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对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一、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谢凤英,王辉,吴瑕,刘旭,张爽[1](2022)在《工程认证与新工科背景下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文中认为基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现状,探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高等院校和专业的基本情况出发,提出适用于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重构课程体系及改变原有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进而完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中国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借助社会、企业和学校的协同作用推进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需求高素质的食品工程技术人才。

周文化,林亲录,周翔宇,付湘晋,李安平,黄亮[2](2021)在《地方农林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改造提升改革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农林院校承载改造提升传统学科专业使命,地方农林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既不同于纯农科类专业,亦不同于纯工科类专业,具有学科交叉与集成的属性。凸显以地方院校新农科的错位发展和特色传承为目的,积极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并形成具有地方农林院校独有特色价值,从地方农林院校特色传承的角度出发思考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问题来调整地方农林院校内部学术治理结构及学科专业结构,整合多学科资源,构建适用于新农科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的新模式("1金+4群"课程体系)。

邵玲,姚夙,刘钊[3](2021)在《基于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双轨运行的专业建设实践——以肇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为例》文中认为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是建设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支撑中国工科专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地方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为例,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求,介绍了专业评估和工程认证双轨运行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教学成效及评量标准、学生工程能力素质培养、教学管理规范、持续改进机制等方面,开展食科类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为地方院校同类专业的评估认证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辛志宏,徐幸莲,夏镇波,董洋[4](2021)在《基于全产业链需求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满足食品产业需求以及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新时代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课题,"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是培养适应食品产业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农业高校中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根据食品产业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农、理、工、经、管、文、法等多学科优势特色,整合优化校内外资源,构建面向食品全产业链的大类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形成覆盖食品"全产业链"的知识体系和核心竞争力,谨慎处理大类招生模式、专业分流、冷热专业分化、课程体系设置等大类培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满足食品产业需求。

方勇,夏季,丁超,胡秋辉[5](2021)在《经管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新形势下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结合地区与高校的实际情况,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将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通过编制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新型教材和完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经济管理特色教育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四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塑造优良师资队伍,组织开展多样创新创业项目活动,努力构建有经管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宋贤良,叶盛英,司徒文贝,罗树灿[6](2020)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文中指出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为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质量,加强我国食品工业总体实力。从目前我国农业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和教师队伍的思考,探讨新时期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思路。

金宇[7](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与实践,其目的在于培养面向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农业工程类本科教育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卓越农林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使命,也应积极进行新工科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优化和改进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培养符合新工科发展背景的农业工程人才,必须加强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调查问卷,同时对农业工程类专业相关教师、学科负责人、学生等进行访谈以了解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综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并对比所选高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培养方案,发现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存在目标定位与行业和职业契合度有待提高、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有待加强、课程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学科交叉课程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为提高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质量,研究对最早设立农业工程相关院系及专业的美国的农业工程发展历程及两所高校的具体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分析,发现其农业工程已向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转变,课程体系建设有人文社科类课程比重较大、学科内涵丰富、课程内容紧跟时代发展前沿等特点。结合国内现状研究和国际经验借鉴,研究提出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在课程目标上,要以社会和行业发展趋向为导向,以学校发展定位与区位发展优势为着力点,以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综合制定农业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内容上,要通过将发展前沿纳入课程和教学全过程提高内容前沿性,通过搭建跨学科课程建设平台、推进农业生物系统工程学科的建立等促进跨学科课程的建设;在课程结构维度,一是要推进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通专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农业工程人才,二是要强化实践教育环节,提高实践课程建设质量;在课程评价维度,要整合课程评价方式,进行多元化课程评价。

刘刚[8](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科在高等教育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不仅是工科院校发展的重点对象,也是综合性院校和行业特色型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2017年我国推出“新工科”计划,既要发展一批新的工科专业,又要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提升。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是以工程技术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应用型传统工科类专业,绝大多数涉农高校均设置有此类专业,传统农业高校更是将其作为学校传统与特色进行发展、建设。专业培养目标是该专业对其所要培养人才的总体期待与基本要求,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是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补充,也能为培养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型工程人才提供指引。本研究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紧紧围绕“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这一主题,沿着“理论探讨—背景梳理—内涵探析—现状分析—经验借鉴—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展开。除绪论外,本研究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理论基础的探讨,由第2章构成。在界定“新工科”、“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要素和理论依据。研究认为,要素论中两种主流观点“德育、智育、体育三要素论”和“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论”均有利弊;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应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辩证统一、专才教育论与通才教育论的辩证统一。第二部分是对我国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发展的历史梳理与目标探索,由第3章构成。本研究将我国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分为新中国成立前的创建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受阻放缓阶段、改革开放后的常规发展阶段、当前新工科背景下的转型升级阶段,并在每一阶段探索培养目标的特征。第三部分是对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内涵的探析,由第4章构成。本研究基于内容分析法,采用Nvivo质性材料分析软件,对我国25所高校50个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中人才类型强调高层次复合型、工作领域以传统的农业领域和工业领域为主、工作环节以产业链的前端和中端为主、道德目标描述抽象笼统、能力目标强调通专平衡、知识目标偏重专业基础;基本内涵在传统农业高校与其他涉农高校、不同农业工程学科基础、不同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细分上的体现有所差异。第四部分是对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现状调查,由第5章构成。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研样本高校毕业生的教育期望值与自我感知教育收获,以及教师对毕业生表现的评价和对培养目标本身规范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本研究认为我国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部分高校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失衡、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改进、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对新工科发展的引领作用有待强化、支撑环节有待进一步强化等。第五部分是对国内外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经验借鉴,由第6章构成。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趋势与普渡大学改革案例的基础上,得出对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启示:提前布局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人才培养;发展跨学科教育支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农业工程人才多元发展;加强政校企协同发展;发展大类培养目标与个性化培养目标。第六部分是对新工科背景下优化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对策建议,由第8章构成。本章提出三方面建议:在宏观层面面向新工科共性要求,立足培养目标现实依据;在中观层面把握高校与学科特性,优化培养目标基本内涵;在微观层面做好落实,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可描述、可区分、可测量、可评价、可达成。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农业工程新型人才的关键指引,需要政校企协同发展。本研究期望通过对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引起农业工程领域政校企组织对相关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推动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的新工科建设,培养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农业工程新型人才。

刘欣[9](2020)在《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三所高校为例》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正在逐步探索应用型发展道路,依据国家大政方针和借鉴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建设经验,不少院校逐步确立了凝练专业特色,打造特色专业的路径来获取院校优势发展。在专业特色化、应用化的过程中其逐步建立了具有国家级、省级特色的专业,建立了一批又一批国家级或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但普遍来看不少特色专业发展水平不高,院校也面临特色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缺乏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本文从四川省31所新建本科院校中挑选出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院校,分析其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提出特色专业建设的策略。本文的主体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问题缘由出发,分析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现状,特色专业建设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必要性。并通过核心概念界定,梳理国内外有关特色专业建设的文献,多角度分析专业建设的角度、层次和路径,学习国内外其他高校是怎样实现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第二部分是介绍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既要特色发展就要“求异求新求特”差异化竞争理论启示新建本科院校要进行专业差异化发展,致力于相同专业中的不同发展,不同发展当中的特别建设,特别建设当中的优势凸显。比较优势理论落脚点在于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着重发展专业,专业集群优势不明显的条件下重点打造一个专业,以先发展带动后发展。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本文选取宜宾学院、内江师范学院、西昌学院作为三所目标院校,从三所院校基本信息出发,考察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问题的症结提出了以下五大策略。找准专业定位,提高特色专业的匹配度;夯实学科与专业建设内容,促进特色专业建设内外部因子的协调;加大资源投入,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师资与经费;建立建全专业招生与就业的体制机制,提升特色专业的人才质量;落实专业建设的评估与认证,提升特色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张建新,于修烛,葛武鹏[10](2020)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循环式培养标准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构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循环式培养标准体系框架,该体系由课程群标准(专业课程通用标准、专业方向课程标准);实践群标准(专业方向实践标准、多元协同实践标准);师资群标准(校内教师标准、校外兼职教师标准);考核评价群标准(通关考核标准、学习结果评估标准)及持续改进标准5个部分及相应关键标准组成,首次提出师资群标准与考核评价群标准,并将持续改进与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纳入培养体系中,以确保专业培养标准体系的不断更新,满足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及有效性。

二、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认证与新工科背景下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溯源及现状
    1.1 我国高等院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本科专业的基本情况
    1.2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高等院校的基本情况
    1.3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情况
2 工程教育认证与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2.1 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
    2.3 改变现有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3 结语

(2)地方农林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改造提升改革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农林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改造提升改革亟待解决问题
2 地方农林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改造提升改革基本思路
    2.1 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构建“1+X”交叉融合为特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
    2.2 基于反映高校人才培养独有的特色价值取向,构建“1+4”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
    2.3 基于核心能力培育理念,构建“多层次、递进式、全程化”的项目驱动式实践教育体系
    2.4 基于未来农业理念,构建“1+3”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3 结语

(3)基于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双轨运行的专业建设实践——以肇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2 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引领食科类专业建设有基础
3 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双轨运行下食科类专业的建设实践
    3.1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发展目标
    3.2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建设改革主要内容
        3.2.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实施大类培养模式
        3.2.2 科学设置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和教学成效及评量标准
        3.2.3 构建食科实验实训教学科研平台,促进学生工程能力素养协调发展
        3.2.4 实施专业负责人责任制,完善专业教学管理规范
        3.2.5 坚持评估和认证双轨运行,实施持续改进闭环管理
4结束语

(4)基于全产业链需求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 大类招生改革背景与发展现状
二、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体系构建
    (一) 基于“大健康”理念,构建满足食品全产业链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 以学生兴趣为主导,建立人才分流机制
    (三) 内培外聘,打造面向“全产业链”的多元化师资队伍
    (四) 以全产业链为导向,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课程体系
    (五) “产教”融合,着力提升学生适应全产业链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 大类招生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 大类招生模式产生的问题
    (二) 专业分流问题
    (三) 冷热专业分化明显产生的问题
    (四) 课程体系改革问题
结语

(5)经管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 构建经管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意义
二、 经管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方案编制与修订
    (一) 打造新型培养模式
    (二) 树立新型培养目标
三、 “经管特色+创新创业”型课程体系的设置
    (一) 基础(通识)课程
    (二) 专业课程及经济管理特色教育课程
    (三) 实践课程
四、 “经管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一) 塑造优良师资队伍,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实施
    (二) 组织开展多样创新创业项目活动,配套激励评价体系
五、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效果
结语

(6)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教育认证概述及意义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2.1 培养体系偏理化严重
    2.2 人才培养目标较难满足现代食品企业的需求
    2.3 缺乏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团队
3 以提高工程素质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
    3.1 优化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3.2 加强校企合作
    3.3 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教学能力
4 结语

(7)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1.1 新工科建设的背景
        1.1.2 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1.1.3 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现实流弊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存问题研究
        1.3.2 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1.3.3 国外农业工程人才培养经验借鉴研究
        1.3.4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人才培养要求研究
        1.3.5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和思想研究
        1.3.6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工科
        2.1.2 课程、课程体系与课程体系建设
        2.1.3 农业工程与农业工程类专业
    2.2 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理论
        2.2.1 高校课程发展的相关论述
        2.2.2 相关课程论
3 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问卷调查
        3.1.1 调查样本选取
        3.1.2 调查对象
        3.1.3 问卷设计
        3.1.4 问卷调查的实施
    3.2 半结构访谈
        3.2.1 访谈对象
        3.2.2 访谈内容
4 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调研结果分析
    4.1 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的调研总体情况
    4.2 课程体系建设各维度情况分析
        4.2.1 课程目标维度
        4.2.2 课程内容维度
        4.2.3 课程结构维度
        4.2.4 课程组织与安排维度
        4.2.5 课程实施维度
        4.2.6 课程评价维度
    4.3 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调研小结
5 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5.1 课程目标定位与学生职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高
    5.2 专业课程内容更新缓慢,课程内容前沿性有待加强
    5.3 课程设置未突破学科壁垒,学科间交叉渗透不足
    5.4 通识选修课程建设有待加强
    5.5 院校两级实践课程安排比重存在偏差,实践课程建设质量有待提升
    5.6 考试在课程评价中占据绝对主导,评价方式稍显单一
6 国外农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6.1 美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
    6.2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农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6.2.1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农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6.2.2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农业工程专业课程内容与学分设计
    6.3 德州农工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6.3.1 德州农工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6.3.2 德州农工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专业课程内容与学分设计
    6.4 美国高校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
        6.4.1 人才培养目标紧跟工程认证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6.4.2 注重国际化素养培养
        6.4.3 人文社科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比较大
        6.4.4 重视数、理、化等基础科学知识的教学
        6.4.5 学科内涵丰富,专业课程知识面广
        6.4.6 专业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发展态势
        6.4.7 小结
7 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思考
    7.1 课程目标维度
        7.1.1 农业工程人才培养的社会与行业发展现状
        7.1.2 课程目标定位
    7.2 课程内容维度
        7.2.1 及时更新专业课程内容,将发展前沿纳入课程和教学全过程
        7.2.2 加强学院合作和跨学科课程建设平台搭建,推进跨学科课程发展
        7.2.3 推进农业生物系统工程学科的建立,丰富学科内涵
    7.3 课程结构维度
        7.3.1 通专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农业工程人才
        7.3.2 强化实践教育环节,提高实践课程建设质量
    7.4 课程评价维度
        7.4.1 整合课程评价方式,进行多元化课程评价
8 结语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现状调查
附录B 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满意度调查
附录C 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8)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建设和发展新工科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1.1.2 改造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是对新工科建设的重要补充
        1.1.3 优化培养目标是改造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的首要任务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综述评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新工科
        2.1.2 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
        2.1.3 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2.2 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要素
        2.2.1 德育、智育、体育三要素
        2.2.2 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
    2.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历史梳理与目标探索
    3.1 新中国成立前的创建起步阶段
    3.2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受阻放缓阶段
    3.3 改革开放后的常规发展阶段
    3.4 当前新工科背景下的转型升级阶段
4.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探析
    4.1 样本采集与样本编码
        4.1.1 样本采集
        4.1.2 样本编码
    4.2 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特征及差异分析
        4.2.1 人才类型强调高层次复合型
        4.2.2 工作领域以传统的农业领域和工业领域为主
        4.2.3 工作环节以产业链的前端与中端为主
    4.3 培养目标的具体规格特征及差异分析
        4.3.1 道德目标描述抽象笼统
        4.3.2 能力目标强调通专平衡
        4.3.3 知识目标偏重专业基础
5.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现状调查
    5.1 我国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查方法与样本
    5.2 我国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查结果
        5.2.1 有关培养目标基本定位的调查结果
        5.2.2 有关培养目标具体规格的调查结果
        5.2.3 有关培养目标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调查结果
    5.3 我国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5.3.1 专业培养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失衡
        5.3.2 专业培养目标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改进
        5.3.3 专业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同质化
        5.3.4 专业培养目标对新工科发展的引领作用有待强化
        5.3.5 专业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撑环节有待进一步强化
6.国内外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经验借鉴
    6.1 国内外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趋势
        6.1.1 培养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师的主流趋势
        6.1.2 跨学科教育支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6.1.3 专业特色驱动人才多元发展
    6.2 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改革实践——以普渡大学为例
        6.2.1 多方协同发展培养目标
        6.2.2 大类培养目标与个性化培养目标
    6.3 对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启示
7.新工科背景下优化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对策建议
    7.1 宏观层面:面向新工科共性要求,立足培养目标现实依据
        7.1.1 深化教育立德树人
        7.1.2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7.1.3 立足学校办学定位
        7.1.4 适应学科发展趋势
        7.1.5 凸显专业培养特色
        7.1.6 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7.2 中观层面:把握高校与学科特性,优化培养目标基本内涵
        7.2.1 促进人才分类培养
        7.2.2 主动培养新兴交叉领域人才
        7.2.3 聚焦产业链多技术集成与多环节的整合
        7.2.4 强化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道德目标
        7.2.5 提升以全球胜任力为代表的能力目标
        7.2.6 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知识目标
    7.3 微观层面:实现培养目标的可描述、可区分、可测量、可评价、可达成
        7.3.1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可描述”
        7.3.2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可区分”
        7.3.3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可测量”
        7.3.4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可评价”
        7.3.5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可达成”
8.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B 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C 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D 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E 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访谈提纲(行业或企业专家版)
致谢

(9)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三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高教发展新形势迫切要求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二)特色专业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谋求内涵式发展的突破口
        (三)特色专业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提升外部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四)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不足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关于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综述
        (二)国外关于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
        (一)新建本科院校
        (二)特色专业建设
第二章 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差异化竞争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章 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
    一、三所院校的基本信息概况
        (一)三所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三所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分析
        (三)三所院校2019年专业招生情况分析
        (四)三所院校总体师资情况
    二、三所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已有特色专业
        (二)特色专业招生比例
        (三)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
        (四)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
        (五)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第四章 三所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定位偏差:特色专业与地方产业契合度不高
        (二)协同能力不足:特色专业与学科、特色专业集群效果不明显
        (三)资源匮乏:特色专业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不足
        (四)“进出”两难:特色专业招生与就业存在脱节
        (五)后劲不足:特色专业建设缺乏国际专业认证与长效监控机制
    二、特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特色专业定位缺乏长期的市场调研
        (二)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缺乏科学统筹
        (三)地方经济资源的有限性
        (四)招生与就业缺乏内外联动机制
        (五)特色专业建设缺乏国际化视野
第五章 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策略
    一、找准专业定位,提高特色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
    二、协调学科与专业建设,夯实特色专业的内容建设
    三、加大资源投入,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师资与经费
    四、建立建全人才就业的体制机制,提升特色专业的就业质量
    五、落实专业建设的评估与认证,提升特色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10)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循环式培养标准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诞生与发展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体系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体系研究现状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体系的重构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
    (二)循环式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体系的构建

四、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认证与新工科背景下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 谢凤英,王辉,吴瑕,刘旭,张爽. 食品工业, 2022(02)
  • [2]地方农林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改造提升改革思考[J]. 周文化,林亲录,周翔宇,付湘晋,李安平,黄亮. 食品工业, 2021
  • [3]基于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双轨运行的专业建设实践——以肇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为例[J]. 邵玲,姚夙,刘钊. 广东化工, 2021(09)
  • [4]基于全产业链需求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J]. 辛志宏,徐幸莲,夏镇波,董洋. 中国农业教育, 2021(02)
  • [5]经管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方勇,夏季,丁超,胡秋辉. 中国农业教育, 2021(01)
  • [6]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 宋贤良,叶盛英,司徒文贝,罗树灿. 农产品加工, 2020(14)
  • [7]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D]. 金宇.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8]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研究[D]. 刘刚.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9]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三所高校为例[D]. 刘欣.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10]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循环式培养标准体系的构建[J]. 张建新,于修烛,葛武鹏.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0(03)

标签:;  ;  ;  ;  ;  

对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