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鼻鲟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勺鼻鲟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一、匙吻鲟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海乐,危起伟[1](2021)在《论水生野生动物的主动保护与被动保护》文中认为三十多年来,人们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保护地建设、迁地保护、人工保种、人工驯养、人工繁育、人工养殖、增殖放流、生态修复等保护方式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这反映了人们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目标、保护方式认识不一致甚至对立的问题,而其根本在于缺乏一个能够适应水生野生动物保护需求和特征的理论话语体系.本文基于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目标认知和设置的差异,基于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人工干预方式的差异,尝试以"物种保护与生态保护"、"主动保护与被动保护"两个维度为框架建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理论话语体系,然后着重分析水生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中的主动保护与被动保护的状况与成效,指出部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地由于其整体生态格局已被改变或依然处于恶化的趋势中,并且无法避免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影响,导致了相应水生野生动物的就地保护效果不理想,而获得足够主动保护努力介入的物种在获得人工保种、人工繁育、人工养殖之后,其物种灭绝的风险已基本解除,甚至部分已野外绝迹物种还存在野外种群重建的机会.而后,以长江三种鲟鱼的保护和效果为例,对比展示了主动保护对于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必要性.建议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而言,在不遗余力抓保护地建设等被动保护的同时,更要积极地推动人工繁育、人工养殖等主动保护来对物种兜底.

方冬冬,邹远超,危起伟[2](2020)在《多维视角下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探析》文中认为近期暴发的新冠肺炎使人们谈食色变,针对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水生野生动物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维持生态平衡上,也体现在满足人类养殖开发与利用上。水生野生动物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和丰富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中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位置。但是,在针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之间是存在矛盾的。本文从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养殖利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从水生野生动物野外资源保护和规范水生动物的繁殖与利用等方面进行展望。呼吁社会积极鼓励和宣传水生野生动物合理的驯养繁殖及加工利用事业,引导消费者正确食用安全的驯养产品,进而实现扩大、改善水生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和环境,实现水生野生动物种群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可持续性与合理的永续利用。

邹作宇,杨洁,董宏伟,袁美云[3](2020)在《匙吻鲟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的初步概况》文中研究表明对近些年来在匙吻鲟(Polyodon sphatula)分布引种、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疾病防治,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阐述了匙吻鲟在国内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技术,以期为匙吻鲟在黑龙江省规模化养殖提供基础资料。

邸军[4](2020)在《鲟细菌性败血症病原学及其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鱼类是硬骨鱼纲中唯一现存的大型软骨硬鳞鱼类,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受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栖息地破坏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27种鲟鱼类中已有25种处于不同程度的濒危状态。为拯救濒危的鲟鱼类,同时满足市场对鲟鱼子酱日益增长的需求,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开展了鲟鱼的人工养殖,全球鲟鱼养殖业蓬勃发展。自2003年以来,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鲟鱼养殖国。然而,随着鲟鱼种质资源的衰退和集约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鲟鱼病害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着濒危鲟人工保种及鲟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湖北省3个养殖基地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成鱼和幼鱼爆发的细菌性败血症,开展病原生物学、病理学、致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从健康的中华鲟和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肠道中分离筛选潜在的益生菌,以期为鲟鱼频发的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和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2015至2017年间,湖北省3个养殖基地子二代中华鲟成鱼和幼鱼发生了严重的细菌性败血症。采用传统的病原菌分离培养方法,从濒死的中华鲟肝脏和脾脏中分离获得11株优势菌株。根据科赫法则人工感染健康的长江鲟,发现其中9株为致病菌,且从受感染的长江鲟肝脏中再次分离得到相同的病原菌。通过对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gyrB、rpoD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确定9株病原菌均为运动性气单胞菌,且以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和嗜水气单胞(Aeromonas hydrophila)为主。另外,观察了长江鲟感染维氏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组织病理变化,并对2种病原菌进行了药物敏感性分析。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长江鲟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后表现出相似的病理特征,即肝脏实质细胞坏死、局灶性出血;脾脏红髓和白髓坏死;肾小球水肿、肾小管上皮细胞凝固性坏死;肠道粘膜脱落、结构完整性被破坏。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均对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类抗生素敏感,而对苯唑西林、氨苄西林、青霉素等抗生素耐药。2.为探究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对鲟鱼的致病机制,对长江鲟人工感染上述2种病原菌前后的脾脏组织进行转录组学分析。高通量测序共获得410996612条Clean reads,组装成26939820条Contigs,521713条Transcripts,254211条Unigenes。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组长江鲟的脾脏共有5574个显着性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716个基因上调表达,2854个基因下调表达;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组长江鲟的脾脏共有1724个显着性差异表达基因,其中835个基因上调表达,889个基因下调表达,两组共有差异表达基因1087个。进一步分析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组长江鲟脾脏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8条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中,分别是Toll-like受体信号通路、吞噬体、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溶酶体、肠道IgA产生的免疫网络、神经活性配体与受体相互作用、单纯疱疹感染和Jak-STAT受体信号通路;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组长江鲟脾脏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5条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中,分别是吞噬体、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神经活性配体与受体相互作用、溶酶体和单纯疱疹感染。最后,随机挑选6个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LTBR、MHC2、Integrin、CD40L、V-type ATPase和CDH3)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发现荧光定量PCR与转录组分析结果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从而证明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3.为探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的影响,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组(患病组)和对照组(健康组)长江鲟肠道菌群的差异。基于Unweighted unifrac距离算法的主成分分析(PCoA)比较健康组和患病组长江鲟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结果显示,健康组和患病组长江鲟的肠道菌群分布于不同的聚类群,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改变。进一步分析表明,患病组长江鲟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指数(Invsimpson index)显着性低于健康组(P<0.05)。群落组成分析表明,患病组长江鲟肠道菌群中梭杆菌门(Fus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明显高于健康组,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明显低于健康组。最后,对健康组和患病组长江鲟肠道菌群中的差异物种进行组间Wilcox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患病组长江鲟肠道菌群中支原体属(Mycoplasma)的丰度显着性高于健康组(P<0.05),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丰度显着性低于健康组(P<0.05)。4.本研究旨在从健康的中华鲟和长江鲟肠道中分离筛选具有益生特性的芽孢杆菌,以增强鲟鱼的免疫力和抗病性。结果显示,从健康的长江鲟肠道中分离获得3株芽孢杆菌(BSth-1、BSth-4和BSth-5);健康的中华鲟肠道中分离获得1株芽孢杆菌(BSth-19)。通过对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gyrB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确定4株分离菌株均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探究分离获得的菌株是否具有饲料添加剂的特性,开展了体外抑菌试验、体外产酶试验、芽孢对肠道内环境(低pH和高浓度胆汁)耐受性试验及动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均可以产生蛋白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并对4种中华鲟病原菌,即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中间气单胞菌(Aeromonas media)和海豚链球菌(Streptocccus iniae)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同时,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能够耐受pH=3.0的酸性环境和5.0%长江鲟胆汁酸环境。动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对长江鲟均无致病性。为探究筛选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肠道消化酶活性及抗病性的影响。将360尾健康的长江鲟幼鱼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40尾鱼。对照组(C)投喂鲟鱼基础饲料;试验组T1和T2分别投喂添加了2.0×108 CFU/g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的鲟鱼基础饲料,试验期为8周。投喂4周和8周后测定试验鱼的生长性能,结果表明,投喂4周和8周后试验组(T1和T2)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存活率均显着性高于对照组(P<0.05)。投喂4周和8周后测定试验鱼的血清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投喂8周后试验组(T1和T2)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免疫球蛋白M(IgM)活性均显着性高于对照组(P<0.05)。投喂4周和8周后试验组T1的溶菌酶(LZM)活性显着性高于对照组(P<0.05),而T2组与对照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投喂4周后试验组(T1和T2)的丙二醛(MDA)含量显着性低于对照组(P<0.05)。投喂8周后测定试验鱼的肠道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试验组(T1和T2)的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投喂8周后对试验鱼进行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T1存活率最高为66.67%,试验组T2次之为53.33%,对照组为33.33%。5.为探究投喂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的影响,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投喂8周后的试验组和对照组长江鲟肠道菌群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Unweighted unifrac距离算法的主成分分析(PCoA)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长江鲟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结果显示,试验组(T1和T2)和对照组长江鲟肠道菌群分布于不同的聚类群,表明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的肠道菌群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改变。进一步分析表明,试验组(T1和T2)长江鲟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指数(Shannon index和Chao index)均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T1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群落组成分析表明,试验组(T1和T2)长江鲟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梭杆菌门、拟杆菌门的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变形菌门的丰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最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长江鲟肠道菌群中的差异物种进行组间Wilcox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T1和T2)长江鲟肠道菌群中潜在致病菌属如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丰度显着性低于对照组(P<0.05),而潜在的益生菌属如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的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证实中华鲟频发的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为运动性气单胞菌,且以维氏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为主,并根据药敏试验筛选出防治中华鲟细菌性败血症潜在的药物;长江鲟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前后的脾脏转录组分析表明,嗜水气单胞菌可抑制抗原呈递相关因子的表达,并引起宿主细胞的凋亡;通过比较分析健康组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组长江鲟肠道菌群的差异,发现芽孢杆菌可能是长江鲟肠道中潜在的益生菌;随后从健康的长江鲟和中华鲟肠道中分离筛选出具有益生特性的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分别添加进鲟鱼基础饲料中并投喂长江鲟幼鱼8周后,发现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显着性提高长江鲟的存活率、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及抗病性;同时,发现投喂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可以提高长江鲟幼鱼肠道菌群中潜在益生菌属的丰度,并显着性降低潜在致病菌属的丰度。

刘燚[5](2020)在《我国野生动物食用及交易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野生动物滥食陋习造成的公共安全危机再次引发人们对野生动物及交易问题的反思。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现行法在该问题上的立法漏洞,但仍有一些理论性问题和立法技术性问题,有待新一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予以完善。建议本次修法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引入弱人类中心主义的部分理论作为修订该问题的理论指导;二是扩大该法的调整范围,完善野生动物分类分级保护体系;三是结合畜禽遗传资源名录范围调整,全面禁食陆生野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及取缔交易行为;四是制定和完善人工繁育名录,限制商业性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利用;五是增加与野生动物食用相关的风险预防基本原则条款和法律责任条款。同时,颁布和修改与野生动物食用相关的其他法律和配套措施。在习近平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引下,中华民族应为地球生命共同体做出贡献。

周晓华[6](2019)在《中国鲟鱼保护与产业发展管理》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8种鲟鱼的分布国,也是10多种鲟鱼的引进养殖国,有的鲟鱼野生种群极其濒危,有的鲟鱼人工养殖已形成产业。如何做好鲟鱼的保护发展管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作者从我国鲟鱼自然资源与养护概况、鲟鱼保护管理现状、鲟鱼管理政策进行分析,提出鲟鱼保护发展管理建议。

张正荣[7](2019)在《黄条鰤早期发育形态和消化道组织学、消化酶活力变化研究》文中指出1.为了解黄条鰤胚后发育的特点,对其黄条鰤仔稚幼鱼进行形态学观察,对各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在温度为(21.5±1)℃,盐度为29±1的条件下,黄条鰤受精卵在授精72h30min后完成孵化,初孵仔鱼全长(4.26±0.15)mm,具有长椭圆形卵黄囊;3日龄仔鱼全长(4.65±0.11)mm开口;4日龄仔鱼全长(4.67±0.15)mm,此时肛门与外界相通,仔鱼开始摄食轮虫,进入混合营养期;5日龄仔鱼全长(4.69±0.14)mm卵黄囊被完全消耗吸收,进入后期仔鱼阶段;9日龄仔鱼全长(5.13±0.25)mm油球被消耗完毕,仔鱼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25日龄全长(8.22±1.24)mm,个体生长速度出现差异,鳍膜消失,各鳍条发育基本完成,体表开始出现鳞片,进入稚鱼期;45日龄幼鱼全长(22.51±2.34)mm鱼体全身基本覆盖鳞片,变态完成,外部形态与成鱼相似,进入幼鱼期。根据卵黄囊和油球的吸收,鳍的发育以及鳞片等发育特征将黄条鰤早期发育阶段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2.为研究黄条鰤仔稚幼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征,运用连续组织切片技术,观察孵化后0-50天仔稚幼鱼消化系统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水温20-22℃条件下,受精卵72h孵化,初孵仔鱼消化系统仅为简单的管状。孵化后4天仔鱼开口,卵黄囊和油球体积减小,孵化后5天,卵黄囊被吸收,仔鱼初步分化为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肝,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摄食过渡。孵化后9天,仔鱼肠道形成肠圈,并发现杯状细胞。孵化后16天胃腺出现,孵化后18天幽门盲囊形成,消化道上皮细胞增厚,肌肉增厚,仔鱼开始酸性消化蛋白,消化和吸收效率提高,随着发育消化系统的功能和结构逐渐完善成熟。结果表明,黄条鰤消化系统的发育与仔稚幼鱼的生长、形态发育和消化系统功能的完善相一致。3.为了认知黄条鰤早期发育阶段的消化生理特性,测定了黄条鰤胚胎、仔稚幼鱼阶段脂肪酶、淀粉酶、胰蛋白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在黄条鰤仔鱼出膜前胚胎阶段即能检测到脂肪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初孵仔鱼体内初次检测出胰蛋白酶的活性。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仔鱼孵化后迅速增强(P<0.05),在4DAH开口时两种酶比活力达最高值;淀粉酶比活力在7DAH时达最大值;胰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阶段缓慢上升,15DAH时比活力最大。稚鱼阶段内脏团中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基本维持稳定,幼鱼阶段内脏团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都呈现上升趋势;稚鱼和幼鱼阶段内脏团中淀粉酶下降并基本稳定于较低比活力水平。分析其结果表明,黄条鰤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中,各种消化酶活性变化明显,消化酶活性与其发育阶段和食性密切相关。在尚未摄食饵料的早期仔鱼体内已存在消化酶,认为其是母源传递而来,不是由外源性饵料所致;幼鱼阶段内脏团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比活力明显提高,这反映出随苗种生长发育,其肠道结构和消化机能逐渐完善,并且对脂肪、蛋白质的需求逐渐增强。

刘阳洋[8](2018)在《匙吻鲟对蛋白质和脂肪营养需求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隶属于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匙吻鲟科(Polyodontidae),原产地美国,现俄罗斯、德国、南斯拉夫、伊朗等国也有匙吻鲟养殖,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地区已经开展匙吻鲟的养殖生产,但其营养需求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的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匙吻鲟生长性能、饲料消化利用及健康状况等的影响,以确定匙吻鲟对饲料蛋白质和脂肪的需求量,为其配合饲料研发提供参考资料。主要结果如下:1.匙吻鲟蛋白质营养需求的研究通过配制5个不同蛋白质水平(35.44%、37.20%、39.19%、42.05%和45.30%)的等脂膨化浮性颗粒饲料,将270尾(初始体质量为158.00±0.29g)匙吻鲟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鱼,在室外养殖系统中进行56d的摄食生长试验。结果显示:1)匙吻鲟的增重(WG)、特定生长率(SGR)均随着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39.19%、42.05%组显着高于35.44%、45.30%组(P<0.05),45.30%饲料组的蛋白质效率(PER)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二次曲线回归分析确定当WG达到最大值时,饲料蛋白水平为40.67%;2)饲料蛋白水平对匙吻鲟体组成没有显着影响(P>0.05);3)42.05%组肠道蛋白酶活性和胰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胰淀粉酶活性42.05%略高于其他组(P>0.05);胰蛋白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趋势;4)饲料蛋白水平对匙吻鲟血清生化指标也产生了显着性的影响,39.19%、42.05%组的谷丙转氨酶(ALT)浓度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5);5)37.20%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跟其他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脂肪水平35.44%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低于39.19%组(P<0.05)。研究表明,匙吻鲟饲料中蛋白质适宜添加量为39.19%-42.05%。2.匙吻鲟脂肪营养需求量的研究配置脂肪水平实测值分别为3.01%、5.12%、7.14%、9.35%和11.64%的5种等氮膨化试验饲料,将270尾匙吻鲟(初重81.38±0.14 g)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鱼,在室外养殖系统微流水养殖56天。结果显示:1)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试验鱼WG、SGR、PER、HSI及CF均先升高后下降,饲料系数(FCR)则相反,经回归分析,当SGR达到最大值时,饲料脂肪水平为7.88%;当PER达到最大值时,饲料脂肪水平为9.46%;2)试验鱼肌肉、肝脏粗脂肪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上升而上升,11.64%组显着高于3.01%、5.12%、7.14%组P<0.05),全鱼及肌肉粗蛋白质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增加呈上升趋势,3.01%组显着性低于其它组(P<0.05),7.14%、9.35%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3)各组间组织中n-3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n-3PUFA比例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7.14%组肠道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9.35%组(P<0.05),淀粉酶活性在脂肪水平7.14%以上组趋于稳定,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5)血清总蛋白(TP)等指标浓度随饲料脂肪水平升高而上升,总胆固醇(T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11.64%组高于3.01%组(P<0.05);6)血清SOD活性及GSH含量5.12%、7.14%、9.35%饲料脂肪水平显着提高(P<0.05),经回归分析得出饲料脂肪水平为9.69%时,血清SOD活性达到最大值;饲料脂肪水平9.35%以上,肝脏CAT以及GSH-Px活性降低(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匙吻鲟适宜脂肪水平为7.88%-9.69%。通过对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生长效果、饲料利用、体组成、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性能等相关指标的综合分析,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匙吻鲟的适宜饲料蛋白水平为39.19%-42.05%,脂肪水平为7.88%-9.69%,建议生产上匙吻鲟配合饲料采用蛋白水平40.67%,脂肪水平7.88%。

薛文礼[9](2017)在《陕西地区匙吻鲟养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匙吻鲟是全球仅存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之一。匙吻鲟最早生活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生活于淡水中之中,通过过滤的方式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为生。常见于内陆的水域,如河流、湖泊、水库等。匙吻鲟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目前,人们对其皮、肉、卵都有进行开发。鱼卵可加工成鱼子酱,皮则是上等的制革原料。肉质鲜嫩,且肉质内部无骨,加之吻部的营养丰富,是上好的食材。匙吻鲟在生长初期,其吻部与鸭嘴相似,特异的体型导致其在水中行动的动作别致,因此匙吻鲟也是良好的观赏鱼类。通过在陕西安康400 m2小池塘进行匙吻鲟精养试验得出,产量超过400kg/667m2,纯收入3414元/667m2,微流水和增氧机持续增氧来保证池塘溶解氧在5 mg/l以上,是降低饲料系数和保证高产的重要措施。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在陕西安康匙吻鲟池塘高产养殖模式,在产量和效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陕西黄陵郑家河进行网箱匙吻鲟单养和混养试验表明,匙吻鲟单养的最佳放养量为41.3g/m2;网箱匙吻鲟混养的最佳放养量为24.7g/m2。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综合评价陕北地区水库放养匙吻鲟的放养量和最佳放养量,并对陕北地区水库和一般中营养型水库放养匙吻鲟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邹作宇,袁美云,董宏伟,杨洁,刘双凤,韩英[10](2016)在《寒地匙吻鲟人工繁殖及规模化苗种培育试验》文中提出文章通过总结我国南方匙吻鲟人工繁殖经验,探索哈尔滨市高寒地区匙吻鲟人工繁殖和规模化苗种培育技术。试验研究表明,高寒地区雌性匙吻鲟>10龄达到性成熟,繁殖适宜水温1621℃,每千克亲鱼体重怀卵量为1.42万粒,获得受精卵15.2万粒,受精率82.4%,室外22℃池塘水孵化率为52.1%。室内苗种培育5万尾水花,经过30 d培育获得57cm鱼苗3.6万尾,成活率为72.0%。

二、匙吻鲟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匙吻鲟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多维视角下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生野生动物的界定
2 我国水生野生动物概况
3 养殖利用的必要性
    3.1 人工养殖有利于一些濒危物种的拯救和保护
    3.2 多数水生野生动物历史上资源丰富、具有长期养殖利用历史或历史文化积淀
    3.3 水生野生动物(包括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适合人类养殖利用
        3.3.1 多数繁殖力高、经人工繁育的水生野生动物(包括鱼类)后代可迅速形成规模化效应
        3.3.2 相对陆生动物而言鱼类等水生动物身体代谢耗能低
        3.3.3 水生野生动物(如鱼类)是人类优质蛋白质
    3.4 水生野生动物(包括鱼类)的人工繁育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保护与养殖利用的关系
    4.1 保护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保护野生原种种质资源长期可持续利用,为水产养殖育种提供原始材料或育种材料
    4.2 养殖利用可反哺野生原种的保护
5 展望
    5.1 加强水生野生动物野外资源保护
        5.1.1 运用新技术多维度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5.1.2 加强对水生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5.2 加强对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
    5.3 提高可食用鱼类等水生动物的安全性规范行业标准
附录一Appendix 1
附录二Appendix 2
附录三Appendix 3
附录四Appendix 4

(3)匙吻鲟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的初步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布与引种
2 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征
    2.2 遗传学特性
        2.2.1 染色体倍性
        2.2.2 性别决定机制
        2.2.3 性别分化基因
    2.3 生活习性
    2.4 摄食习性
    2.5 繁殖习性
    2.6 生长特点
3 人工繁殖
    3.1 亲鱼选择
    3.2 人工催产
    3.3 人工授精
        3.3.1 人工采精
        3.3.2 人工采卵
        3.3.2. 1 挤压取卵法
        3.3.2. 2 剖腹取卵手术法
        3.3.3 授精与脱黏
    3.4 人工孵化
4 鱼苗培育
    4.1 养殖条件及准备
    4.2 饵料投喂
    4.3 日常管理
5 鱼种培育
    5.1 池塘培育
        5.1.1 养殖条件及准备
        5.1.2 放养与投喂
        5.1.3 日常管理
    5.2 水泥池培育
        5.2.1 养殖条件及准备
        5.2.2 放养与投喂
        5.2.3 日常管理
6 病害防治
    6.1 气泡病的防治
    6.2 细菌性肠炎的防治
    6.3 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
    6.4 寄生虫病的防治

(4)鲟细菌性败血症病原学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鲟形目鱼类及其养殖状况概述
        1.1.1 鲟鱼类物种概述
        1.1.2 鲟鱼类养殖状况概述
    1.2 鲟鱼类病原性疾病的研究概述
        1.2.1 病毒性疾病
        1.2.2 细菌性疾病
        1.2.3 真菌性疾病
        1.2.4 寄生虫病
    1.3 鱼类肠道菌群的研究概述
        1.3.1 鱼类肠道菌群的组成
        1.3.2 影响鱼类肠道菌群的因素
    1.4 益生菌的筛选和应用
        1.4.1 益生菌的筛选原则
        1.4.2 益生菌在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华鲟细菌性败血症及其病原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
        2.2.3 分离菌株对长江鲟的攻毒试验
        2.2.4 分离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5 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2.2.6 药物敏感性试验
        2.2.7 组织病理学观察
    2.3 结果
        2.3.1 患病中华鲟的症状
        2.3.2 分离菌株对长江鲟的致病性
        2.3.3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2.3.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5 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2.3.6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3.7 病原菌回归感染试验结果
        2.3.8 长江鲟感染病原菌后的组织病理特征
    2.4 讨论
        2.4.1 病原菌的分类鉴定
        2.4.2 中华鲟运动性气单胞菌的流行特征
        2.4.3 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
        2.4.4 长江鲟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后的病理特征
        2.4.5 中华鲟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
    2.5 小结
第3章 长江鲟感染两种气单胞菌的转录组学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鱼及其处理
        3.2.2 样品的采集
        3.2.3 样品RNA提取和纯化
        3.2.4 cDNA文库的制备
        3.2.5 转录组测序和分析
        3.2.6 差异表达基因验证
        3.2.7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RNA-seq分析和de novo组装
        3.3.2 基因功能注释
        3.3.3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和注释
        3.3.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3.3.5 差异表达基因的代谢通路(KEGG)分析
        3.3.6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3.4 讨论
        3.4.1 长江鲟脾脏的免疫功能
        3.4.2 模式识别受体
        3.4.3 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信号通路
        3.4.4 细胞凋亡通路
        3.4.5 肠道免疫网络IgA的产生通路
    3.5 小结
第4章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鱼及其处理
        4.2.2 样品的采集
        4.2.3 肠道微生物DNA提取和16S r RNA基因扩增
        4.2.4 Miseq高通量测序
        4.2.5 高通量测序数据处理和分析
    4.3 结果
        4.3.1 样本数据统计
        4.3.2 样本比较分析
        4.3.3 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4.3.4 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分析
        4.3.5 肠道菌群物种差异分析
    4.4 讨论
        4.4.1 嗜水气单胞菌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4.4.2 嗜水气单胞菌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4.4.3 健康组和患病组长江鲟肠道差异物种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中华鲟和长江鲟肠道中潜在益生菌的筛选及应用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芽孢杆菌的分离和筛选
        5.2.2 试验饲料的制备
        5.2.3 试验鱼及饲养管理
        5.2.4 生长性能指标的测定
        5.2.5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5.2.6 血清免疫酶活性的测定
        5.2.7 肠道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5.2.8 人工感染试验
        5.2.9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5.3.2 枯草芽孢杆菌体外抑菌试验
        5.3.3 枯草芽孢杆菌体外产酶试验
        5.3.4 枯草芽孢杆菌体外压力耐受性试验
        5.3.5 枯草芽孢杆菌的安全性评价
        5.3.6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生长性能的影响
        5.3.7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血清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5.3.8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5.3.9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抗病性的影响
    5.4 讨论
        5.4.1 枯草芽孢杆菌体外益生特性分析
        5.4.2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生长性能的影响
        5.4.3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5.4.4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抗病性的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鱼及其处理
        6.2.2 样品的采集
        6.2.3 肠道微生物DNA提取和16S r RNA基因扩增
        6.2.4 Miseq高通量测序
        6.2.5 高通量测序数据处理和分析
    6.3 结果
        6.3.1 样本数据统计
        6.3.2 样本比较分析
        6.3.3 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6.3.4 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分析
        6.3.5 肠道菌群物种差异分析
    6.4 讨论
        6.4.1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6.4.2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6.4.3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肠道物种的影响
    6.5 小结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及参与的项目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5)我国野生动物食用及交易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关于野生动物食用及交易的法律规范
    (一)野生动物法律概念重述
    (二)我国有关野生动物食用及交易行为立法
    (三)《决定》对现行法的解释和补充
二、我国野生动物食用及交易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野生动物食用及交易理论基础存在缺陷
        1.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论的缺陷
        2. 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论的缺陷
    (二)野生动物食用及交易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1.立法对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范围有待进一步明确
        2. 商业性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的禁食问题有待细化
        3. 野生动物商业利用法律监管制度不完善
三、对我国野生动物食用及交易法律制度的修改建议
    (一)从弱人类中心主义检视禁食野生动物及交易行为
    (二)禁止食用野生动物范围的确定
    (三)商业性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的食用问题
    (四)野生动物食用相关其他条款的修改
    (五)野生动物食用相关法律和配套措施的制定和修改
四、结语

(6)中国鲟鱼保护与产业发展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鲟鱼自然资源与养护概况
    (一)中国鲟鱼天然资源概况
        1. 史氏鲟、鳇天然资源概况
        2. 中华鲟天然资源概况
        3. 白鲟天然资源概况
        4. 长江鲟天然资源概况
        5. 西伯利亚鲟、小体鲟、裸腹鲟天然资源概况
    (二)中国鲟鱼养殖产业发展概况
        1. 我国鲟鱼养殖概况
        2. 我国鲟鱼子酱出口贸易情况
        3.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鲟鱼保护管理状况
    (一)作为重要名贵的水生动物进行保护管理
    (二)作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保护管理
    (三)存在问题
三、鲟鱼保护和产业管理政策研究
    (一)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对鲟鱼管理的影响分析
        1. 增加了《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2. 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实施标识管理
        3. 取消了野生动物运输证,增加了在运输中提供检疫证明
        4. 增加了禁食、禁广告、禁交易的条款
        5. 对列入CITES附录中物种的管理做出了规定
    (二)CITES公约对鲟鱼贸易的管理分析
        1. 公约对列入附录Ⅱ鲟形目物种的管理
        2.“鲟类的保育和贸易”管理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相关规定
    (三)对鲟鱼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分析
四、鲟鱼保护与产业发展管理对策及建议
    (一)管理对策及建议
        1. 分类管理
        2. 标识管理
        3. 养殖动态管理
        4. 苗种生产许可管理
        5. 除苗种外实施无疫病免检管理
    (二)保护对策建议
        1. 在鲟鱼主要栖息地开展生态修复
        2. 建立联动共管机制
        3. 加强保护技术研究
        4. 建立保护与利用互惠共赢机制
    (三)产业发展建议

(7)黄条鰤早期发育形态和消化道组织学、消化酶活力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条鰤生物学特征
    1.2 鱼类早期发育的阶段
        1.2.1 胚胎发育
        1.2.2 仔鱼期
        1.2.3 稚鱼期
    1.3 鱼类消化系统的发育
    1.4 鱼类消化酶的发生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黄条鰤胚胎及仔稚鱼观察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亲鱼培育
        2.1.2 受精卵收集及观察
        2.1.3 仔稚鱼培育、取样及观察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胚胎发育
        2.2.2 内源性营养的吸收
        2.2.3 仔稚鱼形态发育特征
        2.2.4 仔稚幼鱼生长特征
    2.3 讨论
        2.3.1 黄条鰤胚胎发育
        2.3.2 内源性营养的吸收
        2.3.3 早期发育的特征
        2.3.4 黄条鰤早期发育的危险期
第三章 黄条鰤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仔稚鱼培育
        3.1.2 仔稚鱼取样与固定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口咽腔
        3.2.2 食道
        3.2.3 胃
        3.2.4 肠
        3.2.5 肝脏
        3.2.6 胰脏
    3.3 讨论
        3.3.1 黄条鰤早期发育结构特点与营养方式的关系
        3.3.2 黄条鰤消化系统发育的特点
        3.3.3 黄条鰤消化道发育规律对鱼苗生产的意义
第四章 黄条鰤仔稚幼鱼消化酶活性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仔稚鱼培育
        4.1.2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黄条鰤胚胎、仔鱼消化酶比活力变化
        4.2.2 黄条鰤稚幼鱼消化酶比活力变化
        4.2.3 不同发育阶段4 种消化酶比活力值的特征
    4.3 讨论
        4.3.1 早期阶段消化酶的出现
        4.3.2 黄条鰤仔稚幼鱼4 种消化酶活力的变化
        4.3.3 不同发育阶段4 种消化酶比活力值特征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匙吻鲟对蛋白质和脂肪营养需求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匙吻鲟简介
        1.1.1 分布及引种
        1.1.2 形态特征
        1.1.3 食性、生活习性与生长特性
        1.1.4 繁殖及养殖技术
        1.1.5 匙吻鲟相关研究进展
        1.1.6 经济价值及养殖前景
    1.2 鲟鱼蛋白及脂肪营养研究概况
        1.2.1 蛋白质营养需求
        1.2.2 脂类的营养需求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匙吻鲟生长、体组成、消化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0 试验饲料
        2.1.1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2.1.2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2.1.3 样品采集
        2.1.4 样品测定
        2.1.5 生长指标的计算
        2.1.6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饲料蛋白水平对匙吻鲟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饲料蛋白水平对匙吻鲟体组成的影响
        2.2.3 饲料蛋白水平对匙吻鲟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2.4 饲料蛋白水平对匙吻鲟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2.5 饲料蛋白水平对匙吻鲟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2.6 饲料蛋白水平对饥饿后匙吻鲟生物学性状及体成分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饲料蛋白水平对匙吻鲟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饲料蛋白水平对匙吻鲟体组成的影响
        2.3.3 饲料蛋白水平对匙吻鲟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3.4 饲料蛋白水平对匙吻鲟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5 饲料蛋白水平对匙吻鲟血清抗氧化指标影响
        2.3.6 饲料蛋白水平对饥饿后匙吻鲟生物学性状和体成分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饲料脂肪水平对匙吻鲟生长、体组成、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饲料
        3.1.2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3.1.3 样品采集
        3.1.4 样品测定
        3.1.5 生长指标的计算
        3.1.6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饲料脂肪水平对匙吻鲟生长性能的影响
        3.2.2 饲料脂肪水平对匙吻鲟体组成的影响
        3.2.3 饲料脂肪水平对匙吻鲟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2.4 饲料脂肪水平对匙吻鲟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2.5 饲料脂肪水平对匙吻鲟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2.6 饲料脂肪水平对匙吻鲟血清及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饲料脂肪水平对匙吻鲟生长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3.3.2 饲料脂肪水平对匙吻鲟体成分的影响
        3.3.3 饲料脂肪水平对匙吻鲟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3.4 饲料脂肪水平对匙吻鲟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5 饲料脂肪水平对匙吻鲟血清及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
    4.1 综合讨论
    4.2 结论
创新点
今后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陕西地区匙吻鲟养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中国鲟鱼养殖业的发展状况
    1.5 鲟鱼的资源濒危状况与保护
    1.6 鲟鱼养殖业的发展前景
        1.6.1 鲟鱼养殖业将上新台阶,但发展速度将相对减慢
        1.6.2 鲟鱼价格将进一步降低,但市场容量将迅速扩大
        1.6.3 经济效益将明显降低,但生产者的利润仍然可观
    1.7.匙吻鲟的生物学特性
    1.8 匙吻鲟养殖现状
        1.8.1 发展现状
        1.8.2 主要问题
        1.8.3 匙吻鲟养殖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建议
    1.9 匙吻鲟养殖技术研究
        1.9.1 人工繁殖
        1.9.2 苗种培育
        1.9.3 水库养殖
        1.9.4 水库养殖前景分析
    1.10 池塘精养
第二部分 陕西安康地区匙吻鲟池塘精养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及池塘条件
        2.1.2 苗种放养
        2.1.3 饲养管理
    2.2 结果
        2.2.1 产量
        2.2.2 试验鱼生长情况
    2.3 分析与讨论
    2.4 结论
第三部分 陕西黄陵网箱放养匙吻鲟生长与最佳放养量研究
    3.1 试验地点概况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数据统计及参数计算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鱼种运输及放养效果
        3.3.2 网箱单养匙吻鲟的生长、鱼产量与放养密度的关系
        3.3.3 网箱匙吻鲟单养放养量
        3.3.4 网箱混养匙吻鲟、鲢、鳙生长状况、鱼产量与放养密度
        3.3.5 网箱匙吻鲟混养放养量
        3.3.6 陕北地区水库放养匙吻鲟放养量
    3.4 讨论
        3.4.1 匙吻鲟、鲢、鳙鱼的生长及放养效益的比较
        3.4.2 陕北地区水库放养结构的调整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寒地匙吻鲟人工繁殖及规模化苗种培育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匙吻鲟人工繁殖试验
    1.1 亲鱼来源
    1.2 繁殖时间
    1.3 亲鱼选择
    1.4 人工催产
    1.5 受精和孵化
2 苗种培育技术
    2.1 暂养阶段
    2.2 仔鱼开口及稚鱼培育阶段
    2.3 放养密度
    2.4 鱼苗培育饲养及水质管理
    2.5 鱼病防治
    2.6 适时分苗,扶苗复壮
3 结果
4 讨论

四、匙吻鲟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水生野生动物的主动保护与被动保护[J]. 杨海乐,危起伟. 湖泊科学, 2021(01)
  • [2]多维视角下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探析[J]. 方冬冬,邹远超,危起伟. 中国水产科学, 2020(08)
  • [3]匙吻鲟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的初步概况[J]. 邹作宇,杨洁,董宏伟,袁美云. 黑龙江水产, 2020(03)
  • [4]鲟细菌性败血症病原学及其防治研究[D]. 邸军. 西南大学, 2020
  • [5]我国野生动物食用及交易法律问题研究[J]. 刘燚. 民族论坛, 2020(01)
  • [6]中国鲟鱼保护与产业发展管理[J]. 周晓华. 中国水产, 2019(09)
  • [7]黄条鰤早期发育形态和消化道组织学、消化酶活力变化研究[D]. 张正荣.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8]匙吻鲟对蛋白质和脂肪营养需求量的研究[D]. 刘阳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2)
  • [9]陕西地区匙吻鲟养殖技术研究[D]. 薛文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10]寒地匙吻鲟人工繁殖及规模化苗种培育试验[J]. 邹作宇,袁美云,董宏伟,杨洁,刘双凤,韩英. 饲料博览, 2016(09)

标签:;  ;  ;  ;  ;  

勺鼻鲟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