙2.2 m外,其他测点均在舒适度范围以内。

李峰[8](2016)在《高寒地区利用太阳能供暖的试验》文中研究说明为充分利用新疆的光热资源,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探索高寒地区利用太阳能供暖的新方法 ,对位于乌鲁木齐市三坪农场的一户农舍进行维护结构改造后,利用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进行了太阳能供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建筑物外墙传热系数降低到0.40 W/m2·k以下时,可以实现太阳能供暖,室外温度为-10℃时,室内温度最高达到30.6℃,夜间太阳能供暖装置停止工作,但是由于墙体的保温性能好,室内的平均温度仍然高于室外平均温度13.4℃。

万琦[9](2015)在《环青海湖地区藏族聚落与民居有机更新研究 ——以黑马河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青海省作为我国青藏高原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三江之源。环青海湖地区位于青海省东部环湖地区,其藏族聚落与民居始终处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较为封闭,宗教文化纷繁的地区之中,所以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良好的地域性特征的聚落与民居,同时也是高原上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宗教文化等信息的载体,是我国民居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近年来,环青海湖地区牧民赖以生存的畜牧业与草场退化、沙漠化等等生态问题的矛盾日益增加,以往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必然随着“牧民定居”的发展策略发生重大的改变。与此同时,青海湖的旅游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地所关注,环青海湖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已是必然趋势。所以,在牧民定居和青海湖旅游开发两大因素的驱动下,环青海湖地区藏族聚落与民居进行了一系列的新建,改建,加建工程。然而由于缺乏理论研究和技术的支持,不仅传统聚落与民居被破坏,而且新建建筑缺乏地域特色,整体环青海湖地区藏族聚落与民居的地域文化正在逐渐衰落、消失,造成的“文化趋同”现象着实令人堪忧。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背景下,本文首先对环青海湖地区藏族聚落与民居进行归纳和梳理,保留传统藏族聚落与民居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内涵。然后通过对藏族聚落与民居面临问题的总结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环青海湖地区藏族聚落与民居有机更新的策略。最后,以黑马河乡作为示范点,通过社区参与的模式与当地藏民合作,对黑马河乡聚落提出有机更新策略和新民居的建筑设计方案。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旅游经济转型下建设开发的环青海湖地区藏族聚落与民居的有机更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参考性的科学指导思路和策略。

谭飞鹏[10](2014)在《热管应用于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热管具有传热速度快、热阻小、导热能力强等优点,地板辐射供暖是一种节能、舒适的供暖方式,以热管代替地板辐射供暖所用的塑料管的供暖系统是一种新型的供暖方式。本文对热管在地板辐射供暖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针对太阳能供暖系统中存在的供热热量不足、管道易冻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的新型热管。首先,对热管的冷凝段在空气中自然冷却时,热管的温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在所选取的几种工况下,铜—水热管冷凝段和蒸发段长度比为6:1时热管的换热量最大。其次,进行了热管的蒸发段置于热水管道内、热管的冷凝段敷设于地板层内的实验研究,分析了热源的供水温度和热管数量对地板表面温度的影响,发现两根热管加热面积为30×30cm2的地板、热源的供水温度为44.5℃时,地板的表面温度可以达到29℃,热源的供水温度为35.2℃时,地板的表面温度可以达到26℃,并与地暖管的换热能力进行了对比,发现在同等条件下,采用热管换的地板的表面温度比采用地暖管换热的地板的表面温度高2℃。再次,针对太阳能供暖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空气、水两介质的太阳能供暖系统,以解决太阳能供暖系统出现的易冻、供热量不足的缺点。最后,提出了一种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用的气液分离式热管,该热管内的传热工质的气相和液相分开流动,减小了流动热阻,而且蒸发段和冷凝段的换热面积可以根据需求改变。

二、主动式太阳能供暖系统在青藏铁路房屋中的应用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主动式太阳能供暖系统在青藏铁路房屋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川藏铁路中小站区能源供给方式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川藏铁路中小站区能源供给方式优选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铁路中小站区概述
    2.2 铁路中小站区能源供给方式相关理论
        2.2.1 铁路中小站区能耗特点
        2.2.2 铁路中小站区传统供能方式
        2.2.3 铁路中小站区清洁能源供给方式
    2.3 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2.3.1 非参数评价方法
        2.3.2 G1 法基本理论
        2.3.3 DEA模型简介
        2.3.4 改进DEA模型
    2.4 综合权重计算方法
    2.5 效率指数
    2.6 本章小结
3 川藏铁路中小站区能源供给方式分析
    3.1 川藏铁路高寒地区基本概况
        3.1.1 川藏铁路高寒地区地域特征
        3.1.2 川藏铁路高寒地区总体生态环境
        3.1.3 清洁能源的定义及范围
        3.1.4 川藏铁路中小站区可利用的清洁能源种类
        3.1.5 川藏铁路中小站区概况
    3.2 传统铁路站区能源供给方式适用性分析
    3.3 清洁能源供给方式适用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川藏铁路高寒地区中小站区能源供给方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川藏铁路高寒地区中小站区能源供给方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2 评价指标因素识别
    4.3 满足需求的清洁能源供给方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4 清洁能源自身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4.4.1 太阳能
        4.4.2 风能
        4.4.3 地热能
        4.4.4 水能
    4.5 本章小结
5 川藏铁路中小站区清洁能源供给方式综合评价模型
    5.1 基于G1 法的指标权重
        5.1.1 确定序关系
        5.1.2 相对重要性判定
        5.1.3 权重系数计算
    5.2 改进的DEA模型
    5.3 综合权重
    5.4 效率指数
    5.5 评价过程
    5.6 本章小结
6 实例分析
    6.1 站区概况
    6.2 指标得分情况
    6.3 基于G1 法的指标主观权重确定
    6.4 基于改进DEA法的客观权重确定
    6.5 综合权重的确定
    6.6 供能方式效率指数的确定
        6.6.1 地热能效率指数
        6.6.2 太阳能效率指数
        6.6.3 风能效率指数
        6.6.4 水能效率指数
    6.7 评价结果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基于重力热管技术的BIPVT空调系统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能源现状
    1.2 我国太阳能资源
        1.2.1 太阳能光热技术
        1.2.2 太阳能光电技术
        1.2.3 BIPVT技术
    1.3 热管技术研究的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际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重力热管技术的BIPVT空调系统的理论分析
    2.1 热管的理论分析
        2.1.1 热管的工作原理
        2.1.2 重力热管的工作原理
    2.2 重力热管的选择
        2.2.1 重力热管工质的选择
        2.2.2 重力热管管径和长度的计算
        2.2.3 重力热管材料的选择
    2.3 重力热管的传热分析
        2.3.1 蒸发段的传热
        2.3.2 冷凝段的传热
    2.4 太阳能光伏组件的理论分析
        2.4.1 斜面上的太阳辐射
        2.4.2 玻璃盖板的能量平衡分析
        2.4.3 光伏电池板的能量平衡分析
        2.4.4 空气间层的能量平衡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重力热管技术的BIPVT空调系统实验分析
    3.1 实验装置设计
        3.1.1 实验台的功能
        3.1.2 实验台的原理
        3.1.3 实验台的搭建
    3.2 实验系统设计
        3.2.1 实验及测试设备
        3.2.2 测试方法设计
        3.2.3 实验步骤
    3.3 参数变化对光伏光热系统的影响实验
        3.3.1 有无重力热管对光伏光热系统的影响实验
        3.3.2 通风对光伏光热系统的影响实验
        3.3.3 接触面积对光伏光热系统的影响实验
        3.3.4 季节对光伏光热系统的影响实验
    3.4 本章小结
4 重力热管的BIPVT空调系统的模拟分析
    4.1 物理模型的建立
        4.1.1 模型假设
        4.1.2 控制方程
    4.2 模型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4.2.1 模型网格的划分
        4.2.2 边界条件
    4.3 求解参数设置及收敛结果的确定
    4.4 空气间层温度场的模拟结果分析
        4.4.1 无热管空气间层内温度场的模拟结果分析
        4.4.2 有热管空气间层内温度场的模拟结果分析
    4.5 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适用性分析
    5.1 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独立使用的性能分析
        5.1.1 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的主要设备
        5.1.2 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的系统运行流程
        5.1.3 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的性能
    5.2 辅助热泵系统的使用性能分析
        5.2.1 辅助水源热泵系统
        5.2.2 辅助空气源热泵
    5.3 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5.4 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的节能性分析
    5.5 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的环保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吸收式热泵驱动太阳能集热系统耦合集中供热性能优化趼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大型太阳能区域集中供热研究
        1.2.2 大型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组成
        1.2.3 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存在问题
        1.2.4 太阳能供热系统性能提升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太阳能供热系统及吸收式热泵理论基础
    2.1 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工作原理
        2.1.1 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供热系统
        2.1.2 平板型集热器-聚光型集热器串联供热系统
    2.2 数学模型建立
        2.2.1 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数学模型
        2.2.2 聚光型太阳能集热器数学模型
        2.2.3 蓄热水箱的数学模型
    2.3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
        2.3.1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工作原理
        2.3.2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数学模型
    2.4 太阳能供热系统性能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2.4.1 系统热性能评价指标
        2.4.2 系统经济性评价指标
        2.4.3 系统节能性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3 吸收式热泵-太阳能耦合供热系统原理及模型建立
    3.1 吸收式热泵-太阳能耦合供热系统模型建立
        3.1.1 吸收式热泵-太阳能耦合供热系统工作原理
        3.1.2 吸收式热泵-太阳能耦合供热系统工作模式
    3.2 吸收式热泵-太阳能耦合供热系统模型建立
        3.2.1 吸收式热泵-太阳能耦合供热系统热力模型建立
        3.2.2 热媒参数衔接关系
    3.3 本章小结
4 吸收式热泵-太阳能耦合供热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4.1 模拟计算软件概述
        4.1.1 TRNSYS软件介绍
        4.1.2 MATLAB软件介绍
    4.2 耦合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4.2.1 系统仿真部件介绍
        4.2.2 系统模型部件连接
        4.2.3 TRNSYS与 MATLAB外部接口连接
    4.3 本章小结
5 吸收式热泵-太阳能耦合供热系统影响因素模拟分析
    5.1 模拟条件设置
    5.2 系统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5.2.1 聚光型集热器面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2.2 吸收式热泵容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2.3 聚光型集热器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2.4 蓄热水箱容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吸收式热泵-太阳能耦合供热系统的经济性及适用性
    6.1 系统热性能对比分析
    6.2 系统经济性对比分析
        6.2.1 系统初投资计算
        6.2.2 系统运行费用计算
        6.2.3 系统收益计算
        6.2.4 系统投资回收期
    6.3 环保性对比分析
    6.4 典型地区适用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工质热物性
        A.1 溴化锂溶液的热物性
        A.2 水和水蒸气的热物性
    B INPUT FILE(DECK)文本文件内容
    C 投资回收期计算结果
    D 图表目录
    E 研究生阶段学术成果
致谢

(4)西藏居住建筑碳排放最小化主被动采暖技术协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被动太阳能利用及优化
        1.2.2 主动太阳能采暖利用及优化
        1.2.3 主被动协同优化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建筑主被动模型及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2.1 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简介
    2.2 建筑被动结构模型建立及自身固有碳排放计算
        2.2.1 建筑被动结构数学模型
        2.2.2 建筑被动结构计算模型建立方法
        2.2.3 建筑自身固有碳排放计算
    2.3 建筑主动系统模型建立及碳排放计算
        2.3.1 太阳能建筑主动系统数学模型
        2.3.2 建筑主动系统计算模型建立方法
        2.3.3 建筑系统碳排放计算
    2.4 建筑主被动协同数学模型及模拟方法
        2.4.1 建筑主被动协同数学模型
        2.4.2 主被动协同模拟方法
    2.5 本章小结
3.建筑主被动技术多目标协同优化方法及辅助软件
    3.1 建筑多目标优化简介
        3.1.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一般数学模型
        3.1.2 建筑多目标优化常用优化目标及优化算法
    3.2 基于NSGA-II遗传算法的建筑主被动协同优化方法
        3.2.1 NSGA-II遗传算法简介
        3.2.2 建筑主被动技术协同优化流程
    3.3 建筑主被动协同优化辅助软件
    3.4 本章小结
4.西藏典型建筑的主被动采暖协同优化模型建立及优化结果
    4.1 西藏典型建筑主被动采暖协同优化模型建立
        4.1.1 建筑被动结构的计算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4.1.2 建筑主动系统的计算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4.1.3 主被动协同多目标优化的参数设置及运行设备
    4.2 优化结果收敛性判断
        4.2.1 非太阳能系统优化结果收敛性
        4.2.2 太阳能系统优化结果收敛性
    4.3 西藏典型地区主被动采暖技术协同优化结果
        4.3.1 拉萨地区主被动协同优化结果
        4.3.2 林芝地区主被动协同优化结果
        4.3.3 昌都地区主被动协同优化结果
        4.3.4 帕里地区主被动协同优化结果
    4.4 本章小结
5.西藏典型建筑主被动采暖协同优化结果的分析
    5.1 系统对于优化结果影响的分析
        5.1.1 系统之间优化结果的对比分析
        5.1.2 最优解系统能耗、太阳能保证率对比分析
    5.2 室外平均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对于优化结果影响的分析
    5.3 供暖温度和通风大小对优化结果的敏感性分析
    5.4 优化结果与文献和规范对比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表目录
    B.建筑主被动协同优化辅助软件Python代码
    C.围护结构材料构成及碳排放系数
    D.典型建筑各房间运行时间表
    E.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5)利用太阳能的石蜡复合混凝土炕的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能源消耗及发展现状
        1.1.2 我国农村采暖现状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内容及思路
        1.2.1 课题研究内容
        1.2.2 课题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太阳能及相变材料采暖蓄能技术发展现状
    2.1 太阳能采暖研究现状
        2.1.1 太阳能资源概况
        2.1.2 太阳能应用技术
        2.1.3 国内外太阳能供热技术的研究
    2.2 火炕及相变蓄能技术研究现状
        2.2.1 火炕的发展历程及原理
        2.2.2 相变储热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2.2.3 太阳能蓄能炕应用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 石蜡复合混凝土炕及混凝土炕实验系统
    3.1 实验系统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气象概况
        3.1.2 房间负荷计算
    3.2 太阳能石蜡复合混凝土炕的工作原理及传热过程
        3.2.1 实验系统工作原理
        3.2.2 蓄能炕传热过程理论分析
        3.2.3 蓄能炕热负荷计算
    3.3 太阳能石蜡复合混凝土炕的设计选型
        3.3.1 相变材料的选择
        3.3.2 实验系统的建立
    3.4 实验系统运行方案
        3.4.1 实验内容
        3.4.2 实验测点布置及控制系统
        3.4.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蜡复合混凝土炕及混凝土炕的热性能研究
    4.1 蓄能炕热性能评价指标
    4.2 蓄能炕温度及热流密度分析
        4.2.1 石蜡复合混凝土炕和混凝土炕炕面温度
        4.2.2 石蜡复合混凝土炕和混凝土炕睡眠温度
        4.2.3 石蜡复合混凝土炕和混凝土炕炕面温度标准差
        4.2.4 石蜡复合混凝土炕和混凝土炕炕面升温和降温速率
        4.2.5 石蜡复合混凝土炕和混凝土炕炕面热流密度
    4.3 石蜡复合混凝土炕与其它三种炕的比较研究
        4.3.1 石蜡复合混凝土炕与传统火炕
        4.3.2 石蜡复合混凝土炕与混凝土炕
        4.3.3 石蜡复合混凝土炕与石蜡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石蜡复合混凝土炕系统的数值模拟分析
    5.1 石蜡复合混凝土炕模型的建立
        5.1.1 石蜡复合混凝土炕物理模型
        5.1.2 石蜡复合混凝土炕边界条件
    5.2 传热单元数学描述
    5.3 模拟结果与分析
        5.3.1 蓄热过程结果分析
        5.3.2 放热过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青海省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暖房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太阳房的分类及原理
        1.2.1 主动式太阳房
        1.2.2 被动式太阳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青海省太阳房应用现状
        1.4.1 青海省能源现状
        1.4.2 青海省太阳能资源分析
        1.4.3 青海省太阳房研究现状
        1.4.4 国家相关政策
    1.5 青海省太阳房发展及应用的主要问题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青海省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暖房示范工程
    2.1 项目概况
        2.1.1 气候条件
        2.1.2 测试建筑
    2.2 冬季热负荷计算
    2.3 系统的工作原理
        2.3.1 太阳能炕系统
        2.3.2 集热蓄热墙系统
        2.3.3 太阳能炕与集热蓄热墙耦合系统工作原理
    2.4 实验测试仪器性能参数
        2.4.1 数据记录仪
        2.4.2 温度传感器
        2.4.3 太阳辐照仪
        2.4.4 超声波流量计
        2.4.5 热流自记仪
    2.5 测点布置
        2.5.1 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技术实验房测点布置
        2.5.2 对照间测点布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青海省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暖房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案
    3.3 测试结果与实验结果分析
        3.3.1 五种模式下测试结果
        3.3.2 不同模式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青海省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暖房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房物理模型
    4.3 数学模型建立
        4.3.1 实验房热过程分析
        4.3.2 流体基本控制方程
        4.3.3 实验房湍流模型选择
    4.4 参数设定
    4.5 模拟分析
        4.5.1 模型验证
        4.5.2 模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海省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暖房能效分析
    5.1 太阳能炕系统传热特性分析
    5.2 集热蓄热墙传热特性分析
        5.2.1 集热蓄热墙系统热平衡分析
        5.2.2 集热蓄热墙传热量计算
    5.3 能效评估
        5.3.1 常规能源替代量评估
        5.3.2 环境效益评估
        5.3.3 经济效益评估
    5.4 节能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昆明地区一种太阳房冬季室内热环境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试验太阳房简介
    1.3 太阳房的分类
        1.3.1 主动式太阳房
        1.3.2 被动式太阳房
    1.4 国外太阳房发展历程
    1.5 国内太阳房发展历程
第2章 太阳房理论分析
    2.1 研究对象
    2.2 围护结构的传热
        2.2.1 屋顶传热
        2.2.2 直接受益窗传热
        2.2.3 集热墙传热
        2.2.4 地板传热
    2.3 太阳房热工设计有关的几个设计参数
        2.3.1 太阳房冬季采暖评价指标SDM
        2.3.2 窗户面积及集热面积的确定
        2.3.3 房间负荷系数的计算
第3章 数值模拟研究方法
    3.1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3.1.1 CFD简介
    3.2 物理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3.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3.2.2 网格的划分
    3.3 计算模型和求解方法
        3.3.1 控制方程
        3.3.2 辐射模型
        3.3.3 太阳加载模型
        3.3.4 Boussinesq假设
    3.4 参数设置
        3.4.1 网格及求解模型设置
        3.4.2 材料参数设置
        3.4.3 边界条件设置
        3.4.4 离散项的设置
        3.4.5 亚松驰因子的设置
        3.4.6 残差设置
        3.4.7 初始化设置
        3.4.8 网格独立性验证
第4章 试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4.1 太阳房的地理位置及气象条件
    4.2 实验房简介
    4.3 实验仪器和测试方法
        4.3.1 实验仪器
        4.3.2 测试方法
    4.4 晴天、多云、阴天强制循环下室内温度测试值分析
    4.5 强制循环多云天气下垂直温度变化曲线
第5章 数据分析
    5.1 流动状态的判定
    5.2 空气入口努赛尔数和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
    5.3 有效温度差评价舒适度指标
    5.4 三种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5.4.1 上进下回式,295K、1.5m/s工况
        5.4.2 上进下回式,300K、1.5m/s工况
        5.4.3 上进下回式,305K、1.5m/s工况
        5.4.4 下进上回式,295k、1.5m/s工况
        5.4.5 下进上回式,300K、1.5m/s工况
        5.4.6 下进上回式,305K、1.5m/s工况
        5.4.7 上进下回式与上送下回式送风的比较
    5.5 PMV值的计算
        5.5.1 监测点的PMV值分析
        5.5.2 距离地面 1.1m、0.1m截面处平均PMV的比较
        5.5.3 0.1 m、1.1 m截面处的拟合
第6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不足及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高寒地区利用太阳能供暖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与试验方法
2 太阳能供暖的热平衡分析
    2.1 试验房间的热负荷
        2.1.1 墙体的传热系数
        2.1.2 墙体的传热耗热量
    2.2 冷空气渗透耗热量
    2.3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输出的热量
    2.4 室内外湿度曲线
3 结论

(9)环青海湖地区藏族聚落与民居有机更新研究 ——以黑马河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的确定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的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4.3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论文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的框架
2. 环青海湖地区藏族聚落与民居的广义环境分析
    2.1 环青海湖地区自然环境概述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环湖景观资源
        2.1.5 青海湖的环境现状
    2.2 自然地理条件对环青海湖地区建设的影响
        2.2.1 自然地理条件对藏族聚落建构的影响
        2.2.2 自然地理条件对藏族民居建设的影响
    2.3 环青海湖地区藏族聚落与民居的人文环境
        2.3.1 社会体系
        2.3.2 宗教文化
        2.3.3 民俗习惯
    2.4 人文背景对环青海湖地区藏族聚落与民居的影响
        2.4.1 畜牧文化的影响
        2.4.2 宗教文化的影响
        2.4.3 民俗文化的影响
    2.5 小结
3. 环青海湖区藏族聚落与民居调研分析
    3.1 环青海湖地区藏族聚落与民居类型概述
        3.1.1 藏族聚落类型
        3.1.2 藏族民居类型
    3.2 旅游转型下环青海湖区藏族聚落空间
        3.2.1 日月山
        3.2.2 黑马河乡
        3.2.3 石乃亥乡
        3.2.4 西海镇金银滩草原
    3.3 环青海湖地区藏族民居建筑特征分析
        3.3.1 空间布局
        3.3.2 建筑布局
        3.3.3 建筑形式
        3.3.4 建筑构筑
    3.4 环青海湖地区藏族民居实例分析
        3.4.1 民居A
        3.4.2 民居B
        3.4.3 传统与现代藏族民居对比总结
    3.5 小结
4. 环青海湖地区藏族聚落与民居面临问题
    4.1 聚落发展历史概述
    4.2 聚落与民居面临问题概述
    4.3 聚落与民居面临问题的分析
        4.3.1 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4.3.2 自然生态与畜牧业发生矛盾
        4.3.3 牧民定居下建设缺乏地域性
        4.3.4 旅游经济转型下的快速建设
        4.3.5 观念改变对聚落建设的冲击
    4.4 小结
5. 环青海湖地区藏族聚落与民居的有机更新体系
    5.1 社区参与模式下的更新策略
        5.1.1 社区参与更新动力
        5.1.2 社区参与控制原则
        5.1.3 社区参与实例——永芝绿色建筑实践
    5.2 旅游转型下的更新策略
        5.2.1 旅游转型的条件
        5.2.2 旅游转型控制措施
        5.2.3 旅游建设策略——走民俗和生态结合之路
    5.3 可持续发展策略
        5.3.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5.3.2 采用集约化格局中建设
        5.3.3 大力发展太阳能
        5.3.4 拓展其他能源
    5.4 聚落更新与青海湖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5.4.1 聚落更新对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影响
        5.4.2 聚落更新与青海湖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策略
    5.5 小结
6. 有机更新体系的应用——以黑马河乡为例
    6.1 青海湖总体规划下黑马河乡发展意向
        6.1.1 黑马河乡的定位:
        6.1.2 黑马河乡的地理优势
        6.1.3 黑马河乡开发范围的界定
    6.2 社区参与模式下黑马河乡的聚落更新
    6.3 旅游转型下黑马河乡规划策略
        6.3.1 黑马河乡的规划概念
        6.3.2 黑马河乡的功能分区
        6.3.3 黑马河乡的环境保护
    6.4 黑马河乡藏族新民居设计案例
        6.4.1 斗秀加家藏族民居设计
        6.4.2 扎登太家藏族民居设计
        6.4.3 黑马河乡藏族新民居绿色技术设计
    6.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
    调研问卷
    调查问卷
致谢

(10)热管应用于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板辐射供暖的特点及发展简史
        1.2.1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的特点
        1.2.2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的发展简史
    1.3 热管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太阳能采暖的研究进展
        1.4.1 国外太阳能采暖的研究现状
        1.4.2 国内太阳能供暖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热管的理论研究
    2.1 热管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2.1.1 热管的工作原理
        2.1.2 热管的特点
        2.1.3 热管的分类
    2.2 热管的传热极限
    2.3 热管的设计
        2.3.1 液体的工质
        2.3.2 吸液芯
        2.3.3 充液量
3 热管地板辐射供暖的实验设计
    3.1 实验目的及原理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原理
    3.2 实验地点及时间
    3.3 实验装置
    3.4 实验内容
    3.5 测量方法
        3.5.1 测温原理
        3.5.2 测点布置
        3.5.3 数据记录方法
    3.6 实验步骤
4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4.1 热管冷凝段的自然冷却实验
        4.1.1 铜—甲醇热管冷凝段和蒸发段长度比 6 : 1 工况
        4.1.2 铜—甲醇热管冷凝段和蒸发段长度比 3 : 1 工况
        4.1.3 铜—甲醇热管冷凝段和蒸发段长度比 1.8 : 1 工况
        4.1.4 铜—水热管冷凝段和蒸发段长度比为 6 : 1 工况
    4.2 热管工质和蒸发段长度的选择
    4.3 热管加热混凝土块实验
        4.3.1 单根热管加热 30×30cm2混凝土块
        4.3.2 两根热管加热 30×30cm2混凝土块
        4.3.3 两根热管加热 50×50cm2混凝土块
        4.3.4 地暖管加热 30×30cm2混凝土块
    4.4 本章小结
5 太阳能供暖系统及新型热管
    5.1 太阳能供暖系统简介
        5.1.1 被动式太阳能供暖
        5.1.2 主动式太阳能供暖
    5.2 太阳能供暖系统的辅助热源
        5.2.1 锅炉
        5.2.2 热泵
    5.3 空气、水两介质太阳能供暖系统
        5.3.1 工作原理
        5.3.2 空气、水两介质太阳能供暖系统的特点
    5.4 新型热管
        5.4.1 传统热管存在的问题
        5.4.2 新型热管的设计
        5.4.3 气液分离式热管的特点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本文创新之处
    6.3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主动式太阳能供暖系统在青藏铁路房屋中的应用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藏铁路中小站区能源供给方式综合评价研究[D]. 李雨浓.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重力热管技术的BIPVT空调系统及特性研究[D]. 李爽.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3]吸收式热泵驱动太阳能集热系统耦合集中供热性能优化趼究[D]. 祁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4]西藏居住建筑碳排放最小化主被动采暖技术协同优化研究[D]. 陈志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5]利用太阳能的石蜡复合混凝土炕的热特性研究[D]. 岳燕敏. 河北工业大学, 2017(12)
  • [6]青海省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暖房热性能研究[D]. 杨诗薇. 北方工业大学, 2017(07)
  • [7]昆明地区一种太阳房冬季室内热环境模拟分析[D]. 王辉.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8]高寒地区利用太阳能供暖的试验[J]. 李峰.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6(09)
  • [9]环青海湖地区藏族聚落与民居有机更新研究 ——以黑马河乡为例[D]. 万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1)
  • [10]热管应用于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的实验研究[D]. 谭飞鹏.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浅谈太阳能主动供暖系统在青藏铁路建筑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