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伦理——中国古代伦理文化考察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伦理——中国古代伦理文化考察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伦理──中国古代伦理的文化考察(论文文献综述)

廖丽,黄洁,曹玮龙,曹丽芳,杨洪漪,陈鹏[1](2020)在《中国古代伦理文化对中医乳腺病学发展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足中国古代伦理文化,通过分析整理乳腺病学的文献资料,探讨中国古代礼仪道德和妇女伦理模式对中医乳腺病学科发展的影响,发现乳腺的解剖位置、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描述相较其他脏腑有所局限;部分乳腺疾病的病名概念模糊,辨证分型结论不统一,除与哺乳相关的疾病外,诸多乳腺疾病治法方药相对单一。在"女从男"贯穿渗透于家庭与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受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的影响,中医乳腺病学的发展也具有浓厚的"从属"色彩,呈现出"重哺乳、轻余疾""重问诊,轻望触""重临证疗效、轻理论构建""起源早、后劲不足"等发展失衡的特点。故通过回顾中国古代伦理文化对乳腺病学科发展的影响,以史为镜,批判继承,寻求现代中医乳腺病学发展的新方向。

鲍铭烨[2](2020)在《中华民族价值共识对高校德育价值观培植的现代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民族价值共识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丰闳博大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伦理价值观最基础性的存在。大学德育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重要途径,其理应包含对传统文化遗产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的相关内容。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德育价值观的培植一度出现偏离甚至否定传统伦理价值观而陷入过度西方化的误区。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开掘,以及对相关概念进行探本溯源或理论澄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究民族价值共识与高校德育价值观二者的耦合关系,从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将传统文化的价值共识转化为青年学生的道德自觉。此外,让民族价值共识为德育价值观的有效灌输提供现代启示,不仅有助于高校德育回归和强化人本德育的主体地位,其本身还是拓展高校德育内容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为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坚定文化自信注入来自传统的理论底气和精神气质。作为这一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对西方的相关价值思潮的负面影响做必要的学理厘清。这些思潮的负面影响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表现为对自然无节制索取,以诸如“我消费我存在”的消费主义心态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在人与他者关系上表现为自我为中心、视他者为异己的存在,以利己主义的行为方式破坏了人与他者、与社会、与国家的和合关系;在人与自身关系上表现为注重对物质财富等身外之物的占有,精神却变得空虚,甚至出现以对纵欲主义、享乐主义的追逐而破坏了身心和谐。如果我们回望传统,就可以发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价值共识中,这一西方式的价值偏颇并不存在。它推崇天人之辩中的天人合一、人我之辩中的人我合一、身心之辩中的欲理合一之道,这从根本上消解了西方式的价值偏颇,从而为新时代高校德育价值观培植带来了批判性的现代启示。

陈越骅,王晓朝[3](2018)在《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的现代转化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古代文化遗产的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在现代学术语境中遭遇了伦理内涵合理性以及阐释方法合法性的困境。随着伦理理论回应道德实践的呼声日益增强,古典伦理又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复归,在古今对照视野中成为伦理学方法进步性的检验依据,在伦理类型学中成为美德伦理运动的原型。对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进行转化研究必须具有文本与历史语境的基础,需要在相关学科群的协作下弥补文献、论证逻辑、命题合理性、道德生活世界、社会与个人历史、思想发展阶段等的支撑性知识的缺失。以此为鉴,运用跨文化视野下的发生学方法,梳理源流、重建谱系,将有助于加深认识中西古代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进而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资源,促进文明传统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伦理共识基础。

朱雯琤[4](2018)在《现代性下的自我治理 ——论韦伯与福柯在伦理实践的相遇》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将马克斯·韦伯和米歇尔·福柯共同置于伦理实践领域进行比较的一项尝试。它试图从伦理角度出发,考察两人思想中就现代个体的自我治理问题上所产生的交织。韦伯和福柯都是现代欧陆思想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他们分别研究过现代性下的权力机构、宗教团体和个人实践等问题。对这两人的比较可以从多种角度展开:他们对支配类型的研究,对规训技术的关注,韦伯意义上成为桎梏的理性和福柯的知识性治理,以及他们在方法论上继承于尼采的路径等等。但这诸多显而易见的交汇点之下还隐藏着另一条较为隐蔽的脉络:人的自我治理或自我塑造。从这条脉络出发,不仅能发现韦伯与福柯在伦理实践中存在着诸多交汇,而且能发现他们面对这个时代而进行的相似回应。本项研究就沿着个人的自我治理脉络,对韦伯和福柯的思想进行主题性探索,来窥探韦伯与福柯富有时代性的伦理实践思想。本项研究将目光围绕在理性、治理等宏观命题之外,而转用伦理实践形式及其拓展领域来考察韦伯和福柯的思想。两人同样接受了尼采对现代性下“上帝死了”的诊断,而如何面对这样的现代性命运成了韦伯和福柯共同的问题。为了新形式伦理的出现而创立新的思想,韦伯认为现代世界已因独有的理性化而遭受“除魅”的命运,而福柯论述现代机构对人的治理也能用韦伯的理性化角度加以解释。时代失去了旧的信仰,而他们都认为需要一种新的伦理秩序来指导人的生活。韦伯通过将新教徒的伦理实践上升为“理想类型”,而对现代人提出了可参考的伦理实践样式;福柯则追溯到古希腊和早期基督教时期,关注被现代认识论所掩盖起来的“关心自己”律令,来找到与现代不同的另一种自我伦理的治理形式。韦伯和福柯提出的伦理实践作用于两个方面,自我与他人。一方面个人通过自我实践不断完善自我或让自我变形,另一方面它也会实践于他人乃至于改变时代,给社会注入理性之外的新动力。韦伯的现代“卡里斯玛”和福柯的现代“直言”形式就是实践于他人的实际运用。韦伯和福柯的伦理实践最终塑造了一种富有个性的自我生活样式,韦伯称之为“志业”,在福柯这里则是美学上的个体存在。我们可以看到,韦伯和福柯不仅关切个人的自我伦理化形式,同样也关心自我对他人的伦理化。在现代性的特殊时代下,研究韦伯和福柯的自我治理道路不仅是对两人的思想进行各自的厘清,同时或许也能为现代性下的个人思考当下问题与个体存在提供另一种可能的伦理选择。

江国华,唐亮[5](2017)在《中国古代伦理司法哲学及其现代价值》文中提出就其本质而言,中国古代伦理司法哲学是由其伦理法哲学所决定,并为其伦理政治所服务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古代以德刑关系为基本内核的伦理司法哲学基本上可以归诸其伦理政治哲学应用之范畴。从明德慎刑到德主刑辅,从德本刑用到明刑弼教,都是在政治统摄司法的条件下,而成为其时之司法哲学的。由此所衍生的亲亲容隐、恤刑慎罚、振冤恤滞、则天重伦等具体制度,既是伦理司法的表现形式,也是伦理政治的通达渠道。鉴于其伦理政治的固有价值取向,反暴政、反酷刑、重人伦、尚和谐成为中国古代伦理司法的主流价值。时至今日,这种价值取向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其积极因素当为人民司法的现代转型有所汲取和借鉴。

唐代兴[6](2016)在《中国伦理精神历史性建构的致思之路——管窥樊浩教授之《历史哲学》和《道德哲学》》文中认为樊浩教授基于"现实的伦理"和"伦理的现实"之双重动机,以"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性建构"为"一以贯之"的主题,在历史地还原性建构中国古代伦理精神基础上,求证中国伦理精神现代建构的必然性,由此开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历史到现实的三维认知路向,并构建以心理学探本、形而上学辩证和决疑论解决为基本构成的"价值生态"方法,然后以此来解决中国伦理精神历史性建构中的决疑论问题,完成对中国传统伦理及精神的逻辑还原,以为现代社会伦理的建构提供传统资源,也为其打开一种认知视野并开辟出一种认知路径。

李俊[7](2016)在《重返儒学的生活构成源头——张祥龙思想述评》文中研究表明张祥龙教授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现象学家和海德格尔专家,在西方哲学领域成就斐然,同时也是一位认同儒家文化的思想者。他通过现象学等西方哲学资源对儒学的理解和阐释在当代学林独树一帜,近年来也日渐引起学界的兴趣。但他的着述颇丰,涉及许多不同领域,一般读者的了解不免支离,偏重西方哲学的读者对其儒学见解或者不甚了然,治儒学的读者又不免对他的西方哲学背景感到陌生,至于这些思想的渊源、联系与发展更缺少专

罗朝明[8](2015)在《西方快乐体制的谱系 ——迈向一种现代性绽出理论》文中研究指明追求快乐与幸福,在当代社会已然成为个人生活的终极性目标和国家治理的正当性基础。快乐与幸福之所以成为伦理义务和意识形态,与现代性筹划密不可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就是启蒙运动以降各种社会建设方案的共同目标所在。但是,有关最大幸福的现代性承诺,并未让置身现代性境况的人们体验到兑现之感。这从边沁源自“最大幸福原则”且旨在实现最大多数人之最大幸福目标的“圆形监狱原初构型”,却在现代性发展过程中演变成了福柯所谓的作为一种新兴政治解剖术与权力物理学之基础的“全景敞视主义”,甚而演变成了“压迫性的总体化监控社会”中就可见一斑。不无悖谬的是,虽然现代性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兑现其筹划与承诺的最大幸福,间或以最大幸福之名施行的却是极权主义宰制之实,但形形色色的快乐宣言与幸福宣传,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在当今社会大行其道。为探究上述吊诡状况的来龙去脉,本文将允诺了最大幸福的现代性方案实际却演变成了规训和监控社会的过程,称为“现代性绽出进程”(the ecstatic process of modernity)。将作为最大幸福原则之哲学人类学假设的“生而趋乐避苦”之人类行为倾向,当成一种“求快乐之意愿”的“快乐意志”(will to pleasure),从而提出了“快乐意志与现代性绽出进程之关系”的研究主题。通过建构一种基于情感视角的“现代性绽出理论”(an ecstatic theory of modernity),本文确立了以“出离自身—回到自身”之基本节律为历时性线索、以快乐情感之基本情调开启的现身情态为共时性截面的研究框架,揭橥并具体剖析了现代性绽出进程中快乐体制的谱系。围绕着“伦理型快乐体制”、“技术型快乐体制”与“审美型快乐体制”所展开的讨论,使我们能够以新的眼光审视现代性本身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局限性,同时,也使我们尝试着理解情感在现代性条件下的处境和走向。本文的探索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第一,现代性绽出进程,是一种历史地展开其自身“去存在”可能性的生存活动。这种“去存在”生存活动,源出于以“趋乐避苦”为其内在机制的“快乐意志”,而作为一种“求快乐之意愿”的快乐意志,在微观上是一种生理本能和自然倾向,在宏观上是一股激越涌动的集体情感潮流。作为集体情感潮流的快乐意志有其自身的情感活动韵律,这种情感活动韵律正是现代性绽出进程之“出离自身—回到自身”基本节律的根基所在。第二,快乐意志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现身样式。从根本上说,现代性绽出进程历经的伦理型快乐体制、技术型快乐体制与审美型快乐体制,只是快乐意志在此历程中的三种不同历史现身样式而已。尽管快乐意志每一次落入时间的历程都旨在实现其自身,但是,快乐意志能否实现自身并不取决于其本身,而是受制于社会历史情境的偶然性。不仅快乐意志藉以实现自身的方式与要素充满可能性,而且不同阶段的现身样式及其在此历程中的角色定位也是悬而未决的。因此,才会产生了在其主要快乐形态、角色定位、基本构型及其结构特征上都有所差异的不同快乐体制,才会出现旨在实现最大幸福的圆形监狱原初方案却在现代性绽出进程中实现成了现代监控社会乃至集权统治之实践形态的吊诡状况。第三,现代性绽出进程显现为上述三种快乐体制之嬗替更迭的谱系。在这个历程中,伦理型快乐体制的角色是包含着现代性绽出之诸“可能性种子”的“观念泵”,作为现代性绽出之实践形态的技术型快乐体制可谓在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复兴与改造了伊壁鸠鲁学派的学说,而审美型快乐体制作为现代性绽出的自我超越,既是对技术型快乐体制的超越也是对其未来“去存在”可能性的探索,这种超越与探索呈现出了向伦理型快乐体制之结构特征复归的趋势。在现代性绽出进程中,不同快乐体制的重要维度发生了转变:主要快乐形态呈现从伦理快乐、感官快乐到审美快乐的嬗递;快乐或快感的主要兴奋点经历了从沉思,感觉到情感的转变;快乐意志之“趋乐避苦”的内在机制,经历了从趋善避恶到趋利避害再到趋利就害的转变;快乐与幸福之关系,则经历了从快乐从属于幸福到追求幸福就等同于追求快乐的转变;快乐或幸福目的之实践主体,历经从个人到国家与政府再到个人的轮回;获得快乐的主要方式,经历了从个人德性修养到工业生产与市场营销再到个人审美趣味的变化。上述诸种转变体现了现代性绽出进程“出离自身—回到自身”的基本节律,也是这种基本节律之内在机制的作用使然。第四,现代性绽出进程“出离自身—回到自身”的基本节律,是不同快乐体制发生嬗替的内在机制所在。这种机制的作用方式是前一种快乐体制的基本构型和所致结果,在相反方向上塑造着下一种快乐体制之基本构型及其结构特征的形成趋向。在伦理型快乐体制的实践过程中遭到贬抑的“快乐即幸福”等学说,却在技术型快乐体制的形成过程中以不同方式得到了改造和复兴;审美型快乐体制可谓在扬弃技术型快乐体制之“利益驯服激情”与“权力驯服激情”的基本构型导致的过度商品化、过度组织化与过度统一化等方向上成其自身,就是这种内在机制之作用方式的充分体现。有必要指出的是,尽管现代性绽出的不同阶段被界定成不同快乐体制,但并不意味着特定快乐体制中不存在其他快乐体制的要素与特征,而只意味着特定历史阶段的关键要素与特征造就了特定快乐体制。技术型快乐体制中就不乏伦理快乐和审美快乐,但其主要快乐形态是以工业生产和市场营销的商品和服务激发与满足的感官快乐。总之,本文以历史眼光考察了快乐意志与现代性绽出的关系问题,从快乐体制谱系的角度审视了现代性的发生与发展过程,阐明了快乐始终贯穿于并与现代性成其自身之历史进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现代性方案未能兑现幸福承诺,而幸福意识形态如今却甚嚣尘上,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资本利益、国家理性与快乐意志的复杂交互作用。如果说韦伯从新教入世禁欲主义与理性化、桑巴特从奢侈与贪欲、坎贝尔从浪漫主义伦理与消费主义精神等不同角度来诠释现代性的做法中存在共同基础的话,那么,快乐意志(或其否定)或许就是这种共同基础。现代性绽出理论正是一种从快乐意志出发理解与诠释现代性的尝试,其中有待于拓展的层面和可能的关联,将是我们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吴志友[9](2015)在《儒家思想折射出的厚德精神》文中指出2011年11月3日,在北京市会议中心举行的"践行北京精神发布会"上,公布了"北京精神"表述语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展现北京人时刻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相连,勇担历史的使命,实现民族振兴。"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是突破常规、推陈出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城市活力之源,体现了北京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包容",即

焦泽阳[10](2012)在《中国传统伦理与古代都城形态礼制特征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提出伦理首先是作为文明体系基础的宗教和哲学价值观上的表现,依次向上到社会经济基础,然后到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最后才是文明的外在表现—城市形态、艺术、生活方式。本文首先论述了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体系的形成,以及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礼制”特征的影响作用机制,探讨了基于伦理学角度的古代都城形态的研究框架。本文首先阐述了伦理学和城市形态的相关概念,分析了近年来研究相关文献,提出了从伦理学角度探讨和研究古代都城形态的思路框架,分析了以儒家“礼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然后展开一条历史的主线,按中国古代伦理学思想体系的发展历史时期,分三个历史时段,分别探讨了从先秦到秦统一六国、到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礼制”伦理思想对古代都城形态的影响和作用过程,分析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制”伦理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特征影响和作用的机制。及其背后的深层动力原因。最后论述了古代传统伦理思想对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意义,指出中国传统伦理的时代价值,探讨了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化实现的途径。第一章,绪论,阐述了从伦理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形态演进的意义,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辨析了伦理学和城市形态的相关概念,提出了从伦理学角度探讨和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研究思路和框架体系,并且明确了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分析了近年来研究城市形态和城市伦理的相关文献。第三章,论述了中国古代都城伦理学层面研究所涉及的理论,详解了西方现代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指出伦理学体系的核心结构是应用伦理学。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演变历史过程论述了中国古代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提出了以儒家“礼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最后就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和现代西方伦理思想的对比分析,指出中国传统伦理和现代西方现代伦理的在伦理实践主体上的意识差异。第四章到第六章,论述了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对古代都城城市形态的影响,探讨了礼制形成的空间形式的原型,特别是周礼的礼制空间模式。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礼”的伦理价值观思想对都城的城市形态影响,总结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中国古代都城“礼制”形态的演进历史过程。第七章,论述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中国古代都城“礼制”形态的演进和相互作用机制的特征和内在的规律。第八章,论述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对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意义,首先是理解现代化的伦理概念,通过对现代化过程中的对中国传统伦理地位和价值的再发现,指出中国传统伦理的后现代意义,最后探讨了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化实现的途径:最后第九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都城演进在伦理意义上的“礼制”思想影响下的演化,通过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形态和中国传统伦理学相互作用的特征关系,揭示了其背后作用的机制。就是王权和民权的矛盾。王权利用中国古代天下观的认知体系,编制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形态的推理公式。然后用都城的“礼制”特征形态来掩饰。和儒学礼的思想在找到了结合点。这一影响在当代中国城市仍然存在。从伦理学的角度,从伦理主体实践的主体,人的角度来研究古代都城的“礼制”形态。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伦理──中国古代伦理的文化考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伦理──中国古代伦理的文化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代伦理文化对中医乳腺病学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乳腺生理理论的影响
2 对乳腺病理理论的影响
    2.1 中国古代伦理文化
    2.2 古代中医家习惯
3 对乳腺病学科特点的影响
4 结语与展望

(2)中华民族价值共识对高校德育价值观培植的现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2.中华民族价值共识和高校德育价值观培植
    2.1 中华民族价值共识
        2.1.1 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相关概念的阐释
        2.1.2 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的特征
    2.2 高校德育价值观
        2.2.1 高校德育价值观相关概念的阐释
        2.2.2 德育价值观培植的社会功能
    2.3 中华民族价值共识和高校德育价值观的耦合关系
        2.3.1 两者耦合的实践论基础
        2.3.2 两者耦合的价值论需求
3.天人之辩中的中华民族价值共识及现代启示
    3.1 作为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的天人合一观
        3.1.1 道家的法自然说
        3.1.2 儒家的畏天命观
        3.1.3 作为民族价值共识的顺天、慎取、节用思想
    3.2 生态利己主义批判
        3.2.1 生态利己主义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3.2.2 解决生态问题的中国智慧
    3.3 天人合一观对高校德育价值观培植的启示
        3.3.1 确立建设“美丽中国”的人生理想
        3.3.2 反对消费主义
4.人我之辩中的中华民族价值共识及现代启示
    4.1 作为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的人我合一观
        4.1.1 人我之辩的儒家传统
        4.1.2 人我之辩的墨家传统
        4.1.3 人我之辩的佛家和道家立场
    4.2 西方利己主义文化传统的梳理与批判
        4.2.1 利己主义与合理利主义
        4.2.2 合理利己主义并不合理
        4.2.3 合理利己主义的超越
    4.3 人我合一观对高校德育价值观培植的启示
        4.3.1 推己及人之道的认同与践行
        4.3.2 自私人性的超越
5.欲理之辩中的中华民族价值共识及现代启示
    5.1 作为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的欲理合一观
        5.1.1 欲理之辩的儒家立场
        5.1.2 欲理之辩的道家立场
        5.1.3 欲理之辩的佛家立场
    5.2 西方欲望论的批判与超越
        5.2.1 张扬欲望的西方文化
        5.2.2 以理制欲的中国伦理智慧
    5.3 欲理合一观对高校德育价值观培植的启示
        5.3.1 欲理合一思想的当代发掘
        5.3.2 在张扬与节制中寻找平衡
        5.3.3 纵欲主义批判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的现代转化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方古代伦理思想的现代困境
二、方法论与古典道德谱系的学术重塑
    1.“古今对照”模式。
    2.“伦理类型学模式”。
    3.“重述传统模式”。
三、历史回溯与跨学科研究视域的敞开
四、跨文化的发生学与古典价值的转化

(4)现代性下的自我治理 ——论韦伯与福柯在伦理实践的相遇(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着作名缩略表
1 导论:韦伯与福柯的伦理实践
    1.1 问题缘起
    1.2 韦伯与福柯的数次“相遇”
    1.3 韦伯与福柯:比较研究的基础
        1.3.1 相似的研究道路
        1.3.2 对“现代性”的思考
    1.4 研究内容与核心概念
        1.4.1 研究内容
        1.4.2 伦理实践
        1.4.3 支配与治理
    1.5 比较方法
    1.6 本书篇章安排
2 旧时代的宗教支配
    2.1 韦伯:基督教的救赎精神与技术
        2.1.1 支配者的宗教精神
        2.1.2 邻人伦理与复仇心态
        2.1.3 基督教精神的拒世与支配
    2.2 福柯:牧领权统治与基督教自制技术
        2.2.1 “治理术”的意义
        2.2.2 治理的宗教化:“牧领权”治理
        2.2.3 救赎性的牧领权
    2.3 韦伯与福柯的宗教性支配比较
    2.4 宗教性导向的消退
3 理性化下的自我伦理
    3.1 韦伯:“祛魅”后的官僚制
    3.2 福柯:现代社会的“知识-真理”治理形式
        3.2.1 知识的真理化
        3.2.2 “真理”的统治
    3.3 自我伦理的产生
        3.3.1 韦伯:理性化下的个人非理性实践
        3.3.2 福柯:主体伦理的诞生
        3.3.3 什么是“自我的禁欲主义实践”?
4 指向自身的伦理实践
    4.1 韦伯:自我的禁欲主义实践
        4.1.1 新教伦理与个人精神
        4.1.2 现代的自我伦理
        4.1.3 .人格的自我塑造
        4.1.4 自我与世界
    4.2 福柯:自由实践与自我转换
        4.2.1 伦理主体与伦理实践
        4.2.2 回到古代之旅——“异端哲人”的生活方式
        4.2.3 苦行意志:基督教的忏悔技术
        4.2.4 现代自我:“关心自己”作为精神气质
        4.2.5 生活技艺
    4.3 禁欲主义实践与自由伦理实践
        4.3.1 个人主义
        4.3.2 伦理自由
        4.3.3 志业与伦理实践
5 指向他人的伦理实践
    5.1 韦伯:卡理斯玛型支配与政治
        5.1.1 现代卡里斯玛的定义
        5.1.2 卡理斯玛对他人的影响
        5.1.3 卡理斯玛的政治领域运用
        5.1.4 领袖与学者的责任伦理
    5.2 福柯:“直言”(Parrhesia)与治理他人
        5.2.1 “直言”的发生
        5.2.2 “直言”与关怀自我
        5.2.3 “直言”对他人的运用
        5.2.4 直言的政治作用
        5.2.5 现代“直言”与知识分子
    5.3 韦伯与福柯:面向他人的伦理实践
        5.3.1 “卡里斯玛”领袖与“直言”者
        5.3.2 教派与团体的纪律生活
        5.3.3 超越日常生活
        5.3.4 知识分子的启蒙伦理
        5.3.5 韦伯与福柯的时代关怀
        5.3.6 关心他人:对青年学生的塑造
6 现代条件下的自我治理
    6.1 尼采、韦伯与福柯
        6.1.1 韦伯与尼采:英雄式实践
        6.1.2 福柯与尼采:美学与存在风格
    6.2 韦伯与福柯
        6.2.1 塑造自我的生活样式
        6.2.2 时代与个人风格
7 结尾:从伦理到政治的实践
参考文献

(5)中国古代伦理司法哲学及其现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中国古代伦理司法哲学之流变
    (一)明德慎刑
    (二)德主刑辅
    (三)德本刑用
    (四)明刑弼教
二、中国古代伦理司法哲学之制度转译
    (一)亲亲容隐的告诉制度
    (二)恤刑慎罚的刑罚制度
    (三)振冤恤滞的救济制度
    (四)则天重伦的执行制度
三、中国古代伦理司法哲学之现代价值
    (一)反暴政
    (二)反酷刑
    (三)重人伦
    (四)尚和谐
结语

(6)中国伦理精神历史性建构的致思之路——管窥樊浩教授之《历史哲学》和《道德哲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责任和理想:入内出外的视野与方法
二、伦理精神:“一以贯之”的研究主题
三、三维建构:螺旋式认知框架与体系呈现
四、自我卓越的超拔方向

(8)西方快乐体制的谱系 ——迈向一种现代性绽出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幸福意识形态与现代性境况
    第二节 问题提出: 快乐意志与现代性筹划
        一、现代监控社会: 圆形监狱的实践形态
        二、最大幸福原则: 圆形监狱的原初构型
        三、快乐算术: 最大幸福原则的逻辑起点
    第三节 方法论原则: 谱系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理路的创建: 现代性绽出的节律与情调
    第一节 “绽出”(Ekstase/ecstasy)概念的语义学探析
        一、“绽出”概念的词源原义与通俗语义
        二、适用性考察: “绽出”概念是否适用于理解历史进程
    第二节 “出离自身—回到自身”: 现代性绽出的基本节律
        一、集体情感的力量与韵律
        二、社会生活的周期性更替
    第三节 快乐情感: 现代性绽出的基本情调
        一、情感何以成为基本情调
        二、快乐情感作为基本情调
第三章 研究框架的搭建: 快乐体制的断代根据与线索
    第一节 情感史的断代视角
    第二节 快乐体制的划分根据
        一、时间的社会创制与社会生活节律
        二、时间样式的区分与统
    第三节 快乐体制的划分与命名
        一、不同快乐体制的时间边界
        二、不同快乐体制的命名与相互关系
第四章 伦理型快乐体制: 现代性绽出的“观念泵”
    第一节 伦理型快乐体制的发生情境
        一、幸福的基本母题与快乐话语的发生
        二、个人德性修养与幸福目的的实现
    第二节 伦理型快乐体制的快乐观念范式
        一、快乐的定义问题与作为匮乏之补足的快乐
        二、快乐即实现活动与快乐即实现活动之实现
        三、快乐即无痛与快乐即灵魂冲动
    第三节 伦理型快乐体制的结构特征
        一、快乐之伦理价值定位的多样性
        二、克己自主与自我实践: 快乐治理的个人中心主义
第五章 技术型快乐体制: 现代性绽出的实践形态
    第一节 技术型快乐体制的存在论基础
        一、唯名论革命与存在秩序的重构
        二、人的发现与自由意志的兴起
        三、感官感觉的正名与新工具的锻造
    第二节 技术型快乐体制的基本构型与结构特征
        一、快乐与幸福的等同: 追求感官快乐成为正当目的
        二、从个人到政府: 快乐目的之实践主体的转变
        三、工业生产与市场营销: 快乐获得的大众化与快乐的商品化
第六章 审美型快乐体制: 现代性绽出的自我超越
    第一节 审美型快乐体制的角色定位
    第二节 从感官快乐到审美快乐: 快乐形态的转变
    第三节 审美型快乐体制的基本构型与结构特征
        一、扬弃快乐的过度商品化
        二、从政府到个人: 快乐目的之实践主体的轮回
        三、复归快乐治理的个人中心主义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传统伦理与古代都城形态礼制特征的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1.2.1 伦理学的理论框架
        1.2.2 历史学的框架
        1.2.3 研究尺度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文研究的古代都城“礼制”形态和城市形态的概念范畴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1.5 小结
第二章 相关文献研究背景综述
    2.1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文献
        2.1.1 国内外有关中国城市形态研究的综述
        2.1.2 国内外有关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的综述
        2.1.3 有关中国古代城市形态构成要素和城市特征形态的研究
        2.1.4 国外相关城市形态研究文献
    2.2 相关伦理学角度探讨城市形态研究的文献
        2.2.1 从伦理学角度对城市形态里的建筑研究
        2.2.2 关于城市伦理文献研究
    2.3 相关研究的综合评价
        2.3.1 研究城市形态的文献评价
        2.3.2 研究以伦理学角度研究城市的文献评价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特点和西方现代伦理学理论
    3.1 西方现代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3.1.1 西方现代伦理学的概念的词源与定义
        3.1.2 伦理学
        3.1.3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3.1.4 伦理学的体系结构和学科分类
        3.1.5 伦理学体系和核心机构与学科分类的中心类型
        3.1.6 伦理学体系价值的终极意义
    3.2 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3.2.1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演变历史过程
        3.2.2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
    3.3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现代西方伦理思想的对比分析
        3.3.1 中国传统伦理和现代西方伦理实践平台上的差异
        3.3.2 伦理概念起源上同西方的差异
        3.3.3 中西方伦理思想产生和发展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3.3.4 中西方伦理和法律关系上的差异
        3.3.5 中西方伦理思想主体意识的差异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先秦时期礼制伦理思想的起源与都城形态特征
    4.1 “礼”之初-中国古代“礼制”伦理思想体系的形成
        4.1.1 礼的起源
        4.1.2 儒家思想和礼制的渊源关系
    4.2 周“礼制”和都城形态特征的变迁
        4.2.1 礼制与宗庙
        4.2.2 从“礼制”的宗庙到权力的宫殿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梦想与成熟”汉唐伦理思想和都城“礼制”形态
    5.1 “宏伟、壮丽”的秦汉长安都城“礼制”形态的变迁
        5.1.1 秦汉时期论思想和伦理制度综述
        5.1.2 秦汉时期伦理思想发展对都城“礼制”形态的影响特征分析
    5.2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和都城形态的变革
        5.2.1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思想和伦理制度综述
        5.2.2 魏晋南北朝都城形态的伦理特征
    5.3 开放与包容-大唐的社会伦理特征
        5.3.1 唐伦理思想理论概述
        5.3.2 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作为主流方向未变
        5.3.3 开放和包容引起都城城市形态中市场的崛起
    5.4 恢弘和秩序-隋唐长安的城市形态的礼制特征
        5.4.1 “踌躇满志”-大一统意识的复兴和强化
        5.4.2 隋大兴和唐长安的都城形态的礼制特征的规划和营建手法
    本章节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宋明理学与夕阳下的王朝都城
    6.1 宋明理学的兴起和对都城营建的滞后作用机制研究
        6.1.1 宋代的时代背景综述
        6.1.2 宋明理学伦理思想的概述
    6.2 文明的光辉-宋都城形态的现代意义的伦理特征
        6.2.1 宋代主流的伦理思想评述
        6.2.2 北宋开封和城市形态的伦理特征
    6.3 专制和僵化--元明清时期理学上位
        6.3.1 元代宋理学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主流伦理思想
        6.3.2 理学在明朝真正成为占统治地位伦理思想
        6.3.3 清代尊素理学的同时大兴“文字狱” #
    6.4 “礼制”夕阳光环下的都城北京
        6.4.1 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
        6.4.2 明清北京城的“礼制”特征
    本章节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儒家“礼制”伦理思想影响古代都城形态机制分析
    7.1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影响都城礼制特征形态的机制
        7.1.1 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礼制特征形成的背后的伦理思想的原型
        7.1.2 使“天下为公”到“家天下”
        7.1.3 学的“礼制”伦理思想和古代都城的形态的作用机制
    7.2 中国传统伦理思影响和都城礼制形态演进
        7.2.1 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礼制特征形成的背后的伦理思想演进
        7.2.2 “礼制”伦理思想演进影响形成的“礼制”伦理价值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中国传统伦理革新对中国城市建设现代化的意义
    8.1 研究背景和框架概念
        8.1.1 历史背景
        8.1.2 以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角度来分析现代中国城市景观的现象
    8.2 理解现代化的伦理概念
    8.3 现代化过程的中国传统伦理地位和价值再发现
        8.3.1 对中国传统伦理的态度
        8.3.2 中国传统伦理的后现代性意义
        8.3.3 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语
    9.1 全文总结
    9.2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9.3 思考和启示
    9.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伦理──中国古代伦理的文化考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伦理文化对中医乳腺病学发展的影响[J]. 廖丽,黄洁,曹玮龙,曹丽芳,杨洪漪,陈鹏. 中医临床研究, 2020(18)
  • [2]中华民族价值共识对高校德育价值观培植的现代启示[D]. 鲍铭烨. 浙江大学, 2020(08)
  • [3]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的现代转化及启示[J]. 陈越骅,王晓朝. 中国社会科学, 2018(08)
  • [4]现代性下的自我治理 ——论韦伯与福柯在伦理实践的相遇[D]. 朱雯琤. 浙江大学, 2018(01)
  • [5]中国古代伦理司法哲学及其现代价值[J]. 江国华,唐亮.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6]中国伦理精神历史性建构的致思之路——管窥樊浩教授之《历史哲学》和《道德哲学》[J]. 唐代兴. 哲学分析, 2016(03)
  • [7]重返儒学的生活构成源头——张祥龙思想述评[J]. 李俊. 当代儒学, 2016(01)
  • [8]西方快乐体制的谱系 ——迈向一种现代性绽出理论[D]. 罗朝明. 南京大学, 2015(05)
  • [9]儒家思想折射出的厚德精神[A]. 吴志友. 北京古都历史文化讲座第2辑, 2015
  • [10]中国传统伦理与古代都城形态礼制特征的历史演进研究[D]. 焦泽阳. 南京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伦理——中国古代伦理文化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