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安溪潘家庄遗址调查与试挖

甘肃安溪潘家庄遗址调查与试挖

一、甘肃安西潘家庄遗址调查试掘(论文文献综述)

陈国科,杨谊时[1](2021)在《河西走廊地区早期透闪石玉开采年代的考古学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河西走廊地区一批与透闪石玉料开采和利用相关聚落址的确认,为探讨该地区早期透闪石玉开采年代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层位学、类型学分析,结合碳十四测年,初步认为自公元前2000年以来的近2000年间,河西走廊地区一直进行着透闪石玉矿的开采,且经历了西城驿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齐家文化——骟马文化早段——骟马文化晚段/中原汉文化等几个主要阶段,基本勾勒出了河西走廊地区早期透闪石玉料的开采历程。

宋添力[2](2021)在《疏勒河中下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中认为疏勒河中下游地区位于河西走廊西部。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人类活动经历了西城驿文化、四坝文化、骟马文化三个时期。本文系统梳理了此三支考古学文化的研究简史、典型遗址、分布范围、分期和年代以及文化面貌等。本文认为史前时期该地区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是相互的。西城驿文化和四坝文化时期,气候日趋干冷,人群迫于生产压力,发展麦类/粟黍-畜牧业的混合经济,并从事青铜冶炼业。骟马文化时期气候一度湿润,草原面积扩张,人群转向游牧经济,仍兼营种植业和青铜冶炼业。两段时期人类的农业和青铜冶炼活动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但这种影响的强度和范围是有限的。本文还分析了该地区在史前时期的东西交通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史前时期该地区是“史前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组成部分,其上的文化交流大致经历了肇始→兴盛→式微三个阶段。

卢超[3](2020)在《中国西北新石器末期到早期青铜时代的双大耳罐谱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公元前2800到1300年左右出土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双大耳罐为研究对象,其时间跨越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及早期青铜时代,分布区有我国甘肃、青海东部、宁夏南部、关中西部和陕北以及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还涉及川西北地区以及山西临汾、晋中地区。在分别对甘青地区(进一步划分为泾渭上游、河西走廊、河湟地区、洮河流域四个小区域)、渭河中下游地区、北方地区(进一步划分为陕北、山西及内蒙古中南部三个小区域)、川西北地区的双大耳罐所在堆积单位的早晚关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陶鬲、高领罐、双大耳罐等典型陶器、以及考古学文化序列、绝对年代数据等依据将不同地区各单位的年代早晚进行排比,以此为基础讨论双大耳罐的型与式,并进一步研究双大耳罐的分期与年代、分布及源流。本文将双大耳罐分为十个型,其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认为常山下层文化是双大耳罐的发展的源头,之后逐渐扩散到整个渭河流域、甘肃中部、河湟地区、河西走廊以及河套地区、山西地区。扩散的过程中各地形成了独具特征的双大耳罐形态及自具特征的发展序列,同时发展过程中不乏有区域之间直接的文化交流。

师亚璇[4](2018)在《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墓地分布研究》文中认为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工作始于上世纪20年代,近百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积累了大量考古学资料,现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从实际考古发掘工作来看,居址遗址工作开展得不多,聚落资料相对欠缺,而墓地资料却十分丰富,所以本文旨在从实际资料出发,从“死亡的聚落”——墓地的角度来探讨甘青地区史前时期聚落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本文按照马家窑期、半山一马厂期、齐家期和青铜时代诸文化时期的年代序列,在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聚落考古理念,分析不同时期墓地内部综合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形地貌、墓地集中分布程度等划分不同时期墓地空间分布区,探讨各分布区内不同墓地之间是否出现等级差异或分化现象;再从墓地数量、墓地规模以及墓地位置等方面内容,综合分析史前时期墓地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在环境和文化两大背景下,考察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墓地时空分布变化的背景及意义。本文研究认为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墓地的时空分布,充分显示了当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李萌[5](2018)在《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石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刀是史前石器中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及经济形态,在史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甘青地区是史前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史前文化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遗存出土物丰富。本文以甘青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石刀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从出土的石刀资料看,不仅有同其他区域文化相同类型的石刀,也含有自身区域文化特点的石刀类型。本文共分六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学界在石刀研究方面的学术史回顾;研究对象和时空范围的说明以及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通过检索大量相关资料,统计梳理了甘青地区出土石刀状况。分为甘肃东部地区、甘肃中部地区、青海东部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将各区域内出土的石刀状况分别论述。第二章:甘青地区出土石刀的类型研究。根据石刀的形态特征及细部变化情况,对已搜集到的石刀资料进行型式划分。第三章:甘青地区出土石刀的分期研究。依据石刀的类型变化及其所属的考古学文化,在整体上进行分期。在分期的基础上探讨各期石刀的特点及发展变化情况。第四章:甘青地区出土石刀的区域分布研究。结合石刀的类型和存在的差异,以及所属的文化性质及其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对甘青地区出土石刀进行分区。在分区的基础上讨论各区域内石刀的特点。第五章: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结合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章对某些型式的石刀在使用功能和使用方式方面进行分析;选择典型的考古学文化遗址,统计分析遗址中出土的石质生产工具、石刀数量的比例等,以此讨论相关考古学文化在具体区域内的经济形态问题。最后为结语部分,是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的总结。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其一,通过检索相关发掘报告及简报,以及参观博物馆中的实物展品,对本文需要研究的时空范围内石刀资料尽可能全面搜集与整理,这也是前人研究较缺少的一个方面;其二,通过对甘青地区史前遗址中出土的石刀材料进行类型学划分,并进行分期、分区研究,从而反映甘青地区史前石刀在不同期别中的发展变化、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其三,通过选择典型的考古学文化遗址,分析由石刀所反映出的史前甘青地区不同考古学文化的经济形态、不同区域在经济形态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等问题。

段小强,陈亚军[6](2017)在《敦煌地区史前文化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敦煌地区的史前文化包括新石器时代文化、过渡类型、四坝文化、骟马文化等。敦煌地区史前时期的生业经济较为复杂,既有相对稳定的农业,也有灵活且适应环境的畜牧业;四坝文化之前时期以农业为主,生产方式较为粗放;骟马文化时期以畜牧业为主,农业比重降低。敦煌地区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和缓冲地带,也是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不断碰撞的地区。

陈彩彩[7](2017)在《中国近现代考古教育史初步研究》文中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传统金石学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近代考古学而产生了中国的近代考古学。伴随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一些由民国政府主导的考古研究机构纷纷建立,中国的考古教育也应运而生。民国时期的考古教育主要由一些专门考古研究机构挑起重任。民国时期,国内的高校还未曾设立考古学专业来培养考古人才,所以民国时期的考古教育没能走上专业化、系统化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为解决考古人才匮乏的问题,北京大学于1952年率先设立了考古专业。随后的一段时期,全国各综合性大学陆续开设考古专业,培养了大批考古人才,中国考古教育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建设进入大发展时期,中国的考古教育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一方面开设考古教育的高校数量在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各高校考古教育逐步走上专业化、系统化的道路。各高校考古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断完善,历史考古、科技考古、边疆民族考古、博物馆学、古文字、动植物考古等考古方向和考古学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极大的丰富了考古学科的内涵。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我国的学科体系进行了调整,考古学从历史学中独立出来,与中国史、世界史并列为一级学科。考古学逐步形成独立的阐释系统,从证经补史的窠臼中脱离而出,为考古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我国的考古教育所取得的发展有目共睹。本文期望通过对我国考古教育发展历程的梳理,更加清晰地阐明考古教育的价值所在,一方面肯定考古专门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在考古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另一方面探究考古专门人才对考古事业的推动作用。以此抛砖引玉,希望唤起更多的人关注考古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考古事业的发展。

张奋强[8](2017)在《先秦两汉时期黑河中游环境状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的活动与环境息息相关,适宜的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处在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重要节点,是西北地区最早大规模发展灌溉农业的地区,也是中亚内陆干旱区形成演化和西部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最具代表性的地区。自人类出现于黑河流域始,黑河中游一直是整个黑河流域最繁华的地段。经过2000多年的开发和利用,黑河中游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环境问题,不仅对本地区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到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研究历史上黑河中游人类活动、气候、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保护当地环境,助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关黑河中游历史上环境变化的研究,运用历史文献和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对黑河中游先秦和两汉时期的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环境变迁进行了分析。文章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对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学术史回顾、论文所用方法和思路进行了描述。第二章:黑河中游地区的自然与社会概况。主要叙述了黑河中游的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情况和历史沿革。第三章:先秦时期黑河中游的环境状况。首先对黑河中游先秦时期出现的各类考古学文化和人类活动进行了介绍。自距今5000年至汉河西之战之前,黑河中游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先后有马家窑文化、西城驿文化、四坝文化、骟马文化以及沙井文化等。在这一时期末期,月氏人和匈奴人先后成为这一片区域的主人。其次总结了这一时期黑河中游的气候变化,自末次冰期结束至西汉河西之战前,气候有暖有冷,波动发展。最后研究了这一时期环境的变化。这一时期,环境变化深受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这一时期已经出现土地荒漠化。第四章:两汉时期黑河中游的环境状况。首先详细介绍了两汉时期黑河中游的历史沿革。其次总结了两汉时期气候的变化。东汉晚期之前,气候以暖干为主,东汉晚期以湿冷为主。最后研究了这一时期的环境变化。这一时期环境的变化仍以气候变化为主导,但是人类活动影响大大加强,促进了环境的变化。第五章:总结与启示。对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同时研究对今后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李晓杨[9](2016)在《四坝文化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坝文化发现与命名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安志敏先生的调查研究。经过数十年,四坝文化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存在的争议仍较多。本文即结合东灰山墓地资料和西城驿遗址新资料,围绕四坝文化研究的不足进行再研究。主要介绍了河西走廊地理环境和研究的时空范围,并对以往的四坝文化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提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并对分期与年代进行研究。对有关聚落和墓葬形态进行研究。还分析了四坝文化的来源和其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研究。并研究了经济形态与人地关系

任瑞波[10](2016)在《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西北地区,以彩陶为标志的考古学文化——彩陶文化从开始到结束,历经四千年有余,逐步向西,未曾中断。虽然彩陶和彩陶文化的西渐已是学界的共识,但彩陶文化在界定、分期、年代和源流等基础研究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彻底解决,彩陶文化的西渐历程才能更加清晰,西北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进程才能更加明确,中国史前文化的演进模式才能更加全面。正因如此,本文将以陶器为视角,逐一辨析西北地区各支彩陶文化的基本内涵,全面梳理诸彩陶文化的发展脉络,力争对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的西渐历程进行一次完整考察。论文第一章,界定时空范围,明确研究对象,回顾研究简史,提出研究任务。论文第二章至第五章,以陶器为视角,分仰韶时代、马家窑时代、夏时期、商至汉初四大时段,从早至晚,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十九支彩陶文化——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大地湾四期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西城驿文化、四坝文化、天山北路文化、沙井文化、山家头文化、唐汪类型、辛店文化、南湾类型、焉不拉克文化、苏贝希文化、察吾乎沟口文化和索墩布拉克文化逐一考察:提出基本问题,分析文化内涵,梳理发展阶段,判定年代早晚。论文第六章,对中国西北地区三支见有彩陶的非彩陶文化——师赵村六期遗存、齐家文化和卡约文化进行简略分析:确认文化属性、汇总出土彩陶、厘清彩陶来源。论文第七章,以十九支彩陶文化和相关遗存的编年研究为基础,完善和构建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的时空框架。在此基础上,梳理西北地区诸彩陶文化的渊源流向,并将它们划分为三大系统:东方系统、西方系统和新疆系统,其中东方系统由四个亚系统构成,即庙底沟亚系统、马家窑亚系统、辛店亚系统和四坝亚系统。论文第八章,阐释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的演进格局。论文第九章,总结研究收获,指出存在缺憾,明确未来目标。

二、甘肃安西潘家庄遗址调查试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安西潘家庄遗址调查试掘(论文提纲范文)

(1)河西走廊地区早期透闪石玉开采年代的考古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要考古新发现
    (一)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
    (二)寒窑子草场玉矿遗址
    (三)旱峡玉矿遗址
    (四)西城驿遗址
    (五)海藏遗址
二遗址年代的初步认识
    (一)西城驿遗址的年代
    (二)海藏遗址的年代
    (三)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的年代
    (四)寒窑子草场玉矿遗址的年代
    (五)旱峡玉矿遗址的年代
三河西走廊透闪石玉的开采年代
四余论

(2)疏勒河中下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 疏勒河中下游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第一节 疏勒河中下游地区概况
    第二节 西城驿文化
    第三节 四坝文化
    第四节 骟马文化
第二章 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环境变化对史前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史前人类活动对本地区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疏勒河中下游地区与临近地区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 肇始:西城驿文化时期
    第二节 兴盛:四坝文化时期
    第三节 式微:骟马文化时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西北新石器末期到早期青铜时代的双大耳罐谱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双大耳罐的界定
    二、双大耳罐研究回顾
    三、本文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双大耳罐的型式
    一、甘青宁地区的双大耳罐
    二、关中地区的双大耳罐
    三、北方地区的双大耳罐
第二章 双大耳罐的年代及分期
    一、甘青宁地区双大耳罐遗存的年代及分期
        (一)泾渭上游地区双大耳罐遗存的年代及分期
        (二)河湟地区含双大耳罐遗存的年代及分期
        (三)河西走廊双大耳罐遗存的年代及分期
        (四)洮河流域双大耳罐遗存的年代及分期
        (五)甘青宁地区双大耳罐遗存的分期
    二、关中地区双大耳罐遗存的年代及分期
    三、北方地区双大耳罐遗存的年代及分期
        (一)陕北地区双大耳罐遗存的年代
        (二)山西地区双大耳罐遗存的年代
        (三)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双大耳罐遗存的年代
        (四)北方地区双大耳罐遗存的分期
第三章 双大耳罐的流布及相关问题研究
    一、川西北地区的双大耳罐
    二、双大耳罐的分布及源流
    三、双大耳罐谱系所反映的考古学文化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4)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墓地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时空范围
    1.2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甘青地区自然环境概况
第二章 马家窑期墓地的发现与分布
    2.1 马家窑类型的发现与研究
    2.2 马家窑期墓地的考古发现
    2.3 马家窑期墓地内部特征
    2.4 马家窑期墓地的空间分布
第三章 半山—马厂期墓地的发现与分布
    3.1 半山—马厂类型的发现与研究
    3.2 半山—马厂期墓地的考古发现
    3.3 半山—马厂期墓地内部特征
    3.4 半山—马厂期墓地的空间分布
第四章 齐家期墓地的发现与分布
    4.1 齐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4.2 齐家期墓地的考古发现
    4.3 齐家期墓地内部特征
    4.4 齐家期墓地的空间分布
第五章 青铜时代诸文化时期墓地的发现与分布
    5.1 卡约文化墓地的分布
        5.1.1 卡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5.1.2 卡约文化墓地的考古发现
        5.1.3 卡约文化墓地内部特征
        5.1.4 卡约文化墓地的空间分布
    5.2 辛店文化墓地的分布
        5.2.1 辛店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5.2.2 辛店文化墓地的考古发现
        5.2.3 辛店文化墓地内部特征
        5.2.4 辛店文化墓地的空间分布
    5.3 寺洼文化墓地的分布
        5.3.1 寺洼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5.3.2 寺洼文化墓地的考古发现
        5.3.3 寺洼文化墓地内部特征
        5.3.4 寺洼文化墓地的空间分布
    5.4 四坝文化与沙井文化
    小节
第六章 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墓地的时空分布
    6.1 墓地数量
    6.2 墓地规模
    6.3 墓地位置
第七章 相关问题研究
    7.1 环境变迁与墓地分布
    7.2 文化交流与墓地分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石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对象和时空范围
    四、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五、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出土石刀概况
    第一节 甘青地区地理环境概况
    第二节 甘肃东部地区出土石刀概况
    第三节 甘肃中部地区出土石刀概况
    第四节 青海东部地区出土石刀概况
    第五节 河西走廊地区出土石刀概况
第二章 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出土石刀的类型
第三章 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出土石刀的分期
    第一节 分期
    第二节 对于石刀分期的认识
第四章 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出土石刀的分区
第五章 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
    第一节 甘青地区出土石刀的功能与使用的探讨
    第二节 甘青地区出土石刀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6)敦煌地区史前文化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考古简史和主要发现
二、考古学文化
    (一) 新石器时代文化
    (二) “过渡类型”
    (三) 四坝文化
    (四) 骟马文化
三、生业与环境
四、文化交流与互动
五、余论

(7)中国近现代考古教育史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考古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专着方面
        二、论文方面
    第二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考古教育——考古教育的萌芽时期(20 世纪20年代—50 年代)
    第一节 民国时期考古教育萌芽的背景
        一、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背景下,时代呼唤考古学
        二、疑古思潮的影响下,现实催生考古研究
        三、民国时期的一系列考古发掘促成了中国考古学的产生
        四、民国时期考古教育的思想萌芽
    第二节 民国时期考古教育的相关机构和教育形式
        一、专门考古研究机构
        二、普通高校
    第三节 民国时期考古教育的实践
        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实践
        二、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的考古实践
        三、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考古实践
第三章 建国初期的考古教育——考古教育的初步发展(20 世纪50年代—1978 年)
    第一节 建国初期考古教育初步发展的背景
        一、配合大型基建的抢救性发掘亟需考古人才
        二、建国初期的考古发现促进考古学发展
        三、建国初期的学术争论促进考古研究
        四、文物管理机构逐渐健全、文物法规日趋完善
    第二节 建国初期考古教育的相关机构和教育形式
        一、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
        二、普通高校
    第三节 建国初期考古教育的实践
        一、建国初期高等院校的考古教育实践
        二、建国初期考古教育实践与考古学的发展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考古教育——考古教育的进一步发展(1978 年——2000 年)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考古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背景
        一、考古法规日趋完善
        二、考古新发现取得重大进展
        三、考古学术研讨交流日益频繁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考古教育的相关机构和教育形式
        一、设考古系的高校考古教育
        二、考古专业设在人类学系下的高校考古教育
        三、考古专业设在历史系下的高校考古教育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考古教育的实践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等院校的考古教育实践
        二、改革开放以来考古教育实践与考古学的发展
第五章 新世纪的考古教育——考古教育的逐步完善(21 世纪以来)
    第一节 新世纪考古教育逐步完善的背景
        一、考古学科独立为一级学科为考古教育提供发展空间
        二、新世纪以来的重点科研支撑考古教育发展
        三、考古科技的创新为考古发展提供了可能
    第二节 新世纪考古教育的教育形式
        一、开设考古专业的高等院校
        二、独具特色的高校考古专业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的考古教育实践
        一、新世纪以来高等院校的考古教育实践
        二、新世纪以来考古教育实践与考古学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先秦两汉时期黑河中游环境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研究
        一 关于史前时期的研究
        二 关于两汉时期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二章 黑河中游地区的自然与社会概况
    第一节 黑河及其黑河中游的自然概况
    第二节 黑河中游的社会概况
        一 人口和民族
        二 三大产业
    第三节 历史沿革
        一 汉代以前的黑河中游地区
        二 两汉时期黑河中游的行政建制
        三 魏晋北朝时期黑河中游的行政建制
        四 隋唐时期黑河中游的行政建制
        五 西夏元时期黑河中游的行政建制
        六 明清时期黑河中游的行政建制
第三章 先秦时期黑河中游的环境状况
    第一节 先秦时期黑河中游的人类遗存
        一 马家窑文化
        二 西城驿文化
        三 四坝文化
        四 沙井文化和骟马文化
        五 匈奴在河西走廊的活动
    第二节 先秦黑河中游的自然环境状况
        一 人类出现以前黑河中游的环境状况
        二 距今5000年-距今4000年
        三 距今 4000-距今3500年
        四 距今3500年-前121年
    第三节 先秦时期黑河中游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两汉时期黑河中游的环境状况
    第一节 两汉时期黑河中游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两汉时期黑河中游的环境状况
        一 两汉时期的自然环境状况
        二 两汉时期黑河中游垦殖绿洲的发展
        三 两汉时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启示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对今后的启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1 黑河中游新石器时期遗存表
附表2 黑河中游两汉时期遗存表

(10)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空间、对象和时间
    1.2 简史、问题和目标
第2章 仰韶时代彩陶文化的编年研究
    2.1 半坡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1.1 有关分期和年代的几个问题
        2.1.2 典型遗存分析
        2.1.3 分期与年代
    2.2 庙底沟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2.1 三个问题
        2.2.2 典型遗存分析
        2.2.3 分期与年代
    2.3 石岭下类型的内涵与年代
        2.3.1 研究和争议
        2.3.2 典型遗址分析
        2.3.3 内涵和分布
        2.3.4 年代判定
    2.4 小结
第3章 马家窑时代彩陶文化的编年研究
    3.1 马家窑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3.1.1 研究概况和存在的问题
        3.1.2 马家窑文化的界定
        3.1.3 中区典型遗址材料分析
        3.1.4 中区典型墓葬材料分析
        3.1.5 河西走廊调查材料的分析
        3.1.6 中区马家窑文化分期
        3.1.7 东区马家窑文化分析
        3.1.8 西区马家窑文化分析
        3.1.9 分期、类型与年代
    3.2 大地湾四期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3.2.1 典型遗址材料分析
        3.2.2 典型墓葬材料分析
        3.2.3 半山与马厂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3.3 半山与马厂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3.3.1 因阳山墓地而起的一个问题
        3.3.2 较单纯的典型半山文化材料分析与分期
        3.3.3 较单纯的典型马厂文化材料分析与分期
        3.3.4 较复杂的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遗存分析
        3.3.5 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的叠压打破关系和共存关系
        3.3.6 “阳山现象”试析
        3.3.7 半山文化与马厂文化的年代
    3.4 小结
第4章 夏时期彩陶文化的编年研究
    4.1 西城驿文化的分组与年代
        4.1.1 发现和研究简史
        4.1.2 西城驿文化典型陶器分组
        4.1.3 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4.2 四坝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4.2.1 存在的问题
        4.2.2 典型墓地和遗址分析
        4.2.3 分期与年代
    4.3 天山北路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4.3.1 研究简史
        4.3.2 天山北路文化辨析
        4.3.3 分期与年代
    4.4 小结
第5章 商至汉初彩陶文化的编年研究
    5.1 山家头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5.1.1 研究简史
        5.1.2 山家头文化的提出
        5.1.3 材料的确认
        5.1.4 分期与年代
    5.2 辛店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5.2.1 两个基本问题
        5.2.2 典型墓地分析
        5.2.3 典型遗址分析
        5.2.4 分期与年代
    5.3 沙井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5.3.1 主要墓地和遗址
        5.3.2 分期和年代梳理
    5.4 唐汪类型的分期与年代
        5.4.1 研究与争论
        5.4.2 材料的确认
        5.4.3 分期与年代
    5.5 焉不拉克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5.5.1 典型遗址和墓地
        5.5.2 争论和启示
        5.5.3 分期与年代
    5.6 南湾类型的分期与年代
        5.6.1 典型遗址和墓地分析
        5.6.2 分期与年代
    5.7 苏贝希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5.7.1 分期新视角——彩陶花纹
        5.7.2 墓葬材料分析
        5.7.3 遗址材料分析
        5.7.4 分期与年代
    5.8 察吾乎沟口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5.8.1 基础研究中的四个问题
        5.8.2 察吾乎类型材料分析
        5.8.3 群巴克类型材料分析
        5.8.4 克孜尔类型材料分析
        5.8.5 分期与年代
    5.9 索墩布拉克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5.9.1 发掘和研究概要
        5.9.2 典型遗存分组
        5.9.3 分期与年代
    5.10 小结
第6章 含有彩陶的三支非彩陶文化或遗存
    6.1 师赵村六期遗存
    6.2 齐家文化
        6.2.1 文化界定
        6.2.2 分期与年代
        6.2.3 来源问题
        6.2.4 齐家文化中的彩陶
    6.3 卡约文化
        6.3.1 研究简史
        6.3.2 遗址和墓地出土彩陶简况
        6.3.3 彩陶分组
        6.3.4 各组彩陶的来源
    6.4 其它
第7章 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的时空框架与谱系关系
    7.1 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的时空框架
    7.2 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的谱系关系
        7.2.1 西北地区彩陶文化三大系统和四个亚系统的划分
        7.2.2 西北地区诸彩陶文化的渊源与流向
第8章 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的演进格局
    8.1 仰韶时代:源起陇山东侧,渐进甘青河湟
    8.2 马家窑时代:陇西高原四扩,终入河西走廊
    8.3 夏时期:甘、青、新始呈一体,东西交流正式开启
    8.4 商至汉初:东西文化合璧,“百花齐放”绝迹
第9章 结语
    9.1 收获
    9.2 缺憾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甘肃安西潘家庄遗址调查试掘(论文参考文献)

  • [1]河西走廊地区早期透闪石玉开采年代的考古学观察[J]. 陈国科,杨谊时. 敦煌研究, 2021(05)
  • [2]疏勒河中下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D]. 宋添力. 兰州大学, 2021(12)
  • [3]中国西北新石器末期到早期青铜时代的双大耳罐谱系研究[D]. 卢超. 兰州大学, 2020(01)
  • [4]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墓地分布研究[D]. 师亚璇. 西北大学, 2018(02)
  • [5]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石刀研究[D]. 李萌.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6]敦煌地区史前文化初步研究[J]. 段小强,陈亚军. 敦煌学辑刊, 2017(04)
  • [7]中国近现代考古教育史初步研究[D]. 陈彩彩. 河南大学, 2017(05)
  • [8]先秦两汉时期黑河中游环境状况研究[D]. 张奋强. 兰州大学, 2017(02)
  • [9]四坝文化再研究[A]. 李晓杨. 文化遗产与公众考古(第三辑), 2016
  • [10]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研究[D]. 任瑞波. 吉林大学, 2016(10)

标签:;  ;  ;  ;  ;  

甘肃安溪潘家庄遗址调查与试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