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消费能否撬动电脑市场?

信贷消费能否撬动电脑市场?

一、信贷消费 能撬动电脑市场吗(论文文献综述)

曲家辉[1](2018)在《当代(1978-2016)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青州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参照金融市场的概念,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被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其中,一级市场以画廊为主,二级市场则以拍卖行为重心。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自有艺术品拍卖以来,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就长期是由二级市场形态来引导与带动的。而作为一级市场核心业态的画廊业一直屈居下风,无论市场份额,还是市场资源聚合力,抑或品牌影响力,画廊业都无法与拍卖业相比拟,以至于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长期呈现一、二级市场倒挂状态。在这种态势下,山东青州以画廊业为核心所取得的地域艺术品市场发展成效,以及当地在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模式化的艺术产业形态,显示出一种标本意义的可贵价值。青州,当下作为山东省潍坊市辖属的县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余年时间里,逐步发展成为了聚合近千家书画经营机构的区域市场,不仅县域市场活跃,更紧密联结起全国市场,成为中国重要的艺术品集散地,以至业内有“中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青州”以及青州是“当代书画市场风向标”之说。本文所指的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青州模式”,是对青州地域艺术品市场及艺术产业发展特征的概括及提炼。这是一种地域性文化(艺术)资源在遇到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及需求后,经过长期的进化发展,所逐步形成与呈现出的独特地(县)域艺术产业发展形态。其中的模式化重点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以画廊业为基础,形成的多产业要素协同发展模式。青州地域艺术产业发展的核心为画廊业,以画廊业发展为带动,逐渐生发出了艺术地产、艺术金融、艺术展会、艺术培训等一系列产业要素,呈现出系统化发展的状态。第二,政府部门与民间群体互动、协作的主导模式。本文从艺术品市场研究的视角出发,将山东青州的地域艺术品市场及产业生态作为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与研究体系下的一个特色案例,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展开研究。试图在充分论证此个案特性的基础上,对当地艺术产业的发展提出优化性建议。同时,在国家当前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希望本文能为同等地域艺术产业的培育提供借鉴、对中国艺术产业的整体发展,特别是对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及帮扶政策的制定、对科学化指导战略的设计等,贡献有益的参考。从研究思路与内容来看,本文首先从地域艺术品市场发展历程、地域艺术产业系统构成等角度出发,对山东青州艺术产业生态进行深描性研究。以此为基础,对当地艺术市场及艺术产业发展特征(即“青州模式”)做出提炼、阐释与论证,具体对“青州模式”的内涵特征与市场表现、“青州模式”的形成机制、青州艺术产业发展的缘由等内容做深入研究与细致呈现。同时,进一步探讨中国艺术产业发展与不同地域文化传统的关系,以及地域艺术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及发展路径等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试图以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展开。由于青州的艺术市场是以画廊业为核心的一级市场形态,市场数据极度不透明,重点体现在画廊业不立账、不纳税、信息不公开,所有的数据都最终融合为“或盈”、“或损”两个笼统的概念,掌握在经营者的心里。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视角与方法展开研究,定性研究的成份大于定量研究。

庞昌辉[2](2017)在《罗技中国区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罗技是全球着名的电脑外设产品品牌。罗技中国区在在取得辉煌业绩的同时,面对的市场挑战也越来越大。本文运用文献法、理论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对罗技中国区的市场营销战略进行了研究。罗技中国区拥有丰富的电脑周边设备产品线,市场运营也非常成熟。当前宏观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环境以及行业现状总体上非常有利于罗技中国区业务的发展。但是,目前的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游戏周边市场,罗技的竞争对手有北通、莱仕达、美加狮等。鼠标市场,罗技的竞争对手主要是血手幽灵。键盘市场,罗技的竞争对手有雷柏、血手幽灵、雷蛇、樱桃、狼蛛。摄像头市场,罗技的竞争对手有奥尼、现代等。通过SWOT-CLPV分析,进行了罗技中国区市场营销战略规划与设计。市场细分战略,按照电脑、手机、电视三个平台来进行划分。目标市场战略,对于游戏周边产品市场,同时选定摇杆、方向盘等多种产品作为目标市场;对于控制周边装置同时选定鼠标、键盘等作为目标市场,但需要进一步做好市场细分;对于影像周边装置,把前沿、高档摄像头作为目标市场。在产品战略上,进行“快时尚”的产品定位,同时要加强一些品类产品的品牌化。在价格战略上,应进行高价位和低价位的结合。在渠道建设上,罗技应采取依靠代理商进入各种渠道和自建渠道相结合的渠道模式。在促销战略上,应进行以广告促销为推动的快营销。在售后服务上,延伸罗技中国区的服务体系。

中关村创新发展写作小组[3](2015)在《为科技创新插上金融翅膀——写在中关村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之际》文中研究表明200多年前,蒸汽机的轰鸣声穿越时空,启动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以英国国债市场发行为代表的金融革命带来潮涌般的资金,被蒸汽机唤醒的钢铁、铁路、纺织等资金密集型行业,开始从昔日的小作坊"大跨步",进入真正的规模化工业阶段。"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金融对于时代进步的关键意义,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已由经济学家做出了总结。此后的每一次产业革命,无一

闫丽娟[4](2015)在《科技革命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理论、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来研究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科技革命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探索在中国实现科技创新的基本路径。全文包括导论和四章。导论部分述评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变化、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定位等研究成果,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基本框架、研究方法,主要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界定了“科学技术”、“科技革命”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形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研究社会发展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新世界观的指导下,马克思恩格斯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科技的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以及整个生活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正是通过生产力这座中间桥梁,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技术纳入了社会历史研究的领域,明确提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注意到科技发展表现出的负面效应。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观察和研究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活的运用,其本质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为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第二章考察了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关系。资本主义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科学技术无疑充当了“第一生产力”的角色。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和巩固,开启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此后科技革命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明显。19世纪70年代发生了以电力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此次科技革命把资本主义推向以石油为新能源、以电力和内燃机为新动力、以电讯为新传播手段的电气时代,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工业资本主义得以拓展。两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带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并且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科技革命带来的优势进行全球扩张,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经济危机频繁发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及经济危机的不断产生必然要求有新的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而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的论断。第三章分析了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资本主义大动乱使战前积累的科学知识获得了实现和应用的机会。资本主义国家扩军备战,它们在军事武器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20世纪40年代开始了以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电子技术为核心,以重大军事技术领域攻关和突破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到20世纪70年代新科技革命掀起新的高潮,并向民用技术转化,涌现了一批新技术和新产业,其中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最为突出。新科技革命成为推动20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基本要素,“战争需要→军事技术领先发展→扩散并带动民用技术”是这次科技革命典型的特征。新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所依赖的物质基础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进入信息化的新阶段。此后,信息化迅速渗透到资本主义的各个领域,重塑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信息资本主义时代。在信息化时代,西方国家建立了全球的生产网络,社会化大生产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西方国家之间相互依赖性增强,开始集团化发展。伴随着信息化基础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国家软实力的影响力也在增大,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在全球得以传播。第四章总结了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科技革命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基本路径。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科技革命在资本主义内部积聚了“社会主义因素”,缓和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危害,使“社会主义因素”作为资本主义“母体”内部的否定性力量改变着资本主义,从而为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做了某些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科技革命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现了诸如科技应用的异化、生态环境问题等等。中国作为后发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因为科技革命是国家崛起的必经之路,科技革命直接影响着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关系到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中国要加强基础理论创新,以人本理念为指导紧紧把握高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张志权[5](2015)在《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产业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尔集团的海外投资是国内企业的典范,文章选取了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产业选择作为论文的切入点。文章主要概括了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产业选择的特点,利用GE矩阵分析法分析并评价了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产业选择,并将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产业选择同美国通用集团的海外投资产业选择进行比较,发现海尔集团在海外投资产业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对策。关于对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产业选择GE矩阵分析,文章主要选取了行业规模、行业利润等12个行业吸引力因素及份额成长、生产效率等12个行业竞争力因素,选取了海尔集团家电产业、电脑产业、手机产业、金融产业4个代表性的产业进行分析,得出了每个产业未来海外投资的走向,并就分析结果在后文给出了评价。关于海尔集团与通用集团的比较,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作了比较:产业选择多元化、产业选择发展模式、产融结合。并根据每一方面比较找出来了海尔集团存在的不足:核心竞争力不足,产业发展组合不足,产融结合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文章最后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刘重霄[6](2015)在《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 ——关系资本建构视角》文中指出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必然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给跨国公司在华经营造成了巨大障碍和阻力。消除或降低这种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跨国公司需要在中国文化环境下进行跨文化整合。跨文化整合首先需要辨别和认识差异,明晰异文化的特殊性和不可模仿性,进而利用差异中的有利因素,更好地进行异文化适应,为跨国公司创造价值。自Nahavandi&Malekzadeh将Berry的“移民文化适应理论”中融合、同化、隔离和消亡四种整合模式引入到管理学领域以来,中外学者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不同的跨文化整合的模式,研究这些模式选择和应用的具体环境和条件。但针对中国的文化环境,哪种模式更具有适宜性,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权威或有价值的结论。本研究以Berry的“移民文化适应理论”为基础,结合跨国公司的自身特征和中国的特殊文化环境,提出了融合、同化、隔离和移植四种跨文化整合模式,作为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基本范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环境,“关系”和以此形成的“关系资本”是中外学者公认的中国特有文化元素,这一特有元素不但牵制着在华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还决定着在华跨国公司的经营和发展状况。“关系”的价值在于能够形成“关系资本”,为企业创造或增加价值。通过对中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异质性关系资本的价值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目前,异质性关系资本的建构要素散见于中外研究成果中,包括诸如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员工、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等,在华跨国公司在上述维度建构的关系资本利于其在华的经营和发展。在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中,除了跨国公司自身的战略目标、文化势力、文化匹配及文化认同度外,与东道国政府的关系、与消费者(顾客)的关系、与合作企业(竞争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员工间的关系、企业与员工间的关系、与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关系也是影响企业跨文化整合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同时又是形成在华跨国公司异质性关系资本的重要维度。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与关系资本建构的异质性维度在这几个因素上形成了交集,是否有利于上述维度关系资本的建构,便成了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标准和依据。跨文化整合模式的核心内容源于“移民文化适应”理论,跨文化整合的目的之一便是关系资本的建构,因此,本研究以“移民文化适应”理论和“关系资本”理论两个理论为基础,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针对四种整合模式(融合、同化、隔离和移植)在三大层次(外部、内部和系统)的六个关键影响因素(东道国(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中的关系资本建构状况,提出了24个研究命题假设,并通过美国四家在相关领域具有巨大影响力、但在中国又采用了不同整合模式的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中国惠普有限公司(IT基础设施和计算机硬件)、谷歌中国(互联网)、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手机和无线通讯设备)、微软(中国)公司(计算机软件)作为案例分析的样本,检验不同的跨文化整合模式在三个层次的六个维度的关系资本状况。为了确保案例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本研究又对五家在华跨国公司进行了补充性访谈研究,以便对命题假设、特别是在案例研究中没有得到检验或检验不成立的命题假设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基于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访谈研究的成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存在四种模式,融合、同化、隔离和移植;(2)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受到包括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跨国公司母公司等因素影响;(3)“关系”是中国文化的特殊元素,“关系资本”能够帮助在华跨国公司创造价值。“关系资本”的价值在于异质性,在华跨国公司异质性关系资本的维度体现为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员工、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等方面。是否能在以上六个维度建构关系资本便成为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标准和依据;(4)融合模式、同化模式有利于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之间建立关系资本,隔离模式不利于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企业与员工、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建立关系资本,移植模式有利于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建立关系资本,但在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之间两个方面的关系资本建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验证;(5)在华跨国公司在跨文化整合中,可以选择多种模式进行不同维度的关系资本建构;(6)跨国公司应该在“关系资本”的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形成结构上寻求平衡,以保证通过“关系资本”所形成的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两点管理启示:(1)在华跨国公司以建构延续性关系资本为目标,进行动态的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2)在华跨国公司以构建基于信任的异质性关系资本为内容,进行差异化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此外,本研究认为在跨文化整合模式及关系建构研究主体的地域因素和主体扩展两个方面还存在细化和深入研究的空间。本研究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在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中嵌入了关系资本因素,形成了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的全新视角;借鉴了“移民文化适应”理论和“关系资本”理论两个理论,以此为基础搭建了本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创立了四种整合模式、24个命题假设的理论研究模型;通过案例研究和深度访谈研究,得到了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

熊璞娴[7](2015)在《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与管控 ——基于联想的并购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并购作为一项重要的投资经营活动,不论在实务界还是学术界,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和重视。并购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财务风险等等,这些风险有所不同却又相互影响。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对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整个分析的思路是采用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逻辑。针对联想2004年对个人电脑业务、2014年对服务器业务、2014年对移动业务的三次并购案例,本文从DCF估值模型展开来看并购案例中的财务风险,并且分阶段探究并购过程中存在哪些财务风险、这些财务风险是如何影响并购公司的价值的、以及如何管控这些风险。最后,在案例的基础上,本文将会梳理出一个分析并购财务风险的框架。

高勇[8](2013)在《HP电脑内蒙古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全球的PC市场结束了多年的快速增长,首次出现市场的萎缩。移动互联设备的快速兴起宣告了传统PC市场黄金年代的结束。在PC市场从快速发展到市场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各类品牌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这个市场留下了许多闪光点。HP公司作为多年的PC全球老大,在中国的市场表现经历了10年前的飞速发展到10年后的迅速衰退,成为在中国这个被称为全球经济发动机的市场里少有的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营销周期的品牌。这其中的营销方式和营销手段,队伍搭建到执行层面的得与失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地方。内蒙古市场作为一个在全国占比只有1-1.5%的边缘地域的小市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个销售大区。因此,不管从营销的手段,政策,及物流层面都成为了全国独一无二的一个特殊的省份。又因其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和蒙古及俄罗斯接壤,为内蒙古的市场额外增加了许多营销时需要额外关注的地方。所以研究HP公司在内蒙古市场的营销成败不仅对国际品牌在进入不发达地区的营销策略及营销方式有借鉴意义,还有助于研究内蒙古的市场特点,了解内蒙古市场在信息化浪潮来临时的表现和反应。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并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分析介绍了当今国内外对营销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方便读者理解本文研究课题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全球PC市场及内蒙古市场现在的发展现状的所处的发展阶段,让读者对本文所介绍的外部环境有所了解;第三部分从公司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分析了HP公司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解析了HP公司在中国的营销过程中遇到的政策法律和实施层面的问题;第四部分提出作者本人对HP公司在内蒙古市场营销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通过对当前HP公司的解决方法的分析和提出别的假想解决方案的尝试解决HP公司在内蒙古市场营销管理中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中的缺陷,对所有IT品牌进入内蒙古这类不发达IT市场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第四部分得出结论,把论文的主要成果提炼出来,供读者参考。

齐威娜[9](2013)在《农村居民收入流向问题研究 ——以齐齐哈尔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近几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相继都出台了很多优惠的政策,农民收入也随着经济增长年年递增,促进了农业经济和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很多农民在增收之后,一些收入却流向不合理的地方,对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制约,因此,研究农民收入的具体流向,提出规范农民收入流向的具体措施,必然会起到促进农民生活、生产质量提高的积极作用。本文以齐齐哈尔市农村居民收入为调查对象,对农民收入流向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章农村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流向的概念分析。这一部分首先阐述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概念及来源的种类;其次阐述了农村居民收入流向的概念。第二章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特点。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齐齐哈市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其次从我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特点进行了阐述。第三章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出方向及特点。这一部分首先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出方向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目前农村收入主要流向服装和餐饮市场、房地产市场、家庭耐用设备及网络通信设备市场、交通工具市场、教育市场与医疗市场、金融储蓄市场、婚嫁与丧葬市场、非消费型市场;其次指出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向的特点为流向观念滞后、流向结构发生变化、流出总量后劲不足。第四章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流向的因素及对策。这一部分首先从经济、政治、生态、农民自身四个方面阐述了影响农村民民收入流向的主要因素;其次对规范农村居民收入流向的对策进行了分析,认为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生活消费意识、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善各项惠农政策制度是应该采取的主要做法。

毕燕茹[10](2010)在《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国际化视角》文中指出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下,通过贸易、投资等国际经济活动,不仅拓展了一国产业活动的地域空间,而且改变了产业结构演进的特点。一国产业结构演进日益受到国际分工和他国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刻影响,国家间产业结构演进形成客观互动关系,即产业结构的国际化演进趋势。在经济区域化主流发展态势下,产业结构国际化更多表现为国际区域化特征。随着国家间产业结构互动程度的深入,国与国之间形成紧密的产业分工关系,最终形成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整体演进,在实践中通常表现为区域经济合作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演进。中国是开放的大国,中国产业结构的国际化是一个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在产业结构国际化演进背景下,应突破以往以民族国家为立场的“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思维定势,立足中国产业结构国际化演进的视角,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地缘经济战略联系在一起,扩大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范围。在实践中表现为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东向的东盟、亚太经济组织等,西向的上海合作组织。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就是在上海合作组织大框架下进行的,除土库曼斯坦外中亚国家都加入了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具有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如地理相邻,经济结构强烈的互补,双方开展合作的良好意愿等,但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尚未展开。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有两个问题要注意:一是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产品结构失衡问题,即中国长期向中亚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从中亚国家进口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这种贸易失衡已经引起中亚国家心理失衡;二是中国新疆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与中亚国家相比,中国新疆的综合竞争力并不占优势,尤其是产业竞争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经验证明,区域经济合作深化将带动产业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促使区域内产业重新整合,各国(地区)都必将以不同方式和比较优势参与这一进程,谁掌握了产业整合的先机,谁就将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显然中国应该力争掌握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产业整合的主导权。本文正是基于产业结构演进国际化互动的大背景下,对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进行研究,通过加强双边的产业联系,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本文首先在理论上对产业合作定义、合作机制、内容进行了界定。产业合作是三次产业的全面合作,产业合作需借助贸易、投资、金融等产业合作互动机制实现。本文主体内容部分主要阐述了以下内容:第一通过对中亚国家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的定量、定性分析,得出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具有梯度差异和强烈互补性,具备开展产业合作的动力和物质基础;第二,通过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贸易、投资以及金融合作的研究分析,得出各种机制在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贸易合作是我国与中亚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产业合作形式;第三从三次产业层次,梳理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已有产业合作的实践,并对其进行评价。中国与中亚国家三次产业合作都已经起步,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合作的深度、合作领域亟待拓展。最后本文在对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实践和互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目前深化产业合作思路:宏观上要畅通产业合作互动机制,即贸易自由化、投资扩大化;中观上梳理出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契合点,以拓宽双边产业合作的领域;微观上提出企业参与产业合作的思路。在分析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特点,以及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特点基础上,提出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推进路径:以哈萨克斯坦为产业合作突破口,将中国新疆作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重要落脚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构筑中国东部——中国西部——中亚国家的产业转移雁行模式。最终通过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使中国的专业化生产在中亚国家区域内若干层次上展开,形成良性互动中的产业结构整体性演进,提高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实现区域产业合作的互利共赢。

二、信贷消费 能撬动电脑市场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贷消费 能撬动电脑市场吗(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1978-2016)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青州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缘由
    第二节 概念阐释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阐释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运用
        一、材料采集方法
        二、应用方法及理论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框架
第一章 背景阐释与认知基础
    第一节 青州(城市)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文化传承
        三、区位经济
    第二节 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基本态势
        一、基本状况与发展态势
        二、拍卖业发展概况
        三、画廊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模式”相关概念的厘清
        一、“模式”概念的常见解读
        二、“模式”概念在本文中的应用
第二章 青州艺术品市场发展进程
    第一节 市场培育阶段(1978-1999年)
        一、地域民众的收藏活动
        二、书画交易与经营意识
    第二节 “集群化”市场的形成阶段(2000-2010年)
        一、钰铧文化市场时期
        二、青州书画艺术城时期
    第三节 发展趋缓阶段(2011-2016年)
        一、以市场崩盘论为标志
        二、常态化的发展态势
第三章 青州艺术产业系统构成
    第一节 青州画廊业生态
        一、关于青州画廊业属性的探讨
        二、青州画廊业的经营场所
        三、青州画廊业参与主体
        四、经营的艺术品
        五、青州画廊业的经营理念
        六、经营的艺术家
    第二节 两种画廊形态比较: 以锦泉斋和方由美术为例
        一、基本状况的比较
        二、地域市场环境比较
        三、经营理念比较
        四、经营状态比较
        五、价值体系比较
    第三节 青州艺术产业系统中的其他构成
        一、艺术地产、艺术会展及艺术培训
        二、艺术金融与艺术科技
        三、艺术衍生品与农民画产业
第四章“青州模式”论证与阐释
    第一节 “青州模式”的市场表现
        一、青州艺术产业中的系统化格局
        二、青州艺术产业独特的发展历程
        三、青州艺术品市场的特殊存在状态
    第二节 “青州模式”的内涵特征
        一、以画廊业的规模化发展为关键
        二、以不断壮大的参与群体为核心
        三、以“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经营为重点
        四、以诚信经营为特色
        五、以政府参与主导为依托
        六、以推进地域艺术产业生态发展为重点
        七、以带动地域资源综合开发为导引
    第三节 “青州模式”与“通渭模式”比较研究
        一、“通渭模式”基本面貌
        二、“青州模式”与“通渭模式”相似性比较
        三、“青州模式”与“通渭模式”差异性比较
第五章 “青州模式”成因及形成机制
    第一节 关于“青州模式”源头成因的探讨
        一、对青州书画收藏传统的考据
        二、价值观念主导的收藏传统
        三、价值观念的成因分析
    第二节 “青州模式”形成的内在机制
        一、人才与支撑服务机制
        二、市场的开放性与平台化机制
        三、品牌效应带动机制
        四、画廊业发展拉动机制
        五、政策管理推动机制
        六、要素聚合机制
第六章 “青州模式”的启示、发展态势及优化路径
    第一节 “青州模式”的启示
        一、地域特色资源是地域艺术产业发展的基础
        二、地域艺术产业的发展应形成核心主导群体
        三、模式的简单复制不利于地域艺术产业的特色化培育
        四、地域艺术产业的发展模式需要持续创新
        五、中国艺术品市场学科体系的架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六、艺术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以产业特性为出发
    第二节 青州艺术产业SWOT分析
        一、青州艺术产业系统的SWOT矩阵
        二、青州艺术产业系统的优势
        三、青州艺术产业系统的劣势
        四、青州艺术产业发展的机遇
        五、青州艺术产业面临的威胁
    第三节 青州艺术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青州艺术产业发展趋势
        二、“青州模式”系统下画廊业发展趋势
    第四节 青州艺术产业发展优化路径
        一、明晰政策及形势,结合自身优势,提出适当发展策略
        二、发挥政府职能与产业政策的导向功能,加大支持力度
        三、强化理论研究工作,搞好顶层设计,选准突破点
        四、精准定位核心竞争力,重视特色资源的挖掘与保护
        五、整合优质资源创新突破,推动综合功能平台建设
        六、重视新技术融合的推动作用,积极尝试创新性的探索
        七、围绕发展需求,重视培养及引进综合人才及职业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概览
附录
    附录一: 两类画廊统计列表
    附录二: 重点访谈
后记

(2)罗技中国区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贡献
第二章 相关文献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文献
        2.1.1 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2.1.2 市场营销研究文献综述
    2.2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2.2.1 PEST理论
        2.2.2 SWOT分析法
        2.2.3 CLPV分析法
第三章 罗技中国市场营销环境与SWOT-CLPV分析
    3.1 罗技中国区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3.1.1 罗技企业发展历程
        3.1.2 产品线
        3.1.3 营运线
        3.1.4 管理线
        3.1.5 售后服务体系
    3.2 罗技中国区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2.1 宏观环境分析
        3.2.2 我国电脑周边产业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3.2.3 罗技在中国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
    3.3 罗技中国区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弱势分析
        3.3.3 机会分析
        3.3.4 威胁分析
    3.4 CLPV分析
第四章 罗技中国区市场营销战略规划与设计
    4.1 市场细分战略
        4.1.1 市场细分方法
        4.1.2 电脑平台
        4.1.3 手机平台
        4.1.4 电视平台
    4.2 目标市场战略
    4.3 市场营销组合战略
        4.3.1 产品多品牌化
        4.3.2 多样化价格定位
        4.3.3 代理商和自建渠道
        4.3.4 多种手段进行促销
    4.4 市场营销实施及保障策略
        4.4.1 确立营销战略观念
        4.4.2 优化管理线
        4.4.3 优化罗技中国区的供应链管理
        4.4.4 延伸罗技中国区的服务体系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为科技创新插上金融翅膀——写在中关村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建立信用体系获取资本扶持
发展科技金融改革科技信贷
集聚创业投资演绎投资神话
拓展融资渠道丰富资本层次
完善信息平台创新金融手段

(4)科技革命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有关研究述评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三、本文研究框架和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第一节 有关基本概念
        一、科学技术
        二、科技革命
    第二节 科技革命与新世界观的确立
        一、科技革命促进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
        二、新的世界观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内容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的功能
        三、对科学技术的警觉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方法论意义
        一、研究科技革命要从社会发展的历史出发
        二、研究科技革命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
        三、研究科技革命要进行系统研究
第二章 科技革命与工业资本主义
    第一节 第一次科技革命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社会生产的新发展
        二、第一次科技革命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
        三、生产的机械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第二节 第二次科技革命与工业资本主义的拓展
        一、工业生产的新要求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实现了生产的电气化
        三、生产的电气化促进工业资本主义的提升
    第三节 两次科技革命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
        二、资本主义大国凭借科技革命进行全球扩张
        三、“两个必然”的提出
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信息资本主义
    第一节 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军事需求成为新科技革命的源动力
        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三、军事科技向民用科技的转化
    第二节 新科技革命推动信息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新科技革命的基本特征
        二、新科技革命实现了生产的信息化
        三、信息化向社会领域的渗透
    第三节 新科技革命与信息化基础上的全球化
        一、新科技革命推动全球生产网络的构建
        二、全球生产促进西方国家集团化发展
        三、西方国家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的全球传播
第四章 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及其启示
    第一节 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积聚
        二、科技革命成功缓和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三、“和平”过渡也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途径
    第二节 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消极作用
        一、科技革命对人性的束缚
        二、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扭曲
        三、科技革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三节 科技革命对中国崛起之路的启示
        一、科技立国是国家崛起的必经之路
        二、中国进行科技创新的必然性
        三、中国进行科技创新的基本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产业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的依据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1.2.2 对外直接投资中产业选择理论研究
        1.2.3 海尔集团的相关理论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基本框架
2 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产业选择概况
    2.1 海尔集团简介
    2.2 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产业选择概况
    2.3 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产业选择特点
        2.3.1 产业进入先易后难
        2.3.2 产业选择的多元化
        2.3.3 产业延伸相关性强
3 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产业选择评价
    3.1 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产业选择类型
        3.1.1 家电产业
        3.1.2 电脑产业
        3.1.3 手机产业
        3.1.4 金融产业
    3.2 基于GE矩阵分析法的产业选择分析
    3.3 产业选择分析结果评价
4 海尔集团与通用集团海外投资产业选择比较
    4.1 通用集团海外投资产业选择简述
    4.2 通用集团与海尔集团比较分析
        4.2.1 海外投资产业发展多元化之比较
        4.2.2 海外投资产业选择发展模式之比较
        4.2.3 海外投资产业选择产融结合之比较
    4.3 通用集团带给海尔集团的启示
5 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产业选择发展对策
    5.1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创造人才培养环境
    5.2 做好每个产业的市场调研,重新确定每个产业的属性
    5.3 建立良好的企业运营制度
    5.4 营造卓越的企业文化
    5.5 集中有限资源,稳步扩张金融业
6 结论
    6.1 文章主要结论
    6.2 文章不足之处
        6.2.1 统计数据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6.2.2 行文逻辑性还不够严密
参考文献
后记
附件

(6)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 ——关系资本建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跨国公司
    1.3.2 跨文化整合模式
    1.3.3 关系资本
1.4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篇章结构
1.7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跨文化冲突和管理研究
    2.1.1 跨文化维度研究
    2.1.2 跨文化商业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2.1.3 跨文化冲突管理理论
    2.1.4 跨文化冲突与管理研究小结
2.2 跨文化整合模式研究
    2.2.1 跨文化整合的内涵
    2.2.2 跨文化整合理论与模式
    2.2.3 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
    2.2.4 跨文化整合模式研究小结
2.3 “移民文化适应”理论
    2.3.1 移民文化适应的概念界定
    2.3.2 移民文化适应研究的阶段
    2.3.3 移民文化适应理论与模型
    2.3.4 Berry的移民文化适应理论
    2.3.5 移民文化适应的归因与影响因素
    2.3.6 移民文化适应理论研究小结
2.4 “关系资本”理论
    2.4.1 关系研究
    2.4.2 社会资本
    2.4.3 社会资本与关系及关系资本的关联
    2.4.4 关系资本研究
    2.4.5“关系资本”理论研究小结
2.5 本章总结 3 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机理
3.1 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
    3.1.1 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特征
    3.1.2 跨国公司文化冲突表现
3.2 基于关系资本建构的跨文化整合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3.2.1 外部性因素:政府关系、消费者(顾客)关系、合作者(竞争者)关系
    3.2.2 内部性因素:内部员工关系、企业与员工关系
    3.2.3 系统性因素:母、子公司关系
3.3 跨文化整合模式对关系资本建构的影响分析
    3.3.1 融合模式
    3.3.2 隔离模式
    3.3.3 同化模式
    3.3.4 移植模式
3.4 本章总结 4 研究过程分析
4.1 理论抽样
    4.1.1 抽样原则
    4.1.2 抽样企业
4.2 数据收集
    4.2.1 案例问题与访谈提纲设计
    4.2.2 数据收集程序
    4.2.3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4.3 本章总结 5 案例研究:命题假设检验
5.1 中美文化差异分析
5.2 IT行业分析
5.3 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及关系资本状况案例研究
    5.3.1 融合模式——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5.3.2 隔离模式——谷歌中国案例分析
    5.3.3 同化模式——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5.3.4 移植模式——微软(中国)公司案例分析
5.4 案例检验及分析
5.5 本章总结 6 访谈研究:命题假设的进一步检验
6.1 访谈检验与分析
    6.1.1 访谈的基本状况
    6.1.2 得到检验支持的命题假设
    6.1.3 没有得到检验支持的命题假设
6.2 访谈对研究结果的修正与分析
    6.2.1 研究结果的修正
    6.2.2 修正原因分析
6.3 命题假设不成立原因分析
6.4 本章总结 7 研究结论、管理启示和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管理启示
    7.2.1 在华跨国公司以建构延续性关系资本为目标,进行动态的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
    7.2.2 在华跨国公司以建构基于信任的异质性关系资本为内容,进行差异化的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
7.3 研究展望
    7.3.1 跨文化整合的地域因素
    7.3.2 研究主体的扩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与管控 ——基于联想的并购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并购相关的理论概述
    2.1 并购的概念
    2.2 并购文献回顾
        2.2.1 并购的动因
        2.2.2 并购的绩效
        2.2.3 并购的财务风险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并购的财务风险及管控
    3.1 分阶段看并购的财务风险
        3.1.1 并购前期的财务风险
        3.1.2 并购中期的财务风险
        3.1.3 并购后期的财务风险
    3.2 并购财务风险基于DCF模型视角的分析和管控
        3.2.1 DCF模型简介
        3.2.2 并购决策:从DCF模型展开
        3.2.3 并购财务风险与决策:基于DCF模型的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联想并购案例
    4.1 联想三次并购的动机
        4.1.1 2005年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
        4.1.2 2014年联想并购IBM低端服务器业务
        4.1.3 2013年12月联想并购摩托罗拉手机业务
    4.2 联想三次并购的过程
    4.3 联想三次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管控
        4.3.1 联想并购PC业务的财务风险及其管控
        4.3.2 联想并购服务器业务的财务风险及其管控
        4.3.3 联想摩托罗拉手机业务的财务风险及其管控
    4.4 基于DCF模型视角看案例的财务风险及管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HP电脑内蒙古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径
第二章 内蒙古PC市场发展现状及营销环境分析
    2.1 内蒙古PC市场发展现状
        2.1.1 全球PC市场现状
        2.1.2 内蒙古电脑市场发展现状
    2.2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2.2.1 消费者分析
        2.2.2 微观环境分析
        2.2.3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2.2.4 竞争者分析
        2.2.5 宏观环境分析
        2.2.6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第三章 HP公司在内蒙古营销管理问题分析
    3.1 HP公司营销管理现状概述
        3.1.1 公司简介
        3.1.2 市场表现
    3.2 HPSWOT分析(Strengths)
        3.2.1 SWOT分析
    3.3 HP公司营销管理现状概述
    3.4 HP公司在内蒙古市场营销管理中的问题
        3.4.1 HP在内蒙古渠道结构的设计和搭建
        3.4.2 在内蒙古人员结构分析
        3.4.3 HP公司的广告宣传分析
        3.4.4 公关宣传及危机公关的分析
第四章 HP公司在内蒙古市场的营销策略建议
    4.1 内部的产品及业务部门冲突问题对策
        4.1.1 业务团队冲突建议对策
    4.2 提高传统渠道满意度
    4.3 客户跨模式选择产品问题对策
第五章 结论与探讨
    5.1 研究结论
    5.2 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9)农村居民收入流向问题研究 ——以齐齐哈尔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农村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流向的概念分析
    第一节 农村居民收入的概念及来源的种类
        一、 居民收入的概念
        二、 农村居民收入的概念
        三、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种类
    第二节 农村居民收入流向的概念
第二章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特点
    第一节 对齐齐哈尔市农村居民收入的调查情况
    第二节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特点
        一、 我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特点
        二、 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特点
        三、 我国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特点
        四、 我国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的特点
第三章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出方向及特点
    第一节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出方向
        一、 服装、餐饮市场
        二、 房地产市场
        三、 家庭耐用设备及网络通信设备市场
        四、 交通工具市场
        五、 教育市场与医疗市场
        六、 融储蓄市场
        七、 婚嫁与丧葬市场
        八、 非消费型市场
    第二节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向的特点
        一、 流向观念滞后
        二、 流向结构发生变化
        三、 流出总量后劲不足
第四章 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向的因素及对策
    第一节 影响我国农村民民收入流向的主要因素
        一、 经济转轨因素
        二、 政策制度因素
        三、 生态环境因素
        四、 自身素质因素
    第二节 规范农村居民收入流向的对策
        一、 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生活消费意识
        二、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三、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四、 完善各项惠农政策制度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国际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导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有关中亚问题的研究综述
    
(一) 国内关于中亚问题的研究综述
    
(二) 国外关于中亚问题的研究综述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具有要素禀赋互补性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具有产业结构互补性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具有良好外部条件
    四、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创新和难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本文研究创新和难点
    
(四) 研究内容
第二节 区域产业合作相关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产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 国际区域产业合作
    二、国际区域产业合作的互动机制
    
(一) 国际贸易
    
(二) 国际投资
    
(三) 国际金融
    三、国际产业合作相关理论研究 第二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演进及互补性分析
第一节 中亚五国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一、哈萨克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一) 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二) 哈萨克斯坦产业发展
    
(三) 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二、吉尔吉斯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一) 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二) 吉尔吉斯斯坦产业发展
    
(三) 吉尔吉斯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三、塔吉克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一) 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二) 塔吉克斯坦产业发展
    
(三) 塔吉克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四、乌兹别克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一) 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二) 乌兹别克斯坦产业发展
    
(三) 乌兹别克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五、土库曼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一) 土库曼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二) 土库曼斯坦产业发展
    
(三) 土库曼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六、中亚五国独立后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互补性分析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梯度差距
    
(一) 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产出结构比较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变动对比分析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互补性分析
    三、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之一:贸易合作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整体贸易情况
    二、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贸易情况
    
(一)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
    
(二)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贸易
    
(三)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贸易
    
(四)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贸易
    
(五)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贸易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潜力实证分析
    
(一) 贸易结合度分析
    
(二) 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三) 贸易互补性分析
    
(四) 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四、小结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之二:投资合作
    一、中亚国家吸引外资特点
    
(一) 外资来源国
    
(二) 投资领域
    二、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状况
    
(一) 中国在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
    
(二) 中国在中亚的间接投资
    
(三) 中亚国家对我国的投资
    三、小结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之三:金融合作
    一、中亚国家金融业发展概况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
    
(一) 上合组织框架下的金融多边合作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双边合作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特点
    四、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实践与评价
第一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第一产业合作
    一、中亚五国农业概况
    
(一) 中亚五国农业概况
    
(二) 中亚五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合作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概述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棉花贸易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技术与项目合作
    四、小结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第二产业合作
    一、中亚国家独立初与中国第二产业的合作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一)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
    
(二) 中国和土库曼斯坦的能源合作
    
(三)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合作
    三、小结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第三产业合作
    一、我国与中亚国家电信业合作
    
(一) 中亚各国电信业发展概况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电信业合作现状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电信业合作评价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业合作
    
(一) 中亚国家交通运输业发展概况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的机制建设
    
(四)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水平评价
    
(五)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的前景
    三、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战略思考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因素分析
    一、大国对中亚市场争夺
    二、中亚国家经济实力和经济环境
    
(一) 中亚国家经济实力
    
(二) 中亚国家经济环境
    三、中亚国家复杂心态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战略思考
    一、中国与中亚产业合作推进路径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战略突破点——哈萨克斯坦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中战略承接地—中国新疆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思路
    
(一) 完善产业合作互动机制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契合点
    
(三) 企业参与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思路
    三、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 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相似性
    
(二) 中国新疆工业产品出口能力分析
    
(三)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产业竞争力比较
    四、构筑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雁行模式
    
(一) 雁行模式的实现前提
    
(二) 雁行模式的构筑方式 后记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信贷消费 能撬动电脑市场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1978-2016)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青州模式”研究[D]. 曲家辉. 上海大学, 2018(03)
  • [2]罗技中国区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庞昌辉. 西北大学, 2017(07)
  • [3]为科技创新插上金融翅膀——写在中关村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之际[J]. 中关村创新发展写作小组. 中国高新区, 2015(07)
  • [4]科技革命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研究[D]. 闫丽娟. 中共中央党校, 2015(01)
  • [5]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产业选择研究[D]. 张志权. 兰州财经大学, 2015(12)
  • [6]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 ——关系资本建构视角[D]. 刘重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12)
  • [7]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与管控 ——基于联想的并购案例研究[D]. 熊璞娴.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4)
  • [8]HP电脑内蒙古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高勇. 内蒙古大学, 2013(01)
  • [9]农村居民收入流向问题研究 ——以齐齐哈尔市为例[D]. 齐威娜. 齐齐哈尔大学, 2013(01)
  • [10]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国际化视角[D]. 毕燕茹. 新疆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信贷消费能否撬动电脑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