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4个乡镇财政收入超10亿

苏州4个乡镇财政收入超10亿

一、苏州4乡财政收入超10亿(论文文献综述)

董晨雪[1](2020)在《基于差异的正义: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健康养老将健康理念引入养老领域,不仅关注老年群体的物质和生活需要,还关注其医疗照护、精神慰藉、社会参与等等,强调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统筹协调养老资源,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随着老龄社会的不断深化,健康养老已经成为推进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呈现不断增长且日益多元趋势,尽管与之相应的我国健康养老服务的供给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却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且城乡差异显着的问题。关注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服务供给的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公平的正义,是聚焦老年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在归纳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健康养老的重要意义及发展现况,并以江苏省太仓市、合肥市肥西县、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展开调查研究,对其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及供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城乡间、还是地区间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和供给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健康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差异也有所不同。为此,本文将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归纳为:城乡需求差异显着,统筹协调存在困难;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服务理念较为传统,健康养老有待深化;城乡供给差异显着,共建共享仍需加强;并将其原因归结为:城乡环境、生活观念存在不同,行为选择存在差异;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尚未健全,供给效果尚未凸显;健康养老服务理念发展较晚,相关探索有待加强;养老服务城乡供需结构失衡,统筹协调仍需推进。最后,基于罗尔斯的正义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社会福利理论,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思考,分别为:正视差异,构建中国特色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精准供给,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提升;更新理念,保障老年群体健康养老服务权益;统筹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养老服务协调推进;以期能够对我国健康养老的发展提供相关思考,促进我国健康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张莞[2](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胡鹏心[3](2018)在《云南省A市财政收入质量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趋缓,以及一些政策性减税因素,财政收入告别高增长,增速普遍回落。同时,中央多项民生政策出台,地方财政支出的压力加大,收支矛盾明显加剧,地方财政普遍吃紧。而此时,有些地方政府只片面的追求收入数量的增长,却忽视了收入的质量提升,导致产生了经济结构不平衡、环境污染、差距不断拉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刻认识财政收入质量下滑的不良影响,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升财政收入质量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云南省A市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进行研究。首先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收入质量的基本概念分别进行了界定;其次,从总量、结构、占比等方面对A市财政收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再次,通过分析提出A市财政收入存在的问题,并对比国内其他地区财政收入质量情况,结合A市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刘素姣[4](2017)在《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乡协调发展是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县是联结我国城市与农村、传统与现代的“接点”,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县域政治是我国政治稳定的基石,“郡县治,天下安”。但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造成了我国县域发展的落后和城乡差距的逐步扩大,城乡发展极不协调,既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危及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通过促进县域的发展促进城乡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协调发展,成为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必须借助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和政策供给来完成。“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作为一项旨在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供给,从1992年的“强县扩权”开始,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份不同程度地展开。随着改革向“行政省直管县”的高级阶段推进,其涉及的利益关系日趋复杂,改革难度日益增大。目前,诸多省份的“省直管县”试点改革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为“困境”中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指明方向、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基础理论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从纷繁复杂的目标表述与利益诉求中,廓清“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各种目标表述都内涵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框架之中,“省直管县”体制内涵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机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本质是通过减少地方政府层级,改变投射在层级之上的权力与资源分配格局,实现“公共资源配置权下移、公共服务统筹权上移”,达到通过促进县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本文以浙江、河南、贵州三个代表省份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为样本,分别进行独立与聚类的分析发现:尽管三省份的改革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改革方向的正确性毋庸置疑;人事干部管理的激励机制、财权事权划分的科学性和区域协作与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是各省份改革共同面临的、左右改革进度和影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成效发挥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改革过程的衍生品,恰是改革的内容本质,若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就会减效或流于形式,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会触动旧有利益格局,使改革遭遇“困境”或“停滞”。因此,在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指导下,坚持改革的初衷和正确方向推进改革,比智慧更重要的是面对困难的勇气,这种勇气来自中央顶层的授权、地方制度创新的激情和学界研究达成的共识。从三省份改革成效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省直管县”体制成效的发挥需要借助一定的经济、社会、地理等条件,并不是所有的省份或县域都适合实行“省直管县”体制,要依据城乡差异和相互关联的程度相机抉择。城乡关系的实质是国家发展战略与县域发展的关系,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是县域发展的重要契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调整省以下地方政府间权利与利益结构的高难度、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其解决的不是一时问题,因此其成效也不是一时可以衡量的。抓住改革的本质问题,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帕累托最优”为基本原则,一以贯之指引改革前行的理论线索,完善和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其制度设计的政策建议可概括为:“省管县”与“市管县”共存,“财政直管”与“行政直管”齐驱,基本公共服务统筹权逐步上移到省,公共资源及配置权更多下沉到县,进行地方政府间财权、事权的科学划分,建设独立与合作并行不悖的地方政府间关系。

付如霞[5](2016)在《整合还是分散:区域治理中的行政区划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行政区划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国家的政权结构和行政管理体制、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生产力布局和国民经济发展。纵观我国近二十年来地级市区域范围内的行政区划改革实践,主要呈现两个方向:一是县(市)改区,呈现整合趋势;二是市县分治,呈现分散趋势。基于对县(市)改区和市县分治的实践进展及富阳、长兴、浙江、江苏这四个案例的分析,探索县(市)改区和市县分治背后的逻辑与动力。进行县(市)改区的原因主要有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城乡统筹协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主要领导行政级别的提升。而市县分治是为了实现有机式融合、减少“市吃县”现象、获得县(市)的更大发展自主权。在新型城镇化以及完善区域治理体系和提高区域治理能力的大背景下,应强调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并举,实现市县协调发展。市县协调发展应该是一种“分享式改进”,要协调好局部效率和总体公平的互动关系、扩散增长和竞争合作的良性发展、集中权威和多元治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县(市)改区和市县分治的共存与兼容。在具体操作策略上,切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大都市区战略和强县战略协调并举。总体性思路如下:在扩散效应显着高于集聚效应的大都市,鼓励在自愿基础上的整合;在集聚效应显着高于扩散效应的中小型地级市,创造条件进行市县分治;在空间上需要战略布局大都市的地方,创造条件进行县(市)改区;在空间上不需要战略布局大都市的地方,鼓励市县在分治的基础上公平竞争。

邓银花[6](2014)在《普遍均等、财政压力和基层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的选择》文中认为普遍均等图书馆服务是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因现有基础薄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成为推进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点和难点。在现行行政和财政管理体制下,唯有创新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因地制宜选择独立建馆、图书馆联盟或总分馆制模式,才能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目标。

相兰兰[7](2013)在《山东省县域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非常明确地提到了要“壮大县域经济”。2009年温家宝总理提出“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壮大县域经济。”2011年温家宝总理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创收能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下,终于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制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随着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县域经济始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作为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体制较为健全的经济系统单位,具有基础性、区域性、独立性、综合性、层次性、枢纽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是富国强民的基石,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动力,是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发展我国的县域经济,有利于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加快乡镇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所以,研究县域经济,改变县域经济现状,发展县域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县域经济的发展历史入手,分析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强调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针对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提出相应的建议,并以滕州市经济发展作为案例,分析建议的可行性。山东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较其他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大,山东有91个县市,占全省139个县市区的65.47%,比重高于江苏、广东两省。山东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的72.7%,在四省中比重最大的。县域经济所占份额大、人口多,是山东社会经济发展与江苏、浙江、广东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县域经济大踏步发展。2003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实施促强扶弱带中间的“双30”工程;2006年出台关于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细化、深化了扶持政策;2008年部署在新起点上推动富民强县新跨越;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产业结构调整为9.5:55.8:34.7,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2010年,全省122个县(市、区)实现生产总值3.28万亿元,占全省的84.1%,地方财政收入1560亿元,占全省的56.7%;2011县域经济实力继续增强,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81个,其中过20亿元的40个,过30亿元的21个,龙口、邹平、寿光、滕州、诸城5个县(市)超过40亿元。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已进入转型升级、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关键阶段,仍然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加强政府主导,统筹发展县域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合理的政策,以及适当的扶持和指导,从而加快山东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本文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文献阅读法、实地调研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先,选题新颖。山东省滕州市近年来发展突飞猛进,2011年在全国百强县市评选中位居32名,在山东省各县市中经济实力位居前列。滕州市近十年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相关的发展特色和发展方式可圈可点,值得深入研究,从而为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寻求更好的对策。其次,较好地处理了整体、一般与具体和特殊的关系。文章从县制的起源说起,整体概述县域经济的概念和特征。然后聚焦山东省的县域经济,研究山东省县域经济的现状和问题,寻求相关发展对策。最后,以山东省滕州市的县域经济为重点研究案例,进一步明确山东省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方向和对策。

赵宏海[8](2013)在《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过程,是近现代以来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引擎和文明进步的综合性尺度,也是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之一。中国的全面复兴已经是可以触摸的现实,而伴随着中国全面复兴进程的,无疑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化浪潮。目前政府的政策层面和中外学者的研究层面,已经把城市化看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本世纪中国最大的变化特征。中国城市化及与此主题有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我国的大国特征、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及其未来趋势而言,我国农业的发展始终要面对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永恒主题。如果我国的农业不能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全世界都没有办法养活我国的十几亿人口,中国发展的稳定性要受到威胁:如果我国的农民不能通过增收来改善生活质量,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必然受到影响,城乡协调、工农互促的发展局面便难以形成,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受到挑战。从国际上看,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正向纵深展开,不少国家和经济体正试图通过调整发展战略,探索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赢得新增长周期,重塑竞争优势。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若排除两亿多农民工,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是城镇化率快速提高阶段,在传统工业化拉动经济增长能量释放殆尽的情况下,城镇化将是我国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据世界银行统计,2011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4930美元,已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一阶段重大的难题是“中等收入陷阱”困扰,迫切的任务是实现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的深度转型,必须高度重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防止像一些拉美国家,由于过度集聚化造成大城市急剧扩张,导致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调和社会危机的集中爆发,避免出现近年来像西亚、北非等国家因粮食问题而频发国内政治动荡和社会骚乱的局面。本文主要从经济学和地理学双重视角,运用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相关基础理论和系统论等相关方法论,以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为主线,立足于现阶段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必要性的理性思考,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特性出发,界定了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协调发展机制等概念,阐述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内涵与衡量标准,尝试建立了一个由产业结构优化、空间结构演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公共产品公平配置等四个协调发展机制构成的分析框架,分别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出发,研究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互动机理,从空间结构聚集扩散作用出发,研究了空间结构优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互动机理,从市场经济下生产要素流动机制出发,研究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合理流动效应,从公共产品的不同特性和不同供给方式出发,研究了公共产品公平配置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回顾分析安徽省自建国以来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和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以安徽省为例确定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描述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协调度模型来衡量、判断1949以来历年安徽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在横向上计算出2010年全省17个市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通过协调度模型来衡量和判断其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情况,借鉴总结不同的资源禀赋、发展模式的美国、日本、英国、巴西这四个各具特色的国家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经验,最后提出了安徽省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主要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统筹协调为手段,以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空间结构优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推动公共产品公平配置,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上海市财政局[9](2013)在《关于上海市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一、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2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上海深入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行各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

宋哲[10](2012)在《民生财政:中国政府转型与治道变革 ——对湖北南县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党和政府治国理政最鲜明的特点可以用“民生”二字予以概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日益成为各级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并在其后的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然而无论是政府保障与改善民生也好,还是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都必须要有一种“作为”去体现,那么这样的一种作为既要体现政府高度关注、重视民生,义能体现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那就是也只能是政府财政了。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日益向“民生型”支出结构倾斜,与此同时,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亦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以突出服务职能而得到稳步推进。本文以县级政府为研究平台、以县级政府财政支出为研究切入角度,由此探讨由“建设财政”向“民生财政”的转变,那么财政支出结构的民生倾向性乃至民生财政的构建毕竟是通过支出结构得到体现,如何保障民生财政或者说保障这样的民生倾向性支出结构,就需要返回来看财政收入——源头保障——与财政管理——民主与公开的制度保障——实际运行情况,然后在考察了财政支出、财政收入与财政管理的基础上,对政府财政来来的发展走向与趋势做出研判。至此,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暂告一段落,即通过对民生财政的全方位考察后,更重要的是对民生财政背候的政府转型与治道变革结合实证分析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最后据此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尝试做理论上的提升。根据以上研究思路,在本文七个部分的描述、分析及论证的基础上,本研究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结论与发现:1、财政支出存在“非均衡性影响”,“建设财政”向“民生财政”这一转变更多地停留在财政支出报表的数字上,而“民生财政”的质量却是这些表面数字无法保证的。然而,财政支出“非均衡性影响”会导致政权合法性基础构成的“非均衡性”——即从对创造财富的认同到公平分配财富的认同的转移。2、南县民生财政的财政基础发生向上的“位移”,也就是说国家日益支撑起地方(特别是基层政府)财政民生支出倾向性的重任,并认为诸如南县以及以其为代表的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正经历着以国家为主的转变。3、南县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举措(特别是在全省统一部署下南县开通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让普通民众从中受益,从“理论之隔”到“屏幕之隔”也确实体现了政府的进步,但相比而言,民众在获取政府信息方面仍处于绝对弱势。4、通过对南县财政支出、财政收入与财政管理的考察与分析,并结合本文最后讨论中所涉及的“治道”、“政道”等概念,“仿造性”地提出“财道”这一概念表述,而本文语境下“财道”最大特点就是对其“政治因素”的强调。5、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至少“两步走”路径。在本文看来,第一步就是当前的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最核心的体现就是构建财政与事权对等下的“民生财政”,然后再通过民生财政向“民主财政”的转变,并以后者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根本保证。6、通过对传统中国及新中国成立以米(四个“之治”)的治道及其变革的考察,并结合南县的实证分析与中国传统时期的财政收支提出了“财道”与“治道”的诸论:“治道”的“财道”手段论、“治道”的“财道”政治论、“中国特点”的“治道”与“财道”唯一论及其框架下的“治道”的“财道”短板论以及由短板论引发思考而发展出的“财道”的“治道”层次论(其中“财道”的“治道”层次论是“政府版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二、苏州4乡财政收入超10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州4乡财政收入超10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差异的正义: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健康养老是推进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方式
        (二) 我国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且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三) 我国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升但仍不平衡、不充分且城乡差异显着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评述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调查分析法
        (三) 数据分析法
        (四) 对比分析法
        (五) 归纳总结法
    五、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一) 研究内容
        (二) 技术路线图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工具
    一、基本概念
        (一) 健康
        (二) 老年健康
        (三) 养老
        (四) 健康养老
        (五) 健康养老服务
        (六) 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七) 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
    二、理论工具
        (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二) 正义论
        (三) 社会福利理论
第二章 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
    一、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一) 宏观需求
        (二) 中观需求
        (三) 微观需求
    二、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一) 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的制度供给现状
        (二) 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的投入供给现状
第三章 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对比分析——基于三个地区的调查
    一、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情况
        (一) 数据来源
        (二) 样本基本情况
        (三) 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四) 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二、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情况
        (一) 信息来源
        (二) 三个地区推进健康养老服务的背景
        (三) 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四) 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三、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对比分析
        (一) 总体服务供给和需求存在差异
        (二) 城乡间供给和需求存在差异
        (三) 地区间城乡供需差异有所区别
第四章 我国城乡健康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城乡健康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 城乡需求差异显着,统筹协调存在困难
        (二) 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三) 服务理念较为传统,健康养老有待深化
        (四) 城乡供给差异显着,共建共享仍需加强
    二、我国城乡健康养老服务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城乡环境、生活观念存在不同,行为选择存在差异
        (二) 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尚未健全,供给效果尚未凸显
        (三) 健康养老服务理念发展较晚,相关探索有待加强
        (四) 养老服务城乡供需结构失衡,统筹协调仍需推进
第五章 基于差异的正义——构建我国特色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思考
    一、正视差异,构建中国特色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一) 建立覆盖全民的统一的健康养老制度
        (二) 构建“基本+补充”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二、精准供给,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提升
        (一) 扎根健康养老实际需求
        (二) 夯实健康养老基础建设
        (三) 完善健康养老服务内容
        (四) 加强健康养老人才保障
        (五) 优化健康养老资源配置
    三、更新理念,保障老年群体健康养老服务权益
        (一) 深化健康养老研究探索
        (二) 推进健康养老理念传输
    四、统筹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养老服务协调推进
        (一) 统筹配置城乡养老资源
        (二) 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三) 协调区域健康养老差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
后记

(2)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一) 羌区四县
        (二) 羌族村寨
        (三) 旅游景区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历史文化状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市场发育程度
        三、灾后重建
        四、资源条件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整体评价
        二、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村委会方面
        四、居民方面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3)云南省A市财政收入质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财政收入概述
        2.1.1 财政收入概念
        2.1.2 财政收入的构成
        2.1.3 财政收入的意义
    2.2 财政收入质量概述
        2.2.1 财政收入质量
        2.2.2 财政收入质量评价指标
        2.2.3 提升财政收入质量的必要性
第3章 A市财政收入现状分析
    3.1 总量分析
    3.2 构成分析
        3.2.1 税收收入分析
        3.2.2 非税收入分析
        3.2.3 产业构成分析
        3.2.4 行业构成分析
    3.3 地方财政自给率分析
    3.4 市内各县区情况分析
        3.4.1 总量分析
        3.4.2 各县区构成分析
第4章 A市财政收入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4.1.1 财政收入规模适度性问题
        4.1.2 财政收入结构合理性问题
        4.1.3 财政收入信息真实性问题
    4.2 原因分析
        4.2.1 经济下行影响较大,收支矛盾不断凸显
        4.2.2 产业发展不均衡,税收结构单一
        4.2.3 税收流失严重,非税收入征管不规范
        4.2.4 招商引资重效率轻贡献,缺少统筹规划评估
        4.2.5 债务及环境保护负担较重
        4.2.6 财税体制不完善
    4.3 小结
第5章 A市财政收入低质量问题带来的影响
    5.1 削弱地方经济发展后劲,影响社会稳定
    5.2 加重地方财政困难,加剧财政收支矛盾
    5.3 影响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削弱政府的经济管控能力
    5.4 扰乱征管秩序,违背社会公平
第6章 提升A市财政收入质量的对策
    6.1 加强地方财源建设,缓解收支矛盾,从根本上提升财政收入质量
    6.2 大力支持发展县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
    6.3 加强非税收入规范管理,降低非税收入占比
    6.4 提升招商引资管理水平,切实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6.5 建立科学的财政收入目标考核体系
    6.6 强化财税管理和监督,健全财政收入质量监督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创新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创新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1.3.3 研究框架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城乡关系理论综述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西方学者城乡关系理论
        2.1.2 新中国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理论及政策演变
    2.2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基础理论综述
        2.2.1 管理层级理论
        2.2.2 政府分权理论
        2.2.3 府际关系理论
        2.2.4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3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研究综述
        2.3.1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动因和目标
        2.3.2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基础条件及路径选择
        2.3.3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问题、对策及态度分歧
        2.3.4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研究评价
    2.4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与城乡协调发展关系研究
    2.5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对“省直管县”改革研究的启示
3 “省直管县”体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机理
    3.1 相关概念及问题厘定
        3.1.1 “城乡协调发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3.1.2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相关概念及关系
        3.1.3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目标厘定
        3.1.4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路径厘定
    3.2 县域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3.2.1 县域政治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3.2.2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3.2.3 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对县域地位的影响
    3.3 “省直管县”体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
        3.3.1 层级减少、权力下沉
        3.3.2 县域独立、极化衰减
        3.3.3 政府分权、资源下沉
4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案例及聚类分析
    4.1 东部省份:浙江省的改革实践
        4.1.1 浙江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与历程
        4.1.2 浙江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成效、经验与问题
    4.2 中部省份:河南省的改革实践
        4.2.1 河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与历程
        4.2.2 河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成效、经验与问题
    4.3 西部省份:贵州省的改革实践
        4.3.1 贵州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与历程
        4.3.2 贵州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成效、经验与问题
    4.4 三省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聚类分析
        4.4.1 改革背景、试点和模式选择比较
        4.4.2 改革制度设计比较
        4.4.3 改革成效比较
    4.5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案例分析结论
5 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走向与要求
    5.1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走向
        5.1.1 试点县选择:农业大县、贫困县、边远县优先
        5.1.2 路径选择:“财政”直管与“行政”直管齐驱
        5.1.3 政策出口:“省管县”与“市管县”并存
    5.2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的新要求
        5.2.1 顶层授权、支持和包容地方政府创新
        5.2.2 地方政府职能切实发生转变
        5.2.3 学界研究开阔视野,长远规划
6 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省直管县”改革政策建议
    6.1 直管县机构设置与人事干部管理政策建议
        6.1.1 以“大部门制”为方向进行机构设置
        6.1.2 人事管理制度形成畅通的干部晋升通道
    6.2 科学划分地方政府间的事权、财权
        6.2.1 以“公共服务统筹权上移、公共资源配置权下移”为方向
        6.2.2 以“公共物品提供的层次性和受益范围”为依据
        6.2.3 以“城乡协调发展的帕累托改进”为目标
    6.3 建立区域经济合作与公共资源共享机制
        6.3.1 以平等互惠为基础进行区域经济合作
        6.3.2 以效率为原则建立政府间公共资源共享机制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整合还是分散:区域治理中的行政区划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阐释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行政区划改革的相关研究
        2.1.1 国外行政区划改革的相关研究
        2.1.2 国内行政区划改革的相关研究
    2.2 区域治理的相关研究
        2.2.1 治理的内涵
        2.2.2 政府间竞争与合作研究
        2.2.3 都市区治理研究
        2.2.4 协作性公共管理研究
        2.2.5 跨域治理研究
    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3 整合:县(市)改区的实践与分析
    3.1 县(市)改区的实践进展
        3.1.1 从时间分布来看
        3.1.2 从城市类别来看
        3.1.3 从省份地区来看
    3.2 案例1:杭州富阳融入主城区
        3.2.1 改革始末
        3.2.2 成功撤市设区的原因
    3.3 案例2:湖州长兴“宁市不区”
        3.3.1 改革始末
        3.3.2 撤县设区失败的原因
    3.4 案例反思与总结
4 分散:市县分治的实践与分析
    4.1 市县分治的实践进展
        4.1.1 市县分治的四个维度
        4.1.2 市县分治的实践形态
    4.2 案例3:浙江省财政省直管县和扩权改革
        4.2.1 财政省直管县
        4.2.2 扩权改革
        4.2.3 改革成效与问题
    4.3 案例4:江苏省省直管县改革
        4.3.1 财政省直管县
        4.3.2 扩权改革
        4.3.3 行政省直管试点
    4.4 案例反思与总结
5 整合与分散:区域治理中行政区划改革的比较与兼容
    5.1 市县关系的理论之争
        5.1.1 市县竞争论
        5.1.2 市县一体论
    5.2 整合与分散的多维比较
        5.2.1 社会发展:局部效率与总体公平
        5.2.2 经济建设:扩散增长与竞争合作
        5.2.3 政治权力:集中权威与多元治理
    5.3 行政区划改革的兼容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27个省区市县分治的实践汇总(截至2015年底)

(6)普遍均等、财政压力和基层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普遍均等: 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1. 1普遍均等的含义
    1. 2建设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是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1. 3我国普遍均等图书馆服务的建设实践
2财政压力: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困境
    2. 1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基本现状
    2. 2财政投入不足是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严重滞后的直接原因
3组织创新: 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路径
    3. 1我国当前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的缺陷
    3. 2基层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

(7)山东省县域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基本概念界定
        (一)县制的历史沿革
        (二)县域经济的概念和特点
    二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
        (一)关于县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
        (二)关于县域经济的实证研究
    四 主要内容与基本构架
        (一)主要内容
        (二)基本构架
    五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部分 我国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一 我国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落后性
        (二)差异性
        (三)不平衡性
    二 我国县域经济的地位
        (一)县域经济是强国富民的基石
        (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
        (四)县域经济是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二)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
        (四)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
第二部分 山东省县域经济现状
    一 山东省县域经济基本概况
        (一)山东省县域区划现状
        (二)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三)山东县域经济与其他省的对比
    二 山东省县域经济的特点
        (一)政府主导明显
        (二)经济协作突出
        (三)多种模式并存
    三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整体水平不够高
        (二)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三)县域经济地区之间差距较大
        (四)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不够优化
第三部分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一 加强政府主导
        (一)加大扶持力度
        (二)因地制宜,制定相应举措
    二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一)做优农业
        (二)做强工业
        (三)做大服务业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三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一)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二)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
        (三)提升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四)提升县域生态环保水平
    四 加快创新体制
        (一)创新管理体制
        (二)创新财政体制
        (三)创新融资体制
        (四)创新科技体制
第四部分 案例分析——山东省滕州市经济发展研究
    一 山东省滕州市经济发展概况
        (一)滕州市的基本概况
        (二)滕州市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二 滕州市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农业经济现代化,特色突出
        (二)工业产业集群化,百亿盛典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齐头并进
        (四)投资环境趋优化,宜居宜商
    三 滕州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特色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城镇化相关概念
        2.1.1 城市与城镇
        2.1.2 城市化与城镇化
        2.1.3 城镇化的内涵
    2.2 农业现代化相关概念
        2.2.1 现代化的内涵
        2.2.2 农业的范围界定
        2.2.3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2.3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发展理论
        2.3.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3.3 传统农业改造与转型理论
        2.3.4 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理论
第三章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协调发展机制概述
        3.1.1 协调发展的内涵
        3.1.2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衡量
        3.1.3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
    3.2 产业结构优化机制
        3.2.1 产业及产业结构
        3.2.2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3.2.3 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
        3.2.4 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不良的影响机理
    3.3 空间结构优化机制
        3.3.1 空间及空间结构的含义
        3.3.2 空间结构演进形式:集聚与扩散
        3.3.3 空间结构优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
    3.4 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机制
        3.4.1 生产要素及配置方式
        3.4.2 市场经济下生产要素流动机制
        3.4.3 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
    3.5 公共产品公平配置机制
        3.5.1 公共产品的含义及分类
        3.5.2 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3.5.3 公共产品公平配置机制
        3.5.4 公共产品公平配置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机理
第四章 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进程与现状评价
    4.1 安徽省概况
    4.2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历程
        4.2.1 波动发展阶段(1949-1977年)
        4.2.2 复苏发展阶段(1978-1991年)
        4.2.3 稳步增长阶段(1992-2001年)
        4.2.4 加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4.3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4.3.1 城镇体系不断优化
        4.3.2 中心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4.3.3 县域城镇化活力显现
        4.3.4 城市建设加快推进
        4.3.5 城镇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4.3.6 城乡二元体制有所突破
    4.4 安徽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4.4.1 起步发展阶段(1949-1977年)
        4.4.2 复苏发展阶段(1978年-1991年)
        4.4.3 稳步提高阶段(1992年-2001年)
        4.4.4 加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4.5 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4.5.1 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增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4.5.2 企业经营体制创新步伐加快,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
        4.5.3 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步伐加快
        4.5.4 水利建设成就巨大,农业基础设施明显加强
        4.5.5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强化,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4.5.6 美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平台更加宽广
        4.5.7 农村民生工程加快实施,农民生活条件显着改善
    4.6 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非协调因素分析
        4.6.1 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业层次较低
        4.6.2 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区域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4.6.3 生产要素流动不畅,居民收入较低
        4.6.4 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不均衡
    4.7 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点难点
        4.7.1 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如何保护耕地资源,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4.7.2 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实现产业升级
        4.7.3 如何破解资金、资源和生态三大制约瓶颈
        4.7.4 如何消除区域、城乡分割,促进要素自由合理流动
        4.7.5 如何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第五章 安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测度
    5.1 指标体系选择
        5.1.1 指标体系选择原则
        5.1.2 城镇化的指标体系与内容
        5.1.3 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与内容
    5.2 研究方法
        5.2.1 因子分析法
        5.2.2 协调度模型及类型判别
    5.3 安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协调度的实证分析
        5.3.1 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指数计算
        5.3.2 各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指数计算
        5.3.3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协调度时序特征
        5.3.4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协调度的空间分布
    5.4 结论
第六章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
    6.1 美国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
        6.1.1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
        6.1.2 美国农业现代化概况
        6.1.3 美国推进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特点
    6.2 日本的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
        6.2.1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
        6.2.2 日本的农业现代化概况
        6.2.3 日本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主要经验
    6.3 英国的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
        6.3.1 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6.3.2 英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概况
        6.3.3 英国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6.4 巴西的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
        6.4.1 巴西的城市化发展概述
        6.4.2 巴西的农业现代化概况
        6.4.3 巴西推进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深刻教训
    6.5 国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实践的启示
        6.5.1 城市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6.5.2 城市化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
        6.5.3 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共同促进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6.5.4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核心
第七章 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路径
    7.1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7.1.1 推进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工业综合竞争力
        7.1.2 推进工业反哺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7.1.3 以工业产业升级为动力,促进城镇化良性发展
    7.2 推动空间结构优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
        7.2.1 形成优势互补的主体功能区
        7.2.2 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7.2.3 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
    7.3 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7.3.1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就业安居
        7.3.2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7.3.3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供给能力
    7.4 推动公共产品公平配置,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7.4.1 公共产品公平配置需要把握的原则
        7.4.2 构建有效合理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7.4.3 目前安徽省公共产品供给的实施重点
参考文献
致谢

(10)民生财政:中国政府转型与治道变革 ——对湖北南县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 分析工具与研究方法
    (四) 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五) 研究对象
    (六) 相关概念的简要说明
二、建设与生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一) 财政支出总体规模
    (二) 财政支出结构
        1、前市辖区时期
        2、市辖区时期
    (三) 预算外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四) 财政支出行为:政府的所思与所想
    (五) 分析与讨论:从“建设财政”到“民生财政”
三、中央与地方:地方财政基础及来源
    (一) 财政收入总体规模
    (二) 财政收入来源结构
        1、前市辖区时期
        2、市辖区时期
    (三) 预算外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
    (四) 财政收入行为:政府的所想与所思
    (五) 分析与讨论:民生财政基础的“位移”
四、公开与民主:财政管理与财务公开
    (一) 财政体制变迁的国家背景及比较
    (二) 内部管理:财政部门的自我规范
    (三) 外部管理:财政监督权的“多主体”
        1、人大(及其常委会)
        2、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3、媒体(网络)
        4、民众
五、现在与未来:地方财政的发展走向
    (一) 民生财政的稳固: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二) 民生财政的财源:建立完善县级财力保障机制
    (三) 民生财政的发展:从“民生财政”到“民主财政”
六、财道与治道:政府转型与治道变革
    (一) “财道”
    (二) 国外政府转型及其启示
    (三) 当代中国政府转型:从经济建设型到公共服务型
    (四) 服务型政府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再转型
        1、财政与事权对等下的民生财政:迈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第一步
        2、民主财政:公共服务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根本保证
    (五) 政府转型的背后:治道及其变革
        1、中国传统“治道”的基本内涵及其变革与政府型态
        2、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的治道内涵及其变革与政府型态
    (六) 分析与讨论:财道与治道
七、结语
    (一) 政道、治道与财道
    (二) 研究发现
    (三)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与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苏州4乡财政收入超10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差异的正义: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比较研究[D]. 董晨雪. 苏州大学, 2020(03)
  • [2]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3]云南省A市财政收入质量问题研究[D]. 胡鹏心. 云南大学, 2018(04)
  • [4]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D]. 刘素姣.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5]整合还是分散:区域治理中的行政区划改革研究[D]. 付如霞. 浙江大学, 2016(04)
  • [6]普遍均等、财政压力和基层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的选择[J]. 邓银花. 图书馆, 2014(01)
  • [7]山东省县域经济研究[D]. 相兰兰. 齐鲁工业大学, 2013(04)
  • [8]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D]. 赵宏海. 安徽大学, 2013(10)
  • [9]关于上海市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N]. 上海市财政局. 解放日报, 2013
  • [10]民生财政:中国政府转型与治道变革 ——对湖北南县的实证分析[D]. 宋哲.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苏州4个乡镇财政收入超10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