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保暖内衣舒适性能的研究与探讨

针织保暖内衣舒适性能的研究与探讨

一、针织保暖内衣舒适性能的研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肖杰[1](2020)在《运动状态下防寒服的热湿舒适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地域范围广阔,寒区面积较广,同时随着冷库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在室内外从事无采暖作业或在极区工作以及在冷藏设备中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多。低温环境对人体会产生伤害,如果防护不当会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冻伤,因此,防寒服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关注的重点是人体在静止状态下防寒服的保温性能。然而很多情况下,人需要在穿着防寒服进行工作,甚至从事较高强度的运动,此时人体所需的服装保温和透湿能力与静止状态不同,需要低热阻和较高透湿能力的服装,否则会引起工作人员的热不舒适,降低工作效率,严重还会引起中暑现象。因此开展运动状态下防寒服的热湿舒适性研究很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防寒服在运动状态下的热舒适性,同时研究具有热阻和湿阻可调节的防寒服,使得同一种防寒服在静止和运动状态下都具有良好的热舒适性。具体研究内容:(1)风速对防寒服材料的热阻和湿阻的影响;(2)运动状态下防寒服的热湿舒适性研究。(3)热阻和湿阻可调节的防寒服的设计与性能评价研究。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以下六个结论:(1)三种防寒服材料的透气率:FSM>DTM>XMM。三种防寒服材料的热阻和湿阻值:DTM>XMM>FSM。风速对防寒服材料的热阻和湿阻影响不大。(2)风速可以显着降低防寒组合装备的热阻和湿阻。运动可以降低防寒组合装备的热阻和湿阻,但影响较小。(3)在寒冷环境下穿着热阻值偏低的服装,在静站阶段感觉稍微有点冷。在快走阶段人体不冷不热较为舒适。在快跑阶段由于运动水平较高,穿着三种防寒组合装备时皮肤表面都会出汗。(4)在第四章防寒服热湿舒适性研究的人体穿着实验过程中,主观评价与人体生理指标之间有相关性,在0.01水平上,心率与冷热感、疲劳程度呈显着正相关,心率与皮肤湿度呈显着负相关。在0.01水平上,平均皮肤温度与冷热感、疲劳程度呈显着正相关,平均皮肤温度与皮肤湿度呈显着负相关。(5)七种开口组合下防寒组合装备的热阻和湿阻值排序均为:XMMEBO<XMMECO<XMMESO<XMMEBC<XMMECC<XMMESC<XMMEAC,在有风运动状态下,XMMEBO即背部开口和底摆同时打开时防寒组合装备热阻和湿阻最小。(6)在对热阻和湿阻可调节防寒服进行人体穿着实验时,当打开防寒组合装备的通风开口时,XMMEB和XMMEC的平均皮肤温度、热感和湿感都呈现下降趋势。XMMEB的平均皮肤温度、热感和湿感下降幅度较大,XMMEC的平均皮肤温度、热感和湿感下降幅度较小。XMMEB和XMMEC的汗液蒸发量都大于XMME。其中XMMEB汗液蒸发量最大,XMMEC次之。

杜彩霞[2](2020)在《基于定向选材的服装局部功能匹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消费观念的巨大变化,服装或服装部件形形色色的功能性和舒适性成为人们追寻的目标,服装材料的研究首当其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根据消费者对服装不同功能的需求,从而定向设计出契合消费者要求的功能多元化新产品,是功能服装创新发展的更高层次和终极目标,而服装与人体的匹配程度是一款服装实现多功能特征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定向选择的功能性材料局部匹配人体对应部位,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材质、不同面料等的服装拼用设计进行研究和分析,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论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方面:(1)查阅功能性服装材料、服装局部功能匹配及其实现技术等课题相关的国内外资料与文献,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与发展前景;简要阐述了服装的功能性和研究定向功能匹配服装部件产品的必要性,详细分析了人体部位定向功能需求的对应匹配关系;详细介绍了本课题定向匹配选择的两种功能性服装原材料和抗菌抗病毒用熔喷布的选择原因、功能原理和应用领域等。(2)设计了定向选择功能服材远红外发热长丝纱和抗菌长丝纱的匹配关系和定向选材功能性拼用针织纱的制备实验;简要概述了常规的针织面料组织结构并采用常规纱线进行试织,根据服装定向功能匹配的需要,对针织面料的花型组织进行选择;详细介绍了针织面料组织织制的工艺流程,并对定向选材针织面料的基本参数包括织物厚度、平方米克重和密度等进行测试。(3)实验测试了不同拼用匹配关系、不同组织结构定向选材针织面料的基本服用性能包括吸湿性、透气性、保温性、抗起毛起球性和抗静电性,并通过对实验测试数据的分析,总结了织物试样的定向选材匹配关系、组织结构和是否加捻等因素对织物面料基本服用性能的影响规律。(4)着重介绍了拼用服装的拼用设计原理、拼用位置、拼用组合方式以及拼用优势,并通过对功能性拼用针织纱和针织面料的研究与人体不同部位对应匹配关系的分析,实际设计制作了定向选择的不同服材拼用的定向匹配局部功能服装及其部件。

王元元[3](2020)在《远红外纤维无缝针织物结构与血流灌注量及服用性能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都饱受慢性疾病的困扰。同时很多疾病都有着朝年轻化发展的趋势,诸如风湿、颈肩腰腿疼痛等,这些疾病大多都是由于血液循环不通畅所致。远红外对人体皮肤微循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远红外织物保健机理的研究方向,临床上也会用一些远红外产品对相关病症进行辅助治疗。对此,本文对远红外纤维无缝织物的人体皮肤血液微循环效应进行研究,开发能够促进人体皮肤血液微循环的远红外纤维无缝针织织物。本文首先对六种不同远红外锦纶纤维制成的无缝针织物结构与人体皮肤血流灌注量及抗静电性能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对六种不同远红外锦纶纱线及一种普通锦纶纱线进行外观形态、拉伸断裂性能、吸湿性能测试分析的基础上,试织了7块无缝针织织物,以其中的1块普通锦纶织物做对照,对6块远红外锦纶织物的人体皮肤微循环效应、远红外发射率、抗静电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茶叶碳锦纶织物和咖啡碳锦纶织物相较于其他4块远红外锦纶织物,对人体皮肤微循环效应有着更好的促进作用;六种远红外锦纶织物均有着良好的远红外发射功能,它们的远红外发射率数值差异很小;石墨烯和生物质石墨烯锦纶织物相比较其他5块远红外锦纶织物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效果。确定面纱材料选用咖啡碳锦纶纱线与石墨烯锦纶纱线,以面纱进纱比、织物组织为试验因素,设计实验因素水平如下:面纱中咖啡碳锦纶与石墨烯锦纶排列比的水平有:100:0、75:25、50:50、25:75,织物组织结构水平如下:1+3罗纹组织、1+1假罗纹组织、平针添纱组织,根据全面试验设计实验方法,在无缝针织机上制织12块织物。通过对12块织物进行皮肤血流灌注量测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这12块织物中对织物促进人体皮肤微循环效应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面纱进纱比,其次是组织结构;当面纱全用咖啡碳锦纶纱线,组织结构为平针添纱时,织物促进人体皮肤微循环效应的作用相对较好。通过抗静电测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这12块织物中对织物抗静电性能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面纱进纱比,其次是组织结构;当面纱进纱比为25:75,组织结构为平针添纱时,织物的抗静电性性能相对较好。再对这12块织物进行服用舒适性能、服用外观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测试内容包含:保暖性、吸湿性、透湿性、透气性、抗皱性、悬垂性、抗起毛起球性,研究结果表明,组织结构对织物保暖性、透湿性、透气性、抗皱性、悬垂性影响最大;面纱进纱比对织物吸湿性、抗起毛起球性影响最大。对这12块织物的各项试验结果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块试样的综合性能从优到差的排列为:#4>#1>#7>#12>#11>#3>#10>#8>#6>#2>#5>#9,从中可以看出#4、#1以及#7无缝针织物综合性能相对最佳。通过上述结论,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关于冬季用肩颈远红外保健进行调查研究,对263名消费者进行相关调研。从而开发了一套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具有促进人体皮肤微循环效应的远红外无缝针织服装。

范炼莉[4](2018)在《新型无缝保暖针织内衣的性能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女性对保暖内衣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型保暖纤维有利于提升面料的保暖性能,从而降低传统保暖服装的厚重感,使之更加轻薄保暖。无缝针织内衣设备的特殊功能,使得由其加工的服装具有无侧缝、可多种组织结构无缝衔接、可使用多种纤维或纱线进行交织的特点。非常适合织制贴体舒适的内衣类产品。本课题,将新型保暖纤维通过合理的原料配置,并结合组织结构的变化,在无缝针织机上设计制作新型的保暖内衣。本课题选择以辐射形式作用于物体产生热效应现象的远红外锦纶纤维以及具有促进微循环、吸湿透气、抗菌抑菌功效的石墨烯内暖纤维为研究原料。结合无缝针织技术,设计织造保暖无缝内衣。使其在保暖的同时实现保暖内衣舒适轻薄,以及具有塑形的效果。首先,本课题选用相同规格的常规锦纶,远红外锦纶以及石墨烯内暖锦纶分别与22dtex氨纶结合制成包覆丝,作为无缝内衣产品的地纱原料;并选择55.6dtex普通锦纶以及12Tex普通粘胶和石墨烯内暖粘胶作为面纱;配置三种织物组织结构。采用了正交的实验方法,在无缝内衣机上试织了9块针织面料试样。其次,本文利用正交实验对上述所织织物的预定形工艺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较优的预定形工艺参数是:定型温度170℃,定型时间45s,扩幅率3%。利用该定形工艺对所织的9种面料进行了预定型处理,其后对试样织物进行了染色、定型等后整理。再次,本文基于正交试验分析试样织物的地纱原料,面纱原料以及组织结构与织物服用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纱原料为石墨烯内暖锦纶的保暖性最好,远红外锦纶其次,但透湿性比常规锦纶差。(2)面纱采用锦纶时,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优于面纱为粘胶的织物,但后者的透湿性优于前者。(3)织物的组织结构对服用性能的影响最大。1+3假罗纹组织的横向及纵向弹性回复性、保暖性能最好,平针添纱组织的透湿性能最好。(4)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得到综合性能最优的面料试样为:地纱采用石墨烯内暖锦纶包覆氨纶的包覆丝,面纱采用普通锦纶,织物结构为1+3假罗纹的针织物。最后,结合对试样服用性能的研究以及无缝针织生产技术,本文设计开发了在保暖基础上又贴身,舒适并有塑形效果的无缝针织内衣和长裤。并与市场上正在销售的保暖内衣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课题织造的无缝保暖内衣的保暖性满足女性对保暖的需求,在局部能够实现进一步的保暖需求,并且能够的贴身和有塑形效果。

吴穗生,范福军,吴雨曦,杨梅,邓凤玲[5](2016)在《浅析“柔麻”保暖内衣产品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柔麻"保暖内衣产品在面料开发、色彩及款式上的"人本"观念设计,对于我国保暖内衣行业乃至整个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仍需在服装的技术性和人性化设计上加大功夫,满足大众对保暖内衣舒适性和功能性服装的需求。

郭一菲[6](2016)在《热湿舒适针织保暖内衣的拼接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寒冷环境中,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保暖性能好,也需要良好的轻薄性和美观性。相比过于厚重笨拙的冬装,人们现在更倾向于选择轻巧且保暖性能优良的服装。对于秋冬季节的着装而言,保暖不仅体现于服装多层次的搭配方式、外层服装的防风性能和密闭性能,还与各层服装的隔热保温值密切相关,其中保暖内衣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影响针织保暖内衣产品的热湿舒适性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纱线的种类、粗细,织物的厚薄、组织结构等。为了使针织保暖内衣的保温性,透湿性,透气性满足人体的需求,保暖内衣的设计与人体生理特征相结合,采用拼接的设计理念,将不同性能的面料拼接在不同部位,以提高针织保暖内衣的热湿舒适性。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将一套针织保暖内衣根据人体结构划分为24个部位,进行人体热湿舒适性主观评价实验,根据人体对寒冷的敏感强度和运动状态下的出汗强度两个方面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分别聚合成三块有代表性的部位区域;根据人体主观实验及织物静态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分别基于保暖内衣服装的保暖性、透湿性和热湿舒适性对其进行分区及面料拼接设计,并按照不同条件拼接设计方案制作出拼接针织保暖内衣样品;根据实验分析结果,分别以满足保暖性、透湿性、热湿舒适性为条件进行针织保暖内衣的热湿舒适性拼接设计,并制作出拼接针织保暖内衣样品;选取拼接制作出的针织保暖内衣与市场常见的针织保暖内衣样品,对其进行热湿舒适性能的主观评价实验并进行分析,证明拼接设计的合理性并得到最优设计。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冷敏感强度聚类分析得出,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各部位对冷敏感的顺序。根据出汗强度聚类分析得出,在寒冷环境中运动状态下人体各部位出汗强度的顺序。(2)通过对试样的透气性、透湿性、吸水性、保暖率等静态物理性能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到各织物热湿舒适性的特点和织物热湿舒适性的相对优劣顺序,并分析了引起差异的原因。(3)根据人体各部位对热湿舒适性的不同要求,基于保暖性、透湿性和热湿舒适性分别对针织保暖内衣进行分区设计及面料拼接设计,其中拼接设计了四款保暖性好的内衣,四款透湿好的内衣,八款热湿舒适性好的内衣。(4)主观评价实验分为两个独立实验进行,分别确定了最合适的分区方案及基于最合适的分区方案得到最优的面料拼接设计,证明分区拼接设计的针织保暖内衣具有良好的人体穿着热湿舒适性能,拼接设计具有合理性。本论文通过对人体热湿舒适性和针织保暖内衣热湿舒适性的分析研究,对针织保暖内衣进行分区及拼接设计。希望能为以后针织保暖内衣的设计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也为企业保暖内衣的生产与研发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

沈利恩[7](2016)在《天然舒适保暖型木棉无缝针织物的性能研究与产品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木棉纤维具有高中空结构,所以其保暖性非常好,并且属于天然纤维,具有废弃后降解性好。无缝针织技术是一种一次性成型技术,以生理机能和人体曲线为基础,依托现代化的电脑技术进行款式设计,其织物具有穿着贴身舒适、塑身效果好等特点。将木棉纤维应用于无缝针织物中,可以在保证织物具有优良的保暖性的基础上又具有良好的服用性能。本课题在研究了几种木棉混纺纱线的基本物理机械性能的基础上,将木棉混纺纱线应用于无缝针织物中,采用正交的实验设计方法设计了不同水平的面纱原料、木棉与锦纶的交织比和组织结构,试织了第Ⅰ类木棉无缝针织物16块;采用排列组合的实验设计方法设计了不同的面纱原料和毛圈纱原料,试织了第Ⅱ类毛圈木棉无缝针织物8块。对第Ⅰ类木棉无缝针织物进行热湿舒适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的研究,对第Ⅱ类毛圈木棉无缝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进行了研究。为木棉纤维在无缝织物上的应用和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首先对木棉混纺纱线的基本物理机械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木棉混纺纱的吸湿性能随着混纺纱线中木棉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含天丝的木棉混纺纱的吸湿性能最好;但是木棉混纺纱的断裂拉伸性能随着混纺纱线中木棉纤维的含量的增加而变差。通过对第Ⅰ类木棉无缝针织物进行服用性能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交织比例和组织结构相同时,随着面纱原料木棉混纺纱中木棉纤维含量的增加,织物的保暖性能、吸湿性、透湿性变好,而其透气性、刚柔性、折皱回复性、拉伸回复性和顶破性能变差。当面纱原料和组织结构相同时,随着交织比例中锦纶比例的增加,织物的透气性、刚柔性、折皱回复性、拉伸恢复性和顶破性能变好,但其保暖性、吸湿性和透湿性能变差。3+1假罗纹的保暖性、透湿性、折皱回复性、拉伸回复性和顶破性能最好,而纬平针组织的透气性和刚柔性最好。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织物进行综合评价,得到面纱原料为30/70木棉/棉混纺纱,交织比为100:0,组织结构为3+1假罗纹时,织物的服用综合性能相对较好。通过对第Ⅱ类毛圈木棉无缝针织物进行热湿舒适性能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织物的毛圈纱采用相同的原料时,面纱为30/70木棉/棉混纺纱的织物的保暖性、接触冷感和透气性能较好;而面纱为30/20/50木棉/天丝/棉混纺纱的织物的热传导性、吸湿性和透湿性较好。当织物的面纱原料相同时,织物的保暖性、接触冷感、吸湿性和透湿性随着毛圈纱中木棉含量的增加而变好;而织物的热传导性和透气性随着毛圈纱中木棉含量的增加而变差。利用模糊数学的分析方法对毛圈类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当织物的面纱原料为30/70木棉/棉混纺纱,毛圈纱原料为30/70木棉/棉混纺纱时,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相对较好。依据对Ⅰ类木棉无缝针织的服用性能和Ⅱ类毛圈木棉无缝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研究结论开发设计了一套秋冬用女式木棉针织无缝内衣,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际的生产,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检验木棉在无缝针织物中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赵俐,王启明,许贻东,谢梅娣,孟天舒[8](2012)在《采用Sunlite纤维开发轻薄型保暖内衣面料》文中指出介绍了保暖面料的保暖机理及发展趋势,指出:要想提高织物的保暖性能,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织物能够夹持的静止空气量;未来的针织保暖面料朝着舒适化、时尚化、功能化、环保化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选取棉毛拉绒、单面弹力起绒布、汗布3大类共25种针织面料,分别测试了热阻、保温率、厚度、克质量等参数,从原料、生产工艺参数、染整等方面分析影响保暖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使用中空纤维Sunlite及单丝数较少的纱线,采用双罗纹组织,同时进行起绒整理,可以提高织物的保暖性能。

王任[9](2012)在《假捻法低捻纱针织物的性能研究及产品开发》文中提出本课题所研究的假捻法低捻纱是运用假捻原理对现有的赛络纺纱系统进行适当地改造后纺出来的低捻纱线。本文主要研究假捻法低捻纱及其织物的以下几方面内容:1、测试分析了三种不同捻度假捻法赛络纺纯棉纱的外观结构、捻度、捻度稳定性、表面毛羽、条干均匀度、拉伸性能和表面摩擦性能,得出该低捻纱具有的特性包括:(1)纱线捻度低,捻系数可低于280;(2)捻度稳定性好;(3)结构蓬松,手感柔软;(4)表面毛羽多;(5)条干不匀率小;(6)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低,其值随捻度的下降而下降。2、研究了假捻法低捻纯棉纱的上机织造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试样纱线编织性能良好,适于实际批量生产。3、对假捻法赛络纺纯棉针织物进行染色和后整理,测试、对比三种不同捻度假捻法赛络纺纯棉光坯织物的相关物理指标及其膨松度。4、测试、对比和分析三种不同捻度假捻法赛络纺纯棉针织物的服用性能,并得出以下结论:(1)织物的外观性能。测试并分析了各单面织物毛坯和光坯洗涤一次后的纵行歪斜现象、三种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得出:使用假捻法低捻纱可明显改善单面织物的纵行歪斜现象,且改善程度与织物组织结构有关;假捻法低捻纱织物抗起毛起球性差。(2)织物的力学性能。测试并分析了三种织物的顶破强力。得出:假捻法低捻棉纱织物的顶破强力略有下降,纱线捻度越低,其织物的顶破强力越小。(3)织物的热湿舒适性。测试并分析了三种织物的隔热保温性、透湿透气性和导水性。得出:纱线捻度越低,其织物的热阻越大、隔热保暖效果越好、透湿透气性越低、导水性越好。(4)织物风格。测试并分析了三种织物的刚柔性、悬垂性和表而摩擦性能。结论:纱线捻度越低,织物越柔软、滑糯,悬垂性也越好。根据本文所得的结论和针织服装市场面料的需求,假捻法低捻纱适宜于开发保暖类针织内衣面料、薄型类秋冬贴身内衣而料、全成形圆机产品等,丰富针织面料市场,满足人们对高档、舒适的针织服装产品需求。

李敏[10](2010)在《基于新型功能针织面料的舒适性评价及湿传递性能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装面料的研发越来越强调功能性与舒适性,国家“十一五”规划要求纺织行业大力发展高档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因此开发新型功能性面料及建立全面、科学的舒适性评价方法非常重要。论文进行了功能性珍珠共混纤维素纤维针织内衣面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针织内衣面料的热湿舒适性评价体系;对开发的夏季吸湿排汗COOLMAX/棉双面效应针织面料进行了舒适性评价,形成了夏季针织面料的湿舒适性评价体系;对以上功能性针织面料进行液态水动态湿传递研究,并建立了神经网络预测OMMC的模型。具体工作和成果如下:首先,为了开发新型功能性针织内衣面料,研究了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产业化技术,通过粒径仪测试得到的数据,筛选了纳米级珍珠粉形成珍珠浆料进行湿法纺丝。通过对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进行的一系列功能性测试,以及产生功能的机理分析探讨,证实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具有护肤、抗紫外线、发射远红外线的功能。测试了实验用纱线的基本指标及织物的基本服用性能,通过各项实验综合比较,由于珍珠/天丝/莫代尔混纺纱线具有较理想的基本服用性能,因而具有较好的产业化前景。对珍珠共混纤维素纤维及其混纺针织面料的热湿舒适性指标进行了测试,建立了芯吸高度、透气率、透湿速率、保暖性作为聚类指标的针织内衣评价方法。通过主观实验的评分,对安静状态下、跑步运动状态下的面料舒适性进行了聚类分析,证明珍珠纤维/天丝/莫代尔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对珍珠纤维纯纺及混纺针织内衣在主观实验四个不同阶段的舒适性进行了综合的评判。其次,研究了COOLMAX/棉双面效应针织面料为主的夏季运动针织面料的舒适性。选取透气率、透湿量、芯吸高度、回潮率、蒸发率、保水率六个指标做为湿舒适性能的评价指标。对主观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服装在四个实验阶段各个单项主观感觉的差异和变化规律,对九项主观感觉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热湿感觉、触感、压感三类,依据这三种分类对实验服装进行样本聚类分析,得出在四个实验阶段实验服装在热湿感觉、触感、压感方面的分类结果。对主观感觉实验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热湿因子、触觉因子和压感因子3个潜在的感觉因子,分析了因子平均值在四个阶段的变化趋势,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出单项主观感觉预测主观总体评价的预测模型方程。对所测得的客观物理性能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湿传递因子、热传递因子、气传递因子3个潜在的主因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织物物理性能预测主观综合评价的线性模型方程。由于客观实验容易进行,而主观实验数据则较难获取,因此论文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通过客观实验数据对夏季针织面料的第三阶段即运动阶段主观舒适性感觉进行预测,该模型有助于运动型面料开发时的服用性评价,其精度远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最后,论文研究了功能性针织面料的动态湿传递性能。通过香港理工大学液态水动态传递性能测试仪,对功能性针织面料按照液态水动态传递性能等级划分原则归为六类。通过对织物的液态水动态测试指标进行聚类,得出织物吸湿能力的最大浸湿半径MARb、表征织物扩散和干燥能力的下表面最大吸水变化速率SSb与表征液态水从织物一边传向另一边的单向传递能力的OWTC可表征液态水在织物上的动态传递过程。对客观静态实验、动态实验和主观实验热湿舒适性指标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由于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OMMC能较接近地反映人体在运动时大量出汗时的湿传递情况,即与真实着装时感觉较相近。OMMC与湿舒适性主、客观综合评价结果一致性较好,因此OMMC作为湿传递性的评价指标是客观、合理的。由于影响OMMC的因素较多,因此论文建立了神经网络预测OMMC的模型。BP网络的输入向量为面料厚度、克重、回潮率、保水率、透气率、透湿率、蒸发率、芯吸高度,织物的OMMC(水分综合管理能力)作为输出向量,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947,平均误差为4.47%,预测精度理想。

二、针织保暖内衣舒适性能的研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织保暖内衣舒适性能的研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状态下防寒服的热湿舒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服用保暖材料
        1.2.2 防寒服的热湿舒适性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课题的创新点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服装热湿舒适性及评价方法
    2.1 服装热湿舒适性的概念及影响要素
        2.1.1 服装热湿舒适性的概念
        2.1.2 服装热湿舒适性的影响要素
    2.2 服装热湿舒适性评价
        2.2.1 数学模拟法
        2.2.2 客观测量法
        2.2.3 人体穿着实验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防寒服材料的选择与性能测试
    3.1 防寒服材料的选择
    3.2 防寒服材料的基本性能
        3.2.1 面料及里料
        3.2.2 絮料
    3.3 防寒服材料的透气性能
        3.3.1 设备及样品
        3.3.2 测试标准与条件
        3.3.3 结果与分析
    3.4 防寒服材料的热阻湿阻测试
        3.4.1 测试仪器
        3.4.2 测试标准和条件
        3.4.3 测试过程
        3.4.4 热阻和湿阻的计算
        3.4.5 测试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防寒服热湿舒适性研究
    4.1 防寒组合装备配置
        4.1.1 防寒服上衣与裤子的设计与制作
        4.1.2 防寒组合服装的配置
    4.2 防寒组合装备的热阻和湿阻
        4.2.1 测试仪器
        4.2.2 测试标准和条件
        4.2.3 测试过程
        4.2.4 热阻和湿阻的计算
        4.2.5 测试结果及分析
    4.3 防寒服人体穿着实验
        4.3.1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4.3.2 评价指标
        4.3.3 实验对象
        4.3.4 环境条件及实验方案
        4.3.5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阻和湿阻可调节防寒服的设计与性能评价
    5.1 服装通风开口设计
    5.2 服装通风开口对防寒组合装备热阻湿阻的影响
        5.2.1 测试仪器、标准及条件
        5.2.2 测试过程
        5.2.3 测试结果与分析
    5.3 服装开口对防寒组合装备热舒适性的影响
        5.3.1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5.3.2 评价指标与试验对象
        5.3.3 实验用服装
        5.3.4 环境条件与实验方案
        5.3.5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2)基于定向选材的服装局部功能匹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动态
        1.2.1 服装局部功能匹配和实现技术研究现状
        1.2.2 功能性服装材料研究现状
        1.2.3 发展前景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创新点、难点及解决方案
        1.4.1 论文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解决方案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局部功能匹配与定向功能服材的选择
    2.1 局部功能匹配
        2.1.1 服装的功能性
        2.1.2 人体部位定向功能需求的对应匹配
    2.2 定向功能服装材料的匹配选择
        2.2.1 服装材料概述
        2.2.2 远红外发热长丝纱
        2.2.3 抗菌长丝纱
        2.2.4 抗菌抗病毒面料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定向选材匹配实验制备及其针织面料的织制
    3.1 定向选材针织拼用纱匹配关系的设计
    3.2 定向选材拼用针织纱制备实验
        3.2.1 定向功能性拼用纱制备实验原料准备
        3.2.2 定向功能性拼用有捻纱制备实验
        3.2.3 定向功能性拼用无捻纱制备实验
    3.3 定向选材针织面料的制备
        3.3.1 常规针织面料织制
        3.3.2 定向选材针织面料花型组织选择
        3.3.3 定向选材针织面料组织织制工艺流程
        3.3.4 定向选材针织面料基本参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定向选材针织面料服用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4.1 定向选材针织面料的吸湿性
        4.1.1 吸湿性测试
        4.1.2 实验测试结果及数据分析
    4.2 定向选材针织面料的透气性
        4.2.1 透气性测试
        4.2.2 实验测试结果及数据分析
    4.3 定向选材针织面料的保温性
        4.3.1 保温性测试
        4.3.2 实验测试结果及数据分析
    4.4 定向选材针织面料的抗起毛起球性
        4.4.1 抗起毛起球性测试
        4.4.2 实验测试结果及数据分析
    4.5 定向选材针织面料的抗静电性
        4.5.1 抗静电性测试
        4.5.2 实验测试结果及数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局部功能匹配拼用服装的设计与制作
    5.1 拼用服装及其优势
        5.1.1 拼用设计原理
        5.1.2 拼用位置
        5.1.3 拼用组合方式
        5.1.4 拼用服装的优势
    5.2 局部功能匹配服装部件设计
        5.2.1 局部功能匹配服装设计——上衣和下衣
        5.2.2 定向功能服装部件设计——假领和护肩
        5.2.3 定向功能服装部件设计——内衣和内裤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作品集
附录 A 定向选材拼用针织纱制备实验
    1 定向选材拼用有捻针织纱的制备
    2 定向选材拼用无捻针织纱的制备
附录 B 常规针织面料组织分类与试织
    1 常规针织面料组织分类
    2 常规针织面料组织试织
附录 C 内衣立体裁剪图

(3)远红外纤维无缝针织物结构与血流灌注量及服用性能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远红外及微循环血流灌注量
        1.1.2 远红外在医疗上的应用
    1.2 医疗保健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1.2.1 功能纺织品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远红外纤维研究进展
        1.2.2.1 茶叶碳纤维
        1.2.2.2 火山岩纤维
        1.2.2.3 竹炭纤维
        1.2.2.4 石墨烯纤维
        1.2.2.5 咖啡碳纤维
    1.3 无缝针织技术的发展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六种远红外纤维的性能研究及其无缝针织物试样方案的建立
    2.1 六种远红外纤维的性能研究
        2.1.1 纱线的选择
        2.1.2 纱线的外观形态测试
        2.1.3 纱线的拉伸断裂性能测试
        2.1.4 纱线的吸湿性测试
    2.2 六种远红外无缝针织物试样方案的建立
        2.2.1 纱线方案的确定
        2.2.2 组织结构的确定
        2.2.3 面纱进纱比的确定
        2.2.4 试样方案的建立
    2.3 六种远红外无缝针织物试样基本规格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六种远红外无缝针织物试样织物的功能性研究
    3.1 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测试实验方案的研究
        3.1.1 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测试实验设备
        3.1.2 实验测试准备
        3.1.2.1 测试前准备要求
        3.1.2.2 受试者条件及测试指标
        3.1.2.3 血流促进倍数计算方法
        3.1.3 实验试样的配置
        3.1.3.1 织物打孔测试方案的确定
        3.1.3.2 织物覆盖时间及织物宽度的确定
    3.2 皮肤微循环测试方法的制定
    3.3 六种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的皮肤微循环性能研究
        3.3.1 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测试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六种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的远红外发射率研究
        3.4.1 织物的远红外发射率测试
        3.4.2 实验结果分析
    3.5 六种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的抗静电性能研究
        3.5.1 织物的抗静电性能测试
        3.5.2 实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远红外纤维无缝针织物优化试样方案的建立及制备
    4.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优化试样方案的建立
        4.1.1 纱线方案的确定
        4.1.2 织物组织的确定
        4.1.3 织物面纱进纱比的确定
        4.1.4 织物试样方案的建立
    4.2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试样基本规格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的功能性研究
    5.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的皮肤微循环功能研究
        5.1.1 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测试
        5.1.2 实验结果分析
    5.2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的抗静电性能研究
        5.2.1 织物的抗静电性能测试
        5.2.2 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远红外纤维无缝针织物的服用舒适性能研究
    6.1 织物的保暖性
        6.1.1 保暖性测试
        6.1.2 实验结果分析
    6.2 织物的吸湿性
        6.2.1 吸湿性测试
        6.2.2 实验结果分析
    6.3 织物的透湿性
        6.3.1 透湿性测试
        6.3.2 实验结果分析
    6.4 织物的透气性
        6.4.1 透气性测试
        6.4.2 实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的外观性能研究
    7.1 织物的抗皱性
        7.1.1 折皱回复性测试
        7.1.2 实验结果分析
    7.2 织物的悬垂性
        7.2.1 悬垂性测试
        7.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7.3 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
        7.3.1 抗起毛起球性测试
        7.3.2 实验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综合性能评判
    8.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决策步骤
    8.2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性能的综合评判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促进人体皮肤微循环效应的远红外无缝针织服装的设计开发
    9.1 问卷调查
        9.1.1 问卷调查对象及内容
        9.1.2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9.2 设计思路
    9.3 设计流程
        9.3.1 原料选择
        9.3.2 款式和组织设计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4)新型无缝保暖针织内衣的性能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相关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无缝保暖内衣试样方案的建立
    2.1 纱线方案的建立
    2.2 织物试样方案的确定
    2.3 毛坯试样基本参数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样的前处理及染色工艺
    3.1 试样染整加工流程
    3.2 试样的预定型工艺
    3.3 染色前处理
    3.4 染色工艺
    3.5 试样织物热定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样针织物的服用性能研究及其评定
    4.1 试样针织物服用性能测试与研究
    4.2 保暖内衣针织物性能综合测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缝保暖内衣设计开发
    5.1 设计思路
    5.2 设计流程
    5.3 织造工艺
    5.4 成品展示与工艺调整
    5.5 成本核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浅析“柔麻”保暖内衣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保暖内衣的发展现状
    1.1 国内保暖内衣现状
    1.2 保暖内衣问题
2“柔麻”保暖内衣舒适性与功能性分析
    2.1 保温防寒功能性设计
    2.2 舒适性能设计
        2.2.1 压力及弹性设计
        2.2.2 吸湿透气性能
        2.2.3 抗静电性能
        2.2.4 整体外观设计
3 结语

(6)热湿舒适针织保暖内衣的拼接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内外服装热湿舒适性研究概况
        1.1.2 针织保暖内衣热湿舒适性的研究现状
        1.1.3 面料拼接技术的研究概况
    1.2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课题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人体热湿舒适性主观评价研究
    2.1 主观评价实验
        2.1.1 实验样品及评价部位的选择
        2.1.2 实验环境
        2.1.3 主观评价实验受试者的选择
        2.1.4 主观评价标尺的确定
        2.1.5 实验流程
    2.2 数据分析
        2.2.1 数据信度分析
        2.2.2 数据一致性分析
        2.2.3 聚类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保暖内衣织物热湿舒适性能客观实验及数据分析
    3.1 实验目的及方案设计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方案设计
    3.2 实验面料的准备
    3.3 保暖内衣织物基本结构参数的测定
        3.3.1 织物厚度测试
        3.3.2 织物克重测试
    3.4 保暖内衣织物透气性研究
        3.4.1 织物透气性测试
        3.4.2 织物透气性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
    3.5 保暖内衣织物回潮率研究
        3.5.1 织物回潮率测试
        3.5.2 织物回潮率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
    3.6 保暖内衣织物透湿性研究
        3.6.1 织物透湿性测试
        3.6.2 织物透湿性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
    3.7 保暖内衣织物芯吸效应研究
        3.7.1 织物芯吸量测试
        3.7.2 织物芯吸效应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
    3.8 保暖内衣织物保温性研究
        3.8.1 织物保温性测试
        3.8.2 织物保温性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
    3.9 保暖内衣织物静态物理性能指标综合评价
        3.9.1 织物种类聚类分析
        3.9.2 织物静态物理性能指标的因子分析
        3.9.3 织物静态物理性能指标的回归分析
    3.10 本章小结
4 针织保暖内衣的面料拼接设计
    4.1 人体运动状态下各部位热湿需求差别化分析
    4.2 基于热舒适性的分区设计及面料拼接
        4.2.1 基于热舒适性的分区设计
        4.2.2 基于热舒适性的面料拼接
    4.3 基于湿舒适性的分区设计及面料拼接
        4.3.1 基于湿舒适性的分区设计
        4.3.2 基于湿舒适性的面料拼接
    4.4 基于热湿舒适性的分区设计及面料拼接
        4.4.1 基于热湿舒适性的分区设计
        4.4.2 基于热湿舒适性的面料拼接
    4.5 本章小结
5 拼接设计保暖内衣的热湿舒适性主观评价
    5.1 针织保暖内衣分区设计方案的确定
        5.1.1 实验用保暖内衣的选用
        5.1.2 实验人员的确定
        5.1.3 实验过程
        5.1.4 主观实验评价标尺的确定
        5.1.5 不同分区服装热湿舒适性主观评价结果与分析
    5.2 拼接针织保暖内衣的热湿舒适性主观评价
        5.2.1 实验用保暖内衣的选用
        5.2.2 实验人员的确定
        5.2.3 主观实验评价标尺的确定
        5.2.4 实验过程
        5.2.5 拼接保暖内衣热湿舒适性主观评价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7)天然舒适保暖型木棉无缝针织物的性能研究与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木棉纤维
        1.1.1 木棉纤维概况
        1.1.2 木棉纱线及织物的研究现状
    1.2 无缝针织技术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1.2.1 无缝针织技术的发展状况
        1.2.2 无缝针织的特点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木棉混纺纱的性能研究及其无缝针织物试样方案的建立
    2.1 木棉混纺纱线性能研究
        2.1.1 吸湿性
        2.1.2 拉伸断裂性能
    2.2 木棉无缝针织物试样方案的建立
        2.2.1 木棉无缝针织物试样的制备
        2.2.2 木棉无缝针织物试样规格
        2.2.3 木棉无缝针织物的服用性能的测试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棉无缝针织物的服用性能研究
    3.1 织物的保暖性能研究
        3.1.1 保暖性测试方法
        3.1.2 实验结果分析
    3.2 织物的吸湿性能研究
        3.2.1 吸湿性测试方法
        3.2.2 实验结果分析
    3.3 织物的透湿性能研究
        3.3.1 透湿性能测试方法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织物的透气性能
        3.4.1 透气性能测试实验
        3.4.2 实验结果分析
    3.5 织物的刚柔性
        3.5.1 刚柔性测试实验
        3.5.2 实验结果分析
    3.6 织物的折皱回复性
        3.6.1 折皱回复性能测试实验
        3.6.2 实验结果分析
    3.7 织物的弹性回复性能
        3.7.1 弹性回复性能测试实验
        3.7.2 实验结果分析
    3.8 织物的顶破性能
        3.8.1 顶破性能测试实验
        3.8.2 实验结果分析
    3.9 织物的模糊综合评判
        3.9.1 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步骤
        3.9.2 保暖型木棉无缝针织物服用性能综合评判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毛圈类木棉无缝针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研究
    4.1 毛圈类木棉无缝针织物试验方案的建立
        4.1.1 毛圈类木棉无缝针织物试样的制备
        4.1.2 毛圈类木棉无缝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的测试方案
    4.2 毛圈类木棉无缝针织物的服用舒适性能研究
        4.2.1 织物的保暖性
        4.2.2 织物的导热性
        4.2.3 织物的接触冷暖感
        4.2.4 织物的吸湿性
        4.2.5 织物的透湿性
        4.2.6 织物的透气性
        4.2.7 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的综合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然舒适保暖型木棉无缝针织物的设计开发
    5.1 设计思路
    5.2 设计流程
        5.2.1 原料选择
        5.2.2 工艺设计
        5.2.3 织造工艺
        5.2.4 套装成品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8)采用Sunlite纤维开发轻薄型保暖内衣面料(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暖面料
    1.1 保暖机理
    1.2 未来的发展趋势
        1.2.1 舒适性
        1.2.2 时尚性
        1.2.3 功能性
        1.2.4 环保性
2 SunliteR纤维及面料种类
    2.1 SunliteR纤维
    2.2 面料种类
        2.2.1 棉毛拉绒面料
        2.2.2 单面弹力起绒布
        2.2.3 SunliteR汗布
3 测试结果与分析
    3.1 保暖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1.1 涤纶纱内单丝数
        3.1.2 厚度
        3.1.3 起绒后整理
    3.2 SunliteR纤维保暖性能研究
    3.3 SunliteR纤维织物和其他薄型针织物保暖性能比较
4 结论

(9)假捻法低捻纱针织物的性能研究及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假捻法低捻纱纱线性能的研究
    2.1 纱线的捻度测试比较
    2.2 纱线的外观结构比较
    2.3 纱线的毛羽测试比较
    2.4 纱线的捻度稳定性测试比较
    2.5 纱线的条干均匀度测试比较
    2.6 纱线的拉伸性能测试比较
    2.7 纱线的摩擦性能测试比较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假捻法低捻纱的织造性能研究
    3.1 针织用纱的要求
    3.2 纱线织造性能的影响因素
    3.3 假捻法低捻纱的上机织造性能试验
    3.4 提高假捻法低捻纱织造性能的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假捻法低捻纱针织物面料制备
    4.1 织物组织及编织工艺设计
    4.2 假捻法低捻纱针织物面料的前处理
    4.3 假捻法低捻纱针织物面料的染色及后整理
    4.4 光坯织物物理指标
    4.5 光坯织物的膨松度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假捻法低捻纱针织物的一般服用性能研究
    5.1 织物的外观性能测评
    5.2 织物的力学性能测评
    5.3 织物的尺寸稳定性测评
    5.4 织物的热湿舒适性测评
    5.5 织物风格的测评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假捻法低捻纱针织产品的开发
    6.1 保暖护肤型针织内衣面料的开发
    6.2 薄型秋冬贴身内衣面料开发
    6.3 全成形圆机产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基于新型功能针织面料的舒适性评价及湿传递性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2 文献综述
    2.1 服装舒适性研究
        2.1.1 服装舒适性的概念界定
        2.1.2 服装舒适性的理论发展
    2.2 服装热湿舒适性概述
        2.2.1 服装热湿传递机理
        2.2.2 服装热湿舒适性的评价方法及研究进展
        2.2.3 人体和服装的瞬时热量交换
        2.2.4 织物动态热湿传递研究
    2.3 服用面料的舒适性研究
        2.3.1 新型功能面料的开发
        2.3.2 服用面料的舒适性研究进展
    2.4 内衣舒适性研究现状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3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的产业化研发
    3.1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构成机
        3.1.1 珍珠的成份与功效
        3.1.2 纳米级珍珠粉的效应
        3.1.3 粘胶纤维的定义和性质
    3.2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生产方法
        3.2.1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方法概述
        3.2.2 纳米级珍珠微粒的粒径测试
    3.3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表面状态测试
        3.3.1 扫描探针显微镜对纤维表面状态的测试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分析
    3.4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功能性测试
        3.4.1 氨基酸含量测试
        3.4.2 抗紫外线功能测试与分析
        3.4.3 远红外发射功能
    3.5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针织面料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3.5.1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实验纱线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3.5.2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实验面料的编织及服用性测试
        3.5.3 珍珠共混纤维素纤维纱线及织物基本性能测试结果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4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针织面料的热湿舒适性分析
    4.1 客观实验原理与结果讨论
        4.1.1 保温性测试
        4.1.2 透气性测试
        4.1.3 透湿性测试
        4.1.4 导湿性测试
    4.2 客观实验的样本聚类分析
        4.2.1 聚类原理
        4.2.2 聚类结果
    4.3 基于客观实验的热湿舒适性综合评价
        4.3.1 灰色系统理论及算法
        4.3.2 灰色聚类过程及结果讨论
    4.4 主观实验方案与流程
        4.4.1 试样准备
        4.4.2 实验方案与流程
    4.5 主观实验数据分析
        4.5.1 主观评价一致性分析
        4.5.2 聚类分析
        4.5.3 多重比较检验
        4.5.4 模糊综合评价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5 夏季运动针织面料的舒适性评价及预测
    5.1 实验面料介绍
        5.1.1 COOLMAX/棉双面效应针织面料
        5.1.2 市场常用夏季针织面料的选用
    5.2 常规性能实验方案及数据分析
        5.2.1 保温性实验
        5.2.2 接触冷感实验
        5.2.3 透气性实验
        5.2.4 透湿性实验
        5.2.5 导湿性实验
        5.2.6 回潮率实验
        5.2.7 蒸发率实验
        5.2.8 保水率实验
    5.3 基于静态常规实验的热湿舒适性综合评定
        5.3.1 灰色聚类过程
        5.3.2 织物湿舒适性综合评价
        5.3.3 织物热湿舒适性综合评价
        5.3.4 相关性分析
    5.4 主观实验及数据分析
        5.4.1 主观实验设计
        5.4.2 实验服装主观感觉聚类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6 夏季运动针织面料舒适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6.1 基于多元回归的主观总体评价预测模型的建立
        6.1.1 数据分析方法
        6.1.2 单项主观感觉预测主观总体评价模型的建立
        6.1.3 织物物理性能预测主观总体评价模型的建立
    6.2 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的织物主观总体评价预测
        6.2.1 人工神经网络和MATLAB概述
        6.2.2 BP神经网络的设计及其算法
        6.2.3 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7 功能针织面料的动态湿传递性能分析与预测
    7.1 织物动态湿传递性能实验设计
        7.1.1 MMT方法介绍
        7.1.2 测试指标与定义
        7.1.3 实验装置与试样的制备
        7.1.4 MMT操作程序与数据获取
    7.2 织物动态湿舒适性实验结果
        7.2.1 几类典型曲线特征分析
        7.2.2 测试指标聚类分析
    7.3 客观静态、动态及主观实验热湿指标相关性分析
        7.3.1 客观静态与客观动态实验热湿指标相关性分析
        7.3.2 客观动态实验与主观实验湿感觉因子相关性分析
        7.3.3 客观动态实验与湿舒适主、客观综合评价分析
    7.4 基于MATLAB的织物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的预测
        7.4.1 数据预处理与网络训练
        7.4.2 模型的验证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粒径测试数据
附录2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实验面料照片
附录3 主观舒适性评价实验问卷
附录4 主观评价实验数据
附录5 珍珠纤维面料主观感觉的多重比较结果
附录6 珍珠纤维面料主观评价不同阶段的权值系数表
附录7 实验面料照片(夏季运动针织面料)
附录8 COOLMAX7棉双面效应针织面料物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附录9 夏季功能针织面料的主观实验数据
附录10 夏季功能针织面料预测模型的原始数据
附录11 疏水面料与渗水面料的MMT测试结果
附录12 液态水动态传递性能指标的测试结果
附录13 针织面料动态湿传递性能预测模型的原始数据
附录14 专家评分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其他会议宣讲并收录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专利
获奖
致谢

四、针织保暖内衣舒适性能的研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状态下防寒服的热湿舒适性研究[D]. 肖杰. 苏州大学, 2020(02)
  • [2]基于定向选材的服装局部功能匹配设计研究[D]. 杜彩霞.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3]远红外纤维无缝针织物结构与血流灌注量及服用性能关系的研究[D]. 王元元.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4]新型无缝保暖针织内衣的性能研究与开发[D]. 范炼莉. 东华大学, 2018(01)
  • [5]浅析“柔麻”保暖内衣产品开发[J]. 吴穗生,范福军,吴雨曦,杨梅,邓凤玲.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16(02)
  • [6]热湿舒适针织保暖内衣的拼接设计研究[D]. 郭一菲.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8)
  • [7]天然舒适保暖型木棉无缝针织物的性能研究与产品开发[D]. 沈利恩. 浙江理工大学, 2016(07)
  • [8]采用Sunlite纤维开发轻薄型保暖内衣面料[J]. 赵俐,王启明,许贻东,谢梅娣,孟天舒. 针织工业, 2012(12)
  • [9]假捻法低捻纱针织物的性能研究及产品开发[D]. 王任. 东华大学, 2012(07)
  • [10]基于新型功能针织面料的舒适性评价及湿传递性能预测[D]. 李敏. 东华大学, 2010(05)

标签:;  ;  ;  

针织保暖内衣舒适性能的研究与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