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永州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永州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梁宇琼[1](2020)在《永州市家庭农场信贷融资支持研究》文中提出

吕海英[2](2020)在《基于永州地区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唐陶庆[3](2020)在《永州S公司有机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和绿色健康理念的深入人心,有机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国内互联网商业的高度发达,为了拓宽市场,越来越多的有机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依托互联网开展农产品营销。但有机农产品本身固有保鲜期短和品质不一等特点,加之存在诸如品牌意识淡薄、互联网营销人才缺乏、营销策略不足等情况,有机农产品在网络营销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企业如何通过正确的营销战略、精准的市场定位、科学的营销策略来实现产品的互联网营销目标,使其在激烈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是企业发展全局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永州s公司为例开展研究。对该公司有机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通过pest分析、swot分析、stp分析确定了公司的营销战略和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公司有机农产品网络营销的4p组合策略,即提升产品自身品质、实行产品等级分类、打造知名有机品牌、制作特色产品包装的产品策略;采用认证O2O+B2C模式、充分扩宽线上平台、利用app平台精准销售的渠道策略;综合不同定价方法、采用渗透定价占领市场、个别高价维护高端形象的价格策略和采用打折促销、社交推广促销、抽奖促销、积分促销等多种促销方式的促销策略。并提出构建网络推广平台、强化网络营销队伍、优化营销部门构架、完善物流配送体系等四个方面保障措施。旨在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机农产品网络营销路径,为初创型中小企业提供参考。

王曦[4](2020)在《湖南永州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市区内使用语言为永州话。本文以湖南永州话为研究对象,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地描写永州话的语音、词汇与语法,从而反映永州话的语言面貌,揭示其语言特点。全文共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第二章为永州话语音研究,包括音系、变调、声韵配合规律、永州话与中古音的对应关系、永州话音系与北京话音系的比较以及文白异读。第三章主要描写了永州话词汇,该章从音节特点和构词特点两方面描写永州话的词汇特点,从古语词、创新词及借词三方面分析了永州话的来源。第四章分为三小节,第一节为词法,包括重叠、词缀及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第二节为虚词,主要描写了代词、量词、副词以及介词等;第三节从被动化、双及物结构、比较结构、词内语序以及疑问句等方面分析了永州话的句法结构。第五章将永州话与全州话、桂林话、邵阳话进行了比较,比较涉及语音、词汇及语法现象。永州话的归属问题历来存在着争议,故第六章主要讨论永州话的归属问题。第七章总结全文。

张红伟[5](2019)在《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但是也人口众多,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几十年中,始终要求在各行各业落实集约化发展的理念。就土地资源管理而言,凭借着我国国家制度的优势,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集约利用制度体系经历了从建立到相对比较完善的过程,对于提升我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背景下,还是出现了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耕地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撂荒现象严重等问题,虽然现阶段的土地集约利用制度较大程度上遏制了以上问题的发展,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根除以上现象。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国家经济发展路径已经从单纯追求经济总量转变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的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强调以生态环境为刚性约束的绿色发展。而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也正在重塑。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有必要重新梳理土地集约利用理念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两方面的演化路径,进而构建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从而科学刻画土地集约利用特征,在考虑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的基础上,制定差异化的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及体系,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理念内涵、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或者测度方法。国外较少从地类的角度出发,较多考虑的是农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侧重于从时间尺度探讨影响因素与集约利用的关系及规律。国外研究的系统性思维较为明显,根据发展规律指导管理政策制定的思路值得借鉴,但是不利于具体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而国内研究侧重于数量的管控,有利于具体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新的时代背景下,资源节约集约、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优先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本文以区域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新型城镇化理论、生态文明理论为理论指导,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开展其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现实必要性和科学研究价值;进而分析了现阶段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对土地集约利用管理的新要求,从针对对象、理念内涵、技术体系和预期目标上界定了本文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以新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评价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分析了其描述性统计特变量特征;通过空间自相关度量模型、时空跃迁分析、空间耦合协调模型等探索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其次,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关模型对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估及分区、经济结构差异测度及分区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分别从经济发展优先视角和资源环境保护及利用优先视角下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揭示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基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分别测算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数、耕地集约利用指数和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指数。从描述性统计规律上来看,长江经济带同一指数不同评价单元的水平均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单元居多,且多分布在长江的中游和上游,而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单元则均主要分布在长江的下游。在时间上看,建设用地高值区和低值区的分布越来越分散,而耕地与其相反。而从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指数可以发现,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较于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分布较为集中,指数较小的单元和较大的单元均居多且分别集中于长江的中游和下游,高值区和低值区分布的集中程度变化较小。进一步从空间自相关性和耦合协调性角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耕地和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水平均呈现出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从明显性上来看,依次为综合土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从时间尺度上看,建设用地的空间自相关性波动最大,从时空跃迁分析结果来看,发生空间相关性跃迁的较少,但是在空间自相关的显着性跃迁上较明显;而基于Getis-Ord Gi*的空间耦合协调度模型和传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计算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耦合度整体上处于极高的水平,耦合度是极好的状态,但是协调性较差,基本没有形成互相促进的协调发展格局,无论是空间的耦合度还是协调度随时间的变化均呈现出较小的变化,且整体上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协同性较差,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地区的协同性则呈现出较好的局面。(2)全面阐释了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通过对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内涵进行分析,论证了其定义的理论依据;而通过其影响机制分析,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是同时发生且存在的;同时,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又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基于构建的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测度指标体系,结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发现长江经济带环境压力水平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明显的正向的作用关系和资源消耗水平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的负向的作用关系。另一方面,从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来看,经济结构的空间关联、地理集中程度等经济结构特征均影响着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而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效应分解来看,整体上,三产业无论是对建设用地还是耕地的影响均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建设用地角度来看,第一产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第二产业的直接效应为负,但是间接效应为正;然而第三产业的直接效应为正,但是间接效应为负。从耕地角度而言,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但是第三产业的直接效应为正,间接效应为负。以上研究结果为实现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经济转型和土地集约利用协同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依据。(3)构建了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协同下的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首先,从理论上构建了以土地集约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区为基础,考虑经济发展优先和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最终实现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转型发展相协同的差异化管控路径,以路径指导差异化管控政策的制定,最终形成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影响下的差异化管控思路。其次,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为依据,基于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别进行分区,分别分为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四级区;以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平均值作为基础,基于Kmeans聚类方法分别将长江经济带不同的评价单元按照资源消耗-环境压力强度进行分区,分别分为最高环境压力区、较高环境压力区、较低环境压力区、最低环境压力区和最高资源消耗区、较高资源消耗区、较低资源消耗区和最低资源消耗区;基于构建的长江经济带经济结构差异测算方法,从长江经济带地理集中程度的特征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和经济总量区域并不一定是重叠的,只有第二产业与经济总量的地理分布是重叠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均呈现出较强的区域集中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而基于专业化程度对长江经济带主导产业进行分区,分区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不同评价单元可以分为第一产业主导区、第二产业主导区、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主导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二产业主导区和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三,以以上三者的分区结果为基础,依据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从经济发展优先视角、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下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提升和方向调整的差异化管控思路。有助于充分发挥区域协同效应,为最终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任青松[6](2019)在《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肉牛产业在我国整个畜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肉牛养殖业则是肉牛产业链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这就带动了对牛肉需求量的增加。据统计2018年全球牛肉总产量为6260多万吨,人均占有量为8.46kg,河北省的牛肉总产量为56.46万吨,人均占有量为7.51kg,对牛肉的需求仅次于猪肉。然而目前面对不断增长的牛肉消费需求和不断完善的屠宰加工技术,河北省肉牛养殖业却持续低迷,规模化养殖水平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研究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对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把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已有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国内外学者在肉牛养殖方面进行的研究,发现其主要在规模化、成本效益情况和市场份额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次,对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的发展环境及相关主体进行了分析,发现河北省目前对肉牛规模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但是发展空间巨大;而后对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且分析了河北省发展规模养殖的巨大优势,发现河北省虽然出栏量位于全国第4位但存栏量却位于全国第16位,“重繁轻育”现象严重,且品质单一,没有培育自己的地方优质品种,在繁育方面管理水平低,造成母牛繁育能力不足,饲料价格受中美贸易战影响而提高,进而导致规模成本收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选取50家肉牛规模养殖场作为样本,将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用最小经济规模模型测算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的最小经济规模为18头和33头,而河北省目前规模情况远低于测算值,规模化程度较低;然后通过分析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山东、河南先进的规模养殖经验,分析适合河北省借鉴的先进之处,探索适合河北省肉牛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经验方法。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提出针对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肉牛产业的扶持力度、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健全调控机制、积极应对贸易战;针对养殖户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度规模发展、提高自身养殖技术水平、加强疫病的防控工作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机会成本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肉牛养殖稳定发展的最小经济规模模型,通过对河北省规模养殖场进行实地调研,对50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建立最小经济规模模型,测算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的阈值。第二,通过研究国内外肉牛规模养殖的先进模式,并与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对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可以借鉴的成熟养殖经验,为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的健康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

周友胜[7](2019)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用户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是思路、信息是门路、信息是财路”,农民对信息的获得、信息服务有个一定的认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是推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核心。推进“互联网+”在现代农业、协同制造、创业创新、电子商务、基层党建、电子政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落实“美丽中国”战略部署,围绕当前国家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重点,打造一个美丽乡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和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有助于向农户传播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进而推动农村产业链的发展、提高基层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同时借助技术的集成应用,面向农村基层管理部门、企业和居民,有助于推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快速发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农民密不可分,更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因此,有必要对农民使用信息平台的意愿和参与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提高信息化服务的质量,使农民生活水平得以提升,进而推动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湖南省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永州市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农户个人基本信息特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需求的内容、对信息平台的使用、信息意识四个方面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后,利用Probit模型对变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农户对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了解状况,用户使用平台信息的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合理的建议对策。

何慧[8](2019)在《基于生态角度的农田水利建设效益评价》文中认为农田水利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状况和管理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增效、精准扶贫与农业水利现代化发展。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中央一号文件反复强调要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稳步增长,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实际效果如何?一直存在争议。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生态视角全面系统地综合评价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对提高未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决策的科学性,促进农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灌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系统评述的基础上,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对其7个大型灌区及14个小农水重点县进行了现状调研,总结分析了湖南省农田水利投资建设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了湖南省14个市州农田水利建设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估模型;综合考虑各市州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及农业功能(对应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差异性,提出湖南省生态农业区划方案。在此基础上,剖析且定量计算各生态农业分区农田水利建设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构建了湖南省农田水利建设实际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及其风险评估模型。主要成果如下:(1)提出了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概念,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基于改进的当量因子法构建了市州尺度的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对湖南省2000、2005、2010、2015年14个市州的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推进,各市州ESV呈增长趋势,且由负转正;中后期ESV低值主要集中在中部、西北部,较高值集中在东部、西北部靠中部地区,其他区域多为中等。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历年占比变化较小,分别为3.5%、74.0%、18.3%、4.2%。(2)从自然环境条件、农业功能(与ESV相对应)和土地利用情况三方面构建湖南省生态农业区划指标体系(4大类13小类),采用主成分分析与系统聚类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省进行生态农业区划,为后续效益评估评价研究提供空间分类依据。(3)从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三方面研究了农田水利建设效益组成及量化评估方法,实现分项效益货币化。选取典型年,基于生态农业区划对湖南省进行效益评估。结果表明,综合效益规律为平水年>丰水年>枯水年,反映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公益性、基础性和外部效益性;7个生态农业分区中,洞庭湖平原粮油及水产品主产区(D2)灌溉增产效益、节水效益、农田生态养殖效益、土壤改善效益占绝对优势,长浏盆地休闲旅游文化区(A)乡村旅游效益始终保持领先,与各分区的功能特征相一致;农田水利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均为负值,整体浓度超标,农田水环境污染控制有待加强。(4)采用AHP-熵值法组合赋权法构建了湖南省农田水利建设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和模型。基于生态农业区划对湖南省2015年农田水利建设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指标权重相对较大;北部地区经济效益优秀,中部至南部地区经济效益良好,东南、西北地区经济效益相对较差;从东北至西南方向地区社会效益越来越好,东南、西北地区社会效益相对较差;北部、南部及西南部地区生态环境效益多为良好或优秀,中部偏东及西北部地区相对较差;中部地区综合效益整体较好,南部偏西地区综合效益良好,北偏东部地区综合效益一般,东南、西北地区综合效益相对较差。(5)探索了农田水利建设效益风险因素,基于模糊评价法构建了湖南省农田水利建设效益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利用统计学方法确定了风险分配系数,计算并绘出湖南省各市州农田水利建设效益风险图。结果表明,湖南省农田水利建设效益风险整体较小;东北、西南地区农田水利建设效益风险相对较小,东南、西北地区风险相对较大。

孙红珊[9](2019)在《湖南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农业兴则国兴,农业强则国强。对于我国这么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农业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关系密切。但是农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湖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产粮重地,省内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发,洪涝和旱灾对省域内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的生计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为减少因灾致贫情况的发生,同时有效地化解农业风险,湖南省政府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纵观湖南省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财政补贴政策是推动农业保险有效开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湖南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还存在补贴险种少、监管机制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只有完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才可使农业发展顺利,使农民获利更多。理论方面,论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领域的研究成果,其次界定相关概念并简要介绍了研究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理论基础。而后详细介绍了湖南省农业保险及财政补贴政策的发展概况并总结了当前实施的补贴政策所存在的问题。之后总结了国内外典型国家和试点地区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实证方面,选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湖南省2015-2017年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资金效率。选取湖南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总额作为投入指标,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赔付支出作为产出指标。实证结果表明湖南省农业保险补贴资金综合效率偏低的原因是制度效率较低。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湖南省在未来完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时应该扩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险种的标的范围,从多个方面优化财政补贴的方式,完善湖南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地方性规章制度,健全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监督管理体系,加快农业保险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并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

黄霞[10](2019)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绩效评价与培育政策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时代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仅事关未来“谁种田、怎样种好田”、“中国人饭碗里要装中国粮食”,而且事关乡村振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等重要战略。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涉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高度重视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强化示范引领、加大政策扶持、提供优质服务,有效推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然而,在实践中也暴露出“新型主体可行能力弱且活力不足”、“农地产权流转规范难、还权赋能不到位”、“社会化服务发展动能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等诸多问题。那么,现阶段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要素有哪些、绩效如何,加快培育新主体需要哪些制度创新,已成为当前亟需破解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基于此,本文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的视角,运用脉络分析法梳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历程,考察新主体发展现状,并总结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透析生产要素对选择新主体发展的影响,运用AHP层次分析模型对其进行验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湖北省和湖南省的21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样本数据为例,检验其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借鉴国内新型主体发展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制度创新建议。全文共八章,具体如下:第一章导论。提出选题缘由,梳理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理论分析。主要梳理农业规模经营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其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第三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演进轨迹与现状考察。主要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并提出了目前新主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实证分析。构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层次分析模型,并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对其实证检验,剖析发展家庭农场、多元化农村合作组织、公司型农场、生态农庄及农业科技示范园五种新型农业主体的在不同生产要素禀赋下的行为选择。第五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绩效评价。构建了新主体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运用湖北、湖南两省21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数据进行验证。第六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实践探索案例。深入分析农旅融合、农业产业化、生态旅游产业链、农业科技园以及生态农业画廊五种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的实践案例,并分别总结其发展的模式。第七章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政策建议。结合前面章节的分析,本章提出了一揽子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第八章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总结全文,并提出研究不足及展望。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实证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运用农业规模经营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重点考察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剖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构建了新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理论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生产要素配置下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选择,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理论研究成果。(2)尝试构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从战略、运营和要素等三个层面,尝试构建了三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利用实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判断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3)提出了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揽子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结合经济新常态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和绩效评价指标入手,提出一揽子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政策建议,在实践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二、永州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永州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3)永州S公司有机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论文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的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有机农产品
        2.1.2 网络营销
    2.2 基础理论
        2.2.1 SWOT理论
        2.2.2 STP理论
        2.2.3 4P理论
第三章 永州S公司有机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
    3.1 永州S公司基本情况
    3.2 永州S公司有机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
        3.2.1 网络推广情况
        3.2.2 网络销售平台情况
        3.2.3 消费者组成情况
    3.3 永州S公司有机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主要问题
        3.3.1 网络推广力度不够
        3.3.2 互联网营销人才缺乏
        3.3.3 消费目标群体定位不明晰
        3.3.4 价格策略僵化滞后
        3.3.5 营销渠道狭窄薄弱
        3.3.6 促销形式单一低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永州S公司有机农产品网络营销战略分析
    4.1 永州S公司PEST分析
        4.1.1 政策环境分析(politics)
        4.1.2 经济环境分析(economy)
        4.1.3 社会环境分析(society)
        4.1.4 技术环境分析(technology)
    4.2 永州S公司SWOT分析
        4.2.1 优势(strengths)
        4.2.2 劣势(weaknesses)
        4.2.3 机会(opportunities)
        4.2.4 威胁(threats)
        4.2.5 SWOT分析模型
    4.3 永州S公司STP分析
        4.3.1 市场细分
        4.3.2 目标市场
        4.3.3 市场定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永州S公司有机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建议
    5.1 产品策略
        5.1.1 提升产品自身品质
        5.1.2 实行产品差异化
        5.1.3 打造知名有机品牌
        5.1.4 制作特色产品包装
    5.2 渠道策略
        5.2.1 采用认证O2O+B2C模式
        5.2.2 充分扩宽线上平台
        5.2.3 利用社交app精准销售
    5.3 价格策略
        5.3.1 通过低价获取流量
        5.3.2 采用动态定价保持竞争力
        5.3.3 采用阶梯定价扩大销量
        5.3.4 采用预售定价吸引眼球
    5.4 促销策略
        5.4.1 社交推广促销
        5.4.2 秒杀促销
        5.4.3 好评促销
        5.4.4 积分促销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永州S公司有机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6.1 强化平台保障
        6.1.1 构建微信推广平台
        6.1.2 构建短视频推广平台
        6.1.3 构建微博推广平台
    6.2 强化人才保障
        6.2.1 加强营销人员的培训
        6.2.2 引进网络营销人才
    6.3 强化组织保障
    6.4 强化物流保障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永州S公司有机农产品消费者调查问卷

(4)湖南永州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永州市概况
        1.1.2 .永州话研究现状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材料来源
    1.4 .使用符号说明
2.永州话的语音研究
    2.1 .永州话音系
        2.1.1 .声母(22个声母,含零声母)
        2.1.2 .韵母(36个韵母,含自成音节)
        2.1.3 .声调(5个)
    2.2 .永州话的内部差异
        2.2.1 .年龄差异
        2.2.2 .地域差异
        2.2.3 .文白异读
    2.3 .永州话的变调
        2.3.1 .构词变调
        2.3.2 .连读变调
        2.3.3 .名词变调
        2.3.4 .动词变调
    2.4 .永州话的语音特点
        2.4.1 .声母特点
        2.4.2 .韵母特点
        2.4.3 .声调特点
    2.5 .永州话声韵配合基本规律表
        2.5.1 .声韵配合规律表
        2.5.2 .声韵调配合表
    2.6 .永州话音系与中古音系的比较
        2.6.1 .声母的比较
        2.6.2 .韵母的比较
        2.6.3 .声调的比较
    2.7 .永州话音系与北京话音系的比较
        2.7.1 .声母的比较
        2.7.2 .韵母的比较
        2.7.3 .声调的比较
3.永州话的词汇
    3.1 .永州话词汇的特点
        3.1.1 .音节特点
        3.1.2 .构词特点
    3.2 .词汇来源
        3.2.1 .古语词
        3.2.2 .本地词
        3.2.3 .借词
4.永州话的语法
    4.1 .词法
        4.1.1 .词内语序
        4.1.2 .重叠形式
        4.1.3 .词缀
        4.1.4 .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4.2 .虚词
        4.2.1 .代词
        4.2.2 .量词
        4.2.3 .副词
        4.2.4 .介词
        4.2.5 .体貌助词
    4.3 .句法结构
        4.3.1 .句内语序
        4.3.2 .被动化
        4.3.3 .双及物结构及其相关句式的对照
        4.3.4 .比较结构
        4.3.5 .疑问句
5.永州话与全州话、桂林话、邵阳话的比较研究
    5.1 .语音比较
        5.1.1 .声母比较
        5.1.2 .韵母比较
        5.1.3 .声调比较
    5.2 .词汇比较
        5.2.1 .音节比较
        5.2.2 .构词特点
    5.3 .语法比较
        5.3.1 .词缀比较
        5.3.2 .语序比较
        5.3.3 .附加式状态形容词的比较
        5.3.4 .副词比较
        5.3.5 .体貌标记比较
        5.3.6 .处置句比较
        5.3.7 .被动句比较
6.永州话的归属
7.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永州话同音字汇
    附录二 永州话分类词表
    附录三 永州话语料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5)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
        2.1.2 土地集约利用
        2.1.3 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
        2.1.4 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人地关系理论
        2.2.4 新型城镇化理论
        2.2.5 生态文明理论
    注释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范围界定
        3.1.1 “长江经济带”概念的来源
        3.1.2 长江经济带范围及研究单元
    3.2 研究区概况
        3.2.1 区位条件
        3.2.2 自然地理条件
        3.2.3 自然资源概况
        3.2.4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时空分异特征
    4.1 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
        4.1.1 土地集约利用实践历程
        4.1.2 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新要求
        4.1.3 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
    4.2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评价方法选择
        4.2.3 结果初步分析方法
        4.2.4 评价结果分析
    4.3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分异特征
        4.3.1 空间自相关度量模型构建
        4.3.2 空间自相关性测度结果与分析
        4.3.3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4.3.4 耦合协调性测度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5.1 影响机制分析
        5.1.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
        5.1.2 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
    5.2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5.2.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测度指标选取
        5.2.2 影响机制检验模型选择
        5.2.3 回归结果及影响效应分析
    5.3 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5.3.1 经济结构差异的表征
        5.3.2 影响机制检验模型构建
        5.3.3 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5.3.4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
    6.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影响下的分区管控思路
    6.2 土地集约利用、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经济结构差异分区
        6.2.1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区
        6.2.2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估及分区
        6.2.3 经济结构差异测度及分区
    6.3 基于分区结果的不同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6.3.1 经济发展优先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6.3.2 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主要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肉牛
        2.1.2 规模养殖
        2.1.3 小规模养殖
        2.1.4 肉牛养殖主体
    2.2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机会成本理论
3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环境及相关主体分析
    3.1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环境分析
        3.1.1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技术环境分析
        3.1.4 社会环境分析
    3.2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相关主体分析
        3.2.1 供应方分析
        3.2.2 购买者分析
        3.2.3 新进入者分析
        3.2.4 替代品分析
        3.2.5 行业竞争者分析
4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4.1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现状
        4.1.1 河北省肉牛生产基本情况
        4.1.2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情况
        4.1.3 河北省肉牛养殖成本收益情况
        4.1.4 河北省肉牛养殖模式情况
        4.1.5 河北省肉牛养殖品种情况
        4.1.6 河北省肉牛竞争力情况
    4.2 河北省肉牛养殖优势分析
        4.2.1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4.2.2 丰富的饲料秸秆资源
        4.2.3 发达的奶牛产业带动
5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现存问题分析—基于问卷调查
    5.1 样本的基本特征分析
        5.1.1 养殖场肉牛存栏量
        5.1.2 养殖场占地面积
        5.1.3 养殖场出栏量
        5.1.4 养殖场疫病情况
        5.1.5 饲养人员与技术人员数量
        5.1.6 政策规划和扶持情况
    5.2 养殖成本和养殖利润
        5.2.1 样本成本构成
        5.2.2 样本养殖利润
        5.2.3 未来预期
    5.3 农户肉牛养殖最小经济规模测算
        5.3.1 肉牛养殖机会成本界定及核算
        5.3.2 肉牛养殖最小经济规模测算
    5.4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存在问题
        5.4.1 肉牛饲养成本高
        5.4.2 母牛繁育能力明显不足
        5.4.3 肉牛良种化程度较低
        5.4.4 资源环境约束大
        5.4.5 疫病防疫压力大
        5.4.6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调控能力弱
        5.4.7 中美贸易战增加了河北肉牛养殖的不确定性
6 国内外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经验及借鉴
    6.1 国外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经验及借鉴
        6.1.1 国外经验
        6.1.2 经验借鉴
    6.2 国内肉牛养殖业经验及借鉴
        6.2.1 国内经验
        6.2.2 经验借鉴
7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对策建议
    7.1 针对政府的对策建议
        7.1.1 加强对肉牛产业的扶持力度
        7.1.2 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7.1.3 健全调控机制
        7.1.4 积极应对贸易战
    7.2 针对规模养殖场(户)的对策建议
        7.2.1 因地制宜采取适度规模
        7.2.2 提高肉牛养殖技术水平
        7.2.3 加强疫病控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7)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用户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目的和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1.2.1 国外相关文献述评
        1.2.2 国内相关文献述评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基本框架与主要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基本框架
        1.3.3 主要方法
        1.3.4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基本理论研究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
        2.1.2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农村信息服务平台
        2.1.3 公众参与
    2.2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的理论支撑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治理与地方治理理论
        2.2.4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第3章 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需求基本分析
    3.1 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3.1.1 湖南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概况
        3.1.2 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3.2 永州市农村综合平台建设取得的成效
        3.2.1 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进
        3.2.2 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有了一定基础
        3.2.3 农村综合服务信息系统有了技术支撑
        3.2.4 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性发展
    3.3 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分析
        3.3.1 数据来源与说明
        3.3.2 基本假设及分析
        3.3.3 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障碍
第4章 永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用户需求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及变量设计
        4.1.1 模型设计
        4.1.2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变量设计
    4.2 基本假设
        4.2.1 农民个体特征
        4.2.2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需求平台的内容
        4.2.3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需求的渠道
    4.3 影响农户对综合信息平台需求的因素分析
        4.3.1 信度分析
        4.3.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3.3 结果分析
第5章 主要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相关建议
        5.2.1 要坚持政府主导,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5.2.2 要坚持精准施策,充实平台服务内容
        5.2.3 要坚持统筹兼顾,确保成效管长顾远
        5.2.4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5.2.5 加强平台宣传和推广力度,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5.2.6 培养高素质的服务队伍,提升农户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生态角度的农田水利建设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农田水利建设效益评价研究
        1.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1.2.3 生态农业区划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湖南省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2.1 湖南省基本情况
        2.1.1 自然地理情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1.3 农业发展情况
    2.2 湖南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2.3 湖南省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现状
    2.4 湖南省农田水利建设面临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3.1 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内涵
        3.1.1 供给服务价值
        3.1.2 调节服务价值
        3.1.3 支持服务价值
        3.1.4 文化服务价值
    3.2 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3.3 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
        3.3.1 湖南省农田水利建设ESV当量因子表构建
        3.3.2 功能性及边际性调整指标计算
        3.3.3 基于调整系数的农田水利建设ESV评估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农业区划的农田水利建设效益评估
    4.1 农田水利建设效益组成及量化方法
        4.1.1 农田水利建设经济效益
        4.1.2 农田水利建设社会效益
        4.1.3 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效益
    4.2 生态农业区划方案
        4.2.1 生态农业区划原则
        4.2.2 生态农业区划指标体系
        4.2.3 生态农业区划方法及程序
        4.2.4 生态农业区划方案
    4.3 湖南省农田水利建设效益评估
        4.3.1 典型年选择及数据来源
        4.3.2 湖南省农田水利建设经济效益
        4.3.3 湖南省农田水利建设社会效益
        4.3.4 湖南省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效益
    4.4 本章小结
5 农田水利建设综合效益及其风险评价
    5.1 农田水利建设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2 农田水利建设效益综合评价
        5.2.1 农田水利建设效益综合评价模型
        5.2.2 基于生态区划的农田水利建设效益综合评价
    5.3 农田水利建设综合效益风险评价
        5.3.1 农田水利建设效益风险因素
        5.3.2 农田水利建设效益风险分析方法
        5.3.3 农田水利建设效益风险度量
        5.3.4 农田水利建设效益风险分布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湖南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探讨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风险
        2.1.2 农业保险
        2.1.3 财政补贴
    2.2 农业保险及财政补贴的相关理论
        2.2.1 准公共物品理论
        2.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3 农业保护理论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3章 湖南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现状及问题
    3.1 湖南省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3.1.1 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3.1.2 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3.2 湖南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实施的历程
        3.2.1 财政补贴政策的实施历程
        3.2.2 现行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
    3.3 湖南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3.3.1 财政补贴险种难以满足需求
        3.3.2 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3.3.3 监管机制不到位
第4章 湖南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包络分析法介绍
        4.1.1 数据包络分析法
        4.1.2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特点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实证结果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4.2.2 模型的输出结果
        4.2.3 实证结果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国内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模式分析
        5.1.1 美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模式
        5.1.2 日本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模式
        5.1.3 法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模式
    5.2 国内典型试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模式分析
        5.2.1 上海模式
        5.2.2 四川模式
        5.2.3 浙江模式
    5.3 对湖南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启示
        5.3.1 完善补贴法律体系
        5.3.2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5.3.3 补贴方式多元化
        5.3.4 加大宣传力度
第6章 对策建议
    6.1 扩大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标的范围
    6.2 优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方式
    6.3 完善财政补贴的地方性规章制度
    6.4 健全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监督管理体系
        6.4.1 巩固政府主导地位
        6.4.2 强化信息披露监管力度
    6.5 完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配套措施
        6.5.1 加快农业保险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6.5.2 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绩效评价与培育政策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述评
        (一)国外相关文献梳理
        (二)国内相关文献梳理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调研与实施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理论分析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
        (一)政策文件中的阐述
        (二)学术界的界定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类型
        (一)家庭农场
        (二)多元化的农村合作组织
        (三)公司型农场
        (四)生态农庄
        (五)农业科技示范园
    三、相关理论基础
        (一)农业规模经营理论
        (二)分工与协作理论
        (三)生产要素差异禀赋理论
        (四)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第三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演进轨迹与现状考察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演进轨迹
        (一)自给自足型经济体与传统小农经营户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农业小规模化生产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市场化小农户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规模化经营发展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状考察
        (一)新主体数量增长迅速
        (二)规模化经营有较大发展
        (三)农业新业态发展模式形势多样
        (四)农业社会化生产服务逐渐改善
        (五)带动农户增收的效果较为明显
        (六)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地流转亟需改善
        (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有待改进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四)农业保险体系不完善
        (五)现有支持政策的发展成效尚未完全彰显
第四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实证分析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理论模型建构
        (一)影响要素的选取
        (二)影响要素的模型建构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指标权重评价
        (一)影响要素的指标权重
        (二)影响要素的权重计算
        (三)一致性检验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评价结果分析
        (一)实证结果
        (二)实证分析
第五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绩效评价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一)战略层面
        (二)运营层面
        (三)要素层面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验证
        (一)样本数据来源和指标验证模型建构
        (二)因子分析过程
        (三)评价指标结果分析
第六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实践探索案例
    一、宜昌市军田坝村:农旅融合的经验借鉴
        (一)基本情况
        (二)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
        (三)经验借鉴
    二、宜昌市高峰村:高山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参考
        (一)基本情况
        (二)高山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三)实践参考
    三、宜昌市富裕山: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发展的有益探索
        (一)基本情况
        (二)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发展模式
        (三)有益探索
    四、永州市伊塘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的有益启示
        (一)基本情况
        (二)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发展模式
        (三)有益启示
    五、永州市接履桥街道:万亩生态农业画廊的实践探索
        (一)基本情况
        (二)生态农业画廊的发展模式
        (三)实践探索
第七章 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政策建议
    一、健全农地流转服务体系,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一)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二)建立有序的农地流转市场
        (三)完善农地流转保障制度
    二、构建多元化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升新型主体的要素配置效率
        (一)强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和条件建设
        (二)建立农技推广协同创新机制
        (三)优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
    三、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多元化精准化服务
        (一)培育和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
        (二)加强政府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支持力度
        (三)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健康发展
    四、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全方位“点对点”的信贷保险服务
        (一)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
        (二)加大互联网金融支持
        (三)创新金融抵质押物
    五、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造就一批多元化专业化乡村人才梯队
        (一)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二)构建农业专业人才梯队
        (三)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
    六、推进支持政策创新,发挥政策对新型主体培育发展的引导作用
        (一)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英项目扶持计划
        (二)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评估体系
        (三)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主要结论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但整体运行质量不高
        (二)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逐步凸显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模式需考量要素禀赋的差异性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五)搭建乡村创新创业平台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型升级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永州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永州市家庭农场信贷融资支持研究[D]. 梁宇琼.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2]基于永州地区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吕海英.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3]永州S公司有机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唐陶庆.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湖南永州话研究[D]. 王曦. 广西大学, 2020(07)
  • [5]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D]. 张红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6]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发展对策研究[D]. 任青松.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7]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用户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例[D]. 周友胜.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8]基于生态角度的农田水利建设效益评价[D]. 何慧. 武汉大学, 2019(06)
  • [9]湖南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问题研究[D]. 孙红珊.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1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影响要素、绩效评价与培育政策创新研究[D]. 黄霞.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永州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