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中国每年损失2830亿元

环境污染,中国每年损失2830亿元

一、环境污染中国每年损失二千八百三十亿元(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军[1](2022)在《中国农民城》文中指出2019年9月,浙江龙港市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从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到全国首个"镇改市"的历史性跨越。朱晓军将目光聚焦于这座奇迹之城,历时两年,对龙港"造城者"群体进行了深入采访与书写。从一路带领龙港发展的陈定模、李其铁,到进城创业一心创造财富的陈智慧、杨恩柱……《中国农民城》用一个个人物揭开龙港成长之谜,在呈现个体命运的同时,尽显龙港在历史发展中的风起云涌。朱晓军用朴素的创作风格和真诚的叙事力量谱写了龙港传奇,细致而宏观,轻盈而厚重,龙港这座城在他笔下发出了别样光芒。

李璐佳[2](2021)在《乡土语境中的城边村艺术实践 ——以河北井陉天长镇东关村渔家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渔家乐作为东关村民众在元宵花会期间表演的“乐舞词于一体”的民间小艺,其艺术“亮点”体现在由孩童扮演的不同“家庭角色”的演员队伍、融合井陉拉花的舞蹈形态、反映日常生活的曲谱唱词、华丽的服装道具以及管弦器乐合奏。组织者将十样镜看作宫廷器乐“礼下于庶人”的文化象征,体现了地方民众将国家礼仪为民间所用的礼仪自居心理。“渔家乐离不开霍家”表明了二者的关系。渔家乐最初是由霍家出资主导,仅允许家族内部未成年的男丁参与;历经了政局变动和家族兴衰之后,在表演人员和组织机制上对姓氏、性别不再严格限制,逐步接纳与霍氏有姻亲往来、地缘联系的其他成员,经历了由家族血缘到街道地缘,再到整个村落单元的嬗变过程。其背后的原因,与村落生境条件的改变、家族之间的兴衰演替以及整个“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家国情怀深深内化于民众的内心世界,构成了渔家乐文化内涵演替的主旋律。人们在不同时空情境下对渔家乐的传承与再创造,体现出地方运作传统文化资源,主动向国家礼仪贴近,构建文化网络和地方权力话语的过程。就乡民艺术的文化象征意义而言,渔家乐还体现了乡土社会中关乎个人价值重塑、礼仪秩序建构、家族权力制衡等民众生存智慧。首先,文化精英期冀通过组织这项艺术表演活动维持乃至提升个体在村落中的文化权威。其次,渔家乐内在强调“家庭和睦”“长幼次序”等儒家“仁爱”的概念,引导民众树立“家天下”语境下团结一心、和睦共处、遵守老幼尊卑秩序的文化心理认同,反映了村落权力网络中彼此竞争、制衡的现象,渔家乐被用作协调与其他街道、家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不平衡的“文化权力工具”。同时,渔家乐展现的“勤劳朴实”“喜获丰收”“年年有余(鱼)”的场景,不仅体现地方民众希望地方政府有所作为,实现政泰民安、家庭富足;也是国家通过引导乡民艺术表演劝导民众勤朴劳动、自给自足的隐喻性表达。

金永亮[3](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利事业不仅关乎农业的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它对农业的灌溉、旱涝灾害的防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用水安全、人们生产生活安全、生态环境等也与水利息息相关。在水利实践的过程中还发生了管理体制的变革、产生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考察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研究社会变迁是非常有益的。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政策支持下,在锦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经济方面、人居方面和生态方面也随之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以水利事业发展为视角,考察研究锦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社会变迁情况,并从这一过程中总结经验启示,以期对锦州和相似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经济方面主要对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进行论述。干旱是制约锦州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节水型农业,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都获得极大的提高,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人居方面主要对用水安全、防洪能力和思想观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提高供水能力、治理水污染、防氟改水等方法保障了城乡用水安全。受处于河流下游地理位置的影响,洪涝灾害成为锦州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各种社会原因加重了洪涝灾害的影响。通过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发展方式,锦州的防洪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得到了保障。锦州水利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引发了社会发展观念和人民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适应了社会发展形势。生态环境方面选取对大凌河和小凌河的治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大凌河、小凌河及附近的环境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要,锦州多次对这两条河进行治理,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将锦州打造成为宜居城市,提升了人们生活幸福感。

张镇昌[4](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学界对渔业企业的研究,多集中在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方面,较少涉及渔业企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渔业企业的历时性研究。渔业企业是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连接鱼产品从渔船到餐桌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推动渔业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作用特点。文章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的渔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一手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的办法将北海市的渔业企业的发展脉络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前以及进入21世纪后这三个时间阶段的不同时期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变迁进行分析,厘清渔业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任务、效能、遇到问题和应对措施,并通过梳理同时期国内不同海区渔业企业发展状况,尝试对北海渔业企业进行评价,提出新形势下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路径。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北海渔业企业为恢复和发展渔业经济奠定基础。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北海市渔业企业体系在建立后对恢复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却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凸显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第二部分,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下逐步发展成熟,开拓了远洋渔业,提升了渔业经济发展质量。改革开放后,渔业企业需助推渔业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在完成该任务过程中,传统的渔业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发生了变化,同时期也衍生了新的乡镇渔业企业系统。在这一阶段,暴露出传统渔业企业出现竞争能力下降、涉外渔业事件影响企业发展以及海洋资源衰退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海域国际政治关系与该时期海洋过度捕捞等相关联。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实行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国内外的贸易沟通、打开远洋渔业局面、延长渔业产业链和涉足非渔产业,加快构建侨港镇渔业企业体系等方面的应对措施。第三部分,21世纪后北海渔业企业有了发展新方向,渔业经济得到转型发展,成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动力引擎。新时代下渔业企业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走出去”的时代任务和条件,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下实现转型升级等发展目标定位,这一时期传统企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民营企业取而代之成为新时代渔业产业的主角。却也需要面对渔业资源衰退引发的连锁反应、传统企业没落、国家部分渔业政策紧缩下企业转型生产的阵痛和走向国际阻碍重重等问题,其中既有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缺陷,也有政府政策措施及落实力度不足和复杂的国内国际存在的社会原因。为突破新时代下的发展障碍,渔业企业自身从多元发展、科技创新、响应“走出去”战略、扩大交流圈、紧贴国家发展政策、回馈社会等六个方面提高企业发展质量进行自我解困。第四部分,分别阐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东海、黄海和渤海这三大海区渔业企业发展的简要状况,同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构建与发展所发挥的社会功用从奠定北海在南海区的渔业地位、带动个体渔民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话语权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从政府政策施政、企业内部动力和构建渔民与渔业企业共同体等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促进渔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华清君[5](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裴欣[6](2020)在《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研究》文中提出近代以来的一百八十年间,西安城市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社会政治经济也实现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发展。近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技术变革,更是带来了政治变革和城市变革。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计划,是人类积极主动建设改造城市的活动,对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城市发展先导的城市规划,自近代以来,从思想理论和规划实践两个层面,逐步实现了从萌芽到形成完善并继续发展的历史过程,至现当代形成成熟完整的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现代化转变,并由此引发了西安城市社会经济的现代转型。本文从历史地理学角度,以城市近代化为主线,从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演变切入,复原民国时期及建国后西安历次城市规划形成的过程,对城市规划各要素及其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探究西安作为内陆城市其城市规划制定及实施的影响因素。本文以时间为经,以历次规划为纬,大体上分为民国时期与当代时期两个阶段来研究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演变的过程。综观民国时期西安的城市发展及规划建设情况,可以将民国时期西安的城市规划分为萌芽时期、形成与完善时期以及继续发展时期三个阶段。民国前期西安城市空间格局的初步变化和城市规划文件的形成主要从辛亥革命后至陪都西京确立之前,也可以称之为前陪都时期,出现了萌芽性质的两部城市规划文件,其一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陕西长安市市政建设计划》,其二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陕西省民国二十年建设事业计划大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开始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止的十余年间,是民国时期西安城市规划的形成与完善时期,主要是在筹备建设陪都西京时期。这一时期西安先后出现了多部城市规划方案,既有民间拟议,也有官方擘划。民间拟议包括季平的《西京市区分划问题刍议》和易俗社孙经天《西京市政建设计划之准则》。官方擘划则包括《西安市三年行政计划》、《陕西省建设厅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行政计划》、《西京市分区计划说明》、《西京规划》等。尤其是《西京规划》的出台,标志着近代西安形成了现代意义上完整的城市规划方案。民国时期西安城市规划的继续发展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随着抗战的结束和战后城市恢复建设的开展,《西安市分区及道路系统计划书》随之编制完成。这部规划借鉴了当时西方主流规划思想,颇具时代意义。当代西安城市规划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新特点。这一时期我国的现代城市规划体系开始逐步建立,从开始全盘引入苏联模式到逐步接受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至结合实际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特点的规划方案,当代西安城市规划发展一波三折。西安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有了统一的安排和指导。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安总共编制了四轮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即《西安市1953-1972年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2008-2020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在这几次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西安改变了近现代时期的城市面貌,从消费型城市发展成为工业城市,进入了现代化都市发展的新时期。通过历史时段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演变过程的分析,总结了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的特征,指出这一时期西安城市规划的历史继承和过渡时期的转型变革双重特点。同时总结了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分析了城市规划落实的影响因素。专门之人才、具体之计划、充裕之财力、科学理论之指导是西安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政治因素是西安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最为突出的动力因素,西安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大多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令的推行。最后,把西安的城市规划置于全球史背景下进行探讨,更加凸显近代以来西安作为世界古都的城市规划特点,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刘宇杰[7](2020)在《告别饥荒 ——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文中提出自古以来,饥荒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如影随形,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倒退,甚至导致王朝的兴替和政权的更迭。探究饥荒的原因和如何避免饥荒悲剧重演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饥荒的发生是天灾还是人祸?什么样的天灾和人祸导致了饥荒?我们如何才能最终告别饥荒?本文将通过对农业生产与分配、饥荒概念的辨析、饥荒类型的划分、影响饥荒的主要因素分析、告别饥荒的对策等内容的研究来回答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对未来从根本上消除产生饥荒的土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理论探究和史料分析,本文首先对马尔萨斯、阿马蒂亚·森的饥荒理论进行了概括和阐述,对我国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饥荒类型的划分提供逻辑的起点和分析的起点。其次,依据农业生产与分配、两极世界理论把饥荒划分为传统农业时期的饥荒、土地贡税殖民时期的饥荒以及现代农业时期的饥荒,并从实证或案例的角度对上述三个类型的饥荒分别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论证。再者,对现代社会影响饥荒主要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概括,提出应急和形成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拨开附加在饥荒概念上的重重迷雾,影响饥荒的核心要素是国家或地区以及个人粮食的极度短缺,至于饥饿乃至死亡,则是粮食极度短缺的影响和严重后果。(2)饥荒实质是农业生产与分配的危机,这种危机直接或间接造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粮食供应的短缺以及微观上个人或家庭的粮食极度短缺。(3)对影响饥荒主要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水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粮食等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分配不公带来的极端贫困使下层人民很容易陷入饥荒;战争或武装冲突严重破坏农业的生产与分配,制造难民,使民众陷入缺粮的境地。(4)二战后,自然灾害、极端贫困、战争或武装冲突等因素对饥荒的影响或者在下降或者在削弱,随着科技的进步,粮食等农产品的供给超过人口的增长,今后更多要考虑全球粮食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本文认为应对饥荒既要考虑早期预警、平抑粮价、赈济灾民等应急措施,也要考虑形成确保粮食安全、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惩治饥荒制造者等长效机制,使人类彻底告别饥荒。

赵红霞[8](2020)在《瘟疫百年前:1917-1918年绥远鼠疫新探》文中研究说明1917年9月鼠疫爆发于绥远特别行政区萨拉齐、五原两县以及包头镇,此后鼠疫沿京绥、正太、京汉、津浦等铁路蔓延八个月之久,影响绥远、察哈尔、山西、直隶、北京、天津、山东、江苏等省市,直至1918年4月消灭,共造成16000余人死亡。论文运用历史学、计量史学、灾害史、疾病史等方法,在充分利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个案研究和宏观叙述结合起来,试图探究1917—1918年绥远鼠疫的发生与近代边疆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与1910—1911年东北鼠疫对比,进一步探讨民国初年社会、政治、卫生制度的变化。同时,希冀通过对绥远鼠疫的研究,加深对传染病的现代思考。绥远鼠疫爆发于乌兰察布、鄂尔多斯高原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在跳蚤、空气等媒介的传播下,鼠间鼠疫发展为人间鼠疫。当年的暖冬也为鼠疫的发生提供了条件。鼠疫爆发后,随着各类人口流动逐渐扩大了传播范围,而当地的风俗、卫生习惯也为鼠疫的扩散提供了隐性条件。绥远鼠疫除造成全国人口的逃亡和减少外,对民众的心理也是一次极大冲击,同时间接导致了部分地区社会动荡和经济凋敝。1916年颁布的《传染病预防条例》成为绥远鼠疫防治的纲领性文件。从中央防疫来说,北京政府接收到绥远爆发鼠疫的消息后,1918年1月开始布置相关的防疫工作,成立防疫委员会,并将疫情严重的地区分为四个区域:绥远、察哈尔、晋北、晋南,分别指定伍连德、何守仁和陈祀邦负责。同时颁布《火车检疫规则》、《检疫委员设置规则》以及《清洁及消毒方法》等一系列防疫相关规则。对政府的防疫举措,民众呈现出由抵抗到接受,再到配合的改变。民众的心理随着防疫工作的推进在不断变化。绥远鼠疫传染和防治过程中反映出如下问题。第一,政治局面的混乱造成政府反应迟钝。第二,绥远自身的复杂性影响防疫效果。第三,国人对边疆地区重要性认识不足。第四,防疫近代化过程的坎坷与复杂。综上,防疫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除了有赖于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支撑外,还需要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科学化的不断推进。

纳迪尔(Medjitena Nadir)[9](2020)在《基于信息系统评价的中国经济改革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运用有向图方法描述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采用网页排序算法对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环境因素进行有利、消极性的权重分析,然后研究了保证改革和开放“新常态”下目标实现需要关注的因素。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提出了基于信息系统评价方法来评价环境因素的有利和消极影响的方法。具体包括:依赖于Content Context Process框架(CCP框架)的强度来表示环境因素的分类(内部和外部因素)。为了获取有向图,把CCP框架的环境连起来各种因素之间关系,然后从有向图定下来相关的元图。最后提取该元图的关联矩阵。(2)针对经济系统环境因素的有利与消极影响,提出了计算每个因素权重的算法。该算法依据图论,每个图的顶点是表示环境中的一个因素,顶点之间的边是表示环境因素的之间关系。算法首先依据元图生成关联矩阵,然后从关联矩阵计算转移概率矩阵,最后用网页排名算法出每个因素权重。模型得出结果包括非量化的因素影响,利用获得因素权重可以帮助决策者辨识最大的有利影响因素和最大的消极影响因素。从结果来看经济改革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此外转变增长方式过程来得晚相比于经济增长的优先,较高的增长速度的负面影响也很大。(3)针对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到扩内需、保增长和调结构三大目标,提出了改革和开放政策优化策略。首先确定改革和开放在新常态下的目标与相关的环境因素与子因素,然后通过网络分析法算出来包含改革和开放过程在新常态的超级矩阵。为了确保改革和开放过程在新常态的顺利进行,分析结果将有助于确定需要关注的因素,并在不会对三个大目标带来任何风险的前提下给出相关战略和处理方式。

段伟[10](2020)在《清代政府对沉田赋税的管理——以江苏、安徽、山东地区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清代由于水患而造成的沉田颇多,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对于能够涸复的沉田,政府在勘明情况后,或是减少赋税,或是免除赋税,但实行冬勘政策,确定是否继续蠲免赋税。对于难以涸复的沉田,经过当地民众的斗争,或是当地政府的申报,朝廷可能实行永行豁免政策,放弃对这些沉田的赋税要求。对于一些因为修建水利工程造成的沉田,朝廷则会主动积极豁免赋税。

二、环境污染中国每年损失二千八百三十亿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污染中国每年损失二千八百三十亿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民城(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苍凉方岩下
    1
    2
    3
    4
第二章江南垟的“猴子”
    1
    2
    3
    4
    5
第三章九人班底
    1
    2
    3
    4
    5
第四章对岸是天堂
    1
    2
    3
    4
第五章让百姓都知道
    1
    2
    3
    4
第六章穷而强悍的陈家堡
    1
    2
    3
    4
    5
第七章挑战的最终是自己
    1
    2
    3
第八章屋顶的钟楼
    1
    2
    3
第九章先干起来再说
    1
    2
第十章退地风波
    1
    2
    3
第十一章由波谷到波峰
    1
    2
    3
    4
第十二章十万引擎推动下
    1
    2
    3
第十三章落地就要生根
    1
    2
    3
第十四章飞起来的翘头鸟
    1
    2
    3
第十五章连出两张错牌
    1
    2
    3
    4
第十六章龙港是艘船
    1
    2
    3
尾声

(2)乡土语境中的城边村艺术实践 ——以河北井陉天长镇东关村渔家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乡民艺术”的理论拓展
        二、乡土语境中的乡民艺术研究
        三、花会表演中的文化权力网络与象征意义
        四、地方性知识与意识模型理论
        五、概念界定与俗语说明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田野调查法
        二、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
        三、文献资料搜集与分析
    第四节 论文框架
第一章 地域环境与村落日常生活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一、山川与气候
        二、绵河: 双面“护城河”
    第二节 历史沿革与古城建制
    第三节 村落日常生活
        一、城边村的生计方式
        二、文化的杂糅: 民众信仰与艺术表演
        三、红事白事
        四、“礼仪自居”与文人传统
第二章 城边村的家族变迁与文化认同
    第一节 村落中的家族
        一、晚明名宦:“霍许双璧”
        二、清代“后起之秀”:郝卢两姓
        三、“抱团取暖”的城背后街
    第二节 地缘组织与文艺群体
        一、庙宇修建与庙会运作
        二、抖音里的“东关文艺团”
第三章 渔家乐的历史传承与表演过程
    第一节 历史溯源:“南艺北传”的汝宁小闹
        一、渔家乐与霍鹏的历史联系
        二、“南蛮子”卖艺叙事的猜想
    第二节 渔家乐的表演文本
        一、地戏的“再加工”
        二、前期组织与准备
        三、演出时间与表演过程
    第三节 组织群体的传承脉络
        一、从家族血缘到街道地缘
        二、从街道地缘到村落整体
        三、艺术群体的传承机制分析
第四章 渔家乐与村落秩序的调适
    第一节 渔家乐的精神象征
        一、礼仪秩序的重建
        二、重整村落风气
        三、个体生活的补充与形象重塑
    第二节 “礼”与“俗”的互动过程
        一、政治教化与警示廉政的结合
        二、礼乐地位彰显的圈层互动
    第三节 村落人际关系的调适
        一、家族权力的制衡
        二、文化精英权威的维护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概况
    (一)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条件
    (二)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情况
        1.起步阶段(1978 年至1984 年)
        2.发展阶段(1985 年至2000 年)
        3.成熟阶段(2001 年至2011 年)
        4.完善阶段(2012 年至今)
    (三)锦州地区水利建设的成就及地位
        1.水利建设的成就
        2.水利建设的地位
二、经济方面的变迁
    (一)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
    (二)农田水利管理的完善
    (三)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人居方面的变迁
    (一)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二)防洪能力得到提高
    (三)思想观念的变迁
四、生态方面的变迁
    (一)对小凌河的治理
    (二)对大凌河的治理
五、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下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的启示
    (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是重要保障
    (二)综合协调是发展方向
    (三)绿色发展是重要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关于海洋渔业经济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渔业企业的研究
        (三)关于国外渔业企业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地调查法
    五、相关问题的必要说明
        (一)渔业企业的概念界定
        (二)选取北海市作为研究点的缘由
        (三)文章中涉及的主要渔业企业信息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北海渔业企业的基础奠定
    一、构建渔业企业体系的必要性
        (一)恢复和发展渔业经济
        (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现实需要
        (三)构建渔业经济体系是重要任务
    二、北海渔业企业体系的构建完善
        (一)水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
        (二)渔船修造体系的构建
        (三)综合性国有海洋捕捞企业的成立与成长
    三、北海渔业企业在渔业生产中的社会效用、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渔业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用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问题
        (三)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至21 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的突破
    一、改革开放后的新任务
        (一)助推渔业经济的市场化转型
        (二)推动渔民就业,释放生产活力
        (三)顺应改革开放时代潮流,焕发新生活力
    二、改革开放后至21 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体系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以来至21 世纪前传统渔业企业的新变化
        (二)形成新的乡镇渔业企业体系
    三、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国有企业优势下降
        (二)渔业涉外事件的损失和海洋资源减少
        (三)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四、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的应对措施
        (一)改革管理制度
        (二)加强与国内外的贸易沟通
        (三)开拓远洋捕捞新局面
        (四)渔业产业链延伸和非渔产业拓展的发展实践
        (五)努力建构新兴乡镇渔业企业体系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转型发展
    一、21 世纪以来渔业企业的历史定位和新形势
        (一)渔业企业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
        (二)时代为渔业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历史条件
        (三)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催生渔业企业转型升级
    二、21 世纪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特征
        (一)传统企业为时代所淘汰
        (二)民营企业成为行业产业的龙头引领
    三、渔业企业在困境中前行
        (一)渔业企业发展中所遇问题
        (二)渔业企业所遇问题的原因
        (三)渔业企业自我解困的主要举措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其他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概况及对北海渔业企业的评价和建议
    一、国内其他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情形
        (一)东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
        (二)黄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状况
        (三)渤海区渔业企业的状况
    二、北海渔业企业发展的区域地位和现实作用
        (一)有利于奠定北海在南海地区渔业地位
        (二)有利于带动个体渔民发展
        (三)有利于维护国家在海洋权益中的话语权
    三、新形势下北海渔业企业发展的路径
        (一)政府须加强对渔业企业政策等的支持
        (二)渔业企业自身要提升发展的内力
        (三)构建渔民与渔业企业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6)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城市规划的相关研究
        二、近现代城市史相关研究
        三、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相关研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资料介绍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资料介绍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西安城市近代化的地理基础与历史背景
    第一节 西安的地理环境特征
        一、地理位置
        二、地貌特征
        三、气候特征
        四、河流与水文
    第二节 西安城市近代化的历史背景
        一、古代西安的城市建设和规划
        二、西安城市近代化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前期西安城市规划的萌芽(1912-1932年)
    第一节 民国前期西安城市空间格局的初步变革
        一、晚清时期西安城市格局概况(1840-1911年)
        二、民国前期西安城市的初步发展(1912-1926年)
        三、国民政府初期西安城市格局发展演变(1927-1931年)
    第二节 民国前期西安城市规划的萌芽
        一、《陕西长安市市政建设计划》
        二、《陕西省民国二十年建设事业计划大纲》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国中期西安城市规划的形成与完善(1932-1945年)
    第一节 民国中期西安城市规划的发展概况
        一、民间之拟议
        二、官方之擘划
    第二节 民国时期西安第一部现代都市规划——《西京规划》
        一、《西京规划》出台的背景
        二、《西京规划》的出台过程
        三、《西京规划》的主要内容
        四、《西京规划》的规划者群体
        五、《西京规划》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后期西安城市规划的继续发展(1945-1949年)
    第一节 民国后期西安城市规划的提出
        一、民国后期西安城市发展的现状
        二、战后西安城市规划出台的背景
    第二节 战后西安城市规划——《西安市分区及道路系统计划书》
        一、《西安市分区及道路系统计划书》的主要内容
        二、规划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西安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53-1972年)
    第一节 建国初期西安城市规划发展概况
        一、建国初期西安城市建设的逐步恢复
        二、建国初期三部都市计划的制定
    第二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53-1972年)的制定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53-1972年)编制的背景
        二、规划的内容
        三、规划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西安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
    第一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的出台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出台的背景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出台的过程
    第二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分析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的主要内容
        二、规划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当代西安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
    第一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的出台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出台的背景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出台的过程
    第二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分析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的主要内容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当代西安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第一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出台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出台的背景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出台的过程
    第二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分析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主要内容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比较视野下的西安城市规划研究(1912-2020年)
    第一节 民国时期西安历次城市规划比较研究
    第二节 当代西安历次城市规划比较研究
    第三节 西安与国内其他城市之比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论
    一、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的特征
    二、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思想演变
    三、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落实的影响因素
    四、关于西安城市规划的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资料选辑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告别饥荒 ——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评论
    第一节 古典主义的饥荒理论
    第二节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
    第三节 中国学者的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饥荒的概念及类型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定义
    第二节 农业生产与分配
    第三节 饥荒类型的划分
    第四节 研究方法的讨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农业时期的中国饥荒
    第一节 历代自然灾害对饥荒的影响
    第二节 应急的救荒政策
    第三节 治本的救荒政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农业时期的日本饥荒
    第一节 日本农民沉重的租税负担
    第二节 商业、高利贷资本的成长与贫困问题的加深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三大饥荒
    第四节 德川幕府的饥荒对策及其绩效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地贡税殖民时期的饥荒
    第一节 英国对爱尔兰和印度的殖民政策
    第二节 1845年的爱尔兰饥荒原因分析
    第三节 1943年的孟加拉饥荒原因分析
    第四节 英国殖民政策的区域差异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现代农业时期的非洲饥荒
    第一节 战争与饥荒的关系
    第二节 索马里内战和2011年饥荒
    第三节 南苏丹内战和饥荒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影响饥荒的主要因素变化分析
    第一节 导致饥荒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农业防灾减灾
    第三节 粮食安全和脱贫的政策
    第四节 战争或武装冲突受到抑制
    第五节 民间救济和节粮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8)瘟疫百年前:1917-1918年绥远鼠疫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基本史料
    三、相关概念的介绍
    四、研究概况
    五、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1917-1918年绥远鼠疫的传播
    第一节 民国时期传染病概况
    第二节 鼠疫在绥远的爆发及传播
    第三节 绥远鼠疫在全国的蔓延
    第四节 鼠疫爆发及传播的因素
        一、引发鼠疫的因素
        二、鼠疫传播的因素
    第五节 鼠疫的影响
        一、人口的逃亡和减少
        二、社会动荡
        三、经济凋敝
        四、民众心理的波动
    小结
第二章 1917-1918年绥远鼠疫的防治工作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防疫
        一、防疫背景
        二、中央防疫措施
        三、防疫经费
        四、交通管制
        五、近代医学防疫
        六、外国的介入
    第二节 地方的防疫措施
        一、绥远特别行政区的措施
        二、绥远以外地区的措施
    第三节 民众对官方防疫的反应
        一、鼠疫初期的民众反应
        二、鼠疫过渡期的民众反应
        三、鼠疫后期的民众反应
    小结
第三章 绥远鼠疫与防疫制度化进程
    第一节 绥远鼠疫及其反映的问题
        一、政局混乱与官方反应
        二、绥远的复杂性与防疫效果
        三、当局对边疆地区的认知
        四、防疫及其近代化
    第二节 与1910-1911年东三省鼠疫比较
        一、鼠疫的传播与扩散
        二、防疫事务
        三、两次鼠疫差异原因分析
    第三节 防疫的警示
    小结
结语
图表索引
    图目
    表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1917-1918年绥远鼠疫大事年表
    附录二 绥远灾害大事记(1912-1948年)
    附录三 1917-1918年鼠疫山西死亡人口统计表
    附录四 《中国传染病条例》
    附录五 1917-1918年绥远鼠疫相关图片
后记

(9)基于信息系统评价的中国经济改革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信息系统
        2.1.1 信息系统的两个方面
        2.1.2 信息系统评价方法
    2.2 图论
        2.2.1 图论的主要概念
        2.2.2 图的数学表达方式
    2.3 决策分析法
        2.3.1 层次分析法
        2.3.2 网络分析法
    2.4 本章小结
3 信息系统环境因素评价
    3.1 信息系统环境因素评价
    3.2 信息系统改进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经济改革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与权重分析
    4.1 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概况
    4.2 环境因素的权重分析方法
        4.2.1 元图与关联矩阵
        4.2.2 环境因素的权重计算
    4.3 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环境因素权重分析
        4.3.1 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环境因素
        4.3.2 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环境因素权重
        4.3.3 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环境因素分析
        4.3.4 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政策改善
    4.4 本章小节
5 基于网络分析模型的中国经济新常态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中国经济新常态
    5.2 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中的挑战
        5.2.1 供给侧改革
        5.2.2 房地产泡沫
        5.2.3 政府与地方债务
        5.2.4 人口转型
        5.2.5 中等输入陷阱
        5.2.6 污染与资源
    5.3 网络分析法与中国经济“新常态”
        5.3.1 网络分析法(ANP)
        5.3.2 中国经济新常态
        5.3.3 网络分析法模型构建
    5.4 网络分析法结果
    5.5 网络分析法的指标与子指标结果分析
        5.5.1 扩内需的相关结果分析
        5.5.2 保增长的相关结果分析
        5.5.3 调结构的相关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方案分析
    6.1 一带一路
        6.1.1 一带一路方案分析
        6.1.2 一带一路能提供的机遇
        6.1.3 一带一路的挑战
    6.2 “十三五”计划
        6.2.1 “十三五”计划方案分析
        6.2.2 “十三五”计划与“新常态”关系
        6.2.3 “十三五”计划关键任务
    6.3 “互联网+”
        6.3.1 “互联网+”方案分析
        6.3.2 “互联网+”与“新常态”关系
        6.3.3 “互联网+”存在的挑战
    6.4 《中国制造2025》
        6.4.1 《中国制造2025》方案分析
        6.4.2 《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目标
        6.4.3 《中国制造2025》的挑战
    6.5 新城镇化
        6.5.1 新城镇化方案分析
        6.5.2 新城镇化与新常态之间的关系
        6.5.3 新城镇化进行的挑战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清代政府对沉田赋税的管理——以江苏、安徽、山东地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清代苏皖鲁地区的水患与沉田
三、清代沉田的蠲免冬勘政策
四、清代沉田的永行豁免政策
结语

四、环境污染中国每年损失二千八百三十亿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民城[J]. 朱晓军. 江南, 2022(01)
  • [2]乡土语境中的城边村艺术实践 ——以河北井陉天长镇东关村渔家乐为例[D]. 李璐佳. 山东大学, 2021(12)
  • [3]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D]. 金永亮. 渤海大学, 2021(02)
  • [4]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D]. 张镇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5]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6]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研究[D]. 裴欣.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7]告别饥荒 ——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D]. 刘宇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8]瘟疫百年前:1917-1918年绥远鼠疫新探[D]. 赵红霞.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9]基于信息系统评价的中国经济改革影响因素研究[D]. 纳迪尔(Medjitena Nadir). 北京科技大学, 2020(11)
  • [10]清代政府对沉田赋税的管理——以江苏、安徽、山东地区为中心[J]. 段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标签:;  ;  ;  ;  ;  

环境污染,中国每年损失2830亿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