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实际利用外资超100亿美元

山东实际利用外资超100亿美元

一、山东实际利用外资突破百亿美元(论文文献综述)

尚运生[1](2019)在《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原因及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进,跨国公司成为世界各国之间竞相争夺的主要对象。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回归制造业,吸引跨国公司进行投资。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下,中国实体经济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撤资现象愈演愈烈,2014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撤资金额高达906.04亿美元,已经对中国利用外资的格局和中国经济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基于统计数据,测算外商直接投资撤资的规模(即企业数量),分析外资企业撤资状况,研究外资企业撤资的原因,测算外资企业撤资的影响情况,对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可以区分为投资和撤资两个方面。学术界对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研究的开始时间较早,且研究成果颇丰。而对跨国公司撤资行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多数研究是站在跨国公司的角度,基于问卷调查获得的微观数据,从跨国公司战略调整、全球生产网络调整、撤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撤资过程、撤资效率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东道国角度分析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规模的研究较少。从东道国角度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撤资是跨国公司将资本撤回母国或转移到第三国进行投资。因此,本文尝试提出“外商直接投资撤资模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撤资问题,并将贸易摩擦作为外资企业撤资的一个影响因素或外生变量。此外,本文尝试着提出了“基于最优资本存量的外资企业撤资规模理论”,从外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出发,假定外资企业的生产满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求出外资企业的最优资本存量,当实际资本存量大于最优资本存量时,可以得出外资企业的撤资规模。该理论将成本因素、东道国国内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国内外技术进步因素、国外政策因素、危机冲击因素、贸易摩擦因素等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具体分析各个因素对外资企业撤资的影响。本文以该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相关计量模型,进而对外商直接投资撤资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外资企业的成本、税收水平、税收优惠程度等微观环境因素,以及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政府债务水平、贸易摩擦程度等宏观环境因素,均对外资企业的撤资行为产生显着影响。另外,基于中国统计数据,本文也测算了外资企业撤资在生产、就业、税收、国际收支等方面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本文的主要贡献及创新点包括:计算了历年的外资企业撤资占比数据,测算了全国、分行业、主要省市的外资企业撒资数量;提出了“外商直接投资撤资模型”,并分析了贸易摩擦对外资企业撤资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最优资本存量的外资企业撤资规模理论”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了外资企业撤资所产生的影响情况。

徐新新[2](2019)在《基于组合模型的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预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港口逐渐在世界贸易和物流系统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港口物流运输已成为物流学科研究的必然趋势。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合理预测是进行港口物流规划与建设物流园区的关键部分,其有利于充分发挥港口效应,促进可持续快速发展。本文针对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预测的单项模型和组合模型进行初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其目的在于寻求一种高准确性和高科学性的吞吐量预测模型来指导青岛港港口物流规划布置。首先,在吞吐量预测前期对青岛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简单介绍了青岛港四大港区的自然区位及主营业务,对青岛港的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以及外贸吞吐量数据的规律及特点进行充分的分析,把握青岛港吞吐量多年的基本走势;并根据青岛港的发展现状做了比较详尽的SWOT分析,分析其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港口腹地的五个方面对青岛港货物吞吐量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为港口吞吐量预测奠定了基础。其次,对青岛港货物吞吐量的预测进行单项模型验证。预测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影响货物吞吐量的五个关键指标,并对其未来五年的数据运用组合模型进行预测,作为后续吞吐量预测工作的输入数据;接着采用多元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以及时间序列ARIMA模型对2018-2022年的青岛港货物吞吐量进行单项模型预测,并对三种模型进行综合分析比较,通过相对误差和拟合曲线对比发现单项预测模型中的时间序列ARIMA模型预测精度最高,拟合效果最好,但预测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对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预测进行组合模型的验证。依据权重系数是否随时间变化而改变选择了两种定权组合模型和三种变权组合模型应用于青岛港货物吞吐量的预测,经过所有模型评价及多方面分析表明基于IOWA算子的变权组合模型的相对误差较小,拟合曲线更加平滑,预测结果更加可信;并从总体战略、经济发展以及吞吐量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合理性分析,结合青岛港吞吐量的预测结果和SWOT分析的相关状况对青岛港物流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为青岛港运输发展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研究表明,应用组合模型进行港口吞吐量预测相比于单项模型预测精度更高,变权组合模型为港口吞吐量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对青岛港的吞吐量预测及港口物流规划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王梦佳[3](2019)在《河南省外向型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外向型农业是将优质的农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利用外资发展农业并参与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外向型农业顺应世界农业发展趋势,有利于国际农业竞争与合作,增强农业影响力。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是“一带一路”战略的践行者,也是实施农业“走出去”政策的参与者,选择外向型农业发展经济是必然的。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全面研究了河南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阻碍河南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问题,找到促进河南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对策。通过对河南省外向型农业分析发现存在:农产品出口规模大、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农业不断加强利用外资以及参与农业对外交流和合作的状况;本文使用SWOT分析法的优势分析得出:河南省外向型农业具有区位、农业资源和农业科技的优势;劣势分析与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相结合,得出河南省外向型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农产品出口结构及贸易方式单一、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及带动能力弱和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小的问题;借鉴国内新疆和山东省,国外美国和荷兰发展外向型农业先进的经验,提出了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与改善贸易方式、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加强农业补贴力度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等促进河南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措施;并总结出外向型农业是河南省农业发展的趋势,但现阶段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仍与沿海省份存在一定的差距的结论。通过本文研究有助于丰富河南省外向型农业研究资源,为河南省外向型农业的相关研究打下基础,将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创新点是系统的对河南省外向型农业进行综合研究;基于调研得到的数据和SWOT分析法中的劣势分析,针对性地分析河南省外向型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郑红玲[4](2019)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对外贸易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在不断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进程中,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不断增大,贸易摩擦频率增多影响变大,诸多问题使中国必须思考产业转型发展升级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推动产业升级,对外贸易在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促进竞争、示范学习、扩大市场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利用国内外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对外贸易无疑对产业升级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思考经济转型发展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对于中国不断提高经济质量,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论文先从概念界定、理论梳理及现状分析切入,接着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结构演进、经济效率、产品空间及生产分工四种视角逐一揭示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其间涵盖大量数据及运用多种定量分析方法,如面板数据回归、面板Probit回归、面板门槛分析、产品空间邻近矩阵、马尔可夫链等,力求多层面对研究对象进行测度,之后分析了制约对外贸易推进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最后在不同视角下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论文具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期文献梳理及框架搭建工作。涵盖前三章的内容,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并列出创新点及不足。主要概念与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有关产业升级的概念,从结构演进、经济效率、产品空间、生产分工等角度对产业升级的概念进行归类界定,然后依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不同视角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理论梳理部分从对外贸易理论、产业升级理论和对外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理论思想进行归纳,之后从市场供求机制、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关联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国际分工效应等方面探讨开放经济下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第二部分为实证检验部分。涵盖了五章的内容,由现状分析入手,从产业间、产业内、产品间、产品内进行观察与解读,确定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四重奏:结构演进视角、经济效率视角、产品空间视角、生产分工视角。在对现状分析时,不仅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升级的现状,还分析了产业升级滞后于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结构演进视角下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产业升级在产业结构协调度、产业结构轻软度、产业综合效率和产业结构转换度等方面的影响。经济效率视角下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产业升级在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效率等方面的影响。产品空间视角下检验了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在比较优势及国际竞争方面的影响。生产分工视角下以世界投入产出表作为数据基础,分析中间品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在增值能力方面的影响。第三部分为因素分析及归纳总结阶段。涵盖了后两章的内容。主要运用规范分析方法,结合对外贸易发展固化性特征突出、国内要素红利已经逆转、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崛起的遏制、国际市场不完全竞争格局以及服务业基础薄弱等制约对外贸易推进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之后在四个不同视角下对研究结论进行归纳,并提出发挥贸易结构先导效应以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贸易溢出效应以促进经济效率提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以提升产业攀升能力、不断完善国内价值链以增强产业升级稳定性等建议。论文研究结论简要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规模和贸易规模快速扩张,产业发展有显着变化。结构演进视角下,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协调是有益的、对产业综合效率的提升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但对产业结构的转换在统计意义上没有显着影响;除服务贸易外,其他贸易形式对产业结构轻软度的影响均是负向的,人力资本和科技投入有助于产业结构轻软度的改善,对产业结构协调和产业综合效率的提高也是有益的。经济效率视角下,出口贸易发展有利于促进全要素率的提升,进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相反;工业制品出口及服务贸易都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但初级产品出口对劳动生产率影响为负。产品空间视角下,贸易产品蕴含的既有能力禀赋在推进产业升级时,发展中国家的效果好于发达国家,出口产品密度、进口产品密度、经济增长对产业升级均有正向推动作用。生产分工视角下,中国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早期阶段,随着国际分工参与度的提高,增值率不断上升,有助于产业升级;而后随着参与全球价值链及国际分工的不断成熟,某些领域的低端嵌入压力较大,增值率呈现倒U型轨迹;若考虑到产业关联,则增大全球产业链的融入深度有助于产业升级。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搭建出结构较为清晰的研究框架。在结构演进、经济效率、产品空间和生产分工四个不同视角下,研究外贸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多层面对研究对象进行论证,这一研究框架的确立,延伸了同类研究的范围和逻辑,也构建了比较清晰的思路。二是研究内容上,对产业层面的研究,既涉及产业间结构的演进,也涉及产业内效率的提升;对产品层面的研究,既涉及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也涉及生产分工的增值情况,四重奏模式使得研究内容更加完整。三是研究细节及数据使用方面。如变量选择,利用RCA进行升级判断时,不仅考虑逻辑判断,还对原始值进行追溯;对WIOT进行数据分析时,既考虑到中间产品也考虑到最终产品。此外,在数据使用上,从时序数据到面板数据,从产品空间数据到投入产出数据等,为增加论文的说服力,所用数据类型较同类研究更加丰富。

高军[5](2019)在《要素空间配置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但是,由于市场化改革和日益扩大的对外开放,以及特定时期下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生产要素大量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中心”、中西部地区为“外围”的经济地理格局,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重新定义,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将是新时代我国所面临的重要挑战。运用政治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产要素空间配置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影响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分析,采用空间计量和系统GMM等计量方法,通过对我国生产要素空间配置的规模和效率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关系开展实证研究,探讨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机制、规律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如何优化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具有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扩散效应,在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散过程中,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规模和空间配置效率,对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了生产价格,使得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如果哪一个部门、行业或地区的利润率高于平均水平,经济状况出现了不平衡,资本就会持续流向那个部门、行业或地区,使得资本的利润在部门、行业和地区之间平均化,从而使经济恢复平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资本运行也遵循同样的规律,资本总是会或快或慢地流向收益水平高的地区,并带动着劳动力等要素一起流动。正是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本文通过运用数理模型推导,对资本和劳动力的空间流动规模及配置效率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关系开展实证研究,分析我国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及其影响。当一个地区的要素收益率提高即要素配置效率提高时,要素就会在该地区聚集从而推动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形成要素的集聚效应。但是,当该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要素收益率的递减,于是,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就会向其他地区流动,形成要素的空间扩散效应。在要素的空间集聚和扩散过程中,会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当要素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了合理而自由的流动,要素在各个地区都能达到较高的配置效率时,就可以在较高水平上实现区域经济新的平衡发展。这就是要素空间配置影响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机理。(2)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实现高速增长,同我国政府相继实施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政府在推动农村改革的基础上,实施了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使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聚集,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中心”、中西部地区为“外围”的经济地理空间格局。其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带来的种种问题,我国政府从本世纪初开始采取“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通过对我国2000-2015年间各省区市经济总量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各省区市之间经济总量的绝对差距在持续扩大。但从我国各省区市经济总量的相对差距来看,从2006年开始出现了从发散到收敛的转变,这种转变呈现出先加速收敛,其后收敛速度较为缓慢的特征。到了 2013-2015年,各省区市经济总量的相对差距基本保持稳定,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开始步入平衡发展的轨道。(3)我国区域经济从不平衡发展转向平衡发展,同要素空间配置的规模和效率密切相关。本文以2000-2015年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要素空间配置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发现:首先,从要素空间配置的规模看,2004年东部地区开始呈现持续的资本净流出,中部地区资本从净流出转为净流入且增幅较大,西部地区从2006年开始资本从净流出转为净流入。2009年后中西部地区呈现稳定的资本净流入态势,而东部地区在2009年之后资本持续净流出。在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方面,东部地区在2009年之前呈现劳动力持续大规模的净流入,之后其流入规模出现大幅的下降,而中部地区在经历了长期的劳动力净流出之后,于2012年开始劳动力流出数量持续减少,到2015年流出与流入劳动力数量基本持平;西部地区从2009年开始劳动力流出数量开始减少,到2012年开始出现少量的劳动力净流入。从要素空间配置效率来看,东部多数省份的要素配置效率较高,中部和西部地区除安徽、湖北、湖南、云南、四川和重庆外的多数省份效率较低,其中青海、甘肃、宁夏和贵州等西部省份的效率值始终位居最低水平。从要素空间配置效率来看,其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显着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或空间溢出效应,也就是说要素空间配置对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4)既然要素空间配置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需要研究影响要素空间配置的主要因素和改善及优化要素空间配置,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需采取的对策措施。本文通过对影响我国要素空间配置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市场竞争的不充分,要素市场的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之间的贸易障碍,以及垄断和政府干预不当等,是造成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低的主要因素;而界定政府职能、引进和利用外资、扩大对外贸易,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及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则对要素空间优化配置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为加大生产要素的空间可流动性,实现要素空间配置的优化,应采取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要素市场改革的力度、正确界定和发挥政府职能、消除区域壁垒、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引进利用外资,扩大对外贸易,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等对策措施,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协调、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包富华[6](2017)在《FDI与入境商务旅游的互动关系:过程、格局与机制 ——以我国东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发展,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和入境商务旅游(简称IBT)均不断增长。在二者均不断增长且对我国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背景下,研究二者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FDI和旅游需求相关理论为基础,将FDI与IBT分别视为“资金流”和“人流”的关系,沿着“过程-格局-机制”实证分析我国东部FDI与IBT二者的互动关系。在理论上,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拓宽并丰富FDI与旅游的研究视野,能更全面地解释东部FDI与IBT的互动关系问题;在实践上,本研究能为政府更好地吸引FDI、发展IBT及二者的良性互动提供一定的决策和参考。本研究以FDI和IBT的相关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旅游地理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和知识,以FDI和IBT为研究对象,选取我国东部11个省区作为研究区域,在收集1995-2014年我国东部FDI和IBT时间序列和空间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借助Excel,SPSS,Eviews,Arcgis,Geoda,Matlab等统计分析软件,应用文献分析法、定性定量结合法、时间序列分析法、GIS空间统计分析法、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等多种研究方法,在证实FDI与IBT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从时空视角分析二者的互动过程和互动格局,并进一步分析二者的互动机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分析FDI和IBT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梳理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实证分析我国东部FDI和IBT的互动关系;在测度1995-2014年我国东部11省区FDI与IBT互动水平的基础上分析二者的互动过程;并利用二者互动水平的数据探讨东部FDI和IBT的互动格局及时空演变;在判定影响东部FDI与IBT互动关系影响因子的基础上讨论二者的互动机制;提出东部FDI与IBT良性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本研究形成了如下结论:(1)我国东部地区FDI和IBT存在互动关系。推拉方程表明,我国东部FDI和IBT之间的推拉关系显着。进一步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东部11个省区FDI与IBT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检验和辨识发现,我国东部11个省区FDI与IBT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和短期的动态调整关系;在二期滞后的情况下,东部11省区FDI与IBT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但二者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又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性。(2)我国东部11省区FDI和IBT的互动关系正逐步减弱。互动水平测度表明,东部FDI与IBT的互动水平较高,整体呈“波浪状”变化发展态势,并具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但二者互动关系的变化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外企数量与IBT的互动关系方面,北京、天津、辽宁、江苏、浙江和海南五省区经历了“先弱后强”的历时性演变,河北、上海、山东和广东四省区经历了“不断减弱”的演变,福建经历了“先强后弱”的变化;在外企投资与IBT的互动关系方面,北京、浙江和福建三省区的互动关系在“不断增强”,山东经历了“先弱后强”的历时性演变,天津、辽宁、河北、广东和海南五省区经历了“不断减弱”的演变,辽宁、江苏经历了“先强后弱”的变化。(3)我国东部地区FDI和IBT的互动关系存在空间差异性。①东部FDI与IBT互动关系的空间分异格局明显。利用Arcgis最佳自然断裂法可以将二者之间的互动水平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广东、上海和北京是“高地”,山东和河北是“低地”,二者的互动关系出现了明显的极化现象。②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东部FDI和IBT的互动关系在空间上具有空间依赖关系。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二者的互动关系在空间上有三种集聚模式。③进一步的时空演变格局分析表明,东部FDI与IBT的高、中和低互动类型均变化较大,二者的互动水平在空间上呈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化形态,二者的互动关系具有一定的空间互动效应。④三阶段东部FDI与IBT互动格局对比分析表明,三大类型的变化幅度呈中>低>高的发展态势,二者互动关系的空间互动效应在“小区”内显着,在“小区”间不显着。其中,东部外企数量与IBT的互动关系在河北—北京、河北—天津之间存在空间互动传递,东部外企投资与IBT的互动关系在北京—河北、浙江—江苏、浙江—福建之间存在空间互动传递。⑤进一步总结出东部FDI与IBT的互动格局具有如下特征:空间格局分异明显;地区经济差异是二者互动格局形成的关键因素;二者的互动关系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溢出效应又具有一定的地区封闭性;二者的互动关系及其空间溢出均出现了极化效应。(4)我国东部地区FDI和IBT的互动机制关系模型显着。①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表明,东部11省区的市场规模、对外开放度、交通区位、科技发展水平、政府行为、基础设施等6大因子对FDI与IBT的互动关系均有正向影响。②进一步利用SLM的地区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四大区外企数量和IBT的互动水平、外企投资和IBT的互动水平进行的分析表明,四大区各自所受影响因素不同,但市场规模对各区的作用力均排第一。③进一步对比6大因子的系数大小可见,市场规模、对外开放度和交通区位是影响东部FDI和IBT互动的3大关键因子;政府行为、科技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是影响东部FDI和IBT互动的3大重要因子。④东部FDI和IBT的互动机制分析表明,经济条件是二者互动关系形成的基础,对外开放是手段,交通区位是天然优势,政府政策具有引导作用,科技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限制与倒逼作用,基础设施在其中发挥着支撑作用。东部FDI与IBT互动关系的演变机制分析表明,市场规模、对外开放度等因子的作用力在降低;经济基础是东部FDI与IBT互动关系演变的基石;交通一体化、经贸联动使得东部FDI与IBT互动关系形成了空间溢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分别将FDI与IBT视为“资金流”和“人流”的关系,将二者置于同一框架中探析二者的关系问题。本研究从旅游与贸易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得到启发,将FDI与IBT分别视为“资金流”和“人流”的关系,弥补了以往极少有将二者置于同一框架下研究二者关系的缺陷,是对旅游与贸易关系研究的一种拓展,对于FDI和旅游关系的研究也是一种有益探索。(2)从时空视角探讨FDI与IBT的互动关系,在研究视角上弥补了已有相关研究缺乏时空维度、无法探索全局的缺陷。前人在研究FDI与旅游的关系时大多数只选取时间序列数据从经济学视角进行的分析,缺乏空间维度,其理论发现意义大于其实践意义。本研究在探讨二者的互动关系时考虑了其中存在的空间依赖关系,避免了主流经济学研究中缺乏空间维度的缺陷。(3)沿着“过程-格局-机制”的思路探讨FDI与IBT的互动关系,弥补了已有研究中缺乏实践指导意义的缺陷。前人在研究FDI与旅游的关系时大多从经济学视角进行的验证性分析,缺乏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沿着“过程-格局-机制”的思路探讨东部FDI与IBT的互动关系,目的在于解决“东部FDI与IBT互动关系提升”这一实际问题,弥补了已有相关研究缺乏实践指导意义的缺陷。本研究的局限主要表现在:(1)受IBT数据搜集条件的限制,本研究选用的IBT的比例数据可能低估了实际IBT的规模。(2)选择东部11省区作为研究区域,未来的研究还可选择省会城市或大城市的数据给予多方验证。(3)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无法细化分析6大因子对东部每个省区FDI与IBT互动关系的作用力。

姜霞[7](2013)在《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转移是生产力空间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实践证明,它能够带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迅速崛起,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外力。产业转移有利于承接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升产业承接地综合经济实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和全球配置更加活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尤其是在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和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下,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产业面临着严峻的经营困境,迫切需要加快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寻求新的投资机遇和开拓新的市场。随着第四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我国广大内陆地区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中西部各省纷纷制定相关政策,抢抓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争项目、拉客源、抢商机,争夺产业承接的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种背景下,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柱,如何认识本地区产业承接中存在的问题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正确进行产业定位,采取有效措施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与经济跨越式发展,是当前湖北省经济发展中非常现实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遵循“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对策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重点集中于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取向上。论文首先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做了相应梳理,总结归纳了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其次,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背景和趋势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国内产业转移的规模进行定量测度研究,同时详细分析了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和现状,采用产业聚集指数、产业梯度系数、主成分分析法和超效率模型分析法对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路径进行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湖北省产业承接的空间配置等路径问题。最后结合国内外产业承接经验,提出了湖北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八章内容。第一章在对大量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比较优势理论、梯度转移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区位理论四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的理论进行分析,为全文的展开论述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围绕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背景、趋势和规模测度进行研究。首先对国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背景和趋势进行分析,同时以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规模和具体产业进行测度。第三章分析论述了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首先以梯度理论为基础,对湖北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梯度地位进行实证分析。其次从产业结构特征、工业发展现状、产业分布特征和产业梯度地位四个方面对湖北省产业发展现状展开论述,并针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因和具体优势进行研究,从而对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做到总体把握。第四章主要分析研究了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问题。首先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研究,其次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第五章主要围绕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路径进行研究。首先论述了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标准和方法,其次,利用产业聚集指数、产业梯度系数、主成分分析法和超效率模型对湖北省38个工业行业的产业对接情况、优势产业分布、产业竞争实力和产业发展效率进行实证分析,从产业转移趋势、湖北省产业竞争优势、产业梯度地位和产业效率四个方面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路径做了详细探讨。最后结合湖北省“十二五”规划发展产业、促进中部崛起的主要发展产业和湖北省优势产业等参考标准,综合归纳出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产业选择。第六章分析研究了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配置问题。首先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其次,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配置原则,并从承接载体层面和不同梯度城市发展层面重点研究湖北省产业承接的空间布局问题。第七章通过分析东南亚国家、河南省、安徽省和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和政策亮点,归纳总结出国内外典型国家和地区产业承接的成功经验和启示,为湖北省制定承接产业转移政策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第八章重点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取向进行研究。结合湖北省产业承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国内外产业承接经验,从继续完善政策体系、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加大承接载体建设、创新产业承接方式、优化产业承接环境、加强产业配套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建议。

王聪伶[8](2013)在《FDI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山东省开放水平的逐渐提高,FDI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山东省已经成为FDI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快速增长的FDI不仅为山东省省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促进了山东省经济发展,带动省内企业进出口贸易的展开;同时,外商投资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解决山东省剩余劳动力,缓解山东省严峻的就业压力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更加合理的利用FDI,提高山东省利用FDI的效益和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FDI对山东省的经济影响效应为研究主题,从FDI的投资来源、行业分布、投资方式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山东省利用FDI的现状;比较分析了山东省省内投资环境和利用FDI的变化趋势,分析探讨了山东省在利用FDI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瓶颈;通过建立计量模型,用线性回归、面板模型等分析方法,对FDI与山东省GDP、进出口贸易、劳动力就业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检验,进一步认识FDI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及程度,得出的结论是山东省利用FDI有利于促进本省GDP的增加;FDI对省内出口的带动作用明显强于进口的带动;FDI带动了山东省劳动力就业的提高,而并不是劳动力优势拉动FDI对山东的投资。最后,针对山东省利用FDI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希冀提高山东省利用FDI的效率,更好的促进山东省经济的发展。

山东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9](2011)在《山东与兄弟省市利用外资情况对比分析及对策建议》文中提出"十一五"期间,我省利用外资呈现总量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与先进省市相比,在规模、质量、结构及档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今后必须把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与实施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战略和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结合起来,与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结合起来,与引导企业健康有序地"走出去"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利用外资的新突破。

范振洪,顾春太[10](2011)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提高山东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思路研究》文中提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外开放产生了重要影响。山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开放大省,在中国开放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肩负着发展对外开放的重大任务。

二、山东实际利用外资突破百亿美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实际利用外资突破百亿美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原因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1.4 创新点
2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状况分析
    2.1 外商直接投资撤资数据的选择
    2.2 全球范围内的跨国公司撤资状况
    2.3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案例
    2.4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的统计数据状况
    2.5 小结
3 外商直接投资撤资成因:理论分析
    3.1 影响外资企业撤资的理论文献回顾
    3.2 基于最优资本存量的外资企业撤资规模理论
    3.3 外资企业撤资规模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3.4 小结
4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影响因素假说
    4.2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3 小结
5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的经济影响分析
    5.1 中国外资企业撤资在生产方面的影响
    5.2 中国外资企业撤资在就业方面的影响
    5.3 中国外资企业撤资在税收方面的影响
    5.4 中国外资企业撤资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影响
    5.5 小结
6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目录

(2)基于组合模型的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 本章小结
2 青岛港发展现状及吞吐量影响因素分析
    2.1 青岛港基本概况
    2.2 青岛港发展状况SWOT分析
    2.3 青岛港吞吐量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数学模型原理及吞吐量预测模型构建
    3.1 多元回归预测模型
    3.2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3.3 ARIMA预测模型
    3.4 组合预测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单项模型的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预测
    4.1 预测指标数据收集
    4.2 多元回归模型预测吞吐量
    4.3 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吞吐量
    4.4 ARIMA模型预测吞吐量
    4.5 单项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组合模型的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预测
    5.1 组合模型预测青岛港吞吐量
    5.2 青岛港吞吐量预测结果分析
    5.3 青岛港口物流发展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河南省外向型农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3.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
        1.研究的基本思路
        2.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本文的创新点
二、外向型农业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外向型农业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1.外向型经济
        2.外向型农业
        3.外向型农业的特征
    (二)外向型农业的相关理论基础
        1.比较优势理论
        2.开放型经济理论
        3.竞争优势理论
三、河南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产品出口规模及结构
        1.农产品出口规模
        2.农产品出口结构
    (二)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
    (三)农业利用外资
        1.发展历史
        2.农业利用外资规模
        3.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
        4.外资来源地
        5.农业利用外资领域
    (四)外向型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四、河南省外向型农业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
        2.农业资源优势
        3.农业科技优势
    (二)劣势分析
        1.农产品出口结构及贸易方式单一
        2.农产品自主品牌少
        3.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及带动能力弱
        5.农业利用外资总体规模小
    (三)机会分析
        1.农产品出口市场前景好
        2.相关政策支持
    (四)威胁分析
        1.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
        2.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多样性
        3.农村劳动力资源缺乏
五、国内外外向型农业发展经验与借鉴
    (一)国内外向型农业经验与借鉴
        1.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经验与借鉴
        2.山东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经验与借鉴
    (二)国外外向型农业经验与借鉴
        1.美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经验与借鉴
        2.荷兰外向型农业发展经验与借鉴
六、促进河南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措施
    (一)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与贸易方式
    (二)打造农产品知名自主品牌
    (三)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
    (四)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五)扩大外向型农业利用外资规模
七、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对外贸易
        2.1.2 产业升级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第3章 相关理论与影响机理分析
    3.1 相关理论
        3.1.1 对外贸易相关理论
        3.1.2 产业升级相关理论
        3.1.3 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相关理论思想
    3.2 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机理分析
        3.2.1 市场机制的普适性机理
        3.2.2 交易主体全球化的竞争效应影响机理
        3.2.3 全球贸易往来的产业关联效应影响机理
        3.2.4 贸易市场扩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影响机理
        3.2.5 对外贸易发展的溢出效应影响机理
        3.2.6 贸易产品的空间邻近效应影响机理
        3.2.7 全球生产网络的分工深化效应影响机理
        3.2.8 引致需求诱发的要素流动效应影响机理
第4章 对外贸易发展与产业升级的现状分析
    4.1 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4.1.1 货物贸易现状
        4.1.2 服务贸易现状
    4.2 产业升级现状分析
        4.2.1 结构演进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4.2.2 经济效率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4.2.3 产品空间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4.2.4 生产分工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4.3 产业升级滞后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4.3.1 外贸规模膨胀降低了产业升级的内在激励
        4.3.2 产业发展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占位较低
        4.3.3 外贸的粗放发展加重了产业升级的负担
        4.3.4 服务贸易水平低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力度不足
        4.3.5 要素引进推动产业升级的道路曲折
第5章 结构演进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结构演进视角下外贸影响产业升级的特征
    5.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5.3 相关变量的描述统计
    5.4 结构演进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5.4.1 商品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检验
        5.4.2 服务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检验
        5.4.3 一般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检验
        5.4.4 加工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检验
        5.4.5 稳健性检验
    5.5 结构演进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结论
第6章 经济效率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经济效率视角下外贸影响产业升级的特征
    6.2 基础模型设定与相关指标解释
        6.2.1 基础模型设定
        6.2.2 相关指标解释
    6.3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效率实证检验
        6.3.1 全国层面的检验
        6.3.2 省际层面的检验
    6.4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经济效率实证检验
        6.4.1 全国层面的检验
        6.4.2 省际层面的检验
    6.5 基于微观数据的稳健性检验
        6.5.1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6.5.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6.5.3 稳健性检验
    6.6 经济效率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结论
第7章 产品空间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产品空间视角下外贸影响产业升级的特征
    7.2 产品空间及相关指标解释
        7.2.1 产品空间
        7.2.2 相关指标解释
    7.3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7.3.1 基础模型设定
        7.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7.3.3 相关变量的描述统计
    7.4 产品空间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7.4.1 具体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7.4.2 检验结果分析
        7.4.3 稳健性检验
    7.5 产品空间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结论
第8章 生产分工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8.1 生产分工视角下外贸影响产业升级的特征
    8.2 投入产出表及相关指标解释
        8.2.1 投入产出表
        8.2.2 相关指标解释
    8.3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8.3.1 基础模型设定
        8.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8.3.3 相关变量的描述统计
    8.4 生产分工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8.4.1 具体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8.4.2 检验结果分析
        8.4.3 稳健性检验
    8.5 生产分工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结论
第9章 制约对外贸易推进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9.1 贸易惯性削弱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向上流动性
    9.2 要素红利逆转约束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动力
    9.3 国际市场竞争格局限制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利得积累
    9.4 服务业基础薄弱降低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效率
    9.5 频繁的贸易摩擦增大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阻力
第10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要素空间配置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决定因素研究的回顾
        三、中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外经验借鉴
    第一节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
    第二节 要素空间配置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劳动空间流动的“核心—边缘”理论
        二、资本空间流动的“战斧”理论
        三、企业家空间迁移的拟“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二、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倒“U”型理论
        四、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五、简要的评述
    第四节 国外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美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经验
        二、欧盟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经验
        三、日本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经验
        四、国外经验的启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要素空间配置影响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机理
    第一节 要素空间集聚效应与空间扩散效应
        一、要素空间集聚效应
        二、要素空间扩散效应
    第二节 资本空间配置影响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机理
    第三节 劳动力空间配置影响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机理
    第四节 要素空间配置效率影响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机理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要素空间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一节 1949-1978年以生产力布局为重点的平衡发展时期
        一、“一五”时期
        二、“大跃进”时期
        三、“三线建设”时期
    第二节 1978-2000年以效率优先为指向的非均衡发展时期
        一、建立经济特区
        二、确定沿海开放城市
        三、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四、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评价
    第三节 2000年至今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期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
        三、“中部崛起”战略
        四、“4+3”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
        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效应评价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要素空间配置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要素空间配置规模对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影响
        一、资本空间流动数量的测度
        二、劳动力空间流动数量的测度
        三、要素配置数量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空间效应分析
    第二节 要素空间配置效率对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区域要素空间配置效率的测度
        二、要素空间配置效率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优化要素空间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第一节 影响我国要素空间配置的主要因素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二、地方政府干预程度
        三、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四、对外开放水平
        五、技术进步
        六、金融发展水平
    第二节 我国要素空间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资本和劳动配置效率的测算与分析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三、模型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优化要素空间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消除要素流动障碍
        二、加快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
        三、转变政府经济职能,营造公平有序竞争环境
        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
        五、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健全法律制度,保护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FDI与入境商务旅游的互动关系:过程、格局与机制 ——以我国东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吸收FDI的不断增加
        1.1.2 我国入境商务旅游不断增长
        1.1.3 理清二者的关系问题成为“新常态”背景下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1.2 研究区域的选择
        1.2.1 东部强大的经济基础为FDI和IBT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2.2 东部FDI体量巨大,占全国FDI比例高
        1.2.3 东部IBT规模庞大,占全国IBT比例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FDI
        2.1.2 入境商务旅游
        2.1.3 FDI与IBT的关系
    2.2 理论基础
        2.2.1 FDI的相关理论
        2.2.2 旅游需求与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2.3 空间经济学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FDI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 IBT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3 FDI与IBT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4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章 我国东部FDI与IBT的互动关系辨识
    3.1 我国东部FDI与IBT的互动关系理论假设模型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2.1 研究方法
        3.2.2 数据来源
    3.3 我国东部FDI与IBT的互动关系初判
        3.3.1 我国东部FDI与IBT的发展历程分析
        3.3.2 我国东部FDI与IBT的推拉关系分析
    3.4 我国东部FDI与IBT的互动关系验证
        3.4.1 ADF检验
        3.4.2 E-G协整检验
        3.4.3 误差修正模型
        3.4.4 格兰杰因果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东部FDI与IBT的互动过程分析
    4.1 我国东部FDI与IBT的互动过程理论假设模型
    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2.1 研究方法
        4.2.2 数据来源
    4.3 我国东部外企数量与IBT的互动过程分析
        4.3.1 东部外企数量与IBT的整体互动过程
        4.3.2 东部各省区外企数量与IBT的互动过程
    4.4 我国东部外企投资与IBT的互动过程分析
        4.4.1 东部外企投资与IBT的整体互动过程
        4.4.2 东部各省区外企投资与IBT的互动过程
    4.5 东部FDI与IBT互动关系的阶段变化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东部FDI与IBT的互动格局分析
    5.1 我国东部FDI与IBT的互动格局理论假设模型
    5.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5.2.1 研究方法
        5.2.2 数据来源
    5.3 我国东部FDI与IBT的互动格局分析
        5.3.1 东部FDI与IBT的整体互动格局分析
        5.3.2 东部FDI与IBT互动格局的时空演变
        5.3.3 三阶段东部FDI与IBT的互动格局对比
    5.4 我国东部FDI与IBT的互动特征总结
        5.4.1 东部FDI与IBT互动关系的空间分异格局明显
        5.4.2 地区经济差异是东部FDI与IBT的互动格局形成的关键因素
        5.4.3 东部FDI与IBT的互动关系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5.4.4 东部FDI与IBT的互动关系出现了极化效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东部FDI与IBT的互动机制分析
    6.1 我国东部FDI与IBT的互动机制理论假设模型
    6.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2.1 研究方法
        6.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3 我国东部FDI与IBT互动关系的影响因子判断
        6.3.1 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分析
        6.3.2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设定与应用
        6.3.3 各因子在四大区的作用分析
        6.3.4 各因子在三阶段的作用分析
    6.4 我国东部FDI与IBT互动作用机制
        6.4.1 影响因素作用梳理
        6.4.2 东部FDI与IBT互动机制构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自认为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产业转移理论综述
    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节 梯度转移理论
    第三节 产业集群理论
    第四节 产业区位理论
第二章 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实证测度
    第一节 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和趋势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
        二、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
    第二节 国内产业转移的背景和趋势
        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背景
        二、现阶段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
    第三节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测度
        一、区域产业转移的测度方法
        二、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测度
第三章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湖北省经济梯度分析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梯度格局
        二、湖北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梯度地位
    第二节 湖北省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结构特征
        二、工业发展状况
        三、产业分布特征
        四、产业梯度分析
    第三节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因
        一、承接产业转移是推动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承接产业转移是促进湖北省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三、承接产业转移是推动湖北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四、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五、承接产业转移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四节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一、日趋雄厚的经济基础
        二、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
        三、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
        四、突出的综合资源优势
        五、较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
        六、强大的人才科技优势
        七、不断完善的投资服务环境
第四章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问题
    第一节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二、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
        三、外商投资方式逐渐趋于合理化
        四、承接产业转移的来源地比较集中
        五、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结构日渐合理
        六、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布局不够合理
        七、承接产业转移逐渐向沿海地区倾斜
        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成为产业承接的主要载体
    第二节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突出问题
        一、产业承接的区域竞争压力巨大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下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四、产业承接建设用地严重不足
        五、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强
        六、招商引资平台不够健全
第五章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路径
    第一节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标准
        一、产业梯度标准
        二、竞争优势标准
        三、产业协调标准
        四、产业效率标准
    第二节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路径及实证分析
        一、基于产业转移趋势的产业选择路径
        二、基于产业竞争力的产业选择路径
        三、基于产业梯度地位的产业选择路径
        四、基于产业效率的产业选择路径
    第三节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定位
        一、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产业对比
        二、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
第六章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空间配置路径
    第一节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产业承接区位选择的因素
        二、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配置原则
        一、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原则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原则
        三、产业错位发展原则
        四、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三节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配置路径
        一、围绕承接载体层面进行的重点空间布局
        二、围绕不同梯度城市进行的空间布局
第七章 国内外产业承接经验和启示
    第一节 东亚国家和地区产业承接的主要经验
        一、契合国际产业调整的动向,及时进行产业定位
        二、加强产业支持和政策引导,推动国际产业承接
        三、注重技术的引进和吸收,不断进行技术升级
        四、重视发展聚集优势,强化工业园区载体建设
        五、注重硬件和软件建设,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二节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经验
        一、河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承接现状
        二、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经验
    第三节 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经验
        一、湖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承接现状
        二、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经验
    第四节 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经验
        一、安徽省经济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二、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经验
    第五节 国内外产业承接的经验总结和启示
        一、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二、不断完善产业转移配套服务体系
        三、大力开展招商活动不断创新招商方式
        四、加强产业园区承接载体建设
        五、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
第八章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取向
    第一节 继续完善产业承接政策体系
        一、强化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二、制定科学的产业承接规划
        三、不断加大政策创新
    第二节 全力推进产业聚集发展
        一、制定合理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二、强化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
        三、大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四、不断提高产业队伍素质
    第三节 推动产业承接方式创新
        一、不断创新产业承接方式
        二、创新引资方式扩大招商引资
        三、努力提高产业承接质量
    第四节 加强产业承接载体建设
        一、加强工业园区载体建设
        二、加强城市群载体建设
        三、加强制造业生产基地建设
    第五节 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
        一、制定和完善产业配套规划
        二、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配套
        三、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六节 打造良好的产业承接环境
        一、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二、大力加强投资硬环境建设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四、完善监管体系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FDI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山东省利用 FDI 的发展状况分析
    2.1 山东全省利用 FDI 的发展现状分析
        2.1.1 山东全省利用 FDI 的发展阶段分析
        2.1.2 山东全省利用 FDI 的发展特征
    2.2 山东省内各地区利用 FDI 的现状分析
        2.2.1 山东省 17 地市利用外资比较
        2.2.2 山东省重点经济园区利用外资情况
    2.3 山东省利用 FDI 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山东省 FDI 对经济发展影响作用的实证分析
    3.1 FDI 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3.2 FDI 对山东省对外贸易的影响作用分析
    3.3 FDI 与山东省劳动力就业的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进一步提升 FDI 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继续发挥 FDI 对促进贸易和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
    4.2 合理调整利用 FDI 结构,实现外资均衡发展
    4.3 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高利用 FDI 的技术水平
    4.4 以低碳经济为契机,注重环保型 FDI 的引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山东实际利用外资突破百亿美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原因及影响研究[D]. 尚运生.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2]基于组合模型的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预测研究[D]. 徐新新.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3]河南省外向型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王梦佳.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4]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D]. 郑红玲. 辽宁大学, 2019(07)
  • [5]要素空间配置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研究[D]. 高军. 云南大学, 2019(09)
  • [6]FDI与入境商务旅游的互动关系:过程、格局与机制 ——以我国东部为例[D]. 包富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7]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D]. 姜霞. 武汉大学, 2013(10)
  • [8]FDI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D]. 王聪伶. 河北大学, 2013(S2)
  • [9]山东与兄弟省市利用外资情况对比分析及对策建议[J]. 山东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1(05)
  • [10]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提高山东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思路研究[J]. 范振洪,顾春太. 经济研究参考, 2011(21)

标签:;  ;  ;  ;  ;  

山东实际利用外资超100亿美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