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体验系统的认识论分析

审美体验系统的认识论分析

一、审美经验系统的知识论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谱曼[1](2021)在《康德的自然概念及其自然美学奠基》文中研究说明一、康德自然观念的形成人们对康德自然美学的解释,主要奠基于对康德自然概念的理解。这种理解,主要呈现为两种对立的倾向。一种倾向是将康德的"自然概念"理解为单纯的日常生活游戏或审美意义上的自然。这样,风霜雨雪,花草虫鱼,江河湖海,山林草地,就构成了纯粹意义上的自然美。另一种倾向则是从多元意义上理解康德的"自然概念",即从科学认知意义上理解自然、从世界生成演化意义上理解自然、从纯粹感性自由意义上理解自然。(1)显然,这两种理解方式都有道理,但是,

马甜甜[2](2021)在《波兰尼“内居”概念的美学阐释》文中研究说明迈克尔·波兰尼通过“意会知识论”证明了“主观”与“客观”本不应分立,并借用“内居”概念论证了克服二者对立的可能性。这能够为解决美学研究中“美在主观还是客观”的问题提供思考。目前对波兰尼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意会知识论”在哲学观念变革方面的影响,也有部分研究者借助“意会知识论”来解释本学科领域的问题,尚未有学者以“内居”概念为核心展开美学研究。本文梳理并分析了“内居”概念及其所关涉的内容,阐释了“内居”概念的美学内涵及意义。论文主体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波兰尼提出“内居”概念的背景:一是波兰尼对客观主义知识理想的反驳,他认为客观主义知识理想将个人因素完全排除在知识之外,损害了知识本身和人类基本情感,是一个虚妄的设想;二是波兰尼对人类知识理想的重新建构,他用“个人知识”这一看似矛盾的概念来为“知识的产生离不开个人因素的参与”作辩护,证明了不存在完全脱离了个人的、永恒的、普遍适用的“知识”,知识必然是个人性的;三是波兰尼对“意会思想”的阐发,他指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我们“内居”于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意会的。第二部分阐述“内居”概念的构成,将波兰尼语境下的“内居”归纳为三种含义:一是表示一种认知方式:“内居于”,其动力来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知热情,实现途径是身体感觉的延伸;二是意指一项活动:“内居活动”,这项活动普遍存在于个体的生命过程中,“内居活动”包括“我-它、我-你、我-我”三个阶段,“我-我”阶段时,个人和事物之间消除了隔阂,达到深入交流的状态;三是描述意会认知的根本属性:“内居性”,意会认知是个人全情投入,用身体“内居于”事物的方式来促成心灵领悟事物意义的体验活动。第三部分对“内居”的一个重要层面—最高程度的“内居”—进行美学层面的阐释,认为最高程度的“内居”就是蕴含了审美情感的审美式“内居”,是个人“内居于”周围世界,产生审美关系、进行情感交流后达到高度融合、获得审美体验的“内居活动”。具体阐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审美式“内居”具备三个要素:过往经验的参与、情感与理智的平衡、意义的生成;二是审美式“内居”具有不可逆性、体验性、创造性三个突出特性;三是审美式“内居”可以沟通科学与审美,当科学家“内居于”科学活动的程度到达最高峰值,即审美式地“内居于”科学活动时,他就获得了美感体验,将科学认识活动转变为个人审美活动,科学走向了审美。第四部分分析“内居”概念的美学意义,从美学发展史的角度说明“内居”概念是对人类感性能力的肯定,是对学科奠基人维柯所主张的“诗性智慧”的发扬,也是对学科创立者鲍姆嘉通所界定的“美学是一门感性科学”这一学科定位的力证。

胡勇[3](2021)在《底层生存:农村职校生的生活叙事》文中研究表明

邓波,韩茜,杨凡[4](2020)在《荷兰学派人工物理论的困境与突破——人工物分析“形态”维度的现象学拓展》文中研究说明荷兰学派的人工物理论是对当代技术哲学、工程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其"功能"与"结构"之间的"逻辑鸿沟"以及由此导致的"心物二元论"等问题使得该理论面临困境。突破这些困境的出路在于转向现象学,荷兰学派仅从"结构"和"功能"概念对人工物进行逻辑分析是不够的,必须增加"形态"维度的现象学分析,本文进而提出从"结构"、"功能"和"形态"三个维度去建构现象学的人工物理论。

黄鑫蕊[5](2020)在《工程决策的知识论研究》文中指出在传统知识论观点的指导下,工程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工程知识自然就是科学技术知识的运用。这样理解的工程知识当然不会把工程决策的当做自己的知识内容,往往把工程决策理解为管理、经济的问题,不把它看作是工程知识的生产与运作活动。从现实上讲,现代工程建设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规模巨大,其建造的人工物的运行对社会经济、物质文化、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等都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一旦做出错误的工程决策,往往可能带来后患无穷的后果,给社会、自然、人类自身造成危害。因此,现代工程决策绝不是决策者“拍脑袋”就能完成的事。常言说,决策要科学化和民主化,所谓科学化,就是决策要经过严密的、科学的论证;所谓民主化,就是要吸收各方的意见,综合考量进行决策。工程决策的论证就更加复杂和严密,必须通过各类知识的运作为基础,才有可能做到接近科学的决策。工程决策的民主化,涉及工程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可能受工程人工物未来运行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公众等的意见与诉求,经过争论、博弈、说服、协商,最终形成工程决策,进行博弈的相关依据往往是建立在对相关知识进行的运作和论证上。因此,无论从现实上或理论上讲,工程决策知识都是工程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工程知识研究兴起的背景下,以存在论和实践论为视角对工程实践活动全周期中工程决策知识的建构与运作进行价值维度、事实维度的分析。工程决策作为工程活动系统结构与全周期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关系到工程能否立项、工程实践活动能否继续开展的起点。在批判地借鉴和拓展荷兰学派人工物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工程人工物功能和形态的意向性分析,以此达到并明确工程决策的具体目标,使决策成果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意向性需求。工程决策本质上就是在工程决策知识的指导下,通过对人工物的功能和形态的知识生成与运作,从价值维度、事实维度等层面进行综合集成的复杂社会建构活动,充分表现了工程决策知识多学科交叉、多维度知识构建的特征。

杨凡[6](2020)在《试论荷兰学派人工物理论及对其“形态”维度的拓展》文中研究说明哲学史上认真严肃地讨论技术的哲学家并不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仅有所涉及。除了对工匠的蔑视,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大概还在于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的研究对象------人工物的存在论/本体论一直没有建立起来。20世纪技术哲学的发展路径可分为“人文的技术哲学”和“工程的技术哲学”两支,虽推动了技术哲学的发展,但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仍没有实质性突破。20世纪90年代,欧美技术哲学界提出了“经验转向”,即专注于人工物本身和技术本身的研究。荷兰学派提出技术人工物本体论是结构和功能双重属性理论,然而,他们自己的研究发现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逻辑鸿沟”,即不能相互推论且没有一一对应的内在逻辑关系。但现实中,人工物的结构和功能却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我们不得不批判地审视荷兰学派。以分析哲学为根本立场的荷兰学派要构建的人工物本体论,仍然是以“存在者”为对象的传统本体论,人工物被视为“现成的存在者”。实际上,任何人工物都是在人类实际活动中构造和生产的“生成之物”,应该从存在本身(动词)而不是从存在者(名词)来理解人工物的“存在”。故此,本文转向马克思实践哲学立场和现象学的视域,探讨在工程实践中的人工物如何从概念型、知识型变为物理型,然后运行使用直至废弃,这样的“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当站在如此的立场和视域来分析人工物的产生和变化时,我们发现仅从荷兰学派的“结构”和“功能”概念进行分析是不够的,必须增加“形态”维度的分析。笔者从现象学分析和设计史研究两方面论证了增加“形态”维度必要性。如此一来,人工物的“结构”、“功能”和“形态”不再是理论哲学的概念和维度,而是实践哲学的存在和分析维度。人工物将在这三个维度中去生成、去存在、去灭亡,并在此在-在世的结构中起着居间调节作用,构筑着人与世界的存在,由此构建出人工物的存在论。

张海燕,隆园[7](2017)在《牟宗三论圆善概念:一种比较的分析》文中认为牟宗三对圆善概念的分析依照这样的思路展开:首先赞同康德德福统一的义理,指出其实现方式的不足,接着借助儒家"道德良知"的涵盖性和动态性,证明圆善不是一个先验的假设而是当下的呈现。圆善概念由道德与幸福两个层面组成,其实现方式依靠无限智心的主导而落实为主体的道德实践。王龙谿描述的四无状态是圆善的理想表现,它同时也是一种真善美合一的人生体悟境界。

李晓红[8](2016)在《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思想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遵循哲学思考的三大逻辑方式: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从原点叩问,质疑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政治论,并批判其认识论的片面性。鲜明的提出高等教育哲学生命论的观点,摸清并回答“底”的问题。“认识论”关注的是大学对自由知识、自由学术以及自由教育的本性追求;最后回到大学实践中考察。张楚廷立足于长期的大学管理、教学、研究实践,从目标管理论、目的论、改革论几方面讨论了大学的微观和宏观的管理及改革期许。张楚廷从人出发,以人的哲学来关照人的教育,提出教育起源于人,人的特性决定教育的特性等观点。大学所具有的类人性的是其能够自我生成、自我生长的的哲学基础。大学所秉持的人的特性,是大学的保守与超越的价值所在也是保障大学发展和解放的关键。整个高等教育哲学,以生命论为逻辑点,探讨着大学的生成论、保守论、超越论、自由论以及大学的哲学论,并最终回到人以及人的发展这一根本上来,成为一个不断自我完成的哲学体系。人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没有人的自觉、没有人的一切特性,就不能体现出教育的自觉与特性。实践是建立在真正的思想的自觉和反思不息的基础上的,唯有如此,思想才会永无止境获得永恒。张楚廷的大学是什么?大学做什么?是对于大学的思想的思想,是对大学根本之考察。为中国大学的结症寻到病根。这为中国当下的大学教育理论的构建和解决大学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材料,也为教育的今天与未来的改革指明方向。

高杉[9](2015)在《从《建筑十书》探析西方古代工程知识及思维方式》文中研究说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以建筑为核心的西方古代百科全书。除了材料、结构、机械、测量、数学、几何、天文等科技性内容外,还有一半以上的内容广泛涉及哲学、历史、文献学、音乐学、造型艺术等人文学科。从文艺复兴至今,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可谓绵延不绝,有人甚至认为,一部西方建筑史就是一部《建筑十书》的接受史。但是,这种包容庞杂学科的“百科全书”在整体上究竟呈现为什么形态、性质的知识体系?进而其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智慧与思维方式?至今仍然缺少哲学认识论与知识论视域的深入研究。本课题以当代工程哲学提出的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为逻辑起点,以工程造物实践行动的结构与过程为对象,从该结构与过程所涉及的支撑人工物建造的智力资源的综合集成来界定工程知识,以此形成工程造物实践知识论的基本视域。在该视域下,通过对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文本的解读,力图对其呈现的知识体系从内容上、形态上以及性质上加以分析,进而对其背后蕴含的工程智慧与思维方式进行探讨,从而揭示其“百科全书”式庞杂体系所暗含的内在有机结构,并对维特鲁威的建筑理论体系及其思维方式给予新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建筑十书》作为西方古代工程知识对西方建筑发展的影响与当代意义,以及对我国当代建筑工程界的启示。

侯振武[10](2015)在《哈贝马斯交往合理性理论研究》文中指出面对现代多元合理性的纷乱局面以及认知-工具合理性的片面扩展所造成的种种现代性危机,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合理性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极富影响力,而且对之也存在诸多争议。本文认为,在当前的合理性状况中,作为一种现代的实践合理性,交往合理性起到的是“枢纽性发动机”的作用,即一方面是不同合理性相互联结的中介,另一方面又为不同合理性之间良性互动提供了动力、内容。为证明此论点,本文将结合交往合理性理论的历史背景,以交往合理性自身结构为基础,重点阐发它同道德-实践、审美-表现和认知-工具这三种基本合理性之关系,以明晰它如何在现代合理性谱系中发挥作用,并于最后对该理论做一总结性评判。据此,本文主要思路如下。首先,探讨西方理性观念发展史。第一,古希腊至近代前康德时期理性观变化,这围绕着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逐渐主题化展开。第二,德国实践理性传统中的双重化道路,即作为统一基础的、一般的实践理性与狭义的实践理性,这是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为理性统一问题所提供的理论资源。第三,在现代合理性话语背景下,关于理性及其统一问题的讨论出现了新的特征,即在合理性研究中,出现了转向后形而上学的哲学与关注合理化问题的社会学。第四,简要描述哈贝马斯所提供的新可能性:主体间性范式与交往合理性理论。其次,从元理论、方法论与理论-现实三个层面出发,结合哲学意义与社会学意义,探讨交往合理性的内在结构。元理论层面:哲学意义上,交往合理性是不放弃整体性关联的、同时反对基础主义的语言学转向后的程序合理性;在社会学意义上则是,与形式的世界概念相关联的交往行为中的合理性,其特征为有效性的兑现或可辩护性,并以达成沟通与共识为取向。方法论层面:哲学意义上,作为示范者与解释者的哲学的合理性;社会学意义上,既是社会学的意义理解问题的合理性、也是交往行为者关于行为意义之解释的合理性。理论-现实关系层面:哲学意义上,对理论与实践关系做出重新规定的、以解放为兴趣的批判的合理性;社会学意义上,随着生活世界结构分化而产生的、将生活世界殖民化主题化,并试图克服这种病态的合理化。再次,依然从元理论、方法论与理论-现实三个层面出发,分别阐述交往合理性同三种基本合理性的关系。一是交往合理性与道德-实践合理性的关系。针对后者中出现的混乱现象以及合法领地被侵蚀的状况,前者为后者的恢复重建提供了恰当的空间与动力;同时,根据哈贝马斯所继承的德国实践理性传统,后者是前者的主要实现通道,而这又为生活世界殖民化状态的消除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突破口和措施。这一关系具体体现在道德-伦理、法律-政治和宗教三个领域中。二是交往合理性与审美-表现合理性的关系。针对审美-表现合理性对自身定位不清的问题,交往合理性纠正其对自身的定位,使之能够真正发挥其解放潜能,从而在现代性进程中、特别是在生活世界重建中与之合作。三是,交往合理性与认知-工具合理性的关系。针对认知-工具合理性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交往合理性将之限制在合理范围内,并引导它与其它合理性实现良性互动,从而使系统在克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状态的过程中做好准备。最后,根据前文论述,对交往合理性理论做总结性评判。在回顾交往合理性理论逻辑的总体逻辑之后,从元理论、方法论与理论-现实这三个层面,展开对交往合理性理论得失的具体分析。理论之得包括,重新规定了实践合理性,更新了批判理论的方法,重构了现代多元合理性关系。理论之失包括,对认识论及相关问题的削弱,对内在批判道路的遮蔽,理论掌握现实时遭遇困境。

二、审美经验系统的知识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审美经验系统的知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康德的自然概念及其自然美学奠基(论文提纲范文)

一、康德自然观念的形成
二、自然的形而上学根据
三、自然界与自然美的解释
四、自然的德性与自然美学

(2)波兰尼“内居”概念的美学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文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波兰尼提出“内居”概念的背景
    第一节 对客观主义知识理想的反驳
    第二节 对知识理想的重新建构
    第三节 对“意会思想”的阐发
第二章 “内居”概念的构成
    第一节 表示一种认知方式:“内居于”
        一、“内居于”的动力来源:求知热情
        二、“内居于”的实现途径:感觉延伸
    第二节 意指一项活动:“内居活动”
        一、“内居活动”的普遍性
        二、“内居活动”的三个阶段
    第三节 描述意会认知的特点:“内居性”
第三章 审美式“内居”
    第一节 审美式“内居”的三个要素
        一、过往经验的参与
        二、情感与理智的平衡
        三、意义的生成
    第二节 审美式“内居”的特性
        一、不可逆性
        二、体验性
        三、创造性
    第三节 “审美式内居”沟通科学与审美
        一、科学与审美的分裂
        二、科学与审美的沟通何以可能
        三、审美式“内居”如何沟通科学与审美
第四章 “内居”概念的美学意义
    第一节 对人类感性能力的肯定
    第二节 “内居”对维柯“诗性智慧”的发扬
    第三节 “内居”对鲍姆嘉通“Aesthetica”的力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荷兰学派人工物理论的困境与突破——人工物分析“形态”维度的现象学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荷兰学派人工物理论的历史贡献与问题
二、荷兰学派人工物理论的困境分析
    1.分析哲学和实在论立场的困境
    2.认识论/知识论的困境
    3.本体论/存在论困境
    4.解释范围过于狭窄的困境
    5.意义缺失的困境
三、荷兰学派人工物理论的现象学突破
    1.分析起点的突破
    2.分析路径的突破
    3.分析范围的突破
    4.分析方法的突破
四、人工物分析“形态”维度的现象学拓展
    1.形态学的启示
    2.设计史的证明
    3.建构功能、形态、结构三维分析的现象学人工物理论

(5)工程决策的知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对决策问题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之处
2 工程知识论与工程决策知识
    2.1 工程知识论的兴起与工程决策知识论研究
    2.2 从存在论视角分析工程决策知识
    2.3 从实践论角度分析工程决策知识
    2.4 工程决策活动的基本模型
    2.5 工程决策的知识生成与运作
3 工程决策知识的价值与事实维度
    3.1 以人工物功能和形态为价值目标的工程决策知识建构
    3.2 合意性与人工物的功能和形态分析
    3.3 正当性与人工物的功能和形态分析
    3.4 可能性与人工物结构的科学和技术分析
    3.5 可行性与人工物建造的经济和生态分析
4 工程决策知识综合集成的知识建构分析
    4.1 工程决策主体的构成及其知识结构分析
    4.2 工程决策发生的内部情境分析
    4.3 主体间知识及利益差异带来的冲突
    4.4 主体间通过博弈与均衡生成工程决策知识
    4.5 “专家智慧”与异质性知识的综合集成
    4.6 工程决策知识的修辞与评价
5 工程决策知识生成的社会建构分析
    5.1 工程决策知生成的社会性与外部情境性分析
    5.2 工程的溢出价值及其社会效应的争论与评估
    5.3 工程的溢出价值及其自然效应的评估与争论
    5.4 工程决策的民主化与“公众参与”工程决策知识生成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情况

(6)试论荷兰学派人工物理论及对其“形态”维度的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2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2.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与工程哲学研究的兴起
    2.1 传统技术哲学研究的两条径路
    2.2 美国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与技术的现象学分析
    2.3 欧洲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与打开技术黑箱
    2.4 当代工程哲学的兴起与人工物分析的工程转向
3.荷兰学派关于人工物的分析
    3.1 人工物功能与结构双重分析思想的来源
    3.2 人工物的结构分析
    3.3 人工物的功能分析
    3.4 人工物功能与结构关系的分析
4.对荷兰学派人工物分析的质疑与批判
    4.1 人工物功能与结构关系的“疑难”
    4.2 国外学者对功能与结构二元分析的质疑
    4.3 国内学者对功能和结构二元分析的质疑
    4.4 对上述质疑的思考和再批判
5.人工物分析的形态维度
    5.1 形态学的源流梳理
    5.2 形态学分析的主导思想
    5.3 将“形态”维度引入人工物分析的必要性
    5.4 从设计史看功能与形态的关系
    5.5 从设计史看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5.6 人工物功能、结构、形态的三维存在
6.“形态”维度对人工物分析的意义
    6.1 人工物的复杂性
    6.2 人工物的具身性
    6.3 人工物的文化审美性
    6.4 人工物的社会历史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二 :学术成果

(7)牟宗三论圆善概念:一种比较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圆善的构成:道德与幸福
二圆善的实现路径
三圆善表现:德福统一的“四无”状态
四圆善境界:真善美的合一
五结语

(8)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探析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思想之缘由
        (一) 国内首部《高等教育哲学》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 作为杰出的大学校长和教育思想家张楚廷是本土教育界成功的典范
        (三) 浓厚的张楚廷教育思想研习兴趣
    二、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思想文献综述
        (一) 关于张楚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二) 关于张楚廷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及研究思路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思想形成的历程
    一、为何弃理从文
    二、张楚廷学术人生
    三、如何走向高等教育哲学
第三章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本体叩问: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分析
        (一) 关于高等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的讨论
        (二) 对布鲁贝克政治论、认识论的反思与批判
        (三) 生命论作为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提出
        (四) 生命论作为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阐释
    二、知识追求: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知识论分析
        (一) 论大学的自由知识
        (二) 论大学的保守与超越
        (三) 自由教育
    三、实践反思: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的实践论分析
        (一) 大学的目的与使命
        (二) 大学变革与依法自治
        (三) 人的发展
第四章 智慧启迪: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启迪
    一、生命论是大学的理性基础
    二、自由是大学的生命源泉
    三、人的发展是大学的追求
    四、大学的最终理想是人的自由
附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9)从《建筑十书》探析西方古代工程知识及思维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本研究的思路
        1.3.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之处
2 当代工程知识论
    2.1 传统工程知识论的缺陷及当代新工程知识论的兴起
        2.1.1 传统工程知识论的实质及缺陷
        2.1.2 当代工程哲学背景下的新工程知识论
    2.2 作为工程造物实践智力资源的工程知识
        2.2.1 工程造物实践的结构与过程
        2.2.2 基于工程造物实践的工程知识界定
    2.3 工程知识的形态及特征
        2.3.1 工程知识的形态
        2.3.2 工程知识的特征
3《建筑十书》呈现的工程知识
    3.1 维特鲁威及其《建筑十书》的相关背景
    3.2《建筑十书》工程知识的重要构成要素
        3.2.1 维特鲁威“比例”思想研究
        3.2.2《建筑十书》中“柱式”概念研究
    3.3《建筑十书》呈现的工程知识特点
        3.3.1 作为“独立形态”的工程知识
        3.3.2“综合集成”的工程知识
        3.3.3 呈现“类型学”性质的工程知识
4《建筑十书》蕴含的工程思维
    4.1 以建筑师为主体的知识构造方式
    4.2“人文传统”与“技术革新”综合集成的智慧
    4.3 将工程建造嵌入文化、地域的场所精神
5《建筑十书》的后世影响及对中国之启示
    5.1《建筑十书》对于西方的影响
        5.1.1《建筑十书》对古代西方的影响
        5.1.2《建筑十书》在近现代西方的重大影响
    5.2《建筑十书》对于当今中国的启示
6 结论
    6.1 维特鲁威及其《建筑十书》的新评价
    6.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哈贝马斯交往合理性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本文的研究结构
第一章 交往合理性理论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从古代到近代: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关系的主题化
        1.1.1 古希腊时期:努斯-逻各斯的出现与融合
        1.1.2 中世纪时期:理性与意志的优先性之争
        1.1.3 近代前康德哲学时期:主体理性的提升
    第二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统一方案:实践理性双重化
        1.2.1 作为基础的实践理性
        1.2.2 优先于理论理性的道德实践理性
    第三节 合理性的哲学-社会学话语的出现
        1.3.1 哲学维度:后形而上学转向
        1.3.2 社会学维度:合理化问题
    第四节 一种新的可能:主体间性范式与交往合理性理论
第二章 交往合理性的内在结构
    第一节 交往合理性的性质
        2.1.1 后形而上学的合理性
        2.1.2 交往行为的合理性
    第二节 哲学-科学新关系与交往行为意义的解释
        2.2.1 交往合理性视域下的哲学:作为科学的示范者与解释者
        2.2.2 对交往行为意义的双重解释及其论证预设
    第三节 解放兴趣与生活世界
        2.3.1 解放兴趣与生活世界的奠基性
        2.3.2 生活世界合理化的辩证法:结构分化与殖民化
第三章 作为交往合理性之实现通道的道德-实践合理性(I):道德-伦理
    第一节 当代道德理论批判与道德的实践合理性的有效性要求
        3.1.1 当代道德理论批判
        3.1.2 道德规范的有效性要求
    第二节 商谈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伦理商谈
        3.2.1 商谈原则与道德商谈的普遍化原则
        3.2.2 伦理商谈
    第三节 实践兴趣的复兴与道德-伦理合理化
        3.3.1 现代道德状况及成因
        3.3.2 作为解放兴趣之落实的实践兴趣的复兴
        3.3.3 生活世界内的道德-伦理合理化:观念、规范与意识
第四章 作为交往合理性之实现通道的道德-实践合理性(II):法律-政治
    第一节 当代法律理论批判与法律的有效性问题
        4.1.1 当代法律理论批判
        4.1.2 法律的有效性问题
    第二节 商谈立法程序与民主原则
        4.2.1 复合性的商谈立法程序
        4.2.2 民主原则
    第三节 实践兴趣的制度化与阻击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法律
        4.3.1 现代性进程中的法律世俗化浪潮
        4.3.2 实践兴趣复兴的制度化维度:法律
        4.3.3 社会性整合的制度化与系统-生活世界的转换
第五章 作为交往合理性之实现通道的道德-实践合理性(III):宗教
    第一节 交往合理性理论视角下的信仰与理性关系
        5.1.1 作为现代合理化之对立面的宗教
        5.1.2 作为现代合理化之必要部分的宗教
    第二节 合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商谈
    第三节 公共领域中的宗教
        5.3.1 宗教宽容
        5.3.2 互补的学习过程
第六章 交往合理性对审美-表现合理性的作用:定位与合作
    第一节 关于审美之地位的争辩与审美-表现合理性的有效性要求
        6.1.1 关于审美在现代性中之地位的三种理解
        6.1.2 审美-表现合理性的有效性要求
    第二节 审美批判与疗法批判
    第三节 审美的解放兴趣与生活世界
        6.3.1 审美现代性的辩证法:自律的悖论
        6.3.2 交往合理性的解放兴趣对审美解放兴趣定位及二者的合作
        6.3.3 审美在生活世界中的作用
第七章 交往合理性对认知-工具合理性的作用:限制与引导
    第一节 实证主义知识论批判与认知-工具合理性的两种有效性要求
        7.1.1 实证主义知识论及其批判
        7.1.2 认知-工具合理性的有效性要求之一:真实性
        7.1.3 认知-工具合理性的有效性要求之二:效用性
    第二节 理论商谈与对两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7.2.1 理论商谈:真理共识论
        7.2.2 关于实证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工具理性批判的反思
    第三节 技术兴趣与生活世界
        7.3.1 科学技术进步的后果与晚期资本主义危机
        7.3.2 解放兴趣限制引导下的技术兴趣
        7.3.3 技术民主化与系统-生活世界危机的解决
第八章 交往合理性理论的得与失
    第一节 交往合理性理论的总体逻辑
    第二节 交往合理性理论之得
        8.2.1 对实践合理性的重新规定
        8.2.2 对批判理论方法的更新
        8.2.3 对现代多元合理性关系的重构
    第三节 交往合理性理论之失
        8.3.1 对认识论及相关问题的削弱
        8.3.2 对内在批判道路的遮蔽
        8.3.3 理论掌握现实方面的困境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博士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审美经验系统的知识论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康德的自然概念及其自然美学奠基[J]. 李谱曼. 文艺争鸣, 2021(05)
  • [2]波兰尼“内居”概念的美学阐释[D]. 马甜甜.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底层生存:农村职校生的生活叙事[D]. 胡勇.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荷兰学派人工物理论的困境与突破——人工物分析“形态”维度的现象学拓展[J]. 邓波,韩茜,杨凡.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0(08)
  • [5]工程决策的知识论研究[D]. 黄鑫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试论荷兰学派人工物理论及对其“形态”维度的拓展[D]. 杨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12)
  • [7]牟宗三论圆善概念:一种比较的分析[J]. 张海燕,隆园. 长沙大学学报, 2017(04)
  • [8]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思想探析[D]. 李晓红. 云南大学, 2016(02)
  • [9]从《建筑十书》探析西方古代工程知识及思维方式[D]. 高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3)
  • [10]哈贝马斯交往合理性理论研究[D]. 侯振武. 南开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审美体验系统的认识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