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产量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水稻产量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一、水稻产量影响的主成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雷震[1](2021)在《水分-沸石耦合调控策略对番茄生长特性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茄是一种市场需求大、种植广泛、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番茄在生长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较大,如何减少农业灌溉用水的同时,保证番茄高产优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为此,本文引入能增强土壤保水性能的沸石材料,并结合具体灌溉方式、水分条件及施用条件,形成不同的水分调控策略,分别通过常规滴灌不同水分(W50-70、W60-80、W70-90)、沸石量(Z3、Z6、Z9)和埋深(H15、H30、H45)条件下番茄生长试验,以及交替膜下滴灌不同水分(W50E、W75E、W100E)、沸石量(Z0、Z3、Z6、Z9)耦合作用对番茄生长影响试验,对番茄生长指标、生理指标、产量及品质指标进行监测分析,进而揭示了不同水分-沸石调控策略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并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番茄优质高产综合评价方法,确定了最优的水分-沸石调控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常规滴灌下水分-沸石量-埋深对番茄生长特性影响研究(1)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不同处理土壤平均含水率随生育期的推进,均表现为灌水前先下降,灌水后回升再下降的趋势。在进行水分处理之前,埋深相同的条件下,沸石量越大含水率回落越慢;沸石量相同条件下,沸石埋深越大平均含水率回落越慢。在进行水分处理之后,灌水上下限越高,土壤平均含水率越高,但含水率却随时间变化越迟缓,增大沸石埋深对土壤平均含水率存在正效应。(2)对番茄生长生理的影响:不同处理下番茄株高及茎粗随生育期推进均呈“S”型增长趋势,可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描述。提高水分对番茄株高、茎粗、净光合作用、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干物质量、根系参数,以及增施沸石对干物质量、增加埋深对净光合速率、总根长、根体积、根平均直径表现为正效应。水分增加对胞间CO2浓度和增加沸石埋深对番茄茎粗、胞间CO2浓度存在负效应。增施沸石对株高茎粗、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根长、根体积、根平均直径,以及增加沸石埋深对番茄株高、干物质量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增施沸石对番茄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根表面积,以及增加沸石埋深对番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根表面积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影响株高、干物质量、总根表面积、根体积、果实膨大期Pn、Gs、Ci的因素主次顺序为:W>Z>H;影响茎粗、Tr、总根长、平均直径的因素主次顺序分别为:W>H>Z。(3)对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番茄产量由高到低表现为:W70-90Z9H30>W70-90Z6H15>W70-90Z3H45>W60-80Z3H30>W60-80Z9H15>W60-80Z6H45>W50-70Z6H30>W50-70Z3H15>W50-70Z9H45。提高水分对番茄产量、有机酸含量,以及沸石增加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埋深增加对产量、硝酸盐含量表现为正效应。水分增加对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溶性糖、硝酸盐含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沸石增加对硝酸盐含量、埋深增加对可溶性固形物、有机酸含量表现为负效应。增施沸石对产量、维生素C、硝酸盐、可溶性糖含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埋深对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埋深增加对维生素C含量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影响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因素主次顺序均为:W>Z>H。沸石埋深对番茄生长生理及产量品质影响较小,综合考虑水分利用效率可知,在生产应用中以30 cm埋深为宜。2.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作用对番茄生长影响(1)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不同处理土壤含水率随时间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不同处理土壤含水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下降趋势,且在生育后期土壤平均含水率渐趋稳定。灌水前表现为含水率较低,在灌水后含水率显着增大。(2)对番茄生长生理的影响:番茄株高和茎粗呈“S”型增长趋势,采用作物生长Logistic模型对番茄植株形态生长进行量化描述合理可行。水分增加对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根系参数、干物质量、光合作用,以及增施沸石对W50E、116 d的叶面积指数表现为极显着正效应。增施沸石对株高、51 d和76 d的叶面积指数、根系参数、干物质量、光合作用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对98 d和116 d、W75E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对W50E、W75E条件下茎粗表现为“促进-抑制-促进”,对W100E条件下茎粗表现为“抑制-促进-抑制”。水分-沸石量交互作用对番茄株高、根长、根表面积、产量、干物质量、Gs、Ci、Tr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硝酸盐含量存在显着影响(P<0.05)。(3)对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水分增加对番茄产量、有机酸含量存在极显着正效应。水分增加对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硝酸盐含量、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负效应。沸石增加对W50E、W75E、W100E条件下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光合作用、可溶性糖、维生素C、硝酸盐、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水分与沸石量交互作用对番茄产量、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硝酸盐含量存在极显着影响(P<0.01)。3.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番茄优质高产水分调控策略综合评价选取不同水分-沸石调控策略下番茄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中7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两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016%。根据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名,得到番茄最佳水分-沸石调控处理为Z6W50E。而在常规滴灌条件下则以W50-70Z6H30最优,在番茄种植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方案选取。

赵春燕[2](2021)在《河套灌区暗管排水稻田水肥盐变化特征及水稻生长响应》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索暗管排水和稻田淹灌联合应用的排盐效果,2019-2020年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云海秋林牧场120 hm2暗管排水稻田设置3个监测断面进行盐分微观变化过程监测,探究距离暗管不同水平距离和不同埋深处的盐分变化情况,并进行数值分析,抽取盐分淋洗的主要影响因素,弥补了野外大田试验带来的不足;在微观监测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水肥盐宏观监测,分析区域水肥盐变化规律,并设置了无暗管监测区域66.67hm2作为对照;在监测水肥盐变化的同时监测水稻生育指标变化情况。本文借助于DRAINMOD排水模型,率定验证土壤盐分、地下排水在生育期内的变化规律,模拟不同暗管布局下的产量和地下排水量,探寻更优的暗管布局参数,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距离暗管不同水平距离处和暗管不同埋深处脱盐率显示,距离暗管水平距离0m、暗管埋深1.2m时,淋洗后土壤脱盐率差异最大,最高脱盐率出现在黄熟期,最大值为35.11%;土壤表层的脱盐率大于深层,距离暗管水平距离越小、埋深越浅,土壤改良速度越快;水力因素是影响盐分变化的主要因素。(2)区域地下水位在0.78m~1.16m之间波动,受降雨、灌溉的影响较大;暗管排水使得盐分空间变异性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土壤盐分朝着均质化变化。东北方向盐分含量高于其他区域,盐分由重中度降低为轻中度,排盐约213~312t。生育中期的氮素含量高于其他阶段,速效氮含量处于5级水平,不同土层的养分分布趋势大致一致,20~40cm土层的氮素含量较高,氮素分布东北方向高于西南方向,分布在5级、6级水平,随着排水的进行,土壤中的养分空间异质性减弱。(3)水稻的株高、叶面积、茎蘖数、干物质累积量表现出暗管区>CK的规律,黄叶率表现出CK>暗管区的规律;水稻产量与千粒重、结实率之间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灌溉水利用效率显示该区域内存在过量灌溉的问题,灌溉水量可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少24%~72.75%,避免大面积淹灌造成水量浪费;2019-2020年5-9月,暗管排水总计排水时长分别为1351h、1532h,CK排水总计时长分别为1040h、1127h,结合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和灌溉水分生产效率分析,认为采用暗管排水模式有助于作物增产。(4)在DRAINMOD模型率定验证地下水位、盐分变化、地下排水量,进而模拟不同暗管布局参数下的作物产量和地下排水量,得出既能有效降低该区域地下水位,又能提高产量的暗管布局参数为埋深1m以内,间距25m以内,该参数可为该区域盐碱地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高芳[3](2021)在《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产量品质形成机理及调控》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于2018~2019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通过田间测定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北方主栽的13个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单株叶面积、开花数、成果率等18个源库性状进行测定和计算,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筛选花生源库性状评价指标,对比不同品种的源库性状差异和产量差异,并进行源库类型划分。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品种间源库性状、同化物积累与分配及蛋白质组差异,研究花生产量品质形成过程中的源库差异机理,并探讨不同源库调控措施对花生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为花生产量品质协调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生品种源库类型划分1.1衡量花生源库性状的指标将花生源库性状分为源性状、库性状、源库综合性状和产量性状四个大类18个小类,通过降维分析,其中前5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28.64%、16.305%、16.197%、14.239%和13.315%,累计贡献率为88.7%,可以反映出18个源库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各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向量最大值可以作为评价花生源库关系的主要指标,分别命名为前期源因子(结荚期叶面积)、产量因子(荚果充实度)、前期库因子(开花数)、后期源因子(饱果期叶面积)和后期库因子(成针率、成果率)。1.2源库类型划分将花生品种按源库性状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共聚为4类,第I类为源库协调型品种,包括冀花5号和潍花8号;第II类为源足库少型品种,包括潍花16号、冀花18155、中花24、豫花15号;第III类为源足库多型品种,包括丰花1号、山花9号、日花1号;第IV类为源大库小型品种,包括青花7号、花育33号、花育36号、豫花9326。2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性状差异2.1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源库性状差异4种源库类型花生品种的单株叶面积差异显着。源大库小型品种花育36号单株叶面积最大值为2741 cm2,生育后期叶面积日消亡率为47.8cm2·d-1;源库协调型品种冀花5号单株叶面积最大值为1468 cm2,叶面积日消亡率为19.9cm2·d-1;源足库少型品种中花24和源足库多型品种山花9号的叶面积最大值和日消亡率介于两者之间。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单株开花数量和开花持续时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山花9号开花时间最长,为46天;其次是冀花5号和中花24,花育36号开花时间最短,仅为29天。山花9号单株开花数量124朵,显着高于其他品种,花育36号和中花24开花数量较少,分别为70朵和75朵。山花9号的成针率最高,但成果率最低,有效果比例和荚果充实度显着低于其他品种;中花24成果率最高,有效果比例较高;冀花5号有效果比例和荚果充实度均高于其他品种。2.2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生理性状差异花育36号叶片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总含量显着低于其他3个品种,山花9号叶绿素含量在饱果期和收获期时较低,说明山花9号和花育36号在生育后期叶片中叶绿素降解速度快,叶片后期持绿时间短。花针期时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无显着差异,结荚期和饱果期时冀花5号和中花24净光合速率较高,花育36号净光合速率最低。冀花5号和中花24结荚期和饱果期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显着高于山花9号和花育36号。冀花5号的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和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最高,花育36号的碳氮代谢酶活性最低。2.3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同化物积累与分配差异4个品种的群体光合势大小为花育36号>中花24>山花9号>冀花5号,但结合产量数据分析认为,光合势大的品种,产量不一定增加。花育36号总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其次是山花9号和中花24,冀花5号干物质积累量最低。但冀花5号自开花后50d开始荚果库的干物质分配比率超过茎、叶,山花9号和中花24自开花后60 d开始荚果的干物质分配比率超过茎、叶,而花育36号开花后80 d时荚果库干物质分配比率才超过茎、叶。2.4源库协调型品种优势蛋白质组分析冀花5号和花育36号间差异蛋白约有36.7%与代谢过程有关,和山花9号间的差异蛋白有51.4%与代谢过程有关。冀花5号与花育36号间的差异蛋白共涉及到75个不同的生化途径,冀花5号与山花9号间的差异蛋白共涉及到92个不同的生化途径。代谢组别中差异蛋白数量主要参与包括碳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氮代谢等能量代谢系统以及脂肪酸代谢、类固醇类生物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等防御系统。与源大库小型品种花育36号和源足库多型品种山花9号相比,源库协调型品种冀花5号TCA循环中由草酰乙酸转化为柠檬酸过程中的酰基转移酶(EC:2.3.3.8),柠檬酸转化为顺乌头酸以及顺乌头酸转化为异柠檬酸过程中的C-O裂合酶(EC:4.2.1.3),异柠檬酸转化为酮戊二酸过程中的脱氢酶(EC:1.1.1.41)表达量均显着上调,说明活跃的糖代谢是源库协调型品种获得高产优质的生理基础。2.5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产量、品质性状差异本研究中4个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产量表现为冀花5号产量最高,其次是山花9号和中花24,花育36号产量最低。产量构成因素方面,冀花5号千克果数最少,山花9号千克果数最多。冀花5号和花育36号出仁率较高,山花9号和中花24出仁率较低。4个品种中中花24粗脂肪含量最高,其次是冀花5号,花育36号4粗脂肪含量较低。3改变源库比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摘除25%叶片后,花生单株叶面积与对照无显着差异,摘除50%及75%叶片后,花生单株叶面积显着低于对照。去花后花生单株叶面积高于对照,但去花75%以后,花生生育后期叶面积降低。减源会引起花生荚果库数量变化,适当减源可以减少无效果针和幼果数量,增加有效果数量,但过度减源会显着降低总果数和有效果数量。摘除部分花会促进剩余花朵成针和成果,降低收获时的果针和幼果,提高有效果比例。减源25%和减库50%均可提高花生库源比,提高荚果充实度和出仁率,从而提高产量。随着叶片数量的减少,花生籽仁中粗脂肪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2018和2019年摘除25%叶片后籽仁粗脂肪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3%和3.8%,摘除75%叶片后粗脂肪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1.7%和4.4%。减源后花生籽仁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摘除25%和50%叶片后籽仁中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摘除75%叶片后籽仁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减库后花生籽仁中脂肪含量增加,蛋白质和可溶糖含量随减库数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4调控措施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4.1去生长点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去茎端生长有效的降低花生植株高度,缓解倒伏现象。花后30 d和45 d去茎端生长点可以有效减少收获时未入土果针数,增加饱果数和有效荚果比例,但花后15 d去茎端生长点会增加未入土果针数和幼果数,减少饱果数,说明过早的去除茎端生长点,可能会导致前期营养物质多供应于茎叶的再生长中,而减少向中前期发育的荚果中的分配比例,从而导致中前期荚果发育成饱果的数量减少,后期花发育成果针和幼果的数量增加,也因此导致产量显着低于对照。对于茎叶旺长的品种,可以选择在花后45 d左右去除茎端生长点,减少无效消耗,同时促进同化物向荚果转移,提高荚果饱满度,增加饱果数和有效果比例及出仁率,增加产量,同时由于籽仁中粗脂肪含量受影响较小,可以保证籽仁的榨油品质,保障品质。4.2喷施乙烯利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乙烯利对花生开花数量的抑制作用与喷施时期有关,花后10和20 d喷施乙烯利可显着抑制开花,减少花生单株开花数量,且抑制作用从喷施后次日起开始,花后30 d喷施乙烯利对单株总开花数无显着影响。说明在始花期和盛花期喷施可抑制开花数量,在盛花期之后喷施对花生开花数量的影响不大,但喷施乙烯利可以显着降低花生成针率,提高秕果数和饱果数,降低收获时的果针数。花后10和20 d喷施可显着提高有效果比例,花后30 d喷施对单有效果比例无显着影响。喷施乙烯利可以增加花生单株叶面积,开花后10 d喷施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增幅最大,随喷施时期的推迟,增加幅度减小。花后10和20 d喷施乙烯利显着提高了花生叶片的光合速率,但花后30 d喷施处理只能在短期内提高光合速率,对生育后期的叶片光合速率无显着影响。从源库综合性状来看,花后20 d喷施乙烯利的源库关系最协调,有利于促进同化物向荚果的运输,提高有效果比例和荚果充实度,从而提高产量。花后10 d和20 d喷施乙烯利可以显着增加籽仁粗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尤其是花后20 d喷施。因此,喷施乙烯利是解决花生“花多不实、果多不饱”源库失衡现象的有效措施,生产中使用乙烯利控花应选择在开花后20 d喷施。4.3地膜厚度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地膜厚度0.01 mm时成果率和成针率均高于地膜厚度0.006 mm处理,0.014 mm和0.02 mm两个地膜处理的单株开花数和成针率高于其他处理,但成果率较低。说明适当增加地膜厚度可以提高花生成针率和成果率,但地膜厚度过厚会降低成果率。增加地膜厚度后可以增加花生荚果充实度,适当增加地膜厚度可以提高库源比和收获指数及出仁率,有利于获得高产。0.01 mm和0.014 mm地膜处理可以提高花生籽仁粗脂肪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0.02 mm和0.03 mm地膜处理降低粗脂肪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含量。本研究中地膜厚度0.01 mm时可以通过提高成果率,增加单株结果数及荚果充实度,改变花生源库关系及同化物在源库间的分配,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王瑞[4](2021)在《氮素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主要分布在红壤区,氮素是限制油茶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氮素形态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是植物吸收利用最多的两种氮素形态。本文以油茶主推品种‘湘林1号’‘湘林27号’‘湘林210号’1年生实生苗为材料,用分析纯硫酸铵((NH4)2SO4)、硝酸钠(NaNO3)为氮肥进行施肥,设置了不同氮素水平(0 mmol·L-1、8mmol·L-1、16mmol·L-1)和不同氮素形态(NO3-:NH4+=0:0,10:0,7:3,5:5,3:7,0:10),研究了氮素对油茶苗木营养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光合特性的影响,揭示了油茶苗木根系对氮素的吸收特征,阐明了氮素促进苗木生长的生理机制、分子机制,其研究结果可以为油茶苗木科学合理施肥、提高氮素利用率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氮素水平及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营养生长有显着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素总量为8 mmol·L-1时,可以显着促进油茶苗木的营养生长;混合氮源可以显着促进苗高增量、地径增量、生物量的提升,硝态氮与铵态氮比例为5:5时苗高增量和地径增量最大;混合氮源显着促进了油茶苗木根系的生长,全铵处理对油茶苗木根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2.采用吸收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油茶苗木根系对氮素的吸收特性,不同处理均表现为Vmax铵>Vmax硝,表明油茶苗木对铵态氮的吸收潜力大于硝态氮;不同处理均表现为Km硝>Km铵,表明油茶对铵态氮的亲和力大于硝态氮,说明油茶偏好铵态氮。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铵态氮与硝态氮等比配施时不同氮素形态在不同器官的利用分配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器官(根、茎、叶)对NH4+-15N肥的征调能力均高于NO3--15N肥,根系对肥料的征调能力最强;施肥后不同时期,油茶苗木对NH4+-15N肥的吸收量和利用率均显着高于NO3--15N肥,NH4+-15N肥平均利用率(15.656%)为NO3--15N肥(10.361%)的1.51倍;两种形态的氮肥在根系中分配率最高,其次是叶,茎中的分配率最低。施肥后肥料氮的去向均呈现出氮肥损失量>基质残留量>苗木吸收量的规律。3.混合氮源(NO3-:NH4+=5:5)可使油茶的光合性能大幅提高,并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NO3-:NH4+=5:5时,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为5.68%,这与其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有关。NO3-:NH4+=5:5时,油茶苗木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5.62 μmol·m-2·s-1)、蒸腾速率(3.17 mmol·m-2·s-1)、气孔导度(0.36 mol·m-2·s-1)等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具有较高的羧化效率(0.0 148)、叶绿素含量(1.763 mg·g-1)、可溶性蛋白含量(14.27 mg·g-1),较高的光合有效面积(叶面积为14.32 cm2)以及具有较高的利用弱光的能力(光补偿点4.41 μmol·m-2·s-1)、抗光胁迫能力(Fv/Fm为0.665)。相关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与可溶性糖含量、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羧化效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b含量、最大净光合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叶片全氮含量、叶绿素a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叶长、叶宽、叶面积呈显着正相关,与光补偿点呈显着负相关,油茶叶片光合特性、荧光特性、光合生理指标、光合产物积累间均有很大的相关性,各性状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4.利用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分析得出,硝态氮与铵态氮比例为5:5时最有利于油茶苗木的生长,其次为硝态氮与铵态氮比例为3:7,说明混合氮源(铵硝等比)对油茶苗木的生长更有利。5.以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NO3-:NH4+=0:10,3:7,5:5,7:3,10:0,以不施氮肥为对照)处理的油茶苗木生长的叶片和根系为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分别在叶片和根系中鉴定到3 561和4 024个差异表达基因。经GO功能注释发现,叶片和根中差异基因均显着富集在生物学过程条目中的应激反应过程、分子功能条目中的催化和结合过程以及细胞组分条目中细胞连接和膜过程。KEGG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叶片中差异基因分别位于信号转导、糖代谢、能力代谢和脂质代谢等代谢通路;根中差异基因分别位于糖代谢、脂质代谢、信号转导、内分泌系统和环境适应等代谢通路。初步筛选获得了一些在不同氮素形态条件下差异表达的氮素营养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并分析了其表达模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根系中硝酸还原酶基因NR和亚硝酸还原酶基因NiR在NO3-:NH4+=5:5的比例下的显着上调表达可能与油茶苗木的生长优势有关。此外,适当的氮素营养比例能促进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酶编码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氮同化和利用效率。

覃英飒[5](2020)在《东北平原盐渍区水田土壤合理耕层指标体系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平原土地肥沃,粮食产量位于我国前列,已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自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伴随着劳动力转移、小型机械化发展和化肥农药大量使用,产生了土壤剖面结构不合理、物理性质恶化等问题,成为提高土壤肥力和粮食产量的制约因素。针对长期以来水稻生产过程中耕作机械和生产管理方法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水稻土耕层变浅、耕性变差、土壤板结、保水保肥及肥水缓冲能力下降,以及由此所造成的水稻根系分布变浅、营养吸收范围减小、肥水利用效率下降、水稻易倒伏、水稻产量不高不稳等问题,本文通过开展田间调查采样分析的方法,开展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肥地力、保障水稻高产稳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东北平原两个典型盐渍区(吉林省内陆盐渍区、辽宁省滨海盐渍区)不同肥力水平水稻土为研究对象,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和Norm值的使用原则,通过最小数据集法(MDS)和冗余分析法(RDA)来构建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两种方法建立的体系进行比较与验证。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最小数据集法(MDS)和冗余分析法(RDA)建立指标体系的比较发现冗余分析法(RDA)更适合来构建东北平原盐渍区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2)在构建的4个指标体系中(吉林内陆盐渍区、辽宁滨海盐渍区的高产水田、总体水田的合理耕层指标体系)都包含了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属性三个方面;构建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时应考虑这三方面属性的影响,而不能只考虑一个或两个方面属性的影响。(3)无论是最小数据集法(MDS)还是冗余分析法(RDA)构建的指标体系,其水稻产量都随指标综合指数IFI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显着。(4)耕层深度、犁底层厚度、有机质这三个指标在各指标体系中都存在,是构建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的重要参数。(5)吉林内陆盐渍区高产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为:容重、耕层深度、犁底层厚度、磷酸酶、脲酶、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辽宁滨海盐渍区高产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为:<0.01mm微团聚体、耕层深度、犁底层厚度、磷酸酶、脲酶、微生物量磷、有机质。

李娟[6](2020)在《安全利用类轻中度镉污染农田土壤原位调理修复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土壤类型多,性质差别较大,整体上呈现“南酸北碱”的实际情况,且不同区域土壤受重金属镉污染的程度不同,其中安全利用类农田土壤中受轻度和中度镉污染的农田面积较大。在诸多的修复方法中,稳定化修复是最适宜于大面积推广且具有经济可行性的方法,镉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的成功取决于土壤中镉的低生物有效性和土壤生态功能的改善,1-2年的实验室实验或小规模田间实验不足以支撑规模化推广应用。本研究以安全利用类弱酸性轻度和中度镉污染水稻田土壤、弱碱性中度镉污染小麦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生物炭、海泡石和黄腐酸微生物菌剂为调理剂,通过田间小区实验和大田规模化实验、多参数评价,并结合自动建模,研究镉污染农田土壤原位修复和培肥的可行性。田间小区实验优选出修复安全利用类轻度镉污染水稻田土壤时生物炭和海泡石调理剂的合理用量为1.00%(生物炭0.50%+海泡石0.5%);在此基础上,采用低剂量多次施用调理剂的方式,对弱酸性轻度镉污染水稻田土壤进行4年大田修复实验。生物炭和海泡石的施用有效抑制了水稻对镉的吸收和迁移转化,修复后的土壤pH提高1.46,有效镉降低22.42%,糙米镉降低53.06%-88.03%,实现糙米镉100%稳定达标,满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对大米中镉的最大限值0.2 mg/kg的要求;水稻产量最高为9010 kg/hm2。生物炭和海泡石共同作用下土壤养分、有机质、根际微生物和酶活性均得到改善。土壤经生物炭和海泡石连续3年修复的效果优于1年或连续2年修复,在第4年停止施用调理剂后,糙米镉含量和水稻产量保持稳定。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镉、糙米镉与土壤pH呈负相关,稻米镉、稻壳镉、稻草镉、根系镉之间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水稻植株各部分镉含量与环境参数之间存在极显着的相关关系(P<0.01),但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这些参数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引入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自动线性建模得出糙米镉与稻壳镉呈显着正相关,土壤有效镉和稻草镉共同影响稻壳镉,模型的准确性达到96.6%。糙米镉的降低是生物炭和海泡石共同调理作用下土壤pH升高、土壤有效镉降低和镉在水稻植株体内的转移受到抑制的结果。在安全利用类轻度镉污染土壤修复的基础上,尝试将生物炭和海泡石用于同类弱酸性中度镉污染水稻田土壤的修复中,通过大田小区实验,得出生物炭和海泡石共同施用量均为2.00%和2.50%时,糙米镉达标田块占比分别为60.00%和80.00%,最低糙米镉含量分别为0.041 mg/kg和0.098 mg/kg。土壤pH、土壤有效镉和糙米镉两两之间呈现极显着相关关系(P<0.01),弱酸性中度镉污染水稻田土壤修复与弱酸性轻度镉污染水稻田土壤修复在机制上存在一致性。自动建模得到拟合方程Y=1.227+0.792X1-0.173X2(R2=0.856,Y、X1和X2分别代表糙米镉、土壤有效镉和土壤pH),方程的准确性达到84.4%,每个自变量的显着性水平都小于0.01,回归系数具有极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为了避免土壤过度碱化,对于安全利用类弱碱性镉污染小麦田土壤的修复,在利用生物炭和海泡石的基础上,引入弱酸性黄腐酸微物生菌剂,同步实现修复和培肥,以田间小区的形式进行实验。3种调理剂(黄腐酸微生物菌剂0.03%,生物炭0.46%,海泡石0.12%)及其混合物(黄腐酸微生物菌剂0.01%+生物炭0.15%+海泡石0.04%)的低剂量施用,使土壤有效镉降低39.86%-71.33%,小麦镉降低41.94%-87.10%,混合调理剂使小麦镉的含量降至0.08 mg/k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中小麦镉含量的限值0.1 mg/kg。小麦最高产量达7590 kg/hm2,黄腐酸主要改善土壤有机质、养分和根际微生物;生物炭提高土壤有机质,抑制小麦镉和土壤有效镉;海泡石可有效降低小麦镉和土壤有效镉。混合调理剂通过降低弱碱性镉污染农田土壤中有效镉、抑制镉经小麦植株向小麦籽粒转移,对土壤修复和培肥作用更佳。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和土壤根际微生物共同促进土壤健康改善。降低土壤有效态镉、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是弱碱性镉污染土壤修复与培肥的关键。模型估算得出,有效镉和小麦镉间的关系更趋向于线性关系,所建线性模型的准确性97.0%,模型可靠。

马黎华,万琪慧,王振昌,蒋先军[7](2020)在《不同耕作模式下水稻产量与器官多要素响应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认识和理解水稻产量影响要素是实现水稻高产稳产的关键。选取冬水田、垄作免耕和常规水旱轮作3种处理,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与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3种方法对水稻产量与成熟期根、茎、叶、籽粒碳同位素组成,根系特征以及养分的响应关系进行比较与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下垄作免耕的水稻产量最高,根、茎、叶、籽粒的碳同位素组成与水稻产量有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1);主成分分析提取的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超过80%;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能够解释冬水田、垄作免耕和常规水旱轮作水稻产量67%、73%和97%的变异;与常规水旱轮作相比,冬水田和垄作免耕水稻产量与碳同位素组成及磷的关系更密切。该研究表明,垄作免耕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周凌云[8](2020)在《黑龙江省半湿润区水稻节水灌溉方式评价》文中指出水稻作为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高耗水特点和中国严重水资源短缺的现状,限制了水稻可持续发展。同时,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水稻灌溉用水占比达到了全省社会总用水量的74%。因此,在黑龙江省大范围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推动水稻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有效地缓解水资源短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关键是因地制宜的选择节水灌溉方式。因此,对黑龙江省水稻灌溉方式的评价,能够科学与准确选择因地制宜的灌溉方式。文章围绕黑龙江省半湿润区水稻灌溉方式评价做了如下工作:首先,文章选取控制灌溉、浅湿灌溉、全面淹灌作为灌溉方式,以黑龙江半湿润区水稻作为研究对象,该试验于2017-2019年间3个生长季在庆安灌溉试验站开展,每种灌溉方式重复3次,共9个田间试验小区,选取水稻的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资源利用效率4个方面的14个指标作为水稻灌溉方式评价的初步指标并观测3年数据。其次,在不同灌溉方式下利用3个生长季中水稻各指标数据的变化情况,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综合对水稻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数据变化情况,得出控制灌溉是最适宜黑龙江省半湿润区的灌溉方式。然后,提出一种生成对抗网络与Apriori融合方法对14个评价指标作降维处理。首先,采用生成对抗网络对14个指标进行数据增强。其次,采用Apriori算法对增强后数据通过搜索频繁项集和挖掘关联规则,筛选出与水分利用效率指标最为关联的9个指标,包括ETR、叶面积指数、茎粗、叶片SPAD值、千粒重、q N、干物质量、Fv/Fm、q P。作为对比方法,文章也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了14个评价指标的5个主成分。最后,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评价模型。首先,分别依据生成对抗网络与Apriori融合方法筛选的指标和依据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的主成分及其对应的水分利用效率指标构建实验数据集并采用生成对抗网络对数据集进行数据增强。然后,在由生成对抗网络与Apriori融合方法筛选的指标下增强数据集和由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的主成分下增强数据集,分别采用深度评价模型对黑龙江省半湿润区水稻不同灌溉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两种不同的降维处理方式下控制灌溉都是黑龙江省半湿润区最适宜的水稻灌溉方式。同时,由模型训练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在由生成对抗网络与Apriori融合方法筛选的指标下评价结果比在由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的主成分下评价结果在宏观平均精确率、宏观平均召回率、宏观平均F1值和准确度分别高了10.96%、12.50%、9.72%和5.33%。文章提出了一种水稻不同灌溉方式的深度评价模型,并在黑龙江省半湿润区的实例分析中证明了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文章提出的评价方法能够避免以前对小尺度的灌溉方式评价研究中评价指标单一的问题,更加符合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评价方法的实用性也更强,在对评价结果推广时也更易被当地农民接受,从而达到大范围的节水、增产和增收的效果。

卞金龙[9](2020)在《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种子市场水稻品种类型繁多、品种间品质和产量的差异较大,并且不同类型品种的区域适应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针对以上问题前人也进行过较多的品种筛选研究,但往往仅局限于产量或者生育期等少数几个方面的筛选,且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筛选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本试验于2017~2018年在扬州大学校外淮安、宿迁、黄海农场和东海基地进行,以109份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品种(品系)为供试材料,研究比较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北不同地区的稻米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差异。建立了适合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以此为基础对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进行筛选,并通过筛选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建立了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抗倒伏、抗病性等方面的考察,筛选出能在淮安、宿迁、黄海和和东海正常成熟的粳稻品种分别为86个、84个、83个和80个。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安、宿迁、黄海和东海的适宜抽穗期分别在8月17日~9月5日、8月16日~9月3日、8月17日~9月4日和8月21日~9月9日之间,超出适宜抽穗期的品种难以成熟。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差异较小,所有能正常成熟品种的加工品质均符合国家优质稻米标准。非软米品种的外观品质显着优于软米品种,尤其是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均显着小于软米品种,这主要与软米品种的遗传因素有关。软米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非软米品种,胶稠度更长,米饭的食味品质显着高于非软米品种。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中均以每穗粒数和和穗数的变异较大。其中,淮安地区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与氮肥偏生产力显着大于中熟中粳品种;宿迁地区中熟中粳品种与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无显着差异,中熟中粳品种的有效积温产量显着大于迟熟中粳品种;黄海地区中熟中粳品种的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有效积温产量均显着高于迟熟中粳品种;东海地区中熟中粳品种与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无显着差异,中熟中粳品种的有效积温产量显着大于迟熟中粳品种。2.本研究建立了适宜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优质品种的筛选包括加工、外观和食味品质的筛选,高效品种的筛选包括氮肥和温光利用效率的筛选。加工与外观品质的筛选方法:根据国标GBT 17891-2017优质稻谷国家标准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加工与外观品质进行筛选,筛选出符合国标优质稻米标准的品种。其中,软米品种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外观品质普遍较差,在本研究中仅针对加工品质进行筛选,暂不考虑外观品质;食味品质的筛选方法:根据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RVA谱特征值,利用BP神经网络法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食味品质进行综合评分。并对食味品质综合评分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划分为食味品质一级、二级和三级;高效品种的筛选方法:根据氮肥偏生产力和有效积温产量的聚类分析结果,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划分为高效与低效两种类型,氮肥偏生产力=产量/施氮量,有效积温产量=产量/全生育期有效积温。根据优质和高效两方面的评价结果,筛选出适宜淮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的评价指标体系:淮北地区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2.52%~65.50%之间,垩白度在1.93~2.43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16.15%~18.27%之间,胶稠度在68 mm~85 mm之间,消减值在18 cP~301 cP之间,回复值在972 cP~1 168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58~62之间,实产在9.81 t·hm-2~10.04 t·hm-间,氮肥偏生产力在36.33 kg/kg~37.18 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36 kg/℃~4.79 kg/℃之间。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1.87%~66.38%之间,垩白度在3.39~41.74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8.04~11.53%之间,胶稠度在80~99 mm之间,消减值在-1201 cP~-86 cP之间,回复值在388 cP~955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67~76之间,实产在9.17t·hm-2~10.66 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33.95 kg/kg~39.48 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48kg/℃~5.09 kg/℃之间。优质高效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1.33%~65.47%之间,垩白度在1.26~3.51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16.04%~20.06%之间,胶稠度在63 mm~67 mm之间,消减值在57 cP~327 cP之间,回复值在542 cP~1126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分别在56~61之间,实产在9.09t·hm-2~10.24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 33.65kg/kg~37.93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40 kg/℃~4.73 kg/℃之间。优质高效迟熟中粳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2.26%~66.32%之间,垩白度在3.01~13.59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8.83%~10.30%之间,胶稠度在86 mm~94 mm之间,消减值在-613 cP~-355 cP之间,回复值在315 cP~629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69~75之间,实产在9.72 t·hm-2~10.72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 35.99 kg/kg~39.71 kg/kg 之间,有效积温在 4.42 kg/℃~4.96 kg/℃之间。3.共筛选出适宜淮安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9个:南繁1609、徐稻9号、沪香粳165、沪早软粳、南粳2728、南粳505、南粳5718、常软07-1、早优1号;优质高效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连粳13、徐农33202;迟熟中粳软米品种3个:南粳9108、武运5051、南繁1610。适宜宿迁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新稻22、徐稻10号;中熟中粳软米品种7个:沪早软粳、沪早香软2号、南粳2728、南粳5718、早优1号、常软07-1、徐稻9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连粳13、徐农33202;软米品种3个:南粳9108、武运5051、扬粳239。筛选出适宜黄海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圣香66、徐稻10号;中熟中粳软米品种4个:JD6614、沪早软粳、南粳5718、早优1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1个:连粳13;软米品种1个:南粳9108。筛选出适宜东海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13个:沪香粳165、沪早软粳、南粳2728、南粳505、南粳5711、南粳5718、早优1号、常软07-1、沪早香181、沪早香软2号、南繁1609、苏香粳3号、徐稻9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泗稻14-211、徐农33202;迟熟中粳软米品种1个:南粳9108。4.从四个地区的优质高效品种筛选结果看,中熟中粳品种在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品种数量更多,中熟中粳品种更适宜在淮北地区种植。淮北地区发展优质高效粳稻产业应以中熟中粳类型粳稻品种为主,尤其是中熟中粳软米品种。

宋知霖[10](2020)在《黑龙江省水稻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是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对社会和谐稳定及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产生重大影响。为了形成规模效益,发展现代化农业,国家连续颁布一系列扶持政策,家庭农场总体上呈现出健康发展趋势,不仅在规模和数量上增长迅速,同时为实现粮食稳产增收、培育富民产业、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中国家庭农场处于起步阶段,家庭农场发展与经营中仍面临许多问题,因此如何准确评价家庭农场经营效率以及确定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影响因素成为促进家庭农场进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水稻在黑龙江省粮食作物中极具代表性,因此选择黑龙江省水稻家庭农场作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和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其经营效率及经营效率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利于农场主了解其自身不足并指导家庭农场未来发展方向,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家庭农场高效率持续稳定发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DEA对黑龙江省水稻家庭农场效率测算。以土地面积、农机费用、雇工费用及生产资料消耗资金为投入指标、以货币收益为产出指标,建立了黑龙江省水稻家庭农场经营效率投入产出体系。将黑龙江省水稻家庭农场投入产出数据代入DEA模型中,家庭农场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相对较高,平均值为0.877和0.88,而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769。(2)利用DEA对黑龙江省水稻家庭农场投入进行调整。将综合效率值小于1的家庭农场向生产前沿面投影,计算求出投入冗余,对无效家庭农场各投入项进行调整并给出各投入项的目标值。土地投入、间接投入、人员投入及生产资料投入调整比例分别为28.493%、32.259%、30.4%、25.656%,根据调整量得到各项投入最优值,为黑龙江省水稻家庭农场的建设提供方向。(3)基于改进TOPSIS法对黑龙江省水稻家庭农场综合效率排序。为了更好的量化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情况的差异,利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基础上,采用马氏距离代替欧式距离并将灰色关联分析引入TOPSIS方法中,对有效家庭农场经营情况进行进一步区分,得到有效家庭农场排序结果为PLH、TY、SX、HY、YQ、HB。(4)将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对黑龙江省水稻家庭农场进行经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现有文献和调研情况,得到11个家庭农场效率影响因子并与家庭农场经营效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出8个影响因素;然后,将8个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出两个主成分;最后,得到以家庭农场综合效率为因变量,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农场主文化程度、长工比例、农场经营年限、农业保险购买比例、土地单位面积、自主品牌数及是否为示范农场这7个影响因素与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呈正相关关系,弹性系数为0.0246、0.0265、0.0218、0.0272、0.0151、0.0024及0.0037,而土地流转比例与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弹性系数为-0.0289,可根据弹性系数明确各因素对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影响程度。

二、水稻产量影响的主成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产量影响的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分-沸石耦合调控策略对番茄生长特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分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沸石保水性研究进展
        1.2.3 沸石添加对作物生长生理的研究进展
        1.2.4 沸石添加对作物产量的研究进展
        1.2.5 沸石添加对作物品质的研究进展
        1.2.6 主成分分析法及其应用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案
    2.3 试验测试指标与方法
        2.3.1 土壤容重及田间持水率
        2.3.2 土壤水分
        2.3.3 番茄生长指标
        2.3.4 番茄光合指标
        2.3.5 番茄干物质量
        2.3.6 番茄根系特征参数
        2.3.7 番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2.3.8 番茄品质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常规滴灌不同水分-沸石量-埋深条件下番茄生长特性研究
    3.1 不同水分-沸石量-埋深条件对土壤水分动态特征影响
    3.2 不同水分-沸石量-埋深条件对番茄生长生理特征影响
        3.2.1 不同水分-沸石量-埋深条件对番茄株高影响
        3.2.2 不同水分-沸石量-埋深条件对番茄茎粗影响
        3.2.3 不同水分-沸石量-埋深条件对番茄光合作用影响
        3.2.4 不同水分-沸石量-埋深条件对番茄干物质量影响
        3.2.5 不同水分-沸石量-埋深条件对番茄根系生长影响
    3.3 不同水分-沸石量-埋深条件对番茄产量品质影响
        3.3.1 不同水分-沸石量-埋深条件对番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3.3.2 不同水分-沸石量-埋深条件对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影响
        3.3.3 不同水分-沸石量-埋深条件对番茄维生素C含量影响
        3.3.4 不同水分-沸石量-埋深条件对番茄有机酸含量影响
        3.3.5 不同水分-沸石量-埋深条件对番茄可溶性糖含量影响
        3.3.6 不同水分-沸石量-埋深条件对番茄硝酸盐含量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作用对番茄生长影响
    4.1 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对土壤水分动态影响
    4.2 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对番茄生长影响
        4.2.1 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对番茄株高影响
        4.2.2 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对番茄茎粗影响
        4.2.3 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对番茄叶面积指数影响
        4.2.4 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条件对番茄根系生长影响
        4.2.5 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对番茄干物质量影响
        4.2.6 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对番茄净光合速率Pn影响
        4.2.7 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对番茄气孔导度Gs影响
        4.2.8 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对番茄胞间CO_2浓度Ci影响
        4.2.9 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对番茄蒸腾速率Tr影响
    4.3 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对番茄产量品质影响
        4.3.1 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对番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4.3.2 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对番茄果形指数影响
        4.3.3 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对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影响
        4.3.4 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对番茄维生素C含量影响
        4.3.5 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对番茄有机酸含量影响
        4.3.6 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对番茄可溶性糖含量影响
        4.3.7 交替膜下滴灌水分-沸石耦合对番茄硝酸盐含量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番茄优质高产水分-沸石耦合调控策略评价
    5.1 主成分分析法简介
        5.1.1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5.1.2 主成分分析法步骤
    5.2 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
        5.2.1 选取评价指标
        5.2.2 可行性分析
        5.2.3 主成分提取
        5.2.4 进行综合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河套灌区暗管排水稻田水肥盐变化特征及水稻生长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暗管排水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1.1 暗管排水研究基本情况分析
        1.1.2 国外该领域发展及研究
        1.1.3 国内该领域发展及研究
        1.1.3.1 暗管排水条件下盐分淋洗研究
        1.1.3.2 暗管排水条件下养分流失规律的研究进展
        1.1.3.3 DRAINMOD模型模拟农田暗管排水的研究进展
    1.2 暗管排水领域研究问题及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方案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暗管排水系统布设情况
        2.1.2 研究区域土壤颗粒组成
        2.1.3 研究区域气象条件
        2.1.4 研究区域植被情况
        2.1.5 研究区域排水泵站设置
    2.2 试验方案设置
        2.2.1 土壤水肥盐监测
        2.2.2 配套的灌溉排水量以及施肥监测
        2.2.3 地下水水质与水位监测
        2.2.4 生育期内水稻生长特性监测
    2.3 试验处理与分析方法
    2.4 DRAINMOD模型简介
        2.4.1 DRAINMOD简介
        2.4.2 DRAINMOD模型主要管理模块
        2.4.3 DRAINMOD模型参数输入
        2.4.4 DRAINMOD模型评价方法
        2.4.5 DRAINMOD模型误差分析
    2.5 小结
3 暗管排水稻田监测断面盐分变化过程分析
    3.1 监测断面(不同暗管布局参数下)盐分变化
        3.1.1 暗管不同水平距离处土壤盐分变化情况
        3.1.1.1 不同暗管水平距离处土壤盐分变化情况
        3.1.1.2 不同暗管水平处的土壤脱盐率变化情况
        3.1.2 暗管不同埋置深度下土壤盐分变化情况
        3.1.2.1 不同埋置深度下土壤盐分变化情况
        3.1.2.2 不同埋置深度下土壤脱盐率变化情况
        3.1.3 监测断面处土壤盐分淋洗曲线拟合分析
        3.1.4 监测断面盐分变化主成分分析
        3.1.4.1 影响因素分析及主成分分类
        3.1.4.2 盐分变化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3.1.4.3 主要影响成分的识别与分析
        3.1.4.3.1 回归分析
        3.1.4.3.2 盐分变化最邻近元素分析
    3.2 讨论
    3.3 小结
4 暗管排水稻田区域水肥盐变化过程分析
    4.1 区域地下水位动态变化
    4.2 区域尺度下盐分空间变异分析
        4.2.1 土壤盐分描述性统计特征
        4.2.2 土壤盐分半方差函数分析
        4.2.3 土壤盐分空间分布格局
        4.2.4 土壤盐分空间自相关分析
    4.3 区域尺度下养分空间变异分析
        4.3.1 土壤养分描述性统计特征
        4.3.2 土壤养分半方差函数分析
        4.3.3 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格局
        4.3.4 土壤养分空间自相关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5 暗管排水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5.1 水稻生育指标统计分析
    5.2 水稻生育指标
        5.2.1 水稻株高
        5.2.2 水稻茎蘖数
        5.2.3 水稻叶面积指数
        5.2.4 水稻黄叶率
    5.3 不同区域水稻主要生育期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分析
    5.4 不同区域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数
    5.5 不同区域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变化规律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5.6 不同排水模式的节能增产分析
    5.7 讨论
    5.8 小结
6 暗管排水稻田水文过程模拟研究
    6.1 模型数据与参数设置
        6.1.1 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模拟
        6.1.2 稻田生育期内排水率定与验证
        6.1.3 土壤盐分动态率定与验证
        6.1.4 DRAINMOD模型的适用性评价
    6.2 模拟不同暗管布局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6.3 模拟不同暗管布局对稻田地下排水量的影响
    6.4 最大排水方案产量设计
    6.5 讨论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产量品质形成机理及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作物源库概念及衡量指标
        1.2.2 作物源库类型的划分
        1.2.3 源库性状对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1.2.4 源库性状对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1.2.5 改变源库关系的栽培措施
        1.2.6 花生源库特征及研究展望
2 材料与方法
    2.1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产量品质差异试验设计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及数据计算
    2.2 改变源库比对花生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试验设计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3 不同源库措施对花生产量品质调控效应试验设计
        2.3.1 去生长点控源试验设计
        2.3.2 乙烯利控花试验设计
        2.3.3 厚膜抑针试验设计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花生品种的源库特征及其分类
        3.1.1 花生品种源库指标变异幅度
        3.1.2 花生品种源库性状主成分分析
        3.1.3 供试花生品种源库性状主成分得分
        3.1.4 不同类型花生品种间产量性状差异
        3.1.5 花生源库类型划分
    3.2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的源库特征差异
        3.2.1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间源性状差异
        3.2.2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间库性状差异
    3.3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生理指标差异
        3.3.1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叶绿素含量差异
        3.3.2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净光合速率含量差异
        3.3.3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不同叶片代谢酶活性差异
        3.3.4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不同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差异
        3.3.5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不同叶片脱落酸含量差异
    3.4 不同类型花生品种同化物积累及转运差异
        3.4.1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冠层透光率差异
        3.4.2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群体光合势差异
        3.4.3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不同叶片净同化率差异
        3.4.4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干物质量分配差异
        3.4.5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库源比差异
    3.5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蛋白质组差异
        3.5.1 冀花5 号优势表达蛋白的GO分析
        3.5.2 冀花5 号优势表达蛋白的KEGG分析
    3.6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差异
    3.7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品质性状差异
    3.8 改变源库比对花生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3.8.1 改变源库比对花生源性状的影响
        3.8.2 改变源库比对花生库性状的影响
        3.8.3 改变源库比对花生源库综合性状的影响
        3.8.4 改变源库比对花生三羧酸循环通路的影响
        3.8.5 改变源库比对花生产量性状的影响
        3.8.6 改变源库比对花生籽仁品质性状的影响
    3.9 调控措施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3.9.1 去生长点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
        3.9.2 外源乙烯利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
        3.9.3 不同厚度地膜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
4 讨论
    4.1 花生品种的源库特征及其分类
        4.1.1 花生源库性状衡量指标
        4.1.2 花生源库类型划分
    4.2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间源库性状、生理性状差异
        4.2.1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间源库性状差异
        4.2.2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间光合特征差异
        4.2.3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间叶片代谢酶活性差异
    4.3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间同化物积累和分配差异
        4.3.1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间冠层透光率差异
        4.3.2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间群体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差异
        4.3.3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间干物质分配及库源比差异
    4.4 源库协调型品种优势表达蛋白质组分析
    4.5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产量、品质差异
        4.5.1 源性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4.5.2 库性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4.5.3 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产量、品质差异
    4.6 改变源库比对花生品种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4.7 调控措施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4.7.1 去生长点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
        4.7.2 外源乙烯利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
        4.7.3 不同厚度地膜对花生源库性状及产量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氮素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绪论
    1.1 氮素形态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1.1 氮肥的形态及特性
        1.1.2 氮素形态对植物营养生长的影响
        1.1.3 氮素形态对植物根系发育的影响
    1.2 氮素形态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1 氮素形态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
        1.2.2 氮素形态对植物荧光动力学的影响
        1.2.3 氮素形态对植物光合产物的影响
        1.2.4 氮素形态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1.3 植物对氮素的吸收、运输和同化
        1.3.1 植物对硝态氮的吸收、运输和同化
        1.3.2 植物对铵态氮的吸收和同化
    1.4 氮素在植物体内的分配
        1.4.1 氮素利用的评价指标及其影响因子
        1.4.2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技术途径
    1.5 转录组和转录组学在植物氮素研究中的应用
    1.6 油茶氮素利用研究进展
        1.6.1 油茶概况
        1.6.2 油茶氮肥施用研究现状
    1.7 研究目的与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主要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2. 氮素水平及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试验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氮素水平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
        2.2.2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营养生长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3.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氮素吸收、利用及分配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根系活力的影响
        3.2.2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根系氮素吸收动力学的影响
        3.2.3 油茶苗木对不同形态氮素吸收、利用与分配规律研究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4.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光合特性的影响
        4.2.2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叶片形态及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4.2.3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光响应特征的影响
        4.2.4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荧光特征的影响
        4.2.5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叶片全氮含量及氮素光合效率的影响
        4.2.6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光合产物积累的影响
        4.2.7 油茶叶片光合指标相关性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4.3.1 小结
        4.3.2 讨论
5. 氮素对油茶苗木影响的综合评价
    5.1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氮素对油茶苗木生产力的影响
        5.2.2 氮素对油茶苗木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5.2.3 氮素对油茶苗木影响的隶属函数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5.3.1 小结
        5.3.2 讨论
6. 氮素形态调控油茶苗木生长的转录组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油茶在不同氮素形态下叶片与根系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
        6.2.2 参考序列拼接与注释
        6.2.3 不同氮素形态下叶片差异表达基因
        6.2.4 不同氮素形态下根系差异表达基因
        6.2.5 不同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氮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6.3 小结与讨论
        6.3.1 小结
        6.3.2 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综合讨论
    7.3 创新点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油茶苗木生长照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东北平原盐渍区水田土壤合理耕层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合理耕层的研究进展
        1.2.2 合理耕层指标选取的研究进展
        1.2.3 合理耕层指标合理性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1 土壤物理指标的测定
        2.2.2 土壤化学指标的测定
        2.2.3 土壤生物指标的测定
        2.2.4 水稻产量的测定
    2.3 分析方法
        2.3.1 相关性分析法
        2.3.2 主成分分析法
        2.3.3 最小数据集(MDS)法
        2.3.4 冗余分析(RDA)法
        2.3.5 模糊综合评价法
    2.4 技术路线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吉林内陆盐渍区高产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构建
        3.1.1 吉林内陆盐渍区高产水田指标基本概况
        3.1.2 吉林内陆盐渍区高产水田指标相关性分析
        3.1.3 基于MDS法建立吉林盐渍型高产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
        3.1.4 基于MDS法建立吉林盐渍型高产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取值范围的确定
        3.1.5 基于RDA法建立吉林盐渍型高产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
        3.1.6 基于RDA法建立吉林盐渍型高产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取值范围的确定
        3.1.7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验证MDS法建立吉林盐渍型高产水田指标体系
        3.1.8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验证RDA法建立吉林盐渍区高产水田指标体系
        3.1.9 小结
    3.2 吉林内陆盐渍区总体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构建
        3.2.1 吉林内陆盐渍区总体水田指标基本概况
        3.2.2 吉林内陆盐渍区总体水田指标相关性分析
        3.2.3 基于MDS法建立吉林盐渍型总体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
        3.2.4 基于MDS法建立吉林内盐渍型总体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取值范围的确定
        3.2.5 基于RDA法建立吉林内陆盐渍区总体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
        3.2.6 基于RDA法建立吉林盐渍型总体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取值范围的确定
        3.2.7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验证MDS法建立吉林盐渍型总体水田指标体系
        3.2.8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验证RDA法建立吉林盐渍型总体水田指标体系
        3.2.9 小结
    3.3 辽宁滨海盐渍区高产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构建
        3.3.1 辽宁滨海盐渍区高产水田指标基本概况
        3.3.2 辽宁滨海盐渍区高产水田指标相关性分析
        3.3.3 基于MDS法建立辽宁盐渍型高产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
        3.3.4 基于MDS法建立辽宁盐渍型高产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取值范围的确定
        3.3.5 基于RDA法建立辽宁盐渍型高产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
        3.3.6 基于RDA法建立辽宁盐渍型高产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取值范围的确定
        3.3.7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验证MDS法建立辽宁盐渍型高产水田指标体系
        3.3.8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验证RDA法建立辽宁盐渍型高产水田指标体系
        3.3.9 小结
    3.4 辽宁滨海盐渍区总体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构建
        3.4.1 辽宁滨海盐渍区总体水田指标基本概况
        3.4.2 辽宁滨海盐渍区总体水田指标相关性分析
        3.4.3 基于MDS法建立对辽宁盐渍型总体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
        3.4.4 基于MDS法建立辽宁盐渍型总体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取值范围的确定
        3.4.5 基于RDA法建立辽宁盐渍型总体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
        3.4.6 基于RDA法建立辽宁盐渍型总体水田合理耕层指标体系取值范围的确定
        3.4.7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验证MDS法建立辽宁盐渍型总体水田指标体系
        3.4.8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验证RDA法建立辽宁盐渍型总体水田指标体系
        3.4.9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安全利用类轻中度镉污染农田土壤原位调理修复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农田土壤镉污染现状和原因
    1.2 农田土壤镉污染的危害和修复的必要性
    1.3 农田土壤镉污染修复方法
    1.4 农田土壤镉污染的原位稳定化修复
        1.4.1 农田土壤镉污染稳定化修复基础
        1.4.2 典型稳定化调理剂的特点与应用
        1.4.3 影响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的主要因素
    1.5 农田土壤镉污染稳定化修复效果评价指标
    1.6 研究问题的提出
    1.7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主要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图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材料
        2.2.1 生物炭、海泡石和黄腐酸微生物菌剂
        2.2.2 实验田
        2.2.3 作物品种
    2.3 实验设计
        2.3.1 安全利用类弱酸性轻度镉污染水稻田土壤原位调理修复
        2.3.2 安全利用类弱酸性中度镉污染水稻田土壤原位调理修复
        2.3.3 安全利用类弱碱性中度镉污染小麦田土壤原位修复与培肥
    2.4 分析方法
        2.4.1 生物炭、海泡石表面结构分析
        2.4.2 植物和土壤中镉的测定
        2.4.3 土壤中有效氮、磷、钾的测定
        2.4.4 土壤中酶活性和根际微生物的测定
        2.4.5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2.4.6 土壤pH和CEC的测定
        2.4.7 土壤容重
        2.4.8 重金属富集系数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3 安全利用类弱酸性轻度镉污染水稻田土壤原位调理修复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调理剂降低糙米镉的可行性
    3.3 调理剂长期施用降低糙米镉的效果和主要作用机制
        3.3.1 调理剂长期施用降低糙米镉的效果
        3.3.2 调理剂特征和安全性
        3.3.3 调理剂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有效镉
        3.3.4 镉在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迁移
    3.4 调理剂提高水稻产量的效果和作用机制
        3.4.1 调理剂提高水稻产量的效果
        3.4.2 土壤有效营养成分的改善
        3.4.3 土壤有机质和CEC的提高
        3.4.4 土壤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的增加
    3.5 土壤镉污染修复与环境参数间的相关性和自动线性建模
        3.5.1 土壤镉污染修复与环境参数间的相关性
        3.5.2 以糙米镉为目标参数自动线性建模及变量的重要性分析
    3.6 经济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安全利用类弱酸性中度镉污染水稻田土壤原位调理修复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调理剂用量对糙米镉的作用
    4.3 调理剂用量影响糙米镉的主要作用机制
        4.3.1 调理剂用量影响土壤有效镉
        4.3.2 调理剂用量影响土壤pH
    4.4 土壤pH、有效镉和糙米镉的相关性分析和自动线性建模
        4.4.1 土壤pH、有效镉和糙米镉的相关性分析
        4.4.2 糙米镉自动线性建模
    4.5 经济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安全利用类弱碱性中度镉污染小麦田土壤原位修复与培肥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调理剂对小麦镉含量的影响及主要作用机制
        5.2.1 调理剂对小麦镉含量的影响
        5.2.3 调理剂降低小麦镉含量的作用机制
    5.3 调理剂提高小麦产量的效果和主要作用机制
        5.3.1 调理剂提高小麦产量的效果
        5.3.2 土壤营养成分的变化
        5.3.3 土壤根际微生物的变化
    5.4 土壤修复与培肥的相关性分析和自动线性建模
        5.4.1 土壤修复与培肥的相关性分析
        5.4.2 小麦镉与土壤有效镉的复核估算
    5.6 经济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成果清单
致谢

(8)黑龙江省半湿润区水稻节水灌溉方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灌溉方式评价的研究
        1.3.2 国内灌溉方式评价的研究
        1.3.3 文献研究评价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
    2.1 Apriori算法
        2.1.1 Apriori算法的基本概念
        2.1.2 Apriori算法的实现步骤
        2.1.3 本节小结
    2.2 生成对抗网络
        2.2.1 生成对抗网络的基本概念
        2.2.2 生成对抗网络的步骤
        2.2.3 本节小结
    2.3 K-Means算法
        2.3.1 K-Means算法的基本概念
        2.3.2 K-Means算法的流程
        2.3.3 本节小结
    2.4 卷积神经网络
        2.4.1 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2.4.2 本节小结
    2.5 主成分分析
        2.5.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概念
        2.5.2 本节小结
    2.6 本章小结
3 试验方案及水稻灌溉方式初步评价指标
    3.1 试验小区概况
    3.2 试验设计
    3.3 灌溉方式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
        3.3.1 科学性原则
        3.3.2 全面性原则
        3.3.3 可操作性原则
        3.3.4 目标一致性原则
    3.4 灌溉方式初步评价指标
        3.4.1 水稻农艺性状指标
        3.4.2 水稻光合特性指标
        3.4.3 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指标
        3.4.4 水稻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的影响
    4.1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4.1.1 不同灌溉方式对株高与茎粗对比
        4.1.2 不同灌溉方式对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对比
    4.2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4.2.1 不同灌溉方式对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日变化和叶片SPAD值对比
        4.2.2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叶绿素荧光各参数对比
    4.3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因素的影响
    4.4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GApriori方法的水稻灌溉方式评价指标的筛选
    5.1 全部指标数据
    5.2 全部指标的数据分析
    5.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主成分提取
    5.4 基于GApriori方法的评价指标筛选
        5.4.1 基于GAN的数据增强
        5.4.2 生成数据的离散化处理
        5.4.3 关联规则挖掘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深度评价模型的黑龙江省半湿润区水稻灌溉方式的评价
    6.1 深度评价模型的网络架构
    6.2 在GApriori方法的筛选指标下基于深度评价模型的水稻灌溉方式的评价
        6.2.1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筛选指标的数据增强
        6.2.2 深度评价模型的训练
        6.2.3 基于 GApriori 方法的深度评价模型的灌溉方式评价
    6.3 在PCA的主成分提取下基于深度评价模型的水稻灌溉方式的评价
        6.3.1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主成分的数据增强
        6.3.2 深度评价模型的训练
        6.3.3 在PCA的主成分提取下深度评价模型对灌溉方式的评价
    6.4 在PCA 主成分提取和 GApriori 方法筛选下基于深度评价模型的水稻灌溉方式比较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水稻生产概况
        2.2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选育与生产现状
        2.3 遗传因素对水稻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2.4 环境因素对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2.5 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理化指标
        2.6 综合评价方法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目的意义
        3.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淮北沿淮地区(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3.1 水稻的主要生育期
        1.3.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3.3 稻米主要品质指标测定
        1.3.4 稻米RVA谱特征值
        1.3.5 稻米食味品质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2.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加工品质的差异
        2.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粒型与外观品质的差异
        2.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2.2.4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营养与食味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氮肥与温光利用率的差异
    3 讨论
        3.1 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3.2 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淮北中部地区(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差异
    3 讨论
        3.1 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3.2 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淮北沿海地区(黄海农场)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3 讨论
        3.1 黄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3.2 黄海高产优质粳稻品种筛选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陇海线地区(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2.2.1 不同类型粳稻加工品质差异
        2.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粒型与外观品质的差异
        2.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2.2.4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营养与食味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3 讨论
        3.1 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3.2 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
        2.1.1 加工与外观品质筛选方法
        2.1.2 食味品质筛选方法
        2.1.2.1 稻米食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的构建
        2.1.2.2 稻米食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比较
        2.1.2.3 食味品质评价指标筛选
        2.1.3 局效梗稻品种筛选
        2.1.4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与步骤
        2.2 淮安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2.3 宿迁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2.4 黄海优质高效品种筛选
        2.5 东海优质高效品种筛选
        2.6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2.7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
    3 讨论
        3.1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3.2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3.3 不同评价方法在食味品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北地区品质与产量差异
        1.2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1.3 适宜淮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
        1.4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2 创新点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10)黑龙江省水稻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水稻家庭农场概况
    2.1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基本情况
    2.2 黑龙江省水稻家庭农场概况
        2.2.1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情况
        2.2.2 样本家庭农场概况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水稻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分析
    3.1 水稻家庭农场经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1.2 水稻家庭农场投入产出指标选择
    3.2 基于DEA的家庭农场经营评价
        3.2.1 方法选择
        3.2.2 DEA评价模型
        3.2.3 水稻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水稻家庭农场效率排序与投入调整
    4.1 基于改进TOPSIS法对水稻家庭农场排序
        4.1.1 方法选择
        4.1.2 改进TOPSIS方法
        4.1.3 水稻家庭农场排序
    4.2 非有效水稻家庭农场投入项调整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水稻家庭农场综合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1 方法选择
    5.2 影响因素选取
    5.3 家庭农场综合效率与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5.3.1 假设说明
        5.3.2 影响因素数据预处理
        5.3.3 相关性分析结果
    5.4 主成分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
        5.4.1 主成分分析
        5.4.2 多元回归分析
        5.4.3 分析结果
        5.4.4 模型检验结果
    5.5 政策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黑龙江省水稻家庭农场经营情况调查问卷

四、水稻产量影响的主成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分-沸石耦合调控策略对番茄生长特性影响研究[D]. 雷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河套灌区暗管排水稻田水肥盐变化特征及水稻生长响应[D]. 赵春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不同源库类型花生品种产量品质形成机理及调控[D]. 高芳.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氮素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研究[D]. 王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5]东北平原盐渍区水田土壤合理耕层指标体系构建[D]. 覃英飒.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6]安全利用类轻中度镉污染农田土壤原位调理修复应用研究[D]. 李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7]不同耕作模式下水稻产量与器官多要素响应的比较研究[J]. 马黎华,万琪慧,王振昌,蒋先军. 农业工程学报, 2020(11)
  • [8]黑龙江省半湿润区水稻节水灌溉方式评价[D]. 周凌云.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9]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D]. 卞金龙. 扬州大学, 2020
  • [10]黑龙江省水稻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研究[D]. 宋知霖.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水稻产量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