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血管畸形的血管结构及栓塞治疗

髓内血管畸形的血管结构及栓塞治疗

一、髓内血管畸形的血管构筑学及栓塞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李喆[1](2018)在《脑深部动静脉畸形的特征、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栓塞联合伽马刀治疗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脑深部动静脉畸形的特征分析研究目的:研究脑深部动静脉畸形(deep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d AVM)的自然史、临床特点及血管构筑学特征。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006-2016年收治的80例d AVM和449例表浅AVM(superfici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s AVM)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对比分析自然史、临床特点及血管构筑学特征的不同。研究结果:(1)dAVM患者年平均出血率4.17%,年平均再出血率73.6%,均高于s AVM患者(分别为1.93%,9.3%)。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d AVM出血时间更早(log-rank,P=0.006)。(2)与sAVM患者相比,dAVM患者年龄较小(22[15,30.75]VS 30[21,45],P<0.001),多以出血为首发临床表现(82.5%VS 59.5%),癫痫(1.3%VS 15.8%)、头痛(3.75%VS 14.3%)比例较小;出血部位以脑出血破入脑室最多(42.4%VS 18.0%),其次为脑出血(28.8%VS 54.3%)、脑室出血(27.3%VS 15.7%),较少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2%VS 12%);且入院m RS 3-5分的患者更多(23.8%VS 12.2%,P=0.006)。(3)与sAVM相比,dAVM Spetzler-Martin分级(Spetzler-Martin grade,SMG)Ⅳ-Ⅴ的比例更高(50.0%VS 14.0%;P<0.001),病灶分布多弥散(66.3%VS 47.2%;P=0.002),深部穿支供血比例高(87.5%VS 6.0%;P<0.001),供血动脉最大直径多≤1mm(63.8%VS 31.8%;P<0.001),且供血动脉数量多为5支以上(62.5%VS 40%;P=0.001),Buffalo分级4-5级比例高(76.3%VS 34.7%;P<0.001),多为深部静脉引流(68.8%VS 18%;P<0.001),单一深静脉引流比例高(56.3%VS 16%;P<0.001)。研究结论:dAVM多以出血为首发临床表现,有更高的出血及再出血风险,且出血时间较早,这使得d AVM患者年龄较小。d AVM出血部位多为脑室内出血及脑出血破入脑室,较少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及再出血后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率均较高。d AVM的SMG更高,供血动脉多有深部穿支动脉参与,供血动脉数量较多,畸形团分布弥散,以上特点均决定了d AVM结构更加复杂,治疗难度及风险更高。d AVM其本身位于深部,多数为深静脉引流,与d AVM出血风险高相关。第二部分脑深部动静脉畸形出血危险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探讨脑深部动静脉畸形(deep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d AVM)出血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016年长海医院收治的80例d AVM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价危险因素对未出血生存的影响。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女性(P=0.024)、年龄较小(P=0.047)、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 A)参与供血(P=0.037)、合并动脉瘤(P=0.008)特别是合并畸形团内动脉瘤(P=0.019)是d AVM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中,女性(OR=6.9,95%CI:1.236.7,P=0.025)、Ach A参与供血(OR=4.4,95%CI:1.117.6,P=0.035)和合并畸形团内动脉瘤(OR=6.1,95%CI:1.231.9,P=0.033)是d AVM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进一步发现,女性(log-rankχ2=5.208,P=0.022)、Ach A参与供血(Log Rankχ2=7.554,P=0.006)、合并畸形团内动脉瘤(Log Rankχ2=6.085,P=0.014)的d AVM出血时间较早。研究结论:女性、AchA参与供血、合并畸形团内动脉瘤是d AVM破裂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出血发生时间较早。第三部分栓塞联合伽马刀治疗脑深部动静脉畸形研究研究目的探讨栓塞联合伽马刀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Gamma knife surgery,EVT+GKS)脑深部动静脉畸形(deep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d AV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与治愈和治疗后再出血相关的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6年长海医院行EVT+GKS治疗的27例d 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介入治疗资料、伽马刀治疗资料、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资料,并对治愈和治疗后再出血可能的因素行单因素分析。研究结果27例EVT+GKS治疗的d AVM患者,平均随访36.4个月,9例(33.3%)治愈,4例(14.8%)发生再出血,治疗后年平均再出血率4.88%,26例(96.3%)m RS评分0-2分,2例(7.4%)预后恶化。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治愈相关的因素包括AVM直径<3cm(P=0.004)、Spetzler-Martin分级(Spetzler-Martin grade,SMG)≤Ⅲ级(P=0.013)、畸形团分布集中(P=0.011)、供血动脉数量<5支(P=0.001)、Buffalo分级(Buffalo grade,BG)<4级(P=0.030)、单支静脉引流(P=0.003)、单一深静脉引流(P=0.003)、栓塞体积≥50%(P=0.013)、残余畸形团分布集中(P=0.004)、栓塞后无危险结构(P=0.026)、剂量曲线>52%(P=0.046)、中心剂量≤31Gy(P=0.042)。与治疗后再出血相关的因素包括AVM直径大(P=0.044)、栓塞后仍有危险结构(P=0.004)。研究结论EVT+GKS治疗d AVM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完全闭塞率,并不增加出血风险,同时可以达到良好的预后。直径<3cm,SMG≤Ⅲ级,结构简单的d AVM更容易治愈。优先栓塞出血危险结构,尽可能减少畸形团体积,使参与畸形团分布集中有助于提高d AVM闭塞率,并减小伽马刀治疗的中心剂量。

李星海[2](2018)在《脑动静脉畸形伴发动脉瘤出血风险因素分析及介入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别探讨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BAVM)出血的风险因素和BAVM伴发动脉瘤出血风险因素及介入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BAVM患者,其中包括42例脑动静脉畸形伴发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脑动静脉畸形伴发动脉瘤患者根据术中造影结果,分析AVM血管构筑学特点,制定相应治疗方案。介入治疗术后3个月到1年分别复查DSA,明确病灶有无复发。[结果]对105例BAVM患者的单因素分析表明,造成BAVM破裂出血的因素有病灶的位置和大小、供血动脉类型和数目、引流静脉类型、数目和形态及有无合并动静脉瘘和动脉瘤。多因素Logisitic分析发现病灶位置和大小、供血动脉类型和数目、引流静脉的数目和类型以及合并动静脉瘘和动脉瘤为出血的风险因素,而引流静脉扩张可能是保护因素。42例BAVM伴发动脉瘤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病灶位于幕下、畸形团大小<3cm、深静脉引流、Spetzler-Martin分级Ⅲ-Ⅳ以及Redekop分型Ⅰ和Ⅱa型动脉瘤是出血的风险因素。38例患者行介入术后并经康复治疗后格拉斯哥结果(Glasgow outcome score,GOS)评分>4分,1例患者视力受损,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1例死亡。所有随访患者予以复查DSA,AVM均未复发且动脉瘤栓塞良好。[结论]临床上对BAVM病灶位于幕下或大脑深部、畸形团<3cm、单支静脉引流、合并动静脉瘘和动脉瘤、单纯穿支动脉供血及多支供血动脉的BAVM患者应尽早处理,以降低出血造成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合并动脉瘤的BAVM更易出血。Ⅰ、Ⅱa型动脉瘤更易出血,但Ⅱb及Ⅲ型也易出血,出血后果严重。应该摒弃Ⅱb型和Ⅲ型动脉可观察或治疗后可缩小的观点,对低破裂出血风险的动脉瘤采取积极的治疗策略,克服治疗难度的权重应明显大于治疗可能产生的并发症的考虑,以争取解除BAVM合并动脉瘤高出血率的重大威胁。在BAVM合并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出血患者应优先处理出血病灶;未出血患者,Ⅰ型和Ⅱa型动脉瘤可同畸形血管团一并栓塞,对直径较小供血动脉或穿支动脉动脉瘤应优先治疗,Ⅱb型和Ⅲ型动脉瘤可在畸形血管团完全栓塞后再处理。通过术前造影明确血管构筑学特点以及潜在的出血风险因素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介入栓塞治疗BAVM合并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景英朝,姚晓腾,谢乙团[3](2014)在《破裂出血的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分析(附42例病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单用onyx胶栓塞或结合显微手术治疗以颅内出血为表现的动静脉畸形(AVM)的经验。方法选择2010—2013年临床表现为自发性颅内出血的42例患者,造影明确为脑动静脉畸形,单使用onyx胶栓塞或结合显微手术治疗,进行疗效及并发症分析。结果自发性颅内血肿量较少的I-II级AVM患者中17例仅使用onyx胶栓塞,获得痊愈机会。5例部分栓塞及复查显影的行Y刀治疗。10例颅内血肿量较大,在15 d内开颅手术的II-III级AVM患者,术前部分栓塞,降低开颅手术风险。5例IV级AVM,急性期栓塞瘤巢内动脉瘤,降低短期再出血几率,为后期续贯栓塞提供机会。结论对表现为颅内出血的AVM患者,识别血管构筑学特点,并行完全或靶向性栓塞,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田纪云[4](2014)在《硬脑膜动静脉瘘治愈性栓塞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 DAVF)颅内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比较不同栓塞材料在DAVF治疗中的疗效,并探讨Onyx治愈性栓塞治疗DAVF的手术技巧,为DAVF治愈性栓塞治疗积累临床经验,提高DAVF的临床治疗水平和疗效。材料和方法:回顾总结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2012年1月到2014年4月收治的21例DAVF患者。将病例分成:颅内出血组和不出血组。收集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提取临床资料、血管构筑学特征等参数,对比两组DAVF在上述参数上的差异,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行颅内出血的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15例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Onyx(型号为Onyx-18)、聚乙烯醇(Professional Video Assistant,PVA);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的途径为:经股静脉→颈内静脉→岩下窦→海绵窦,栓塞材料为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GDC)+Onyx。所有患者栓塞术后即刻造影了解瘘口封闭情况,并随访3个月至2年。结果:对21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分析,(1)一般资料:年龄31-76岁,平均50.00±10.5岁;男性14例(66.67%),女性7例(33.33%)。(2)临床表现:颅内出血14例,不出血7例;出血组男性12例(85.71%),女性2例(14.29%),具有差异(P=0.017)。(3)血管构筑学特征:①瘘口部位:女性患者中,瘘口位于海绵窦区4例、大静脉窦区3例(侧窦区1例、窦汇区1例、上矢状窦区1例),男性无海绵窦区,大静脉窦区14例(侧窦区3例、上矢状窦区5例、窦汇区2例,天幕-乙状窦区4例),具有显着差异(P=0.006);出血组无海绵窦区DAVF,大静脉窦区DAVF14例,具有差异(P=0.017)。②供血动脉:颈外系统53支,颈内系统9支,椎-基底系统13支。③Borden分型:Ⅰ型5例、Ⅱ型3例、Ⅲ型13例;出血组Borden Ⅰ型+Ⅱ型共3例,Borden Ⅲ型11例,具有差异(P=0.041)。(4)将单因素分析中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3项:男性,大静脉窦区瘘口,Borden Ⅲ型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男性(P=0.009),大静脉窦区(P=0.002),BordenⅢ型(P=0.034),是DAVF患者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治疗:(1)本组21例患者中,经血管内治疗15例,Onyx单独经动脉栓塞10例,GDC+OnyX经静脉栓塞2例;PVA术前栓塞联合外科手术2例,PVA栓塞后再行Onyx经动脉栓塞1例。(2)Onyx经动脉一次性瘘口完全闭塞的有10例,瘘口处血流明显减少1例,2个月后复查再次行第二次栓塞治疗,瘘口闭塞完全;采用GDC+Onyx经静脉途径联合栓塞的有2例,栓塞后瘘口部分栓塞和完全栓塞各1例,入路途径为股静脉→颈内静脉→岩下窦→海绵窦。(3)本组病例中无并发症及死亡病例。(4)治疗病例在2个月至2年的随访中,GOS评分5分12例,4分1例,3分1例。失访1人。结论:(1)颅内出血是DAVF常见的临床表现。男性以大静脉窦区多发,颅内出血率高;女性以海绵窦区多发,颅内出血率较低。(2)DAvF供血动脉复杂多样,以颈外系统的脑膜中动脉和枕动脉多见。(3)Borden分型简单有效,是DAVF颅内出血影响因素,BordenⅢ型颅内出血率高。(4)Onyx-18栓塞DAVF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可达治愈性栓塞。(5)Onyx-18经动脉途径治疗DAVF,理想栓塞部位是闭塞瘘口和引流静脉近端。(6)动脉途径采用Onyx-18治疗DAVF,常选颈外动脉进行栓塞治疗。(7)对于海绵窦区多源多支供血的DAVF,经静脉途径微弹簧圈联合Onyx栓塞瘘口或闭塞静脉窦,可达治愈性栓塞。

郑涛[5](2014)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cAVMs)是在胚胎发育第3-4周,脑血管发育形成异常,动静脉之间直接交通而形成的先天性疾病。然而,家族性动静脉畸形却极少见,迄今为止各国仅有不超过10个家族系统的报告,目前认为与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 HHT)可能相关。1854年Luschka首先描述了cAVMs,畸形血管巢是一团发育不正常的血管,在病变部位动脉与静脉之间缺乏正常的毛细血管网,致使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形成脑动静脉之间短路,进而产生脑血液动力学上的改变,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据国外报道,cAVMs在人群的发病率为0.35%-4%,本病男性发病率稍高,国内尚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其发病率难以确定。国内赵继宗等对2086例cAVMs患者研究结果显示男女比例与国外大致相同,比值为1.97,诊断的平均年龄为28.3岁,峰值年龄出现在20~30岁区段。Brown等的研究提示cAVMs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认为可能是先进的影像学设备广泛应用提高了cAVMs的诊断率。临床表现:(1)出血:是cAVM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出血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畸形团的部位、大小等因素都可能与出血相关,有些患者出血前可出现头痛、癫痫或某些局灶体征等先兆;(2)癫痫:表现不一,可能由于畸形团动静脉短路,出现“盗血”现象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继而脑组织变性导致癫痫发作。尤其是在额、颞、顶叶部位,易出现癫痫发作,抗癫痫药物通常难以控制;(3)头痛:多数为颅内出血所致,也可单独出现持续性或反复性头痛,给予对症止痛等治疗后能够缓解,但易反复发作;(4)局灶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根据血管畸形团部位、脑血液循环障碍及脑萎缩区域而定,常见智力和情感障碍、语言障碍、感觉障碍、计算力障碍、偏盲以及空间定向障碍、失语、失读、失用、共济失调、颅神经麻痹等;(5)其他不典型症状:颅内杂音、精神症状、颅压增高等。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婴儿及儿童期,因颅内血循环短路,可出现心力衰竭,特别是畸形团累及大脑大静脉者,心衰甚至可能是唯一的临床症状。脑动静脉畸形诊断主要依靠MRA、CTA及DSA等检查,治疗方式上主要有显微手术切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内科保守治疗及综合治疗等,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乃至消除其破裂出血的风险、缓解cAVMs现有的各种临床症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显微器械及影像精准定位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栓塞治疗材料及微导管技术的不断更新,cAVMs的治疗得以极大提高。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其创伤相对较小、治疗周期短、可重复多次治疗的优点逐渐成为cAVMs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适用性、安全性及预后的探索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脑动静脉畸形是引起儿童自发性脑出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其出血后死亡率高达10-20%。Di Rocco C等报道儿童占同期就诊cAVMs患者的3-20%。儿童较成人有着更长的生存周期,且cAVMs较成人有着更高的出血率(70%~85%vs50-65%):同时有着更高的年出血风险(2%~4%vs1~3%):儿童cAVMs位于后颅窝及基底节区等重要功能区的机率也较高,出血后更容易出现致死或致残病例。因此对于儿童cAVMs需要积极治疗,且尽可能的使畸形团完全闭塞或切除,降低出血风险及缓解现有症状。此外国内外单独对儿童脑动静脉畸形研究及报道较少,尤其是缺乏出血与血管构筑学之间关系的研究报道。多项研究表明,在成人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构筑学与出血相关,小的畸形团、深静脉引流、单支引流静脉、幕下畸形团及巢内动脉瘤是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在儿童cAVMs中出血是否也与这些危险因素相关,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目前对儿童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认识不足,少见儿童cAVMs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研究分析及预后研究,在治疗中我们往往参照已有的成人研究数据,故对儿童脑动静脉畸形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收集儿童cAVMs病例,对患儿一般临床特征、cAVMs的影像学资料、治疗方式、相关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探索儿童cAVMs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重点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患儿的血管构筑学特征、预后、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今后存在高危出血风险儿童cAVMs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探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分析儿童cAVMs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评估儿童cAVMs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临床结果及预后,重点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完全闭塞病例的血管构筑学特征,并分析相关的并发症及危险因素,为今后儿童cAVMs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3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诊断为cAVMs的病例。检索我院病例数据库,输入检索词“脑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AVM”,但需除外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硬脑膜动静脉畸形及其他颅外部位的血管畸形。并查阅相关病案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总共收集了154例儿童(≤18岁)患者的入院mRS评分、临床表现、cAVMs血管构筑和S-M分级、治疗方式、栓塞次数、单次栓塞体积及供血动脉支数、医用胶的种类及浓度、术后并发症及最终mRS评分等。所有病例结合临床特点、患者及家属要求,确定最终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可以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显微手术切除、保守治疗、放射性治疗等,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的患儿在重症监护病房至少观察48小时,并持续心电监护、卧床休息、积极镇静及控制性降低血压至少72小时,避免正常脑灌注压突破导致的再次出血。出院后通过电话、门诊等方式对患者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恢复情况、mRs评分、新出现症状、再出血情况及治疗方式、生活质量等。随访时间为4-48个月,平均9.6月。所有统计资料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变量选入标准选择已经确定的或文献报道的相关危险因素(如性别、引流静脉、伴随动脉瘤、畸形团大小、畸形团部位等)。检验水准取P=0.05,当P<0.05时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果:本研究中儿童cAVMs占同期就诊的cAVMs患者比例约为24.4%,男孩稍多于女孩,男性92例,女性62例,年龄3-18岁,平均年龄12.8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癫痫、头痛、神经功能损害等,出血109例(70.8%),其中出血破入脑室的38例、癫痫25例(16.2%)、头痛14例(9.1%)、神经功能损害症状4例(2.6%)、无明显症状2例(1.3%);畸形团位于幕上133例,幕下21例;畸形团直径大小<3cm83例、3-6cm58例、>6cm13例;合并动脉瘤的14例,其中11例动脉瘤与供血动脉相关或位于巢内;深静脉引流65例,其中14例双向引流; S-M分级:Ⅰ级11例、Ⅱ级50例、Ⅲ级63例、Ⅳ级22例、V级8例。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中,单因素分析发现畸形团大小(P=0.000)、深静脉引流(P=0.012)、幕下部位(P=0.033)与最初的出血状态有统计学意义,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仅畸形团大小(P=0.001)及深静脉引流(P=0.021)为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154例就诊的儿童cAVMs中,88例患儿首先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余的66例患儿选择显微手术切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保守治疗或综合治疗。88例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儿总共栓塞163次,栓塞次数1-8次不等,平均1.85次,每两次栓塞治疗至少间隔2个月。总共栓塞264支血管,栓塞血管支数1-9支不等,栓塞后畸形团减少的体积20%-100%不等,平均减少体积为78%。其中19例患儿仅通过血管内栓塞治疗达到畸形团完全闭塞,完全闭塞的病例中15例畸形团直径<3cm,4例3-6cm,没有>6cm的病例;16例的供血动脉支数≤2支,只有3例>2支。未完全闭塞的患儿继续选择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及定期随访。在163次栓塞治疗中,总共有13次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98%,没有出现严重致残、致死病例,无论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未发现与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cAVMs就诊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脑出血,且出血破入脑室的比例高。其中畸形团直径大小及深静脉引流为其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畸形团直径越小、引流静脉为深静脉引流是儿童cAVMs出血的危险因素。创伤相对较小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对于儿童cAVMs是安全有效的,畸形团较小且供血动脉较少的cAVMs,可以通过血管内栓塞治疗达到完全闭塞的目的。畸形团较大的cAVMs,通过分次栓塞治疗能够有效的减少畸形团体积及降低血流量,有利于进一步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或显微手术切除,提高闭塞率及降低手术风险。

贾连顺,黄承光[6](2012)在《脊柱外科医生应该认识脊髓血管畸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脊髓血管畸形是比较少见的脊髓血管性疾病,占脊柱脊髓各种类型占位性病变的3%~16%。近年来,随着脊髓血管造影及MRI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该病的血管构筑学和血流动力学等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治疗上也有很大突破。但由于脊髓血管畸形在早期可以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或者与许多脊柱外科其他疾病相似,甚至还可以相伴发生,所以在临床上极易被忽视或误诊。一、脊髓血管畸形的分类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脊柱脊髓血管性疾病根据血流动力学分为:(1)循环缓慢的血管畸形,包括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

徐征国[7](2011)在《Onyx胶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脑动静脉畸形临床及血管构筑学指标的研究,找出脑AVM出血等临床表现的主要相关因素,并建立脑AVM出血的概率预测方程,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用Onyx胶行AVM栓塞治疗的经验,探讨其手术技巧,分析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为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栓塞治疗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治疗水平和效果。材料和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总结我科2007年1月到2010年12月诊治的病历资料完整的58例患者的资料,分析影像学表现和临床指标。对这些指标进行聚类及主成分分析,以期可以对脑AVM更精确的描述,并为临床病情判断和治疗提供帮助,共观察指标19项。其中临床指标5项;血管构筑学指标12项;分级指标2项。特别对血管构筑学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找出脑AVM出血的主要相关因素,并建立脑AVM出血的概率预测方程,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第二部分,对全部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1例患者,术前依据造影情况进行Spetzler-Martin分级,然后用Onyx液态栓塞剂(型号为Onyx-18)在DSA监视下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分析栓塞前后患者症状的改善状况,影像学改变及并发症情况,进行了期为1个月到2年的随访。结果: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得出,5个主成分。临床上可以从大小、深浅、引流状况、供血状况及血管本身形态结构改变5方面(或其代表指标)对脑AVM进行描述。此分类方法更简明,包含信息较多,指导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其累计贡献率71.3%。而回归分析得出,位置、主要动脉来源、主要静脉直径、主要静脉引流方向,最终被引入方程。位置、主要动脉来源、主要静脉直径、主要静脉引流方向、是预测脑AVM出血概率最重要的指标。21例行Onyx胶栓塞治疗患者,一次栓塞术毕即时脑血管造影显示畸形血管团栓塞80%以上6例,其中3例接近完全栓塞(即时造影畸形团显影不明显),栓塞范围50%-80%有12例,50%以下3例。5例患者于术中或术后出现并发症,颅内出血并发症4例,其中1例为术中微导丝刺破畸形团破裂出血,术中即时栓塞止血治疗,1例为返回病房后脑出血,行去骨瓣减压,余保守治疗痊愈。1例左颞叶AVM患者术中出现滞管,行微导管留置,术后出现右侧暂时性偏瘫,治疗后完全恢复;1例术后出现继发性癫痫,治疗后癫痫控制,随访1年癫痫未发作。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表明,畸形血管团的Spetzler-Martin分级与国内分级与栓塞并发症出现并无直接关系。结论:通过大量病例的采集和统计学分析,建立起精确、简单的方程,为脑AVM的病情判断、治疗策略的确定以及预后的判断等提供数学上的依据,避免由于经验原因而造成的损失。临床上可以从脑AVM的大小、深浅、引流状况、供血状况及血管本身形态结构改变5个方面对其进行描述和判断。Onyx胶具有更加有效而较安全特点,充分掌握Onyx胶的性能和应用技巧,积累临床经验能更好的发挥其栓塞效能。依据畸形团大小及血流情况、供血动脉数、病灶位置等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术前对患者的准确评估,术中栓塞技巧的应用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是血管内栓塞治疗提高疗效的关键。

潘剑威[8](2010)在《血管内栓塞治疗幕上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构筑特征及临床风险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幕上脑动静脉畸形血管构筑与脑出血的相关性研究背景与目的:对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需要深入对其亚群的认识和探讨。幕上脑组织的供血及引流模式和幕下者有很大差异,同时幕上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构筑、临床表现及预后也与小脑及脑干的畸形明显不同。本文通过对幕上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脑血管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血管构筑特点,探讨畸形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等因素与脑出血发生的相关性,建立评分量表,指导临床治疗工作。资料与方法:对152例诊断明确的幕上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及脑血管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将硬脑膜动静脉瘘、海绵状血管瘤、脑内非畸形性动静脉瘘及其他脑血管畸形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对患者脑动静脉畸形的大小、解剖部位,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数目,供血及引流模式,引流静脉逆流情况,引流静脉扩张、狭窄,伴发动静脉瘘、动脉瘤等作为独立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中畸形团按直径大小分为:小型(≤3cm)、中型(3-6cm)和大型(≥6cm);按解剖部位分为:皮层功能区、皮层非功能区、中线区(包括纵裂池、胼胝体等中线结构)和深部区(基底节、间脑及脑室区域);按主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数目分为1支、2支、≥3支;供血模式包括皮层支型和穿支型供血两种形式,引流模式包括单纯浅静脉引流、单纯深静脉引流和混合引流(浅深静脉引流同时存在);伴发动脉瘤根据位置分为畸形团内动脉瘤、供血动脉动脉瘤,而将畸形非相关性动脉瘤排除在外。运用SPSS医学统计软件(version 13.0; SPSS Inc.,Chicago, IL),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取脑出血相关因素,然后对这些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排除误差及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最终筛选出与脑出血显着相关的因素。其中p<0.05表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本组病例中男92例,女60例;年龄30.22+12.26岁。表现为脑出血者86例,非出血症状66例。畸形团直径≤3cm者40例,3-6cm者89例,≥6cm者23例;位于浅部者118例,位于深部者34例;供血动脉数目1支者18例,2支者37例,≥3支者97例;引流静脉数目1支者67例,2支者44例,≥3支者41例。穿支型供血44例;单纯浅静脉引流91例,单纯深静脉引流24例,混合引流37例。引流静脉扩张34例、狭窄49例,伴静脉逆流32例;动静脉畸形伴动静脉瘘11例;伴发动脉瘤43例,其中33例位于畸形团内,10例位于供血动脉。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畸形团大小、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数目以及各种伴随情况均与脑出血无关;而供血及引流模式、畸形团位置等3个因素与脑出血密切相关。在风险系数分析中,幕上深部(中线区和深部区)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风险是位于浅部者(皮层功能区和皮层非功能区)的2.214倍(χ2=4.038;P=0.044);深静脉引流者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是浅静脉引流的6.85倍(χ2=10.663,P=0.001),混合引流的6.63倍(χ2=8.427,P=0.004);穿支型供血者出血的风险是皮层支型的10.123倍(χ2=25.904,p=0.000)。多因素分析则排除了畸形团位置与脑出血的相关性,仅有穿支型供血、单纯深静脉引流2个因素与脑出血相关,其余均无关。将穿支型供血和单纯深静脉引流作为评分因素,发现随着评分的增加,出血概率明显增高。结论:1、血管构筑学因素中,畸形团大小、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数目及各种伴发情况与脑出血均无相关性;2、畸形团部位、穿支型供血和单纯深静脉引流模式脑出血密切相关;但畸形团部位和出血的相关性可能是由于供血及引流模式所导致的假阳性结果。3、根据构筑学相关因素建立的量表可判断脑出血的概率,但其有效性有待前瞻性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幕上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并发症及与血管构筑关系研究背景与目的:血管内栓塞在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无论是作为根治手术或辅助治疗,栓塞术后都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导致脑出血及缺血事件的发生。目前对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较少,在实施栓塞治疗前对术后并发症的评估存在困难。本文通过对幕上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脑血管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血管构筑的特点及术中栓塞情况,探讨各因素与栓塞并发症的相关性,指导临床治疗工作。资料与方法:对141例诊断明确并以液态栓塞剂进行栓塞治疗的幕上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及脑血管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将患者的性别、年龄;首发症状;脑动静脉畸形大小、解剖部位,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数目,供血及引流模式,供血来源,引流静脉扩张、狭窄及逆流情况,伴发动静脉瘘、动脉瘤;栓塞程度及引流静脉栓塞、Spetzler-Matin分级等作为独立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中畸形团按直径大小分为:小型(<3cm)、中型(3-6cm)、大型(≥6cm);按解剖部位分为:幕上皮层功能区、皮层非功能区、中线区(包括纵裂池、胼胝体等中线结构)、深部区(基底节、间脑及脑室区域);按主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数目分为:1支、2支、≥3支;按供血来源分为单一来源或混合来源(超过两支主干动脉来源的供血);供血模式包括皮层支型和穿支型供血两种形式,引流模式包括单纯浅静脉引流、单纯深静脉引流和混合引流;伴发动脉瘤根据位置分为畸形团内动脉瘤、供血动脉动脉瘤,而将畸形非相关性动脉瘤排除在外。栓塞程度分为完全栓塞(100%)、次全栓塞(≥90%)和部分栓塞(<90%)。并发症分为非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包括头痛、头晕等)、暂时性神经功能缺失(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和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运用SPSS医学统计软件(version 13.0; SPSS Inc.,Chicago, IL)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模型分析,其中p<0.05表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本组病例中男82例,女59例;年龄5-64岁(平均30.33+12.21岁)。首发症状包括自发性脑出血(86例),脑缺血表现(12例),头痛(14例),癫痫(20例)和外伤后偶然发现(9例)。畸形团直径<3cm者38例,3-6cm者84例,≥6cm者19例;位于皮层-功能区者46例,非功能区68例;中线区13例,深部区14例。供血动脉数目1支者17例,2支者33例,≥3支者91例;引流静脉数目1支者62例,2支者40例,≥3支者39例。穿支型供血38例;单纯浅静脉引流85例,单纯深静脉引流21例,混合引流35例。引流静脉扩张32例、狭窄48例;动静脉畸形伴动静脉瘘9例;伴发动脉瘤39例,其中31例位于畸形团内,8例位于供血动脉。手术完全栓塞29例,次全栓塞26例,部分栓塞86例;注胶量0.25-9.5ml(平均2.43+1.75m1)。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7%(32/141),其中非神经功能缺失症状5例,暂时性神经功能缺失15例(缺血10例,出血5例),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0例(缺血7例,出血3例),死亡2例。单因素分析发现动静脉畸形位于皮层功能区(OR 2.63,95%CI 1.17-5.92)、混合来源供血(OR 2.81,95%CI 1.12-7.05)及单纯深静脉引流(OR 4.05,95%CI 1.53-10.72)与栓塞术后并发症显着相关(p<0.05);皮层功能区畸形与栓塞术后脑缺血所致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关系密切(p<0.05)。多因素分析排除了混合来源供血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p=0.493)。结论:1、幕上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效果良好,但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2、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首发症状及术中情况与术后并发症无相关性;3、血管构筑学因素中,畸形团大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数目、供血模式及来源、引流静脉特征、伴发情况及Spetzler-Matin分级与术后并发症无关;皮层功能区动静脉畸形、单纯深静脉引流的并发症发生危险系数分别为皮层非功能区和浅静脉引流情况下的2.63和4.05倍;其中皮层功能区畸形与栓塞术后脑缺血所致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关系密切。第三部分非粘附性液态栓塞剂治疗幕上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背景与目的:ONYX是一种新型的液态栓塞剂,允许长时间注射,具有更好的弥散性和更高的栓塞率,且具有非粘附的特点;在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中较NBCA胶更有优势,因而其应用日益增多。但目前有关ONYX的栓塞效果及术后并发症仍有争议,本文介绍作者应用ONYX栓塞治疗幕上脑动静脉畸形的经验并对其疗效进行统计分析和探讨。资料与方法: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共对130例诊断明确的幕上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行ONYX栓塞治疗。其中男性78例,女性52例;年龄5-64岁(平均30.27±12.45岁)。首发症状包括自发性脑出血(79例),脑缺血表现(11例),头痛(13例),癫痫(20例)和外伤后偶然发现(7例)。将患者脑动静脉畸形大小、解剖部位,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数目,供血及引流模式,供血来源及Spetzler-Matin分级等作为独立因素,探讨分析其与栓塞程度的相关性;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其中畸形团按直径大小分为:小型(≤3cm)、中型(3-6cm)和大型(≥6cm);按解剖部位分为:幕上皮层功能区、皮层非功能区、中线区(包括纵裂池、胼胝体等中线结构)、深部区(基底节、间脑及脑室区域);主要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按数目分为:1支、2支、≥3支;供血来源分为单一来源或混合来源;供血模式包括皮层支型和穿支型两种形式,引流模式包括单纯浅静脉引流、单纯深静脉引流和混合引流。栓塞程度分为完全栓塞(100%)、次全栓塞(≥90%)和部分栓塞(<90%)。并发症分为非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包括头痛、头晕等)、暂时性神经功能缺失(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和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运用SPSS医学统计软件(version 13.0; SPSS Inc.,Chicago, IL)进行分析,其中p<0.05表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本组病例中畸形团直径≤3cm者32例,3-6cm者80例,≥6cm者18例;位于皮层-功能区者44例,非功能区62例;中线区12例,深部区12例。供血动脉数目1支者17例,2支者28例,≥3支者85例。引流静脉数目1支者55例,2支者37例,≥3支者38例。穿支型供血35例;单纯浅静脉引流79例,单纯深静脉引流16例,混合引流35例。引流静脉扩张29例、狭窄46例;动静脉畸形伴动静脉瘘6例;伴发动脉瘤37例,其中30例位于畸形团内,7例位于供血动脉。手术完全栓塞28例,次全栓塞26例,部分栓塞76例;注胶量0.3-9.5ml(平均2.5±1.77m1)。术后出现脑出血7例,暂时性和永久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分别为8例和6例,死亡2例。单因素分析发现发现动静脉畸形≤3cm(OR11.31,95%CI 4.35-29.46)、单根供血动脉(OR 134.67,95%CI 16.38-1107.50)、两根供血动脉(OR12.95,95%CI 3.20-52.44、单一来源供血(OR 25.67,95%CI 7.14-92.29)、皮层支型供血(OR3.81,95%CI 1.07-13.55)、单根引流静脉(OR10.06,95%CI3.51-28.86)、单纯浅静脉引流(OR2.90,95%CI 1.08-7.74)及Spetzler-MatinⅠ-Ⅱ级(OR6.84,95%CI 2.41-19.46)与栓塞术后并发症显着相关(p<0.05);但多因素分析结果仅单根静脉引流(p=0.003)和供血动脉数(1-2根)(p=0.009)与并发症密切相关。手术致残率(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为6.92%,死亡率为0.77%;而完全栓塞病例致残率为7.14%,死亡率为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1)ONYX液态栓塞剂有较好的弥散性和可控性,能有效改善幕上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效果,提高完全栓塞率。(2)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数目与栓塞程度密切相关;具有1-2根供血动脉、单根静脉引流的幕上脑动静脉畸形容易完全栓塞。(3)栓塞程度与并发症无关,完全栓塞对致残率和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梁朝辉,张鸿祺,支兴龙,张鹏,李萌,凌锋[9](2010)在《体节性皮肤-肌肉-脊柱脊髓血管瘤病的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体节性皮肤-肌肉-脊柱脊髓血管瘤病(Cobb’s综合征)的血管构筑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003年2月至200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的61例Cobb’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患者的发病症状、临床表现、病变部位、脊髓MRI和脊髓血管造影,总结该病的血管构筑学特点和致病机制,并分析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包括栓塞和手术,以及二者的结合,其中栓塞治疗48例,单纯手术治疗3例,术前栓塞+手术切除10例。影响到脊髓的畸形部分的解剖疗效:完全或次全消除36例,部分消除25例。结果 Cobb’s综合征由于其畸形的血管构筑学特点和解剖关系决定了致病机制,包括压迫、盗血、出血、静脉高压性淤血等。治疗的目标是影响脊髓功能的畸形部分,基于脊髓功能的临床疗效:随访1年以上的,优9例,良26例,尚可23例,差3例。结论 Cobb’s综合征的血管构筑学复杂,术前需深入分析其致病机制,合理利用手术和栓塞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李渤[10](2008)在《慢性脑动静脉畸形动物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和血管构筑学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畸形,临床表现为出血、顽固性头痛、癫痫等;部分患者因长期脑内盗血而进行性偏瘫,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脑AV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治疗棘手并且并发症多,但是对其慢性病理生理机制、血流动力学、血管构筑学变化了解甚少。为了对AVM进行深入研究,人们建立了多种脑AVM模型,其中以Massoud模型最为着名。但因颈动静脉吻合口自发性血栓形成等诸多原因,Massoud模型目前仅仅作为急性期模型。其他一些研究者在Massoud模型基础上所建立的模型都因吻合口短期内自发性闭塞而不能成为稳定的动物模型,由于研究的样本数量少而且未能进行对照研究,近期的相关研究未能获得可靠的结论。因此,截至目前未能建立一个稳定的模型,也少有对脑AVM动物模型的慢性血流动力学、血管构筑学变化的系统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既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吻合方法的改进建立模型,同时对不同吻合方式模型进行长期随访对照研究,建立一个既简单经济,又长期稳定,并与人脑AVM更加接近的脑AVM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血流动力学及血管构筑学研究。方法:利用13头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的颅底微血管网(RM)作为畸形团,分别采取两种术式进行左侧颈总动脉与颈外静脉的吻合:端端吻合7例,作为观察组;侧侧吻合6例,作为对照组;均外科结扎同侧颈外动脉,同侧咽升动脉肌支和枕动脉保持通畅。对两组模型进行长期随访观察,随访时间11-18个月(平均464.7天),考察两组模型建立的难易程度,建模成功率,吻合口闭塞发生率以及模型的稳定性;进行血管构筑学、血流动力学相关数据测量和随访,其中血管构筑学指标包括RM体积、供血动脉(R-APA,R-RA)直径、引流静脉(L-APA)直径,吻合侧支(APA降支、OA降支)直径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动静脉吻合时间,R-APA压力,L-APA压力及二者之间的压力差等。结果:13例动物中12例造模成功。结果表明,端端吻合操作更容易进行,以端端吻合建立的模型吻合血流速度更快。端端吻合造模成功率(100%)较侧侧吻合(83.33%)高,长期随访显示端端吻合模型吻合口闭塞发生率(28.57%)较侧侧吻合(66.7%)低。同时模型成功建立后,立即在左侧椎动脉与左咽升动脉(通过左咽升动脉降支)及左颈总动脉(通过左枕动脉降支)之间自发形成动脉-动脉吻合,即假性动静脉瘘(pAVF),因此,成功模型不仅含有多支供血动脉,而且为既含有丛状形AVM又含有动静脉瘘的“二合一”模型。脑AVM动物模型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RM体积明显增加(P<0.05),R-APA、APA降支及OA降支直径逐渐增大(P<0.05),L-APA直径亦有增加趋势(P=0.065),主要供血动脉R-APA的压力及其与引流静脉L-APA之间的压力差逐渐增加(P<0.05),上述变化均以观察组更为明显。假性动静脉瘘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随随访时间延长变得更加扩张迂曲。结论:通过比较研究,找到了一个建立更为理想的慢性猪脑AVM动物模型的方法,即通过一侧颈动静脉端端吻合和颈外动脉直接外科结扎,完全能够建立一个简单、经济、稳定、高流量、更加接近临床的慢性猪脑AVM模型。慢性脑AVM模型在血流动力学作用下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扩张迂曲,RM体积增大;供血动脉压力增高,压差进一步增大,主要与畸形团内血管管腔扩大有关。

二、髓内血管畸形的血管构筑学及栓塞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髓内血管畸形的血管构筑学及栓塞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脑深部动静脉畸形的特征、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栓塞联合伽马刀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脑深部动静脉畸形的特征分析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脑深部动静脉畸形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栓塞联合伽马刀治疗脑深部动静脉畸形研究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脑深部动静脉畸形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脑动静脉畸形伴发动脉瘤出血风险因素分析及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破裂出血的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分析(附42例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果
    2.1 闭塞率
    2.2 并发症
    2.3 随访结果
3 讨论

(4)硬脑膜动静脉瘘治愈性栓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构筑学特征及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硬脑膜动静脉瘘治愈性栓塞的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简介
致谢

(5)儿童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儿童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1 引言
    1.2 目的
    1.3 资料与方法
    1.4 研究结果
    1.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儿童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分析
    2.1 引言
    2.2 目的
    2.3 资料与方法
    2.4 研究结果
    2.5 典型病例
    2.6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Onyx胶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脑动静脉畸形血管构筑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二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Onyx胶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应用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部分病例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简介
致谢

(8)血管内栓塞治疗幕上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构筑特征及临床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幕上脑动静脉畸形血管构筑与脑出血相关性的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幕上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并发症及与血管构筑关系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非粘附性液态栓塞剂治疗幕上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慢性脑动静脉畸形动物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和血管构筑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前言
    (四) 材料和方法
    (五) 结果
    (六) 讨论
    (七) 结论
    (八) 参考文献
二、文献综述
    (一) 综述
    (二) 参考文献
三、致谢

四、髓内血管畸形的血管构筑学及栓塞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脑深部动静脉畸形的特征、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栓塞联合伽马刀治疗的研究[D]. 李喆.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2)
  • [2]脑动静脉畸形伴发动脉瘤出血风险因素分析及介入治疗[D]. 李星海.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3]破裂出血的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分析(附42例病例报告)[J]. 景英朝,姚晓腾,谢乙团.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05)
  • [4]硬脑膜动静脉瘘治愈性栓塞的临床研究[D]. 田纪云. 昆明医科大学, 2014(01)
  • [5]儿童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分析[D]. 郑涛.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6]脊柱外科医生应该认识脊髓血管畸形[J]. 贾连顺,黄承光. 中华骨科杂志, 2012(10)
  • [7]Onyx胶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D]. 徐征国. 昆明医学院, 2011(09)
  • [8]血管内栓塞治疗幕上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构筑特征及临床风险研究[D]. 潘剑威. 浙江大学, 2010(07)
  • [9]体节性皮肤-肌肉-脊柱脊髓血管瘤病的治疗[J]. 梁朝辉,张鸿祺,支兴龙,张鹏,李萌,凌锋. 中华医学杂志, 2010(13)
  • [10]慢性脑动静脉畸形动物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和血管构筑学研究[D]. 李渤. 大连医科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髓内血管畸形的血管结构及栓塞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