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上海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一年

2002年,上海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一年

一、2002上海提升综合竞争力关键年(论文文献综述)

耿靖[1](2020)在《战略视角下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中医药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将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中药上市企业将会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国内外有关中医药行业财务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文献不多。鉴于此,本篇论文选取医药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阿阿胶)作为研究对象,将MBA知识结合已有的财务背景,以企业战略和财务绩效理论为基础,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东阿阿胶绩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分析,特别是结合2020年新冠疫情对行业企业的影响,从战略视角对东阿阿胶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不仅给处于增长瓶颈中的东阿阿胶公司提供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同时也给同业企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首先,在研究东阿阿胶的公司概况、主营业务、经营情况、核心竞争力以及股东和控股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东阿阿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连续提价之后2018年企业业绩却开始下滑,出现负增长,2019年出现上市24年来的第一次亏损。与此同时,给出了造成企业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有:提价策略效用递减、去库存效果不明显、核心原料价升量减、应收账款相关指标大幅下滑、市场竞争加剧。其次,根据东阿阿胶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战略角度,运用PEST、SWOT、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方法对东阿阿胶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能力进行分析的同时,根据东阿阿胶2009-2019年年报数据,运用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法对东阿阿胶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客观地分析和评价。综合得出东阿阿胶是一家专注主营业务,一直没有做多元化的公司,而且东阿阿胶是阿胶这个细分行业当中的龙头企业。东阿阿胶想要保持其对阿胶市场的足够垄断,需要注意两点因素:一是渠道,即对上下游企业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对原材料的掌控程度。最后,根据东阿阿胶企业战略和财务绩效两方面的综合评价分析结果,与之相对应的基于提高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特别是针对如何应对2020年新冠疫情给行业企业带来的影响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帮助东阿阿胶改善财务状况,尽快走出瓶颈。

仲和[2](2020)在《产生危废单位需要注意的“红线问题”》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自1995年通过以来,已先后经历5次修改,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律中修改次数最多的一部法律,凸显了该法在生态环境领域的重要地位。固废和危废的污染防治,在生态环境领域中,是专业性、复杂性、技术性最强的领域,固废和危废引发环境纠纷的风险较大,污染治理成本较高,企业因固废和危废污染而被追责的也较多。

陈征[3](2020)在《公路货运企业平台化转型的典型路径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在目前的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催生了平台的出现,平台产生的巨大商业价值,让企业家看到了变革的方向。面对相对传统、保守的公路货运行业,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平台化转型一时间掀起了高潮,然而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质,这些特质影响着企业转型的成功与否,由于公路货运企业平台化转型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企业缺乏对转型路径和转型成功影响因素的理解,企业不了解通过什么路径来实现转型,也不了解哪些关键因素会影响转型的成功,因此,本文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帮助企业克服上述困难从而实现平台化转型。首先,本文以公路货运平台企业为研究对象,根据调查问卷和重点访谈的方式,对企业平台化转型的情况和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提出公路货运平台企业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总结了公路货运平台总体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典型企业平台化转型的发展情况。其次,通过对典型企业的研究,提出了公路货运企业平台化转型的三条典型路径,以制造企业降本增效为核心的转型路径、以物流企业提高运营效率为核心的转型路径和以物流企业提升交易撮合为核心的转型路径。分四个步骤研究转型的过程。第一步为识别内部要素,在转型开始之前,要剖析企业自身情况,让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基因不断延续;第二步为适应外部环境,企业应该从政策、技术、市场环境深刻分析,使得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适应现有的外部环境;第三步为定位发展模式,企业需要明确自身定位,为后续转型的实施设定目标和方向,从公路货运平台的发展模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第四步为选择实施方法,企业应该重点从战术实施、组织调整、技术应用和相关保障执行平台转型的方法,同时平衡好处理新旧业务的组织协同和平台搭建的资源能力之间的关系。最后,为保证平台化转型路径取得积极的成效,运用多案例研究,得出了平台转型成功的影响因素框架,其中包含两个直接因素和四个间接因素。直接因素方面,企业平台化转型成功率与信息系统建设力度因素和组织架构转型程度因素直接相关,公路货运企业基因对上述直接因素起着正向激励作用。间接因素方面,技术投入水平因素和政策支持力度因素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力度因素来影响转型成功,转型前后业务关联程度因素和企业体制属性因素通过组织架构转型程度因素来影响转型成功。

王美霞[4](2020)在《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文中指出产业集群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也是区域政策关注的热点。着名经济地理学家Bathelt提出的产业集群多维分析框架从水平、垂直、制度、外部和权力关系等五个维度综合分析产业集群的发展,但该框架忽视了集群“韧性”这一重要维度。已有产业集群研究成果也很少对集群韧性进行定量测评;对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也多是基于单一机制的阐释,很少揭示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多机制效应;对工程机械这一类型的产业集群时空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研究很薄弱。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以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GIS空间分析法、数理统计等方法,梳理了该产业集群的时空演化过程,构建了产业集群“六维”分析框架,基于该框架厘清了该产业集群的多维度特征,最后总结了该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多重机制,并提出了该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对策。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时-空二元视角厘清了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脉络:时间上,产业集群规模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波动发展的变化过程;空间上,产业由空间分散状态逐渐演化到多核集聚,以长沙县的星沙-榔梨、岳麓区的银盆岭为主核心,以长沙市开福区沙坪、湘潭市雨湖区主城区、宁乡市东北部地区、浏阳市永安镇为次核心。空间分布格局与长株潭以工程机械为重点产业的产业园区的空间分布相耦合。该产业集群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60—80年代为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为初步发展阶段;2001-2011年为快速成长阶段;2012年以后为转型调整阶段。根据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判断该产业集群经历了起步期、成长期、转型期三个生命周期阶段。(2)本研究构建了由水平、垂直、制度、外部、权力关系和韧性等维度构成的产业集群“六维”分析框架,实证研究发现该框架能较好地透视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育特征。一是在水平维度上,规模以上主机生产企业数量呈现长期增长后小幅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模式,地域分异格局较稳定。本地新创企业、衍生企业等是该集群企业生成的主要模式。水平维度企业间并不存在明显的互动与合作关系,而是以竞争为主导,同时竞争带来了集群创新水平的提升,推动着集群的演化。二是在垂直维度上,核心企业的本地供应商在空间上呈现出显着的集聚分布模式,绝大部分供应商集聚分布在长沙市范围内。总体看,本地零部件配套能力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链不完善,垂直维度不发达。三是在制度维度上,地方政府持续的政策支持与有效的制度安排贯穿了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的全过程。培育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一直是地方政府的政策重点。四是在外部维度上,外部市场导向和跨地域联系驱动着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该产业集群形成了基于供应链的跨地域生产联系。五是在权力关系维度上,长株潭工程机械企业间存在明显的权力不对称关系,核心企业处于集群网络中心位置并已嵌入全球价值链附加值较高环节,具有绝对技术优势并占据交易主动权,是集群知识和技术转移扩散源。最后,在韧性维度上,该产业集群韧性大致呈现波动变化到总体增长的变化过程。综合上述各维度特征来看,该集群还不是一个发育成熟的产业集群。(3)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是多种机制综合效应的结果,且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机制的影响力不同。具体来说,该集群是在区域具备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前提下,通过偶然因素触发、衍生机制、集聚效应、政策干预、核心企业引领等多种机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方产业发展基础提供了该集群成长的潜力以及抵抗危机的能力。1960年代,浦沅和一机部建机所受政治因素驱动内迁至常德,后又搬迁至长沙,成为长株潭地区进入工程机械产业领域的偶然事件,“区位机会窗口”被打开。母公司衍生和创业衍生等企业衍生方式是促进工程机械企业数量增长的关键机制。市场需求是工程机械产业成长的持续动力,市场竞争促使核心企业走向国际化。随着本地工程机械企业数量增长,空间集聚效应显现,本地供应专业化程度提高,熟练劳动力增长,基础设施和其他资源逐步完善,有力地支撑了产业集群发展。核心企业主导着集群网络,发挥了集群“知识守门人”的作用,推动了集群权力关系、外部等维度的发展,其战略决策又影响集群整体韧性。最后,制度安排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4)针对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存在的垂直维度不发达、集群企业没有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集群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本研究最后初步提出要增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集群布局;提升本地配套能力,促进集群垂直维度发展;建立广泛的集群内外部合作网络,整合集群内外部资源;建立创新协调机制,提高集群整体创新能力;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等策略,以期尽快将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培育为世界级产业集群。

李小龙[5](2020)在《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旅游标准化工作一直以来备受国家和海南省高度重视,旅游标准化工作能够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推动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而旅游标准体系的构建作为旅游标准化工作推进的最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行业规范化管理的蓝图和技术支撑,成为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最重要抓手。本文在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抢抓历史机遇,复盘了国内外旅游标准化研究的精髓,并做出归纳和总结,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打下了科学的研究基础,基于对全国旅游业标准体系的解读,考虑到建设旅游标准体系要符合本地实际、体现地方特色、覆盖产业各相关要素,从而引领各地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并将视角锁定在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在分析了国内外旅游标准化发展状况和总结了海南省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后,提出了海南省旅游标准化发展的问题以及建议,然后根据系统原则和旅游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尝试构建一套适度超前的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框架,并逐个分析各子体系应制定的标准情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预期给产业未来发展预留一定空间,在新业态出现时便建立适宜的标准,从而引领新业态科学、规范的发展,为海南省旅游标准化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此地方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既符合标准体系基础理论要求,又与海南省旅游业自身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相吻合,于全面提升海南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有重要意义。既是探究本省旅游强省之路,又能为其他省份构建或完善旅游标准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袁星星[6](2020)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研究 ——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科技现代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际化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我国在1978年后,经济建设的对外开放要求高等教育领域培养相应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人才。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与内涵与时俱进,以往专业人才和外语翻译人才分开培养,如今是培养“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浙江省高等学校在新时期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应对国际竞争和挑战的时代使命、是践行国家人才强国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举措、是促进浙江对外开放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深化高校自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更是满足人民追求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有力途径。因此,科学的梳理和评估浙江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并发现和优化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以浙江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为研究对象,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了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实施背景;以影响浙江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的重大标志性政策或会议为标志,科学的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恢复铺垫期(1978-1984)、改革新时期(1985-1998)、入世转折期(1999-2009)、规范发展期(2010-至今)四个阶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浙江实际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构成体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包含双向留学、国际化办学、国际化课程与教学、国际化师资及国际学术交流五个维度,分别阐述每个维度的政策内容。在对政策发展进程和内容梳理的基础上,评估浙江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发现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目标渗透学校发展规划、培养形式多元丰富、国际化进程系统规范等特点;概述政策实施成效,包括国际化人才培养三级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人才培养规模扩大、人才培养条件逐渐配备、高校排名和影响力显着提升;发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如管理体制、质量保障、均衡发展等问题。此外,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审视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实施现状、总结经验与局限。针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包括着力形成人才培养的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校际国际化均衡发展、扩大公费出国比例和提升留学生结构层次、因校制宜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课程,以期能够完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

徐海东[7](2020)在《政府行为、机会不平等与经济增长》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中最使人在意的为各区域、城市发展机会不同所带来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此外,2020年也是我国全面脱贫的关键之年,在此条件下,通过研究地方政府行为、机会不平等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理解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更有利于从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理解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的作用,为政府行为提供必要的行为准则。首先,本文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2006、2008、2010-2013、2015年调查数据运用参数法计算中国和各省历年的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中国居民的收入不平等总体呈现波动降低状态,从2004年的0.5576波动降低到2014年的0.4986。机会不平等同样呈现下降状态,2004、2005、2007、2009-2012、2014年的机会不平等数绝对数值分别为0.2233、0.2146、0.1758、0.1672、0.1739、0.1551、0.1515、0.1209,机会不平等相对占比为40.05%、41.40%、32.75%、32.57%、31.76%、30.51%、31.69%、24.25%。从省份角度来看,各省份历年的机会不平等数值也显着不同,以2014年为例,四川、天津、福建、黑龙江、北京、吉林、上海、广东、辽宁等省(市)的机会不平等占比较低,总体占比在20%以下;2014年,重庆、湖南、河北、河南、广西、安徽、甘肃等省(市)的机会不平等占比相对较高。其次,借助机会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模型研究表明机会不平等会对经济增长造成显着的负向影响,努力不平等会对经济增长造成显着的正向影响,并且努力不平等的正向影响程度要显着高于机会不平等的负向影响程度,从而最终导致收入不平等促进经济增长。在加入贫困率相乘并调整后,调整后的收入不平等对GDP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造成显着的正向影响,调整后的机会不平等对GDP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造成显着的负向影响,而贫困率对GDP增长率造成负向影响,但不显着,而对人均GDP增长率造成显着的负向影响。再次,通过构建地方政府行为与机会不平等、努力不平等的微观调节中介模型,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竞争会强化区域(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划分、户籍状况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会弱化城市或农村划分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会强化经济主体工作状况带来的努力不平等,会弱化性别对教育和样本类型对工作状况的影响,间接降低机会不平等;财政分权会降低样本类型、户口流动、性别、父亲教育水平、工作状况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会强化个体教育水平带来的努力不平等,此外财政分权会降低性别和父亲教育水平对经济主体教育水平的影响,降低区域划分、样本类型、性别和父亲教育水平对个体工作状况的影响,从而间接促使机会不平等降低;晋升激励会直接弱化区域划分、样本类型、父亲教育水平等环境变量带来的机会不平等,强化户籍状况带来的机会不平等和个体工作状况带来的努力不平等,晋升激励会通过个体教育状况间接弱化区域划分带来机会不平等,通过个体教育状况间接强化父亲教育水平带来的机会不平等,通过工作状况间接弱化区域、样本类型和户籍状况带来的机会不平等。最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存在显着的机会不平等,在2006年到2011年处于分位数上点的机会不平等在降低,在2012年到2017年处于分位数上点的机会不平等在上升。对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机会不平等详细研究表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机会不平等在2004-2017年间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状态,机会不平等绝对数值由2004年的0.2059逐步降低到2012年的0.1742,后又逐渐上升到2017年的最大值0.2325,当前城市经济发展的机会不平等要高于以往任何时候;2014年以前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机会不平等占比基本均在45%-49%之间波动,而2014年以后,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中国城市的机会不平等占比迅速上升到55%左右;机会不平等分解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区域划分带来的机会不平等占比在总体机会不平等占据绝对地位,虽然比重有所降低,但是由区域划分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仍然占据相当大的地位,紧接着为中央的城市政策实施带来的机会不平等、省会城市带来的机会不平等、资源型城市、城市领导特征带来机会不平等;环境变量会通过地方政府行为带来间接机会不平等,而地方政府行为的变化的确会影响间接渠道的机会不平等,其中最大程度上的采取地方政府竞争和最大程度上的采取财政分权会降低间接渠道的作用,从而降低间接机会不平等,而最低程度的采取地方政府竞争和最大程度上的采取财政分权会扩大间接的作用,从而增强间接渠道机会不平等。本文较为系统的探讨了机会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且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研究政府行为决策所起的作用,最后综合性对我国城市发展的机会不平等、影响因素及最优政府行为进行研究,对解决当前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和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蒋雅丽[8](2020)在《从2019年财报看ICT行业的“辛”与“兴”》文中认为经过2019年下半年的积极探索,ICT行业实现了"逆势而上,向阳而生"。承受"阵痛"或是完成"蜕变"的必经体验——随着流量红利快速释放、4G完全成熟、5G建网投资逐步加大,以及提速降费等政策持续推进,2019年的ICT行业整体进入"换挡"窗口期。工信部发布的2019年1—6月通信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显示,通信业2019年1—6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710亿元,同比下降0.2%,这是自4G商用后我国电信业首次出现负

侯胜东[9](2019)在《论产业结构现代化中的聚合型制度创新》文中研究表明自近代以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夙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划定了时间表,也就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认识到,现代化的道路并不是只有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一条,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更不应该仅仅依照西方的产业结构现代化模式来推行。制度创新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经典假设,将制度性因素纳入了一般经济分析的范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也表明,制度性因素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仅有制度而没有制度创新只会导致更大的问题。根据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如果要保持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绩效,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创新作支撑。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制度创新的来源和形成对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影响需做进一步的讨论。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证明和阐释聚合型的制度创新对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机理;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比较研究、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聚合型的制度创新与产业结构现代化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产业结构理论重视技术的量化研究,而轻视理论的质性分析。在本论文的前三章中,就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概念、基本内涵做了界定。其中,第一章是论文的导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依据、研究进展、可能的边际贡献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论文的研究框架。在第四章,就聚合型制度创新在产业结构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做了具体阐释。在第五章中,选取了聚合型制度的具体指标对产业结构现代化的作用做了实证分析。在第六章中,对我国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演进历程、动因以及内源型制度对我国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正负影响作了具体研究。在第七章中,选取了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国家聚合型制度创新对其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影响。另外,选取了以印度、前苏联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国家的聚合型制度创新在其产业结构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在第八章中,本文以实证分析和质性分析得出的结论基础,谈论了在我国产业结构现代化过程中,怎样通过聚合型的制度创新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措施。在第九章中,就本文的结论和研究局限作了说明。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产业结构现代化过程中,聚合型的制度创新更有利于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聚合型制度决定了不同经济体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内源型的制度创新可以在产业结构现代化提供新的增量激励,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帕累托改进。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必须要通过聚合型的制度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现代化。综合历史上不同国家的产业发展实践可以发现,产业结构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必须依据本国的切实国情,因地制宜的选择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式。对于我国的产业结构现代化而言,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本文认为应该更加注重发挥不同主体的内源型制度功能,应该发挥市场、政府、企业、社会等主体性作用,以进取的民族精神、悠久的文化底蕴、科学的理论导向、广大的阶层基础以及新发展理念为内源型动力,以聚合型制度创新网络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既要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的整体现代化演进,又要实现三大产业结构内部的现代化。

孟宪怡[10](2019)在《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发展能力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现行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发展现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文化发展手段与业态变革的新形势都出现了不适应。改变不适应状况,根本出路在改革。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九大,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经探索、扩展、深化阶段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纵向链条。系统梳理、总结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演进历程,可以厘清文化改革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理论问题,对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之基,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实现复兴之梦的价值取向和重要手段,而这个取向和手段将成为实现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核心思想,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改革”、“创新”能否从观念形态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的现实形态,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将成为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点。本文将文化治理理论作为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的分析工具,通过论述具有完备文化治理经验的典型发达国家,如“社会运作型”的美国文化体制、“政府主导型”的法国文化体制、“产业促进型”的韩国文化体制,比较分析、取长补短,更好的引导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本文对新时代文化体制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归纳分析,界定了文化的内涵、外延及主要特性,总结提出了文化体制的概念、职能及基本范畴,对历史各个阶段、东西方各种文化体制的相关理论进行追根溯源。梳理了建党以来文化体制的形成过程,论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因,介绍了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问题与成因。在梳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时,本文在“三分法”基础上进行时空上的延展和补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初探、拓展、共识、深化四个阶段,对各个阶段取得的成效和不足进行阐述,对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进行总结,同时分析了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及问题的成因,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对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出五方面的原因:传统文化体制惯性的路径依赖;改革路径的单向性;改革主体的一元主导;改革动力的非原生性;政府文化管理的低效性。从而为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创新路径找到突破口。结合文化治理理念与制度变迁理论,从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三方面,以创新为突破口,探寻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文化体制改革的理念创新包括创新党对新时代文化工作的领导方式、树立新时代高效服务型政府理念、践行新时代文化治理理念、重视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探究;文化管理体制创新包括推动政府文化管理权的下放与转移、落实大文化体制架构、推进新时代文化立法工作、提升大数据环境下文化管理能力;文化运行机制创新包括党和政府切实保障国家文化需求的机制创新、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向现代公共服务文化体系转化的机制创新、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机制创新。从文化体制改革的角度,较为系统的回答了如何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如何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如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如何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提供了方案。

二、2002上海提升综合竞争力关键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上海提升综合竞争力关键年(论文提纲范文)

(1)战略视角下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1.3.2 论文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企业战略相关的概念和理论
    2.2 财务绩效相关的概念和理论
    2.3 企业战略管理和财务绩效评价有机结合
    2.4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及选择
        2.4.1 常用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2.4.2 本文选取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3 东阿阿胶公司概况及绩效现状分析
    3.1 东阿阿胶公司概况
        3.1.1 主营业务
        3.1.2 经营情况概述
        3.1.3 核心竞争力分析
        3.1.4 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3.1.5 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情况
    3.2 东阿阿胶公司业绩出现负增长
    3.3 东阿阿胶公司业绩下滑的原因
        3.3.1 提价策略效用递减
        3.3.2 去库存效果不明显
        3.3.3 核心原料价升量减
        3.3.4 应收账款相关指标大幅下滑
        3.3.5 市场竞争加剧
4 东阿阿胶公司战略分析和财务绩效评价
    4.1 东阿阿胶公司战略分析
        4.1.1 东阿阿胶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4.1.2 东阿阿胶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4.1.3 东阿阿胶公司SWOT分析
        4.1.4 东阿阿胶公司战略选择在财务报表中的体现
    4.2 东阿阿胶公司财务绩效评价
        4.2.1 东阿阿胶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4.2.2 东阿阿胶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4.2.3 东阿阿胶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4.2.4 东阿阿胶公司成长能力分析
5 战略视角下东阿阿胶公司提高财务绩效的对策
    5.1 提高盈利能力
        5.1.1 推动行业标准建设
        5.1.2 创新产品体系
        5.1.3 推进渠道建设
        5.1.4 加强原料管控
        5.1.5 注重人才的培养
        5.1.6 提升消费者教育认知
    5.2 保持较高的偿债能力
    5.3 提高营运能力
        5.3.1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5.3.2 加强存货管理
    5.4 提高成长能力
        5.4.1 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
        5.4.2 提高公司的获利能力
        5.4.3 调整财务政策
    5.5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对策
        5.5.1 大健康产业或迎小阳春
        5.5.2 提防同质化竞争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产生危废单位需要注意的“红线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制定危废管理计划
二、建立危废管理台账
三、不得将危废提供或者委托给无危废许可证者
四、不得擅自倾倒或堆放危废
五、转移危废的要求
六、运输危废的要求
七、制定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八、生态环境污染担责

(3)公路货运企业平台化转型的典型路径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线路图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平台化相关理论
        2.1.1 平台的定义与分类
        2.1.2 平台的特征
        2.1.3 公路货运平台
    2.2 企业转型相关理论
        2.2.1 企业转型的定义
        2.2.2 企业转型的路径与影响因素
    2.3 企业基因相关理论
3 我国公路货运平台企业的调查与存在问题
    3.1 调研公司信息
    3.2 调研结果分析
    3.3 平台化转型的问题与挑战
4 公路货运企业平台化发展现状
    4.1 公路货运平台的定义、特点与分类
    4.2 我国公路货运平台的发展情况
    4.3 典型公路货运企业平台化转型的发展情况
        4.3.1 以制造企业降本增效为核心的公路货运平台
        4.3.2 以物流企业提高运营效率为核心的公路货运平台
        4.3.3 以物流企业提升交易撮合为核心的公路货运平台
5 公路货运企业平台化转型的典型路径与实施
    5.1 公路货运平台化转型的典型路径
    5.2 路径实施的第一步:识别内部要素
        5.2.1 资源:企业DNA的四种“资源”碱基
        5.2.2 产品:企业DNA的两条“产品”螺旋链条
        5.2.3 文化:企业的“核基质”
        5.2.4 公路货运企业基因
    5.3 路径实施的第二步:适应外部环境
        5.3.1 政策环境
        5.3.2 技术环境
        5.3.3 市场环境
    5.4 路径实施第三步:定位发展模式
        5.4.1 典型公路货运平台业务模式
        5.4.2 基于公路货运服务链的平台发展模式
    5.5 路径实施第四步:选择实施方法
        5.5.1 典型公路货运平台主要实施方法
        5.5.2 处理新旧业务的关系
6 公路货运企业平台化转型成功的影响因素研究
    6.1 命题提出与验证
        6.1.1 直接因素
        6.1.2 间接因素
    6.2 转型成功的影响因素的框架
    6.3 导致转型失败的若干经验教训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启示与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公路货运企业平台化转型调研问卷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5 章节安排
2 基本理论与研究进展
    2.1 产业集群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研究进展
    2.4 研究评述
3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时空演化过程
    3.1 产业集群时空演化分析
    3.2 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3.3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判断
    3.4 小结
4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多维度分析
    4.1 产业集群“六维”分析框架
    4.2 水平维度:主机生产企业
    4.3 垂直维度:配套产业
    4.4 制度维度:政策支持
    4.5 外部维度:外部市场、技术和跨地域联系
    4.6 权力关系维度:不对称的权力关系
    4.7 韧性维度:抵抗力与恢复力
    4.8 小结
5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5.1 路径依赖
    5.2 市场需求与竞争
    5.3 企业地理集中与集聚经济效应
    5.4 核心企业在权力关系网络中的主导作用
    5.5 制度安排
    5.6 小结
6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对策
    6.1 增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
    6.2 提升本地配套能力,促进集群垂直维度发展
    6.3 建立广泛的内外部合作网络,整合集群内外部资源
    6.4 建立创新协调机制,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
    6.5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图表目录
    湖南省各级政府支持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划
    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的衍生企业对应序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所主持和参与的相关课题
致谢

(5)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旅游标准化研究综述
        (2)国外旅游标准体系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旅游标准化研究
        (2)旅游标准体系研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标准、标准化、旅游标准化
    2.2 标准体系、旅游标准体系
    2.3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2.3.1 历史机遇
        2.3.2 概念阐释
        2.3.3 建设路线分析
3 国内外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概述
    3.1 国外旅游标准化发展概述
        3.1.1 国际组织的旅游标准化
        3.1.2 发达国家的旅游标准化
    3.2 我国旅游标准化发展概述
        3.2.1 初级萌芽阶段
        3.2.2 发展完善阶段
        3.2.3 逐渐成熟阶段
        3.2.4 小结
    3.3 海南省旅游业及旅游标准化发展分析及存在问题
        3.3.1 海南旅游业发展分析
        (1)发展优势
        (2)劣势分析
        3.3.2 海南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
        (1)海南旅游标准化发展轨迹
        (2)地方旅游标准体系构建
        (3)旅游标准制定和实施
        (4)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
        3.3.3 存在问题
        (1)标准制定滞后于海南旅游产业发展
        (2)旅游标准实施的有效性不显着,宣贯力度有待加强
        (3)旅游标准化人才严重缺乏
        (4)现行旅游地方标准出现“老化”、“地域限制”等问题
4 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的构建
    4.1 构建总体思路
    4.2 构建方法与原则
        4.2.1 构建方法
        4.2.2 构建基本原则
        (1)目标要明确
        (2)要全面成套
        (3)层次要适当
        (4)要划分清楚
    4.3 框架结构
        4.3.1 总体构成
        4.3.2 基础标准体系构成
        4.3.3 消费供给标准体系构成
        4.3.4 消费环境标准体系构成
        4.3.5 国际化标准体系构成
    4.4 标准体系项目研究
        4.4.1 基础标准体系JC1
        (1) 指南、指引、导则JC101
        (2) 术语、代号、缩略语JC102
        (3) 图形、标识、符号JC103
        4.4.2 消费供给标准体系XG2
        (1) 旅游产品与业态XG201
        (2) 生态资源与规划XG202
        (3) 旅游目的地XG203
        (4) 品牌建设XG204
        (5)信息技术与服务XG205
        4.4.3 消费环境标准体系XH3
        (1) 消费安全与应急XH301
        (2) 公共设施与服务XH302
        (3) 人力资源保障XH303
        (4) 资金(金融)保障XH304
        (5) 服务质量控制与评价XH305
        4.4.4 国际化标准体系GJ4
        (1) 国际化设施GJ401
        (2) 国际化服务GJ402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1:明细表
    附件 2:明细表(国际相关标准和发达国家相关标准、我国港澳台地区标准)
    附件 3:明细表(建议制订修订地方标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6)浙江省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研究 ——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支撑
        2.国际化人才培养破解“一带一路”人才结构性短缺
        3.高校具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和优质资源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1.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谱图分析
        2.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现状分析
    (四)文献综述
        1.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与路径研究
        2.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与教学研究
        4.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与思考研究
    (五)文献述评
    (六)研究思路
    (七)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个案研究法
        3.数理统计法
    (八)创新点与不足
        1.创新点
        2.可能存在的不足
一、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相关理论
    (一)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相关概念界定
        1.国际化人才
        2.国际化人才培养
        3.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
    (二)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研究的相关理论
        1.需要导向理论
        2.组织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3.人力资本与人才强国战略理论
二、浙江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当今政策的构成分析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实施背景
        1.良好的物质基础使浙江人民对高水平大学有所期盼
        2.国际化人才是促进浙江对外开放和转型升级的关键
        3.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交流
        4.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整体实力不高相关政策不配套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历史沿革
        1.恢复铺垫期(1978-1984):高校主体作用重新确立
        2.改革新时期(1985-1998):教育体制改革唤醒活力
        3.入世转折期(1999-2009):高等教育服务走出去战略
        4.规范发展期(2010-至今):国际化人才培养步入新台阶
    (三)现今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构成
        1.双向留学政策
        2.国际化办学政策
        3.国际化课程与教学政策
        4.国际化师资政策
        5.国际学术交流政策
三、浙江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执行评估——基于相关报告的分析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特点
        1.国际化愿景融入学校发展规划
        2.国际化人才培养形式多元交互
        3.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系统规范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成效
        1.三级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2.国际化人才培养规模扩大
        3.国际化人才培养条件配备
        4.浙江高校排名显着提升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繁杂难于形成合力
        2.质量保障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3.校际国际化均衡发展显不足
        4.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尚待明确
        5.学生出国交流交换受限较多
        6.来华留学结构层次亟待提升
        7.国际化课程的教学条件有限
        8.国际化办学资源空间尚需开拓
四、浙江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实施现状举例——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一)学校简介及选择原因
    (二)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类型与作用
        1.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类型
        2.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作用
    (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实施取得的成效
        1.双向留学规模逐年递增
        2.国际化专业建设日益推进
        3.国际化办学模式日渐多样
        4.国际化师资层次水平极大提升
        5.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影响深远
    (四)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经验与局限性
        1.学校领导和学者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
        2.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存在局限性分析
    (五)案例总结
五、浙江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优化策略
    (一)着力形成人才培养的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校际国际化均衡发展
    (三)扩大公费出国比例和提升留学生结构层次
    (四)因校制宜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课程
六、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政府行为、机会不平等与经济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机会不平等内涵及相关文献
    第二节 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文献
    第三节 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
    第四节 政府行为与机会不平等的相关文献
    第五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机会不平等的测度
    第一节 机会不平等的测度方法
    第二节 数据选择及处理
    第三节 机会不平等测度结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会不平等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模型构建
    第二节 计量模型构建与数据选择
    第三节 实证分析
    第四节 进一步研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方政府行为与机会不平等
    第一节 调节中介效应模型
    第二节 数据的选择及处理
    第三节 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机会不平等
    第一节 模型构建
    第二节 变量的选择及处理
    第三节 描述性分析
    第四节 城市发展的机会不平等测算
    第五节 城市经济发展机会不平等的生成源泉分解
    第六节 政府行为的反事实检验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8)从2019年财报看ICT行业的“辛”与“兴”(论文提纲范文)

破局传统业务的“迷思”
转型升级脉络逐渐清晰
5G发展使产业链站在“风口”

(9)论产业结构现代化中的聚合型制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进展
        (一)国内研究进展
        (二)国外研究进展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
        (二)比较研究和历史分析
        (三)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
    五、可能的边际贡献
第二章 产业结构现代化中的聚合型制度创新的基础理论
    一、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的产生
        (二)中国的现代化理论
        (三)西方的现代化理论
    二、产业结构理论
        (一)西方主流产业结构理论
        (二)马克思的产业结构思想
        (三)中国特色产业结构理论
    三、交易成本理论
    四、国家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发展理论
        (二)新李斯特国家发展理论
        (三)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五、小结
第三章 产业结构现代化和聚合型制度的研究界定
    一、产业结构现代化的界定
        (一)基本内涵
        (二)影响因素
        (三)阶段划分
        (四)主体分析
    二、聚合型制度创新的界定
        (一)制度与聚合型制度创新
        (二)聚合型制度创新的内涵
        (三)聚合型制度创新的构成
        (四)聚合型制度创新的功能
    三、聚合型制度创新与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关系
        (一)聚合型制度创新在产业结构现代化中的必要性
        (二)聚合型制度创新与现代化第一产业
        (三)聚合型制度创新与现代化第二产业
        (四)聚合型制度创新与现代化第三产业
    四、小结
第四章 聚合型制度创新在产业结构现代化中的机理分析
    一、聚合型制度创新在产业结构现代化过程中的四个维度
        (一)国土空间开发维度
        (二)市场体系建设维度
        (三)企业能力培育维度
        (四)社会全面发展维度
    二、聚合型制度创新在产业结构现代化中的动力机制
    三、产业结构现代化中聚合型制度创新的质量
    四、产业结构现代化过程中的制度路径依赖
        (一)制度路径依赖的一般解释
        (二)制度路径依赖的反馈机制
        (三)制度路径依赖的演化修正
    五、小结
第五章 产业结构现代化中聚合型制度创新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择及其解释
        (一)聚合型制度创新指标的基本原则
        (二)聚合型制度创新的指标体系构建
    二、结构方程研究设计与模型建构
        (一)研究设计
        (二)模型构建
    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聚合型制度创新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二)结构方程模型
        (三)研究结论
    四、小结
第六章 中国产业结构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聚合型制度创新及制度约束
    一、我国产业结构现代化中聚合型制度的总体特征
    二、我国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的产业结构现代化(1949~1978)
        (二)第二阶段的产业结构现代化(1978~2013)
        (三)第三阶段的产业结构现代化(2013~)
    三、我国产业结构现代化中的聚合型制度创新
        (一)第一阶段的聚合型制度创新
        (二)第二阶段的聚合型制度创新
    四、新时代产业结构现代化中的聚合型制度创新
        (一)新时代聚合型制度创新的成就
        (二)新时代聚合型制度创新的内容
        (三)新时代聚合型制度创新的特征
    五、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现代化过程中的制度约束
    六、小结
第七章 产业结构现代化聚合型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现代化与聚合型制度创新
        (一)美国模式的产业结构
        (二)德国模式的产业结构
        (三)日本模式的产业结构
    二、转型国家的制度演进与产业结构
        (一)苏联模式的产业结构
        (二)印度模式的产业结构
        (三)阿根廷模式的产业结构
    三、小结
第八章 推动聚合型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市场体系制度建设,优化整体营商环境
        (一)完善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构建
        (二)加强产权体系建设,优化市场主体结构
        (三)进一步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二、加强聚合型动力支持,形成强化多主体创新
        (一)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二)积极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发挥非正式制度作用,以优秀文化聚合制度创新
    三、助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一)推进信息化与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精准化
        (三)推进现代化产业组织政策的变革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写在后面的话

(10)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主要内容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概念
        一、文化
        二、文化体制
        三、文化体制改革
        四、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
    第二节 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体制的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体制的理论
        三、西方学者关于文化体制的理论
第二章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形成创立阶段(1921—1978)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体制的形成(1921—1949)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化体制的创立(1949—1978)
    第二节 改革探索阶段(1978—201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初探(1978—200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拓展(2002—2012)
    第三节 新时代全面深化阶段(2012 至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共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深化
第三章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
        一、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
        二、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
    第二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外部挑战
        二、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内部困境
    第三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体制惯性的路径依赖
        二、改革路径的单向性
        三、改革主体的一元主导
        四、动力机制的非原生性
        五、政府文化管理的低效性
第四章 文化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社会运作型”的美国文化体制
        一、美国文化体制的形成
        二、美国文化体制的组织架构
        三、美国文化体制的运行机制
        四、美国文化体制的经验总结
    第二节 “政府主导型”的法国文化体制
        一、法国文化体制的形成
        二、法国文化体制的组织架构
        三、法国文化体制的运行机制
        四、法国文化体制的经验总结
    第三节 “产业促进型”的韩国文化体制
        一、韩国文化体制的形成
        二、韩国文化体制的组织架构
        三、韩国文化体制的运行机制
        四、韩国文化体制的经验总结
    第四节 国际经验的启示
        一、文化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需要立足本国国情
        二、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应围绕多中心治理
        三、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开辟多元文化融资渠道
        四、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应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
第五章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创新
    第一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理念创新
        一、创新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方式
        二、树立新时代高效服务型政府理念
        三、践行新时代文化治理理念
        四、重视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 新时代文化管理领导体制创新
        一、推动政府文化管理权的下放转移
        二、落实大文化体制架构
        三、推进新时代文化立法工作
        四、提升大数据环境文化管理能力
    第三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创新
        一、党和政府切实保障国家文化需求
        二、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向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化
        三、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消费需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2002上海提升综合竞争力关键年(论文参考文献)

  • [1]战略视角下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 耿靖.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2]产生危废单位需要注意的“红线问题”[J]. 仲和. 中国环境监察, 2020(06)
  • [3]公路货运企业平台化转型的典型路径及影响因素研究[D]. 陈征.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D]. 王美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构建研究[D]. 李小龙. 海南大学, 2020(12)
  • [6]浙江省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研究 ——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D]. 袁星星.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7]政府行为、机会不平等与经济增长[D]. 徐海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8]从2019年财报看ICT行业的“辛”与“兴”[J]. 蒋雅丽. 通信世界, 2020(09)
  • [9]论产业结构现代化中的聚合型制度创新[D]. 侯胜东.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D]. 孟宪怡.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标签:;  ;  ;  ;  ;  

2002年,上海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一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