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农村信用社增加农贷

清徐农村信用社增加农贷

一、清徐农信社加大农贷投放力度(论文文献综述)

陈敏琪[1](2019)在《福建省仙游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分析》文中指出农民收入的提高离不开政策和信贷的支持。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金融机构的努力下,“三农”信贷投入稳定增长,但是信贷投入总量相对较低,农户对小额信贷的需求不足。为探究其原因,有必要了解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特征,分析影响农户信贷需求的因素。本文选取仙游县作为调研地区,因精力、经费受限,只选取2个镇作为调查对象,旨在研究仙游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这有助于仙游县农村信用社更好地制定相应的金融服务以助力“三农”,满足农户对小额信贷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本研究以金融排斥理论、信息不对称与信贷配给理论、金融抑制理论和国内外对小额信贷研究的文献综述为理论基础,结合仙游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和仙游县的实地调查问卷对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并总结仙游县农户的信贷需求特征。然后借鉴学者对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同时考虑到仙游县的现实情况和调研的局限性,把影响因素归纳为五类:户主特征、家庭特征、社会关系、农户对贷款的认知和距离,并进行单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仙游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设置不同的因变量将二元Logistic模型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分析农户对正规借贷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第二种情况,分析农户对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家到农村信用社的距离和贷款难易程度对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家庭负债对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最后,总结影响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因素,并提出对策。第一,加快推进“信用工程”建设;第二,发展新一代农民作为农户小额信贷的主体;第三,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第四,加强小额信贷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认知环境;第五,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

侯帅[2](2018)在《农发行支持太原市乡村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和经批准开办的涉农商业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业务上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乡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本文主要对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太原市乡村建设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从国外金融机构和国内农发行支持乡村建设的案例和经验中分析山西省农发行支持太原市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现状、不足及经验。相比国内外金融机构支持乡村建设的案例,目前,山西省农发行正在大力进行太原市乡村建设支持,但还存在信贷品种单一、融资困难、融资模式不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及内部人员管理不合理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太原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乡村建设进程,借用国内外经验,提出一系列政策性意见,包括农发行应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并在金融项目中大力创新,开放战略合作,并在人员管理方面加强人才储备和培养。本文的研究对我国乡村建设发展有一定意义。

包怡茹[3](2018)在《包商银行D支行微贷业务服务“三农”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已成为关键。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都需要农村金融支持。农村金融支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系统研究相关理论和包商银行及包商银行D支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现有条件、金融政策和体制机制背景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包商银行D支行微贷业务服务“三农”发展作为目的,系统分析研究了解决当地广大农民的融资难问题,全面落实“三农”服务、推行普惠金融的重要性。以D支行农户微贷业务为例,本文试图探索出适合商业银行微贷业务服务“三农”发展的新途径,有效解决我国“三农”发展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本文主要阐释的内容具体表现为:一是以概念概述为基础,包括“三农”的概念、微小企业的界定、涉农微贷业务的界定、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界定。二是介绍了相关的理论,包括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信贷配给理论和普惠性金融体系理论,以及这些理论与涉农微贷业务的关系。三是介绍了包商银行D支行微贷业务服务“三农”发展的必要性,分别从D地区“三农”发展中农户的信贷需求高市场广阔、D地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发展存在局限性及包商银行改革创新的内在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包商银行D支行发展涉农微贷的必要性。四是分析了包商银行D支行微贷业务服务“三农”发展的现状及问题。首先从包商银行D支行发展情况及涉农微贷产品、业务操作模式、业务流程四个方面阐述了包商银行D支行目前微贷业务发展的现状;其次分析了包商银行D支行微贷业务服务“三农”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有涉农微贷产品种类和金融服务方式单一,导致在同业中缺乏竞争力;D支行网点和人员数量相对不足,导致不能满足该地区开展涉农微贷的需求;涉农微贷业务面临的信用、自然灾害、不可抗力及市场风险;涉农贷款投放成本高;同行业间涉农贷款竞争激烈;运作管理不能满足D支行的发展;D地区民间借贷较多。五是提出了完善包商银行D支行微贷业务服务“三农”发展的对策。最后得出结论,即包商银行D支行微贷业务服务“三农”发展,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的繁荣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方法。本文的研究为包商银行其他支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作用,同时为促进该地区“三农”发展,推进该地区新农村建设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武宏波[4](2013)在《信息不对称、制度边界与山西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企业发展历来是国内外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而投融资问题是决定其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后危机时期,中小企业面临的投融资困境已经影响到世界各国经济的稳定、复苏、创新和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经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构建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改进投融资困境为研究目标,综合运用数理推导、计量分析、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合理安排论文结构,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论。论文结构安排和观点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言,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研究的逻辑路径、框架安排,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和分析,确立了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三部分是选题的理论基础与分析。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公共财政、金融发展和制度变迁等理论对论文研究的指导意义,构建了论文研究的微观和宏观分析框架。第四部分是中国实践与国际比较和借鉴。通过国内外实践的比较,发现了中小企业体系构建中的相同特征和趋势;而且为我国在政府与市场所确定的制度可能性边界中,构建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第五部分对经济转型时期,山西中小企业发展特征与投融资体系构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和集群发展特征强化了其内生性的投融资缺陷,导致了他们缺乏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和集体行动的规则。调查也发现投融资出现新的动向,投融资需求的变化客观上也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第六部分是对竞争型金融投融资体系构建的研究。本部分主要研究了金融投融资体系的现状、特征,以及高效运行的机制设计框架和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山西省初步形成了具有竞争特征的中小企业金融性投融资体系;金融机构的异质性对投融资体系构建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发现提出了在框架中,通过差别化机制设计、贷款技术改进和建立互联机制,有助于增进中小企业信贷能力,改善投融资体系的政策效力。第七部分是对区域性财政投融资体系构建的分析。研究发现财政融资体系在中小企业信用增进、投融资能力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支持效率不高,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健全,投融资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同时研究发现政府投融资体系对中小企业贷款和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为此论文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第八部分是对自发性的社会投融资体系构建的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之间可以形成共生关系,而且民间借贷已经成为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内生因素。同时研究发现民间金融在企业家甄别机制、创业风险分散机制和企业创新扩散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协会可以对企业需求进行重组,拓展其融资中介功能。第九部分对论文研究的结论进行归纳,对研究的不足进行了说明。在这些研究结论基础上,本文可能的创新有三点:一是根据当前的中小企业投融资的制度供给的现状,提出了构建中小企业的金融、财政和社会的三维投融资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论证了不同维度之下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体系的宏观架构和微观机制,提出了改善现有体系的机制设计框架、建立金融互联机制等相应的对策建议。二是理清山西省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之间的关系,发现了民间资本在综改区建设和经济转型中的发展变化趋势和方向。在资源型经济的特殊结构下,政府投资短期内对民间投资具有引导作用,长期来看,挤出效应较为明显;未来的民间资本将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动力;同时民间金融将更多发挥了创投体系的功能,在培育企业家资源方面发挥作用。三是研究发现山西省山西省中小企业具有“小、散、低、粗”的特性,中小企业集群具有同质化、初级化和资源化的特征,从而导致缺乏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和集体行动的规则;强化了其内生性的投融资缺陷。为解决这一问题,从理论上证明了发展中小企业协会(商业、行会)等中介机构对重组金融需求和拓展融资中介功能的可能性,从而为中小企业投融资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武二丽[5](2013)在《太原市农村金融市场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金融市场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各项要求,农村金融市场资源流失严重、供需矛盾突出、市场竞争不充分、低效率等难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而我国对农村金融市场建立问题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提出应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由对建立现代金融制度,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做出了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周小川同志在解读十八大报告时进一步提出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顺应农村金融需求演变趋势,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适应农村需求的金融体系,已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由单一的国家银行系统,发展成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和民间集资、合会、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组成的农村金融市场。然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仍相对滞后,本文从太原市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供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为原则,对太原市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目的是揭示当前太原市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太原市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新农村建设以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一定参考价值的建议。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证检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太原市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和农村金融供给现状调查,得出太原市农村金融市场主要存在的问题:一、农村金融市场商业化运作的内在矛盾突出。太原市农村经济发展信贷市场需求面广,资金需求量大,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求;二、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资金回流机制;三、农村金融市场生态环境恶化;四、金融当局忽视了对非正规金融的引导、监督;五、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针对太原市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应的对策:一、加快农村金融市场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组织体系;二、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的服务体系;三、发展新农村保险市场,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四、强化政府的功能定位,尊重农村金融市场独立性。

范惠芳[6](2013)在《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与城市经济相对应的基本经济单元,是以县域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县域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以县域政权为主体,优化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的特色区域经济。县域金融是现代县域经济的核心。为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就要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县域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商业性转型进而撤出农村地区、农发行也逐步收缩了其政策支农业务、县域地区的储蓄存款被转移到发达地区,民间融资不规范利息高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进而加剧了县域地区资金的严重不足。本文从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水平分析县域金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思考,希望可以提高山西省县域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县域经济。本文共分六章节内容: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第二章介绍了国内外关于金融与经济、县域金融服务与县域经济的发展理论研究综述。第三章分析了山西省县域金融服务现状,包括县域金融服务的内涵,县域金融服务的机构设置、产品供给等方面的内容。第四章提出山西省县域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资金外流现象严重、产品结构不合理等,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通过分析问题及原因,找出解决金融服务问题的对策,首先是完善县域金融体系,其次要创新金融服务工具,优化县域生态环境。希望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为县域金融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提供参考,使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彭晓晴[7](2012)在《河南省农户借贷供求失衡分析》文中提出“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河南省作为“第一农业大省”和“第一人口大省”,“三农”问题表现的更为集中和突出。农户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基本细胞,因此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户的商品意识增强,借贷需求也日益增加。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在金融服务供给与农户实际借贷需求方面常常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通过对河南省三个地市共3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发现农户的借贷需求旺盛,借贷主渠道为民间金融,而且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借贷用途有所差异,借贷期限也需更为灵活。利用Binary 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家庭成员人数、年收入水平、农户对贷款政策的了解情况、贷款利率是否较高、贷款期限规定是否合理对农户参与正规金融借贷情况影响显着。综观河南省农村金融供给现状,目前已形成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新型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供给体系,此外,还有一些非正规金融组织和个人也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者。但实际上,这种看似完备的金融供给体系并不能真正有效满足农户的借贷需求,供求之间存在着总量上和结构上的失衡,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二元金融结构的体制性根源和正规金融功能缺失的制度性根源。因此,为了改善农户借贷供求失衡的现状,必须从供求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解决的路径:①农户借贷需求调节:构建农村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户借贷的抵押担保机制,提高农户文化水平和增进农户金融认知;②农户借贷供给调节:适应农户需求差异、创新农户信贷模式,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规范民间金融、实行分类引导。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着眼于农村金融的根本问题,兼顾农户借贷供求两方面,以期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有益参考,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也是意义所在。

魏建宇[8](2012)在《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是双重二元金融结构,即城市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体系、农村正规金融和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二元金融结构。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滞后,农村资金流向城市的“虹吸效应”,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配给,不能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金融供给效率低下。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是满足多元化金融需求,完善农村金融功能。我国农村金融改革采取的是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两条路径并用的方式。村镇银行就是我国农村金融“增量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村镇银行的设立发展打破了农信社“一家独大”的农村金融市场格局,有助于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秩序。到2011年12月底,我国除海南和西藏的所有省(市、直辖市)共设立617家村镇银行,我国村镇银行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研究的现实意义重大我国农村金融不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例子是,1999年全过2.1万个乡级和2.4万个村级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关闭,主要原因是产权不清晰、管理不善、政府过多干预、缺少有效监管和大面积兑付风险。所以,有必要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从一个系统化的角度评价村镇银行的发展,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出发,讨论村镇银行的性质,村镇银行的性质包括内涵和市场定位。根据性质决定特征的基本原理,讨论了村镇银行的“小银行”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优劣势。上面的讨论奠定了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讨论的基础。然后,一方面从整体上考察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主要通过典型分析总结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破解问题的思路是借鉴了两个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希望对解决村镇银行的问题提供启发性思考,最后得出结论,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具体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本文的背景和意义、相关研究和评价、本文思路框架和研究方法、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第二部分村镇银行的性质和特征。村镇银行的性质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村镇银行的内涵,即村镇银行的内涵是新型的商业化经营、设立在县域地区、不得发放外地贷款的全功能一级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二是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包括了银监会、商业化经营、中小商业银行、政策引导四个角度的市场定位,综合以上四个角度和村镇银行的现实情况,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服务于县域经济的三类客户,与其他金融机构“错位”,同时兼顾社会责任,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三农”。村镇银行是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类似于美国的社区银行,具有“小银行”特征。村镇银行“小银行”有三个显着的优势特征。它们分别是独立法人、业务链条快捷高效和专注于本地经营。三个优势特征总结为村镇银行的机制优势。村镇银行在县域地区长期经营将使村镇银行产生信息处理优势,这个优势产生的前提是村镇银行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效经营。村镇银行发展初期面临的两个现实劣势,即社会认可度低和运营成本高。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产权与公司治理、业务运营、风险管理、农村金融环境支持四个部分。第三部分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第一节基于全国村镇银行的设立情况,考察村镇银行的现状,主要考察维度有时间维度、地区维度、主发起人设立维度和地方性金融机构跨省设立的维度,最后利用个案对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跨地域经营进行了分析。第二节主要是分析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问题有两大类,一类是村镇银行的经营问题,主要集中在存贷业务上,第二类问题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包括准入制度、农村金融环境和风险管理。村镇银行的经营问题。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不足,吸收存款困难。村镇银行开业初期依赖政府财政存款和股东员工的关系存款,而村镇银行发展中这一情况将得到缓解。村镇银行各类存款在县域金融机构中占比很小,并且相对稳定的储蓄存款占比很少。同时,吸收储蓄困难短期内不能得到改变。村镇银行吸收储蓄存款困难的另一面就是村镇银行存款结构中企业存款比重很大,资金来源不足导致村镇银行存贷比高。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的几个影响存贷业务的问题。一是网点少导致的吸收储蓄方面没有竞争力以及贷款管理难题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弱化。二是社会认知度低导致的吸收储蓄困难。三是村镇银行基础金融服务功能差,具体的包括中问业务服务能力差或者缺乏,缺乏24小时自助银行,没有开办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化金融服务。四是农户和微型企业贷款的额度小、期限短、分散三个突出特点带来的贷款成本较高。五是信贷模式创新不足,既有村镇银行自身原因,也有农村相关法律不完善的外部原因。六是有效人力资源缺乏。村镇银行的准入制度问题,主要包括,第一,村镇银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导致中西部地区合格主发起人缺乏,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设立发展缓慢。第二,跨省设立村镇银行协调管理成本高。第三,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可能导致的“外部人控制”问题;四是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实际不低。村镇银行的“小银行”优势的发挥依赖于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农村金融环境包括农村信用环境和农村支付结算两个方面。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更有利于村镇银行信息处理优势的发挥。支付结算直接影响到村镇银行的服务品质。目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环境问题主要是农村信用环境不佳、接入征信系统困难、支付结算不畅而且成本高三个问题。镇银行管理风险手段主要包括存款保险、农业保险、有效质押品、有效的抵押品。存款保险制度是未来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农业保险、有效质押品和有效抵押品是村镇银行经营贷款产品的三大常用的管理风险手段,但是三大管理风险手段都存在发展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第四部分典型案例研究,借鉴了两个典型案例,希望对解决村镇银行的问题提供启发性思考,找到现实可行的解决问题整体思路。研究的两个案例是镇赉国开村镇银行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的案例,特点鲜明,具有创新性。第五部分结论和政策建议。结论有七点,第一、村镇银行“小银行”的社会认知度劣势和运营成本劣势的解决应该有先后次序,社会认知度的提高需要村镇银行的长期的发展,而运营成本高则是制约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第二、村镇银行吸收储蓄困难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各类存款中企业存款比重还将保持高位。第三、村镇银行的贷款问题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贷款管理难题和贷款业务成本高,第二类是贷款的信息不对称解决问题,即贷款的信息处理机制问题。第四,村镇银行的信贷模式创新不足的问题,有村镇银行自身原因,也有农村相关法律不完善的外部原因。第五,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设立发展缓慢来源于中西部缺乏本地合格的主发起人,而外地主发起人跨省设立村镇银行的管理和协调成本较高。由于现实各种原因,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实际不低,并且股权比较集中。第六,农村金融环境直接关系到村镇银行的运营效果。第七,村镇银行通过不同的手段去管理风险,实现可持续经营,这些管理风险手段需要必要的外部条件。政策建议包括存贷业务、准入制度、农村金融环境和风险管理三大部分。存贷业务方面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第一,解决村镇银行初期固定和主发起人管理协调投入成本高的对策可以借鉴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案例,采用“集约化设立+统一大后台”的方式。第二,从村镇银行的角度解决资金来源不足。目前可行的对策是保持或扩大企业贷款,同时增加注册资本金。第三,从政府的角度解决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政府可以综合利用各种政策帮助解决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第四,解决村镇银行贷款业务成本高的对策思路是首先考虑信贷需求规模化的可能性,其次考虑信贷需求不具有规模化的情况下的下一步对策,对策出发点可以是扩展网点和村镇银行的解决思路应该是寻找一个平衡,或者创新机制变相的低成本扩展贷款覆盖范围。第五,解决贷款的信息不对称解决问题,即贷款的信息处理机制问题。村镇银行目前的信息处理机制包括直接机制、间接或者“第三方”机制以及支持产业化的贷款项目化的项目风险判断机制。第六,信贷模式创新方面,村镇银行应该首先做足做好目前成熟的、外部配套相对完善的信贷模式,主要是公司+农户+政府+银行的信贷模式,当然具体可以按照不同项目的情况灵活增减。然后积极探索以联保贷款为主的信用贷款模式。准入制度方面的政策建议是银监会在中西部地区,尤其西部地区采用与东部地区差别化的准入政策,加强政策引导。同时可以借鉴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连锁化的经营模式,相对集中地跨省设立村镇银行,降低协调管理成本。风险管理方面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第一,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农村信用环境不佳的问题。第二,逐步建立村镇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第三,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强调“村镇银行+农业保险+政府支持”

杨巧娜[9](2012)在《农户金融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自2008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显示了两个新的特点: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决定》着重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问题,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投资力度,实施了大量的支农、惠农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实体经济受到强烈的冲击,沿海地区大量企业的破产倒闭导致了农民工返乡,并且还出现了农产品价格逐渐下调等问题。当今,“三农”问题始终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并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现有的农村金融制度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农村地区金融的缺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研究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就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农户是农村的经济主体,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产生了大量的金融需求。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包括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邮储以前只存不贷,贷款业务起步比较晚,目前来看,农信社是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主力军,但由于农信社体制的弊端,导致其为农户提供的金融服务有限,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农户的融资行为受到严重抑制。因而,农户更偏好于民间借贷,为了满足生产、生活资金需求,农户更多的借助于农村内部自发产生的金融形式。农户借贷是农村金融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试图通过对农户借贷行为的研究,分析农户借贷行为特征进而对农户金融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从而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村金融的研究非常多,但均以规范分析为主,研究内容主要是从宏观层面探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而从微观层而,特别是从农户借贷需求的角度运用微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则不多。因此,本文试图以农户借贷行为作为切入点,全面、准确地分析了农户的金融需求状况并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对于改善农村金融体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农户借贷行为为基本研究对象,结合农户借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特征及金融需求情况,并用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分别研究了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我国农户具有广泛的金融需求,虽然农信社是农户愿意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首选机构,但是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比例较低,农户更偏好于民间借贷。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信贷约束,供给型信贷约束与需求型信贷约束并存,而且农户受到需求型信贷约束明显比供给型信贷约束程度深。我国农户的基本条件限制了农户金融借贷资金的额度和期限,农户金融需求具有“短小”的特点,农信社开展的小额信贷将金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农民摆脱资金困境,有力地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贷款的原因直接反映在其贷款用途上,贷款用途又能反映农户的资金需求强度,我国农户信贷资金用于消费的比重明显高于用于生产的比重,这和众多已有的研究结论是相吻合的。本文运用Stata软件对计量模型中家庭常住人口、学生人数、男性人数、外出务工人数、劳动力平均年龄、劳动力最高受教育程度、家庭经营的耕地面积、家庭收入、家庭收入来源、小额信贷、信用评级、正规金融机构业务网点和民间金融机构等变量进行了回归,对于Probit和Logit模型回归结果,对比统一得出对农户金融需求具有显着性影响的因素,其中男性人数、在校学生人数、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来源、信用评级、民间金融等因素对农户金融需求具有正向的显着影响,而家庭总收入、非农行业、正规金融机构网点等对农户金融需求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对于所作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和所得结论从国家政策、金融机构、农户自身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促进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更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体系在服务“三农”等方面的作用。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前言,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试图让读者对本文的研究有一个宏观的了解。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农村金融的研究动态,包括关于农户经济行为的一些理论、农户信贷需求相关方面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的研究对本文的选题和研究思路有很大的启示,也对本人了解农村金融发展历史及现状有了宏观的认识。第三章主要是对农户特征与金融需求关系的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可能影响农户金融需求的因素包括:家庭常住人口、在校学生、农户年龄、农户文化程度、农户从事的经济活动类型、农户收入水平以及收入来源。第四章主要是对农户金融需求特征进行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了农户的金融需求情况。第五章是实证研究部分,本文把“金融需求”作为因变量,对于第三章和第四章分析的可能影响农户金融需求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运用Stata软件对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分别回归,对比统一得出对农户金融需求具有显着性影响的因素,并对计量结果进行分析。第六章为结论和建议,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针对全文的研究结论对现有农村金融的发展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希望有所帮助。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我国所有有关农村金融的制度创新都应考虑农户自身特点及其行为特征,虽然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中,但是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意味着对我国农户金融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回顾前人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以农户行为作为出发点,运用统计性描述分析农户的特征及金融需求情况,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农户金融需求的因素,并提出促进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从而更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体系在服务“三农”等方面的作用。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几方面:1.以实际调查数据为依据,在大样本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对2006年全国10个省20040个农户进行的农户金融需求调查。纵观众多研究农户借贷行为、农村金融体系的文献,仅有少数学者(如:李锐、李宁辉(2004);金烨、李宏彬(2009);钱水土、陆金(2008);何广文(1999)等)以实际调查数据为依据进行实证分析,多数学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或者采用宏观数据进行分析的层面。另外,虽然有学者也是采用农村金融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研究,但是,无论从其调查地区的覆盖率还是样本数量来说都远远不及本文。2.更加准确地描述农户的特征及融资行为。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了农户特征与金融需求的关系、融资渠道的选择、融资的数量和期限、借款用途等等。通过对各个变量详尽的分析更加准确地描述了农户的融资行为,让读者对农户融资特征有一个更加直观的印象。3.运用Stata软件分别对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进行回归,对比统一得出对农户金融需求的显着性影响因素。

华青,杨杰,鸿雁[10](2005)在《丰碑树在民心中》文中认为$T俗话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为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的山西省农村信用联社,近年来,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兴晋富民”的总体战略规划,把工作重点放在为“三农”服务的这个中

二、清徐农信社加大农贷投放力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徐农信社加大农贷投放力度(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仙游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小额信贷需求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小额信贷需求的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研究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小额信贷
        2.1.2 农户小额信贷
    2.2 理论基础
        2.1.1 农户是理性人的理论假设
        2.1.2 金融排斥理论
        2.1.3 信息不对称与信贷配给
        2.1.4 金融抑制理论
3 仙游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现状
    3.1 仙游县经济发展概况
    3.2 仙游县农村信用社的基本情况
        3.2.1 贷款情况
        3.2.2 信息建档与授信情况
        3.2.3 小额信贷的基本情况
    3.3 仙游县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现状分析
        3.3.1 数据来源
        3.3.2 农户信贷需求现状
        3.3.3 农户对利率的接受程度
        3.3.4 农户信贷需求的满足情况
        3.3.5 农户对小额信贷的认知状况
    3.4 本章小结
        3.4.1 信贷需求以中小额、中短期为主
        3.4.2 信贷用途多元化,以生产性为主
        3.4.3 借贷需求途径以民间借贷为主
        3.4.4 农户小额信贷需求不足及原因
4 仙游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农户借贷需求路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4.2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户主特征
        4.2.2 家庭特征
        4.2.3 社会关系
        4.2.4 农户对贷款的认知
        4.2.5 距离
    4.3 农户小额信贷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3.1 变量的定义及说明
        4.3.2 计量模型的选择
        4.3.3 农户正规借贷需求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4.3.4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计量结果及分析
5 研究结论及对策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
        5.2.1 加快推进“信用工程”建设
        5.2.2 发展新一代农民作为农户小额信贷的主体
        5.2.3 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5.2.4 加强小额信贷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认知环境
        5.2.5 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农发行支持太原市乡村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解析和基础理论
        2.1.1 农业政策性银行
        2.1.2 乡村建设
    2.2 国内外金融机构支持与乡村建设的关系
    2.3 国内外乡村建设缘起研究
    2.4 金融供需分析
        2.4.1 金融需求分析
        2.4.2 金融供给分析
3 农发行支持太原市乡村建设的现状和案例研究
    3.1 总体概况
    3.2 案例研究
        3.2.1 粮油购调销储
        3.2.2 脱贫攻坚
        3.2.3 水利设施
        3.2.4 人居生活
        3.2.5 棚户区改造
4 农发行支持太原市乡村建设的问题总结
5 国内外金融机构支持乡村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5.1 国外经验
        5.1.1 美国
        5.1.2 德国
        5.1.3 日本
    5.2 国内经验
        5.2.1 辽宁省
        5.2.2 天津市
        5.2.3 盐城市
6 农发行支持太原市乡村建设政策性意见
7 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3)包商银行D支行微贷业务服务“三农”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包商银行D支行微贷业务服务“三农”发展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概述
        2.1.1 三农的概念
        2.1.2 微小企业的界定
        2.1.3 涉农微贷业务的界定
        2.1.4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2.2 信贷配给理论
        2.2.3 普惠性金融体系理论
第三章 包商银行D支行微贷业务服务“三农”发展的必要性
    3.1 D地区“三农”发展中农户的信贷需求高、市场广阔
        3.1.1 D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3.1.2 D地区“三农”发展中的农户情况及信贷需求特征
    3.2 D地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发展存在的局限性
        3.2.1 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发展的范围有限
        3.2.2 D地区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竞争加剧
    3.3 服务“三农”是包商银行改革创新的内在需要
第四章 包商银行D支行微贷业务服务“三农”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4.1 包商银行D支行微贷业务服务“三农”发展的现状
        4.1.1 包商银行及D支行的发展情况
        4.1.2 涉农微贷业务的产品
        4.1.3 涉农微贷业务的操作模式
        4.1.4 涉农微贷业务的流程
    4.2 包商银行D支行微贷业务服务“三农”发展中的问题
        4.2.1 涉农微贷产品种类与金融服务方式单一
        4.2.2 D支行网点和人员数量相对不足
        4.2.3 涉农微贷业务面临的风险具有多样性
        4.2.4 涉农贷款投放成本高
        4.2.5 同行业间涉农贷款竞争激烈
        4.2.6 D支行运作管理有待提升
        4.2.7 D地区民间借贷较多
第五章 完善包商银行D支行微贷业务服务“三农”发展的对策
    5.1 丰富金融服务方式,拓宽金融服务渠道
        5.1.1 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
        5.1.2 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及村口银行进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5.2 结合区域特色创新涉农金融产品
    5.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相关人员综合业务能力
        5.3.1 增加涉农贷款业务人员
        5.3.2 加强相关人员道德教育及业务培训
    5.4 加强贷前贷后管理,有效防范风险
        5.4.1 加强涉农贷款用途的贷前调查与贷后落实
        5.4.2 创新金融风险防范方式
    5.5 创新担保及抵押方式,降低农户融资成本
    5.6 以单户分析信贷技术特色为基础,实行“双准入“原则
        5.6.1 注重单户分析,提升涉农贷款质量
        5.6.2 实行“双准入”原则,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和农户诚信调查制度
    5.7 提升运作管理,改变绩效考核制度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信息不对称、制度边界与山西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2.1.1 资本结构与投融资选择的文献
        2.1.2 政府行为与投融资关系的文献
        2.1.3 制度环境与投融资关系的文献
        2.1.4 信贷配给与投融资的文献
    2.2 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2.2.1 微观视角下中小企业投融资问题的文献
        2.2.2 宏观视角下中小企业投融资问题的文献
    2.3 相关文献的述评
3. 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分析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
        3.1.2 投融资相关概念的界定
    3.2 信息不对称:投融资体系运行的微观基础
    3.3 政府、市场与制度边界:投融资体系构建的宏观基础
4. 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的中国实践与国际比较
    4.1 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体制的历史变迁分析
    4.2 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的现实考察
        4.2.1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
        4.2.2 中小企业政府支持体系的现状分析
        4.2.3 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
        4.2.4 中小企业与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
    4.3 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的国际比较:结构与绩效
        4.3.1 美国市场化投融资体系与绩效分析
        4.3.2 日本政策性投融资体系与绩效分析
        4.3.3 欧盟国家的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分析
        4.3.4 台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辅导体系分析
    4.4 国际实践的特点与对中国的启示
        4.4.1 国际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特征分析
        4.4.2 国际实践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5. 经济转型、区域特征与投融资体系:企业视角
    5.1 山西中小企业特征与投融资分析
        5.1.1 企业规模、产权特征与投融资分析
        5.1.2 集群发展、信息不对称与投融资分析
    5.2 山西中小企业投融资需求变化与体系建设
        5.2.1 中小企业投资行为的变化:一项调查
        5.2.2 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5.2.3 中小企业投融资困境与体系建设的评述
    5.3 企业集群发展与投融资体系构建的建议
6. 竞争性金融投融资体系的构建:异质性和互联性
    6.1 中小企业竞争性金融投融资体系分析
        6.1.1 竞争性金融投融资体系的雏形
        6.1.2 机构异质性、竞争性与信贷约束分析
        6.1.3 金融投融资体系的差异化机制分析
    6.2 构建竞争性金融投融资体系的机制设计
        6.2.1 金融体系机制设计的模型与分析
        6.2.2 金融投融资体系机制设计的框架
    6.3 金融投融资体系机制设计的实践与分析
        6.3.1 金融投融资体系的功能延伸:互联机制分析
        6.3.2 金融投融资体系的信贷增进:贷款技术再造
    6.4 构建竞争性金融投融资体系的路径选择
        6.4.1 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的供给体系
        6.4.2 改进传统组织结构,建立互联机制
        6.4.3 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监管体系
7. 区域性财政投融资体系的构建:信用支持与制度边界
    7.1 中小企业财政融资支持体系的现实分析
        7.1.1 山西省财政融资支持体系的构成
        7.1.2 中小企业财政融资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
    7.2 区域化财政投资体系的发展与效应分析
        7.2.1 山西省投资体系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7.2.2 地方投融资平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
        7.2.3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
    7.3 健全区域化财政投融资体系的制度安排
        7.3.1 深化投资体系改革,促进民间投资发展
        7.3.2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改进支持方式
        7.3.3 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提升企业信用等级
        7.3.4 发展投融资服务体系,增进企业投融资能力
        7.3.5 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的保障体系
8. 自发性社会投融资体系构建研究:创新与规范
    8.1 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分析
        8.1.1 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共生关系的经济分析
        8.1.2 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8.1.3 民间金融的创新发展与投融资体系构建
        8.1.4 民间金融发展的方向和建议
    8.2 投融资中介体系的需求重组与功能拓展
        8.2.1 个体到中小企业协会:融资需求的重组
        8.2.2 中小企业中介体系的功能拓展
        8.2.3 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中介体系的政策建议
9. 结论与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5)太原市农村金融市场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1.1.1 农村金融市场研究背景
        1.1.2 农村金融市场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外对农村金融市场研究
        1.2.1 金融抑制论和深化论的提出
        1.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
        1.2.3 金融约束论的形成
    1.3 我国对农村金融市场研究的进展情况
        1.3.1 国内学者对农村金融市场问题的研究
        1.3.2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性质
        1.3.3 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研究
    1.4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的对象
        1.4.2 研究的方法
2 太原市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2.1 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发展历程
        2.1.1 农村金融市场初步形成阶段(1979 年~1993 年)
        2.1.2 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框架阶段(1994 年~1996 年)
        2.1.3 农村信用社主体地位形成的深化阶段(1997 年~2006 年)
        2.1.4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的探索阶段(2006 年~ )
    2.2 农村金融机构的组成
        2.2.1 正规农村金融
        2.2.2 非正规农村金融
    2.3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对农村金融的影响
3 太原市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调查
    3.1 太原市农村经济市场的供需现状
        3.1.1 太原市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现状
        3.1.2 太原市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现状
    3.2 太原市农村金融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农村金融市场商业化运作的矛盾突出
        3.2.2 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资金回流机制
        3.2.3 农村金融市场生态环境恶化
        3.2.4 金融当局忽视了对非正规金融的引导、监督
        3.2.5 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4 解决太原市农村金融市场问题的对策研究
    4.1 加快农村金融市场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组织体系
    4.2 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的服务体系
    4.3 发展新农村保险市场,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4.4 强化政府的功能定位,尊重农村金融市场独立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3.山西省县域金融服务现状分析
    3.1 县域金融服务的内涵与范围
        3.1.1 县域金融服务的内涵
        3.1.2 县域金融服务的范围
        3.1.3 县域金融与城市金融的区别
    3.2 山西省县域金融服务的现状
        3.2.1 山西省县域金融服务的机构设置及职能
        3.2.2 山西省县域金融服务中的产品供给
        3.2.3 金融服务对县域经济的贡献
4.山西省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山西县域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4.1.1 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4.1.2 当地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比例较小,资金外流严重
        4.1.3 金融服务产品结构不完善
        4.1.4 金融资源价格整体偏高
        4.1.5 民间金融服务市场缺乏规范
        4.1.6 金融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人员素质不高
    4.2 山西县域金融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4.2.1 县域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转型忽视了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
        4.2.2 金融机构撤出农村地区导致对县域的金融服务严重不足
        4.2.3 县域金融机构产品开发力度不足,无法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4.2.4 国家缺乏对于农业保险、抵押担保贷款方面的相关政策
        4.2.5 农村政策性金融、非正规金融的建立和运作缺乏法律保障
        4.2.6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恶劣
5.完善山西县域金融服务的思考
    5.1 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5.1.1 明确商业银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定位
        5.1.2 鼓励和引导其他金融组织为“三农”服务,打破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垄断
        5.1.3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5.2 创新县域金融服务,扩大金融支农的深度和广度
        5.2.1 完善金融服务产品的供给结构
        5.2.2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支付结算方式
        5.2.3 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力度
    5.3 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
        5.3.1 加强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5.3.2 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5.4 提高员工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5.4.1 加强对员工的素质教育,提升责任意识
        5.4.2 完善激励奖惩制度,确保制度落到实处
6.本文的结论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6.1 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河南省农户借贷供求失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农户
        1.2.2 农户借贷
    1.3 文献综述
        1.3.1 农户借贷需求视角研究
        1.3.2 农户借贷供给视角研究
        1.3.3 相关文献的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河南省农户借贷的经济制度环境
    2.1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2.1.1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2.1.2 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2.1.3 农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中趋向合理和优化
        2.1.4 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趋向多元化
        2.1.5 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2.2 农村金融改革对农户借贷的影响
        2.2.1 农村金融改革历程
        2.2.2 农村金融改革形成的格局
        2.2.3 农村金融改革对农户借贷行为产生的正负效应
3 河南省农户借贷行为特征
    3.1 被调查对象特征描述
        3.1.1 调查样本的选择
        3.1.2 样本的基本情况
    3.2 农户借贷需求的特点
        3.2.1 农户借贷需求旺盛
        3.2.2 借贷用途因农户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
        3.2.3 农户借贷期限需要有一定的弹性
        3.2.4 农户借贷需求的主渠道是民间金融
    3.3 农户借贷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3.1 理论假说
        3.3.2 样本选择
        3.3.3 定义变量
        3.3.4 模型设计
        3.3.5 实证分析
4 河南省农村金融供给分析
    4.1 农村正规金融供给
        4.1.1 农村政策性金融供给
        4.1.2 农村商业性金融供给
        4.1.3 农村合作性金融供给
    4.2 农村民间金融供给
        4.2.1 农村民间金融供给现状
        4.2.2 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 农户借贷供求失衡的现状和原因
    5.1 农户借贷供求失衡的现状
        5.1.1 供求总量上的失衡
        5.1.2 供求结构上的失衡
    5.2 农户借贷供求失衡的原因
        5.2.1 体制性根源:二元金融结构
        5.2.2 制度性根源:正规金融的功能缺失
6 解决农户借贷供求失衡的对策建议
    6.1 农户借贷需求调节
        6.1.1 构建农村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
        6.1.2 建立健全农户借贷的抵押担保机制
        6.1.3 提高农户文化程度和金融认知水平
    6.2 农户借贷供给调节
        6.2.1 基于农户需求差异创新信贷模式
        6.2.2 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效率及支农力度
        6.2.3 分类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2 相关文献评价
    1.3 思路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思路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2. 村镇银行的性质和特征
    2.1 村镇银行的性质
        2.1.1 内涵
        2.1.2 市场定位探讨
        2.1.3 结论
    2.2 村镇银行的“小银行”特征
        2.2.1 机制优势
        2.2.2 信息处理优势
        2.2.3 社会认可度劣势
        2.2.4 运营成本劣势
    2.3 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3.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考察
        3.1.1 2007-2011年全国设立现状
        3.1.2 地区分布及三年计划完成状况分析
        3.1.3 各类型主发起人设立状况分析
        3.1.4 地方性金融机构跨省设立状况分析
    3.2 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3.2.1 存贷业务
        3.2.2 准入制度
        3.2.3 农村金融环境
        3.2.4 风险管理
        3.2.5 产权与公司治理
4. 典型案例研究
    4.1 政府+企业+农户+银行“深入本地化合作”
        4.1.1 镇赉国开村镇银行的基本情况
        4.1.2 案例分析
        4.1.3 小结
    4.2 连锁经营+“信贷工厂”
        4.2.1 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的基本情况
        4.2.2 “信贷工厂”
        4.2.3 案例分析
        4.2.4 小结
    4.3 案例比较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存贷业务
        5.2.2 准入制度
        5.2.3 农村金融环境和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9)农户金融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选题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可能的创新点
    1.7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动态
        2.1.1 关于农户经济行为的理论
        2.1.2 农户金融需求相关研究
    2.2 国内研究动态
        2.2.1 农户及其金融需求的界定
        2.2.2 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2.2.3 农户金融抑制研究
        2.2.4 农户借贷用途研究
        2.2.5 农村金融市场研究
3. 农户特征与金融需求
    3.1 家庭基本结构
    3.2 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类型
    3.3 农户生产经营规模特征
    3.4 农户收入水平
    3.5 农户收入来源情况
4. 农户信贷需求分析
    4.1 总体情况
    4.2 金融需求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4.3 农信社是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首选
    4.4 农户对民间借贷的偏好
    4.5 信贷约束
    4.6 农户金融需求的“短小”特点
    4.7 农户借款资金多用于日常消费性支出
5. 农户金融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
    5.2 模型设定
    5.3 变量选取
        5.3.1 农户特征因素
        5.3.2 金融市场因素
        5.3.3 地理环境因素
    5.4 计量结果
    5.5 计量结果分析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国家政策层面
        6.2.2 银行金融机构层面
        6.2.3 农户自身层面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清徐农信社加大农贷投放力度(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仙游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分析[D]. 陈敏琪. 福建农林大学, 2019(12)
  • [2]农发行支持太原市乡村建设问题研究[D]. 侯帅.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3]包商银行D支行微贷业务服务“三农”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包怡茹.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8(05)
  • [4]信息不对称、制度边界与山西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研究[D]. 武宏波. 山西财经大学, 2013(11)
  • [5]太原市农村金融市场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 武二丽. 山西财经大学, 2013(10)
  • [6]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问题研究[D]. 范惠芳. 山西财经大学, 2013(10)
  • [7]河南省农户借贷供求失衡分析[D]. 彭晓晴. 郑州大学, 2012(09)
  • [8]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 魏建宇.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9]农户金融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 杨巧娜.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10]丰碑树在民心中[N]. 华青,杨杰,鸿雁. 科学导报, 2005

标签:;  ;  ;  ;  ;  

清徐农村信用社增加农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