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企业要防范四大风险

新兴企业要防范四大风险

一、新兴企业要防范四大风险(论文文献综述)

许嘉禾[1](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认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钱美玲[2](2021)在《意识形态安全的传播维护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全是指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它是一事物得以存续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意识形态安全,简言之,就是指主流意识形态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安全并不意味着没有外部性的威胁与挑战,而是要求安全主体有足够的能力抵御外部威胁,以免受威胁给自身存在与发展带来的颠覆性冲击。因此,安全的客观存在状态实际上是一个需要积极建设的主观创造过程,社会领域不存在任何一劳永逸的绝对安全主体。同样,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而言,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社会功能,才能获得广泛而持久的社会认同,才能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元主导地位,也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维系其安全的持续存在状态。质言之,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就是在自觉而有效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强大功能的社会实践过程。对于正处于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当代中国而言,夯实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建设都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切实保障。因此,深化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就成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意识形态安全的主体实际指向一定社会中占据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保障机制可以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逻辑中获取。从完整的过程逻辑厘析,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包括生产、传播和认同三个基本环节,其中生产是前提和基础,传播是关键和中介,认同是目的和结果,传播作为主流意识建设过程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主流意识形态最终能否获取广泛的社会认同进而发挥其应有的强大功能,不仅仅在于主流意识形态本身所蕴含的理论权威性,还要取决于主流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卓有成效的传播实践活动为社会成员所接收认知、内化信仰并自觉践行。反之,倘若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定位不当、特性不彰、效果不佳,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本身纵使具有先进性,主流意识形态也难以获得广泛而持久的社会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功能也无法顺利发挥,意识形态安全也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和继续推进。因此,传播实践活动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主流意识形态获取广泛认同进而发挥强大功能的必由之路,这就决定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属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保障机制范畴。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一定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一定社会建制趋向解体。在当前人类社会仍处于阶级社会的历史大逻辑中,能够带来如此颠覆性影响的意识形态只能是主导一定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全新历史方位中,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关系到治国安邦、民族团结、人民美好生活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系统而深刻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本研究跳出从外部环境变化分析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路径依赖,并且以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原理为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具体运用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专门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视域阐明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理论、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意识形态安全的演进脉络、总结古今中外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历程中的正反经验、审视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际遇、探究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路径。本研究认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和关键环节,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定位不当或者效果不彰都有可能诱发严重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亦可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层面查摆出内在风险诱因。因此,新时代需要以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优化发展来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维护:一要加强队伍建设,增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感召力;二要优化内容结构,把牢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权威性;三要依托媒体融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影响力;四要关照受众差异,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针对性。

温健纯[3](2021)在《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间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推进,跨境资本流动已经逐渐成为促进国际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资本的国际间流动使得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国配置,这在极大促进全球经济融合与大发展的同时,也诱发了许多新的问题与风险。特别是在新兴经济体金融开放进程中,跨境资本扮演了“双刃剑”的角色,这既为原本资金匮乏的新兴经济体带来大量丰富的外部资本,进而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它们累积了大量的风险隐患。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再到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可以看到在这些危机的身后,均有着跨境资本流动的推波助澜。与此同时,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全球实体经济面临衰退的威胁,世界各国政府为平滑经济波动而采取了频繁调整经济政策的措施,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经济政策频繁变动成为左右经济不确定性的关键因素。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后疫情时代由于各国在疫情期间采取了不同的经济政策,全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严重挑战,跨境资本流动的特征与影响也呈现出巨大的变化。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始终将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的平衡置于首要位置,如何能够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开放的有利因素促进我国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直都是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在这其中,如何准确分析和估计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从而趋利避害,是在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维护好我国金融安全亟需回答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三个主要的核心问题开展研究:第一,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杠杆和虚拟经济稳定等经济效应有何影响?第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境资本流动经济效应有何影响?第三,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如何防范跨境资本流动的不利影响?厘清这些关系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而言都是一个意义重大且迫切需要研究的议题。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和其他国家防范跨境资本流动的风险及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本项目开放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将通过八章内容开展研究。论文安排如下:第1章为导论。本章首先从国际跨境资本流动发展及其经济影响,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新常态”的背景出发,提出探究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经济效应的研究意义,然后对跨境资本流动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进行概念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最后,说明本文的研究创新点、难点与不足之处。第2章为相关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对关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测度与应用,跨境资本流动的类别划分和度量以及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等相关文献进行评述、总结和归纳,从而对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的评述,寻找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对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与微观经济的影响方面,已有文献主要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波动、金融市场、政策有效性及国际溢出效应等方面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益,本文从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杠杆和虚拟经济稳定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已有文献存在不足方面主要有三:(1)关于资本流动的经济效益相关研究,将全球经济政策环境变化作为背景考虑因素的已有文献较少,更是缺乏基于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背景下的相关研究;(2)对于跨境资本流动没有统一的测度方法;(3)对于资本流动的经济效益研究,尤其对基于资本流动规模、流向和波动的研究较为缺乏。第3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境资本流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调节效应,厘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些理论分析有助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及其经济效应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理论支撑。第4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现状分析。本章通过对跨境资本流动,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有关数据和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统计测度,对经济政策不确定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现状进行研究,关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具体情况,包括指标构建和具体使用;聚焦跨境资本流动的基本特征,包括具体项目下的流动特点,以期为政策启示的提出提供现实依据。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在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分析中,重点介绍本文所采用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构成及其表现,其中包括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单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2)在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分析中,本章采用了IMF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作为分析基础,并将表内资本流动项目的流出和流入情况进行了分析;(3)本章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经由全球EPU指数的分段表现可以认为,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强的过程中,跨境资本流动在全球范围内也呈现出增强的特征。第5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1970-2019年跨国面板数据考察了跨境资本净流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本章从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1)跨境资本净流出规模的加大,会对国家的经济产生抑制效应,跨境资本净流出阻碍了经济的发展;(2)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较低的国家、低金融机构效率国家、高外债资本存量国家以及高银行不良贷款率国家中,跨境资本净流出对经济发展的负向影响更为显着;(3)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大的情况下,跨境资本净流出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抑制效应更大,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加大跨境资本净流出对经济发展的负向影响;而在低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国家、高宏观金融风险国家以及高金融机构发展指数国家中,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跨境资本净流出与经济发展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更大。第6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实体经济杠杆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1970-2019年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为各国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章从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1)净流出规模增加会对本国宏观杠杆产生负向影响,而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率的提高会对本国杠杆产生正向影响;(2)分部门来看,跨境资本净流出规模增加会显着降低政府部门杠杆率,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率的上升会对私营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产生显着正向影响;(3)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会对跨境资本流动与宏观杠杆之间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在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程度较低的时期,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率的提高会促进家庭部门杠杆率、企业部门杠杆率、家庭和企业部门杠杆率、私营部门杠杆率的提升。第7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虚拟经济稳定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1997-2017年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为各国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章从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1)跨境资本流动确实会对虚拟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2)不同类型的资本流动对于虚拟经济稳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异质性;(3)虽然总体上看,跨境资本流动会对虚拟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但在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也可以表现出其有利于虚拟经济稳定的一面。第8章为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归纳总结全文主要研究结论,并基于这些研究结论为我国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提供建议。具体措施包括:有序放开资本项目管制;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合理利用跨境资本维持适度宏观经济杠杆率;加强跨国公司融资风险管理;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管理与风险防范;提高经济政策的透明度和前瞻性指引能力。

史雯[4](2021)在《后BEPS时代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在后BEPS(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时代,国际转让定价行为日益透明化。我国跨国制造企业往往容易被母公司操控,通过转让定价将利润转移至境外,以规避集团全球总体税负。这一方面加大了我国政府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让企业容易受到转让定价调查调整承担违法风险。本文试图揭示跨国制造企业在转让定价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剖析成因的基础上为企业提出应对策略,有助于企业对转让定价风险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也有利于确保发生在我国的价值创造行为所产生的利润相关税收收入能合理征收入库。结合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风险管理现状,本文提出合理建议,帮助企业提高自身转让定价风险管理水平,对未来征管体制改革尤其是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风险管理方面做出理论贡献。本文首先介绍了转让定价、BEPS方案及跨国制造企业相关的基础概念,在此基础上整理了内部控制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税收套利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实质课税理论、不完备契约以及博弈理论等相关理论。其次分析了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风险管理的现状,分别从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风险现状、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风险识别、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风险评估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后BEPS时代转让定价风险管理现状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之后讨论了后BEPS时代转让定价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分别讨论了外部环境、宏观政策、企业制度、违法风险、利益动机对转让定价的影响,介绍了BEPS前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风险管理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BEPS方案对转让定价风险管理的影响,以及后BEPS时代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风险管理具有的特点。结合上述理论研究,本文对两个不同代表性的案例进行了研究。CT电装有限公司案例是传统的高进低出转让定价,通过交易净利润法对其进行调整。WZ建机有限公司案例是通过支付商标使用费转让定价,通过利润分割法对其进行调整。两个案例的共同点是都存在未设立健全的转让定价风险管理制度、承担经济职能和获得收益不匹配以及转让定价相关资料不完整的问题;不同点是关联关系类型、转让定价手段、调整方法不同。通过两个案例的分析,说明了在后BEPS时代,传统转让定价方式与多样化转让定价形式并存,转让定价风险管理趋于复杂多样化,跨国制造企业应根据BEPS方案及我国最新相关政策针对企业转让定价风险管理进行完善。最后,对上述研究做出总结,针对后BEPS时代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风险管理,提出在事前加强转让定价风险识别、事中做好转让定价风险控制、事后巩固转让定价风险应对、关注后BEPS时代转让定价管理新要求等方面的启示作为经验借鉴。本文的创新点是,结合后BEPS时代这一新的时代背景,分析研究了传统和新兴的两种类型转让定价案例,较之传统的转让定价研究更具有时效性。另外,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实施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跨国制造企业列为研究对象,更切合时代需求。

姚润萌[5](2021)在《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资美元债主要是指中国境内企业及其控制的境外企业或者分支机构向境外举借的、以美元计价的、按约定还本付息的债券。近几年来,我国对企业境外发债的政策态度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国内各类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融资渠道的选择和融资成本的高低。因此,在境内融资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中资企业发行美元债成为常见的融资方式。我国境外发债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城投和境内金融机构(如银行)等行业,中资美元债的发行利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不同行业的中资企业融资成本和收益情况,还可以进一步表明我国境外发债融资的政策倾向和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对我国企业境外融资的影响。因此,明确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发债企业合理降低融资成本,规避汇率风险和经营风险,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和融资策略;有利于投资者及时关注发债风险,调整投资策略,更全面地了解美元债市场的市场特征和潜在风险;也有利于政府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稳定和促进我国美元债市场的发展。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中资美元债的基本情况,包括相关概念、发行方式、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并分析了中资企业进行海外发债融资的原因和中资美元债面临的风险挑战。其次,本文对影响中资美元债券发行利差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与国内发债融资相比,发行美元债还需考虑汇率变动及美国国债利率等因素。最后,本文以2016-2019年非金融企业发行的中资美元债为样本,以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中资美元债票面利率与同期限结构下美国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差额)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从债券自身特征、企业经营情况与宏观经济三个角度来分析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的影响因素,最终得到结论:第一,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与中资美元债的发行利差呈正相关关系。美元升值,则发行人在海外的筹资成本会上升,美元债务负担加重,违约风险增大,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发行利差会增大;第二,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与中资美元债的发行利差呈正相关。基准利率上升,反映市场上流动性紧张,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上升,发行利差会增大;反之,若基准利率下降,说明美联储在释放美元的流动性,中资美元债的融资成本也会下降,发行利差减小;第三,主体评级与中资美元债的发行利差呈负相关关系。投资者更青睐于评级较高的境内主体发行的中资美元债券,主体评级越高的债券,其中资美元债的发行利差越低。另外,本文在对产权性质的进一步考察中发现,国有企业的美元债发行利差更低,这表明非国有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的经营状况与盈利能力,增加信息披露的强度与透明度,提高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以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本文通过对不同行业美元债发行利差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房地产类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尤其受到美国联邦基准利率变动的影响,而城投类中资美元债则要注意发行主体的财政风险和汇率波动性,其他行业在关注汇率波动的同时要注意自身的评级情况,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本文拓展了对中资美元债的定量分析,并且从发债企业的产权性质和行业性质出发,考察不同产权性质与行业分类对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另外,本文认为,进行海外融资的境内企业要格外关注汇率风险及市场波动风险,及时对风险作出预判,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降低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同时也需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以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降低融资成本。政府要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监管及扶持力度,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性与信息共享,推动美元债市场的健康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6](202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桂政发[2021]1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4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4月

聂世坤[7](2021)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遭受的全球范围内“双反”,即“反倾销”“反补贴”贸易摩擦频次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同方向变化,故而国内学界将以规避双反调查、绕开贸易壁垒为代表的市场寻求视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动机。不过,近年来对外投资的出口替代效应正在悄然变化。2016年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华“双反”调查力度,导致我国对美主要产品出口虽在总量上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相较之前大幅下滑。可以预见,受美方“双反”调查频频光顾的某些产业未来对美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甚至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出口受阻并没有像2007~2010年那般推动赴美投资的增加,相反,近三年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骤降62.16%。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除对美以外的对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在持续萎缩。国内学界对这一现象给出的解释是,对美投资的减少是因为特朗普以“公平贸易”为由发起对华贸易战,导致对美投资风险激增,抑制了我国企业赴美实施跨国并购的动机。而对非美国家直接投资的减少,主要是因中国政府加大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力度所致。问题是,我国政府选择在这一敏感时间收紧审批权限,遏制非理性投资,未尝没有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考量。中美贸易摩擦是否抑制了国内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倘若存在负面影响,这其中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显然,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没法给出有效的解释。为此,参考已有文献,借鉴国际政治经济学有关理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体系——国家——企业”三个层次的整合性理论框架,用以阐释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会使第三国对崛起国的引资政策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进而影响企业跨国投资行为。其次,以该理论框架为指导,依据提取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与中美贸易摩擦的特征事实,在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引入金融契约和企业异质性对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差异化表现给出合理解释。进一步,通过引入中美贸易摩擦变量将政治风险内生化后,在微观层次上诠释中美贸易博弈对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影响。再次,针对理论模型所得结论,论文以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在控制了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的基础上进行了检验。针对实证检验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与样本选择偏差,论文以系统GMM模型及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复验,以此提升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最后,论文从时间异质性及国家异质性两个视角检验了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差异化表现。本文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美贸易摩擦的基本性质是霸权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对崛起国进行战略遏制,迟滞其崛起时间;而崛起国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被迫采取反制措施,由此引发两大国战略博弈甚至对抗。第二,鉴于中美两国特殊的政治身份以及两国经济体量巨大,其战略博弈必然对整个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构成实质性影响,导致我国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第三国”效应,即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因美国的影响而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第三,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会影响到我国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但这种影响因东道国不同而有异,因企业不同而有别。原因之一是国家异质性,即东道国对华经济政策既受到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影响,亦会受到国内利益集团政治活动的影响,两相作用下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不一定表现出负面的政治态度。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异质性,即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企业跨国投资的影响,会因企业较强的政治风险管控、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而被削弱。第四,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机制是,两国战略博弈通过中国与东道国的双边政治关系及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的双重中介,影响经营者对投资项目未来预期收益及风险的评价,进而调节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介入其对外投资策略的选择。第五,除制度寻求型投资外,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其他类型直接投资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调节企业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的间接的负面影响。换言之,经营者跨国投资动机及优势存在与否,根本上并不由中美战略博弈所决定,但会受其调节而受到抑制。一旦未来局势明朗,两国关系缓和,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包括对美投资,仍然将会向好发展。第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与中美双边政治关系的联动性增强,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显着增强。第七,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在不同的国家样本组上表现不一,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中等收入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且这种影响的路径在中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上也有差别。根据以上结论,论文提出旨在服务我国政府的五点建议:其一,高度重视中美战略博弈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其二,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政治经济合作;其三,采用经济手段化解与中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分歧,协调彼此利益,消解争端;其四,重视与中低收入国家的双边政治关系建设,尤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合作;其五,加强外交保护,为国内企业跨国投资提供政治风险对冲工具。针对有意走出国门的内地企业,论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重视国别风险差异,选择适宜投资策略,充分发挥第三方力量;第二,积极开展企业外交,加强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建设;第三,加大研发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自身所有权优势。

张义丹[8](2021)在《Y公司多元化战略下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扩大规模,分散经营风险,获得更多的利益,愈来愈多的企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营模式,采取并购、新设等途径实施多元化的扩张。然而,多元化战略是一把双刃剑,多元化战略为许多企业带来了飞跃性进步,但也将一些企业推入了深渊。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将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会减缓对主营业务创新升级的步伐,如若缺乏对目标的充分了解和认识,管理团队缺少专业性,以及多元化扩张过程资金、资源的缺失等,这些都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而财务风险又与企业发展相关,若企业不对财务风险加以控制,将会严重影响企业未来的生存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同时,应控制好财务风险。Y公司作为以往互联网电商巨头之一,在进行多元化扩张后出现了严重的财务风险,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本文以多元化战略和财务风险的国内外文献研究、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Y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实际情况,分别从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运营风险、收益分配风险这四方面对Y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并构建财务风险评价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将Y公司与行业各公司的财务风险得分进行排名对比,进而对Y公司多元化战略下财务风险的程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Y公司处在非常严重的财务困境之中。最后,分析出导致Y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有如下几点:远超行业均值的负债水平,过高的流动负债占比导致企业债务规模与期限结构均不合理;忽视现有业务与多元化业务间的匹配度,盲目多元化投资;多元化业务瓜分主营业务资源,影响其核心竞争力,且多元化业务经营不佳,导致Y公司盈利能力低下;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缺少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且风险管控意识淡泊。针对上述成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1)优化筹资渠道,控制负债规模,降低短期债务占比,调整债务期限结构;(2)缩减多元化扩张范围,收回效益差的多元化投资,保留前景好、收益佳的多元化业务;(3)大力发展主营业务,不断对主营业务进行创新升级,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4)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增设风险管理部门。通过本文,可为Y公司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也可为其他具有相似情形的公司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荣荣[9](2020)在《新兴支付方式下E公司货款结算风险与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在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力拉动下,我国企业财务结算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支票结算、银行本票结算、银行汇票结算、商业汇票结算、汇兑结算、委托收款结算、托收承付结算、信用证结算、信用卡结算、网银转账结算等传统的结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下公司发展的需求,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京东支付、快钱支付、电子承兑、数字货币、云信支付等新兴财务结算方式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逐步应用到企业的货款结算体系。由于新兴支付结算方式不同于传统支付的使用,企业在应用中面对各种新的支付方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风险。因此,在企业货款结算业务开展过程中,对新兴支付方式产生的新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对E公司不同支付结算方式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出传统支付方式和新兴支付方式对E公司的影响,为E公司提供选择结算方式提供数据支撑。其次,通过对E公司货款结算的研究,总结出E公司货款结算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剖析。最后,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新兴支付方式在E公司货款结算中实际使用情况对E公司支付结算进行工作分解和风险分解,运用工作-分解树法对E公司的结算风险进行风险识别与分析,从而明确E公司货款结算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基于风险识别的结果,建立风险评价模型,为E公司风险控制提供有效改进建议。

邓伟[10](2020)在《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能源资源的战略保障基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国共有262座资源型城市,占城市总量的39.9%,其中将近79%已陆续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增长乏力的严峻问题。在实践中,一部分资源型城市在政府的财政补贴、政策扶持下完成了转型工作,但大多数尚未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其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影响因素复杂、转型效果参差不齐、转型内生动力不足、主导产业方向不明等,成为困扰资源型城市的难点、痛点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研究对象,以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作为切入点,沿着主体、内容、客体三条主要脉络,对转型升级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通过对转型主体职能的定位,构建了创新驱动体系的主体结构,完善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动力模型;通过对产业结构内在规律及其与经济增长、生命周期、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相互关系的分析,探讨了转型升级时机与模式的选择策略;通过分析主导产业在破解资源、制度和技术锁定效应中的关键作用,确定了主导产业选择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重要地位。在实证分析中,本文运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法(QR)和68个地级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影响转型升级的4类8个指标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指标对转型升级的影响最为显着,且存在异质性;其中区域异质性表现为:对东部地区影响超过其他地区;发展阶段异质性表现为:除衰退型外,科技创新对其他三类城市影响均显着。此外,其他指标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异质性和发展阶段异质性。在案例分析中,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案例城市转型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投入是案例城市转型效果欠佳的关键因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比较案例城市35个部门的投入产出效率,对主导产业的优选次序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从产业发展、竞争力、效益等角度,综合考虑其投入产出的效率值,并结合城市的产业基础、资源状况、发展阶段以及相对优势确定主导产业的优选次序。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首次定义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三大基本要素——主体、内容、客体。转型主体应包含一切利益相关者,尤其强调劳动者个人的作用,该主体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视或依附企业主体存在。客体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源型城市产业间形成的经济技术关系和数量占比关系、产业构成及资源在产业间的具体配置情况。内容指一切已经、或存在潜在可能性的,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的总和。对三大基本要素的界定,明确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系统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有助于以此为基础搭建结构清晰的理论分析框架,有的放矢的对转型升级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2)提出了创新体系内部主体结构及职能地位的设计。本文通过对主体结构及职能地位的设计,强调了“科技创新人才”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动力模型中的核心地位,完善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动力模型,有助于解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创新驱动表面化和盲目化、动力源泉无法聚焦的难点与痛点问题。(3)本文将分位数回归分析法引入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分位数回归分析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均值的局限性,给出被解释变量的全面信息,减小异常值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在应用中,一方面研究各影响因素在总体上的影响显着性及各分位点上的显着性,另一方面将分类样本代入模型,分析区域异质性和发展阶段异质性。这一方法从多个维度分析研究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使结果更加稳健有效、细致全面。

二、新兴企业要防范四大风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兴企业要防范四大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体育产业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2.1.4 金融支持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2.2.5 文献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2 产业结构理论
        2.3.3 产业融合理论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2.3.5 金融结构理论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5.1 研究方案设计
    5.2 研究方法选择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5.2.2 耦合的应用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5.4.1 耦合测度模型
        5.4.2 灰色关联模型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5.4.4 熵值赋权处理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5.6.1 影响因素识别
        5.6.2 变量选取
        5.6.3 影响因素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6.1 研究方案设计
    6.2 研究方法选择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6.3.1 模型构建
        6.3.2 样本选取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7.1 研究方案设计
    7.2 研究方法选择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7.3 建模准备
        7.3.1 模型构建原则
        7.3.2 系统边界确定
        7.3.3 模型基本假设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7.5 模型检验
        7.5.1 外观检验
        7.5.2 运行检验
        7.5.3 稳定性检验
        7.5.4 历史检验
        7.5.5 灵敏度检验
    7.6 策略仿真分析
        7.6.1 基础仿真结果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意识形态安全的传播维护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与难点
2 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理论解析
    2.1 意识形态安全内涵和基本特征
    2.2 意识形态安全的综合影响因素
    2.3 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保障机制
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变迁与意识形态安全演进
    3.1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革故鼎新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确立
    3.2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曲折发展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异化歧路
    3.3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变革转型与意识形态安全的理性调适
    3.4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守正创新与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推进
4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确证、发展态势和风险剖析
    4.1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确证
    4.2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发展态势
    4.3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剖析
5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历程中的经验借鉴
    5.1 中国古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启示
    5.2 苏联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崩塌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归因
    5.3 西方国家推进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举措
6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优化: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增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感召力
    6.2 优化内容结构,把牢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权威性
    6.3 依托媒体融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影响力
    6.4 关照受众差异,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针对性
7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研究的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相关研究
    2.2 跨境资本流动相关研究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3.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关联性
    3.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境资本流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调节效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现状分析
    4.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现状分析
    4.2 跨境资本流动的现状分析
    4.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关联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1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实体经济杠杆的影响
    6.1 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6.3 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虚拟经济稳定的影响
    7.1 研究假设
    7.2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7.3 实证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后BEPS时代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后BEPS时代
        1.2.2 关于转让定价
        1.2.3 关于后BEPS时代转让定价风险管理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转让定价
        2.1.2 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方案(BEPS方案)
        2.1.3 跨国制造企业
        2.1.4 风险管理
    2.2 基础理论
        2.2.1 内部控制理论
        2.2.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2.3 税收套利理论
        2.2.4 市场内部化理论
        2.2.5 实质课税理论
        2.2.6 不完备契约以及博弈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 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现状
        3.1.1 L市经济区跨国制造企业基本情况
        3.1.2 L市经济区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现状分析
    3.2 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风险识别
        3.2.1 资料信息不完备的风险
        3.2.2 关联交易监控不到位的风险
        3.2.3 利润分配与经济实质不匹配的风险
        3.2.4 相关配套制度落后的风险
        3.2.5 转让定价调整方法不规范的风险
    3.3 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风险评估
        3.3.1 分析转让定价关联交易安排
        3.3.2 核查相关风险评估指标
        3.3.3 评估转让定价风险等级
    3.4 转让定价风险管理现状问卷调查
        3.4.1 问卷调查背景和目的
        3.4.2 调查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3.4.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4.4 调查问卷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后BEPS时代的转让定价风险管理影响因素
    4.1 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风险影响因素
        4.1.1 外部环境
        4.1.2 宏观政策
        4.1.3 企业制度
        4.1.4 违法风险
        4.1.5 利益动机
    4.2 BEPS前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风险管理特点
        4.2.1 转让定价风险资料管理不足
        4.2.2 转让定价风险日常管理的忽视
        4.2.3 新兴转让定价风险管理观念落后
        4.2.4 相关配套制度缺乏实施
    4.3 BEPS方案对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风险管理的影响
        4.3.1 报送资料更加全面
        4.3.2 无形资产交易管理更加严格
        4.3.3 利润与经济职能更匹配
        4.3.4 预约定价安排制度更规范
    4.4 后BEPS时代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风险管理特点
        4.4.1 传统转让定价风险管理得到加强
        4.4.2 新兴转让定价风险管理更加多样
        4.4.3 关于BEPS的风险管理重视不足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转让定价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以CT电装有限公司和WZ建机有限公司为例
    5.1 案例的典型代表性
    5.2 传统的转让定价案例——以CT电装有限公司为例
        5.2.1 公司基本情况
        5.2.2 转让定价风险识别
        5.2.3 转让定价风险评估
        5.2.4 转让定价风险应对处理结果
    5.3 后BEPS时代转让定价案例——以WZ建机有限公司为例
        5.3.1 公司基本情况
        5.3.2 转让定价风险识别
        5.3.3 转让定价风险评估
        5.3.4 转让定价风险应对处理结果
    5.4 转让定价风险管理相同点
        5.4.1 未设立健全的转让定价风险管理制度
        5.4.2 承担经济职能和获得收益不匹配
        5.4.3 企业提供的转让定价相关资料不完整
    5.5 转让定价风险管理不同点
        5.5.1 转让定价关联关系的不同
        5.5.2 转让定价操作手段的不同
        5.5.3 转让定价风险管理调整方法的不同
第6章 后BEPS时代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风险管理的启示
    6.1 事前加强转让定价风险识别
        6.1.1 设置专门的转让定价风险管理机构
        6.1.2 创建识别和评估转让定价风险机制
        6.1.3 加强与集团公司的转让定价信息沟通
        6.1.4 建立转让定价风险管理流程
    6.2 事中做好转让定价风险控制
        6.2.1 交易过程配备专业人员
        6.2.2 运用转让定价价值链管理
        6.2.3 利用可比信息合理分配利润
        6.2.4 细化企业转让定价调整方法
        6.2.5 完备转让定价备查档案资料
    6.3 事后巩固转让定价风险应对
        6.3.1 建立内部关联交易企业信息库
        6.3.2 聘请转让定价风险管理专业机构
        6.3.3 完善企业预约定价安排
        6.3.4 加强企业相关岗位责任管理
    6.4 关注后BEPS时代转让定价管理新要求
        6.4.1 补充企业无形资产相关规定
        6.4.2 强化对无形资产所有权的判断
        6.4.3 更新企业转让定价资料管理要求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后BEPS时代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调查问卷
致谢

(5)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3 总体评价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中资美元债的基本情况
    2.1 中资美元债的概念及分类
    2.2 中资美元债融资的模式与选择
    2.3 中资美元债的发展现状
        2.3.1 中资美元债的发行政策演变过程
        2.3.2 中资美元债的发展历程
        2.3.3 中资美元债一级市场的整体情况
    2.4 中资企业发行美元债的原因
        2.4.1 拓宽融资渠道的需要
        2.4.2 降低融资成本的需要
        2.4.3 寻求套利机会
        2.4.4 规避监管的需要
    2.5 中资美元债市场的风险分析
        2.5.1 汇率风险
        2.5.2 期限错配风险
        2.5.3 市场波动风险
        2.5.4 政策监管风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影响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的因素分析
    3.1 债券自身特征
    3.2 发债主体经营情况
    3.3 宏观经济因素
    3.4 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特有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及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数据来源和变量的选取
        4.2.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4.2.2 变量的选取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相关性分析
        4.3.3 多元回归分析
    4.4 基于产权性质的进一步考察
    4.5 基于发债行业的进一步考察
    4.6 稳健性检验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贸易摩擦与对外直接投资
        1.3.2 双边政治关系与对外直接投资
        1.3.3 中美经贸关系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1.3.4 文献评述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1.7 研究不足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2.1 早期经济学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认识
    2.2 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
        2.2.1 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2.2.2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2.2.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2.3 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缺陷
    2.4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走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国博弈下崛起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理:一个整合性理论框架
    3.1 理论视角:国际政治经济学
        3.1.1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3.1.2 对外投资政策的选择与国家实力的提升
        3.1.3 国际体系结构与战略性贸易摩擦
        3.1.4 层次分析法
    3.2 体系层次: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及其国际政治风险的溢出
        3.2.1 霸权国与国际体系的稳定
        3.2.2 霸权衰落与国际体系的失序
        3.2.3 国际机制与霸权之后的国际治理
        3.2.4 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
        3.2.5 双边政治关系与崛起国对外直接投资
    3.3 国家层次:外资政策选择的双层博弈机制
        3.3.1 外资政策博弈的两个层次:国际与国内
        3.3.2 国内利益集团对政府外资政策选择的影响:从集团利益到国家利益的整合
        3.3.3 第三国外资政策对霸权国及崛起国的政治倾向生成机制
    3.4 企业层次:崛起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4.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4.1.1 起步探索阶段(1979~1991 年)
        4.1.2 规范调整阶段(1992~2004 年)
        4.1.3 快速发展阶段(2005~2013 年)
    4.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态势与特征表现
        4.2.1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4~2016 年)
        4.2.2 理性回归阶段(2017~2018 年)
    4.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
        4.3.1 动机分类
        4.3.2 市场寻求型
        4.3.3 避税地投资
        4.3.4 政策激励型
        4.3.5 制度寻求型
        4.3.6 战略投资型
        4.3.7 要素寻求型
    4.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
        4.4.1 政策优势
        4.4.2 资本优势
        4.4.3 技术优势
        4.4.4 货币优势
        4.4.5 国家优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性质
    5.1 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
        5.1.1 经济性摩擦阶段(1979~1989)
        5.1.2 政治性摩擦阶段(1990~2001)
        5.1.3 制度性摩擦阶段(2002~2007)
        5.1.4 战略性摩擦阶段(2008~至今)
    5.2 特朗普执政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
        5.2.1 限流入之发起贸易调查
        5.2.2 减逆差之发动贸易战
        5.2.3 遏中国之强化技术封锁
    5.3 中美贸易摩擦的性质:基于四份301 清单的比较分析
        5.3.1 整体情况比较
        5.3.2 产品结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模型化分析
    6.1 基本设定与经济环境刻画
        6.1.1 模型的一般假设
        6.1.2 资本的分配
        6.1.3 人力资本的设定
        6.1.4 技术部门的知识生产
        6.1.5 最终生产函数形式的设定
        6.1.6 经营者个体经济行为的刻画
        6.1.7 对金融合约的刻画
        6.1.8 职业选择、市场壁垒与部门边界
    6.2 模型扩展:开放经济条件下
        6.2.1 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6.2.2 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
    6.3 模型的现实意义解析
        6.3.1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6.3.2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6.4 模型对国际政治风险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检验
    7.1 研究假设:理论与现实
    7.2 变量选择与基准回归方程
        7.2.1 被解释变量的确定
        7.2.2 核心解释变量的确定
        7.2.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说明
        7.2.4 基准回归方程的建立
        7.2.5 样本国家(地区)说明
        7.2.6 控制变量的选择
    7.3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检验
        7.3.1 计量方法的选择
        7.3.2 简化模型估计结果
        7.3.3 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3.4 控制时间效应后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3.5 考虑解释变量滞后项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4 稳健性检验
        7.4.1 关于内生性问题
        7.4.2 关于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7.5 异质性检验
        7.5.1 时间异质性
        7.5.2 国家异质性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Y公司多元化战略下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研究
        1.2.2 财务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1.2.3 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多元化战略
        2.1.2 财务风险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风险分散理论
        2.2.2 协同效应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2.4 风险管理理论
3 Y公司多元化发展历程与动因分析
    3.1 Y公司基本情况与多元化发展历程
        3.1.1 Y公司基本情况
        3.1.2 Y公司多元化发展历程
    3.2 Y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动因分析
        3.2.1 维护主营业务稳定发展
        3.2.2 分散外部市场冲击带来的风险
        3.2.3 发挥原有优势,跨业追逐利润
4 Y公司多元化战略下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4.1 Y公司财务风险的识别
        4.1.1 筹资风险识别
        4.1.2 投资风险识别
        4.1.3 运营风险识别
        4.1.4 收益分配风险识别
    4.2 Y公司财务风险的评价
        4.2.1 财务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2.2 财务风险评价
5 Y公司多元化战略下财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对策
    5.1 Y公司多元化战略下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5.1.1 漠视行业间关联性,盲目进行多元化投资
        5.1.2 盈利能力弱加剧经营风险
        5.1.3 债务规模和期限结构不合理
        5.1.4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缺失,风险管控意识淡泊
    5.2 Y公司多元化战略下财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5.2.1 合理选择多元化程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5.2.2 提升盈利能力,恢复企业“造血”功能
        5.2.3 控制负债规模,调整债务期限结构
        5.2.4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多角度防范风险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9)新兴支付方式下E公司货款结算风险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3.1 主要内容
        1.3.2 创新点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基础理论
    2.1 传统支付理论
        2.1.1 传统支付的种类
        2.1.2 传统支付的发展现状
    2.2 新兴支付理论
        2.2.1 新兴支付的概念
        2.2.2 新兴支付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2.3 第三方支付结算概述
        2.3.1 第三方支付结算的性质
        2.3.2 第三方支付结算的业务本质
    2.4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2.4.1 风险管理理论
        2.4.2 风险控制理论
    2.5 风险控制方法研究
        2.5.1 风险识别方法
        2.5.2 风险评价方法
第3章 E公司货款结算方式现存问题
    3.1 E公司介绍
        3.1.1 E公司的起源
        3.1.2 E公司的发展现状
    3.2 E公司不同支付方式情况分析
        3.2.1 传统支付方式使用情况
        3.2.2 新兴支付方式使用情况
        3.2.3 不同结算方式分析对比
    3.3 E公司货款结算存在的问题
        3.3.1 管理缺失导致结算的形式化
        3.3.2 风险认识与结算方式发展不符
    3.4 E公司货款结算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未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闭环管理
        3.4.2 未持续关注不同结算方式风险识别和评价
    3.5 加强E公司新兴支付结算管理的重要性
        3.5.1 提高资金回流量降低坏账风险
        3.5.2 减少管理成本降低经营风险
第4章 E公司货款结算风险识别与评价
    4.1 E公司货款结算风险识别
        4.1.1 工作分解树构建
        4.1.2 风险分解树构建
        4.1.3 风险识别矩阵构建
        4.1.4 风险识别结果
    4.2 E公司货款结算风险评价
        4.2.1 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2.2 比较判断矩阵与一致性检查
        4.2.3 风险评价结果
第5章 E公司货款结算风险控制建议
    5.1 监管风险控制建议
        5.1.1 资金沉淀风险与控制
        5.1.2 流动性风险与控制
    5.2 系统风险控制建议
        5.2.1 网络安全风险与控制
        5.2.2 系统稳定性风险与控制
    5.3 内控风险控制建议
        5.3.1 流程制度风险与控制
        5.3.2 客户结算执行力风险与控制
    5.4 操作风险控制建议
        5.4.1 操作失误风险与控制
        5.4.2 操作监管缺失风险与控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问题、目标与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经济增长理论
        2.1.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1.3 生命周期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产业结构理论与主导产业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相关的研究
        2.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容研究
        2.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法研究
        2.2.4 文献评述
3 基于主体-内容-客体的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分析
    3.1 基本概念
    3.2 我国资源型城市及其产业结构的形成
        3.2.1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分布与分类
        3.2.2 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与特点
    3.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要素的界定
        3.3.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体
        3.3.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内容
        3.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客体
    3.4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成因分析
        3.4.1 转型升级主体职能定位产生的影响
        3.4.2 经济增长与生命周期等因素产生的影响
        3.4.3 资源型城市锁定效应产生的影响
    3.5 构建三位一体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分析框架
        3.5.1 构建主体明晰的创新动力模型
        3.5.2 确定转型升级时机的科学方法
        3.5.3 比较选择转型升级的适宜模式
        3.5.4 结合主导产业有效破解锁定效应
    3.6 本章小结
4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指标选择与模型构建
        4.1.1 评价指标选择与数据
        4.1.2 构建模型
    4.2 总体样本回归分析
    4.3 区域与城市异质性分析
    4.4 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解析
5 转型效果评价与主导产业选择:以衡阳为例
    5.1 衡阳市的选择动因
    5.2 衡阳市转型效果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2 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衡阳市主导产业优选分析
        5.3.1 主导产业优选模型的指标体系构建
        5.3.2 基于DEA的主导产业优选模型
        5.3.3 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清晰界定主体职能地位
        6.2.2 精准把握转型升级时机
        6.2.3 因地制宜选择转型升级模式
        6.2.4 科学评估确定主导产业
        6.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总体策略
    6.3 论文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新兴企业要防范四大风险(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2]意识形态安全的传播维护路径研究[D]. 钱美玲.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3]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 温健纯. 广西大学, 2021(12)
  • [4]后BEPS时代跨国制造企业转让定价风险管理研究[D]. 史雯.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中资美元债发行利差的影响因素研究[D]. 姚润萌.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6]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9)
  • [7]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 聂世坤. 辽宁大学, 2021(02)
  • [8]Y公司多元化战略下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 张义丹.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9]新兴支付方式下E公司货款结算风险与控制研究[D]. 张荣荣.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5)
  • [10]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D]. 邓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新兴企业要防范四大风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