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t/d熟料生产线配料

2000t/d熟料生产线配料

一、2000t/d熟料生产线的配料(论文文献综述)

强玉琴,周应庆,彭嘉选,韩军强,崔建勤[1](2020)在《镁渣大比例替代石灰石生产熟料的生产实践》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新疆某公司2 000 t/d熟料生产线烧成窑尾采用大温差预热预分解系统技术改造后,对镁渣大比例替代石灰石配料进行了工业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镁渣替代石灰石的配比由10%提高到18%以上时,在有效利用大温差预热预分解系统的工艺优势的同时,通过优化配料和煅烧等措施,实现了熟料煅烧系统的运行稳定和优质高产,大幅度降低了烧成能耗和生产成本,效果显着,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同规模熟料生产线的领先水平。

杨楠,李艳霞,赵盟,吕晨,刘中良,陈莎[2](2021)在《水泥熟料生产企业CO2直接排放核算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为快速掌握区域内全部水泥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在部分企业实际生产数据未知时,也能建立其生产碳排放清单,文中基于熟料生产特征,构建了可根据设备设计产能和运行时长两种参数来核算企业CO2排放的数值模型。以京津冀地区59条典型水泥熟料生产线的生产数据作为统计样本,借助Eviews对生产线的实际产能、熟料烧成煤耗与设计产能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并引入了生产时间修正系数,完成了CO2核算模型的建立。将其应用到京津冀地区全部106条水泥熟料生产线中,得出2018年度京津冀地区水泥熟料总产量,该核算值与数字水泥网发布的统计数据之间的相对误差均值为7.81%。通过核算,CO2直接排放系数为0.93 t CO2/t熟料,与国内均值相差7.27%。构建的核算模型与实际生产契合良好,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此数值模型自下而上建立区域内全部企业的CO2排放清单,实现较高时空精度的清单网格化,并可与现有卫星遥感探测、移动监测设备所得的数据形成比对,使水泥行业的碳监测和减排政策的制定更具针对性。

陈锦玲[3](2019)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评价及潜力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生活垃圾产量持续增加,已有填埋场长期超负荷运行,而新建处理设施建设周期较长,处理能力滞后于生活垃圾增长,从而导致我国生活垃圾处理面临严峻的挑战。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具有减量化效果好、投资成本低、无需重新选址等优势,是缓解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压力的重要补充途径。然而,由于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在我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其技术稳定性、环境/能源/经济效益及推广应用潜力的定量化评估不足,难以据此确定该项技术在我国的适用性和政策导向。本研究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构建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效率评价模型,基于企业长时间序列实际运行数据定量化评价技术应用的有效程度及稳定性;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净现值评价等方法,建立技术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体系,系统评价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在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经济性方面效益,并与生活垃圾焚烧、卫生填埋等主流处理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及全国1066家水泥熟料企业产能和空间分布情况,评估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应用潜力,并基于项目净现值的经济评价结果提出促进该项技术推广应用的激励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的应用水平已经接近了生产前沿面,企业的技术相对成熟,运行工况较为稳定,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对生产系统的影响不显着。(2)相比于卫生填埋、焚烧等主流处理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具有更好的减量化效果和更低的污染排放:减量率相比于卫生填埋提升了 214%,相比于焚烧提升了 20.6%-73.0%,总污染排放在温室效应潜势、酸化、光化学效应方面的环境影响潜值相比卫生填埋分别减少了 99.7%、77.2%、90.0%,相比焚烧分别减少了 99.6%、82.4%、92.4%。(3)全国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理论潜力为4273.7-6890.5万t/年,可以解决2020年58.4%-80.7%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处理能力缺口。(4)根据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的净现值分析,建议制定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地方财政补贴政策,建议平均补贴额度为108元/t;若考虑生活垃圾处理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补贴额度为97元/t,与其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财政补贴水平基本相当。

赵林[4](2019)在《利用电石渣制备水泥的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电石渣是工业生产聚氯乙烯、聚乙烯醇、乙炔气等产品过程中,电石水解后产生的废渣。电石渣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直接露天堆放,将占用大量的土地,并污染附近的土壤及水体。利用电石渣制水泥工艺是用电石渣替代石灰石提供钙质原料,这种方法技术成熟,下游市场相对广阔,在实现综合利用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年产电石渣数十万吨甚至上百万吨的大型化工企业,经常会因上游装置生产负荷调整导致电石渣产量波动,如果调整不当容易造成电石渣胀库或引起水泥产品不合格。因此,能对电石渣的配比进行及时调整又能产出合格水泥意义重大。本课题以某公司2500 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为例,通过理论计算与分析,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且保证回转窑运行工况稳定和产出水泥产品合格时,得出了电石渣和废石灰石配比调整的理论区间,即电石渣配比调整的理论区间为55.5-81.2%,废石灰石配比调整的相应理论区间为0-25.7%。通过收集整理实际生产中10次配比调整的生料化学成分变化情况、产出熟料化学成分及率值变化情况、产出水泥产品质量变化情况,并将收集整理的数据制成表图,对比分析了原料中电石渣和废石灰石的配比调整对水泥产品质量的影响,得出了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电石渣和废石灰石的配比分别在69.2-81.2%和0-12%区间内进行调整时不会引起水泥产品不合格,并在之后的生产中按照此配比进行调整。配比调整后,电石渣和废石灰石基本达到了零排放的标准。平均每年可减少外转渣场的电石渣3000多吨,减少露天堆放的电石渣1000多吨,减少外运废石灰石10000多吨,节约土地3000多平方米,增加各项经济效益140余万元;并且还将之前露天堆放的电石渣逐渐回收配料,到2018年初,已回收700余吨,清理出所占土地2000余平方米,厂区及周边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因此,对电石渣和废石灰石的配比分别在69.2-81.2%和0-12%区间内进行调整达到了预期效果,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徐迅[5](2018)在《入窑生料温度对物料反应特性和煅烧系统温度场分布的影响》文中指出预分解工艺已是目前水泥熟料煅烧工艺的主流,但在回转窑内仍然存在物料部分分解和升温的“热瓶颈”。如何消除这一传热与需热的矛盾,是熟料煅烧工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若在目前预分解工艺入窑生料温度小于900℃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预分解窑尾系统的预烧功能,利用悬浮态的高效传热、传质优势提高入窑生料温度,将有望加快入窑物料的固相反应和烧成反应过程,将有助于熟料产量的大幅度提升。通过文献分析和理论计算,定量阐明了提高入窑生料温度对熟料煅烧系统产量的影响,并且发现提高入窑生料温度对窑产量的提升效应比提高入窑生料分解率更为显着。通过煅烧条件的对比模拟,研究了入窑生料温度对熟料物理化学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1100℃附近悬浮煅烧下,碳酸盐矿物新生物相活性可达到最高,约为900℃下煅烧产物活性的1.311.45倍。入窑生料温度由900℃升高到1000℃,固相反应速率加快约十倍(C2S为2.610.7倍,C3A为2.010.0倍,生料为2.8倍);若进一步提高反应温度到1100℃进行,固相反应速率加快约二十倍(C2S为9.019.3倍,C3A为2.726.6倍,生料为4.0倍)。若能保持更高温度和/或更高分解率的入窑生料进行烧成反应,熟料形成反应速率将有较大提升。为掌握入窑生料温度对窑炉系统热工特性的影响,基于煅烧窑炉的传热、传质、动量传递和化学反应过程的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研究其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当窑尾喂煤比例由60%提高到70%时,入窑生料温度可从886℃提高到1070℃。当入窑生料温度为1070℃时,采用L/D较短(L/D=10)的回转窑,其烧成带能够形成更为稳定的温度场,其物料最高温度比入窑生料温度为886℃的情况下高80℃,其高温区域(>1450℃)长度增长了1倍。为预烧成工艺的进一步工程化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初步分析了入窑生料温度提高后对预分解工艺的关键热工设备(旋风预热器、分解炉、回转窑)的影响。研究发现入窑生料温度提高后,分解炉的设计需满足提高料气停留时间比tm/tg、延长物料停留时间的要求,并能满足煤粉的充分分散与良好燃烧的需求;C6旋风预热器的内筒可采用陶瓷内筒等技术措施;回转窑的设计可采用“大斜度、大直径、小长径比”的方案;配料可采取“两高一中”的方案,并能更好的适应易烧性较差的生料。通过系统研究认为在目前的预分解窑工艺基础上,可望将入窑生料温度提高到10001100℃。综合分析,当窑尾喂煤比例控制在70%时,入窑生料温度可达1070℃,入窑生料分解率达97.1%,此时产量增加95%,熟料理论热耗降低53.0 kJ/(kg·cl),熟料形成工艺热耗减少236.1 kJ/(kg·cl),热效率提高3.6%。

赵永林[6](2014)在《一次熟料质量波动的分析与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公司两条新型干法窑出窑熟料先后出现游离钙高、结粒偏大、黄心料多的较大质量波动,由于C3A含量增大凝结时间缩短,不仅增加了水泥粉磨中石膏的掺量而且水泥与砼减水剂的相容性变差,也严重影响了水泥的外观。通过综合分析引起黄心料的原因、物料影响因素,采取了相关改进措施及时扭转了熟料质量波动。1问题的出现公司现有2000t/d、2500t/d两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013年8月29日起

靳浩[7](2014)在《我国五省(区)水泥行业产业升级的碳减排效果评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近些年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我国经济在全球持续增长,制造业规模也不断加大,虽然还是发展中国家但已被列为全球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国,从而成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重点。在所有的工业生产碳排放中,水泥工业占20%左右,无疑成为减排重之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国,水泥产量达到全球总量的50%以上,其中新型干法(或称窑外预分解水泥生产工艺,下同)水泥产能和产量已占85%以上,传统的立窑水泥生产工艺约占15%,但我国目前却没有一套完整的从立窑到新型干法产业升级的碳减排评估体系。本文以新型干法和立窑水泥生产线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掌握国内外已有的水泥生产C02排放系数测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生料配比中加入大量硅质和校正原料),选取了可操作性强且更为合理的水泥生产线碳排放系数测算方法。并选取位于中国华东、华北、中南、西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共计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水泥生产大省(区)进行验证,五个省(区)分别是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安徽省、陕西省和山西省,选取了 1 3条、11条、6条、5条和6条生产线作为样本生产线。得出山东省从立窑到新型干法熟料减排40.58kgCO2/t熟料,水泥减排61.3kgCO2/t水泥;内蒙古自治区熟料减排15.66kgCO2/t熟料,水泥减排23.8kgCO2/t水泥;安徽省熟料减排59.69kgCO2/t熟料,水泥减排33.93kgCO2/t水泥;陕西省熟料减排16.43kgCO2/t熟料,水泥减排33.1kgCO2/t水泥;山西省熟料减排23.46kgCO/t熟料,水泥减排43kgCO2/t水泥。通过计算公式和实地调研所得数据,对五个省(区)水泥生产碳排放系数均值的差异从工艺排放,燃料排放和电力排放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对山东省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山东省水泥产量数据,得出山东省CO2节能减排效果显着,假设如果山东省2003年到2007年只用新型干法生产水泥,那么从2003年到2007年共计减排1888267万tCO2。并以山东省为例,具体分析了立窑和新型干法排放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新型干法减排建议;首先学习余热发电技术成熟的企业,使生产水泥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达到最大化的利用;其次可以采用替代燃料来取代煤炭的燃烧产生的C02;最后优化产业结构,尽量上大规模的生产线来替代小规模生产线。

周浔[8](2014)在《我国水泥用石灰石资源与水泥工艺碳排放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对世界各国的生存与发展开始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居民家庭生活现代化的高峰时期,CO2排放量持续增高,2008年我国以83.25亿t碳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研究表明,水泥企业生产是第二大CO2排放源,而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水泥生产国,2012年水泥产量达到22亿t,水泥生产CO2排放量达10亿t以上。同时,我国平均每生产1t水泥大约需消耗石灰石矿石1.3t左右,面对大量的石灰石资源消耗,我国部分地区水泥用石灰石资源已明显出现短缺现象,且总体资源保障年限不容乐观。因此,科学准确地测算我国未来水泥生产主要排放-工艺碳排放量乃至各省区工艺碳排放量对于我国的减排任务显得尤为重要。从水泥生产工艺排放的角度,以省区为空间单元进行情形分析,判断中国各省区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排放格局,将有助于了解和掌握中国未来一段时期水泥生产碳排放区域的排放量变化趋势,为我国碳减排及CDM机制的研究实施提供理论数据基础。本文在对我国水泥用石灰岩资源进行分区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目前水泥年产量及水泥消费增长空间的推算,结合我国石灰岩资源储量的变化,测算了我国各地区水泥用石灰岩资源的保障年限。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探明石水泥用灰岩平均资源保障程度为31~53年,青海最高可达110.4年,江苏最低为16年。为推测出我国水泥生产CO2工艺排放,选取我国东部、西部、中部和南部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为抽样调查实例,通过选取修正后的水泥工艺排放系数计算方法,运用“生料法”与“熟料法”进行验证,计算出各省平均工艺排放值,进而推测出我国总体CO2工艺排放系数为519.25 kgCO2/t熟料。并且进行三种情形的分析:以目前水泥石灰石资源量为基数的排放情况、目前水泥生产格局情形及未来供需变化情况,预测我国各省区及全国总体在不同情景下水泥CO2工艺排放值,总量分别为411亿t、283亿t和235亿t,最后做出保障资源供给及节能减排相关建议。

赵双菊[9](2013)在《水泥厂主要污染物及其治理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泥厂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粉(烟)尘和噪声。粉尘不仅对当今的雾霾天气有一定的影响,对于长期接触粉尘的生产工人的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威胁。噪声是水泥厂项目的第二大污染源,不仅给厂区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困扰,也会给员工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主要对云南省省内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和噪声污染的种类、产生的环节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杨建民,岳二恩[10](2013)在《炉渣替代粘土和粉煤灰配料》文中指出我公司拥有一条2000t/d和一条46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2000t/d生产线采用的是双系列5级预热器带DD型分解炉,回转窑为4m×60m,4600t/d生产线采用的是5级预热器双系列带TTF分解炉,回转窑为4.8m×72m,两条线自投产以来一直采用石灰石、粘土、砂岩、铁粉、粉煤

二、2000t/d熟料生产线的配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t/d熟料生产线的配料(论文提纲范文)

(1)镁渣大比例替代石灰石生产熟料的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改造前的基本情况
    1.1 主机设备配置
    1.2 原、燃料及主要熟料生产指标
2 烧成窑尾技术改造
3 镁渣替代石灰石的应用研究
    3.1 镁渣化学成分和配料方案
    3.2 不同镁渣配比下的熟料质量、产量、消耗对比
    3.3 不同厂镁渣配料后熟料质量对比
    3.4 镁渣配料18.0%煅烧熟料的岩相分析
    3.5 镁渣配料18.0%煅烧熟料的窑系统热工参数
4 经济效益分析
5 结语

(2)水泥熟料生产企业CO2直接排放核算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理论核算方法及参数分析
    1.1 水泥熟料生产CO2直接排放理论核算方法
    1.2 关键参数分析
2 CO2直接排放数值模型的构建
    2.1 样本数据
    2.2 熟料实际产能与设计产能
    2.3 设计产能与熟料烧成煤耗
    2.4 熟料生产时间
    2.5 模型整合
3 CO2直接排放模型的应用及分析
    3.1 熟料产量及碳排放系数
    3.2 水泥熟料生产CO2直接排放分析
4 结论

(3)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评价及潜力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挑战及技术发展现状
        1.1.2 水泥窑协同处置是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补充方式
        1.1.3 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面临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国内外应用情况
        2.1.1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在国外的应用情况
        2.1.2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情况
    2.2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效率评价方法
    2.3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效益综合评价方法
    2.4 小结
第3章 水泥窑协同处置DEA技术效率评价
    3.1 DEA模型简介
        3.1.1 基本概念
        3.1.2 DEA基本模型
        3.1.3 DEA模型的非期望要素处理方法
        3.1.4 DEA评价步骤
    3.2 案例企业的工艺技术简介
    3.3 基于DEA模型的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效率评价
        3.3.1 决策单元及数据来源
        3.3.2 指标体系及数据选取
        3.3.3 考虑非期望要素的DEA-BCC模型
    3.4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效率评价结果
        3.4.1 DEA效率值
        3.4.2 改进方向及潜力空间分析
        3.4.3 基于DEA评价结果的生活垃圾影响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效益综合评价
    4.1 评价系统边界及参数设置
        4.1.1 情景设置及系统边界
        4.1.2 参数设置
    4.2 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4.2.1 减量化效益评价方法及指标
        4.2.2 环境效益评价方法及指标
        4.2.3 能源效益评价方法及指标
        4.2.4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及指标
    4.3 案例企业物质流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4.4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综合评价结果
        4.4.1 减量化效益评价
        4.4.2 环境效益评价
        4.4.3 能源效益评价
        4.4.4 经济效益评价
        4.4.5 综合评价结果横向对比
    4.5 小结
第5章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应用潜力及政策分析
    5.1 我国水泥熟料产量统计及分布
    5.2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缺口及水泥窑协同处置潜力评估
        5.2.1 生活垃圾处理缺口估算
        5.2.2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潜力评估
    5.3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的相关政策
        5.3.1 水泥窑协同处置产业引导政策及标准
        5.3.2 水泥窑协同处置经济激励政策
    5.4 运行模式及政策建议
        5.4.1 项目运行模式
        5.4.2 生活垃圾处理费用补贴计算方法
        5.4.3 价格监管机制、主管单位及职能
        5.4.4 风险识别与保障机制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DEA评价模型代码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利用电石渣制备水泥的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电石渣的性质
    1.2 电石渣的利用现状
    1.3 电石渣制水泥的发展现状
    1.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生产工艺概述及原料配比调整前的生产情况
    2.1 电石渣和石灰石在回转窑中的反应原理
    2.2 原辅材料来源及其化学组成
    2.3 生产流程及控制条件
        2.3.1 生产流程
        2.3.2 烧成系统主要控制参数
    2.4 产品水泥采用的质量标准
    2.5 入窑原料按照设计配比进行配料时的生产情况
        2.5.1 回转窑原料配比、生料化学成分
        2.5.2 产出的熟料化学成分、熟料率值、熟料矿物组成
        2.5.3 产出的产品水泥质量
第三章 电石渣与废石灰石的配比分析
    3.1 水泥熟料率值
    3.2 电石渣与废石灰石的配比和熟料率值的关系
        3.2.1 各原料化学组成及原始设计的配比
        3.2.2 电石渣与废石灰石的配比和熟料率值的函数关系
    3.3 电石渣与废石灰石配比调整的合理区间
    3.4 实际生产中电石渣与废石灰石的配比调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3.4.1 电石渣与废石灰石配比调整1
        3.4.2 电石渣与废石灰石配比调整2
        3.4.3 电石渣与废石灰石配比调整3
        3.4.4 电石渣与废石灰石配比调整4
        3.4.5 电石渣与废石灰石配比调整5
        3.4.6 电石渣与废石灰石配比调整6
        3.4.7 电石渣与废石灰石配比调整7
        3.4.8 电石渣与废石灰石配比调整8
        3.4.9 电石渣与废石灰石配比调整9
        3.4.10 电石渣与废石灰石配比调整10
    3.5 电石渣和废石灰石配比调整前后数据对比分析
        3.5.1 电石渣与废石灰石的配比调整对熟料质量的影响
        3.5.2 电石渣与废石灰石的配比调整对水泥质量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石渣与废石灰石配比调整后的实际应用效果
    4.1 电石渣与废石灰石配比调整前后的生产情况对比
    4.2 配比调整后的生产效果分析
    4.3 环境效益分析
    4.4 经济效益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5)入窑生料温度对物料反应特性和煅烧系统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泥熟料煅烧技术的发展
    1.2 预分解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预分解工艺产量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思路
        1.3.1 产量的影响因素
        1.3.2 产量提升思路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水泥煅烧工艺的进展
        1.4.2 熟料反应特性的研究进展
        1.4.3 水泥窑系统温度场分布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入窑生料温度对产量的影响
    2.1 引言
    2.2 从窑热平衡角度的理论分析
    2.3 从窑热工特性角度的理论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悬浮态下温度对碳酸盐新生物相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原材料和方法
        3.2.1 高温悬浮态反应试验装置简介
        3.2.2 试验原材料
        3.2.3 试验方法
    3.3 分解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3.4 分解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时间
        3.4.1 分解反应动力学
        3.4.2 料粉颗粒的分解时间
    3.5 新生物相的反应活性
        3.5.1 分解产物活性分析
        3.5.2 微观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入窑生料温度对固相反应热动力学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原材料和方法
        4.2.1 试验原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固相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4.3.1 C_2S固相反应
        4.3.2 C_3A固相反应
    4.4 固相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4.4.1 煅烧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固相反应的影响
        4.4.2 CaCO_3配料与CaO配料对固相反应的影响
        4.4.3 固相反应速率常数和表观活化能
    4.5 悬浮态下生料固相反应特性
        4.5.1 悬浮态下固相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4.5.2 悬浮态下温度对固相反应的影响
    4.6 窑内物料固相反应速率的理论计算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入窑生料状态对烧成反应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原材料和方法
        5.2.1 试验原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烧成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5.3.1 入窑生料温度对反应率的影响
        5.3.2 入窑生料分解率对反应率的影响
        5.3.3 活化能的分析
        5.3.4 不同入窑生料状态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入窑生料温度对窑尾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6.1 引言
    6.2 模型的建立
        6.2.1 系统单元的划分
        6.2.2 基本假设
        6.2.3 窑尾系统的固相物料平衡
        6.2.4 窑尾系统的气相质量平衡
        6.2.5 窑尾系统的热量平衡
    6.3 计算策略和程序
        6.3.1 计算策略
        6.3.2 计算程序界面
    6.4 计算结果及分析
        6.4.1 相关参数的确定
        6.4.2 窑尾喂煤量对窑尾系统热工参数的影响
        6.4.3 “六级预热器+分解炉”工艺窑尾系统热工参数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入窑生料温度对回转窑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7.1 引言
    7.2 回转窑传热综合模型
        7.2.1 模型基本假设的建立
        7.2.2 化学反应过程的分析
        7.2.3 窑内物料的运动方程
        7.2.4 窑内气体和物料质量守恒方程
        7.2.5 窑内气体、物料与窑壁能量守恒方程
        7.2.6 煤粉燃烧反应方程
        7.2.7 模型的数值求解算法
    7.3 计算结果及分析
    7.4 全窑系统的温度分布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入窑生料温度对预分解窑系统的影响分析
    8.1 引言
    8.2 对分解炉的影响
        8.2.1 分解炉内煤燃烧机制特点
        8.2.2 分解炉的设计要求
    8.3 对旋风预热器的影响
        8.3.1 碱、氯、硫对物料的粘结及生料高温流动性的影响
        8.3.2 C6旋风预热器的设计要求
    8.4 对回转窑的影响
        8.4.1 回转窑的运行特点
        8.4.2 回转窑的设计要求
    8.5 对配料方案的影响
    8.6 对热耗的影响
        8.6.1 理论热耗分析
        8.6.2 工艺热耗分析
        8.6.3 熟料烧成热耗
        8.6.4 热平衡分析
    8.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所获奖励
致谢

(6)一次熟料质量波动的分析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出现
2 原因分析
3 采取的措施
4 经验总结

(7)我国五省(区)水泥行业产业升级的碳减排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国水泥概况
    2.1 中国水泥行业概况
    2.2 中国水泥行业发展概述
    2.3 水泥生产过程碳排放的总体状况
第3章 水泥生产过程的碳流动及碳排放计算方法
    3.1 水泥生产过程的主要碳排放源
    3.2 水泥生产过程碳流动轨迹
    3.3 水泥行业工艺排放的几种主要计算方法
    3.4 水泥行业燃料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计算方法
    3.5 水泥行业电力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计算方法
    3.6 单位熟料和单位水泥排放系数系数计算方法
第4章 水泥行业碳减排数据计算
    4.1 研究省区水泥生产基本情况
    4.2 山东省水泥行业排放系数计算
    4.3 内蒙古自治区水泥行业排放系数计算
    4.4 安徽省水泥行业排放系数计算
    4.5 陕西省水泥行业排放系数计算
    4.6 山西省水泥行业排放系数计算
第5章 水泥行业产业升级碳减排效果评估
    5.1 以山东省为例分析新型干法和立窑碳排放差异
    5.2 以山东省为例分析水泥行业减排效果
    5.3 五省(区)有关水泥生产主要资源对比
    5.4 立窑与新型干法碳减排效果对比
    5.5 四省(区)碳减排效果对比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我国水泥用石灰石资源与水泥工艺碳排放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1.1 我国水泥用石灰岩资源保证程度
        1.4.1.2 研究预测我国水泥产业发展趋势
        1.4.1.3 我国水泥二氧化碳工艺排放体系及实例研究
        1.4.1.4 我国全国及各省区水泥生产工艺碳排放量预测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搜集与资料整理
        1.4.2.2 样品采集与数据分析
        1.4.2.3 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水泥用石灰石资源利用潜力
    2.1 我国水泥用石灰石资源概况
        2.1.1 石灰岩矿石性质及分类
        2.1.2 我国水泥用灰岩资源概况
    2.2 我国水泥用石灰石资源的保障程度
        2.2.1 我国总体水泥用灰岩资源保障年限
        2.2.2 各省区水泥用灰岩资源静态保障年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水泥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3.1 水泥生产现状
        3.1.1 世界水泥现状
        3.1.2 发达国家水泥产业结构
        3.1.2.1 美国水泥产业结构调整
        3.1.2.2 德国水泥产业结构调整
        3.1.2.3 日本水泥产业结构
    3.2 水泥工艺进展
    3.3 我国水泥生产概况及工业布局
        3.3.1 我国水泥生产概况
        3.3.2 我国水泥产业布局
    3.4 水泥生产发展趋势研究
        3.4.1 水泥生产增速趋缓
        3.4.2 水泥消费拐点
第4章 水泥生产二氧化碳工艺排放计算方法研究
    4.1 国内外水泥生产二氧化碳排放测算体系
    4.2 水泥生产CO_2工艺排放计算方法
        4.2.1 水泥生产CO_2工艺排放源的确定
        4.2.2 工艺排放计算方法
    4.3 水泥生产线工艺排放例析
第5章 我国水泥生产二氧化碳工艺排放趋势预测
    5.1 全国水泥CO_2工艺排放系数分析
        5.1.1 省区各生产线工艺排放系数
        5.1.2 全国性水泥CO_2工艺排放系数推算
    5.2 极端情况CO_2工艺排放
    5.3 现有水泥生产格局情况下CO_2工艺排放
    5.4 预期未来水泥供需情况下CO_2工艺排放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资源总量丰富但供应形势严峻
        6.1.2 对水泥用石灰石资源保障度进行分区预测
        6.1.3 水泥消费增长空间变小
        6.1.4 全国及各代表省区工艺排放系数测算
        6.1.5 以目前资源量为基数的CO_2工艺排放
        6.1.6. 目前水泥生产格局情况下的水泥CO_2工艺排放
        6.1.7 未来水泥供需变化情况的CO_2工艺排放
    6.2 建议
        6.2.1 产业升级与合理布局
        6.2.2 优化生产与节能减排
        6.2.2.1 优化生料配比,改善水泥熟料
        6.2.2.2 进一步降低熟料水泥比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水泥厂主要污染物及其治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水泥厂大气污染物及其防治措施
    1.1 水泥厂大气污染物
    1.2 水泥厂大气污染物防治措施
2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2.1 水泥厂噪声污染
    2.2 噪声污染治理措施
3 废水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4 固体废弃物及其防治措施
5 生态环境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6 结语

(10)炉渣替代粘土和粉煤灰配料(论文提纲范文)

1 配料方案的制定
2 使用效果
3 结语

四、2000t/d熟料生产线的配料(论文参考文献)

  • [1]镁渣大比例替代石灰石生产熟料的生产实践[J]. 强玉琴,周应庆,彭嘉选,韩军强,崔建勤. 水泥工程, 2020(05)
  • [2]水泥熟料生产企业CO2直接排放核算模型的建立[J]. 杨楠,李艳霞,赵盟,吕晨,刘中良,陈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01)
  • [3]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评价及潜力评估[D]. 陈锦玲. 清华大学, 2019(01)
  • [4]利用电石渣制备水泥的工艺优化研究[D]. 赵林.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5]入窑生料温度对物料反应特性和煅烧系统温度场分布的影响[D]. 徐迅.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2018(12)
  • [6]一次熟料质量波动的分析与处理[J]. 赵永林. 四川水泥, 2014(12)
  • [7]我国五省(区)水泥行业产业升级的碳减排效果评估[D]. 靳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5)
  • [8]我国水泥用石灰石资源与水泥工艺碳排放趋势研究[D]. 周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4)
  • [9]水泥厂主要污染物及其治理措施[J]. 赵双菊. 建材发展导向, 2013(03)
  • [10]炉渣替代粘土和粉煤灰配料[J]. 杨建民,岳二恩. 水泥技术, 2013(02)

标签:;  ;  ;  ;  ;  

2000t/d熟料生产线配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