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的电解着色工艺及电化学性能

不锈钢的电解着色工艺及电化学性能

一、不锈钢电解着色工艺及电化学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禹练英,李忠英,李继睿[1](2021)在《不锈钢电化学着色工艺改进研究》文中提出提供一种新的不锈钢电化学着色工艺,可以在较低的着色液浓度下对不锈钢进行阳极电解着色。通过改良着色液配方,以水为溶剂,在钼酸盐的基础上,增加硫酸锰、硫酸锌、硝酸锑和硝酸镧等化合物,同时优化控制着色电流及着色时间,进一步提高着色效果和效率。经过改良后的不锈钢电化学着色工艺,设备及操作简单,不含有毒物质,有利于环境保护,着色膜均匀性较好且着色稳定。

毛昕[2](2021)在《Ni着色Al2O3太阳能选择吸收涂层的制备及其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镍着色后的氧化铝膜层,具有较高的太阳能吸收率和较低的太阳能发射率,在太阳能选择吸收涂层领域具有很广阔的前景,一直被广泛应用。为优化镍着色后的氧化铝膜层在阳光照射下的吸光能力,选用铝箔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将铝箔置于磷酸溶液中以不同的电参数阳极氧化处理铝箔,然后在硫酸镍溶液中电解着色,得到不同色度的黑色膜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电化学工作站、分光光度计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了阳极氧化的成膜机理以及各项性能的表征。主要进行如下内容的研究:(1)选用磷酸作为电解液,在恒压模式下,通过微观形貌的观察及腐蚀实验的验证,我们发现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在溶解作用下膜层向内生长,会使微孔数量增多,且孔径随之有一定程度的增大。恒定时间条件下,随着阳极氧化电压的升高,反应电流也随之增长,反应速度加快,阳极氧化膜层的生长速率也加快,同时加速了阻挡层的溶解速率,使膜层以及表面的微孔继续生长,孔洞加深且孔径扩大,导致孔壁变薄。(2)通过红外光谱仪测得的反射率曲线,计算出在电压20 V,氧化时间20 min时得到的铝箔表面具有最高的吸收率约0.78,最低的发射率约0.14。海水蒸馏实验结果也表明其具有较高的蒸馏效率,约135 g?L-1h-1。(3)与未经处理的铝箔基体进行对比,Ni着色的氧化铝膜层结构比阳极氧化得到的氧化铝膜层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能。这对于在开放环境条件下,膜层结构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经过腐蚀测试,膜层的吸收率相差不大,腐蚀后的膜层发射率明显增加,是由于在腐蚀实验中,通过腐蚀测试,导致膜层表面的粗糙度增加。经过热处理,膜层的吸收率和发射率的数值相差不大,表明涂层结构在热稳定性方面相对稳定。(4)通过光学性能建模,研究Ni着色的氧化铝涂层的热降解现象。初始薄膜由靠近基体的Ni着色的氧化铝膜层组成。最外层为多孔的氧化铝膜层,表现为外部表面较为粗糙。在350℃下热处理数十小时后,氧化铝膜层的太阳能吸收率大幅下降(从0.78下降到0.64),延长处理的时间,我们发现镍着色氧化铝涂层的太阳吸收率对热暴露很敏感,不同处理温度下,吸收率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发射率也呈现下降趋势。

徐传孟[3](2020)在《铝抗菌功能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细菌几乎充满每个角落,其中一些致病的细菌会威胁人们身体的健康。因此,实现材料的抗菌功能化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通过材料的表面处理可以实现材料的抗菌化,这成为现在抗菌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以6063铝合金作为研究的对象,首先运用阳极氧化工艺再合金表面制备了多孔膜,然后以硫酸阳极氧化膜作为交流电沉积Ag的模板,成功制备了抗菌功能膜。综合运用各种测试手段,系统地研究了电解液类型、氧化电压和温度对多孔阳极氧化膜的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并分析测试了抗菌膜的各项性能。论文的结果对开发新型抗菌金属材料具有显着的参考意义。研究结果发现,在恒定电压铝阳极氧化的电流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通电的瞬间电流密度很大,之后电流密度骤然下降,达到一个最低值时又开始缓慢升高,然后电流密度略有减小并趋于一个稳定值。草酸膜和硫酸膜的孔径、孔间距和孔隙率都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氧化膜膜厚随电压的增加而增大。草酸膜显微硬度随电压升高而增大,硫酸膜显微硬度随电压增大先升高后降低。草酸膜和硫酸膜的孔径随着温度的升高有少许的增大,孔间距随温度升高基本保持恒定,孔隙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两种膜的膜厚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升至15℃时,膜厚急剧增加。两种膜硬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温度升至15℃,硬度值急剧下降。对于不同电解液中制备的阳极氧化膜,草酸膜孔径和孔隙率较大,而硫酸膜孔径和孔隙率较小。草酸膜的孔径和孔间距大小分布较为分散,硫酸膜相对集中。硫酸膜和草酸膜随时间线性增厚的关系分别为为δ=0.31It和δ=0.39It。草酸膜的硬度较高,硫酸膜硬度较低。XRD结果显示,制备的氧化膜具有非晶结构。能谱分析(EDS)结果显示,草酸膜组成元素主要为Al、O、C,硫酸膜为Al、O、S。同一沉积电压下随着时间的延长,沉积Ag的硫酸膜的颜色发生有浅到深的变化,即从黄色到橙色,再变为橙黑色。微观形貌观察显示,在同一电压下随着沉积时间的延长,膜层表面逐渐变得平整,孔结构变疏松。EDS分析结果显示,Ag在交流电沉积中主要沉积在膜层底部。随着时间延长,Ag沉积量逐渐增加。根据XPS分析结果,Ag沉积在膜层中主要以Ag和Ag+形式存在。沉积Ag的氧化膜层耐磨性比基体金属有较大的提升。较大载荷时,由于膜层的脆性在磨痕附近出现裂纹。膜层与基板的结合力在10N左右。磷-铬酸中的浸泡试验结果显示,封孔后的膜层耐腐蚀性有很大的提升。电化学试验的结果表明,沉积封孔膜层AAO-D的腐蚀电流密度最小,腐蚀的速率最低,耐腐蚀性好。沉积Ag的抗菌膜有明显的的抗菌效果。定量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沉积电压下,膜层抗菌率随沉积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当沉积电压为15 V时,沉积5 min后的抗菌膜层的抗菌率达到98.75%。

张素芝,赵紫玉,高延辉,陈秀峰[4](2020)在《不锈钢着色色膜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彩色不锈钢既具有耐腐蚀性,又具有装饰性,应用领域广泛。不锈钢着色技术作为新工艺有着广阔的前景。试验利用电解着色方法,在铬酸-硫酸体系下,通过控制影响着色主要因素:时间、温度、电压及占空比,观察着色色膜变化规律,对不锈钢表面快速着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优选后的最佳工艺参数着色,色膜生长速率快,色膜颜色由浅至深依次瞬态呈现,可获取预期色彩:茶色、紫色、绿色等多种颜色;所获得色膜均匀度一致,粘附性、延展性、重现性好,易于控制;电解着色法工艺简单,易操作,节约成本,可降低着色液温度,缩短着色时间,提高色膜质量。

肖焱尹[5](2019)在《铜—锰—银混合盐铝合金电解着金黄色工艺研究及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铝合金材料性能优良,是一种在建筑、车辆、机械设备中应用广泛的有色金属材料。为提高铝合金型材的耐蚀性、美观性,常采用阳极氧化和电解着色工艺对铝合金进行表面处理。在众多色彩中,金黄色因其具有庄重、绚丽的特点而备受市场青睐。当前,铝合金电解着金黄色工艺存在成本高、速度慢、工艺复杂、环保性不佳等缺陷。为此,本文通过调整电解液配方和操作条件,对现有高锰酸盐铝合金电解着金黄色体系进行优化改进,开发出一种环保、快速、经济、无需扩孔的铜-锰-银混合盐体系铝合金电解着金黄色工艺,并对着色工艺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采用硫酸阳极氧化法对铝合金表面进行阳极氧化。以单因素实验法探究氧化时间、氧化温度、氧化电压、硫酸浓度、硫酸铝浓度对生成氧化膜厚度的影响。以氧化膜厚度确定最优硫酸阳极氧化工艺,具体工艺参数:氧化时间50 min,氧化温度25℃,氧化电压14 V,硫酸浓度200 g/L,硫酸铝浓度6 g/L。在该工艺条件下生成的氧化膜厚度为44.2μm。采用二次电解着色法对经硫酸阳极氧化工艺处理后的铝合金进行电解着色。通过单因素实验法探究时间、温度、电压、硫酸浓度、硫酸铝浓度、高锰酸钾浓度、硫酸铜浓度、硝酸银浓度、氧化膜厚度对生成着色膜外观及耐蚀性的影响,在满足着色膜外观颜色金黄、色泽均匀,表面无缺陷的情况下,以着色膜耐蚀性确定最优电解着色工艺,具体工艺参数:时间4 min,温度25℃,电压7 V,硼酸浓度5 g/L,硫酸铝浓度10 g/L,硫酸浓度10 g/L,高锰酸钾浓度0.5 g/L,硝酸银浓度0.4 g/L,硫酸铜浓度1.0 g/L。在该工艺条件下生成的着色膜耐蚀性检测滴碱实验结果为136 s。对本论文提出的铜-锰-银混合盐铝合金电解着金色工艺生成的着色膜进行性能检测,结果表明:生成的着色膜外观颜色金黄、均匀,无表观缺陷,各项性能指标优异;着色膜表面存在分布均匀、大小相近的孔隙,主要含有氧、铝、硫、锰、铜、银元素并存在非晶态的显色物质和晶态的Mn7O13·5H2O。采用半导体理论、散射原理对本论文提出的铝合金电解着金黄色工艺的着色机理、显色机理进行解释,提出了在促进剂的作用下,高锰酸根离子与铜离子、银离子竞争结合电子,还原产生共沉积的机理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实验过程,并得出了着色粒子粒径越大、沉积数量越多,着色膜颜色越深的结论。

爨洛菲[6](2019)在《6061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着色膜的制备工艺及着色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铝及铝合金由于价格低廉及加工性好等特点广泛用于生产及生活中。铝合金的阳极氧化技术作为一种操作简便且良品率高的表面处理工艺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型材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但是由于膜孔细长的特点使其着色性受限。本文以6061铝合金为研究对象,联合硬质阳极氧化及电解着色这两种技术对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着色膜的制备及性能进行讨论研究。本研究采用硬质阳极氧化进行待着色膜制备,选择氧化时间及氧化电流密度作为阳极氧化工艺中的待优化参数,制备满足良好膜层硬度及透光度的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膜。进而采用两步氧化法以获得膜孔序列度较高及导通性良好的硬质阳极氧化膜,其中,对一次阳极氧化的时间进行优化,在已优化出的最佳氧化时间及氧化电流密度基础上进行二次氧化。电解着色阶段选取CuSO4及NiSO4分别作为铜、镍两种着色体系的着色主盐,采用着色时间及着色电流密度作为电解着色工艺中的待优化参数,制备色彩饱和度高且表面无明显缺陷的硬质阳极氧化着色膜。采用Lab色彩模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及X射线衍射仪等方法对着色氧化膜的宏观显色度、微观形貌及元素、物相组成进行表征。并对着色氧化膜的表面耐蚀性能及耐光老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铜盐着色膜呈古铜色,镍盐着色膜呈青铜色;两种体系着色盐在膜孔内的沉积区域有所不同,且在铜盐着色膜表面检测到铜单质相;两种主盐体系着色膜耐蚀性与未着色氧化膜相比略有下降,对基体有良好的保护效果;经光老化检测着色膜均具备良好的耐光照性,且铜盐着色膜随光照时间增加膜层色彩饱和度有所增加;将两步法制备硬质阳极氧化着色膜与未经二次氧化的硬质阳极氧化着色膜相比,膜层表面金属盐的沉积效率明显提高,电解着色处理对膜层耐蚀性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而着色膜对光照的敏感度均被增强,光照后铜盐二次氧化着色膜黑度提高较大,镍盐二次氧化着色膜略有褪色。

张长松,武卫明,阎冬,赵凌,周丽敏,王书红,侯绍刚[7](2018)在《不锈钢电化学着色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述了不锈钢电化学着色的研究进展,比较分析了不锈钢电化学着色工艺,基于电解液中的含铬量的不同,可以分为高铬、低铬和无铬电化学着色,其中高铬着色工艺比较成熟,但由于六价铬存在对环境污染而限制了其发展,低铬和无铬着色工艺成了不锈钢电化学着色的发展方向。本文为不锈钢电化学着色工艺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尚妍[8](2017)在《Al-12.7Si-0.7Mg合金阳极氧化电解着色工艺及耐蚀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Al-12.7Si-0.7Mg合金是我国新近研发的新型铝硅合金,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节能高效的新材料。因此,针对这种极具市场前景、性能优异的新型铝硅合金的表面处理技术亟待研究和开发。本文旨在开发出适合新型Al-12.7Si-0.7Mg合金的阳极氧化和电解着色工艺,以改善其表面耐蚀性,延长使用寿命,对拓展其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优化阳极氧化和电解着色电解液配方和工艺参数,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分析阳极氧化膜和电解着色膜的表面形貌及组成成分,利用滴碱实验、中性盐雾实验、化学浸泡实验和电化学测试等评定阳极氧化膜和电解着色膜质量。具体研究工作包括:(1)采用正交实验优化Al-12.7Si-0.7Mg合金阳极氧化工艺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硫酸浓度170g·L-1,电流密度1.5A·dm-2,阳极氧化时间30min,添加剂5mL。有机酸添加剂硫酸电解液阳极氧化过程的电压-时间曲线符合铝合金阳极氧化多孔型氧化膜的典型特征曲线。有机酸添加剂硫酸电解液氧化膜表面平滑、均匀、致密,其主要成分为非晶态A1203。柠檬酸酸性弱,有效的降低氧化膜溶解速度,硫酸-柠檬酸电解液得到的阳极氧化膜层厚且耐蚀性好,柠檬酸是较为有效的有机酸添加剂。(2)优化得到硬脂酸封孔工艺参数:纯硬脂酸,封孔时间45 min,封孔温度95 ℃。硬脂酸能充分封闭氧化膜微孔,封孔后试样表面较为平整均匀,封孔效果较好。不同封孔工艺对氧化膜耐蚀性的影响不同,封孔处理能够有效提高阳极氧化膜的耐蚀性,硬脂酸封孔具有高效性。(3)使用两种稳定剂抑制Sn2+水解,优化电解液成分配方,保持电解槽液稳定性。优化Al-12.7Si-0.7Mg合金单锡盐电解着色工艺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交流电压12-25 V,电解着色温度20-25 ℃,着色时间10-15 min。合适的槽液温度、交流电压和着色时间,控制着色速率,抑制析氢反应,可获得香槟色、茶色、青铜色、黑色着色膜。(4)采用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优化得到Al-12.7Si-0.7Mg合金锡镍混盐电解着色工艺参数,通过调节电解着色工艺条件,可得到颜色不同的着色膜,如茶色、古铜色、灰黑色或者黑色。锡镍混盐电解着色膜表面沉积金属锡粒子,未见镍粒子沉积。着色膜表面平整、致密均匀,与基体结合力较好,且耐蚀性好。(5)通过讨论Al-12.7Si-0.7Mg合金镍盐电解着色液组分对着色膜的影响,得到最佳镍盐电解着色液配方为:硫酸镍浓度为50-52 g·L-1,硫酸镁浓度为20-23 g·L-1,硫酸铵浓度为40-42 g·L-1,稳定剂Ⅲ浓度为8-8.5 g·-1,硼酸浓度为30-31 g·L-1。稳定剂Ⅲ的添加有效的保持电解槽液稳定性。调节电解着色工艺条件,镍盐电解着色可得到黑色系着色膜。镍盐电解着色膜表面均匀平整,着色膜有金属镍沉积,且以NiO的形式存在。电解着色后氧化膜微孔填充,表面粗糙度降低,耐蚀性提高。(6)随着镍盐电解着色液使用次数增加,电解槽液累积溶解的Al3+增多,由于Al3+水解生成Al(OH)3沉淀和H+,致使槽液的pH值减小。镍盐电解着色Ni2+还原沉积的较少,槽液Ni2+的浓度变化很小。提高槽液pH和及时分离槽液中的沉淀,可有效改善电解槽液的质量。

张贝贝,张荣洲,王春霞,林茜,胡小萍[9](2016)在《304不锈钢无铬电解着色膜的制备及其性能》文中提出现有的不锈钢着色工艺复杂、成本高,为简单化工艺、降低成本,采用恒直流供电方式对304不锈钢进行无铬体系和含铬体系电解着色。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电化学测试和显微磨损试验等对比分析了2种着色膜的显微结构和性能。结果显示:不锈钢无铬体系电解着色膜的耐蚀性与含铬体系相差不大、耐磨性较含铬体系电解着色膜差,装饰性优于含铬体系;2种电解着色膜都存在裂纹和凹坑,裂纹沿晶界生长,无铬体系电解着色膜的裂纹更少、更浅,膜层更均匀;无铬体系电解着色膜主要含O、Mo、C元素以及少量的Fe、Mn元素,Mo以正六价的MoO3或Na2MoO4形式存在,Fe分别以正二价的FeOOH和正三价的Fe2O3形式存在;含铬电解着色膜中主要含有O、Cr、Fe元素及少量的Ni元素,其中Cr分别以正三价的Cr2O3和正六价的CrO3形式存在,Fe分别以正二价的FeO和正三价的Fe2O3形式存在。

张贝贝,张荣洲,王春霞,陈同彩,胡小萍,林茜[10](2016)在《前处理对环保型不锈钢电解着色膜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无铬电解着色膜的耐蚀性、耐磨性和均匀性,通过SEM、电化学测试方法、显微磨损试验机和光泽度仪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前处理(抛光、活化)对着色膜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锈钢亚面和光面经相同的前处理工艺后电解着色膜的耐蚀性、耐磨性、均匀性和光泽度相近;将氟硅酸活化体系和稀硫酸活化体系进行对比,发现氟硅酸活化体系活化的电解着色膜耐蚀性、耐磨性优于稀硫酸活化体系活化的电解着色膜,两着色膜的均匀性相当;对氟硅酸活化体系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发现活化过程分为金属或者氧化物的溶解、活化膜形核、活化膜生长并成膜3个阶段。

二、不锈钢电解着色工艺及电化学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锈钢电解着色工艺及电化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不锈钢电化学着色工艺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1.1 主要实验药品与器材
    1.2 不锈钢着色的工艺流程
    1.3 电化学着色处理单因素研究
    1.4 性能检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数据记录
    2.2 着色结果
3 结论

(2)Ni着色Al2O3太阳能选择吸收涂层的制备及其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阳极氧化简介
        1.1.1 阳极氧化的原理
        1.1.2 阳极氧化膜的生长
    1.2 阳极氧化电解着色的研究进展
    1.3 选择吸收涂层的工作原理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2 实验设备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及预处理
        2.1.2 实验试剂及电解液的配比
        2.1.3 实验设备
    2.2 阳极氧化膜层的制备及着色
        2.2.1 阳极氧化膜层的制备
        2.2.2 电解着色
    2.3 膜层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2.3.1 膜层微观形貌的表征
        2.3.2 膜层成分的表征
        2.3.3 膜层的耐腐蚀性能的测试
        2.3.4 电解着色膜层的温升表征
        2.3.5 电解着色膜层的反射率
3 铝箔在磷酸电解液体系下的阳极氧化行为研究
    3.1 氧化时间对阳极氧化膜层的影响
        3.1.1 不同时间下阳极氧化膜层的微观形貌
        3.1.2 不同时间下阳极氧化膜层的腐蚀性能
    3.2 氧化电压对阳极氧化膜层的影响
        3.2.1 不同电压下阳极氧化膜层的微观形貌
        3.2.2 不同电压下阳极氧化膜层的腐蚀性能
    3.3 着色后膜层的元素分析
    3.4 着色后膜层的吸收率分析
    3.5 着色结果
    3.6 温升实验
    3.7 蒸馏实验
    3.8 小结
4 着色膜层的性能的研究
    4.1 着色膜层的耐腐蚀性和热稳定性能研究意义
    4.2 着色膜层的耐腐蚀性
    4.3 着色膜层的热稳定性
    4.4 着色膜层降解的模拟研究
        4.4.1 着色膜层降解的研究意义
        4.4.2 着色膜层降解的实验过程
        4.4.3 着色膜层热降解的实验结果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铝抗菌功能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铝的阳极氧化
        1.2.1 多孔阳极氧化膜的结构特征与组成
        1.2.2 多孔阳极氧化膜的形成机理
        1.2.3 影响多孔阳极氧化膜生长的因素
        1.2.4 多孔阳极氧化膜着色方法
        1.2.5 多孔阳极氧化膜的封闭方法
        1.2.6 阳极氧化的种类
    1.3 抗菌材料研究进展
        1.3.1 抗菌剂分类
        1.3.2 银系无机抗菌剂及其研究进展
        1.3.3 抗菌金属材料及抗菌机理
        1.3.4 抗菌铝合金研究进展
        1.3.5 抗菌材料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主要研究目的
        1.4.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方法
        2.1.1 试验材料及设备
        2.1.2 抗菌功能膜的制备
    2.2 膜层微观形貌和成分测定
        2.2.1 膜层表面微观形貌观察
        2.2.2 膜层成分测定
        2.2.3 物相分析
        2.2.4 XPS分析
    2.3 膜层性能测试
        2.3.1 膜层厚度测试
        2.3.2 硬度测试
        2.3.3 耐磨性
        2.3.4 膜层结合力
        2.3.5 耐腐蚀性
        2.3.6 抗菌性能试验
第三章 铝合金阳极氧化膜微观组织及性能分析
    3.1 铝阳极氧化过程中电流密度的变化
        3.1.1 氧化电压对电流密度的影响
        3.1.2 氧化温度对电流密度的影响
    3.2 不同工艺参数对铝阳极氧化膜的膜厚的影响
        3.2.1 电解液类型对膜厚的影响
        3.2.2 氧化电压对膜厚的影响
        3.2.3 氧化温度对膜厚的影响
    3.3 不同工艺参数对铝阳极氧化膜硬度的影响
        3.3.1 氧化电压对硬度的影响
        3.3.2 氧化温度对硬度的影响
    3.4 不同工艺参数对铝阳极氧化膜微观形貌的影响
        3.4.1 电解液类型对微观形貌的影响
        3.4.2 氧化电压对微观形貌的影响
        3.4.3 氧化温度对微观形貌的影响
    3.5 铝阳极氧化膜的物相和成分分析
        3.5.1 膜层XRD分析
        3.5.2 膜层EDS分析
        3.5.3 铝阳极氧化膜的封孔
    3.6 讨论
        3.6.1 多孔阳极氧化膜生长机理分析
        3.6.2 电压和温度对孔径、孔间距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g在阳极氧化膜的沉积和膜层性能研究
    4.1 膜层的形貌与成分分析
        4.1.1 沉积膜层的宏观形貌
        4.1.2 沉积膜层微观形貌
        4.1.3 沉积膜层XPS分析
    4.2 Ag离子沉积膜层的各项性能
        4.2.1 膜层耐磨性
        4.2.2 膜层结合力
        4.2.3 膜层耐腐蚀性
    4.3 讨论
        4.3.1 Ag离子电沉积过程分析
        4.3.2 多孔阳极氧化膜层的耐磨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铝抗菌功能膜抗菌性能研究
    5.1 定性试验
    5.2 定量试验
        5.2.1 抗菌试验中的基本操作
        5.2.2 抗菌试验结果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4)不锈钢着色色膜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1.1 材料与仪器
    1.2 工艺流程与主要工序
        1.2.1 预处理
        1.2.2 着色
        1.2.3 后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占空比及电压对着色的影响
    2.2 温度对着色的影响
    2.3 时间对着色的影响
    2.4 检测分析
        2.4.1 显微组织观察
        2.4.2 粗糙度检测
        2.4.3 耐磨性能
3 结语

(5)铜—锰—银混合盐铝合金电解着金黄色工艺研究及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铝
    1.2 铝合金性质
    1.3 铝合金阳极氧化工艺
        1.3.1 草酸阳极氧化
        1.3.2 铬酸阳极氧化
        1.3.3 硬质阳极氧化
        1.3.4 瓷质阳极氧化
        1.3.5 硫酸阳极氧化
    1.4 铝合金氧化膜着色工艺
        1.4.1 化学染色
        1.4.2 电解着色
    1.5 铝合金电解着金黄色工艺研究近况
        1.5.1 银盐-硫酸体系
        1.5.2 硒酸盐-硫酸体系
        1.5.3 高锰酸盐-硫酸体系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步骤及方法
        2.2.1 实验流程
        2.2.2 工件表面预处理
        2.2.3 阳极氧化实验方法
        2.2.4 电解着色实验方法
        2.2.5 封孔工艺
    2.3 铝合金氧化膜、着色膜性能检测方法
        2.3.1 膜外观质量评定
        2.3.2 膜厚度检测
        2.3.3 膜耐蚀性检测
        2.3.4 膜热稳定性检测
        2.3.5 膜耐候性检测
        2.3.6 热震实验
    2.4 铝合金氧化膜、着色膜的物理检测
        2.4.1 金相显微镜观察微观结构
        2.4.2 扫描电镜(SEM)
        2.4.3 X-射线能谱分析(EDS)
        2.4.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5 ICP光谱分析
    2.5 铝合金氧化膜、着色膜的电化学检测
        2.5.1 极化曲线的测量
        2.5.2 交流阻抗图谱(EIS)的测量
第三章 铝合金阳极氧化工艺研究
    3.1 氧化时间对氧化膜厚度的影响
    3.2 氧化温度对氧化膜厚度的影响
    3.3 氧化电压对氧化膜厚度的影响
    3.4 硫酸浓度对氧化膜厚度的影响
    3.5 硫酸铝浓度对氧化膜厚度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铝合金电解着色工艺研究
    4.1 操作工艺条件对着色膜性能的影响
        4.1.1 时间对着色膜性能的影响
        4.1.2 温度对着色膜性能的影响
        4.1.3 电压对着色膜性能的影响
    4.2 着色剂对着色膜性能的影响
        4.2.1 硼酸浓度对着色膜性能的影响
        4.2.2 硫酸铝浓度对着色膜性能的影响
        4.2.3 硫酸浓度对着色膜性能的影响
        4.2.4 高锰酸钾浓度对着色膜性能的影响
        4.2.5 硝酸银浓度对着色膜性能的影响
        4.2.6 硫酸铜浓度对着色膜性能的影响
    4.3 氧化膜厚度对着色膜性能的影响
        4.3.1 氧化膜厚度对着色膜外观的影响
        4.3.2 氧化膜厚度对着色膜耐蚀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解着色膜性能检测及着色机理研究
    5.1 着色膜的质量检测
        5.1.1 着色膜的外观检测
        5.1.2 着色膜的厚度检测
        5.1.3 着色膜的耐蚀性检测
        5.1.4 着色膜的热稳定性检测
        5.1.5 着色膜的耐候性检测
        5.1.6 着色膜的附着强度检测
    5.2 着色膜的物理检测
        5.2.1 金相显微镜形貌
        5.2.2 扫描电镜(SEM)形貌
        5.2.3 X-射线能谱分析(EDS)
        5.2.4 ICP光谱分析(ICP-OES)
        5.2.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5.3 着色膜的电化学检测
        5.3.1 极化曲线
        5.3.2 交流阻抗图谱
    5.4 电解着色工艺比较
    5.5 机理讨论
        5.5.1 着色机理分析
        5.5.2 显色机理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6061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着色膜的制备工艺及着色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铝及铝合金简介
    1.2 铝合金阳极氧化技术
        1.2.1 阳极氧化膜的成膜机理及膜层结构
        1.2.2 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工艺
        1.2.3 氧化膜孔序列规则工艺
    1.3 铝合金阳极氧化膜着色技术
        1.3.1 铝合金阳极氧化膜自然显色工艺
        1.3.2 铝合金阳极氧化膜电解着色工艺
        1.3.3 铝合金氧化膜吸附着色工艺
    1.4 课题主要研究目的、意义及现状
        1.4.1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1.4.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1.3 实验药品
    2.2 实验过程
        2.2.1 实验前处理
        2.2.2 阳极氧化实验方案
        2.2.3 氧化膜电解着色实验方案
        2.2.4 6061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着色膜的表征
        2.2.5 实验技术路线
第三章 硬质阳极氧化着色膜制备工艺研究
    3.1 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的工艺研究
        3.1.1 阳极氧化电解液的选择
        3.1.2 氧化时间及电流密度的工艺优化
        3.1.3 两步氧化法有序多孔膜制备的工艺优化
    3.2 氧化膜电解着色的工艺研究
        3.2.1 铜盐体系下的氧化膜电解着色工艺
        3.2.2 镍盐体系下的氧化膜电解着色工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硬质阳极氧化着色膜性能研究
    4.1 着色氧化膜宏观分析
    4.2 着色氧化膜微观形貌及能谱分析
    4.3 着色氧化膜XRD分析
    4.4 氧化膜电解着色过程及机理探讨
    4.5 着色氧化膜的耐蚀性研究
    4.6 着色氧化膜的耐光老化性研究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不锈钢电化学着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不锈钢电化学着色
    1.1 高铬电解液体系
    1.2 低铬电解液体系
    1.3 无铬电解液体系
        1.3.1 酸性条件下无铬着色液的电化学着色
        1.3.2 碱性条件下无铬着色液的电化学着色
        1.3.3 不同电化学着色工艺比较
3 结论与展望

(8)Al-12.7Si-0.7Mg合金阳极氧化电解着色工艺及耐蚀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铝硅合金表面防护
        1.2.1 铝硅合金表面腐蚀和防护
        1.2.2 表面防护技术的分类
    1.3 铝硅合金表面氧化处理
        1.3.1 化学氧化
        1.3.2 阳极氧化
        1.3.3 硬质氧化
        1.3.4 微弧氧化
    1.4 阳极氧化技术
        1.4.1 阳极氧化反应机理
        1.4.2 阳极氧化膜生长过程
        1.4.3 阳极氧化膜组成与结构
        1.4.4 阳极氧化工艺
        1.4.5 影响阳极氧化膜性能的因素
    1.5 阳极氧化膜封孔处理技术
        1.5.1 沸水封孔
        1.5.2 冷封孔
        1.5.3 无机盐封孔
        1.5.4 有机物封孔
        1.5.5 其它封孔工艺
    1.6 阳极氧化膜电解着色技术
        1.6.1 电解着色技术的发展
        1.6.2 电解着色机理
        1.6.3 电解着色工艺
    1.7 选题意义及目的
    1.8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用品和方法
    2.1 实验用品
        2.1.0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工艺流程
    2.3 实验样品表面预处理
    2.4 阳极氧化
        2.4.1 阳极氧化工艺优化
        2.4.2 阳极氧化电解液添加剂对氧化膜性能的影响
        2.4.3 不同封孔工艺对阳极氧化膜性能的影响
    2.5 电解着色
        2.5.1 单锡盐电解着色
        2.5.2 锡镍混盐电解着色
        2.5.3 镍盐电解着色
        2.5.4 镍盐电解着色液循环使用
    2.6 阳极氧化膜及电解着色膜物理检测
        2.6.1 金相显微分析
        2.6.2 扫描电镜分析
        2.6.3 着色膜的能谱分析
        2.6.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2.6.5 X-射线衍射分析
        2.6.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6.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
    2.7 阳极氧化膜及电解着色膜质量评定
        2.7.1 外观质量评定
        2.7.2 阳极氧化膜膜重计算
        2.7.3 磷-铬酸法
        2.7.4 重铬酸钾点滴法
        2.7.5 滴碱实验
        2.7.6 化学浸泡实验
        2.7.7 中性盐雾实验
        2.7.8 着色膜耐磨性检测
        2.7.9 着色膜热稳定性检测
        2.7.10 着色膜热震实验
        2.7.11 电化学测试
第3章 Al-12.7Si-0.7Mg合金阳极氧化工艺及性能
    3.1 阳极氧化工艺条件的确定
        3.1.1 正交实验设计和综合评定标准
        3.1.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3.1.3 阳极氧化工艺各因素的影响分析
        3.1.4 阳极氧化膜表面形貌及成分分析
    3.2 阳极氧化电解液添加剂对氧化膜性能的影响
        3.2.1 有机酸添加剂对氧化膜的影响
        3.2.2 不同添加剂电解液阳极氧化过程的特征曲线
        3.2.3 不同氧化膜表面形貌和成分分析
        3.2.4 不同氧化膜耐蚀性能研究
    3.3 不同封孔工艺对阳极氧化膜性能的影响
        3.3.1 硬脂酸封孔工艺最优条件
        3.3.2 不同封孔工艺氧化膜表面形貌
        3.3.3 不同封孔工艺氧化膜耐蚀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l-12.7Si-0.7Mg合金单锡盐和锡镍混盐电解着色工艺及性能
    4.1 单锡盐电解着色工艺
        4.1.1 单锡盐电解液成分优化
        4.1.2 电解工艺参数优化
        4.1.3 单锡盐着色膜表面形貌
    4.2 锡镍混盐电解着色工艺
        4.2.1 正交实验综合评定标准
        4.2.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4.2.3 锡镍混盐电解着色工艺参数各因素的影响分析
        4.2.4 锡镍混盐电解着色膜表面形貌及成分分析
        4.2.5 锡镍混盐电解着色膜性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Al-12.7Si-0.7Mg合金镍盐电解着色工艺及性能
    5.1 镍盐电解着色工艺
        5.1.1 镍盐电解着色液成分优化
        5.1.2 镍盐电解着色工艺参数各因素的影响分析
        5.1.3 镍盐电解着色膜表面形貌及成分分析
        5.1.4 镍盐电解着色膜性能研究
    5.2 镍盐电解着色液循环使用
        5.2.1 电解液不同使用次数制得着色膜质量研究
        5.2.2 镍盐电解着色液各离子的变化情况
        5.2.3 镍盐电解着色液的可循环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9)304不锈钢无铬电解着色膜的制备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试验
    1.1 试材前处理
    1.2 无铬体系电解着色
    1.3 性能检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耐蚀性及耐磨性
    2.2 装饰性
    2.3 着色膜的微观结构
3 结论

(10)前处理对环保型不锈钢电解着色膜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试验
    1.1 基材及其电解着色前处理
    1.2 电解着色
    1.3 测试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抛光对着色膜的影响
    2.2 活化对着色膜的影响
3 结论

四、不锈钢电解着色工艺及电化学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不锈钢电化学着色工艺改进研究[J]. 禹练英,李忠英,李继睿. 江西化工, 2021(06)
  • [2]Ni着色Al2O3太阳能选择吸收涂层的制备及其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D]. 毛昕.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3]铝抗菌功能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徐传孟. 东南大学, 2020(01)
  • [4]不锈钢着色色膜控制研究[J]. 张素芝,赵紫玉,高延辉,陈秀峰. 新技术新工艺, 2020(04)
  • [5]铜—锰—银混合盐铝合金电解着金黄色工艺研究及机理分析[D]. 肖焱尹.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 [6]6061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着色膜的制备工艺及着色机理研究[D]. 爨洛菲. 长安大学, 2019(01)
  • [7]不锈钢电化学着色的研究进展[J]. 张长松,武卫明,阎冬,赵凌,周丽敏,王书红,侯绍刚. 电镀与精饰, 2018(04)
  • [8]Al-12.7Si-0.7Mg合金阳极氧化电解着色工艺及耐蚀性研究[D]. 尚妍. 东北大学, 2017(01)
  • [9]304不锈钢无铬电解着色膜的制备及其性能[J]. 张贝贝,张荣洲,王春霞,林茜,胡小萍. 材料保护, 2016(11)
  • [10]前处理对环保型不锈钢电解着色膜性能的影响[J]. 张贝贝,张荣洲,王春霞,陈同彩,胡小萍,林茜. 材料保护, 2016(07)

标签:;  ;  ;  

不锈钢的电解着色工艺及电化学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