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迎接入世挑战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蒋岚[1](2020)在《洞庭湖农业生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真[2](2019)在《中小文化产业公司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卜新章[3](2017)在《《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文中指出《人民画报》创刊于1950年7月,是新中国第一本用图片来报道新闻的刊物,创刊以来发行面广量大,至今从未间断。本文以《人民画报》创刊以来的涉农报道为研究对象,以画报中的农民幸福为主题,对画报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涉农报道进行分类统计,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文本分析和媒介话语分析,分析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叙事与表意,以及画报对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探究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话语内容、话语立场、话语倾向,从而发现画报在涉农报道叙事表意中承担的角色,发现农民幸福的话语建构中潜藏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逻辑。过渡时期(1949-1956),《人民画报》的涉农报道对农民的幸福进行了肯定,并对农民的幸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渲染,丰收景象、农民生活条件天翻地覆的变化让农民沉浸在幸福之中。同时对农民幸福的内容和归因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强调农民幸福的获得是共产党的领导,强调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战胜生产建设中的困难,才能获得丰收、获得幸福,从而引导农民对共产党、组织集体、互助合作的认同,并推演出互助合作的集体归宿就是农民的幸福。探索时期(1957-1976),农民的幸福尽管在内容上延续了前一时期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然而在集体归宿方面的幸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并越来越趋向于对物质幸福内容的替代,幸福的内容还越来越超越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成为战天斗地、建设贡献的精神超越,成为超越资本主义世界的美好愿望,成为社会主义集体归宿的自豪,成为文化革命斗争中的狂热激情,从而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的附庸,以致农民幸福的内容被异化,幸福的概念被偷换。改革开放时期(1977-1999),画报的涉农报道见证了共产党工作中心和经济体制的转变,见证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见证了中国农民的主体性在生产生活中的逐步发挥,基本还原了农民幸福生活的真实面貌,从而建构了这一时期农民幸福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价值。报道中体现出农民幸福的个人立场、媒介立场、官方立场,宣传农民富裕幸福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富裕幸福的方法途径,对农民追求物质富裕幸福进行了肯定和鼓动。新世纪以来(2000-2016),画报的涉农报道对农业的发展没有进行过多的炫耀,也没有太多的农民富裕幸福的叙事,而对“三农”发展过程的很多问题进行了呈现。同时,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话语较为集中,城乡关系、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发展成为新世纪画报涉农报道的主旋律。在这些涉农报道中,展开了城乡发展和农民幸福的追问,交织着农民增收的方法、途径和追求,进行着农民幸福与不幸的综合叙事,演绎了农民幸福的丰富内涵,表达了广大农民对幸福的进一步追求,并通过共产党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措施,阐释了国家存在和领导的意义。将《人民画报》60多年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纳入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发展轨迹中,从话语转变的角度对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进行传播政治经济学观照时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幸福的叙事具有明显的特点和转向,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对话语建构起决定作用。过渡时期和探索时期,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话语铺天盖地,农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幸福、个人和集体方面的幸福得到了全面铺陈,同时更倾向于精神的和集体的幸福,并呈现为一边倒的农民非常幸福的倾向,没有任何农民不幸或问题的负面报道。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幸福的话语出现了明显的转向,在画报建构的物质幸福、精神幸福和农民主体性地位之间的关系和重点呈现出独具时代的特征,在幸福话语建构的媒介立场上出现了迥然不同。新世纪以来,尽管报道话语与改革开放以来的话语一脉相承,但在进行农民幸福的话语呈现时,出现了很多农民不幸的批评话语,呈现出农民幸福与不幸均衡报道的话语转向。在这些转向的背后,体现出党报媒介话语的霸权和意志,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控制和转变,呈现出《人民画报》作为媒介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操控逻辑。也能发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民画报》已然成为共产党的宣传手段,在需要解决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方面具有良好的社会控制效果。
郭学森[4](2011)在《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拓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居民所能支配的财富大幅提高以及现代理财观念的增强,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在此基础上,银行进行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不断加快。个人理财业务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迅速开展起来,个人理财逐渐成人们关注的焦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以其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附加值高等特点,成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可以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带动银行零售业务的整体发展,而且还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的本外币存款的资金沉淀,还可以抓住优质客户,占领客户市场,获取更大利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后,国外金融机构开始全面进入国内个人业务领域,加剧了市场竞争,同时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深化理财内涵,不断对个人理财业务进行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让客户的资产升值保值,都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首先综述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背景,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的概述,然后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入手,分析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工作经验,根据农行陕西省分行的实际情况,运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方案设计法等方法对其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最终针对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希望能对农行陕西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乔峰[5](2016)在《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榆林市小杂粮指种植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具有独特的耐旱、耐瘠薄能力的小宗作物,主要包括甜荞、苦荞、绿豆、小豆、芸豆、糜子、谷子、高粱、燕麦、小扁豆、豌豆、草豌豆等作物。目前,榆林市的小杂粮生产具有一定的优势,已经成为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重要产业,但是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和新形势下,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已经出现了瓶颈。为此,充分了解榆林市小杂粮产业现状、总结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模式,为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本文采用调研和文献查阅等方法,结合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理论,结果表明:1、榆林市小杂粮生产具有自然环境优势、资源品种优势、饮食文化优势、品牌优势和产业规模优势,产区优势。2、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过程中存在杂粮品种更新缓慢、规模化生产能力不足、企业竞争能力较弱、区位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低、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面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够和绿色农产品认证缓慢;小杂粮产品竞争能力弱、企业深加工能力有限、利益链接机制不完善、加工技术落后、龙头企业缺乏和小杂粮加工原料供应不稳;小杂粮流通储运损失率高、成本高;市场信息不对称、出口能力减弱、品牌竞争能力逐渐下降、区域内大型小杂粮批发市场尚未形成。3、提升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理念“与时俱进”,政策“完善落实”,规划“合理统筹”,渠道“拓宽引领”;发展的新模式:(1)构建主要小杂粮核心生产区,形成谷子、糜子、黑豆、荞麦、绿豆等主要杂粮作物的产区优势;(2)探索和引进先进的小杂粮加工工艺,进行产品差异化加工,开发出符合市场要求、附加值较高和多样化的小杂粮产品,满足消费人群的多元化和快速化需求;(3)完善物流体系建设,以210国道和包茂高速为基础,构建小杂粮产品“3小时”物流圈,减少小杂粮物流成本;(4)积极建设小杂粮批发市场,以榆林市为基础构建一级批发市场,以神木、绥德、靖边为基础构建二级批发市场,形成一级和二级市场互补;(5)着力打造榆林市小杂粮市场模式建设,以品牌建设为基础,小杂粮经济人为辅助,积极培育大型的小杂粮产品批发商户,并探索多种经营和交易模式,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的销售平台。
吴浩风[6](2016)在《福建省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自贸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福建省的服务贸易步入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从2004年福建省开启了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设想以来,福建省不断的在服务贸易方面实行新的政治举措,比如2009年平潭综合试验区的成立、2013年以福建省为开端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布局、2014年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2015年福州国家级新区的建立。这些连续不断的举措让福建人民感觉福建省的服务贸易将会发生显着变化,而福建省此前的服务贸易出口特别是新兴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低下,大部分处于连年逆差状态。当前世界服务贸易发展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而中国正在大举设立自贸区,试验服务贸易新制度以应对TPP、TIPP、TISA的国际服务贸易新规则。在此背景下,本人研究福建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及影响因素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先对服务贸易和竞争力的定义做了概述。然后对比中国服务贸易情况,探讨了福建省服务贸易出口规模和结构并用指标量化法对十二个服务贸易行业的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讨论。根据新钻石模型进行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再根据以上理论分析,选取福建省服务贸易出口额、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货物贸易出口额做回归分析,得出影响系数的大小。然后结合福建自贸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福建自贸区建设对福建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最后根据所有分析的结果,总结出主要结论并提出有利于福建省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简要叙述了服务贸易概念和行业分类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再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部分:研究了福建省服务贸易现状。主要从服务贸易的总体规模、行业结构和各行业的经济指标进行竞争力分析。第四部分:运用新钻石模型,分七个要素对福建省服务贸易进行竞争力影响因素理论分析。然后基于钻石模型的理论分析,选取了福建省服务贸易出口额、城乡人均消费水平、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货物贸易出口额进行回归分析。第五部分:把自贸区建设作为服务贸易出口影响因素之一,分析其对福建服务贸易的正负效应。第六部分:最后根据以上所有分析,提出能够增强福建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时磊[7](2015)在《物流业税收政策分析及征管问题研究 ——以江苏省盱眙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物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是推进工业现代化最有效的综合服务模式,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际上,物流业被定性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润滑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和众多企业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现代物流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税收作为政府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对物流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本文简要介绍了物流的定义、物流业的界定及物流业的相关理论和税收理论,然后结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阐述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分析近几年来的物流业统计数据,对我国物流业的整体发展现状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物流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运行日益成熟和规范。但是,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物流成本仍居高不下等问题存在。第三,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税收与物流业发展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阐述了税收对经济发展、企业运营、行业进步、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影响。并重点从宏观、区域、企业等角度深入分析了“营改增”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四,本文选取了江苏省盱眙县为例,实证分析了“营改增”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我国“营改增”税制改革情况,从税率、发票、所得税和税收征管等方面探讨了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的改革建议和征管对策。
蒋文生[8](2015)在《农业文化视野下武夷岩茶产业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茶叶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之一,茶叶产业也被历史证明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优势产业之一。将农业文化与茶叶产业相结合,是我国茶叶产业提升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武夷岩茶产业为例,分析生态环境良好、产业规模发展适度、茶叶品质有效提升、品牌地位得到确立以及市场营销持续深入等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武夷岩茶文化开发呈茶文化经济活动频繁、茶文化科技教育研究加快、茶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等特征。基于农业文化视野下武夷岩茶产业提升路径,主要在于深入挖掘武夷岩茶农业文化内涵、重视武夷岩茶文化项目设计开发、制定茶产业资源文化战略。并提出从加强政府指导与扶持、积极发展武夷岩茶文化旅游、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构建农业文化视野下武夷岩茶产业提升保障体系。
袁婷[9](2014)在《基于收入结构视角的寿光市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人数占我国人口的较大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注,并且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到城镇中去,但“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要以发展城镇为主,农村辅助农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城乡之间的差异仍然很大。为此,需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在能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作为我国最大的蔬菜产销基地,寿光市农村产业化发迅速,寿光市同样也是山东的农业大市。近几十年,寿光市农业收入逐渐增加,从最初的纯生产种植蔬菜和粮食作物进行简单单一的种植,随着蔬菜种植大棚的产生及蔬菜大规划种植,寿光市的农民收入逐渐增加,其后在进入新世纪,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的收入持续更加,同时呈现多样化的局势,即农民的收入结构化明显,作为以前的主要来源的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让位于工资性收入,同时农民也有少量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了对寿光市农民增收问题有个清楚了解,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主要针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进行阐述;而第二章对与农民收入及增收相关的理论进行研究,分别对农民、农民收入、农民增收的意义及相关的理论进行阐述;第三章为寿光市农民收入情况分析,本部分从寿光市的基本情况入手,着重分析了寿光市农民收入的趋势及构成;第四章为寿光市农民增收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通过第三章的学习了解寿光市农民增收的总体趋势和特征,并发现其存在的不足;第五章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从现有的产业结构、城镇化情况、种植成本和总体收入等方面的进行研究;第六章针对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进行提出相对于的意见、并提出具体应遵循的原则。
刘薇,王东岳[10](2009)在《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县域经济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在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中提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二、迎接入世挑战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迎接入世挑战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3)《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三节 关键概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画报摄影图像的意义与叙事 |
第一节 摄影图像的符号意义 |
第二节 《人民画报》涉农封面摄影图像解读 |
第三节 《人民画报》涉农报道的图像叙事 |
第三章 农民幸福“神话”的共识制造(1950-1956) |
第一节 农民日常生活的幸福“神话” |
第二节 集体幻想中农民幸福的“神话” |
第三节 身份认同中幸福的“农民阶级” |
第四节 参政地位中隐匿的农民幸福 |
第五节 制造共识——农民幸福“神话”的建构目的 |
第四章 农民幸福的内容扭曲与话语异化(1957-1976) |
第一节 生产跃进“神话”中农民幸福的浮夸 |
第二节 人民公社中农民幸福的意识形态绑架 |
第三节 文化革命“霸权”中农民幸福的政治异化 |
第四节 政治话语汇流中农民幸福的主体异化 |
第五章 农民幸福价值标准的本体归位(1977-1999) |
第一节 谨慎改革过程中迟到的农民幸福话语 |
第二节 农民利益诉求中经济建设话语的汇流 |
第三节 意识形态转变下幸福价值标准的回归 |
第四节 政治话语范式转换中农民主体的自由解放 |
第六章 农民幸福的本质追问与终极追求(2000-2016) |
第一节 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议程”与“框架” |
第二节 “问题”议程中农民幸福本质的话语追问 |
第三节 “增收”议程中农民幸福的经济本质 |
第四节 “新农村”议题中内涵扩张的幸福本质 |
第五节 “城市化”议题中农民幸福本质的终极追求 |
第七章 农民幸福话语的政治经济逻辑 |
第一节 农民幸福“神话”背后的政治合法性确认 |
第二节 农民幸福话语的意识形态操控 |
第三节 农民幸福价值观转变的经济发展逻辑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4)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内相关文献 |
2.1.2 国外相关文献 |
2.1.3 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 |
2.2 个人理财的相关概念 |
2.2.1 个人理财 |
2.2.2 个人理财业务 |
2.3 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理论 |
2.3.1 投资组合理论 |
2.3.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 |
2.3.3 生命周期理论 |
2.3.4 金融创新理论 |
2.3.5 市场营销理论 |
2.3.6 理财“金字塔”理论 |
第三章 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经验和启示 |
3.1 境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 |
3.1.1 美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 |
3.1.2 中国香港地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 |
3.2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趋势 |
3.2.1 从单一服务向综合理财服务转变 |
3.2.2 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
3.2.3 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服务转变 |
3.2.4 从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 |
3.3 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经验借鉴 |
3.3.1 完善的市场体系 |
3.3.2 成熟的投资理念 |
3.3.3 人才培养—CFP认证体系 |
3.3.4 先进、快捷、网络化的金融服务 |
第四章 农行陕西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
4.1 农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开展背景 |
4.2 农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类型 |
4.3 农行陕西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
4.4 农行陕西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4.1 农行陕西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
4.4.2 农行陕西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农行陕西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拓展的对策建议 |
5.1 克服体制约束,进行业务拓展与创新 |
5.2 建立统一的客户评价体系 |
5.3 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客户服务水平 |
5.4 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 |
5.5 优化营销策略,实现品牌营销 |
5.6 加强理财人员的培养,建设优秀的人才队伍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5)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本研究的目的 |
1.1.2 本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小杂粮研究概况 |
1.2.1 国外内小杂粮科研进展 |
1.2.2 国内外小杂粮产业研究进展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依据 |
1.4.1 理论依据 |
1.4.2 现实依据 |
1.5 研究内容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6.1 对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分析的系统性 |
1.6.2 综合多种研究方法分析榆林市小杂粮产业 |
第二章 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
2.1 榆林小杂粮具有独特的区位特征 |
2.1.1 种植历史久、种类多 |
2.1.2 适应性好,种植区域广 |
2.1.3 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区逐渐形成 |
2.1.4 农业生产中的特殊性和重要地位 |
2.2 榆林小杂粮的分布特点 |
2.2.1 各县区小杂粮的分布特点 |
2.2.2 各类小杂粮品种的分布特点 |
2.3 榆林小杂粮生产概况 |
2.3.1 生产概况 |
2.3.2 榆林市不同小杂粮生产现状 |
2.4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现状 |
2.4.1 榆林市小杂粮贸易 |
2.4.2 小杂粮加工能力水平 |
2.4.3 榆林市小杂粮科研 |
2.5 榆林市发展小杂粮产业的优势 |
2.5.1 产业优势 |
2.5.2 产业发展前景 |
2.6 榆林小杂粮的综合利用 |
2.6.1 生态保护和食物资源 |
2.6.2 养殖业的饲料源 |
2.6.3 保健药品的原料 |
2.6.4 耕作制度改革和种植结构调整中极好的茬口 |
2.6.5 工艺品原料 |
第三章 榆林小杂粮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生产问题 |
3.1.1 主栽杂粮品种更新缓慢 |
3.1.2 规模化生产能力不足 |
3.1.3 企业市场竞争力有限 |
3.1.4 区位优势不明显 |
3.1.5 规模效益低 |
3.1.6 规范化生产技术覆盖面小 |
3.1.7 科技支撑能力不够 |
3.1.8 农产品认证工作不够 |
3.2 产品开发问题 |
3.2.1 竞争能力弱 |
3.2.2 深加工能力有限 |
3.2.3 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
3.2.4 加工技术落后 |
3.2.5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
3.2.6 缺少国家政策支持 |
3.2.7 缺乏杂粮加工原料稳定供应 |
3.3 小杂粮流通储运 |
3.3.1 流通成本大 |
3.3.2 损失率高 |
3.3.3 物流速度慢 |
3.3.4 杂粮物流企业缺乏 |
3.3.5 粮库仓型及布局不尽合理 |
3.4 小杂粮市场贸易 |
3.4.1 小杂粮受国际市场非关税限制 |
3.4.2 关税水平太高 |
3.4.3 榆林小杂粮出口量减少 |
3.4.4 品牌竞争力下降 |
3.4.5 市场信息不对称 |
3.4.6 大型批发市场尚未形成 |
第四章 进一步推进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
4.1 推进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
4.1.1 政府主导 |
4.1.2 科技先行 |
4.1.3 示范推广 |
4.1.4 产业提升 |
4.2 推进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4.2.1 生产建议 |
4.2.2 榆林小杂粮产品开发建议 |
4.2.3 榆林小杂粮物流体系建设 |
4.2.4 榆林小杂粮市场建设 |
4.3 保障措施 |
4.3.1 理念“与时俱进” |
4.3.2 政策“完善落实” |
4.3.3 规划“合理统筹” |
4.3.4 渠道“拓宽引领” |
第五章 结论及讨论 |
5.1 结论 |
5.1.1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具有独特优势 |
5.1.2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中问题较多 |
5.1.3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对策建议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福建省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自贸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概述及研究现状 |
2.1 服务贸易竞争力概述 |
2.1.1 服务贸易的概念和行业分类 |
2.1.2 竞争力的概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福建省服务贸易现状 |
3.1 福建省服务贸易规模比较分析 |
3.2 福建省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
3.2.1 福建省服务贸易各行业比重和集中度分析 |
3.2.2 各行业净出口分析 |
3.3 福建省服务贸易相关指数分析 |
3.3.1 服务贸易开放度指数TO |
3.3.2 贸易竞争指数TC |
3.3.3 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ERCA |
3.3.4 出口优势变差指数EAWI |
第四章 福建省服务贸易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
4.1 基于新钻石模型的服务贸易出口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4.1.1 生产要素 |
4.1.2 需求条件 |
4.1.3 相关产业的发展 |
4.1.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
4.1.5 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 |
4.1.6 政府行为 |
4.1.7 机遇 |
4.2 基于新钻石模型的服务贸易出口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2.1 指标的选取和实证模型的选择 |
4.2.2 实证步骤与结果分析 |
4.2.2.1 ADF检验 |
4.2.2.2 协整检验 |
4.2.2.3 多元回归 |
4.2.2.4 误差修正模型 |
4.2.2.5 多元回归方程的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福建自贸区建设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 |
5.1 福建自贸区建设现状 |
5.1.1 福建自贸区与另外三个自贸区的错位发展 |
5.1.2 福建自贸区三大分片区的建设 |
5.2 福建自贸区建设对服务贸易的正面和潜在负面效应 |
5.2.1 自贸区建设对服务贸易的利好 |
5.2.2 自贸区建设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 |
第六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文章主要结论 |
6.2 提升福建省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7)物流业税收政策分析及征管问题研究 ——以江苏省盱眙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相关理论 |
1.3.1 物流相关理论 |
1.3.2 物流相关税收理论 |
1.4 研究主题及其说明 |
1.4.1 研究主题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图及可行性分析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 |
1.5.2 本文的不足 |
第2章 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2.1 物流业在我国的发展 |
2.2 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我国物流行业相关税收政策及经济学分析 |
3.1 我国政府对物流政策支持的演进 |
3.2 我国物流行业涉及的主要税种及其影响 |
3.3 “营改增”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
3.3.1 “营改增”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3.3.2 “营改增”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3.3.3 “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 |
3.4 我国物流业当前存在的税收征管问题 |
3.4.1 物流业税负偏重 |
3.4.2 物流业的税目税率设计不科学 |
3.4.3 物流业的进项税额抵扣项目不合理 |
3.4.4 物流业各类型企业的行业边界模糊,适用的税目和税率难以认定 |
3.4.5 企业所得税申报纳税方式设计不合理 |
第4章 “营改增”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盱眙县为例 |
4.1 盱眙县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4.1.1 盱眙县概况 |
4.1.2 盱眙县物流产业概况 |
4.1.3 盱眙县制造业、建筑业、商品零售业概况 |
4.1.4 盱眙主导产业发展对现代物流业的客观需求 |
4.1.5 盱眙县物流业税收分析 |
4.2 “营改增”对盱眙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
4.2.1 盱眙县“营改增”试点情况 |
4.2.2 “营改增”试点对盱眙县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
4.2.3 “营改增”对盱眙县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 |
4.2.4 “营改增”对盱眙企业的影响 |
4.2.5 该县物流行业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营改增”背景下完善我国物流业税制的政策建议和治理对策 |
5.1 完善政策的建议 |
5.1.1 科学划分物流业税目 |
5.1.2 统一物流业适用税率 |
5.1.3 明确并适当扩大物流企业的进项税额抵扣项目 |
5.1.4 建议统一使用物流业专用的增值税税收发票 |
5.1.5 建议完善企业所得税法,使税法的有关规定与物流企业经营方式相匹配 |
5.2 物流业税收征管问题的治理对策 |
5.2.1 物流业税收征管弱化的成因分析 |
5.2.2 加强物流业税收征管的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农业文化视野下武夷岩茶产业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武夷岩茶产业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农业文化开发利用研究现状综述 |
1.2.3 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2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二重规律理论 |
2.3 产业发展理论 |
3 武夷岩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茶叶种植生态保持良好 |
3.2 产业规模发展适度 |
3.3 茶叶品质有效提升 |
3.4 品牌地位得到确立 |
3.5 市场营销持续深入 |
4 武夷岩茶文化开发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4.1 武夷岩茶文化开发现状 |
4.1.1 茶文化经济活动频繁 |
4.1.2 以申报文化遗产为契机传播茶文化 |
4.1.3 茶文化科技教育研究加快 |
4.1.4 茶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 |
4.2 武夷岩茶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茶文化旅游开发不足 |
4.2.2 茶文化服务意识不强 |
5 农业文化视野下武夷岩茶产业提升路径探析 |
5.1 深入挖掘武夷岩茶农业文化内涵 |
5.1.1 独特的农耕文化 |
5.1.2 悠久的农业历史文化 |
5.1.3 丰富的岩茶艺术文化 |
5.1.4 深厚的“禅茶道茶”文化 |
5.2 重视武夷岩茶文化项目设计开发 |
5.2.1 进行传统生态农耕文化展示 |
5.2.2 建设武夷岩茶文化体验馆 |
5.2.3 开发养生文化茶品 |
5.3 制定茶产业资源匹配下的文化战略 |
5.3.1 从政府层面看 |
5.3.2 从企业层面看 |
6 农业文化视野下武夷岩茶产业提升保障体系构建 |
6.1 针对政府的宏观层面建议 |
6.1.1 加强政府指导与扶持 |
6.1.2 完善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6.2 针对产业的中观层面对策建议 |
6.2.1 发展茶叶深加工和茶产品多元化 |
6.2.2 创新武夷岩茶业“心经济” |
6.2.3 积极发展武夷岩茶文化旅游 |
6.2.4 积极发展茶叶会展经济 |
6.3 针对企业的微观层面对策建议 |
6.3.1 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3.2 大力提高茶企业品牌文化意识 |
6.3.3 健全长效的企业学习机制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收入结构视角的寿光市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农民收入增长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农民收入的内涵及构成 |
2.1.1 农民的定义 |
2.1.2 农民收入的内涵 |
2.2 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和意义 |
2.2.1 农民增收的重要性 |
2.2.2 促进农民增收的意义 |
2.3 农民增收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制度创新理论 |
2.3.2 需求弹性理论 |
2.3.3 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
2.3.4 城市化理论 |
2.3.5 国民收入分配理论 |
3.寿光市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
3.1 寿光市基本情况 |
3.1.1 寿光区域位置 |
3.1.2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3.2 寿光市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
3.2.1 寿光市农民收入状况及构成 |
3.2.2 寿光市农民收入变化趋势 |
4.寿光市农民收入增长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
4.1 寿光市农民收入增长的特征 |
4.2 寿光市农民收入增长存在的问题 |
4.2.1 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速缓慢 |
4.2.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 |
4.2.3 农民工资性收入来源不稳 |
4.2.4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存在不稳定因素 |
5.影响寿光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
5.1 农业产业结构因素 |
5.1.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5.1.2 农业经营水平 |
5.2 农村劳动力转移 |
5.3 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
5.3.1 农产品价格 |
5.3.2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
5.4 乡镇化因素 |
5.5 农民技术素质低下 |
5.5.1 寿光市农民文化素质 |
5.5.2 寿光市农民技能素质 |
6.促进寿光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则及建议 |
6.1 促进农民增收应遵循的原则 |
6.2 促进寿光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建议 |
6.2.1 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改革,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
6.2.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
6.2.3 加强政府的作用 |
6.2.4 提高工资性收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
6.2.5 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县域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
1) 直接物质利益的诱惑。 |
2) 现代文明生活的吸引。 |
3) 多维人生价值的追求。 |
4) 平等自由的人格向往。 |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
3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3.1 县域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
3.2 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县域农业产业化 |
3.3 县域企业改革顺利, 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
3.4 招商引资成效显着, 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充足 |
3.5 县域工业化进程加快, 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
3.6 县域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农村劳动力转移呈良好态势 |
4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1 制度创新不强 |
4.2 农业产业化经营没有形成规模 |
4.3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问题 |
4.4 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
4.5 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发晨不理想。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
5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
5.1 改革现行土地使用制度 |
5.2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
5.3 以县城为中心推进农村城镇化 |
5.4 多镇企业再创业 |
5.5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
5.6 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
5.7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迎接入世的挑战 |
四、迎接入世挑战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洞庭湖农业生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蒋岚.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2]中小文化产业公司发展策略研究[D]. 黄真.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3]《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D]. 卜新章.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4]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拓展研究[D]. 郭学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5)
- [5]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研究[D]. 乔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6]福建省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自贸区视角[D]. 吴浩风. 福州大学, 2016(07)
- [7]物流业税收政策分析及征管问题研究 ——以江苏省盱眙县为例[D]. 时磊. 东南大学, 2015(07)
- [8]农业文化视野下武夷岩茶产业提升策略研究[D]. 蒋文生.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9]基于收入结构视角的寿光市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 袁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6)
- [10]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县域经济研究[J]. 刘薇,王东岳. 大众商务, 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