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诺图在可编程控制器编程中的应用

卡诺图在可编程控制器编程中的应用

一、卡诺图在可编程控制器编程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博雅[1](2018)在《气压传动系统PLC顺序控制自动编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压传动系统以其特有的优点已经广泛应用在自动化生产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近年来,气动元件与电器、电子器件日益紧密地结合,使得气压传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元件、新技术的引入,为气压传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气动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快速、准确地设计气压传动系统,自动编写梯形图程序,是本文研究核心。在分析传统气压控制回路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广泛采用的PLC控制技术,提出了一套基于PLC移位指令SFT的气压传动回路顺序动作程序设计方法。应用这一方法,可以大大缩短设计的周期,提高编程可靠性。开发了一套气压传动系统顺序控制自动编程程序。将PLC梯形图编程语言引入气压控制系统的设计中,根据用户给定气缸动作顺序图,以动画的方式演示控制节拍;自动给出梯形图程序,并通过CXT格式文件与OMRON PLC进行接口。以四个气动执行元件构成的提升翻转机模型顺序控制为实例,应用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法,利用开发的软件进行了自动编程实验,实验表明:设计方法合理,开发软件界面友好,使用方便,编写程序稳定可靠、可扩充性好。

陈剑锋[2](2014)在《面向输煤控制系统的智能编程软件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动控制系统是现代工业化生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现代工业不仅要求控制系统编程时应具有快速复制的能力,并且具有灵活多变的工艺配方组合的能力。在传统方式的设计、施工、生产的项目模式中,往往各个阶段的信息和数据资料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转换,各种设计图纸、清册、文档都需要消耗专业人士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转换才能被下一个环节所用,从而导致了劳动效率非常低下,各种遗漏或者重复等等问题便经常可见。如何优化编程方法,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此工业领域的企业都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很多一体化设计软件、一体化控制系统配置软件都在这几年正慢慢成为新的主流。本文以常规燃煤电厂的输煤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了输煤控制系统的工艺以及控制系统的设计,对常规输煤系统控制程序进行分析和对比,结合当前工业软件发展潮流开展提炼和总结工作,提出了控制系统的智能编程新的设计理念,并对工业领域的控制系统智能编程软件的实现进行了部分实践,旨在实现工业领域的控制系统的自动编程,从而能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易用性,最终实现自动化生产效率的提高。通过输煤控制系统的自动配煤、路径自动生成、多路径控制等实例,依靠对输煤设备的数字化分解,采用间接寻址、数组变量、递归、多重嵌套等ST语言编程方法结合EXCEL表格公式,本文实现了输煤控制逻辑功能的自动编程,内容几乎涵盖了输煤编程的整个过程,展示了智能编程软件的设计理念在提高编程效率的重要性。文中采用多种当前最常用也是最先进的PLC编程软件实现局部智能编程的工作,为今后开发独立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工业自动控制智能编程软件奠定了基础。

黄莹[3](2013)在《磨边机进给系统的结构分析与位置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80年代以前,我国深加工玻璃产量低、品种少。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建筑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深加工玻璃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部分地区仍在使用落后的设备进行生产,以致大部分玻璃深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与国外成熟企业相比,产品的质量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中空玻璃的生产方面,国产合格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玻璃双边直线磨边机。针对其玻璃产品质量水平不稳定,废品率高和自动化水平低等问题,本文主要从系统的结构与位置控制技术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设计出一种气动控制系统和一整套锁紧模块,通过PLC控制实现了“进给及时、锁紧可靠”的功能,并对其锁紧效果进行试验验证。同时完成了对锁紧结构的静力分析和磨轮结构的模态分析,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优化设计了相关结构的尺寸。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玻璃磨边机进给系统锁紧反馈功能的实现;对进给系统平台进行搭建,选择气源、控制阀和执行机构,重点分析了位置补偿技术的特点,介绍了进给系统的总体功能,并对进给系统的气动回路进行了设计。最后提出了一种新型锁紧模块的控制方法。第二,设计控制系统的方法以及PLC的选型;对位置控制系统进行理论分析,介绍了锁紧控制的基本工作原理,并进行了反馈控制设计;完成对PLC和相关电器元件的选型,编写了PLC的控制程序。最后对进给系统的锁紧效果进行了验证性试验。第三,对锁紧模块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对锁紧模块在锁紧状态下进行静力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锁紧模块的关键部位——锁紧轴的应力分布均匀、应变不大,设计的安全系数比较高,锁紧模块的结构尺寸有一定的优化空间。第四,在前文系统硬件和软件分析的基础上,对抛光磨头组件进行振型分析。完成对磨轮结构的模态分析,并对其滑移组件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后的抛光滑板的质量更轻,截面尺寸更加合理,给进给系统的整体结构、整体布局带来了较大的提升和改进。

卢冠军[4](2011)在《一种多核嵌入式PLC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制造业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运动控制系统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无论在机器人、数控技术领域,还是工业自动化领域,运动控制系统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运动控制系统主要有三种形式:CNC运动控制系统、基于PC机的运动控制系统和基于PLC的运动控制模块。不可否认,上述3种控制系统以其各自在精确度、稳定性、开放性等方面上优点,为运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上述3种方式都没能够较为理想地实现低成本、高性能、高稳定性的有机融合。本文在基于嵌入式PLC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高性能、低成本的多核嵌入式PLC运动控制系统。该嵌入式PLC运动控制系统采用了软硬件协同设计的理念,提出了逻辑与运动分别由两个独立的ARM Cortex-M3处理器实现,系统硬件部分由主控单元、通信单元、运动驱动单元、基本IO单元等模块组成,并实现PLC控制与运动控制统一的梯形图编程平台,为运动控制系统提供了一个性能稳定的硬件平台和便利的开发环境。系统针对单嵌入式处理器在处理逻辑任务的同时,无法较好地胜任复杂的运动控制这一缺陷,提出了一种多核架构6路同步控制与64路IO控制相结合的控制专用系统,弥补了单处理器处理能力的不足。在软件设计部分,本论文首先在对整个系统分析论证的前提下,建立了一个嵌入式PLC软件模型。其次针对所建立的软件模型设计了一系列基于多处理器的运动控制指令,通过多处理器的协调合作,实现了对各类复杂运动控制算法的并行运算,从而提升了整个系统的运动控制性能。最后将运动控制指令内嵌于梯形图中,从而达到了利用梯形图对运动过程进行控制的目的。测试结果表明,本论文所设计的嵌入式PLC运动控制系统不仅成本低廉、集成度高,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扩展能力,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最后本文结合当今运动控制领域的发展现状,对论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并指出了该控制系统尚需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刘合钻[5](2011)在《基于演化硬件的FPGA求解超高维线性方程组研究》文中指出在科学工程计算和数学研究中,经常会遇到求解复杂高维的线性方程组问题,而使用传统的数值代数方法求解具有很大的难度且速度极其缓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超高维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显得尤为重要。超高维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算法的优劣,求解速度和精度都直接影响到这些科学问题的求解。本论文针对使用传统数学方法求解超高维线性方程组时求解速度慢和求解精度低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演化硬件求解超高维线性方程组的硬件算法,并在FPGA上实现超高维线性方程组的求解,试验表明,该算法从硬件实现的角度提高了求解的速度和精度。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将演化算法强大的最优解搜索特性与超高维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基于演化算法的超高维线性方程组求解新算法。该算法根据演化算法的实现步骤,通过初始化、适应度计算、选择、交叉变异等演化操作完成对超高维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具有很高的求解精度,能够克服传统数学算法的求解误差大的缺点。(2)采用在演化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硬件上实现的方法,本论文根据FPGA内部构造,配合其门电路的特点,对方程组的解采用二进制编码,选择适当的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使得求解的精度大大提高。另外,由于是在硬件上实现,求解速度远比传统的方法快。(3)根据演化硬件的分模块的思想,把整个求解过程分成若干模块,然后对各个模块进行具体设计,最后并在Xilinx公司生产的ISE10.1的集成环境下完成对各个模块及整个系统的仿真以验证设计的正确性。(4)按照本论文提出的根据演化硬件的思想完成了求解超高维线性方程组FPGA芯片的设计与实现,试验表明,利用该芯片求解超高维线性方程组的时候,不仅求解精度高,并且大大提高了求解速度,节省了求解时间,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

许文靓[6](2010)在《基于LMI的PLC功能块图和顺序功能图的相互转换技术》文中认为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信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构成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PLC系统结构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编程工具也随着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不断进步。支持多样化、高级化、标准化编程语言的PLC编程工具能够加速PLC的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与前景。功能块图(Function Block Diagram, FBD)是用于工业控制的编程语言,存在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的相互混杂,可视为一类混杂系统。提出一种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inear Matrix Inequality, LMI)的建模方法,结合功能块内部算法、连接关系及输入输出变量建立逻辑式,按命题逻辑和混合整数线性不等式的转化关系将逻辑式化简为LMI标准型,逻辑连接符由不等式符号和算术运算符代替,实现混杂变量的分离。通过求解LMI并分析输入变量和状态变量及其可达集,对PLC控制系统进行了校验及可靠性判断,并通过可达集实现FBD程序到顺序功能图(Sequential Function Chart, SFC)程序的转换。针对SFC编程语言的结构性模块化和FBD编程语言的功能性模块化设计特点,提出了在设计控制程序的结构时采用SFC语言,在后面程序代码的开发阶段使用FBD语言,并实现了顺序功能图组态软件的设计。通过对应基本元素和程序结构的转换算法将此程序转换为FBD程序,实现对程序的调试及下载编译功能。以智能移动避障车为应用示例,分别通过顺序功能图和功能块图予以实现。应用SFC实现控制程序的初步设计,通过SFC与FBD互补编程,完成控制任务的详细设计。对功能块图程序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进行建模,通过求得的可达集将其转换为顺序功能图,加强了程序的可读性,同时实现了程序混杂系统的形式验证,对程序的可靠性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黄晓冬[7](2010)在《基于FPGA的永磁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永磁电机的研发和控制技术都有了快速的发展。永磁电机的发展也带来了永磁电机控制器的发展,电机控制器已经由传统的模拟元件控制器,逐渐转向数模混合控制器、全数字控制器。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的新一代数字电机控制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在的FPGA不仅实现了软件需求和硬件设计的完美集合,还实现了高速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使其已超越了ASIC器件的性能和规模。在工业控制领域,FPGA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迅猛。本文在介绍了传统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采用FPGA实现电机控制的优点。详细介绍了使用硬件编程语言,在FPGA中编程实现永磁无刷直流电机速度闭环控制的各个关键环节,如:PI调节器、数字PWM等等。在实现永磁无刷直流电机速度闭环控制的同时,将速度检测环节采用FPGA实现,减小了系统硬件开销。在实现单台永磁无刷直流电机速度闭环控制的基础上,本文在一片FPGA芯片上实现了多台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速度闭环独立控制系统。介绍了采用FPGA进行多台电机控制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得FPGA在实现多台电机控制时非常方便,具有单片机(MCU)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无法比拟的优点。文中对基于FPGA的单台和多台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分别进行了实验验证。FPGA编程灵活,设计方便,本文在FPGA中实现了各种不同的PWM调制方式。从电路方面详细分析了采用不同的PWM调制,换相时无刷直流电机母线的反向电流问题。借助FPGA平台,对各种PWM调制方式进行了实验,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另外,本文介绍了目前非常流行的一种FPGA图形化设计方法,即基于XSG(Xilinx System Generator)的FPGA设计。这种设计方法具有图形化、模块化的优点,大大方便了用户的FPGA开发设计。在XSG中建立的仿真系统,区别于传统的Simulink仿真,可以直接生成相应的硬件编程语言代码下载到FPGA中运行。本文借助XSG软件设计在XSG/Simulink中实现了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混合建模算法,并进行了仿真。

杨卫[8](2009)在《基于算法FPGA实现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高精度的信号源是各种测试和实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通信、雷达、测量、控制、教学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传统的频率合成方法设计的信号源在功能、精度、成本等方面均存在缺陷和不足,不能满足电子技术的发展要求,直接数字合成(DirectDigital Synthesis)DDS技术可以提供高性能、高频高精度的信号源,方便地获得分辨率高且相位连续的信号,基于FPGA的DDS技术提供了升级方便并且成本低廉的解决方案。本文对DDS的基本原理和输出频谱特性进行理论分析,总结出杂散分布规律。同时以DDS的频谱分析为基础,给出了几种改善杂散的方法。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采用傅立叶变换的方法对相位截断时DDS杂散信号的频谱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杂散分布的规律性结论,并应用在程序设计程中;DDS技术的实现依赖于高速、高性能的数字器件,本文将FPGA器件和DDS技术相结合,确定了FPGA器件的整体设计方案,详细说明了各个模块的功能和设计方法,并对其关键部分进行了优化设计,从而实现了波形发生器数字电路部分的功能。软件部分采用模块设计方法,十分方便调试。为了得到满足设计要求的模拟波形,本文还设计了幅度调节、D/A转换和低通滤波等外围硬件电路。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DDS技术的多波形信号源基本能够满足普通学生实验室的要求。

吴俊杰[9](2009)在《层次存储的访问分析与优化方法研究 ——重用性、相似性与亲和性》文中研究指明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的速度差距一直是计算机系统的性能瓶颈,这就是着名的“存储墙”问题。为了解决存储墙问题,几乎所有的计算机都采用层次存储系统。因此,层次存储系统的研究成为了充分发挥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层次存储的访问即数据访问,是连接存储墙问题中处理器和存储器的“桥梁”,因此,数据访问特性的研究是解决存储墙问题的基础。我们归纳了数据访问的六种重要性质:依赖性、重用性、相似性、亲和性、一致性和生存性。●依赖性描述了包含写访问的数据单元访问之间的相对顺序关系,约束了程序执行的正确性。●重用性描述了对同一个数据单元或相邻数据单元集合的多次访问之间的关系,是数据访问在存储层次中表现出局部性的前提。●相似性描述了程序的多个执行体中对应的多个数据单元内容之间的关系,用于优化多个执行体对存储器的占用量。●亲和性描述了数据单元在多个处理器中访问频度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数据分布对处理器访问性能的影响。●一致性描述了数据的单个或多个副本访问的数据内容之间的关系,影响着程序执行的正确性。●生存性描述了多个数据访问的活跃程度之间的关系,是资源分配类问题求解的重要约束。这六种数据访问特性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数据访问的特性。我们将这六种性质分为两类,一类主要影响程序执行的正确性,对程序变换、体系结构设计等有着重要影响,包括依赖性和一致性;另一类则主要影响各种性能优化技术,是软硬件进行性能优化的依据,包括重用性、相似性、亲和性和生存性。在影响程序性能的四个性质中,重用性和相似性描述了具有资源相容特点的数据访问关系,它们分别从地址和值的角度描述了对资源的重复利用;而生存性和亲和性则描述了具有资源相斥特点的数据访问关系,它们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描述了对资源的互斥使用。按照正确性、性能,以及资源相容和资源相斥划分的三组数据访问特性中,每两种性质之间分别从时间与空间、地址与值两个角度相互正交。依赖性、重用性和生存性都描述了程序执行的时间维度上的数据访问性质;一致性、相似性和亲和性则分别描述了多数据副本、多数据单元、多数据位置等空间维度上的数据访问性质。同时,依赖性、重用性和亲和性都是从数据单元的角度刻画了数据访问性质,它们的依据是数据的地址;一致性、相似性和生存性则更多地从数据内容的角度刻画了数据访问性质,它们的依据是数据的值。本文主要研究了其中的重用性、相似性和亲和性三种性质的分析与优化方法。本文的创新工作主要体现在:1.提出了并行数据重用模型。该模型系统分析了OpenMP和OpenTM等并行程序中数据访问的重用性,给出了并行程序中数据重用的分类和求解方法。该模型将Wolf的串行数据重用模型扩展到并行领域,对面向共享存储结构的并行程序分析和编译优化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提出了面向数据对象Cache技术。通过软硬件合作管理,面向数据对象Cache技术将程序中的数据对象在Cache上进行分段管理,并为数据对象的不同重用性需求提供合适的Cache策略,包括段容量、相联度、块大小和一致性协议。实验结果表明,面向数据对象Cache技术能更好地适应多样的数据访问重用性特点,有效提高了Cache的利用率。3.提出了数据访问相似性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对程序中的差异传播进行了分类,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差异传播行为,建立了差异传播模型,并通过差异传播模型给出了程序中相似数据的分析和求解方法。该方法系统、定量地研究了相似性,为面向相似性的各种编译优化技术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4.提出了面向共享存储结构的相似页技术。通过编译器与操作系统的合作管理,相似页技术将相似进程间的相似数据合并到同一个物理页。实验结果表明,相似页技术有效减少了共享Cache、主存等共享存储结构中的数据占用量,优化了系统性能,提高了并行可扩展性。5.提出了数据访问亲和性的分析方法。该方法从纵直亲和度和水平亲和度两个角度对亲和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给出了纵直亲和度和水平亲和度的求解方法,给出了纵直亲和度与水平亲和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从亲和性的角度揭示了分布Cache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该方法定量度量了亲和性,对分布存储结构下的数据分布、任务划分与调度技术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6.提出了面向动态分布Cache的多种数据分布优化技术。针对动态分布Cache结构,分别提出了智能多跳提升技术、任意步长硬件预提升技术、软件预提升技术,以及面向共享数据竞争问题的Bank一致性技术。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技术有效优化了数据的存储位置,提高了动态分布Cache的访问性能。

梁九生[10](2009)在《基于演化硬件的演化电路自动化设计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演化硬件指能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自动、动态地改变其结构和行为的硬件,采用演化算法和可编程器件相结合,实现硬件电路的功能自我重配置。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复杂电子电路和自适应硬件的设计方法。演化硬件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已获得成功应用,可以预言,可演化特征将是2020年以后硬件基础设施的基本特征之一。演化硬件的基础是演化计算和可编程专用集成电路。演化计算借助于生物演化的规律进行算法设计和问题求解,是当前智能计算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演化计算运用于电路设计即演化硬件技术,将发展一类智能化、自动化电子设计新方法和技术,研究表明运用该方法和技术常常会设计出一些新颖的电路。本论文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归纳如下:1、对演化硬件的硬件基础和算法基础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在详细介绍电子设计自动化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演化硬件的原理、实现和应用。通过分析基因表达式程序设计的算法思想和实现方式,将基因表达式程序设计方法运用到数字电路的自动设计当中来,作为演化硬件的演化设计算法。2、对演化算子进行了改进,在原有编码方式的基础上,创新性的使用多目标的方法对个体进行评估,并且创新性的在个体评估过程中对个体编码的逻辑功能进行分析,根据编码片断在个体中贡献度不同对其进行区别对待。3、对遗传操作改进,针对电路个体的特点,对于个体的遗传操作进行了改进,不再采用简单的交叉和变异方法,而是根据编码片断的优劣程度对其进行不同概率的变异操作。4、在算法中引入多目标优化算法的思想,使用Pareto方法对个体进行比较,并且对当前种群求解其Pareto前沿,从而在保证种群收敛的情况下确保种群的多样性。5、演化电路设计实验,分别对加法器、奇偶校验器等进行了演化设计,得到非常理想的实验数据和结果。通过这些实验表明该算法的有效性和较广泛通用性。

二、卡诺图在可编程控制器编程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卡诺图在可编程控制器编程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气压传动系统PLC顺序控制自动编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PLC的发展历程
    1.3 气压传动系统控制研究现状
    1.4 PLC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开发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气压传动系统分析
    2.1 典型气压传动系统组成
    2.2 气压传动系统的特点
    2.3 气压传动系统组成元件
        2.3.1 气缸
        2.3.2 电磁换向阀
        2.3.3 调速节流阀
        2.3.4 磁性开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压传动系统PLC控制
    3.1 气动顺序控制回路的组成与分类
    3.2 可编控制器的控制思想
    3.3 气压传动回路顺序控制方法的研究
    3.4 气压传动系统设计新方法
        3.4.1 新方法建立的思想基础
        3.4.2 新方法的设计步骤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压传动系统PLC控制自动编程方法研究
    4.1 气压传动回路顺序动作编程分区
    4.2 基于移位指令SFT的顺序编程原理
    4.3 基于移位指令的气压传动回路顺序动作编程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压传动系统PLC控制自动编程软件开发
    5.1 气压传动系统PLC控制自动编程软件界面开发
    5.2 PLC继电器地址分配
    5.3 梯形图接口输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升翻转机PLC控制实例研究
    6.1 案例描述
    6.2 提升翻转机气动系统回路
    6.3 动作时序分析
    6.4 程序结构设计
        6.4.1 自动循环模式
        6.4.2 复位卸载模式
    6.5 编程
        6.5.1 辅助指令介绍
        6.5.2 启动和正常循环动作部分程序
        6.5.3 复位卸载部分程序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CXT文件生成计算机代码
致谢

(2)面向输煤控制系统的智能编程软件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以及意义
    1.2 工业领域的智能化编程
        1.2.1 控制系统软件编程的现状
        1.2.2 一体化软件的现状
        1.2.3 智能编程软件的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输煤系统工艺与控制方案
    2.1 输煤系统工艺
        2.1.1 输煤工艺的特点
        2.1.2 输煤控制系统的设备及其分类
        2.1.3 皮带输送机的保护工艺及其检测原理
        2.1.4 其他主设备的工艺及设计
        2.1.5 辅助设备的工艺及设计
    2.2 输煤的控制方案
        2.2.1 输煤控制系统简介
        2.2.2 输煤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2.2.3 输煤控制系统的系统组态
        2.2.4 输煤控制系统的软件
        2.2.5 输煤控制系统的主体控制逻辑设计
        2.2.6 输煤控制系统的程序的组成
        2.2.7 输煤控制系统的设备逻辑关系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输煤控制系统智能编程软件设计
    3.1 输煤控制系统传统编程方法与分析
        3.1.1 IEC 61131-3规范简介
        3.1.2 LD梯形图分析
        3.1.3 FBD功能块分析
        3.1.4 IL语句表分析
        3.1.5 SFC顺序控制分析
        3.1.6 ST结构体文本分析
    3.2 智能编程软件的组成要素
        3.2.1 传统输煤控制系统的项目流程分析
        3.2.2 智能编程的流程
        3.2.3 智能编程软件的定义
        3.2.4 智能化编程软件的要素
        3.2.5 清册输入输出智能化
        3.2.6 面向工艺的组态方式
        3.2.7 人性化的界面
        3.2.8 开放的数据库
        3.2.9 丰富的行业库设备库
        3.2.10 兼容性强的架构
        3.2.11 标准化规范化
    3.3 智能编程软件的定义
        3.3.1 元素库的基本结构
        3.3.2 元件定义的基本结构
        3.3.3 数据库定义
        3.3.4 马达块的定义
        3.3.5 命令属性定义
        3.3.6 自动控制软件配合
    3.4 自动编程的实现方法
        3.4.1 数字化处理
        3.4.2 间接寻址和数组变量
        3.4.3 递归语言的使用
        3.4.4 EXCEL公式的应用与自动编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输煤工艺的智能编程实践
    4.1 自动配煤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4.1.1 自动配煤系统介绍
        4.1.2 自动配煤系统相关软件介绍
        4.1.3 自动配煤系统的原理
        4.1.4 自动配煤系统的程序及分析
    4.2 输煤系统自动路径生成程序的设计和应用
        4.2.1 自动路径程序
        4.2.2 路径判断程序的应用
        4.2.3 自动路径生成程序
        4.2.4 自动路径生成的原理
        4.2.5 设备的头尾定义
        4.2.6 自动路径生成程序的组成
        4.2.7 自动路径生成的程序及分析
        4.2.8 路径自动生成的流程
    4.3 多路径控制程序
        4.3.1 路径分类
        4.3.2 多路径选择逻辑
        4.3.3 路径冲突逻辑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磨边机进给系统的结构分析与位置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2.1 玻璃深加工特点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玻璃深加工设备及其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磨边机进给系统锁紧反馈功能的实现
    2.1 磨边机设备结构概述
        2.1.1 进给系统平台的建立
        2.1.2 进给系统位置反馈技术探讨
    2.2 进给系统模块化设计
        2.2.1 气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2.2.2 进给系统气动回路设计
        2.2.3 进给系统锁紧模块设计思想
    2.3 进给系统控制回路设计
        2.3.1 进给系统锁紧模块的结构设计
        2.3.2 进给系统锁紧模块的控制要求
        2.3.3 进给系统锁紧模块受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磨边机控制技术设计
    3.1 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3.1.1 可编程序控制器概述
        3.1.2 控制系统组成
        3.1.3 位置控制系统的设计
        3.1.4 基于微型异步电机的正反转控制原理
        3.1.5 进给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
        3.1.6 基于PLC的硬件设计
        3.1.7 基于PLC的软件设计
    3.2 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的实现
        3.2.1 PLC输入输出接口电路
        3.2.2 PLC与触摸屏通信的实现
    3.3 进给系统的验证性试验
        3.3.1 进给系统锁紧效果的验证性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锁紧模块的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法概述
    4.2 静力分析概述
    4.3 锁紧模块的有限元分析
        4.3.1 锁紧模块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2 对模型施加约束与载荷并求解
        4.3.3 计算结果的读取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优化分析验证性试验
    5.1 基于ANSYS的模态分析
    5.2 磨头组件的结构概述与模态分析
        5.2.1 建立有限元模型
        5.2.2 定义单元类型
        5.2.3 定义材料属性
        5.2.4 建立几何模型并划分网格
        5.2.5 合并实体模型
        5.2.6 模态分析设置
        5.2.7 求解并分析结果
    5.3 进给系统的结构优化设计
        5.3.1 结构优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5.3.2 进给系统的优化设计过程
    5.4 进给系统验证性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一种多核嵌入式PLC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运动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1 CNC运动控制系统
        1.2.2 基于PC机的运动控制系统
        1.2.3 基于PLC的运动控制模块
        1.2.4 性能分析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课题相关技术介绍及方案设计
    2.1 嵌入式PLC技术
        2.1.1 嵌入式PLC的构成与特点
        2.1.2 嵌入式PLC通信
        2.1.3 嵌入式PLC工作方式
    2.2 运动控制关键技术阐述
        2.2.1 运动控制系统分析
        2.2.2 嵌入式运动控制系统结构研究
        2.2.3 运动控制算法研究
    2.3 EPLC-MCS系统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EPLC-MCS系统硬件架构
        3.1.1 嵌入式运动控制系统模型
        3.1.2 双核EPLC-MCS系统的硬件架构
    3.2 主控单元
        3.2.1 ARM处理器介绍
        3.2.2 主控单元硬件设计
        3.2.3 双CPU的交互设计
    3.3 通信单元
        3.3.1 通信方式分析
        3.3.2 串口通信设计
        3.3.3 CAN总线通信设计
    3.4 运动驱动单元
        3.4.1 驱动接口设计
        3.4.2 指令模式选择的实现
        3.4.3 反馈电路的实现
    3.5 PCB布局及硬件抗干扰措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PLC-MCS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运行流程
    4.2 内存管理
    4.3 运动控制指令设计
        4.3.1 快速停止指令
        4.3.2 点位运动指令
        4.3.3 直线加减速运动指令
        4.3.4 同步运动指令
        4.3.5 直线插补指令
        4.3.6 圆弧插补指令
        4.3.7 Z相定位回零指令
    4.4 梯形图内嵌运动控制指令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PLC-MCS系统实现与应用
    5.1 系统实现及测试
    5.2 系统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5)基于演化硬件的FPGA求解超高维线性方程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演化硬件和FPGA
    2.1 演化硬件的基本原理
        2.1.1 EHW 的定义
        2.1.2 演化硬件的工作原理与实现方法
        2.1.3 演化硬件的应用
    2.2 FPGA 概念与开发
        2.2.1 FPGA 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2.2 FPGA 的开发流程
        2.2.3 CPLD 与FPGA 比较
        2.2.4 FPGA 的开发语言Verilog HDL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演化硬件的演化电子电路设计
    3.1 演化电路设计的基本原理
    3.2 模拟电路演化设计
        3.2.1 遗传程序设计(GP)的基本原理
        3.2.2 GP 电路的树状图表示
        3.2.3 GP 模拟电路的适应值计算
    3.3 数字电路演化设计
        3.3.1 基于GP 的数字电路演化
        3.3.2 基于GEP 的数字电路演化
        3.3.3 数字电路演化的研究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演化硬件的FPGA 求解超高维线性方程组芯片(SSEGC)软件设计
    4.1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4.1.1 高斯消元法
        4.1.2 迭代法
    4.2 SSEGC 算法软件设计
        4.2.1 存储器设计
        4.2.2 适应值函数设计
        4.2.3 选择器设计
        4.2.4 交叉变异算子设计
    4.3 演化硬件算法总体描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SEGC 硬件设计及仿真
    5.1 SSEGC 硬件设计
        5.1.1 控制模块设计
        5.1.2 初始化模块
        5.1.3 适应值计算模块
        5.1.4 选择模块
        5.1.5 交叉变异模块
    5.2 SSEGC 硬件模块仿真
        5.2.1 控制模块仿真
        5.2.2 初始化模块仿真
        5.2.3 选择模块仿真
        5.2.4 交叉变异模块仿真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实验一
        5.3.2 试验二
        5.3.3 实验三
        5.3.4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及录用的文章

(6)基于LMI的PLC功能块图和顺序功能图的相互转换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PLC编程语言
        1.1.1 IEC61131-3标准
        1.1.2 PLC程序性能指标
        1.1.3 PLC编程面临的问题
    1.2 混杂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线性矩阵不等式的研究领域
    1.4 论文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2 论文的章节安排
2 FBD程序建模
    2.1 程序混杂系统分析
    2.2 混杂系统MLD模型
    2.3 功能块建模
        2.3.1 逻辑指令
        2.3.2 混杂指令
    2.4 FBD程序逻辑式描述
    2.5 逻辑式简化方法
    2.6 逻辑式模型问题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FBD到SFC的转换
    3.1 等式转换成不等式方法
    3.2 LMI标准型
        3.2.1 线性矩阵不等式
        3.2.2 转化为LMI标准型的问题
        3.2.3 模型的LMI标准型
    3.3 杂系统形式验证及性能分析
        3.3.1 可达集分析方法
        3.3.2 程序可靠性分析
    3.4 顺序功能图转换
    3.5 本章小结
4 SFC程序设计
    4.1 顺序功能图编程语言
        4.1.1 顺序功能图元素与结构
        4.1.2 顺序功能图发展前景
        4.1.3 模块化程序设计
        4.1.4 不安全及不可达的顺序功能图
    4.2 SFC结合FBD编程的方法
    4.3 SFC与FBD对应关系分析
        4.3.1 基本元素转换
        4.3.2 程序结构转换
    4.4 顺序功能图组态软件设计
        4.4.1 SFC编程系统结构
        4.4.2 XML描述内容的存储与转换
        4.4.3 软件功能介绍
    4.5 本章小结
5 应用示例
    5.1 顺序功能图程序实现
    5.2 功能块图程序实现
        5.2.1 模型建立
        5.2.2 性能分析
        5.2.3 转换成顺序功能图程序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基于FPGA的永磁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永磁电机的发展
    1.2 FPGA在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1.2.1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
        1.2.2 FPGA在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应用的发展
        1.2.3 FPGA在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应用的优点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FPGA的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硬件电路
    2.1 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原理
    2.2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控制系统
    2.3 基于FPGA的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硬件电路
        2.3.1 Xilinx的SPARTAN3系列芯片介绍
        2.3.2 FPGA的配置芯片
        2.3.3 FPGA晶振电路
        2.3.4 FPGA芯片供电电路
        2.3.5 FPGA的复位电路
        2.3.6 智能功率模块(IPM)
        2.3.7 光电隔离电路
        2.3.8 DA转换芯片
        2.3.9 FPGA平台PCB图
第三章 基于FPGA的多台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实现
    3.1 基于ISE的FPGA开发流程
        3.1.1 基于ISE的设计输入
        3.1.2 基于ISE和Modelsim的仿真
        3.1.3 基于Xilinx XST的综合
        3.1.4 基于ISE的实现
        3.1.5 基于ISE的芯片编程
    3.2 基于FPGA的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2.1 PI调节器的FPGA实现
        3.2.2 PWM产生电路程序设计
        3.2.3 速度采集环节的FPGA编程实现
    3.3 环分电路实现
    3.4 基于FPGA的单台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3.5 基于FPGA的单台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实验
    3.6 基于FPGA的多台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3.7 基于FPGA的两台永磁无刷直流电机速度闭环控制系统实验
第四章 PWM调制方式对换相时母线电流影响的分析
    4.1 常见的PWM斩波技术介绍
    4.2 PWM调制方式对母线电流的影响
        4.2.1 上管换相时不同的PWM调制对母线电流影响
        4.2.2 下管换相时不同的PWM调制对母线电流影响
    4.3 不同的PWM调制换相时对电机母线电流影响的实验
第五章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的XSG/Simulink混合仿真
    5.1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原理
    5.2 Xilinx XSG介绍
    5.3 在XSG/Simulink中建立PMSM的矢量控制系统
        5.3.1 XSG中SVPWM的设计
        5.3.2 XSG中Park变换和Park逆变换的设计
        5.3.3 XSG中PI调节器的设计
    5.4 仿真结果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所发表文章

(8)基于算法FPGA实现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直接数字频率合的研究现状
    1.3 FGPA在DDS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5 论文结构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DDS的基本原理
    2.1 DDS的工作原理
    2.2 DDS的基本结构
    2.3 DDS中的频谱分析
        2.3.1 理想DDS的频谱
        2.3.2 实际情况下的DDS频谱
    2.4 DDS杂散产生的误差分析
        2.4.1 相位截断误差分析
        2.4.2 幅度量化产生的误差分析
        2.4.3 DAC转换引起的杂散
        2.4.4 DDS其它杂散分析
    2.5 DDS频谱杂散抑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PGA的DDS信号源实现
    3.1 DDS系统具备的基本功能
    3.2 硬件描述语言
    3.3 系统的整体设计思想
    3.4 系统主功能模块设计与仿真
        3.4.1 累加器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3.4.2 正弦余弦发生模块
        3.4.3 三角波发生模块
        3.4.4 斜坡信号发生模块
        3.4.5 方波信号产生模块
    3.5 系统的辅助功能模块设计与仿真
        3.5.1 波形选择模块
        3.5.2 按键消抖动模块
        3.5.3 相位读取按键值模块
        3.5.4 时钟配置模块
    3.6 DDS系统模块设计与仿真
    3.7 本章小节
第四章 DDS系统硬件实现及测试
    4.1 本课题选用的FPGA可编程逻辑器件
    4.2 系统实现的硬件资源
        4.2.1 D/A电路设计
        4.2.2 DDS信号幅度放大电路
        4.2.3 滤波电路
    4.3 系统的实现
    4.4 测量结果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层次存储的访问分析与优化方法研究 ——重用性、相似性与亲和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存储墙问题与数据访问特性
    1.2 数据访问特性的相关研究工作
        1.2.1 依赖性
        1.2.2 重用性
        1.2.3 相似性
        1.2.4 亲和性
        1.2.5 一致性
        1.2.6 生存性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1 重用性的分析与优化方法
        1.3.2 相似性的分析与优化方法
        1.3.3 亲和性的分析与优化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5 论文结构
第一部分 重用性篇
    第二章 并行数据重用模型
        2.1 串行数据重用模型概述
        2.2 基于迭代的并行数据重用模型
        2.3 面向OpenMP应用的并行数据重用模型
        2.3.1 Static调度模式,chunk为1
        2.3.2 Static调度模式,chunk不为1
        2.4 面向OpenTM应用的并行数据重用模型
        2.4.1 OpenTM应用中的重用分类和重用求解
        2.4.2 优化OpenTM循环以减少事务回退
        2.5 案例分析与统计
        2.5.1 OpenMP应用程序的案例分析
        2.5.2 OpenTM应用程序的案例分析
        2.5.3 SPEComp2001测试程序的重用统计
        2.6 小结
    第三章 面向数据对象Cache技术
        3.1 基本思想
        3.2 面向数据对象Cache体系结构
        3.2.1 DOOC结构
        3.2.2 关键技术
        3.3 面向数据对象Cache的编程接口
        3.4 面向数据对象Cache的编译管理方法
        3.4.1 编译框架
        3.4.2 数据对象访存模式的度量
        3.4.3 图着色算法在Cache中分配数据对象
        3.4.4 特殊问题
        3.5 实验
        3.5.1 硬件开销评测
        3.5.2 性能评测
        3.6 相关工作
        3.7 小结
第二部分 相似性篇
    第四章 数据访问的相似性分析
        4.1 数据访问的相似性
        4.2 差异传播模型
        4.2.1 基本定义
        4.2.2 数据流生差异的传播模型
        4.2.3 控制流生差异的传播模型
        4.2.4 数据差异求解的综合算法
        4.2.5 数组元素间的差异传播
        4.3 小结
    第五章 面向共享存储结构的相似页技术
        5.1 基本思想
        5.2 相似断言语句与差异断言语句
        5.3 执行速度对相似数据的影响
        5.4 操作系统支持的相似页共享机制
        5.5 编译器支持的相似页构造
        5.6 实验
        5.6.1 测试环境
        5.6.2 测试结果
        5.7 相关工作
        5.8 小结
第三部分 亲和性篇
    第六章 数据访问的亲和性分析
        6.1 亲和性的度量
        6.2 纵直亲和度的计算
        6.2.1 标量和数组元素访问的纵直亲和度
        6.2.2 数组访问的纵直亲和度
        6.3 水平亲和度的计算
        6.4 分布Cache研究的关键问题
        6.5 小结
    第七章 面向动态分布Cache的数据分布优化技术
        7.1 智能多跳提升技术
        7.2 硬件预提升技术
        7.2.1 任意步长硬件预提升技术
        7.2.2 优化RPT管理的BIP策略和SFP策略
        7.3 软件预提升技术
        7.3.1 基本软件预提升技术
        7.3.2 智能多跳软件预提升技术
        7.3.3 超长软件预提升技术
        7.4 Bank一致性技术
        7.4.1 共享NUCA结构中的共享数据竞争问题
        7.4.2 支持数据副本的Bank一致性技术
        7.5 实验
        7.5.1 测试环境
        7.5.2 测试结果
        7.6 相关工作
        7.7 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8.1 工作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10)基于演化硬件的演化电路自动化设计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演化硬件的起源
    1.2 演化硬件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1.3 演化硬件的应用领域
        1.3.1 对不明确的问题的处理
        1.3.2 自适应和自修复系统
        1.3.3 容错系统
        1.3.4 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的领域中创新
        1.3.5 设计低成本低廉而效能高的硬件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方法
    1.5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电子电路设计的方法
    2.1 手工设计
    2.2 电子电路设计自动化设计
        2.2.1 EDA 设计方法介绍
        2.2.2 EDA 技术研究范畴
        2.2.3 EDA 技术的基本特征
        2.2.4 EDA 的基本工具
    2.3 小结
第三章 演化硬件的基础
    3.1 演化硬件的硬件基础
    3.2 演化硬件的实现
        3.2.1 演化硬件的实现步骤
        3.2.2 算法结构
        3.2.3 适应值评价
    3.3 小结
第四章 基因表达式编程算法
    4.1 GEP 的基本概念
        4.1.1 终结符集合
        4.1.2 函数集合
    4.2 编码方式
    4.3 基本算子
        4.3.1 选择算子
        4.3.2 变异算子
        4.3.3 插串操作(Insertion Sequence)
        4.3.4 基因倒置(Inversion)
        4.3.5 重组算子(Recombination)
        4.3.6 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
    4.4 数值常量
    4.5 多基因染色体及连接函数
    4.6 基于频繁函数子集的标准函数集和用户自定义函数
        4.6.1 基于频繁函数集的标准函数集
        4.6.2 用户自定义函数
    4.7 适应度函数选择
    4.8 GEP 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的传统方法的比较
    4.9 经典GEP 算法流程
    4.10 演化硬件与基因表达式编程
    4.11 小结
第五章 基于GEP 的数字电路演化
    5.1 逻辑函数优化的方法
        5.1.1 算法步骤
        5.1.2 实例仿真与分析
    5.2 演化电路设计问题
    5.3 演化电路设计算法
        5.3.1 电路个体的编码方法
        5.3.2 个体的交叉和变异策略
        5.3.3 个体的比较和评估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加法器演化设计
        5.4.2 奇偶校验器的演化设计
        5.4.3 乘法器的演化设计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卡诺图在可编程控制器编程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压传动系统PLC顺序控制自动编程研究[D]. 周博雅. 大连海事大学, 2018(06)
  • [2]面向输煤控制系统的智能编程软件设计与应用[D]. 陈剑锋.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6)
  • [3]磨边机进给系统的结构分析与位置控制技术研究[D]. 黄莹. 武汉理工大学, 2013(S2)
  • [4]一种多核嵌入式PLC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D]. 卢冠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5]基于演化硬件的FPGA求解超高维线性方程组研究[D]. 刘合钻. 江西理工大学, 2011(11)
  • [6]基于LMI的PLC功能块图和顺序功能图的相互转换技术[D]. 许文靓.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6)
  • [7]基于FPGA的永磁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D]. 黄晓冬. 浙江大学, 2010(02)
  • [8]基于算法FPGA实现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研究与设计[D]. 杨卫. 苏州大学, 2009(S1)
  • [9]层次存储的访问分析与优化方法研究 ——重用性、相似性与亲和性[D]. 吴俊杰.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4)
  • [10]基于演化硬件的演化电路自动化设计研究与应用[D]. 梁九生. 江西理工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卡诺图在可编程控制器编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