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过程支持系统中过程变更的多策略支持研究

CMM过程支持系统中过程变更的多策略支持研究

一、CMM过程支持系统中对过程改变多策略支持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熊凯[1](2021)在《面向交通出行的车联网资源调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Fifth Generation,5G)与车联网业务的蓬勃发展,车辆通信技术繁多,新型车联网接入方式呈现异构特点(专用短程通信、蜂窝通信、毫米波通信等);业务流量出现指数式增长,车联网业务呈现多样化特性(车协同驾驶、自动驾驶、安全告警信息投递等)。然而,作为5G垂直服务的重要领域,现有车联网研究大多仅从通信业务角度为车联网分配网络资源,没有从车联网改善交通出行的角度优化网络配置。目前的车联网架构也忽略了以交通出行为主的业务特性,因此难以应对具有交通出行需求的业务场景。在新兴的5G车联网场景中,车联网技术不单单是保证车联网业务需求,同时也要服务于交通出行的各项性能指标,例如:行车安全、交通吞吐率、车流稳定性等。梳理清楚车联网资源(通信与计算资源)对各项交通指标的作用关系、以及各个交通指标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对车联网资源优化至关重要。然而,受限于车载计算能力的约束,以及云计算平台的长距离回传限制,传统云计算模式无法满足交通出行严苛的时延需求。对此,边缘计算技术将计算资源部署在最贴近交通业务产生的地方,采用多样化接入方式选择最适合的通信技术去高效完成业务的计算卸载。这种新兴的计算模式为交通出行业务的实时性传输和多样化计算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时变的业务需求、高动态的路网环境等车联网固有问题,也为交通出行业务的资源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针对上述挑战,本文提出了雾化车联网架构,能够在网络边缘侧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接入决策。针对车联网与交通协同优化所面临的问题,本文致力于结合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研究异构接入选择、交通性能指标优化和基于网络切片的资源部署等方案,来满足车联网场景中的高动态交通业务要求。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车联网资源辅助下的交通性能分析;2)基于边缘计算的5G异构车联网接入选择研究;3)面向车队出行的动态资源管理策略;4)面向交通性能的网络切片资源管理。第一部分研究了车辆出行安全、交通吞吐率、以及车流稳定性三者同车联网资源的定量关系。根据车辆跟随模型,本文首先得出了行车安全同车联网资源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揭示了V2X通信范围对交通吞吐率的影响。本文通过车流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车联网资源对车流稳定性的影响。每一项交通指标均对应着一定资源需求。为了满足差异化高动态的交通业务需求,本文设计了一个雾化车联网架构,利用差异化的车队、基站等资源分层次地服务于差异化的高动态业务。第二部分为了减少卸载失败概率与车联网资源开销,同时满足业务服务时延需求,本文将异构车联网场景中计算卸载问题建模为车联网通信技术选择问题。由于不同的通信技术组合将带来差异化的传输失败概率与计算中断概率,因此,本文首先根据随机网络演算得出在不同通信方式下的卸载时延上界和对应的卸载失败概率。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联邦学习的智能卸载方案,用以最小化业务卸载失败(通信传输失败和计算中断),同时降低通信与计算资源成本。仿真结果表明,与已有算法对比,本文提出的联邦学习策略能更好地降低系统的业务卸载失败与资源开销。同时,仿真得出将C-V2V通信技术应用于交通业务,相较于其他车-车通信技术可以获得最佳交通吞吐率。第三部分研究了面向车队出行的动态资源管理策略。由于车队的组建能够有效降低道路上的平均车间间距,提升交通通行效率,同时在高业务负载的车联网环境中,资源丰富的车辆可以聚合呈车队的形式,提供车辆边缘计算资源以减轻边缘基础设施的沉重业务负担。因此,车队的组建将为交通系统将带来很多益处。本文提出了低复杂度的公平候选组队策略,用以将多个车辆组建为车队。由于车队自身的不稳定特性又使得传统的业务卸载难以有效完成。为解决车队成员高动态的问题,本文基于网络演算理论确定出车队中V2V竞争信道下的卸载时延上界,将该上界作为业务卸载的参考指标。据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多臂树方案的车队边缘计算策略。与已有的算法相比,所提出的卸载策略不仅提高了车联网业务接收率,而且降低了系统开销和卸载时延,同时兼具低复杂度的特性。第四部分研究了面向交通性能的网络切片资源管理。首先,为了得到当前最佳交通性能所需的通信与计算资源,本文采用ADMM算法对多个路段进行安全距离调整,在满足行车安全的同时兼顾交通吞吐率与车流稳定性以获得最佳交通性能。为了实现切片资源与高动态业务需求的匹配,本文创新性的引入交叉熵来度量网络切片资源分布与动态业务需求之间的不匹配程度。该度量可用于基于交叉熵的MCTS-RAVE算法来指导面向网络切片的资源调度。仿真实验表明,车联雾与网络切片之间的高度连接可使车联网业务吞吐量和处理时延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

李惠康[2](2020)在《基于断层扫描的网络测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通信需求的不断增加,催生出各式各样的网络系统和服务。一方面,用户数量的增长使得有线IP网络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庞大,多跳连接成为了地理位置分布广泛的主机间正常通信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成熟使得物联网设备的数量经历着快速的增长。截至2019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达到110亿。为了实现资源受限物联网设备的互联互通,涌现出多种无线多跳数据传输技术。面对这些普遍存在的大规模多跳网络,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测量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网络测量为服务提供商与管理员提供网络内部细粒度的运行状态信息,是网络管理与优化的基础。网络断层扫描是一种有效地利用监测节点间端到端测量数据推测网络内部运行状态的测量技术,具有较低的测量开销,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现有网络断层扫描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测量网络所有链路性能指标的确切值,存在实现难度大,测量成本高、可用性差等问题。此外,现有研究工作往往基于固定网络拓扑和可靠网络通信的理想假设,未考虑拓扑变化和链路失效对网络测量的影响。面对大规模多跳网络组成复杂、拓扑频繁变化及通信容易失效的重要特征,现有网络断层扫描方法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本文总结了大规模网络性能测量面临的主要挑战,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四项关键技术,以构建灵活、高效及鲁棒的性能测量体系。1)基于界限值推断的链路测量技术。本文研究了对网络特定链路(即目标链路)性能界限值的测量问题,在满足应用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灵活调整链路性能测量的精确度,以降低测量复杂度和测量开销。具体地,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高效的目标链路性能界限值推断算法,能够在任意一个给定监测节点和端到端测量数据的网络中快速地计算出所有目标链路最紧的性能界限值(包括最紧上界值和下界值)。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新监测节点的部署算法,在网络原有监测节点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一个新监测节点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目标链路性能界限区间的长度,以及通过部署最少监测节点以满足服务提供商与管理员对目标链路性能界限区间长度减少量的需求。和现有最好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大幅地减小了目标链路性能界限区间的总长度并显着减少了监测节点的部署数量。相关工作发表在着名国际会议IEEE INFOCOM 2020上。2)基于界限值推断的路径测量技术。本文研究了对网络特定路径(即目标路径)性能界限值的测量问题,以较小的开销实现对网络关键服务端到端性能的测量。具体地,本文提出了一种目标路径性能界限值推断算法,基于给定监测节点间的测量数据,推算出网络所有目标路径最紧的性能界限值。此外,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监测节点的部署算法,在网络已有监测节点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一个新监测节点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目标路径性能界限区间长度,以及通过部署最少监测节点以满足对目标路径性能界限区间长度减少量的需求。和现有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大幅地减小了目标路径性能界限区间的长度并减少了监测节点的数量。相关工作投稿到着名国际期刊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上。3)基于时变拓扑序列的链路测量技术。针对网络拓扑的动态性,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时变拓扑的链路性能测量技术。基于对网络连通性的预测,本文设计了一种简洁通用的时变拓扑刻画模型。基于该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种预先式监测节点部署算法,便于服务提供商与管理员在网络规划阶段,完成对网络运行阶段性能测量所需监测节点的部署,从而减少监测节点更换的开销并提高测量的稳定性。和现有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放宽了对网络拓扑模型的假设,从而能够适应更多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相关工作发表在着名国际会议IEEE ICNP 2017和着名国际期刊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上。4)基于失效分类建模的链路测量技术。针对网络通信的易失效性,本文研究了在不同类型的网络失效下链路性能的测量问题。具体地,基于网络链路失效的可预测性与不可预测性,本文对链路失效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建模。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多种鲁棒的监测节点部署算法,利用监测节点间端到端的测量数据,推算出网络所有非失效链路的性能指标值,包括:(i)简单的部署算法(联合部署和一次性部署),将现有针对不可预测链路失效的部署算法应用于一组由可预测链路失效生成的拓扑(即预测拓扑),(ii)增量部署算法,基于已有监测节点,在一组预测拓扑上依次部署额外的监测节点,(iii)综合部署算法,将监测节点部署问题映射为广义的碰撞集问题以全面考虑所有预测拓扑上监测节点的部署需求。此外,论文提供了一个冗余监测节点的识别和移除算法,进一步提高监测节点部署的性能。和现有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在保证链路性能可识别性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实现测量开销与时间复杂度的平衡。相关工作发表在国际会议ACM TUR-C 2017和着名国际期刊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上。

王文诗[3](2020)在《基于内容的视频信息智能搜索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在大量的视频数据中有效和准确的搜索到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对基于内容的视频信息智能搜索算法进行了研究。一方面,基于内容的视频搜索算法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它可以通过基于关键帧的语义概念检测的方法进行视频索引,从而实现查询和搜索。该方法可以搭建视频高层语义和底层特征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数据的大量增加,采用深度学习方法直接对视频进行处理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它可以提取视频的空间特征,同时保留时间信息。对视频信息智能搜索算法的研究主要包括镜头边界检测、关键帧提取、语义概念检测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搜索等算法。(1)针对镜头边界检测存在的冗余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熵和局部关键点特征的镜头边界检测算法。镜头边界检测是关键帧提取和视频搜索的第一步,对信息索引、摘要和其他基于内容的视频数据处理来说非常重要。该方法首先利用图像熵检测视频渐变镜头和候选的突变镜头,然后利用候选的突变边界帧和它们的相邻帧之间的局部关键点特征的匹配率等技术去除冗余的候选突变边界,从而得到最终的突变边界。有效的镜头边界检测有助于提高关键帧提取等算法的性能。(2)针对关键帧提取算法特征选取单一而受视频类型多样性限制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加权的多特征的关键帧提取算法。该算法在每个检测镜头内,采用基于凸混合模型的多特征聚类算法自动地计算每个特征描述子对应的权值。这些权值用于计算视频帧间综合帧差测度,用于形成一个累积的帧差曲线。然后采用帧间曲线曲率检测算法检测曲线的高曲率点,位于两个高曲率点之间的中心帧被选择为关键帧。提取的关键帧对视频原始数据的充分表示有助于有效的信息搜索和快速浏览整个视频内容。(3)针对用户语义和底层特征之间的“鸿沟”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关键帧语义概念检测的视频索引和搜索算法。该算法首先采用优化的基于局部关键点特征的词袋模型进行视频图像表示。然后在语义概念检测部分,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构建有监督的分类器对提取的关键帧进行分类和语义概念检测。最后将查询关键词与视频摘要数据库中的语义概念进行映射,排列和返回与用户查询相关的镜头序列,其中镜头内被搜索到的关键帧数目越多,这个镜头被排列的优先权越大。(4)针对深度学习网络训练的复杂性和行为视频类型的多样性问题,在视频分类和搜索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细调整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可以直接对视频的时空特征进行处理。该算法首先通过三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UCF101视频数据集上预训练得到初始模型。然后初始模型在实验数据集上进一步训练,对已获得的模型参数进行微调,从而获得最终的模型。接着,由最终模型提取测试视频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在视频特征提取后,采用欧氏距离计算查询视频和测试视频之间的相似度。距离测度值越小,排列优先级越高。最终返回并排列搜索得到的视频实现视频搜索。研究工作一方面基于视频图像底层特征建立了一套视频搜索算法流程。该算法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具有可扩展性和鲁棒性等特点。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镜头边界检测、关键帧提取和语义概念检测。另一方面,针对多样化的视频类型,构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视频搜索算法,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展示了算法的有效性。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搜索算法可以使用单个神经网络模型实现视频时空特征提取和分类,并在使用视频空间特征的同时保留时间信息。综上,经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提出的算法可以有效的进行视频信息智能搜索等。

曹新玥[4](2020)在《ZSH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实施效果评价》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推进,我国大型中央企业的国际化步伐也在加快,越来越多的央企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转变财务管理模式和整合资源。根据《2019年中国共享服务领域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央企业中有接近半数的企业已经拥有或者正在筹备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但是在已经运营财务共享的企业中仅有35%持续了三年以上。因此,亟需总结相关经验,为央企建设和运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供借鉴和参考。ZSH企业作为大型中央企业在财务共享领域的先行者,运营财务共享中心已超过5年,本文以ZSH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采用“361度”方法从调研分析、设计、实施、验证支持以及全面推广阶段,详细分析ZSH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历程,总结ZSH企业财务共享建设的经验。同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CMM模型对ZSH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针对实施效果提出优化建议。通过研究发现:(1)ZSH企业构建和运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先进经验包括,先试点后推广,降低实施的难度;选择专业的咨询公司,提高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质量;采用“361度”方法建设财务共享,提供理论支撑;构建多职能财务共享中心,进行资源整合;重视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工作效率。(2)ZSH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能力成熟度处于已管理级,总体来说具有较高标准的流程、较为先进的信息系统、员工的素质总体较高、运营管理制度较为清晰,可以为企业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3)ZSH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仍然存在流程持续优化改善能力较弱、先进的信息系统导致日常维护成本较高、员工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不完善、员工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投资收益率比较低以及运营成本相对过高等问题。(4)为了促进ZSH企业整体价值提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优化与改善:加强流程持续优化改善能力,促进业务流程升级;继续重视信息化建设,不断优化信息系统;完善薪酬和培训制度,提高员工创造力;强化运营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杨军[5](2020)在《基于CMMI的Y公司软件开发流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锂电池的广泛应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物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电池管理系统智能化的发展,软件成为锂电池应用产品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进行有效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是提高软件质量和缩短软件开发周期的关键因素。Y公司产品软件以嵌入式轻量级软件开发为主,客户对于软件质量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市场变化导致软件需求变化的情况不断增加,客户对交货时间以及软件更新周期的要求越来越短,Y公司现有软件开发管理流程难以应对快速的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基于Y公司实际情况,选择参考CMMI模型,按照IDEAL模型中五个阶段启动并有序推进整个流程优化工作。在每个阶段中采用PDCA指导各项具体工作的执行和持续改进,并结合WSR方法论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思考如何使流程落地的问题。将IDEAL,PDCA和WSR三种方法有机结合用以指导软件开发流程优化工作,从流程优化策略、流程优化战略行动计划、过程体系框架、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研发主流程、体系指导方针和组织架构和团队指南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完成了流程优化总体方案设计。依据总体设计方案,通过实现对CMMI模型中的项目管理类、工程类、支持类、组织过程管理过程域这四大过程域优化方案的详细设计,完成了Y公司软件开发流程优化详细设计方案,然后展开试点并推广实施。通过统计软件缺陷、任务延期报警、项目进度和工作量等关键度量数据和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新流程的实施效果,数据显示新流程实施后软件缺陷降低了30%,进度偏差小于10%,过程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调查评分提高了25%左右,证明了流程优化方案得以成功实施并使组织初步具有了持续改进的能力。

李东文[6](2020)在《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在建设项目中的运用可以改善建筑业生产效率。然而,我国因市场环境的限制,建设项目中BIM的应用参差不齐,并未发挥真正价值。为突破建筑业发展瓶颈,促进国内建设项目BIM深层次应用并对BIM应用效果进行判定,建筑业亟需开展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相关研究。众所周知,成熟度研究主要涉及影响因素和等级标准,影响因素是后续成熟度研究的基础及关键。据此,本文从成熟度视角出发,静态、动态分析相结合,探索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作用机制,从而改善建筑业BIM应用现状,实现建设项目BIM深层次应用,提高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本文在BIM技术概述、成熟度理论、结构方程模型与系统动力学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BIM能力成熟度研究现状,开展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法识别出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并划分维度;其次,编制调查问卷获取数据,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开展实证研究,探索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静态作用机制;再次,在调查问卷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数据支撑下,应用系统动力学开展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动态作用机制研究,探索各维度及影响因素变化对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的影响效果;最后,依据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识别、影响因素动静态作用机制研究结论,提出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发展的相关建议。研究共识别出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24个,并将其划分为技术能力、信息能力及过程管理等6个维度;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各维度间作用路径的显着性,论证技术能力、信息能力及过程管理等6个维度对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正相关影响的显着性;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各维度及影响因素变化对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的影响效果曲线和数值;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完善BIM应用标准,创建BIM应用环境等相关建议。

陈强[7](2020)在《基于尺寸工程的闭环质量偏差分析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品的尺寸精度是影响外观质量和功能特性的重要因素。在多工位装配过程中,各种偏差源会以产品为载体产生耦合、传递和积累形成产品的综合偏差,从而影响产品的尺寸精度和制造进程。目前在尺寸精度控制的研究中多集中于在设计公差条件下,进行公差设计、偏差源的诊断和优化策略制定,这加大了与实际装配结果的不匹配程度。为此,本文创建了基于尺寸工程的闭环质量偏差分析系统,力求在产品尺寸精度控制上取得新进展,为产品质量提升提供新方法和新手段。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创建了闭环质量偏差分析系统本文基于控制理论中闭环控制和偏差分析相关理论基础,从尺寸工程角度出发,以零件的实际测量数据关联偏差分析模型进行装配模拟和仿真计算为核心内容,创建了闭环质量偏差分析系统。在系统中通过对比在设计输入和工厂数据下的分析结果,进行真实偏差源的诊断和优化策略的制定;利用测量数据实现对在工厂数据下偏差模型预测效果的验证。该系统能真实地反映装配过程,在确定真实偏差源和对装配结果预测的有效性上已通过汽车发动机舱实例进行了验证。(2)开展了汽车发动机舱的闭环质量偏差分析在对发动机舱装配层级、DTS要求、定位策略和公差定义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设计输入的发动机舱偏差模型,进一步结合采集的单件测量数据和关联3DCS的数据集建立了基于工厂数据的偏差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输入下,以超差率5%为基线,发动机舱偏差模型尺寸验证通过;在工厂数据下,发动机舱偏差分析结果与工厂反馈的装配质量问题相一致,说明基于工厂数据的偏差分析模型能有效表征实际装配过程,并且该偏差模型预测结果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实际测量数据的验证。通过对比基于设计输入和工厂数据的HLM结果和Geo Factor值确定真实偏差源,并提出了用于解决实际发动机舱大灯安装过孔/安装孔X向超差质量问题的三种有效优化策略。(3)提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定位策略优化方法针对优化策略制定过程中的经验性与偶然性,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定位策略优化方法。以零件定位原理为基础,零件网格节点集为可行域,测点偏差值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函数,利用3DCS进行偏差建模与计算,并结合粒子群算法对定位点布局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汽车发动机舱右前纵梁三级装配实列,对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初始设计,优化后定位点布局符合经验最大面原则,目标函数值、测点偏差均值和最大值均有所降低,分别为40.69%、21.55%和12.83%,有效解决了由于定位布局不合理而导致零部件装配精度低的问题。

孙晓宁[8](2020)在《基于血流仿真的主动脉术后血栓及血管重塑预测模型》文中认为背景主动脉疑难重症病例往往具有较为显着的个体差异,且常需根据病情设计并开展非常规复杂手术,亟需建立主动脉复杂疾病个体化诊疗体系。腔内血栓形成以及血管管径、管壁厚度的动态调控与血管内部血流状态密切相关;由于术后血流流场的改变,患者主动脉在术后会发生一系列的形态学重塑。目前尚缺乏对于复杂主动脉术后形态学重塑的全景式预测评价模型。目的1.对主动脉复杂手术术后患者开展纵向随访和序贯主动脉血流仿真评估,分析探讨术后重塑进程与流场演变之间的关联;2.利用改良的低切变率相关血栓形成模型评估、预测随访期间腔内血栓的动态形成过程;3.构建血栓形成-内膜增生整合仿真模型框架,利用术后短期随访数据对主动脉中长期形态学重塑进程进行全景式模拟。方法1.针对一例中主动脉综合征合并肾动脉水平主动脉破裂、右肾动脉瘤的患者,在接受主动脉解剖外搭桥联合主动脉及双肾动脉腔内重建后1、3、6月行影像学随访和分支动脉血流超声频谱评估,记录患者主动脉术后形态学重塑进程;构建血流仿真算例评估主动脉内部流场及分支血管灌注特征,并验证低切变率相关的血栓仿真模型对术后血栓形成预测的可靠性。2.根据主动脉术后重塑进程与血流流场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基于流体物质输运的扩散-对流-反应方程构建血栓形成-内膜增生整合仿真模型框架,并通过仿真模拟重现患者术后主动脉形态学重塑的动态进程结果1.随访期间患者原主动脉狭窄继续进展,主动脉搭桥近远端吻合口之间无支架覆盖的主动脉节段可见管径缩窄、管壁相对增厚;术后6至8月主动脉支架远端和近端壁面依次出现不规则小范围充盈缺损,提示局部血栓形成。2.术后短期主动脉狭窄部与搭桥血管在腹主动脉节段竞争性灌注,随着主动脉狭窄进展,腹主动脉逐渐建立稳定的逆向血流;搭桥血管血流量的增加与腹主动脉管径的降低协同将腹主动脉壁面剪切应力恢复至生理水平;血栓形成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支架内附壁血栓形成部位的动态演变。3.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的整合仿真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重现随访期间主动脉形态学重塑和流场再分布的进程;通过调整模型参数,能够提高仿真模拟重塑进程的合理性与准确性。结论主动脉术后重塑的进展部位与主动脉内部血流动力学环境密切相关。针对关键重塑机制建立整合仿真模型,能够根据术后短期内的随访数据,对术后中长期血管重塑的关键进程进行全景式的模拟重现。血管重塑的预测模型可应用于临床个体化诊疗,并指导主动脉外科手术新入路、新方法、新器械的设计、改良和研发。

闫鹏斌[9](2020)在《CMM评价模型在敏捷软件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软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优良的软件质量管理标准和软件开发方法是促进软件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如软件质量标准ISO9001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敏捷开发、瀑布模型等软件开发方法。在对敏捷软件开发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矛盾和统一,构建适用于敏捷软件开发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框架。首先,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以了解研究现状,研究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内涵,研究敏捷软件开发的价值观和实践原则;其次,分析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和敏捷软件开发之间的兼容性,根据敏捷软件开发流程中的实践与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中实践域的目标之间的映射关系,发现敏捷实践可以较强实现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中工程类和管理类实践域的目标,可以部分实现支持类和提升类实践域的目标,并分析工程和项目开发能力、软件产品质量保证能力和项目管理类能力等与敏捷软件开发中的过程、活动和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此兼容的基础上,对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进行合理裁剪,构建敏捷软件能力成熟度框架;最后,通过实际项目对本框架进行验证,并对研究内容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以及展望未来的研究工作。敏捷软件能力成熟度框架可以作为评价和指导敏捷软件企业建立、管理和改进软件开发过程的参考指南,规范和完善敏捷软件开发流程和实践,指导和帮助软件企业提升敏捷软件开发能力,对敏捷软件开发能力不成熟或将要采用敏捷软件开发进行过程改进的软件组织或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飞[10](2020)在《面向机器学习城镇不平衡数据集分类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在国民生活的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绝大多数遥感信息提取应用所面对的都是不平衡数据集。特别地,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类活动的干预,城镇区域遥感数据集呈现出越来越严峻的不平衡状态。但是,大多数信息提取技术会在少数类上形成不适当的偏置,甚至导致少数类的分类失败,从而限制信息的准确获取。所以,针对常态化的城镇遥感不平衡分类问题,提高少数类的识别精度的同时保证场景内其它地物的识别性能迫在眉睫。尤其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有限的先验知识,加强对原始遥感不平衡数据的理解尤为重要,这对于快速响应与合理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城镇区域遥感不平衡分类问题,在深入分析和总结不平衡分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不平衡分类的单模型响应、学习策略、数据空间转化以及评估方法方面展开研究。引入极限梯度提升树(e 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和半监督学习(Semi-supervised Learning),以不增加样本标记代价为前提,提出半监督平等学习XGB分类方法(Impartial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strategy with XGB,ISS-XGB),并深入研究该分类方法的内部特征对于遥感不平衡分类的影响,建立精度、分歧表现与决策边距三层次评价方法。本文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包括:(1)在算法层面,引入XGB模型,分析典型遥感分类方法对不同样本数据分布的响应变化。在8个实验区的实验表明:1)对高分辨率遥感图像,XGB方法在遥感不平衡分类问题中的的表现优于随机森林、多层感知机、支持向量机等典型分类方法,其正确分类输出的置信度较高,但是,模型性能也受到极端不平衡数据分布的影响;2)当样本不平衡性达到一定程度时(例如,少数类与多数类比例大于10:90时),XGB的性能不确定性对地物光谱可分离性并不敏感;3)通过多种指标的比较,以精度(总体精度、少数类F1值)、分歧表现与决策边距组成的三层次评价方法能够从多角度分析分类方法对于不平衡数据集的响应。因此,XGB是一种处理土地覆盖遥感不平衡分类的有效方法,但仍在样本极端不平衡性时,受到数据分布的影响。(2)从学习策略的层面,本文提出了一种平等半监督学习方法(ISS-XGB)。在不增加标记代价的前提下,通过消除训练的偏态分布来建立平等的分类学习系统。通过与半监督学习方法(PU-BP和PU-SVM)以及数据层面典型方法(SMOTE)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ISS-XGB可以有效识别少数类,并且不会损失系统性能;2)ISS-XGB中的学习策略的优化和模拟器的选取有助于更平等而全面地学习少数类。与PU-BP和PU-SVM相比,总体精度与少数类F1值高出约20%和15%;与基于SMOTE的分类方法的精度结果十分接近,但是却比后者更加稳定;3)ISS-XGB的预测置信度不如即席学习方法。(3)从集成学习要素(准确性与多样性)的层面,本文提出模型扰动(ISS-Hybird C)和参数扰动(ISS-Hybird P),在不同加权集成机制下,研究不同特点的ISS集成系统对于遥感不平衡分类问题泛化能力的改变。结果表明:1)基学习器的准确性对于ISS集成系统的影响比多样性更显着;2)基于参数扰动的ISS-Hybird P能够在保证精度和分歧表现的同时大幅度提高方法的MPM性能(平均提高53.85%);3)不同的加权集成机制(MSE、Fpb、MPM)能够改善混合集成的波动性,但是也会在不同方面影响性能输出。因此,在保证基学习器准确性的基础上,增加内部输出的多样性和应用加权集成策略,能够在不同性能层面提高ISS混合集成系统的泛化能力和置信度。(4)从问题域的层面,本文通过面向对象技术改变数据分布,研究总体分布改变下的遥感不平衡分类问题。结果表明:1)面向对象技术能够提高模型输出的绝对精度值(ISS-XGB最大总体精度达98.13%,少数类F1值最大达0.95左右),但是仍旧会受到不平衡数据集的影响;2)对象的划分有助于提高模型MPM输出,其中ISS-XGB方法比基于像素方法提高近128.98%,且随着区域复杂度的增加而越大。面向对象技术虽能够提高对象特征的同质性,降低分类识别的难度,但仍受到不平衡数据集的挑战。

二、CMM过程支持系统中对过程改变多策略支持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MM过程支持系统中对过程改变多策略支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交通出行的车联网资源调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技术背景及研究现状
        1.2.1 车联网技术演进概述
        1.2.2 5G车联网关键技术
        1.2.3 边缘计算技术概述
        1.2.4 面向交通的车联网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贡献与创新点
    1.5 本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车联网资源辅助下的交通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车联网资源辅助的交通安全分析
        2.2.1 车辆跟随模型
        2.2.1.1 安全距离
        2.2.2 面向交通流的元胞自动机
    2.3 交通吞吐率分析
        2.3.1 V2V传输覆盖范围
        2.3.2 V2V辅助的交通吞吐率
        2.3.3 V2X辅助的交通吞吐率
        2.3.4 交通吞吐率仿真验证
    2.4 车流稳定性分析
        2.4.1 车流稳定性及其充分条件
        2.4.2 车流稳定性仿真验证
    2.5 雾化车联网架构
        2.5.1 车联网资源对交通业务影响
        2.5.2 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边缘计算的5G异构车联网接入选择研究
    3.1 引言
    3.2 车联网异构通信技术性能分析
        3.2.1 随机网络演算理论
        3.2.2 DSRC V2V性能分析
        3.2.3 C-V2V性能分析
        3.2.4 mmWave V2V性能分析
        3.2.5 C-V2I性能分析
        3.2.6 本地处理性能分析
    3.3 面向异构车联网通信与计算协同优化
        3.3.1 优化模型
        3.3.2 联邦Q学习
        3.3.3 松弛法优化
    3.4 性能分析
        3.4.1 不同卸载算法性能对比
        3.4.2 不同车联网通信技术的接入性能
        3.4.3 不同通信技术对交通吞吐率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车队出行的动态资源管理策略
    4.1 引言
    4.2 车队的形成
        4.2.1 面向车辆边缘计算的车队组建模型
        4.2.2 Lagrangian松弛法
        4.2.3 公平候选组队策略
    4.3 面向车队的资源调度策略
        4.3.1 基于休眠多臂机算法的车队资源分配策略
    4.4 性能分析
        4.4.1 车队生成算法性能对比
        4.4.2 面向车队的车辆边缘计算资源分配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交通性能的网络切片资源管理
    5.1 引言
    5.2 面向交通性能的车联网资源需求分析
    5.3 基于C-V2X网络的智能切片调度策略
        5.3.1 系统模型
        5.3.2 Markov决策过程建模
        5.3.3 面向切片资源匹配的蒙特卡洛树搜索算法
        5.3.4 基于交叉熵的MCTS-RAVE收敛性证明
    5.4 性能分析
        5.4.1 不同交通性能权重下的安全距离
        5.4.2 网络切片调度算法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基于断层扫描的网络测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 论文组织
第2章 相关工作
    2.1 网络测量概述
    2.2 精度及粒度固定的网络测量技术
    2.3 静态拓扑的网络测量技术
    2.4 通信可靠的网络测量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界限值推断的链路测量技术
    3.1 需求与挑战
        3.1.1 测量精度与测量开销平衡
        3.1.2 链路性能界限值推断
    3.2 设计与实现
        3.2.1 链路性能界限值的定义
        3.2.2 图论相关概念
        3.2.3 最紧链路性能界限值推断算法
        3.2.4 最紧链路性能界限值推断算法分析
        3.2.5 新监测节点的部署算法
        3.2.6 新监测节点的部署算法分析
    3.3 性能评价
        3.3.1 评价方法
        3.3.2 链路性能界限紧密性评价
        3.3.3 新监测节点部署开销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界限值推断的路径测量技术
    4.1 需求与挑战
        4.1.1 网络路径监测
        4.1.2 路径性能界限值推断
    4.2 设计与实现
        4.2.1 路径性能界限值的定义
        4.2.2 最紧路径性能界限值推断算法
        4.2.3 最紧路径性能界限值推断算法分析
        4.2.4 新监测节点的部署算法
        4.2.5 新监测节点的部署算法分析
    4.3 性能评价
        4.3.1 评价方法
        4.3.2 路径性能界限紧密性评价
        4.3.3 新监测节点部署开销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时变拓扑序列的链路测量技术
    5.1 需求与挑战
        5.1.1 拓扑动态性
        5.1.2 预先式监测节点部署
    5.2 设计与实现
        5.2.1 时变拓扑刻画模型
        5.2.2 预先式监测节点部署算法
        5.2.3 预先式监测节点部署算法分析
    5.3 性能评价
        5.3.1 评价方法
        5.3.2 预先式监测节点部署性能评价
        5.3.3 监测节点部署算法运行开销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失效分类建模的链路测量技术
    6.1 需求与挑战
        6.1.1 网络通信失效
        6.1.2 网络测量鲁棒性
    6.2 设计与实现
        6.2.1 链路失效类型的定义
        6.2.2 图论相关概念
        6.2.3 鲁棒监测节点部署算法
        6.2.4 鲁棒监测节点部署算法分析
        6.2.5 冗余监测节点识别算法
        6.2.6 冗余监测节点识别算法分析
    6.3 性能评价
        6.3.1 评价方法
        6.3.2 鲁棒监测节点部署性能评价
        6.3.3 链路失效对网络测量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7.2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内容的视频信息智能搜索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视频搜索系统研究现状
        1.2.2 基于内容的视频搜索技术研究现状
        1.2.3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视频搜索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视频图像特征描述
    2.1 引言
    2.2 颜色特征
    2.3 CENTRIST特征
    2.4 SIFT特征
    2.5 SURF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局部和全局特征的镜头边界检测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镜头边界检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基于局部和全局特征的镜头边界检测算法
        3.3.1 渐变边界检测
        3.3.2 突变边界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加权的多特征的关键帧提取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特征提取与帧差测度
    4.3 特征描述子权值估计
        4.3.1 基于标本的混合模型(CMM)
        4.3.2 加权的多特征描述子CMMs
    4.4 基于谱聚类的关键帧提取
        4.4.1 谱聚类
        4.4.2 聚类数目估计
    4.5 基于帧间相似度曲线曲率检测的关键帧提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语义概念检测的视频索引和搜索
    5.1 引言
    5.2 BoW特征表示选择
    5.3 支持向量机(SVM)概述
    5.4 视频索引和搜索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1 镜头边界检测评估
        5.5.2 关键帧提取评估
        5.5.3 视频索引和搜索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视频信息搜索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常用模型
        6.2.1 卷积神经网络
        6.2.2 递归神经网络
        6.2.3 无监督的自编码器
    6.3 基于深度学习网络的行为视频分类和搜索
        6.3.1 常用框架和数据集
        6.3.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s)的行为视频搜索
        6.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ZSH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实施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财务共享服务
        2.1.2 财务共享服务的关键因素
        2.1.3 “361度”方法
        2.1.4 绩效评价
        2.1.5 CMM模型
    2.2 理论基础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2.3 扁平化理论
        2.2.4 流程再造理论
        2.2.5 绩效管理理论
3 ZSH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分析
    3.1 ZSH企业简介
    3.2 财务管理发展历程
    3.3 ZSH企业财务管理状况
        3.3.1 财务组织架构
        3.3.2 财务人员情况
        3.3.3 业务流程
    3.4 ZSH企业构建财务共享的必要性
4 ZSH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建设
    4.1 ZSH企业财务共享建设历程
    4.2 关键环节
        4.2.1 组织架构
        4.2.2 人员
        4.2.3 业务流程
        4.2.4 服务管理
        4.2.5 信息系统
    4.3 ZSH企业财务共享建设经验总结
5 ZSH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实施效果评价
    5.1 CMM模型对评价FSSC实施效果的适用性
        5.1.1 能够反映财务共享中心持续优化的思想
        5.1.2 关键指标与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重点相对应
    5.2 FSSC-CMM模型简介
        5.2.1 指标体系
        5.2.2 成熟度等级分析
        5.2.3 评估方法
        5.2.4 运用可拓层次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5.3 ZSH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绩效评价具体过程
        5.3.1 业务流程模糊评价
        5.3.2 SSF技术模糊评价
        5.3.3 人员管理模糊评价
        5.3.4 运营管理模糊评价
    5.4 ZSH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5.4.1 业务流程评价结果分析
        5.4.2 SSF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5.4.3 人员组织评价结果分析
        5.4.4 运营管理评价结果分析
6 ZSH企业完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议
    6.1 加强流程持续优化改善能力,促进业务流程升级
    6.2 重视信息化建设,不断优化信息系统
    6.3 提高员工创造力,培养新型财务人才
    6.4 强化运营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7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A ZSH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力评估的调查问卷

(5)基于CMMI的Y公司软件开发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1.5 本文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软件管理相关体系和模型
    2.2 CMMI模型
    2.3 软件过程改进的实施方法
3 Y公司软件开发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Y公司软件开发管理现状
    3.2 Y公司软件开发管理现状分析
    3.3 Y公司使用CMMI模型进行流程优化的探索性分析
4 Y公司软件开发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4.1 流程优化的启动和问题诊断
    4.2 基于CMMI过程域优化方案总体设计
    4.3 基于CMMI过程域优化方案详细设计
5 Y公司软件开发流程优化方案的实施
    5.1 基于CMMI过程管理优化方案的应用
    5.2 基于CMMI过程管理优化方案的改进
    5.3 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6 结论和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
    6.3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BIM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BIM能力成熟度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2.1 BIM技术概述
        2.1.1 BIM技术起源
        2.1.2 BIM技术概念
    2.2 成熟度理论
        2.2.1 软件能力成熟度
        2.2.2 项目管理成熟度
        2.2.3 BIM能力成熟度
    2.3 结构方程模型与系统动力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识别
    3.1 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识别原则
    3.2 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初步识别
    3.3 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重新判定及维度划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静态作用机制
    4.1 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获取
        4.1.1 调查问卷设计
        4.1.2 调查问卷发放及收集
    4.2 问卷调研统计分析
        4.2.1 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4.2.2 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信度及效度检验
    4.3 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静态分析
        4.3.1 研究假设
        4.3.2 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4.3.3 潜在变量间作用路径分析
        4.3.4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4.4 管理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动态作用机制
    5.1 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5.1.1 系统假设及边界界定
        5.1.2 因果关系图的绘制
        5.1.3 系统流图及仿真方程编制
    5.2 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动态分析
        5.2.1 各维度对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的动态分析
        5.2.2 各影响因素对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的动态分析
    5.3 管理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6.3 主要创新点
    6.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B 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专家调查表
附录 C 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7)基于尺寸工程的闭环质量偏差分析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尺寸工程的研究现状
    1.3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的发展历程
    1.4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的研究现状
        1.4.1 公差信息建模的研究现状
        1.4.2 装配公差计算的研究现状
        1.4.3 装配质量的稳健性设计优化研究现状
        1.4.4 偏差分析软件开发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尺寸工程的闭环质量偏差分析系统建立
    2.1 尺寸工程概论
        2.1.1 尺寸工程的工作流程
        2.1.2 开展尺寸工程的作用
    2.2 尺寸工程在整车尺寸开发中的应用
        2.2.1 尺寸目标的设定
        2.2.2 RPS的设计
        2.2.3 GD&T的设计
        2.2.4 公差分析与尺寸控制优化
        2.2.5 尺寸控制管理
    2.3 闭环质量偏差分析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闭环质量偏差分析理论基础
    3.1 闭环控制
    3.2 公差分析方法
    3.3 三维偏差分析模型
        3.3.1 零件及偏差描述模型
        3.3.2 夹具定位偏差
        3.3.3 装配偏差流的状态空间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车发动机舱闭环质量偏差建模与分析
    4.1 基于3DCS的刚性体尺寸偏差分析流程
        4.1.1 建模流程
        4.1.2 HLM敏感度分析与Geo Factor分析
    4.2 面向设计输入的发动机舱偏差建模分析
        4.2.1 明确装配层级与焊接过程
        4.2.2 DTS要求与测点分布
        4.2.3 定位策略与GD&T
        4.2.4 三维偏差建模与分析
        4.2.5 分析结果
        4.2.6 样车试制
    4.3 结合工厂数据的发动机舱偏差建模分析
        4.3.1 工厂数据采集
        4.3.2 关联3DCS的数据集结构
        4.3.3 异常数据处理与数据取样方式
        4.3.4 公差替换与模拟结果分析
    4.4 偏差源诊断
    4.5 优化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零部件多级装配定位策略优化
    5.1 线性递减权重的粒子群算法
    5.2 零部件多级装配定位策略优化模型
    5.3 汽车发动机舱右前纵梁三级装配定位策略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8)基于血流仿真的主动脉术后血栓及血管重塑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术后主动脉血流动力学个体化分析框架与低切变率相关血栓形成模型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资料及临床随访
        2.2 术后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分析
        2.3 低切变率相关血栓形成的扩散-对流-反应模型
    3 结果
        3.1 术后影像学随访
        3.2 术后主动脉流场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布
        3.3 血流粒子追踪及分支动脉血流血小板活化势分析
        3.4 低切变率相关血栓形成模拟与验证
    4 讨论
        4.1 个体化流场分析与术后重塑进程解读
        4.2 流场粒子追踪与血小板活化势分析
        4.3 低切变率下血栓形成模型
    5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物质输运模拟的血栓及血管重塑模型构建与整合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扩散-对流-反应模型的扩充与推广
        2.2 血栓及增生内膜的腔内占位效应
        2.3 模型算例搭建与模块整合
    3 结果
        3.1 血栓形成与内膜增生模拟概况
        3.2 血栓形成模拟:主动脉狭窄进展与血流重分布
        3.3 血栓形成模拟:流场演变与血栓动态进程
        3.4 内膜增生模拟
    4 讨论
        4.1 主动脉术后整合仿真模型框架
        4.2 “允许因子-效应因子”模型框架参数分析
        4.3 当前整合仿真模型的局限性
    5 结论
第三部分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英文缩略词表
    附表2 模型开关函数计算式及阈值参数
文献综述 血栓形成与血管重塑的生物仿真模型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CMM评价模型在敏捷软件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2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2.1 软件成熟度模型概述
    2.2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表示方法
        2.2.1 阶段式表示法
        2.2.2 连续式表示法
    2.3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实践域类型
    2.4 本章小结
3 敏捷软件开发
    3.1 敏捷软件开发方法概述
        3.1.1 敏捷软件开发的价值观
        3.1.2 敏捷软件开发的原则
    3.2 SCRUM
        3.2.1 Scrum敏捷软件开发流程
        3.2.2 Scrum团队中的主要角色
        3.2.3 Scrum流程中的四个会议
        3.2.4 Scrum流程中的三个工件
    3.3 极限编程
    3.4 本章小结
4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与敏捷软件开发的兼容性
    4.1 软件成熟度模型与敏捷软件开发的兼容性分析
        4.1.1 敏捷软件开发与软件成熟度模型之间的统一
        4.1.2 敏捷软件开发与软件成熟度模型之间的矛盾
    4.2 工程类实践域
        4.2.1 选择管理供应商能力
        4.2.2 工程和开发产品能力
        4.2.3 确保质量能力
    4.3 管理类实践域
        4.3.1 项目管理能力
        4.3.2 管理人力能力
    4.4 支持类实践域
        4.4.1 支持实施能力
    4.5 提升类实践域
        4.5.1 建立和维护能力
        4.5.2 提升性能能力
    4.6 本章小结
5 构建敏捷软件能力成熟度框架
    5.1 构建敏捷软件能力成熟度框架
    5.2 案例研究
        5.2.1 项目简介
        5.2.2 存在的不足
        5.2.3 项目实施
        5.2.4 实施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10)面向机器学习城镇不平衡数据集分类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机器学习领域内不平衡分类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2.2 遥感领域内不平衡分类现状
        1.2.3 城镇区域遥感数据集不平衡分类中所面临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论文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
第二章 遥感不平衡分类相关理论
    2.1 数据分布与模型学习性能
        2.1.1 样本绝对稀少与相对稀少
        2.1.2 不平衡性数据的概念决策空间
    2.2 遥感样本数据集特点与不平衡分类
        2.2.1 遥感数据空间与数据不平衡性
        2.2.2 遥感特征空间与数据不平衡性
        2.2.3 遥感分类样本容量与绝对/相对稀有问题
    2.3 不平衡分类评价与量化指标
        2.3.1 遥感分类常规评价指标与不平衡学习
        2.3.2 机器学习领域常见指标与不平衡分类评价指标
        2.3.3 其它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与实验数据
    3.1 遥感数据与研究区基本条件
    3.2 分类系统与光谱特征空间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遥感不平衡分类单模型方法研究
    4.1 极限梯度提升分类技术
    4.2 实验设计与性能评估
        4.2.1 实验设计
        4.2.2 性能评估
    4.3 实验与分析
        4.3.1 XGB模型以及典型分类方法在遥感不平衡分类上的性能响应分析
        4.3.2 少数类特征对遥感不平衡分类的影响
    4.4 研究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遥感不平衡分类学习策略研究
    5.1 平等半监督遥感不平衡分类学习策略
        5.1.1 平等半监督不平衡分类方法
        5.1.2 实验与分析
        5.1.3 研究结论
    5.2 集成扰动对平等半监督遥感不平衡分类的影响研究
        5.2.1 基于半监督、混合集成技术的不平衡遥感数据分类
        5.2.2 实验与分析
        5.2.3 研究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遥感不平衡分类数据空间转换研究
    6.1 面向对象预处理对不平衡遥感数据集的影响
        6.1.1 对象分割与对象特征
        6.1.2 分析单元与数据分布
    6.2 实验与分析
        6.2.1 基于OBIA的典型分类方法的遥感不平衡分类性能响应分析
        6.2.2 区域复杂度对基于OBIA的遥感不平衡分类的影响
    6.3 研究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附表

四、CMM过程支持系统中对过程改变多策略支持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交通出行的车联网资源调度策略研究[D]. 熊凯.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断层扫描的网络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 李惠康. 浙江大学, 2020(02)
  • [3]基于内容的视频信息智能搜索算法研究[D]. 王文诗.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4]ZSH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实施效果评价[D]. 曹新玥.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5]基于CMMI的Y公司软件开发流程优化研究[D]. 杨军. 暨南大学, 2020(05)
  • [6]建设项目BIM能力成熟度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李东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基于尺寸工程的闭环质量偏差分析系统研究与应用[D]. 陈强. 江苏大学, 2020(02)
  • [8]基于血流仿真的主动脉术后血栓及血管重塑预测模型[D]. 孙晓宁.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CMM评价模型在敏捷软件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闫鹏斌.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10]面向机器学习城镇不平衡数据集分类方法的研究[D]. 孙飞.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CMM过程支持系统中过程变更的多策略支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