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草莓小麦胚芽豆浆的生产

新草莓小麦胚芽豆浆的生产

一、新型草莓麦胚豆奶的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侯滕[1](2017)在《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究》文中提出小麦胚芽含有丰富的优质高价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具有抗氧化、抗癌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本课题选用五种乳酸菌发酵麦胚液,研究乳酸菌发酵麦胚的营养及理化特性,选择合适发酵菌种。研究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的发酵工艺以及稳定性、饮料的调配,并进一步研究了饮料的杀菌工艺等。小麦胚芽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胚芽的水分含量为8.05%±0.14%、灰分含量为5.97%±0.61%、总膳食纤维含量为11.66%±0.93%、蛋白质含量为31.94%±0.71%、脂肪含量为9.85%±0.01%、碳水化合物含量为32.49%±0.48%。利用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干酪乳杆菌(L.casei)、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嗜热链球菌(S. thermophilus)、保加利亚乳杆菌(L.bulgaricus)发酵麦胚液,研究发酵过程中小麦胚芽发酵液中活菌数、pH值、可滴定酸、还原糖含量、游离氨基氮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L.plantarum的产酸降糖能力最强,L.acidophilus蛋白质分解力最强。五种乳酸菌按照1: 1: 1进行菌种复配呈六种复合乳酸菌,根据发酵过程中的生长状况、产酸能力以及蛋白质降解能力,选择最优发酵菌种组合为:La:Lp:St。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确定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乳酸菌接种量1%,小麦胚芽:水为8: 100(g/mL),发酵8h,为最佳发酵条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以饮料离心沉淀率为指标,研究小麦胚芽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稳定性,确定最佳复配稳定剂配方为:0.1%瓜儿豆胶、0.04%黄原胶、0.03%羧甲基纤维素钠、0.1%卡拉胶。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风味物质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后的小麦胚芽中含有62种风味物质,包括醛类、醇类、酯类、酮类、烷烃类等,发酵后麦胚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和种类均增加。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后的小麦胚芽饮料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着提高,总酚含量为112.22μg/mL。

燕雯[2](2012)在《黄淮冬麦区小麦挥发性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照优质小麦强筋小麦品质标准、优质小麦弱筋小麦品质标准,选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种植黄淮冬麦区推广的代表品种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为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定性定量,优化小麦中挥发性成分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通过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粉、麦麸、胚芽以及馒头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从而探讨不同筋力小麦、小麦籽粒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探索研究小麦挥发性成分更为科学的方法,旨在为小麦加工及品质管理提供理论指导。试验结果表明:1.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选取样品量、萃取时间、萃取温度3因素进行响应面分析优化小麦挥发性成分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以小麦挥发性成分的色谱图总峰面积为响应值进行分析,最佳萃取条件为小麦粉萃取量为17g、萃取时间52min、萃取温度68℃。2.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定性定量分析了小麦粉和麸皮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小麦粉挥发性成分主要由碳数在10以上环烯烃类构成。麸皮挥发性成分主要由小分子醇类和羧酸类构成。小麦粉和麦麸之间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都不同。3.小麦面粉挥发性成分以烃类、醛类、醇类为主。小麦胚芽挥发性成分以醇类、酚类、烃类为主,其中酚类含量很高,而面粉挥发性成分中没有检测到酚类。经分析发现不同筋力样品间的挥发成分不完全相同但差异不大,而小麦籽粒胚乳与胚芽中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香气成分可能存在于小麦籽粒的不同位置。4.香米中醛类、醇类物质含量较高,而小麦中烃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香米和小麦中虽然有一些挥发性成分相同,但这些物质在香米和小麦中含量差异较大,并且许多在香米中检测到含量较高的物质是小麦中不含有的,小麦中检测到一些高含量的物质在香米中未检测到。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和香米虽然同为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但其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均不同。5.对小麦粉、发酵面团和馒头进行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面粉制作为馒头的过程中,烃类物质相对含量急剧下降,但其始终是含量较高的主要成分之一;酮类物质含量较低,保持稳定。变化大的挥发性成分是醇类、醛类和杂环类物质,其中醇类物质在蒸制过程中因挥发而减少,但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醛类、杂环类物质。这与馒头发酵和烹制有关,经过加工、发酵、热处理后,谷粒中原有的香气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因此香气成分组成和含量发生较大变化。6.用主成分分析法对6种不同麦胚含量的馒头中主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建立了麦胚馒头香气质量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对6种馒头香气质量进行了评价,通过感官评价法进一步对模型评价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模型客观且可用于实际操作。7.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了三种不同筋力共14个小麦品种的挥发性成分,并提取了3组主成分,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1.139%,说明前三个主成分能较为客观的反映出原有变量的信息。综合分析各成分作用的大小,可以认为反式-2-庚烯醛、1-辛烯-3-醇、十五烷、联二苯、2,6-二甲基-萘、二对甲苯基甲烷、乙酸是小麦粉的主要风味物质。14个样本的挥发性成分测定结果包括醇类、酯类、酸类、醛类、酮类、烃类、苯环类和杂环类物质八类物质,以此八类物质的含量为观测值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不能有效地将三种不同筋力的小麦归为三大类,这与之前试验得到的不同筋力小麦品种间差异不大的结论相符。聚类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

张杰,丁清锋[3](2005)在《新型草莓麦胚豆奶的制作》文中认为 草莓果实富含 Vc、铁、磷、钙等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和多种氨基酸,且具有温补、甘凉、润肺、止咳、生津清热、利尿等功效,对胃病、坏血病及动脉血管硬化、冠心病等有一定疗效。但草莓为浆果,不易贮存,为此,我们开发了以草莓为主的多种食品和饮

张杰,丁清锋[4](2004)在《新型草莓麦胚豆奶的制作》文中指出 草莓果实柔软多汁,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富含Vc、铁、磷、钙等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和多种氨基酸,且具有温补、甘凉、润肺、止咳、生津清热、利尿等功效,对胃病、坏血病及动脉血管硬化、冠心病等有一定疗效。但草莓为浆果,不易贮

赵延华[5](2012)在《油茶粕蛋白提取及其水解物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茶(Camellia oleifera)属于茶科山茶属,为常绿小乔木,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产油茶籽100多万吨,油茶籽副产品—油茶粕年平均产量约为68.39万吨,但是油茶籽粕的有效利用率很低,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油茶籽中蛋白质的含量在15%-20%,可以作为新型的植物蛋白资源,近几年通过研究报道,油茶粕蛋白多肽具有降血压,免疫,抗氧化等功能,从而成为医学和功能性食品学的热门研究领域。本论文以油茶籽为原材料提取蛋白,研究了将脱脂后的油茶粕经纤维素酶预处理后再提取油茶蛋白的工艺路线,优化得到最佳的酶预处理条件为:酶与底物比为2.67%,水解温度为43.67℃,水解时间为10.41h,再用后续处理条件水解后油茶粕蛋白质的提取率为70.36%,与未使用纤维素酶预处理的相比(蛋白提取率64.97%)有明显提高。以油茶粕蛋白为原料以pH值(X1)、水解时间(X2,h)、水解温度(X3,℃)和酶与底物比(X4,%)作为参试因子,以油茶粕蛋白水解液中ACE抑制活性为响应值,利用Design-Expert统计分析软件得到了ACEI随pH值、水解时间、水解温度和酶与底物比变化的标准回归模型。优化的水解条件为:最适pH值为8.1,最佳酶与底物比为1.57%,最佳的水解温度为50.5℃和最佳的水解时间为6.66h。在此最佳条件下,油茶粕多肽的模型预测ACEI值为86.17%.通过对SHR灌胃由碱性蛋白酶水解制得的油茶粕多肽(MW<3kDa)来研究其降压效果。分别对SHR高、中、低剂量组灌胃500mg/kg·bw、250mg/kg·bw、100mg/kg·bw,在灌胃4h后出现最低值,总体的变化趋势呈U型,其中不同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对大鼠的降压效果有显着差异(P<0.05)。长期给药9周油茶粕蛋白水解液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各剂量组的SHR的收缩压均显着下降(P<0.01),并随给药时间的延长,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收缩压下降趋势减缓并趋于稳定,但是对SHR体重影响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结果表明油茶粕蛋白水解液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具有短期和长期降压效果。以昆明种小鼠为试验对象,通过注射环磷酰胺来建立免疫低下的免疫抑制模型组,采用高、中、低剂量(分别为500mg/kg·bw、250mg/kg·bw、100mg/kg·bw)的油茶粕多肽喂养小鼠,油茶粕多肽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有明显提高,并与油茶粕多肽的剂量成正相关,且油茶粕多肽高、中剂量组能显着恢复注射环磷酰胺造成的免疫低下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P<0.01)。油茶粕多肽高剂量组具有较强的促进吞噬功能活性(P<0.01),使DNFB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增强(P<0.05),能显着提高小鼠骨髓细胞DNA含量(P<0.05),有效促进抗体生成活性(P<0.05);在对小鼠廓清指数的影响试验和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中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史垠垠[6](2010)在《白果饮料加工工艺及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澄清型和浑浊型白果饮料的加工工艺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工艺方法对两种饮料稳定性效果的影响,研制出的饮料产品均一稳定,在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的情况下,室温可放置3个月。对原料白果进行营养成分及其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得到白果中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的含量,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白果粉的糊化温度和时间分别为:90℃处理10min。澄清型白果饮料最佳酶处理参数为:添加0.090%(v/v)中温α-淀粉酶、0.115%(v/v)中性蛋白酶、0.078%(v/v)糖化酶,在63.5℃酶解120min,白果澄清饮料的透光率达到65.65%。添加1%(v/v)的蜂蜜和2%(v/v)的聚乙烯吡咯烷酮、4000r/min离心20min后,再用0.22μm的超滤膜过滤,所得澄清型饮料的透光率达到95.94%。经分析,酶处理后澄清型白果饮料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其中,必需氨基酸苏氨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含量从无到有,游离氨基酸更易于人体吸收。浑浊型白果饮料最佳的均质参数为:均质压力40 MPa、均质时间3 min、均质次数3次,其悬浮稳定性和粘度值分别为2.487和40 Pa·s;采用均匀设计试验确定了最佳复配稳定剂的添加量:当CMC、卡拉胶、瓜尔胶、刺槐豆胶的添加量(g/100mL)分别为0.05、0.09、0.09、0.04时,粘度值137Pa·s;经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复配乳化剂的添加量:当吐温80、蔗糖脂肪酸酯、硬脂酰乳酸钠分别为0.2、0.2、0.2 g/100mL时,悬浮稳定性为2.517。

二、新型草莓麦胚豆奶的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草莓麦胚豆奶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麦胚简介
    1.2 麦胚中主要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功能研究
        1.2.1 麦胚蛋白
        1.2.2 小麦胚芽油
        1.2.3 麦胚色素
        1.2.4 麦胚碳水化合物
        1.2.5 麦胚维生素和矿物质
    1.3 麦胚的研究及开发利用现状
        1.3.1 麦胚的研究现状
        1.3.2 麦胚开发利用现状
    1.4 乳酸菌的概述
        1.4.1 谷物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究现状
    1.5 发酵麦胚的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原料、试剂及仪器
        2.1.1 原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小麦胚芽营养成分测定
    2.3 乳酸菌活化与保藏方法
        2.3.1 乳酸菌菌种活化培养
        2.3.2 乳酸菌菌种保藏
        2.3.3 麦胚液的制备
    2.4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5 乳酸菌发酵麦胚中理化及营养特性的研究
        2.5.1 乳酸菌生长曲线测定
        2.5.2 乳酸菌发酵麦胚中活菌数的测定
        2.5.3 乳酸菌发酵麦胚中的pH值测定
        2.5.4 乳酸菌发酵麦胚中的可滴定酸度测定
        2.5.5 乳酸菌发酵麦胚中还原糖含量测定
        2.5.6 乳酸菌发酵麦胚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2.5.7 乳酸菌发酵麦胚中游离氨基氮含量测定
        2.5.8 乳酸菌发酵小麦胚芽后色度值测定
        2.5.9 乳酸菌发酵后小麦胚芽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2.6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工艺研究
        2.6.1 发酵种子液的制备
        2.6.2 饮料发酵工艺条件优化
    2.7 饮料的调配
        2.7.1 白砂糖添加量的确定
        2.7.2 香兰素添加量的确定
    2.8 麦胚发酵饮料稳定性的研究
        2.8.1 饮料的稳定剂单因素实验
        2.8.2 饮料稳定剂的正交优化实验
    2.9 乳酸菌发酵前后麦胚中风味物质测定
        2.9.1 样品处理方法
        2.9.2 参数条件
        2.9.3 质谱条件
    2.10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
        2.10.1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10.2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脂肪含量的测定
        2.10.3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元素含量的测定
        2.10.4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2.11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抗氧化性的测定
        2.11.1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总酚含量的测定
        2.11.2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DPPH清除率测定
        2.11.3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OH清除率测定
    2.12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杀菌工艺研究
        2.12.1 不同杀菌条件下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pH值测定
        2.12.2 不同杀菌条件下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2.12.3 不同杀菌条件下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色泽的测定
        2.12.4 不同杀菌条件下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感官评价
        2.12.5 不同杀菌条件下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微生物学检验
    2.13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贮藏实验的研究
        2.13.1 贮藏期间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pH值的变化
        2.13.2 贮藏期间内的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
        2.13.3 贮藏期间内的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色差的变化
        2.13.4 贮藏期间内的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感官指标的变化
        2.13.5 贮藏时间内的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微生物指标的变化
3 结果与讨论
    3.1 小麦胚芽成分测定结果
    3.2 发酵饮料的乳酸菌生长特性研究
    3.3 乳酸菌发酵小麦胚芽中的营养及理化特性研究
        3.3.1 单一乳酸菌发酵小麦胚芽中活菌数变化
        3.3.2 单一乳酸菌发酵小麦胚芽中pH值变化
        3.3.3 单一乳酸菌发酵小麦胚芽中可滴定酸的变化
        3.3.4 单一乳酸菌发酵小麦胚芽中还原糖含量变化
        3.3.5 单一乳酸菌发酵麦胚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3.3.6 单一乳酸菌发酵麦胚中游离氨基氮含量变化
        3.3.7 单一乳酸菌发酵后麦胚的指标测定
    3.4 复合乳酸菌发酵麦胚的理化及营养特性研究
        3.4.1 复合乳酸菌发酵麦胚的生长及产酸研究
        3.4.2 复合乳酸菌发酵麦胚中营养成分变化
        3.4.3 复合乳酸菌发酵麦胚中有机酸的测定结果
    3.5 饮料发酵工艺优化结果
        3.5.1 饮料单因素实验结果
        3.5.2 发酵工艺条件的正交优化试验结果
    3.6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饮料的调配
        3.6.1 白砂糖添加量确定结果
        3.6.2 香兰素添加量确定结果
    3.7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稳定性研究结果
        3.7.1 饮料稳定剂单因素实验结果
        3.7.2 饮料的稳定剂正交实验结果
    3.8 乳酸菌发酵前后麦胚中风味物质测定
    3.9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3.10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的抗氧化性测定
        3.10.1 发酵前后的麦胚饮料总酚含量测定结果
        3.10.2 发酵前后的麦胚饮料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果
        3.10.3 发酵前后的小麦胚芽饮料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果
    3.11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杀菌工艺的研究
        3.11.1 不同杀菌条件对饮料pH值影响
        3.11.2 不同杀菌条件对饮料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影响
        3.11.3 不同杀菌条件对饮料的感官品质影响结果
        3.11.4 不同杀菌条件下饮料商业无菌检测结果
    3.12 麦胚发酵饮料的贮藏稳定性实验结果
        3.12.1 饮料pH值在贮藏期间的实验结果
        3.12.2 饮料可溶性固形物在贮藏期间的变化结果
        3.12.3 饮料感官品质在贮藏期间的变化结果
        3.12.4 饮料色泽在贮藏期间的变化结果
        3.12.5 贮藏期间的微生物指标变化结果
4 结论
    4.1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最佳发酵条件
    4.2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稳定性及调配
    4.3 乳酸菌发酵麦胚的风味物质
    4.4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抗氧化性活性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 致谢

(2)黄淮冬麦区小麦挥发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研究现状
    1.2 馒头研究现状
    1.3 香气测定前处理方法
    1.4 香气测定方法
    1.5 香气研究进展
    1.6 小麦香气分析与评价中的统计学方法
        1.6.1 响应面分析法
        1.6.2 主成分分析
        1.6.3 综合评价模型
        1.6.4 聚类分析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小麦挥发性成分 SPME-GC-MS 萃取条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制粉方法
        2.2.2 小麦挥发性成分的吸附与解析
        2.2.3 气相色谱-质谱测定
    2.3 实验设计
        2.3.1 单因素影响试验
        2.3.2 响应面法实验设计
    2.4 数据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萃取条件优化
    2.6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SPME-GC-MS 分析三种筋力小麦面粉和麦麸挥发性成分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制粉方法
        3.2.2 小麦挥发性成分的吸附与解析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四种小麦总体挥发性成分分析
        3.3.2 单品种小麦挥发性成分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SPME-GC-MS 分析三种筋力小麦面粉和胚芽挥发性成分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样品制备
        4.2.2 小麦挥发性成分的吸附与解析
        4.2.3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SPME-GC-MS 分析小麦和香米的挥发性成分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样品制备
        5.2.2 小麦挥发性成分的吸附与解析
        5.2.3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挥发性成分
        5.3.2 挥发性成分构成特征
        5.3.3 小麦和香米挥发性成分比较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SPME-GC-MS 分析小麦馒头制作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麦胚馒头香气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
    7.1 试验材料
    7.2 试验方法
        7.2.1 麦胚预处理
        7.2.2 馒头制作
        7.2.3 馒头香气的吸附与解析
        7.2.4 气相色谱-质谱测定
        7.2.5 馒头香气质量感官评价方法
        7.2.6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麦胚含量馒头的挥发性成分测定结果
        7.3.2 主成分分析结果及评价模型的构建
    7.4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小麦挥发性成分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8.1 试验材料
    8.2 试验方法
        8.2.1 小麦挥发性成分的吸附与解析
        8.2.2 气相色谱-质谱测定
        8.2.3 定性定量方法
        8.2.4 数据分析
    8.3 结果与分析
        8.3.1 不同筋力小麦挥发性成分测定结果
        8.3.2 主成分分析结果
        8.3.3 聚类分析结果
    8.4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油茶粕蛋白提取及其水解物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茶籽研究现状
        1.1.1 我国油茶的资源及分布情况
        1.1.2 油茶的活性成分
        1.1.3 油茶活性肽的研究现状
    1.2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现状
        1.2.1 生物活性肽的制备
        1.2.2 活性肽的保健功能
    1.3 活性肽在食品中的应用
        1.3.1 普通食品
        1.3.2 运动食品
        1.3.3 功能性保健食品
        1.3.4 发酵食品
        1.3.5 保鲜及冷饮食品
    1.4 展望
    1.5 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油茶粕蛋白提取纤维素酶预处理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油茶籽粕基本组分测定结果
        2.2.2 纤维素酶预处理的单因素试验
        2.2.3 纤维素酶预处理条件的优化
    2.3 本章小结
3 油茶粕ACE抑制肽制备条件优化及其体内降血压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最适蛋白酶的确定
        3.2.2 制备ACE抑制肽水解条件的优化
        3.2.3 影响油茶粕活性肽ACEI的双因素交互效应分析
        3.2.4 一次灌喂对SHR大鼠收缩压的影响
        3.2.5 长期服用对SHR大鼠收缩压和体重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油茶粕多肽增强免疫功能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材料与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试验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油茶粕多肽对小鼠免疫脏器指数的影响
        4.2.2 油茶粕多肽对小鼠廓清指数的影响
        4.2.3 油茶粕多肽对DNFB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的影响
        4.2.4 油茶粕多肽对小鼠骨髓细胞DNA含量的影响
        4.2.5 油茶粕多肽对小鼠脾细胞抗体形成能力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白果饮料加工工艺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白果的研究概述
        1.1.1 我国白果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1.1.2 白果资源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1.2 饮料行业的发展现状
        1.2.1 我国饮料行业的发展现状
        1.2.2 白果饮料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1.3 澄清型饮料的研究进展
        1.3.1 澄清方法在饮料生产中的应用
        1.3.2 酶处理对白果饮料的研究进展
        1.3.3 澄清方法对澄清饮料稳定性的研究
    1.4 浑浊型饮料的研究进展
        1.4.1 均质对浑浊型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1.4.2 稳定剂和乳化剂对浑浊型饮料稳定性的研究
        1.4.3 灭菌条件对浑浊型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1.5 白果饮料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1.6 立题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主要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原料、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分析与测定方法
        2.2.1 白果营养成分的测定
        2.2.2 淀粉糊化温度的测定
    2.3 澄清型白果饮料的研究
        2.3.1 生产工艺流程及技术操作要点
        2.3.2 试验方法
        2.3.3 澄清型白果饮料质量指标
    2.4 浑浊型白果饮料的研制
        2.4.1 生产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4.2 试验方法
        2.4.3 浑浊型白果饮料质量指标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果的营养成分及糊化条件测定
        3.1.1 白果的营养成分含量
        3.1.2 白果的氨基酸成分分析
        3.1.3 淀粉糊化条件的确定
    3.2 澄清型白果饮料的研制
        3.2.1 酶法制备澄清型白果饮料的研究
        3.2.2 提高白果饮料澄清效果的研究
        3.2.3 酶处理前后饮料中氨基酸的变化
        3.2.4 澄清型饮料的调配和杀菌试验
        3.2.5 澄清型白果饮料质量指标测定结果
    3.3 浑浊型白果饮料的研制
        3.3.1 生、熟白果对饮料稳定效果的影响
        3.3.2 均质对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3.3.3 浑浊型饮料中稳定剂的调配
        3.3.4 浑浊型饮料中乳化剂的调配
        3.3.5 浑浊型饮料中糖的调配
        3.3.6 浑浊型饮料杀菌试验
        3.3.7 浑浊型白果饮料质量指标测定结果
    3.4 澄清型和浑浊型白果饮料成品及放置试验
        3.4.1 澄清型和浑浊型白果饮料成品照片
        3.4.2 澄清型白果饮料的贮藏试验
        3.4.3 浑浊型白果饮料的贮藏试验
4 讨论
    4.1 淀粉糊化条件的研究
    4.2 酶法制备白果澄清型饮料的研究
    4.3 澄清方法对澄清型白果饮料澄清效果的研究
    4.4 酶处理前、后白果饮料中氨基酸的变化
    4.5 均质条件对浑浊型饮料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4.6 稳定剂和乳化剂对饮料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4.7 饮料的调配和最佳杀菌条件的研究
    4.8 贮藏的澄清型和浑浊型白果饮料稳定性的研究
5 结论
6 本论文的不足及建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四、新型草莓麦胚豆奶的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究[D]. 侯滕.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3)
  • [2]黄淮冬麦区小麦挥发性成分研究[D]. 燕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1)
  • [3]新型草莓麦胚豆奶的制作[J]. 张杰,丁清锋. 农村科技, 2005(04)
  • [4]新型草莓麦胚豆奶的制作[J]. 张杰,丁清锋. 农业知识, 2004(02)
  • [5]油茶粕蛋白提取及其水解物生物活性研究[D]. 赵延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11)
  • [6]白果饮料加工工艺及稳定性研究[D]. 史垠垠.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新草莓小麦胚芽豆浆的生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