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绝缘电阻的实用技巧

测量绝缘电阻的实用技巧

一、绝缘电阻的实用测量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杨舰[1](2021)在《高压固态厚膜熔断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将是电子产品发展的趋势,作为保护类元件的熔断器也不例外。对于高压固态熔断器它具有可靠性高、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其应用领域非常广阔,其中包括通信设备、电源变化器以及数码电子等军民领域。目前国内的高压固态熔断器大部分是在国外生产的,而传统的有引线熔断器很少能替代此类产品。对于开展高压固态厚膜熔断器的研究,将打破该熔断器技术在国外的垄断,实现该类熔断器产品的国产化替代。本论文以高压固态厚膜熔断器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工程实际出发,结合熔断器的相关理论,通过对熔断器结构设计、关键工艺和关键技术攻关等,完成对高压固态厚膜熔断器的制备,达到该类熔断器额定电压为125V,额定电流范围从0.35A~3.5A,熔断特性满足在357%额定电流下熔断器时间为2ms~5000ms;在571%额定电流下熔断器时间为0.5ms~10ms;在857%额定电流下熔断器时间为0.05ms~5ms的设计要求。论文开展对高压固态厚膜熔断器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高压固态厚膜熔断器的结构设计,提出一种适合表贴式,陶瓷管壳封装,能在真空环境下使用的熔断器。研究该熔断器熔体材料选择,从而实现在陶瓷基体的良好匹配;研究熔断体图形结构设计,即确保熔断器熔断特性功能。2.研究熔断器熔断体成形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厚膜工艺平台,采用镶套式印刷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多次反复调节印刷参数,实现熔断体在陶瓷基本成形,保证熔断器熔断体的熔断特性。3.研究熔断器真空共晶焊接技术,提出了在共晶焊接基础上,开展真空共晶焊接技术工艺参数的摸底。研究真空共晶焊接温度、时间、气体成分等对熔断器阻值、熔断特性,端面结合力的影响。4.研究熔断器抗飞弧技术,提出了一种无机玻璃通过烧结后作为灭弧材料的方法。该方法利用无机玻璃在烧结后形成多孔结构的特点,可以有效利用多孔结构在熔断体产生飞弧瞬间进行吸收金属颗粒,达到熔断器安全熔断,从而提高熔断器的额定分段能力。

古雅倩[2](2021)在《1553B总线电缆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在航空航天、民用等领域,1553B总线电缆依然十分常用且重要。但是1553B总线电缆的设计和生产测试验证标准非常复杂,不仅涉及到的参数种类多,还有异常严格的通过准则。并且在某些测试场景下仍需要依靠人工测量,且人工只能完成一些静态参数的测量,动态参数的测量需要另外搭建复杂的测试平台,测试过程复杂、测试场景固定、测试时间过长、效率低下。在这样的应用背景下,针对1553B总线电缆静态参数与动态参数相结合进行测试的测试系统及其配套软件的研究非常具有实践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课题立足于对1553B总线电缆测试系统的探索,基于某型PXI板卡集成系统为硬件平台进行上位机软件设计,该系统是一款将1553B总线电缆测试所需的各类仪器板卡集成在一个机箱的综合测试系统,具有灵活小巧易转移,测试项目涵盖范围广,测试精度相对高等特点。在Windows系统下,使用Visual Studio作为本课题软件的开发平台,C#作为编程语言,从用户需求出发,完成了一款1553B总线电缆测试系统的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该软件可用于对1553B总线电缆电气性能和总线数据传输性能进行测试,该软件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测试人员的测试负担,提高了1553B总线电缆的测试效率。本文从软件设计到实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基于该系统的硬件平台,并结合用户需求,将上位机软件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静态参数测试模块、动态参数测试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2.通过对硬件各个功能板卡的学习,设计软件对硬件中各个功能板卡详细的控制流程,实现对矩阵开关板卡切换和测试板卡连接测试等功能的控制,以及对测试数据的处理。3.根据用户需求,完成图形化面板的用户界面设计,为用户提供清晰直观和易于上手操作的友好的交互界面。通过对以上几点内容的深入研究,完成了1553B总线电缆测试系统的上位机软件。经实际测试验证,该软件不仅能够完成1553B线缆的全部要求的测试并且将之前的测试效率提高了4倍,现已交付。

蔺禛[3](2020)在《新能源车用电池组均衡管理控制器硬件在线测试系统开发》文中指出能源问题、环保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考验,汽车行业亟待转型,电动汽车应势而起。电池管理、电机控制、整车管理为核心控制系统,虽对电动汽车研究的呼声很高,但近些年新型电动汽车进展十分缓慢,动力集成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对电池组的管理及对单体电池电量等参数的实时监控就显得尤其重要。电池控制单元(Battery Control Unit)是电池系统的核心控制器,对电池充放电、寿命估计有重要作用,对其的进一步研究意义重大。目前各地对电池管理的研究主攻于:数据采集、均衡管理、热管理、中央处理器相关技术;技术攻坚于各部分的核心算法、物理结构的升级改造。而针对于电池管理系统的性能评估手段而言,以BMS为整体,一是连接电池组,待系统运行后将电池测量单元的数据开发成可视化界面;二是:针对于不同电池分别做不相同的纯软件模拟。第一种方式含可称赞之处,也有一些缺点:(1)要求BMS具备完整性;(2)对BMS性能评估需要配套的电池组,虽然其它车体环境可以模拟,但以上提到的四点不可或缺,这就造成了试验比较复杂;(3)根据电池燃料不同,BMS结构、测试方案大不相同,造成试验标准多样、评判条件限制较大;(4)若电池组出现故障,很难第一时间判断出哪个单元出现了问题。第二种方式的缺点:(1)可移植性差;(2)不能模拟出真实行车时电池管理系统的所有运行情况。本课题在充分解析了电池管理系统的所有功能的前提下,针对上述问题,应用自动化测试技术、虚拟仪器技术,设计继电器矩阵,挂载各信号源、各电源、测量模块以及被测单元模块,设计具有良好人机交互界面的自动化测试程序,最终构建出能够评估电池控制单元的自动化测试平台。试验表明本课题所开发的自动化测试平台解决了因电池不同造成BCU(Battery Control Unit)种类、结构繁多进而造成的测试系统不统一问题,单独对电池控制单元进行测试代替对整个管理系统的测试,减少测试步骤、开发时间的同时不失对电池控制单元性能评估的准确性,可根据需求将信号源、电源、测试仪器部分分离开,将更换某一模块对测试平台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通过软件控制继电器矩阵自由配置测试项、测试顺序,降低自动化测试平台的搭建难度,节约生产资料,提高测试效率。

孔凯[4](2020)在《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以《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之下,坚持将人才建设作为制造业强国的根本,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理实一体化教学符合中职教育本质需求,且一直处于我国顶层设计之列。然而,目前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实施效果,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中职学生在理实一体化学习中对理论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提出将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旨在提高中职学生在理实一体化学习过程中的理论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和学习成就感,进而有效促进中职学生“理实双向”建构。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德尔菲法展开分析和研究。其一,在国内外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多方位分析国内外理实一体化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其二,对多所中职学校进行调研,发现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其三,严格按照教学模式构建思路和步骤,以“理实双向”建构为最终教学目标,多方位分析教学模式中“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四大要素,进而对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设置了“三个阶段”:(1)基于竞争激励的“理实感知”阶段;(2)基于信心激励的“理实交融”阶段;(3)基于成就激励的“理实扩展”阶段、“六个环节”:(1)“自主感知”预习环节;(2)“理实互动”引导环节;(3)“理实互释”初探环节;(4)“理实互证”再探环节;(5)“理实互融”评价环节;(6)“理实扩展”适应环节。教学全程融入了竞争激励、信心激励、成就激励等多维激励方法,包括自媒体运营、教学视频自制、“子步骤”教学、“云班课”教学、“Bingo卡”教学等。其四,通过德尔菲法向职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领域等多位专家进行意见征询,进而明确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可操作性。其五,依据最终确定的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基本思路,展示将多维激励方法融入《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最后,对本研究的探索进行总结,提出不足和未来的展望。

朱煜峰[5](2020)在《直流电缆的局部放电诊断和状态评估方法》文中认为直流交联聚乙烯(Cross Linked Polyethylene,XLPE)电缆作为直流输电的载体之一,在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直流电缆输电项目的大力推行,针对直流电缆的故障诊断和状态评估等技术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局部放电(Partial Discharge,PD)可以作为表征电力设备绝缘状态的重要指标,但现阶段对直流电缆局部放电的研究仍有待深入。状态评估是对电力设备整体运行工况、绝缘状态的综合评估,对运维检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针对直流电缆的状态评估研究相对较少,无法充分利用运维数据且难以反映状态的不确定特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基于直流电压下局部放电的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局部放电的发生及复现过程,研究了放电量、放电重复率等表征参量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关系。总结了直流电缆常见故障类型并设计了四种典型绝缘缺陷模型:尖端缺陷、气隙缺陷、划痕缺陷和沿面缺陷。基于直流电缆的电热耦合数学模型,通过仿真研究了所设计缺陷的电缆模型中电场与温度场的分布情况。上述研究为后续的试验及算法检测结果提供了理论支撑。搭建了直流电缆局部放电的试验及检测平台,采集了典型缺陷直流电缆在不同老化程度下的局部放电数据。通过绘制局部放电的放电量、相邻放电脉冲的时间间隔、放电重复率等参量之间的特征图谱,分析了局部放电与缺陷类型、老化程度的相关关系,揭示了典型缺陷直流电缆的局部放电特征及统计参量随老化程度加剧的变化规律。针对典型缺陷直流电缆在不同老化程度下的局部放电信号开展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缺陷模式和老化严重程度模式的识别分类研究。采用具有自适应学习能力的卷积神经网络算法,避免了人为提取统计特征可能引入的误差和冗余,以局部放电的H(q,?t)特征图谱为输入,在多种老化程度混合场景下对缺陷模式进行了模式识别研究,进一步,在典型缺陷模式下对老化严重程度模式进行了模式识别研究。为充分利用运维数据,建立了直流电缆状态评估的指标参数体系。为充分利用专家经验并遵循数据的内在特性,采用将模糊层次分析法和反熵权法进行有机融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为兼顾状态等级的模糊性和数据的随机性,采用基于云模型的隶属度函数,并结合针对老化严重程度模式的局部放电模式识别结果,计算了各指标对状态等级的评判矩阵,最终得到能够科学反映直流电缆状态的评估结果。进一步,开发了包含局部放电诊断和综合状态评估功能的直流电缆综合状态评估软件,为直流电缆的智能故障诊断和综合状态评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江平[6](2019)在《基于无线移动网络的纯电动公交车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装置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的补贴政策推动和产品技术不断进步,我国城市公交系统积极推动新能源公交车的规模化应用,目前纯电动公交车已经成为公共交通营运系统的主力车型。随着城市电动公交车的大规模应用,许多公交企业发现纯电动公交客车的故障诊断和维修的技术难度要高于燃油汽车,而且突发性故障较多,导致车辆在营运途中“抛锚”,甚至出现严重安全问题。由于纯电动公交车采用较为复杂的五级CAN总线技术,整车控制特别依赖CAN总线,因此研究一种可以通过远程通信方式用来传递CAN报文,后台人员通过分析报文就能监控车辆运行状态和诊断故障的装置,必能大大提高电动公交车的运营安全性和运营效率。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通过4G无线移动网络传递电动公交车CAN报文以实现车辆状态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的技术方案,设计硬件配置方案,研究CAN报文解析方法,研制基于4G无线移动网络的数据传输装置并与整车实现通信,使用后台数据分析和故障诊断软件,最后在纯电动公交车上安装和测试验证。首先搭建数据无线传输的硬件平台用于传递整车CAN报文,采用在物联网中广泛采用的4G-DTU模块,使用模块内的物联卡并通过4G无线移动网络将数据发送出去,通过云服务器采用点对点的方式将数据接收回来并提交给CAN报文分析软件。其次对整车CAN报文协议进行解析,将十六进制的数据转化成用文字描述的内容并将其编写成数据库文件,然后使用CAN分析软件将报文数据全部解析出来并提供给后台监控人员,根据解析结果判断车辆的当前状态、运行数据和故障码的含义,实时监控车辆的重要安全部件,以确保纯电动公交车的运营安全。最后针对多个典型的电动公交车故障案例,介绍所研制的远程监控装置的使用方法,通过对相关报文的解析分析逐步缩小检修范围,最终找出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提高了检修的安全性并降低了漏检率。最后运用该装置采集实车驾驶操作相关数据,分析驾驶员的操作行为,帮助驾驶员改进不合理的驾驶习惯并快速掌握纯电动公交车的驾驶技巧,降低电动公交车的运行能耗。

胡毅[7](2019)在《10kV配电电缆故障诊断分析及预防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的不断创新,电力工业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日新月异,加强电力系统的流畅性与稳固性,保证供电可靠性对于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配电电缆是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电力生产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配电电缆同时也是城市供电网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使用不当或被外力破坏,产生的电缆故障将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会影响居民用户正常生活或企业的生产营运,甚至严重的经济损失与物力损失。而正是由于城市需要美化环境,所以配电电缆一般都敷设于地下,但由于电缆本身生产质量、安装工艺、运行环境等因素,导致电缆故障率逐渐上升。同时,部分偏远地区的供电企业技术人员素质较低、使用的测试设备落后,导致电缆故障点难以发现。因此,为提高城市配电网的可靠运行,减少广大客户以及大型企业或重要用户的损失,10kV配电电缆应采用先进的故障诊断技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预防问题的发生,因此10kV配电电缆故障诊断分析及预防技术具有很高的应用研究价值。全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本次研究以10kV配电电缆的故障诊断为研究目标,介绍国内外电缆故障诊断要点以及故障定位技术现在和发展趋势,详细分析10kV配电电缆的故障类型的多样性及故障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引出配电电缆故障诊断分析是一个技术难点。(2)介绍了行波、脉冲在电缆介质中传播的原理,并通过推演证明了行波、脉冲在电缆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并结合四种常见电缆故障,分析了不同故障类型的波反射特性,以及不同检测法之间的优劣势对比,为下一步检测工作提供理论参考。(3)介绍了SPG 32故障定位系统的组成、界面、常用功能、原理及操作步骤,结合不同的电缆故障类型,分析了系统应用功能之间的搭配使用技巧及特殊情况的应对措施,并在实证分析阶段,对整个检测过程进行了设计,明确了实验工具、实验步骤、接线方式及常见检测波形案例,并通过两起典型电缆故障查找工作,在实际应用中对电缆故障进行诊断分析,以实验来证明SPG 32便携式车用电缆故障定位系统对电缆故障定位的有效性,并为电缆故障查找提出相关的建议。最后进行了总结,说明了研究成果,对课题中需要改进之处提出了展望。

蒋薇薇[8](2019)在《变电站一次设备带电测试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电网500kV变电站、特高压换流站等高电压等级变电站不断增加,变电站一次设备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价格昂贵。一次设备的安全可靠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基于周期的停电检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常检修工作要求。带电测试技术可以实现变电站一次设备在运行条件下的状态监测、隐患缺陷精确定位及缺陷程度分析,红外测温成像技术、超声波局部放电技术、高频局部放电技术、特高频局部放电技术、紫外成像技术等主要技术在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故障诊断和应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对不同类型的设备、不同的故障类型,各种带电测试方法各有适用性。这些技术是目前常用的一次设备带电故障诊断方法,针对特定的一次设备研究采用合适的检测手段,以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快速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论文的主要工作有:1.分析了多种带电测试技术在变电站一次设备故障诊断中的使用背景和意义。带电测试可以实现一次设备运行条件下的状态诊断,相较于停电试验灵敏快捷。介绍了红外测温、超声波、高频、特高频、紫外成像等带电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以及在变电站一次设备日常运行维护中的常规应用,并对现场工作中几种技术的使用条件进行了分析、探讨。2.研究了带电诊断变电站一次设备故障的判断方法,总结出电气设备故障诊断的信号量采集处理、设备状态识别、故障诊断决策三个流程,为分析查找变电站一次设备的隐患缺陷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法。3.以变电站重要一次设备GIS、开关柜和辅助设备为带电测试对象,重点讨论分析了超声波、特高频测试技术对GIS设备进行异常定位与分析的两个应用,其次运用超声波技术对开关柜设备局部放电进行异常定位与分析、利用红外测温技术开展辅助设备的异常定位与分析。这些应用表明,通过一种或几种带电测试技术能有效发现缺陷并及时处理消缺。通过几种带电测试综合诊断技术在变电站一次设备故障排查中的重要应用,论证了带电测试方法的性能、测试的精准快速性及应用场合。通过测试结果,找到了最合适的带电测试方法,对工程实践中的变电站一次设备故障诊断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王思禹[9](2018)在《华电榆横发电厂电气调试方法应用》文中认为近些年来小机组电厂的逐步淘汰和大机组项目普遍上马,大电厂新设备的电气调试和试验方法对电厂有着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国外关于调试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项目管理和建设方面,成果则较多地体现在对调试的管理方法和风险分析方面。而国内主要从调试的过程分析,以体现新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本文主要针对对华电榆横发电厂2×660MW纯凝火电项目调试期间一些电气设备的调试方法改进与应用来说明调试工作的提高。论文先主要介绍了电厂的主要电气设备(含一次与二次设备)及其主要的工作原理,对于一次设备则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同步发电机、三相变压器和电力互感器的主要工作原理和相关设备的调试内容及相应的调试方法,而对于二次设备,则主要介绍了发变组故障保护类型、变压器故障保护以及励磁系统的的原理。通过分析传统调试和试验方法优缺点的剖析来阐明研究改进调试方法的可行性和改进后方法所应具备的特点,以及阐述了改进后的电流互感器变比的测量、变压器一次通流试验、变压器比率制动保护调试方法及改进后的整套启动调试方法榆横发电厂的应用。

吕胜男[10](2018)在《智能高压绝缘电阻测试仪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绝缘对于电气设备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而检验绝缘性能最简易和最便捷的方法就是绝缘电阻试验,大多数的贯穿性以及普遍性缺陷都可以通过绝缘电阻试验反映出来。兆欧表作为一种常用电工仪表,具有便携性好等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测量大型电机、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电缆和电路的绝缘电阻。目前,除了传统手摇式兆欧表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电子式兆欧表,对于当前常用的电子式兆欧表来讲,尽管测量的手段比较完善,可是其不足之处在于功能单一,仅能对电力系统已有的某些电气装置的绝缘电阻值做测量,而难以做到快速的测出不同装置绝缘的真实极化指数以及吸收比。近些年来,科技取得了飞速的进展,对于单片机的使用也变得较为普及,在诸多类的电子产品中均可发现其身影,而且在电力系统里面,以单片机等一些微处理器为主的智能新式电子测量仪器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以往的测量仪器因具有不少缺陷(如:输出电压易出现较大变化以及可以测量的区间较窄等原因),已面临着被新式仪器替代的局面。为了弥补兆欧表功能单一的不足,并彻底消除其难以测出被测设备的真实极化指数以及吸收比等现象,本文之中给出了一种智能型的高压绝缘电阻测试仪,该仪器补充了功能缺陷,可以最大程度地解决传统兆欧表所存在的问题。对于各种绝缘要求下的被测设备,该智能型的测试仪均能通过可调式直流高压电源给予适合的测试电压,可以应用于多个电压等级中,能够满足不同电气设备的测量需求,测出电气设备的真实绝缘电阻。在相关人员输入测试所用的全部参数之后,该仪器就能快速的测出被测设备的真实极化指数以及吸收比,与传统兆欧表相比,大大方便了测试人员的工作,还减少了传统测量方法中人工计时与读数过程引起的误差。同时,本文之中还对该智能型测试仪自身具有的输出以及存储系统做了分析,改进了人机界面,把测试结果输出途径调整为以下三种,即语音报警、以及液晶显示和打印输出,从而便于操作者记录数据以及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

二、绝缘电阻的实用测量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绝缘电阻的实用测量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压固态厚膜熔断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小型熔断器的发展概况
    1.2 国内外小型熔断器现状
    1.3 高压固态熔断器市场前景
    1.4 小型熔断器的分类及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压固态厚膜熔断器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丝网印刷介绍
        2.1.2 厚膜的成型方式
    2.2 熔断器理的工作原理
    2.3 熔断器的熔断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压固态厚膜熔断器的设计
    3.1 结构设计
    3.2 性能参数设计
    3.3 熔断体结构设计的研究
        3.3.1 熔断体表面温升的研究
        3.3.2 熔断器熔断特性的研究
        3.3.3 熔断体结构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压固态厚膜熔断器工艺研究
    4.1 印刷熔断体工艺技术
        4.1.1 丝网目数对熔断体膜层的影响
        4.1.2 烘干温度对熔断体的影响
    4.2 熔断器真空共晶焊接工艺技术
    4.3 熔断器端面处理工艺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熔断器抗飞弧技术研究
    5.1 熔断器抗飞弧机理
    5.2 以二氧化硅为主体的抑弧设计技术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样品的试制及测试分析
    6.1 样品试制
    6.2 样品测试分析
        6.2.1 25℃下样品电流及电压降测试
        6.2.2 25℃下样品熔断特性
        6.2.3 短路电流测试
        6.2.4 温度冲击
        6.2.5 可焊性
        6.2.6 高频振动
        6.2.7 寿命
    6.3 产品特性曲线
        6.3.1 熔断时间与熔断电流关系曲线
        6.3.2 电流分断I~2t与时间t关系曲线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1553B总线电缆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软件的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
    2.1 上位机软件需求分析
    2.2 硬件平台的介绍
    2.3 软件方案的总体设计
        2.3.1 功能框架设计
        2.3.2 开发方案设计
        2.3.3 软件开发环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试模块设计与实现
    3.1 控制流程设计
        3.1.1 上位机软件整体控制流程
        3.1.2 连接与初始化流程
        3.1.3 自检和校准流程
    3.2 通信模块设计
    3.3 多线程设计
        3.3.1 多线程技术概述
        3.3.2 多线程方案设计
    3.4 静态测试模块设计
        3.4.1 屏蔽的连续性
        3.4.2 总线的连续性
        3.4.3 变压器耦合短截线电阻
        3.4.4 总线隔离
        3.4.5 变压器耦合方式隔离
        3.4.6 总线特性阻抗
        3.4.7 变压器耦合方式短截线特性阻抗
        3.4.8 总线衰减
        3.4.9 总线耦合器衰减
        3.4.10 双余度总线间的隔离
    3.5 动态测试模块设计
        3.5.1 动态故障的影响
        3.5.2 共模抑制
        3.5.3 数据通路的完整性
        3.5.4 波形过零点畸变
        3.5.5 波形畸变
        3.5.6 波形对称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机交互模块详细设计
    4.1 Windows窗体编程技术简介
    4.2 人机交互界面布局规划
    4.3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4 上位机应用程序发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功能验证
    5.1 测试环境
    5.2 功能验证
        5.2.1 界面设计验证
        5.2.2 参数指标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课题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新能源车用电池组均衡管理控制器硬件在线测试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国外发展概况
        1.2.2 国内发展状况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BCU测试系统测试内容及其合理性分析
    2.1 阻抗检测
        2.1.1 各功能GND引脚相对主GND阻抗测试
        2.1.2 一般引脚相对主GND阻抗测试
    2.2 模拟输入信号检测
        2.2.1 测试内容概述
        2.2.2 外部ADC
        2.2.3 内部ADC
    2.3 驱动测试
        2.3.1 低边驱动测试
        2.3.2 高边驱动测试
    2.4 高压测试
        2.4.1 绝缘电阻检测
        2.4.2 继电器触点检测
    2.5 其它常规功能检测
        2.5.1 CAN检测
        2.5.2 数字信号检测
        2.5.3 芯片工作状态检测
        2.5.4 频率输入检测
第3章 电池控制单元测试系统硬件部分设计
    3.1 测试平台整体设计
    3.2 输入源、量测模块的选择或设计
        3.2.1 供电电源、高压源、测试用低压源
        3.2.2 电流、电阻、低电压测量硬件设计
        3.2.3 电压波形抓取硬件设计
        3.2.4 通讯电路设计
    3.3 继电器矩阵卡设计
    3.4 夹持设备设计
第4章 BCU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1 接口程序
        4.1.1 Labview简介
        4.1.2 数字万用表通讯
        4.1.3 继电器控制子程序
        4.1.4 示波器通讯程序
        4.1.5 高压电源控制程序
        4.1.6 DIO控制
        4.1.7 CAN卡控制
    4.2 主体程序设计
        4.2.1 Main程序设计
        4.2.2 配置程序设计
        4.2.3 独立子测试程序设计
    4.3 UI设计
        4.3.1 Main函数人机交互界面
        4.3.2 测试报告生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以《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新热行业发展要求理实一体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中职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深入推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三)激励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四)激励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三、课题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五、本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多维激励方法
        (三)中职《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斯金纳强化理论
        (四)马斯洛需求理论
第三章 中职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对象分析
        (二)问卷设计分析
        (三)访谈设计分析
        (四)问卷回收情况
    二、调研的结果分析
        (一)中职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师生基本情况
        (二)中职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二)教学中学生对理论部分的学习成就感低
        (三)教学中学生对理论部分的学习兴趣不高
        (四)教学中学生对理论部分的学习自信缺乏
    四、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学目标过高且情感目标实施淡化
        (二)理论内容处理不当影响学生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设计不当制约激励的效果
        (四)教学艺术不够重视削弱学习感染力
        (五)教师专业能力与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五、融入多维激励方法的问题解决途径
第四章 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二、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二)理实双向建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设定
    三、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一)基于竞争激励的“理实感知”阶段
        (二)基于信心激励的“理实交融”阶段
        (三)基于成就激励的“理实扩展”阶段
    四、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一)基于德技并修的双师型师资条件
        (二)理实一体与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三)内容递进与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
        (四)多维激励与多元协同的教学方法
    五、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二)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分析
        (三)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分析
第五章 多维激励方法在《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维激励方法融入《电机性能指标检查与测量》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
        (一)多维激励方法融入《电机性能指标检查与测量》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二)多维激励方法融入《电机性能指标检查与测量》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
    二、多维激励方法融入《电机性能指标检查与测量》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实施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本研究基本结论
    二、本研究不足之处
    三、本研究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职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理实一体化学习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2 :中职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情况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3 :中职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 :多维激励融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行性意见征询表(第一轮)
    附录5 :多维激励融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行性意见征询表(第二轮)
    附录6 :德尔菲法意见征询专家建议与意见反馈整合表
    附录7 :《电机性能指标检查与测量》子步骤教学引导页
    附录8 :《电机性能指标检查与测量》子步骤教学评价表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直流电缆的局部放电诊断和状态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XLPE电缆结构及典型绝缘故障
        1.2.1 XLPE电缆结构
        1.2.2 XLPE电缆典型绝缘故障及原因
    1.3 直流局部放电研究现状
        1.3.1 直流局部放电机理
        1.3.2 直流局部放电检测技术
        1.3.3 直流局部放电的模式识别技术
    1.4 直流电缆状态评估研究现状
        1.4.1 现有的直流电缆技术标准
        1.4.2 直流XLPE电缆状态评估技术
    1.5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直流局部放电理论研究及试验系统
    2.1 直流局部放电发生机理
        2.1.1 局部放电等效电路模型
        2.1.2 局部放电击穿过程及放电量分析
        2.1.3 局部放电电压恢复过程及放电重复率分析
    2.2 直流电缆电热耦合模型
    2.3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2.4 典型绝缘缺陷模型设计
    2.5 直流电缆模型电场分布研究
        2.5.1 正常电缆模型仿真分析
        2.5.2 典型缺陷电缆模型仿真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老化程度下典型缺陷直流电缆的局部放电特征研究
    3.1 直流局部放电统计特征图谱绘制方法
        3.1.1 典型统计特征图谱类型
        3.1.2 数据预处理
    3.2 尖端缺陷模型
        3.2.1 不同老化阶段放电特征
        3.2.2 统计特征图谱分析
    3.3 气隙缺陷模型
        3.3.1 不同老化阶段放电特征
        3.3.2 统计特征图谱分析
    3.4 划痕缺陷模型
        3.4.1 不同老化阶段放电特征
        3.4.2 统计特征图谱分析
    3.5 沿面缺陷模型
        3.5.1 不同老化阶段放电特征
        3.5.2 统计特征图谱分析
    3.6 直流电缆局部放电特征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直流电缆局部放电模式识别技术
    4.1 卷积神经网络原理
        4.1.1 卷积神经网络概述
        4.1.2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4.1.3 Caffe框架概述
    4.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直流电缆局部放电模式识别
    4.3 模式识别结果及分析
        4.3.1 求解器参数的最优配置
        4.3.2 Caffe网络结构的最优配置
        4.3.3 训练样本数量对识别效果的影响
        4.3.4 与传统模式识别算法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知识处理和模糊理论的直流电缆状态评估技术
    5.1 组合赋权方法
        5.1.1 模糊层次分析法
        5.1.2 反熵权法
        5.1.3 组合赋权法
    5.2 云模型方法
        5.2.1 云模型概述
        5.2.2 云发生器
    5.3 基于组合赋权和云模型的直流电缆状态评估
        5.3.1 指标参数体系的建立
        5.3.2 基于组合赋权的权重确定
        5.3.3 基于云模型的评判矩阵确定
        5.3.4 直流电缆的状态评估步骤
    5.4 实例分析及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直流电缆综合状态评估软件设计与开发
    6.1 软件简介
        6.1.1 软件功能简介
        6.1.2 语言和开发环境简介
    6.2 软件效果展示
        6.2.1 直流电缆局部放电诊断模块
        6.2.2 直流电缆综合状态评估模块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6)基于无线移动网络的纯电动公交车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装置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情况
    1.2 江苏省典型市区新能源公交客车的发展情况
    1.3 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理论
        1.3.1 汽车故障诊断的常用方法
        1.3.2 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原理
        1.3.3 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流程
    1.4 纯电动汽车的故障诊断方法
        1.4.1 纯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的区别
        1.4.2 纯电动汽车的技术标准概况
        1.4.3 纯电动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原理
        1.4.4 纯电动汽车故障诊断测试方法
    1.5 纯电动汽车采用远程监控系统的必要性
    1.6 国内外纯电动汽车应用远程监控系统的概况
    1.7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纯电动公交车远程监控装置设计
    2.1 纯电动公交车维修中的实际需求
    2.2 远程监控装置的适用对象和使用场合
        2.2.1 适用对象
        2.2.2 使用场合
    2.3 远程监控装置的设计方案
        2.3.1 设计要求
        2.3.2 设计思路
        2.3.3 框架结构
    2.4 远程监控装置的实用价值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车CAN总线报文协议解析
    3.1 编写报文前的准备工作
        3.1.1 工具软件
        3.1.2 相关问题分析
    3.2 创建DBC数据库文件
        3.2.1 创建新的DBC文件
        3.2.2 软件界面参数说明
    3.3 编写DBC数据库文件
        3.3.1 编写常规ID的报文方法
        3.3.2 编写故障代码和限功代码的方法
    3.4 实车检查与校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装置的硬件匹配与调试
    4.1 外置电源的配置与要求
        4.1.1 外置供电电源的要求
        4.1.2 供电方案
        4.1.3 电源的调压与稳压
    4.2 CAN_RS485 协议转换器
        4.2.1 CAN与 RS485 的区别
        4.2.2 CAN_RS485 协议转换器的功能与配置
        4.2.3 CAN_RS485 协议转换器的设置
    4.3 4G-DTU全网通无线发射模块
        4.3.1 解决方案
        4.3.2 参数说明和工作模式
        4.3.3 模块的参数配置
        4.3.4 上电调试
    4.4 硬件的连接与装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装置的功能验证
    5.1 电机与MCU远程故障诊断案例
        5.1.1 MCU故障诊断案例
        5.1.2 电机故障诊断案例
    5.2 电池与BMS远程故障诊断案例
        5.2.1 BMS故障诊断案例
        5.2.2 充电故障诊断案例
    5.3 驾驶操作对纯电动公交车能耗的影响分析
        5.3.1 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5.3.2 与驾驶有关的主要参数
        5.3.3 实测驾驶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10kV配电电缆故障诊断分析及预防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与章节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配电电缆运行及其故障特性
    2.1 配电系统概述
        2.1.1 配电系统定义
        2.1.2 配电线路
    2.2 配电电缆线路
        2.2.1 配电电缆种类
        2.2.2 配电电缆构造
        2.2.3 配电电缆运行环境
    2.3 配电电缆故障
        2.3.1 配电电缆故障原因
        2.3.2 配电电缆故障类型
        2.3.3 配电电缆故障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脉冲反射法电缆故障分析
    3.1 配电电缆行波
        3.1.1 波速度
        3.1.2 波阻抗
        3.1.3 电缆中行波的反射特性
    3.2 电压功率波动
        3.2.1 电压波动
        3.2.2 功率信号
    3.3 脉冲反射法波形分析
        3.3.1 低压脉冲反射法
        3.3.2 脉冲电流法
        3.3.3 直闪法与冲闪法
        3.3.4 二次脉冲反射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PG32故障定位系统介绍
    4.1 系统设计
    4.2 系统设备功能
        4.2.1 高压脉冲功能(SWG)
        4.2.2 弧反射法功能(ARM)
        4.2.3 直流高压功能(HPG)
    4.3 系统技术特征
    4.4 系统操作要点
        4.4.1 钥匙开关
        4.4.2 符合VDE0104的安全规则
        4.4.3 VDE0104规则
    4.5 系统具体操作
        4.5.1 总的注意事项
        4.5.2 开启装置
        4.5.3 模式选择
    4.6 高压脉冲模式(SWG)
        4.6.1 冲击电压选择
        4.6.2 开始进行高压冲击操作
        4.6.3 关闭高压发生装置
        4.6.4 高压脉冲模式的安全信息
        4.6.5 断开连接线
    4.7 弧反射法高压脉冲模式(ARM)
        4.7.1 弧反射法接线
        4.7.2 弧反射法的高压脉冲操作
        4.7.3 弧反射法模式
        4.7.4 关闭弧反射法模式
    4.8 直流高压模式(HPG)
        4.8.1 直流高压模式操作
        4.8.2 衰减法(Decay)
        4.8.3 关闭直流高压
    4.9 SPG32的故障和错误信息
        4.9.1 装置不能开启
        4.9.2 温度过高告警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工具
        5.1.2 实验步骤与预期情况
    5.2 实际检测案例(低阻故障)
        5.2.1 故障现场基本情况
        5.2.2 判断故障性质
        5.2.3 预定位
        5.2.4 精确定点
        5.2.5 开挖验证
    5.3 实际测试案例(高阻故障)
        5.3.1 故障现场基本情况
        5.3.2 判断电缆故障性质
        5.3.3 检测电缆全长
        5.3.4 故障点预定位
        5.3.5 电缆故障精确定点
    5.4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变电站一次设备带电测试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带电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常用方法
    2.1 引言
    2.2 带电测试技术概述
    2.3 红外测温技术原理和常用测试方法
        2.3.1 红外测温技术原理
        2.3.2 红外测温技术常用测试方法
    2.4 超声波局部放电测试技术原理和常用测试方法
        2.4.1 超声波测试技术原理
        2.4.2 超声波测试技术常用测试方法
    2.5 高频、特高频局部放电测试技术原理和常用测试方法
        2.5.1 高频、特高频局部放电测试技术原理
        2.5.2 高频、特高频局部放电测试技术常用测试方法
    2.6 紫外成像测试技术原理和常用测试方法
        2.6.1 紫外成像测试技术原理
        2.6.2 紫外成像测试技术常用测试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电站一次设备带电测试故障点定位及诊断方法
    3.1 引言
    3.2 变电站一次设备带电测试故障点定位
        3.2.1 红外测温技术故障点诊断定位方法
        3.2.2 超声波局部放电、高频局部放电、特高频局部放电技术故障点诊断定位方法
        3.2.3 紫外成像技术故障点诊断定位方法
    3.3 变电站一次设备带电测试隐患排查基本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电站一次设备带电测试故障诊断应用分析
    4.1 GIS设备局部放电异常测试方法及故障点定位
        4.1.1 超声波特高频综合诊断GIS局部放电异常及定位
        4.1.2 超声波精准诊断GIS局部放电异常及定位
    4.2 开关柜设备局部放电异常测试方法及故障点定位
    4.3 线夹等辅助设备异常的测试方法及故障点定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所做主要工作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华电榆横发电厂电气调试方法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外电力项目研究情况
    1.3 国内电力项目研究情况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2 电厂主要电气设备及其原理分析
    2.1 电厂主要一次电气设备及其基本原理
        2.1.1 同步发电机的原理
        2.1.2 三相变压器的原理
        2.1.3 互感器的原理
        2.1.4 互感器的作用
    2.2 电厂主要电气二次设备的原理
        2.2.1 发变组保护配置及原理
        2.2.2 发电机主要故障
        2.2.3 变压器主要故障
    2.3 励磁系统
        2.3.1 励磁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2.3.2 励磁系统的分类和原理
3 火力发电厂电气设备的常规调试方法
    3.1 一次设备单体调试方法
        3.1.1 发电机
        3.1.2 变压器
        3.1.3 互感器
    3.2 继电保护装置调试方法
    3.3 电气整套启动前的试验
        3.3.1 测试转子的交流阻抗和损耗
        3.3.2 发电机定子绕组三相短路在额定转速的试验
        3.3.3 主变的差动保护的厂变侧CT回路的校验(第一次零起升流)
        3.3.4 测量发电机定子三相绕组开路时的发电机的空载特性。
        3.3.5 励磁为自励方式下发电机空载励磁调节系统的调整试验
        3.3.6 发电机并主变零起升流试验(选他励方式)
        3.3.7 发变组升压试验
        3.3.8 主交冲击受电
        3.3.9 发电机并网试验准备(自励方式)
        3.3.10 发电机并网试验
        3.3.11 发电机励磁系统在带负荷时的检查试验
        3.3.12 发电机调差特性试验
        3.3.13 甩无功负荷试验
4 改进调试试验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4.1 引言
    4.2 传统方法的优缺点
        4.2.1 传统方法的优点
        4.2.2 传统方法的缺点
    4.3 调试方法改进的必然性
        4.3.1 技术设备发展革新的必然结果
        4.3.2 传统方法的缺点注定了必须进行调试方法的改进
        4.3.3 传统方法不能适应进口设备的调试
    4.4 调试方法改进的可行性研究
    4.5 改进后的方法应具有的特点
5.榆横发电厂单体调试方法和整套启动调试方法的改进
    5.1 电流互感器变比测试
        5.1.1 电流法
        5.1.2 电压法
    5.2 变压器的一次通流试验及弱小电流的测量方法
        5.2.1 变压器的一次通流的必要性
        5.2.2 变压器一次通流的主要方法
        5.2.3 影响变压器两侧二次电流大小的因素
        5.2.4 使用常见钳型相位表测量极小电流的改进方法
    5.3 差动保护比率制动试验分析
        5.3.1 单相试验
        5.3.2 三相试验
    5.4 电气整套启动方法和步骤对比和改进
        5.4.1 传统电气整套启动实验方案
        5.4.2 华电榆横发电厂调试中改进的整套启动方案
        5.4.3 改进后试验方案的优点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智能高压绝缘电阻测试仪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绝缘的概念
    1.2 绝缘电阻测试的相关概念
        1.2.1 绝缘电阻的概念
        1.2.2 吸收比的概念
        1.2.3 极化指数的概念
    1.3 绝缘电阻测试的现状
    1.4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
2 技术方案
    2.1 需求分析
    2.2 研究路线
    2.3 工作原理
    2.4 总体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硬件系统设计
    3.1 硬件电路选型方案
        3.1.1 电源模块
        3.1.2 信号采集电路
        3.1.3 控制处理系统
    3.2 硬件电路设计方案
        3.2.1 电源模块
        3.2.2 信号采集模块
        3.2.3 控制处理系统
    3.3 印刷电路板设计
    3.4 样机面板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软件系统设计
    4.1 信号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4.2 定时器中断程序设计
    4.3 语音报警模块程序设计
    4.4 打印机模块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调试与试验
    5.1 测量过程
        5.1.1 绝缘电阻值的测量
        5.1.2 吸收比的测量
        5.1.3 极化指数的测量
    5.2 装置基本模块的调试
        5.2.1 DC-DC电源模块调试
        5.2.2 高压直流电源输出测试
        5.2.3 信号采集电路的调试
    5.3 纯电阻负载模拟试验
    5.4 电容性阻抗负载模拟试验
    5.5 样机图示及技术参数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绝缘电阻的实用测量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固态厚膜熔断器的设计与实现[D]. 杨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1553B总线电缆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D]. 古雅倩.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新能源车用电池组均衡管理控制器硬件在线测试系统开发[D]. 蔺禛. 吉林大学, 2020(03)
  • [4]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以《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为例[D]. 孔凯.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直流电缆的局部放电诊断和状态评估方法[D]. 朱煜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6]基于无线移动网络的纯电动公交车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装置研究及应用[D]. 江平. 江苏大学, 2019(05)
  • [7]10kV配电电缆故障诊断分析及预防技术应用研究[D]. 胡毅.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8]变电站一次设备带电测试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D]. 蒋薇薇. 江苏大学, 2019(05)
  • [9]华电榆横发电厂电气调试方法应用[D]. 王思禹.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1)
  • [10]智能高压绝缘电阻测试仪的研究与开发[D]. 吕胜男. 郑州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测量绝缘电阻的实用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