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电话:互联网从眼球回归声带

IP电话:互联网从眼球回归声带

一、IP电话:互联网从眼球回归声带(论文文献综述)

郤鼎昌[1](2021)在《传播仪式观视域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网络春晚主持人的话语研究(2011-2020)》文中研究指明

李悦[2](2021)在《声音Logo在营销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吴晓华[3](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语音特征模型在单双相抑郁患者自杀风险识别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自杀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抑郁障碍与自杀高度相关,及早识别对于自杀预防意义重大。但目前筛查手段局限性明显,识别准确率低且易受主观影响,寻找客观有效的识别手段已成为研究趋势。语音因具有采集快速方便、限制少、成本低、不侵入人体等优势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语音特征模型识别单双相抑郁患者自杀风险的有效性。研究方法采用2(组别:健康对照组vs.病例组)×3(任务形式:问答vs.朗读vs.图片描述)×3(情绪效价:负性vs.中性vs.正性)的混合设计收集语音数据,进行语音预处理并提取常用的语音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集成学习(Ensemble Learning,EL)、朴素贝叶斯(Na?ve Bayesian,NB)及 k 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四种常用机器学习算法建模,使用准确率(Accuracy,ACC)、特异度(Specificity,SPE)、灵敏度(Sensitivity,SEN)和 ROC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of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AUC)等指标进行模型评估。研究结果(1)语音识别单双相抑郁障碍的最优模型由EL构建(ACC=88.89%,SPE=91.84%,SEN=85.08%,AUC=0.885),模型平均 ACC 为 74.37%,平均 AUC 为 0.727。从性别角度看,女性的最优模型由EL构建(ACC=88.97%,SPE=93.75%,SEN=83.08%,AUC=0.884),平均ACC为75.58%,平均AUC为0.748;男性的最优模型由SVM构建(ACC=92.08%,SPE=92.86%,SEN=91.00%,AUC=0.919),模型平均 ACC 为 77.60%,平均AUC为0.766。(2)三种任务形式中问答最好,最优模型由EL构建(ACC=92.76%,SPE=95.91%,SEN=88.72%,AUC=0.923),模型平均 ACC 为 77.63%,平均 AUC 为 0.766。情绪效价上,正性情绪表现最好,最优模型由SVM构建(ACC=87.62%,SPE=91.23%,SEN=82.95%,AUC=0.871),模型平均 ACC 为 71.16,平均 AUC 为 0.700)。(3)语音识别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最优模型由EL构建(ACC=91.86%,SPE=96.22%,SEN=84.55%,AUC=0.904),模型平均ACC 77.37%平均AUC为0.744,性别角度看依然是男性的泛化性能好于女性(平均ACC:80.75%vs.77.82%,平均 AUC:0.801vs.0.747)。(4)语音识别单双相抑郁患者自杀风险的准确率受任务形式和情绪效价的影响,任务形式上问答语音最好(EL构建,ACC=93.23%,SPE=98.80%,SEN=84.00%,AUC=0.914),情绪效价上负性最好(SVM 构建,ACC=88.76%,SPE=96.43%,SEN=75.76%,AUC=0.861)。(5)主客观多指标联合的模型泛化性能好于单语音特征模型(平均 ACC:80.85%~84.07%vs.77.37%,平均 AUC:0.783~0.822vs.0.744),最优模型依然是由EL构建。研究结论(1)语音可作为识别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客观指标,且在男性群体中的表现好于女性群体。(2)不同任务形式和情绪效价影响模型预测性能,问答语音的预测性能最好;识别单双相抑郁障碍时正性效价最好,识别自杀风险时负性效价最好。(3)主客观多指标联合的模型预测性能优于单指标模型,未来筛查工作中应从多角度考虑,充分发挥语音特征这一客观指标的作用。(4)四种机器学习算法中,集成学习的表现更优。创新点(1)从当前筛查手段的局限性入手,探讨语音特征这一客观指标的有效性,对筛查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应用前景广阔。(2)丰富了语音相关研究领域,尤其是自杀相关的资料,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开展做铺垫,同时拓宽了自杀预防的思路。

潘雅萌[4](2019)在《移动终端交互式界面的视觉语言情感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媒介也随之转变。如今移动终端的开发和推广改变了当下互联网的格局,移动应用程序大面积的覆盖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当中。移动终端界面作为人机交互的一个主要桥梁,激烈的市场竞争让界面的交互设计不再止步于美观,而是经历了几次革新:从技术实现中心到隐喻中心,再到近年来重视的习惯用法,这些皆是为了与用户的认知习惯、情感心理和行为体验等元素相契合。首先,本文对用户体验、情感化设计和交互设计的情感化发展历程等相关概念理论进行解读。然后,归纳分析了视觉语言在用户界面设计中的特征。其次,本文引入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中的三个设计层次,结合用户的认知和行为习惯,阐明了基于情感化设计下的移动终端交互式界面视觉语言元素的特点。通过对比移动终端与PC端界面布局和风格的差异性,剖析了移动终端界面交互设计情感表达的独特性。最后,依照上文的总结分析,说明情感元素等认知和行为习惯对用户体验感的影响,提出移动终端交互式界面视觉元素的情感化设计原则,并将其应用到设计实践。探讨如何将情感化设计合理地应用在移动终端界面设计当中,同时归纳总结移动终端交互式界面的视觉语言情感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为移动终端交互式界面视觉语言的情感化设计在理论上提供一定的参考支持。

二湘[5](2019)在《暗涌》文中研究表明第一卷喀布尔的白梨花第一章吴贵林一行到达喀布尔的时候,天已近黄昏。太阳如一颗没有温度的咸蛋黄,温软地挂在天际。从机场一开出来就是尘土飞扬,窗外灰蒙蒙的天,像是打底的薄薄的灰色秋衣,映衬着不远处一座座土黄的山,黄土崖上密密匝匝镶嵌着一个一个颜色斑驳的土房子,有几分像他小时候住过的土坯房。这让他对这个地方生出了一种模糊的熟悉感,像是回到他的老家,回到童年那

李菲[6](2019)在《画格“事件” ——动画的物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画以画格为基点,通过逐层与逐格的制作形式构成了一套类似于语言学结构的话语体系。在这个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并且以能指的物质特性为基础的符号性体系中,动画的符号-叙事与实景电影以其为建构自身意义的表征系统,成为社会文化层面上的美学再阐述方式。然而,从外在性上来说,这种来自文化表征的方式是无法穷尽动画自身媒介的物质性的,即动画通过画格的秩序排列不仅能够传达和意指叙事层面上“所发生的事”,而且这种“行为本身”就在一个有着深度和广度的物质性的维度中。言说和叙事是从这个物质反应流中的一种效果而非全部,我们无法在单一的可见性的体制下穷尽它的可能性,这正是动画自身具有的潜在(virtualite)状态。动画是一种“手绘哲学”,是在人的综合意志统摄下,用非自动机械的方法去结构形象的意愿和能力。人在与动画媒介相结合的过程中成为了生产指令的发出者,尽管媒介客体带有了人的主观烙印,但“却无法穷尽客体的诸多种类与存在模式”,而“物质性”的意义正在于“存在与思想之间的不对称关系”。因此,“人”在具有自主性的动画语言学结构的生产场域中,实际上是一种生产策略。本文通过对三种生产策略的构型,从“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角度出发,去分析和研究在每一种动画生产策略中,由物质性的关系所产生的症候性,并说明其诱因正是由于动画媒介的物质性所“不自觉地”引发的。本文以观看和生产这对互为关照的关系作为动画物质性研究的切入点,围绕着动画形式与观看之间的演化路径、本体特征与理论构型、生产策略与媒介性的关系,以及动画媒介的症候性在不同的生产机制中的体现等方面展开论述。

李政[7](2019)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文中认为工业社会后期,尤其是部分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时期以来,学徒制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在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运用。我国也于2014年起开始在全国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五年的试点工作积累了若干值得推广的宝贵经验,但是也产生了很多思想观念层面与操作层面的问题。其中最为根本的问题则是“中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实施现代学徒制”。对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既是我国产业转型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也是建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基础理论的需求。现有的关于“现代学徒制”价值的研究主要展示了现代学徒制之于政府、学校、雇主、学徒四个利益相关者的外在价值(如经济价值),但缺乏对现代学徒制实践价值本源的探索,忽视了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产业,也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其中最关键的是缺乏对学徒和企业专家的关注。而“知识论”为我们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对知识特征的探索,将允许我们从根本层面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所谓“知识特征”,指的是各类知识的属性及其组织方式。本研究立足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制造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为切入点,通过深度剖析各行业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表征出的知识特征,并分析这些知识的形成机制,以探索现代学徒制在产业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价值,以及需要完善之处。为了能够分析出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以出声思维法和观察法为数据收集方法,根据“产业”、“从业经历”和“典型工作任务”三个维度遴选了11位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16位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12位文化创意类产业一线从业人员,对他们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的出声思维报告与观察记录信息进行三级编码,并对编码进行情境分析,最终形成了三大产业一线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1)现代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八个类型:关于技术原理的知识、关于工艺技术的知识、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艺的知识、关于生产情境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以及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围绕“思考与设计——实施——核实与决策”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2)现代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主要使用九类知识:关于服务理论的知识、关于区域性服务的知识、关于软硬件操作与工单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关于行业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每种类型的知识中又包括不同类型的内容。这些知识围绕“需求识别——方案设计——方案执行——执行结果的判断与决策”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3)文创业一线从业人员主要使用十类知识:关于创意理论的知识、关于个性化创意的知识、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关于行业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与关于素材库的知识。这些知识围绕“创意需求分析——创意设计——创意实现——创意检验”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以上分析出的这些知识具有各自的形成机制:(1)服务、创意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知识的形成强调要与经验、现象相联系;(2)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知识的形成是操作性与认知性共变的结果;(3)操作技能知识或技艺知识的形成是“具身认知”的过程;(4)工作情境知识的形成是员工“组织社会化”的过程;(5)判断决策知识的形成是非良构问题解决的过程;(6)职业伦理规范知识的形成是社会规范与工作场所规范互动的过程;(7)相关岗位基本知识的形成需要借助岗位群职业教育与企业情境学习;(8)行业知识的形成则依靠内生与外生知识的互动;(9)素材库知识的形成是知识的个性编码与长时记忆形成的过程;(10)个性化创意知识的形成是个体、环境与文化的多因素作用过程;(11)工艺技术知识的形成包括经验体系的默会传递与理论体系的编码扩散;(12)区域性服务知识的形成实质上是地方知识“双边缘”获取的过程。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情境过渡”、“双身份多导师”、“工学交替运作”、“周期灵活设计”、“教学评结构化”等特点。结合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分析的结果,本研究认为,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在培育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以下七大价值:(1)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的情境;(2)促进知识的深层次意义建构;(3)促进知识从学校到工作场所的迁移、从工作场所到工作场所的迁移,以及从工作场所到学校的迁移;(4)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创新;(5)提供了培养知识间联系的环境与要素;(6)促进不同时期学习者知识的迭代与更新;(7)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学习者的元认知与非认知技能。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现代学徒制终身育人价值的缺失”、“社区、社会作为现代学徒制育人主体的缺失”、“缺少更高层面的质量标准”、“工作任务缺乏典型性及部分知识教学的缺失”、“行业特色不突出”、“较少考虑现代学徒制实施专业的遴选问题”、“师傅的资格遴选与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遮蔽了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价值。为了进一步拓展现代学徒制在培养现代产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上的价值,未来现代学徒制应树立现代学徒制服务个体“经验生长”的育人理念;搭建多主体协作育人机制;在标准建设领域实施关键领域控制下的均权模式;注重基于岗位情境的职业教育核心素养培养;通过多元阶梯式的设计彰显现代学徒制的“终身性”;鼓励基于区域行业特点的模式改进;注重现代学徒制的适用性问题。

冯玲[8](2019)在《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 ——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音乐在传播中的视觉呈现为研究对象,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视野,通过外部背景和内部文本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透视视觉文化语境中音乐传播的审美表征及权力运作,并就音乐视觉化传播的审美价值偏移与生态建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本论文的主旨,是在视觉文化的语境中,从影像传播的角度去探讨中国当下的音乐艺术,也以各媒介中的音乐视觉化传播现象为着眼点进行图像和影像文本研究。本论文的基本观点是:音乐的视觉化研究是双向的,研究者既可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当代音乐传播,也可从当代音乐的角度来研究视觉艺术,并在二者的互动中求得对视觉文化和当代音乐传播的深度阐释。在这个双向过程中,批评实践是二者互动的关键。本论文的结构依主题而设置。第一章“艺术与技术:音乐传播中的视听互动演变及形态”阐述视觉文化背景及相关概念的一般理论,注重“视”和“听”在音乐艺术发展中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第二章“文本与想象:基于静态图像与符号设计的音乐视觉传达”将从符号学的视角观察唱片封面设计和音乐表演中歌手的形象意蕴,梳理视觉化在静态音乐传达中的意义;第三章“观看与聆听:动态影像艺术中的音乐表达及视听特征”,将以动态的音乐视觉文本进行个案剖析,主要探讨MV中的影像和音乐的视听结合特征以及多媒体技术中现场音乐表演中的视觉呈现价值。第四章“合谋与斗争:音乐视觉传播中‘看’的表征及权力运作”,从音乐影像“快感”传播的角度切入,旨在剖析音乐视觉传播中“看”的权力运作,透视音乐快感传播的内在权力机制。第四章“批评与探究:音乐视觉化传播的审美价值偏移与生态建构”对音乐视觉化传播的审美价值进行批评,对审美中视听生态的良性循环进行探究。

魏兵[9](2018)在《孔笙导演艺术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代中国影视行业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孔笙是一位坚守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导演。他始终以考究的影像画面、殷切的现实关怀和温情的浪漫情怀,创作了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影视作品,彰显执着的艺术追求和深沉的文化使命。成立东阳正午阳光影视公司是孔笙艺术创作的关键性转折点,这标志着孔笙及其团队以专业精神创作大众文化产品,走向文化市场并引领时代的影像价值导向。另外,孔笙也培养了一批导演后起之秀,一定意义上形成风格鲜明的艺术流派,在当代电视产业中起到垂范作用。尽管如此,关于孔笙的系统性研究乏善可陈。因此,本文拟采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孔笙导演和制作团队的创作经历,研究导演的艺术现象与影像文本,探讨导演风格,试图解答其将商业化探索纳入艺术坐标的影像表达路径和导演的文化引领作用。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第一、二章,通过对作为大众文化商品的导演作品的艺术现象和艺术文本分析,旨在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全方位地审视孔笙导演。第一章从客观现象入手,通过研究孔笙导演个人和团队的创作经历,更深层地理解孔笙的艺术创作路径;第二章以孔笙导演的文化现象和艺术文本为研究对象,从作品的主题与题材等角度进行文本分析,以便深入了解孔笙的影视作品与社会语境的呼应关系。第二部分为本文的论述重点,即第三章。该部分以文本分析为基础,结合叙事学、视觉文化研究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影像叙事、视觉表现和声音造型等三个角度,深入研究孔笙艺术风格的表达和美学追求。第三部分为本文第四章,在前三章的研究基础上,从导演影像景观的视觉呈现和审美价值两个角度,确立孔笙在中国当代电视产业的文化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本文利用美学、文化研究、电视理论、电影理论等多学科的理论背景,分析在当代中国电视剧行业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孔笙导演多元的艺术探索和恒定的文化担当。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与写作,试图探讨在大众文化浪潮中,当代电视剧导演平衡文化艺术追求和商业效益的有效路径。

刘碧珍[10](2017)在《叙述声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叙述声音是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叙事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它与叙述交流中的诸多因素存在密切联系,直接影响文本意义的生成与传达。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此概念长久以来未被准确定义,有必要对叙述声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本论文写作的缘由。叙述声音是一种隐喻意义上的声音,它是对叙述文本中显露作者意识的话语迹象的隐喻,这些话语迹象体现叙述主体与叙述行为的关系。叙述声音与其传达的内容一体无分。我们常常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它:如认为叙述声音可以隐喻读者接收和解读出的文本意义,也可指表露作者意图的叙述话语或符号,或指叙述者为创设特定叙述情境而使用的叙述策略。更多时候我们认为叙述声音是读者从文本中感知到的作者意识。如何去探究叙述声音,首先要思考的是角度的问题。本论文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视角地阐述叙事学与当代西方文论中的叙述声音理论,识别与辨析叙述声音概念。在叙事学视阈下,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探析小说文本中叙述声音的来源,解析其形态,概括其特征与功能,思考其他文类以及非文学文本中的叙述声音问题,阐释叙述声音在文本建构、读者接受和文化交流中的意义与价值。本论文共分六章,包括叙述声音的概念、主体、构成要素、特征和功能等问题。第一章辨析叙述声音概念。该章梳理西方文学理论中与“声音”概念相关的研究成果,追述叙述声音术语的缘起和发展。同时参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近现代作家的创作理论与实践,与之对照分析。为下文结合具体文本对叙述声音展开研究准备理论基础。第二章探析叙述声音来源。首先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借助社会历史批评理论和精神分析学说,分析作者、隐含的作者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找出叙述主体与叙述声音的内在联系。其次从文本传播的角度,借助叙事学和传播学理论,按照叙述者人称和叙述层次的不同分析叙述声音的差异,关注叙述声音在文化传播中的变化。最后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借助认知叙事学、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等理论,研究受述者与叙述声音的关系。第三章解析叙述声音构成与分类。叙述声音是文体、语气和价值观的融合,是叙事的一个成分。在文本中,叙述声音构成要素比较复杂。叙述声音在书面文本中是不会发出真正的声音,但是却会在字里行间显露迹象。“迹象”与文体、语气、叙述意图和作者的价值观等因素相关。叙述声音在具体文本中会有不同的类型。这部分主要借助叙事学、文化语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第四章分析叙述声音特征。叙述声音在不同文本、同一文本的不同叙述层中有不一样的表现,呈现多样的特征。叙述声音虽然是一种隐喻的说法,但是因为它冠以声音这样的名称,且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是隐喻性。所以在特征上它具备与自然之声的相似性,如:模糊与清晰(隐逸与明晰)、可靠性与不可靠性、单一与复调、呼应与回响。同时叙述声音毕竟是一种语音,与人相关,所以它又有其独特性、自我呈现性和相关性等特征。因而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它看作是对自然之声的模仿与超越。第五章探究叙述声音功能。叙述声音具有构建文本世界、表现作家的“独一之诗”和主体价值以及反映社会规约和文化习俗的功能,因而叙述声音具有社会历史与审美的价值。第六章研究跨媒介、跨学科叙事中的叙述声音。叙事学研究发展到后经典叙事学研究的阶段,对叙述声音的关注必然也需突破媒介和学科的界限,该部分是在对叙述声音结构形态、分类、特征和功能已做分析的基础之上,再观照非虚构性叙事文本中的叙述声音,例如微信叙事、教育叙事和法律叙事。这些文本与生活联系紧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现实的干预之作,所以本文的研究侧重于关注叙述声音所传达的语义,解读叙述声音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二、IP电话:互联网从眼球回归声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电话:互联网从眼球回归声带(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机器学习的语音特征模型在单双相抑郁患者自杀风险识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设想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假设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语音信号及机器学习相关理论基础
    2.1 语音信号
        2.1.1 语音的定义
        2.1.2 语音产生的原理
        2.1.3 语音信号数字化和预处理
        2.1.4 相关语音信号特征简介
    2.2 机器学习
        2.2.1 支持向量机
        2.2.2 集成学习
        2.2.3 朴素贝叶斯
        2.2.4 K近邻
    2.3 模型评估与选择
        2.3.1 评估方法
        2.3.2 性能度量
        2.3.3 特征选择
第三章 研究对象、工具材料及语音数据采集
    3.1 研究对象
        3.1.1 伦理原则
        3.1.2 被试来源及纳入排除标准
    3.2 研究工具
        3.2.1 自评工具
        3.2.2 他评工具
    3.3 实验材料
        3.3.1 材料来源
        3.3.2 材料评价与确定
    3.4 实验程序与流程
        3.4.1 实验程序
        3.4.2 实验流程
    3.5 语音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3.6 质量控制
第四章 语音识别单双相抑郁患者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和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问卷资料分析
        4.3.2 语音特征建模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语音识别单双相抑郁患者自杀风险的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5.3 研究结果
        5.3.1 患者资料信息
        5.3.2 语音特征建模分析
        5.3.3 语音特征与常用筛查量表组合建模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移动终端交互式界面的视觉语言情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移动终端交互式界面情感化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用户体验的概念及要素
    第二节 情感化设计的相关概念
    第三节 交互设计的情感化发展历程
第二章 用户界面设计的视觉语言特征
    第一节 视觉语言的简明性
    第二节 视觉语言的生动性
    第三节 视觉语言的时代性
    第四节 视觉语言的体验性
第三章 移动终端交互式界面视觉元素的情感体验
    第一节 悦目娱心的“本能层次”设计
        一、提高用户信任度
        二、符合逻辑路径和认知行为
        三、引起用户共鸣
    第二节 至善至美的“行为层次”设计
        一、保留核心功能
        二、建立正确概念模型
        三、关注拇指点击热区
        四、赋予产品整体感受
    第三节 扣人心弦的“反思层次”设计
        一、建立用户情感纽带
        二、增添界面趣味性和吸引力
第四章 视觉语言在移动终端交互式界面的情感表现
    第一节 移动终端交互式界面设计风格的情感表达
        一、拟人化风格的生活感
        二、扁平化风格的精炼感
        三、MBE化风格的童趣感
    第二节 移动终端交互式界面布局的情感独特性
        一、瀑布流式布局的无限滚动
        二、卡片式风格的直观可操作
        三、无框界面的去形式化
        四、无界面的自然交互体验
    第三节 移动终端交互式界面互动体验的情感感应
        一、“水到渠成”的情感诱惑
        二、“相映成趣”的交互体验
第五章 “百刻APP”移动终端交互式界面的设计实践
    第一节 设计理念
        一、设计说明
        二、用户群定位
        三、用户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四、信息架构设计
    第二节 设计策略
        一、设计创新点
        二、产品功能定位
        三、LOGO寓意说明
        四、界面风格定位
        五、使用规则说明
        六、产品可用性测试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暗涌(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卷喀布尔的白梨花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二卷硅谷墓园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三卷深圳病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6)画格“事件” ——动画的物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物质性”作为一种思考动画的方法
    第一节 “手绘哲学”
    第二节 画格“事件”
    第三节 动画媒介的物质性
        一、物的问题
        二、“人”的问题
        三、“正题-反题-合题”
    第四节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论文内容框架
第二章 媒介的“谱系学”: 构建动画主体的客观条件
    第一节 视网膜后像——主观的视觉与感官的分离
    第二节 观看的量化
    第三节 “自治的”静帧图像与机器的客观性
    第四节 集体的观看方式的转变与新的综合
    第五节 制作者与观看者的“分裂”
第三章 动画的语言学结构与物质性关系研究
    第一节 动画的编码体系
        一、“指涉物的悬置”
        二、动画主体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物质的“流溢”与“Z轴”
    第三节 “镜后”的物质逻辑
        一、“真实的注视”
        二、动画生产场域中的“拉康模型”
        三、对拉康模型的重新书写
    第四节 “凹镜-想象界”中的三种意识形态
        一、标准化生产秩序中的“裂缝”
        二、“正题—反题”——两种动画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三、“合题”——对“符号学架构”的超越
第四章 正题: 观影—认同方式的构型与断裂
    第一节 观看的“位置”与“持存”
    第二节 “主体客体化”
        一、“低科技”
        二、媒介特殊性
        三、“叙事迷恋”
    第三节 动画的观看机制
        一、电影院
        二、“认同”
        三、动画电影中的认同关系
        四、从“先验”的故事到自动生成的故事
第五章 反题: 异质性的“言语”——人的精神绵延的物化问题
    第一节 “言语”——个体化的符号-叙事策略
    第二节 人的精神绵延的物化?
    第三节 形式的“觉醒”
        一、新的叙事策略
        二、动画形式自身的“批判转向”
第六章 合题:反“符号性框架”的生产策略——以客体为导向的动画本体研究
    第一节 主体与机器
    第二节 “非意义化”的生产机制
        一、“僭越”与“界限”
        二、动画语言学结构中动画角色的“无意识表演”
        三、动画符号-叙事结构对制作主体差异性的否定
    第三节 “叙事情节、片中片与无意识的隐喻”——直接动画电影制作中的意识与机器的关系研究
        一、直接动画电影中的情节叙事
        二、反缝合的“片中片”结构
        三、无意识的视觉隐喻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7)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现象之问:世界范围内现代学徒制的勃兴现象引起学界关注
        二、现实困惑: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出现亟待解决的基础问题
        三、理论发展:现代学徒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需要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现代学徒制
        二、知识特征
        三、价值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现代学徒制价值的相关研究
        二、知识特征的相关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述评
    第五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六节 方法论与技术路线
        一、扎根理论方法论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基础:对知识与知识类别的认识
        一、实用主义认识论及其对“知识”的界定
        二、知识分类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一线员工知识特征研究的整体设计
        一、数据收集方法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研究的实施与材料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第一节 制造业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一、制造与制造业
        二、制造业的发展及现代制造业的特点
    第二节 现代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一、关于技术原理的知识
        二、关于工艺技术的知识
        三、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
        四、关于操作技艺的知识
        五、关于生产情境的知识
        六、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七、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八、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二、制造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三、制造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第一节 服务业的基本特点
        一、服务与服务业
        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特点
    第二节 现代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一、关于服务理论的知识
        二、关于区域性服务的知识
        三、关于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的知识
        四、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
        五、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六、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
        七、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八、关于行业的知识
        九、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二、服务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三、服务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第一节 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点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发展
        二、文创业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文化创意产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一、关于创意理论的知识
        二、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
        三、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
        四、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
        五、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六、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七、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八、关于行业的知识
        九、关于素材库的知识
        十、关于个性化创意的知识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二、文创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三、文创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比较
        一、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相同之处
        二、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不同之处
    第二节 不同类型知识的形成机制
        一、服务/创意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知识的形成:从know到 know+
        二、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知识的形成:操作性与认知性的共变
        三、操作技能知识/技艺知识的形成:从行为主义到具身认知
        四、工作情境知识的形成:员工“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五、判断决策知识的形成:非良构问题解决的过程
        六、职业伦理规范知识的形成:社会规范与工作场所规范的互动
        七、相关岗位基本知识的形成:岗位群职业教育与企业情境学习
        八、行业知识的形成:内生与外生知识的互动
        九、素材库知识的形成:知识的个性编码与长时记忆的形成
        十、个性化创意知识的形成:个体、环境与文化的多因素作用
        十一、工艺技术知识的形成:经验体系的默会传递与理论体系的编码扩散
        十二、区域性服务知识的形成:地方知识的“双边缘”获取
    第三节 各类知识形成机制的特点
        一、发生空间:正规教育场所、非正规教育场所与非正式教育场所
        二、发展阶段:前职业教育阶段、正规职业教育阶段、在岗工作阶段
        三、形成途径: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情境感知、要素模仿、项目实施
        四、基本介质:文本、言语、行为、影音、氛围
        五、行动主体:学校、企业、行业、地方、家庭、社会、政府
        六、依托载体:身体、大脑(思维)与态度
        七、角色扮演:学生、学徒、从业人员、社会大众、独立个体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价值及其拓展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特点
        一、多元主体参与
        二、多种情境过渡
        三、双身份多导师
        四、工学交替运作
        五、周期灵活设计
        六、教学评结构化
    第二节 知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价值的表征
        一、知识的学习
        二、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知识的迁移
        四、知识的创新
        五、知识间的联系
        六、知识的迭代与更新
        七、知识学习兴趣的激发与非认知技能的提升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价值的实践与遮蔽
        一、价值实践: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成果的特点
        二、价值遮蔽:知识论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问题
    第四节 知识论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拓展
        一、从制度到思想:树立现代学徒制服务个体“经验生长”的育人理念
        二、从学习场所结合到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搭建多主体协作育人机制
        三、从地方标准到系统标准:关键领域控制下标准制定的均权模式
        四、从职业能力到核心素养:基于岗位情境的职业教育核心素养培养
        五、从单一阶段设计到多元阶梯设计:彰显现代学徒制的“终身性”
        六、从简单移植到行业特色:鼓励基于区域行业特点的模式改进
        七、从普及到适合:注重现代学徒制的适用性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不足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1 制造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附录2 服务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附录3 文创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后记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 ——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依据
        (一)关乎音乐本体属性的思考
        (二)对音乐传播学科外延的丰富
        (三)基于审美的动机和目的
    二、研究基础及背景
        (一)世界范围内视觉文化的兴起
        (二)音乐传播学科的发展
    三、文献综述及核心概念
        (一)研究现状陈述
        (二)研究对象的核心概念阐释
    四、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及意义
第一章 艺术与技术:音乐传播中的视听互动演变及文本形态
    第一节 音乐在传播中的视听属性及承载媒介
        一、音乐的视听属性
        二、视听承载媒介形态变迁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科技推动下音乐和视觉艺术的互融演变
        一、音乐艺术和视觉艺术互融的理论基础
        二、听觉与视觉艺术互动融合的演变
        三、音乐视觉化传播呈现的形态
第二章 文本与想象:基于静态图像与符号设计的音乐视觉传达
    第一节 图像学及符号学在音乐平面视觉表现中的介入
        一、大象无形——音乐传播内蕴的图像学原理
        二、内有乾坤——从符号学的层面浅析音乐视觉传播问题
    第二节 “图”行天下:唱片专辑封面的图像意蕴解读
        一、“无声”胜“有声”:唱片封套设计的功能
        二、“看”得见的声音:唱片封面中视听创作的表现形式
        三、“异质同构”:唱片封面设计多层次价值体现
    第三节 “视”不可挡:歌手形象包装的视觉符号意义延伸
        一、符形之美——歌手形象包装的构成元素
        二、符音之义——歌手形象包装中的符号化手法运用
        三、符义之深——歌手形象的视觉符号意义延伸
第三章 观看与聆听:动态影像艺术中的音乐表达及视听特征
    第一节 动态影像艺术特征及发展阶段
        一、作为艺术的动态影像内涵
        二、动态影像艺术中音乐文本表现特征
    第二节 绘“声”绘“影”——MV录影艺术中的音乐创意形式呈现
        一、MV的三重身份属性
        二、MV的创意艺术特征
    第三节 “音”随“影”动——多媒体技术中现场音乐表演的视觉化呈现
        一、舞台音乐表演中多媒体技术的视觉化应用趋势
        二、多媒体“场域”中音乐的视觉化艺术体现及特征
        三、多媒体“场域”中音乐视觉表达的价值及意义
第四章 符号与快感:音乐视觉传播中的“看”的表征及权力运作
    第一节 凝视的快感:音乐与影像互动的“快感”传播探究
        一、快感”的内涵及研究发展
        二、音乐视听中“快感”的符号指意系统
        三、音乐视觉文本中“快感”传播的生产机制
    第二节 意义的阐释:视觉传播中音乐文本的快感表征
        一、身体阅读带来窥视的快感
        二、真人竞技带来的视觉狂欢
    第三节 隐性的力量:音乐视觉传播中的权力运作
        一、表演者、观众与舞台:全景敞式舞台中的权力三要素
        二、视觉权力运作中的音乐传播模式
        三、看待音乐视觉传播的两面性
第五章 批评与探究:音乐视觉化传播的审美价值偏移与生态建构
    第一节 影像的限度:视觉时代的音乐文化隐忧
        一、倾听的缺席:音乐鉴赏的退化及对想象力的侵占
        二、影像的霸权:空间对时间的征服
        三、商业的泡影:形象资本的经济掠夺
    第二节 价值重构:视觉背景下音乐传播的良性生态循环
        一、视觉文化中音乐传播的新维度
        二、语境转换中的审美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孔笙导演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与难点
第一章 孔笙的艺术道路和电视剧导演艺术理念
    第一节 孔笙的艺术经历
        一 从摄影师到导演
        二 从体制内到体制外
        三 孔笙导演电视剧概说
    第二节 艺术完整性至上的电视剧精品创作观念
        一 团队意识:精英化配置
        二 演员选择:形成角色粘性
        三 “传帮带”:培养人才梯队
第二章 孔笙导演作品与时代主题和社会语境的契合
    第一节 现实题材作品注重人文关怀
        一 富有文化情怀的开年大戏
        二 都市化和社会变迁的思索
    第二节 历史题材作品追求浪漫与理想
        一 革命热血精神的呼唤与感召
        二 古装历史剧的诗意想象
第三章 孔笙电视剧的导演艺术风格
    第一节 从文字到影像的视觉叙事
        一 叙事结构的社会关系图谱设计
        二 线性叙事模式与多种叙事视角
        三 深谙观众心理的叙事策略
    第二节 视觉形式的意义建构
        一 有符码意义的空间
        二 人物塑造的视觉呈现
        三 彰显指向意义的审美意象
    第三节 声音修辞的意境营造
        一 声音营造叙事空间
        二 音乐缝合画面意境
第四章 孔笙电视剧的文化引领和价值导向
    第一节 传统文化内涵的继承和弘扬
        一 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
        二 伦理道德和人性之善
        三 自然景观的象征意义
    第二节 导演风格的艺术感染力:做有温度的艺术商品
        一 寓教于乐的审美文本典范
        二 雅俗共赏中的现代性追求
结语
附:文献参考
附录1 :孔笙艺术创作年表
附录2 :孔笙导演的获奖电视剧作品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叙述声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叙述声音”是一种隐喻的表达
    二、作为隐喻的叙述声音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价值
第一章 寻找“声音”的轨迹:叙述声音理论溯源
    第一节 西方叙述声音理论
        一、韦恩·C.布斯的“作者的声音”
        二、热拉尔·热奈特的“语态”
        三、巴赫金的“声音”
        四、苏珊·S.兰瑟的“叙述声音”
        五、詹姆斯·费伦的作为修辞的声音
    第二节 中国叙述声音理论
        一、古代叙事思想中的声音理论
        二、现当代文学中的叙述声音思想——以几位代表作家为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言说与倾听:叙述声音的发出与接收
    第一节 言说:叙述声音的发出
        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声音
        二、叙述者与叙述声音
    第二节 倾听:叙述声音的接收
        一、受述者:理想的读者和真实的读者
        二、解释社群与倾听
        三、倾听的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声的迹象:叙述声音的构成与分类
    第一节 叙述声音的构成
        一、表层结构——涉及文体元素
        二、语气(情态)特征
        三、言语与意义的融合
        四、叙述话语与叙述声音
    第二节 叙述声音的分类
        一、叙述声音中的“信号音”
        二、叙述声音中的“定调音”
        三、叙述声音中的“标志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仿与超越:叙述声音的特征
    第一节 叙述声音与自然声响的相似性
        一、模糊与清晰:叙述声音的隐与显
        二、独唱与和鸣:叙述声音的单一与复调
        三、感知的差异:叙述声音的可靠性与不可靠性
        四、“余音不绝”:叙述声音的呼应与回响
        五、无声亦有声:不会消逝的叙述声音
    第二节 叙述声音的独特之处
        一、叙述声音的个体差异性
        二、叙述声音的自我呈现性
        三、叙述声音的相关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与审美:叙述声音的功能
    第一节 叙述声音可以结构文本世界
        一、叙述声音引导叙述
        二、叙述声音塑造人物
        三、叙述声音构建时空
        四、叙述声音表现声音
    第二节 叙述声音可以传达作者的声音
        一、“独一之诗”
        二、立身与立文
    第三节 叙述声音能回应社会时代之声
        一、叙述声音展现经济状况
        二、叙述声音体现政治历史的发展
        三、叙述声音显露道德与文化的影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跨媒介与跨学科:叙述声音与日常生活叙事
    第一节 众声喧哗:新媒介叙事中叙述声音
        一、叙述声音的载体
        二、叙述声音的特质
        三、倾听与新媒介叙事
    第二节 启迪人心:日常教育叙事中的叙述声音
        一、教科书:多种声音的交汇
        二、日常教学活动:叙述声音存在于师生互动之间
    第三节 理智与情感的纠葛:法律叙事中的叙述声音
        一、叙述者的身份立场
        二、法律与道德(情感)的取舍
        三、倡导社会公平正义之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IP电话:互联网从眼球回归声带(论文参考文献)

  • [1]传播仪式观视域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网络春晚主持人的话语研究(2011-2020)[D]. 郤鼎昌.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声音Logo在营销中的应用研究[D]. 李悦. 北京服装学院, 2021
  • [3]基于机器学习的语音特征模型在单双相抑郁患者自杀风险识别中的应用[D]. 吴晓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4]移动终端交互式界面的视觉语言情感化研究[D]. 潘雅萌. 青岛大学, 2019(02)
  • [5]暗涌[J]. 二湘.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3)
  • [6]画格“事件” ——动画的物质性研究[D]. 李菲. 中央美术学院, 2019(07)
  • [7]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D]. 李政.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8]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 ——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D]. 冯玲.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9]孔笙导演艺术研究[D]. 魏兵.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 [10]叙述声音研究[D]. 刘碧珍.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IP电话:互联网从眼球回归声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