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矿发电浸出工艺的催化与强化

硫化矿发电浸出工艺的催化与强化

一、硫化矿发电浸出过程的催化和强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葛玉波[1](2021)在《黄铁矿强化低硫铀矿生物浸出工艺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花岗岩型铀矿是我国主要铀资源,然而部分铀矿中伴生黄铁矿含量少,已成为制约该类低硫铀矿生物浸出的主要因素,添加外源性黄铁矿强化其生物浸出是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以我国南方某花岗岩型低硫铀矿对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单因素试验研究确定黄铁矿强化低硫铀矿生物浸出的最佳条件并扩大至柱式浸出,探究浸出过程中关键因素、矿物以及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结合铁、硫对铀矿浸出影响和浸出体系中浸矿细菌行为揭示黄铁矿强化铀矿生物浸出机理。取得如下成果:(1)探明了铀矿和黄铁矿矿物学特性。铀矿以石英和硅酸盐为主,碱性矿物和伴生黄铁矿含量少。铀矿类型以沥青铀矿为主,主要镶嵌于石英和硅酸盐裂隙、孔隙中,不利于生物浸铀。YF黄铁矿以黄铁矿为主,其次为水铁钒、石英、石膏等,EPMA结果表明YF黄铁矿中有少量硫化锌,与黄铁矿构成原电池加速黄铁矿溶解。(2)获得了铀矿生物浸出最佳条件。YF黄铁矿强化生物浸铀效果明显优于FS黄铁矿、DBS黄铁矿,此外温度、黄铁矿添加量和液固比对铀矿生物浸出也有较大的影响。在温度为30℃、液固比为20:1和YF黄铁矿添加量为2%的条件下,铀浸出率高达97.02%。(3)查明了柱式浸出过程中黄铁矿的强化能力以及微生物群落变化规律。添加YF黄铁矿后耗酸量由27.09g/Kg降至24.35g/Kg,铀浸出率由88.16%增至92.92%,结果表明黄铁矿可有效降低酸耗、强化铀的浸出。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浸出阶段矿石表面和溶浸液中优势菌属发生显着变化,添加黄铁矿促进溶浸液中浸矿细菌转移至铀矿表面,促使微生物的关键基因功能丰度显着提升。XRD结果表明不同浸出阶段铀矿石均以稳定的SiO2、KAlSi3O8等为主,硫酸钙等沉淀次之;SEM-EDS结果表明渣样结构松散、表面腐蚀严重。(4)初步揭示了黄铁矿强化铀矿生物浸出机制。浸出体系中缺少Fe2+、S促使浸矿细菌向矿物表面转移“寻找”能源物质。浸矿细菌利用单质硫产生酸,有效降低减少CaSO4沉淀,强化铀矿化学浸出。SEM-EDS结果表明浸矿细菌易粘附于粗糙黄钾铁矾等表面及周边。Q-PCR结果表明添加铁、硫促使浮游细菌和附着细菌数量显着增加。CLSM结果表明铁、硫刺激浸矿细菌产生更多胞外聚合物(EPS),通过增强浸矿细菌和矿物间“接触作用”强化铀矿生物浸出。

陈丽杰,龚傲,吴选高,刘燕,张廷安,田磊[2](2020)在《闪锌矿加压浸出体系下Mn2+催化机理与动力学》文中指出研究了闪锌矿加压搅拌浸出体系下Mn2+催化机理与动力学。将ZnS和FeS烧结制备人造闪锌矿,并用于加压酸浸实验。通过使用自行设计的电位高压釜研究压力浸出系统的电位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浸出时间的推移直到浸出结束,体系电位持续升高,故Mn2+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催化作用,取决于Mn2+氧化为MnO2的反应速度和控制条件。随着温度、硫酸浓度、氧分压的增大,相应的氧压浸出速率及浸出率均有较大的提高,最终,通过闪锌矿氧压酸浸动力学模型的分析得出,在Mn2+催化浸出体系下,反应活化能为27.34 kJ/mol,硫酸浓度、氧分压及Mn2+用量的反应级数分别为1.23、1.64和0.36,表明其应遵循化学反应及表面扩散混合控制的收缩核模型,并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方程。

武文粉[3](2020)在《废脱硝催化剂回收钒钨及载体循环利用过程基础研究》文中提出废脱硝催化剂是能源行业产生的典型难处理多金属危险废物,国内年排放量达到50万立方米,其回收处置利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针对废脱硝催化剂金属资源高效回收的迫切需求,提出草酸净化提钒及稀碱调控回收钛钨载体的工艺路线,实现了废催化剂中杂质脱除、钒金属回收和钛钨载体的可控制备。重点研究了草酸体系下钒铁浸出过程机理,考察了饱和草酸(H2C2O4)浸出液分步氧化水解沉淀回收钒钨工艺过程,分析了稀碱调控过程钛钨载体的孔结构变化规律等,形成废催化剂回收钒钨钛制备偏钒酸铵及钛钨载体的全流程工艺,并对总体工艺过程物质流和经济性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开展了预处理高效脱尘和酸浸深度净化除杂过程研究,明晰了还原酸浸钒铁杂质元素的反应机理。研究表明,筛分和45℃超声水洗过程有效降低了废催化剂中石英和莫来石相的积灰含量;脱尘废催化剂粉体采用H2C2O4深度净化浸出V和Fe杂质元素,在90℃和1.0 mol/L浓度下,浸出率分别为84.22%和96.66%。采用UV-vis全谱扫描和显色反应研究发现,H2C2O4浸出液中V和Fe元素以VO2+和Fe2+价态存在,浸出过程中V3+、V5+及Fe3+经溶解、配位和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稳定配合物VO(C2O4)22-和Fe(C204)22-,从而促进了废催化剂中V和Fe元素的浸出。H2C2O4浸出液循环浸出3次后通过减压蒸发-结晶过程分离H2C2O4,回收率为87.67%,回收晶体杂质含量低于500 mg/kg。回用H2C2O4晶体浸出V和Fe元素浸出率为83.52%和95.15%,循环浸出特性良好。(2)针对饱和H2C2O4浸出液中杂质元素种类多、钒钨元素浓度低的问题,提出了 H2O2分步氧化水解沉淀回收V和W的工艺路线。通过一级氧化水解过程的工艺条件优化,在一级氧化摩尔比为0.85、H2C2O4分解度为70%、90℃下W元素沉淀率为72.37%,添加Cinc助剂后增加至97.10%,W和V元素分离因数为2957,精制得到WO3含量98.41%的钨酸产品;一级氧化液在摩尔比为2.2和100℃的二级氧化水解工艺条件下,V元素沉淀率达到99.89%,精制得到V2O5含量高达99.07%的偏钒酸铵产品。分步氧化水解过程表明,饱和H2C2O4浸出液中TiO(C204)22-和WO2(C204)22-离子在一级氧化过程中随着H2C2O4氧化分解生成TiO2+和WO22+离子,水解为锐钛型TiO2和H2WO4,在Cinc助剂下促进H2WO4转化为H54N10O48W12;一级氧化液中VO(C2O4)22-和Fe(C204)22-离子在二级氧化过程被氧化为VO2+和Fe3+离子,水解为V2O5·0.5H2O和Fe0.12V2O5。(3)针对废催化剂比表面积低、夹杂铝硅成型助剂等问题,开展了稀碱浸出铝硅、同步调控孔结构制备多孔钛钨载体的研究。通过热力学计算和碱体系浸出实验,筛选NaOH作为浸出体系,建立了反应条件和载体孔结构调控关系,在160℃、2.5 mol/L碱浓度下Al和Si元素浸出率分别为59.51%和71.38%,洗涤后多孔钛钨载体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平均孔径为92.57 m2/g、0.41 cm3/g和17.78 nm,相应指标及K、Na和Fe等杂质元素含量均达到商用要求。进一步开展了钛钨载体制备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评价研究,催化剂在300~500℃条件下脱硝活性达到90%以上,同时在350℃具有良好的抗硫抗水性。(4)提出废脱硝催化剂回收钒钨钛的整体工艺路线,开展了百公斤级的全流程工业扩试实验。废催化剂通过预处理脱尘分离18wt.%的飞灰杂质,得到粒径小于75μm的粉体;酸浸深度净化过程中3次循环浸出V和Fe元素的浸出率均在75%以上,循环浸出液经减压蒸发-结晶过程回收得到81%的H2C2O4。分步分离钨钒过程分离因数达到1501,分离后溶液中W和V浓度仅为0.007和0.004 g/L,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抑制;稀碱浸出制备得到锐钛型钛钨载体,TiO2和WO3总含量达到95.24%,比表面积为81.11 m2/g,杂质含量符合要求。基于上述结果,对废脱硝催化剂回收利用全流程工艺进行了物质流和经济性分析,吨废催化剂可制备得到0.71 t钛钨载体、V2O5含量4.82 kg的偏钒酸盐和WO3含量3.28 kg的钨酸,整体工艺实现了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同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唐君晶[4](2020)在《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提铝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是由燃煤在循环流化床锅炉内燃烧并掺入石灰石脱硫后的产物。2015年中国粉煤灰排放量突破6.2亿吨,产量巨大,大量堆存的粉煤灰占用大面积土地资源,破坏附近的生态环境,污染大气及地下水资源,严重危害到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存。目前针对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仍以水泥、混凝土及建材生产等低附加值利用为主,近年来也开展了大量高附加值综合应用的研究,主要是对其中各类有价值的金属元素,如镓、锗、铁、铝等的提取,论文选用内蒙古大唐国际某燃煤电厂生产的循环流化床粉煤灰进行研究,其中铝含量高,高效提取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采取硫酸化焙烧和微波焙烧对其浸出程进行强化,并开展了碳酸钠活化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开展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硫酸浸出实验,考察了影响酸浸效果的因素,得出酸浸最优条件为:酸浸温度85℃,酸浸时间120min,浸出酸浓度6mol·L-1,酸浸液固比9:1,铝的浸出率为62.87%。发现常规酸浸无法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中的铝完全提取出来,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中未发现莫来石,但氧化铝与二氧化硅结合形成难溶于酸的非晶态铝硅酸盐,要进一步提高铝的提取率,必须对循环流化床粉煤灰进行活化。对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介电特性和在微波场中的升温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粉煤灰具有良好的微波吸收性能,可在微波场中快速加热。开展常规及微波硫酸化焙烧实验,研究焙烧工艺条件对浸出效果的影响。开展单因素实验,得出微波硫酸化焙烧最佳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260℃,焙烧时间60min,酸料比1.25:1mL·g-1,铝的浸出率为76.54%,发现微波硫酸化焙烧对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提铝的强化效果明显。同时通过对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及其焙烧产物的表征,揭示了微波硫酸化焙烧强化机理。随之开展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碳酸钠活化实验,并确定最佳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850℃,焙烧时间60min,碳酸钠/粉煤灰摩尔比1:1,铝的浸出率为93.62%,并对碳酸钠活化焙烧产物进行表征,研究了焙烧过程的物相转变。

郭永杰[5](2020)在《粉煤灰中硅的解淀粉芽孢杆菌选择性浸出行为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粉煤灰是煤炭燃烧产生的微细颗粒物。其中Si O2、Al2O3、Fe2O3、Ca O、Mg O、Na2O、K2O等氧化物和痕量重金属以及种类丰富的稀有元素多以晶态或非晶态硅酸盐形式存在于粉煤灰中。硅酸盐细菌是土壤中可分解硅酸盐矿物并释放其中元素的一类微生物的总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芽孢杆菌属。应用硅酸盐细菌对含有大量硅酸盐化合物的粉煤灰进行浸出具有节能环保、工艺简单、成本可控的优点;矿浆中的硅经分离提纯可作为制作芯片、水玻璃、硅胶等的原料,同时提升浸渣中有价元素的品位;浸渣因其疏松多孔还可作为吸附材料加以二次利用。本研究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粉煤灰脱硅能力的菌株,通过生物学方法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命名为ZGW-12,并应用ZGW-12对粉煤灰进行生物浸出。研究菌种生长和粉煤灰浸矿脱硅实验条件。实验确定培养基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硝酸钠;菌种培养最佳条件为:p H为7.2的培养基中接菌5 m L,保持30℃恒温并在125 r/min条件下培养4 d达到生长稳定期;粉煤灰脱硅最佳条件为:7.5%浓度的无菌矿浆100 m L中接菌5 m L,在30℃和150 r/min的条件下摇瓶浸出。实验发现菌种适宜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生长,并对培养环境有一定调节作用,使培养基p H趋于中性,粉煤灰的添加会促进菌种分泌更多酸性物质;此外粒度对浸出有较大影响,粒度小于75μm的粉煤灰脱硅效果较好。应用XRD、HPLC、SEM-EDS和FTIR等对菌液、粉煤灰矿浆和浸渣检测分析,研究ZGW-12对粉煤灰的浸出机理。将粉煤灰在实验优化条件下浸矿31 d,测定矿浆中Si2+、Al3+浓度分别可达306 mg/L和0.5 mg/L,表明菌种对粉煤灰中硅元素具有选择性浸出作用。生物浸出过程中矿样表面吸附大量细菌;浸出后矿样表面发生明显溶蚀,Si-O发生断裂使得Si、Al含量占比分别从25%和20.53%变为22.93%和21.81%;但硅酸盐晶体化合物的X射线衍射峰未发生明显改变,所以在浸矿过程中发生溶解的主要成分为粉煤灰中的无定型非晶态化合物。检测菌液和矿浆中的有机酸和氨基酸,发现矿浆中酸性产物的含量远高于菌液;筛选种类和含量变化较明显的有机酸和酸性氨基酸对粉煤灰进行单因素浸出实验,结果表明有机酸的浸出效果优于酸性氨基酸,且有机酸浸出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柠檬酸>乳酸>丁二酸>乙酸>富马酸。解淀粉芽孢杆菌ZGW-12在对粉煤灰的浸出实验中存在细胞直接吸附和代谢产物间接浸出两种作用机制。细菌在矿浆中会吸附于粉煤灰颗粒表面并通过分泌多糖和生物酶等物质强化吸附;细菌生长和代谢产生的酸性代谢物因矿物颗粒对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而排出胞外,与矿样中无定型非晶态成分发生酸解作用,并选择性与Si2+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从而实现菌种脱硅提铝的浸出效果。

杨权成[6](2020)在《煤矸石提取氧化铝及其制备功能材料研究》文中认为煤矸石是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常被视为一种工业固体废弃物。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导致煤矸石排放量巨大,由于无法完全消纳,煤矸石累计堆存量已超过50亿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煤矸石规模化利用技术主要集中在制砖、发电、铺路、回填等低附加值领域。我国相当部分地区的煤矸石富含多种有用矿物和有价元素。为实现煤矸石中有价元素和有用矿物的高值化利用,本文基于课题组在亚熔盐法处理低品位矿物和制备矿物基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积累,提出煤矸石亚熔盐法提取氧化铝及其制备功能材料的研究思路。基于此,本文首先开展了煤矸石亚熔盐法提取Al2O3过程的热力学研究、浸出工艺和物相转化规律研究。在此基础上,为实现提铝尾渣高值化利用,进行了提铝尾渣制备介孔硅酸钙的工艺和机理研究。之后,利用煤矸石中富含的有用矿物组分膨润土和煤系高岭土构造了纳米光催化功能材料,并研究了其用于光催化氧化As(Ⅲ)的反应效果和作用机理。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系统研究了煤矸石在NaOH亚熔盐介质中的反应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温度范围内,煤矸石中的常见物相高岭石、石英、赤铁矿、金红石等均能够发生分解转化为相应的钠盐。当反应体系中加入Ca(OH)2时,煤矸石中主要含硅物相在NaOH亚熔盐介质中倾向转变为更稳定的NaCaHSiO4相,这有利于氧化铝的回收。(2)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浸出温度、钙硅比、NaOH浓度、碱矿比对氧化铝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出温度对提取氧化铝具有显着性影响,经单因素实验,最终确定了煤矸石亚熔盐法提取氧化铝的优化工艺条件:NaOH浓度47.5%、碱矿比6、浸出温度260℃、CaO/SiO2质量比为1.2:1、搅拌转速650rpm、反应时间120min。在此条件下浸出液中Al2O3浓度显着提高,浸出液苛性比可降至12.50左右。得到的提铝尾渣中Al2O3含量和铝硅比分别降至1.64%和0.04,提铝尾渣主要物相为NaCaHSiO4。(3)通过XRD、SEM等分析手段,对煤矸石提铝过程的物相转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浸出温度、钙硅比、NaOH浓度、碱矿比等因素都会对提铝过程的物相变化产生影响。当反应条件不足时,尾渣中可能存在的含铝物相有Na8(Al6Si6O24)(OH)2(H2O)2,1.2Na2O·0.8CaO·Al2O3·2SiO2·H2O和Ca2Al2SiO6(OH)2,这是导致煤矸石提铝过程中氧化铝损失的主要原因。通过反应条件调控,可有效避免其生成,以利于更多地回收煤矸石中的氧化铝。(4)基于物相调控思路,提出了提铝尾渣水热法制备介孔硅酸钙的方法。考察了水热温度、NaOH浓度、液固比、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提铝尾渣向介孔硅酸钙转化的影响规律,并对反应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热温度190℃,NaOH浓度30g/L,液固比8,反应时间300min的条件下,提铝尾渣能较好地转化为介孔硅酸钙。计算得到的反应活化能为23.11k J/mol,提铝尾渣向介孔硅酸钙转化的反应过程是以界面化学反应控制为主,兼有扩散控制的混合控制。(5)对制得的介孔硅酸钙材料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了介孔硅酸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以及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规律。结果表明,提铝尾渣水热转化后得到了以介孔为主的多孔性材料,孔径主要分布在2-20nm之间。与提铝尾渣相比,介孔硅酸钙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都有显着增长。介孔硅酸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分析表明,吸附焓变ΔH为56.45k J/mol,表明介孔硅酸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6)以煤矸石中富含的矿物组分膨润土和煤系高岭土为载体,采用水热法和热聚合法构造了Bi2WO6/膨润土(BWO/BENT)和g-C3N4/煤系高岭土(g-C3N4/CK)复合光催化功能材料,并研究了其用于光催化氧化As(Ⅲ)的反应效果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BWO/BENT和g-C3N4/CK复合材料均表现出比复合前更强的光催化氧化As(Ⅲ)的能力。通过XRD、SEM、TEM、UV-Vis DRS等手段对制得的复合材料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发现与纯BWO和g-C3N4相比,BWO/BENT和g-C3N4/CK复合材料禁带宽度有所减小、团聚程度减轻、光生电子-空穴分离效果得到改善,增强了材料的光响应能力。

张月超[7](2019)在《超临界水处理对典型固体材料结构和物化性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水热处理是吸附剂、催化剂及其载体等固体环境材料制备、修饰、再生、处置的重要方法;同时又是金属矿物、化学矿物、固体废物等固体物料湿法加工及分离提取有价组分的重要方法。但是新型固体材料的制备、加工及固体物料的湿法提取对快速、有效、环保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水热处理难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而超临界水是近几十年兴起的一种环境友好的高温高压流体,超临界水处理具有操作简便、反应速度快、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的优势,在材料制备及加工处理方面取得了应用,特别是在碳基固体材料制备、修饰、催化活性组分分散,微孔分子筛硅铝基材料的合成,从固体废物和矿物中湿法浸提金属元素等方面得到成功应用,解决了传统水热处理操作步骤多、反应周期长、处理不彻底、易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但超临界水处理与常规水热处理差异大,对超临界水处理导致的固体材料结构和性质变化规律的研究仍不系统,以及金属组分在超临界水中的变化规律研究仍不系统。因此本文选择炭基、硅铝基材料作为固体材料的代表,含金属硫化物物料作为湿法加工中固体物料的代表,研究超临界水处理对固体材料结构和物化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超临界水处理后活性炭孔结构得到改善,其表面pHPZC和碱性得到提高,另加酸、碱、氧试剂时可适度调节活性炭表面酸碱性。虽然活性炭表面酸碱性可通过超临界水分解已有官能团和产生新官能团来调节,但总官能团含量下降,其中发生变化的主要官能团为羧基、内酯基、酚基、羰基、醌基和醚基。超临界水处理后,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孔容由801m2/g和0.38cm3/g增至1019m2/g和0.49m3/g,且质量损失率低于5%。处理过程中添加NaOH和HCl时,活性炭表面的pHPZC分别达到最大值(8.81)和最小值(7.01)。(2)超临界水氧化可高效无害化再生载苯酚活性炭,并提高其比表面积和吸附容量。再生过程中,主要气态产物和液态产物为苯酚、二苯并呋喃和CO2、H2、CH4、CO。超临界水氧化再生后活性炭最大吸附容量为原来的1.15倍,另加碱金属盐时,最大吸附容量为原来的1.11倍。碱金属盐可促进苯酚降解,提高其气化率,减少二聚体形成,主要气体产物为H2和CO2,其中NaOH(KOH)比Na2CO3(K2CO3)有更高的苯酚降解率。当以负载型活性炭为吸附剂,负载的活性组分为催化剂时,吸附容量反映吸附和催化的综合作用。再生过程中活性组分的价态、含量及结构发生变化,且吸附剂孔结构发生坍塌并被堵塞,从而导致再生后其吸附容量明显下降。(3)在超临界水中不同分子筛表现出不同的水热稳定性,其中硅钛分子筛TS-1水热稳定性最高,硅铝分子筛ZSM-5次之,非ZSM型分子筛的晶体结构被严重破坏。超临界水处理后,所有分子筛的比表面积都下降,其中TS-1和ZSM-5的下降比例分别为0.28%和10.1%。综合多种分析手段可知,影响水热稳定性的因素依据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骨架结构>骨架元素>硅铝比。在超临界水中分子筛会发生脱硅及更严重的脱铝,从而导致其酸性和骨架结构发生改变。(4)在超临界水中ZSM-5硅铝比越大水热稳定性越高,其残留模板剂可被分解,导致其再结晶及生成新骨架结构,另加碱、氧时可促进这一反应进行并加速破坏分子筛骨架结构。处理后高硅铝比ZSM-5虽孔结构扭曲变形,但比表面积比较稳定。碱、氧导致分子筛三个酸峰位发生明显变化。模板剂分解和脱硅脱铝的综合作用导致骨架硅铝比先增大后减小。碱对骨架结构有更强的修饰性,可溶解非骨架铝和大量骨架硅,从而改变ZSM-5的骨架结构和表面酸含量及分布。(5)超临界水氧化可快速破坏硫化锌矿晶体结构及浸提Zn。硫化锌矿被破坏时转变为多种化合物组成的微粒。新生成的化合物结晶性差、结晶度低,有利于Zn的浸提和回收。铁盐、氯盐、表面活性剂等助浸剂可提高Zn浸出率,最大浸出率为88.5%,此时的助浸剂为Fe2(SO4)3。两种氯盐的浸提趋势相似,Zn浸提率随着氯盐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两种木质素磺酸盐表面活性剂表现出近似的浸提效果。XRD和SEM证明浸提过程中助浸剂可使矿物颗粒表面被破坏的更均匀,将矿物颗粒转变为较小的无定型结构颗粒物。本文的研究发现可为以下应用提供依据:(1)超临界水改性和再生活性炭及制备活性炭基复合材料;(2)超临界水再生载有机污染物(尤其是难降解有机物)活性炭基吸附材料;(3)超临界水改性、修饰硅铝基和硅钛基分子筛;(4)、碱、氧等助剂促进超临界水制备及改性分子筛;(5)超临界水浸提含金属硫化物固体物料。

陈思明[8](2018)在《天青石矿中Sr/S高效分离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锶化合物在电子信息、化工、轻工、医药、陶瓷、玻璃、烟火、冶金、军事等众多领域的需求将日益加大。但目前以碳热还原法为主的天青石转化技术存在着工艺落后、反应效率低、环境污染等缺陷,严重阻碍了锶化合物的产量及品质的提升。本论文针对天青石现有转化过程的技术缺陷,通过对现有工艺中Sr/S分离机制的剖析,结合含碳球团还原强化技术和加压氧化技术,建立了全新的Sr/S分离机制,并以此为指导开发出了“高温快速还原-加压氧化法”用于天青石直接转化成SrCl2过程。此外,本论文亦讨论了直接从天青石转化成Sr(OH)2的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通过热力学模拟研究了SrSO4还原过程的条件因素对其还原产物组成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反应物中C/O摩尔比对SrSO4还原产物组成的影响最为严重。通过计算可知,当反应温度低于986℃时,SrSO4还原产物中仅有SrS生成。当反应温度高于986℃时,通过反应物中C/O摩尔比变化可以实现SrSO4还原产物中SrO/SrS摩尔比的改变。进一步研究发现,SrSO4的还原机理符合歧化反应机理,且在SrSO4还原过程中无法实现Sr/S元素的有效分离。(2)研究了含碳球团技术对SrSO4还原过程的强化作用。将石墨、无烟煤和木炭与SrSO4制成含碳球团,考察了还原剂种类、反应温度、C/O摩尔比及反应时间对SrSO4还原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无烟煤和木炭对SrSO4的还原能力强于石墨。随着反应温度和C/O摩尔比的升高,三种还原剂对SrSO4的还原能力亦不断增加。但当C/O摩尔比超过1.0时,还原剂对SrSO4的还原能力接近饱和。对石墨、无烟煤和木炭还原SrSO4的动力学参数进行的计算可知,三种还原剂还原SrSO4过程均受界面反应控制,其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05.4 kJ/mol、85.9 kJ/mol和73.1 kJ/mol。(3)通过对氧化过程中S-H2O体系E-pH相图进行分析,确定SrS溶液加压氧化过程中Sr/S分离的可行性。考察了加压氧化过程中盐酸添加量、初始总硫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SrS氧化产物中的S元素分布状态的影响,进而明确了各条件因素下的Sr/S分离规律。研究表明,反应环境的pH值对加压氧化过程Sr/S分离效率有较大影响,Sr/S分离在近中性环境中可达最优效果,而反应物的总硫浓度和反应温度的增大不利于Sr/S元素的分离。此外,通过对各条件因素下的S元素状态分布的研究确定了SrS溶液在加压氧化过程经过了一个Sx2-(x=2-5)中间过程,尔后x2S-再分别生成S0、SrSO3、SrSO4等物质。研究表明,加压氧化过程中SrSO3与SrSO4的生成机理有所不同:SrSO3直接来源于Sx2-离子的氧化过程,而SrSO4则来源于Sx2-进一步氧化所得的S2 O32-离子或Sx2-酸性分解所得简单S2-离子。(4)开发了新的“高温快速还原-加压氧化法”应用地天青石直接转化成SrCl2中。考察了反应物中配炭质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天青石中硫酸盐还原效率的影响。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在反应时间仅为9 min时,天青石中的硫酸盐还原率即可达到94.3%;考察了盐酸添加量、初始氧分压、反应固液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浸出液循环次数对天青石还原产物的S0和H2S的转化率及Sr元素的浸出率的影响。通过条件优化,Sr的浸出率可达到88%以上,S0的转化率亦可达到76%以上。浸出液循环六次实验证实,浸出液循环未造成Sr和S0转化率的明显下降。同时,加压氧化过程所生成的尾气中,H2S的转化率均低于0.6%。该方法可以使目标产物的Sr/S摩尔比从原黑灰中的0.59提升至36.18。该实验结果证实了“高温快速还原-加压氧化法”处理天青石过程不仅可以保证Sr/S的高效分离,还会有效地抑制反应过程中H2S的排放。(5)针对复分解工艺缺陷,将目标产物定位于可溶性的Sr(OH)2,探索了直接从天青石转化为Sr(OH)2的方法。研究初始碱浓度、反应固液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天青石Sr/S分离过程的影响规律,证实了天青石直接转化生成Sr(OH)2的可行性。在最优条件下,转化后所得产物中的Sr/S摩尔比由预处理天青石中的0.92升高到8.22,这证实了碱转化过程中Sr/S元素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经计算,该反应条件下的Sr(OH)2转化率为90.4%;通过对还原过程生成物表观形貌和物相组成的分析推测出Sr/S分离过程符合碱性溶解-解耦分离机理:在碱性体系中,预处理天青石中的Sr以Sr(OH)2形式存在于固相中,S O42-进入液相中,从而实现Sr/S的有效分离。

李猛[9](2018)在《钒渣无盐焙烧-温和铵浸清洁生产V2O5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钒为国家战略性金属资源,因其独特的力学、化学、电化学、催化和光学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钢铁、化工、航空航天、船舶、军工、新能源、电子技术和颜料等领域。钒渣是生产五氧化二钒的最主要的原料。目前,氧化钠化焙烧—水浸提钒是最主要的提钒技术,尽管技术成熟、应用广泛,但该工艺存在环境污染、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和提钒尾渣难以利用等弊端。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本论文提出了无盐氧化焙烧—低温铵化转型—浸钒/冷却结晶提钒的新思路,新技术不产生有毒有害窑气、无废水产生、尾渣易于综合利用,且产品纯度高,实现了钒渣中钒资源高效清洁提取。论文取得如下创新性进展:(1)对钒渣无盐焙烧过程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钒渣物相分解规律为:当温度为500℃时,钒尖晶石转变为反尖晶石;温度为700℃时,铁橄榄石完全分解,反尖晶石氧化为四价钒酸盐;700~1000℃时中间价态四价钒酸盐进一步氧化为五价钒酸盐,确定了含钒物相氧化及定向迁移规律。当温度高于900℃时,铬铁尖晶石转化为三价铬固溶体(Fe0.6,Cr0.4)2O3。热力学计算表明,钒化合物的优先反应次序为钒铁尖晶石分解转化>四价钒酸盐生成>五价钒酸盐生成,无盐焙烧过程为放热反应。在无钠盐存在的情况下,钒渣中的铬不发生氧化,因此无盐氧化焙烧技术可实现钒的选择性氧化,避免高毒性Cr(VI)的生成。(2)系统研究了焙烧熟料在铵盐浸出体系中的热力学和表观动力学。浸出热力学表明,碳酸氢铵可将熟料中钒酸盐浸出,硅会以杂质形式进入浸出液,磷不易被浸出,浸出反应为放热反应。计算了 V-H2O、Si-H2O、P-H2O、Fe-H2O、Ca-H2O、Mg-H2O、Mn-H2O 的E-pH。研究了钒渣熟料在碳酸氢铵溶液中的浸出表观动力学,反应初期(t<30 min)和反应后期(t>30 min)分别受固膜扩散控制和表面化学反应控制,表观活化能分别为9.13和35.44 kJ/mol。通过单因素条件实验研究,获得了钒渣熟料浸出的最优反应条件:钒渣熟料粒度75~48 μm,碳酸氢铵质量浓度35%,浸出温度50℃,反应时间150 min,液固比为10:1。在此优化条件下,钒的浸出率可达85%,而磷、硅、钙、镁、锰等杂质元素的的浸出率低,实现了钒的选择性浸出。浸出尾渣物相变化研究表明,钒酸盐物相逐渐被分解并最终消失,而含铬物相没有被浸出。(3)系统研究了钒渣的氧化表观动力学。单因素条件实验表明,减小粒度、增大氧气分压、降低升温速率、适当延长保温时间可有效提高钒氧化率。获得了最优的焙烧条件为钒渣粒度100~75μm、空气气氛、升温速率为4℃/min、保温温度为900~950℃、保温时间15min,此条件下钒氧化率可达90%以上。钒渣氧化表观动力学研究表明,钒铁尖晶石氧化受0.69级化学反应控制,表观活化能为60.7 kJ/mol,指前因子为24.68 min-1。(4)系统研究了不同铵盐浸出剂对浸出过程的影响规律。以草酸铵为浸出剂的浸出表观动力学表明,浸出反应受内扩散控制,表观活化能为26.7 kJ/mol。通过考察不同表观动力学因素对钒浸出率的影响获得了钒渣熟料浸出的最优反应条件:钒渣熟料粒度75~48μm,草酸铵质量浓度13%,浸出温度70℃,反应时间120min,液固比10:1,在此最优条件下,钒的浸出率可达90.3%。对浸出尾渣进行物相分析表明,尾渣不含钒酸盐相,浸出产物二水合草酸镁的特征峰随着草酸铵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强。当选择磷酸三铵和磷酸氢二铵作为浸出剂时,浸出液为弱碱性,钒的浸出率均达到85%以上。当使用磷酸二氢铵作为浸出剂时,浸出液为酸性,与碳酸氢铵作为浸出剂相比,杂质Mn的浸出率大幅上升。经过综合分析,最终选择碳酸氢铵作为无盐焙烧—铵浸的浸出剂。(5)系统考察了高纯钒产品转化工艺路线,得到300 mL含钒浸出液的最佳除杂条件为:0.8 g氧化钙添加量,温度70℃,净化时间30 min,静置时间30 min。研究了偏钒酸铵结晶产品在室温~1000℃煅烧过程的分解机理。通过“低温铵化—高温浸出”对无盐焙烧—铵浸工艺流程进行了优化。对含钒浸出液依次进行除磷、除硅、冷却结晶、煅烧处理得到含氧化钒99.5%的高纯钒产品。

王鑫[10](2017)在《微生物对低品位含钒石煤的浸出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含钒石煤作为一种重要的钒矿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且储量丰富。石煤中钒多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钒云母的晶格中,结构较稳定。传统火法焙烧提钒工艺存在环境污染严重或酸浸过程耗酸量高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湖北郧西某含钒石煤为研究对象,采用氧化亚铁硫杆菌(At.f)和胶质芽孢杆菌(B.M.)浸提石煤中钒,研究了细菌对钒的浸出工艺条件及不同强化方法对含钒石煤浸出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研究获得了At.f对含钒石煤的最佳浸出工艺条件:初始pH值2.0、矿浆浓度为20g/L、接种量10%、初始Fe2+浓度12g/L,30d钒浸出率为47.56%;获得了 B.M.对含钒石煤的最佳浸出工艺条件:pH值6.0、矿浆浓度为20g/L、接种量10%、以蔗糖为碳源,添加量为20g/L,30d钒浸出率为44.31%。在此基础上进行了 B.M.不同诱变方法的研究,发现最佳诱变方法为紫外诱变,诱变菌种的草酸和柠檬酸代谢量分别比诱变前提高了 37.67%和33.01%,钒浸出率提高了 7.86%。研究发现,采用“空白焙烧预处理含钒石煤”强化细菌浸出效果,B.M.和At.f对钒浸出率分别可达92.62%和60.63%,较未采用强化处理工艺,钒浸出率分别提高了 48.31%和13.07%。对含钒石煤进行了热力学、SEM、FTIR及XRD分析,发现有机质、黄铁矿和钒的氧化反应在热力学上均可以自发进行,且钒云母铝氧四面体的结构失稳、基本构成单元发生畸变和垮塌且赋存于残渣态的钒含量降低,是微生物浸钒的主要机制。研究了不同浸出不同工艺,发现含钒石煤原矿及空白焙烧预处理后含钒石煤以及菌种的作用顺序等对钒的浸出率影响较大,钒浸出率大小顺序为:B.M.+At.f(94.27%,原矿焙烧)>B.M.(92.62%,原矿焙烧)>Atf.+R.M.(85.54%,原矿焙烧)>Af.f(60.63%,原矿焙烧)>At.f(47.56%,原矿不焙烧)>B.M.(44.31%,原矿不焙烧)>酸浸(42.37%,原矿焙烧)>水浸(18.36%,原矿焙烧)。At.f浸出过程中,钒云母表面逐渐被黄钾铁矾覆盖而形成钝化层,阻碍了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钒云母颗粒的作用,影响其对钒的浸出效果。首先采用B.M.进行浸出,而后采用At.f进行浸出,可以避免At.f浸出过程中产生的黄钾铁矾对浸出效果的影响。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采用微生物浸出含钒石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为低品位含钒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二、硫化矿发电浸出过程的催化和强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化矿发电浸出过程的催化和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铁矿强化低硫铀矿生物浸出工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低硫铀矿生物浸出背景及意义
    1.2 铀矿生物浸出机理及研究现状
        1.2.1 铀矿生物浸出菌种
        1.2.2 铀矿生物浸出机理
        1.2.3 铀矿生物浸出国内外现状
    1.3 黄铁矿对矿产资源生物浸出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铀矿和黄铁矿
        2.1.2 实验菌种及培养基
        2.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细菌培养
        2.2.2 无铁细胞悬液制备
        2.2.3 细菌计数
        2.2.4 摇瓶浸出试验
        2.2.5 柱浸试验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pH、Eh值测定
        2.3.2 溶液中Fe~(2+)、Fe~(3+)浓度测定
        2.3.3 溶液中U~(6+)浓度测定
        2.3.4 溶液中Al~(3+)、K~+、Ca~(2+)、Mg~(2+)浓度测定
        2.3.5 溶液中SO_4~(2-)浓度测定
        2.3.6 溶液中酸度测定
        2.3.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分析
        2.3.8 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
        2.3.9 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EPMA)分析
        2.3.10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分析
        2.3.11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 黄铁矿强化低硫铀矿生物浸出影响因素研究
    3.1 不同产地的黄铁矿对铀矿生物浸出的影响
    3.2 黄铁矿添加量对铀矿生物浸出的影响
    3.3 温度对铀矿生物浸出的影响
    3.4 液固比对铀矿生物浸出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黄铁矿强化低硫铀矿生物浸出工艺研究
    4.1 酸浸阶段工艺参数分析
    4.2 菌浸阶段工艺参数分析
    4.3 生物群落及多样性分析
    4.4 铀矿浸出渣样表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黄铁矿强化低硫铀矿生物浸出机理研究
    5.1 铁、硫浓度、添加方式和粒径的影响
    5.2 黄铁矿强化铀矿生物浸出机理研究
        5.2.1 浸出过程中关键参数分析
        5.2.2 SEM-EDS和 CLSM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3)废脱硝催化剂回收钒钨及载体循环利用过程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废脱硝催化剂产生现状
        1.1.1 废脱硝催化剂来源及产生量
        1.1.2 废脱硝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
    1.2 废脱硝催化剂的处置利用
        1.2.1 全球处置法规与管理
        1.2.2 废脱硝催化剂固化填埋处置
        1.2.3 废脱硝催化剂再生研究
        1.2.4 废脱硝催化剂资源化利用
    1.3 废脱硝催化剂湿法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1.3.1 废脱硝催化剂有价元素浸出提取技术
        1.3.2 浸出金属元素分离及回收技术
        1.3.3 废脱硝催化剂载体回收技术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关键问题和研究思路
        1.4.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废脱硝催化剂酸浸净化过程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废脱硝催化剂预处理过程研究
        2.3.2 不同酸体系净化过程对比研究
        2.3.3 草酸体系净化工艺及反应机理研究
        2.3.4 草酸体系介质循环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饱和草酸浸出液中钨钒元素分离提纯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3.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直接氧化水解沉淀过程研究
        3.3.2 一级氧化水解沉淀过程研究
        3.3.3 二级氧化水解沉淀过程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净化渣稀碱浸出制备钛钨载体及性能评价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4.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稀碱体系浸出过程对比研究
        4.3.2 NaOH体系浸出工艺研究
        4.3.3 稀碱浸出渣洗涤过程研究
        4.3.4 钛钨载体制备催化剂及性能评价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废脱硝催化剂草酸净化及稀碱调控回收钒钨钛流程评价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5.2.2 实验方法
        5.2.3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扩试实验过程研究
        5.3.2 整体工艺流程物料衡算
        5.3.3 经济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提铝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概述
        1.1.1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简介
        1.1.2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结构特点及物化性质
        1.1.3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危害
    1.2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综合应用现状
        1.2.1 井下作业
        1.2.2 建材生产
        1.2.3 农业生产
        1.2.4 有价成分提取
        1.2.5 其他应用
    1.3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中铝的提取
        1.3.1 粉煤灰的活化
        1.3.2 化学活化
    1.4 硫酸化焙烧
    1.5 微波的应用
        1.5.1 微波加热理论
        1.5.2 微波加热应用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2.2.1 化学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表征
        2.4.1 粒度分析
        2.4.2 铝离子浓度测定
        2.4.3 热重测量
        2.4.4 XRD物相分析
        2.4.5 微观形貌及能谱分析
        2.4.6 介电特性分析
    2.5 循环硫化床粉煤灰常规酸浸实验
第三章 常规酸浸实验研究
    3.1 酸浸条件对铝浸出率的影响
        3.1.1 硫酸浓度的影响
        3.1.2 浸出温度的影响
        3.1.3 浸出时间的影响
        3.1.4 浸出液固比的影响
    3.2 浸出渣物相分析
    3.3 CFBFA及其浸出渣的微观对比
        3.3.1 CFBFA的微观形貌及能谱分析
        3.3.2 浸出渣的微观形貌及能谱分析
    3.4 CFBFA及其浸出渣焙烧实验
        3.4.1 CFBFA的热分析
        3.4.2 CFBFA及其焙烧渣的物相分析
        3.4.3 CFBFA中氧化铝的存在状态
    3.5 小结
第四章 微波强化粉煤灰的硫酸化焙烧实验
    4.1 CFBFA的介电特性
        4.1.1 复介电常数
        4.1.2 CFBFA及焙烧反应产物的介电特性
        4.1.3 CFBFA及 CFBFA+H_2SO_4的升温行为
    4.2 硫酸化焙烧条件对铝浸出率的影响
        4.2.1 酸料比对铝浸出率的影响
        4.2.2 焙烧温度对铝浸出率的影响
        4.2.3 焙烧时间对铝浸出率的影响
    4.3 焙烧渣表征
        4.3.1 焙烧渣的物相分析
        4.3.2 焙烧渣的微观形貌及能谱分析
    4.4 CFBFA的硫酸化焙烧机理
    4.5 小结
第五章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碳酸钠焙烧实验
    5.1 碳酸钠焙烧条件对粉煤灰活化效果的影响
        5.1.1 碳酸钠用量对CFBFA的活化效果的影响
        5.1.2 焙烧时间对CFBFA的活化效果的影响
        5.1.3 焙烧温度对CFBFA的活化效果的影响
    5.2 碳酸钠活化产物表征
        5.2.1 碳酸钠活化产物的物相分析
        5.2.2 碳酸钠活化产物的微观形貌及能谱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粉煤灰中硅的解淀粉芽孢杆菌选择性浸出行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粉煤灰赋存现状及危害
    1.2 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1.2.1 工程材料方面的利用
        1.2.2 高附加值元素的提取
    1.3 生物浸出技术研究进展
        1.3.1 生物浸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3.2 浸矿菌种分类及浸出机理
        1.3.3 芽孢杆菌的生物浸出研究
        1.3.4 粉煤灰生物浸出的研究进展
        1.3.5 生物技术在微生物浸矿中的应用前景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矿样采集与分析
        2.1.2 菌种收集与分离鉴定
        2.1.3 培养基
        2.1.4 实验试剂
        2.1.5 设备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培养和浸矿条件优化实验
        2.2.2 菌种浸矿实验
第三章 浸矿菌种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3.1 浸矿菌种的分离筛选
    3.2 细菌形态学观察
    3.3 菌种鉴定
        3.3.1 16SrRNA序列测定
        3.3.2 菌种生理生化鉴定
        3.3.3 菌种个体形貌观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与浸矿条件探究
    4.1 菌种培养条件优化
        4.1.1 碳源种类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4.1.2 氮源种类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4.1.3 温度梯度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4.1.4 接菌量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4.1.5 摇瓶转速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4.1.6 培养基初始pH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4.1.7 菌种生长测定
    4.2 粉煤灰浸矿条件优化
        4.2.1 碳源种类对浸矿脱硅的影响
        4.2.2 氮源种类对浸矿脱硅的影响
        4.2.3 温度梯度对浸矿脱硅的影响
        4.2.4 接菌量对浸矿脱硅的影响
        4.2.5 摇瓶转速对浸矿脱硅的影响
        4.2.6 矿浆浓度对浸矿脱硅的影响
        4.2.7 矿浆初始pH对离子溶出能力的影响
        4.2.8 粒度差异化对菌种脱硅的贡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GW-12对粉煤灰浸出机理研究
    5.1 粉煤灰生物脱硅实验
        5.1.1 初始矿浆pH为4.0的粉煤灰生物脱硅实验
        5.1.2 初始矿浆pH为7.3的粉煤灰生物脱硅实验
        5.1.3 菌液和矿浆pH变化曲线
    5.2 粉煤灰浸渣理化性质分析
        5.2.1 浸渣SEM-EDS分析
        5.2.2 浸渣XRD分析
        5.2.3 浸渣FTIR分析
    5.3 菌种代谢产物浸矿机理研究
        5.3.1 有机酸种类和含量测定
        5.3.2 氨基酸种类和含量测定
        5.3.3 多糖含量测定
        5.3.4 酸性产物对粉煤灰的单因素浸出实验
    5.4 ZGW-12在粉煤灰浸矿体系中的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煤矸石提取氧化铝及其制备功能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煤矸石概况
        1.2.1 煤矸石的来源和分类
        1.2.2 煤矸石的组成
        1.2.3 煤矸石利用现状
        1.2.4 综合评述
    1.3 煤矸石提取氧化铝方面
        1.3.1 氧化铝的提取方法
        1.3.2 煤矸石提取氧化铝研究进展
        1.3.3 现有提铝技术评述
    1.4 煤矸石制备功能材料方面
        1.4.1 煤矸石矿物组分
        1.4.2 煤矸石及其矿物组分制备功能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亚熔盐法处理煤矸石热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热力学分析方法
    2.3 煤矸石中主要物相与NaOH、Ca(OH)_2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2.3.1 Al_2O_3·2SiO_2·2H_2O与 NaOH、Ca(OH)_2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2.3.2 SiO_2与NaOH、Ca(OH)_2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2.3.3 Fe_2O_3与NaOH、Ca(OH)_2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2.3.4 Ti O_2与NaOH、Ca(OH)_2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2.4 可能含铝副产物生成的热力学分析
        2.4.1 Na_8(Al_6Si_6O_(24))(OH)_2(H_2O)_2生成的热力学分析
        2.4.2 Ca_2Al_2SiO_6(OH)_2生成的热力学分析
        2.4.3 1.2Na_2O·0.8CaO·Al_2O_3·2SiO_2·H_2O生成的热力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煤矸石中氧化铝的浸出工艺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及设备
        3.1.2 实验原料
        3.1.3 实验装置
        3.1.4 实验方法
        3.1.5 分析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煤矸石原料分析
        3.2.2 煤矸石浸出正交实验
        3.2.3 煤矸石浸出单因素实验
        3.2.4 浸出动力学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提铝尾渣制备介孔硅酸钙吸附材料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4.2.2 实验原料
        4.2.3 实验装置
        4.2.4 实验方法
        4.2.5 分析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正交实验分析
        4.3.2 单因素实验分析
        4.3.3 介孔硅酸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
    4.4 本章小结
5 煤矸石制备矿物功能材料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样品表征方法
        5.2.4 光催化实验方法
        5.2.5 砷浓度的分析方法
    5.3 BWO/BENT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催化氧化As(Ⅲ)
        5.3.1 BWO/BENT复合材料的制备
        5.3.2 BWO/BENT复合材料分析表征
        5.3.3 BWO/BENT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5.3.4 机理分析
    5.4 g-C_3N_4/CK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催化氧化As(Ⅲ)
        5.4.1 g-C_3N_4/CK复合材料的制备
        5.4.2 g-C_3N_4/CK复合材料分析表征
        5.4.3 g-C_3N_4/CK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5.4.4 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超临界水处理对典型固体材料结构和物化性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水热处理及其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1.2.1 炭基材料的水热处理
        1.2.2 硅铝基材料的水热处理
        1.2.3 矿物材料的水热处理
    1.3 水热处理存在的问题
    1.4 超临界流体及其应用
        1.4.1 超临界流体概述
        1.4.2 超临界流体应用
    1.5 超临界水及其应用
        1.5.1 超临界水概述
        1.5.2 超临界水的应用
    1.6 超临界水制备及加工处理材料的优势及应用
        1.6.1 超临界水制备及加工处理材料的优势
        1.6.2 超临界水制备及加工处理材料的应用
    1.7 研究意义和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1.7.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材料结构和性能表征
第三章 超临界水处理对活性炭结构和物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3.1 超临界水处理过程
    3.2 超临界水处理后活性炭的结构表征
    3.3 超临界水处理后活性炭的酸性、碱性、pHPZC
    3.4 超临界水处理后活性炭的FTIR表征
    3.5 超临界水处理后活性炭的TPD-MS表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临界水再生载苯酚活性炭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4.1 吸附材料的制备
    4.2 超临界水再生过程
    4.3 样品分析
        4.3.1 气态产物分析
        4.3.2 液态产物分析
    4.4 超临界水处理对活性炭结构的影响
    4.5 超临界水再生过程的气态产物
    4.6 超临界水再生过程的液态产物
    4.7 载苯酚吸附剂的再生性能及表征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临界水处理对分子筛水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超临界水处理过程
    5.3 超临界水处理后分子筛的XRD表征
    5.4 超临界水处理对分子筛孔结构的影响
    5.5 超临界水处理后分子筛的NH3-TPD表征
    5.6 超临界水处理后分子筛的FTIR表征
    5.7 超临界水处理后分子筛的29Si、27Al MAS NMR表征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临界水处理对硅铝基微孔材料结构和物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6.1 实验材料
    6.2 超临界水处理过程
    6.3 超临界水处理对ZSM-5(X)结构的影响
    6.4 超临界水处理对ZSM-5(45和200)结构的影响
    6.5 超临界水处理后ZSM-5(45和200)的FTIR表征
    6.6 超临界水处理后ZSM-5(45和200)的NH3-TPD表征
    6.7 超临界水处理后ZSM-5(45)的29Si、27Al MAS NMR表征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超临界水浸提含金属硫化物固体物料的性能和机理研究
    7.1 样品分析
    7.2 超临界水氧化处理过程
    7.3 样品分析
    7.4 超临界水浸提硫化锌矿的可行性及性能
    7.5 双氧水含量的影响
    7.6 硫酸含量的影响
    7.7 硫酸铁含量的影响
    7.8 氯化铁含量的影响
    7.9 氯化钠含量的影响
    7.10 木质素磺酸钠含量的影响
    7.11 木质素磺酸钙的影响
    7.12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目录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天青石矿中Sr/S高效分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锶的性质及主要用途
    1.2 世界锶资源开发现状
    1.3 锶的主要矿物
    1.4 柴达木盆地天青石矿成矿原因及矿物特点
    1.5 SrSO_4 的性质
    1.6 天青石的转化方法
        1.6.1 碳热还原法
        1.6.2 复分解法
        1.6.3 直接转化法
    1.7 S元素在还原和氧化过程中的变化历程
        1.7.1 硫酸盐的还原过程研究
        1.7.2 硫化物的氧化过程研究
    1.8 加压氧化技术简介
    1.9 含碳球团直接还原技术简介
    1.10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10.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0.2 研究思路
        1.10.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SrSO_4还原过程中Sr和 S元素形态变化规律解析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计算及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rSO_4 晶体结构特点
        2.3.2 SrSO_4 碳热还原过程热力学分析
        2.3.3 SrSO_4 碳热还原过程Sr和 S形态变化规律研究
        2.3.4 SrSO_4 碳热还原过程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rSO_4碳热还原过程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还原剂种类对SrSO_4还原率的影响
        3.3.2 还原温度对SrSO_4还原率的影响
        3.3.3 反应物C/O摩尔比对SrSO_4还原率的影响
        3.3.4 SrSO_4 还原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rS氧化过程中的Sr/S分离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固体SrS浸出过程中Sr和 S元素形态变化规律研究
        4.3.2 SrS溶液氧化过程中Sr/S分离机理探讨
        4.3.3 SrS溶液氧化过程的影响因素对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4.3.3.1 盐酸添加量对于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4.3.3.2 初始总硫浓度对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4.3.3.3 反应温度对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4.3.3.4 反应时间对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4.3.3.5 加压氧化过程中硫化物氧化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青石高温快速还原-加压氧化法转化过程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5.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4 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天青石中杂质元素对还原和氧化过程的影响分析
        5.3.1.1 杂质元素对天青石还原过程的影响分析
        5.3.1.2 杂质元素对黑灰加压氧化过程的影响分析
        5.3.2 天青石含碳球团还原过程的条件优化
        5.3.2.1 反应温度对含碳球团还原效率的影响
        5.3.2.2 配炭质量比对含碳球团还原效率的影响
        5.3.2.3 还原时间对含碳球团还原效率的影响
        5.3.3 还原产物加压氧化过程中Sr/S分离效率的条件优化
        5.3.3.1 盐酸添加量对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5.3.3.2 反应初始氧分压对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5.3.3.3 浸出温度对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5.3.3.4 浸出固液比对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5.3.3.5 浸出时间对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5.3.3.6 浸出液循环次数对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5.3.3.7 含锶浸出液提锶过程初试
        5.3.3.8 高温快速还原-加压氧化法优势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青石碱性体系直接转化过程中的Sr/S分离规律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试剂及仪器
        6.2.1 实验试剂
        6.2.2 仪器设备
        6.2.3 实验方法
        6.2.4 测试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初始NaOH浓度对转化过程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6.3.2 反应温度对转化过程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6.3.3 反应固液比对转化过程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6.3.4 反应时间对转化过程Sr/S分离效率的影响
        6.3.5 天青石转化过程中Sr/S分离机理研究
        6.3.6 天青石碱性体系转化法优势分析
        6.3.7 高温快速还原-加压氧化法和碱性体系转化法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钒渣无盐焙烧-温和铵浸清洁生产V2O5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钒的性质及应用
    1.3 钒资源分布
        1.3.1 世界钒资源分布
        1.3.2 我国钒资源分布
    1.4 钒的生产与消费
        1.4.1 钒的生产
        1.4.2 钒的消费与市场
    1.5 钒渣富集工艺
    1.6 钒渣提取五氧化二钒工艺
        1.6.1 氧化钠化焙烧提钒工艺
        1.6.2 氧化钙化焙烧提钒工艺
        1.6.3 直接酸浸/碱浸提钒
        1.6.4 无盐焙烧—碱浸提钒
        1.6.5 其他钒渣提钒工艺
    1.7 钒渣清洁生产五氧化二钒研究思路
    1.8 研究内容
第2章 钒渣无盐焙烧机理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分析仪器
        2.2.2 实验药品
        2.2.3 分析方法
    2.3 钒渣工艺矿物学研究
        2.3.1 化学组成
        2.3.2 钒渣物相
        2.3.4 钒渣形貌
    2.4 无盐焙烧机理研究
        2.4.1 实验步骤
        2.4.2 结果与讨论
        2.4.3 焙烧过程氧化机理
    2.5 钒渣氧化过程热力学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浸出剂的选择及浸出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原料
    3.3 实验方法
    3.4 浸出剂的选择
    3.5 铵浸热力学分析
        3.5.1 铵浸热力学计算
        3.5.2 E-pH图分析
    3.6 碳酸氢铵浸出实验结果与讨论
        3.6.1 钒渣熟料粒度的影响
        3.6.2 铵盐浓度的影响
        3.6.3 浸出温度的影响
        3.6.4 杂质的浸出行为及浸出剂的选择性
        3.6.5 浸出过程物相变化
        3.6.6 浸出渣的形貌分析
        3.6.7 浸出表观动力学
        3.6.8 浸出反应表观活化能
    3.7 浸出渣的能谱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钒渣无盐焙烧表观动力学研究
    4.1 前言
    4.2 焙烧过程对钒氧化率的影响
        4.2.1 实验方法
        4.2.2 分析方法
        4.2.3 结果与讨论
    4.3 钒渣氧化过程表观动力学
        4.3.1 实验设备与实验方法
        4.3.2 表观动力学基础
        4.3.3 非等温表观动力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盐焙烧熟料其他铵盐浸出实验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原料
    5.3 实验方法
    5.4 分析方法
    5.5 草酸铵浸出热力学计算
    5.6 钒酸盐的合成及其在草酸铵溶液中的浸出规律
        5.6.1 实验原料
        5.6.2 实验方法
        5.6.3 分析方法
        5.6.4 结果与讨论
    5.7 草酸铵浸出过程分析
        5.7.1 结果与讨论
        5.7.2 杂质浸出行为及浸出剂的选择性
        5.7.3 浸出过程物相变化
        5.7.4 浸出表观动力学
        5.7.5 浸出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5.8 磷酸三铵和磷酸氢二铵浸出过程分析
        5.8.1 结果与讨论
        5.8.2 浸出过程物相变化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含钒浸出液净化及清洁提钒工艺优化
    6.1 含钒浸出液除杂理论基础
        6.1.1 钒在浸出液中的存在状态
        6.1.2 杂质离子在浸出液中的赋存状态
        6.1.3 含钒浸出液的除杂工艺路线
    6.2 实验原料
    6.3 实验试剂及实验装置
    6.4 实验步骤及内容
    6.5 实验结果与讨论
        6.5.1 含钒浸出液除杂对比实验
        6.5.2 钙盐除杂条件实验结果
    6.6 结晶及结晶产物表征
        6.6.1 结晶过程
        6.6.2 偏钒酸铵表征
        6.6.3 五氧化二钒产品表征
    6.7 无盐焙烧—铵浸提钒工艺优化
    6.8 无盐焙烧—铵浸提钒工艺与现有钒渣提钒工艺比较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目录

(10)微生物对低品位含钒石煤的浸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钒简介
        2.1.1 钒元素发现简史
        2.1.2 钒的物理化学性质
        2.1.3 钒的应用
    2.2 钒资源储量及利用概况
        2.2.1 国外钒资源储量及利用概况
        2.2.2 中国钒资源储量及利用概况
    2.3 石煤提钒工艺现状及存在问题
        2.3.1 石煤中钒的物相及赋存状态
        2.3.2 石煤提钒工艺
        2.3.3 存在问题
    2.4 微生物浸矿技术研究现状
        2.4.1 浸矿微生物
        2.4.2 中温嗜酸硫杆菌属和硅酸盐细菌浸矿机理研究现状
    2.5 微生物浸出含钒石煤工艺与理论的关键问题
3 研究内容与试验方法
    3.1 研究内容和目标
        3.1.1 研究内容
        3.1.2 研究目标
    3.2 技术路线
    3.3 试验材料
        3.3.1 矿样
        3.3.2 试验菌种
        3.3.3 培养基
        3.3.4 试验药剂
        3.3.5 试验设备和仪器
    3.4 试验方法
        3.4.1 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含钒石煤的影响因素试验
        3.4.2 胶质芽孢杆菌浸出含钒石煤的影响因素试验
        3.4.3 菌种诱变
        3.4.4 强化细菌浸出含钒石煤试验
        3.4.5 石煤钒的形态分析
    3.5 评价指标及检测方法
        3.5.1 评价指标
        3.5.2 检测方法
4 微生物对含钒石煤的浸矿效果及条件研究
    4.1 氧化亚铁硫杆菌对含钒石煤的浸矿效果
        4.1.1 初始pH值对含钒石煤浸出效果的影响
        4.1.2 矿浆浓度对含钒石煤浸出效果的影响
        4.1.3 菌种接种量对含钒石煤浸出效果的影响
        4.1.4 初始Fe~(2+)浓度对含钒石煤浸出效果的影响
    4.2 胶质芽孢杆菌对含钒石煤的浸矿效果及条件研究
        4.2.1 初始pH值对含钒石煤浸出效果的影响
        4.2.2 矿浆浓度对含钒石煤浸出效果的影响
        4.2.3 菌种接种量对含钒石煤浸出效果的影响
        4.2.4 石煤投加时间对含钒石煤浸出效果的影响
        4.2.5 碳源种类及添加量对含钒石煤浸出效果的影响
        4.2.6 补充蔗糖对含钒石煤浸出效果的影响
    4.3 石煤对浸出体系中钒的吸附
    4.4 小结
5 胶质芽孢杆菌的诱变
    5.1 紫外线诱变
        5.1.1 紫外诱变对菌种的致死率的影响
        5.1.2 紫外诱变菌种的培养
        5.1.3 紫外诱变菌种对含钒石煤的浸矿效果
    5.2 微波诱变
        5.2.1 微波诱变对菌种的致死率
        5.2.2 微波诱变菌种的培养
        5.2.3 微波诱变菌种对含钒石煤的浸矿效果
    5.3 化学诱变
        5.3.1 化学诱变对菌种的致死率
        5.3.2 化学诱变菌种的培养
        5.3.3 化学诱变菌种对含钒石煤的浸矿效果
    5.4 小结
6 不同强化方法对含钒石煤细菌浸出的影响
    6.1 表面活性剂对胶质芽孢杆菌浸出效果的影响
        6.1.1 吐温-20对胶质芽孢杆菌浸出效果的影响
        6.1.2 吐温-80对胶质芽孢杆菌浸出效果的影响
        6.1.3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胶质芽孢杆菌浸出效果的影响
        6.1.4 三种表面活性剂对胶质芽孢杆菌浸出效果的影响
    6.2 微波焙烧预处理含钒石煤对胶质芽孢杆菌浸出效果的影响
    6.3 空白焙烧预处理含钒石煤对细菌浸出效果的影响
        6.3.1 空白焙烧预处理对胶质芽孢杆菌浸出效果的影响
        6.3.2 空白焙烧预处理对At.f浸出效果的影响
        6.3.3 石煤空白焙烧预处理过程理论研究
    6.4 不同工艺条件钒的浸出效果
    6.5 小结
7 微生物对含钒石煤浸出机理
    7.1 石煤微生物浸出的中间过程研究
        7.1.1 石煤微生物浸出中间过程形貌变化分析
        7.1.2 石煤微生物浸出中间过程颗粒表面元素面分布分析
        7.1.3 石煤微生物浸出中间过程金属钒形态变化
    7.2 石煤微生物浸出前后的物相分析
        7.2.1 氧化亚铁硫杆菌-石煤浸出体系样品XRD分析
        7.2.2 胶质芽孢杆菌-石煤浸出体系样品XRD分析
    7.3 石煤微生物浸出前后FTIR分析
        7.3.1 氧化亚铁硫杆菌-石煤浸出体系样品FTIR分析
        7.3.2 胶质芽孢杆菌-石煤浸出体系样品FTIR分析
    7.4 石煤微生物浸出前后矿物的微观形貌变化分析
        7.4.1 氧化亚铁硫杆菌-石煤浸出体系样品SEM分析
        7.4.2 胶质芽孢杆菌-石煤浸出体系样品SEM分析
    7.5 石煤微生物浸出前后钒的形态分析
        7.5.1 氧化亚铁硫杆菌-石煤浸出体系钒形态分析
        7.5.2 胶质芽孢杆菌-石煤浸出体系钒形态分析
    7.6 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硫化矿发电浸出过程的催化和强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铁矿强化低硫铀矿生物浸出工艺及机理研究[D]. 葛玉波.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2]闪锌矿加压浸出体系下Mn2+催化机理与动力学[J]. 陈丽杰,龚傲,吴选高,刘燕,张廷安,田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0(09)
  • [3]废脱硝催化剂回收钒钨及载体循环利用过程基础研究[D]. 武文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
  • [4]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提铝实验研究[D]. 唐君晶.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5]粉煤灰中硅的解淀粉芽孢杆菌选择性浸出行为及机理研究[D]. 郭永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6]煤矸石提取氧化铝及其制备功能材料研究[D]. 杨权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7]超临界水处理对典型固体材料结构和物化性质的影响研究[D]. 张月超.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8]天青石矿中Sr/S高效分离机制研究[D]. 陈思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8(01)
  • [9]钒渣无盐焙烧-温和铵浸清洁生产V2O5应用基础研究[D]. 李猛. 东北大学, 2018
  • [10]微生物对低品位含钒石煤的浸出及机理研究[D]. 王鑫.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硫化矿发电浸出工艺的催化与强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