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肺气肿治疗处方

家畜肺气肿治疗处方

一、家畜肺气肿治疗验方(论文文献综述)

郭强,王卫,康峻,张佳敏,白婷[1](2020)在《家畜肺食用产品开发及其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脏是猪、牛、羊等家畜屠宰副产物之一,传统的利用方式是作为烹制菜肴的原料或制作民族特色食品,而较佳的综合利用途径之一是通过精深加工提取其活性物质、酶类、蛋白质等,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化工等领域制成高附加值产品。对其在食品领域的产品开发及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要综述。

康峻,王卫,郭强,张佳敏,白婷[2](2020)在《家畜肺综合加工利用及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猪和牛等家畜的肺是其屠宰加工的主要副产物之一,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不仅可作为烹制菜肴的食材,更可通过精深加工开发出酶类、蛋白、肽及糖类等应用于医药、化工和饲料制品等领域,如硫酸软骨素、肝素钠、转化酶、抑肽酶、组织凝血活酶、血管紧张素、糖胺聚糖等高附加值产品,对其在此领域的产品开发及技术研究进行了概述。

杨琦,李绍绒,郭云胶[3](2019)在《胡蜂产品的应用及前景》文中研究说明蜂产品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已成为国内外各个领域研究与开发的热点。本文论述了蜜蜂产品在农业、美容、医疗等领域中的应用,并提出开发另外一种我国资源丰富的胡蜂产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论述胡蜂产品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胡蜂产品在各领域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潘蝶[4](2019)在《攀援耳草的民间应用及其抗结核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结核病疫情严峻,2017年全球约1000万人感染结核病,死亡160万病例(包括30万HIV阳性结核病患者),加上世界各地耐多药结核菌和广谱耐药结核菌的剧增,导致目前结核病防治面临极大挑战,开发新型抗结核药物及新的辅助治疗迫在眉睫。民族医药是人类长期实践积累的资源宝库,是各民族长期运用传统药物与疾病奋斗的经验总和,为现代医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线索。长期被运用于结核病治疗的传统药物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和价格优势,对其进行收集、整理、研究不仅是对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也是对现代医药的重要补充。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民族学植物调查、民族学调查、植物化学研究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对15个民族涉及结核病治疗的传统单验方和复方进行整理,并从中筛选出18种民族药做进一步的活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部分民族药具有抗分枝杆菌活性。综合药物易获得性、民间应用情况等选择活性较好的攀援耳草(Hedyotis scandens Roxb.)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有效部位筛选及相关的化学成分分析,为攀援耳草民间应用提供科学的解释,也为攀援耳草的深入研究和开发运用奠定基础。整体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如下四个方面:(1)抗结核民族医药理论、药方整理。归纳了部分民族医药的临床基础理论(主要为苗、侗、瑶、彝)以及这些民族对结核病的认识、分类及诊治;总结了民族医药共同的用药特点;收集整理民族医药中用于治疗结核病(包括肺内结核和肺外结核)的单验方677首,复方477首,共计1154首。涉及15个民族,包括苗族、瑶族、侗族、彝族、土家、基诺族、壮族、黎族、德昂族、藏族、毛南族、仡佬族、水族、傣族、回族,以贵州的苗族、侗族居多;药物收集内容包含科属、形态、入药部位、地方名、汉语译名、产地、最佳采集方法和时间、用药禁忌等。(2)部分抗结核民族药活性初步定性验证。基于抗结核民族药验方内容,从中筛选出18种民族药进行科学性验证,利用乙醇提取法制备粗提物,以分枝杆菌属非致病模式菌株耻垢分枝杆菌为测试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初步定性判断药物粗提物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18种民族药粗提物中,金荞麦、攀援耳草、岩豇豆、矮地茶4种对耻垢分枝杆菌具有较明显的抑菌效果,其中以金荞麦和攀援耳草效果最为显着,在浓度为200 mg/mL时,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0 mm;500mg/mL时,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3 mm。而这些药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胶红酵母菌等几乎没有抑菌活性(仅金荞麦和岩豇豆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薇提取物对胶红酵母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说明上述药物对分枝杆菌具有特异性的抗菌活性,民间治疗结核药方具有较高的针对性。(3)攀援耳草抗分枝杆菌活性部位筛选。在上述基础上,对攀援耳草粗提物利用石油醚、二氯甲烷和正丁醇进行不同极性萃取及抑菌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其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二氯甲烷部位和正丁醇部位。进一步利用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对二氯甲烷部位进行分离,锁定攀援耳草活性部位在二氯甲烷:甲醇比例25:1、10:1、5:1段,为样品Fr.11-Fr.16,选择活性最好的Fr.13样品进行后续分离,该样品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二氯甲烷:甲醇比例15:1段。(4)攀援耳草挥发性物质成份鉴定。本研究首次利用GC-MS分析测定了攀援耳草三个萃取部位并鉴定了37种挥发性成分,它们涉及醛、酮、醇、酯类、不饱和烷烃等种类。综上,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抗结核民族药收集、整理工作进程;经过体外抗耻垢分枝杆菌活性实验初步验证了部分抗结核民族药的活性;对活性较好的攀援耳草活性部位进行了分离与追踪,证实了攀援耳草作为治疗结核病的民族药理用途,这为攀援耳草后期进一步筛选和分离抗结核活性物质及药物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张丹[5](2017)在《医学人类学视野下“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藏羌彝走廊”是我国西南一处南北走向、民族文化原生态保留较好,生态多样性十分丰富,独具生物文化内涵的民族走廊,是世界二十五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藏羌彝走廊”区域内生活着藏、羌、彝、纳西、苗等20多个少数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医药传统知识和文化。近年来该区域已经成为建筑历史理论和遗产保护领域探讨的热点,但其民族医药文化研究尚不系统,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该区域民族医药文化如何形成?如何分布?具有什么样的特色?经历了怎样的传承、发展和变迁?各民族医药怎样相互联系?如何在新形势下促进“藏彝羌走廊”民族医药文化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本论文从“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出发,立足于“一个中心、三个要素”,聚焦民族医药文化的多样性,重点探索民族医药体系的表现形态(古籍文献、医药理论、民间验方和常用药材)和变迁过程;总结“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的特征,从而阐明生态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共同影响民族医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规律,拓展和丰富民族医药文化研究的内容。进而结合民族医药传承和发展困境的研究,探讨“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整体性保护与传承策略和技术方法,揭示该区域民族医药传承和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研究假说:基于“藏羌彝走廊”生态、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及其民族医药文化尚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整理的现状,提出“以医学人类学为中心,开展基于生态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一个中心,三个要素”)的科学研究,有利于诠释‘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保护与传承的内在规律与特点”的假说。方法:运用医学人类学、民族植物学、文献计量学、民族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参与观察、文献查阅、数据统计等方法收集基础数据信息,运用Excel、NoteExpress、Citespace、TCMISS V2.5和ArcGIS等计算机软件辅助信息处理,开展针对研究对象的多维分析并将结果可视化。结果:(1)“藏羌彝走廊”地区的医药体系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当前的医药体系包括了现代医药、传统医药和民间医药三个部分,西方传教运动、新中国的“中草药”运动和农村医疗卫生政策等共同成就了“藏羌彝走廊”中现代医药绝对的优势地位,民族医药经历了长期的边缘化之后,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开始以替代医学的身份复兴。(2)“藏羌彝走廊”地区民族医药古籍文献贮量十分丰富、形式和种类多样、内容比较驳杂,除藏医药文献相对集中以外,其他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分散。但是均以古文字为主,图文并茂,但难以解读;保存的路径与宗教的关系密切,又与传统造纸工艺紧密结合,目前的挖掘和整理无论是技术方法上还是研究成果上都十分不够。(3)“藏羌彝走廊”地区各民族医药理论总体呈现“天人合一、二分多元”的特色,其完善程度良莠不齐,除藏医药理论外,其他民族医药理论都在近现代的学术研究中不断形塑,呈现出相互借鉴交流的趋势。(4)“藏羌彝走廊”地区各民族常用药物有近5000种,以植物药为主,藏、羌、彝等12个少数民族使用植物药达4370种,其中有十个少数民族使用动物药423种,只有藏、羌、彝三个民族使用矿物药142种;各民族都有独有的药物,藏族最多为2228种,其他11个民族的总和为1174种。各民族常用药物的药材的分布、共同使用情况以及用法的差异与民族居住的生态环境的差异有着一致性,也呈现出族源关系、民族交流历史等方面的影响。(5)“藏羌彝走廊”地区1261首民间验方的分析显示,验方配伍相似度不高,规律性不强,表现出各民族医药传统知识的多样性。验方药物以生活中比较普遍的药食同源的酒的使用频次最高,为138次,其次是主要分布于本地区的植物重楼,频次为54次,反映了民族医药与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紧密结合的特色;当前仍在使用的验方以治疗风湿骨病、妇科等当地常见病为多,是民间医药的优势病种,提示了科学探索的方向,也说明了随着医疗卫生环境的改变,民族医药也进行着调适。(6)传统的寺庙教育为藏医药的传承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其核心理念是与藏传佛教紧密结合的“修行”,与现代高等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羌医药和彝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均面临着规范化要求下的认证制度与当前的医疗实践不相融合的冲突;其他民族医药还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藏羌彝走廊”地区民族医药的保护和传承的关键问题在于主流医药体系的强势下,对有待完善的认证制度过分信赖,以及现代教育模式对传统培养模式的抛弃。(7)“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总体特色是“多样统一”,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决定民族医药特色的关键。根据各民族医药理论、实践和文化等研究的现状,各民族医药可分为五类,其中藏医药的传承和保护模式值得其他民族医药借鉴。结论:“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传承和发展,需要以医学人类学为中心,从生态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三个要素入手,通过全面、系统、动态地进行“一个中心,三个要素”研究,即开展田野调查、传统知识和民族植物学研究,探究和把握民族医药理论的哲学内核和诊疗实践整体特征;加强生态环境和民族医药资源可持续保护、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抢救性发掘和整理、特色诊疗适宜技术传承等,以保障“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可持续协调发展。创新点:(1)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要素”的创新研究模式。首次以医学人类学研究为中心,从生态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入手,对“藏羌彝走廊”区域民族医药的基础理论、常用药物、特殊疗法、验方配伍规律等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归纳总结出“藏羌彝走廊”区域民族医药存在着“多样统一”的特色。(2)首次系统阐述“藏羌彝走廊”生态多样性对民族医药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作用。论文以生态多样性为主要出发点,详细描述了区域内民族医药多样性的形成、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比较各民族医药理论、常用药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分别证明对区域内民族医药的特征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态多样性。(3)应用计算机数据库、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等方法进行辅助研究,发挥各软件的功能和优势,把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医学人文研究相结合,为民族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模式。

李丹[6](2015)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的医学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萨满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原始宗教形态,萨满教信仰作为一种精神依存,认为萨满通神就是萨满的真正所在。在萨满的观念和行为中,超自然的力量能够与超自然的世界来往,萨满医术亦并非简单的巫术,而是具有文化内涵的心灵医术。这一综合复杂的心灵医术中蕴含了许多的文化形态,因此,萨满医术和民族传统文化间的关系问题引起了文化精神医学、艺术人类学以及医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的广泛兴趣,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学和人类学相结合而产生的医学人类学,一直将人类的医疗模式看作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亚文化体系,用特定的方法研究探讨医学模式与社会文化类型间的关系问题。医学、巫术和宗教的紧密关系作为古代医学的特点,在几乎所有文化中存在过,既具有自发性,又具有强制性。它一方面在世代相传的习俗中、在教育中、在日常活动中已经化为人的自然本性;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一种稳定的强制源泉。萨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遗存的潜在价值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人类医疗行为的目的是改善人类的健康,我国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中,治病是萨满教的重要职能之一。关于萨满治病的研究主要有精神医学及医学人类学两个角度。在现实生活中上,在科学技术与医学不太发达的一些地域,萨满治病形式会内化为一种民间治疗形式仍被运用。萨满治病现在可以将其概括为是一种精神治疗形式,是从精神上缓解和调整病人的病痛和神经紧张。本文通过对我国北方各民族萨满医疗行为的考察和论述,初步探讨了萨满教医学在文化领域的意义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萨满教医学的特征和发生机制等问题。在整理文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医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宗教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所述理论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和阐释。首先,对萨满教予以概述并分析了萨满教的文化特征与宗教观念,探讨了萨满教的功能及作用。其次,我国北方各少数民族的萨满教医疗仪式和行为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维吾尔族和锡伯族以及北方地区萨满的医疗实践。再次,借助现代医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了萨满教医学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机制。指出萨满医术的精神治疗机制主要以信力效应、暗示作用,采用民俗性心理辅导、综合疗法、群体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以及萨满医疗方面的用药考察、萨满医疗中的婚育保健。最后,从古为今用的身心和谐技术、萨满医学的科学价值及文化价值几方面探讨了萨满医疗实践内涵,从巫文化的视角,探讨抛却萨满极具迷信色彩的外衣后,开掘其在心理学与精神医学中的研究价值,丰富医学研究的文化内涵。

李方[7](1995)在《动物脏器药膳在老年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物脏器药膳在老年病中的应用李方广西中医药学会530021南宁市桃源路35号所谓脏器药膳,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我国传统的独特烹饪技术,将中药与具有药用价值的动物脏器进行加工,烹制成的色香味形俱佳的药膳[1]。它使人们在饮食之中达到防治疾病...

张邦杰[8](1962)在《元亨疗马集“卅六起卧症”的初步分析(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2.肠入阴从古籍的记载来看,肠入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肠中有一窍,穴如钱来大,透入小肠于阴囊中”。主要症状是:“同头看腹示医人,臀囊一冷一边硬”。这显然是说明,小肠经腹股沟坠入阴囊中,现称为“阴囊赫尼亚”或“阴囊疝气”,中医叫“狐疝”,其特征为“有形如瓜,有声如蛙,或上于腹,或下于囊”。另一种是极其严重的疝痛,“连连起卧,顾腹囘头,行如酒醉,汗出无休。脉色,脉如乱发,色似炱煤”,是一种“无方无则治之”的绝症。有人认为是“肠变位”。

李丽华[9](2017)在《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小鼠体内抗包虫病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对8个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进行小鼠体内抗包虫活性的药效学评价;对具有抗包虫活性的11个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进行体内/体外安全性评价。方法:⑴8个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体内抗包虫病药效学评价(1)通过Blisss法测定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的LD50值,并依据LD50值设计给药剂量;采用腹腔注射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囊泡接种昆明白小鼠以制备包虫病模型并运用B超检测其成模性;(2)以阿苯达唑(ABZ)和去氢骆驼蓬碱(HM))作为双阳性药物,衍生物(DH-082、DH-208、DH-287、DH-274、DH-211、DH-399、H-2-98、H-2-3)以腹腔注射给药途径干预14天后,考察囊湿重、抑囊率、囊泡数目和囊泡直径的权重评分、组织病理学检测、囊泡透射电镜。⑵11个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体内/体外安全性评价(1)体内亚慢毒性试验,采用ABZ和HM作为双阳性药物,依据药效学有效剂量值设计给药剂量,以腹腔注射给药途径干预28天后,考察给药后小鼠的一般情况、摄食量、体重、血生化、血常规、脏器系数及组织病理学指标,(2)体外细胞毒性试验,采用神经细胞PC12和小鼠正常肝细胞NCTC1469作为细胞株,以HM为阳性药物,运用MTT法检测6个不同浓度的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8个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体内抗包虫病药效学评价结果,小鼠造模成功率为70%;经药物干预后,囊湿重、囊泡的病理和囊泡透射电镜(TEM)超微结构结果均表明除衍生物H-2-3外,其余7个衍生物(DH-082、DH-208、DH-287、DH-274、DH-211、DH-399、H-2-98)对小鼠体内的包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破坏作用,肝组织病理学结果也显示此7个衍生物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肝组织汇管区周围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的水肿和坏死,且其中5个衍生物(DH-082、DH-208、DH-287、DH-399、H-2-98)与阳性药物相当;囊泡数目与囊泡直径的测定结果进一步显示其中5个衍生物(DH-082、DH-208、DH-274、DH-399、H-2-98)对囊泡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与阳性药相当。11个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体内/体外安全性评价结果,经药物干预后,与空白组相比,小鼠行为、摄食量、体质量、脏器系数均无明显差异;血常规指标结果显示,除ABZ及衍生物H-2-98组小鼠未见血常规异常外,HM和10个衍生物(DH-004、DH-109、DH-145、DH-208、DH-211、DH-287、DH-330、DH-082、DH-399、DH-274)均出现不同指标的异常值,但恢复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生化结果,除ABZ及4个衍生物组(DH-004、DH-145、DH-330、H-2-9)小鼠血生化未见异常外,HM和7个衍生物组(DH-109、DH-082、DH-211、DH-208、DH-274、DH-287、DH-399)的小鼠均出现不同指标的异常值。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小鼠6个脏器组织的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除衍生物高剂量组(HM、DH-208、DH-211、DH-274、DH-287)肝组织及脑组织出现病理学改变外,其余衍生物未见心、脾、肺、肾病理学改变,经停药14后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体外神经毒性和肝毒性行试验:MTT实验和细胞凋亡率结果均显示,对于PC12细胞,有4个衍生物(DH-004、DH-330、DH-109、H-2-98)的LC50值大于HM,同时细胞凋亡率小于HM;对于NCTC1469细胞,有6个衍生物(DH-145、H-2-98、DH-330、DH-004、DH-109、DH-082)的LC50值大于HM的LC50值,同时细胞凋亡率小于HM。结论:综合分析各评价指标,8个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小鼠体内抗包虫病药效学结果表明,7个衍生物(DH-082、DH-208、DH-287、DH-274、DH-211、DH-399、H-2-98)具有较好的体内抗包虫效果,其中5个衍生物(DH-082、DH-208、DH-287、DH-399、H-2-98)与阳性药ABZ、HM相当。11个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小鼠内/体外抗包虫病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安全性优于阳性药物HM的有4个衍生物(DH-004、DH-330、DH-109、H-2-98)。本研究结果为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的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孙建[10](2016)在《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久以来,艾草和艾灸广泛被用来治病救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艾文化。艾文化是由中医药学、民俗学、饮食学、社会学、农学等多学科领域交叉形成的文化表现形式,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根植于艾文化基础上的艾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艾草、艾灸相关的民俗、医药、饮食、养生保健等各种文化遗产的总称,这其中包括诸如思想、人物、书籍、技术、器具等方面,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对艾草以及艾文化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考证是解读中国古代医学史乃至社会史中诸多历史现象的重要参考。艾文化的历史特征是以艾草作为基点进行解析。本文着重梳理中国古典文献中关于艾草的记载,对其名实进行考证,梳理出艾草有冰台、艾蒿、蕲艾、黄草、医草、灸草等二十几种别名,并且结合古代文献中文字与图例来探究其历史原貌,通过古今对比对艾草成分和功效在各个时期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具象化艾草以及艾草延伸的作用与艾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以便能更全面认识艾的历史作用与艾文化历史内涵。艾灸是艾文化遗产的核心,是艾和火的有效结合,历史非常悠久,是最能代表中国艾文化的文化载体。根据对古籍文献的梳理,艾灸文化的历史传承可分为起源与发展、鼎盛、稳定与衰落和再次兴起四个阶段。早在三国时期曹翕就撰写了我国史上首部灸法专着《曹氏灸方》,到了两晋至唐是灸法的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一些灸法大家及代表性着作。唐宋时期灸法最为盛行,达到了艾灸发展的鼎盛,此时期灸法大家的出现、涌现大量灸疗专着、灸法的专门化和普及化是灸法达到历史高潮主要标志。明清灸法继续发展,但相对唐宋有所缓和。清末至民国时期,艾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对于近现代艾灸的研究,文章以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在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澄江针灸学派为个案,通过研究澄江学派近百年来针灸学保护与传承中走过的艰辛和曲折,以传承人、代表作和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突破口,力争找到对该学派针灸事业得以活态传承至今的原因,通过全方位的剖析艾灸文化的历史脉络,力图勾勒出艾灸文化的历史特征。同时,通过对艾灸有病治病、未病寻病、无病养生“三位一体”和驱寒邪、补元阳、通经络、调正气“四效合一”特点的古典文献进行梳理,探讨艾灸被中国古代人们所推崇,至今长盛不衰的原因。另外,对各时期的艾灸重要传承人、传承人代表作、灸疗的重要思想、对外交流及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探究艾灸事业对于中华医学复兴、针灸学术发展以及现代针灸理论体系的构建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参考价值与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除了治病救疾之外,由于艾草无毒、温中、逐冷、除湿等药用特性而被古代人们用于日常饮食当中或进行食疗。通过对于古代文献的梳理,考证了艾草茶、艾草汁、艾草酒的发展与传承,指出艾草茶不仅具有平喘、镇咳、祛痰、止血、凝血、镇静、抗过敏等治疗效果,同时,还有预防感冒、抗肿瘤、护肝利胆、保护心血管的辅助治疗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艾食用在中国历史上分类以及传承情况,指出了艾草是作为中国古代人们常用食料。另外,通过对中日韩三国艾草茶、艾草汁、艾草酒的使用现状,论证了中日韩三国艾饮食文化的异同点。以艾草为中心的民俗文化是一个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且与艾草紧密联系的端午节中。通过对端午挂艾历史的考证、古今挂艾的调查、挂艾的功效(辟邪、厌胜、治病)和洗艾浴的作用四方面来肯定艾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促进了以艾草为主题的具有宝贵民俗文化的文学作品的诞生,并且能进一步探讨以“艾”姓起源为着重考证基础点的姓名文化核心内容。从社会学、历史学、植物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又的运用分析,来探索艾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找寻艾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衍变历程中的作用,从而更为有效的解读中华文化的精髓内涵。尤其是,对于“鲜艾入膳”的药食同源理论分析、艾草洗浴的民俗考证、“艾”字的书写方式不同辨析,都是对艾文化的有效补充。所以,对于艾草的“俗、食、药、灸”四位一体特性的考证研究,是真实反映整个艾文化的重要核心,亦能更为全面和真实描绘出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艾草使用的历史社会图景,为当今有效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提供历史借鉴。艾民俗文化是具有文化资源的区域特点分布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艾民俗文化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都具有自身的地方性民俗特色。另外,从艾文化资源的内部构成要素来看,不同属性的艾文化资源存在着非兼容性,乃至矛盾与冲突。这些艾文化资源,或者说是艾民俗文化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均衡与文化资源属性的内部矛盾,会造成文化资源开发和实现资本化转向的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实现文化资源间的融合,使艾民俗文化整体资源的优势得以发挥,要将艾民俗文化进行合理的配置、组合、交融、整合,遵循最优化的原则,既要突出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又要兼顾区域文化资源个性化的塑造与培育,将不同的文化内容、文化形式的最优良方面组合为一体,使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最优化。从实际出发,寻找探索最适合本地特点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不盲目跟风,做到具有自身独立特性的艾民俗文化,但是又符合整体艾民俗文化的体系要求。针对现今艾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的现状,通过比较中日韩三国对艾草的利用和艾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异同,提出了四点对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其一,政策的持续性保护;其二,中医文化与流派的保护;其三,艾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其四,艾草及艾草专利的保护。在以上四点建议的基础上,构建起艾文化保护体系,提出对艾文化遗产开发应从种植加工的产业化、艾文化遗产开发的多元化和传承的国际化着手,要有意识地树立一些优秀的榜样,鼓励更多的企事业从事艾相关产品的研究,打造艾文化的知名品牌,积极将艾文化与国际接轨,搭建优质化的国际宣传平台,从而带动艾草产品和产业的发展。

二、家畜肺气肿治疗验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畜肺气肿治疗验方(论文提纲范文)

(1)家畜肺食用产品开发及其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应用于传统食品
2 蛋白质产品开发
3 功能性强化食品开发
4 保健产品开发
5 结语

(2)家畜肺综合加工利用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取酶类产品
    1.1 转化酶
    1.2 抑肽酶
    1.3 组织凝血活酶
2 制取蛋白及肽类产品
    2.1 胶原蛋白
    2.2 抗氧化肽
    2.3 蛋白肽
    2.4 肉类香精
3 制取硫酸软骨素肝素钠及其他产品
    3.1 硫酸软骨素
    3.2 肝素钠
    3.3 表面物质及悬浊液
    3.4 糖胺聚糖
4 结语

(4)攀援耳草的民间应用及其抗结核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全球及中国结核病疫情严峻
        (二)耐药结核尤其是耐多药结核及广谱耐药结核是一个持续的威胁.
        (三)我国传统医药知识多样,民间应用广泛
        (四)传统医药是抗结核药物开发的宝库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结核病西药治疗方案及不良反应
        (二)抗结核传统药及其有效成分研究现状
        (三)攀援耳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评述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传统医药与传统药
        (二)民族医药与民族药
        (三)地方性知识
        (四)民族植物学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族医药中抗结核民族药文献梳理
    一、民族医药基础理论整理与研究
        (一)民族医药文献资料的来源
        (二)苗、侗、瑶、彝医药的基础理论
        (三)苗、侗、瑶、彝医药对结核病的认识、分类及诊治
    二、抗结核民族药验方的收集与整理
        (一)验方来源
        (二)对来源文献的收集整理方法的分析
        (三)抗结核民族药验方的统计与分析
        (四)民族医药用药特点
    三、18种民族药乙醇粗提物体外抑制耻垢分枝杆菌活性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与讨论
        (四)小结
第二章 攀援耳草在民间应用情况调查研究
    一、调查区域概况
    二、调查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民族学、民族植物学调查方法
    三、调查结果
        (一)关键人物基本信息
        (二)调查情况
    四、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攀援耳草抗结核活性部位筛选
    一、攀援耳草萃取物的GC-MS分析及活性部位筛选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二、攀援耳草二氯甲烷部位抗耻垢分枝杆菌活性部位筛选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与讨论
        (四)小结
第四章 攀援耳草民间用途的科学内涵
    一、攀援耳草粗提物及不同提取部位抗耻垢分枝杆菌活性
    二、攀援耳草中已知的化学成分的抗结核活性
        (一)齐墩果酸
        (二)白桦酸
        (三)槲皮素
        (四)芹菜素
结语与展望
    一、结语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一、个人简介
    二、科研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课题项目
    三、获奖情况
附录一 :民族植物学调查提纲
附录二 :田野调查相关照片

(5)医学人类学视野下“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引言
    1 “藏羌彝走廊”的定义与特色
        1.1 “藏羌彝走廊”的提出
        1.2 “藏羌彝走廊”的地理
        1.3 “藏羌彝走廊”的民族
        1.4 “藏羌彝走廊”的语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假说
    4 研究方法
        4.1 医学人类学研究方法
        4.2 文献数据的挖掘整理
        4.3 理论总结和策略分析
    5 研究思路
第一章 “藏羌彝走廊”的多元医药体系
    1 “藏羌彝走廊”多元医药体系的形成
    2 现代医药体系
        2.1 生物医药
        2.2 中医药
    3 民族医药
        3.1 藏医药
        3.2 羌医药
        3.3 彝医药
    4 民间医药体系
        4.1 宗教仪式治疗
        4.2 大众医药知识
        4.3 其他民族民间医药
    5 本章总结
第二章 “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的文化内涵
    1 “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古籍文献与口传史诗
        1.1 “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基本情况
        1.2 “藏羌彝走廊”口传古籍中的医药文化
        1.3 “藏羌彝走廊”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现状
    2 “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理论的总结与民族文化的交流
        2.1 各民族医药理论概述
        2.2 各民族医药诊疗方法的对比分析
        2.3 讨论
    3 “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的符号化与其开发与利用
        3.1 “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利用
        3.2 “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及适宜诊疗技术推广
    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的科学价值——常用药物和验方的对比分析
    1 常用药物的对比分析
        1.1 药物的种类及其特征分析
        1.2 共用药材的使用情况对比
        1.3 基于聚类分析的药物亲属谱系图
        1.4 小结
    2 民间验方及其配伍规律的对比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民间验方的配伍规律
        2.3 结果与讨论
    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民族医药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及生态多样性的关系——“藏羌彝走廊”特色民族医药文化举隅
    1 非药是药的“酒”——民族医药中的酒文化
        1.1 “藏羌彝走廊”特色酒及酒文化
        1.2 酒在医药中的使用
        1.3 总结与讨论
    2 “毒”与“药”——“榜阿”、“都拉”和铁棒锤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2.1 藏、羌、彝医药常用乌头属植物基原
        2.2 藏、羌、彝民族医中使用铁棒锤的品种考查
        2.3 铁棒锤在藏族和羌族医药中的炮制和使用
        2.4 总结与讨论
    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民族医药知识传承的模式和困境
    1 藏医药的传承模式及其变迁
        1.1 游学和拜师
        1.2 寺庙传承
        1.3 藏医现代学校教育
        1.4 传统与现代的传承冲突
    2 “谁是羌医?”——彝医和羌医的传承困境
        2.1 羌医药规范化的场域
        2.2 民间老羌医的“出山”与退出
        2.3 谁是羌医?
    3 其他民族医药的传承现状
    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1 研究结果总结
        1.1 “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的特征
        1.2 “一个中心,三个要素”的民族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模式
    2 “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2.1 开展以田野调查为核心的医学人类学研究
        2.2 加强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挖掘和整理
        2.3 开展民族植物学研究,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民族医药文化的有机结合
        2.4 改革和创新民族医药管理,建立“师承-家传-寺庙-高校”四位一体的特色教育模式
    3 特色与创新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国内外传统医药的医学人类学研究趋势和热点
    参考文献
综述二“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的医学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历史与文化文本中的萨满
    1.1 萨满的定义与类型
    1.2 萨满教的历史渊源
    1.3 萨满的思想观念
        1.3.1 萨满教的自然崇拜与天神崇拜
        1.3.2 萨满教的图腾崇拜与生殖崇拜
        1.3.3 萨满教的灵魂观与祖先崇拜
    1.4 萨满的功能
        1.4.1 萨满的政治和军事功能
        1.4.2 萨满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 各族萨满医疗概说
    2.1 赫哲族萨满及其祛病
        2.1.1 赫哲族与萨满
        2.1.2 萨满治病过程
        2.1.3 专治瘟疫的萨满
    2.2 达斡尔萨满及其祛病
        2.2.1 雅僧萨满传说
        2.2.2 达斡尔族萨满的职能
        2.2.3 萨满斯琴褂及其治病方式
    2.3 鄂温克族萨满与祛病
        2.3.1 鄂温克族萨满的分类
        2.3.2 鄂温克族萨满的职能
        2.3.3 鄂温克族萨满的治病祈福祭词
    2.4 鄂伦春族萨满与祛病
        2.4.1 鄂伦春族萨满分类
        2.4.2 跳神治病
    2.5 维吾尔族萨满与祛病
        2.5.1 维吾尔族先民与萨满教
        2.5.2 现代维族人对于萨满教的信仰
        2.5.3 维吾尔萨满治病仪式
        2.5.4 维吾尔族萨满祛病方式
    2.6 锡伯族萨满及其医疗实践
        2.6.1 锡伯族的萨满
        2.6.2 锡伯族萨满治病的仪式
        2.6.3 锡伯族萨满诊病的方法
    2.7 北方萨满的其他民间疗术
第三章 萨满祛病与精神医学
    3.1 萨满医术:精神治疗
        3.1.1 信力效应
        3.1.2 暗示作用
    3.2 萨满医术与精神治疗
        3.2.1 民俗性心理辅导
        3.2.2 民俗心理辅导的一般性治疗的功效
    3.3 萨满医术的综合疗法
    3.4 群体医疗
    3.5 萨满医疗中的用药考察
        3.5.1 求药
        3.5.2 炮制与储藏
        3.5.3 常用草药与动植物药
    3.6 萨满医疗中的婚育保健
        3.6.1 健肾保健按摩
        3.6.2 生育、育婴保健
第四章 萨满医疗实践及其内在价值考察
    4.1 古为今用的身心和谐技术
    4.2 萨满医学的潜在科学价值
    4.3 萨满医学的文化价值
结语
致谢
引用文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创新点说明

(9)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小鼠体内抗包虫病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小鼠体内抗包虫病药效学评价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和结果
        1.3 讨论
    2.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体内/外抗包虫病安全性评价
        2.1 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体内抗包虫病亚慢毒性试验
        2.1.1 实验材料
        2.1.2 研究方法和结果
        2.1.3 讨论
        2.2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2.2.1 实验材料
        2.2.2 研究方法和结果
        2.2.3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艾草名实及其种植加工
    第一节 艾草名实
        一、艾草的植物形态
        二、艾草的本草学记载
        三、艾草的种类
        四、艾草的成分与功效
    第二节 艾草的种植
        一、种植方式与技术
        二、田间管理
        三、采收和储藏
    第三节 艾草的加工
        一、艾叶的炮制
        二、艾绒的加工
        三、艾炷的制作
第二章 艾灸文化
    第一节 艾灸的基础
        一、艾绒取火
        二、艾灸材料
        三、艾灸器具
    第二节 艾灸的历史传承
        一、艾灸的起源与发展
        二、艾灸的鼎盛时期
        三、艾灸的稳定与衰落
        四、艾灸的再次兴起
    第三节 艾灸的功效
        一、艾灸分类
        二、艾灸防病
        三、艾灸治病
        四、艾灸诊治疾病谱
第三章 艾饮食文化
    第一节 艾草茶发展与传承
        一、艾草茶历史
        二、艾草茶的加工及种类
        三、艾草茶功效
    第二节 艾草汁与艾草酒
        一、艾草汁
        二、艾草酒
    第三节 艾食用文化
        一、艾食用历史
        二、艾食用分类
    第四节 中日韩艾饮食文化的比较
        一、中日韩艾草茶的交流
        二、中日韩艾食用文化的差异
第四章 艾民俗文化
    第一节 端午挂艾
        一、端午挂艾历史
        二、端午挂艾调查
        三、端午挂艾功效
    第二节 艾草浴
        一、艾草浴历史
        二、艾草浴分类
        三、艾草浴功效
    第三节 中日韩艾民俗文化的比较
        一、挂艾草
        二、戴艾虎
        三、洗艾浴
    第四节 艾其它民俗
        一、“艾”字与姓和名
        二、艾草护种
        三、艾草与文学作品
        四、艾草与礼俗和科技
第五章 艾文化遗产传承困境与保护
    第一节 艾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
        一、艾灸发展的困惑
        二、艾文化遗产的遗失和变味
        三、艾草研究不够深入
    第二节 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
        一、艾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二、艾相关专利的保护
        三、中医文化的保护
    第三节 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一、促进遗产主体的多元化
        二、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
        三、推动艾产品的开发
        四、拓宽艾草的利用领域
        五、构建艾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参加学术会议

四、家畜肺气肿治疗验方(论文参考文献)

  • [1]家畜肺食用产品开发及其技术研究进展[J]. 郭强,王卫,康峻,张佳敏,白婷. 农产品加工, 2020(06)
  • [2]家畜肺综合加工利用及其研究进展[J]. 康峻,王卫,郭强,张佳敏,白婷. 农产品加工, 2020(05)
  • [3]胡蜂产品的应用及前景[A]. 杨琦,李绍绒,郭云胶. 第二届世界蜂疗大会、世界中联蜂疗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4]攀援耳草的民间应用及其抗结核活性研究[D]. 潘蝶. 贵州民族大学, 2019(08)
  • [5]医学人类学视野下“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多样性研究[D]. 张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6]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的医学文化研究[D]. 李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11)
  • [7]动物脏器药膳在老年病中的应用[J]. 李方. 广西中医药, 1995(03)
  • [8]元亨疗马集“卅六起卧症”的初步分析(续)[J]. 张邦杰.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1962(04)
  • [9]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小鼠体内抗包虫病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D]. 李丽华.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5)
  • [10]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D]. 孙建.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1)

标签:;  ;  ;  

家畜肺气肿治疗处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