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的探讨

关于我省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的探讨

一、对我省建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严彬,袁哲,王忠昊[1](2021)在《江苏省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分析与思考》文中认为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是我国"十四五"阶段主要工作任务之一。生态工业园区是践行生态文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园区生态化建设水平,对江苏省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概况及建设成效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实际调研,从政策机制、认知程度、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力度4个方面总结出江苏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国家生态工业领域的最新政策要求,为江苏省生态工业园区未来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段蓉蓉[2](2021)在《产业共生集聚对经济绿色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

张瑜[3](2021)在《A文创园区生态系统运行效果评价及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文化消费能力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发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05年以来,文化产业在中国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作为文创产业的主要集聚形式,文化创意园区在多地兴起,受到政府、创意企业及投资机构的关注,截至2019年,全国已建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3000多个。在具备较强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优势的同时,文创园区也遇到了创意水平较低、集群效益较差、与宏观环境不协调的发展瓶颈。A文创园区具有一定的社会关注度和管理创新经验,在经营中面对着发展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有着较为典型的研究意义。论文主要以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和文创园区评价体系为理论工具,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评价A文创园区的生态系统运行效果,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优化建议。首先在归纳总结国内外关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文创园区研究等相关理论成果基础上,重点梳理了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内涵、运行机制及文创园区的生态系统。然后结合文创园区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和专家意见,构建多层级、多项目的A园区生态系统运行效果评价体系。在确定体系指标权重、进行数据计算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到局部和整体的程度性评价结果,找到园区生态系统的运行问题:资源获取能力不足、产业集群成熟度偏低、品牌影响力较弱、配套水平较差、区域经济贡献度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较差等。针对以上问题,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创园区的经验和做法,建议从协调推进创意开发与保护系列工作、提升集群的协同共生能力、持续推进园区品牌推广、增强配套能力、提升经济效益、引导技术赋能等几个方面优化管理,并从制度、社会环境、服务和资金等方面提出加强保障的措施。此次论文写作是将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理论与文创园区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对A园区乃至其他文创园区、文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足的是,在生态系统运行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的研究、借鉴还不够系统、充分,论文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分析尚有欠缺,在未来的研究中力争逐渐完善。

柴青宇[4](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倪诚蔚,刘玉姣,李佳芸瑞,常冬[5](2020)在《云南省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科技支撑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是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云南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技创新是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和云南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现状,提出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建立技术平台和专家库、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3个方面的科技支撑政策建议,对云南省工业园区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艾海诚[6](2020)在《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态工业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蔡家坡工业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宝鸡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迅速发展,引来许多外来人口进入,与此同时该地区的工业水平也得到了良好发展,蔡家坡的地域文化的提升,逐渐形成了以工业区为主体的格局。在此背景下,蔡家坡百万平米标准化厂房工业区由此建立,但因当地人口稀少,园区设计不当,地域文化宣传力度不够等情况无论从空间结构,功能布局,产业文化等方面都无法适应当前社会文化性,生态性的新工业文明发展。因此在设计上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城市保留历史痕迹,且产生新的文化价值显得各位重要,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且保存浓厚地域文化的同时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本文旨在研究融合地域文化特色下的生态工业区,蔡家坡工业园区如何通过景观探索的方式来再次得到发展,将蔡家坡百万厂房工业区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将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新工业区作为切入点,并研究产生的问题,对怎样走出相关的困境给予了合适的改变和构思想法。第一,说明了蔡家坡现阶段所处的时代大环境,并为其工业的发展定下了新的目标,理清了蔡家坡工业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以及涉及到的相关研究领域,提炼出来了城市触媒,提升竞争力,充分贯彻落实国家倡导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政策,以人民为基本、保护生态协调发展、工业区朝绿色方向发展这些理念,为蔡家坡工业园区的改造更新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根据剖析解读有关的案例来借鉴学习,从中提取出了可以参考的措施,列举出了沃尔夫斯堡以汽车为主题的公园,张掖丝绸之路主题文化公园,天津天拖项目老厂房改造项目等案例,通过比较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将几个案例可以借鉴的地方进行了总结,结合蔡家坡工业区自身的前进需求从而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第三,调查考究了蔡家坡工业发展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附近居民的诉求,并对此做出了统计和数据分析,结合之前的理论和案例,总结出多元文化视野下蔡家坡工业区的改变建造方式,同时根据不同的方式为蔡家坡获得更合适的工业区发展提出新的倡议,然后再总体结合之前所提出的一系列方式,将其实践于蔡家坡工业区的构思建造当中,且对实际操作做出相关的探讨和求证。本文探究构建出新型的工业园取,对工业园区的设计纳入了地域文化、现代化与生态化特点,并迎合现代人群的各类需求,比如使工作和日常生活需求,形成适应时代背景的工业区新格局。希望可以为其他工业区发展建设提供一些新的灵感和思路,推动城市工业区在原理和实践方面获得新的进展。

喻修远[7](2020)在《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及其创新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政府绩效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作为我国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纽带,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经开区的绩效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是引领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环节,是推进经开区发展的重要抓手。梳理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开发区概念的区分、影响开发区发展的因素以及开发区发展考核指标建设等方面来展开的,而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绩效评估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对绩效管理制度发展的法制化趋势、政府绩效管理评价机制、绩效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的。可以看出,特定针对经开区绩效管理与创新发展的研究较为欠缺。本文从绩效管理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了同绩效管理相关的激励理论、绩效管理理论、成本收益理论,以及同经开区发展相关的增长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企业家政府理论,并建构了研究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与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历史回溯,我国经开区先后经历了从西方化到本土化,从借鉴摸索到转型创新的发展历程,具体表现为1984-1993年管理模糊,摸索发展阶段,1994-1999年规范管理,良性发展阶段,2000-2012年政策支持,高速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内外作用,转型发展阶段,这些历史印痕深刻影响着经开区的创新发展。从政策层面来看,三十年间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商务部、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发改委以及各省市等单位多次发文支持经开区发展,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支撑。基于湖南省数据,文章构建了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区域带动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地区GDP、实际开发面积、工业用地面积、拥有本科学历及以上人数、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地区GDP占所在地级市GDP比重、上交税金总额七个二级评价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湖南省八家国家级经开区2018年绩效排名由高到低分别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湘潭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岳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常德经开区、娄底经开区。同时,分别运用量表法、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H市经开区管委会领导、工作人员以及区内居民,自2015年H市经开区推行绩效管理以来,切实提升了公众满意度、管理能力和效率,促进了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了经开区经济快速全面发展。但在绩效管理理念认知上、绩效考核评估形式上、绩效考核评估主体上、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上还存在不足,并同时面临着绩效管理理念认知欠缺、绩效考核主体参与度不够、绩效考核评估模式不完善、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效果差、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等现实难题。这主要是因为经开区职工对绩效管理不够重视、区内缺乏专业的绩效考核工作人员,缺乏绩效政策经验以及人员问题引发的绩效指标设计科学性不足。立足H市的实地调查,经开区绩效管理的创新发展路径关键在于提升绩效文化“软环境”,强化绩效管理的理论意识;构建省级层面宏观评价体系,树立标杆意识与竞争意识;优化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考评过程管理;建立多元化考评主体机制,科学全面开展考评工作;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畅通绩效评估申诉机制;实行跟踪反馈,明确不同主体的考评责任;加强绩效人员的素质培训,提升绩效管理过程的严谨性;扩大绩效考核结果运用范围,倒逼绩效管理良性循环八个方面。在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借鉴上,文章选取了发展较好的七个开发区,并总结其发展的模式、主要特点、成效以及对我国经开区的经验启示。德国工业区的适时转型揭示了政府的重要作用,并应制定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加拿大工业区打造资源洼地,启示我国经开区应依托政策资源优势,打造人才、信息、工业洼地。新加坡工业区合理宏观布局,对优化我国经开区的产业布局和竞争格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波兰经济开发区大力推动就业的举措指明了当局政府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印度尼西亚经济开发区发展工业、吸引投资,启示我国经开区将投资和工业作为发展的两架马车。美国硅谷通过扶持大批中介咨询服务机构,重视知识产权,推动产权转让,政府侧重规划,健全教育培训,启示我国经开区要适当扶持、引进中介咨询服务机构,促进经开区内企业发展效率,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及其流动性,注重高新人才培养。台湾新竹科技产业园引进中介机构负责连接企业与政府,并针对高新企业和人才实施税收优惠,启示在我国经开区内可适当引进中介机构,继续扩大针对高新企业和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总体而言,本文对经开区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政策渊源做了清晰梳理,提出了一套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经开区绩效评价科学方法。同时,立足对H市经开区的个案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经开区绩效管理实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深层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了创新发展路径。在总结国内外先进开发区发展的经验上,提炼出了对我国经开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模式经验,从而为经开区的建设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发展动力。

张鹏博[8](2020)在《澄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与用地布局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毫无疑问,经开区已经成为区域和城市发展的一种强力催化剂,不仅提高了城市与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更促进了未来规划蓝图的实施。而新时期的经开区发展规划就显得任重道远,产业的生产手段与发展方式日益增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也蓄势待发。经开区的主要功能是生产,这就要求经开区进行发展战略的转变,产业结构的重组以及发展模式的升级。本次规划研究重点对经开区的产业发展和用地布局进行研究,提出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经开区用地布局。依托于对经开区发展态势的解读,立足于区域背景下产业发展的视角,强化于产业发展问题的研判,依此对经开区产业结构进行研究。构建经开区产业发展思路,组织经开区产业选择的策略,延伸产业链,完善优化经开区的产业体系。对经开区总体定位,空间发展,目标定位做出准确的判断,形成经开区产业发展及其用地布局的最终空间整合。以澄城经开区为实际案例对产业发展及其用地布局进行实践阐释,以澄城经开区现有发展条件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发展结构进行研判,提出适合澄城经开区的产业发展思路,并以产业发展为基础进行空间规划整合,科学理性的为澄城经开区的发展提出建议。

陈飞飞[9](2020)在《循环共生理念下的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以及雾霾天气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羁绊。国内外展开了对生态产业园的研究探索,并期望通过建设生态产业园来实现对物质、能源的循环高效利用,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但就我国而言,在生态产业园研究地域方面,多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对西部落后地区缺乏关注;在理论体系方面,缺乏从多学科视角对产业园进行研究,尤其是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视角,对生态产业园具体的规划路径和方法还缺少研究探索。因此,论文从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设计视角切入,融合了产业共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论,采用了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现场调研、层次分析以及实证案例演绎的研究方法对生态产业园的循环共生产业链网、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评价三部分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生态产业园循环共生产业链网设计,提出了需要遵循的4个构建原则并认为其构建方法应按照“关键产业确定——主导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共生产业的横向耦合——区域层面的循环共生”这4个步骤依次进行以形成生态产业园的循环共生产业链网。其中关键产业选择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地区优势产业科学筛选,为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合理构建奠定基础。(2)针对生态产业园的规划设计,提出在园区建筑设计方面,应增强建筑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并强调在建筑功能与形态设计上体现人文关怀;在道路交通组织方面,应综合考虑园区道路的生产、运输以及人行需求,合理设计;在园区景观设计方面,提出了景观系统的设计策略,并引入生态性和景观性都较为突出的4类景观元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应加大新能源开发与使用力度,建立园区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水循环利用工程,并建立园区信息、技术共享平台。(3)针对生态产业园规划后期评价,提出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园区进行综合评价,构建了全面系统的生态产业园评价指标体系,选用专家咨询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以及定性指标隶属度,采用半梯度函数来确定定量指标隶属度,最后选用加权平均算子,利用Matlab软件做模糊合成计算,以得出产业园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综合以上研究,形成了一种全面、新颖的产业园规划路径,改进和完善了传统产业园规划过程。并以西部落后地区华池县生态产业园为例作实证推演。最终得出以下主要观点:(1)通过进行生态产业园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构建研究可以有效提高地区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升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2)在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指导下,基于城乡规划视角提出的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可以进一步降低产业园污染排放,节能减排,美化园区景观环境,有利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3)在规划后期,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生态产业园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量化园区评价结果,并能得出园区各级评价指标的评价值,能够实现对产业园建设效果的监控与反馈,并及时做出调整,有利于园区管理建设。此外该方法系统科学、简单易行,值得推广。通过进行生态产业园研究,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扩充了生态产业园的理论体系;从实践意义上来说,可以为特定地区-西部贫困地区的生态产业园建设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

冯斐[10](2020)在《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部门,两者既具有内在差异,又具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属性是旅游业更具魅力的产业属性,其文化比重及其价值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效用不断扩大,是一种必然的积极的产业发展趋势。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信息,全世界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文化事业繁荣拓展了传播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40年起飞、赶超和跨越式发展,旅游业通过“涓滴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017年,我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1,可以说,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产业部门亟待通过模式创新与产业融合,打造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增长新引擎。因此,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既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向国际社会积极倡议“一带一路”愿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必由之路。长江经济带作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在地理区位上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覆盖全国21%的国土面积,GDP和人口占比均超过全国的40%,域内拥有以长江流域文化为载体,丰富多元、底蕴深厚的文旅资源。伴随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为主的文旅经济也从单一扩张转向融合发展,开始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然而,“实践之树常青,但理论却是灰色的”,相比于如火如荼的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实践,对于文旅融合产业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将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区域,对其文旅融合产业的体系性研究仍然较为匮乏。因此,本研究以资源创新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特征分析—能力评价—区域差异—效率测度—影响因素—对策建议”为研究框架,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1)通过详实的文献梳理与概念辨析,对文旅产业的资源系统和融合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阐释;(2)借助历史分析法与知识图谱可视化,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分析,对该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识别;(3)基于专家访谈与统计分析,构建了系统而全面的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4)并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部各要素维度的资源能级进行了有效评价,从而挖掘区域内的空间性与时间性特征;(5)基于时空特征,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6)基于研究结果对未来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和系统地研究,本文研究发现:(1)我国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在资源端存在阶段性特征,包括2007年以前的项目带动阶段、2008至2010年的要素驱动阶段;2011至2013年的融合发展阶段以及2014年之后的创新驱动阶段;(2)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具有多层级结构,由基底层、中间层、潜力层三个层级以及条件性资源、主体性资源、发展性资源3大体系构成;(3)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能级的区域特征呈固化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下游区域“多极均衡发展”、中游地区的“两翼互补拉动”、上游地区的“四川单极突进”总体发展态势;在时间序列上呈现稳态提升趋势,尤其是2011年进入融合发展阶段以来,文旅融合资源总体水平快速增长。(4)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时变性特征明显,且投入冗余情况较严重,具体表现为:1)总体层面及三大区域都表现出阶梯上升状的资源利用效率特征;2)主体性资源系统中的文旅企业规模、文旅人资规模以及发展性系统维度中的文旅生态资源、区域创新资源的投入冗余率较高;3)从区域来看,与上游和下游相比,中游地区的投入冗余情况相对较好,各项投入要素的冗余水平基本平衡。(5)资源要素对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影响程度及作用方向不尽相同。其中,文旅市场规模HB与文旅生态资源ML对于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具有显着的带动作用;相反,区域交通条件FCD、对外依存度FTD、文旅品质资源QRS对现阶段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则具有一定的消极阻碍作用。最后,提出了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协调发展5个方面的建议:(1)建立全域视角的要素协调平台,探索文旅融合产业新形象与新品牌;(2)注重区域资源开发与产品创新,促进文旅市场主体内新业态的形成;(3)协同旅游、经济与生态间关系,提升区域文旅产业耦合度与融合性;(4)正视沿线省区的空间差异特征,通过跨区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5)降低文旅融合过程的投入冗余,实现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高效发展。

二、对我省建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省建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及建设现状
    1.1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及规范
    1.2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现状
2 江苏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现状及成效分析
    2.1 江苏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相关政策
    2.2 江苏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概况
    2.3 江苏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成效分析
3 江苏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 江苏省内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编制标准规范,规范园区建设管理
    (2)落实“碳达峰”,加快低碳循环经济发展
    (3)实施绿色发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4)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生态建设驱动力
    (5)加强公众参与,培育生态文明理念
5 结论

(3)A文创园区生态系统运行效果评价及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概述
        1.3.1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1.3.3 研究理论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
    2.2 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2.2.1 资源获取机制
        2.2.2 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2.2.3 价值传递机制
        2.2.4 生态约束机制
    2.3 文化创意园区生态系统
3 A文创园区生态系统运行效果评价及问题研究
    3.1 产业发展背景
    3.2 A文创园区发展情况概述
    3.3 A文创园区生态系统运行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3.3.1 评价体系构建的科学性考量
        3.3.2 评价体系层级与指标
    3.4 A文创园区生态系统运行效果综合评价
        3.4.1 逐级确定指标权重
        3.4.2 数据获取
        3.4.3 计算各指标隶属度
    3.5 A文创园区生态系统运行评价结果分析
        3.5.1 资源获取分析
        3.5.2 产业协同发展分析
        3.5.3 价值传递分析
        3.5.4 生态约束分析
    3.6 基于综合评价的A文创园区生态系统运行问题分析
        3.6.1 资源获取能力不足
        3.6.2 产业集群成熟度偏低
        3.6.3 品牌影响力较弱
        3.6.4 园区配套水平较差
        3.6.5 区域经济贡献度较低
        3.6.6 网络技术应用能力较差
4 A文创园区生态系统运行管理优化
    4.1 管理优化目标
    4.2 管理优化原则
    4.3 管理优化内容
        4.3.1 协调推进文创园区创意开发与保护系列工作
        4.3.2 提升文创园区产业集群协同共生能力
        4.3.3 持续推进文创园区品牌推广
        4.3.4 增强文创园区配套能力
        4.3.5 提升文创园区经济效益
        4.3.6 引导文创园区技术赋能
5 保障措施
    5.1 制度保障
        5.1.1 文旅部门增加扶持管理力度
        5.1.2 完善园区管理制度机制
    5.2 社会环境保障
    5.3 服务保障
        5.3.1 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5.3.2 成立技术服务中心
    5.4 资金保障
6 结论、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消费者调查问卷
附录 B 区域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 C 园区各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 D 采访记录
作者简历
致谢

(4)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2.1 农村产业融合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2.3.1 分工理论
        2.3.2 产业集群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创新理论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2.1 整体发展概况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关系模型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5.1.1 障碍分析模型
        5.1.2 障碍度分析
        5.1.3 障碍因子分析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6.2.1 玉米精深加工
        6.2.2 水稻精深加工
        6.2.3 大豆精深加工
        6.2.4 乳业精深加工
        6.2.5 蔬菜精深加工
        6.2.6 渔业精深加工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6.7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云南省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科技支撑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发展意义
    1.1 有利于实现云南高质量发展
    1.2 有利于云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3 有利于云南国际绿色科技合作
2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2.1 国家情况
    2.2 云南情况
3 结论与建议
    3.1 设立技术研发机构
    3.2 建立技术平台和专家库
    3.3 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6)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态工业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蔡家坡工业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现代化发展推动工业园区改造
        1.1.2 工业园区现阶段的发展要求
        1.1.3 蔡家坡标准化厂房工业园区的现存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3.1 国外生态工业区相关研究
        1.3.2 国外地域文化景观相关研究
        1.3.3 国内生态工业区相关研究
        1.3.4 国内地域文化景观研究相关理论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地域文化与生态工业区设计相关理论的综合阐释
    2.1 蔡家坡地域文化概述
        2.1.1 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
        2.1.2 地域文化的特征
        2.1.3 蔡家坡地域文化
        2.1.4 地域文化与生态工业园区景观设计相融合的思考
    2.2 生态工业园区相关理论的系统阐释
        2.2.1 生态工业园区的相关理论
        2.2.2 生态工业园区的功能及意义
    2.3 生态工业园区优化改造的相关理论
        2.3.1 转变发展方式与结构的理论及思考
        2.3.2 “城市触媒”理论在工业区优化改造中的运用
        2.3.3 场所精神
        2.3.4 批判性地域主义
        2.3.5 工业园区软实力的提升
    2.4 生态工业区景观设计的相关原则与理论
        2.4.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4.2 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
        2.4.3 生态优化原则
        2.4.4 系统性原则
    2.5 本章小结
3 生态工业园区改造案例研究
    3.1 符合时代潮流——德国沃尔夫斯堡汽车主题公园
        3.1.1 历史沿革
        3.1.2 改造历程
        3.1.3 园区文化概述与景观介绍
        3.1.4 对蔡家坡工业园区的借鉴思考
    3.2 提高文化软实力——张掖国家丝路湿地公园
        3.2.1 公园景观与文化介绍
        3.2.2 园区文化分析
        3.2.3 对蔡家坡工业园区的借鉴思考
    3.3 城市工业优化——天津天拖项目老厂房改造区景观
        3.3.1 改造前的基本状态
        3.3.2 优化改造后的现状分析
4 地域文化与生态工业园区相融合的综合性改造思路
    4.1 蔡家坡工业园区的位置
    4.2 地域深厚历史文化
        4.2.1 宝鸡的文化底蕴
        4.2.2 老工业基地与制造业强市
        4.2.3 蔡家坡丝路文化
        4.2.4 蔡家坡三国文化
        4.2.5 关中地区民俗文化
        4.2.6 蔡家坡标准化厂房工业园区的历史变迁
    4.3 蔡家坡工业园区的实际现状
        4.3.1 蔡家坡标准化厂房工业园区的历史沿革
        4.3.2 蔡家坡标准化厂房工业园区的现状分析
        4.3.3 地块分析
        4.3.4 建筑分析
    4.4 地域文化与生态工业园区景观相融合的设计思路
        4.4.1 工业园区规划及平面布局的定位
        4.4.2 融合自然气氛的设计方案
        4.4.3 融合场所理念的设计方案
        4.4.4 融合地域文化的设计方案
        4.4.5 提倡绿色、节能、环保理念
    4.5 本章小结
5 蔡家坡工业园区景观设计的具体实践
    5.1 设计范围及基地现状
    5.2 改造内容
        5.2.1 功能分区
        5.2.2 空间构架及功能结构分析
        5.2.3 交通结构分析
        5.2.4 景观绿化分析
    5.3 专项设计
        5.3.1 空间要素设计
        5.3.2 景观雕塑设计
        5.3.3 景观照明设计
        5.3.4 围墙设计
        5.3.5 景观墙设计
        5.3.6 “丝路驿站”酒店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索引)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及其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简评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2.1 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念及类型界定
    2.2 绩效管理内涵及构成要素
    2.3 绩效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2.3.1 激励理论
        2.3.2 绩效管理理论
        2.3.3 成本收益理论
    2.4 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的理论机制分析
        2.4.1 绩效管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2.4.2 绩效管理对公共服务的作用机制
        2.4.3 绩效管理对社会管理的作用机制
    2.5 经开区相关理论基础
        2.5.1 增长极定理
        2.5.2 制度变迁理论
        2.5.3 企业家政府理论
    2.6 本文的理论构成体系
第3章 基于绩效管理视角的我国经开区发展进程
    3.1 我国经开区绩效发展的实践历程
        3.1.1 从西方化到本土化:经开区生成的内在逻辑
        3.1.2 从借鉴摸索到转型创新:经开区发展的时期分野
    3.2 我国经开区的绩效管理政策梳理
        3.2.1 国家层面的经开区相关政策梳理
        3.2.2 湖南省相关政策梳理
    3.3 我国经开区绩效管理模式
        3.3.1 管委会主导的单一政府型
        3.3.2 管委会与开发总公司协同
        3.3.3 开发总公司为主
第4章 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研究设计
    4.1 总体设计与思路
    4.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运用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与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的契合性
        4.2.2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中的运用步骤
        4.2.3 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运用与经开区绩效管理创新研究
    4.3 问卷调查的实施
        4.3.1 样本的选择
        4.3.2 初测问卷的编制
        4.3.3 正式问卷的编制
        4.3.4 问卷发放
        4.3.5 信度与效度
    4.4 访谈的实施
        4.4.1 访谈方法
        4.4.2 访谈对象
        4.4.3 访谈提纲设计
        4.4.4 访谈资料处理
    4.5 量表的编制
        4.5.1 量表编制方法
        4.5.2 量表编制原则
        4.5.3 量表的修订
        4.5.4 量表内容
        4.5.5 量表发放与回收
        4.5.6 数据整理与录入
第5章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湖南省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
    5.1 模型建构
        5.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5.1.2 确立最优指标集
        5.1.3 指标集的差序列运算
        5.1.4 计算灰色关联度,进行绩效排序
    5.2 指标体系建立
    5.3 数据收集与处理
    5.4 灰色关联度计算及绩效排序
第6章 湖南省H市经开区绩效管理调查结果分析
    6.1 H市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的基本情况
        6.1.1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6.1.2 科学设计考核方案
        6.1.3 以制度推进绩效管理规范化
        6.1.4 评估导向上民众本位
        6.1.5 评估对象上全面覆盖
        6.1.6 评估体系上科学分类
        6.1.7 结果运用上刚性有效
    6.2 H市经开区绩效管理问卷调查分析
        6.2.1 经开区问卷调查的样本选取与抽样方法
        6.2.2 领导量表调查情况分析
        6.2.3 中低层工作人员问卷样本情况分析
        6.2.4 居民问卷样本情况分析
        6.2.5 工作人员访谈情况分析
    6.3 H市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的成效与问题
        6.3.1 H市经开区绩效管理实施的成效
        6.3.2 H市经开区绩效管理存在的潜在问题
    6.4 H市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4.1 面临的主要形势及问题
        6.4.2 原因分析
第7章 国内外先进开发区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7.1 适时推进转型:德国工业区发展经验借鉴
    7.2 打造资源洼地:加拿大工业区发展经验借鉴
    7.3 优化宏观布局:新加坡工业区发展经验借鉴
    7.4 政府推动就业:波兰经济开发区发展经验借鉴
    7.5 工业与投资并行:印度尼西亚经济特区发展经验借鉴
    7.6 立足高新产业:美国硅谷发展经验借鉴
    7.7 坚持技术推动:台湾新竹科技产业园发展经验借鉴
    7.8 国内外先进开发区发展经验借鉴总结
第8章 经开区绩效管理创新发展路径
    8.1 深化经开区绩效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激发经开区内在活力
        8.1.1 推进经开区绩效管理制度改革
        8.1.2 深化经开区“放管服”改革
    8.2 落实考评主体多元化机制,科学全面开展绩效考评工作
        8.2.1 切实引入公众作为经开区重要的考评主体之一
        8.2.2 重视绩效评估中第三方机构的重要作用
        8.2.3 加强绩效人员的素质培训,提升绩效管理过程的严谨性
        8.2.4 实行跟踪反馈,明确不同主体的考评责任
    8.3 构建宏观评价体系,树立地区间标杆意识与竞争意识
        8.3.1 树立标杆意识
        8.3.2 优化考核指标体系
        8.3.3 强化竞先效应
    8.4 重视考核结果与绩效环境建设,倒逼绩效管理良性循环
        8.4.1 实现绩效考核结果的多重挂钩
        8.4.2 健全绩效评估的监督机制与申诉机制
        8.4.3 提升绩效文化“软环境”,实现绩效管理全员化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本文的结论
    9.2 未来展望:多重困境与路径选择
        9.2.1 方向问题:目标定位与时代需求的双向耦合
        9.2.2 管理问题:治理自主权与监管有效性的双向平衡
        9.2.3 发展问题:注重区域协调平衡及推行分类指导政策
        9.2.4 环境问题:侧重国家统一规划与公民环境的融合
    9.3 本文的不足以及未来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经开区绩效管理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 C:经开区绩效管理工作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 D:经开区绩效管理领导调查量表

(8)澄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与用地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题目释义
        1.2.1 经开区的本质
        1.2.2 澄城经开区的特点
    1.3 研究对象及意义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外经开区产业发展相关研究
        2.1.2 国外经开区用地布局相关研究
        2.1.3 国外经开区产业转型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内经开区产业发展相关研究
        2.2.2 国内经开区用地布局相关研究
        2.2.3 国内经开区的转型与再开发研究
        2.2.4 国内经开区发展阶段研究
    2.3 研究评述
3 澄城经开区发展概况综述
    3.1 澄城经开区发展现状
    3.2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1 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2 澄城经开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3 澄城经开区产业结构分析
    3.3 用地布局现状分析
    3.4 澄城经开区相关规划评述
    3.5 本章小结
4 澄城经开区产业发展研究
    4.1 当前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4.1.1 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4.1.2 产业发展劣势分析
    4.2 产业结构问题剖析
    4.3 区域视角下的产业发展导向
        4.3.1 区域相关政策研究
        4.3.2 区域相关规划指引
        4.3.3 渭南市域经开区竞争与协同
    4.4 区域产业发展分析
        4.4.1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4.4.2 区域关联度分析
        4.4.3 区位商分析
        4.4.4 波士顿矩阵分析
        4.4.5 GDP统计分析
    4.5 产业结构发展研究
        4.5.1 转型升级下的产业结构研究
        4.5.2 产业结构建议
    4.6 总体定位
        4.6.1 产业发展定位
        4.6.2 产业升级传承创新
        4.6.3 区域协调空间支撑
    4.7 产业选择策略
        4.7.1 产业选择框架
        4.7.2 产业选择结果
        4.7.3 产业链延伸,梳理多层次产业体系
        4.7.4 产业发展导向研究
    4.8 产业发展思路构建
        4.8.1 内外兼并的升级模式
        4.8.2 区域比较的优势竞合
        4.8.3 创新生产的辐射中心
        4.8.4 持续绿色的增长链条
    4.9 本章小结
5 澄城经开区用地布局研究
    5.1 澄城经开区空间发展研究
        5.1.1 澄城经开区空间发展对比
        5.1.2 澄城经开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5.1.3 空间肌理分析
        5.1.4 用地结构分析
        5.1.5 澄城经开区用地布局问题梳理
    5.2 澄城经开区产业用地布局研究
        5.2.1 产业对用地布局的影响因素
        5.2.2 产业用地布局的选择
    5.3 澄城经开区基于产业发展的用地布局研究
        5.3.1 空间布局模式的选择
        5.3.2 功能区划与组织结构
        5.3.3 生产生活服务设施配置
        5.3.4 土地利用规划
        5.3.5 开发强度评价
        5.3.6 开发模式研究
    5.4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及不足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致谢

(9)循环共生理念下的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生态产业园研究综述
        1.2.1 生态产业园内涵
        1.2.2 生态产业园相关理论
        1.2.3 生态产业园案例实践
        1.2.4 生态产业园综合评价
        1.2.5 小结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生态产业园产业链网构建
    2.1 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实质内涵
    2.2 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构建原则
        2.2.1 生态环保原则
        2.2.2 生态多样性原则
        2.2.3 功能导向原则
        2.2.4 增加就业原则
    2.3 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构建方法
        2.3.1 关键产业选择
        2.3.2 纵向延伸
        2.3.3 横向耦合
        2.3.4 区域联合
第3章 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
    3.1 规划思路及其框架
    3.2 园区建筑设计策略
        3.2.1 建筑节能设计策略
        3.2.2 建筑设计思路
    3.3 园区道路交通规划
        3.3.1 交通特征分析
        3.3.2 道路结构
        3.3.3 道路等级
        3.3.4 道路横断面
        3.3.5 道路景观
    3.4 园区生态景观设计
        3.4.1 景观系统设计
        3.4.2 景观生态性营造
    3.5 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3.5.1 能源系统工程
        3.5.2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
        3.5.3 水循环利用工程
        3.5.4 信息共享中心建设
第4章 生态产业园可持续发展评价
    4.1 生态产业园可持续发展评价基本思路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 指标体系建立目标及原则
        4.2.2 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4.2.3 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4.2.4 评价标准的确定
    4.3 指标层隶属度的确定
        4.3.1 定性指标隶属度确定
        4.3.2 定量指标隶属度确定
    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4.5 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产业园进行评价
第5章 华池县生态产业园实践
    5.1 华池县生态产业园综合现状
    5.2 产业园循环共生产业链网构建
        5.2.1 关键产业选择
        5.2.2 循环共生产业链网
    5.3 产业园规划设计
        5.3.1 华池县生态产业园建筑设计策略
        5.3.2 产业园道路交通规划
        5.3.3 产业园生态景观设计
        5.3.4 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
    5.4 产业园可持续发展评价
        5.4.1 指标权重计算
        5.4.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5.4.3 评价分析
    5.5 产业园实施策略研究
        5.5.1 实现政府指导到政府服务的角色转变
        5.5.2 完善基础设施的集成共享
    5.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B 国家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名单
附录 C 园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说明
附录 D 华池县生态产业园关键产业选择判断矩阵
附录 E 华池县生态产业园定性指标评价表
附录 F Matlab层次分析法程序代码

(10)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创新
        二、研究思路创新
        三、研究内容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一、产业融合相关研究
        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研究
        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机制研究
        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量化研究
        六、区域层面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实证研究
        七、长江经济带文化及旅游相关研究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三、长江经济带相关研究趋势
        四、文旅融合产业相关研究趋势
    第三节 研究评述与启示
        一、现有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二、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规模经济理论
        二、新资源理论
        三、资源基础理论
        四、发生学理论
        五、嵌入式理论
        六、区域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 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
        一、概念界定
        二、文旅融合产业主体类型及动力机制
        三、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定义及属性
        四、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的特征
    第三节 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理论分析框架
        一、基于资源系统视角的分析框架搭建依据
        二、基于资源系统视角的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分析框架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脉络及历史变迁
        一、总体发展脉络
        二、发展历史变迁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现状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二、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开发现状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区域演化特征
        一、空间功能演化特征
        二、区域政策演化特征
        三、文旅资源演化特征
    第四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系统特征
        一、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特征分析
        二、基于资源要素维度的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依据
        一、研究设计与技术路径
        二、现有研究中文旅融合产业评价体系的描述性统计
        三、基于扎根理论对现有文献指标的三阶段编码分析
    第二节 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维度分析
        二、“嵌入式”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的要素系统结构
        三、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第三节 指标选择和评价赋权
        一、指标甄别与筛选
        二、指标评价模型
        三、指标赋权处理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综合评价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水平评价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二、长江经济带各发展阶段资源水平评价
        三、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整体水平评价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的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一、资源要素维度的耦合机理分析
        二、数据来源和处理
        三、评价模型和计算方法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耦合协调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要素各子系统发展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要素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分析
        三、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系统要素耦合协调度的类型分析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测度
    第一节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测度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三大区域效率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发展效率分析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投入冗余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三大区域投入冗余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投入冗余分析
第八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计量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一、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层面的实证结果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实证结果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四、对我省建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分析与思考[J]. 严彬,袁哲,王忠昊. 环境科技, 2021(05)
  • [2]产业共生集聚对经济绿色增长的影响研究[D]. 段蓉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3]A文创园区生态系统运行效果评价及管理优化研究[D]. 张瑜.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4]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5]云南省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科技支撑对策建议[J]. 倪诚蔚,刘玉姣,李佳芸瑞,常冬. 云南科技管理, 2020(06)
  • [6]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态工业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蔡家坡工业区为例[D]. 艾海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及其创新发展研究[D]. 喻修远. 湘潭大学, 2020(02)
  • [8]澄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与用地布局研究[D]. 张鹏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循环共生理念下的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与评价研究[D]. 陈飞飞.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10]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冯斐.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关于我省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