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下的法治和法治下的法治

法治下的法治和法治下的法治

一、法制下法治与法治下法制(论文文献综述)

卢博[1](2019)在《中国“法治”概念的流变:1949—2019》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法理学从法学之外走向法学之内,确立了法治话语主导的发展道路。在此期间,中国法理学关于"法的阶级性与继承性""人治与法治""法制与法治"的三次学术争鸣,已经不再是法律斗争论、工具论和政策论的法制话语体系,而是从"形式主义法制"向"实质主义法治"、从"平面化"法治向"体系化"法治的"法治"概念转变。在学术理路、观念发展和价值重心上,中国"法治"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刀把子"到"马笼头",走向"以法治作为治国方略";从"政治巩固""经济拓势"到"社会臻和"的有序迁移,透射出中国法理学乃至国家法治经过七十年的磨砺逐渐走向成熟。

万和来,王安平[2](2017)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若干关系的辩证思考》文中指出实施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与法制的关系、法治与人治的关系、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制度道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邹娟,卢宇[3](2016)在《地方法制视野下的环境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保护生态环境早已成为社会不断深入探讨的议题。在法制层面上,国家出台了诸多法律,但因我国生态环境法制的特殊性和诸多问题的存在,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法治之难不在于立法,而在于法之必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建成的背景下,现实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指导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工作。因法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特殊性,地方法制在生态环境保护层面具有其理论依据和实证基础,同时,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和地方法制也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

柯雨[4](2016)在《我国网络法治新闻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网民数量接近我国总人口的半数。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变革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新力量,也成为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而当前我国国民素质还整体偏低,相应的法治素养还未形成。依靠传统的普法教育和媒体宣传,一是受众面窄化;二是目的性过于明显,很难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网络法治新闻形式多样,总类丰富,能够随时随地、潜移地化地影响受众。对受众法治素养的提高、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而深远意义。网络法治新闻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新闻网站、社交网站、司法系统网站等。本文以国内最大的社交媒体——新浪微博上的法治新闻传播活动为考察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研究网络法治新闻正反两面的影响。并总结当前法治新闻影响不足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论文的第一个部分对网络法治新闻的概念进行界定,网络法治新闻指专业媒体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涉法类报道。比较“法治新闻”同“法制新闻”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区别。法治新闻的内涵更为丰富,包含对法治精神、民主、平等的价值追求。因此本文统一选取“法治新闻”作为表述。第二个部分通过搜集相关数据,比较转发量、评论量、点赞量三项指标,分析了各个媒体所发布的法治新闻的影响现状。分析网络法治新闻的正面影响。并对运营状况较好的媒体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财经网》等发布的网络法治新闻进行分析研究。从法治新闻的发布率、新闻的阅读量,评论和舆论引导分析法治新闻的影响。从热点事件中观察媒体的法治新闻报道所产生的影响。第三个部分分析总结网络法治新闻的负面影响,传播错误的法律知识和错误的法治观念是当前网络法治新闻最主要的负面影响。在网络的多级传播中,法治新闻的负面影响也相应的增加。第四部分总结网络法治新闻影响效果欠佳的原因。分为表层援引和深层原因。表层原因有:媒体发布、转载失实的法治新闻;法治新闻低俗化;媒体偏好司法、执法环节的报道。深层原因则是媒体从业人员法治素养不足;缺乏行业监管。这都是制约网络法治新闻影响的主要原因。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法治素养不足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报道中普法功能的缺位,二是因为自我监督不到位,法治意识淡薄引发的违法事件。第二种情况多为新闻编辑采访中对采访对象造成的新闻侵权,如侵犯报道对象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且多由外部批评引发,影响恶劣,严重损害行业形象。一旦处理不当,又将引发新的严重后果。尤其是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对网络法治新闻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五部分则是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除了保证网络法治新闻的的权威真实,媒体要加强平衡性报道;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法律素养;提高受众参与度;不断完善网络法治新闻的质量管理机制。网络日渐渗透到受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互联网支付进入商场、交通、电影院等多个行业。受众愈发习惯于使用互联网。这就要求法治新闻与时俱进,积极拓展网络传播的空间,转变受众落后的法律观念。网络改变了传统的受传关系,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不断弱化。但网络上的涉法信息真假难辨,法治新闻在第一时间为受众指明方向,实际上也是网络议程设置的新方向。

杨华国[5](2015)在《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保障体系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江省的循环经济立法日趋成熟,执法成效显着,司法注重创新。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立法还有空白有待弥补、内容有交叉冲突之处、可操作性略有不足;执法管理体制、考核机制和公众监督参与等有待加强;司法存在起诉难、取证难、执行难等问题。为促进浙江省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立法体系,多措施完善循环经济执法效率,全方位加强循环经济司法保障。

陈忠,刘娟[6](2013)在《走向法治的法制——写给“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的话》文中认为法治与法制这两个词音相似而意不同,法治和法制在现代社会并不是对立的两种社会运作方式,二者具有区别基础上的统一性和整合性。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法治是法制的体现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王青林[7](2004)在《法制下法治与法治下法制》文中研究指明法制下法治和法治下法制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存在。法制下法治之治理主体单一,法治下法制治理主体多元;法制下法治依赖国家法正义观支持,法治下法制依赖多维正义观支持;法制下法治以人为治理客体,法治下法制则以人和法律同为治理客体。在特定历史阶段,法制下法治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民主勃兴和社会转型的逐步推进,法制下法治已经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瓶颈,应为法治下法制的理论和实践所突破。法治下法制是多元法律规则并存于社会与依法办事之法治原则的结晶。通过各种法规则的冲突、互动和整合,法治自然会从理想走向现实。

唐永春[8](2003)在《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学术综述》文中研究说明

二、法制下法治与法治下法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制下法治与法治下法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法治”概念的流变: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以调适继承性和阶级性为核心的“法治”概念
    (一)法的继承性与阶级性之存有与关系论争
    (二)法的阶级性在社会场域中的主流凸显
三、以挖掘人治与法治内涵为核心的“法治”概念
    (一)人治与法治之个体含义与交互作用
    (二)“人治”与“法治”理论经验下的社会建设
四、以形式法制和实质法治为聚焦的“法治”概念
    (一)“法制”向“法治”进阶之现实背景
    (二)“法制”与“法治”之功能互较与辩证发展
五、新时代“法治”概念的“点、线、面”架构
六、结论

(2)全面依法治国中若干关系的辩证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治与法制的关系
二、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3)地方法制视野下的环境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法制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概念阐释
    (一)地方法制与法治地方
    (二)生态环境保护语境下的地方法制
二、地方法制在生态环境保护层面的必要性
    (一)法治的渐进性
    (二)法治的具体性
    (三)地方的能动性
三、地方法制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逻辑性
    ( 一) 生态环境保护的特点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法制建设的特点
    (三)生态环境保护和地方法制建设的逻辑对接
四、地方法制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约束条件
五、结语

(4)我国网络法治新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要旨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创新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基本概念阐释
    (一)“法治”与“法制”
    (二)相关定义
        1.网络法治新闻的发布主体
        2.网络法治新闻的内容
二、网络法治新闻的正面影响
    (一)扩大法治新闻的覆盖面
    (二)及时传播法治精神
三、网络法治新闻的负面影响
    (一)传播错误的法律知识
    (二)传播错误的法治观念
四.网络法治新闻影响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表层原因
        1.媒体发布、转载失实的法治新闻
        2.网络法治新闻报道的低俗化、娱乐化
        3.网络法治新闻报道的失衡
        4.受众参与度低
    (二)深层原因
        1.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法治素养不足
        2.中国现行新闻体制对法治新闻质量管理不够重视
五.改善网络法治新闻的影响的对策
    (一)法治新闻应提供权威实用的信息
    (二)新闻媒体应注重平衡性报道
    (三)提高受众的参与度
    (四)新闻媒体应加强从业人员的法治素养
    (五)完善网络法治新闻质量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保障体系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法制保障体系的现状
    (一)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现状
    (二)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执法现状
    (三)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司法现状
二、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浙江省循环经济立法存在的问题
    (二)浙江省循环经济执法存在的问题
    (三)浙江省循环经济司法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法制保障体系的建议
    (一)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完善
    (二)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执法完善
    (三)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司法完善

(6)走向法治的法制——写给“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的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制与法治的辨析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
三、从社会主义法制走向法治的历史进程

(8)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学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转型与法治
    (一)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
        1.检验社会转型的标准。
        2.中国社会是否已开始转型。
    (二) 对法治的本体追问
        1.关注“整体性法治”。
        2.追求“法治下法制”。
    (三) 社会转型与法治的社会基础
        1.从乡土社会到市民社会。
        2.“全球社团革命”背景下的社团体制改革。
    (四) 社会转型与法治的建构
        1.法治道路的选择。
        2.法治建构的路径。
    (五) 社会稳定、发展与法治
        1.转型期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
        2.转型期社会问题的法律调整。
        3.小康社会与法治建设。
    (六) 社会转型与法律理念
        1.知识经济与法律观念的更新。
        2.当代的立法正义观。
二、政治文明、德治与法治
    (一) 政治文明与法治
        1.关于政治文明的内涵。
        2.政治文明的意义。
        3.政治文明建设与法治。
    (二) 德治与法治
        1.德治问题的真伪。
        2.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三、司法和法律职业
    (一) 关于司法问题
        1.司法的限度。
        2.司法公正。
        3.司法与政治。
    (二) 关于法律职业问题
        1.法律职业与政治发展。
        2.法律职业化。
        3.法律角色。
        4.法律职业伦理。
四、宪法、宪政问题的法理关怀
    (一) 关于宪法问题
        1.社会转型与宪法理念的更新。
        2.宪法改革。
    (二) 宪政问题
        1.中产阶层与宪政。
        2.司法审查。
五、社会转型与法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一) 转型期法学研究意识的更新
    (二) 转型期法理学面临的新课题
    (三) 转型社会的法理面向
    (四) 法学理论的创新
六、其他
    (一) 权利冲突解决模式研究
    (二) 法中的象征

四、法制下法治与法治下法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法治”概念的流变:1949—2019[J]. 卢博.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9(06)
  • [2]全面依法治国中若干关系的辩证思考[J]. 万和来,王安平.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3]地方法制视野下的环境保护研究[J]. 邹娟,卢宇.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02)
  • [4]我国网络法治新闻的影响研究[D]. 柯雨.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2)
  • [5]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保障体系探析[J]. 杨华国. 嘉兴学院学报, 2015(04)
  • [6]走向法治的法制——写给“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的话[J]. 陈忠,刘娟.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3(04)
  • [7]法制下法治与法治下法制[J]. 王青林. 求是学刊, 2004(01)
  • [8]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学术综述[J]. 唐永春.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3(03)

标签:;  ;  ;  ;  ;  

法治下的法治和法治下的法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