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内制冷剂闪流的研究

毛细管内制冷剂闪流的研究

一、制冷剂在毛细管内闪发流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启天[1](2020)在《基于EES的冷库制冷系统仿真及优化》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中冷联盟发布的《中国冷库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表明我国冷库每年耗电量约为150亿k W·h,冷库能耗普遍偏高。同时冷库总量在逐年上升,耗电量也逐年上升,使冷库制冷系统更节能变得尤为重要,对冷库制冷系统进行优化就是实现节能的方法之一。使制冷系统运行在最佳的工况下以及配置更高效的制冷设备都可以达到优化制冷系统的目的。但是要找到最佳的工况并不容易,因为影响制冷系统性能的因素太多,这就造成了从理论上分析比较困难,而通过实验确定成本太高。开发高效制冷设备的常规方法也需要经过大量的实验。通过仿真技术恰恰可以模拟得到多因素变化的影响结果,并且也可以对制冷设备和制冷系统的性能进行预测。本研究的目的是期望通过仿真技术建立冷库制冷系统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冷库制冷系统进行优化。首先,建立了活塞压缩机、卧式水冷冷凝器以及热力膨胀阀等制冷设备的数学模型。为了使模型更接近实际,通过实验得到以上制冷设备的运行数据,并对它们的部分数学模型进行了拟合。其次基于EES(工程方程求解器Engineering Equation Solver)软件编程开发了制冷设备和制冷系统的仿真算法。并以此对制冷设备和制冷系统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吸气压力和排气压力对压缩机的等熵效率和制冷剂质量流量的影响规律,以及水的参数和制冷剂的参数对卧式水冷冷凝器换热性能影响的规律。最后基于仿真的方法从卧式水冷冷凝器结构和系统运行工况两个方面对制冷系统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论为:方案1的冷凝器结构最佳;在蒸发压力不变,冷却水进口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增大制冷量,可增大水流速并适当降低吸气温度。虽然建立的模型只适用于有限的范围内,但是仿真的算法和研究的方法可以为冷库制冷系统的性能研究、优化以及校核试验提供一定的帮助。

蒋超[2](2019)在《氙在轨加注过程热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深空探测的发展,对航天器的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推进技术和在轨加注技术可以有效地延长航天器寿命。氙是电推进常用工质,目前在航天器上主要存储方式是气态或超临界态。本文基于航天低温技术的发展,针对液氙的在轨存储,提出液氙的在轨加注方案。液氙温度较低,汽化潜热小,动力黏度大,在加注管路和被加注贮箱内,由于降压或受热,容易发生相变,在管路和贮箱内形成气液两相流,使贮箱压强增大,不利于在轨加注的持续进行。而在多种加注方式中,无排气加注利用过冷的液体来冷凝蒸气降低贮箱的压强,对于容易相变的推进剂来说,是一个十分有前景的在轨加注方式。因此,有必要对液氙在轨加注过程中管路内两相流动特性以及微重力条件下贮箱无排气加注过程展开研究。本文针对氙在管路和贮箱内出现两相流情况,分析氙在加注管内和贮箱内的热力学特性。基于零维集总参数模型、一维均相流模型和二维两相流模型计算氙在管路和贮箱内的两相流动和热力学特性。分析了氙的物性参数特点。基于一维均相流模型计算液氙在管内闪蒸过程,与集总参数模型和二维两相流模型相互对照,得到了压强、温度、干度、空泡率、速度等参数沿管路分布,分析了液氙在管路传输过程中压降、含气率和质量流量的影响因素,相较于液氮、液氧等低温推进剂,液氙因压强降低更容易发生相变。基于二维两相流模型仿真分析了液氙在贮箱内的无排气加注过程,比较了液氙在地面和在轨情况下贮箱内压强、温度、相变速率和气液界面的不同,并分析了质量流量对液氙在轨无排气加注的影响。基于集总参数模型参数化分析了入口过冷度、贮箱热流量、入口压强、贮箱体积、壁面温度和管路几何参数对贮箱充填率的影响。最后,对液氙的在轨加注过程进行了分析,对不同的加注场景设计了相应的加注方案。本文以数值仿真为主,对氙在管路内的闪蒸流动特性和无排气加注热力学特性展开了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氙的管内和贮箱内两相流动特性分析,探讨了加注系统中贮箱充填率影响因素分析,为液氙的在轨加注提供了支撑,对于延长电推进系统寿命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钟冠翠[3](2018)在《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毛细管节流相变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毛细管是小型制冷空调设备的重要节流元件。目前,广泛应用于制冷量小于10kW的小型制冷装置中。毛细管结构简单,但管内两相流动过程相当复杂。以往的研究虽然积累了不少相关性的经验,但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关于毛细管内节流相变的细节很少涉及。管内两相流动仍然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对毛细管节流相变流动特性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基于此背景,本文运用格子Boltzmann方法作为数值模拟手段模拟毛细管节流相变流动过程。通过将描述气液两相的自由能模型与格子Boltzmann热模型耦合,建立了一种新的描述气液相变的非等温格子Boltzmann模型。并根据数学模型,编写C++计算程序。模拟中以已有R600a实验数据为参考,通过分析设置算例中不同的计算条件,包括数学模型中相关参数的设定、压力分布、速度分布和边界处理格式的处理,最后得出最优模拟条件。本文模拟计算域为 0.692mm×0.692mm×69.2mm,0.692mm×0.692mm×103.8mm两种不同管径比的三维矩形毛细管。模拟给出了毛细管流动过程中流场的密度、温度、压力、速度等物理参量的分布情况,从更细微的角度研究相变过程。模拟结果表明:管内压降是驱动毛细管流动相变的重要因素,压降越大,相变程度越大。相变发生前,管中部温度高,存在较大的过热度,有利于液体成核,故在管中部相形成低密度区,并在低密度区开始发生相变。发生相变后,管中的气体迅速增多,管内由初期分布的小块气团发展成贯穿管中部的长气柱。最后出现环状流流型,在小型制冷装置中证实毛细管节流中存在该流型。在气液两相间存在高温边界区,说明相变过程中接近于气相状态的低密度液体可以不断的从高温界面处吸收热量,最后完全蒸发为气体。在速度分布上,模拟结果表明管中心区域气体的速度远远大于液体的速度,符合实际毛细管流动中心区域为高速区的现象。同时模拟中气体速度值与实际毛细管速度值相差不大,证明该模拟的有效性。

季文军[4](2016)在《小型地源热泵阶梯可调毛细管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在建筑能耗中,暖通空调的耗能比例最大,是节能的焦点。地源热泵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清洁、舒适低噪的优点,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地源热泵技术主要应用于大中型城市,北方农村地区应用较少,这些地区仍然使用燃煤炉子取暖,能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政府出台各种惠民政策,改变农村燃煤取暖的方式,应用于农村地区的小型地源热泵技术正在我国兴起。本文以2匹小型地源热泵为研究对象,开发了一种应用于小型地源热泵的阶梯可调毛细管组件,克服了现有小型空调机组出厂后毛细管固定不变,导致机组在非设计工况下工作效率低的缺点,实现了毛细管在不同工况下可调。通过对典型地区地源模型的FLUENT数值模拟,确定典型地区的设计工况,分析这些地区小型地源热泵设计工况下的最佳匹配参数。通过计算机编程计算,确定了不同工况下毛细管的结构尺寸,通过对毛细管进行串、并联的优化组合,完成了毛细管组件样品,该毛细管组件可以实现小型地源热泵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最优。最后搭建了小型地源热泵试验台,对采用毛细管组件的小型地源热泵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采用阶梯毛细管组件比单根毛细管的机组效率最高可提高15%,节能效果明显。

林竹,吴空[5](2012)在《变频电子膨胀阀空调冷媒流动异音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用空调器噪音是影响其舒适性指标的重要因素,噪音控制技术一直是业界重点关注的领域,其水平体现了空调厂家对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本文从理论分析入手,论述了空调器节流部件流动特性,并针对管内流动异音难题,首创提出一种全新的节流安装方式(申请了专利,制冷循环节流安装结构,201020669580.0),彻底解决了冷媒异音问题,其效果通过实验得以验证,并在相关产品上成功应用。

林竹,吴空[6](2012)在《变频电子膨胀阀空调制冷剂流动异音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用空调噪声是影响其舒适性指标的重要因素,噪声控制技术一直是业界重点关注的领域,其水平体现了空调厂家对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本文从理论分析入手,论述了空调节流部件流动特性,并针对管内流动异音难题,首创提出一种全新的节流安装方式(申请了专利,制冷循环节流安装结构,201020669580.0),彻底解决了制冷剂流动异音的问题,效果通过了实验验证,并在相关产品上成功应用。

焦玉琳,王新华[7](2012)在《毛细管在跨临界CO2制冷空调中的数值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跨临界CO2制冷技术,根据毛细管的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质量守恒,采用集中参数为跨临界CO2制冷系统建立了动态数学模型,运用Matlab进行数学计算及求解,选取了冷凝器冷凝温度、冷凝器出口温度、蒸发器入口温度作为输出参数,对毛细管长度和直径发生改变时的制冷系统进行了仿真,再对其数据进行分析与参数调整,使得制冷空调系统的能效比和制冷性能达到最佳.从而为工业设计和开发节约时间和物力.且该模型能够完整地反映跨临界CO2制冷系统的多输入多输出关系,研究控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CO2制冷系统的优化设计和优化控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林竹,吴空[8](2012)在《变频电子膨胀阀空调制冷剂流动异音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家用空调噪声是影响其舒适性指标的重要因素,噪声控制技术一直是业界重点关注的领域,其水平体现了空调厂家对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本文从理论分析入手,论述了空调节流部件流动特性,并针对管内流动异音难题,首创提出一种全新的节流安装方式(申请了专利,制冷循环节流安装结构,201020669580.0),彻底解决了制冷剂流动异音的问题,效果通过了实验验证,并在相关产品上成功应用。

姚书强[9](2011)在《异丁烷非绝热毛细管流动过程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在小型制冷装置中,由于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变化不大,制冷量也不大,为了简化结构,一般都采用毛细管代替膨胀阀做为制冷系统中的节流降压元件。早在30年代,毛细管就已应用到制冷系统中。几乎同期,回热原理被应用于毛细管的膨胀节流过程,形成了回热毛细管,提高了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本文出发点有两个方面:环境因素: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和温室效应已成为焦点。为了保护环境,世界各国的电冰箱制造商纷纷考虑采用-CFCs替代物制冷剂。以非绝热毛细管为研究对象:毛细管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并于1942年获得专利。它是一种通过拉拔工艺制作的中空铜管,内径通常是0.5-3mm,长度以运行系统不同大致在400~6000mm之间。为了能让毛细管中的制冷剂保持一定的过冷度,通常与回气管并联形成带回热的毛细管,即称非绝热毛细管。有两种组成方式:并焊式和内嵌式。基于以上两个因素,需要建立起反映毛细管热力学及流动特性的数学模型。尽管结构简单,但工质在其中的流动过程和传热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对于非绝热毛细管,至今尚未对管内流动有较深入的研究,理论计算公式也相当匮乏。实际中,大多数还是用实验匹配来确定管长或流量,工作量相当大。本文也只能做一下简单计算,希望里面的思想能够为以后的研究做一下参考,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首先以均相流建立完善的数学模型,并分区编制仿真程序,通过程序模拟结果分析部分换热状态下的工作特性。以及影响其性能的部分参数。模拟结果显示,非绝热毛细管工作特性与绝热毛细管有很大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当热交换段开始于过冷段时,制冷剂在热交换段将继续冷却,过冷度的进一步增大使得毛细管出口段的长度也增加。如果热交换段始于两相段时,这时,毛细管与吸气管热交换相当强烈,会使一部分制冷剂整齐重新冷凝成为过冷液体。

吴志勇[10](2007)在《汽化滞后的毛细管内流动模型与计算》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均相流模型,建立了制冷剂在毛细管内绝热流动的数学模型,同时考虑了管内流动过程中实际存在的汽化滞后问题。针对工质为R22的制冷系统,开发了程序进行流动模拟计算,该程序对于制冷系统毛细管的匹配具有实用价值。

二、制冷剂在毛细管内闪发流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冷剂在毛细管内闪发流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ES的冷库制冷系统仿真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压缩机模型研究现状
        1.1.1 往复式压缩机模型
        1.1.2 其它压缩机模型
    1.2 换热器模型研究现状
        1.2.1 传热系数
        1.2.2 冷凝器与蒸发器模型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及方法
    2.2 实验装置
第三章 数学模型
    3.1 活塞压缩机模型
    3.2 卧式水冷冷凝器模型
        3.2.1 管内表面传热系数
        3.2.2 管外表面传热系数
        3.2.3 传热过程
    3.3 膨胀阀模型
    3.4 制冷系数
    3.5 毛细管模型
        3.5.1 过冷液体区
        3.5.2 亚稳态液体区
        3.5.3 两相区
        3.5.4 壅塞流判定
        3.5.5 平均参数与动力粘度
第四章 数学模型的拟合
    4.1 压缩机数学模型的拟合
    4.2 卧式水冷冷凝器数学模型的拟合
        4.2.1 管外表面传热系数的验证
        4.2.2 管外表面传热系数的修正
    4.3 热力膨胀阀模型的拟合
第五章 仿真计算
    5.1 水冷冷凝器仿真
        5.1.1 水冷冷凝器仿真计算流程
        5.1.2 水冷冷凝器仿真算法的验证
    5.2 制冷系统仿真
    5.3 毛细管仿真
        5.3.1 毛细管管长计算流程
        5.3.2 毛细管长度计算算法的验证
        5.3.3 亚稳态液体区模型的改进
        5.3.4 改进模型的验证
第六章 制冷设备的性能研究
    6.1 活塞压缩机的性能研究
        6.1.1 活塞压缩机的等熵效率
        6.1.2 活塞压缩机的质量流量
    6.2 卧式水冷冷凝器性能研究
        6.2.1 水的参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6.2.2 制冷剂的参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6.2.3 制冷剂和水的参数对换热性能的综合影响
第七章 制冷系统的优化
    7.1 卧式水冷冷凝器的优化设计
    7.2 制冷系统的优化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氙在轨加注过程热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氙加注方案研究
        1.2.2 低温推进剂在轨加注技术进展
        1.2.3 两相流及闪蒸流动概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氙加注过程中的热力学特征与建模
    2.1 氙的物性参数分析
        2.1.1 氙的压强-体积-温度性质
        2.1.2 状态方程
        2.1.3 声速
    2.2 两相流模型
        2.2.1 零维集总参数模型
        2.2.2 一维均相流模型
        2.2.3 二维两相流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氙在加注管路中的流动过程分析
    3.1 数值计算验证和对照
        3.1.1 算例验证
        3.1.2 集总参数模型与一维均相流模型比较
        3.1.3 二维两相流模型与一维均相流模型比较
    3.2 氙在绝热加注管内闪蒸流动特性分析
    3.3 管路流动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3.3.1 压降特性分析
        3.3.2 含气率特性分析
        3.3.3 流量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氙在贮箱内充填过程分析
    4.1 算例验证
    4.2 液氙无排气加注过程仿真和分析
        4.2.1 液氙无排气加注仿真设置
        4.2.2 液氙充填贮箱过程天地差异性比较
        4.2.3 质量流量对液氙无排气加注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液氙在轨加注方案分析
    5.1 算例验证
    5.2 贮箱充填率影响因素分析
        5.2.1 热力学参数对贮箱充填率的影响
        5.2.2 加注系统的几何参数对贮箱充填率的影响
        5.2.3 外部环境对贮箱充填率的影响
    5.3 不同任务场景下的加注方案初步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毛细管节流相变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毛细管研究状况
        1.2.2 热格子Boltzmann模型关于两相流及热流动的研究状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格子Boltzmann方法基本理论
    2.1 离散速度模型
    2.2 平衡态分布函数
    2.3 演化方程
    2.4 边界条件处理
        2.4.1 启发式格式
        2.4.2 外推格式
    2.5 算例验证
        2.5.1 顶盖驱动流模拟
        2.5.2 封闭方腔自然对流模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学模型
    3.1 大密度比两相流自由能模型
        3.1.1 无压力梯度的两相流模型
        3.1.2 压力修正
    3.2 热模型
    3.3 混合相变模型
        3.3.1 自由能模型改进
        3.3.2 热模型改进
    3.4 模型算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毛细管节流相变计算参数优化分析
    4.1 模拟工况
    4.2 格子单位转换
    4.3 计算参数选取优化
        4.3.1 方程相关参数选取分析
        4.3.2 流场初始参数影响分析
    4.4 不同边界条件对比分析
        4.4.1 进出口非平衡态外推边界
        4.4.2 进出口充分发展边界
        4.4.3 进出口周期边界
        4.4.4 定压边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毛细管节流相变模拟结果分析
    5.1 节流相变流动发展过程
        5.1.1 密度分布
        5.1.2 温度分布
        5.1.3 压力分布
        5.1.4 速度分布
    5.2 压力的影响
        5.2.1 出口压力的影响
        5.2.2 进口压力的影响
    5.3 不同管长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符号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4)小型地源热泵阶梯可调毛细管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现状
    1.3 地源热泵介绍
        1.3.1 地源热泵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1.3.2 地埋管系统和机组节流方式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地源热泵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1.4.2 地源热泵在国内的发展情况
        1.4.3 毛细管两相流研究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小型地源热泵地源侧工况特性研究
    2.1 地源热泵工况分析
    2.2 地源侧埋管方式
    2.3 传热模型的选择
        2.3.1 传热模型研究方法
        2.3.2 传热模型理论分析
    2.4 地源侧换热的数学建模
        2.4.1 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
        2.4.2 模型简化
        2.4.3 网格划分
        2.4.4 边界条件的设定
        2.4.5 典型地区地下土壤温度分布
    2.5 地源侧FLUENT模拟计算
        2.5.1 不同地区土壤温度对流体出口温度的影响
        2.5.2 循环水不同入口温度对换热的影响
        2.5.3 回填材料导热系数对换热的影响
    2.6 典型地区最佳工况的匹配
    2.7 小型地源热泵工程实例
        2.7.1 建筑概况
        2.7.2 设备选型
        2.7.3 测试结果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型地源热泵阶梯可调毛细管的应用研究
    3.1 毛细管组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2 毛细管组件的结构优化
        3.2.1 数学模型
        3.2.2 制冷剂的热力学参数计算
        3.2.3 确定小型地源热泵的工作工况
        3.2.4 机组在不同工况下毛细管最佳长度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型地源热泵实验研究
    4.1 实验设备
    4.2 2匹机小型地源热泵机组
    4.3 实验系统组成
    4.4 实验的方法及结果分析
        4.4.1 小型地源热泵的测试工况
        4.4.2 实验结果分析与理论计算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变频电子膨胀阀空调冷媒流动异音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空调器节流部件流动特性分析
3 空调器的节流方式及改进
4 实验验证
    4.1 能力能效分析
    4.2 噪音分析
5 结论

(7)毛细管在跨临界CO2制冷空调中的数值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学模型
2 仿真计算
3 结果及分析
4 结论

(8)变频电子膨胀阀空调制冷剂流动异音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空调节流部件流动特性分析
3 空调的节流方式及改进
4 实验验证
    4.1 能力能效分析
    4.2 噪声分析
5 结论

(9)异丁烷非绝热毛细管流动过程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流态选择
        1.21 非绝热毛细管的研究历史
        1.22 制冷剂在毛细管中的流态确定
        1.23 异丁烷制冷剂介绍
    1.3 本文的主要任务以及方法
第2章 异丁烷热物性及其热力性质计算
    2.1 引言
    2.2 计算方程
    2.3 热力性质参数的求解
        2.3.1 制冷剂为液态时的热力参数
        2.3.2 制冷剂为湿蒸汽时的热力参数
    2.4 迁移性质参数的求解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绝热毛细管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3.1 引言
    3.2 非绝热毛细管的物理模型
    3.3 非绝热毛细管的数学模型
        3.3.1 简化与假设
        3.3.2 控制方程
        3.3.3 各区域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值计算结果与讨论
    4.1 数值计算程序
        4.1.1 程序算法
        4.1.2 过冷区设计与仿真计算
        4.1.3 亚稳液相区设计与仿真计算
        4.1.4 平衡两相区设计与仿真计算
    4.2 程序计算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汽化滞后的毛细管内流动模型与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毛细管内流动模型
3 毛细管模型的算法设计
4 计算结果及分析
5 结论

四、制冷剂在毛细管内闪发流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ES的冷库制冷系统仿真及优化[D]. 王启天.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2]氙在轨加注过程热力学分析[D]. 蒋超.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3]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毛细管节流相变特性研究[D]. 钟冠翠. 大连海事大学, 2018(06)
  • [4]小型地源热泵阶梯可调毛细管性能研究[D]. 季文军. 河北科技大学, 2016(04)
  • [5]变频电子膨胀阀空调冷媒流动异音分析研究[J]. 林竹,吴空. 家电科技, 2012(11)
  • [6]变频电子膨胀阀空调制冷剂流动异音分析研究[A]. 林竹,吴空. 2012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 2012
  • [7]毛细管在跨临界CO2制冷空调中的数值解析[J]. 焦玉琳,王新华.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5)
  • [8]变频电子膨胀阀空调制冷剂流动异音分析研究[J]. 林竹,吴空. 电器, 2012(S1)
  • [9]异丁烷非绝热毛细管流动过程数值模拟[D]. 姚书强.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8)
  • [10]汽化滞后的毛细管内流动模型与计算[J]. 吴志勇. 低温与超导, 2007(05)

标签:;  ;  ;  ;  ;  

毛细管内制冷剂闪流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