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加强对提速段站务员的有效管理

以人为本,加强对提速段站务员的有效管理

一、以人为本 加强对提速区段车站值班员的有效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琦[1](2019)在《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行车事故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行车安全与社会稳定紧密相关。而且铁路安全是保证交通运输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铁路运营管理的市场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铁路运行方面,国家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如果发生铁路行车事故,不但会对铁路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还会对其经济效益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收集了哈尔滨局集团公司2010—2015年间发生的行车事故,根据铁路行车事故性质,系统的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借鉴了人—机—环境—管理的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并且应用了鱼骨图等模型进行分析,同时应用了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方法,从而全面系统的分析,列车冲突、冒进、错误调车等惯性事故。并且从人的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物的因素等角度,对于事故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制定出科学的应对措施,防止类似的交通事故发生。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第一,对于哈尔滨局集团公司2010—2015年之间的行车情况,进行详细地统计分析。第二,通过系统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对于事故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交叉统计分析法对比分析影响行车安全因素。第三,系统的分析研究列车冒进、车辆配件脱落、施工影响等6方面导致行车事故发生的原因,形成鱼骨图,有目的性的展开分析。第四,在分析铁路事故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提高哈尔滨集团公司的安全系数。

张建民[2](2017)在《武汉铁路局漯河车站行车安全管理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这些年,由于各铁路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铁路运输高速、准确、安全逐渐在社会上享有美名,但随之而来对铁路内部各站段行车安全管理要求也越来越精益求精。在铁路运输过程中,行车安全是最重要的环节。在铁路运输过程中设备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以及服务设备的状况都能够反映出行车安全的具体情况。作为国家运输的大动脉,行车安全关联着所有大宗货物安全、旅客运输安全以及行包快运安全。随着武汉铁路局直管站段管理体制的扁平化,对直属站行车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更细、更严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整合与实践,新体制下直属站行车安全管理日渐规范、行之有效,但是基层车站在日常管理上因为没有对作业过程执行严格的技术要求,另外再加上业务量的持续提升,又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正是这些因素导致在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中依旧不能将隐患完全杜绝。安全形势仍不稳定,波动、反复性较大,常常会发生事故隐患,所以,必须要对直属站的安全管理作出强化,才能给铁路运输提供安全和谐的保障。漯河车站作为武汉铁路局的基层单位,也正是组成铁路网的最小单元。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客运与货运的相关服务。本文采用行车安全调查分析的方法,调查分析漯河车站行车安全管理中的技术设备缺陷、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对于加强漯河车站行车安全管理的一些建议。第一章中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目前国内外对于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的研究综述以及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中本文详细论述了行车安全的定义,内容主要涵盖其特征和重要的管理结构框架。第三章主要内容是重点分析了武汉铁路局下辖的漯河车站在行车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分为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来进行详解。第四章中着重研究了漯河车站行车安全管理对策,从共性与个性两方面来包括强化行车安全管理理念,加强管理力度、完善条件,重视人才、逐步解决行车安全管理问题、并针对运转车间的个性问题形成对策、针对孟庙站的个性问题形成对策。第五章进行总结并对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进行补充。

杨潜[3](2017)在《武汉铁路局高铁调度指挥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铁路运输的各项工作来说,安全生产始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011年“7.23”铁路特别重大交通事故发生以后,高铁的安全问题便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下简称“铁总”)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对全国范围内已开通的高铁线路普遍实行了降速运营。至今,降速运营的高铁线路都还未恢复设计运营速度。而调度指挥在高铁运输生产中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确保高铁调度指挥安全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一个安全、现代的高铁调度指挥体系必须能与高铁的飞速发展相适应、必须能组织进行高效的运输生产,必须能进行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运用,必须能正确及时地应对各种非正常情况,这是确保高铁列车能够安全、正点的基本前提之一。作为全路第一批拥有长距离高铁线路的铁路局,武汉局在高铁运营管理方面起步较早,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因此进行武汉局高铁调度指挥安全现状分析,探索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对确保高铁运输的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我国高铁调度指挥的发展历程,在分析国内外高铁调度指挥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局高铁调度指挥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武汉局高铁调度安全管理现状,结合案例重点对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影响高铁调度指挥安全管理的因素进行了深刻剖析,总结出提升高铁调度安全管理水平的具体策略,并提出建立非正常情况下的调度预案来确保高铁调度指挥的安全。本文针对运行速度快、行车密度大、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对高铁调度指挥带来的严峻挑战,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调度队伍对实现高铁调度指挥安全的重要性,各项设备的可靠工作是实现高铁调度指挥安全的基础,持续加强对高铁调度指挥的重视程度,优化高铁调度指挥安全环境,进一步提升高铁调度安全管理水平是实现高铁调度指挥安全的必要条件。

陈政[4](2013)在《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该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环保、安全、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连续性强等优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我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在中国铁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技术发展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对中国铁路的发展道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自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以后,就同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走过了一段长期艰难曲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铁路揭开了新的一页,发展速度大大提升,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在经历蒸汽机时代、内燃机和柴油机时代、低速电气化时代后,走向高速铁路时代。2008年8月1日,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最高运营时速达到350km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进入高速铁路发展时代,随后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城际等相继投入运营,预示着高速铁路发展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列车时速突破300km/h大关,正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简言之,高速铁路是在我国运输供需矛盾紧张的情况下运用而生的,其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创新技术的发展。本文用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和历史友好模式来系统研究铁路行业的发展,描绘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产业创新系统,分析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之所在。通过回顾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历史,找到影响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关键事件,通过情景分析得出这些关键事件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建立一个中国铁路运输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友好模型的理论模型,总结出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主要模式,从而为以后铁路技术发展指导方向,为今后我国铁路运输业的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赵小会[5](2012)在《铁路编组站安全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评价是实施安全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也是安全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是给出控制或消除危险、防止事故发生的相关对策,为确保系统安全目标、制定系统安全规划、实现综合最优化的系统安全奠定基础。编组站担负车流的集散、机车换挂、机车车辆的检修整备和有关货运检查,在作业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列车解体、编组、信息处理及其它技术作业,所以编组站安全对整个铁路系统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与安全与路网的安全畅通、生产效率甚至经营效益密切相关,对铁路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编组站安全评价研究对保障编组站作业安全,减少故障的发生,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介绍编组站安全评价相关理论,阐述了安全评价的含义、方法、及评价流程等,对编组站安全评价的涵义进行界定,并确定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流程;接着,对编组站作业安全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包括编组站基本工作、工作流程、作业安全特征及从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编组站作业安全的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编组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物元分析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基于物元分析的编组站安全评价模型;最后,以成都北编组站为实例,运用前面所建立的安全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安全评价,得出成都北编组站安全评价结果,并且提出了加强成都北编组站安全的措施,为成都北编组站作业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梁军平[6](2011)在《路企直通运输组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进一步深化内涵扩大再生产、解决我国铁路运能严重不足的问题,铁道部提出了路企直通这种全新的运输组织方式,旨在在细化分解运输组织作业流程的基础上,通过作业流程再造和相关设备的适应性改造,减少影响作业效率的中间环节,实现结合部无障碍畅通。路企直通运输组织的实践,已显现出其提升企业生产效益和铁路运输效率的双赢效果。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战略指导思想不明确、国铁与企业间货物运输组织流程不合理、缺乏直通前的条件评价和直通后的效果评价体系等一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紧紧抓住这些关键性问题开展研究。首先,在借助SWOT分析法对实施直通运输的优劣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我国路企直通运输指导战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确立了路企直通运输的战略规划,使路企直通运输战略成为促进铁路实施货运集约化战略、货运大客户营销战略的一项有效载体。其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和不同的企业专用线情况,分别对标准和特殊的路企直通组织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从货流组织、运输组织、调度指挥、作业过程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比较和测算,提出了区别于传统运输组织理论的路企直通作业流程再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路企直通车流的班列组织优化理论,通过建立综合优化模型,对班列组织优化进行定量分析,为路企直通作业流程再造和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根据路企直通运输的影响因素,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灰色评价法,对路企直通运输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通过专家评分,得到评价指标权重,建立路企直通运输实施效果评价的样本矩阵;根据评价指标设定评价灰类和白化权函数,进而确定了评价指标的灰色评价权重矩阵、灰色综合评价向量和灰类等级值化向量,从而得到路企直通运输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值,可根据此综合评价值对路企直通运输效果进行评价。通过确立路企直通运输战略规划、作业流程优化和再造,建立实施条件和效果评价系统基本解决了路企直通运输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为我国铁路实施路企直通运输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本论文据此理论对上海铁路局和淮南矿业集团实施路企直通运输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评价,该路企直通运输组织样本的开行效果和基本做法,将为全路实施路企直通运输战略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徐安雄[7](2011)在《车务段安全管理模式与实施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5年3月,铁路系统由四级管理模式(部、局、分局、站段)精简为三级管理模式(部、局、站段),三级模式中底层一级的车务段是铁路运输系统的生产组织单位与安全责任主体。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系统的快速发展,列车运行速度加快、行车密度加大,车务段安全管理的内容与要求逐步提高,车务段的安全管理对我国铁路系统的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在总结分析车务段安全生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车务段安全管理的层次模式,探讨了车务段安全生产基础化对策,以及分析了车务段安全生产管理的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的措施。在车务段安全管理模式与实施方法的研究中,是基于车务段自身的特点,重点研究了车务段安全管理的模式,提出了车务段安全生产的要素的集合,探讨了车务段安全管理的两个层次,以及进行了车务段作业生产分析与安全生产保障的对策研究。在车务段安全管理基础化对策研究中,首先对车务段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探讨,指出人员因素是基础化对策的重点,同时重点探讨了人员安全检修教育与培训,逐步营建车务系统安全文化的对策。在车务段安全管理基层化对策研究中,指出车务系统中间站是基层化对策的关键。提出了车务系统中间站安全保障体系模式,探讨从现场作业和安全管理两个层面对中间站进行技术指导。其中,现场作业指导在于寻求中间站安全生产的技术性对策,建立统一、高效的设备、设施来确保安全,协调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安全管理指导在于建立健全中间站安全管理体系,科学地制定车站安全规章制度、考核办法,并落实制定的制度,包括完善中间站人员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的控制过程、建立、健全岗位激励与考核等具体实施办法。在车务段安全管理持续改进研究中,提出运用相对简单的统计学方法来评价车务段安全管理的质量,并运用OSHMS中的PDCA循环来实现车务段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研究所探讨的车务段安全管理模式与实施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车务段机关和基层生产单位以及路局在安全生产上提供借鉴,以适应车务段管理者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也能为铁路安全生产研究提供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指导性资料,同时铁路局的安全生产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玉[8](2011)在《提速背景下中国铁路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随着铁路的大提速和装备现代化以及铁路管理的深刻变革,中国铁路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伴随着铁路机车制度的改革、装备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机车乘务员的技能和健康要求越来越高;铁路列车提速后的长交路、单司机作业方式,造成机车乘务员劳动强度和心理上的压力明显增加;同时由于他们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与财产的安全,责任重大,导致铁路机车司机在行车作业中的紧张度越来越高,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中国国有铁路现有机车司机12万人,分布于全国18个铁路局。作为一种在特殊工作环境下工作的职业人群,除了面对一般意义上的工作的压力和紧张感以外,还要面对其所处铁路行业独特的安全工作压力以及高工作负荷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因此他们的工作压力具有很强的独特性。而目前铁路机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绝大部分仍只侧重于选拔、考核、奖罚、监管等方面,机车司机面临的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研究以Greenberg的工作压力模式为理论基础,参考Robbins的压力模型以及Cooper获得的工作压力源与工作压力衡量指标等相关压力量表和OSI-R量表,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铁路机车司机工作的特点进行修订而得到中国铁路机车司机工作压力量表,并作为研究测量工具。选择中国机车司机作为研究对象,切实了解机车司机的工作压力及其变化情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先后在2007年和2009年针对北京、成都等11个路局的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的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分别为814份581份。根据访谈和量表调查结果,建构中国机车司机工作压力及其反应模式,再依量测结果进行因素分析,发现铁路机车司机的压力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工作环境、工作负荷、角色冲突、组织管理、管理行为、事业发展、人际交往、工作与家庭等8个方面:评判铁路机车司机所承受的压力水平可以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和自我调节能力等4个压力衡量指标来衡量。通过对婚否、内外控、年龄、性格、受教育程度、工种、工龄、从业来源、收入水平、下属数量、换岗次数、单位规模等因素进行样本检验和方差分析,考查控制变量对各变量的影响,了解机车司机工作压力与样本特征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即分析机车司机工作压力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对机车司机压力源、压力衡量结构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基础上和建立压力源、压力衡量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从而得到机车司机工作压力源的结构和压力衡量结构。机车司机工作压力源包含工作环境、工作负荷、角色冲突、组织管理、管理行为、事业发展、人际交往以及工作与家庭等8个维度共31个条目。压力衡量包含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调节能力以及行为反应等4个维度共23个条目。通过满意度分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看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压力水平呈负相关,充分说明员工压力大时员工满意度降低。把员工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引入,构建了一个包含压力源—员工满意度—压力反应结构的结构方程全模型。进一步构建了企业组织文化与压力反应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用于探讨组织文化与压力反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组织文化中勇于创新因素,对压力反应的四个因素都是反作用,特别是对生理反应而言,能显着降低生理反应的强度。对2009年与2007年的工作压力调查数据对比分析,对机车司机的基本状况以及压力相关因素变化状况进行了纵向对比分析,结合铁路装备现代化和管理制度变革进程揭示出两个时间断面里铁路机车司机压力变化的实际状况。最后,结合铁路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的研究结论,结合我国铁路机车司机行车作业方式的研究提出工作压力管理策略,指出应该从组织和个人两个角度积极应对、制定共同应对策略。应对策略同时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压力源管理策略、压力反应管理策略和压力症状管理策略,并由此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本研究的意义首先在于通过对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研究分析,揭示了我国机车司机工作压力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可以准确测量的机车司机工作压力压力源、压力症状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而为该职业群体及其组织提出相应的工作压力管理的建设性建议。其次丰富我国关于工作压力的实证研究,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并充实理论研究。

牟从凯[9](2011)在《加速机车周转相关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铁路机车是铁路运输企业的主要生产性资产,其费用也是铁路运输成本的重要支出项目。机车运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铁路运营成本和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铁路运输大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速机车周转、提高机车运用效率已经越来越提到重要的位置。针对目前铁路机务系统对机车的运用管理模式,本论文以理论研究为主,在充分借鉴和参考前人经验及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观念和方法,运用最优化理论以及系统工程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影响机车周转的因素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从机车周转时间的影响因素、机车运转制、机车交路及机车乘务组织等方面入手对其研究,力求找到加速机车周转、提高机车运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本论文主要对以下五个部分内容进行了研究:1.介绍了机车周转时间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归纳、分析了机车周转时间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建立起机车周转时间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2.介绍了我国的机车运转制,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各不同运转制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了推行机车循环运转制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3.针对我国目前最为普遍采用的肩回运转制,首先从理论上比较了机车不固定牵引方式与固定牵引方式在周转时间上的长短;其次设计了一种求解不成对列车运行图机车最佳周转方案的简单算法;最后建立了求解不成对列车运行图不固定牵引方式下机车最佳周转方案的网络模型,同时给出了检验的算例。4.详细介绍了机车交路、乘务制度以及乘务员换班方式;简要分析了传统方式下确定长交路的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对长交路、轮乘制模式下的乘务员换班方式以及合理机车交路长度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推行长交路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5.分析了铁路机务传统机车运用管理模式的弊端,提出加速机车周转的战略途径和具体措施。

张易炜[10](2010)在《基于执行力理论的铁路工程应急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面临着各种突发事件不断增长的严峻挑战。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其安全运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因而,铁路工程一旦出现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如何构建完善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铁路工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应对铁路工程突发事件,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维持社会稳定发展,已成为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成为铁路运营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总结和分析了执行力理论的内涵,归纳了影响执行力的八个因素,在分析研究了应急管理概念的基础上,界定了铁路工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并阐释了应急管理的特征和过程。然后,运用执行力理论从执行力的角度对我国铁路工程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影响应急管理水平的原因是执行力的缺失,提出应建立基于执行力理论的铁路工程应急管理体系。随后,构建铁路工程应急管理体系。根据体系构建的原则和目标,将铁路工程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划分为管理组织、资源保障、信息管理、执行控制和文化引导五个系统,并建立了应急管理体系的动态性模型和协调性模型。通过模型分析说明了要实现铁路工程应急管理体系高效运转,必须加强应急人员执行力的培养和建设,提高执行效率,同时体系的有效运转需要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和配合。接着,探讨如何定量评价铁路工程应急管理体系效果。建立铁路工程应急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对常见的几种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阐明采用可拓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的特点和优势。最后,以XA铁路局的铁路工程应急管理作为案例展开分析,运用构建的应急管理体系对该铁路局铁路工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利用可拓综合评价法对其应急管理体系进行评价,计算其评价结果。由结果对其铁路工程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行诊断,并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二、以人为本 加强对提速区段车站值班员的有效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人为本 加强对提速区段车站值班员的有效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行车事故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铁路行车事故的概念
        2.1.2 行车事故分析的概念
    2.2 事故分析研究方法
        2.2.1 事故树分析法
        2.2.2 层次分析法
        2.2.3 鱼骨图分析法
    2.3 铁路行车安全系统工程概述
第3章 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行车事故的基本情况分析
    3.1 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概述
    3.2 行车事故统计
        3.2.1 按行车事故分类统计
        3.2.2 按事故发生的时间段分析
        3.2.3 按事故发生的责任岗位统计
        3.2.4 按行车事故原因统计
    3.3 行车事故基本情况的交叉统计分析
        3.3.1 行车事故类别与系统的交叉分析
        3.3.2 行车事故类别与事故发生的时间的交叉分析
        3.3.3 事故发生时间与系统的交叉分析
第4章 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行车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4.1 典型行车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4.1.1 旅客列车脱轨事故分析
        4.1.2 列车冲突事故分析
        4.1.3 列车冒进事故分析
        4.1.4 漏检漏修导致的险性事故分析
        4.1.5 施工影响导致的险性事故
        4.1.6 车辆配件脱落事故分析
    4.2 行车事故发生原因的鱼刺图分析
        4.2.1 环境因素
        4.2.2 设备因素
        4.2.3 人员因素
        4.2.4 管理因素
第5章 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行车安全的对策及保障措施
    5.1 确保哈局行车安全的主要对策
        5.1.1 环境因素对策
        5.1.2 设备因素对策
        5.1.3 人员因素对策
        5.1.4 管理因素对策
    5.2 提升哈局行车安全的保障措施
        5.2.1 环境方面的安全保障措施
        5.2.2 设备方面的安全保障措施
        5.2.3 人员方面的安全保障措施
        5.2.4 管理方面的安全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武汉铁路局漯河车站行车安全管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行车安全管理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行车安全管理的相关研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行车安全管理的概念
    2.2 行车安全管理的特征
    2.3 行车安全管理的范围
    2.4 行车安全管理框架
第三章 漯河车站行车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漯河车站行车安全管理现状
    3.2 漯河车站行车安全问题分析
        3.2.1 漯河车站行车安全共性问题
        3.2.2 漯河车站行车安全个性问题
第四章 漯河车站行车安全管理对策
    4.1 针对漯河车站行车安全共性问题对策
    4.2 针对漯河车站行车安全个性问题对策
        4.2.1 针对运转车间个性问题对策
        4.2.2 针对中间站的个性问题对策
    4.3 从根本上解决漯河车站行车安全问题的对策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武汉铁路局高铁调度指挥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高铁调度指挥系统概述
    2.1 运营调度系统的构成
    2.2 列车调度集中系统
    2.3 高铁调度指挥的特点
第三章 武汉局高铁调度指挥现状分析
    3.1 高铁调度概况
    3.2 高铁列车调度
        3.2.1 工作职责
        3.2.2 工作程序
        3.2.3 作业标准
    3.3 非正常情况下的调度指挥
        3.3.1 非正常情况的定义与分类
        3.3.2 非正常处置的流程
        3.3.3 非正常情况下调度指挥特点
        3.3.4 调度责任事故案例分析
        3.3.5 非正常情况下调度指挥存在的问题
    3.4 小结
第四章 影响武汉局高铁调度指挥安全问题的因素分析
    4.1 安全问题分析
        4.1.1 统计分析
        4.1.2 综合分析
    4.2 安全因素分析
        4.2.1 人员因素
        4.2.2 设备因素
        4.2.3 环境因素
        4.2.4 管理因素
    4.3 小结
第五章 提升武汉局高铁调度指挥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
    5.1 人员因素控制
    5.2 技术设备控制
    5.3 环境因素控制
    5.4 管理因素控制
    5.5 非正常情况下高铁调度预案
        5.5.1 应急机构及职责
        5.5.2 预防预警
        5.5.3 应急响应
        5.5.4 后期处置
        5.5.5 保障措施
        5.5.6 监督检查
        5.5.7 培训和演练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行业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2.1 产业创新系统
        2.1.1 产业创新系统的定义与概念
        2.1.2 产业创新系统框架
        2.1.3 产业创新系统的引申含义
    2.2 历史友好模型
        2.2.1 历史友好模型概念界定
        2.2.2 理论基础
    2.3 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2.3.1 研究方法的应用进展
        2.3.2 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研究进展
第三章 中国铁路关键技术发展评价
    3.1 蒸汽机车时代
        3.1.1 建国前中国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2 新中国成立后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3 小结
    3.2 柴油机与内燃机车时代
        3.2.1 以增压技术为基础的柴油机技术
        3.2.2 以液力变矩器技术为基础的液力传动系统
        3.2.3 以牵引电机组技术为基础的电传动系统
        3.2.4 以集成电子器件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3.2.5 常规客车转向架技术
        3.2.6 基于低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2.7 小结
    3.3 电力机车时代
        3.3.1 以整流器技术基础的电传动装置
        3.3.2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3.3.3 以牵引变压器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3.3.4 基于牵引电气化的铁道牵引供电系统
        3.3.5 以电子励磁技术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3.3.6 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3.3.7 基于一般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3.8 小结
    3.4 高速铁路时代
        3.4.1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3.4.2 以斯科特牵引变压器自主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3.4.3 以无缝钢轨焊接技术为基础的无砟轨道
        3.4.4 以通信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3.4.5 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3.4.6 基于高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4.7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4.1 知识技术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1.1 知识层面
        4.1.2 技术层面
    4.2 经济主体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2.1 我国铁路建设现状
        4.2.2 铁路企业的活力
        4.2.3 组织类型
        4.2.4 出口活动
    4.3 体制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3.1 国家政策
        4.3.2 铁路企业规模
        4.3.3 企业研发
    4.4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4.1 研发合作环境
        4.4.2 服务环境
        4.4.3 大气环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5.1 产业知识与技术
    5.2 产业主体与网络
    5.3 产业体制与机制
    5.4 产业创新系统模式
    5.5 产业动力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内容
    6.2 建议
        6.2.1 技术创新方面
        6.2.2 技术扩散方面
        6.2.3 体制改革方面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铁路编组站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编组站安全评价相关理论
    2.1 安全评价概述
        2.1.1 安全评价的定义
        2.1.2 安全评价的基本内容
        2.1.3 安全评价的程序
        2.1.4 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2.2 编组站安全评价概述
        2.2.1 编组站安全评价涵义
        2.2.2 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的选定
        2.2.3 本文采用的安全评价流程
第3章 编组站作业安全分析
    3.1 编组站概述
    3.2 编组站系统分析
    3.3 编组站作业安全特征分析
    3.4 编组站作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3.4.1 人员因素影响分析
        3.4.2 设备因素影响分析
        3.4.3 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3.4.4 管理因素影响分析
第4章 编组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4.1.3 编组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选取
        4.2.2 基于物元分析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3 编组站安全评价模型
        4.3.1 确定编组站安全物元
        4.3.2 确定经典域与节域物元矩阵
        4.3.3 确定待评物元
        4.3.4 确定关联函数及关联度
        4.3.5 计算综合关联度并确定评价等级
第5章 成都北编组站安全评价研究
    5.1 成都北编组站概况
        5.1.1 车站的位置、性质、等级及任务
        5.1.2 车站现有设备概况
        5.1.3 成都北编组站组织指挥系统
        5.1.4 成都北编组站作业流程
    5.2 成都北编组站安全评价
        5.2.1 成都北编组站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2 成都北编组站安全评价
        5.2.3 评价结果与分析
    5.3 成都北编组站安全管理加强措施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路企直通运输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路企直通运输的产生背景
        1.1.2 路企直通的现存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2 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目标、方法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国内外路企直通运输现状分析
    2.1 国外路企直通实施现状
        2.1.1 俄罗斯路企直通运输经验
        2.1.2 欧洲路企直通运输经验
        2.1.3 其他国家路港直通运输经验
        2.1.4 各国经验对我国路企(港)直通运输的启示
    2.2 国内路企直通实施现状
        2.2.1 国内路企直通实施概况
        2.2.2 国内路企直通实施典型企业情况介绍
        2.2.3 路企直通取得的效益
    2.3 小结
第3章 路企直通运输战略规划
    3.1 路企直通SWOT分析
        3.1.1 实施直通运输的优势
        3.1.2 实施路企直通运输的劣势
        3.1.3 实施路企直通运输的机遇
        3.1.4 实施路企直通运输的威胁
    3.2 铁路货运集约化战略
    3.3 铁路货运大客户营销战略
        3.3.1 实施铁路大客户战略的必要性
        3.3.2 实施铁路大客户战略的困难
        3.3.3 实施铁路大客户战略的策略
    3.4 路企直通战略规划
        3.4.1 路企合作初始阶段
        3.4.2 路企合作推广阶段
        3.4.3 路企合作成熟阶段
    3.5 小结
第4章 路企直通运输组织流程再造与优化
    4.1 标准直通运输组织流程再造
        4.1.1 整体思路和指导原则
        4.1.2 直通运输流程
        4.1.3 货流组织
        4.1.4 企业接发列车过程
        4.1.5 列车技术作业过程
        4.1.6 机车运用
        4.1.7 路企运行图管理和统一调度指挥
    4.2 特殊的路企直通运输组织流程再造
        4.2.1 国铁机车不能直接进出企业专用线时的运输组织
        4.2.2 不宜设置驻企列检组时的运输组织
    4.3 路企直通车流的班列组织模型
        4.3.1 问题的描述
        4.3.2 综合优化模型
        4.3.3 模型的求解
    4.4 小结
第5章 路企直通实施条件及实施改革评价
    5.1 路企直通实施条件及实施改革评价
        5.1.1 运量条件评价
        5.1.2 技术条件评价
        5.1.3 保障条件评价
    5.2 实施改革评价方法的选取
        5.2.1 建立评估模型
        5.2.2 运输经济指标评价方法
    5.3 路企直通运输实施条件评价
        5.3.1 实施条件评价指标体系
        5.3.2 实施条件评价步骤
    5.4 路企直通运输实施效果评价
        5.4.1 路企直通运输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5.4.2 实施效果评价步骤
    5.5 考核及激励办法
        5.5.1 建立考核及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5.5.2 建立考核及激励机制的原则
        5.5.3 铁路与企业的协同考核及激励办法
    5.6 小结
第6章 案例分析—上海铁路局淮南矿业集团路企直通运输
    6.1 实施概况
        6.1.1 上海局路企直通运输实施概况
        6.1.2 淮南矿业与路企运输衔接概况
        6.1.3 路企直通运输设备改造情况
        6.1.4 安全互保协议
        6.1.5 合署办公机制
    6.2 直通运输相关作业流程
        6.2.1 货流组织
        6.2.2 企业接发列车过程
        6.2.3 列车技术作业过程
        6.2.4 机车运用
        6.2.5 路企运行图管理和统一调度指挥
        6.2.6 直进直出列流
    6.3 实施条件评价
    6.4 实施效果评价
    6.5 实施路企直通运输后的效果分析
        6.5.1 取得的成效分析
        6.5.2 存在的不足
    6.6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7)车务段安全管理模式与实施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务段安全管理评价研究
        1.2.2 车务段安全管理关键环节研究
        1.2.3 车务段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1.3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目标、方法和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车务段安全管理与模式探析
    2.1 车务段安全管理的结构模型
    2.2 车务段安全生产的影响要素集合
        2.2.1 行为要素集合
        2.2.2 物质要素集合
        2.2.3 利益要素集合
        2.2.4 制度要素集合
        2.2.5 信息要素集合
    2.3 车务安全管理体系的层次
第3章 车务段安全基础管理
    3.1 车务段安全管理体系探讨
    3.2 车务段安全教育体系设计
        3.2.1 安全教育体系架构
        3.2.2 交通安全的专业教育体系
    3.3 车务段安全文化建设
第4章 车务段安全管理基层化对策
    4.1 中间站的安全管理模式
        4.1.1 中间站安全生产基本要素
        4.1.2 中间站安全保障模式
        4.1.3 中间站事故预测与风险管理
        4.1.4 中间站安全管理指导工作的信息化
    4.2 中间站现场作业的安全指导
        4.2.1 中间站各项现场作业的安全重点共性分析
        4.2.2 调车作业安全指导
        4.2.3 接发列车作业安全指导
        4.2.4 中间站货运作业安全指导
        4.2.5 中间站客运作业安全指导
    4.3 中间站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
        4.3.1 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
        4.3.2 做好中间站站长选拔
        4.3.3 对中间站职工的培训
        4.3.4 监督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
        4.3.5 强化过程管理在中间站运输生产中的作用
        4.3.6 构筑中间站的团队精神
第5章 车务段安全管理质量评价与改进
    5.1 车务段安全管理质量的评价方法
    5.2 车务段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提速背景下中国铁路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提速背景下的中国铁路
        1.1.2 铁路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的现实状况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成果综述
        1.2.1 工作压力的定义
        1.2.2 工作压力源
        1.2.3 工作压力对个体的影响
        1.2.4 主要工作压力的模型
        1.2.5 工作压力的中介及缓冲变量
        1.2.6 工作压力的测量工具
        1.2.7 工作压力研究评述与启示
    1.3 机车司机工作压力文献述评
        1.3.1 国外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研究综述
        1.3.2 国内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与启示
    1.4 研究目标与方法
        1.4.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框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3.1 工作压力调查初始量表设计过程
        2.3.2 人格特质调查量表的使用
        2.3.3 内外控调查量表的使用
        2.3.4 企业组织文化调查量表的使用
        2.3.5 满意度量表的使用
        2.3.6 压力量表信度及效度研究
第3章 机车司机压力模型的因子分析
    3.1 压力反应的因子分析
    3.2 压力源的因子分析
    3.3 压力模型的构建
    3.4 基于压力模型的机车司机压力现状分析
        3.4.1 压力源各构面分析结果
        3.4.2 压力反应各构面分析结果
        3.4.3 总体压力状况及相关性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机车司机工作压力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个体因素对压力的影响
        4.1.1 婚姻状况对于压力的影响
        4.1.2 受教育程度对压力的影响
        4.1.3 年龄对压力的影响
        4.1.4 工龄对压力的影响
        4.1.5 收入水平对压力的影响
        4.1.6 性格对压力的影响(性格自评表)
        4.1.7 A/B型人格对压力的影响
        4.1.8 内外控的影响
    4.2 组织因素对压力的影响
        4.2.1 职位对压力的影响
        4.2.2 从业来源对压力的影响
        4.2.3 下属数量对压力的影响
        4.2.4 换岗次数对压力的影响
        4.2.5 单位规模对压力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结构方程模型建立
    5.1 验证性因素分析CFA
        5.1.1 验证性因素分析简介
        5.1.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一般过程
    5.2 压力源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2.1 模型构建
        5.2.2 估计评价
        5.2.3 模型修正
    5.3 压力衡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3.1 模型构建
        5.3.2 估计评价
    5.4 满意度分量表的分析
        5.4.1 量表的探索性分析
        5.4.2 量表的验证性分析
    5.5 以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的压力模型的假设与验证
        5.5.1 模型假设的提出
        5.5.2 以员工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的工作压力模型检验
        5.5.3 工作压力模型结论及其拓展
    5.6 企业组织文化和压力之间的关系
        5.6.1 组织文化的含义
        5.6.2 模型构建
        5.6.3 估计评价
        5.6.4 模型修正
        5.6.5 结论
    5.7 小结
第6章 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的对比分析
    6.1 机车司机队伍的构成变化分析
    6.2 机车司机的压力源状况变化情况分析
    6.3 机车司机的压力反应状况变化情况分析
    6.4 总体压力的变化情况
    6.5 小结
第7章 工作压力管理策略研究
    7.1 铁路机车司机行车压力情况调查的分析与探讨
    7.2 压力源管理策略
    7.3 压力反应管理策略
    7.4 压力症状管理策略
第8章 结论
    8.1 论文主要结论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
    8.3 论文的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8.3.1 论文的研究局限
        8.3.2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9)加速机车周转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国外发展状况分析
        1.2.2 国内发展状况分析
        1.2.3 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机车周转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2.1 机车周转时间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1.1 机车周转时间的基本概念
        2.1.2 机车周转时间的计算公式
        2.1.3 影响机车周转时间的因素
    2.2 机车周转时间解释结构模型的建模及分析
        2.2.1 结构模型概述
        2.2.2 解释结构模型
        2.2.3 机车周转时间的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第3章 机车运转制的比较研究
    3.1 机车运转制
    3.2 肩回运转制同循环/半循环运转制的比较分析
        3.2.1 不同运转制的机车周转时间比较分析
        3.2.2 不同运转制在机车运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3.2.3 循环/半循环运转制在机车运用中的优点
        3.2.4 推行循环运转制要解决的问题
第4章 肩回运转制下机车周转方案研究
    4.1 机车不固定牵引方式的有利性分析
        4.1.1 不固定方式与固定方式的比较分析
        4.1.2 算例检验
        4.1.3 小结
    4.2 不成对列车运行图机车周转方案研究
        4.2.1 不成对列车运行图机车最佳周转方案的求解算法
        4.2.2 算例检验
        4.2.3 小结
    4.3 不成对运行图不固定牵引方式下机车最佳周转方案的网络模型
        4.3.1 参数假定
        4.3.2 模型建立
        4.3.3 算例检验
        4.3.4 小结
第5章 机车交路及乘务方式的研究
    5.1 机车交路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机车交路在铁路运输组织中的作用
        5.1.2 确定机车交路的原则
        5.1.3 机车交路长度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5.2 机车乘务组织分析
        5.2.1 机车乘务组
        5.2.2 机车乘务员乘务制度
        5.2.3 乘务员换班方式
    5.3 机车交路合理长度的探讨
        5.3.1 传统机车交路长度的确定方法
        5.3.2 传统方法下长交路存在的问题
        5.3.3 机车交路合理长度的研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基于执行力理论的铁路工程应急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执行力理论的内涵
        2.1.1 执行力的含义
        2.1.2 执行力的影响因素
    2.2 铁路工程应急管理的概念、特征和过程
        2.2.1 应急管理的概念
        2.2.2 应急管理的特征
        2.2.3 应急管理的过程
        2.2.4 应急管理的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铁路工程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3.1 我国铁路工程应急管理现状
        3.1.1 各级应急管理体制正在形成
        3.1.2 应急法律法规和预案体系框架正在构建
        3.1.3 应急平台正在建立
        3.1.4 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3.2 我国铁路工程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执行主体的思想认识偏颇和素质能力亟待提高
        3.2.2 执行部门之间联动性不强
        3.2.3 执行资源匮乏
        3.2.4 执行效率缺失
        3.2.5 执行控制机制不健全
        3.2.6 执行主体疏于发动群众和社会民间组织
    3.3 建立基于执行力理论的铁路工程应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路工程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4.1 铁路工程应急管理体系分析
        4.1.1 应急管理的机理分析
        4.1.2 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4.1.3 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
    4.2 铁路工程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
        4.2.1 应急管理体系的结构框架
        4.2.2 管理组织系统
        4.2.3 资源保障系统
        4.2.4 信息管理系统
        4.2.5 执行控制系统
        4.2.6 文化引导系统
    4.3 应急管理体系动态性模型
    4.4 应急管理体系协调性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铁路工程应急管理体系评价
    5.1 应急管理体系评价的意义
    5.2 应急管理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
        5.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筛选的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3 应急管理体系的评价方法
        5.3.1 层次分析法
        5.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5.3.3 可拓综合评价法
        5.3.4 评价方法分析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分析
    6.1 XA铁路局案例背景
    6.2 XA铁路局铁路工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分析
    6.3 XA铁路局铁路工程应急管理体系评价
        6.3.1 评价过程
        6.3.2 计算结果
    6.4 启示与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以人为本 加强对提速区段车站值班员的有效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行车事故分析及对策研究[D]. 张琦.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2]武汉铁路局漯河车站行车安全管理分析研究[D]. 张建民. 华东交通大学, 2017(06)
  • [3]武汉铁路局高铁调度指挥安全管理研究[D]. 杨潜. 华东交通大学, 2017(02)
  • [4]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D]. 陈政.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3)
  • [5]铁路编组站安全评价研究[D]. 赵小会.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6]路企直通运输组织研究[D]. 梁军平. 西南交通大学, 2011(10)
  • [7]车务段安全管理模式与实施方法研究[D]. 徐安雄.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1)
  • [8]提速背景下中国铁路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研究[D]. 刘玉. 西南交通大学, 2011(11)
  • [9]加速机车周转相关问题的研究[D]. 牟从凯.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5)
  • [10]基于执行力理论的铁路工程应急管理体系研究[D]. 张易炜. 中南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以人为本,加强对提速段站务员的有效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