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通信的医学影像远程会诊平台构建

基于互联网通信的医学影像远程会诊平台构建

一、基于互联网通讯的医学影像远程会诊平台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福,田海涛,张春松[1](2022)在《区域影像协同平台建设及运营模式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区域医学影像协同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架构、建设内容及应用产生的效益。方法建设区域医学影像专网,连接区域内医疗机构,建设区域影像云,实现区域内医学影像的远程诊断与会诊。结果平台自2015年启动运行以来,截至2021年5月份,涵盖医院总数30家,其中二级及以上医院4家,一级医院26家,为顺义区内患者完成拍片及远程诊断170万人次,并开展了超过5万次远程诊断。结论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为顺义区引入了"拍片在基层、诊断在上级"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推动了区内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受益于远程诊断与远程会诊结合新型医疗服务,乡镇患者实现了"小病不出门",近5年服务人次超百万,为基层患者节省交通及误工等相关费用总金额超千万元。

张丹丹,杨旭东[2](2021)在《青海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远程医疗服务现状分析——以某医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某医院的远程医疗服务现状,阐述了远程医疗服务的成效,指出了远程医疗服务存在远程教育培训与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未挂钩、远程医疗服务未建立多学科远程会诊机制、防控等服务项目未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等不足,提出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建设、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管理制度、规范诊疗方案及检测技术标准、加大软硬件设备设施投入等建议,对促进远程医疗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段志钰[3](2021)在《基于用户体验理论的L医院远程医疗用户满意度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徐栖桐,吴加娣,王惠,田飞[4](2021)在《利用“互联网+”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建设,通过线上平台整合线下医疗卫生资源,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模式。方法通过"互联网+"医疗服务、医疗健康、分级诊疗、卫生应急,促进线上与线下医疗资源的高效整合。结果有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医疗信息共享渠道不畅、医疗服务业务不贯通、疫情防控难等现实难题。结论 "互联网+医疗服务"在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医疗健康和卫生应急方面潜力巨大,需要聚焦突破、加强攻关、拓展应用。

李春林,赵翠,司迁,燕明丽,李宇堂,张旭[5](2021)在《智慧医疗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文中提出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医疗、"大健康"、医疗大数据等概念被提出并得到国内外医疗健康及教育等多领域的高度关注。民生健康在人类及国家发展进步中战略性地位的提升也大力促进了智慧医疗行业的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国外最早出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尝试,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智慧医疗的开发研究。到21世纪初,智慧医疗行业已经取得非凡成绩,在智慧医院、远程医疗、肿瘤智能化辅助诊疗、眼部疾病早期预测、健康管理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为进一步实现安全、高效、全面、智能化的全民医疗保障系统,促进规范化标准医疗健康大数据库构建,推动智慧医疗的发展和优化奠定了基础。本文概括总结了近年来智慧医疗在国内外的发展和应用现状,介绍了智慧医疗实际应用中的智能识别、信息融合、移动计算、云计算等关键技术,指出了智慧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万平华,方锋,吕黄敛,沈仁刚[6](2021)在《远程放射学助力强化区域放射影像中心建设》文中提出目的运用远程放射学助力强化区域放射影像中心建设,探讨其应用方法及成效。方法由卫生行政部门统筹指导,以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模式搭建放射远程诊断平台,以统一选聘专家、工作流程、质控标准"三统一"保障平台运行,开启远程放射诊断、报告审核、疑难会诊、质控考评、培训指导五大功能发挥平台作用,构建区域放射诊断、质量控制、技术培训三大中心,助力区域放射影像中心建设并强化其功能。对2019年6月至12月期间平台系统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探讨其应用方法及成效。结果开展放射远程诊断、报告审核、疑难会诊业务,推进放射医疗业务区域紧密协作,构建区域放射影像诊断中心;按照统一质控标准实施质控考评,以质量管理为突破口,构建区域放射质量控制中心;以多种模式实施技术指导、教育培训,构建区域放射技术培训中心。通过区域放射三大中心的构建,助力区域放射影像中心建设并强化其功能,实现区域患者医疗安全、放射质量、放射人员素质的提升。结论拓展远程放射学运用,可实现区域放射影像诊断、质量控制、技术培训三大中心构建,助力并强化区域放射影像中心建设,成效显着。

杨完,金婷,韩若臻,陈利凯,陈恩乐[7](2021)在《医学影像云诊断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医学影像检查结果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医疗机构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流程,医学影像云诊断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可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学影像诊断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并在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及共享发挥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杨小燕,熊季霞[8](2020)在《中医“互联网+医联体”建设实践及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医联体建设是当前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途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应用,中医医联体建设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梳理中医医联体的发展,对中医"互联网+医联体"的建设和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推动中医医联体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胡文歆[9](2020)在《结合情境分析和用户研究理论的医疗AR眼镜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全球的医疗行业在数字化救治、大数据诊断中的研究中加速实施并落地。增强现实技术在不断被建立的融合环境中,使人类的感知与认知通过数据媒介得以延伸。随着经济上行,人们对产品的体验有了更高程度的要求。目前的AR产品已获得了足够多的关注,但由于用户体验较差,且与行业实际应用融合度较低,未迎来市场的普及与广泛应用。AR眼镜设备拥有更强的便携性与可移动性,医疗AR眼镜设计还存在很大的设计空间。本文引入情境分析法与用户研究理论,情境分析侧重将人与物之间的焦点从“以机器为核心”转移到对“人-物-境-活动”的综合考量,用户研究理论深入“人”这一核心情境要素,贴合“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向。将两种分析方法的共性进行综合,差异点进行补足,并充分考虑AR眼镜的硬件载体与软件交互密切配合产品特性,期望为AR产品设计提供研究方法新视角。具体的实践层面,运用本文重构的研究模型,以医护人员为目标用户群,捕捉细分医疗情境下用户痛点,最终转化成产品设计需求策略。本研究期望让AR眼镜更好地融入远程问诊、临床手术、护士巡床、医疗教学等医疗情境,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医疗领域问题的解决提出完整可行的设计方案,为智慧医疗产品开发的快速进化提供理论及实践基础。

程显扬[10](2020)在《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关乎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更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健康良好的国民群体是任何国家实现发展与繁荣的坚固地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九大报告中同样写明:“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在开篇即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国民对于健康的需求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对于健康需求的层次同样在持续上升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健康服务业是21世纪的新兴医疗体系,通过革新医疗模式而构建的以健康为核心而非以疾病为核心的新型医疗体系,包括先进理念、前沿技术、标准培训认证和管理运营组成的覆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程。正如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1世纪的医学是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微生态的平衡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性化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身心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健康生活方式)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生命质量为中心发展,以延长生命绝对值向以延长有生产力的健康寿命和青春寿命发展等等。归根结底,就是医学服务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以人民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也是新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宏观环境的变革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福祉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凡意义。中国的健康服务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其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与发展成就进行相对系统完整的梳理,在总结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重大机遇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同时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当前的特殊背景下,尝试提出中国健康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相关建议。首先,本文以两份关键性政府文件作为分界点,将中国健康服务业划分为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规划阶段(2013—2017)和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借助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规模和分类两个角度对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叙述。同时,总结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取得的六大基本成就,即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路径逐渐清晰;医疗卫生服务覆盖面扩大,重心下沉渐成趋势;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产业链初步形成;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幸福产业焕发活力;区域健康服务业高地初显,示范效应良好。并揭示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存在的五项基本问题,即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其次,本文在充分考量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健康服务业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将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人均个人现金卫生支出、14岁以下人口比重、65岁以上人口比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是否实施了新医改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上述各变量皆有利于推动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而且,收入水平、个人医疗消费支出、政策规划与人口老龄化对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影响因素在中国的客观现实,针对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规划、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和疾病谱变化对于中国健康服务业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影响方式进行了深入说明。最后,本文系统论述了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条件下,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即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人口老龄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红利。并且,在对国际经验进行比较总结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基于互联网通讯的医学影像远程会诊平台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互联网通讯的医学影像远程会诊平台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影像协同平台建设及运营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区域影像协同平台的建设
    1.1 总体架构
    1.2 网络建设
    1.3 数据流程图
    1.4 区域远程协同阅片数据流程图
    1.5 区域远程会诊数据流程图
    1.6 主要功能
        1.6.1 远程阅片
        1.6.2 远程报告
        1.6.3 实时多方会诊
        1.6.4 平台管理
    1.7 设计与建设优势
2 平台应用效果
    2.1 区域诊断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提升
    2.2 实现病人及时就医
    2.3 提高区域影像协同诊断的效率和质量
    2.4 在教学、科研方面效果
    2.5 促进分级诊疗的有效开展
3 结论

(2)青海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远程医疗服务现状分析——以某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远程医疗服务现状
    1.1 政策支持
    1.2 运营模式
    1.3 平台功能
    1.4 申请制度
2 远程医疗服务成效
3 讨论
    3.1 远程医疗服务开展情况
    3.2 远程医疗服务存在的问题
        3.2.1 远程教育培训与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未挂钩
        3.2.2 远程医疗服务未建立多学科远程会诊机制
        3.2.3 防控等服务项目未纳入医疗保险交付范围
        3.2.4 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
4 建议
    4.1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建设
    4.2 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4.3 规范诊疗方案及检测技术标准
    4.4 加大软硬件设备设施投入
5 结语

(4)利用“互联网+”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整合型医院服务体系的基本建构
    1.1建立“互联网+”的智慧医疗系统
    1.2推进“互联网+”医联体联动模式
    1.3探索“人工智能+”医疗辅助决策
2 通过“互联网+”整合型医疗服务实现信息共享
    2.1 促进医联体(医共体)信息互联互通
    2.2 促进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
    2.3 促进健康信息互通共享
3 构建“互联网+”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的技术路径
    3.1 兼容医院HIS/LIS/PACS/EMR等院内系统
    3.2“院内/院间IM即时通讯系统”
    3.3“云PACS系统”
    3.4“远程示教系统”
    3.5“平台管理系统”
4 打造“互联网+分级诊疗”的云应用场景
    4.1 面向患者的云门诊服务
    4.2 面向基层医院的云会诊服务
    4.3 上级医院和基层医院联动的云转诊服务
    4.4 医院间的云查房服务
5 构建“互联网+”整合型医疗服务模式的主要成效
    5.1 提高看病就医的便捷度
    5.2 促进医疗信息的共建互认
    5.3 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
    5.4 实现医疗业务的贯通融合
    5.5 助力远程疫情防控
6 讨论

(5)智慧医疗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智慧医疗发展方向
    1.1 医疗+人工智能
    1.2 医疗+大数据
    1.3 医疗+信息化
    1.4 医疗+物联网
2 智慧医疗关键技术
    2.1 机器学习
    2.2 智能机器人
    2.3 图像识别技术
3 智慧医疗应用
    3.1 智慧管理
    3.2 智能药房
    3.3 大型医用设备管理
    3.4 云端医疗大数据
    3.5 智慧诊疗
    3.6 其它方面
4 展望

(6)远程放射学助力强化区域放射影像中心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一中心多节点建立放射远程诊断平台
        1.2.2 统一选聘专家组建放射专家组
        1.2.3 统一平台工作流程
        1.2.4 运行数据统计学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构建区放射诊断中心
    2.2 构建区放射质控中心
    2.3 构建区放射技术培训中心
    2.4 平台系统运行成效显着
3 讨论

(7)医学影像云诊断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平台的架构与功能
    1.1 云诊断服务平台主要功能
    1.2 云诊断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
2 医学影像云诊断服务平台的实践
    2.1 区域医学影像云诊断服务中心的建立
    2.2 医学影像云诊断服务中心推动多学科协作发展
    2.3 医学影像云诊断服务中心助力互联网精确诊疗
3 结语

(8)中医“互联网+医联体”建设实践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相关概念
    1.1 中医医联体
    1.2 “互联网+医联体”
2 中医 “互联网+医联体”建设实践
    2.1 中医互联网信息平台
        2.1.1 B2B远程会诊服务
        2.1.2 B2C远程医疗信息服务
        2.1.3 O2O诊疗模式
    2.2 中医智能化系统
    2.3 中医互联网医院
    2.4 中医医联体云平台
3 中医“互联网+医联体”建设面临的困难
    3.1 信息技术不能完全实现中医互联网诊疗
    3.2 互联网诊疗范围有限,医保报销困难
    3.3 公众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3.4 中医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服务水平差异显着,医联体间数据共享困难
4 促进中医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4.1 进一步引导中医医联体内部互联网医疗发展,搭建中医药医联体云平台
    4.2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和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体系
    4.3 加强宣传,增强公众对中医互联网医疗的认同度和认知度
    4.4 因地制宜,稳步发展中医互联网医疗

(9)结合情境分析和用户研究理论的医疗AR眼镜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医疗行业智能化改革需加快提升
        1.2.2 增强现实产品存在较大发展前景
        1.2.3 人机环境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情境分析研究现状
        1.3.2 用户研究理论研究现状
        1.3.3 AR眼镜研究现状
        1.3.4 医疗行业应用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情境分析和用户研究理论概述与AR产品研究
    2.1 情境分析理论概述
        2.1.1 情境的涵义
        2.1.2 情境认知机理
        2.1.3 情境分析系统
        2.1.4 产品设计中的情境分析
    2.2 用户需求研究理论
        2.2.1 用户的概念
        2.2.2 用户研究的模型框架
        2.2.3 用户需求的评价方式
        2.2.4 产品设计中的用户研究
    2.3 增强现实产品研究
        2.3.1 增强现实理论综述
        2.3.2 增强现实的发展历程
        2.3.3 增强现实的实现方式
        2.3.4 增强现实产品的应用情境
    2.4 结合情境分析和用户研究的AR产品设计框架
        2.4.1 情境分析与用户研究的作用关系
        2.4.2 结合情境分析和用户研究的AR产品设计系统框架
    2.5 情境分析和用户研究理论在AR产品设计的应用价值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医疗AR眼镜产品设计中的情境分析
    3.1 医疗情境分析关键研究要素
        3.1.1 用户情境要素
        3.1.2 产品情境要素
        3.1.3 环境情境要素
    3.2 AR眼镜产品分析
        3.2.1 AR眼镜产品特性分析
        3.2.2 AR眼镜使用特征分析
    3.3 医疗应用场景分析
        3.3.1 医护查房场景分析
        3.3.2 远程诊断场景分析
        3.3.3 紧急救护场景分析
        3.3.4 临床手术场景分析
        3.3.5 医疗教学场景分析
        3.3.6 维修巡检场景分析
    3.4 医疗AR眼镜使用情境分析
    3.5 基于医疗情境分析的AR眼镜产品概念输入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用户需求的医疗AR眼镜设计研究
    4.1 医疗情境下用户需求假设模型的构建
        4.1.1 利益相关者分析
        4.1.2 用户情境描述
        4.1.3 用户需求层次分析
    4.2 基于定性分析的用户认知与行为习惯分析
        4.2.1 认知态度
        4.2.2 感官体验
        4.2.3 行为习惯
        4.2.4 情感关联
    4.3 基于定量分析的AR眼镜设计需求修正
        4.3.1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4.3.2 研究结果分析
    4.4 AR眼镜产品设计特征研究
        4.4.1 硬件产品外观特征
        4.4.2 软件产品交互特征
    4.5 基于用户需求的医疗AR眼镜产品设计转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医疗AR眼镜产品设计实践
    5.1 基于情境要素的设计定义
        5.1.1 目标用户的定义
        5.1.2 核心应用场景的定义
        5.1.3 产品人机尺寸数据定义
    5.2 AR眼镜产品造型方案
        5.2.1 产品设计草图
        5.2.2 方案效果展示
    5.3 AR眼镜交互设计策略
        5.3.1 交互应用操作系统设计
        5.3.2 交互场景方案展示
    5.4 可用性测试
    5.5 实践结果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成果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疗A眼镜产品偏好调研问卷
附录2 产品设计手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1.3.3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
    1.4 文章结构与研究思路
        1.4.1 文章结构
        1.4.2 研究思路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2.1.2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2.1.3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健康服务业的基本界定
        2.2.2 健康服务业的现状研究
        2.2.3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2.2.4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2.3 研究评述
第3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理论分析
    3.1 基本概念
        3.1.1 健康
        3.1.2 健康服务业
    3.2 相关理论
        3.2.1 健康需求理论
        3.2.2 健康人力资本理论
        3.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3.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3 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
        3.3.1 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3.2 理论模型构建
        3.3.3 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4.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4.1.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
        4.1.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划阶段(2013—2017)
        4.1.3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
    4.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基本成就
        4.2.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模
        4.2.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分类
        4.2.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取得的基本成就
    4.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4.3.1 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4.3.2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4.3.3 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
        4.3.4 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
        4.3.5 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1 模型构建
        5.1.2 变量选取
        5.1.3 结果分析
    5.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深入说明
        5.2.1 经济发展水平
        5.2.2 政策规划
        5.2.3 人口年龄结构
        5.2.4 城镇化水平
        5.2.5 科技创新
        5.2.6 疾病谱变化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6.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与背景
        6.1.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6.1.2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6.2 主要发达国家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经验
        6.2.1 美国
        6.2.2 德国
        6.2.3 加拿大
    6.3 对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启示
        6.3.1 坚持政府引导,加强规划引领
        6.3.2 突出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6.3.3 加快集群发展,增强辐射带动
        6.3.4 优化要素配置,补齐发展短板
        6.3.5 支持开放发展,融入国际分工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与对策建议
    7.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
        7.1.1 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7.1.2 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7.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7.2.1 多渠道并用与多元化并重,缓解医疗服务总量与结构矛盾
        7.2.2 以提高生存质量为主线,构造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生态体系
        7.2.3 实施构造完备的监管与政策,消除相关机制体制障碍
        7.2.4 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问题,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融合
        7.2.5 推动健康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彼此联动
        7.2.6 转变既往思想观念,树立积极老龄化的观念
        7.2.7 促进传统中医药学科思想复兴,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基于互联网通讯的医学影像远程会诊平台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影像协同平台建设及运营模式的研究[J]. 李金福,田海涛,张春松. 中国医疗设备, 2022(01)
  • [2]青海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远程医疗服务现状分析——以某医院为例[J]. 张丹丹,杨旭东. 医疗卫生装备, 2021(09)
  • [3]基于用户体验理论的L医院远程医疗用户满意度提升研究[D]. 段志钰. 河南科技大学, 2021
  • [4]利用“互联网+”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模式[J]. 徐栖桐,吴加娣,王惠,田飞. 现代医院, 2021(04)
  • [5]智慧医疗的发展现状与未来[J]. 李春林,赵翠,司迁,燕明丽,李宇堂,张旭. 生命科学仪器, 2021(02)
  • [6]远程放射学助力强化区域放射影像中心建设[J]. 万平华,方锋,吕黄敛,沈仁刚. 中国医疗设备, 2021(03)
  • [7]医学影像云诊断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 杨完,金婷,韩若臻,陈利凯,陈恩乐.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04)
  • [8]中医“互联网+医联体”建设实践及策略[J]. 杨小燕,熊季霞. 科技创业月刊, 2020(12)
  • [9]结合情境分析和用户研究理论的医疗AR眼镜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D]. 胡文歆.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10]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D]. 程显扬. 辽宁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基于互联网通信的医学影像远程会诊平台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