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牲畜定点屠宰销售综合治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临沂市牲畜定点屠宰销售综合治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一、临沂市牲畜定点宰销的综合管理措施及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石文安[1](2020)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征收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战时状态下,粮食的供求整体失衡,征收公粮实际上是对农村粮食资源的有效整合。山东建政工作的迟滞导致征粮工作起步晚发展慢,山东的征粮办法大致经历了募集摊派、“公平负担”和“征粮新办法”三个阶段。从征粮办法的内部结构观之,课税对象的收缩和调查对象的往复突显了山东征粮办法演变的曲折;起征点、累进率和折合减免等技术手段调控了军粮民食,保证了各阶层负担的公平合理。不过,由于山东长时期内未能直接掌握农村中的土地、人口等计税基础,其结果是负担办法愈加复杂化,至抗战结束也未能实现全省负担办法的统一。山东的征粮人员多系临时抽调或拼凑,征收队无论是数量还是能力都难以满足征粮需求。借助具有地方性特质的评议会和村政权既能缓和征粮引起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冲突,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征收公粮的阻力。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征粮干部一般看不懂征粮办法,征粮效率低下,为完成任务又时常违反政策。因为自身的局限,农民对负担数额也基本没有过问能力,但农民通过各种形式隐瞒土地或人口,以此达到降低负担的目的。政府开展了反黑地的“斗争”,其结果便是征粮成本的增加。整个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基本维持了粮食的供求平衡,但大部分粮食是向农民征收的,并且征收的数额逐年成倍增长。一般,公粮约占农民粮食收入的15%左右,农民的总负担能占到其总收入的25%左右。另外,清查土地对农民负担的轻重影响很大,黑地一旦造册便失去了对农民生活的补给作用,还会加重农民的负担。以公粮为主的抗战负担不仅使农村的阶层和地权发生了变动,还引起了农民心理和生活上的巨大变化。受抗战负担的影响,各阶层都不同程度的售卖、出租土地,地富阶层的下降与中贫农阶层的上升并无直接、必然的联系,中贫农生活的改善也相当有限。负担引发的地权转移、地价滑落等既折射出战争条件下农业萎缩的危机,又体现了中国农民趋利避害,安全第一的生存逻辑。在战争与灾荒的破坏之下,农民承受着来自减产与负担的双重压力。农民余粮的缩减影响了食粮的结构与数量,进而降低了生活的质量。余粮不仅是核定农民负担承载力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负担轻重与否、征收办法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战时的征粮活动实际展现了中共的国家治理模式以及中共政权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中共能够完成征粮不仅仅依靠政治动员,制度化运作才是关键,只有科学而合理的征粮办法才能避免竭泽而渔的资源汲取困境。另外,只有从有情感、有需求的“人”的视角去观察,从农民的负担实况和生活实态去分析,才能对农民面对征粮时的心理和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梁云飞[2](2020)在《山东省玉米和小麦田地下害虫发生与土壤地力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究地下害虫发生与土壤地力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山东省五种土壤类型(棕壤土、褐土、盐碱土、潮土、砂姜黑土)为代表的八个地区,利用棋盘式取样法分别在玉米、小麦田中同时进行了地下害虫调查和土壤地力调查,明确了山东省主要地下害虫的空间分布及土壤因子状况,同时结合收集到的19902015年的历史发生数据,经预处理后利用基于R语言的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分析,探究了三种主要地下害虫发生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联性。旨在为山东省玉米和小麦田地下害虫的监测预警、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及新的思路。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选取全省560个调查样点,共获得样本数量5024个,其中地下生物样本4447个,地下害虫样本949个。经实验室鉴定,山东省内沟金针虫、铜绿丽金龟、暗黑鳃金龟是主要地下害虫,其在全省范围内整体呈现出“沿海发生量低,内陆发生量高”的趋势。玉米田地下害虫发生程度整体要比小麦田地下害虫发生程度严重。砂姜黑土区域地下害虫发生量要比其余四种土壤类型大,其余土壤类型区域地下害虫发生量大小依次为褐土、潮土、棕壤土、盐碱土。2.明确了山东省所调查地区地下害虫优势种群:沟金针虫在临沂市兰山区、泰安市新泰市、济南市平阴县为地下害虫优势种群;铜绿丽金龟在德州市陵城区、济宁市邹城市为地下害虫优势种群;细胸金针虫在烟台市福山区为地下害虫优势种群;小阔胫绒金龟在东营市为地下害虫优势种群。3.初步探索并分别建立了沟金针虫、铜绿丽金龟、暗黑鳃金龟的监测预警模型,分析了沟金针虫、铜绿丽金龟、暗黑鳃金龟的发生量与有机质、pH等9种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通过随机森林袋外估计对结果进行检验,模型准确率分别能够达到90.83%、87.12%、93.75%。经模型输出基尼系数并进行自变量重要性排序后,表明影响沟金针虫发生的主要土壤因子为“pH”和“交换性镁”;影响铜绿丽金龟发生的主要土壤因子为“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影响暗黑鳃金龟发生的主要土壤因子为“pH”和“有机质含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农田实际管理中,可根据各地区地下害虫发生情况,充分考虑土壤pH、有机质含量、磷肥等对其的影响,通过改善施肥和用药情况,在提高亩产量的同时,降低地下害虫的发生量,减少损失。这对实际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本研究沟金针虫、铜绿丽金龟、暗黑鳃金龟监测预警模型的构建也可为其他地下害虫的监测预警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宁甜甜[3](2019)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贫困是世界各国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在于贫困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是造成失业、不平等以及社会动乱等现象的重要根源。消除贫困,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对于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而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承担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消除贫困是保障中国共产党顺利完成历史使命的基本前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成就斐然,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接过领导中国扶贫攻坚的接力棒,面对艰难繁重的脱贫任务,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就脱贫攻坚各个方面指明方向、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形成了思想深邃、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新时代脱贫攻坚指导思想—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背景下的脱贫攻坚战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为新时代背景下的贫困治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不是凭空产生,其形成和发展蕴含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经过实践,四梁八柱式的基本框架逐步完善,是一个内容丰富、系统完备、理论逻辑缜密的扶贫脱贫攻坚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退出”是核心内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重要组织保障;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着力推进生态扶贫、深入推进精神扶贫、构建大扶贫格局、实施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的是基本行动路径;人民性、科学性是两大基本特征;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基本思维方式。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新时代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思想武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姬忠飞[4](2019)在《山东省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品牌塑造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航空运动产业发展规划》的发布,航空运动产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首批体育特色小镇名单中,山东费县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是仅有的一家以“航空运动”命名的体育特色小镇。为突出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的航空运动特色,提升小镇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把握体育产业发展时机以占据市场有利位置,找准未来小镇的发展方向,品牌塑造便成为了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必经之路。目前,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品牌价值较弱,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较低。但与之相关的品牌塑造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品牌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品牌塑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便成为目前的首要问题。本文以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品牌塑造路径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查阅、整理、搜集和分析品牌塑造的相关思路。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品牌建设现状和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在考察过程中针对游客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偶遇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对游客进行基本情况调查和游客对小镇的满意度评价,用SPSS2.0软件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找出目前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品牌塑造方面的不足之处。采用访谈法小镇管理者和20名游客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访谈,了解小镇的发展情况。旨在提升山东省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的影响力,促进小镇的健康发展,为山东省其它航空运动小镇提供实际案例借鉴。同时也为促进当地的经济多样化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助力政府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与实施。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航空运动小镇是为助力新型城镇化和健康中国建设,促进脱贫攻坚工作,以航空运动为特色产业打造的具有独特的航空运动文化内涵,结合当地资源环境和文化特色,融合旅游、文化、休闲、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空间区域、航空运动产业平台。(2)山东省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品牌塑造是以航空运动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特色,以航空运动教育培训和航空运动飞行体验为主要功能,兼具发展其它多种功能,以促进航空运动产业的发展,进而成为推动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平台为最终的发展目标。(3)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的品牌塑造应从品牌定位、品牌载体、品牌传播、游客的品牌体验、品牌维护五个方面入手。(4)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的品牌塑造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品牌定位不细致、品牌载体不完善、品牌传播效果不理想、品牌体验中多方面待改善、品牌维护系统不健全等问题。(5)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的品牌塑造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市场主导原则及品牌特色性原则。(6)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的品牌塑造以打造区域性航空产业示范基地和推动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的平台为目标定位;以独立的品牌标志、新颖的宣传口号、形象的象征物等为品牌载体;运用大众媒体、品牌合作推广、小镇的节事活动等方法传播小镇的品牌;以航空运动飞行体验、便捷的小镇内部交通、优雅的自然环境、飞行游玩安全防护、特色商品购物的方式塑造品牌体验内容;通过强化监管、商标注册、建立品牌危机管理系统及品牌延伸等方式进行品牌维护。(7)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可通过政策保障、资源保障、信息保障、人才保障、机构合作保障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为小镇的品牌塑造保驾护航。

李梦雪[5](2019)在《“后传统村落时代”的乡村保护机制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农村问题严重,出现了空心化、老龄化、经济落后的情况。针对日益严重的农村问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恢复农村活力,解决农村问题。传统村落是一类特殊的乡村,它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农耕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传统村落评定之后解决后传统村落时代保护及发展的平衡问题成为新时代传统村落工作的重点。论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案例实证法等方法,总结了山东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现状特征,总结其保护发展的优势及问题,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进行划分,根据各模式特征及保护发展需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提出了山东省后传统村落时代的保护机制及发展策略,最终选择山东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博平村为案例,对其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机制及发展策略。论文首先对山东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在评定后的保护发展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以保护为主的青岛市雄崖所村、以发展为主的济南市朱家峪村和保护发展协同进行的临沂市竹泉村现状分析总结,得出山东省后传统村落时代保护发展的优势及问题。根据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划分为搬迁撤并类与特色保护类两类,通过对搬迁撤并类村落凤凰措以及特色保护类村落阿者科村的分析,总结两种发展模式特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在相关传统村落法规的管控下对这两类传统村落分别提出保护机制及发展策略。保护上的内容包括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机制及自宏观到微观的风貌保护机制,发展上的内容包括产业发展策略及人居环境改善策略。最后选择山东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博平村进行实例应用,通过现状分析和资源整合,分析其为特色保护类传统村落,在保护上提出管理机制及历史风貌修复要求,在开发上提升第一、二产业,凸显历史文化,将其定位为集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体验及农业观光体验为一体的传统村落。论文通过对后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及发展策略的研究,对后传统村落时代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保护机制及发展策略提出了一个普适性内容,弥补了这一时间段保护发展情况及模式研究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受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针对我国这一时间段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社会主义新时期传统村落评定后的保护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杨津骁[6](2019)在《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山东省是我国养猪大省,生猪养殖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山东省和全国生猪养殖大多采用国外品种猪,虽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等优点,但也存在品质较差、口感不好、抗病能力差等缺点。目前,山东省拥有莱芜黑猪、里岔黑猪、大蒲莲猪、五莲黑猪、烟台黑猪和沂蒙黑猪等6个优良的地方品种猪,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抗逆性强、肉质优良等优点。近年来,山东省地方品种猪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定位和重点等不明确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依据战略管理理论,综合运用PEST分析、SWOT分析、五力模型分析等方法,基于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重点从发展历程、存在问题、环境分析、战略制定和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了山东省地方品种猪发展战略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主要从生产、产品和消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包含的数据是通过实地调研和查询统计年鉴得到的。研究分析得知:随着经济的升温,地方品种猪的饲养规模、产量以及产值整体展现出上升的趋势。其中,五莲黑猪、烟台黑猪和沂蒙黑猪上升趋势表现较为明显,而里岔黑猪、大蒲莲猪和莱芜黑猪则表现出下降趋势。山东省地方品种猪发展环境从外部和内部环境两大方面表述了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目前所处的环境状况,并利用SWOT分析法全面地分析了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的机遇、威胁、优势和劣势。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受到外来品种引入的威胁,增加了地方品种猪产业的压力;生猪企业的标准化、集约化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压力;地方品种猪肉与普通猪肉相比,虽然有市场占有率低、销售价格高等不利因素,但地方品种猪种质资源丰富,在品种上占据优势,促进了地方品种猪产业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地方品种猪产业也具有较为坚实的政策、经济、技术、自然资源等支撑;地方品种猪品牌效应不断扩大等有利因素。战略制定为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该部分结合了129份调查问卷以及发展环境分析的结论,从以下六个方面探讨地方品种猪产业的发展战略。第一,突破传统单一和普遍化的思想,积极运用多样化、优质化和品牌化的战略思想;第二,始坚持从国内外引进优秀品种培育新品种的战略原则,在保种育种的同时开发出新的配套系;第三,促进地方品种猪产业的发展,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执行严格的养殖标准,保证猪肉质优、绿色、无污染,通过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扩大地方品种猪产业的规模;第四,在消费市场建立战略目标,品牌建设与推广为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更进一步;第五,地方品种猪产业从功能、品种、产品、技术、市场五方面确定自身定位,保证产业发展不走弯路;最后,促进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品种的繁育与开发,种群的扩大为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实施战略部署提供了依据。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是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关键之处。根据前文研究结论,该部分从以下六方面提出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第一,深化改革产业组织形式,推动人才基础建设,通过健全执法体系的不断完善进行组织保障;第二,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重视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给予政策扶持保障同时要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第三,建立投资引导机制,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协调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第四,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带动了地方品种猪产业转型升级,为地方品种猪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第五,建立质量安全的保障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扩大市场规模,在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得到市场保障;第六,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及时建立预警机制,提前预测风险,加强信息保障。

李伟[7](2018)在《我国金融扶贫模式比较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一直是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始终在与贫困作斗争。金融扶贫作为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对农村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国务院扶贫办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新增金融精准扶贫贷款8100亿元,支持了462万名贫困人口增收。随着脱贫攻坚的逐步深入,金融扶贫注重“造血式”扶贫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实践中,我国已经涌现出许多金融扶贫模式,可分为间接融资模式和直接融资模式。间接融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贫困户贷款模式。二是产业扶贫贷款模式。直接融资模式以债券融资为主,上市融资为辅。金融扶贫模式虽多,但最普遍、可持续、可推广、带动脱贫效果好的仍是间接融资模式。虽然金融扶贫效果明显,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贫困户贷款风险大。农村金融实践已经证明,农户贷款的不良率往往较高,商业银行参与扶贫的内生动力不足。二是金融扶贫模式的选择存有争论。有人认为,直接向贫困户发放贷款的扶贫模式效果更好,但也有人认为产业扶贫贷款模式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可持续性较强。三是在有政府参与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其扶贫效率未必就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着重破解以下几个国内鲜有人研究的难题:一是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扶贫是否可持续。以“坚持市场化”原则为出发点,验证在什么情况下,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扶贫的内生动力才可持续。如在有政府参与的情况下,验证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贷款能否实现赢利或者保本微利。如果能够实现赢利,即可证明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具有可持续性。商业性金融机构具有参与扶贫的内生动力,是研究金融扶贫模式效率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贫困户贷款模式是否能够有效增加贫困户收入。金融扶贫过程中,由于信贷资金具有“有借有还”的基本特性,贫困户还需支出一部分利息成本,假若贫困户经营不善,很有可能加重贫困程度,出现“因贷致贫”的现象。三是比较研究商业性贫困户贷款模式与产业扶贫贷款模式哪个效率更优。作为目前国内两种占据主流地位的金融扶贫模式,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两种模式对贫困户增收的带动作用,验证哪种模式更为有效、更有效率。四是比较研究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更适合哪种金融扶贫模式。本文共有7章,研究框架如下:第1章,导论。主要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文献综述和述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研究难点。第2章,金融扶贫理论分析框架。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相关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阐述金融扶贫模式对贫困减缓的影响机制,建立金融机构扶贫可持续性理论分析框架,并对贫困户贷款边际进行理论分析。第3章,国内外金融扶贫模式比较。重点阐述国内外金融扶贫的历史进程及成功的实践经验,对国内外金融扶贫模式的不同点、相同点、适用性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了金融扶贫模式成功的基本经验,为后面章节实证研究提供支撑。第4章,我国金融扶贫现状及面临的制约因素。重点定性分析了我国金融扶贫现状呈现出的五个特点,以及面临的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财政金融政策协调配合不够、金融扶贫风险防范机制有待完善等制约因素,以期对我国金融扶贫的总体状况有一个全面了解。第5章,山东省商业性金融机构扶贫可持续性实证分析。以山东省有关数据为支撑,运用因子分析法等,对商业性金融机构扶贫可持续性进行实证分析,比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参与扶贫的可持续经营能力。第6章,山东省商业性金融扶贫模式效率比较实证分析。以山东省有关数据为支撑,利用随机前言分析(SFA)、TOBIT理论等,实证研究衡量贫困户贷款、产业扶贫贷款两种商业性扶贫模式的效率差异;对山东省不同区县效率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两种主要金融扶贫模式在山东省不同区县的选择。第7章,结论与建议。在前述研究基础上,全面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结合扶贫实际提出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综上所述,本文在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经济因素分析法与非经济因素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综合新古典经济学、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等方法,将扶贫贷款作为一个影响因素纳入可持续经营分析中,得出可持续经营的临界点,为后续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提出打下基础。同时,运用SFA分析方法,将影响金融机构产出的社会经济发展因素、金融机构自身投入要素、贫困户自身脱贫致富意愿等作为投入要素,以带动贫困户人数作为产出因素,实际计算得出金融扶贫两种基本模式下的金融扶贫效率。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政府风险补偿行为,可以抑制市场逆向选择问题,成功与否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力度。那些能够使接受风险补偿的问题银行贷款边际利润为负的政策,可抑制贷款市场逆向选择,促进商业性金融机构扶贫的可持续性。第二,四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参与扶贫的可持续性较强:一是设立时间较早且规模较大的机构;二是获得人民银行再贷款支持力度较大的机构;三是获得政府风险补偿的机构;四是核心资本充足率、净资产利润率等指标较好的机构。第三,若能有效降低贫困户从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交易成本,将有助于缓解贫困户受到金融机构信贷约束的程度,增加贫困户在金融机构的有效贷款机会,从而在更大范围内优化家庭资源配置,促进贫困户福利水平的提高。第四,产业扶贫贷款模式效率高于贫困户贷款模式。产业扶贫贷款模式的效率在0.5左右,而贫困户贷款模式效率在0.3左右。第五,政府的风险补偿、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政策是影响扶贫产出效率的重要变量。政府风险补偿使得贫困户贷款真正实现了“无抵押、无担保”,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则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低成本的扶贫资金。第六,金融扶贫模式技术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贫困户贷款模式的技术效率受到居民储蓄率、金融相关率、金融机构扶贫创新性产品等因素影响较为显着,产业扶贫贷款模式的技术效率与县域诚信环境、扶贫生产经营主体个数与其获得的风险补偿等因素有关。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进一步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贫困地区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鼓励扩大工业企业规模,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挖掘优质客户资源,增强市场经济主体承贷能力,进而支撑和带动金融业发展。第二,政府应尽快完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货币信贷政策支持机制,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多元化融资需求提供坚强保障。第三,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扶贫信贷产品和运行机制,有效解决小额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担保抵押品缺失等问题,推出一批有特色、有效果、可复制、易推广的金融产品。同时,应高度重视产业扶贫贷款模式的推广,提高金融扶贫的整体效率。第四,政府应发挥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激励和典型引导作用,综合运用奖励、风险补偿等经济手段,构建导向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向贫困地区回流。第五,政府应大力优化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切实解决贫困地区信用体系的缺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高、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为金融机构更好地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第六,政府应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农业风险对冲机制,为信贷资金支持扶贫开发提供保障。

刘天琦[8](2018)在《我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优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帮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谱写了人类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也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国家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农村贫困事业发展的巨大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分化现象日趋明显,一方面是致贫原因呈现的综合化、复杂化特点,导致尚未脱贫的贫困群体成为扶贫工作开展的“硬骨头”;另一方面表现为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精英俘获”导致扶贫资金“不扶贫”的现象日益突出。作为贫困地区的主要资金供给来源,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如何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基本战略思想的提出,为新时期的扶贫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在“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财政扶贫资金如何精准化的“啃硬骨头”、解决扶贫资金“不扶贫、不精准”的现象问题,关键在于从根本上发现、解决资金内部运行机制中可能产生这些现象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处理好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扶贫资金---外部机制的配合运行关系,因此,如何发现、解决这些问题和原因、协调好关系成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为此,本论文开展的主要工作有:首先,构建优化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体系。社会扶贫资金是政府主导的扶贫工作的有益补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财政扶贫资金与社会扶贫资金的配置运用,关系到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职能的合理分工。因此,对财政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研究,除包括对资金投入、管理、分配、拨付和使用、绩效评价等内部机制的考察,还包括对社会扶贫资金为主的外部机制是否充分发挥扶贫作用的评估。基于此,本研究对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核心要旨、基本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政府与市场职能分工的公共产品理论、公平与效率理论为依托,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和利益相关者等市场相关理论为指引,探讨了政府如何更好地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职能,并结合实际国情提出优化资金运行机制的现实必要性,为下一步的深入分析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其次,回顾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剖析了目前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一方面,在梳理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初创萌芽、形成发展、扶贫壁垒、精准完善的阶段基础上发现:机制整体运行较为分散,长期遗留问题尚未解决,扶贫效果仍存局限性。为更深入地分析机制问题,按照资金运行机制各环节的特点,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明确了以区域化资金投入结构、多层次资金管理体系、因素法的资金分配、项目式的资金拨付与使用、问题导向的资金绩效评价、多元化的社会资金扶贫为主的资金运行体系。另一方面,结合理论与实践基础,深入剖析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中存在的扶贫资金“不精准”的问题表现和深层次原因,并提出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运行机制效率的论题。再次,实证模型验证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效率未优的状态和影响效率未优的主要因素。采用PCA主成分分析法、DEA支出效率方法,从产出结构和投入结构两个维度,利用最新数据实证检验得出:(1)贫困地区所涉省份和不同时期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效率均存在未达到最优的状态,机制中投入目标瞄准偏离贫困群体、科层间管理机制的损耗等问题是降低机制效率、制约效率无法达到最优的主要原因;(2)社会扶贫资金的参与能提高资金整体机制的扶贫效果等重要结论。此外,本文搜集并整理了以美国、韩国、巴西和孟加拉国为代表的国家在政府反贫困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方面的经验,发现四国在资金投入满足扶贫目标需求、资金管理的法律和机构建设、资金使用主体素质提高以及社会组织带动脱贫方面,有助于为我国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优化提供借鉴思路。最后,提出了优化我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优化目标是为更精准、有效地满足贫困群体的资金需求,最终实现持续、稳定、多元的资金脱贫机制。因此,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下,结合我国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存在的困境,总结国际经验,从实际出发,对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优化是十分必要的。文章最后,从扶贫资金投入目标、资金管理分配体系、资金使用利益连接、所涉主体人力资源提升、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六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现存问题的针对性优化措施。

冯亮[9](2016)在《中国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这一点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基本共识并凝聚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而农村环境治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展开的。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由点到面的推进,农村环境治理从实践层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与深入,然而相关主题的理论研究则明显滞后。本文针对这一现状从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宏观上运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农村环境治理的发展阶段、政策脉络及其治理理念进行分析;微观上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并广泛搜集案例素材,对农村环境治理的丰富内涵以及治理成本与治理结构之间的联系予以阐释,并指出了治理结构的优化路径。本文研究表明,2005-2006年是中国环境治理的转折点,在此期间,中国的环保部门开始将农村环境从实质上纳入治理的范围,中国环境治理中“重城市、轻农村”的格局开始朝“城乡并重”的方向扭转。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农村环境治理呈现出阶段性推进的特征。2005-2008是中国农村环境治理的“顶层设计”时期;2008-2010期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强化;2010-2013期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2013年以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政府部门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新的推进器。根据2005-2015中国农村环境治理实践,本文首次从理念层面上对“环境整治”和“环境治理”做了一个基础性的区分界定:环境整治侧重于间歇性的项目投入,单向运作即可实现,带有暂时性的特点;而环境治理则兼顾间歇性的项目投入和连续性的日常运行,需要双向互动才能持续,具有历时性的特点。本文依据调研素材建构了一个具有较强包容性的微观分析框架:即村内矛盾-产业结构-环境治理-外部力量四者之间的关联性互动。在农村社会开放性与流动性日益提高的情况下,考察对象与公共治理领域的大师奥斯特罗姆所研究对象的相对封闭性不同,因此必须将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外部力量的介入纳入分析范围,进而实现对既有公共治理理论的丰富。这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将有助于突破既有的关于公共产品的供求分析。良好的农村环境被认为是一项基本的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一般认为是政府部门,消费主体是村民。与一般的供求分析有所不同的是,本文的分析并未停留在简单的供求模式以及效率探讨上,而是依据案例从两个角度予以了突破:一方面从制度变迁的角度阐明了“有效监督”是确保农村环境治理成效巩固的关键点,这样一来就通过监督成本将治理成本引入了供求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对政府和村庄内部结构的考察,阐明了同时激发多方参与者的积极性进而降低治理成本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亦即需要从政府供给切换到了多方联合供给。监督成本的高低往往因治理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过对农村环境治理中不同治理内容的比较分析表明,“有效监督”的难题在日常运行相对较难的农村垃圾治理中体现得最为突出。简单依靠外部力量来解决垃圾治理中的监督难题,面对点多面广的农村其成本往往非常之高,而高成本的治理必然是难以持续的。随着消费观念与生活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以及资源约束趋紧,垃圾资源化可以说是不二选择,而垃圾分类则是垃圾资源化的关键环节。垃圾分类关系重大,但其成效则取决于分类过程中监督水平。为了降低监督成本,必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加强农村社会的组织建设,发展农村社会的集体经济。本文案例研究表明,日常监督需要依靠本土性组织才能降低治理成本。组织资源和资金投入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在组织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即使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也同样能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而集体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提高基层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最根本的途径,它能大大增强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激励,并通过内部监督来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水平。对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表明,既有的那种认为政府部门是农村环境治理的供给主体的认识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性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这种看法忽略了政府内部系统的协作程度对产品供给的重大影响;其次,从治理费用角度来看,单单依靠政府部门来作为供给方是不可能持续的。正如政府内部有着横向的层级和纵向的部门划分一样,农村环境治理作为一项公共事务,其内部的责任体系也必须进行切割分配。然而,责任体系的分配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政府系统内部,而应该在包括政府机构、村民、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下进行分配。因此,需要突破那种认为政府才是农村环境治理供给主体的既定认识,按照降低治理成本、优化治理结构的目标,形成合理的责任分配体系。这种合理的责任分配体系将有助于发挥不同主体的独特价值、激发多方参与者的动力,并增强彼此之间的协作、提高治理项目的效益。对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环境冲突事件的分析表明:由于“邻避冲突”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农村将不得不承受越来越多的外源性污染,当前的法律带来的困境、基层社会变迁带来的困境以及政商一体化带来的困境,使得受害圈的农民在体制内难以找到申诉的渠道,因而最终可能走向体制外暴力抗争。需要通过社会环保组织的培育、环保法律法规的细化完善,使得农村环境抗争中的受害者能够形成一种自我保护力量,约束和引导政商一体化的发展冲动,使得经济发展更加环境友好。总的看来,对于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结构可以从包括治理理念、治理内容、城乡关系、参与主体在内的不同维度加以理解,每一个维度都为治理结构的优化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而根据制度经济学大家威廉姆森的理论,治理结构的优化才是提高治理成效、降低治理成本根本之道。

朱红雷[10](2015)在《面向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非点源污染成为水环境恶化的主要污染源。在影响非点源污染的众多因素中(降雨、地形、土壤等),土地利用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基于SWAT模型,探索流域尺度土地利用结构与非点源污染的影响机制,对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跨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辉发河是第二松花江的第一大支流,是松花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根据吉林省环境监测站提供的辉发河流域2006年至2010年各断面水质监测资料,流域中、下游全年水质类别均为劣V类,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因此本文通过基于不透水面和统计数据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型、遥感影像、气象和水文水质监测数据,建立了辉发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数据库;利用SWAT模型,并结合FY、TRMM和CMORPH遥感降水数据模拟辉发河流域径流和非点源污染;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与非点源污染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和水生态功能分区技术,对流域内土地利用格局进行调整。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一)建立了土地利用、土壤、气象和农业管理措施的数据库。利用遥感和GIS技术,估算了辉发河流域不透水面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流域人口空间分布模型,对流域内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空间分布进行估算。利用人口空间分布数据,估算了流域内农村生活污染和牲畜粪便污染。(二)基于SWAT模型,采用实测和遥感降水数据,确立了5种模拟方案,评价了不同降水空间分布对径流模拟的影响。月径流的模拟结果表明,FY>实测降水>TRMM。研究表明,对于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降水数据,用子流域降水平均值作为输入,比直接用栅格点值模拟结果要好。利用梅河口和辉南监测点氨氮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模拟了辉发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时空分布,通过分析辉发河流域各污染源的贡献率,发现农业施肥是流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污染源,总氮、总磷负荷占总量的51%和36%。降水-径流过程是流域非点源污染发生的驱动因素,总氮、总磷负荷与降水量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55和0.66。(三)依据水生态功能区划分理论基础和划分原则,将辉发河流域划分为2级水生态功能区,并结合水田和旱地非点源污染敏感性分析结果,将辉发河流域划分为5个等级的非点源敏感区。研究发现,水田的氮年平均流失量普遍高于旱地,其范围为136.57-219.81kg/ha,旱地为72.23-122.1kg/ha。(四)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服务价值为目标函数,构建了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线性规划模型。根据土地利用数量优化的结果和非点源敏感区划分结果,调整非点源污染敏感性较高的分区。优化后的土地利用其总氮年负荷削减了3.19%-6.09%,总磷年负荷削减了0.3%-4.89%。

二、临沂市牲畜定点宰销的综合管理措施及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沂市牲畜定点宰销的综合管理措施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征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学术史综述
    四、学术要点
    五、相关界定
第一章 征粮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第一节 山东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战前山东农业的概况
    第三节 山东根据地的土地分配状况
        一、土地占有
        二、土地使用
    小结
第二章 山东根据地征粮办法的演变
    第一节 募集、统战与摊派
    第二节 征收救国公粮
        一、累进标准
        二、起征点与累进率
        三、折合减免
    第三节 “难产”的“统一累进税”
        一、山东“统一累进税”的历程
        二、税基确实与办法繁简的关系
    第四节 其他问题
        一、敌游区的征粮办法
        二、贫苦农户的征粮办法
        三、地方粮
    小结
第三章 征粮实态
    第一节 “干部荒”:征粮的人事困境
        一、征粮队
        二、评议会
        三、村政权
    第二节 “能力弱”:征粮与干部素质的冲突
        一、干部的文化程度
        二、“政策”与“任务”的对立
        三、“两面受气”的村干部
    第三节 清查土地与农民反应
        一、清查土地的流程
        二、“匿报”:农民对查田的反应
        三、“反黑地”:政府的应对
    小结
第四章 根据地的粮食供求与农民负担
    第一节 山东根据地的粮食供求
        一、粮食收支状况
        二、维持粮食供求平衡的途径
    第二节 农民的负担实况
        一、正税负担
        二、额外负担
    第三节 清查土地与农民负担的关系
    小结
第五章 抗战负担与农村社会的变动
    第一节 农村阶层的流动
        一、变动趋向
        二、变动原因
    第二节 农村地权的转移
        一、土地占有的变动
        二、土地使用的变动
        三、变动原因的解析
    第三节 农民“舍地”与地价滑落
        一、农民“舍地”
        二、地价滑落
    小结
第六章 抗战负担与农民生活
    第一节 山东根据地人地关系的量化
        一、人地比例临界点
        二、人均地亩
        三、土地和副业收入的占比
    第二节 战时农业减产情况
    第三节 农民的食粮与余粮
        一、战前山东的民食结构
        二、战时民众的食粮种类
        三、战时民众的粮食消费量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致谢

(2)山东省玉米和小麦田地下害虫发生与土壤地力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地下害虫研究进展
        1.1.1 地下害虫概述
        1.1.2 地下害虫的种群发生动态
        1.1.3 主要地下害虫生物学特性
        1.1.4 主要地下害虫防治方法
        1.1.4.1 农业防治
        1.1.4.2 物理防治
        1.1.4.3 化学防治
        1.1.4.4 生物防治
    1.2 土壤地力研究进展
    1.3 监测预警模型算法
        1.3.1 R语言简介
        1.3.2 数据挖掘技术
        1.3.3 随机森林算法
    1.4 立题依据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地下害虫发生调查
        2.2.1.1 试验设计
        2.2.1.2 田间抽样调查
        2.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2.2 土壤取样与检测
        2.2.2.1 土壤样品的取样
        2.2.2.2 土壤样品的检测
        2.2.3 历史数据获取
        2.2.4 特征数据的选取
        2.2.5 主要地下害虫发生程度(因变量)分级
        2.2.6 自变量的选择
        2.2.7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模型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东省玉米和小麦田地下害虫调查名录
        3.1.1 鞘翅目Coleoptera
        3.1.2 直翅目Orthoptera
        3.1.3 鳞翅目Lepidoptera
    3.2 山东省玉米和小麦田地下害虫的分布
    3.3 主要地下害虫与土壤因子的关联性分析
        3.3.1 沟金针虫与土壤因子的关联性分析
        3.3.1.1 沟金针虫监测预警模型构建
        3.3.1.2 土壤因子重要性分析及模型预测
        3.3.2 铜绿丽金龟与土壤因子的关联性分析
        3.3.2.1 铜绿丽金龟监测预警模型构建
        3.3.2.2 土壤因子重要性分析及模型预测
        3.3.3 暗黑鳃金龟与土壤因子的关联性分析
        3.3.3.1 暗黑鳃金龟监测预警模型构建
        3.3.3.2 土壤因子重要性分析及模型预测
4 讨论
    4.1 山东省玉米和小麦田地下害虫及空间分布
    4.2 土壤有机质和理化性质与地下害虫发生的关系
    4.3 其他因素对地下害虫的影响
    4.4 研究展望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来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贫困治理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治理思想
        二、列宁的贫困治理思想
    第二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思想
        一、毛泽东的贫困治理思想
        二、邓小平的贫困治理思想
        三、江泽民的贫困治理思想
        四、胡锦涛的贫困治理思想
第二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中国特色的扶贫实践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扶贫阶段(1949-1978 年)
        二、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 年)
        三、大规模开发扶贫阶段(1986-1993 年)
        四、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年)
        五、综合扶贫阶段(2001-2010 年)
    第二节 习近平扶贫实践经历
        一、萌芽于梁家河插队时期
        二、发展于担任地方主要领导职务期间
        三、成熟于担任党的总书记之后
第三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内容
    第一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内涵
        一、精准识别
        二、精准帮扶
        三、精准管理
        四、精准退出
    第二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组织保证
        一、党领导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二、强化精准扶贫的领导责任制
        三、抓好基层党建促扶贫
        四、严格的扶贫考核监督
    第三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行动路径
        一、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二、着力推进生态扶贫
        三、深入推进精神扶贫
        四、构建大扶贫格局
        五、实施社会保障兜底扶贫
    第四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人民性
        二、科学性
    第五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思维方式
        一、辩证思维
        二、创新思维
        三、底线思维
第四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一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精准扶贫思想促脱贫成效
        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四、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山东省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品牌塑造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相关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1.2.1 相关基础概念
        1.2.2 文献综述
        1.2.3 品牌塑造的理论基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地考察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山东省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建设现状研究
    3.2 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品牌塑造现状与问题研究
        3.2.1 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品牌定位不细致
        3.2.2 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品牌载体塑造不完善
        3.2.3 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品牌传播效果不理想
        3.2.4 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游客品牌体验有缺陷
        3.2.5 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品牌维护体系不健全
        3.2.6 小结
    3.3 山东省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品牌塑造路径研究
        3.3.1 山东省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品牌定位优化策略
        3.3.2 山东省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品牌塑造的原则
        3.3.3 山东省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品牌载体的塑造
        3.3.4 山东省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品牌传播的塑造
        3.3.5 山东省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游客品牌体验的塑造
        3.3.6 山东省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品牌维护的塑造
        3.3.7 山东省航空运动小镇品牌塑造的保障措施
4 结论
附录1 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品牌塑造路径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 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游客品牌体验满意度调查量表
附录3 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致谢

(5)“后传统村落时代”的乡村保护机制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农村现状
        1.1.2 国家级传统村落评定与保护发展现状
        1.1.3 山东省传统村落评定与保护发展现状
        1.1.4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提出
        1.1.5 小结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传统村落
        1.5.2 后传统村落时代
        1.5.3 乡村保护机制
        1.5.4 乡村发展策略
    1.6 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
第2章 山东省后传统村落时代保护与发展
    2.1 山东省后传统村落时代现状及案例分析
        2.1.1 山东省后传统村落时代保护发展特征
        2.1.2 青岛市雄崖所保护与发展
        2.1.3 济南市朱家峪村保护与发展
        2.1.4 临沂市竹泉村保护与发展
    2.2 山东省后传统村落时代保护发展优势及问题
        2.2.1 山东省后传统村落时代发展优势
        2.2.2 山东省后传统村落时代保护问题
        2.2.3 山东省后传统村落时代发展问题
    2.3 国外村落改造案例
        2.3.1 韩国河回村
        2.3.2 日本白川村
        2.3.3 启示
第3章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后传统村落时代保护机制与发展策略
    3.1 乡村振兴战略与后传统村落时代保护发展统一性
    3.2 后传统村落时代保护发展模式分析
        3.2.1 搬迁撤并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分析
        3.2.2 特色保护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分析
    3.3 山东省后传统村落时代保护机制及发展策略
        3.3.1 搬迁撤并类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及发展策略
        3.3.2 特色保护类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及发展策略
第4章 博平村保护机制与发展策略
    4.1 博平村现状情况
        4.1.1 村落概况
        4.1.2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
        4.1.3 现状评价
    4.2 博平村保护机制及发展策略
        4.2.1 博平村保护发展模式定位
        4.2.2 博平村保护机制
        4.2.3 博平村发展策略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1.1 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的后传统村落时代保护机制与发展策略
        5.1.2 博平村保护机制与发展策略
    5.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6)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地方品种猪生产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地方品种猪肉消费的研究综述
        1.2.3 关于地方品种猪发展战略的研究综述
        1.2.4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1.3 本文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历程与问题
    2.1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简介
        2.1.1 莱芜黑猪
        2.1.2 里岔黑猪
        2.1.3 大蒲莲猪
        2.1.4 沂蒙黑猪
        2.1.5 烟台黑猪
        2.1.6 五莲黑猪
    2.2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历程
        2.2.1 地方品种猪生产发展历程
        2.2.2 地方品种猪产品发展历程
        2.2.3 地方品种猪消费发展历程
    2.3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问题
        2.3.1 数据来源和调查样本情况
        2.3.2 地方品种猪产业生产发展问题
        2.3.3 地方品种猪产业产品发展问题
        2.3.4 地方品种猪产业消费发展问题
3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3.1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外部环境
        3.1.1 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宏观环境
        3.1.2 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中观环境
        3.1.3 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微观环境
    3.2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内在条件
        3.2.1 地方品种猪饲养管理条件
        3.2.2 地方品种猪产业的组织形式
    3.3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SWOT分析
        3.3.1 地方品种猪产业外在机会
        3.3.2 地方品种猪产业外在威胁
        3.3.3 地方品种猪产业内在优势
        3.3.4 地方品种猪产业内在劣势
4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制定
    4.1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思想与原则
        4.1.1 地方品种猪产业战略思想
        4.1.2 地方品种猪产业战略原则
    4.2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方向与总体目标
        4.2.1 地方品种猪产业战略方向
        4.2.2 地方品种猪产业总体战略目标
    4.3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4.3.1 地方品种猪产业功能定位
        4.3.2 地方品种猪产业品种定位
        4.3.3 地方品种猪产业产品定位
        4.3.4 地方品种猪产业技术定位
        4.3.5 地方品种猪产业市场定位
    4.4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与部署
        4.4.1 地方品种猪产业战略重点
        4.4.2 地方品种猪产业战略部署
5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
    5.1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
        5.1.1 健全执法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5.1.2 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深化产业化经营
    5.2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政策保障
        5.2.1 健全完善扶持政策,提高政府综合服务水平
        5.2.2 加大执法与监督力度,促进地方品种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5.3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资金保障
        5.3.1 建立投资引导机制,协调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
        5.3.2 拓宽资金融通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5.4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技术保障
        5.4.1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保护水平
        5.4.2 加强科技体制创新,促进现代技术可持续发展
    5.5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市场保障
        5.5.1 严格监督质量问题,维护猪肉市场秩序稳定
        5.5.2 多渠道突破市场瓶颈,提升猪肉国际竞争力
    5.6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信息保障
        5.6.1 建立预警体系,有效控制地方品种猪价格波动
        5.6.2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打造现代化地方品种猪产业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我国金融扶贫模式比较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述评
        1.2.1 金融扶贫模式研究现状
        1.2.1.1 农村小额信贷模式
        1.2.1.2 产业扶贫贷款模式
        1.2.1.3 金融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模式
        1.2.1.4 直接融资扶贫模式
        1.2.2 金融扶贫模式实证研究现状
        1.2.2.1 被解释变量综述
        1.2.2.2 解释变量综述
        1.2.2.3 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和研究难点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难点
第2章 金融扶贫理论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扶贫概念
        2.1.2 金融扶贫概念
        2.1.3 金融扶贫模式概念
    2.2 金融扶贫相关理论
        2.2.1 金融发展与反贫困理论研究
        2.2.1.1 金融发展理论
        2.2.1.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2.1.3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2.2.2 金融发展与反贫困关系研究
        2.2.2.1 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有正效应
        2.2.2.2 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作用有限
        2.2.2.3 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具有门槛效应
        2.2.2.4 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具有正负两方面作用
        2.2.3 金融扶贫模式对贫困减缓的影响机理
        2.2.3.1 直接影响路径
        2.2.3.2 间接影响路径
    2.3 金融机构扶贫可持续性理论分析
        2.3.1 问题提出
        2.3.2 金融机构经营分析
        2.3.3 模型设定
        2.3.3.1 扶贫生产经营主体变量定义
        2.3.3.2 金融机构可持续经营目标函数
        2.3.3.3 政府干预目标函数
        2.3.4 无风险补偿时金融机构可持续经营分析
        2.3.5 存在政府风险补偿时金融机构可持续经营分析
    2.4 贫困户贷款边际理论分析
        2.4.1 贫困户效用函数
        2.4.2 贫困户贷款边际分析
        2.4.3 贫困户贷款决策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金融扶贫模式比较
    3.1 国外金融扶贫实践
        3.1.1 国外金融扶贫进程
        3.1.2 国外金融扶贫模式
        3.1.3 国外金融扶贫模式特点
    3.2 国内金融扶贫实践
        3.2.1 国内金融扶贫进程
        3.2.2 国内金融扶贫模式
        3.2.3 国内金融扶贫模式特点
    3.3 国内外金融扶贫模式比较
        3.3.1 国内外各类扶贫模式共性
        3.3.2 国内外各类扶贫模式特性
        3.3.3 国内外金融扶贫模式适用性
        3.3.4 各类金融扶贫模式基本经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金融扶贫现状及面临的制约因素
    4.1 我国金融扶贫现状
        4.1.1 制度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4.1.2 金融扶贫组织体系不断健全
        4.1.3 扶贫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4.1.4 金融扶贫新模式不断涌现
        4.1.5 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不断深化
        4.1.6 金融扶贫配套机制逐步完善
    4.2 金融扶贫面临的制约因素
        4.2.1 经济基础薄弱
        4.2.2 金融管制有待调整
        4.2.3 风险防范机制有待完善
        4.2.4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4.2.5 财税金融政策协调配合程度低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东金融机构扶贫可持续性实证分析
    5.1 选取山东作为例证具有代表性
    5.2 数据来源
    5.3 实证方法
        5.3.1 基本模型
        5.3.2 主成分分析法
        5.3.3 因子旋转与因子得分
    5.4 实证分析
        5.4.1 指标选取
        5.4.2 可持续因子提取
        5.4.3 可持续经营能力衡量
        5.4.4 可持续性经营能力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山东金融扶贫模式效率比较实证分析
    6.1 实证方法
        6.1.1 SFA方法概述
        6.1.2 SFA效率的计量估计
    6.2 技术效率的TOBIT模型
    6.3 贫困户贷款模式效率分析
        6.3.1 SFA分析
        6.3.2 技术效率的TOBIT回归
    6.4 产业扶贫贷款模式效率分析
        6.4.1 SFA分析
        6.4.2 技术效率的TOBIT回归
    6.5 县域金融扶贫模式效率比较
        6.5.1 各区县贫困户贷款模式技术效率比较
        6.5.1.1 描述性分析
        6.5.1.2 区县差异
        6.5.2 各区县产业扶贫模式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6.5.2.1 描述性分析
        6.5.2.2 区县差异
        6.5.3 各区县两种模式效率差异比较
    6.6 本章小结
        6.6.1 实证分析结论
        6.6.2 两种模式选择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发展农村产业增强金融扶贫承载力
        7.2.2 构建贫困地区新型金融支持体系
        7.2.3 创新金融扶贫信贷产品和运行机制
        7.2.4 发挥财税政策激励引导作用
        7.2.5 优化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7.2.6 建立扶贫开发金融风险分散机制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金融扶贫模式效率实证研究解释变量列表
附录二 :农村金融理论发展演进过程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我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析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析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辨析
        2.1.1 贫困
        2.1.2 扶贫模式
        2.1.3 财政扶贫资金
        2.1.4 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
    2.2 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公平与效率理论
        2.2.3 公共选择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优化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必要性
        2.3.1 完善现行公共财政制度的客观要求
        2.3.2 缩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必然选择
        2.3.3 缓解路径依赖对扶贫模式创新制约
        2.3.4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的必然要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3.1 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历史演变
        3.1.1 初创萌芽阶段(1949-1985年)
        3.1.2 形成发展阶段(1986-2000年)
        3.1.3 扶贫攻坚阶段(2001-2013年)
        3.1.4 精准完善阶段(2013年至今)
    3.2 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现状
        3.2.1 区域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3.2.2 多层次的资金管理体系
        3.2.3 因素法的资金分配机制
        3.2.4 项目式的资金拨付与使用
        3.2.5 问题导向的资金绩效评价
        3.2.6 多元化的社会扶贫资金参与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现存的问题分析
        4.1.1 资金投入的目标瞄准存在明显偏离
        4.1.2 资金管理机制分散,缺乏有机整合
        4.1.3 资金分配以点代面,乱象博弈明显
        4.1.4 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缺乏可持续性
        4.1.5 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尚不够健全
        4.1.6 社会资金参与不足,缺乏引导和鼓励
    4.2 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产生问题的原因
        4.2.1 分级治理下项目制与科层制的目标冲突
        4.2.2 项目资金委托代理下存在科层机制损耗
        4.2.3 资金使用主体自身能力和素质培育不足
        4.2.4 资金的绩效评价主体缺乏第三方监督
        4.2.5 “强”政府和“弱”市场的主体扶贫思维凸显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效率的实证检验
    5.1 效率评价的描述性分析
        5.1.1 贫困地区脱贫产出效果分析
        5.1.2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产出效果分析
    5.2 效率评价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假设
        5.2.1 PCA主成分分析方法模型
        5.2.2 DEA模型--C~2R和BC~2模型
        5.2.3 基于理论模型的命题假设
    5.3 基于不同省份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效率的横向分析
        5.3.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5.3.2 横向投入和产出指标的PCA主成分分析
        5.3.3 横向分析的DEA效率测算与评价
    5.4 基于不同年份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效率的纵向分析
        5.4.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5.4.2 纵向投入和产出指标的PCA主成分分析
        5.4.3 纵向分析的DEA效率测算与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及运行机制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6.1 典型国家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经验总结
        6.1.1 美国财政支持的福利式扶贫
        6.1.2 韩国财政支持的开发式扶贫
        6.1.3 巴西财政支持经济带动扶贫
        6.1.4 孟加拉财政支持优惠信贷扶贫
    6.2 典型国家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借鉴与启示
        6.2.1 明确扶贫资金投入目标的需求,分类施策
        6.2.2 建立有法可依、高效的扶贫资金管理机制
        6.2.3 提高资金使用主体素质,促进实现自我脱贫
        6.2.4 政府政策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合作扶贫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优化我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7.1 实现扶贫资金投入目标与方向的精准化
    7.2 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资金管理分配体系
    7.3 设立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利益连接机制
    7.4 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主体的人力资源水平
    7.5 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
    7.6 完善多元化、共赢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7.7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现实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环境经济学相关理论述评
        二、公共事物治理相关理论述评
        三、新中国农村公共事物治理变迁的述评
        四、农村环境治理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内容与分析框架
        一、案例研究与多元方法
        二、农村环境治理的内容
        三、基本分析框架
    第四节 创新与展望
第一章 可持续性:环境问题的根本性阐释维度
    第一节“传统”与“现代”视角下的环境问题
        一、农耕文明:可持续的传统经验
        二、工业文明:负外部性及环境破坏
    第二节“现代性”何以成为问题
        一、一点哲学的反思
        二、我们有几个地球?
    第三节 未来社会的重构与环境问题
        一、资源分类·技术匹配·社会演进
        二、传统重构与环境问题化解思路
    小结: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问题的根本性解决
第二章 问题聚焦:中国农村环境治理 2005-2015
    第一节 数量检阅
        一、从CNKI看农村环境治理
        二、从《中国环境报》看农村环境治理
        三、从《人民日报》看农村环境治理
    第二节 政策脉络
        一、治理视域中的“农村环境”变迁
        二、农村环境治理的政策发展
        三、政策的阶段性与数量印证
    第三节 理念剖析
        一、宣传话语中的“整治”与“治理”
        二、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
    第四节 治理内容划分
        一、初始投入维度
        二、日常运行维度
        三、治理结构简析
    小结:多角度透视农村环境治理
第三章 制度选择:从“门前三包”到“雇保洁员”
    第一节 案例概述:京郊兴北村的环境治理
    第二节“门前三包”阶段
        一、基于经验的解释
        二、两个假定及推论
    第三节 村集体雇保洁员阶段
        一、由“分”到“统”的新办法
        二、囚徒困境及其推论
    第四节 村集体内部垃圾换日用品阶段
        一、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垃圾的商品化尝试
    第五节 国家介入雇保洁员阶段
        一、垃圾源头分类并未复制成功
        二、兴北村与邻村的对比
        三、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性
    小结: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归纳
第四章 有效监督:农村环境治理中的自组织力量
    第一节 自组织: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不可替代性要素
        一、农村环境问题的特点
        二、政府介入的困境
        三、市场参与的局限
    第二节 村社建设: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村内矛盾
        一、农村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二、村内矛盾是理解内部监督的关键
        三、村社建设的多重意义
    第三节 嵌入性:内在于地方社会关系的农村环境治理
        一、嵌入性的观察视角
        二、垃圾池的故事:自组织的成功运作案例
        三、“垃圾池”背后的两种逻辑
    小结:农村环境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呈现
第五章 治理成本:政府行为与农村垃圾分类解析
    第一节 农村垃圾源头分类的必要性
        一、农村垃圾的产量与构成
        二、垃圾处理的费用及其技术选择
        三、微观例证之管窥
    第二节 试点剖析:京郊王平镇的垃圾治理
        一、王平镇的新办法及其理念
        二、试点的效益-成本分析
        三、地方政府试点的推动措施分析
    第三节 农村环境治理与政府行为
        一、“试点”的局限性分析
        二、农村环境治理中的项目制及其异化
        三、村镇环境治理的日常逻辑
    第四节 绩效考核及治理结构
        一、农村环境治理的考核
        二、农村环境治理目标的偏离
        三、农村环境治理的系统性困境
    小结: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几个误区
第六章 环境事件: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冲突及其结构
    第一节 农村环境抗争的总体分析
        一、环境抗争的数量与趋势
        二、邻避冲突与城乡二元结构
    第二节 农村环境事件剖析
        一、案例:三个农村环境事件
        二、剖析:农村环境抗争的类型与步骤
    第三节 多重困境:农村环境抗争难以成功
        一、法律带来的困境
        二、基层社会变迁带来的困境
        三、政商一体化的发展结构
    小结:走出结构性困境
第七章 路径探寻:实践者的经验分析及其启示
    第一节 广西横县的探索
        一、横县探索的内容
        二、横县垃圾分类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绿十字”的实践
        一、行走在中国的乡村
        二、五山模式
    第三节 横县、五山与王平之比较及启示
        一、农村环境治理的动力生成
        二、农村环境治理的多方协同
        三、农村环境治理中的项目管理
    小结:在实践中前进
第八章 总结
    一、宏观方面:中国农村环境治理的政策变迁与治理理念
    二、微观方面:村内互动模型与治理内容
    三、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真正难题与治理结构优化
附录 1:农村垃圾产量与组分参考
附录 2:农村垃圾处理费用数据参考
附录 3:图表索引
附录 4:农村环境治理相关政策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及获奖
致谢

(10)面向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进展
        二、SWAT模型研究进展
        三、土地利用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研究进展
        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进展
        五、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质地貌
        三、气候水文
        四、土壤
        五、植被类型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一、行政区划及其人口
        二、社会经济情况
    第三节 辉发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
        一、水质污染严重
        二、水土流失严重,面源污染加剧
第三章 基于SWAT模型的辉发河流域径流模拟
    第一节SWAT模型简介
        一、SWAT模型水文循环原理
        二、SWAT模型结构
    第二节SWAT模型数据库的构建
        一、数据格式与投影坐标
        二、数据库构建
    第三节 遥感降水数据精度分析
        一、遥感降水数据简介
        二、遥感降水数据精度分析
    第三节 基于遥感降水数据的辉发河流域径流模拟
        一、遥感降水输入情景建立
        二、径流参数敏感性分析
        三、月尺度径流模拟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WAT模型的辉发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与分析
    第一节SWAT模型模拟非点源污染原理
        一、土壤中的氮磷元素循环
        二、氮磷元素随降雨径流过程的输移
        三、河道中的氮磷元素转化
    第二节 人口空间分布模型建立
        一、人口空间分布模型原理
        二、流域内人口空间分布估算
    第三节 基于人口模型的非点源污染核定
        一、农村生活污染核定
        二、牲畜粪便污染核定
        三、种植业污染核定
    第四节 点源污染调查
    第五节 辉发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
        一、营养物模拟主要参数
        二、氨氮率定和验证
    第六节 辉发河流域非点源污染分析
        一、各污染源贡献率分析
        二、非点源污染时间变化规律
        三、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规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辉发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敏感区划分
    第一节 水生态功能区划分原理
        一、水生态功能区划分理论基础
        二、水生态功能区划分目标
        三、水生态功能区划分原则
        四、水生态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
        五、水生态功能区命名规则
    第二节 辉发河流域水生态功能区划分
        一、一级水生态功能区划分
        二、二级水生态功能区划分
    第三节 基于水生态功能区的非点源污染控制分区
        一、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分依据
        二、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分结果
        三、非点源污染与坡度统计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辉发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土地利用优化
    第一节 基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
        一、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模型构建
        二、模型参数界定
        三、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
    第二节 基于控制区划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
        一、辉发河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二、基于非点源控制区划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调整
    第三节 土地利用优化结果评价与建议
        一、土地利用优化非点源污染控制效果评价
        二、其他情景下非点源污染模拟及治理建议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临沂市牲畜定点宰销的综合管理措施及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征收问题研究[D]. 石文安.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2]山东省玉米和小麦田地下害虫发生与土壤地力的关联性研究[D]. 梁云飞.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3]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D]. 宁甜甜. 青岛大学, 2019(02)
  • [4]山东省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品牌塑造路径研究[D]. 姬忠飞.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5]“后传统村落时代”的乡村保护机制与发展策略研究[D]. 李梦雪.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9)
  • [6]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杨津骁.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7]我国金融扶贫模式比较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李伟. 中央财经大学, 2018(09)
  • [8]我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的优化问题研究[D]. 刘天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9]中国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研究[D]. 冯亮.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10]面向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D]. 朱红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5(03)

标签:;  ;  ;  ;  ;  

临沂市牲畜定点屠宰销售综合治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