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种集团草业有限公司品种介绍

中种集团草业有限公司品种介绍

一、中种集团草业有限责任公司品种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符旺[1](2021)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北方温带草原季节性、区域间的饲草供需矛盾加剧,在饲草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技术、模式等方面的难题。本研究拟探讨一种跨区域饲草企业经营模式,以实现牧民增收、草原增绿和企业增效,为我国北方温带草原的生态保护与饲草产业发展提供建议。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与锡林郭勒盟的8个旗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对比分析两地饲草产业发展的生态、社会、经济、政策、技术环境,并使用筛选的草业产业化效益评价指标分析调研企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情况,使用情景分析法模拟典型饲草企业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可行性。研究结果如下:(1)呼伦贝尔市饲草资源不足,牧民的饲草料支出占畜牧业支出50%以上,购买饲草料的需求与意愿不断加强;(2)锡林郭勒盟的饲草交易以私人贩草为主,呼伦贝尔市以饲草企业为主,发展机会更多,两个盟市饲草企业的综合效益都较好,均存在资源少与技术差等问题;(3)锡林郭勒盟的“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优质高效,企业及其“易牧连锁超市”经营模式的综合效益较高;(4)情景模拟“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前景得SO、WO、ST、WT发展策略,说明企业在呼伦贝尔市发展是可行的,其“易牧连锁超市”模式是值得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推广的跨区域饲草产业发展模式,可有效减轻呼伦贝尔市天然草地放牧压力、增加牧民畜牧业收益、推进饲草产业产业化建设。

薛龙海[2](2020)在《多花黑麦草种带真菌及病害多样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是一种高产优质牧草,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种植。病害是限制多花黑麦草生产和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我国对其病害尚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于2015年2019年,通过对四川省多花黑麦草不同生育期的病害调查和36个品种的种带真菌及其致病性的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系统研究了多花黑麦草的真菌病害。发现新病害5个,分别为:链格孢叶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诺博核腔菌叶斑病(Pyrenophora nobleae)、稻梨孢叶斑病(Pyricularia oryzae)和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2.明确了多花黑麦草灰霉病的发病规律、发病条件及品种抗性。灰霉病发病高峰期为1月至2月;低温(15-20℃)高湿条件下,灰霉病扩散迅速,对多花黑麦草具有潜在的威胁。发现灰葡萄孢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培养基为PDA,最佳C源为D-半乳糖,最佳N源为D-亮氨酸;黑暗条件下显着促进菌丝的生长(P<0.05);10min水浴条件下的菌丝致死温度为47℃。发现阿伯德和冬青两个品种对灰霉病抗性较强。3.明确了多花黑麦草核腔菌叶斑病的发病规律。发病高峰期一般为4月至5月,个别年份发病率高达100%。典型病症呈棕色叶斑,带一圈黄色光晕,或棕色至暗棕色、网斑状病斑。明确了核腔菌叶斑病的主要致病菌为网斑核腔菌(P.dictyoides),其次为诺博核腔菌。4.明确了多花黑麦草的种带真菌区系。从36个多花黑麦草品种的种子上共计获得921株真菌;其中曲霉属(Aspergillis)真菌534株,占所有分离菌株的58%,是最常见的种带真菌,其次分别为毛壳属(Chaetomium)及形态相似属真菌(12.7%)和核腔菌属(Pyrenophora)真菌(12.3%)。根据相关多基因序列特征和形态学特征,鉴定出种带真菌14属33种,其中25种为首次发现,分别为:疣孢漆斑菌(Albifimbria verrucaria)、鸭茅链格孢(Alternaria dactylidicola)、Aspergillis hiratsukae、赭曲霉(As.ochraceus)、As.Protuberus、假灰绿曲霉(As.pseudoglaucus)、赤曲霉(As.ruber)、聚多曲霉(As.sydowii)、金色毛壳(Arcopilus aureus)、螺卷毛壳(Chaetomium cochliodes)、高大毛壳(Ch.elatum)、Ch.rectangulare、近缘毛壳(Ch.subaffine)、旋丝毛壳(Collariella bostrychodes)、Co.carteri、直立毛壳(Dichotomopilus erectus)、印度毛壳(Di.indicus)、Di.pratensis、Di.variostiolatus、Fusarium torulosum、盾壳霉(Paraphaeosphaeria minitans)、燕麦生核腔菌(Pyrenophora avenicola)、三隔核腔菌(P.triseptata)、P.tritici-repentis和篮状菌(Talaromyces ucrainicus)。5.明确了种带真菌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发现疣孢漆斑菌、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灰葡萄孢、Ch.rectangulare、Fusarium torulosum、燕麦生核腔菌、燕麦核腔菌、网斑核腔菌、黑麦草核腔菌、圆核腔菌和三隔核腔菌对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为种带致病真菌;与对照相比,种子的发芽率分别降低了100%、14%、9%、12.8%、20.2%、8.6%、8.6%、15.8%、23.3%、18.3%、和8.9%,发芽指数分别降低了100%、14.3%、13.1%、20%、29.8%、20.2%、11.8%、22.8%、22.5%、19.1%、和12.4%。

齐智鑫[3](2019)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共赢草贸易模式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粮改饲”是中国农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种植优质饲草料,发展草食畜牧业。我国实行“粮改饲”后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推动了草产业供给侧改革,但牧草依赖进口的现状并未发生实质性的转变。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后,我国牧草供求关系更加紧张。与此同时,我国粮食安全还担负着巨大的肉类需求压力。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在深化原有生产、加工环节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流通环节的供给侧改革。本文从我国粮食安全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我国草产品交易模式的发展变化过程,结合现阶段农业保障因素及国际农产品通用交易手段,提出将“保险+期货”模式应用于草产品交易的构想。借鉴美、日等国农业海外投资经验,提出一种供求双方参与度高、互信共赢的“供应链金融+保险+期货”交易模式设想。首先,这种交易模式利用期货工具、保险工具及供应链金融工具规避供求双方的风险;其次,该交易模式通过国际贸易通用的期货工具形成草产品国内外行情,进而促进现货生产,有利于草牧业实体经济发展;再次,该交易模式为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模式选择,可为人民币国际化实践增加“阵地”。本文通过介绍大宗农产品的交易手段,引申到大宗草产品的交易手段,尝试利用农产品交易的成熟经验解决草产品交易的问题;从美国农业保障出发对比我国农业保障,找出一种既符合WTO农业补贴要求,又可以保障农民收入的助农措施;从美国农产品交易模式与我国农产品交易模式的比较中总结美国的优势、提炼可供借鉴的长处,找出我国农产品交易的不足并总结经验;通过分析美国牧草的交易形式和生产、加工、流通方式,为未来中国草产业发展探究新的交易模式;通过总结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历史经验和不足,寻找优化解决的思路;通过介绍美国谷仓电梯交易模式,展现谷物交易中电梯交易模式在农民与期货市场间发挥的纽带作用,为解决我国农民与期货市场对接困难问题提供思路;通过归纳世界主要需草国的国际布局,为中国草牧业企业走出去积累经验;通过概括现阶段人民群众肉类需求特点,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的症结所在,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建议;回顾国内外农业收入保险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2014年至今发展“保险+期货”模式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构想大宗牧草“保险+期货”交易模式,并提出“供应链金融+保险+期货”交易模式的设想;通过期货品种筛选和牧草期货可行性研究,发现我国苜蓿具备期货上市条件。结合国家现阶段一带一路合作情况,最终提出建立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的全球草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及交易中心的构想。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和“一带一路”合作的全面开展,国际化的交易模式有助于草牧业协同效率提高,合作共赢的草贸易也必然在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张利平[4](2013)在《可持续创新过程中的社会嵌入 ——基于中国企业的多案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可持续创新对于应对日益严峻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巨大作用日益受到学术界、企业界及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可持续创新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和企业界还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本文把可持续创新定义为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且能够产生持续的财务、社会和环境绩效的创新活动,并基于12个中国企业案例,对可持续创新过程中的社会嵌入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文通过观察企业可持续创新案例,识别出了企业可持续创新过程中关键的合作伙伴和利益相关者,分析了围绕可持续创新活动企业所构建的社会嵌入网络成员的构成、性质、角色及其变化;对影响可持续创新过程中社会嵌入行为发生的情境因素做了归纳,并探讨了社会嵌入对可持续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本文有以下发现:(1)企业可持续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要构建包含众多商业性质的和非商业性质的合作伙伴和利益相关者在内的社会嵌入网络。网络成员在可持续创新过程中扮演着共同开发者、供应商、分销商、客户、信贷提供者、投资人和媒介人等不同角色。并且在某些情境下,这些角色具有多重性和动态性。(2)影响可持续创新过程中社会嵌入行为发生的制度、组织和个人层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制度空缺、不确定性、资源/能力状况和管理者认知水平。(3)在可持续创新过程中,企业的社会嵌入行为是积极主动的,即企业通过识别关键利益相关者,构建社会嵌入式合作关系,创造性的解决社会情境之于创新活动的限制问题。这一发现不同于已有社会嵌入理论所认为的企业行为被动接受外生社会情境因素影响的看法。(4)社会嵌入有利于为企业的可持续创新活动获取本地化的或互补性的网络资源;获得规制、规范和认知方面的合法性;争取工具性的和制度性的结构支持;创造有利于环境社会的共享价值。社会嵌入通过影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整合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创新绩效起到积极作用。

么红杰[5](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认为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刘鑫渝[6](2011)在《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建国后土地制度变迁为着眼点,探讨哈萨克牧区社会在土地变革中的土地实践。由于自然条件、生产资料的差异与技术手段选择的不同,中国游牧地区的土地实践与内地农村存在着较大差异。民主改革以前,牧区牧地公有,即为部落、氏族共有,但实质上草场所有权归部落贵族、头人所有。而牧业民主改革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公营,牲畜私有私营。新疆草原的民族公有制延续了大约6年(1952~1958)。这6年中,牧民对自己的草牧场可以全面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牧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化阶段未触动草原集体所有和牲畜家庭经营的根基,符合哈萨克族游牧社会互帮互助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的传统,受到了牧民的普遍欢迎,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尽管牧业初级合作社是对互助组的替代,但在初期牧场集体所有,牲畜私有,牧民拥有比较充分的退出权,且退出的自由度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呈正相关。牧民不仅可以实施对合作社的监督,使管理者改善制度绩效,还可以参与对合作社的监督,对于社员来说,拥有较完整的退出权意味着有完整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初级社既成功地分割了部分私有产权,又通过给予社员较完善的退出权,有效化解初级社解散的风险。人民公社化实行草原全民所有,牲畜集体所有。变牲畜家庭个体经营为集体统一经营,加上国家控制商业和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牧民没有退社自由,降低了劳动的机会成本以维持牲畜及畜产品生产的低成本,也迫使牧民放弃了可能的边际生产和可能取得的边际收益。牲畜及畜产品国家征购及诸如关闭集市、限制区域交换等一系列规则,剥夺了牧民对其产品——牧业剩余价值的支配权。草原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牲畜集体所有,牧民不再是独立的经济单元。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权力全面侵入农村。对单个牧民来讲,草原和牲畜都是一种公共物品,他不拥有相对于其它成员的对土地和牲畜的排他性使用、转让、收益和处置权,牧民土地和牲畜产权都出现“残缺”。人民公社、大跃进、公共食堂、牧业学大寨、牧民定居是与土地制度相伴生的国家自上而下理性设计的社会改造工程。这些体现了控制与改善逻辑的社会工程通过重新设计力图使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与清晰,以便更加有效地对公共和私人领域进行治理。这些项目始于官僚知识分子、革命精英作为“立法者”的远大抱负和无限雄心,他们不仅主张“人为自然立法”,而且主张通过行动来对自然界或整个社会秩序进行彻底和理性的改造;而在这种雄心的背后,则是对持续的线性进步、科学知识发展、生产的扩大、社会秩序的理性设计以及对自然甚至人类本性的控制能力的超强自信。“致命的自负”注定要走向失败。即使失败了的项目也并非没有任何积极的成效。我们是各种现代化项目的受益者,改善的目的本意是良善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善。是把自然和社会改造为容易被国家识别和控制的清晰而又简单的对象,还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关心和改善人民的福祉。国家将建基于农耕社会的土地制度实施于牧区是国家强力推行下的简单化实践。在这一实践中牧民成了没有性别、传统和价值、特定个性的异常抽象的可以互换的个体。这种简单化设计因为忽视了牧民的生存传统、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而遭遇失败。草原生态恶化与牧民生计两难困境成为新项目实施的挚肘。为了避免仍然存活着的“国家乌托邦”,需要在牧区现代化现实路径选择的实施中,关注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文化、注重项目谨慎推进、规划要有弹性,利用互助传统建设“新公共性”,建立完善的牧民参与机制。

张晟义[7](2010)在《涉农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构建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实践》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供应链管理理念(SCM)在全球的传播和运用呈日益深化之势。在我国,以伊利、蒙牛、光明乳业、雨润、双汇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导入供应链理念并运用供应链方法,从而打破了中国涉农产业长期以来传统竞争和管理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且,随着买方经济的强化、IT技术向涉农领域的进一步扩散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提供的战略性契机,这一实践步伐明显提速。“管理学缺少了管理实践就成了空中楼阁;管理实践缺少了管理学的理论阐释,只不过是一个个故事而已”(罗珉,2007)。2004年以来,国内涉农供应链研究不断升温,文献数量激增。但总体上,这一领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基础研究薄弱,个案剖析不足,理论体系散乱;特别是缺乏对管理实际的深入了解和全面把握,同时又忽视对相关经验总结和提炼。我们认为,对于有着特殊性的涉农产业寻求竞争力的实践而言,涉农供应链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意味着实践宝藏的发掘整理与管理理论阐释之间的有效互动。为此,本文基于强烈的现实立场和问题导向,通过实地调查、实证分析和理论演绎,探索构建涉农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体系。全文共分八章。第1章为导论,内容涉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第2章和第3章涉及涉农供应链(ARSC)基础理论体系,以及涉农供应链管理(ARSCM)基本框架的构建。第2章的工作重点在于梳理ARSC研究领域“灌木丛生”的杂乱局面。在重建供应链基本划分准则的基础上,进而定义和提出涉农供应链的概念与结构模型,并进行基础分类、管理分类及基本特征总结。第2章的研究为第3章及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基础和理论支点。第3章重点构建了涉农供应链管理(ARSCM)基本框架。着重分析了基于涉农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系统、“速度陷区”和“箱鼠”效应,以及ARSC设计与构架的目标与准则。第4章是本文的调研和实践发掘部分。重点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逆向物流,详细分析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SCM的实现及特征。第5章、第6章和第7章,注重不稳定态涉农供应链治理和改善的机理分析。其中,第5章基于强烈的现实立场和问题导向,围绕着实践中突出的自然风险、资金流和(质量/安全)信息流等问题,具体从农业高新技术、金融创新、可追溯体系构架等方面,分析了不稳定态涉农供应链的治理机制。第6章主要从企农合作、农地流转制度变革、供应商发展及上游集成供应、物流一体化等方面,分析改善不稳定态涉农供应链的方法与方向。而第7章的内容涉及第3章的理论分析和第4章的实践发掘,阐释了涉农环境下发展推拉结合型供应链动因,策略与风险。第8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中,采取了基于个案的多重案例设计,将单一或成组的典型个案,大量应用于分析这样一些方面:龙头企业信息追溯、农业高新技术与ARSC的战略性再造、食品质量/安全、电子商务竞价增值、涉农期货、农产品集成供应、基于生物技术的物流一体化、CODP建立等。这样做的原因在于,除了并不满足单一个案研究的使用情况(例外或少见,关键,揭露性的个案)外,主要是希望能透过多重个案达到“复现”的目的,以增加研究的准确性,并对现象的解析提供强而有力的比较分析及归纳。总体上,本文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挖掘管理实践的精髓,并综合运用演绎分析、对比、多重案例、统计实证等多种方法,尝试着在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创新:1、构建了涉农供应链的基础理论体系结合历史的和逻辑分析的方法,追本溯源,循着Lisa M.Ellram, James R.Stock, Douglas M.Lambert, Robert B. Handfield和Ernest L.Nichds, Jr;以及M.泰雷兹·弗莱厄蒂(M.Therese FLaherty),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Bowersox,D·J)和戴维J.克劳斯(David J.Closs)等物流和供应链学者(开创者)的足迹,从整个SCM理论的源头,揭示供应链源物质划分、定义等方面存在的缺憾和不足。然后正本清源,提出了基于源物质生物属性的供应链基本划分准则,阐述了ARSC范畴的核心是其自然在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相结合的“系统”属性;进而将涉农供应链划分为:实体型、服务型和结合型三种基础类型。这些工作将有利于改变目前ARSC领域根基不稳,大量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杂乱,缺乏梳理和规范的研究局面;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清晰的分析基础。2、剖析了涉农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特殊性状涉农供应链管理(ARSCM)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借鉴了泛工业型供应链研究的成果。但是,除了共性的一面,ARSCM显然要处理一些“个性”问题---作为一个被William C. Bailey, Lidia Norina以及Kenneth Cassavant定义为“生产调整+客户驱动”(production-adjusted, customer-driven)的ARSC系统,其正常运营即面临随机性的自然风险,也面临常态性的“速度陷区”。而且,受“速度陷区”影响且存在产业分离点时,涉农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bullwhip)与蛛网效应(spider web),可能叠加形成“箱鼠”效应(Mib-Pfbe).这意味着在涉农链中段产能较为刚性的情况下,原材料与产成品库存的双重过量堆集的加剧,以及相关主体违约动机的强诱致力生成。3、揭示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整合的基本机理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表明:①龙头企业通过“供应链整合”,可以促进其“物流能力”的提高;②而龙头企业的“物流能力”对其“企业绩效”存在着正向影响;③龙头企业的“内部整合”与其“外部整合”对企业的绩效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内部整合的影响大于外部整合。这一实证也为我国涉农企业的供应链实践提供了重要思路。4、全面梳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的特征“回到管理实践,可以(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学术文本迷雾的限制,感受组织及其管理史发生瞬间的震惊体验”(罗珉,2007)。当然,对涉农供应链管理这一新兴的、复杂的实践领域进行挖掘,是本文的重要工作,也是取得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由之路。结合理论演绎、实地调研、实践发掘和实证分析,可以认为:总体上,我国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简称国农重企)的供应链实践,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或者说,还处于以职能集成阶段为主,并逐步向内部供应链集成阶段发展的状态。并且,龙头企业内部供应链集成使用的主要工具是ERP系统。虽然,涉农供应链整体上仍处于“强落差”局面和“弱集成”状态,无法企及泛工业型供应链所能达到的管理精确度和集成高度。但相对于传统涉农链而言,集成和协调局面已有所改观,而在总体上呈改善加强型模式:即“涉农制度创新(即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技术进步稳定涉农供应链上游+ERP为主的涉农链中游及分销集成+涉农链下游的协同双赢及终端突进策略”。5、深入分析了涉农供应链优化和治理的机理与对策除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方面,对国家级龙头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发掘,也揭示出自然风险、资金流困难、(质量/安全)信息流障碍、运营系统失衡等突出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农业高新技术运用、金融创新、可追溯性体系构架等有限方面探讨不稳定态涉农供应链的治理机制。①本文超越于停留一般经济社会层面讨论的藩篱,从基本竞争战略、柔性、时间竞争、一体化物流,高度集成等微观管理层面深入剖析了农业高新技术对21世纪涉农供应链的战略性再造的机理。②在从资金流、质量/安全信息流方面,探析涉农供应链治理机理时,本文采用多重案例法分析了了利用电子商务、农产品期货、供应链金融等解决资金流问题,避免ARSC运营的“沙地效应”的机理。并指出“订单+合作社/基地+期货”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即有助于规避市场风险,提高订单履约率,还有助于降低银行放贷风险的优势---从而有利于在将信贷工具与期货手段融合的基础上,系统性的降低涉农供应链的价格和契约风险。③值得注意的是,多重案例分析显示,一些绩优国农重企的质量管理进步经历了一个“被供应链”化的过程---也即在压力传导、模式灌输下出现涉农供应链的诱致性变革。具体而言,在非对称的迂回过程中,跨国公司拥有的获取雄厚经济租金的能力,通过组织间的学习效应、接力扶持、信任感染、相互解套等形式,向整个ARSC贯穿。6、建立推拉结合型的涉农供应链供应链设计是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迄今为止,ARSC设计是一个鲜有人研究的领域。早期Fisher等提出了面向产品设计供应链的理念后,一个一般化的假设是将“食品”作为“功能性产品”,整体性地视为效率敏感型供应链的工作对象。但是,无论是进一步的理论推演,还是对实践现状的发掘,都显示出这一假设是有问题的。为此,需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Fisher, Martin Christopher, David Simchi-levi, Douglas.M.Lambert、马士华等供应链学者“面向产品设计供应链”理论在涉农领域的运用。本文从运营角度(生产计划和库存控制)深化了对涉农供应链的认识,较为全面的剖析了涉农领域“推式策略”向推拉结合型供应链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探讨了涉农环境下延迟策略运用的空间与CODP的定位,并建立了涉农环境下推拉结合型供应链运作的风险分析框架。最后,结合黑龙江北大荒米业的案例,进一步诠释了推拉结合型涉农供应链的运作特征与条件。涉农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基本管理框架,实践现状挖掘、优化机理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限于作者的能力与时间及其他研究条件的限制,还有一些有着广阔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前景的研究范畴,如服务型涉农链、结合型涉农链、分散农户的组织化问题等没有涉及;并且,即使对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国农重企的实证、生物质物流等一些已经开展的工作也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卜祥,降蕴彰[8](2009)在《打造种业“航母”》文中提出在中国耕地不断减少,只能靠提高单产来增加粮食产量的宏观背景下,国内有识之士对于中国种业的发展也显得空前关注,有激进人士甚至将种质资源与国家主权连在一起。

《托起的绿洲》采写组[9](2008)在《托起的绿洲(报告文学)——宁夏农垦走笔》文中认为艰苦创业,负重拼搏,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宁夏农垦精神从7月22日开始,我们马不停蹄,对宁夏农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采访。所到之地,绿树成阴,林带成网;条田纵横,沟渠交错;稻浪翻滚,水波荡漾;葵花金黄,瓜果飘香;

石仁才[10](2007)在《我国过渡带草坪禾草的根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坪的根病是指危害草坪禾草根系以及匍匐茎、根状茎、根颈等器官的病害。我国中部地区处于暖季型草坪与冷季型草坪建植的过渡带,既有冷季型草坪禾草,也有暖季型草坪禾草,草坪根病发生严重,已成为制约当地草坪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明确我国过渡带草坪根病的种类及病原菌区系,本文选取上海市、山东省、陕西省、河南省和浙江省5省市共计23个地市(区)作为代表性区域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疑难病害和重要根病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了病原学研究,主要取得了下列研究结果:1、过渡带草坪禾草根病有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graminis)、褐斑病(Rhizoctonia spp.)、腐霉病(Pythium spp.)、镰刀菌综合症(Fusarium spp.)、弯孢霉根腐与基腐病(Curvularia spp.)、德氏霉根腐与基腐病(Drechslera spp.)、离蠕孢根腐与基腐病(Bipolaria spp.)、突脐蠕孢根腐与基腐病(Exserohilum turcicum)、黑孢霉根腐与基腐病(Nigrospora sphaerica)、茎点霉根腐与基腐病(Phoma spp.)、高尔夫果岭灰斑病(Curvularia spp.)、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狗牙根春季死斑病(Leptosphaeria spp.)、结缕草环斑病(Leptosphaeria spp.)、蘑菇圈等15种病害,其中褐斑病发生普遍而且严重,全蚀病在局部地区发生,属于危险性病害,狗牙根春季死斑病和炭疽病在局部地区严重发生,还有一些病害发生普遍发生但危害较轻,主要为弯孢霉根腐与基腐病、离蠕孢根腐与基腐病和镰刀菌病害等。2、在国内首次发现了禾顶囊壳禾谷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graminis)侵染引起的草坪全蚀病,发现地点为上海市徐汇区、浦东新区和静安区,寄主禾草为多年生黑麦草和高羊茅,4个调查地块平均发病率为16.3%,平均严重度为2.0。全蚀病是危险性病害,建议列为检疫对象,严防传播并尽快铲除。3、采用Person菌饼法测定了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对6种主要草坪禾草的致病性。供试分离菌系对狗牙根和匐翦股颍的致病性最强,严重度在48.7%以上,高于对照作物水稻(38.7%)。对结缕草、多年生黑麦草、草地早熟禾和高羊茅具有中等致病性,但供试的多年生黑麦草、草地早熟禾和高羊茅中有抗病品种。禾谷变种对主要草坪禾草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今后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为草坪全蚀病的检疫、监测和防治提供依据。4、为了解侵染作物的全蚀病菌对主要草坪禾草的致病性,用Person菌饼法测定了禾顶囊壳燕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avenae)、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和玉米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maydis)对9种禾草48个品种的致病性。结果玉米变种致病性最弱,症状不典型,发病率和严重度都较低。小麦变种和燕麦变种对狗牙根属和翦股颍属禾草具有高度致病性,对草地早熟禾和多年生黑麦草的部分品种也具有高度的致病性,对高羊茅、硬羊茅、加拿大早熟禾和一年生黑麦草具有中度致病性。鉴于小麦变种中国菌系的高度致病性,对草坪具有潜在威胁,需防止小麦全蚀病菌从发病麦田传入草坪。国内尚无燕麦变种发生,要严防传入。5、草坪褐斑病在过渡带发生非常普遍,遍及5省(市)23市(区),病草地的发病率在5%~80%之间,严重度2.0~5.0之间。鉴于草坪褐斑病在我国发生非常普遍,已经不再具有检疫的必要性。6、从过渡带6种禾草97份褐斑病病株标本中,分离得到了73个丝核菌分离物,用DAPI染色法进行了菌丝核相观察。供试菌株可区分为单核丝核菌Uninucleate Rhizoctonia(3株)、双核丝核菌Binucleate Rhizoctonia(20株)和多核丝核菌Multinucleate Rhizoctonia(50株)三大类,我国草坪褐斑病菌的核相类型非常丰富。单核丝核菌在我国为首次发现,也是迄今为止侵染草坪禾草的唯一报告。7、测定了单核丝核菌对主要草坪禾草和作物的致病性。单核丝核菌可正常侵染草坪禾草,对翦股颍属禾草的致病性最强,病情指数60.0,对结缕草、高羊茅、早熟禾、狗牙根、多年生黑麦草的致病性中等,病情指数在35.0~40.8之间。对萝卜、棉花、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也具有致病性,对萝卜和棉花的致病性最强,病情指数分别为58.3和55.8,对小麦、水稻和玉米的致病性其次,病情指数分别为48.3、48.3和44.2。我国首次发现的单核类丝核菌对主要草坪禾草和作物都具有致病性,今后应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8、按照Sneh等人对丝核菌属种的划分,根据细胞学和菌体形态学特征,对双核和多核类丝核菌进行了物种鉴定。双核丝核菌为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20株),多核类丝核菌包括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43株)、水稻丝核菌Rhizoctonia oryzae(3株)和玉蜀黍丝核菌Rhizoctonia zeae(4株)三个物种。立枯丝核菌占多核类丝核菌分离物比例的86.0%,占所有褐斑病菌分离物比例的58.9%,为我国草坪褐斑病的优势病原菌。我国草坪褐斑病的病原菌物种非常复杂,水稻丝核菌和玉蜀黍丝核菌是我国草坪褐斑病菌的首次正式报道。9、测定了过渡带草坪褐斑病菌中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38株可明确融合群类型,分别属于AG-1(包括AG1-1A、AG1-1B)、AG-2(包括AG2-1、AG2-2IIIB、AG2-2IV)、AG-4和AG-5四个融合群类型。主要融合群类型为AG-1(14株)和AG-2(17株),占所有立枯丝核菌分离物的32.6%和39.5%,在所有调查的省份和禾草上均有发现。AG-4仅在山东烟台、威海的草地早熟禾和结缕草上发现。我国草坪禾草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非常丰富,国外已经报道的融合群类型在我国都有发现,并且AG1-1B和AG2-1为草坪禾草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亚)群的首次报道。10、本项研究测定了草坪褐斑病菌(包括立枯丝核菌、水稻丝核菌、玉蜀黍丝核菌、禾谷丝核菌和单核类丝核菌)对主要草坪禾草的致病性。供试菌株可正常侵染多年生黑麦草、草地早熟禾、高羊茅、结缕草、匍匐翦股颍、狗牙根等,其中所有供试菌株对匍匐翦股颍的致病性最强,病情指数在57.5以上。总体来看,各丝核菌菌株之间的致病性有差异,立枯丝核菌的致病力较强,其他丝核菌物种间的致病力差异较小。同时还测定了对主要作物(小麦、水稻、玉米、棉花、萝卜)的致病性,发现褐斑病菌对萝卜和棉花的致病性最强,病情指数分别在58.3和51.7以上,立枯丝核菌对水稻也具有非常强的致病性,病情指数为71.7。不同褐斑病菌物种对主要草坪禾草和作物都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草坪褐斑病作为检疫性病害,病原菌的检疫名单上只有立枯丝核菌一个物种,通过调查研究结果和致病性测定结果可知,这已经不能反应我国草坪褐斑病病原菌的事实,因此建议对检疫名单进行修订补充。11、根据丝核菌的物种鉴定结果和立枯丝核菌融合群的测定结果,选取不同地区和寄主的草坪褐斑病菌菌株,进行了ITS序列聚类分析。供试菌株的ITS序列聚类与无性态的形态鉴定结果一致,与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的测定结果在AG-2和AG-4菌株间有差异。这是我国草坪褐斑病菌ITS序列的首次测定,测定结果与形态鉴定和菌丝融合群测定结果具有相关性。12、弯孢菌(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和不等弯孢Curvularia inaequalis等)侵染匍匐翦股颍果岭后,造成明显的病草地斑症状,影响果岭景观,降低球场使用寿命。高尔夫果岭灰斑病为高尔夫球场果岭上的新症状类型病害,应加强防治和监测。13、草坪炭疽病在陕西杨凌地区严重发生危害,狗牙根春季死斑病为上海地区狗牙根草坪的主要病害。这2种病害在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建议对当地病草坪加强管理,防止其向其他地区传播危害。本文揭示了我国过渡地区草坪禾草根病害的发生情况,对危害严重的全蚀病和褐斑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填补了我国草坪根病系统研究的空白,为草坪根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基本的资料,为包括草坪全蚀病在内的重要病害提供了检疫、监测和防治的基本依据。

二、中种集团草业有限责任公司品种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种集团草业有限责任公司品种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草畜平衡研究进展
        1.2.2 饲草产业相关研究进展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文献查阅与数据收集
    2.2 实地调研
    2.3 草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效益评价指标筛选
    2.4 SWOT与PEST情景分析
第三章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概况及对比分析
    3.1 草地资源利用与畜牧业生产概况及对比分析
        3.1.1 呼伦贝尔草原
        3.1.2 锡林郭勒草原
        3.1.3 呼伦贝尔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对比
    3.2 牧民生产、生活收支状况调研与分析
        3.2.1 呼伦贝尔草原
        3.2.2 锡林郭勒草原
        3.2.3 呼伦贝尔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对比
    3.3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饲草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及对比分析
        3.3.1 呼伦贝尔草原
        3.3.2 企业案例分析
        3.3.3 锡林郭勒草原及两地对比
    3.4 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4.1 “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4.2 草都企业效益分析
        4.2.1 经济效益
        4.2.2 社会效益
        4.2.3 生态效益
    4.3 易牧连锁超市
        4.3.1 易牧连锁超市概况
        4.3.2 易牧连锁超市经营效益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草都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分析
    5.1 呼伦贝尔市饲草产业环境的机会与威胁
        5.1.1 政治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社会环境
        5.1.4 技术环境
    5.2 草都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5.2.1 企业优势因素分析
        5.2.2 企业限制因素分析
    5.3 草都入驻呼伦贝尔市的发展战略与前景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2)多花黑麦草种带真菌及病害多样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多花黑麦草真菌病害的研究
    1.2 牧草种带真菌区系的研究
    1.3 真菌分类学的研究
        1.3.1 灰葡萄孢属
        1.3.2 核腔菌属
        1.3.3 毛壳属及形态相似属
        1.3.4 曲霉属
    1.4 病害与种带真菌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 灰霉病及品种抗病性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调查区概况及病害调查
        2.2.2 病原菌的分离和形态学观察
        2.2.3 生物学特性测定
        2.2.4 DNA的提取、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2.2.5 致病性测定
        2.2.6 抗性品种的筛选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病症及田间发病动态
        2.3.2 病原菌形态学和多基因序列鉴定
        2.3.3 生物学特性
        2.3.4 致病性测定
        2.3.5 抗性品种的筛选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核腔菌叶斑病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调查区概况
        3.2.2 病害调查与标本采集
        3.2.3 病原菌的分离和形态学观察
        3.2.4 DNA的提取、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3.2.5 致病性测定
    3.3 结果
        3.3.1 病症及田间发病动态
        3.3.2 病原菌形态学和多基因序列鉴定
        3.3.3 致病性测定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链格孢、稻梨孢和核盘菌病害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调查区概况及病害调查
        4.2.2 病原菌的分离和形态学观察
        4.2.3 DNA的提取、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4.2.4 致病性测定
    4.3 结果
        4.3.1 病症及田间发病动态
        4.3.2 病原菌形态学和多基因序列鉴定
        4.3.3 致病性测定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种带真菌区系及核腔菌属真菌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5.2.2 形态学观察
        5.2.3 DNA的提取、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5.2.4 致病性测定
    5.3 结果
        5.3.1 种带真菌区系
        5.3.2 核腔菌属真菌的形态学和多基因序列鉴定
        5.3.3 致病性测定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种带毛壳属及形态相似属真菌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6.2.2 形态学观察
        6.2.3 DNA的提取、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6.2.4 致病性测定
    6.3 结果
        6.3.1 形态学和多基因序列鉴定
        6.3.2 致病性测定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种带曲霉属及其它属真菌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7.2.2 形态学观察
        7.2.3 DNA的提取、扩增、测序
        7.2.4 致病性测定
    7.3 结果
        7.3.1 病原菌形态学和多基因序列鉴定
        7.3.2 致病力测定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项目资助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共赢草贸易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数据来源
        1.2.5 技术路线
        1.2.6 主要研究内容
2 大宗商品、农产品及草产品流通概述
    2.1 大宗商品
        2.1.1 我国大宗商品发展历史
        2.1.2 国外大宗商品发展历史
        2.1.3 我国商品草交易历史
        2.1.4 国外大宗草产品交易
    2.2 大宗商品批发市场交易
    2.3 大宗商品电商交易
    2.4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现货交易
    2.5 期货交易
        2.5.1 国外期货交易发展
        2.5.2 国内期货交易发展
        2.5.3 期货市场的功能
    2.6 农业保险及农业保障
        2.6.1 美国农业保险
        2.6.2 我国农业保险
    2.7 拍卖交易
    2.8 保险+期货
3 美国农产品交易、草产品交易及主要饲草进口国国际布局
    3.1 美国农产品交易
        3.1.1 合同农业销售
        3.1.2 合作社销售
        3.1.3 现货销售
        3.1.4 期货销售
        3.1.5 美国的农产品仓储及谷物电梯交易
    3.2 美国草产品交易
        3.2.1 美国草产品国内交易
        3.2.2 美国草产品国际贸易
    3.3 饲料饲草大型进口国全球布局
        3.3.1 阿联酋的饲料饲草布局
        3.3.2 日本的饲料饲草布局
        3.3.3 沙特阿拉伯的饲料饲草布局
4 我国农产品交易、草产品生产交易及我国饲草全球布局
    4.1 农产品现货交易
    4.2 农产品订单交易
    4.3 农产品合作社交易
    4.4 农产品期货交易
    4.5 草产品交易
        4.5.1 草交易现状
        4.5.2 以X牧草公司交易模式发展谈我国草产品交易
    4.6 拍卖交易
    4.7 中国饲草全球布局
5 我国肉类需求、粮食安全与饲草贸易的关系
    5.1 我国肉类需求
        5.1.1 我国肉类需求产生的原因
        5.1.2 我国肉类需求遇到的问题
    5.2 我国粮食安全到饲料安全
    5.3 依托草产品生产加工及草贸易发展食草型动物养殖
6 新型牧草交易模式——“保险+期货”
    6.1 保险+期货
        6.1.1 开展“保险+期货”交易的必要性
        6.1.2 “保险+期货”可行性
    6.2 “保险+期货”研究进展
    6.3 牧草“保险+期货”交易初探
        6.3.1 牧草“供应链金融+保险+期货”交易模式的构想
        6.3.2 牧草期货品种筛选及可行性实证研究
    6.4 牧草拍卖模式
7 基于“一带一路”的粮食安全布局
    7.1 中国农业海外投资
    7.2 USDA视角下的中国农业海外投资
    7.3 中欧班列与我国粮食安全布局
    7.4 基于“一带一路”的共赢牧草贸易
8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创新点
    8.4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可持续创新过程中的社会嵌入 ——基于中国企业的多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和关键概念界定
        1.3.2 研究问题
        1.3.3 技术路线
        1.3.4 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可持续创新定义:概念梳理与界定
        2.1.1 第一类定义:可持续创新等同于创新的可持续
        2.1.2 第二类定义:可持续创新等同于绿色生态创新
        2.1.3 第三类定义:可持续创新等同于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创新
        2.1.4 可持续创新:本研究自身定义
    2.2 可持续创新研究综述
        2.2.1 环境可持续创新研究
        2.2.2 面向 BOP 的可持续创新研究
        2.2.3 绿色跨越研究
        2.2.4 可持续创新研究述评
    2.3 社会嵌入理论综述
        2.3.1 社会嵌入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3.2 社会嵌入的概念、维度与分类
        2.3.3 社会嵌入与企业绩效关系
        2.3.4 社会嵌入理论的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案例研究方法
    3.2 案例选择
    3.3 数据收集
    3.4 数据编码与案例分析
第4章 案例企业简介
    4.1 环境可持续创新案例
        4.1.1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1.2 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4.1.3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1.4 深圳市迈锐光电有限公司
    4.2 面向 BOP 的可持续创新案例
        4.2.1 宜信公司
        4.2.2 湖南临武舜华鸭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4.2.3 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
        4.2.4 横店集团草业有限公司
    4.3 绿色跨越案例
        4.3.1 南京九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4.3.2 广西智联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
        4.3.3 北京清华阳光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4.3.4 江苏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持续创新过程中的社会嵌入特征研究
    5.1 可持续创新的社会嵌入网络的成员构成
        5.1.1 商业性质的利益相关者合作伙伴
        5.1.2 非商业性质的利益相关者合作伙伴
        5.1.3 讨论
    5.2 可持续创新的社会嵌入网络成员的角色
        5.2.1 共同开发者
        5.2.2 供应商
        5.2.3 分销商
        5.2.4 客户
        5.2.5 信贷提供者
        5.2.6 媒介人
        5.2.7 投资者
        5.2.8 讨论
    5.3 可持续创新过程中社会嵌入的动态性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社会嵌入与可持续创新:嵌入前因与效应要素研究
    6.1 社会嵌入的前因
        6.1.1 制度层面:制度空缺与不确定性
        6.1.2 组织层面:利益相关者压力与资源/能力不足
        6.1.3 个体层面:管理认知
        6.1.4 小结和讨论
    6.2 社会嵌入的效应
        6.2.1 获得合法性
        6.2.2 获取网络资源
        6.2.3 提供结构支持
        6.2.4 创造共享价值
        6.2.5 小结和讨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社会嵌入与可持续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及路径分析
    7.1 社会嵌入与可持续创新绩效
        7.1.1 社会嵌入:构念与衡量
        7.1.2 可持续创新:构念与衡量
        7.1.3 社会嵌入与可持续创新
        7.1.4 讨论
    7.2 社会嵌入对可持续创新的影响路径分析
        7.2.1 可持续创新的动态性
        7.2.2 动态能力:构念与衡量
        7.2.3 社会嵌入的作用机制:动态能力的中介
        7.2.4 讨论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8.2 实践启示
    8.3 研究局限
    8.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访谈提纲
附录 B 案例企业地理分布图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布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理论层面
        1.1.2 现实层面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3.3 攻关计划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5.4.5 科技投资结构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7.1 科技评价综述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7.3.2 样本归集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牧区社会研究的知识谱系
        1.2.1 关于游牧社会的研究
        1.2.2 土地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的研究
        1.2.3 研究的贡献与缺憾
    1.3 典型个案、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3.1 个案简介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资源、概念和分析框架
    2.1 牧区社会:边缘社会研究的切入点
        2.1.1 土地改革与牧区社会
        2.1.2 土地制度变迁:牧区社会研究的新视角
    2.2 相关理论资源
        2.2.1 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与“失败的逻辑”
        2.2.2 F·A·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与“限制国家权力”
        2.2.3 何·彼特的“空制度”理论
        2.2.4 诺思的“制度及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2.3 核心概念界定
        2.3.1 土地制度
        2.3.2 土地制度变迁
        2.3.3 牧区社会
    2.4 基本观点与基本思路
        2.4.1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2.4.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2.5 论文结构
第3章 哈萨克族群背景与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3.1 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3.1.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3.1.2 牧区民主改革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1.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1.4 草原承包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2 哈萨克牧区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3.2.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土地制度
        3.2.2 民主改革时期的草原民族公有制
        3.2.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哈萨克牧区的土地制度
        3.2.4 草原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共存时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主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民主改革
        4.1.1 新疆哈萨克牧区的民主改革
        4.1.2 新源县哈萨克牧区民主改革
        4.1.3 草原民族公有:关照地方性的土地实践
    4.2 牧业合作化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2.1 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渊源
        4.2.2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性设计
        4.2.3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路
    4.3 牧业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3.1 大跃进和牧业人民公社:激进现代主义的牧区实践
        4.3.2 公共食堂:牧民生活方式的乌托邦实践
        4.3.3 阶级斗争:历史与传统的决裂
        4.3.4 牧业学大寨:激进现代化意识的表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5.1 牧业生产责任制下草原改革的时间序列
        5.1.1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开端(1978-1984 年)
        5.1.2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深化(1985-1991 年)
        5.1.3 从国家战略出发的产业调整(1992-2001 年)
        5.1.4 草原制度改革的战略转型期(2002 年以后)
    5.2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草原产权制度及其变迁
        5.2.1 《草原法》符号化背景下的草原产权
        5.2.2 牧区草原产权制度
        5.2.3 新疆哈萨克牧区草原产权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5.2.4 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法律期望
    5.3 牧民定居:强制村庄化运动
        5.3.1 哈萨克游牧社会的终结
        5.3.2 哈萨克牧民定居的运作逻辑
        5.3.3 牧民定居模式的考量:以新源县为个案
        5.3.4 游牧定居的生态后果
    5.4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两难
        5.4.1 草原生态状况:忽略牧民生存逻辑的土地实践结果
        5.4.2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退化根本原因
        5.4.3 草原管理制度对牧民生计的影响
        5.4.4 兼顾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相关措施
    5.5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与整合
        5.5.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结构分化
        5.5.2 哈萨克牧区的社会整合
        5.5.3 草原承包制后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现牧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6.1 牧区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6.1.1 哈萨克牧区现代化现状
        6.1.2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现实路径
        6.1.3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状况
        6.1.4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6.2 牧区现代化与哈萨克牧民的现代化
        6.2.1 新牧村建设与人的现代化
        6.2.2 哈萨克牧民的综合素质状况
        6.2.3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
        6.2.4 新牧村建设与农牧民权益保障
    6.3 新牧村建设与草原生态保护
        6.3.1 明晰草原产权与草原生态保护
        6.3.2 新牧区建设中草原生态保护的措施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7)涉农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构建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涉农供应链研究的进展
        1.1.3 国内涉农供应链研究的关注点、连续性与质量
        1.1.4 国内在涉农链研究上存在的基本问题
        1.1.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1.2.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2.2 论文的研究框架
        1.2.3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3.1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3.2 论文可能的不足之处
2. 涉农供应链(ARSC)基础理论体系
    2.1 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理念
        2.1.1 物流概念
        2.1.2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2.2 基于源物质生物属性的供应链基本划分
        2.2.1 供应链基础定义和分类上存在的混乱
        2.2.2 以源物质定义和分类供应链
        2.2.3 农产品、工业品与农源工业品
    2.3 涉农供应链的概念与结构模型
        2.3.1 涉农链的一般简化模型
        2.3.2 考虑到技术进步对涉农供应链简化模型的扩展
        2.3.3 涉农供应链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2.3.4 基于农业中心视点的农业物流定义体系
    2.4 农业多功能性与涉农供应链的基础分类
        2.4.1 农业的多功能性及大农业概念
        2.4.2 农业多功能性与涉农供应链的大范畴划分
        2.4.3 实体型涉农供应链
        2.4.4 服务型涉农供应链
        2.4.5 结合型涉农供应链
    2.5 涉农供应链的管理分类
        2.5.1 基于具体实践领域(农产品类别/行业)的基本划分
        2.5.2 依据生物特性/物流特性的划分
        2.5.3 基于供应链运作重点差异的划分
        2.5.4 基于供应链动力机制(驱动方式)的划分
        2.5.5 按照行使不同功能的核心企业分类
        2.5.6 基于政策与管制角度的划分
    2.6 涉农供应链的特征分析
        2.6.1 两种性质的生产并存
        2.6.2 物流约束性及路径复杂性
        2.6.3 时间竞争的双向性和局限性
        2.6.4 供应商构成的特殊性
        2.6.5 需求不确定性,敏感性和个性化趋势
        2.6.6 联接随机性与结构不稳定性
    2.7 本章小结
3. 涉农供应链管理(ARSCM)基本框架构建
    3.1 涉农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内容和原则
        3.1.1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内容与原则
        3.1.2 涉农供应链管理的收益与成本
        3.1.3 涉农供应链集成的动因
        3.1.4 涉农供应链集成过程的发展
        3.1.5 涉农供应链的集成结果
    3.2 基于涉农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系统
        3.2.1 基于涉农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系统
        3.2.2 涉农供应链的供应物流
        3.2.3 涉农供应链的生产物流
        3.2.4 涉农供应链的销售物流
        3.2.5 涉农供应链的逆向物流
    3.3 涉农供应链"速度陷区"形成的技术经济原因
        3.3.1 自然再生产系统(或农业生产)的超长的前置期
        3.3.2 自然再生产系统的"刚性点阵"及"弱刹车机制"
        3.3.3 产业落差
    3.4 ARSC供应端与需求端双重作用下的"箱鼠"效应
        3.4.1 涉农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
        3.4.2 农产品供需的蛛网效应
        3.4.3 涉农供应链中的"箱鼠"效应
    3.5 涉农供应链的设计与构架:目标导向与决策准则
        3.5.1 涉农供应链设计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3.5.2 涉农供应链设计的目标导向
        3.5.3 基于产品的涉农供应链设计策略
        3.5.4 涉农供应链设计与构建的过程
    3.6 本章小结
4.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的现状
    4.1 国农重企的基本概况及调研和实证的总体安排
        4.1.1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标准
        4.1.2 本课题主要实证对象(国农重企)的范围
        4.1.3 研究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
        4.1.4 调研内容-和实证问卷设计
    4.2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的基本情况
    4.3 国农重企-供应物流的现状及其供应链协同
    4.4 国农重企-生产物流的现状及其供应链协同
    4.5 国农重企-销售物流的现状及其供应链协同
    4.6 国农重企-逆向物流在涉农供应链的实现
    4.7 物流能力、ARSC整合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4.7.1 关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
        4.7.2 数据正态性性检验
        4.7.3 数据的内部一致性分析
        4.7.4 效度分析
        4.7.5 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
        4.7.6 SEM总体结论分析
    4.8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的基本特征
        4.8.1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的总体特征
        4.8.2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供应链整合
        4.8.3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企业物流"
5. 涉农供应链的治理
    5.1 实践视角下的不稳定态涉农供应链及其治理
        5.1.1 国农重企涉农供应链实践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5.1.2 涉农供应链治理和改善的基本框架
        5.1.3 "上报"问题及治理失衡下供应链布局无效率
    5.2 农业高新技术与涉农供应链的战略性再造
        5.2.1 TOC理论与涉农供应链
        5.2.2 农业高新技术与21世纪涉农供应链的战略性再造
        5.2.3 展望
    5.3 涉农金融创新与涉农供应链的稳定
        5.3.1 资金流问题与涉农供应链
        5.3.2 利用电子商务系统来竞价增值
        5.3.3 农产品期货与涉农供应链
        5.3.4 将物流金融、供应链融资引入涉农供应链
    5.4 涉农(食品)供应链:安全可追溯性与诱致性变革
        5.4.1 可追溯性的定义及建立可追溯体系的价值
        5.4.2 涉农(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信息本质
        5.4.3 涉农(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构架
        5.4.4 动态过程中的涉农供应链追溯模式的转换
        5.4.5 压力传导、模式灌输下的涉农供应链诱致性变革
    5.5 本章小结
6. 企农合作、供应集成及基于生物技术的ARSC物流一体化
    6.1 涉农供应链企业与农户间的合作对策与委托实现机制
        6.1.1 信息通信技术、协调成本和合作伙伴的最佳数量
        6.1.2 对非和约投资的激励与协调成本的综合考虑
        6.1.3 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模式的转换及机理分析
        6.1.4 结论及龙头企业的基本对策
    6.2 农地流转制度变革与涉农供应链集成供应的实现
        6.2.1 农地流转制度变革与涉农供应链上游的集成供应
        6.2.2 涉农供应链供应商发展基本政策选择
        6.2.3 涉农供应链供应商发展的基本途径
    6.3 实施战略性采购
        6.3.1 农产品采购的重要关注要素
        6.3.2 农产品的战略性采购
    6.4 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与涉农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
        6.4.1 基于涉农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
        6.4.2 从局部优化到全局优化:条件与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发展推拉结合型的涉农供应链
    7.1 推拉结合的供应链模式及CODP的界定
        7.1.1 推动式与拉动式供应链
        7.1.2 推拉结合的供应链
        7.1.3 CODP的界定
    7.2 涉农环境下发展推拉结合型供应链的动因
    7.3 涉农环境下CODP与延迟策略的关系
        7.3.1 涉农供应链框架下的供应延迟
        7.3.2 涉农供应链框架下的制造延迟(农产品加工延迟)
        7.3.3 涉农供应链框架下的交付延迟
        7.3.4 涉农供应链框架下的服务延迟
    7.4 涉农供应链延迟策略的CODP定位的步骤
    7.5 涉农环境下推拉结合型供应链运作的高度风险
    7.6 案例分析:黑龙江北大荒米业的推拉结合型供应链
        7.6.1 CODP建立的有效权衡:价值与成本
        7.6.2 基于面向客户要求建立的集成IT系统
        7.6.3 销售网络建设与物流支持
        7.6.4 按订单制造的经营模式的重要前提
        7.6.5 涉农龙头企业"不能承受之重"
    7.7 本章小结
8. 论文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论文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8)打造种业“航母”(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国企“航母”战略
    并购难题
    牵头战略联盟
    巨资投入创新
下篇:种业海域迷雾
    提高种业门槛
    破除双重利益取向
尾声

(10)我国过渡带草坪禾草的根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草坪的类型及我国草坪病害的研究现状
        1.1.1 草坪的类型
        1.1.2 我国草坪的类型及其分布
        1.1.3 草坪禾草的分类地位及种类
        1.1.4 国内外高尔夫球场草坪的基本情况
        1.1.5 我国草坪病害的研究现状
    1.2 草坪禾草根病的研究概况
        1.2.1 草坪病害的诊断方法
        1.2.2 草坪禾草根病及其病原真菌种类
        1.2.3 草坪禾草根病的危害特点
        1.2.4 草坪禾草根病的防治
        1.2.5 我国草坪禾草根病的研究概况
    1.3 草坪禾草根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草坪全蚀病的研究现状
        1.4.1 草坪全蚀病的病原菌
        1.4.2 草坪全蚀病的危害与分布
        1.4.3 草坪全蚀病的症状特点
        1.4.4 草坪全蚀病的发病规律
        1.4.5 草坪全蚀病的防治方法
        1.4.6 国内对全蚀病菌变种及其致病性研究的概况
    1.5 丝核菌及草坪禾草丝核菌病害的研究现状
        1.5.1 丝核菌的研究现状
        1.5.2 草坪禾草丝核菌病害的研究现状
    1.6 我国草坪病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过渡带草坪禾草根病的调查
    2.1 调查方法
        2.1.1 调查地区和草坪类型
        2.1.2 调查方法与取样方法
        2.1.3 病害诊断
        2.1.4 病原菌的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过渡带草坪禾草根病发生的概况
        2.2.2 主要草坪根病种类、发生寄主与分布及危害
        2.2.3 典型发病案例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草坪全蚀病菌的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病害症状
        3.2.2 草坪全蚀病菌的物种
        3.2.3 温度和pH 值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第四章 禾顶囊壳主要变种对禾草的致病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对草坪禾草的致病性
        4.2.2 禾顶囊壳燕麦变种对草坪禾草的致病性
        4.2.3 禾顶囊壳禾谷变种上海菌株对草坪禾草的致病性
        4.2.4 禾顶囊壳玉米变种对草坪禾草及禾本科牧草与作物的致病性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草坪褐斑病病原菌的物种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草坪褐斑病菌的核相类型
        5.2.2 草坪褐斑病菌的致病性
        5.2.3 双核类和多核类丝核菌的鉴定结果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草坪褐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立枯丝核菌的致病性
        6.2.2 水稻丝核菌的致病性
        6.2.3 玉蜀黍丝核菌的致病性
        6.2.4 禾谷丝核菌的致病性
        6.2.5 单核丝核菌的致病性
    6.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草坪禾草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菌株及其来源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草坪禾草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
        7.2.2 不同寄主和省份间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组成
    7.3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草坪褐斑病菌的ITS 序列分析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供试菌株及其来源
        8.1.2 试验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草坪褐斑病菌基因组DNA
        8.2.2 草坪褐斑病菌rDNA 的ITS 序列
        8.2.3 丝核菌rDNA 的系统发育分析
        8.2.4 丝核菌rDNA 的ITS 序列同源性
    8.3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重要草坪根病的田间症状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中种集团草业有限责任公司品种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D]. 符旺.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多花黑麦草种带真菌及病害多样性的研究[D]. 薛龙海. 兰州大学, 2020(01)
  • [3]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共赢草贸易模式探究[D]. 齐智鑫.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4]可持续创新过程中的社会嵌入 ——基于中国企业的多案例研究[D]. 张利平. 清华大学, 2013(07)
  • [5]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6]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D]. 刘鑫渝. 吉林大学, 2011(08)
  • [7]涉农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构建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实践[D]. 张晟义.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7)
  • [8]打造种业“航母”[J]. 卜祥,降蕴彰. 农经, 2009(12)
  • [9]托起的绿洲(报告文学)——宁夏农垦走笔[J]. 《托起的绿洲》采写组. 朔方, 2008(12)
  • [10]我国过渡带草坪禾草的根病研究[D]. 石仁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标签:;  ;  ;  ;  

中种集团草业有限公司品种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