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就业障碍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就业障碍分析及对策

一、中专学生就业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梁亚文[1](2021)在《黑龙江农业企业吸引农林高校农业人才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保障性作用,而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被称为中国粮食的“压舱石”,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的农业人才吸引问题,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生计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黑龙江省与我国发达地区间差距较大,省内引进人才困难,高校人才流失严重,农业人才更加缺乏,农业企业面临农业人才需求困境。因此,黑龙江农业企业吸引农林高校农业人才的问题,是亟需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可以满足黑龙江农业企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首先,通过对黑龙江农业企业和农林高校学生的访谈及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黑龙江农业企业吸引农林高校农业人才的关键问题:一是,需要分析黑龙江农业企业自身对农林高校农业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二是,要分析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到农业企业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三是,根据黑龙江农业企业对农林高校农业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及黑龙江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到农业企业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提升农业企业对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吸引力的途径。其次,通过线性回归分和通径分析,得出:农业企业员工规模、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工作胜任度对农业企业的农林高校农业人才需求产生关键的正向作用;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培训投入对企业的农林高校农业人才需求产生负向作用。同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得出: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学历、农业企业薪酬待遇、规模、性质、文化以及就业政策对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到农业企业就业的意愿产生正向作用;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对农业企业了解程度对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到农业企业就业的意愿产生负向作用。最后,根据黑龙江农业企业对农林高校农业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以及黑龙江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到农业企业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提出了提升黑龙江农业企业对本省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吸引力的途径,包括:政府优化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到农业企业就业的环境、创造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引进环境;农林高校按需培养农业人才、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农业企业不断迭代发展愿景、着力打造核心文化、加强与本省农林高校合作、激发农林高校农业人才的就业动机。

陈巧[2](2020)在《新疆柯坪县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达成全面小康的目标,政府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到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上,通过综合性的手段推动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摘帽及提升居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其中,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脱贫效果显着。那么,在当前如何做好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不仅是深化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帮助贫困劳动力稳定脱贫的关键之策。本文立足于新疆柯坪县农村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展开研究,就影响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中,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柯坪县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柯坪县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各项影响因素,并基于研究所得结论,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本文对柯坪县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性别、年龄、学历、健康状况、国语水平指标均对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造成显着影响;女性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率显着低于男性;56岁及以上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占比为20.0%,转移就业率偏低;收入差距、就业风险、政策与技术、就业机会对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显着影响;“在家收入低”成为转移就业动机的重要农村推力;“生活条件好”成为转移就业动机的重要城镇拉力。当前如何推动柯坪县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本文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对策建议,第一,增强个人技能,提升贫困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加强国语学习,提高国语水平、积极参与终身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第二,优化外部环境,强化政府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导作用: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益、破除城乡制度障碍、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提升政府在转移就业的组织水平、加快实施社会保障全民参保计划;第三,破解转移障碍,提升乡镇转移就业拉力: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加对农村培训经费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本文将“新疆柯坪县农村贫困劳动力”作为研究对象,以“转移就业影响因素”为研究中心,研究结论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立足于个体因素、外部因素和动机与障碍提出的对策建议对促进柯坪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具有积极作用,对新疆其他深度贫困县做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胡慧敏[3](2020)在《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增能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残疾人因部分功能的丧失导致能力不足,其成为社会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其中这类群体的就业情况也成为社会中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上海市城市化与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就业是保障残疾人生活的基础,保证残疾人不断参与社会生活,因此残疾人在就业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注意与思考。在我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残疾人就业条例》为基础,从政策法律层面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保障。当前,国际社会各政府主要是通过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与自主创业三种方式帮助残疾群体解决就业问题,我国也不例外。本文从上海市残疾人就业现状出发,梳理上海市残疾人的总体结构与就业现象,通过访谈法,实地走访调研,运用增能理论的去阐述残疾人就业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同时也根据访谈法获取相关的数据资料。根据增能理论的定义与具体内容,本文将从个体增能与集体增能2个维度去研究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障碍。本文在将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得到,当前时代背景下,残疾人就业的障碍中首先是自我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个人由于残疾带来的部分功能的丧失,带来个人能力的欠缺与权利保护的不足。关于能力方面,当前残疾人在就业的过程中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因部分功能的丧失带来的身体机能缺陷、就业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社会交往障碍;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就业歧视、维权意识薄弱,无障碍环境缺失以及就业意识受到挤压四个方面。本文的研究结论是:(1)个体增能过程中,上海市残疾人主要是对着重于对自我效能的提高,在残疾人的自我意识,尊严感等方面较为缺少,残疾人就业的过程中依旧受限于自我意识;(2)集体增能过程中,社会权利的保障更加侧重于基本生存权利,另外在残疾人就业的过程中,虽然政策法律一直强调要保障残疾人的权利,但是还是存在对权利的剥夺状况。因此本文的建议将从能与权两处着手,回到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首先从个体增能出发,保障个人能力的提升,提出从教育培训与康复训练不断提高残疾人的能力。然后从集体增能出发,提出政策资源的嵌入与社会良好氛围的构建,从政策的有效性供给,残疾人就业观与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保障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与良好的社会氛围。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也是时代不断进步下带来的心理变化,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在面临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但是他们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而这也是新的社会背景下面临的问题。

闫佳丽[4](2020)在《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面对当前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积极发挥人力资本边际效益是维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基本动力。正如萨缪尔森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认为某一要素持续增加至某一值时其单位产量会呈下降趋势,我国高校毕业生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不少沿海发达地区已出现“人才贬值”的现象。与此同时在经济不发达的基层地区即使国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却仍有大量岗位空缺,这主要在于大学生受传统的就业观念与现代观念的冲突影响,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无法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个体行为选择均受场域因素影响,家庭作为个体学习成长的第一场域其文化资本对个体的行为偏好、思维逻辑以及认知观念具有重要的解释意义。因此,以家庭文化资本为研究视角探讨家庭场域与新疆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关系,对了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测大学生基层就业行为,指导大学生基层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新疆地区6所高校的1096名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家庭中文化资本关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为更加精准有效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本文试图以家庭文化资本为研究视角探究以下三个问题:1)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是否存在相关性?2)不同水平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有何差异?3)家庭文化资本是怎样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研究结合相关理论将家庭文化资本划分为具体化文化资本、客观化文化资本和体制化文化资本,在尽可能涵盖以往文献中关于家庭文化资本的考察指标的前提下,根据家庭文化资本发展内涵及研究需要将具体化文化资本分为家庭教养方式和个体性格优势,客观化文化资本分为家庭阅读量和家庭文化产品占有量,体制化文化资本分为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类型和父母政治面貌,利用SPSS22.0软件对各维度家庭文化资本和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差异分析以及OLS回归分析。另外,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案例法和归因分析法对6名受访者的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并针对上述问题得出以下结果:1)家庭文化资本的三个维度均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存在显着相关性。2)家庭文化资本各维度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差异性。3)家庭文化资本各维度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基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整体贡献度不强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情况具体表现为:1)具体化文化资本是解释个体行为内在逻辑的核心因素。其通过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言谈举止、行为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个体就业意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是个体选择融入社会的参考因素,阅读氛围和艺术欣赏能力对其日后职业选择偏好有显着的影响作用。3)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是个体就业过程中强有力的外部解释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和政治面貌对均与家庭经济水平存在相关性,是个体基层就业过程中有力的外部干扰因素。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各维度家庭文化资本相互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良好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劳动力市场对基层就业的传统印象正在被逐步打破,越来越多的家庭认可并接纳基层就业单位,但仍存在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强度不足,真正了解基层就业政策的毕业生占比较低等问题。对此,政府应向经济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实现整个社会文化资本的平衡分布从而整体提升人力资本的格局意识;高校要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的就业观,加强对基层地区的宣传从根本上扭转大学生传统的择业观;家长要重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善于发掘和丰富现有的文化资本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陈小娟[5](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探究 ——以鹤壁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发展规模逐步扩大,人才的输出方向仍然较为单一,乡村振兴需要的各类人才供不应求,人才供给端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尽快做出调整。本文调查了当前鹤壁市农村人才需求情况,分析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的短板,问题包括: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失衡、农村劳动力生产方式单一。在人才供给方面的分析,本文选取鹤壁市具有代表性的3所职业院校进行调查走访,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并调查在校生的乡村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中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倾向于一边倒,几乎没有人到农村就业;大部分在校生也表示不愿意到农村就业;对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学校开展乡村传统文化教学、组织乡村实践活动、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就业政策的力度、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进行相关分析,其中前三个都与学生就业意愿显着相关。在人才供给与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培养目标与当地人才需求不相契合、专业布局与人才需求不相匹配、课程设置与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基于以上调查分析,论文最后从三个角度提出农村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即中职教育要对接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对准乡村振兴优化专业布局、对标亟需人才完善课程设置,努力培养有本领、敢担当、勇作为的农村实用型人才。为实现当前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衔接,保证乡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林珍[6](2020)在《惠安县就业扶持政策执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对于就业工作的重视日渐提升,21世纪以来国家就业战略和就业政策也发生了一系列积极的变迁,十九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国务院几乎以每年一份“国发”文件强调就业工作,2019年更是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进行设计。本文运用霍恩-米特模型,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惠安县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扶持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惠安县就业扶持政策执行存在六个问题:政策执行目标和标准制定不够“接地气”、政策执行资源不平衡、政策执行方式的成效不明显、政策执行系统环境存在“障碍”、政策执行机构组织活力不足以及执行人员价值取向有偏差等。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三方面改进建议:优化政策目标、改进执行方式,合理利用资源、消除就业障碍,优化机构设置、增强人员认知。本文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运用霍恩-米特模型分析县域就业扶持政策执行情况的做法更具系统性、逻辑性和可操作性,为县域层面的就业扶持政策改进提供了新的框架性的分析模式。

郭舒婧[7](2020)在《已婚已育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及其福利性政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就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问题日益显现。工作-家庭冲突问题由来已久,而已婚已育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问题更是难以解决且影响深远。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性别分工制度的影响,家庭劳动和子女照料活动呈现出女性化的特点,女性较男性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但同时女性又面临着就业性别歧视的问题,因此已婚已育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更为凸显。伴随着2015年二胎生育政策的出台,女性“工作-家庭”冲突问题更加亟待解决。同时,女性的家庭福利性需求日益增加,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福利性政策。本研究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半结构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三种研究方法,调查了267位已婚已育职业女性个人基本情况、工作情况、家庭情况、“工作-家庭”冲突情况以及社会支持情况,运用SPSS26.0统计分析软件对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基本情况以及社会福利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得出:(1)当前我国已婚已育职业女性面临较大的“工作-家庭”冲突,尤其是工作对家庭的冲突。在“工作-家庭”冲突的三个维度中,时间冲突的程度最大,是已婚已育职业女性面临的最大冲突。同时,不同年龄、教育程度、单位性质、职位级别、年收入、子女数和最小子女状况的已婚已育职业女性面临的冲突表现和冲突程度存在一定差异;(2)本文分析了社会福利因素对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得出我国家庭养老和儿童家庭照料的政策取向、社会福利政策“去商品化”能力、基于性别平等视角的社会性规制和社会福利政策宣传、实施监管情况都对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具有重要影响;(3)当前,我国针对女性的福利性政策发展较薄弱,本文力图通过社会性别视角构建我国职业女性的福利性政策,具体思路为建立老人和儿童的社会照顾体系、提高社会福利政策“去商品化”的能力、建立促进性别平等的社会福利政策以及加强社会福利政策的宣传和监管。根据分析结果,并在借鉴国外缓解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相关福利性政策的基础上,尝试在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构建完善我国职业女性的福利性政策体系。

苗倩[8](2019)在《去障碍视角下推进残疾人精准就业的路径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提出残疾人就业是保障残疾人生活的基础,也是实现残疾人权利,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回归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是新时代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推进残疾人就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系统的法律依据和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都从法律层面上为作为公民的残疾人提供了劳动就业权的保障。在政策方面,残疾人就业保护政策、就业援助政策、就业服务政策已初步形成,这些法律及政策的出台逐步将残疾人就业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然而在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存在的情况下,残疾人的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残疾人的就业总体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西安市地处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包括残疾人就业工作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目前,西安市就业年龄段中持证残疾人达91097人,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只有5913人,其他形式就业的残疾人则更少。本文从西安市残疾人的就业现状出发,主要通过访谈法,对西安市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残疾人福利企业、残疾人个人展开调查,进而对残疾人在就业中遇到的现实障碍及实现精准就业的路径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本文对残疾人就业政策、就业模式、就业障碍以及就业对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其次,从资源、能力、机会三个维度构建残疾人实现就业的理论分析框架;再次,基于访谈获得的数据,分析西安市残疾人的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所在。调研发现残疾人就业存在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就业不稳定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残疾人面临的三大障碍,即资源欠缺、能力不足、机会缺乏;最后,以增权理论和可行能力理论为依据,针对性地从资源嵌入、能力提升和机会给予三个方面提出残疾人实现精准就业的具体建议。

陈林[9](2019)在《中国海南黎族农村女性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换档、就业压力巨大的关键时期,劳动力的短缺与剩余并存,劳动力市场同时出现“就业难”、“用工荒”的现象。针对民族、性别、户籍等就业歧视的报道常见诸于媒体;对职工、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群体就业质量讨论也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弱势地位的问题常被论及,深挖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潜力对进一步释放劳动力红利具有重要意义。黎族主要聚居于海南,是中国最南端人口最多的一支少数民族,她们的就业问题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就业问题的一个缩影。笔者长居于海南且长期关注黎族农村就业问题,本文选取就业问题研究的一个侧面——以黎族农村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从劳动性别分工的历史视角切入,逐步开展就业分布影响、就业质量评估等视角的研究;在方法学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定性定量研究、案例研究等以便将黎族农村女性就业问题分析得更加透彻;在结构安排上,由表及里地层层推进,对黎族农村女性的就业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女性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回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女性及少数民族女性的就业歧视、就业质量以及就业影响因素等方面;而在黎族农村女性就业问题研究方面的文献鲜见。黎族人口总量过百万,其农村女性就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因此,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进而梳理出劳动分工学说、人力资本理论、性别平等理论等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内容聚焦黎族农村女性的劳动性别分工变迁、就业分布影响分析、就业质量评估等方面就业问题的核心。从黎族族源作为切入点探讨黎族女性劳动分工变迁。研究发现:解放前的黎族女性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劳动性别分工的禁忌,在农事活动中有着“男不帮女、女不帮男”的劳动分工习俗,黎族女性在社会组织、手工业、商贸业、农业等均有分布。解放后,黎族农业生产中的劳动性别分工逐渐消失;黎族与其民族一样在各行各业均有广泛分布,但主要分布在“农、林、牧、渔业”。通过进一步分析黎族农村女性的就业结构,发现黎族农村女性就业以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呈现出以农为主的多元化就业格局;集中在农林牧渔、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等“三低一高”的行业;就业决策的影响逐步从经济收入为主向综合发展转变;青年一代的农民开始向新型职业化农民转变;黎族农村女性就业分布(以橡胶经济为例)受农产品价格、生产作业制度、生产工具的效率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从更加微观的层面分析黎族农村女性就业,通过构建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评估指标并进行分民族分性别比较,评估结果发现: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评估得分低于黎族农村男性、汉族农村女性、汉族农村男性。而导致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得分低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满意度低、医疗保险拥有率低、充电学习的机会低。此外,年龄、文化程度、务工经历、就业部门、子女数、承包土地等6个因素对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为更深入阐释黎族农村女性就业问题,最后通过村庄案例和个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黎族农事活动中劳动性别分工禁忌已经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共同分担、相互协作地完成农事活动;部分地区仍存在着劳动性别分工的现象,但这已不再是约定束成的习俗,而是男性将某些农事活动转移给女性的借口;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还受家庭劳动力配置与分工、个人发展、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影响黎族农村女性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此,需要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去寻找促进就业的突破点,形成三管齐下、齐抓共管的促进黎族农村女性就业的新局面。

刘彩云[10](2019)在《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上海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国内学术界关于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流动人口就业的研究大多在宏观层面,对体制性分割进行探讨、验证分割形态及分析流动人口的就业现状,缺乏对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流动人口就业关系的深入分析和内在机理探讨。特别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广阔,区域劳动力市场之间差异明显,特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结构、市场化竞争程度、市场分割状况与中小城市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以上海为例,探讨特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和内在机理更具特殊性、典型性和理论意义。流动人口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的本质是公平性问题,即流动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是否面临隐性壁垒,就业后是否获得了公平的收入,职业方面是否可自由流动。这种关系一方面是隐性的、不易观测和衡量的准入和职业流动分割,一方面是显性的、易于观测和衡量的收入分割。本文聚焦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流动人口就业的互动关系、分割机理,不仅体现了改善流动人口就业处境、提升流动人口就业能力和就业收入的价值取向,而且对完善上海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改善上海劳动力结构,推动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以上海2017年的就业登记和参保数据库为基础数据,按照户籍来源地随机抽取5%,形成40多万劳动者个体样本数据作为主要研究数据,辅之以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年《上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发展报告》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等宏观研究数据。论文聚焦流动人口是否受到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流动人口受到分割的因素有哪些,形态如何?流动人口就业受到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内在机理是什么?据此论文采用了库兹涅兹指数、二阶聚类分析、工资差异模型、均衡工资理论、博弈论模型等方法进行研究。论文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对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目标、方法和内容框架进行交代,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对流动人口就业、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脉络和分割要素进行梳理。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重点对流动人口、就业、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进行界定,理论则聚焦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博弈论。前两章主要为后文的逻辑架构、测度模型变量筛选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为流动人口就业现状分析。对流动人口就业所处的劳动力市场分割进行感性分析。第四章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测度与验证。采用二阶聚类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就业所处的劳动力市场是否存在分割及呈现的分割形态进行验证。第五章为流动人口就业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因素分析。对城乡因素、本外因素、行业因素、所有制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进行深入分析,初步展现流动人口就业受到各类分割要素影响的形态,探寻与流动人口关系密切的分割要素特征和初步原因。第六章是流动人口就业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机理分析。在博弈论框架下对流动人口受到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内在根源和机理进行分析。第七章为流动人口就业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优化路径。针对制度性障碍、人力资本水平、法律法规、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进行问题分析和提出优化对策。最后一章为全文的研究结论和展望。对核心章节和实证分析的基本结论进行总结,并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和研究方向。论文通过分析论证,主要发现如下:1.流动人口地缘效应、就业空间与行业集聚属性明显。上海的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安徽、江苏和河南等省份,人口流动的地缘效应明显。流动人口的就业空间呈现近郊区化集聚特征。流动人口的就业行业高度集中于建筑、批发和零售、制造、租赁和商务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2.流动人口受到劳动力市场多元交叉分割因素的影响。与全国和其他区域劳动力市场相比,上海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形态具有较强特殊性,既不是单一的城乡分割也不是单一的本外分割,而是多元分割,受教育程度、户籍、城乡、所有制和行业都是分割“多元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各分割要素相互叠加共同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形态,使流动人口就业受到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机理更加复杂。3.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成为加剧“本外”、“城乡”和“行业”分割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对其劳动力市场表现具有重要影响,流动人口在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劣势是其受到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重要深层次原因。流动人口目前所受到分割的机理部分可解释为人力资本水平差异,社会性、制度性和市场性因素加剧了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分割程度。4.不同人力资本的流动人口受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程度和维度存在差异。低人力资本水平的流动人口同时面临劳动力市场准入、就业机会和收入方面的多重分割。高人力资本的流动人口具备相当竞争优势,打破了劳动力市场的准入分割,但收入低于同等受教育程度、同一行业和同一企业性质的户籍劳动者,说明其仍然无法摆脱社会资本缺乏和社会关系弱化的劣势,对就业机会和职位晋升产生分割影响。5.流动人口所受到的分割是政府、企业和个人间行为博弈的结果。地方政府缺乏向流动人口提供就业等公共服务的积极性,通过向中央政府讨价还价后提供部分基本公共服务。政府的就业补贴政策改变了企业招聘偏好,减少或挤压了部分低人力资本流动人口的就业机会从而形成准入分割。企业用业务外包替代劳务派遣,不愿意与低人力资本水平的流动人口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企业预期流动人口工作稳定性低,会降低企业对员工培训投资意愿,或者在支付的工资中扣除部分成本,支付的工资低于流动人口期望,又导致流动人口频繁流动,陷入“囚徒困境”,加剧了流动人口就业的不稳定性和收入上的弱势。

二、中专学生就业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专学生就业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农业企业吸引农林高校农业人才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企业内涵及特征
        2.1.2 农林高校农业人才的界定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经济人假设
        2.2.2 有效需求理论
        2.2.3 劳动力供需理论
        2.2.4 人力资源反哺论
    2.3 理论框架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农业企业吸引农林高校农业人才的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农业企业吸引农林高校农业人才的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及对象
        3.1.2 调查内容
        3.1.3 调查过程
        3.1.4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3.2 黑龙江农业企业对农林高校农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分析
        3.2.1 农业企业招聘频率及人数分析
        3.2.2 农业企业的农业人才需求特征分析
        3.2.3 农业企业的农业人才结构分析
        3.2.4 农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情况分析
    3.3 黑龙江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就业现状分析
        3.3.1 本科学历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就业现状
        3.3.2 研究生学历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就业现状
    3.4 黑龙江农业企业吸引农林高校农业人才的关键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农业企业对农林高校农业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业企业对农林高校农业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农业企业对农林高校农业人才需求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
    4.3 农业企业对农林高校农业人才需求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到农业企业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到农业企业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到农业企业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选择模型构建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提升黑龙江农业企业对本省农林高校农业人才吸引力的途径
    6.1 外部提升途径
        6.1.1 政府层面
        6.1.2 农林高校层面
    6.2 内部提升途径
        6.2.1 农业企业不断迭代发展愿景
        6.2.2 农业企业着力打造核心文化
        6.2.3 农业企业加强与本省农林高校合作
        6.2.4 农业企业激发农林高校农业人才的就业动机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附录C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新疆柯坪县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贫困劳动力
        2.1.2 农村劳动力转移
    2.2 理论基础
        2.2.1 精准扶贫思想
        2.2.2 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
        2.2.3 就业扶贫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疆柯坪县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3.1 新疆柯坪县概况
        3.1.1 区域概况
        3.1.2 柯坪县经济发展情况
        3.1.3 柯坪县脱贫情况
    3.2 柯坪县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3.2.1 柯坪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体情况
        3.2.2 柯坪县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举措及成效
        3.2.3 柯坪县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柯坪县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
    4.1 个体因素
        4.1.1 劳动力个人素质
        4.1.2 劳动力国语水平
    4.2 外部因素
        4.2.1 户籍制度
        4.2.2 土地流转
        4.2.3 产业发展水平
        4.2.4 转移就业的组织程度
        4.2.5 社会保障情况
    4.3 动机与障碍
        4.3.1 转移就业观念和意愿
        4.3.2 转移就业的成本开支
        4.3.3 转移就业的其他障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疆柯坪县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问卷设计
        5.1.1 个体因素分析
        5.1.2 外部因素分析
        5.1.3 转移就业的动机与障碍
    5.2 问卷发放与回收
        5.2.1 样本抽取
        5.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5.2.3 调查样本分析
    5.3 模型设计
        5.3.1 卡方检验
        5.3.2 Logistic模型
    5.4 实证分析
        5.4.1 新疆柯坪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5.4.2 贫困劳动力个体因素对转移就业影响分析
        5.4.3 外部因素对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分析
        5.4.4 动机与障碍对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分析
    5.5 新疆柯坪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6 结论分析
        5.6.1 新疆柯坪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体情况
        5.6.2 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结论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疆柯坪县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建议
    6.1 增强个人技能,提升贫困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6.1.1 加强国语学习,提高国语水平
        6.1.2 积极参与终身职业技能的培养
        6.1.3 提高劳动力素质
    6.2 优化外部环境,强化政府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导作用
        6.2.1 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益
        6.2.2 破除城乡制度障碍
        6.2.3 优化当地产业结构
        6.2.4 提升政府在转移就业的组织水平
        6.2.5 加快实施社会保障全民参保计划
    6.3 破解转移障碍,提升乡镇转移就业拉力
        6.3.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6.3.2 增加对农村培训经费的投入
        6.3.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3.4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增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总体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增能理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残疾人
        二、就业支持政策
    第二节 增能理论
        一、增能理论的概念
        二、增能模式的选择
第二章 上海市残疾人就业现状与就业政策
    第一节 上海市残疾人总体结构特征
        一、残疾人基数大
        二、肢体残疾类型占比最大
        三、性别比总体相差小
    第二节 上海市残疾人就业现状
        一、残疾人就业城乡差距大
        二、残疾人就业以按比例就业为主
        三、残疾人群体整体教育层次偏低
        四、接受康复服务人员逐年下降
    第三节 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政策历史沿革
        一、注重生存权的托养阶段(1949-1988)
        二、注重参与权的自立模式阶段(1989-2007)
        三、注重社会权利的发展模式(2008-至今)
第三章 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增能分析
    第一节 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类型选择
        一、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的样本选择
        二、增能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的文本量化分析
    第二节 个体增能层面下对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分析
        一、教育支持政策占主要部分
        二、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偏基础化
        三、康复支持政策薄弱
    第三节 集体增能层面下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政策分析
        一、多种就业方式支持政策并存
        二、就业服务政策多
        三、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大
        四、无障碍环境建设支持政策少
第四章 增能理论视角下上海市残疾人就业障碍质性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过程
    第二节 增能理论视角下上海市残疾人就业障碍
        一、上海市残疾人就业过程中的个体能力匮乏
        二、上海市残疾人就业过程中的集体权能欠缺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增能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中个体增能效果结论
        二、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中集体增能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增能建议
        一、个体能力提升:自我效能与自我意识相结合
        二、集体权能保障:政策资源的嵌入与良好社会环境的构建
参考文献
附录 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增能效果访问提纲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四、研究重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家庭文化资本
        (二)基层范围界定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形式
    六、问题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一、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相关研究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
        (二)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
    三、文献评述
    四、理论基础
        (一)家庭文化资本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三、研究对象
        (一)问卷发放对象
        (二)访谈对象
    四、研究工具
    五、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一)相关变量指标的选取
        (二)相关指标的操作化说明
    六、信效度检验及因子分析
        (一)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二)因子分析
第三章 家庭文化资本、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现状描述
    一、家庭文化资本情况扫描
        (一)家庭文化资本各维度的情况描述
        (二)具体化文化资本
        (三)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
        (四)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
        (五)大学生家庭文化资本差异分析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情况扫描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情况描述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差异分析
    三、小结与讨论
        (一)家庭文化资本情况
        (二)家庭文化资本差异情况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情况
        (四)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差异情况
第四章 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分析
    一、具体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
        (一)具体化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相关性检验
        (二)具体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差异
        (三)具体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二、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
        (一)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相关性检验
        (二)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差异
        (三)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三、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
        (一)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相关性检验
        (二)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差异
        (三)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四、小结与讨论
        (一)小结
        (二)讨论
第五章 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差异讨论
    一、家庭文化资本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动机
        (一)经济需要
        (二)价值需要
    二、家庭文化资本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态度
        (一)积极态度
        (二)消极态度
    三、小结
第六章 引导大学生科学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一、社会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家庭层面
反思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5)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探究 ——以鹤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三、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脱节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中等职业教育
        二、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三、就业意愿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研究
        二、国内有关研究
        三、国内外文献简要述评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成就目标理论
        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第二章 鹤壁市农村人才需求概述
    第一节 鹤壁市农村情况简介
    第二节 鹤壁市农村劳动力短板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
        二、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失衡
        三、农村劳动力生产方式单一
    第三节 鹤壁市农村人才需求情况
第三章 鹤壁市中职教育农村人才供给情况
    第一节 鹤壁市中等职业教育概况
    第二节 鹤壁市中职毕业生就业概况
    第三节 中职学生乡村就业意愿学校影响因素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二、影响中职生乡村就业意愿的学校教育因素
        三、中职生乡村就业意愿学校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中职教育农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与当地人才需求不相契合
        一、人才培养类型模式化
        二、人才培养层次低级化
        三、人才培养规格简单化
    第二节 中职教育专业布局与人才需求不相匹配
        一、“热门专业”被追捧
        二、专业设置大而全
        三、优势专业不突出
    第三节 中职教育课程设置与人才需求不适应
        一、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单一
        二、传统文化课程相对偏少
        三、课程评价标准不够灵活
第五章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第一节 对接社会需求调整培养目标
        一、瞄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
        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
    第二节 对准乡村振兴优化专业布局
        一、对准产业发展完善专业结构
        二、实现专业合理、均衡化分布
        三、适时适度调整现有专业方向
    第三节 对标亟需人才完善课程设置
        一、实现课程标准弹性化
        二、发挥好就业指导课程的引导作用
        三、加大乡村传统文化课程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惠安县就业扶持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图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就业人员与失业人员
        二、就业困难群体
        三、就业扶持
        四、政策执行
    第二节 霍恩-米特模型
        一、霍恩-米特模型六要素
        二、六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霍恩-米特模型在本文中的应用
第三章 惠安县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扶持政策执行现状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思考与选取
        一、选取惠安县作为研究区域的原因分析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第二节 惠安县就业扶持政策出台及发展历程
    第三节 惠安县就业扶持政策执行的目标与标准
        一、政策执行目标及标准情况
        二、政策执行目标及标准访谈及问卷调查反馈情况
    第四节 惠安县就业扶持政策的执行资源
        一、政策执行资源情况
        二、政策执行资源访谈反馈情况
    第五节 惠安县就业扶持政策的执行方式
        一、政策执行方式情况
        二、政策执行方式访谈反馈情况
    第六节 惠安县就业扶持政策执行的系统环境
        一、政策执行系统环境情况
        二、政策执行系统环境访谈反馈情况
    第七节 惠安县就业扶持政策的执行机构特征及人员价值取向
        一、执行机构特征情况及访谈反馈
        二、政府工作人员价值取向及访谈反馈
        三、对政府机构运作及人员工作问卷调查情况的反馈
第四章 惠安县就业扶持政策执行问题分析及影响评估
    第一节 政策执行目标和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影响评估
        一、政策执行目标和标准制定不够“接地气”
        二、惠安县政策执行目标和标准在模型中的影响评估
    第二节 政策执行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影响评估
        一、政策执行资源不平衡
        二、惠安县政策执行资源在模型中的影响评估
    第三节 政策执行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影响评估
        一、政策执行方式的成效不明显
        二、惠安县政策执行方式在模型中的影响评估
    第四节 政策执行系统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影响评估
        一、政策执行系统环境存在“障碍”
        二、惠安县政策执行系统环境在模型中的影响评估
    第五节 政策执行机构特征及人员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效果评估
        一、执行机构及人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惠安县政策执行机构特征及人员价值取向在模型中的影响评估
第五章 惠安县就业扶持政策执行优化的建议
    第一节 优化政策目标、改进执行方式
        一、因地制宜优化政策标准
        二、创新思维改进就业培训方法
    第二节 合理利用资源、消除就业障碍
    第三节 创新执行方式、提供个性化就业扶持方案
    第四节 利用系统环境优势、扩展就业扶持主体
    第五节 优化机构设置、增强人员认知
        一、改进工作程序和风险预警机制
        二、完善部门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
        三、加强组织和人力资源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惠安县就业困难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已婚已育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及其福利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工作-家庭”冲突的理论研究
        1.3.2 “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因素研究
        1.3.3 缓解女性“工作-家庭”冲突问题的对策研究
        1.3.4 文献评价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半结构访谈法
        1.4.4 参与式观察法
    1.5 文章结构安排及创新之处
        1.5.1 文章结构安排
        1.5.2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2.1 理论基础—社会性别理论
        2.1.1 社会性别理论
        2.1.2 社会性别与福利政策的关系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工作和家庭
        2.2.2 工作-家庭冲突
        2.2.3 社会福利政策
第三章 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现状
    3.1 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总体分析
        3.1.1 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基本情况
        3.1.2 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家庭-工作冲突的基本情况
    3.2 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个体差异分析
        3.2.1 基于年龄的“工作-家庭”冲突的差异分析
        3.2.2 基于教育程度的“工作-家庭”冲突的差异分析
        3.2.3 基于单位性质的“工作-家庭”冲突的差异分析
        3.2.4 基于职位级别的“工作-家庭”冲突的差异分析
        3.2.5 基于年收入的“工作-家庭”冲突的差异分析
        3.2.6 基于子女数的“工作-家庭”冲突的差异分析
        3.2.7 基于最小子女状况的“工作-家庭”冲突的差异分析
第四章 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社会福利影响因素分析
    4.1 社会福利政策中老人和儿童照料的家庭化倾向
        4.1.1 养老服务供给主体仍以家庭为主
        4.1.2 儿童照料中政府角色的缺失
    4.2 社会福利政策的“去商品化”能力不足
        4.2.1 住房保障政策的“去商品化”能力不足
        4.2.2 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的“去商品化”能力不足
        4.2.3 生育保险制度的“去商品化”能力不足
        4.2.4 儿童医疗保障体系的“去商品化”能力不足
    4.3 基于性别平等视角的社会性规制不足
        4.3.1 女性就业权利保护不足
        4.3.2 缺乏男性承担家庭照料责任的性别分工制度
    4.4 社会福利政策宣传、实施监管的缺位
        4.4.1 社会福利政策宣传的缺位
        4.4.2 社会福利政策实施监管的缺位
第五章 社会性别视角下应对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福利政策的构建..
    5.1 国外福利性政策应对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经验
        5.1.1 就业促进模式的福利政策
        5.1.2 照顾者支持模式的福利政策
        5.1.3 双就业-照顾者模式的福利政策
    5.2 我国应对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福利政策的构建
        5.2.1 建立老人和儿童的社会照顾体系
        5.2.2 提高社会福利政策“去商品化”的能力
        5.2.3 建立促进性别平等的社会福利政策
        5.2.4 加强社会福利政策的宣传和监管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与平衡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问卷各变量赋值表
    附录三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去障碍视角下推进残疾人精准就业的路径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研究
        1.3.2 残疾人就业模式的研究
        1.3.3 残疾人就业障碍的研究
        1.3.4 残疾人就业对策的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社会排斥理论
        2.1.2 社会融合理论
        2.1.3 增权理论
        2.1.4 可行能力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残疾人精准就业的界定
        2.2.2 残疾人精准就业服务的界定
    2.3 障碍”—“去障碍”—“无障碍”的分析框架
        2.3.1 障碍:逻辑起点
        2.3.2 无障碍:理想状态
        2.3.3 去障碍:重要环节
        2.3.4 三者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 西安市残疾人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受访人员基本情况
    3.2 西安市残疾人的就业现状
        3.2.1 西安市残疾人的规模与分布
        3.2.2 西安市就业年龄段残疾人的规模与分布
        3.2.3 西安市残疾人各类型就业现状
        3.2.4 西安市残疾人的岗位分布及工资水平
    3.3 西安市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
        3.3.1 残疾人整体就业率低
        3.3.2 残疾人就业质量低
        3.3.3 残疾人就业稳定性差
第四章 残疾人实现精准就业的障碍分析
    4.1 资源不足
        4.1.1 政策资源不足
        4.1.2 经济资源不足
        4.1.3 服务资源不足
    4.2 能力欠缺
        4.2.1 身体机能损伤
        4.2.2 受教育水平低
        4.2.3 就业意识不强
    4.3 机会缺乏
        4.3.1 落后的残疾人观
        4.3.2 无障碍环境建设不完善
第五章 推进残疾人精准就业的实现路径
    5.1 总体目标:消除障碍,促进就业
    5.2 原则:多元参与与融合发展
    5.3 实现路径
        5.3.1 资源嵌入:政策资源、经济资源、服务资源的有效供给
        5.3.2 能力提升:康复训练、普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
        5.3.3 机会给予:新型残疾人观的树立与无障碍环境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针对残疾人服务工作人员
附录2: 访谈提纲——针对残疾人个人
附录3: 访谈提纲——针对一般性用人单位
附录4: 访谈提纲——针对福利企业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中国海南黎族农村女性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回顾
        2.1.1 国外文献回顾
        2.1.2 国内文献回顾
    2.2 文献评论
    2.3 理论基础
        2.3.1 劳动分工学说
        2.3.2 就业理论
        2.3.3 人力资本理论
        2.3.4 性别平等理论
第3章 黎族女性劳动分工变迁
    3.1 黎族族源
        3.1.1 黎族的族称
        3.1.2 黎族的起源
    3.2 黎族女性劳动分工变迁
        3.2.1 解放前黎族女性的劳动分工
        3.2.2 解放初期及人民公社时期黎族农村女性的劳动分工
        3.2.3 改革开放以后黎族农村女性的劳动分工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黎族农村女性就业分布影响分析
    4.1 海南黎族人口状况
        4.1.1 海南黎族人口总量
        4.1.2 海南黎族人口地域分布
        4.1.3 海南黎族的学历结构
    4.2 黎族女性的就业分布
        4.2.1 海南省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
        4.2.2 海南省劳动力就业的行业结构
        4.2.3 海南黎族女性劳动力就业结构
    4.3 黎族农村女性就业特征
        4.3.1 就业领域:以农为主的多元化就业
        4.3.2 就业局限:“三低一高”行业成聚集区
        4.3.3 就业决策:从经济收入向综合发展转变
        4.3.4 新型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变
    4.4 经济活动对黎族农村女性就业分布的影响——基于橡胶经济的分析
        4.4.1 天然橡胶价格对黎族农村女性就业分布的影响
        4.4.2 割胶制度对黎族农村女性就业分布的影响
        4.4.3 割胶工具的割胶效率对黎族农村女性就业分布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评估
    5.1 就业质量与就业质量测量
        5.1.1 就业质量的概念
        5.1.2 就业质量的测量
    5.2 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指标构建与数据来源
        5.2.1 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指标构建
        5.2.2 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的数据来源
    5.3 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评估结果
        5.3.1 黎族农村女性就业的基本情况
        5.3.2 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测量
    5.4 黎族农村女性与黎族男性及汉族男女性就业质量比较
        5.4.1 黎族农村女性与汉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比较
        5.4.2 黎族农村女性与黎族农村男性就业质量比较
        5.4.3 黎族农村女性与汉族农村男性就业质量比较
    5.5 影响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黎族农村女性就业案例分析
    6.1 案例选择与概况
        6.1.1 案例选择
        6.1.2 案例概况
    6.2 案例分析与发现
        6.2.1 六个黎族村庄女性的基本情况
        6.2.2 农业生产中的劳动性别分工:习俗还是面子?
        6.2.3 家庭劳动力配置与分工:外出还是留守?
        6.2.4 不同群体的就业选择:农业还是非农业?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海南农村就业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小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上海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缘起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移民劳动者就业的研究
        1.2.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渊源与研究进展
        1.2.3 劳动力市场分割要素的研究
    1.3 国内研究综述
        1.3.1 流动人口和劳动力市场的研究脉络
        1.3.2 关于流动人口就业的研究
        1.3.3 劳动力市场分割因素的研究
    1.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1 已有研究的贡献
        1.4.2 已有研究的不足
    1.5 研究目标、方法与内容框架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方法
        1.5.3 数据来源
        1.5.4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流动人口
        2.1.2 就业
        2.1.3 劳动力市场
        2.1.4 劳动力市场分割
    2.2 理论基础
        2.2.1 流动人口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关系核心:博弈论
        2.2.2 流动人口就业收入的核心:人力资本理论
        2.2.3 流动人口就业的现实困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流动人口就业现状
    3.1 流动人口的就业空间分布
        3.1.1 “来源地—就业地”空间分布
        3.1.2 流动人口就业的空间分布
        3.1.3 流动人口的就业行业空间差异
    3.2 流动人口的群体与就业特征
        3.2.1 性别和年龄结构
        3.2.2 行业与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
        3.2.3 流动人口就业的产业、企业性质
    3.3 年龄、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差异
        3.3.1 不同年龄段与平均收入差异
        3.3.2 受教育程度与各年龄段的收入差异
    3.4 流动人口与行业收入差异分解
        3.4.1 流动人口与行业平均收入差异比较
        3.4.2 库兹涅兹指数
        3.4.3 行业收入差异分解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测度和验证
    4.1 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本测度方法
        4.1.1 聚类分析模型
        4.1.2 两步聚类分析
    4.2 指标选取与变量说明
        4.2.1 劳动力市场分割要素
        4.2.2 劳动力市场分割测度指标
        4.2.3 劳动力市场分割测度变量处理
    4.3 二阶聚类结果分析
        4.3.1 分割要素的相关性检验
        4.3.2 二阶聚类分析效果判别
        4.3.3 劳动力市场分割测度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动人口就业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因素分析
    5.1 分割因素
        5.1.1 分割因素分布
        5.1.2 各分割因素间的逻辑关系
    5.2 城乡因素与劳动力市场分割
        5.2.1 城乡二元化体制差异
        5.2.2 二元体制下的人力资源教育存量指数城乡差异
        5.2.3 城乡二元体制下的教育资源投入差异
    5.3 本外因素与劳动力市场分割
        5.3.1 地方政府就业政策的本外差异
        5.3.2 社保待遇享受的本外差异
        5.3.3 户籍差异下的其它公共服务本外差异
    5.4 行业因素与劳动力市场分割
        5.4.1 行政垄断与行业收入差距
        5.4.2 区域发展战略与行业收入差距
        5.4.3 筛选假设理论与流动人口就业行业准入
    5.5 所有制因素与劳动力市场分割
        5.5.1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差异
        5.5.2 国有企业中流动人口的年轻化特征
        5.5.3 所有制分割与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
    5.6 人力资本因素与劳动力市场分割
        5.6.1 人力资本三要素与劳动者就业
        5.6.2 劳动者工资差异模型和变量选取
        5.6.3 测算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流动人口就业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机理分析
    6.1 博弈参与人与利益冲突分析
        6.1.1 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
        6.1.2 博弈参与主体
        6.1.3 主体间利益冲突分析
    6.2 公共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供给博弈
        6.2.1 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央地博弈”
        6.2.2 流动人口就业扶持政策供给中的“政居博弈”
    6.3 政策法规执行中的“政企博弈”
        6.3.1 法律法规政策中的“央地博弈”
        6.3.2 社保法实施后的“政企”博弈
        6.3.3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的博弈策略
    6.4 企业工资支付、培训投资与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博弈
        6.4.1 企业与流动人口博弈情境分析
        6.4.2 工资支付与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的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6.4.3 均衡工资理论下的企业培训投资与工资支付决策过程
        6.4.4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流动人口的博弈模型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流动人口就业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优化路径
    7.1 存在的问题分析
        7.1.1 流动人口的就业仍面临制度性障碍
        7.1.2 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低导致就业竞争力弱
        7.1.3 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对流动人口就业存在负面影响
        7.1.4 针对流动人口的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不够充分
    7.2 对策建议
        7.2.1 通过政策和服务优化打破阻碍流动人口就业的制度性障碍
        7.2.2 提高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水平增强流动人口就业能力
        7.2.3 进一步降低法律法规对流动人口就业的负面影响
        7.2.4 强化对流动人口的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流动人口的地缘效应、就业空间和行业集聚属性明显
        8.1.2 流动人口就业受到劳动力市场多元交叉分割因素的影响
        8.1.3 人力资本成为加剧“本外”、“城乡”和“行业”分割的重要因素
        8.1.4 不同人力资本水平的流动人口受分割的程度和维度存在差异
        8.1.5 流动人口就业所受到的分割部分是政府、企业和个人间的博弈结果
    8.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8.2.1 主要创新点
        8.2.2 本文的局限性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中专学生就业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农业企业吸引农林高校农业人才的影响因素研究[D]. 梁亚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2)
  • [2]新疆柯坪县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 陈巧. 塔里木大学, 2020(11)
  • [3]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增能效果研究[D]. 胡慧敏.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4]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D]. 闫佳丽.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探究 ——以鹤壁市为例[D]. 陈小娟. 郑州大学, 2020(02)
  • [6]惠安县就业扶持政策执行研究[D]. 林珍. 华侨大学, 2020(01)
  • [7]已婚已育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及其福利性政策研究[D]. 郭舒婧.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去障碍视角下推进残疾人精准就业的路径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苗倩. 西北大学, 2019(01)
  • [9]中国海南黎族农村女性就业问题研究[D]. 陈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10]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上海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研究[D]. 刘彩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中学生就业障碍分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