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橙大黄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0例

酸橙大黄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0例

一、石灰合大黄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0例(论文文献综述)

宋宁[1](2021)在《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已成为患者致盲、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寻求根治有效的防治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防治历史悠久、认识独特、诊疗方法神奇、验秘单方众多,具有简、便、验、廉等特色与优势。藏医的《四部医典》、壮医的《中国壮医学》、回医的《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均对糖尿病有丰富而精辟的记载,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但这些记载较为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甚则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而现有研究偏重民族医部分方剂的临床疗效、治疗机制,以及民族降糖药物的成分、药理等现代研究,鲜有对少数民族糖尿病经典文献的研究,未见有对少数民族医药典籍的糖尿病理论认识、常用方剂和治疗药物及其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的系统整理和探讨。因此,系统挖掘整理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典籍中的糖尿病内容,总结理论认识,凝炼前人防治经验,搜集整理其记载的防治糖尿病的方剂、药物,建立藏、壮、回医典籍文献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和药物数据库,形成体系,对于糖尿病理论的总结提升以及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大,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文献数据,以便从典籍中找到启发,丰富和提升藏、壮、回医有关糖尿病的认识,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和指导,为进一步筛选糖尿病有效单复方及开发糖尿病民族药新药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从医史文献角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实地调研开展研究。以糖尿病作为切入点,从藏、壮、回少数民族医学的糖尿病典籍文献入手,全面搜集整理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文献,建立理论及方药数据库,梳理和总结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辨治思路,发掘经典文献中防治糖尿病的诊疗技法、常用方剂和药物、防治经验及其规律,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及其应用规律,着重原文的搜集整理,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经验。具体方法为:1.查阅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西藏藏医药大学图书馆、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北京回民医院图书资料室等各地实体图书馆;查阅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数字方志库等电子图书馆,全面搜集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通读全文,查找其中有关糖尿病的记载、相关方剂、药物,建立数据库。纳入搜查的文献类型主要包括古代经典着作、近代现代专着、论着、综合性医书、方书、专书、本草、教科书、医案、医论、医话等。尤其是重点研读藏、壮、回医古代经典着作,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典籍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经验。2.提取相关记载内容,按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字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Word2016分别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3.系统学习藏医、壮医、回医的发展历史、理-法-方-药体系,精读《四部医典》、《中国壮医学》、《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熟悉藏、壮、回医学体系,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奠定基础。4.基于藏、壮、回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总结、挖掘、提炼各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对于《四部医典》、《回回药方》、《饮膳正要》等典籍,通过反复研读、多版本比对分析、比对期刊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尽可能使研究结果忠于原意。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药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2016对藏、壮、回医方剂的药物频数、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6.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对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的科属、来源、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总结其特点和规律。7.形成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体系。[结果]1.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近200种,通读全文,将记载有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典籍共计140种(藏医30种、壮医77种、回医33种)纳入研究对象。2.从糖尿病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诊法、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方面,系统梳理了藏、壮、回医典籍文献,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3.归纳、总结、挖掘、凝炼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4.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共计215首(藏医36首、壮医121首、回医58首);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共计123种(藏药22种、壮药61种、回药40种);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结论]藏、壮、回民族医药典籍是祖国医药宝库的珍宝,记载着历代先民在与糖尿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有效方药,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均有精辟论述,为民族地区群众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文献浩瀚,相关记载较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理论记载较少,方药记载较多,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未能得到及时系统的挖掘整理。本研究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共140种;提取相关记载内容,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提炼藏、壮、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糖尿病方剂215首,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统计分析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123种,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统计分析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研究成果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大量的文献数据。但本研究在浩瀚的藏医、壮医、回医历代典籍文献中搜集零散的糖尿病记载,涉及民族较多,文献量很大,后期研究分析又基于对藏医、壮医、回医三大医学体系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从调研、文献搜集,到整理、考证、提炼、统计分析等,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加之水平有限,因此研究过程困难重重,错漏在所难免,期待后继更深入的研究。

甘文平[2](2021)在《《妇人大全良方》外治方药的文献计量与内容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妇人大全良方》中药物外治法的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归纳《妇人大全良方》中外治方药的用药特点,深入探讨其药物外治法的学术思想和成就,使其诊疗经验和理论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方法:深入阅读原着,全面搜集原着中关于药物外治法的相关条文,对其中的方药进行整理。利用Excel 2016表格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方剂中的药物频次、高频药物分类、性味归经、常用组合、药物剂型、给药方式、适应症等情况进行统计。并使用文献计量研究和文献内容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妇人大全良方》药物外治法的用药特点、外治思想和学术成就。并将其内容与历代具有代表性的着作进行比较,以更加清晰地梳理《妇人大全良方》对历代医家的继承关系和对后世医家的影响。结果:在与药物外治法相关的140个条文中,共有外治方138首,方剂组成简单,以单方、小方为主。总用药频次为353次,涉及药物180味,各药物使用频次均较低。使用频次在3次以上的药物有34味占18.89%;使用频次为2次的药物32种,占17.78%;使用频次为1次的药物有114种,占63.33%。在性味归经方面,药性以温性和寒性为主,五味以辛味为主,苦味、甘味次之,归经以脾经、肝经、胃经为主。再进一步分析,得到9个常用组合,分别为雄黄-藜芦、朱砂-雄黄、川芎-当归、朱砂-藜芦、细辛-皂荚、雄黄-白矾、吴茱萸-花椒、吴茱萸-蛇床子、朱砂-雄黄-藜芦。全书共涉及散剂、汤剂、栓剂、糊剂、膏剂等十余种外治剂型,主要的给药方式为经官窍给药、经皮肤给药和经穴位给药,灵活运用多种基质及辅助器具。其适应症远超出妇产科学的范畴,还涉及到了内、外、五官科等内容。将《妇人大全良方》中的外治法内容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理瀹骈文》对比,在理法方药上存在前后继承关系。结论:陈氏广泛搜集历代医疗着作,并结合自家数代人的行医经验,整理并保存了大量南宋之前的外治方药及文献理论。陈氏继承了前人外治法的基本思想及部分方药,同时又对后世医家产生了影响。其外治方药及外治思想可为中医外治法的临床运用提供参考,值得深入研究。

陈雨露[3](2021)在《药用墨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药用墨不仅具有书画的功能,更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其入药的历史悠久,是独具东方特色的一味中药材。药用墨止血的作用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它还有许多其他的功效被人们忽略。基于此,本课题选择研究药用墨的古代文献,系统整理历代本草、方书以及其他相关文献中有关药用墨的论述,进行分析讨论,从墨的形成探讨其药用的发展历程,明确药用墨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为临床应用药用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医文献学与现代统计学方法,以“墨”为关键词,以《中华医典》和《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文献主要来源,检索历代本草文献中有关药用墨的名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相关内容,历代方书文献中含墨药方的相关记载,并参考制墨学文献的有关论述,其中天然墨或非制墨工艺制成的墨类不纳入检索范围,建立含墨药方的数据库,并总结药用墨的发展史,分析墨的药性及临床应用特点。结果(1)药用墨的名称及种类:历代文献中有289条关于药用墨的墨名的记载,其中京墨(123条)、香墨(108条)、松烟墨(25条)、金墨(12条)、松墨(5条)、川墨(4条)、徽墨(4条)、光墨(3条)、油烟墨(2条)、易墨(1条)、歙墨(1条)、松烟细墨(1条),共计11种药用墨的名称,而药用墨的种类可分为松烟墨和油烟墨2类。(2)药用墨的性味归经:历代有22条“墨性”的相关记载,其中认为药用墨“性温”者19条(86.4%),药用墨“性凉”者2条(9.1%),药用墨“性平”者1条(4.5%)。历代29条“墨味”的记载,均以“辛”味为主。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最早提出药用墨的归经,清代共有3条关于药用墨归经的记载,归肝经3条、心经1条、肾经1条、肺经1条。(3)药用墨的功效和应用:现存最早记载药用墨功效的本草类文献是宋刘翰、马志等编着的《开宝本草》。从宋到清代共有32部本草类文献记载了药用墨的功效,按出现的频次以止诸血(31)、点物芒入目(23)、敛疮生肌(19)、行瘀(16)、解毒消肿(14)、镇惊定心(10)、利小便(3)等最为常见。最早应用药用墨在临床治疗的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从魏晋至清代129部方书类文献中共收录450首含墨药方,包括27首用墨单方和423首含墨复方,这些含墨药方的主治病证范围涉及54种,最常见于血证(66首,14.6%)、风疾(56首,12.4%)、积聚(48首,10.6%)、产后病(45首,10.0%)、小儿惊风(40首,8.9%)、疮疡(33首7.3%)等。结论(1)我国人工制墨出现在西周至先秦时期,东晋才有关于以墨治病的记载,直到宋代,药用墨方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再经历金元的发展低谷后,明清时期药用墨又逐渐兴起。历代临床药用墨的种类有松烟墨、油烟墨两种,以松烟墨为主,所用药用墨以京墨和香墨居多。(2)药用墨“性温”是历代医家的普遍认识,本草类文献中还有关于药用墨“性凉”“性平”的记载,其立论可能与应用的疾病、所用的制墨原料和炮制方法有关。古代文献中关于药用墨的归经记载为心、肝、肺、肾经,药用墨在治疗心、肝、肺、肾的相关疾病中有一定作用。(3)药用墨的功效主要缘于制墨中所用的烟料、胶和添加的配料,其作用原理主要与墨中炭素和胶类的促凝血作用以及配料本身的功效有关。药用墨应用于临床主要缘于其“止血”的作用。除此之外,药用墨还具有行瘀、敛疮生肌、解毒消肿、清热镇惊的功效。古代临床中药用墨常用于血证、风疾、积聚、产后病、小儿惊风、疮疡等疾的治疗,根据药方中墨的用量情况来看,药用墨在治疗血证和疮疡类疾病中有突出作用。(4)以年远烟细的松烟墨入药是多数古代医家对药用墨的认识,但也有少量文献记载表明古人在临床治疗中使用过油烟墨,而现代有些中药材标准、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规定有用油烟制墨的情况,临床药用墨中也不乏桐油烟的使用。仅从油烟墨的结构来看,其已经达到入药的标准,但还需要更多药理研究加以佐证。

陈玫伶,郝二伟,侯小涛,杜正彩,李聪,邓家刚[4](2020)在《2015版《中国药典》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抗病毒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录的145种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进行抗病毒研究文献检索,结果发现共有14种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具有抗病毒药理作用或可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14种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所含海洋中药包括珍珠、珍珠母、珊瑚、石决明、牡蛎5种;抗病毒研究或治疗病毒性疾病涉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角膜炎、手足口病脑炎、疱疹性咽峡炎、口唇疱疹、带状疱疹、单纯疱疹、手足口病、风疹、水痘、玫瑰糠疹、多形性病毒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H1N1、H3N2、H5N1、H7N9及H9N2流感等19种病毒性疾病。现据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对抗病毒性疾病临床用药提供一定参考。

孙丹,赵一丁,胡梦雨,李文彬,闫小宁[5](2020)在《如意金黄散在皮肤科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如意金黄散是《外科正宗》的经典方,全方以清热消肿、泻火解毒为主要功效,在皮肤科主要用于有"红、肿、热、痛"表现的多种疾病,其主要通过抑菌、抗炎、镇痛等作用机制起效。本文对其在皮肤科的应用进行概述。

赵霞[6](2020)在《硫黄及其制剂冰黄肤乐软膏的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硫黄为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采挖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或用含硫矿物经加工制得。硫黄主产于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湖北、四川、广东等地,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硫黄具有缓泻、溶解角质、抗炎、抗菌、杀虫、镇咳、祛痰等作用。目前市场上硫黄来源混乱,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规定基源的硫黄外,还有利用煤、天然气等进行工业回收所制得的硫黄。此外,产地和加工方式的不同,导致硫黄质量参差不齐,其所含无机元素种类和含量不同,增加了硫黄及其制剂在生产应用时的不可控性。再者,硫黄含少许砷、砷盐等有害物质,长期使用可导致慢性中毒。冰黄肤乐软膏常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湿疹、银屑病等皮肤性炎症,组方中含有硫黄,且占比较大。《中国药典》硫黄项下仅规定了性状、鉴别、硫含量测定项目;冰黄肤乐软膏项下关于硫黄仅规定了鉴别项目。因此为全面了解和综合评价硫黄及其含硫制剂冰黄肤乐软膏,保证产品的质量可控和安全用药,本课题拟利用XRD衍射指纹图谱分析和硫黄无机元素含量测定结合指纹图谱分析建立硫黄的质量评价方法。拟通过HPLC法测定冰黄肤乐软膏中硫黄含量、ICP-MS法测定无机元素含量为完善冰黄肤乐软膏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1.硫黄定性研究:以性状鉴别、理化鉴别、显微鉴别和X射线衍射法(X-ray Diffraction,XRD)物相检索,对硫黄进行鉴别。采用XRD指纹图谱结合相似度评价分析方法,进行硫黄一致性评价。2.硫黄化学成分含量测定:采用中和滴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硫黄中主成分硫的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测定无机元素的含量。根据含量测定结果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似度评价分析方法对硫黄进行综合质量评价。3.冰黄肤乐软膏定性鉴别:采用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鉴定冰黄肤乐软膏中大黄、姜黄;采用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鉴定冰片、薄荷脑;采用燃烧法鉴定硫黄,评价不同厂家的硫黄质量。4.冰黄肤乐软膏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测定冰黄肤乐软膏中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硫黄5个化学成分的含量;采用ICP-MS测定冰黄肤乐软膏中24种无机元素的含量。结合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3种分析方法,从无机元素的层面建立冰黄肤乐软膏质量评价方法,完善冰黄肤乐软膏的质量标准,为其他含硫制剂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5.安全性评价:采用Franz扩散仪进行体外透皮实验;采用ICP-MS法、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ydride Generation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HGAFS)、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LC-AFS)测定硫黄软膏及冰黄肤乐软膏样品和透皮接收液中的重金属元素及As(Ⅲ)、As(V)形态砷的含量,计算重金属透皮率,结合硫黄及含硫制剂中的重金属,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1.与理化鉴别和显微鉴别相比,性状鉴别不仅能够鉴别硫黄,还可以区分天然硫黄和人工硫黄。XRD指纹图谱物相检索结果显示硫黄的主要成分为硫,结构为S或S8。建立了 47批不同产地硫黄的XRD衍射指纹图谱,确定22个共有峰,以平均数指纹图谱为参照,通过夹角余弦法计算相似度对硫黄药材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65.96%的硫黄药材相似度均在0.990以上。2.硫黄化学成分测定,中和滴定法测定硫含量,结果显示47批硫黄的不合格率为40.4%。HPLC法测定硫含量,结果显示硫黄的不合格率为74.5%。HPLC法测定硫含量操作简便,精密度高,优于中和滴定法,因此推荐HPLC法测定硫含量。通过ICP-MS建立了硫黄中21种无机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了 47批硫黄的21种无机元素的含量,进一步筛选出10种共有无机元素,采用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3种方法对47批硫黄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并建立了无机元素指纹图谱。结果显示P、As、Ca等元素含量均值高于100μg/g,Zn、Na等元素含量均高于10μg/g,其余元素含量低于10 μg/g,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3种分析方法结果一致,可将硫黄分为天然硫黄和人工硫黄,部分样品交错可能是由于产地和加工方式不同。根据重金属含量测定结果,建议限量标准为:Cu 5 mg/kg、As 5 mg/kg、Cd 0.3 mg/kg、Hg 0.2 mg/kg、Pb 10 mg/kg。3.冰黄肤乐软膏定性结果显示:以燃烧法鉴别硫黄,28批样品中有20批(西藏产14批、自制6批)有SO2刺激性气味。采用GC鉴别冰片和薄荷脑成分,有20批(西藏产14批、自制6批)样品均在相同的保留时间出峰。以薄层色谱法鉴别大黄,28批样品中有20批(西藏产14批、自制6批)在相应的位置上有对应的斑点。以薄层色谱法鉴别姜黄,28批样品中有8批(西藏产2批、自制6批)在相应的位置上有对应的斑点。造成姜黄素未检出的原因可能是姜黄素不稳定,见光易分解,生产后放置时间长,不易检出,建议避光保存冰黄肤乐软膏,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的冰黄肤乐软膏样品保存时间不宜过长,有待进一步研究。市面上各地生产的冰黄(磺)肤乐软膏较多,西藏厂家生产的软膏成分与《中国药典》规定的一致。4.通过HPLC法,建立了冰黄肤乐软膏中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硫黄5个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了 23批冰黄肤乐软膏的5种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有6批未检出大黄和硫黄成分,其余17批大黄酸含量在0.089-0.37 mg/g之间,大黄素含量在0.064-0.256 mg/g之间,大黄素甲醚含量在0.052-0.127 mg/g之间,大黄酚含量在0.167-0.409 mg/g之间,硫黄含量在17.11~21.03 mg/g之间,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实验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相关规定。5.通过ICP-MS法,建立了冰黄肤乐软膏及原药材中24种无机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了 23批冰黄肤乐软膏的24种无机元素的含量,进一步筛选出21种共有无机元素,利用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3批冰黄肤乐软膏进行质量评价,并建立了无机元素指纹图谱。结果显示K、P、Ca等元素含量均值均高于100 μg/g,Na、Mg、Fe含量均值均高于10 μg/g,其余元素含量均值均低于10 μg/g,该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3种分析方法结果一致,可区分不同厂家的冰黄肤乐软膏。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5.0和Origin 8.5分析冰黄肤乐软膏无机元素与原药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Mg、Al、Cr主要来源于黄芩,P、K、Cu、Cd、Pb主要来源于姜黄,Ca主要来源于大黄,As、Hg主要来源于硫黄,大黄素类成分总量逐步回归方程为Y=4.429Mg+83.777Ba-2.258,硫黄含量逐步回归方程为 Y=1 23.241 Mg+2442.877Sr+73511.616As-141.970。6.采用ICP-MS、LC-AFS检测透皮接收液及软膏中的重金属元素和无机砷,结果显示冰黄肤乐软膏和硫黄软膏的透皮接收液中全部未检测出重金属元素及无机砷,重金属元素及无机砷的透过率为0。因此硫黄软膏和冰黄肤乐软膏作为皮肤外用药,安全性较高。结论:本实验通过硫黄的性状鉴别、XRD衍射指纹图谱、主成分硫及无机元素含量测定等研究内容,建立硫黄的质量评价方法,制定重金属限量标准。通过冰黄肤乐软膏中无机元素指纹图谱、重金属体外透皮实验、硫黄的含量测定等研究内容,为提高冰黄肤乐软膏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郑文洁[7](2019)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强调“支持对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国家鼓励组织和个人捐献有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诊疗方法和技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医药献方具有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特色,开展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整理挖掘运用名老中医的经验,也是贯彻中医药法的举措。笔者通过走访本校图书馆,利用校图书馆检索系统和读秀系统检索,对馆藏献方专着及中医期刊内广东省献方进行收集整理研究。目的:重整医学家底,填补当代医学史里献方运动广东板块的空缺,完善岭南医学史。同时对医学宝库进行挖掘,为现今临床运用提供借鉴与参考。献方运动中不少名老中医首次将秘方验方公开,对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的追本溯源也有一定帮助。方法:综合利用文献普查法、数据库检索法、历史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对九本广东省中医药献方与八种中医药杂志所载广东省献方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以下成果。成果:1.发现了九本献方专着:《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工作展览会资料汇编·常用草药验方集解》《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和八种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献方。2.整理了九本献方专着献方3254首,八种中医期刊中广东省献方7首。3.辑录体例6万余字(61957)。4.绘制献方统计图61幅,统计表70张。5.完成了九本献方专着的分类统计,其中内科分为11大类,包含疾病113种。内科献方总数1510方,所包含传染病514方,消化系统疾病348方,泌尿系统疾病200方,呼吸系统疾病143方,肢体经络病72方,其他内科疾病68方,神经系统疾病64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38方,血液系统疾病24方,循环系统疾病22方,泌尿男性疾病17方。外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34种。外科献方总数453方,所包含外科感染212方,其他外科疾病151方,腹外疝31方,肛门直肠疾病27方,肿瘤21方,泌尿男性疾病9方,骨关节结核2方。妇产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29种。妇产科献方总数317方,月经病96方,产后病77方,妇科杂病76方,妊娠病31方,带下病18方,前阴病10方,乳汁喂养类9方。儿科分为16大类,包含疾病39种。儿科献方总数292方,所包含消化系统疾病88方,传染病62方,神经系统疾病44方,皮肤病26方,发热24方,咽喉口腔病方12方,新生儿病9方,呼吸系统疾病6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4方,泌尿系统疾病4方,其他儿科疾病3方,腹外疝3方,耳疾2方,眼疾2方,鼻病1方。骨伤科分为6大类,包含疾病8种。骨伤科献方总数189方,所包含跌打伤96方,骨折38方,枪弹伤23方,外伤20方,刀伤10方,内伤2方。皮肤科分为8大类,包含疾病21种。皮肤科献方总数134方,所包含细菌性皮肤病40方,真菌性皮肤病36方,皮炎31方,其他皮肤病8方,荨麻疹类皮肤病7方,动物性皮肤病5方,病毒性皮肤病4方,性病3方。五官科分为4大类,包含疾病25种。五官科献方总数359方,所包含咽喉口腔病182方,眼疾95方,鼻病47方,耳疾35方。6.发现献方十则以上23人,共献方526方,占比16.16%。献方最多前十位者为关济民106、何中和34、赵思竞33、邬碧泉32、赵裕才30、邓鹤芝27、李庭芬25、覃振安20、赵芳伯20、陶葆荪18。十人献方达345方,占比10.6%。7.总结出献方人两大特点:(1)不乏着名医家、生草药家以单人献方为主(2)单位献方(不记名,以单位名义献方)其次,联合献方(多人献方或多单位献方联合)最少。8.发现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9.中医献方运动产生的背景与领导人的号召,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不足有关。10.统计发现传染病献方占比15.8%,是所有病种中数量最多的。而其中痢疾、肺结核、麻疹最多。痢疾献方129则,占所有献方的3.96%。结论:献方以传染病方最多,原因有三:首先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分布不均;其次岭南地区向来因独特的气候环境温病疫症横生。献方人以临床名家为多,其中有41位广东省名老中医献方共计355则,关济民献方最多,达106方,涉及24个病种。广东省献方具有疗效好,善用岭南草药等特点。

温永耀[8](2019)在《壮药拔毒生肌膏对氧化应激难愈合创面模型大鼠干预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壮药拔毒生肌膏对氧化应激难愈合创面模型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贝复济阳性对照组、和拔毒生肌膏实验组,采用表柔比星复合皮肤缺损建立大鼠氧化应激难愈合创面模型,造模后每天换药,分别在3天后、6天后、12天后计算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并采集血清和新生肉芽组织,用比浊法检测血清溶菌酶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EGF和VEGF含量,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新生肉芽组织中EGF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新生肉芽组织中VEGF含量,光镜下观察HE染色后的新生肉芽组织病理改变,荧光定量PCR检测新生肉芽组织PI3K mRNA、AKT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创面愈合率,血清EGF、VEGF及溶菌酶含量,组织EGF和VEGF含量,组织PI3KmRNA和AKTmRNA表达水平,除3天后溶菌酶和6天后组织EGF含量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均显着小于假手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造氧化应激难愈合创面模型大鼠较为成功。2.用拔毒生肌膏和贝复济干预3天后、6天后、12天后创面愈合率显着均上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拔毒生肌膏和贝复济均是有效治疗药物。3.血清溶菌酶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贝复济组和拔毒生肌膏组3天后、6天后、12天后溶菌酶水平均显着上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EGF、VEGF在血清和组织中的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贝复济能提高血清3、12天后和组织6、12天后EGF、VEGF含量,拔毒生肌膏能提高血清3、6天后和组织6、12天后EGF、VEGF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贝复济和拔毒生肌膏均能有效提高机体EGF、VEGF含量,从而促进创面愈合。5.组织病理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贝复济组和拔毒生肌膏组呈现出创面组织水肿较快消失,炎性反应较快减轻,肉芽组织生长较快,干预12天后新生肉芽组织均开始成熟,一些毛细血管闭塞,小动脉、小静脉开始形成,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多,有规则地排列。6.新生肉芽组织PI3K mRNA和AKT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贝复济组3天后、6天后、12天后和拔毒生肌膏组6天后PI3K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壮药拔毒生肌膏能促进氧化应激难愈创面模型大鼠创面愈合。2.壮药拔毒生肌膏能提高氧化应激难愈创面模型大鼠血清中EGF、VEGF及溶菌酶含量。3.壮药拔毒生肌膏能提高氧化应激难愈创面模型大鼠组织中EGF、VEGF含量。4.壮药拔毒生肌膏能改善氧化应激难愈创面模型大鼠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情况。5.壮药拔毒生肌膏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创面愈合。

李璐瑒[9](2019)在《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制药水平落后,药品供给有限,医疗机构制剂是对市售药品的有效补充,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亦是如此,并且很能够体现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作为在北京中医医院使用数十年的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系根据北京中医医院名老中医赵炳南的验方研制而来,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疮疡肿毒之热毒蕴结证,使用广泛,疗效确切。近年来,相关政策对医疗机构制剂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对于像芙蓉软膏这类临床应用历史较长、疗效深受认可、但缺少基础研究资料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研究,包括从组方理论到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从而为其在临床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依据,这既是对传统中药制剂的传承和发扬,也符合临床中药学的学科研究方向。研究目的通过对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进行组方分析和药效学、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的研究,为其在临床安全有效的应用提供依据,并形成关于该制剂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基础研究资料,从而进行更深一步的药学机理研究。研究方法1.以“芙蓉”为名的外治方剂统计分析:通过中医e百、药智数据(yaoZH)、中医世家等中医药古籍搜索引擎或数据库检索“芙蓉膏”、“芙蓉散”信息的古代文献,以其公开出版物的原始文献为准查询核对原文后,对结果进行筛选、汇总归类后,进行药味种类、用药频次等信息的统计分析;在药智数据(yaoZH)、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全文检索“芙蓉膏”、“芙蓉散”、“芙蓉软膏”等信息的现代文献,汇总并考证本研究芙蓉软膏处方组成和制剂标准,并对结果中其他以“芙蓉”命名的外治法方剂进行筛选、汇总归类后,进行药味种类、用药频次、功效主治等信息的统计分析。2.药效学研究:通过小鼠耳肿胀和大鼠棉球肉芽肿增生两个经典抗炎药理试验,观察芙蓉软膏的抗炎消肿作用,通过大鼠模拟疮疡试验观察芙蓉软膏对治疗红肿热痛的阳性疮疡症状的作用。耳肿胀试验以扶他林软膏(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为对照药,将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黄凡士林基质),阳性药对照组(扶他林7.50g/kg)、芙蓉软膏高剂量组(2.80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中剂量组(1.40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低剂量组(0.70g生药/kg组)。肉芽肿增生试验以扶他林软膏(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为对照药,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黄凡士林基质),阳性药对照组(扶他林5.00g/kg)、芙蓉软膏高剂量组(1.12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中剂量组(0.56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低剂量组(0.28g生药/kg组)。模拟大鼠疮疡试验取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百多邦组5.00g/kg、芙蓉软膏组0.70g生药/kg。除空白组外,用刀片在大鼠背部脱毛区划“十”字切口,致其感染出现红肿热痛的阳性疮疡症状,观察并记录大鼠生理、行为特征,创面形态及死亡情况,具体包括体重、进食情况、毛色、活动情况、疮疡处组织情况、伤口愈合率、愈合时间、体表温度等,并于给药前及给药后第4、7d进行血常规的测定。3.安全性试验:选用家兔,将芙蓉膏3g、、2g、、1g及赋形剂(凡士林)分别涂抹于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观察药物对皮肤的刺激反应情况。选用豚鼠,脱毛后涂抹药物,用2,4-二硝基氯代苯丙酮液作为阳性对照,观察药物对动物的皮肤过敏反应。选用家兔,将芙蓉膏涂抹于脱毛后的完整皮肤,一日2次,芙蓉膏高、低剂量组累计给药剂量分别为8g/kg、、4g/kg即1.6g生药/kg、0.8g生药/kg,分别相当临床拟用量(0.0166g生药/kg)的96倍、48倍,观察给药后短期内对动物产生的毒性反应,并连续观察14d。4.临床疗效观察:中医疮疡概念广泛,本部分研究选取一类特定疮疡疾病——疖,对应西医诊断为毛囊炎,用Excel软件RAND函数产生随机数字,将60例明确诊断为毛囊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芙蓉膏治疗,对照组采用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应用SPSS软件对病例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以“芙蓉”为名的外治法方剂用药规律及功效主治统计分析:古今以“芙蓉”命名的外治方剂众多,大多因含有木芙蓉而得名。木芙蓉的药用部位以叶为主,与本研究中芙蓉软膏使用木芙蓉叶一致。古代文献中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方剂与本研究中的芙蓉软膏组方配伍无一致之处;现代文献收载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方剂中,本研究中芙蓉软膏的成分木芙蓉、大黄、冰片、黄柏、黄芩、黄连、泽兰使用频率较高,排名前6位(其中两味并列第6位)。对现代文献中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方剂所有功效进行统计,发现“清热”、“止痛”(其中一方为镇痛)、“消肿”(其中一方为退肿)、“解毒”出现频率较高,排名前四位,与本研究中芙蓉软膏的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一致,在方剂主治方面,亦与本研究中芙蓉软膏的主治“疮疡肿毒之热毒蕴结证”基本一致。2.药效学研究结果:模型组小鼠左耳涂抹二甲苯后,耳片明显肿胀,与模型组比较,扶他林组小鼠耳片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芙蓉软膏0.70g生药/kg、1.40g生药/kg组小鼠耳片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大鼠植入青霉素G药敏纸片7d,肉芽组织增重。与模型组比较,扶他林组大鼠肉芽重量明显降低(P<0.05),芙蓉软膏0.56g生药/kg组大鼠肉芽肿明显降低(P<0.05)。模拟大鼠疮疡试验中,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大鼠体温均明显升高,芙蓉软膏组大鼠的进食量增加,符合中医阳证疮疡的证候学特征。与模型组比较,芙蓉软膏组和百多邦组给药3~7d,大鼠疮疡分值明显降低,两组疮疡愈合动物数明显多于模型组,疮面愈合率也相应提高。在血液学指标分析方面,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百多邦组和芙蓉软膏组WBC、MCH均显着降低,芙蓉软膏组Hgb显着升高。3.安全性试验结果:芙蓉膏各剂量组及赋形剂组经家兔完整皮肤多次性涂抹给药,去除药物及赋形剂1h、24h、48h、72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无刺激性;芙蓉膏各剂量组及赋形剂组经家兔破损皮肤多次性涂抹给药,芙蓉膏高、中剂量组去除药物1h、24h后,低剂量组去除药物1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轻度刺激性,芙蓉膏高、中剂量组去除药物48h、72h后,低剂量组去除药物24h、48h、72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无刺激性;去除赋形剂1h、24h、48h、72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无刺激性。芙蓉膏经多次涂抹给药,对豚鼠有轻度致敏性。家兔经完整皮肤给药后,结果家兔全部存活,饮食正常,体重增加,家兔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等均正常,毛发和眼睛无变化,给药局部皮肤无水肿,给药组未见明显皮肤毒性反应。4.临床疗效观察:本研究中百多邦组中治愈者有5人(15.2%),显效者有11人(33.3%),有效者有16人(48.5%),无效者有1人(3.0%),芙蓉膏组中治愈者有7人(25.9%),显效者有11人(40.7%),有效者有7人(25.9%),无效者有2人(7.4%),两组在治疗前后疗效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疗效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本研究的两种药物对毛囊炎的治疗效果无差异。结论1.以木芙蓉叶为主药的制剂或成方在中医外治法的应用非常广泛。本研究中的芙蓉软膏并非由古方化裁演变而来,而是与现代多数以“芙蓉”命名的方剂用药品种和功效主治较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本研究中的芙蓉软膏组方合理,功效主治明确。2.芙蓉软膏具有抗炎消肿和抑制急性炎症反应的作用。3.芙蓉软膏对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说明其比较适用于阳性肿疡。局部有皮肤破溃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4.芙蓉软膏多次涂抹给药有轻度致敏性,说明对本品过敏者及过敏体质者应慎用。5.芙蓉软膏经完整皮肤给药后无明显皮肤毒性反应。6.芙蓉软膏外用治疗毛囊炎,疗效可靠,体现传统中药外治疗法的效果。

赵菁[10](2019)在《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联合中药雾化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评估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皮损情况,神经痛缓解程度和时间,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评价中药雾化治疗的临床疗效,从而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中的特色优势,突出外治法,完善并推广示范该病新的中医临床路径。研究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按照带状疱疹临床诊疗路径给予治疗,治疗组在带状疱疹临床路径治疗的前提下,于抗病毒疗程5天结束时,配合中药雾化法,方用自拟开腠止痛汤,连续干预皮损1周,以2天为1个观察周期,观察4次。研究结果1.两组间疼痛程度评分、主症评分、脱痂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间抑郁指数、止疱及结痂时间、次症评分及其疗效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1月后做回访,发生后遗神经痛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例、5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疼痛疗效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90.00%,对照组分别为70.00%,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雾化方法能有效辅助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在疼痛程度评分、主症评分、脱痂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疗效、综合疗效方面优于传统临床诊疗路径治疗方法。

二、石灰合大黄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灰合大黄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导论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藏医论治糖尿病
        一、藏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二、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五、藏医防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壮医论治糖尿病
        一、壮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二、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五、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六、壮医辨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回医论治糖尿病
        一、回医糖尿病探源溯流
        二、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回医防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藏医、壮医和回医典籍中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章 藏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藏医经典着作
        二、藏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藏族医学分布
        二、藏族糖尿病患病率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四、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五、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六、藏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七、藏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八、藏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九、藏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十、藏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一、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二、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三、藏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壮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壮医经典着作
        二、壮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壮族医学分布
        二、壮族地区地理气候特点
        三、壮族糖尿病患病率
        四、壮族地区糖尿病历史发展脉络
        五、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六、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七、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八、壮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九、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十、壮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十一、壮医糖尿病的特色治疗方法
        十二、壮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三、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四、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五、壮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回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回医经典着作
        二、回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回族医学分布
        二、回族糖尿病患病率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四、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五、回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六、回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七、回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八、回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九、回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一、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二、回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结语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藏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2 壮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3 回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4 藏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附录5 壮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附录6 回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妇人大全良方》外治方药的文献计量与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主要研究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中药名称的规范化处理
        1.4 建立数据库与数据统计
    2 外治方药的统计结果
        2.1 全书外治方药概况
        2.2 全书外治药物使用情况
        2.3 外治方药的剂型
        2.4 外治方药的给药方式
        2.5 外治方药的其他情况
    3 讨论
        3.1 用药特点
        3.2 外治法思想
        3.3 学术成就
        3.4 与历代药物外治法的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妇人大全良方》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3)药用墨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部分:药用墨的本草文献记载与含墨方剂应用概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关键词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文献整理与分析
    2 药用墨的本草类文献研究结果统计与分析
        2.1 本草文献中药用墨的性味分析
        2.2 本草文献中药用墨的归经分析
        2.3 本草文献中药用墨的功效分析
        2.4 本草文献中药用墨的烟料分析
        2.5 本草文献中药用墨的毒性分析
    3 含墨药方的研究结果统计与分析
        3.1 魏晋时期(220-420 年)
        3.2 唐代(618-907 年)
        3.3 两宋时期(960-1279 年)
        3.4 金元时期(1115-1368 年)
        3.5 明代(1368-1644 年)
        3.6 清代(1644-1912 年)
第2部分:讨论与分析
    1 墨的起源与发展
        1.1 墨的发展历程
        1.2 制墨原料
        1.3 制墨工艺
        1.4 小结
    2 本草与方书文献中药用墨名归类
        2.1 京墨
        2.2 香墨
        2.3 松墨、松烟墨、松烟细墨
        2.4 金墨
        2.5 川墨
        2.6 徽墨、歙墨
        2.7 光墨
        2.8 油烟墨
        2.9 易墨
        2.10 小结
    3 药用墨性温凉之辨
        3.1 药用墨“性温”考
        3.2 药用墨“性凉”的立论与争议
        3.3 小结
    4 药用墨的归经之辨
        4.1 入心经
        4.2 入肝经
        4.3 入肾经
        4.4 入肺经
        4.5 小结
    5 药用墨的古今功效对比分析
        5.1 止诸血
        5.2 敛疮生肌
        5.3 行瘀
        5.4 解毒消肿
        5.5 镇惊定心
        5.6 清热
        5.7 其他功效
        5.8 小结
    6 药用墨的主治病证分析
        6.1 药用墨治血证的分析
        6.2 药用墨治风疾的分析
        6.3 药用墨治积聚的分析
        6.4 药用墨治产后病的分析
        6.5 药用墨治小儿惊风的分析
        6.6 药用墨治疮疡的分析
        6.7 小结
    7 药用墨的作用原理分析
        7.1 古人“红见黑则止”之说
        7.2 现代中医学解释
        7.3 小结
    8 油烟墨入药考辨
        8.1 油烟不可入药说
        8.2 油烟墨入药之说
        8.3 小结
    9 药用墨的现代应用前景分析
结语
    1 对药用墨种类和名称的认识
    2 对药用墨性味归经的整体认识
    3 对药用墨功效和主治病证的认识
    4 对药用墨发展的整体认识
    5 本研究的价值
        5.1 对药用墨发展历程的分析
        5.2 对制墨原料和工艺的分析
        5.3 对药用墨性温凉问题进行分析
        5.4 对药用墨归经问题的分析
        5.5 对药用墨功效和主治病证进行分析
        5.6 对油烟墨入药的考辨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墨的药理作用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4)2015版《中国药典》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抗病毒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药典》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基本情况分析
2《中国药典》14种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抗病毒类型分析
3 含海洋中药的复方制剂抗病毒研究
    3.1 含珍珠的复方制剂
        3.1.1 安宫牛黄丸
        3.1.2 安脑丸
        3.1.3 马应龙八宝眼膏
        3.1.4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3.1.5 梅花点舌丹
        3.1.6 小儿化毒散
        3.1.7 新雪颗粒
        3.1.8 新癀片
4 含珍珠母的复方制剂
    4.1 牛黄清感胶囊
    4.2 清开灵
    4.3 清开灵胶囊
5 含珊瑚和珍珠的复方制剂—二十五味松石丸
6 含牡蛎复方制剂—乌鸡白凤丸
7 含石决明的复方制剂—黄连羊肝丸
8 小结

(5)如意金黄散在皮肤科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简介
2 剂型
    2.1 水煎剂
    2.2 箍围药
    2.3 现代剂型
3 药理研究
    3.1 抗炎抑菌作用
    3.2 镇痛作用
    3.3 抑菌作用
4 不良反应
5 临床应用
    5.1 感染性皮肤病
    5.2 皮肤血管炎
    5.3 红斑鳞屑性疾病
    5.4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5.5 物理性皮肤病及其他
6 小结

(6)硫黄及其制剂冰黄肤乐软膏的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硫黄的来源考察与文献记载
    2 硫黄的药理作用
    3 国内外硫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4 矿物药研究方法概述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章 硫黄药材定性研究
    第一节 硫黄性状鉴别和燃烧法化学鉴别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二节 硫黄显微鉴别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三节 硫黄XRD衍射指纹图谱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二章 硫黄的无机元素分析
    第一节 主成分硫含量测定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二节 硫黄无机元素全扫半定量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三节 硫黄中21种无机元素指纹图谱及重金属限量标准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硫黄炮制工艺对硫黄质量的影响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冰黄肤乐软膏主要成分定性鉴别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五章 冰黄肤乐软膏中成分含量测定
    第一节 HPLC法测定冰黄肤乐软膏中大黄和硫黄化学成分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二节 冰黄肤乐软膏中24种无机元素含量测定及重金属限量标准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六章 冰黄肤乐软膏及硫黄软膏重金属元素体外透皮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当代献方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现状
        1.1.1 岭南地区单方、验方研究
        1.1.2 献方运动及献方研究
        1.1.3 民族医学的验方、单方、秘方研究
        1.1.4 名医经验方收集整理
        1.1.5 验方、单方、秘方的应用价值与现阶段问题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献方收集与整理
    2.1 研究方法
    2.2 献方收集
        2.2.1 广东省中医献方专辑
        2.2.2 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中医献方收集
    2.3 献方整理
        2.3.1 献方纳入标准
        2.3.2 献方排除标准
        2.3.3 数据校订校勘
第三章 献方体例
    3.1 《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编撰体例
    3.2 《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编撰体例
    3.3 《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编撰体例
    3.4 《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5 《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编撰体例
    3.6 《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编撰体例
    3.7 《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8 《常用草药验方集解》编撰体例
    3.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编撰体例
第四章 献方统计
    4.1 九种献方专辑统计
        4.1.1 《上编》统计
        4.1.2 《下编》统计
        4.1.3 《广东省献方集》统计
        4.1.4 《各县市献方集》统计
        4.1.5 《广州市献方集》统计
        4.1.6 《兴宁县献方集》统计
        4.1.7 《高要县献方集》统计
        4.1.8 《荔湾区献方集》统计
        4.1.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统计
    4.2 九种献方分类统计
        4.2.1 内科
        4.2.2 外科
        4.2.3 妇产科
        4.2.4 儿科
        4.2.5 骨伤科
        4.2.6 皮肤科
        4.2.7 五官科
    4.3 九本着述献方人统计
        4.3.1 献方人特点
        4.3.2 献方人介绍(献方数最多前十位)
        关济民
        何中和
        赵思兢
        邬碧泉
        赵裕才
        邓鹤芝
        李庭芬
        赵芳伯
        覃振安
        陶葆荪
第五章 中医献方专题讨论
    5.1 献方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5.1.1 献方运动的产生
        5.1.2 广东省献方运动启动与发展
        5.1.3 广东省献方在全国献方运动中的地位
        5.1.4 为什么要献方
        5.1.5 存在问题
    5.2 传染病献方数量居首
    5.3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
        5.3.1 名医所献,疗效当佳
        5.3.2 经验传承,实属宝贵
        5.3.3 用方心得,佐证佳效
        5.3.4 疫病献方,应时之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壮药拔毒生肌膏对氧化应激难愈合创面模型大鼠干预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观察指标和标本检测
    4 结果
第二部分 讨论
    1 创面愈合概述
    2 氧化应激与创面愈合
    3 溶菌酶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和意义
    4 EGF和VEGF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和意义
    5 PI3K/AKT信号通路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和意义
    6 中医外治法治疗难愈创面的理论与应用
    7 壮药拔毒生肌膏对创面愈合作用的相关研究
    8 壮药拔毒生肌膏对创面作用的结果分析
    9 总结
    10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疮疡概述及疮疡外治法相关研究进展
        1. 历代对疮疡的认识及病名考证
        2. 疮疡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3. 疮疡外治法的理、法、方、药
        4. 芙蓉软膏组方中的药物治疗疮疡的相关研究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芙蓉软膏相关研究进展
        1. 芙蓉软膏概述
        2. 芙蓉软膏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3. 芙蓉软膏组方药味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古今以“芙蓉”为名的外治方剂用药规律研究
    1. 本研究芙蓉软膏处方组成、制剂标准及药味品种考证
    2. 古代文献中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法方剂统计分析
    3. 现代文献中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法方剂统计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和安全性研究
    试验一 芙蓉软膏抗炎消肿的药效学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抗炎消肿试验
        2.1 耳肿胀试验
        2.2 肉芽肿增生试验
        3. 结果讨论
    试验二 芙蓉软膏对大鼠疮疡模型影响的药效学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模拟大鼠疮疡试验
        3. 结果讨论
    试验三 芙蓉软膏安全性试验
        1. 研究背景
        2. 皮肤刺激试验
        3. 皮肤过敏试验
        4. 急性毒性试验
        5. 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芙蓉软膏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背景
    2.研究内容:芙蓉裔治疗毛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3.研究方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4. 研究结果
    5. 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联合中药雾化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及治疗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施治
        1.3 古代中药外治法总结
        1.4 现代中药外治法应用
    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及治疗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现代医学外治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方法
        2.4 临床疗效观察
        2.5 操作注意事项
        2.6 不良反应记录
        2.7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学分析
        3.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3.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药雾化治疗的理论基础
        1.1 中药雾化概述
        1.2 中药雾化的机制
        1.3 影响中药雾化给药的机制
    2. 自拟开腠止痛汤外用治疗带状疱疹的理论分析
        2.1 立方依据
        2.2 方药分析
    3. 现代药理分析
        3.1 麻黄
        3.2 吴茱萸
        3.3 白鲜皮
        3.4 地榆
        3.5 白芷
        3.6 蜀椒
        3.7 白及
        3.8 白蔹
        3.9 桔梗
    4. 结果分析
    5. 创新优势与前景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着作
致谢

四、石灰合大黄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D]. 宋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2]《妇人大全良方》外治方药的文献计量与内容研究[D]. 甘文平.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3]药用墨的古代文献研究[D]. 陈雨露.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2015版《中国药典》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抗病毒的研究进展[J]. 陈玫伶,郝二伟,侯小涛,杜正彩,李聪,邓家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08)
  • [5]如意金黄散在皮肤科的应用[J]. 孙丹,赵一丁,胡梦雨,李文彬,闫小宁.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17)
  • [6]硫黄及其制剂冰黄肤乐软膏的质量控制研究[D]. 赵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D]. 郑文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壮药拔毒生肌膏对氧化应激难愈合创面模型大鼠干预机制的实验研究[D]. 温永耀.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研究[D]. 李璐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10]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联合中药雾化治疗的临床研究[D]. 赵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酸橙大黄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