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

建国初期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

一、建国初期的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论文文献综述)

黄钰[1](2021)在《西南局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对新中国认同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孙延青[2](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文中指出基层政权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础,承载着国家管控基层社会、关爱基层民众的重要使命。中国自宋朝开始“王权止于县”,形成了传统“皇权—绅权”二元权力控制型社会。但近代以降,传统社会在内外交困中开始陷入全面危机之中。发端于清末新政以来国家现代化基层政权重构实践从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在“自治化”与“行政化”的路径选择中,在由“无为”转向“有为”的历程中,国民政府力主推行“乡闾保甲”、“新县制”等举措,但不仅未能完全实现国家权力的下延,相反在攫取资源过程中进一步造成农村社会“内卷化”。而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方面将马克思列宁国家政权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对基层政权建设理论进行摸索。另一方面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基层政权实践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政经验。1949年8月湖南省长沙专区获得了和平解放。在此过程中国家并未“用完成革命的力量来非程序地、权威式”的渗入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情况较为复杂。从1949年到1954年间,中共长沙地委在中共中央、中南局及湖南省委领导下,历时五年,立足于“行政化”路径下的“党治国家”模式,通过诉诸于“政党下乡”、“政权下乡”为核心的国家权力下延,对专区基层政权进行建构,实现了近代以来历届政权的未竟之业。在“政党下乡”过程中,通过培养基层干部、健全党委制度等“内部耦合”方式,实现了“政党”这一内生性权威从无到有的建构与渗透。长沙专区高度重视干部选拔、培养和整训工作。一方面通过采取审查甄别、建立学习机制、干部整风举措及开展“三反”等运动,选拔和培养了大批基层干部,提高了干部的素质和思想觉悟,整顿了工作作风,奠定了干部组织基础。另一方面在党组织建设方面则通过“审查党员”、“公开建党”、“整党建党”等举措,健全了党委机构,纯洁了党的组织,发展了党员,实现了党组织权威在乡(镇)乃至村级的确立。伴随着基层干部的“党员化”,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有机契合保证了中共的坚强领导。在“政权下乡”过程中,中共长沙地委相继进行了以“接管建政”、“废除保甲”、“土地改革”和“人民普选”为核心的基层建政运动。力图以“外部嵌入”方式实现对专区基层政权组织和外延性权威的破旧立新。这既是持续的建政步骤,也是逐步完善的过程。四个阶段之间相互协同衔接,呈现出明显的步骤性和系统性。具体而言,长沙专区成立后,在“接管建政”历程中,实现了县级、区级政权的接管和建制。在随后以“废除保甲”为核心的建政运动中,主要通过开展“武装剿匪”、“支前筹粮”、“双减退押”运动,破除了地方军事权威及政治权威,延续千年之久的保甲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群众建政运动中,破除了经济权威乃至文化权威。与此同时,通过在运动中启发民众政治觉悟和参政意识,民众在认识自身力量的基础上,逐步成立了农民协会、青年团、民兵、妇联等群团组织,实现了对民众基础的重塑和改造。最终在以“人民普选”为中心的民主建政运动中,通过召开乡人民代表大会与建立乡人民政府,建构了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地方基层民主政权,确立了以乡(镇)为核心的基层政权。最终伴随着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发,新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结构和职能获得了制度性安排和法理保障。长沙专区完成了以“乡(镇)”为主体的基层政权建设历程,乡村权力结构和乡村社会乃至基层民众也实现了权势转移。在这一系列“短平快”的运动治理方式主导下,长沙专区在破除旧有基层政权和权威的基础上,实现了以“政党下乡”、“政权下乡”为标志的基层政权的合法性重构,完成了自清末以来国家政权的下延和权威重塑历程。而民众在建政改造的过程中逐步被纳入到“党、政、群、团”等组织中来,专区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但这种基于国家偏好的选择性建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乡村简单化和片面化认知,延续千年的传统乡村模式在“布新”和“除旧”中被批判而被“他者化”,对农村传统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本文选取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湖南省长沙专区为个案研究,在占有广泛档案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方法,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历程进行全景式描绘,力图梳理出中共长沙地委对农村基层政权的逐步控制和重塑过程,进而考察分析中共由革命党走向执政党的建政运动模式和内在治理逻辑。不仅有利于拓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视域,进一步增强学界对于农村基层政权重构研究的广延性,同时通过总结建政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实践提供资鉴价值。

薛心怡[3](2019)在《中共对贵阳的接管及市政建设(1949-195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贵阳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战略地位上,还表现在其独特的城市发展背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解放战争后期,随着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中共逐渐从国民党政府手中解放和接管了大多数城市。随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逐渐向西南地区转移且将西南作为抵抗中国共产党的基地,企图联合附近地方军阀做垂死挣扎。贵阳解放前夕,国民党贵州政府仍然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并转运剥削得到的财物,使贵阳物价飞涨。搜捕和迫害中共地下党员和爱国志士,使社会秩序受到强烈的冲击和破坏。贵阳解放后,中共采取在一段时间内对贵阳进行军事接管的策略,接管旧政府的各个机关和单位,调整物价,打击敌特匪患,稳定社会秩序。至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整个贵阳的建设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尤其在市政建设方面颇多建树,同时在与贵阳市民联系密切的文化、公共事业方面也有重要发展。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第一章是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创新点和难点、研究方法做出概述与分析。第二章是对贵阳解放前的社会状况进行叙述和分析,包括国民政府的强化统治、凋敝的城市经济、市民的糜烂生活、落后的市政建设。其次概括叙述了中共解放和接管西南地区的基本政策和接管贵阳的一些政策性措施以及对贵阳的初步整治。第三章是中共对贵阳市政建设的概况进行具体阐述和分析,包括进行市政建设的基础性条件和市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总结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贵阳市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局限,并对建国初期贵阳市政建设的过程进行概括与分析。第四章与第五章是对建国初期中共解放、接管和建设贵阳的具体评价以及对新时代条件下对发展贵阳的启示,并阐述中共如何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发展贵阳以及推进贵阳发展的重要意义。

代雅洁[4](2019)在《华北解放区南下干部与南方新区乡村土改研究(1948—1952)》文中提出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逻辑,中共政权在南方新区推行相对缓和、渐进的土改政策,以配合其全面治理南方新区的整体性战略。土改运动正式开展之前,湖南、贵州等地的华北解放区南下干部先后领导了反霸与减租运动,以作为土改之前奏。土改运动正式开始以后,华北解放区南下干部在组织领导、培训干部、土改试点、工作队下乡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中共政权深深地嵌入了南方新区的乡村社会,跨越了革命的"地域"界限。然而,南方新区的土改运动也出现了一些偏差,特别是在保存富农经济、保护工商业、团结本地干部等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这些问题的出现折射出南下干部从老区到新区、从北方到南方融入和调适的复杂性。"南下"绝非是一场单纯的军事占领,南下干部所主导的乡村土改极大地重塑了南方新区乡村社会的政治面貌、经济格局和社会结构,改变着一个个生命个体的人生轨迹,也影响着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与治理框架。

冯军旗[5](2018)在《建国初期省级领导人的特点和类型》文中提出建国初期省级领导人的特点,是长期武装革命斗争的结果和体现,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军事性和动员性,是具有军功性质的"军事官员"群体,由此形成了"政委治国"和"将军治国"的政治格局。省级领导人的类型则可以归纳提炼为:解放者类型、经营者类型、接收者类型和原籍者类型,这些类型具有不同的结构、分布与形成机制,其形成既受到解放战争时期军事部署、省级区域的解放方式以及省级区域的地域分布等因素的结构性影响,同时也是这些省级领导人德、才、资的具体体现和有机统一。

丁娅平[6](2017)在《昆明接管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昆明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昆明的接管工作是云南接管工作的重要部分。本文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昆明接管工作进行研究,总结了昆明接管工作的特点和意义。除前言和结语外,本正文共有四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昆明接管的准备工作。本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云南解放、三次团结会师以及学习其他城市的接管经验等方面内容。第二章主要阐述接管工作的组织机构与队伍组建。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成立、接管队伍的组建以及发布接管通告等方面内容。第三章主要阐述接管工作的具体开展。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军事接管工作、政务接管工作、经济接管工作、文教接管工作、交通接管工作等方面内容。第四章主要总结接管工作的特点、历史意义和启示。接管工作的特点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充分贯彻“团结第一”工作方针;第二,接管与促进生产同时并举;第三,改造的任务重。总结接管工作的历史意义有四个方面:在恢复生产力方面,没收官僚资本、扶植私营企业的发展。在安定社会秩序方面,打击匪特,收容改造旧社会遗留的散兵游勇、无业游民和娼妓。在稳定人民生活方面,打击投机倒把,整顿金融秩序。在稳定教育文化方面,整顿改造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否认,接管工作的成绩是主要的,但接管过程中,因受过去革命方式的影响和干部人员缺乏接管经验,部分接管人员在工作中存在官僚主义和文牍主义作风,导致接管工作出现失误。因此,总结成功经验和工作中的不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借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总结接管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有五点:开展工作首先要贯彻遵循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加强团结工作,不仅要加强党内干部团结,还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统一的强有力的财经工作是进行有序工作的保证;安定社会秩序是保障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严明的纪律是工作有质有序开展的防腐剂。

周竞风[7](2017)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 ——以1949-1956年江苏省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和中心任务的根本转变。从革命走向执政,时代发展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挑战。为适应形势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人才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以江苏省为中心对1949-1956年的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进行历史考察,系统地回顾了这一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实践,厘清了历史线索。论文首先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的基本概况。从解放战争后期起,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大力发展干部队伍,短时间内获得迅速壮大。干部队伍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革命胜利,并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干部基础。当然,干部队伍快速发展,也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刻不容缓。这一时期干部队伍建设,首先是组织上整顿与建设。一方面通过精简机构,裁汰冗员,确立编制,建立新规,使干部管理逐步走上正规化、规范化轨道;同时,通过大规模统一调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政治运动,如内部镇反、审干、肃反、“三反”“五反”等,不断对干部队伍进行清理,以保持干部队伍的革命性、纯洁性和战斗力。干部队伍建设另一重要内容是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许多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克敌致胜的重要法宝。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时代环境变化,干部队伍在作风领域却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有些甚至还比较突出,引起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由此迅速采取措施,开展了整风运动、整党运动、“三反”运动、“新三反”运动等一系列作风建设,大力加强和改善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干部作风建设实践中也认识到,作风建设需要长效机制,制度建设、法治保障十分重要,因此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开始了制度化、法制化的起步。始终高度重视干部学习与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特点也是突出优点。中国共产党早在延安时期就产生过“本领恐慌”,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工作重心和历史任务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本领恐慌”更胜从前。为此,执政伊始中国共产党就组织广大干部进行广泛学习。这一时期,干部教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理论与政策学习;二是文化学习;三是专业知识学习。理论与政策学习旨在提高广大干部的理论和政策水平,从而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增强明辨是非、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即有计划地、系统地组织广大干部进行理论与政策的学习。干部文化教育更是这一时期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是以工农为主体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远不能适应国家发展需要。为此,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即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起规模巨大的干部文化教育。这一时期干部文化教育既有正规的也有业余的,既有脱产的也有在职,几乎所有干部都置身其中,因此规模浩大,且成效突出,影响则极其深远。干部教育第三方面内容是专业知识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几乎没有专业干部队伍,已有的专业干部不仅数量缺乏,且专业水平普遍较低。为了加强对专业干部队伍建设,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不断壮大专业干部队伍。同时,广泛开展干部的专业学习,同样开展的有声有色。干部专业教育对于适应新中国的发展、建设,推动干部队伍专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的结尾——“结束语”部分,是对1949年至1956年中共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建设是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开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经验和教训,对当前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黄煌[8](2016)在《建国初期黔西北地区剿匪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一些特殊的因素地处贵州西北的几个县市,匪患一直都极其严重。面对这个问题,民国时期的历届政府都采取了镇压措施,但在耗费了许多兵力、财力后,匪患始终不能根治。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国民党政权预感在大陆的统治即将崩溃,蒋介石在离开大陆之前布置好了继续与共产党斗争,开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制定“应变计划”,贯彻“总体战方案”,成立“贵州绥靖公署”,“统一领导反共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这样,黔西北地区的剿匪斗争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将国民党残余势力肃清的斗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广大人民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保卫胜利成果的斗争。由此可见,建国初期黔西北地区的土匪构成主要是三种:政治性土匪,地方豪绅、恶霸等实力派所掌握的土匪武装和惯匪。为了根除匪患,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黔西北地区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统一部署和中央西南局的领导下,在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配合下,在友邻军区部队的有力协同下,进行了一场大规模剿匪斗争。剿匪斗争前后经历了近8年的时间,终于把盘踞在黔西北地区的匪患问题彻底解决。长期困扰百姓的匪患问题得到根治,为经济和生产的恢复,人民的安定生活,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中国共产党在剿匪斗争初期所走的弯路,在剿匪斗争中形成的正确方针政策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借鉴;解放军在剿匪斗争中形成的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等精神品质为我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光辉榜样。

朱晓明[9](2016)在《勇冠三军——第五兵团传奇》文中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兵团汇聚了冀鲁豫军区和豫皖苏军区的主力精华,特别是从冀鲁豫根据地走出的3支野战纵队(第1、7、11纵队)均融合在该兵团,血脉纯正,战力上乘。兵团司令员杨勇为我军着名战将,具备大兵团指挥才能,在他的带领下,5兵团纵横捭阖,所向披靡,为解放大西南作出了重要贡献。兵团成立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中原野战军各纵队集结于豫东、皖北一带休整,准备整编。2月,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所属部队组成第3、4、5兵团。第5兵团下辖第16、17、18军,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为原主力1纵的军政首长。

唐应红[10](2016)在《20世纪50年代贵州铜仁地区扫盲运动研究》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适应各种伟大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中共中央在全国上下开展了一场识字化的扫盲运动。1950年9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对工农教育的基本任务,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就兴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群众性文化革命运动。到了1956年,中共中央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明确把扫盲教育作为了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促进和深化了扫盲运动的发展。铜仁地区在响应中共中央及贵州省人民政府号召的同时,结合地区的历史和民众的特点,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扫盲运动的具体实施,不仅得到了铜仁地区少数民族的认可和接受,而且还团结了广大人民群众,使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封建落后的教育观念。民众识字化水平的提高,对地区政治的改革和经济的建设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最终使得中共的政权在贵州铜仁地区得到了巩固。本文利用贵州省档案馆、铜仁市档案局及几个县级档案馆的大量档案资料,对20世纪50年代铜仁地区开展扫盲运动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扫盲运动的成效及对当今成人教育工作的启示。本文在逻辑结构上由绪论和正文构成。绪论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并对本论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和述评,同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一部分:20世纪50年代铜仁地区扫盲运动的背景及困境。该部分主要介绍了铜仁地区开展扫盲运动的背景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第二部分:自上而下扫盲运动领导机构的设置。此部分主要是阐述为了更好的进行扫盲运动,设立了一系列常规性的扫盲机构和临时性的扫盲组织,保证了这段时期扫盲运动的有效实施。第三部分:密切联系实际的扫盲教材和教学内容。此部分主要论述了20世纪50年代铜仁地区为了更好的开展扫盲运动,在中央的指导之下结合地区实际与地区民众的特点和生产生活的需要编写的教材和教学内容。第四部分:扫盲师资队伍的组建与培训。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铜仁地区为了开展起扫盲运动,如何大规模的组建和培训扫盲教师,建立起了一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师资队伍。第五部分: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该部分主要阐述了扫盲运动结合地区的特点,采用了灵活规范的组织形式和全面具体的教学方法。第六部分:多种形式的筹资渠道与规范化的管理体系。该部分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铜仁地区在政府的领导下,多种不同的筹资途径和逐渐规范化的管理体系。第七部分:20世纪50年代铜仁地区扫盲运动的效果与启示。本部分主要概述了20世纪50年代铜仁地区扫盲运动所取得的成效,通过对全文的论述,总结了经验,为新时期的成人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二、建国初期的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国初期的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4 相关概念界定
第1章 长沙专区社会历史背景
    1.1 长沙专区的人文历史和建制沿革
    1.2 中国历代基层政权的历史变迁
    1.3 晚清及北洋政府时期“自治化”实践
    1.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自治化”向“行政化”过渡
    1.5 “国家政权内卷化”
第2章 中共基层政权建设的理论来源与实践探索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基层建政的理论来源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基层建政的实践探索
    2.3 “行政化”路径下“党治国家”模式的确定
第3章 长沙专区的解放与面临的复杂形势
    3.1 长沙专区的解放
    3.2 长沙专区各县人民政府的成立
    3.3 长沙专区新生人民政权面临的复杂形势
第4章 长沙专区成立初期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4.1 中共长沙地委领导机构的组建与南下
    4.2 中共南下长沙地委与地下党的会师
    4.3 长沙专区基层干部选拔
    4.4 基层干部的培训与整风
第5章 长沙专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党的权威重塑
    5.1 长沙专区基层党组织现状
    5.2 审查党员:保持组织纯洁性
    5.3 公开建党:公开党的组织与发展基层党组织
    5.4 整党建党:健全党委制度与整风整党
第6章 以“接管运动”为中心的基层建政
    6.1 以“城乡兼顾”为工作中心的确定
    6.2 以“接管运动”为中心的基层政权的初创
    6.3 区、乡政权的接管和区政府、党委的成立
    6.4 保甲制度的暂时保留
第7章 “剿匪”及“清匪”运动
    7.1 匪患的形成原因与目标指向
    7.2 剿匪运动的历程
    7.3 主力地方化和地方人民武装的建立
    7.4 全面发动群众,进行清匪斗争
    7.5 镇压反革命
第8章 “支前征粮”
    8.1 征粮运动的必要性
    8.2 “夏借”工作的开展
    8.3 “秋征”工作的开展
    8.4 党政群组织的初建与对民众的初步动员
    8.5 阶级斗争下的“加征大户”和“查挤黑田”
    8.6 征粮运动与基层政权的建设
第9章 “双减反霸”
    9.1 “双减反霸”运动的缘起
    9.2 “双减反霸”运动历程
    9.3 双减反霸与党群团组织的初建
    9.4 保甲制度的废除与乡政权的初建
第10章 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群众建政
    10.1 土改的必要性
    10.2 土地改革的准备工作
    10.3 .土地改革对民众的动员与改造
    10.4 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改造
第11章 以人民普选为中心的民主建政和乡基层政权的确立
    11.1 乡基层政权的逐步确立
    11.2 民主建政工作的开展
    11.3 《宪法》的颁布与乡(镇)基层政权的正式确立
第12章 长沙专区基层政权建政特点与历史影响
    12.1 建政特点
    12.2 历史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中共对贵阳的接管及市政建设(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简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基本观点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研究难点
    1.5 研究方法
        1.5.1 历史研究法
        1.5.2 多学科相结合法
        1.5.3 文献分析法
2 中共对贵阳的接管
    2.1 解放前贵阳的社会状况
        2.1.1 国民政府的强化统治
        2.1.2 凋敝的城市经济
        2.1.3 糜烂的市民生活
        2.1.4 落后的市政建设
    2.2 中共解放和接管贵阳的政策和措施
        2.2.1 中共解放西南地区的基本政策
        2.2.2 中共解放与接管贵阳的重要举措
    2.3 贵阳接管工作的完成
        2.3.1 进军贵阳
        2.3.2 中共贵阳军管会成立与对国民政府政权机关的接收
        2.3.3 清剿匪患与镇反运动
        2.3.4 人民政权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3 建国初期中共对贵阳的市政建设
    3.1 市政建设的基础性条件
        3.1.1 市政建设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3.1.2 市政建设部门管理机构的成立与完善
        3.1.3 市政建设人员的接收与改造
    3.2 市政建设活动的内容
        3.2.1 市政工程建设
        3.2.2 市政文化建设
        3.2.3 公共事业建设
    3.3 中共接管贵阳后市政建设的成就
        3.3.1 市政建设管理方式的初步确立
        3.3.2 贵阳人民生活条件的初步改善
    3.4 建国初期中共接管和建设贵阳的局限
    3.5 市政建设的特点分析
        3.5.1 市政建设的复杂性
        3.5.2 市政建设的民族性
    3.6 本章小结
4 建国初期中共接管贵阳与市政建设的评价与启示
    4.1 对中共解放和接管贵阳的评价
    4.2 对建国初期贵阳市政建设的评价
    4.3 对新时代条件下中共发展贵阳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4)华北解放区南下干部与南方新区乡村土改研究(1948—1952)(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下”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二、华北解放区南下干部与南方新区乡村土改之前奏
    (一) 反霸
    (二) 减租
三、新区情势与老区经验的整合:乡村土改中的华北解放区南下干部
    (一) 组织领导:土改委员会的创置
    (二) 培训土改干部
    (三) 土改试点
    (四) 工作队下乡
四、南方新区乡村土改的完成及其意义
五、“地域”界限之惑:华北解放区南下干部的土改偏差审视
六、结语

(5)建国初期省级领导人的特点和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省级领导人的特点
二、省级领导人类型之一:解放者类型
三、省级领导人类型之二:经营者类型
四、省级领导人类型之三:接收者类型
五、省级领导人类型之四:原籍者类型

(6)昆明接管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新意
第一章 接管工作的准备
    第一节 云南解放与团结会师
        一、云南解放
        二、团结会师的实现
    第二节 学习其他城市的接管经验
        一、城市接管工作的主要经验
        二、学习其他城市的接管经验
第二章 接管工作的组织机构与队伍
    第一节 成立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一、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产生
        二、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成立
    第二节 组建接管队伍
        一、接管人员的组成
        二、军代表的职责与任务
    第三节 发布接管通告
第三章 接管工作的开展
    第一节 军事接管工作
        一、军事接管
        二、公安接管
    第二节 政务接管工作
        一、行政接管
        二、司法接管
        三、公用接管
        四、农林水利接管
    第三节 经济接管工作
        一、财经接管
        二、工业接管
    第四节 文教接管工作
        一、对中小学及教育管理机构的接管
        二、对高等学校的接管
        三、改革学校旧教育
    第六节 邮电交通接管工作
        一、铁路接管
        二、公路接管
        三、邮政接管
        四、电讯接管
第四章 接管工作的特点、意义
    第一节 接管工作的特点
        一、充分贯彻“团结第一”工作方针
        二、接管与促进生产同时并举
        三、改造的任务重
    第二节 接管工作的意义
        一、接管工作的历史意义
        二、接管工作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成果
后记

(7)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 ——以1949-1956年江苏省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ct
导言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现状
        (一) 选题依据
        (二)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基本研究方法
        (三) 选题基本内容
        (四)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概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情概况
        (一) 新政权在全国的建立
        (二) 江苏解放和恢复建省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组织概况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概况
        (一) 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干部的决定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迅速壮大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的构成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干部队伍扩大和财政压力
        (二) 干部队伍快速扩大造成干部质量下降
        (三) 干部来源多样和团结合作问题
        (四) 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初步整顿和建设
    一、干部队伍的初步整顿
        (一) 党政机关整编
        (二) 清理和审查干部
        (三) 统一调配干部
    二、进一步确立“德才兼备”的干部任用标准
        (一) 原有干部提拔任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进一步明确“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三) 建立后备干部名单制度
    三、建立干部管理新体制
        (一) 原有干部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建立“分部”、“分级”干部管理体制
第三章 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理论和政策水平
    一、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干部
        (一) 民主革命时期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二) 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对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高度重视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广泛开展
        (一) 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 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三) 大量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
        (四) 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在各地开展
    三、努力提高干部的政策水平
        (一) 始终高度重视干部的政策教育
        (二) 政策教育的广泛开展
第四章 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在作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干部作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干部队伍作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二、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一) 开展整风运动
        (二) 整顿党的组织
        (三) 在“三反”中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四) 在“新三反”中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三、加强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
        (一) 坚决纠正干部强迫命令作风
        (二) 广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三) 正确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
    四、建立干部监督约束机制
        (一) 成立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
        (二) 成立各级人民监察委员会
        (三) 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的起步
第五章 迅速提高干部队伍的文化水平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文化基本情况
        (一) 干部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二) 干部文化素质低的不利影响
    二、干部文化教育方针和政策的确立
        (一) 中国共产党对干部文化教育始终高度重视
        (二) 干部文化教育方针、政策的确立
    三、干部文化教育的广泛开展
        (一) 干部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二) 各地干部文化教育的广泛开展
    四、干部文化教育取得的成效
        (一) 迅速提高干部队伍整体文化水平
        (二) 有效提升干部工作能力
        (三) 促进干部工作作风的改进
第六章 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干部队伍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专业干部队伍的基本状况
        (一) 专业干部数量上严重缺乏
        (二) 专业干部专业水平普遍较低
        (三) 专业干部队伍管理不规范
    二、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专业干部队伍建设
        (一) 中国共产党对专业干部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
        (二) 专业干部队伍的发展和壮大
    三、加强干部的专业学习和教育
        (一) 建立各种专业干部学校
        (二) 依托高等院校开展干部专业教育
        (三) 举办各种专业讲座、培训班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建国初期黔西北地区剿匪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及内涵
    二、研究综述
    三、本文研究时间和地域范围
    四、研究意义、方法及基本框架
第一章 建国初期黔西北地区匪患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建国初期黔西北地区的地理与社会情况
    第二节 建国初期黔西北地区土匪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
第二章 黔西北地区的匪情及剿匪进程
    第一节 匪情迅速发展(1950年1月至4月)
    第二节 开展重点合围(1950 年4月至9月)
    第三节 追剿残匪(1950年9月至1951年1月)
    第四节 净化全区(1951年元1月至1958年)
第三章 建国初期黔西北地区剿匪斗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及历史经验
    第一节 建国初期黔西北地区剿匪斗争胜利的原因
    第二节 建国初期黔西北地区剿匪斗争胜利的意义
    第三节 建国初期黔西北地区剿匪斗争胜利的历史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20世纪50年代贵州铜仁地区扫盲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1. 铜仁地区
        2. 关于时间点的选定
一、20世纪50年代铜仁地区开展扫盲运动的背景及困境
    (一)铜仁地区开展扫盲运动的背景
        1. 中共中央开展扫盲运动的指示和部署
        2. 扫盲运动是贵州省人民政府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3. 铜仁地区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强烈需求
    (二)铜仁地区开展扫盲运动的困境
        1. 部分干部与民众的思想混乱
        2. 民众的识字化水平低
        3. 扫盲教师少且素质不高
二、自上而下扫盲运动领导机构的设置
    (一)常规性扫盲机构的设置
        1. 扫盲运动委员会
        2. 扫盲协会
    (二)临时性扫盲组织的组建
        1. 冬学委员会
        2. 各县的文化馆
        3. 青年扫盲队
三、密切联系实际的扫盲教材和教学内容
    (一)密切联系实际的扫盲教材选定
        1. 根据地区情况选取或编印不同类型的识字课本
        2. 根据中心任务与民众思想状况选取的政治课教材
    (二)密切联系实际的扫盲教学内容设定
        1. 结合学员的特点编写教材内容
        2. 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编写教材内容
四、扫盲师资队伍的组建与培训
    (一)组建扫盲教师队伍
        1. 选调政治觉悟高和工作积极的干部作扫盲骨干教师
        2. 培养在乡的小学及以上水平失业知识分子作群众教师
        3. 动员小学及村学教师辅导教学
    (二)培训扫盲教师队伍
        1. 思想政治学习——解决思想问题
        2. 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五、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一)灵活规范的组织形式
        1. 集中授课
        2. 分散教学
    (二)全面具体的教学方法
        1. 复式教学法
        2. 挑战学习法
六、多种形式的筹资渠道与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一)多种形式的筹资渠道
        1. 政府或团体资助
        2. 群众自筹
    (二)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1. 统一灵活的脱盲标准
        2. 不断完善的各种制度
七、20世纪50年代铜仁地区扫盲运动的成效与启示
    (一)铜仁地区扫盲运动的成效
        1. 激发了干部和民众工作的积极性
        2. 改变了人民群众传统的教育思想
        3. 培养了大批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
        4. 丰富了少数民族生活的新气象
    (二)铜仁地区扫盲运动的启示
        1.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
        2. 坚持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
        3. 坚持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4. 坚持走群众路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建国初期的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局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对新中国认同建构研究[D]. 黄钰.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2]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D]. 孙延青. 湘潭大学, 2019(12)
  • [3]中共对贵阳的接管及市政建设(1949-1956)[D]. 薛心怡.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4]华北解放区南下干部与南方新区乡村土改研究(1948—1952)[J]. 代雅洁.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9(02)
  • [5]建国初期省级领导人的特点和类型[J]. 冯军旗. 江汉论坛, 2018(08)
  • [6]昆明接管工作研究[D]. 丁娅平. 云南大学, 2017(05)
  • [7]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 ——以1949-1956年江苏省为中心[D]. 周竞风. 南京大学, 2017(04)
  • [8]建国初期黔西北地区剿匪问题研究[D]. 黄煌. 贵州师范大学, 2016(03)
  • [9]勇冠三军——第五兵团传奇[J]. 朱晓明. 党史博采(纪实), 2016(05)
  • [10]20世纪50年代贵州铜仁地区扫盲运动研究[D]. 唐应红. 西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建国初期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