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假制度简介

宋代官假制度简介

一、宋代官员休假制度述略(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通[1](2021)在《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文中指出《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传世文献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同时,在玺印、封泥、简牍等出土文献中亦存在着大量的汉代职官材料,这些内容对於研究汉代职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广泛搜1整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职官材料,与《百官表》进行比照,并讨论相关问题。论文分爲上下编:上编爲研究篇。绪论介绍了出土文献中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分爲五节,将出土文献中所见高祖至吕后时期、文景时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的职官与《百官表》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之中央职官。经过对比发现《百官表》所述职官体系至文景时才开始颇具雏形,至西汉中期方形成,而西汉晚期是“省减”期,注重机构的裁撤与省并。第二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分爲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侯国及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三节。汉承秦制,但其实刘邦称帝前後都部分继承了楚制,因此这一部分着重追溯职官至战国时期,并对其职能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侯国即已存在侯家吏和上属於中央的两套行政系统。第三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分二节:第一节爲郡职官,第二节爲县职官。重点梳理了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晚期的郡县属吏,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郡守以军事职能爲主,属吏设置相对简单。西汉中晚期,郡属吏设置增多。且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亦存在汉廷所辖职官与少数民族职官两套行政系统。第四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本章分爲工矿商业类、军事类、农林水利类、畜牧类、仓储类五节,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都水官、工官等秩比县令长的职官进行了考察。下编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编,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集成五个表格,分别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王国、郡、县、侯国职官表,其中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分爲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和未见於《百官表》职官两个表格。

卜晓菲[2](2021)在《金代官员卒后待遇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古代官员的卒后待遇是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又包含着政治制度史的诸多内容,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金朝是北方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其官员卒后待遇的相关内容既有对中原王朝的继承,又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以临奠、辍朝、遣使致祭、赠官、赙赠、谥号、功臣配享为切入点,对金代官员卒后的待遇进行系统研究,进而分析其特点和作用。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包含四个部分:一、阐述金代的临奠、辍朝与遣使致祭三项制度。此三项制度作为官员卒后待遇的重要内容,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能享受此三项哀荣的为少数高级官员,官品均为三品以上(包括三品)。二、探讨金代的赠官与赙赠制度。金代赠官的类型主要有三师三公官、散官、职事官等。太祖、太宗赠官多借用辽朝的散官、职官之名,熙宗以后赠官以散官为主,后期则偶有赠职事官的现象。一般来讲,官至五品(包括五品)才具备赠官资格,五品以下官员只有战死沙场、殁于王事才能被赠官。金代赙赠制度产生于熙宗时期,至世宗时期赙赠制度更加制度化。金代赙赠仍以三品以上官为主,赙赠物品早期以物为主,熙宗以后物和钱并赠。三、阐述金代官员的谥号与功臣配享。在金代,官至三品方有获谥资格,三品以下官对国家若有特殊贡献也可获谥。赐谥以及追谥是官员获谥的途径。事功和皇权会影响官员谥号的用字。金代功臣配享始于海陵,终于哀宗。朝廷择选配享功臣的标准由拥有军功向身居相位转变。四、探讨金代官员卒后待遇的特点与作用。官员卒后所获待遇的发展与演变具有阶段性,其实施具有灵活性。获得待遇的薨卒官员具有明确的等级性、其民族构成多样化的特点。官员卒后待遇的实施是统治者激励臣僚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治,稳定社会秩序。

易佳妮[3](2020)在《《汉书》复音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代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复音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汉书》以其成书年代确定且词汇面貌趋于一致,词汇量丰富,兼具书面语与口语等特点,成为反映汉代语言面貌和特点的重要语料。选取几个角度对《汉书》中复音词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为学术界提供1份研究《汉书》语言的参考,对汉代词汇乃至汉语史研究贡献1份力量,另一方面对建立汉语复音词研究理论和历时词汇学理论大有裨益,在此基础上还可为完善诸如《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起到一定补充作用。本文共分为5部分:第1章为绪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汉书》及其语料价值,并对古汉语复音词研究情况和《汉书》词汇研究情况进行概述。其次我们从理论和实用两方面论述本文的研究价值。在充分吸取前人专书词汇研究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定量与定性,共时与历时,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理论方法。最后确定以意义为中心,兼顾语法、修辞、频次等因素作为《汉书》复音词判定和切分的标准。第2章为《汉书》复音词的结构。采用共时和历时,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汉书》中的复音词分为语音构词和语法构词两大类,对每1类复音词从语义构成和词性等方面进行静态描写。在对《汉书》中各类复音词进行穷尽式统计的基础上,选取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论语》和《孟子》进行历时的动态比较,总结出《汉书》复音词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第3章以《汉书》中常用同义并列双音词为研究对象,探索它们发展演变的轨迹。首先从使用频次、词义和语法功能方面对《汉书》中常用双音词进行静态描写。其次大体描述构成常用双音词的先秦常用单音词使用情况,尽可能考定每个常用双音词常用义出现的最早时间。对于先秦时期出现并在《汉书》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双音词,主要进行探源。将它们先秦两汉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历时比较分析。对于两汉时期出现,或先秦时期出现,使用频次较低且用法单一,在两汉时期得到发展,并在《汉书》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双音词,将它们两汉魏晋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历时比较分析。最后在静态描写与动态探源溯流的基础上,归纳出《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的规律。第4章在对《汉书》复音词穷尽式调查的基础上,以《汉语大词典》、《辞源》、《汉书辞典》等辞书所收词条为基础,并运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等多种检索方式对《汉书》以前的全部文献进行检索,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整理出其中的新词新义,在此基础上探究新词词义以及新义产生的途径,并揭示新词新义产生的原因。第5章为全文结语,总结全文各部分研究所得结论,以及全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徐艳兰[4](2020)在《建构儒学学统: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从“中原文献之传”这一独特视角,探讨吕祖谦如何重建儒学学统。宋学的问题意识是重建内圣外王之道,而吕祖谦的中原文献之学正是对这一时代问题意识的回应。吕祖谦将传统思想之继承与时代思想之变革结合起来,走了一条以儒学学统为骨骼、以义理、辞章、考据、经济为血脉的儒学复兴之路。这条路既有别于朱熹以天理论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建构,又迥异于陆王挺立心本体所构建的意义世界。他以“中道”作为贯穿本体世界与意义世界的方法论,又以道兼体用的义理之学打通内圣与外王的关隘,使得儒学重归内圣外王的格局。此种儒学学统建构方式,对宋元明清儒学尤其是清代儒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透过吕祖谦学术地位的演变,发现宋元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注重学统到道统再复归注重学统的演变历程。虽然朱子以道统论为核心,以《四书》学为经典体系构建的理学得到官方认可,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但吕祖谦以儒学学统为核心,回归五经,统合孔孟,包举汉唐的学统论建构亦是儒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股暗流。学统与道统相角逐且学统传衍至清代而复兴。其次,吕祖谦的学术体系是围绕着儒学学统而展开的,其所得“中原文献之传”的确切含义是“儒学学统之正”。这既是与金朝争正统的产物,也是吕祖谦对儒学发展的整体性思考的结果。道兼体用的义理之学是中原文献之学的总纲;斯文重建的辞章之学是中原文献之学的关键;求实考信的考据之学是中原文献之学的基石;经世致用的经济之学是中原文献之学的归宿,它们共同构成了吕祖谦学问之整体。义理、辞章、考据、经济四个面向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义理之学代表道统,辞章考据代表文统,经济之学代表治统。吕祖谦以学统去统合道统、文统与治统,既不割裂儒学发展的连续性又注重时代创新性,使得其中原文献之学呈现出与同时代人迥异的面貌。最后,透过吕祖谦以儒学学统为理据重建宋学,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吕祖谦在思想史、学术史以及文化史上的地位。强调内圣与外王是儒学重要的特质,也是儒学区别于道家、佛家的显着特征。修己治人、成己成物,合内外之道的中原文献之学是吕祖谦学术的核心。在理学家转向内在心性修养,忽略外王事功的时代背景下,重建内圣外王之道成为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的学术旨趣。吕祖谦在儒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既是宋学建构的参与者,又是婺学开拓者,更是儒学学统建构的完成者。宋代浙东事功学派、明清实学、清代朴学、浙东史学皆深受其影响。总之,中原文献之学展现了吕祖谦博杂思想背后的系统性及其为宋元明清儒学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姚雯雯[5](2020)在《金朝进士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朝士人通过词赋、经义、策论最高级别考试或特恩赐第获得进士身份,形成进士群体,参与国家政治运作,对金朝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金朝民族融合背景下,辩正和完善进士相关信息,进一步探讨进士群体在金朝政治、教育、社会中的具体作用,对全方位、多层次了解金朝社会全貌有重要意义。论文由绪论、正文六章、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对本文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进行概述,界定本文研究对象为正式参加科举考试的经义、词赋、策试三科进士和特赐进士,诸科及第、经童、武举不在研究范围之内。第一章,讨论金朝进士群体形成的制度基础。首先,从社会学群体概念入手,阐述金朝进士群体的构成要素,包括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一致的身份特征与认同感、共同利益和价值伦理取向。其次,考查金朝进士诸科相关制度建设、运行机制与科考内容,理解金朝进士群体形成的制度基础。第二章,对金朝进士取士科次、人数、相关概念进行辨析、考释。在前贤研究基础上,从金朝进士内涵出发,对各类进士称谓进行辨析,厘清各种“进士”称谓,着重探讨各种不同进士代表的特定身份。厘清辞科进士、前进士、里人进士、乡进士等称谓内涵,对辨析金朝史料中进士身份有所助益。金朝共开科37次,进士实际录取人数预估在5500-6443人之间。第三章,对现存几种进士名录中有争议的进士信息进行考证。在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金朝进士信息。依据文献和墓志对金朝进士进行增补25位新进士。第四章,探讨金朝进士群体的政治参与情况。金朝统治者不同时期对进士群体的定位与需求有较大差异,经历了临时救急、事务执行、政治共议、权力挤压四个过程。探索进士群体影响金朝政治运作形式逐步朝“文治”方向发展,将汉制政治文化传统逐渐渗透至金朝政治运作中。治理基层社会是绝大多数进士入仕迁转必经之路。对金朝进士出身地方官员考绩标准、教化作用、基本职能进行解读,考查进士任职基层社会的政治影响。第五章,探讨金朝进士群体的文化参与情况。进士在社会各阶层中发挥教育职能,承载和传承金朝文化。首先关注进士在皇族教育中的文化载体作用,在与女真最高统治阶层的教育互动中,传递儒家理念文化,获取文化认同。其次观察进士群体在官学、私学教育中的积极表现,从教育管理者和知识传授者两个身份,探寻进士群体为士人阶层创造继续参与政权的教养环境所做努力。第六章,从社会活动的历史情境出发,讨论金朝进士群体内部不同层次的社会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丰富多样的交友活动。进士群体通过构建社会网络,实现彼此身份认同,进而形成对金朝进士群体价值观念和独特风格的整体认识。结论部分,在总结全文基础上,对金朝进士群体的政治参与、文化参与、社会交往形成结论,最终对其历史贡献进行评价。

刘昳杰[6](2020)在《宋代诙谐话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诙谐话语是宋代的一种重要的舆论形式,宋人常通过它来表达对时人时事的看法和诉求。宋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促使了大量诙谐话语的创作,较为宽松的社会舆论氛围、宋人重交游的社交风气、宗教世俗化的影响、市民阶层的兴起,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代戏谑风气的盛行。宋代诙谐话语的表现形式包括戏诗谑词、对联字谜、谑名、滑稽优语等,这些谑语以不同的文学形式和滑稽幽默的特征呈现出来,充分展现了宋人的雅俗观,同时也成为宋人揶揄时政的重要载体。宋代诙谐话语的创作群体较为广泛,除士人、僧道、优人外,还有皇帝、女子、武将、宗室等群体。皇帝作为一国之君,通过诙谐话语既可以舒缓君臣之间紧张的氛围,又可以及时获取各种信息。宋代女子的谑语既反映了她们的文化水平,又能够彰显她们的心声。这些不同群体的谑语共同构成了多样的诙谐文化。宋代诙谐话语中的政治生活丰富多彩,宋人通过对政治制度、职官机构和政治事件等内容的戏谑,集中体现了他们对宋代政治各个方面的看法与评价,增加了政治生活中的诙谐色彩。宋代戏谑风气的形成,使得诙谐性的浮薄风气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在北宋后期党争的影响下,章惇、苏轼等人的诙谐话语成为政敌攻讦的依据,被视为浮薄之举。崇宁以后,徽宗及其宠信的臣僚、道士等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浮薄风气,成为社会风气败坏的诱因之一。

梁秀敏[7](2019)在《北宋中晚期应天府士人交游与文学》文中提出目前以地域为研究对象的北宋士人交游已有相关成果,但以应天府士人群体为中心的具体研究尚未展开。考察北宋中晚期应天府士人的交游与文学创作,可以多角度地呈现士人关系,了解不同身份背景下士人的交往及心态上的转变。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余论三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部分交代本文的写作缘起及研究意义,并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目标及主体内容进行简单介绍,最後对本文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是正文,乃本文主体,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以“睢阳五老”中的杜衍为中心展开交游与文学研究。首先,通过挖掘退居睢阳的杜衍与欧阳修、韩琦、苏颂等人的诗文往来,探究士人诗歌中蕴含的交谊温情;其次,通过对《睢阳五老图》及由此衍生的序文、题跋、唱和诗等的梳理,揭示“睢阳五老”的交游情形及交游集会对文学发展的促发之功;最後,剖析致仕後的杜衍在读书、习字中过着闲适生活,同时不忘治国济民的心境。第二章以致仕还乡之後的张方平为中心展开交游与文学研究。首先,从一直对张方平怀以师门之仪的苏轼展开研究,张方平之於苏轼恰如杜衍之於欧阳修,通过对师生情谊的探讨来揭示张方平致仕後的心境;其次,通过发掘张方平与苏辙、赵概、刘挚以及蔡挺、马默、滕元发诸人的交游唱和,揭示其交游群体的多样性;最後,分析张方平筑乐全堂後苏轼的多次造访以及苏轼对《乐全集》的编辑、裁汰,挖掘人物交往背後的系列文事活动。第三章主要从南京鸿庆宫祠官群体展开研究。首先,介绍祠禄制度以及南京鸿庆宫独特的原庙地位;其次,细数历届提举或管勾鸿庆宫者,探究由“白髪祠官”构成的文学创作群体;最後,通过挖掘祠官群体中常年居睢阳的毕仲游及刘安世的人物交游情况,试图揭示退居祠官士人的不同选择和普遍心理。最後一部分是余论。在余论部分,首先分析这些赋闲、致仕的士人选择退居睢阳的原因,有乡土情缘、生活便易、政治考量、应天府尊学重教的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其次,提出“闲官文学”的概念,这些或致仕或奉祠的士人,在离开了权力中心之後,有了相对充裕的时间进行交游唱和及诗文创作。而从文学创作的题材来看,士人的闲居生活直接促成了田园诗、农事诗、村居诗的大量创作,一些颇具特色的地域景观与地方风物系列诗作,以及大量关於地方事务的各类文章频繁出现在士人作品中。最後,通过历时性分析,大致得出北宋中期到晚期应天府士人心态上的一个转变:由以天下为己任到耽溺佛老、书写自我。

牛来颖,服部一隆[8](2018)在《中日学者《天圣令》研究论着目録(1999—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江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所藏明钞本《天圣令》,经上海师范大学戴建国先生发现并於1999年刊布介绍、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天一阁博物馆合作出版《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中华书局)後,相关研究日趋增多。新材料和新视野是学术研究的推动力。从令典入手,就文本的整理研究和复原,进而延伸至唐宋社会经济以及法律制度的研究,成

何强[9](2017)在《宋朝寻医制度考论》文中研究说明唐中后期以来,随着中央政府对官员人身控制的减弱和使职差遣的发展,就不断有官员称病寻医的现象出现。宋初,中央政府重建了文武官员病假管理制度,将寻医现象压缩在有限的空间内。北宋中期以后,寻医逐渐摆脱病告的窠臼而演变成一项独立的病告制度。这无疑是员多阙少的矛盾使然,也是寻医具有制度约束力的基础。南宋以后,寻医制度在国家和官员的双重作用下逐渐演变成朝廷奖惩和官员避罪等的工具。寻医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异变,深刻地揭露了两宋的政治生态。

陈婷[10](2017)在《清代官员休假研究》文中提出在封建王朝发展过程中,政府对官员的管理策略不断变化,官员的休假问题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问题。随着国家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有关官员休假的规定逐渐正规化进而形成一种制度,并在明清进入了较为完备的阶段。官员休假的种类发展到清代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主要的休假类型可以分为例行休假和事故休假两类,此外,还有统治者赏赐假期与朝假。例行休假在清代主要是指长达一个月之久的封印假,事故假则主要包括婚丧假和病假。清代官员请假程序有较为详细且严格的规定。清代官员在休假期间,由于自身的志向、情趣等差异,使得他们的休假生活也多姿多彩:有些官员寄情山水,有些官员着书立说,进行讲学,还有一些官员休假在籍期间热心于地方事务。清代官员休假的规范化,一方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官员的管理,使官员不得怠工;另一方面,它体现了统治者的人文关怀,使得官员获得休息休假的权益,进而能调整工作状态积极处理政务。而且清代官员的休假为现今的节日休假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二、宋代官员休假制度述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宋代官员休假制度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
    第一节 高祖至吕后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二节 文景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三节 西汉中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四节 西汉晚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五节 未见於传世文献且无法判断归属的中央职官
第二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王国职官
        二、汉初之异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三、汉初之同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四、西汉中晚期之王国职官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侯国职官
        二、自刘邦称帝至武帝时侯国职官
        三、自武帝时至西汉末侯国职官
    第三节 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
第三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考述
        一、边郡管理系统
        二、内郡管理系统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职官考述
        一、西汉早期县职官设置
        二、西汉中晚期县职官设置
第四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
    第一节 工矿、商业类
        一、工类
        二、矿业类
        三、商业类
    第二节 军事类
    第三节 农林、水利类
        一、农林类
        二、水利类
    第四节 畜牧类
    第五节 仓储类
下编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未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二、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表
    三、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表
    四、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表
    五、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道邑职官表
引用谱录简称
参考文献
职官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金代官员卒后待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相关学术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一、金代临奠、辍朝与遣使致祭制度
    (一)临奠与辍朝制度
        1.临奠制度
        2.辍朝
    (二)遣使致祭
        1.遣使致祭对象
        2.使者身份
二、金代赠官与赙赠制度
    (一)赠官类型及资格
        1.赠官类型
        2.赠官资格
    (二)赙赠制度
        1.赙赠制度的演变及对象
        2.赙赠物品
三、金代官员的谥号与功臣配享
    (一)官员的谥号
        1.官员的给谥资格及途径
        2.影响官员谥号用字的因素
    (二)功臣配享
        1.配享概况
        2.配享功臣的选择
四、金代官员卒后待遇的特点与作用
    (一)官员卒后待遇的特点
        1.官员卒后待遇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2.官员卒后待遇的实施具有灵活性
        3.获得卒后待遇的官员具有明确的等级性
        4.获得卒后待遇的官员民族构成多样化
    (二)官员卒后待遇的作用
        1.维护国家统治,稳定社会秩序
        2.激励臣僚为国尽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汉书》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汉书》及其语料价值
        1.1.1 《汉书》简介
        1.1.2 《汉书》语料价值
    1.2 研究概述
        1.2.1 古汉语复音词研究综述
        1.2.2 《汉书》词汇研究综述
    1.3 研究价值与方法
        1.3.1 《汉书》复音词研究价值
        1.3.2 《汉书》复音词研究方法
    1.4 《汉书》复音词的判定和切分
        1.4.1 意义标准
        1.4.2 语法标准
        1.4.3 修辞标准
        1.4.4 频次标准
        1.4.5 词缀标准
        1.4.6 语音标准
第2章 《汉书》复音词的结构
    2.1 语音构词
        2.1.1 单纯词
        2.1.2 合成词中的重叠式
    2.2 语法构词
        2.2.1 运用词序方式构词
        2.2.2 运用虚词方式构词
    2.3 《汉书》中9种结构复音词发展特点和趋势
第3章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
    3.1 研究对象的界定和语料范围
        3.1.1 常用词的定义
        3.1.2 同义并列式双音词的界定
        3.1.3 语料范围
    3.2 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概况
        3.2.1 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概述和特点
        3.2.2 选择《汉书》中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的原因
    3.3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方法
        3.3.1 统计词频,确立分组
        3.3.2 静态描写,对比分析
        3.3.3 探源溯流,动态比较
        3.3.4 解剖麻雀,以点窥面
    3.4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的基本内容
    3.5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举例
        3.5.1 先秦至两汉时期演变举例
        3.5.2 两汉至魏晋时期演变举例
    3.6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特点和规律
        3.6.1 稳定性
        3.6.2 渐变性
        3.6.3 并存性
        3.6.4 择一性
第4章 《汉书》复音词中的新词新义
    4.1 新词
        4.1.1 单义词
        4.1.2 多义词
    4.2 《汉书》新词词义生成的途径
        4.2.1 联合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4.2.2 偏正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4.2.3 支配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4.3 新义
    4.4 新义产生的途径
        4.4.1 隐喻
        4.4.2 转喻
    4.5 新词新义产生的原因
        4.5.1 社会发展外部因素
        4.5.2 语言系统内部因素
        4.5.3 人类认知的发展
第5章 结语
    5.1 本文结论
    5.2 本文创新之处
    5.3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汉书》复音词总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建构儒学学统: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吕祖谦思想总体研究
        1.2.2 吕祖谦义理之学的研究
        1.2.3 吕祖谦辞章之学的研究
        1.2.4 吕祖谦考据之学的研究
        1.2.5 吕祖谦经济之学的研究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原文献之传”与吕祖谦儒学学统建构
    2.1 “中原文献之传”的内涵考辨
        2.1.1 南宋时人之认同:“中原文献之传”乃儒学之正统
        2.1.2 宋元朱熹后学之新诠:“中原文献之传”为伊洛渊源之道学
        2.1.3 明清学者之复归:“中原文献之传”即图书资料之学
        2.1.4 现当代学者的多维视域:“中原文献之传”古今内涵之融合
    2.2 儒学学统及其四个面向的学理依据
    2.3 学统与道统的角逐:吕祖谦学术地位演变的内在理路
        2.3.1 “升—降—升”:吕祖谦学术地位之演变
        2.3.2 吕祖谦学术地位演变的内在理路探析
    2.4 中原文献之传的传承脉络考
        2.4.1 高平、庐陵、鄞江、西湖五传
        2.4.2 安定、泰山、濂溪、焦氏、荆公、横渠、百源、清敏四传
        2.4.3 涑水、二程、荥阳、了翁、廌山、和靖三传
        2.4.4 二传元城、龟山、谯氏、武夷、横浦之学
        2.4.5 一传白水、玉山、三山、芮氏之学
        2.4.6 兼传三苏、王苹、胡宏之学
    2.5 从“中原文献之传”到中原文献之学
        2.5.1 义理之学的传承
        2.5.2 辞章之学的承传
        2.5.3 考据之学的的承袭
        2.5.4 经济之学的承继
    2.6 中道:吕祖谦构建儒学学统的方法论
        2.6.1 中庸之道的常道特征
        2.6.2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中庸之道的方法论意义
第3章 道兼体用的义理之学
    3.1 义理之学的来源
    3.2 义理之学的总体架构
        3.2.1 无极而太极:道作为一个结构整体
        3.2.2 相倚又相成:整全之道的展开方式
        3.2.3 分立而不分离:道之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3.3 理气论:理气合一
    3.4 心性论:心与天一、心与理一、心性合一
    3.5 工夫论:工夫须从心上做
    3.6 道器不离:理——心——气作为一个结构整体
        3.6.1 理事一致
        3.6.2 理礼合一
        3.6.3 心史合一
第4章 斯文重建的辞章之学
    4.1 求道于经,以经为文:吕祖谦文道合一的思想
        4.1.1 重道轻文的时代背景
        4.1.2 以学统统合文道
    4.2 “巧”在文道并进的文章工夫——吕祖谦斯文重建的旨趣
        4.2.1 “东莱之弊尽在于巧”
        4.2.2 巧之所指:文章工夫
        4.2.3 “巧”之旨归:重建斯文
第5章 求实考信的考据之学
    5.1 语言文字学
        5.1.1 承汉儒之旧的音韵学
        5.1.2 守旧与创新并举的训诂学
    5.2 古籍编纂与史学考订
        5.2.1 吕祖谦对《古周易》的复原及其意义
        5.2.2 吕祖谦对《程氏易传》的整理与刊刻
        5.2.3 史学考订
第6章 经世致用的经济之学
    6.1 吕祖谦之政治思想与实践
        6.1.1 政治伦理思想
        6.1.2 政治生态思想
        6.1.3 德法并行:政治制度思想
        6.1.4 政治实践
    6.2 经济思想与实践
        6.2.1 寓兵于农,提高土地生产力
        6.2.2 取民有制,宽省民力
        6.2.3 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
        6.2.4 农商并重、工商各有其分
        6.2.5 经济实践
    6.3 教育理念与实践
        6.3.1 学以成圣的人格教育目标
        6.3.2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6.3.3 讲实理、育实材、求实用的教育方针
        6.3.4 教育实践
    6.4 推势阐理之经世史学
        6.4.1 吕祖谦的史学渊源
        6.4.2 经史一体的史学观
        6.4.3 读史之法
        6.4.4 推势阐理,以史经世
        6.4.5 以“礼”为核心的史学特色
第7章 中原文献之学的旨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7.1 重建内圣外王之道: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的学术旨趣
        7.1.1 通世务、实践履的经学主旨
        7.1.2 文贵有用、文以宣言文学功用观
        7.1.3 通古今之变,用于当世的治史目的
    7.2 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对后世的影响
        7.2.1 对浙东事功学派的影响
        7.2.2 对明清实学思潮的影响
        7.2.3 对清代朴学的影响
        7.2.4 对浙东史学的影响
    7.3 博杂抑或博洽?——吕祖谦学术的再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金朝进士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范畴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五、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金朝进士群体形成的制度基础
    第一节 历史研究视域中的金朝进士群体
        一、历史学视域中的“群体”
        二、金朝进士群体构成要素
    第二节 金朝进士科制度沿革与发展
        一、金朝词赋进士科设置、沿革及考试内容
        二、金朝经义进士科设置、沿革及考试内容
        三、金朝女真进士科设置、沿革及考试内容
第二章 金朝进士称谓、科次、人数考释
    第一节 金朝各类“进士”称谓考释
        一、词赋、经义、策论、策试、辞科进士考释
        二、特恩赐第进士考释
        三、前进士考释
        四、金朝“乡贡进士”“里人进士”“乡进士”
    第二节 金朝进士科次及人数考释
        一、金朝进士科开科数目
        二、金朝进士录取人数
第三章 金朝进士辨正与增补
    第一节 金朝存疑进士辨正
        一、进士姓名辨正
        二、进士登第科次辨正
        三、进士籍贯辨正
        四、进士经历辨正
        五、进士重出辨正
        六、非金进士而误收录者辨正
    第二节 金朝进士增补
第四章 金朝进士群体的政治参与
    第一节 金朝统治者对进士群体的定位与需求
        一、金前期统治者对进士的定位与需求
        二、金中期统治者对进士的定位与需求
        三、金后期统治者对进士的定位与需求
    第二节 进士群体参与中央官僚机构政治运作
        一、进士群体任职中央官僚机构
        二、汉进士任职中央官僚机构
        三、女真进士任职中央官僚机构
    第三节 进士群体参与金朝地方治理
        一、“教民”为本,化民成俗
        二、“养民”劝农,以民为本
        三、“治民”以律,维护稳定
第五章 金朝进士群体的文化参与
    第一节 进士群体参与皇族教育承载儒家文化
        一、通过教育推动皇帝接受儒家治国思想
        二、通过教育向储君和诸王传递儒家文化
    第二节 进士群体参与官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
        一、担任学官助益官学教育
        二、主政地方促进教育发展
    第三节 进士群体参与私学教育传承儒家文化
        一、家庭教育传递精英文化
        二、私人授学保存儒家文化
        三、书院教育彰显文化传承
    第四节 进士群体的文学成就
        一、进士群体的散文成就
        二、进士群体的诗歌成就
第六章 金朝进士群体间的关系网络构造
    第一节 金朝进士群体间的关系网络
        一、进士群体间的学缘
        二、进士群体间的联姻
        三、进士出身官员的互荐
        四、进士群体关系网络的个案观察:以刘从益交游圈为中心
    第二节 金朝进士群体间关系网络构造方式
        一、宴饮
        二、互赠诗文
        三、辩论、题画、求书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宋代诙谐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历史意义
        (二)学术意义
        (三)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宋代诙谐话语的研究
        (二)关于宋代谑名的研究
        (三)关于宋代优戏以及伶人群体的研究
        (四)关于宋代俳谐诗词的研究
    三、概念界定:宋代谣谚与诙谐话语的区别
        (一)谣谚与诙谐话语在传播目的上的区别
        (二)谣谚与诙谐话语在传播主体和路径上的不同
        (三)谣谚与诙谐话语在传播影响上的区别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宋代诙谐话语盛行的社会背景
    一、较为宽松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举世重交游”的社交风气
    三、宗教世俗化的推动
    四、市民阶层的兴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代诙谐话语的表现形式
    一、戏诗谑词
    二、对联字谜
    三、谑名
    四、滑稽优语
        (一)宋代滑稽优语的概况
        (二)宋代优语的特征:“诨砌随机开笑口”与“筵前戏谏从来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不同群体的诙谐话语
    一、宋代皇帝的诙谐话语
        (一)君臣宴饮场合下的谑语
        (二)君臣议政场合下的谑语
        (三)其他场合下的帝王戏谑
    二、宋代女子及其他群体的诙谐话语
        (一)宋代女子的诙谐话语
        (二)宋代其他群体的诙谐话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诙谐话语中的政治生活
    一、利用诙谐话语戏谑政治制度
        (一)戏谑俸禄制度
        (二)戏谑荐举制度
    二、利用诙谐话语戏谑职官和机构
        (一)戏谑职官
        (二)戏谑官府机构
    三、利用诙谐话语戏谑政治事件
        (一)熙宁变法时期的诙谐话语
        (二)党争中的诙谐话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诙谐话语的社会影响
    一、诙谐话语对北宋初期的社会影响
    二、诙谐话语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影响
    三、诙谐话语对北宋后期的社会影响
    四、诙谐话语对南宋时期的社会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今人论着
        (一)着作
        (二)期刊论文
        (三)学位论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北宋中晚期应天府士人交游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写作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标及主体内容
    四. 概念界定
第一章、赋闲卜居——以杜衍为中心的交游与文学
    第一节 杜衍退居睢阳之人物交往
        一. “貌先年老因忧国,事与心违始乞身”:杜衍与欧阳修的师生之谊
        二. “刊石岂徒为世玩,更思清节可师之”:杜衍与韩琦的同道之趣
        三. “翘材馆盛亲师益,绿野堂闲奉燕私”:杜衍与苏颂的忘年之契
        四. 爱其才,妻之女,容其直,同喜行草:杜衍与苏舜钦的翁婿之情
        五. “若也睢阳为故事,何妨列向画图看”:睢阳五老会的故事与衍变
    第二节 杜衍退居睢阳之文事活动
        一. 诗歌记闲居:筑屋、开卷
        二. 老来习草书:习字、对联
        三. 心仍忧朝堂:上奏疏建储
    小结
第二章、致仕还乡——以张方平为中心的交游与文学
    第一节 张方平致仕还乡之人物交往
        一. 撰《祈招》诗,劝“离是非”:张方平与苏轼的师生之谊
        二. 两从辟奏,分兼师友:张方平与苏辙的忘年之契
        三. 互撰碑志,同游佛老:张方平与赵概的同乡之交
        四. 代言序文,惺惺相惜:张方平与刘挚的同道之情
        五. 其他
    第二节 张方平致仕还乡之文事活动
        一. 构筑乐全堂:苏轼的拜访与所有物的分享
        二. 编定《乐全集》:苏轼的删汰与雅会的记述
        三. 参佛养生:《楞伽经》的渊源与释道同参
    小结
第三章、佚老优贤——以鸿庆宫祠官群体为中心的交游与文学
    第一节 祠禄制度与南京鸿庆宫
        一. 祠禄制度
        二. 祠官设置及士风影响
        三. 鸿庆宫
    第二节 鸿庆宫祠官分类与官员名录汇考
        一. 任鸿庆宫使者
        二. 提举鸿庆宫者
        三. 提点鸿庆宫者
        四. 管勾鸿庆宫者
        五. 监鸿庆宫者
    第三节 “白发祠官”的交游与文学
        一. 身份转变及认同:以毕仲游为中心的交游与文学
        二. 学术拓宽及布道:以刘安世为中心的交游与文学
    小结
余论
    一. 士人卜居南京的原因
    二. “闲官文学”的提出
    三. 士人创作题材的拓宽
    四. 历时背景下士人心态的转变
附录
    附录一: 杜衍居睢阳人物关系表
    附录二: 张方平居睢阳人物关系表
    附录三: 南京鸿庆宫奉祠官员表
    附录四: 北宋中晚期应天府士人交游年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宋朝寻医制度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至宋初官员寻医现象探究
二寻医制度的形成及背景
三寻医制度的实施
    (一) 申请与离任
    (二) 寻医往还
    (三) 寻医时限
    (四) 参选注拟
四寻医制度的异变
    (一) 朝廷奖惩
    (二) 官员的钻营
五寻医制度的作用、影响及评价

(10)清代官员休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清以前官员休假概况
    第一节 秦汉、隋唐时期官员休假
        一、秦汉
        二、隋唐
    第二节 宋、元、明时期官员休假
        一、宋朝
        二、元朝
        三、明朝
第二章 清代官员休假的种类及规定
    第一节 休假的种类
        一、例行公休的假期
        二、特殊情况的假期
    第二节 休假的规定
        一、请假程序
        二、请假期限
        三、休假变通
        四、违限处罚
第三章 清代官员休假生活
    第一节 消遣
        一、读书学习
        二、着书点校
        三、书院讲学
        四、宴游
    第二节 参与地方事务
第四章 清代官员休假特点及评价
    第一节 休假特点
    第二节 休假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宋代官员休假制度述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D]. 孔令通. 吉林大学, 2021(01)
  • [2]金代官员卒后待遇研究[D]. 卜晓菲. 渤海大学, 2021(02)
  • [3]《汉书》复音词研究[D]. 易佳妮. 吉林大学, 2020(03)
  • [4]建构儒学学统: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研究[D]. 徐艳兰. 湖南大学, 2020(02)
  • [5]金朝进士群体研究[D]. 姚雯雯. 吉林大学, 2020(08)
  • [6]宋代诙谐话语研究[D]. 刘昳杰. 河南大学, 2020(02)
  • [7]北宋中晚期应天府士人交游与文学[D]. 梁秀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中日学者《天圣令》研究论着目録(1999—2017)[J]. 牛来颖,服部一隆.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 2018(00)
  • [9]宋朝寻医制度考论[J]. 何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 [10]清代官员休假研究[D]. 陈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宋代官假制度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