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病历管理与健康统计系统”

开发“病历管理与健康统计系统”

一、“病案管理与卫生统计系统”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李茵[1](2021)在《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以及大数据战略的深入实施,使得大数据成为科技创新引领与决策支撑的重要战略资源,科学研究与实践正在完成“假设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巨大转变,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利用能够为社会发展、政府治理、国家安全等提供新的动能。围绕国家大数据战略,丰富和拓展大数据应用创新领域,推动管理升级,给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带来许多新的重要课题。其中面向健康服务供给侧的决策支持、决策引导和决策创新中的数据驱动、数据价值转换问题即是管理学、数据科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更是情报学应对大数据环境开展智慧型情报服务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健康医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医院管理和医院管理者的观念都随之变化。数据驱动对医院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提升医疗管理决策质量的角度出发,构建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分析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并展开实证研究,为数据驱动决策领域的研究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对策及建议。基于此,通过界定“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医院管理评价”与“数据驱动决策”等相关概念,以回顾数据驱动决策、面向医疗健康领域的数据驱动决策、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以及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半结构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法、结构方程法、统计分析法、机器学习法分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过程模型和影响因素模型,并构建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围绕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这一核心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在已有BASM模型研究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管理决策场景的特殊性,探索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运行机理,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以梳理驱动的路径,理清其中的内在逻辑。该模型由处理过程模型及支持过程模型两部分构成,旨在分别回答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中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数据本身如何转化并如何嵌入到医院管理决策过程中,二是医院中能够支持并且推动数据驱动决策的途径是什么。第四章采用扎根理论进行了面向医疗管理领域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识别研究,编码面向医院管理者的半结构化访谈资料,经过饱和度测试,最终识别出了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第五章在对影响因素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一步验证影响因素,探讨相关变量的权重和关系。阐述各个因素对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关系,验证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模型。第六章整合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和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支持医院管理决策全过程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探讨过程模型与影响因素模型的内在联系。第七章根据已构建的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进行基于DRGs分组的医疗服务能力评价和医生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的实证研究,修正和完善已构建的模型。具体内容如下:(1)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基于现有的数据驱动决策机制模型,结合医院管理实践,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该模型由处理过程模型及支持过程模型两部分构成,处理过程模型包括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过程和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处理过程。决策处理过程既是数据处理过程的最后阶段,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展示与应用,又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数据,前推已有数据的老化和错误,补充和修正数据处理过程。而数据处理过程以决策处理过程中的阶段性需求为导向,能嵌入到决策处理过程的所有阶段,为决策处理的全流程服务。支持过程模型主要涉及两用户一技术。两用户包括数据分析人员和管理者,使能技术是创建和改进能够嵌入到操作系统的分析工具,这三个主体不能割裂独立,而可以互相转化并可能同时存在,共同对数据和决策进行处理,支持处理过程模型运转。(2)系统分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影响因素。对主观及客观上影响管理者数据驱动决策的因素进行整合和相关分析,确定四个核心影响因素范畴分别是医疗数据质量,信息技术,医院组织管理和管理者信息素养,构建了影响因素模型,发现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能受到管理者信息素养、医院组织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正向影响,其中管理者信息素养最强,其次是医院组织管理和信息技术;医院组织管理对医疗数据质量、管理者信息素养、决策目标均有影响,对医疗数据质量的影响要强于管理者信息素养;医疗数据质量能够对信息技术产生正向影响;信息技术对决策目标具有正向影响。(3)构建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将过程模型与影响因素模型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打造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将医院数据质量标准化管理贯穿于医院管理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提升医务人员的信息技术、高效化管理增效医院组织三个方面分析模型的实现,提出模型优化建议。(4)基于DRGs的肺癌医疗服务绩效分析实证研究。模拟医院管理中运用DRGs分组工具解决绩效问题的真实场景,应用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优化DRGs分组,优化绩效管理。研究最终确定性别、年龄、入院途径、离院方式、住院次数、医保付费方式、是否手术、合并症严重情况八个因素为影响肺癌医疗服务费用的因素,构建了8个DRGs分组,其中合并症严重程度、是否手术、住院次数是决策树分组的分类结点变量。选用医疗服务能力的指标(DRGs总权重、CMI)根据获取的数据进行比较,完成绩效评价工作,实现基于数据驱动决策的绩效管理。

南雪梅[2](2021)在《基层卫生机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三省的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信息化与基层卫生工作的结合使基层卫生机构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在以基层为重点的政策背景下,卫生管理部门所收集的基层卫生统计数据质量影响着其业务监管、医改管理、政策制定的水平。本文对基层卫生机构统计数据质量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数据收集的全过程提出质量控制对策,是为了使管理部门如实了解基层卫生机构的发展现状,更好地进行业务监管和政策制定;同时是为了减轻基层卫生人员的数据填报负担,使其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上来。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法、现场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分别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调查工具的科学性论证、样本机构的统计报表及信息化建设调查、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根据系统论、控制论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报表数据质量问题并提出质量控制对策。结果:(1)三省统计报表报送概况:(1)报送流程方面,基层卫生机构的数据收集单位主要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上一级的公共卫生机构。在基层机构填写报表的过程中,需要公安、民政、医保、转诊医院等外部单位的相关数据支持。(2)报表数量与类别方面,三地常规性报表种类普遍偏多,呈现由西向东递增的趋势,其中基本公共卫生类报表和妇幼类报表在三个地区合计数量最多,分别占所有需填写表格总数的28.8%、20.2%。(3)填报说明方面,广西和江苏的基层医疗机构报表大部分都有报表备注或说明文件,分别占表格总数的85.1%和73.8%,安徽省有填报说明的表格仅占总数的58.1%,没有填报说明的占41.9%。(4)报送频率方面,三地报表均以月报为主,其次为年报,然后为季报,月报在总体报表中达到了46.8%,几乎占一半。(5)报送方式方面,三地信息化报送方式与纸质报送和纸质报送+信息化报送比率大致相当,分别为55.7%、44.3%。广西采取纸质报送和纸质报送+信息化报送的比率远超过信息化报送,分别为60.1%、39.9%。(6)信息系统数量与级别方面,江苏和安徽基层卫生机构所使用的信息系统数量与广西相比明显较多,其中江苏省以区县级系统居多,占其使用的全部信息系统的31.8%,安徽省以国家级系统居多,占其全部信息系统的56.0%,广西以省级系统居多,占其全部信息系统的43.5%。(2)三省统计报表报送存在的问题:重复、交叉进行数据采集,报表数量繁多;指标设计不合理,解释不明确;过分强调时效性,审核环节欠缺;数据采集的信息化、自动化欠缺;信息烟囱、信息孤岛问题突出,基础数据共享难;信息系统功能质量差,源头数据不完整。(3)三省统计报表数据质量问题: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填报负担重、数据可解释性与可比性不足、数据准确性不够、数据可获得性不高。结论: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包括统计环境因素、信息化因素、体制因素、制度因素、质量控制因素。可从前提条件方面的质量控制,即营造良好的统计生态环境,规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事前阶段的质量控制,即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统计调查制度;事中阶段的质量控制,即改进数据采集的方式方法,制定严密的审核流程;事后阶段的质量控制,即创新数据质量评估方法等方面提升数据质量。

万映利[3](2020)在《DRG背景下循环系统ICD编码逻辑校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医疗数据的迅猛扩增及信息技术的成熟,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医疗数据质量控制已经成为医疗数据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DRG背景下,病案数据质量的好坏决定着DRG能否顺利实施,而ICD编码是病案中最重要且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循环系统疾病作为近年来我国最常见多发的疾病,对循环系统ICD编码逻辑校验进行研究,具有更广泛深远的意义,且是实现计算机ICD编码校验的有效探索。围绕ICD编码逻辑校验这一课题,结合ICD编码审核的两个重点,研究了临床诊断名称与疾病编码的校验规则以及循环系统疾病所涉及的疾病编码与手术操作编码的逻辑规则,力求促进病案智能化数据质控的发展。首先,建立“基于ICD-10第三卷的词汇库”,分析“临床诊断名称与疾病编码校验规则”。其次,深入研究ICD编码规则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疾病编码与手术操作编码的逻辑规则”。最后,基于以上成果,以病案首页中的疾病名称、疾病编码、手术操作编码、首页其他信息为审核对象,设计“基于编码逻辑校验的计算机辅助智能纠错系统”。并对系统进行效果评价,经过统计学分析,Kappa值为0.696,P值<0.05;AUC值为0.828,P值<0.05;说明系统审核与人工审核效果接近,系统具有较好的校验价值。

徐鑫蕊[4](2019)在《卫生信息人才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近年来,多个国家已完成卫生信息人才岗位胜任力模型或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但这些模型都不符合中国卫生信息人才的本土化特点,无法真实体现我国卫生信息人才的能力。国内也逐渐有学者进行卫生信息人才岗位胜任力领域的研究,但目前尚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岗位胜任力模型。本研究目的是探索并构建卫生信息人才岗位胜任力模型,以期为高等医学院校开发和优化卫生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科学借鉴。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法及专家咨询法编制卫生信息人才岗位胜任力特征词典,并对卫生信息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行为事件访谈,构建卫生信息人才岗位胜任力初始模型。基于初始模型编制问卷,对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卫生信息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7学术年会中来自全国24家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相关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构效度建立模型框架,并进行因子命名,采用“洋葱模型”理论构建卫生信息人才岗位胜任力洋葱模型。结果:1、根据相关文献编制卫生信息人才岗位胜任特征初步词典,共纳入35项胜任特征指标。对10位专家进行3轮咨询,收集各位专家对各项特征指标的重要性评价及修改意见,最终确定词典包括28项胜任力指标,每个指标均有详细的行为描述。2、共对18名卫生信息从业人员进行访谈,并根据专家组确定的标准,划分绩效优秀者与绩效普通者各9人。对两组访谈字数和访谈时长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访谈字数t1=1.28(P>0.05),访谈时长t2=0.41(P>0.05)。18份访谈文本总的归类一致性为0.81,总的编码信度系数为0.89。对绩优组和普通组的胜任力特征平均等级分数进行差异分析,发现16项胜任力特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选取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卫生信息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中来自全国24家卫生机构的165名卫生信息相关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16项条目的平均得分为3.954.77,变异系数为0.090.23,满分比为0.300.77。模型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82。对问卷的结构效度采用探索性因子显示KMO(Kaiser–Meyer–Olkin)值为0.76,Bartlett球形检验χ2=920.10(P<0.01)。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经正交旋转,提取6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计贡献率达72.62%。根据因子组成和“洋葱模型”理论构建包括3个层次,6个维度及16个条目的卫生信息人才岗位胜任力洋葱模型,其中,“职业精神”位于模型的中心层,“社交能力”、“学习创新能力”为次外层,“业务能力”、“计算机技术”及“学科基础知识”为最外层。结论:本研究基于胜任力“洋葱模型”理论,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卫生信息人才岗位胜任力研究,最终得到包含3个层次,6个维度,16个条目的卫生信息人才岗位胜任力洋葱模型,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有针对性地加大卫生信息人才培养力度提供科学借鉴,助力进一步探索和优化卫生信息人才培养模式。

何小菁[5](2018)在《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病历档案是医务人员临床思维和经历智慧的结晶。病历档案管理发展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已经具有较长的历史,我国现代病历档案管理历经近百年历史。归纳此近百年病历档案管理的发展历史,总结病历档案管理发展规律,对于掌握病历档案管理发展历史脉络,把握病历档案管理发展趋势,同时对于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病历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医疗机构管理者和病历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病历档案管理规定,医务人员重视病历产生与运行过程,以及具体到每个病历档案管理员开展病历档案工作、科学管理病历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病历档案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的组成部分。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建立我国现代病历档案管理史上的第一家病案室,开启我国集中统一管理病历档案的新篇章。依据档案管理理论,将病历档案管理划分为实体管理与信息管理两个主要部分。病历档案管理的演进与发展一直是围绕着病历档案实体管理与信息管理开展相关工作。作者将病历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与病历档案管理相关的特定事件相结合,首次将1921年至今的近百年病历档案管理历史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历经百年的病历档案管理历史中,不变的是病历档案管理的客体,相对变化的病历档案管理的流程、内容和任务。管好病历档案、写好病历档案、建好病历档案和用好病历档案具有各自明确的病历档案管理内容,分别对应不同的管理阶段与管理模式。作者以病历档案管理内容的演进与发展为主线,结合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理论、档案管理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程管理理论、数据管理理论和档案模式管理理论,结合信息技术在病历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归纳出四个阶段对应的四类病历档案管理模式。论文主要对国内外病历档案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论证研究的必要性,以及阐述涉及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等。作者在厘定病历档案、病历档案管理和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概念的基础之上,明确病历档案管理模式定义,分析四个病历档案管理阶段的内容与病历档案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理论、档案管理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程管理理论、数据管理理论和档案模式管理理论等理论在各个章节中的具体应用。作者将1921年至1981年期间的病历档案管理历史时期确定为病历档案实体管理阶段,此阶段通过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供应等环节实现管好病历档案。建立病案室,医院实现对病历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为医院的医务人员可以提供病历档案实体。此阶段,病历档案管理的所有业务流程都是在病案室内进行。这一阶段病历档案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病历档案实体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管好病历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供应前后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实现管好病历档案的实体管理模式,主要是为医疗机构内部医疗业务、科学研究等提供实体利用服务,体现为病历档案的备查、备考和凭证作用。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无法对病历档案的形成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导致病历归档之后,发现病历档案内涵质量不高或存在缺陷时无法弥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强劲发展,医疗业务增长提速,病历档案数量快速增加,利用病历档案的频率与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1982年卫生部从国家层面第一次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和《全国省地市综合性医院病案管理工作基本要求》分别从医院管理和病历档案管理两个层次对病历档案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全国省地市综合性医院病案管理工作基本要求》,将全程管理的理念运用于病历档案管理。这便要求病历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在原有病历档案实体管理的基础之上,要走出病案室与临床业务部门进行交流、沟通,规划、指导、监督和协助医务人员写好病历。病历档案管理部门将病历档案管理职能前移到诊断治疗、检验检查和护理服务等病历运行阶段。病历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不再局限在病案室,工作流程需要在原有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供应的基础之上,超前到临床业务阶段,通过规划、指导、监督和协助等管理内容,控制病历的产生与运行,实现写好病历档案。写好病历档案纳入病历档案管理范畴,标志着病案档案管理正式进入全程管理模式阶段,规划、指导、监督和协助等成为病历档案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病历档案管理模式下,病历档案的利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医院之外的利用开始呈现上升趋势。2002年全国卫生信息化工作会议通过《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同年卫生部印发《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病历档案管理进入信息管理时代。病历档案信息管理借助于电子病历系统,成为深化卫生改革、卫生事业发展,以及病历档案管理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不仅病历档案数量增长加快,而且医疗、教学、科研和社会利用等都对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关注病历档案内涵为主的管理内容,但是仅关注全程管理病历档案已经不能适应新阶段的快速、及时响应病历档案信息需求;另外由于缺乏系统规划,以前所建的病历档案与医院信息系统之间,病历档案信息无法实时共享,形成了病历档案信息孤岛。病历档案管理的窘境,客观上需要病历档案管理部门寻求新的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改善病历档案信息孤岛现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建好病历档案,便成为病历档案管理工作的新任务。病历档案管理需要在原有模式基础上,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利用电子病历系统建好病历档案,可以为临床医疗服务、医院管理和社会各界快速、及时提供病历档案信息服务。同时,借助电子病历系统,采集、组织、存储、传递和利用病历档案信息,实现建好病历档案的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可以提高运行病历内涵质量,提高归档病历档案的管理效率,既可以满足病历档案实体管理要求又可以实现病历档案全程管理需求。随着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如何“用好病历档案”便成为病历档案管理部门需要解答的新问题。健康管理要求病历档案跨医疗机构共享,为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利用病历档案的主体将不再局限于一个医疗机构、一个病人,而是需要将病历档案信息纳入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与公共卫生机构协同共建共享病历档案,产生的病历档案信息服务于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病历档案的形式也不断拓展,由文本向图形、影像、音频、视频、多媒体、传感信号,从单系统数据向大数据转换,并且出现从一个医疗机构向多个医疗机构转换,从医疗机构向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协同转换;病历档案数据为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提供信息服务。通过病历档案数据生产和挖掘,服务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给病历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内容。病历档案数据不断丰富,病历档案管理精细至数据层面,病历档案数据管理的结果将会不断提升病历档案的知识价值。病历档案数据管理一方面会将管理的对象向组成病历档案信息的数据转移;另一方面会提升病历档案管理结果的价值,通过病历档案知识生产,充分挖掘病历档案的价值。作者对近百年的病历档案管理历史进行系统梳理,明确提出,可以依据典型事件划分病历档案管理阶段,且各个阶段对应不同的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每个病历档案管理发展阶段具有明确的管理内容。基于病历档案管理二元性特点,在理出管好、写好、建好、用好这一发展主线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病历档案管理的空间范围逐渐扩大、作用越来越大,流程更加复杂,由实体管理不断向信息管理演进与发展的规律。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的内在发展动力是不断满足病历档案信息需求。作者关于病历档案管理演进与发展研究的成果,对于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和病历档案管理员掌握病历档案发展规律具有指导意义。

曾莉[6](2016)在《统计病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医疗卫生统计病案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医院的评审内容不断细化,传统的统计病案系统日益不能满足医疗机构需求管理的需要。文章针对传统的统计病案管理系统的现状,提出统计病案管理系统新的设想及相关要求,为统计病案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做好前期的设计与规划提供参考。论文设计了统计病案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其主要功能包括日志录入、日志查询、病案录入、病案查询、归档及借阅、数据上传、系统管理。本文在分析过程中着重点研究了利用C/S框架、稳定安全的大型数据库来实现了系统的统计报表体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为适应广东省卫生统计及上级部门数据上报工作,对统计病案管理系统进行了一些改进并开发了上报卫生统计数据的接口,实现方式主要通过拖拉拽首页项目到模板里的方式产出上级部门要求的格式,支持DBF、excel、zip。实现一处采集多处利用,减少统计人员的工作量。此外,卫生行政部门越来越重视住院病人的病种情况,除了常规的统计指标,还有许多未知的指标,因此提供一个可自定义指标的功能势在必得。本文首先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现状,然后接着介绍系统使用的技术;根据软件工程设计的思路,从需求分析到概要设计再到详细设计,最后是测试和运行。利用统一建模语言对统计病案系统做出了功能分析,绘制出相关模块的用例图,确立业务需求、功能需求、数据库相关方面的模型。最后介绍系统的实现及部分核心代码,分析研究系统的维护方案及安全策略,并结合运行情况和测试情况对系统进一步的完善提出建议。

李阳,许培扬[7](2013)在《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病案管理现状研究》文中指出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病案管理研究"相关文献从发表年份、标题、关键词等角度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对国内病案管理研究现状进行全面地归纳,包括病案管理人员结构配置、病案管理系统发展趋势、病案质量管理及电子病案发展情况等,进而为相关决策人员及科研人员提供支撑。

沃红梅[8](2013)在《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文中指出医学统计学是统计学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生物医学资料的设计、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由于生物体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人类机体的反应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表现千差万别,所以需要运用统计方法来探讨其规律。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中国医学统计学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开始逐渐发展。1948年,《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一书出版,标志着医学统计学学科在我国开始建立。解放前,医学统计学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医学统计学得到了快速发展。迄今,医学统计学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已历经六十余年,但关于其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却尚不充分,鲜有医学统计学系统的史学研究发表。因此,归纳总结医学统计学发展的史学资料,对于反映我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建国后医学统计学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一是学科发展概况;二是中国卫生统计学会建设;三是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四是学科发展中的主要人物介绍。本研究通过专家访谈和对现有文献的梳理解读,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医学统计学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对学科发展进程的概述,反映出我国医学统计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对于中国卫生统计学会成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研究,从侧面反映中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国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的历史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中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的进程。最后,我们将中国医学统计学工作者划分成四代人,按照出生时间的顺序,重点介绍了第一代、第二代人中的代表人物。与以往仅有的一些文献相比,本研究在学会、教材和人物方面,具有更为详尽和系统总结的特点。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梳理,让后人了解中国医学统计学的历史,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的医学统计学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王平根,代丽萍,罗文龙,高允锁,王小虹,于华,何彦如,周丽清[9](2011)在《一个省级区域化病案统计数据库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海南省区域化病案统计数据库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和技术规范。方法依托成熟的国际互联网技术,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与C/S(客户端/服务器)相结合的架构及三层结构(即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搭建全省范围内的一个以医疗机构常规病案统计为基础的区域化数据库平台。结果完成了本系统相关信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代码的整合与设计,实现了多渠道多方式原始数据采集整合转换传送功能模块、各类数据查询、报表生成、图表制作功能模块及数据分析预测功能模块的系统集成,建立了拥有200多万分病案首页记录的原始数据库,平台上应用的各级各类医院已达50多家。结论平台的建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化的医学信息资源共享,为我省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系统的建设、医疗保险支付医院的有效运行及区域化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

张仙清[10](2010)在《加强市级医疗机构卫生统计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去年下半年,笔者随湖南省卫生统计执法检查组,对全省卫生系统贯彻执行《统计法》和卫生统计调查制度情况进行了检查。利用工作之机,笔者同时对市级医疗机构卫生统计工作情况作了一些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就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希望得到同仁的指教。

二、“病案管理与卫生统计系统”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案管理与卫生统计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数据驱动决策的研究现状
        1.3.2 数据驱动医疗健康领域决策的研究现状
        1.3.3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研究现状
        1.3.4 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5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
    2.1 医院管理相关概念
        2.1.1 医院管理
        2.1.2 医院管理评价
        2.1.3 医院管理者
    2.2 决策支持相关理论
        2.2.1 西蒙决策理论
        2.2.2 数据驱动决策相关理论
    2.3 信息链理论
        2.3.1 信息链与信息技术
        2.3.2 “信息”上溯到“数据”带来的变化
        2.3.3 信息链视域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
    2.4 BASM模型
        2.4.1 BASM模型的产生
        2.4.2 BASM模型的研究现状
        2.4.3 基于BASM模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研究
    2.5 相关研究方法
        2.5.1 扎根理论
        2.5.2 结构方程模型
        2.5.3 决策树算法--CHAID
    2.6 相关应用场景
        2.6.1 医疗服务绩效
        2.6.2 DRG在医疗服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构建
    3.1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驱动过程模型
        3.1.1 数据驱动决策模式运行机制
        3.1.2 BASM的过程模型
        3.1.3 基于BASM过程模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构建
    3.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要素分析
        3.2.1 驱动要素
        3.2.2 需求要素
        3.2.3 支持要素
        3.2.4 要素间关系
    3.3 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中数据处理过程
        3.3.1 医疗数据存在的问题
        3.3.2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原则
        3.3.3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过程
    3.4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运行机制
        3.4.1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信息链转化过程
        3.4.2 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制定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问题与研究程序
        4.1.1 研究问题
        4.1.2 研究方法
        4.1.3 研究程序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对象选取
        4.2.2 资料收集
        4.2.3 信效度检验
    4.3 编码分析
        4.3.1 开放式编码
        4.3.2 主轴编码
        4.3.3 选择性编码
        4.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4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与阐释
        4.4.1 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
        4.4.2 影响因素分析
        4.4.3 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5.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变量选择与界定
        5.1.1 医疗数据质量维度
        5.1.2 信息技术维度
        5.1.3 医院组织管理维度
        5.1.4 管理者信息素养维度
        5.1.5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维度
    5.2 相关研究假设
        5.2.1 医疗数据质量
        5.2.2 信息技术
        5.2.3 医院组织管理
        5.2.4 管理者信息素养
    5.3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问卷修正
    5.4 数据获取与统计分析
        5.4.1 研究对象
        5.4.2 样本量的选择
        5.4.3 信度分析
        5.4.4 样本分布
        5.4.5 样本数据相关性
    5.5 效度分析
        5.5.1 探索性因子分析
        5.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6 基于结构方程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检验修正
        5.6.1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5.6.2 模型基本适配评估
        5.6.3 假设检验的结果
    5.7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5.7.1 影响因素强度分析
        5.7.2 医疗数据质量对信息技术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3 信息技术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4 医院组织管理对医疗数据质量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5 医院组织管理对管理者信息素养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6 医院组织管理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7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医疗数据质量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8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9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研究
    6.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构建
    6.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机制
        6.2.1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目标
        6.2.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特征
        6.2.3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过程
    6.3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6.3.1 医疗数据质量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6.3.2 信息技术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6.3.3 医院组织管理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6.3.4 管理人员素养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6.4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对医院管理的提升策略
        6.4.1 提升医疗数据质量
        6.4.2 发挥信息技术使能作用
        6.4.3 发挥医院组织管理支持作用
        6.4.4 提高管理人员信息素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实证研究
    7.1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7.2 原发性肺癌患者的DRGS分组
        7.2.1 数据基础
        7.2.2 数据纳入
        7.2.3 术语映射
        7.2.4 DRGs分组结果对比
    7.3 基于DRGS细分组的医疗服务绩效评估
        7.3.1 基于决策树的原发性肺癌患者DRGs细分组模型
        7.3.2 基于DRGs细分组的医疗服务绩效评估指标
        7.3.3 医生医疗服务绩效指标统计结果
        7.3.4 科室医疗服务绩效指标统计结果
    7.4 讨论
        7.4.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
        7.4.2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创新
    8.1 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病案组DRGS分组情况
附录2 医生组DRGS分组情况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与致谢

(2)基层卫生机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三省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5.1 卫生统计数据
        1.5.2 统计数据质量
        1.5.3 系统理论
        1.5.4 控制理论
        1.5.5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研究法
        2.1.2 专家咨询法
        2.1.3 现场调查
    2.2 资料处理
    2.3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三省统计报表报送概况
        3.1.1 报表报送流程
        3.1.2 报表数量与类别
        3.1.3 填报说明
        3.1.4 报送频率
        3.1.5 报送方式
        3.1.6 信息系统数量与级别
    3.2 三省统计报表报送存在的问题
        3.2.1 重复、交叉进行数据采集,报表种类繁多
        3.2.2 指标设计不合理,解释不明确
        3.2.3 过于强调时效性,审核环节欠缺
        3.2.4 数据采集的信息化、自动化欠缺
        3.2.5 信息烟囱、信息孤岛问题突出,基础数据共享难
        3.2.6 信息系统功能质量差,源头数据不完整
4 讨论
    4.1 三省统计报表的数据质量问题
        4.1.1 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填报负担重
        4.1.2 数据可解释性与可比性不足
        4.1.3 数据准确性不够
        4.1.4 数据可获得性不高
    4.2 影响数据质量问题的因素分析
        4.2.1 统计环境因素
        4.2.2 信息化因素
        4.2.3 体制因素
        4.2.4 制度因素
        4.2.5 质量控制因素
5 建议
    5.1 前提条件方面的质量控制
        5.1.1 营造良好的统计生态环境
        5.1.2 规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5.2 事前阶段的质量控制
        5.2.1 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
        5.2.2 完善统计调查制度
    5.3 事中阶段的质量控制
        5.3.1 改进数据采集的方式方法
        5.3.2 制定严密的审核流程
    5.4 事后阶段的质量控制
        5.4.1 创新数据质量评估方法
6 结论
7 创新与不足
    7.1 创新
    7.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文献综述 卫生统计数据质量与控制方法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3)DRG背景下循环系统ICD编码逻辑校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及创新
    3 研究目标
    4 研究框架
第一节 研究基础与理论依据
    1 疾病命名
    2 国际疾病分类
    3 手术操作分类
    4 病案信息学
    5 循环系统相关知识
    6 本节小结
第二节 诊断名称与疾病编码的校验
    1 构建层级词汇库
    2 诊断名称与疾病编码的校验规则
    3 本节小结
第三节 循环系统ICD编码逻辑规则
    1 疾病编码逻辑规则
    2 手术操作编码逻辑规则
    3 本节小结
第四节 基于编码逻辑校验的计算机辅助智能纠错系统
    1 需求分析
    2 功能分析
    3 流程分析
    4 效果评价
    5 本节小结
第五节 成果与展望
    1 研究成果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卫生信息人才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专家组成员
        2.1.2 访谈对象
        2.1.3 问卷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分析法
        2.2.2 专家咨询法
        2.2.3 行为事件访谈法
        2.2.4 问卷调查法
        2.2.5“洋葱模型”构建法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卫生信息人才岗位胜任力特征词典
        3.1.1 专家组基本情况
        3.1.2 专家的权威程度
        3.1.3 构建卫生信息人才岗位胜任特征词典
        3.1.4 卫生信息人才岗位胜任特征词典
    3.2 行为事件访谈结果
        3.2.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3.2.2 访谈字数与访谈时长分析
        3.2.3 编码信度检验
        3.2.4 绩优组和普通组的胜任力特征分析
    3.3 问卷调查结果
        3.3.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3.2 问卷各条目重要性得分
        3.3.3 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3.3.4“洋葱模型”构建
4 讨论
    4.1“洋葱模型”中心层
    4.2“洋葱模型”次外层
    4.3“洋葱模型”最外层
    4.4“洋葱模型”的应用价值
    4.5 对目前卫生信息人才培养的启示
    4.6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1 卫生信息人才岗位胜任特征初步词典(35 个特征)
    2 卫生信息人才岗位胜任特征词典(28 个特征)
    3 访谈知情同意书
    4 行为事件访谈提纲
    5 卫生信息人才岗位胜任力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5)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病历档案
        2.1.2 病历档案管理
        2.1.3 病历档案管理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档案管理理论
        2.2.2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2.2.3 全程管理理论
        2.2.4 数据管理理论
        2.2.5 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理论
        2.2.6 档案管理模式理论
第三章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1921-1981)
    3.1 建立病案室标志进入病历档案实体管理阶段
    3.2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3.2.1 收集
        3.2.2 整理
        3.2.3 鉴定
        3.2.4 保管
        3.2.5 供应
    3.3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分析
        3.3.1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定义
        3.3.2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特点
        3.3.3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不足
    3.4 本章结语
第四章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1982-2001)
    4.1 两个文件标志进入病历档案全程管理阶段
    4.2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4.2.1 规划
        4.2.2 指导
        4.2.3 监督
        4.2.4 协助
    4.3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分析
        4.3.1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定义
        4.3.2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特点
        4.3.3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不足
    4.4 本章结语
第五章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2002-2015)
    5.1 一个纲要标志进入病历档案信息管理阶段
        5.1.1 《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要求建好电子病历系统
        5.1.2 电子病历系统的四个发展阶段
        5.1.3 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库的类型
        5.1.4 建设电子病历系统的目标与任务
        5.1.5 电子病历系统的三类功能
        5.1.6 电子病历系统应具备的条件
        5.1.7 病历档案信息化管理带来的变革
    5.2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5.2.1 采集
        5.2.2 组织
        5.2.3 存储
        5.2.4 传递
        5.2.5 利用
    5.3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分析
        5.3.1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定义
        5.3.2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特点
        5.3.3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不足
    5.4 本章结语
第六章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2016—)
    6.1 进入病历档案数据管理阶段的两个标志性事件
    6.2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6.2.1 数据生产
        6.2.2 数据挖掘
    6.3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的分析
        6.3.1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的定义
        6.3.2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的特点
    6.4 本章结语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病历档案信息需求与信息技术驱动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
        7.1.2 随着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病历档案管理内容不断丰富
        7.1.3 随着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病历档案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7.2 研究贡献
    7.3 研究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研究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6)统计病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项目建设目标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系统环境及相关技术
    2.1 系统环境介绍
    2.2 相关技术
        2.2.1 EJB3技术
        2.2.2 RCP技术
        2.2.3 Jasperreports报表制作工具技术
        2.2.4 JAVA技术
        2.2.5 SQL SERVER技术
    2.3 本系统运行环境
        2.3.1 服务器端
        2.3.2 客户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统计病案系统需求分析
    3.1 统计病案系统需求概述
        3.1.1 需求分析
        3.1.2 设计目标
    3.2 系统用例分析
        3.2.1 系统角色
        3.2.2 系统管理用例模型
        3.2.3 病案录入员用例模型
        3.2.4 查询用户用例模型
        3.2.5 报表统计员用例模型
    3.3 性能需求
    3.4 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统计病案系统概要设计
    4.1 统计病案系统框架设计
        4.1.1 系统总体架构
        4.1.2 业务流程
    4.2 接口设计
        4.2.1 用户接口
        4.2.2 外部接口
        4.2.3 内部接口
    4.3 功能模块设计
        4.3.1 日志录入
        4.3.2 日志查询
        4.3.3 报表统计
        4.3.4 病案录入
        4.3.5 病案查询
        4.3.6 归档及借阅
        4.3.7 数据上传
        4.3.8 系统管理
        4.3.9 功能与程序间的关系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E-R设计
        4.4.2 数据字典设计
        4.4.3 数据库逻辑图设计
        4.4.4 数据库连接文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统计病案系统的详细设计
    5.1 总体设计
    5.2 日志录入详细设计
    5.3 日志查询详细设计
    5.4 报表统计详细设计
    5.5 数据上传详细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统计病案系统测试与运行
    6.1 登陆界面
    6.2 系统测试与效果
        6.2.1 系统测试方案
        6.2.2 登录测试
        6.2.3 日志录入
        6.2.4 日志查询
        6.2.5 报表统计
        6.2.6 数据上报
        6.2.7 用户测试
    6.3 系统维护
        6.3.1 客户端
        6.3.2 服务端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建国后医学统计学学科建设进展回顾
    1、课程结构与专业建设
    2、教材建设
    3、师资队伍建设
    4、研究生培养
    5、科研工作
    6、学术交流
    7、小结
第二部分 对卫生统计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学会——记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原中国卫生统计学会)
    1、初创时期(1984-1997年)
    2、发展时期(1998年至今)
    3、小结
第三部分 建国后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回顾
    1、郭祖超教授的《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
    2、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卫生统计学相关教材
    3、卫生部统编教材《卫生统计学》
    4、改革开放后迄今其他一些教材
    5、小结
第四部分 对医学统计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1、第一代人物
        袁贻瑾
        许世瑾
        李光荫
        薛仲三
        郭祖超
        祝绍琪
        高润泉
        倪江林
        郑戈
        杨纪柯
    2、第二代人物
        田凤调
        杨树勤
        李天霖
        张照寰
        杨建伯
        周有尚
        史秉璋
        丁道芳
        陆守曾
        顾杏元
        金丕焕
        杜养志
        王均乐
        杨瑞璋
        戴旭东
        高玉堂
        王仁安
        何大卫
        余松林
        周燕荣
        陈启光
        方积乾
        苏炳华
        孙振球
    3 、小结
第五部分 总结
    1、学科建设
    2、人才培养
    3、校际合作
    4、一点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目录
中国统计发展简史(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一个省级区域化病案统计数据库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背景
技术路线
系统架构
    1.基本架构
        (1) 系统采用B/S (浏览器/服务器) 与C/S (客户端/服务器) 相结合的方式。
        (2) 系统采用三层结构。
        (3) 网络拓扑图
    2.开发环境与应用环境
        (1) 开发环境
        (2) 应用环境
    3. 标准代码
    4. 数据表设计
    5. 系统功能
系统特色
    1.创立了一个省级共享的公共数据库平台。
    2.本系统采用了B/S与C/S相结合的架构。
    3.本系统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原始数据采集方式。
    4.本系统采用了三层结构。
    5.本系统对各医疗机构的历史数据进行了很好的整理和对接。
    6. 本系统具有充分的扩展功能。

四、“病案管理与卫生统计系统”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D]. 李茵.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层卫生机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三省的调查分析[D]. 南雪梅. 安徽医科大学, 2021
  • [3]DRG背景下循环系统ICD编码逻辑校验研究[D]. 万映利.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4]卫生信息人才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D]. 徐鑫蕊. 中国医科大学, 2019
  • [5]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研究[D]. 何小菁. 南京大学, 2018(04)
  • [6]统计病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曾莉.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7]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病案管理现状研究[J]. 李阳,许培扬.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3(10)
  • [8]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D]. 沃红梅. 南京医科大学, 2013(02)
  • [9]一个省级区域化病案统计数据库系统的研究[J]. 王平根,代丽萍,罗文龙,高允锁,王小虹,于华,何彦如,周丽清. 中国卫生统计, 2011(03)
  • [10]加强市级医疗机构卫生统计工作[A]. 张仙清. 湖南省卫生经济与信息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第一次学术年会专辑, 2010

标签:;  ;  ;  ;  ;  

开发“病历管理与健康统计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