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网络技术在自动冲压线中的应用

工业网络技术在自动冲压线中的应用

一、工业网络技术在自动化冲压线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浩东[1](2021)在《C公司二维码贴标精确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动互联网得到快速发展,使得二维码(QR Code)技术得到广泛应用,C公司利用“三码合一”实现产品溯源。二维码标签在贴标机系统的作用下,被粘贴到产品表面,由于行业产品多样化,导致标签贴标精确度低,数据采集不理想,从而难以实现商品的溯源工作。故本文针对二维码贴标系统研究影响贴标精确度的因素,研究内容如下:(1)标签供送与剥离问题研究。针对不干胶标签的材料组成及其胶粘性进行分析,研究不干胶标签材料特性对标签传送与剥离过程的影响。为了保证每次标签贴标平整度以及贴标位置的精确性,需保证标签带在贴标过程中保持张力恒定。对标签盘放卷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张力模型,研究多个因素对张力的影响。以二维码标签为研究对象,研究标签的取标原理与技术方案,并得到标签剥离的参数。(2)标签贴标问题研究。研究贴标方式和斜向条烟烟姿对贴标精确度的影响。其中,不同的贴标方式针对不同场景的贴标任务。斜向条烟烟姿与贴标精确度成正比关系。(3)二维码贴标机的优化。针对影响二维码精确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结构的优化与设计,包括标签盘的速度和直径变化影响标签在供送过程中的张力恒定,基于此,对供标机构进行优化,在放标盘增加磁粉制动器和弹簧摆杆来保持标签在供送过程中的张力恒定;条烟的烟姿影响贴标过程中贴标的精确度,设计烟姿整形装置,提高贴标精确度;异型烟贴标方式在贴标过程中影响贴标的精确度,对此,对异型烟贴标方式进行改造。本课题从影响二维码贴标精确度的因素进行研究,并针对影响因素进行优化改善,贴标精确度显着提高,从贴标精确度平均值从92.1%提升到99.7%。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表明,本文在针对二维码贴标过程中的贴标精确度研究具备有效可行性和实际价值,对实际生产也具备一定的参考意义。

杨雁文[2](2021)在《某车型汽车顶盖冲压成形与抗外压能力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科技快速发展,汽车工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认定的国民经济产业支柱,随之也刺激了各个车辆企业之间的竞争。如何提高新款车型的零件质量,尽可能的缩短研究与生产周期,成为在众多同类竞争者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大量研究表明,有限元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汽车制造行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在汽车覆盖件的生产过程中应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能大大减少生产产品过程中修改模具次数,生产周期得到缩短,人力物力成本降低。此外,有限元技术可以预测汽车覆盖件的缺陷,节省研发人员的时间精力,并为其提供优化的依据,使零件品质提高。覆盖件多由复杂自由曲面组成,其成形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变形过程,受到各种工艺因素的影响,在冲压生产中,常常出现一些表面缺陷,如凹陷、破裂等。一旦出现缺陷,就要耗费大量时间返修。传统试模方法效率较低,在生产前对覆盖件进行成形过程仿真计算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缺陷并得到最佳工艺参数,对于生产成本的节省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数值模拟技术应用于汽车覆盖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阐述了覆盖件成形与其抗外压能力的相关原理与数值计算的有限元理论,简单介绍了应用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并以某车型汽车顶盖件为例,利用三维造型软件建立了冲压模具的三维模型,并建立了汽车顶盖件冲压成形的仿真模型,讨论了成形过程所涉及的几何模型、材料模型、接触与摩擦类型、边界条件、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等条件。并采用了考虑冲压回程部分的分析方法来模拟回弹过程,为覆盖件成形分析做前期准备。其次,对汽车顶盖件的成形参数进行了研究,以选取网格大小与划分方式、压边力、摩擦系数作为试验因素,以零件最大变薄率与应力应变作为考察对象,对覆盖件的成形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适的网格大小与划分方式能够在获得准确结果的基础上节省时间成本,顶盖件的最佳网格划分方式为整体划分3mm网格;压边力采用0.8MPa时,成形结果最为理想;摩擦系数采用0.1时能够获得较好质量的零件。最后,在得到覆盖件冲压成形最佳参数基础之上,研究了覆盖件的抗外压能力。简要介绍了影响覆盖件抗外压能力的影响因素。在原有冲压模型的基础上,增加预拉伸仿真模型,将原有板材进行不同程度预拉伸。并构建顶盖件抗外压能力测试模型,使用相同的压力对采用不同预拉伸程度成形的顶盖件进行测试。对符合质量要求的顶盖件进行抗外压能力测试仿真分析,得到不同预拉伸量的成形顶盖件受压下陷量。以顶盖件的受压下陷位移作为零件抗外压能力依据,以此研究板料预拉伸量对零件抗外压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0%-2.5%的拉伸范围内,顶盖件的抗外压能力随拉伸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确定了所研究顶盖件的最佳预拉伸量:在板材长度方向上拉伸2%时,顶盖件抗外压能力提升最佳。

徐浩[3](2021)在《车身制造冲压车间规划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汽车作为如今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在人们日常出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从2020年初的疫情也让人深刻的感受到公共交通和私家车在安全性、隐私性存在的巨大差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为了积极响应节能、环保的理念,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势所趋,车身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乘客提供了安全、舒适的乘坐环境,同时也是各类零件的装配载体,高品质的车身觉得了产品的定位,车身由冲压出来的单件通过焊接工艺组成的,冲压作为汽车制造四大工艺之首,在车身工艺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控制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充分考虑投资、质量、效率等多方面因素规划一个高品质、自动化、柔性化的冲压车间,是每个冲压工程师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以中国恒天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打造的高端智能移动空间REDS产品开发、工厂建设为背景,通过先进的工艺设计,合理的工厂规划、精准的设备选型,充分考虑人、机、料、法、环等多个维度对冲压车间的影响进行规划,从而最终打造智能移动空间REDS的冲压工厂。首先,从工艺设计入手,明确工厂的生产内容,规划出准确的车间工艺流程,对冲压工厂的生产内容产品输入进行详细的分析设计,并根据产品和工艺要求选择所需的冲压设备资源。同时核算出冲压车间各个功能区域的面积,形成冲压车间工艺布局方案,最后,结合产品输入、质量标准、建筑要求,设备明细,完成厂房工艺基础提资、设备能源提资,最终完成工厂方案规划,建设成一流的冲压工厂。通过方案规划及分析对比验证,有效减少了设备投资、精准的完成设备的规划选型,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有效的保证了产品质量,为智能移动空间REDS产品的量产上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进一步提升终端客户满意度。

窦鹏鹏[4](2021)在《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化重塑全球生产和商业模式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深入和广泛应用加快了时空紧缩化的进程,旧有的社会形态迅速转变为以互联网为底层架构的新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态。中国的农村区域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即村民和乡村企业主借助电子商务的商业平台销售产品,逐渐形成一套与当地旧有产业相融合并促进当地生产、销售、消费形态转变的产业模式,被称为农村电子商务。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深刻地改变和推动了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农村电子商务形成的新型社会经济网络,不但重构了国家整体经济结构,而且对新时期的城乡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农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鲜活地展示了现代信息技术是如何增强传统农村区域的竞争力,以及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网络乡村”。在信息时代,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以信息化为手段,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媒介,与国内外的其他区域实现了信息、物质、资金的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从空间上解决了农村地区与外界隔绝的问题,增加了乡村区域的经济活力,同时赋予了乡村地区新的地方意义,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即“实时城市化”。截止2019年底,中国仍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因为信息闭塞、资源匮乏、产业形态单一,不少农村的青年劳动力都选择向城市转移。现如今,电子商务为这些相对落后、缺乏发展活力的农村区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商品流通形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快递物流网络将这里的产品和服务向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输出。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农村地区首次具有成功嵌入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社会和经济网络之中的能力。2019年世界银行在其报告《电子商务发展:来自中国的经验》中指出,农村电子商务产业是发展中国家扶贫与共享繁荣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落地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地研究、总结规律,以期为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在调整相关政策时提供理论支撑。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笔者通过两年的时间深入到河北省沧州市南皮样本县中,对172家生产企业、22家服务型企业及诸多个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取得了关于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经济社会互动关系的一手研究资料。发现县域发展出现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在于低端产业被低端专业市场提供的廉价资源所约束,旧有发展路径不断被加强直至出现路径锁定。而产业的锁定又带来了人才的单一化及限制了居民消费。农村电子商务进入该区域后,通过对农村的信息化改造,在工业生产、农村居民消费、县域人力资源三个方面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打破了区域资源限制,完成了县域发展路径的解锁,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再发展。本研究主要分为八个章节,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等。第二部分为第二、三章,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框架。第三部分为第四章到第七章。其中,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别从工业生产、农村居民消费、人力资源三个角度研究了农村电子商务进入样本县后,给该县所带来的变化及背后的作用机制。第七章在宏观上对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并通过河北省的面板数据在更大范围上,对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的作用效果进行数理检验,验证了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四部分即第八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样本县发展的路径锁定效应来源于其成本低廉的低端产业支撑体系,该体系提高了县域内组织创新转型的成本,形成转型限制,而农村电子商务可以低成本打破限制,实现区域产业发展解锁,这种低成本转型是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2)农村电子商务本质上是农村的信息化改造,其为中国提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径,这种新的道路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这种通过信息化改造、电商平台将城市工作生活和农村工作生活进行无缝衔接的“真实时间城镇化”,在慢慢改变县域农村群体对自身和他人,对发展和产业的认知,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可能。同时,由于未涉及居民远距离搬迁、定居,传统城镇化的“让农民进城变市民”带来的矛盾,例如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也必将减少。对整个社会来说,低成本地将农村区域链接到大的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循环上来的政策和做法,可以成为未来中国乡村区域发展的主要模式。(3)农村电子商务虽然由经济切入农村,但是带来了超过经济范畴的区域社会变化,这种变化是保持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基于样本县来看,农村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数据服务、社交通讯技术、产业链的重构同时改变着农村社会。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和娱乐方式的改变,传统的乡村矛盾点逐渐消失,居民的产业和生活因为电商而变得更便捷,社区更繁荣,精神面貌和认知水平也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因此农村电子商务所代表的信息化区域改造取得了成功,这种从农村开始的对县域政府职能重建、企业重构、居民身份重新定义等自下而上的区域改造模式,为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贾志远[5](2020)在《G公司整车厂精益生产物流系统设计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使我国制造业在享受全球经济市场扩大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全球竞争加剧的挑战。汽车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里占据极大的比例,同时由于汽车制造业与钢材、石油、电子技术等行业的强相关性,使得汽车制造业成为国家制造业的主动脉之一。生产物流是汽车制造中最重要的活动,生产物流的运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汽车制造企业造车水平。G公司整车厂拥有完整的汽车生产工艺生产线和健全的物流配送体系,几乎包含了汽车企业生产物流活动的全部环节。本文通过对G公司整车厂生产物流系统的设计及其精益化的研究,可以客观的反映出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发展的现状,旨在帮助国内汽车制造企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物流管理之路,实现精益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本文以精益生产思想为指导,在对G公司整车厂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G公司整车厂的生产布局、工艺流程、生产模式、物料运输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G公司整车厂精益化思路进行了总结和归纳。论述了G公司整车厂在物流精益化实施过程中的思路与方法。结合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案例,本文分别从组织结构、生产布局、工艺流程、物流装备及生产模式对G公司整车厂的生产物流精益化实施进行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背景介绍、精益化思路、实施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精益化方案实施效果进行确认。将精益生产物流的理论与汽车制造企业的实际相联系,为汽车制造企业在改善车间布局、调整组织结构、完善工艺方案、改革生产方式等方面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也为汽车制造企业在物流的精益智能化的改造中提供优化方案。对于实现现代汽车工业的生产物流精益化、智能化、信息化具有现实意义。

尹静洁[6](2020)在《YL-335B型自动化生产线教学系统改进的分析与实现》文中提出近些年来,我国GDP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其原因之一是自动化生产线应用的普及与提高,国家也加大对工业自动化装备研究领域的投入。本文以亚龙YL-335B型自动化生产线设备装置为硬件平台,主要研究生产线上各种技术的使用和编程方法,通过不断的改进,以寻求最优的设计和编程方法。生产线上传送带的速度控制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提出对传送带速度控制问题的改进措施。通过Matlab仿真效果图,对传统的PID控制和现代模糊PID控制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最后选择用模糊PID控制对传送带的速度控制问题进行改善研究,在传送带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完成了基于PLC的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和编程。原亚龙YL-335B型装配站机械结构复杂,本文对其机械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简化,并根据新机械结构设计了新控制系统,达到较好的简化效果。原输送站机械手的工作效率低,本文对自动化生产线输送站的工作流程进行了编程改进,提高了其工作效率。为了增强S7-200的PLC与其他外设的通信能力,本文改进生产线的通信系统,增加以太网通信模块,提高PLC的通信传输速率,并可以与不同厂家的外部设备兼容和互联。对生产线的研究改进有利于提高整个生产线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的成本,进而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俊杰[7](2020)在《曲线曲面偏置理论研究及其在模具智能设计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智能制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智能化进程中,呈现了很多有待深入研究的技术难题,如注塑模具分型设计、水路设计、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电极智能设计与加工、电极平动自动补偿问题等。其中存在大量需要融合领域知识的复杂几何处理难题,涉及的共性几何问题有:曲线曲面的等距/非等距偏置问题,偏置结果中的异常情况自动处理问题,以及光顺曲线的生成问题(包括偏置结果的光顺和其他带约束的光顺曲线自动生成问题等)。目前对于这些问题,尚无有效且统一的解决方案,大多依靠工程人员反复手动调节和修改,不仅费时费力,还难以保证设计结果的准确性与光顺性。本文研究复杂曲线曲面偏置问题,包括:曲线曲面偏置、偏置结果异常处理和光顺等。(1)提出了一种基于渐进迭代理论的曲线曲面偏置算法,通过自动调整控制点位置和数量,逐步提高偏置曲线曲面的精度。该算法计算速度快,相同精度下生成的偏置曲线曲面控制点数量少,且该算法对各种偏置方向以及等距/非等距的曲线曲面偏置过程处理流程统一,适用面广。(2)针对偏置曲线开裂问题,提出了基于球面曲线生成的曲线连接算法。该算法首先求解到球面距离最小的贝塞尔曲线,并对该贝塞尔曲线进行非等距偏置得到球面曲线,从而将偏置曲线开裂处光顺连接起来。针对偏置曲线自交或扭曲问题,提出了基于最小能量理论和多目标优化的曲线重构算法,通过删除偏置曲线上自交和扭曲部分,并重新生成连接曲线的方式,来消除自交和扭曲。(3)将模具智能设计中常见的偏置曲线光顺问题分为单向与双向光顺。针对单向光顺问题,通过再次偏置曲线的方式来检测并消除其中不光顺的部分,然后使用光顺的曲线相连接。针对双向光顺问题,本文建立了基于最小能量理论和选点修改法相结合的双向光顺模型,提出了基于参数敏感性分析的求解算法,实现了偏置曲线的自动光顺。(4)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能量理论的带约束光顺曲线自动生成算法,用来解决工程中常见的带约束光顺曲线设计问题,可同时满足:指定起止点、指定切线、指定长度、指定最小弯曲半径和指定经过点等常见的光顺约束,算法具有计算速度快,结果光顺、自然的特点。最后,将提出的曲线曲面偏置与光顺技术应用到模具智能设计与制造中,融合相应领域的知识,提出了针对汽车覆盖件修边模设计、注塑模分型面设计、水路设计、电极设计等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案,实现了基于三维曲线偏置的汽车覆盖件修边模智能设计与注塑模分型面自动设计、基于曲线曲面偏置与带约束光顺曲线生成技术的水路自动设计、基于平面曲线偏置的电极智能设计和基于曲面非等距偏置的电极平动补偿面自动设计,获得了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曲线曲面偏置技术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周祥月[8](2020)在《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的今天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及人民社会生活物质不断丰富,中国正经历着从制造到创造的蜕变过程,为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实际需求,机械压力机及其自动流水线技术在汽车、农业机械、国防等大型工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目前对短周期、高效率、高精度加工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机械压力机是金属板材压模成型的主要制造设备,紧密关系到我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近年来,由于新一代高性能材料的诞生并且投入使用,从而提高了对新能源和原材料的节约意识和强烈的惜时概念,从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性能设计。基于自动控制下的机械压力机可以代替人工手动操作,并且伴随智能化的提高,在提高设备精度的同时、其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也提高,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从而促使现代工业趋向于无人化模式靠拢。同时,对操作人员和投入使用机械设备的实时状态监控和维护管理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在对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以上方方面面的因素,据此在本课题中设计了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大型分布式电气控制调速系统,设计安全自动保护控制系统、ADC自动换模控制系统、系统功能控制程序等,并且配备Proface的HMI触摸屏人机界面,编辑出配套的人机界面监控系统。机械压力机设备是由电气控制系统、气路控制系统、油路控制系统共同配合驱动机械硬件来运转,本课题中主要是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来配合对部分气路控制和油路控制系统工作。整个控制系统分站有电柜主站、变频器分站、立柱操作分站、横梁分站、地坑分站、滑块分站模块、工作台分站等。其设计思路是根据先进压力机的工艺要求对压力机控制方法的确定及整个控制系统控制方案的设计、元件选型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包括对主站及各个分站的实际接线设计、控制原理设计、PLC模块的接线图设计;对控制系统各分站电气元件的选型、自动保护控制系统的设计、对机械压力机工艺流程的各动作控制程序的设计及分析;配合编辑的HMI人机界面和最后对控制系统网络组态连接设置。经过本项目的最终调试试验,本控制系统既能满足了工业生产需求的高精度、高效率、高安全性、更灵活可控性,也能使设备管理维护人员更加详细掌握设备在工作中的状态,便于安全高效的运行与维护。

齐玉乐[9](2019)在《商用车白车身主拼自动焊装工位的设计与仿真》文中认为在快速发展的商用车白车身智能制造行业中,焊装产线作为车身生产的四大工艺的关键环节,主要任务是完成白车身冲压件的装配和焊接工艺,其设计前瞻性、全局性、技术应用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对整车的生产质量和数量、可靠性及产品升级换代存在着直接的影响。本文以一汽集团某商用车驾驶室白车身主拼自动焊装工位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设计焊装产线过程中和产品更新带来的技术难题,运用数字化工厂技术平台提供一套工艺规划、结构设计和虚拟仿真的解决方案。首先,基于产线生产纲领计划和驾驶室车身结构特征,对总成主拼工位进行工艺方案分析与设计;然后,根据生产式样方案和工位结构,选择匹配的生产设备,对关键工装设备进行三维结构设计;其次,对工装关键部件进行力学分析;同时,基于机器人运动学方程和虚拟制造数字化工厂技术,建立主拼工位机器人自动智能焊装工作站,模拟焊接路径、工位时序和生产节拍,验证前期工艺规划方案、工装设备结构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最后,依据工艺仿真数据对现场设备进行调试。综上,本文对商用车白车身主拼自动焊装工位进行的工艺方案规划和工装结构设计,经过虚拟工艺仿真得到了可执行性方案,并成功应用在商用车白车身焊装产线上,为企业解决了诸多实际技术难题,提高了整车厂焊装智能制造水平。

祁士强[10](2018)在《B公司的信息化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汽车工业的生产规模和数量都不断增大,供应问题也成为影响汽车产业的重要因素之一。B公司在新投产车型的助力下,赢得市场的广泛认可。消费市场对奔驰汽车的需求持续旺盛,使得公司的产量节节攀高。自2014年开始,一举突破10万年产量,并在2014-2017年间,以15万、25万、33万、43万的产量爆发式增长。但与此同时,B公司原有厂区面积有限、生产线数量固定,难以应对持续走高的产量压力,生产能力与生产效率问题成为B公司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一方面,扩大厂区、增加生产线等硬性措施必须开展,另一方面,必须依赖IT技术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尤其是混线生产等生产效率影响巨大的方面,IT技术是解决这些瓶颈的最有效渠道。本文以B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B公司的生产制造过程,分析归纳业务流程中的问题和关键环节,找到影响B公司生产效率的典型因素,并通过分析B公司现有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再与B公司的企业战略和管理现状相结合,确定B公司的信息化战略与信息化建设的原则与策略,并针对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提出基础架构、智能物流系统、大数据预测平台、管理赋能平台等建设方案,规划了投资和建设的相关计划,给出了效益风险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用以指导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公司生产制造的效率,为实现企业2020年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二、工业网络技术在自动化冲压线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网络技术在自动化冲压线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C公司二维码贴标精确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溯源的现状研究
        1.2.2 贴标系统研究现状
        1.2.3 取标供标方案研究现状
        1.2.4 整机设计方案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内容与结构
2 二维码贴标系统分析
    2.1 C公司二维码贴标系统组成
        2.1.1 传送装置
        2.1.2 二维码贴标系统送标机构
        2.1.3 控制系统
        2.1.4 其他检测传感装置
    2.2 C公司二维码数据采集与分拣线改造
        2.2.1 二维码贴标机种类简介
        2.2.2 二维码贴标流程分析
    2.3 影响贴标精确度关键因素分析
        2.3.1 需求导向的QFD模型构建
        2.3.2 AHP法下各需求特性权重确定
        2.3.3 综合质量屋构建
        2.3.4 鱼骨图要因确定
    2.4 本章小结
3 贴标机标签传送与剥离问题研究
    3.1 标签带材料组成及特征
        3.1.1 不干胶表面基材
        3.1.2 粘合剂
        3.1.3 底材
        3.1.4 胶黏性分析
        3.1.5 C公司对标签问题的优化
    3.2 标签传送与剥离研究
        3.2.1 贴标机放标动力学分析
        3.2.2 标签传送与剥离过程
        3.2.3 结论
    3.3 本章小结
4 标签的贴标问题研究
    4.1 贴标方式
        4.1.1 滚压法贴标
        4.1.2 冲压法贴标
        4.1.3 空气喷射法贴标
        4.1.4 擦贴法贴标
        4.1.5 贴标方式贴标效果对比
        4.1.6 异型烟贴标方式
    4.2 烟姿对贴标精确度的影响
        4.2.1 工序故障调查
        4.2.2 烟姿故障分析
        4.2.3 验证烟姿对贴标精确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贴标系统优化设计与方案验证
    5.1 贴标机优化设计
        5.1.1 供标机构优化
    5.2 条烟烟姿整形装置的设计
        5.2.1 烟姿整形方案的确定
        5.2.2 气缸档板、条烟压板组件的设计
        5.2.3 效果验证
    5.3 异型烟贴标方式优化
        5.3.1 异型烟贴标精确度目标值的设定
        5.3.2 异型烟贴标方式改造
        5.3.3 效果验证
    5.4 优化方案验证
    5.5 本章小结
总结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某车型汽车顶盖冲压成形与抗外压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汽车覆盖件
    1.3 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研究现状
    1.4 汽车覆盖件抗外压能力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塑性成形有限元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金属塑性成形理论
        2.2.1 金属塑性成形过程的简化与假设
        2.2.2 屈服准则
        2.2.3 本构模型
        2.2.4 破裂评价准则模型
    2.3 双曲扁壳件变形理论
        2.3.1 双曲扁壳件的几何特征与成形机理
        2.3.2 双曲扁壳件抗外压能力影响因素
        2.3.3 双曲扁壳件的小位移抗凹陷变形理论
    2.4 卸模回弹过程计算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顶盖件成形有限元模型建立
    3.1 引言
    3.2 有限元分析软件
    3.3 汽车顶盖件的结构特点和成形方案
        3.3.1 顶盖件的结构特点
        3.3.2 冲压成形方向的确定原则
        3.3.3 模具特点
    3.4 汽车顶盖件成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1 顶盖件成形几何模型的建立
        3.4.2 材料参数的设置
        3.4.3 接触和摩擦类型设置
        3.4.4 边界条件的设置
        3.4.5 单元类型以及网格划分方式
        3.4.6 回弹模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车顶盖件成形参数研究
    4.1 引言
    4.2 板料网格对顶盖件成形仿真结果的影响
    4.3 压边力对顶盖件成形结果的影响
        4.3.1 不同压边力时的成形件光照图
        4.3.2 不同压边力时的应力分布
        4.3.3 不同压边力时的应变分布
        4.3.4 不同压边力时的零件厚度分布
    4.4 摩擦系数对成形结果的影响
        4.4.1 不同摩擦系数时的成形件光照图
        4.4.2 不同摩擦系数时的应力分布
        4.4.3 不同摩擦系数时应变的分布
        4.4.4 不同摩擦系数时的零件厚度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汽车顶盖件抗外压能力的研究
    5.1 引言
    5.2 顶盖件抗外压能力的影响因素
        5.2.1 抗外压能力影响因素
        5.2.2 凹陷变形特点
    5.3 汽车顶盖件抗外压能力改善的成形有限元模型及试验模型
        5.3.1 汽车顶盖件抗外压能力改善的成形有限元模型
        5.3.2 汽车顶盖件抗外压能力试验模型
    5.4 不同预拉伸量下的顶盖件厚度
    5.5 预拉伸量对抗外压能力的影响
    5.6 最佳预拉伸量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车身制造冲压车间规划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车身选材现状及趋势
    1.3 冲压模具
        1.3.1 铝冲压拉延模具
        1.3.2 铝冲压修冲模具
        1.3.3 铝冲压翻边整形模具
    1.4 冲压压机
    1.5 机器人自动化
    1.6 返修打磨
    1.7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8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9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工艺设计及设备规划
    2.1 产品输入
        2.1.1 投产车型
        2.1.2 自制件种类及数量
    2.2 工艺设计
        2.2.1 侧围外板拉延模面设计
    2.3 节拍核算
    2.4 车间任务
        2.4.1 设计原则
        2.4.2 规划原则
        2.4.3 工艺方案
    2.5 设备规划选型
        2.5.1 压力机规划
        2.5.2 机器人规划
        2.5.3 板料清洗机规划
        2.5.4 板料涂油机规划
        2.5.5 端拾器规划
        2.5.6 废料线规划
        2.5.7 线尾检测装箱
        2.5.8 行车规划
        2.5.9 模具清洗房规划
        2.5.10 返修打磨房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厂规划与设计
    3.1 车间组成
    3.2 厂房规划原则
        3.2.1 车间面积及核算
        3.2.2 车间布局图
    3.3 信息化管理
    3.4 土建公用动力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农村发展与县域经济
        二、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
        三、农村电子商务的区域演化特征
        四、农村电子商务政策及社会效应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和实现路径
        二、章节框架及内容
    第四节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一、研究的主要特色
        二、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二章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文献综述
    第一节 电子商务发展进程
        一、概念范围及应用
        二、世界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
        四、电子商务的影响
    第二节 农村电子商务与区域发展模式
        一、三种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
        二、传统区域发展模式成因及演化
        三、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新区域发展模式
    第三节 农村电子商务的落地机制
        一、区域产业基础与政策导向
        二、企业家精神与社群网络
        三、快速物流交通系统
        四、信息知识与技术
    第四节 农村电子商务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经济效应
        二、社会效应
        三、空间赋能
        四、拉近城乡关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信息与数字鸿沟
        一、信息化与发展加速及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基于信息化的经济空间重组
    第二节 演化经济学
        一、复杂系统与内部组织
        二、路径依赖与技术解锁
    第三节 城乡融合与发展
        一、马克思的城乡融合发展思想
        二、实时城市化与信息化城市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农村电子商务
        一、信息为农村带来的新机遇
        二、信息与农村区域的适配
        三、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第五节 演化视角下农村电子商务分析框架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工业生产解锁:低成本打破区域资源紧束状态
    第一节 南皮县概况与工业产业发展
        一、南皮县基本情况
        二、南皮县工业发展演化史
        三、自我发展的专业市场
        四、主导产业特点与路径锁定
    第二节 县域工业创新的代价与保守的收益
        一、政府急于引导产业转型的动因
        二、南皮县传统五金产业发展与竞争模型
        三、创新转型与企业猝死
        四、路径锁定是企业理性选择的结果
    第三节 路径解锁的可能选择与成本
        一、产品端的选择与成本
        二、市场端的选择与成本
        三、资源整合范围的选择与成本
    第四节 电子商务带来的转型可能与激励
        一、低成本扩展企业资源整合的范围
        二、降低与转嫁智力资源试错成本
        三、效果及持续的示范带动效应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消费解锁:系统化的扩展个体可整合的资源范围
    第一节 影响南皮县农村区域消费的若干因素
        一、家庭中非农就业人员的数量
        二、家庭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情况
        三、家庭持续发展所处的阶段
        四、区域消费习惯与商品的可获得性
    第二节 旧有农村消费体系的变与不变
        一、由批发市场和集市组成的传统消费系统
        二、超市承担的日常消费与商场承担的大件物品消费
        三、消费比重与消费范围一直在变化
        四、以县为单位的消费区域限制很难改变
    第三节 农村电子商务与个体可整合资源范围的扩展
        一、农村电子商务硬件的搭建与消费场景的改变
        二、新信用体系与交易成本
        三、新旧消费体系的互斥与融合
        四、个体可整合资源冲破县域限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人力资本解锁:低成本丰富人力需求类型
    第一节 县域发展与县域人力资源
        一、县域人力资源的构成
        二、县域人力资源配置偏好
        三、县域发展与人力资源的互相作用
    第二节 丰富人力资源的选择与困境
        一、人力资源引进与本土成长
        二、产业单一化与人力资源单一化
        三、打破产业与人力资源互相锁定的难点
    第三节 农村电子商务带来的人力资源变化
        一、电商带来群体认知变化与实时城市化
        二、电商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带来新就业需求
        三、电商服务业新业态进一步吸纳返乡人才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农村电子商务的南皮样本到新发展模式的数理验证
    第一节 农村电子商务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总结
        一、农村电子商务项目的改革与科技双重属性
        二、农村电子商务项目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
    第二节 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第三节 回归结果及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二、安慰剂检验
        三、稳健性检验
        四、进一步分析:影响渠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各章典型案例
    案例目录
    案例内容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G公司整车厂精益生产物流系统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汽车精益物流的相关理论
    2.1 精益物流
    2.2 汽车物流
    2.3 汽车精益物流
第三章 G公司整车厂生产物流现状分析
    3.1 公司概况
    3.2 生产布局
    3.3 工艺流程
    3.4 生产模式
    3.5 物料运输方式
    3.6 精益化思路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公司整车厂精益生产物流优化方案
    4.1 G公司整车厂物流精益化组织结构的优化
    4.2 G公司整车厂生产物流系统生产布局的优化
    4.3 G公司整车厂生产物流系统工艺流程的优化
    4.4 G公司整车厂生产物流设备的优化
    4.5 G公司整车厂生产物流方式的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公司整车厂生产物流精益管理的保障
    5.1 物流标准化
    5.2 物流信息及装备技术
    5.3 G公司整车厂物流信息化的优化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YL-335B型自动化生产线教学系统改进的分析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自动化生产线的研究状况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2.3 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趋势
    1.3 PID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的研究状况
        1.3.1 PID控制的研究状况
        1.3.2 可编程控制器的研究状况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YL-335B型自动化生产线
        1.5.1 自动化生产线构成
        1.5.2 自动化生产线生产流程
        1.5.3 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
        1.5.4 自动化生产线的技术特点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拣站控制部分改进分析与设计
    2.1 自动化生产线分拣站控制系统问题提出
    2.2 基于PID和模糊PID的传送带电机控制方案分析与仿真
        2.2.1 PID控制方案
        2.2.2 模糊PID控制方案
        2.2.3 传送带传递函数模型建立
        2.2.4 PID控制MATLAB实现
        2.2.5 模糊PID控制MATLAB实现
        2.2.6 两种方案的MATLAB仿真结果分析
    2.3 分拣站的PLC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2.4 分拣站改进后性能提升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YL-335B型装配站机械机构和控制部分改进设计
    3.1 原装配站结构功能介绍
    3.2 新装配站改进方案分析
    3.3 新装配站机械结构设计
    3.4 新装配站控制部分改进设计
        3.4.1 新装配站的PLC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3.4.2 新装配站部分重要程序仿真
    3.5 改进后的装配站优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输送站控制部分及生产线通信方式改进设计
    4.1 输送站控制部分改进设计
        4.1.1 输送站的结构
        4.1.2 输送站的伺服控制
        4.1.3 输送站控制系统的改进设计
        4.1.4 输送站机械臂减速停止改进
    4.2 自动化生产线通信方式改进设计
        4.2.1 PPI通信
        4.2.2 YL-335B型生产线通信改进方案
        4.2.3 YL-335B型生产线以太网通信设计
        4.2.4 通信改进后的优势
    4.3 生产线改进后性能提升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7)曲线曲面偏置理论研究及其在模具智能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曲线曲面偏置问题的研究现状
        1.2.1 曲线曲面偏置方法
        1.2.2 曲线曲面偏置结果异常的检测与处理
        1.2.3 曲线曲面光顺技术
        1.2.4 曲线曲面偏置中存在的问题
    1.3 曲线曲面偏置在模具智能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1.3.1 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研究现状
        1.3.2 注塑模智能设计研究现状
        1.3.3 电极智能设计与放电补偿设计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架构
        1.4.1 研究的关键问题
        1.4.2 章节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线曲面偏置理论
    2.1 理论基础
    2.2 曲线曲面偏置理论框架
    2.3 关键技术
        2.3.1 曲线曲面偏置算法
        2.3.2 偏置结果的异常处理技术
        2.3.3 偏置结果的光顺技术
        2.3.4 带约束的光顺曲线生成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曲线曲面偏置技术
    3.1 曲线偏置算法及其实现
        3.1.1 曲线偏置OPIA算法的关键步骤
        3.1.2 曲线偏置OPIA算法的实例研究
    3.2 曲面偏置算法及其实现
        3.2.1 曲面偏置的OPIA算法关键步骤
        3.2.2 曲面偏置OPIA算法的实例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偏置结果异常处理
    4.1 偏置曲线开裂的自动处理
    4.2 偏置曲线自交与扭曲的自动处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偏置结果光顺处理
    5.1 曲线光顺问题的定义与模型
        5.1.1 曲线光顺性的定义
        5.1.2 光顺问题的求解方法
        5.1.3 基于最小能量理论的曲线光顺模型
    5.2 双向光顺问题及其求解方法
        5.2.1 双向光顺模型
        5.2.2 双向光顺模型求解
    5.3 单向光顺问题及其求解方法
    5.4 带约束光顺曲线自动生成算法
        5.4.1 问题描述
        5.4.2 折线优化法
        5.4.3 基于最小能量理论的带约束光顺曲线自动生成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实现及其在模具智能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6.1 系统开发环境与架构
    6.2 汽车覆盖件修边模镶块自动设计
        6.2.1 应用背景
        6.2.2 系统框架
        6.2.3 关键技术
        6.2.4 系统实现与应用
    6.3 注塑模分型面设计
    6.4 注塑模冷却水路智能设计
        6.4.1 基于曲线曲面等距偏置的冷却水路设计
        6.4.2 基于光顺曲线生成技术的外接水路设计
    6.5 电极智能设计
        6.5.1 解决方案与系统框架
        6.5.2 待拆区域自动检测
        6.5.3 待拆区域自动分解
        6.5.4 电极自动设计算法
        6.5.5 系统实现与应用
        6.5.6 电极平动补偿设计研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8)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压力机分类及发展概况
        1.2.1 压力机分类
        1.2.2 发展概况
    1.3 控制系统方案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主要研究与设计内容
        1.4.2 本文结构思路
第2章 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机械压力机及其控制系统概述
        2.1.1 主要组成结构部件
        2.1.2 机械压力机工作性能分析
        2.1.3 工艺流程
    2.2 机械压力机技术方案
        2.2.1 机械压力机安装布置规划
        2.2.2 机械压力机技术参数选取
    2.3 系统设计原则
        2.3.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2.3.2 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2.3.3 通信系统设计原则
    2.4 主要组成部件的机电安装布置设计
        2.4.1 横梁部件
        2.4.2 滑块部件
        2.4.3 移动工作台
    2.5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构架设计
        2.5.1 电气控制方法的选择
        2.5.2 电气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主电源供电线路设计
    3.2 控制系统元件选型
        3.2.1 PLC控制器
        3.2.2 变频器调速装置
        3.2.3 触摸屏选型
        3.2.4 辅助电器元件选型
    3.3 控制系统主要工作站设计
        3.3.1 立柱操作站
        3.3.2 电气控制柜工作站
        3.3.3 横梁分站
        3.3.4 地坑分站
        3.3.5 左工作台分站
        3.3.6 滑块分站模块
    3.4 主电动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设计
        3.4.1 三项异步电动机的功率计算
        3.4.2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原理
        3.4.3 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
    3.5 安全自动保护控制系统设计
        3.5.1 安全保护系统结构概述
        3.5.2 光电保护系统设计
        3.5.3 离合器-制动器安全控制设计
    3.6 ADC自动换模控制系统设计
    3.7 控制系统网络通讯
        3.7.1 Profibus-DP总线通信
        3.7.2 工业以太网通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主电动机运行控制程序设计
    4.2 润滑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4.3 滑块装模高度调整控制程序设计
    4.4 移动工作台控制程序设计
    4.5 压力机行程控制
    4.6 同ROBOT自动化数据交换程序设计
    4.7 ADC自动换模功能控制程序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HMI人机界面设计
    5.1 HMI人机界面设计原理与重点
        5.1.1 设计原理
        5.1.2 设计重点
    5.2 HMI人机界面对主要模块动作的流程图设计
        5.2.1 主电动机运行控制流程
        5.2.2 润滑系统控制流程
        5.2.3 装模高度调整控制流程
        5.2.4 ADC自动换模功能控制流程
    5.3 HMI对控制系统参数与状态的设置及显示设计
        5.3.1 润滑系统监控画面
        5.3.2 机床状态画面
        5.3.3 模具参数设置与更换
        5.3.4 DP总线网络监控画面
    5.4 故障报警履历存档与查看功能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运行调试与故障分析
    6.1 控制系统的通信调试
        6.1.1 PLC控制器与各分站单元的Profibus-DP组态设置
        6.1.2 PLC控制器、HMI触摸屏及上位机PC的 Ethernet联网设置
    6.2 变频器优化调试
    6.3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主要功能调试
        6.3.1 设备调试前准备工作
        6.3.2 基本功能
        6.3.3 装模高度调整调试
        6.3.4 ADC自动换模运行调试
        6.3.5 行程运行控制
    6.4 故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商用车白车身主拼自动焊装工位的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白车身焊装产线及数字化工厂技术研究状况
        1.2.1 白车身焊装线的国外发展历程及现状
        1.2.2 白车身焊装线的国内发展历程及现状
        1.2.3 数字化工厂技术发展背景及现状
        1.2.4 数字化工厂技术优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主拼自动焊装工位工艺分析与规划
    2.1 商用车驾驶室白车身概述
        2.1.1 商用车驾驶室白车身定义及结构
        2.1.2 商用车驾驶室白车身制造工艺
    2.2 主拼工位焊装工艺方案分析
        2.2.1 主拼工位焊装工艺方案规划流程
        2.2.2 主拼工位产品分析
        2.2.3 主拼工位点焊工艺分析
    2.3 主拼工位焊装工艺方案规划
        2.3.1 节拍规划
        2.3.2 布局规划
        2.3.3 工位结构和工艺流程规划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主拼自动焊装工位关键装备设计与选型
    3.1 主拼自动焊装工位关键工装方案设计
        3.1.1 焊接工装夹具的定位夹紧理论
        3.1.2 焊装工装夹具概念设计
        3.1.3 焊装工装夹具方案设计
    3.2 主拼自动焊装工位关键工装结构设计
        3.2.1 立柱式支撑固定夹具设计
        3.2.2 搬运抓手夹具设计
        3.2.3 工装夹具动作顺序设计
    3.3 主拼自动焊装工位关键装备选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拼自动焊装工位关键装备力学分析
    4.1 主拼工位工装静力学分析
        4.1.1 四立柱静力学分析
        4.1.2 精定位机构支撑板静力学分析
    4.2 关键部件静力模拟仿真
        4.2.0 有限元分析理论
        4.2.1 基板部件受力模拟仿真
        4.2.2 精定位机构支撑板受力模拟仿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拼自动焊装工位工艺仿真
    5.1 SIEMENS PLM数字化工艺仿真平台
    5.2 机器人焊点可达性分析
        5.2.1 建立机器人焊点可达性模型
        5.2.2 建立机器人运动学模型
    5.3 基于PDPS主拼自动焊装工位工艺仿真
        5.3.1 装配树及3D工位构建
        5.3.2 运动机构定义
        5.3.3 工具坐标系设置及安装
        5.3.4 设备运动路径规划
    5.4 工艺虚拟仿真结论
    5.5 现场调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B公司的信息化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结构
第2章 信息化规划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企业信息化及其特征
    2.2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2.3 企业信息化战略
    2.4 信息化规划的定义
    2.5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方法
    2.6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实施步骤
第3章 B公司信息化需求分析
    3.1 B公司的发展战略分析
        3.1.1 企业基本情况
        3.1.2 面临的外部环境
    3.2 B公司信息化战略分析
        3.2.1 B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3.2.2 B公司信息化现状分析
        3.2.3 基于企业战略的企业信息化战略
    3.3 B公司信息化需求分析
        3.3.1 影响公司战略实施的管理模式
        3.3.2 影响公司战略实施的技术性因素
第4章 基于战略一致性模型的信息化规划方案设计
    4.1 B公司信息化规划和战略一致性实现方法
        4.1.1 信息化规划一致性实现方法
        4.1.2 信息化规划的关键成功因素
        4.1.3 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和信息化需求分析
    4.2 B公司的信息化规划框架
    4.3 B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原则和策略
    4.4 B公司信息化建设结构层次
        4.4.1 硬件层面-B公司基础架构平台建设方案研究
        4.4.2 软件层面-B公司智能物流平台建设方案研究
        4.4.3 数据层面-B公司大数据预测平台建设方案研究
        4.4.4 管理层面-B公司管理赋能平台建设方案研究
第5章 B公司信息化建设进度及投资规划
    5.1 进度规划
        5.1.1 阶段划分
        5.1.2 各阶段建设目标
        5.1.3 各阶段建设内容
    5.2 投资规划
第6章 B公司信息化建设效益及风险分析
    6.1 效益分析
        6.1.1 可量化收益
        6.1.2 不可量化收益
    6.2 风险分析
        6.2.1 决策风险
        6.2.2 实施风险
        6.2.3 管理变革风险
        6.2.4 其他风险
    6.3 保证措施
        6.3.1 组织保障
        6.3.2 管理保障
        6.3.3 人员保障
        6.3.4 资金保障
        6.3.5 外部环境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四、工业网络技术在自动化冲压线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C公司二维码贴标精确度研究[D]. 李浩东.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2]某车型汽车顶盖冲压成形与抗外压能力的研究[D]. 杨雁文. 吉林大学, 2021(01)
  • [3]车身制造冲压车间规划策略[D]. 徐浩.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作用机制研究[D]. 窦鹏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5]G公司整车厂精益生产物流系统设计优化研究[D]. 贾志远.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6]YL-335B型自动化生产线教学系统改进的分析与实现[D]. 尹静洁.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曲线曲面偏置理论研究及其在模具智能设计中的应用[D]. 李俊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D]. 周祥月.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9]商用车白车身主拼自动焊装工位的设计与仿真[D]. 齐玉乐.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10]B公司的信息化规划研究[D]. 祁士强.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工业网络技术在自动冲压线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