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苓腹蝗虫防治技术

牯苓腹蝗虫防治技术

一、牯岭腹露蝗防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曾湘[1](2021)在《蔡氏蹦蝗与黄山蹦蝗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蹦蝗属Sinopodisma Chang隶属于直翅目Orthoptera蝗总科Acridoidea斑腿蝗科Catantopidae秃蝗亚科Podisminae,全世界已知42种,我国已知40种。蹦蝗属近缘种之间在形态上的高度相似性给形态学分类造成了困难,该类群系统发育关系尚不清楚。蔡氏蹦蝗Sinopodisma tasii与黄山蹦蝗:Sinopodisma huangshana之间的关系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动物志中所描述的黄山蹦蝗与蔡氏蹦蝗的区别在于黄山蹦蝗雌性体表无眼后带,蔡氏蹦蝗有明显的黑色眼后带;蔡氏蹦蝗的雄性尾须顶端中央略凹,黄山蹦蝗雄性尾须顶端平截。但通过标本比对,发现两者形态上极为相近,黄山蹦蝗中有的雌性个体有着明显的眼后带,蔡氏蹦蝗中有的雌性个体无眼后带,两种蹦蝗同一种群的雄性个体尾须均存在显着的个体间变异,导致种间形态差异消失。本论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蹦蝗属8个种的全线粒体基因组,并对每种蹦蝗序列进行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结合蝗总科其他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系统发育关系和物种定界研究,探讨了蹦蝗属及黄山蹦蝗与蔡氏蹦蝗的系统发育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完成蔡氏蹦蝗Sinopodisma tasii、黄山蹦蝗Sinopodisma huangshana、比氏蹦蝗:Sinopodisma pieli、湖南蹦蝗Sinopodisma hunnensis、小尾片蹦蝗Sinopodisma microfurcwla、喙尾蹦蝗 Sinopodisma rostellocerca、针尾蹦蝗Sinopodisma spinocerca、红股蹦蝗Sinopodisma rufofemoralis8个物种的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注释分析,其线粒体全长在15674bp-15721bp之间。通过对8种蹦蝗线粒体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8种蹦蝗不论在碱基组成、基因间隔区和重叠区、蛋白编码基因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RNA基因和控制区都十分相似。(2)基于13个蛋白质基因和2个rRNA基因数据集构建的ML、BI、NJ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蹦蝗属的单系性没有得到支持。在蹦蝗属内,蔡氏蹦蝗与黄山蹦蝗均聚在一起。所有树中小蹦蝗属物种先聚为一支,落在蹦蝗属分支内,难以区分。(3)形态学上,蔡氏蹦蝗与黄山蹦蝗没有明显差异。遗传距离分析显示,蔡氏蹦蝗三个地理种群与黄山蹦蝗三个地理种群的的种群内与种群间遗传距离都很小,在黄山蹦蝗的汤口镇、九龙峰和牯牛降三个种群中,种群间平均遗传距离值均小于其中某个种群的种群内平均遗传距离,种群间成对遗传距离范围与单个种群的种群内成对遗传距离范围存在完全重叠的情况。在蔡氏蹦蝗的天目山、莫干山、龙塘山三个种群中,种群间成对遗传距离范围与单个种群的种群内成对遗传距离范围存在明显的重叠。蔡氏蹦蝗龙塘山种群与黄山蹦蝗三个种群的种群间成对遗传距离都完全落在蔡氏蹦蝗龙塘山种群的种群内成对遗传距离范围内。(4)蔡氏蹦蝗与黄山蹦蝗的6个地理种群在单倍型网络图中呈混合状,不同种群间存在共享单倍型,而且存在黄山蹦蝗种内单倍型之间的突变步数大于与蔡氏蹦蝗种间单倍型的突变步数,或蔡氏蹦蝗种内单倍型之间的突变步数大于与黄山蹦蝗种间单倍型之间的突变步数的情况。这表明两种蹦蝗具有极其近缘的亲缘关系,在遗传学上没有显着差异。(5)基于COX1条形码序列的GMYC分析将蹦蝗属划分为4个OTUs,蔡氏蹦蝗与黄山蹦蝗被单独划分为一个OTUs。结合形态学、系统发育分析、物种定界分析信息,我们认为蔡氏蹦蝗与黄山蹦蝗应是同一物种,黄山蹦蝗是蔡氏蹦蝗的次异名。

陈富华[2](2020)在《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现状和几点建议》文中指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是确保农业增产增收的关健措施,但也是目前农业生产管理措施中的短板,机械化程度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能力建设不够,农技人员不足,积极性不高,病虫害防治劳动强度大,农村劳力缺乏,必须提高基层农技人员服务水平,培育壮大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实现农药减量增效。

古京晓[3](2020)在《中国腹露蝗属物种定界及分子鉴定研究》文中提出腹露蝗属Fruhstorferiola Willemse,1922隶属于直翅目Orthoptera,蝗总科Acridoidea,斑腿蝗科Catantopidae,黑蝗亚科Melanoplinae。为丰富腹露蝗属分子系统学数据,探讨腹露蝗属单系性和属内部分形态学物种的独立性,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结合克隆测序的方法,获得了 7种腹露蝗属蝗虫共72条线粒体全基因组数据并分析了腹露蝗属线粒体全基因组特征。结合从GenBank上下载的20种相关蝗总科昆虫全线粒体数据和实验室积累腹露蝗属COXI基因数据,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腹露蝗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物种定界研究和条形码分子鉴定成功率检测。主要结果如下:1.七种腹露蝗线粒体基因组表征七种腹露蝗线粒体全基因组全长在15679bp~15727bp之间,基因组成与亚库巴果蝇一致,基因排列顺序与亚库巴果蝇相比trnK与trnD基因发生易位;线粒体全基因组全长A+T碱基含量超过75%,表现出明显的AT偏向;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起始密码子均为ATN标准密码子,终止密码子除COI基因(终止密码子为不完整的T)外均为完整的TAA或TAG。21个tRNA二级结构为标准结构既三叶草结构,仅trnSAGN二级结构不具有DHU臂,不构成三叶草结构,G-U错配是主要的错配类型。7种腹露蝗线粒体基因组特征符合目前已报道直翅目蝗总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特征。2.基于13PCGs、2rRNA基因的腹露蝗属昆虫系统发育研究本研究所得系统树在高级阶元上具有一致的拓扑结构且与形态分类系统一致;同时均支持腹露蝗属的单系性。在腹露蝗属内,多数系统树显示,越北腹露蝗F.tonkinensis Willemse,1922 位于根部位置,绿腿腹露蝗F.viridifemorata(Caudell,1921)种团内部分种与黄山腹露蝗F.huangshanensis Bi&Xia,1980种团内部分种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3.基于13个PCGs、2个rRNA基因的腹露蝗属昆虫物种定界研究(1)矛尾腹露蝗 F.sibynecerca Zheng,2001 和黄胫腹露蝗F.cerinitibia Zheng,1998的系统发育关系。形态学上,黄胫腹露蝗与矛尾腹露蝗没有显着差异。系统树与单倍型网络图均显示两物种无法形成独立的单系分支。遗传距离分析显示,两物种之间的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几乎完全重叠。结合形态和分子数据,可以认定矛尾腹露蝗与黄胫腹露蝗是同物异名。(2)华阴腹露蝗F.huayinensis Bi&Xia,1980 和牯岭腹露蝗F.kuling a(Chang,1940)的系统发育关系。形态学上,华阴腹露蝗与牯岭腹露蝗的体长要明显小于腹露蝗属的其他种。在本研究的大部分分子数据分析结果中,华阴腹露蝗与牯岭腹露蝗能够形成独立的单系分支,但在部分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中,二者不互为单系。本研究两物种取样范围存在不足,华阴腹露蝗与牯岭腹露蝗的系统发育分析需要更多的信息来进一步解析。(3)绿腿腹露蝗和黄山腹露蝗种团的系统发育关系。多数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黄山腹露蝗种团内两个物种的单系分支落在了绿腿腹露蝗分支之中,但两者形态特征有明显的差异。遗传距离分析显示,绿腿腹露蝗与黄山腹露蝗种团之间有着很小的种间遗传距离,甚至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几乎在所有基因序列的单倍型网络图中,绿腿腹露蝗与黄山腹露蝗种团都无法形成互为单系的子分支。目前,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无法完全证实绿腿腹露蝗与黄山腹露蝗之间是否存在不完全谱系分选现象,后续需要结合核基因等更多的数据去验证猜想。(4)条形码分子鉴定成功率检测在条形码分子鉴定成功率检测结果中,模糊鉴定和错误鉴定序列主要出现在矛尾腹露蝗与黄胫腹露蝗、华阴腹露蝗与牯岭腹露蝗及绿腿腹露蝗与黄山腹露蝗种团之间,少量出现在峨眉腹露蝗。结合系统发育、遗传距离等多项数据,推测准确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不完全谱系分选与分类不完善。

张慧燕[4](2020)在《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稻蝗属广布物种系统发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PCR扩增线粒体基因组后,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获得并分析了稻蝗二属四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同时也获得了其内部的序列特征以及组织架构,其中所涵盖的就是控制区和基因排列顺序以及碱基组成等情况,同时还包含了氨基酸以及密码子的具体状况。分析进化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如下:1.小稻蝗(Oxya hyla intricata)、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赤胫伪稻蝗(Pseudoxya diminuta)以及日本稻蝗(Oxya japonica),这些物种其线粒体基因组都是呈现出双链环状分子的架构,同时对基因组进行了解发现其序列总计长度为是15 174bp、15486bp、15 429bp、15 089bp。基因的组成以及基因顺序和目前已公布的斑腿蝗科(Catantopidae)物种相同,其中涵盖了同其他节肢动物相同的基因,而其基因数量达到了37个,除此之外还包含了A+T富集区,其数量为1个。这同现在检测完成的线粒体基因组有较高的同源性。2.四个物种所有蛋白质编码基因均为典型的ATN起始密码子;除了ND5本身属于不完整终止密码子T,剩下的所有蛋白质编码基因都是属于比较完善的终止密码子TAG以及TAA。3.以64个物种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为基础,选取半翅斗蟋(Velarifictorus hemelytrus)、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中华螽斯(Tettigonia chinensis)和云斑车蝗(Gastrimargus marmoratus)作为外群,然后利用最大似然法(ML)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整个聚类树主体分为三个聚类簇,稻蝗属属于第三大聚类簇,并且位于聚类树的根部,与外类群具有较近的遗传距离。4.四个物种tRNA其自身的二级结构都是非常保守的。其中不论是氨基酸和反密码子环以及T?C环等,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碱基的错配变异。5.用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的联合数据集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在本次的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是以ML分析方法为主,基于此方法而得到拓扑结构,其中形态以及结果具有相似性。本论文针对于昆虫以及直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的内部序列和架构进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余科义,柴凤兰,赵开楼[5](2018)在《枫杨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枫杨属(Pterocarya)植物在传统中药以及农业、渔业等方面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现代研究表明,枫杨属植物富含醌类、萜类、甾类、鞣质类、黄酮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抑制肿瘤、抑菌、抗氧化、抑制病毒、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鱼病等多种生物活性。通过对近30年来枫杨属植物研究文献的调研,综述了枫杨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的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枫杨属植物提供参考。

刘菲,邱忠营,黄原[6](2016)在《华阴腹露蝗转录组分析》文中指出华阴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huayinensis)隶属于直翅目斑腿蝗科,是一种仅分布在我国的蝗虫。为获得华阴腹露蝗的基因数据,对其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和分析。总计获得37 840条unigenes,对组装得到的unigenes进行NR、NT、GO、COG、KEGG、Swissprot和Interpro七大功能数据库注释,最终22 477条unigenes获得成功注释,占unigenes总数的59.40%。在华阴腹露蝗转录组中共鉴定出337条编码代谢解毒酶的unigenes,19条编码杀虫剂作用靶标蛋白的unigenes。另外,还检测到4 847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该转录组测序分析将为进一步研究杀虫剂的抗药性机制和华阴腹露蝗基因功能奠定分子基础。

张晨,姜卫兵,魏家星,韩健[7](2015)在《枫杨的园林特性及其绿化应用》文中指出对枫杨的资源特性和综合价值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并首次对其文史内涵进行了提炼和归纳。据此提出了枫杨属树种在现代城乡园林绿化中的应用途径,展望了发展前景,有利于今后枫杨属的开发利用。

白静[8](2015)在《运用外生殖器及基因条形码特征对新疆常见蝗虫的分类鉴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蝗虫是直翅目蝗总科昆虫,其种类繁多,可适应多种生境,对农业、畜牧业生产等造成重大危害。新疆蝗虫种类占全国的1/7,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预防蝗灾的首要问题是识别蝗虫种类,提出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本研究运用蝗虫雄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特征对蝗虫的种类进行识别,运用蝗虫的形态指标对其生活型进行划分,基于基因条形码技术对新疆常见蝗虫及不同地理种群蝗虫遗传分化情况进行研究,准确识别蝗虫种类,掌握蝗虫遗传分化情况,为更好地预防蝗灾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得出以下三种结论:(1)通过对蝗虫雄性外生殖器比较解剖,4科12属16种蝗虫的雄性外生殖器均不相同,其主要差异表现在:阳具基背片锚状突、冠突和后突,阳具复合体的色带基支、阳茎基瓣、阳茎端瓣,测量其形态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区分蝗虫雄性外生殖器的主要性状有:阳具基背片锚状突外侧间距、阳具基背片长宽比、后突内测间距、阳具复合体长宽比。(2)对蝗虫9个形态指标进行测量,运用聚类分析对16种新疆常见蝗虫的个体大小进行划分,分为大、中、小3个类群,利用主成分分析明确了蝗虫生活型的判定性状主要有体宽、体宽与体高的比值、颜顶角。根据其判定性状将16种蝗虫的生活型划分为四类:植栖型、地栖型、植栖偏地栖型、地栖偏植栖型。(3)对新疆常见18种蝗虫及7种不同地理种群的蝗虫线粒体DNA进行提取、PCR扩增、检验、DNA纯化、测序,得到其COI基因序列。序列经校正,多序列比对,构建进化树并得到遗传距离和碱基组分。对18种新疆草原蝗虫COI基因序列分析,研究结果与形态分类学结果基本一致,仅蓝斑翅蝗存在差异。槌角蝗科先于网翅蝗科相聚,再与斑腿蝗科聚类,最后与斑翅蝗科聚为一支,表明了各科蝗虫的亲缘关系远近;7种不同地理种群蝗虫中意大利(Calliptamus italicus L.)、黑腿星翅蝗(Calliptamus barbarus Costa)、黑条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decorus Germar)、蓝斑翅蝗(Oedipoda caerulescens L.)、伪星翅蝗(Metromerus coelesyriensis G.-T.)的供试地理种群均存在遗传分化,其变异种群分别为:阿图什、玛纳斯、哈巴河,米东区、哈密、哈巴河,乌苏、阿勒泰、塔城、和丰,乌市,巴里坤。而供试不同地理种群的红胫戟纹蝗(Dociostaurus kraussi Ingen.)、石砾束颈蝗(Sphingonotus maculatus petraeus Bei-Bienko)不存在遗传分化。

任金龙,邵路,赵莉[9](2013)在《新疆两种星翅蝗外生殖器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对意大利蝗、黑腿星翅蝗两种星翅蝗雄性外生殖器、雌性下生殖板进行比较解剖,并描述其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星翅蝗雄性外生殖器变化最为明显的部位是阳具基背片的侧板及阳具复合体的色带基支、色带瓣、阳茎端瓣。两种星翅蝗雌性下生殖板变化最为明显的部位是下生殖板的前突基内支及腹产卵瓣腹基瓣片。外生殖器特征在意大利蝗和黑腿星翅蝗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两种蝗虫区别性状。

李大馨,崔承彬,蔡兵,姚志伟[10](2007)在《枫杨属植物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胡桃科(Juglandaceae)枫杨属(Pterocarya)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且有农林渔业以及药用等多种经济价值。本文按种类分布与属性、化学成分、药理(生物)活性与用途等内容,综述了该属植物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二、牯岭腹露蝗防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牯岭腹露蝗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蔡氏蹦蝗与黄山蹦蝗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线粒体基因组在分子系统学的应用
        1.1.1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特点
        1.1.2 线粒体基因组在直翅目昆虫系统发育中的应用
    1.2 蹦蝗属概述
        1.2.1 形态特征
        1.2.2 分类地位
        1.2.3 蹦蝗属分类与系统学研究进展
        1.2.4 蔡氏蹦蝗与黄山蹦蝗研究概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取样信息
        2.2.2 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组装和注释
        2.2.3 基因组特征分析方法
        2.2.4 系统发育分析方法
        2.2.5 物种定界分析方法
3 蹦蝗属8个物种全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3.1 蔡氏蹦蝗全线粒体基因组
        3.1.1 基因组基本组成及结构
        3.1.2 蛋白质编码基因和密码子使用情况
        3.1.3 tRNA和rRNA基因
        3.1.4 A+T富集区
    3.2 黄山蹦蝗全线粒体基因组
        3.2.1 基因组基本组成及结构
        3.2.2 蛋白质编码基因和密码子使用情况
        3.2.3 tRNA和rRNA基因
        3.2.4 A+T富集区
    3.3 比氏蹦蝗全线粒体基因组
        3.3.1 基因组基本组成及结构
        3.3.2 蛋白质编码基因和密码子使用情况
        3.3.3 tRNA和rRNA基因
        3.3.4 A+T富集区
    3.4 湖南蹦蝗全线粒体基因组
        3.4.1 基因组基本组成及结构
        3.4.2 蛋白质编码基因和密码子使用情况
        3.4.3 tRNA和rRNA基因
        3.4.4 A+T富集区
    3.5 小尾片蹦蝗全线粒体基因组
        3.5.1 基因组基本组成及结构
        3.5.2 蛋白质编码基因和密码子使用情况
        3.5.3 tRNA和rRNA基因
        3.5.4 A+T富集区
    3.6 喙尾蹦蝗全线粒体基因组
        3.6.1 基因组基本组成及结构
        3.6.2 蛋白质编码基因和密码子使用情况
        3.6.3 tRNA和rRNA基因
        3.6.4 A+T富集区
    3.7 针尾蹦蝗全线粒体基因组
        3.7.1 基因组基本组成及结构
        3.7.2 蛋白质编码基因和密码子使用情况
        3.7.3 tRNA和rRNA基因
        3.7.4 A+T富集区
    3.8 红股蹦蝗全线粒体基因组
        3.8.1 基因组基本组成及结构
        3.8.2 蛋白质编码基因和密码子使用情况
        3.8.3 tRNA和rRNA基因
        3.8.4 A+T富集区
    3.9 蹦蝗属8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3.9.1 线粒体基因组基本结构及组成分析
        3.9.2 线粒体基因组蛋白质编码基因分析
        3.9.3 核糖体RNA和转运RNA差异分析
        3.9.4 A+T富集区分析
4 蔡氏蹦蝗与黄山蹦蝗的系统发育关系
    4.1 蹦蝗属物种的系统发育分析
        4.1.1 序列的组成分析和系统发育信号评估
        4.1.2 最佳模型选择
        4.1.3 系统发育分析
    4.2 蔡氏蹦蝗与黄山蹦蝗的物种定界分析
        4.2.1 NJ树分析
        4.2.2 遗传距离分析
        4.2.3 单倍型网络图分析
        4.2.4 GMYC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5.1 蹦蝗属8个物种全线粒体基因组特征
    5.2 蔡氏蹦蝗与黄山蹦蝗的系统发育关系
        5.2.1 蔡氏蹦蝗与黄山蹦蝗形态鉴别特征的变异
        5.2.2 蹦蝗属系统发育
        5.2.3 蔡氏蹦蝗与黄山蹦蝗的分子物种定界
    5.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8种蹦蝗全线粒体基因组组成
附录B 8种蹦蝗全线粒体基因组碱基组成
附录C 8种蹦蝗全线粒基因组蛋白质编码基因密码子使用频率
附录D 8种蹦蝗全线粒体基因组tRNA二级结构预测图
附录E 不同线粒体单基因遗传距离
附录F 基于不同单基因数据集所得单倍型网络图
附录G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现状和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的现状
    1.1 病虫害防治相对于农作物播种、收获等机械化程度较低。
    1.2 病虫害发生形势不断变化。
    1.3 基层农技人员现状堪忧。
    1.4 农资经营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2 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的几点建议

(3)中国腹露蝗属物种定界及分子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腹露蝗属研究概况
        1.1.1 腹露蝗属分类学研究进展
        1.1.2 腹露蝗属其他方面研究进展
    1.2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及分子鉴定研究进展
        1.2.1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1.2.2 昆虫分子鉴定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测序方法
        2.2.1 高通量测序
        2.2.2 克隆测序
    2.3 线粒体基因组组装与注释
        2.3.1 线粒体基因组组装
        2.3.2 线粒体基因组注释
    2.4 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
        2.4.1 系统发育研究方法
        2.4.2 物种定界研究方法
        2.4.3 分子鉴定成功率检测方法
3 腹露蝗属昆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基本特征
    3.1 基本结构
    3.2 核苷酸组成分析
    3.3 蛋白质编码基因分析
    3.4 转运RNA与核糖体RNA分析
    3.5 A+T富集区分析
4 腹露蝗属分子系统学研究
    4.1 系统发育研究
        4.1.1 数据集相关分析
        4.1.2 系统发育分析
    4.2 物种定界研究
        4.2.1 数据集相关分析
        4.2.2 物种定界NJ聚类分析
        4.2.3 遗传距离
        4.2.4 单倍型网络图
    4.3 分子鉴定成功率检测
5 结论与展望
    5.1 七种腹露蝗线粒体全基因组特征
    5.2 系统发育
    5.3 物种定界
    5.4 分子鉴定
    5.5 创新点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7种腹露蝗线粒体全基因组组成
附录B: 7腹露蝗线粒体全基因组碱基组成
附录C: 7种腹露蝗线粒体全基因组蛋白质编码基因密码子使用频率
附录D: 7种腹露蝗线粒体全基因组TRNA二级结构预测图
附录E: 不同线粒体单基因遗传距离
附录F: 基于不同单基因数据集所得单倍型网络图
附录G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G1: 科研项目
    附录G2: 发表论文
致谢

(4)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稻蝗属广布物种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斑腿蝗科稻蝗属的分类学研究
        1.1.1 斑腿蝗科
        1.1.2 稻蝗属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1.2 线粒体基因组介绍
        1.2.1 动物线粒体DNA
        1.2.2 线粒体RNA二级结构变化
    1.3 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意义
        1.3.1 线粒体基因组在系统发育研究的应用
        1.3.2 线粒体基因组应用于系统发育研究的优势
        1.3.3 利用全线粒体基因组联合数据进行昆虫系统发育分析
    1.4 研究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标本的采集、保存与鉴定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1.4 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提取
        2.2.2 线粒体基因组的RT-PCR扩增
    2.3 PCR扩增产物的序列的组装与注释
        2.3.1 测序数据处理和初步分析
        2.3.2 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定位及注释
        2.3.3 二级结构的预测
    2.4 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
第三章 结果分析和讨论
    3.1 小稻蝗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3.1.1 基因组结构
        3.1.2 蛋白质编码基因和密码子使用频率
        3.1.3 tRNA基因
        3.1.4 rRNA基因
    3.2 中华稻蝗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3.2.1 基因组结构
        3.2.2 蛋白质编码基因和密码子使用频率
        3.2.3 tRNA基因
        3.2.4 rRNA基因
    3.3 日本稻蝗
        3.3.1 基因组结构
        3.3.2 蛋白质编码基因和密码子使用频率
        3.3.3 tRNA基因
        3.3.4 rRNA基因
    3.4 赤胫伪稻蝗
        3.4.1 基因组结构
        3.4.2 蛋白质编码基因和密码子使用频率
        3.4.3 tRNA基因
        3.4.4 rRNA基因
    3.5 系统发育分析
第四章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枫杨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1.1 枫杨挥发性成分
    1.2 苯醌、萘醌类衍生物
    1.3 降倍半萜类
    1.4 三萜类
    1.5 甾类
    1.6 鞣质
    1.7 黄酮类
    1.8 二芳基庚烷类和鞣花酸类
    1.9 其他类
2 生物活性
    2.1 抑制肿瘤
    2.2 抗菌和抗氧化
    2.3 对单纯性疱疹病毒 (HSV) 的抑制作用
    2.4 对雷公藤的解毒作用
    2.5 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2.6 防治鱼病
    2.7 杀灭及毒害钉螺的作用
    2.8 其他方面的应用
3 展望

(6)华阴腹露蝗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华阴腹露蝗转录组序列分析和组装
    1.2 Unigenes的功能注释
    1.3 unigenes的CDS预测
    1.4 杀虫剂抗性相关基因的筛选
    1.5 unigenes的SSR检测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昆虫
    3.2 RNA提取、c 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3.3 转录组组装
    3.4 基因功能注释
    3.5 CDS预测和SSR检测
作者贡献

(7)枫杨的园林特性及其绿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枫杨资源概述
    1.1 地理分布
    1.2 生物学特性
    1.3 种质资源
2 枫杨的文史内涵
    2.1 生于华夏,传承悠久
    2.2 立于山川,朴实平凡
    2.3 寓意风水,吉祥古树
    2.4 寄情童年,乡愁意象
3 枫杨的综合应用价值
    3.1 观赏价值
    3.2 生态价值
    3.3 药用价值
    3.4 经济价值
4 枫杨在城乡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4.1 公园及广场绿化
    4.2 庭院绿化
    4.3 乡村绿化
    4.4 营建防浪林
5 结语

(8)运用外生殖器及基因条形码特征对新疆常见蝗虫的分类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新疆蝗虫危害
    1.2 蝗虫雄性外生殖器研究进展
    1.3 蝗虫生活型研究现状
    1.4 基因条形码技术
    1.5 本研究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运用蝗虫雄性外生殖器对新疆常见蝗虫的分类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运用形态特征对16种新疆草原蝗虫生活型的划分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5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基于基因条形码技术对新疆十八种常见蝗虫和七种蝗虫不同地理种群的分析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学软件
    4.4 实验方法
    4.5 结果与分析
    4.6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结论
    5.1 运用蝗虫雄性外生殖器新疆常见蝗虫分类
    5.2 基于形态指标对新疆常见蝗虫生活型的划分
    5.3 运用基因条形码对新疆18种常见蝗虫及7种不同地理种群蝗虫遗传分化研究
附录
    附录Ⅰ 蝗虫雄性外生殖器形态比较图
    附录Ⅱ 新疆18种蝗虫采集信息
    附录Ⅲ 7 种蝗虫不同种群采集信息
    附录Ⅳ 18种蝗虫及7种不同地理种群蝗虫COI序列比对结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新疆两种星翅蝗外生殖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方法
        1.2.1 解剖方法
        1.2.2 数据测量
        1.2.3 形态描述
2 结果与分析
    2.1 雄性外生殖器
        2.1.1 意大利蝗
        2.1.2 黑腿星翅蝗
    2.2 雌性下生殖板
        2.2.1 意大利蝗
        2.2.2 黑腿星翅蝗
3 结论与讨论

(10)枫杨属植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类分布与属性
2 化学成分
    2.1 萘醌衍生物
    2.2 萜
        2.2.1 三萜
        2.2.2 降倍半萜
    2.3 甾体
    2.4 鞣质
    2.5 二芳基庚烷类 (Diarylheptanoids)
    2.6 黄酮与其它类
    2.7 枫杨挥发性成分
3 药理 (生物) 活性与用途
    3.1 抗肿瘤
    3.2 对单纯性疱疹病毒 (HSV) 的抑制作用
    3.3 抗菌和抗氧化活性
    3.4 对雷公藤中毒的解毒作用
    3.5 外用治疗牛皮癣等皮肤病
    3.6 杀灭及毒害钉螺的作用
    3.7 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3.8 鱼病防治
    3.9 植物病虫害防治用途
    3.10 其它
4 结语

四、牯岭腹露蝗防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蔡氏蹦蝗与黄山蹦蝗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D]. 曾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现状和几点建议[J]. 陈富华. 湖北植保, 2020(05)
  • [3]中国腹露蝗属物种定界及分子鉴定研究[D]. 古京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4]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稻蝗属广布物种系统发育研究[D]. 张慧燕. 山西大学, 2020(01)
  • [5]枫杨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余科义,柴凤兰,赵开楼. 湖北农业科学, 2018(01)
  • [6]华阴腹露蝗转录组分析[J]. 刘菲,邱忠营,黄原.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6(07)
  • [7]枫杨的园林特性及其绿化应用[J]. 张晨,姜卫兵,魏家星,韩健. 湖南农业科学, 2015(11)
  • [8]运用外生殖器及基因条形码特征对新疆常见蝗虫的分类鉴定研究[D]. 白静.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6)
  • [9]新疆两种星翅蝗外生殖器的比较研究[J]. 任金龙,邵路,赵莉.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13(05)
  • [10]枫杨属植物研究进展[J]. 李大馨,崔承彬,蔡兵,姚志伟.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7(05)

标签:;  ;  ;  ;  ;  

牯苓腹蝗虫防治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