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非凡物理量的测量——非弹性碰撞时间的测量和平均冲量的测量

两个非凡物理量的测量——非弹性碰撞时间的测量和平均冲量的测量

一、两个非常测物理量的测量——非弹性碰撞的时间及平均冲力的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上官秋豪[1](2020)在《稀相气力输送中绳索(Roping)现象颗粒扩散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稀相气力输送传输中,颗粒经过弯管之后,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在弯管后的下游的管道中较为集中,形成相对致密的相结构,这种现象被称为绳索(Roping)现象。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绳索现象进行过一定的研究,然而对于绳索现象的扩散机理研究仍显不足。为了研究稀相气力输送系统中颗粒经过弯管后的扩散情况,本文利用高清摄像机获得弯管后(R/D=1.3,R是弯曲半径100mm,D是管道直径75mm)不同高度的截面上颗粒(粒径分布为0-300μm,平均粒径为172.4μm,密度为2550kg/m3)空间位置分布规律并结合数值模拟CFD-DEM来分析绳索现象的扩散机理。具体内容和结论如下:搭建稀相气力输送测量平台,以石英卤素灯作为面光源,实时采集了弯管后不同截面高度的颗粒空间位置变化的动态视频,并在MATLAB平台上进行可视化处理。接着,引入无量纲颗粒质量密度来分析不同高度颗粒扩散情况,最后根据聚类分析划分截面区域并统计不同高度的无量纲颗粒质量通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颗粒扩散速度不同,大颗粒(200-300μm)与小颗粒(0-100μm)的扩散速度要快于中等粒径(100-200μm)的颗粒;绳索现象的扩散可以分成快速扩散阶段和分布均匀阶段两个阶段,在快速扩散阶段中密相区无量纲颗粒质量通量从82%降到43%,而过渡区无量纲颗粒质量通量从10%上升到42%;在扩散均匀阶段中,三个区域无量纲颗粒质量通量相近。最后,基于Fluent-EDEM平台来探究颗粒的粒径、气体流速和弯径比对绳索扩散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当固体载荷比为1%-10%(稀相气力输送),弯管的弯径比为1-2时,针对Geldart A型颗粒,颗粒的粒径越大,绳索扩散的偏析高度越小,而Geldart B型和D型颗粒,绳索现象均不明显。实际上,影响绳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颗粒的斯托克数。当颗粒的斯托克斯数在7.171以下时,绳索现象扩散明显。(2)针对Geldart A型和B型颗粒,当颗粒的斯托克数相同,弯管的弯径比为1-2时,随着弯径比的增加,绳索现象扩散的偏析高度越大。(3)当颗粒的斯托克数相同,弯管的弯径比为1-2时,针对Geldart A型颗粒,气体流速对绳索扩散影响不大;而对于Geldart B型颗粒而言,气体流速越大,绳索扩散的偏析高度越小。

李晓岩[2](2017)在《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入学考试是高校人才选拔的“守门员”,考试科目与内容作为入学考试的核心构成,是人才选拔的主要承载。其中考试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而考试内容则决定了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中英两国分别作为东西方考试的发源地,高校入学考试在其高校录取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进入新世纪后,面对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两国在考试科目与内容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研究从考试科目设置、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科目内容、命题内容四个维度,以中英两国政府、相关机构颁布的文件、法令、报告以及考试大纲、考试试卷等为载体,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由表及里、系统地探析了两国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及其特征,进而比较中英两国在考试科目与内容上的异同,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研究一:中英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比较研究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折射了国家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应然定位。在考试科目设置形式上,我国始终为“统考科目+”的形式,而英国始终为自由选考形式。我国以试点改革推进的形式,从文理分科调整为科目选考,其目的在于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促进其个性化发展;英国则以整体改革推进的形式,从模块化调整为线性,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保障考试的学术性与严格性。在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上,我国相对较为稳定,有渐增趋势,而英国2000年后基本呈渐增趋势,但在新考试改革中考试科目大量删减与合并。在考试科目设置类型上,两国的综合型科目都趋于消亡;我国考试科目类型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为基础型科目,并设有三门统考科目,着重于促进考生全面性知识结构的形成,新高考改革中设置了选考科目,为考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英国考试科目类型丰富,以拓展型科目为主,在新考试改革后,基础型科目比重逐步提高,均为选考科目,着重于促进考生个性化知识结构的形成。研究二:中英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的比较研究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体现了其对所选拔人才的知识结构的应然要求,而考生的考试科目选择则体现了人才知识结构的实然样态。在高校考试科目要求上,以历史、物理和经济学专业为例,两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以基础型科目和“不限”为主。我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较为模糊,以“三选一”或“不限”为主,专业排名前十与后十的高校科目要求差异不大;而英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则差异较大,专业排名前十的高校一般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而且其要求除考试科目外,还涉及科目等级、考试次数、科目组合等,后十名则以“不限”为主。在考生的考试科目选择上,基础型科目是两国考生的主要选择,在两国共同的考试科目中,生物在两国考生选择人数排序中较为靠前,而物理均排名最后。我国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文理交叉组合为主,而英国则以理科组合为主。研究三:中英入学考试科目内容的比较研究考试科目内容体现了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考核要求。以物理科目为例,以考试大纲为分析载体,我国考试的考核目标表述概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侧重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与分析,而英国则表述具体,变化较大,在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类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等维度上的考查较为均衡,英国更突出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两国的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均呈下降趋势,但在考核内容的平均深度上呈现相反趋势,我国考核内容的平均深度呈下降趋势,而英国呈上升趋势。总体而言,我国物理科目的考核内容呈现“浅而窄”的趋势,英国则呈现“深而窄”的趋势。研究四:中英入学考试命题内容的比较研究考试科目设置和科目内容考查最终都通过命题内容得以落实。以物理科目为例,以试卷为分析载体,我国试卷知识点覆盖率明显低于英国,英国试卷和考试大纲中各模块知识点占比分布,较之我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由此说明英国试卷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够反映考试大纲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我国物理试卷题量较少,但分值较高、时限相对较长,由此说明我国的物理科目考试具有“点深”的特点,而英国物理试卷则为题量较多,但相对而言分值较少、时限较短,由此说明英国的物理科目考试具有“面广”的特点。我国客观性题型的题量与分值占比均高于主观性题型,由此可看出其略侧重于对考生思维结果的考查;英国则主观性题型的题量与分值占比均高于客观性题型,其略侧重于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全面”“模糊”“趋易”“结果”,即我国考试科目设置更注重于引导考生全面性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意图满足考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较为模糊,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文理交叉为主;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降低,更关注于对考生结果性的知识与能力考查。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个性”“清晰”“趋难”“过程”,即英国考试科目设置更注重于引导人才个性化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并致力于提高基础型科目的地位,以使人才掌握更坚实的学术基础;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尤其是理科专业较为清晰,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理科组合为主;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提高,更关注于对考生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基于以上研究,我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基于分类选拔的考试科目设置方案,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通过多维设置选考科目要求以便达到对所要选拔人才的精准定位;并逐步加强对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进而引导中学专注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适度增加试卷题量,降低试题难度,以提高考试命题的代表性。但在这一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讨论,如综合能力的考查、命题立意、内容的公平性、改革的方式等等,可以说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耿淑君[3](2017)在《生物质双流化床解耦燃烧系统的CFD模拟》文中提出双流化解耦燃烧是一种综合处理高含水含氮生物质残渣(本文以白酒糟为例)的高值化应用技术,该工艺主要包括鼓泡流化床热解器和提升管燃烧器两个核心设备。白酒糟首先通过螺旋加料器进入热解器,发生干燥和热解,生成的半焦再进入提升管燃烧器燃烧。同时,热解过程产生的热解气进入燃烧器,以还原燃烧反应过程中产生的NOx,降低NOx的生成和排放。该工艺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保证白酒糟在热解器中与固体热载体充分混合,并具有一定的停留时间,以确保热解转化率;而提升管燃烧器内部的气固流动结构决定了半焦的燃烧效率和NOx的还原效率。本论文通过开展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拟,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该工艺技术的放大、优化和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鼓泡流化床中颗粒混合/分级特性研究。本论文第二章通过对比模拟与实验数据,系统研究了 CFD模拟中的模型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以为后期的数值模拟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中所采用的颗粒温度方程、颗粒-壁面镜面反射系数、颗粒-颗粒弹性恢复系数和颗粒摩擦粘度对模拟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对流动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气泡尺寸和颗粒轴向速度是影响双组分颗粒混合程度的关键因素。当鼓泡流化床尺寸较小时,壁面对大气泡的生成和颗粒的轴向运动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导致颗粒混合特性与大尺寸鼓泡流化床存在显着差异。研究发现存在临界尺寸(40dp),当鼓泡床厚度大于该值时,颗粒混合/分级特性与壁面条件无关。这一结果为研究鼓泡床内颗粒混合特性放大效应的实验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2)错流鼓泡流化床中颗粒停留时间分布研究。本论文第三章通过分析不同床层高度、颗粒循环流量和操作气速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发现,错流鼓泡流化床中颗粒停留时间分布与床内储料量和颗粒循环流量密切相关。通过适当的数据处理,不同操作条件下颗粒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的下降段可以归一为一个具有唯一参数的指数函数,且该参数与操作条件无关。基于这一结果,论文首次提出了颗粒停留时间分布上升段由CFD模拟得到、下降段由该指数函数预测的半经验预测方法。采用此半经验方法对不同尺寸错流鼓泡流化床中颗粒停留时间分布特性进行了预测,所得结果与实验结果很好吻合。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此经验方法可推广到双组分颗粒的鼓泡流化床系统。由于错流鼓泡流化床中颗粒停留时间分布存在长拖尾现象,直接基于CFD模拟研究颗粒停留时间分布特性计算量极大,采用该预测方法可缩短大量计算时间。该半经验方法的建立为计算双流化床解耦燃烧系统中大尺寸鼓泡流化床热解器内颗粒停留时间分布、定量设计连续颗粒流鼓泡流化床反应器提供了有效方法。(3)双流化床解耦燃烧系统中鼓泡流化床热解器的模拟研究。针对双流化床解耦燃烧工艺进一步优化的需求,本论文第四章对不同结构和布气条件下热解器内部的流动传热现象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表明,随着热解器壁面与水平线角度(60°、77°和90°)的增加,热解器中的流动死区逐渐减少,循环灰与白酒糟的混合程度逐渐增加,颗粒的停留时间逐渐减小;热解器底部采用非均匀气速分布时,增加靠近白酒糟入口一侧的操作气速有利于强化白酒糟与循环灰的混合。数据分析表明,尽管热解器内整体循环灰与白酒糟呈近似均匀混合状态,但它们的停留时间分布仍存在显着差异,循环灰的平均停留时间要显着大于白酒糟停留时间。对传热机理的分析结果表明,热解器内气固相间传热为主要的热量传递方式,而且循环灰与气体之间的传热速率远大于白酒糟与气体之间。(4)双流化床解耦燃烧系统中提升管燃烧器的模拟研究。本论文第五章对提升管中的气体混合和颗粒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并系统考察了热解气入口条件、颗粒循环量及循环灰粒径对流动特性的影响,以期对提升管的操作参数进行优化。研究表明,提升管燃烧器处于非常稀疏的气力输送状态,平均固含率小于0.002;矩形截面提升管的边壁效应明显,边角处形成向下流动的颗粒层。对热解气入口条件的研究表明,随着高度增加,热解气分布逐渐均匀;保证总气量相同的条件下,增加热解气气量,可加速热解气的均匀分布。当热解气与一次风气量比大于0.144时,颗粒速度分布均匀性与热解气的分布规律一致;当风量较小时,一次风主导颗粒的运动特性。随着颗粒循环量和循环灰粒径的增加,颗粒停留时间增长。

杨智生[4](2016)在《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布式光纤温度和应变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不受电磁干扰和能进行长距离传感等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森林防火预警,输油管线入侵预警、以及建筑健康监测等领域。相比基于瑞利散射和拉曼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效应(SBS)的布里渊光时域分析(BOTDA)技术具有更长测量距离的优势,是光纤传感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衡量BOTDA传感器性能表现的主要指标为空间分辨率、频率精度、测量距离和测量时间。本论文针对由光纤中SBS效应带来的限制BOTDA传感器性能的因素,以提升其关键性能指标为目的,对基于SBS效应的BOTDA分布式光纤温度应变传感器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虽然目前已被广泛使用的基于双频探测光的BOTDA方案可有效克服SBS的非本地效应问题,但高探测光功率造成的布里渊增益谱/损耗谱(BGS/BLS)的严重畸变将导致布里渊频移(BFS)判断误差。针对此问题,通过深入分析BGS/BLS畸变随探测光功率的变化规律,论文提出了基于固定双频探测光的BOTDA方案,其中探测光两个频率分量在光纤各个位置产生的布里渊本征增益谱和本征损耗谱的累积效果相互抵消,从而克服了传统双频探测光BOTDA方案中的BGS/BLS畸变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案可将探测光功率从-6 dBm提升至由其自身SBS效应所限制的理论功率极限(5 dBm),并可完全消除高功率情况下的BGS/BLS畸变,在不使用脉冲编码和拉曼分布式放大等提升信噪比(SNR)手段的前提下,实现了长达100 km的传感距离。2)通过对SBS三波耦合瞬态方程组的建模和求解,本论文深入分析和评估了现有预泵浦BOTDA方案(包络亮脉冲法、暗脉冲法和π相移脉冲法)中存在的二阶残影现象。研究结果表明该二阶残影现象将造成最高可达8.5 MHz的BFS判断误差。针对此问题,论文提出了改进的四分段暗脉冲方案,在传统三分段脉冲的基础上加入了幅值为抛物线分布的脉冲分段。通过对SBS瞬态方程的求解以及对迭代算法的使用,优化了光脉冲分段的关键参数。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均表明,所提方案能够获得亚米级空间分辨率,同时可正确判断出了BFS变化,克服了二阶残影效应带来的影响。另外,论文还提出了基于有限长泵浦光脉冲的单端BOTDA传感器方案,所使用的泵浦光为空间长度略大于二倍光纤长度的光脉冲,其中用于传感的脉冲部分正好等于光纤长度的二倍,剩余脉冲部分(> 30 ns即可)用于在光纤中预激发出稳态的声子。泵浦光被光纤端面反射后转化为探测光,通过对数和差分运算来获取光纤各个位置的温度或应变信息。实验中,在避免二阶残影影响的前提下,实现了 3 cm的空间分辨率。3)具有“增益型”和“损耗型”过程是SBS效应独有的双极性特点,利用此特点可以实现更高效的BOTDA传感器。例如,能在不增加额外测量时间的前提下实现亚米级空间分辨率的双频差分脉冲BOTDA方案,以及具有更高编码效率的双极性互补格雷编码BOTDA方案。论文通过分析指出基于单频探测光的上述两种方案在长距离使用场景中均存在高低频泵浦光功率失衡问题,继而导致双频差分脉冲BOTDA方案的空间分辨率的恶化,以及双极性互补格雷编码BOTDA方案的解码过程中出现BFS误差。针对此问题,本论文提出了基于三频探测光的双极性BOTDA方案。实验中,基于三频探测光的延时差分脉冲BOTDA方案在不增加额外测量时间的前提下,实现了 50 cm空间分辨率和25 km传感距离的性能指标。基于三频探测光的双极性互补格雷编码BOTDA方案实现了环路传感距离200 km、空间分辨率2 m以及BFS精度0.9 MHz的性能指标,其品质因数(FoM)达到380000,实现了 BOTDA传感器综合性能新记录。

王鹏[5](2016)在《Φ-OTDR的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系统阈值设定算法研究》文中认为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凭借其灵敏度高、抗电磁干扰、长距离监测、无需外场供电、施工简单、定位精度准确、仅需一根传感光纤等诸多技术优势,在周界安防、油气管道、通信光缆监测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而基于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仪(Φ-OTDR)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因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系统稳定、定位准确以及具有检测多点扰动事件同时发生的能力,已成为目前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中新的关注点。阈值的准确设定是有效降低Φ-OTDR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系统误报和漏报率的关键。本文针对Φ-OTDR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扰动报警阈值设定算法展开深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工作,所提出的基于选择性平均的阈值设定算法,能够更有效设定阈值,提高信噪比,降低Φ-OTDR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系统的误报和漏报率。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研究了Φ-OTDR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传感原理及传感信号的特点。从光波导理论和弹性力学角度出发,建立了Φ-OTDR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器多点扰动光路数学模型。进而,对扰动信号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后续信号处理和阈值的准确设定,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2.在分析总结Φ-OTDR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系统阈值设定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现有的阈值设定算法。针对目前Φ-OTDR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系统阈值设定算法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阈值模板匹配的方式,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选择性平均的阈值设定算法。所提出的选择性平均阈值算法,能够更有效设定阈值,提高信噪比,降低Φ-OTDR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系统的误报和漏报率。3.搭建Φ-OTDR光纤分布式扰动传感系统的实验系统环境,并对所提出的基于选择性平均的阈值设定算法进行了可行性验证及实际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与累加平均和移动平均阈值设定算法相比,所提出的选择性平均阈值算法将误报率分别降低了5%和3%,漏报率均降低了2%;信噪比分别提升了2.55 dB、1.1 dB;与Φ-OTDR与MZ干涉仪相结合的阈值设定方案相比,漏报率降低了4%。经实验验证,所提出的算法有助于提高Φ-OTDR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韩双连[6](2015)在《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炉底在线温度监测系统软件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铝材制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和各种民用工业中。铝供应量的持续增长离不开电解设备及铝熔炼设备的安全运行,而电解熔铝炉、保温炉是设备的核心所在。在熔炼系统中,设备长久运行于高负荷环境下,容易造成电解槽底部腐蚀,进而造成受热不均,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会造成漏槽等安全事故。因此,对熔炉的温度测量是现代熔炼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由于炉底存在大电流、强磁场以及极强的电磁干扰,传统温度传感器无法正常使用,且人工测温困难。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的发展为炉底温度的监测提供了可能。本课题来源于山东兖矿轻合金有限公司的光纤熔铝炉、保温炉温度监测系统研制项目。光纤具有体积小、耐腐蚀、防燃、抗电磁干扰等优点,且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可实现温度场的分布式测量,空间分辨率高,误差小。本文利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能够连续测量光纤沿线处的温度的特点,将12台熔铝炉、保温炉的炉底进行区域划分,每3m光纤绕成一圈,实现一个分区的温度监测,进而判断整个炉底的健康状况。软件系统需实现测点温度的实时监测,测点温度的预警、报警,温度实时曲线显示,历史数据查询,报表打印等功能。本文利用高速数据采集卡实现温度解调,底层数据采集模块将采集后的温度数据保存到SQL Server数据库。现场监测层首先从SQL Server数据库获取相应的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处理。本文深入研究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重点对拉曼散射和光时域反射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山东兖矿轻合金有限公司的光纤熔铝炉、保温炉温度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其中系统硬件主要有工控机、光开关、光纤温度传感器。在软件方面,重点从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角度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确定系统架构为C/S体系。软件用C++语言编写,开发平台为Visual Studio 2010,综合了Socket通信、多线程、数据库等多种技术手段。系统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部分,服务器系统安装在铝熔炼系统控制室,与采集卡通信后进行数据采集,驱动程序将分布式光纤解调系统采集的温度信息存入SQL Server数据库,与此同时,系统的另一进程则会不停地读取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在服务器进行必要的温度信息、报警信息显示等。客户端系统安装在网内用户计算机上,通过路由实现对服务器的访问。此外,重点对系统数据库进行了建模,设计了概念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并重点对通道信息表、报警记录表等表格进行了介绍。最后,重点介绍了系统的实现,主要包括温度数据采集模块、实时曲线显示模块、历史数据查询模块、历史曲线显示模块、报警模块、报警记录查询及打印模块等。目前,该监测系统已经投入使用,运行状况良好。本系统较好地满足了实际生产的需要,实现了炉底温度的监测及预警,并可提前预知安全事故,对铝工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邓胜强[7](2015)在《光纤光栅传感OFDR解调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纤光栅传感因波长编码、测量范围广、抗电磁干扰、长期稳定性好、耐腐蚀,尤其是能阵列复用等优点,在工程结构、石油化工、电力系统等诸多领域的监测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是目前最为成熟的光纤传感器。但受光源谱宽与传感器带宽的限制,无法实现高密度传感器阵列复用。将光频域反射计(OFDR)技术应用于光纤光栅传感解调是实现高密度阵列复用最为有效的方法。针对高密度光纤光栅传感系统,论文主要对OFDR的光源特性、光路结构及解调算法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阐述了OFDR的基本原理,推导了OFDR的理论模型,对影响其动态范围、空间分辨率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建立了相位噪声理论模型,仿真分析了其在不同的光源相干长度和连接器反射率下对拍频信号的影响。进一步讨论了OFDR系统抑制光谱偏振衰落的方法。2.开展了光纤光栅传感系统OFDR解调算法设计与特性分析。对影响拍频信号的非线性调谐效应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其补偿方法。通过理论推导,讨论了辅助干涉仪触发采样法中调谐光源扫频速率与光路时延间的匹配条件。3.仿真分析验证了非均匀傅里叶变换(NUFFT)和三次样条插值算法能够消除非线性调谐效应,改善系统空间分辨率,并提出采用加汉明(hamming)窗FFT的三次样条插值法,减小信号能量的扩散,进一步提高系统空间分辨率。4.开展了高密度光纤光栅传感OFDR解调实验。一方面,编写了基于NUFFT和加窗三次样条插值补偿算法的信号处理软件,实现空间分辨率1cm的OFDR系统。另一方面,进一步编写了光纤光栅波长偏移量的解调算法,并开展了温度解调实验。OFDR系统成功解调了不同温度下光纤光栅的波长偏移量,通过与光谱分析仪实际测试结果对比,验证了解调算法的正确性。在4个波长一致、间隔为15cm弱反射的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上,不增敏的情况下,获得温度灵敏系数9.83/Cpm?。实验结果表明该OFDR系统能够应用于高密度光纤光栅传感的解调。

唐文靖[8](2015)在《基于Φ-OTDR的光纤振动监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仪(Φ-OTDR)在长距离大范围的振动信号远程和实时监测方面具有传统传感器无法比拟的优势,现阶段是国际高科技安防领域竞争的焦点。Φ-OTDR是一种基于背向瑞利散射的分布式传感器,构建该系统需要有极窄线宽和低频率漂移的激光器作为光源,向光纤中注入周期性的光脉冲,探测光纤周围振动的动态变化信号,根据光脉冲在探测地点和光源之间的往返时间对报警点进行定位。光源的线宽大约在10kHz,因此探测器接收到的是光脉冲宽度内背向瑞利散射干涉的结果。外界振动会对光纤折射率产生调制,导致光折射率出现微小的波动,这会导致干涉结果也产生波动,这正是利用Φ-OTDR进行振动监测的依据。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以下各项工作:(1)详细介绍Φ-OTDR系统,这包括基本原理、系统结构、性能指标以及各性能指标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2)结合系统采集的信号和系统所采用器件的特点,分析背向瑞利散射光信号的特点,并依此提出了小波去噪的滤波方案,较好的再现了外界振动情况下的光功率变化曲线。生成系统热点图,对热点图做阂值处理,大于阈值的像素点称之为目标点,通过对目标点做聚类分析的方法实现分布式系统报警点的准确判断。(3)在完成信号滤波、报警点判断的内容之后,对振动信息片段做了特征提取处理,得到维度为8的特征向量。将采集的样本分为训练和测试两部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设计模式识别分类器,得到了较好的识别结果。

罗华[9](2014)在《87Rb-40K-6Li玻色费米混合气体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玻色-费米量子简并气体具有高度的可调控性和丰富的物理现象,因此是当今超冷原子物理研究的一个热点方向。玻色-费米量子简并气体是较为复杂的量子体系,研究的物理现象不仅需要考虑体系中不同粒子的量子统计特性,而且还需涉及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研究玻色-费米量子简并气体物理特性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在实验上制备出混合量子气体,其次是能够对量子气体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调节。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就是搭建一套研究玻色-费米混合量子体系的实验装置,开展87R.b-40K一6Li玻色-费米混合气体的实验研究。论文中描述了实验中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包括实验上实现了6Li原子的二维磁光阱(2D-MOT)减速、87Rb-40K-6Li原子的磁光阱囚禁、87Rb原子在不同真空腔体间的转移、超高真空玻璃腔体(Glass Cell)中的87Rb磁光阱、原子团的吸收成像等。文中详细给出了实现三种原子磁光阱的实验参数,并对一些实验现象作了细致考察。分析了半导体激光放大器(TA)边带效应对囚禁40K原子数目的影响和电光调制器(EOM)产生的宽频光谱对2D-MOT减速6Li原子效率的提高等实验现象。论文中涉及的主要成果可以概述为:1.建立了一套结构紧凑的玻色-费米混合量子气体实验系统。该系统包括三个真空腔室:一是用于6Li原子减速的二维磁光阱(2D-MOT)腔室;二是实现87Rb、40K、6Li三种原子磁光阱囚禁(MOT)的正十面体腔室;三是实现玻色-费米混合量子体系的超高真空玻璃腔室,并在此腔室研究玻色-费米混合量子气体的物理现象。玻璃腔的真空度可到1.6×10-9Pa.2.在不锈钢真空腔中装载富集了6Li原子的Li样品,自制了饱和吸收光谱中使用的Li原子泡,成功对671 nm半导体激光器进行了稳频。使用商用的Rb原子泡和K原子泡,分别对780nm和767nm半导体激光器进行了稳频。实验实现了87Rb、40K、6Li原子的磁光阱囚禁(MOT).从MOT腔室背景Rb蒸汽中俘获87Rb原子,·装载了87Rb磁光阱。用自制的K原子释放舟(Dispenser)释放的40K原子,装载了40K磁光阱。用2D-MOT减速方案对6Li原子进行了减速,并将减速的6Li原子用光推送的方法推送至MOT腔室装载了6Li磁光阱。3.两种频率的光经TA功率放大后,由于TA晶体的非线性效应,输出的光会产生边带。仔细考察了冷却光和回泵光中的边带对40K和41K磁光阱囚禁原子数目的影响。用EOM产生了频率间隔接近自然线宽的多边带光,拓展了2D-MOT中冷却光的频谱。实验中分析了宽频谱光对2D-MOT减速效果的影响,提高了6Li低速原子的数目,装载6Li磁光阱的效率得到了四倍改善。4.用激光推送的方法,成功地将MOT腔室中87Rb磁光阱中的原子转移至超高真空腔体(Glass C ell)中,实现了87Rb原子在Glass Cell中的磁光囚禁。用压缩磁光阱(CMOT)方法提升了囚禁原子的空间密度,为磁阱束缚87Rb原子准备条件。用收集荧光方法测量了Glass Cell中的87Rb磁光阱中原子的装载时间和原子团寿命。用吸收成像(TOF)方法,对Glass Cell中的87Rb原子磁光阱和CMOT中囚禁原子数目、原子团温度、原子团的空间密度等实验参数进行了测量。

程英[10](2012)在《基于分布式光纤的煤矿测温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针对传统的电信号传感器不能达到煤矿企业中动力电缆温度检测的要求,根据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能够实现光纤沿线温度多点测量的特点,文中以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为核心,设计了动力电缆温度检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对整条光纤进行温度测量,不仅做到了对高温点进行准确定位,而且能够对火灾事件做到防范于未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首先研究了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的测温原理。根据拉曼散射中反斯托克斯光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确定了采用斯托克斯散射光调节反斯托克斯散射光的方法对光纤温度进行测量,并对自发拉曼散射和受激拉曼散射进行定量分析,确定拉曼阀值,抑制受激拉曼散射的产生。然后,根据煤矿动力电缆温度检测的实际情况,根据光时域反射技术确定光纤温度与测量距离的关系,对分布式光纤温度检测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并详细描述了系统中各部分功能需求和硬件设计。在对检测信号处理方面采用小波去噪算法对温度信号进行去噪处理,根据小波算法的不足,提出采用小波包算法对温度信号高频和低频部分同时进行分解与重构,从而实现光纤沿线检测信号的特征提取。最后,分析了虚拟仪器技术的特点,根据虚拟仪器技术对系统软件进行设计,介绍了各模块的功能,并给出了系统流程图,采用LabVIEW软件对温度检测系统进行设计。

二、两个非常测物理量的测量——非弹性碰撞的时间及平均冲力的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个非常测物理量的测量——非弹性碰撞的时间及平均冲力的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稀相气力输送中绳索(Roping)现象颗粒扩散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绳索现象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绳索现象扩散影响因素
        1.2.2 绳索现象流动可视化研究
        1.2.3 绳索现象数值模拟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绳索现象可视化装置搭建
    2.1 测量系统原理
        2.1.1 图像采集
        2.1.2 图像处理
    2.2 实验装置
        2.2.1 试验台
        2.2.2 高清摄像测量系统
    2.3 实验过程
        2.3.1 颗粒行为的拍摄
        2.3.2 背景的拍摄
        2.3.3 视频格式的转码
        2.3.4 视频处理方法
        2.3.5 像素尺寸的标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oping现象扩散参数的提取和统计分析
    3.1 视频图像处理
        3.1.1 图像预处理
        3.1.2 图像阈值分割
        3.1.3 图像重建
    3.2 扩散参数的提取
        3.2.1 颗粒粒径统计
        3.2.2 颗粒扩散规律
        3.2.3 颗粒簇分区
        3.2.4 无量纲颗粒质量通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luent-EDEM平台的绳索扩散机理分析
    4.1 CFD-DEM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
        4.1.1 CFD-DEM数学模型
        4.1.2 气固两相耦合算法
        4.1.3 气固两相耦合受力分析
        4.1.4 Fluent-EDEM-Matalb平台耦合流程
    4.2 CFD-DEM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4.2.1 气力输送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4.2.2 计算方法和边界条件
        4.2.3 时间步长的独立性验证
    4.3 绳索扩散数值模拟
        4.3.1 模拟验证
        4.3.2 颗粒扩散流动分析
    4.4 绳索现象颗粒扩散机理分析
        4.4.1 绳索扩散均匀判定
        4.4.2 粒径对绳索扩散的影响
        4.4.3 弯径比和气体流速对绳索扩散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考试科目与内容:人才选拔的主要承载
        1.1.2 实践困境:考试科目与内容改革的“失策”
        1.1.3 他山之石:英国的考试科目与内容可资借鉴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高校
        1.2.2 入学考试
        1.2.3 考试科目与内容
    1.3 研究现状与述评
        1.3.1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研究现状
        1.3.2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设计与思路
        1.4.1 研究对象与问题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3 研究边界与可比性分析
        1.4.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5 研究思路
2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比较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2.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2.1.3 研究分析框架
    2.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分析
        2.2.1 中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分析
        2.2.2 中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分析
    2.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分析
        2.3.1 英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分析
        2.3.2 英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分析
    2.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比较
        2.4.1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比较
        2.4.2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比较
    本章小结
3 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的比较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3.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3.1.3 研究分析框架
    3.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分析
        3.2.1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分析
        3.2.2 中国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分析
    3.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分析
        3.3.1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分析
        3.3.2 英国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分析
    3.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比较
        3.4.1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比较
        3.4.2 中英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比较
    本章小结
4 入学考试科目内容的比较——以物理科目为例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4.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4.1.3 研究分析框架
    4.2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分析
        4.2.1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目标分析
        4.2.2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分析
        4.2.3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分析
    4.3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分析
        4.3.1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目标分析
        4.3.2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分析
        4.3.3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分析
    4.4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比较
        4.4.1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目标比较
        4.4.2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比较
        4.4.3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比较
    本章小结
5 入学考试命题内容的比较——以物理科目为例
    5.1 研究设计
        5.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5.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5.1.3 研究分析框架
    5.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分析
        5.2.1 中国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分析
        5.2.2 中国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的关系分析
        5.2.3 中国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的关系分析
    5.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分析
        5.3.1 英国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分析
        5.3.2 英国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的关系分析
        5.3.3 英国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的关系分析
    5.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比较
        5.4.1 中英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比较
        5.4.2 中英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关系比较
        5.4.3 中英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关系比较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启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1.1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比较研究的结论
        6.1.2 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比较研究的结论
        6.1.3 入学考试科目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
        6.1.4 入学考试命题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
        6.1.5 总的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2.1 构建基于分类选拔的考试科目设置形式
        6.2.2 多维设置定位精准的选考科目要求
        6.2.3 逐步加强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6.2.4 继续提高考试命题的代表性
    6.3 研究讨论
        6.3.1 综合能力的考查何以可能
        6.3.2 知识立意、能力立意与人的立意
        6.3.3 考试科目与内容的公平性尚待探讨
        6.3.4 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方式或需改进
    6.4 研究创新与不足
    6.5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3)生物质双流化床解耦燃烧系统的CFD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轻工业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及利用现状
        1.2.1 轻工业生物质废弃物资源
        1.2.2 国内外工业生物质废弃物的利用现状
        1.2.3 纤维素工业生物质废弃物的燃烧利用
    1.3 气固流化床中流动结构特性的模拟研究
        1.3.1 气固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方法
        1.3.2 鼓泡流化床中气固流动特性研究
        1.3.3 鼓泡流化床中双组分颗粒混合特性研究
        1.3.4 提升管中气固流动特性研究
    1.4 气固流化床中颗粒停留时间分布的研究
        1.4.1 颗粒停留时间分布的研究方法
        1.4.2 鼓泡流化床中颗粒停留时间分布的研究
        1.4.3 提升管中颗粒停留时间分布的研究
    1.5 研究思路和内容
2 鼓泡流化床中双组分颗粒混合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模拟系统
    2.3 CFD模型建立
        2.3.1 控制方程
        2.3.2 本构方程
        2.3.3 模拟设置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网格无关性分析
        2.4.2 曳力模型研究及实验验证
        2.4.3 颗粒-壁面边界条件研究
        2.4.4 颗粒-颗粒弹性恢复系数研究
        2.4.5 颗粒温度方程研究
        2.4.6 颗粒摩擦粘度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鼓泡流化床中颗粒停留时间分布的研究
    3.1 引言
    3.2 模拟系统
    3.3 CFD模型建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流动稳定性研究
        3.4.2 网格无关性分析及实验验证
        3.4.3 颗粒扩散系数的影响
        3.4.4 示踪剂注射条件的影响
        3.4.5 操作参数的影响
        3.4.6 半经验RTD预测模型的建立
        3.4.7 双组分颗粒体系停留时间分布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鼓泡流化床热解器的CFD模拟
    4.1 引言
    4.2 鼓泡流化床热解器
        4.2.1 双流化床解耦燃烧工艺流程
        4.2.2 生物质内水分的物理相变速率模型
        4.2.3 鼓泡床热解系统
    4.3 CFD模型建立
        4.3.1 控制方程
        4.3.2 相间传热模型
        4.3.3 模拟设置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系统稳定性分析
        4.4.2 鼓泡床几何结构影响
        4.4.3 气体入口条件影响
        4.4.4 三维模拟结果
        4.4.5 热解器的热态模拟
    4.5 本章小结
5 提升管燃烧器的CFD模拟
    5.1 引言
    5.2 提升管燃烧器系统
    5.3 CFD模型建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系统稳定性分析
        5.4.2 流动结构分析
        5.4.3 热解气入口条件研究
        5.4.4 颗粒循环流量的影响研究
        5.4.5 循环灰粒径的影响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符号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纤分布式传感器的种类
        1.2.1 基于瑞利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
        1.2.2 基于自发拉曼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
        1.2.3 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
    1.3 BOTDA传感器的四个性能指标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纤中的布里渊散射效应
    2.1 光纤中自发布里渊散射
        2.1.1 线性散射
        2.1.2 线性散射的经典数学模型
        2.1.3 自发布里渊散射
    2.2 光纤中受激布里渊散射
        2.2.1 光纤中的非线性极化
        2.2.2 受激布里渊散射原理
        2.2.3 SBS的瞬态耦合方程组
        2.2.4 SBS中的信号光特性
        2.2.5 SBS中的反斯托克斯光特性
    2.3 BFS与温度和应变的对应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固定双频探测光的BOTDA传感器研究
    3.1 引言
    3.2 限制连续探测光功率的因素
        3.2.1 连续光的受激布里渊散射
        3.2.2 BOTDA中的非本地效应
    3.3 基于双频探测光的泵浦功率动态补偿
        3.3.1 双频探测光BOTDA数学模型
        3.3.2 实验结果和讨论
    3.4 基于固定双频探测光的泵浦功率动态补偿
        3.4.1 扫频探测光BOTDA中的BGS/BLS畸变
        3.4.2 关键参数对BGS/BLS畸变的影响
        3.4.3 固定频率间隔的双频探测光BOTDA系统
        3.4.4 实验结果和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泵浦BOTDA中的二阶残影现象研究
    4.1 引言
    4.2 空间分辨率和频率精度的固有矛盾
    4.3 预泵浦BOTDA传感器中的二阶残影现象
        4.3.1 基于预泵浦的BOTDA传感器
        4.3.2 二阶残影的评估与量化
    4.4 基于四分段脉冲的BOTDA传感方案
        4.4.1 基本原理与参数优化
        4.4.2 实验结果和讨论
    4.5 基于有限长泵浦脉冲的BOTDA传感方案
        4.5.1 基本原理
        4.5.2 实验结果和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三频探测光的BOTDA传感器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三频探测光的延时差分泵浦脉冲BOTDA传感方案
        5.2.1 基于单频探测光的差分脉冲方案中的脉冲功率失衡问题
        5.2.2 三频探测光平衡脉冲功率的原理
        5.2.3 基于三频探测光的延时差分脉冲方案
    5.3 基于三频探测光的双极性互补格雷编码BOTDA传感方案
        5.3.1 BOTDA传感器中的双极性光脉冲编码
        5.3.2 双极性互补格雷编码方案中的解码误差
        5.3.3 基于三频探测光的双极性互补格雷编码BOTDA方案
        5.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论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索引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Φ-OTDR的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系统阈值设定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光纤分布式传感器简介
    1.3 Φ-OTDR光纤分布式扰动传感系统及阈值设定算法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 本文组织结构
2 OTDR分布式扰动传感系统的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OTDR原理
    2.3 OTDR光纤分布式扰动传感技术
        2.3.1 B-OTDR传感技术
        2.3.2 P-OTDR传感技术
        2.3.3 R-OTDR传感技术
        2.3.4 Φ-OTDR传感技术
    2.4 Φ-OTDR原理及性能参数分析
        2.4.1 瑞利散射原理分析
        2.4.2 光纤中的后向瑞利散射
        2.4.3 Φ-OTDR性能参数之动态范围
        2.4.4 Φ-OTDR性能参数之盲区
        2.4.5 Φ-OTDR性能参数之空间分辨率
    2.5 本章小结
3 Φ-OTDR分布式扰动传感系统定位及阈值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Φ-OTDR光纤分布式扰动传感器多点扰动数学模型
    3.3 Φ-OTDR系统结构设计分析
        3.3.1 系统结构
        3.3.2 激光源
        3.3.3 调制器
        3.3.4 掺铒光纤放大器
    3.4 Φ-OTDR光纤分布式扰动传感器阈值算法研究
        3.4.1 累加平均算法
        3.4.2 移动平均算法
        3.4.3 基于Φ-OTDR与MZ干涉仪相结合的阈值设定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选择性平均的阈值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选择性平均阈值算法理论研究
    4.3 选择性阈值算法实验研究
        4.3.1 初级模板实验
        4.3.2 初级模板验证实验
    4.4 阈值算法对比实验
        4.4.1 阈值算法误报、漏报率对比实验
        4.4.2 阈值算法信噪比对比实验
    4.5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5.2 下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炉底在线温度监测系统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设计方案
    2.1 分布式光纤传感基础
    2.2 光纤的拉曼散射
        2.2.1 拉曼散射的经典理论
        2.2.2 拉曼散射的量子理论
    2.3 光时域反射技术原理
    2.4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4.1 系统结构
        2.4.2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系统软件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总体架构及原理
    3.2 软件需求分析
        3.2.1 系统功能性分析
        3.2.2 系统非功能性分析
        3.2.3 监测系统用例图
    3.3 系统软件设计
        3.3.1 软件功能架构
        3.3.2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基础及数据库设计
    4.1 编程基础
    4.2 系统数据库设计
        4.2.1 数据库基础
        4.2.2 系统概念数据模型设计
        4.2.3 系统物理数据模型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系统软件实现
    5.1 服务器实现
        5.1.1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
        5.1.2 报警功能模块
        5.1.3 历史记录查询模块
    5.2 客户端实现
        5.2.1 服务器连接模块
        5.2.2 温度数据采集模块
        5.2.3 温度数据显示模块
        5.2.4 实时曲线模块
        5.2.5 历史数据查询模块
        5.2.6 报警功能模块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光纤光栅传感OFDR解调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
    1.2 光纤背向散射探测技术
    1.3 OFDR的发展及应用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OFDR的理论模型及特性分析
    2.1 OFDR的理论模型
        2.1.1 光外差探测原理
        2.1.2 OFDR的工作原理
    2.2 OFDR的主要参数特性分析
        2.2.1 动态范围
        2.2.2 空间分辨率
        2.2.3 光源参数分析
    2.3 OFDR的相位噪声理论模型及影响分析
        2.3.1 OFDR相位噪声理论模型
        2.3.2 OFDR相位噪声影响分析
    2.4 OFDR系统光谱偏振衰落的抑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FDR的非线性调谐效应及补偿方法的研究
    3.1 光源非线性调谐效应及补偿方法
        3.1.1 光源非线性调谐效应
        3.1.2 光源非线性调谐效应的补偿方法
    3.2 辅助干涉仪触发采样法
    3.3 基于非均匀傅里叶变换的补偿法
    3.4 基于加窗FFT的三次样条插值补偿法
    3.5 NUFFT和三次样条插值算法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密度光纤光栅传感OFDR解调实验
    4.1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
        4.1.1 温度传感机理
        4.1.2 应变传感机理
    4.2 OFDR系统设计及实验
        4.2.1 OFDR系统设计
        4.2.2 OFDR系统实验及算法验证
    4.3 高密度光纤光栅OFDR温度解调实验
        4.3.1 实验系统
        4.3.2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论文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成果

(8)基于Φ-OTDR的光纤振动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1.2 基于散射效应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1.2.1 基于拉曼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R-OTDR)
        1.2.2 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B-OTDR)
        1.2.3 基于瑞利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1.3 Φ-OTDR技术的发展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Φ-OTDR的基本原理
    2.1 光纤中的散射
    2.2 Φ-OTDR的基本原理
        2.2.1 OTDR的原理
        2.2.2 Φ-OTDR原理
        2.2.3 相干检测技术
    2.3 Φ-OTDR系统的性能指标
        2.3.1 动态范围
        2.3.2 探测距离
        2.3.3 空间分辨率
        2.3.4 灵敏度
        2.3.5 系统带宽
第3章 信号分析与处理
    3.1 信号分析
    3.2 小波滤噪
    3.3 聚类分析在Φ-OTDR中的应用
第4章 振动信号的模式识别
    4.1 模式识别概述
    4.2 特征提取与选择
    4.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分类器设计
        4.3.1 BP神经网络
        4.3.2 BP网络的训练和测试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9)87Rb-40K-6Li玻色费米混合气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量子简并气体简介
        1.1.1 原子状态的量子力学描述
        1.1.2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
        1.1.3 费米量子简并气体(DFG)
    1.2 量子简并气体实验进展
        1.2.1 Feshbach共振
        1.2.2 玻色-费米混合体系
    1.3 本文所述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冷原子气体实验相关理论
    2.1 超冷原子气体
        2.1.1 量子统计规律概述
        2.1.2 玻色原子统计规律
        2.1.3 费米原子统计规律
        2.1.4 经典原子统计规律
    2.2 原子束缚阱
        2.2.1 四极磁阱
        2.2.2 原子在四极束缚阱中的Majorana损失
        2.2.3 光学阻塞四极磁阱囚禁势
    2.3 射频蒸发冷却技术
        2.3.1 蒸发冷却技术的理论模型
        2.3.2 蒸发过程的指数参数
        2.3.3 蒸发冷却损失机制
    2.4 简并费米气体射频谱
        2.4.1 基本原理
        2.4.2 超冷费米气体光发射射频谱
第三章 实验装置
    3.1 实验真空系统
        3.1.1 真空系统的结构
        3.1.2 真空抽取过程
    3.2 ~(40)K原子反应舟
    3.3 实验激光系统
        3.3.1 半导体激光器
        3.3.2 饱和吸收光谱稳频
        3.3.3 注入锁定激光器
        3.3.4 半导体激光放大器
        3.3.5 AOM调节激光频率
第四章 ~(87)Rb、~(40)K、~6Li原子磁光阱的实验实现
    4.1 ~(87)Rb原子磁光阱
        4.1.1 ~(87)Rb原子磁光阱工作参数
        4.1.2 荧光法测量MOT原子数目
    4.2 ~(40)K原子磁光阱
        4.2.1 ~(40)K原子磁光阱工作参数
        4.2.2 TA边带效应对囚禁原子数目的影响
    4.3 ~6Li原子磁光阱
        4.3.1 ~6Li原子2D-MOT结构
        4.3.2 原子炉喷射原子数目
        4.3.3 ~6Li磁光阱光路结构
        4.3.4 多频冷却光提高~6Li囚禁原子数目
        4.3.5 CCD相机荧光法测量原子数目
第五章 ~(87)Rb原子在超高真空腔体中的束缚
    5.1 ~(87)Rb束缚原子在不同真空腔体间的转移
        5.1.1 双磁光阱的构型
        5.1.2 超高真空腔体中磁光阱的装载时间
        5.1.3 原子转移效率的影响参数
    5.2 吸收成像实验技术
        5.2.1 吸收成像基本原理
        5.2.2 吸收成像数据处理
        5.2.3 TOF测量原子团温度
        5.2.4 成像光功率和失谐的优化
    5.3 MOT B囚禁原子数目及原子团温度
    5.4 压缩磁光阱原子团温度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实验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10)基于分布式光纤的煤矿测温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的理论基础
    2.1 分布式光纤温度测量的基本原理
        2.1.1 光纤
        2.1.2 基本模型
        2.1.3 后向散射的一般描述
    2.2 拉曼散射
        2.2.1 拉曼散射的经典理论
        2.2.2 拉曼散射的量子理论
        2.2.3 拉曼散射的温度效应
        2.2.4 受激拉曼散射
    2.3 本章小结
3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3.1 光时域反射技术原理
    3.2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的结构
4 分布式光纤温度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4.1 光缆的选择
    4.2 光源的选择与驱动电路的设计
    4.3 波分复用器
    4.4 光电转换模块设计
    4.5 滤波器的设计
    4.6 数据采集卡
    4.7 小结
5 分布式光纤温度检测系统温度信号提取
    5.1 小波变换的基本理论
        5.1.1 傅里叶分析到小波分析
        5.1.2 小波分析
        5.1.3 连续小波离散化处理
    5.2 小波分析的信号处理方法
        5.2.1 信号消噪
        5.2.2 小波分解层数确定
        5.2.3 阀值的选取
    5.3 基于正交小波包算法的检测信号特征提取
        5.3.1 小波包分解与重构
        5.3.2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检测信号特征提取
    5.4 小结
6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系统软件平台的设计
    6.1 虚拟仪器技术
    6.2 基于虚拟仪器的软件设计
    6.3 软件系统功能模块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两个非常测物理量的测量——非弹性碰撞的时间及平均冲力的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稀相气力输送中绳索(Roping)现象颗粒扩散特性的研究[D]. 上官秋豪. 东南大学, 2020(01)
  • [2]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D]. 李晓岩. 西南大学, 2017(04)
  • [3]生物质双流化床解耦燃烧系统的CFD模拟[D]. 耿淑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7(01)
  • [4]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D]. 杨智生.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2)
  • [5]Φ-OTDR的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系统阈值设定算法研究[D]. 王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7)
  • [6]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炉底在线温度监测系统软件设计[D]. 韩双连. 山东大学, 2015(02)
  • [7]光纤光栅传感OFDR解调关键技术研究[D]. 邓胜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8]基于Φ-OTDR的光纤振动监测研究[D]. 唐文靖.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5(08)
  • [9]87Rb-40K-6Li玻色费米混合气体的实验研究[D]. 罗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2014(01)
  • [10]基于分布式光纤的煤矿测温系统的研究[D]. 程英.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05)

标签:;  ;  ;  ;  

两个非凡物理量的测量——非弹性碰撞时间的测量和平均冲量的测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