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网络的电力遥控传输信道监测方法

基于IP网络的电力遥控传输信道监测方法

一、基于IP网络的电力远动传输通道监测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剧晶晶[1](2021)在《基于工频数据的馈线自动化时钟同步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馈线自动化是配电自动化的核心,它利用配电线路上装备的馈线终端,实时监视线路的运行状况,采集电气量信息,线路故障时,可快速进行故障定位、隔离与恢复供电。而馈线终端对电气量的采集、故障的处理都必须建立在统一的时间基准上,因此,研究馈线自动化中馈线终端之间的时钟同步技术是很有必要的。目前馈线自动化常用的时钟同步方式是:以北斗/GPS卫星授时信号作为标准时钟源,通过NTP/SNTP协议、IEEE1588协议、DL/T 634.5104协议对馈线终端本地时钟进行授时。由于这些协议都是用通信网络传输高精度时钟信号,因此传输过程中会出现难以确定的网络延时,这就必然会造成馈线终端间的时钟同步误差。本文从消除时钟同步误差入手,选择将网络延时最大的DL/T 634.5104规约对时方式进行优化,提出了一种基于工频数据的馈线自动化时钟同步技术。本时钟同步技术采用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模式,将电网工频频率值作为对时参考量。根据电网频率值是时刻变化的,且同一时刻不同馈线终端计算的电网频率值是相同的这一特点,用电网频率值对每个周波进行标定;进而利用电网频率值和电压相位信息,通过频率值比对,确定馈线终端之间频率相同的时刻;计算其时钟偏差,实现时钟同步。本时钟同步技术可有效弥补DL/T 634.5104规约对时过程中产生的时钟同步误差,提高了馈线终端的对时精度,且提升了对时经济性和可靠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首先,本文对馈线终端之间时钟误差的来源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本文将围绕消除时钟同步误差展开研究。2.其次,本文通过对电力系统时钟同步方式的分析与比较,最终确定了对DL/T634.5104规约对时方式进行优化,消除终端之间的对时误差。3.然后,本文研究了电网频率时刻变化的特点,提出了利用频率值对电压每个周波进行标定的思想。根据此思想,研究了一种基于修正采样序列的傅里叶测频算法,可精确测量出电压每个周波的平均频率。4.最后,本文分析了配电线路上首末端电压相位偏差不大的特点;接着从理论研究和实验仿真两方面对提出的时钟同步技术进行了验证,确定本时钟同步技术的精确性和可行性,同步精度可提升至1ms以内,可满足馈线终端的时钟同步精度要求。

张睿智[2](2020)在《基于神经网络的电力终端安全监测及信息攻击检测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趋势下,传统孤立、单独的通信协议、通信设备和系统逐渐联合串通起来。在智能电网系统中,由于接入终端数量众多、环境复杂和无线通信的广泛化运用,数据也面临着一系列安全威胁,不利于智能电网的发展。从实际的智能电网现场配置来看,智能终端目前主要是利用光纤和无线网络的方式来接入到配电系统中,其防护措施比较薄弱,再加上黑客攻击技术升级,网络本身面临着较突出的受攻击危险,黑客往往能够利用伪造身份、多重攻击和重放攻击等形式恶意破坏和攻击配电站,导致配电系统瘫痪,进而影响配电系统安全供电。在基于神经网络的电力终端安全监测及信息攻击检测策略研究中,提出了深度学习的电力终端安全检测技术,通过对电力终端的设备级和网络级进行检测,达到全方位保护智能电网的作用。首先是制定电力终端设备级安全防护策略,采集旁路信息,利用LSTM神经网络来观察设备级的功耗,达到安全检测的目的。通过对设备级的功耗时序变化监测分析设备级的安全,这种检测方式的优点在于它属于非侵入式监测,整个监测活动不会影响到电力系统的正常工作,并达到防护效果。其次是制定电力终端设备网络级安全防护策略,对电力终端中的流量报文信息进行采集汇总,清洗数据,并采用模型训练等方式来进行信息攻击监测,进而监测网络安全。经过实物仿真平台实际验证分析,对电力设备进行设备级和网络级安全检测,证实本文提出的理论能够有效对电力终端进行安全防护,保护电力终端。

张玉鲁[3](2020)在《基于RT-Thread的串口转以太网数据分路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海南电网开展全省35kV站点安全防护及自动化系统接入工程,需要把省内所有尚未接入地调及备调的35kV站点通过调度数据网统一接入调度系统,实现智能一体化管理。其中存在部分35kV/110kV站点远动装置只有串行接口,缺少网络接入端口,且由于未到改造年限、厂家转型不再提供技术支持等原因,短期内无法在现有远动装置基础上通过扩充网口、更换远动装置等方式实现远动业务的调度数据网接入。因此,本文针对远动装置不支持网络接入,远动装置无法扩充网口的问题,设计一种解决这些问题的串口转以太网的数据分路系统,实现以网络方式将远动装置接入地调及备调主站;针对变电站远动机串口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网络串行通道分路的方法,实现变电站远动机单个串口同时与多个调度主站进行实时通信;为适应变电站中不同型号规格的远动装置,本文设计一种适应不同远动设备的串口转以太网数据分路系统,实现了在保留电力系统原通信通道和原有通信设备不变的情况下,将尚未接入的地调和备调系统通过网络接入调度系统。根据项目的需求,本文设计的串口转以太网数据分路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设计两部分。硬件设计方面主要以Cortex-M3系列的微控制器LPC1769为主,其他外围电路为辅,配合网络芯片DP83848C,设计实现串口转以太网数据分路系统的联网功能的硬件电路;软件设计方面,搭载嵌入式操作系统RT-Thread和嵌入式TCP/IP协议栈,并设计串口与以太网数据转换交互传输的程序、切换通道后的通信程序以及嵌入式Web服务器上位机配置程序,软件功能的实现使得变电站远动设备串行接口无缝接入工业以太网,满足调度主站通过网络方式实时监控变电站厂站端的运行状况的要求,实现调度系统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为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另外设计有嵌入式Web服务器上位机配置软件。本文设计的分路系统,能够智能识别接、发数据的主站或从站通道,并自动选通一路,即串口转以太网数据分路系统接收到远动机上行数据,并将接收到的数据通过三路主站端口发送给三个主站端,实现上行数据的分路。

何鹏辉[4](2020)在《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快速推进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加速推动着水电站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所提数据采集系统是水电站群集控中心监控系统(以下简称:水电站远程集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数据门户,其主要承担着整个集控系统的数据采集任务,包括与厂站端/上下级集控中心/调度中心的远程通信、信息交换、规约处理、与其他系统的数据通信以及数据转发等。现有数据采集系统大多采用紧耦合的方式进行构建,各项应用功能模块被打包在一个工程里,未能实现功能层面的有效分离与解耦合,难以进行分布式开发与部署,且系统运行维护与升级困难。在实际工业运行过程中,这种紧耦合结构的数据采集系统在数据吞吐能力、实时性、可靠性以及可扩展性等方面存在的性能瓶颈已日益凸显,已难以满足当前“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智能水电站建设的需求。因此,结合先进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一套满足智能水电站集控业务发展需求的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已十分必要。本文对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涉及系统硬件与软件架构设计以及历史数据库设计,针对现有数据采集系统各功能模块紧密耦合的问题,借助面向服务架构思想(SOA)将系统进行解耦合,将原本集中式结构的系统转换为松耦合的分布式系统。与此同时,提出了基于异步事件驱动机制的IEC60870-5-104规约处理方法,以提高系统数据采集的稳定性。此外,针对传统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的系统安装部署复杂,兼容性与可维护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构建系统人机交互子系统的实现方案,使得用户无需下载安装复杂的客户端软件,只需通过浏览器即可对系统进行跨平台Web访问,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另外,将系统部署至云平台上,可充分利用云技术具备的技术优势,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可扩展性。本文结合广西某流域小水电站群集控中心建设项目实际应用需求,采用微软.NET框架,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接入实际工程数据,将系统投入在线运行,运行效果表明,该系统可有效突破现有数据采集系统存在的瓶颈,适应了未来智能水电站集控业务的发展需求。

陈立东[5](2020)在《变电站远动机串口扩展与切换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网络通信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电力产业,主要是对电力系统数据传输及通信功能的支持。随着电力系统业务的发展,变电站远动装置需要控制更多的外增设备,传统的变电站控制系统的缺陷日益明显,串行接口不具备接入网络的能力,并且如果将单个串行设备接入网络的成本太高,现有设备的串口数量已经不能满足远动机对串口的需求。因此,对远动机进行串口扩展的改造计划势在必行。南方电网部分辖区用户变电站尚未完成通道网络化及厂站自动化改造工作,多数变电站远动装置仅具备有限数量的串行接口(RS232)或者仅有单个串行接口(RS232),无法实现双通道(甚至单通道)模式接入两套或多套主站系统(包括后台机)。由于县调管辖范围内的变电站远动装置具备串口数量有限,部分老旧设备无法扩展,按传统方式将无法实现厂站端与主备调系统的同时接入及在线通信。而如果对远动装置进行改造,不但花费巨大而且改造难度很大。本文通过对变电站自动化改造工作的具体要求以及接入新的主备调系统的方式进行研究,针对变电站远动装置串口数量有限,部分老旧设备无法扩展的问题,自主设计了一种串口扩展和切换系统,以此来实现多个调度主站与变电站之间进行通信,并且能够进行实时监测和调度,解决厂站端与主调、备调实时通信及多通道全路径在线切换的问题,保证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改造工作顺利开展。串口扩展和切换系统设计包括硬件模块和软件模块。其中硬件模块主要包括系统核心模块、扩展模块、RS-232接口等,并采用高性能的Cortex-M3系列的微控制器LPC1768作为核心处理器。本设计通过在站端远动通道中增加串口扩展切换系统和终端服务器MOXA NPort 5210共同运行,来实现在不对远动装置进行任何改造及保留原串行通道正常通信的情况下,以网络方式将远动装置接入地调及备调的目的,确保系统各功能模块之间、主站与子站、主站与主站之间的资源共享协调管控。

谢国健[6](2020)在《变电站刀闸遥控的方案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智能电网是未来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变电站操作更加趋向于智能化、自动化、无人化,给传统的变电站操作模式带来了全新的变化。调控一体化是智能电网发展的未来趋势和重要体现,在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前提下,电网发展要深化推进调控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调控运行精益管理水平。调控一体化的发展一方面将实现更具有效性和便捷性的运维方式,另一方面,调控一体化的模式也为远方遥控操作带来了新的风险与挑战,由于开关的常态化远方操作已相对完善,对刀闸的遥控操作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充分响应调控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探索提高变电站刀闸遥控可靠性的策略方案,最终实现安全可靠的变电站遥控操作。以刀闸遥控环节风险分析为基本思路,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风险分析方法,并给出了针对刀闸遥控风险的方案设计与应用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从刀闸操作原理出发,对比传统刀闸操作的方法与特点,分析刀闸遥控操作的本质与内涵,以及刀闸遥控新模式带来的新特点。(2)分析刀闸遥控全过程风险点,研究刀闸遥控失效机理及应对策略,然后基于故障树理论与设备缺陷库建立刀闸遥控风险模型,实现薄弱环节分析,得出刀闸遥控风险点主要在于后台信号不足、防误闭锁系统不完善、远动机没有告警直传功能、网络安全可靠性不足。(3)针对关键风险点提出解决风险问题的设计方案,包括关联现场电气闭锁回路图,编制防误闭锁数据库;采用智能远动机,增加告警直传功能以及增加刀闸电机电源和控制电源监视信号;采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装置,并配置相应的安全策略,提高网络安全可靠性。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从设计、施工、应用全流程把控刀闸遥控风险,实际解决刀闸遥控的可靠性问题。(4)基于改进后的刀闸遥控操作方案,建立新的刀闸遥控实践方案开展应用研究,并结合开关的控制策略,提出一整套与之匹配的规范准则和运维方法,大大提高刀闸遥控操作的整体可靠性,深入推进调控一体化实施的目标要求。

蒋大志[7](2020)在《基于多维特征的电力远动传输异常检测算法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以计算机科学与通信技术为支撑的智能电网建设在现代工程领域中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关注与重视。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是生产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而随着系统大型化发展以及网络结构的复杂化,异常检测难度也随之增大。而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是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条件,因此如何针对性地进行网络传输流量检测及预警是有效避免电网异常从而造成损失的关键。本文针对电力远动系统网络传输流量的特点,结合深度学习算法研究了电力信息网络基于多维特征的异常检测机制并进行了异常检测系统设计及实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具有周期特性的电力远动系统传输流量数据,提出了基于改进Seq2Seq-AD的流量异常检测方法。首先根据电力流量数据的周期特性,显式提取流量曲线的周期性特征作为模型输入,建立了改进Seq2Seq流量预测模型;其次,针对电力远动系统中典型流量异常类型,分别设计其对应的异常判别函数,从而实现电力远动系统流量异常检测。另外,对于模式不可预测的随机性流量数据,采用“3σ”阈值判别方法判断电力远动系统网络流量是否发生异常。(2)考虑到单一流量值会忽略通信数据包的内部信息和结构化信息,缺乏对电力远动通信网络状态的全面评估,基于上述单一流量预测模型的检测方法难以检测出隐含传输异常。因此,从网络通信数据结构化信息角度出发,对网络通信数据包进行结构分析,并提取了调度主站与地方厂站之间的通信报文多维特征;利用双向LSTM算法针对所提特征进行流量异常分类,从而实现电力远动系统基于多维特征的报文异常检测。(3)为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在分析网络传输异常检测系统的需求基础上,设计了电力远动传输异常检测系统,并将前文提出的异常检测算法模型部署到异常检测系统上。试运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异常检测系统基本满足电力远动传输异常检测需求。

彭绮婷[8](2019)在《肇庆横江变电站光纤通信系统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近年来用电需求发展不断加快,为确保电网系统中重要的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等电力设施能稳定运行,电力系统中的电力通信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肇庆地处广东省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为粤西丘陵和山区地带,长年雷电暴雨天气较多。对于偏远地区的变电站,输电线路距离较长,架设在户外输电线顶端的光缆往往更容易遭受雷击。如何能保证通信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对光纤通信系统传输性能的不间断性和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肇庆110kV横江变电站作为地区通信网的一个重要节点,承担着肇庆高要活道片区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电力通信系统的可靠性要求很高。电力系统通信以服务于电网为宗旨,因此对通信网络的可靠性要求也很高。本文在借鉴学习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横江站通信系统方案的光缆防雷设计、设备选型优化、组网方式、功能实现和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本论文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肇庆地区电网运行的组网现状,介绍横江站的通信规模,分析比较横江站接入系统的组网方式,选取最优组网策略。(2)根据肇庆地区地理和气候的特殊性,对横江站光缆选型、光缆防雷设计、金具配置、分盘熔接等进行计算分析,提出光缆设计优化方案。(3)根据横江站接入系统的组网方式,通过路由选择和设备造价等方面对比分析,提出横江站光纤通信系统的光传输设备的参数配置和板卡优化方案。(4)通过光传输网络、调度数据网、综合数据网等几个网络方案设计,在横江站实现双路由双通道的业务传输方式。(5)通过以上通信光缆和通信设备的优化设计,对变电站通信系统的光缆和设备进行调试和数据记录,分析其实现及运行情况,评价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陈双同[9](2019)在《电力系统业务信道状态监测及管理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通信网络的应用与普及,衍生出一些相关问题,比如在电力系统业务信道状态监测过程中,往往需要与不同专业部门交流和协作,当发现故障时,需要根据情况来判断故障归属,传统的方式是通过通信测试仪器来完成,不仅操作复杂而且耗费时间,不利于快速处理故障。本文利用FPGA技术与嵌入式技术,研究了一套电力系统业务信道状态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主要通信通道的误码、告警、流量、带宽、通断状态等运行指标,第一时间发现故障,并判断故障范围,及时可靠的通知相关部门处理故障。系统还能长时间监测网络流量、带宽利用率、帧速率、FCS错误帧、超短帧、超长帧、冲突帧、单播帧、组播帧及广播帧等网络性能指标,管理人员能实时了解网络运行情况及网络健康状况。系统还支持VLAN、MPLS、GRE、PPPoE等网络环境和协议封装类型,可识别综合特征字串、协议指纹、流量特征等,及大的方便了管理人员追踪特定数据的流向和流量,更加有效的对网络进行管理。本项目研究的光缆网管理模块应用技术研究解决了光缆及光纤配线架(ODF)端口监控管理盲区问题,实现了光缆及光纤配线架(ODF)端口的实时监控管理,对降低电网故障,减少故障损失,减少电力通信系统安全隐患起到显着效果。项目的实施,有效地填补电力系统在数据业务监控及管理方面的空白,使得通信运维部门能够实时掌握数据业务流量及带宽使用情况,了解工作状态,及时发现网络瓶颈和故障隐患,更加合理的分配数据业务资源、优化网络结构,使得网络运行更可靠、规划更合理、管理更智能。

谢宇威[10](2019)在《基于RT-Thread的变电站远动机联网分路器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电力系统中,远动控制技术主要用于实现电力调度系统中调度主站对变电站的监控,以保证电力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同时,为增强对站端监控的可靠性,一般会建立多个调度主站对同一变电站进行监控,并且各个调度主站通过不同的数据传输通道与变电站通信,以增强电力调度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现根据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提出的升级改造需求,要求将一些还未接入地调和备调系统的站点通过调度数据网接入,并要能在多个调度主站实时的对变电站进行监控。但一些变电站中正在使用的远动机没有网络接口且没有足够的串口接口,从而无法通过调度数据网接入到新的地调和备调系统,完成多调度系统一体化的改造要求,若更换所有变电站远动机,所需成本较高,且工作量大。对此,本文通过对需要改造的变电站所采用的远动通信规约和新的地调备调系统的接入方式进行研究,针对变电站远动机接口数量和种类不足的问题,自主设计了一种远动机联网分路器。其作为多调度主站与变电站远动机之间的一个通信控制装置,具有网络接口和足够的串口接口,并在其中实现了一种一对多通信控制方法,可以让远动机通过单个串口与多个调度主站通信,使得在多个调度主站端能够实时的对变电站进行监测与调度。从而在不更换变电站远动机的情况下,实现电力调度系统多调度主站系统一体化的改造目标。联网分路器的设计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电路设计以高性能ARM微控制器LPC1768为控制核心,以串口和网络通信接口电路为基础,以指示电路和复位按键电路为辅,构成了完整的联网分路器硬件电路。联网分路器的软件功能是基于嵌入式RT-Thread操作系统实现的,由通信、一对多通信控制、配置、指示以及按键复位五大功能模块组成。通信功能功能的实现可以让变电站远动机通过调度数据网接入到新的调度系统。此外,为了能让远动机通过单串口与多调度主站之间进行正常通信,在分路器中实现了一对多通信控制功能,该功能由分路机制、自动封锁屏蔽机制和智能识别切换机制之间的相互协作来完成。配置功能则可以对分路器的网络和串口参数以及工作模式进行配置,使其能用于不同变电站中,从而大大增强了其通用性。最后,在联网分路器中实现了指示和复位功能,使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二、基于IP网络的电力远动传输通道监测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P网络的电力远动传输通道监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频数据的馈线自动化时钟同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时钟同步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1.2.1 电力系统时钟同步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馈线自动化时钟同步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安排
第2章 馈线自动化中的时钟同步技术
    2.1 馈线自动化技术
        2.1.1 就地式馈线自动化
        2.1.2 集中式馈线自动化
        2.1.3 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
    2.2 配电网时钟同步技术的应用
    2.3 馈线终端时钟同步需求
    2.4 馈线终端间的时钟误差
        2.4.1 时间的概念
        2.4.2 馈线终端间的时钟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力系统时钟同步方式
    3.1 卫星授时
        3.1.1 GPS卫星授时
        3.1.2 北斗卫星授时
        3.1.3 北斗授时在电力系统中的优势
    3.2 NTP/SNTP网络时钟同步技术
    3.3 IEEE1588 网络时钟同步技术
    3.4 DL/T634.5104 时钟同步技术
        3.4.1 DL/T634.5104 的应用规则与参数
        3.4.2 DL/T634.5104 规约时钟应用报文
        3.4.3 DL/T634.5104 规约时钟同步过程
    3.5 时钟同步方式的选择
        3.5.1 卫星授时在馈线自动化中的应用
        3.5.2 三种时钟同步协议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修正采样序列的傅里叶测频算法
    4.1 电力系统频率特性分析
        4.1.1 电力系统频率的概念
        4.1.2 电力系统频率偏移理论分析
        4.1.3 周波平均频率的概念
    4.2 傅里叶测频算法原理
        4.2.1 频率测量的本质
        4.2.2 傅里叶测频算法过程
        4.2.3 傅里叶测频算法理论误差
        4.2.4 傅里叶测频算法理论误差改进
    4.3 修正采样序列
        4.3.1 误差分析
        4.3.2 非同步采样下的测量方法
        4.3.3 修正采样序列方法
        4.3.4 三次样条插值函数的建立
    4.4 算法实现流程
    4.5 算法仿真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电网频率值的DL/T634.5104规约对时优化
    5.1 DL/T634.5104规约的时钟同步误差
    5.2 配电线路上首末端电压相位偏差分析
    5.3 利用电网频率值的馈线终端时钟同步方法
        5.3.1 时钟同步的系统结构
        5.3.2 技术要求
        5.3.3 整个系统时钟同步流程
    5.4 本文时钟同步方法的同步精度
    5.5 搭建实验平台进行对时优化仿真实验
        5.5.1 实验平台的搭建模型
        5.5.2 仿真实验过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基于神经网络的电力终端安全监测及信息攻击检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终端安全方面研究
        1.2.2 电力终端攻击识别研究
        1.2.3 深度学习在电力领域的应用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及内容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安全防护概念和神经网络理论概述
    2.1 智能电网及深度学习概念界定
        2.1.1 智能电网概念
        2.1.2 智能电网特点
        2.1.3 深度学习概念界定
    2.2 安全防护模型和深度神经网络理论
        2.2.1 安全防护模型
        2.2.2 深度神经网络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电力终端安全监测
    3.1 基于旁路信号的电力终端安全监测
        3.1.1 RNN神经网络
        3.1.2 LSTM神经网络
    3.2 电力终端设备级安全监测方案
        3.2.1 数据采集模块
        3.2.2 特征提取模块
        3.2.3 安全监测模块
第4章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电力终端信息攻击检测
    4.1 基于电力终端报文的攻击检测
        4.1.1 电力远动通信和终端设备报文协议
        4.1.2 对抗生成神经网络
        4.1.3 栈式自编码器
    4.2 电力终端网络级安全监测方案
        4.2.1 数据采集及数据清洗
        4.2.2 特征提取
        4.2.3 基于对抗生成神经网络的数据增强方法
        4.2.4 电力终端网络级安全监测
第5章 安全防护系统的实现
    5.1 密钥协商模块的实现
    5.2 密文通信模块的实现
    5.3 异常处理模块的实现
    5.4 管理系统接口模块的实现
结论
附录
    附录 A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RT-Thread的串口转以太网数据分路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课题主要内容
    1.4 章节安排
2 基于RT-Thread的串口转以太网数据分路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架构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整体设计
        3.1.1 核心处理器选型
        3.1.2 串口模块设计
        3.1.3 以太网模块设计
        3.1.4 其他电路设计
    3.2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上位机配置软件设计
        4.1.1 Web服务器与客户端通信
        4.1.2 Web服务器页面设计
    4.2 RT-Thread操作系统基本架构及移植
        4.2.1 RT-Thread操作系统基本构架
        4.2.2 RT-Thread在 Crotex-M3 微处理器上的移植
    4.3 LwIP协议栈及BSD Socket编程设计
        4.3.1 LwIP协议栈
        4.3.2 BSD Socket编程设计
    4.4 串口驱动程序设计
    4.5 系统通信程序设计
        4.5.1 上位机配置线程设计
        4.5.2 TCP服务器端线程设计
        4.5.3 串口数据转发线程设计
        4.5.4 以太网数据转发线程设计
    4.6 系统数据分路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及结论分析
    5.1 实验测试平台
    5.2 系统测试
        5.2.1 嵌入式Web服务器上位机配置软件测试
        5.2.2 系统通信功能测试
        5.2.3 多调度主站与远动装置通信测试
    5.3 实验结论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电监控技术发展过程与研究现状
        1.2.2 SOA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2.3 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云计算技术
        2.1.1 云计算的核心技术
        2.1.2 云计算技术主要特点
    2.2 Windows通信平台(WCF)技术
        2.2.1 WCF基本概念
        2.2.2 WCF技术框架
    2.3 AJAX技术
        2.3.1 AJAX技术原理
        2.3.2 基于AJAX技术的应用模式
        2.3.3 ASP.NET中的AJAX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2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3.3 系统历史数据库设计
        3.3.1 系统历史数据库特点
        3.3.2 历史数据库的选型
        3.3.3 历史数据表设计
        3.3.4 历史数据的存储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IEC104规约的数据通信功能实现
    4.1 IEC104规约主要内容
        4.1.1 规约体系结构
        4.1.2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
        4.1.3 三种类型的报文格式
        4.1.4 规约核心参数说明
        4.1.5 报文传输安全控制机制
        4.1.6 IEC104规约启动过程
    4.2 基于异步事件驱动机制的规约处理方法
    4.3 数据通信功能的实现
        4.3.1 数据采集软件的开发
        4.3.2 软件开发的难点与解决思路
        4.3.3 实例仿真与软件功能测试
        4.3.4 软件的工程调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开发与实现
    5.1 系统功能结构
    5.2 开发环境
    5.3 基于WCF技术的数据服务开发
    5.4 基于B/S模式的人机交互子系统开发
        5.4.1 ASP.NET技术特点
        5.4.2 人机交互子系统开发
    5.5 系统部署与集成
        5.5.1 IIS安装与配置
        5.5.2 系统部署与发布
    5.6 系统运行及功能展示
        5.6.1 通道状态监测
        5.6.2 GIS地图全景监视
        5.6.3 遥测信息设置
        5.6.4 遥信信息设置
        5.6.5 计算量点设置
    5.7 系统性能测试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变电站远动机串口扩展与切换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件模拟串口设计
        1.2.2 利用并口转串口扩展串口方法
        1.2.3 利用串口扩展串口方法
        1.2.4 通过外加串口服务器设备来扩展串口的方法: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章节安排
2 变电站远动机串口扩展与切换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 系统架构设计
        2.2.1 设计方案
        2.2.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电力系统远动通信规约介绍
    3.1 CDT循环式远动规约
    3.2 IEC60870-5-101 规约
        3.2.1 规约结构
        3.2.2 规约传输规则
    3.3 IEC60870-5-104 规约
    3.4 本章小结
4 变电站远动机串口扩展与切换系统设计
    4.1 核心板硬件设计
        4.1.1 串口模块设计
        4.1.2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4.1.3 核心处理器模块设计
        4.1.4 复位模块设计
        4.1.5 扩展模块设计
        4.1.6 主控模块与扩展模块之间的接口设计
    4.2 软件设计
        4.2.1 串口通信设计
        4.2.2 串口切换系统设计与实现
        4.2.3 上位机配置软件设计
        4.2.4 配置功能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整体功能测试及结论分析
    5.1 测试环境
    5.2 系统测试
        5.2.1 上位机配置软件测试
        5.2.2 变电站远动机串口扩展与切换系统的通信功能测试
        5.2.3 现场测试安装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变电站刀闸遥控的方案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刀闸传统与遥控的操作模式对比分析
    2.1 刀闸操作回路原理
    2.2 传统刀闸操作模式
        2.2.1 传统刀闸操作流程
        2.2.2 传统刀闸操作特点及问题
    2.3 遥控刀闸操作模式
        2.3.1 遥控刀闸操作流程
        2.3.2 遥控刀闸操作特点及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刀闸遥控模式的风险评估
    3.1 刀闸遥控模式的风险评估概述
        3.1.1 刀闸遥控模式的风险管控等级
        3.1.2 刀闸遥控模式的风险评估流程
    3.2 刀闸遥控模式的风险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刀闸遥控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4.1 微机防误装置系统的改进
        4.1.1 微机防误的必要性分析
        4.1.2 刀闸操作的电气闭锁原理
        4.1.3 防误闭锁的应用效果
        4.1.4 防误闭锁系统的完整性检查
    4.2 智能远动机的告警直传
        4.2.1 智能远动机的必要性分析
        4.2.2 智能远动机的技术方案
        4.2.3 告警直传功能的实现
        4.2.4 智能远动机改造施工的风险管控
    4.3 刀闸遥控的网络安全
        4.3.1 网络安全的必要性分析
        4.3.2 网络安全的方案设计
        4.3.3 网络安全的安全策略
        4.3.4 网络安全的实施及风险管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刀闸遥控的运行实例与效果
    5.1 刀闸遥控的实例研究成果
    5.2 刀闸遥控的管理规范
        5.2.1 禁止操作情况
        5.2.2 操作前准备
        5.2.3 操作过程规范
        5.2.4 操作后检查
        5.2.5 特殊情况处理
        5.2.6 调度端遥控操作日常维护
        5.2.7 遥控设备验收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基于多维特征的电力远动传输异常检测算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网络系统异常检测
        1.2.2 信息网络异常检测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电力远动传输异常检测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引言
    2.2 电力远动系统介绍及传输报文特点
        2.2.1 电力远动系统网络拓扑
        2.2.2 电力远动传输网络报文特点
    2.3 循环神经网络及其相关变体
        2.3.1 基础循环神经网络
        2.3.2 长短时记忆单元结构
        2.3.3 Seq2Seq网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Seq2Seq-AD的流量异常检测算法
    3.1 引言
    3.2 电力远动传输流量时序异常检测
        3.2.1 流量时序异常检测流程设计
        3.2.2 随机性流量时序异常检测
    3.3 流量预测模型设计
        3.3.1 时序特征构建
        3.3.2 Seq2Seq网络结构设计
    3.4 流量异常检测
        3.4.1 离群点异常检测
        3.4.2 子序列异常检测
    3.5 实验验证与分析
        3.5.1 数据介绍及预处理
        3.5.2 评价指标介绍
        3.5.3 预测结果对比与分析
        3.5.4 异常检测结果对比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双向LSTM的报文异常检测算法
    4.1 引言
    4.2 电力远动传输通信报文解析
        4.2.1 通信数据报文结构化特征分析
        4.2.2 多维特征构建
    4.3 基于双向LSTM的电力远动传输异常检测算法
        4.3.1 双向LSTM网络结构
        4.3.2 报文异常检测流程
    4.4 实验验证与分析
        4.4.1 数据介绍与预处理
        4.4.2 异常检测结果对比与分析
        4.4.3 特征重要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力远动传输异常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系统设计与实现
        5.2.1 系统需求分析
        5.2.2 系统架构设计
        5.2.3 系统开发工具和相关框架
    5.3 系统核心功能介绍
        5.3.1 流量异常报警模块
        5.3.2 报文异常报警模块
    5.4 系统效果展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肇庆横江变电站光纤通信系统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电力系统通信的发展
        1.2.2 国内外光纤通信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1.2.3 广东省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网发展及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第二章 光纤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1 光纤通信的工作原理
        2.1.1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构成
        2.1.2 光纤通信的分类和常用类型
        2.1.3 光纤通信的主要特点及应用范围
    2.2 光纤通信防雷
        2.2.1 雷击成因
        2.2.2 雷击参数
    2.3 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2.3.1 光传输设备
        2.3.2 ASON技术
        2.3.3 接入网设备
    2.4 数据网络系统
        2.4.1 调度数据网
        2.4.2 综合数据网
    2.5 通信电源及电源监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横江变电站光纤通信组网策略
    3.1 横江变电站建设背景及接入系统规模
    3.2 横江变电站对通信系统设计的业务通道要求
        3.2.1 横江站业务通道需求
        3.2.2 横江站业务需求分析
    3.3 肇庆地区光通信网络分析
        3.3.1 电力通信网络体系结构及光缆覆盖情况
        3.3.2 肇庆地区光纤通信传输网组网
        3.3.3 肇庆地区调度数据网组网
        3.3.4 肇庆地区综合数据网组网
    3.4 横江站光纤通信组网方案
        3.4.1 横江站接入肇庆地区传输网组网方式
        3.4.2 横江站接入肇庆地区调度数据网组网方式
        3.4.3 横江站接入肇庆地区综合数据网组网方式
        3.4.4 其他通信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横江变电站光纤通信设计方案
    4.1 光缆线路设计方案
        4.1.1 光缆线路规模概况
        4.1.2 光缆选型
        4.1.3 光缆防雷
        4.1.4 光缆金具配置
        4.1.5 光缆路由方案
        4.1.6 站内管道光缆
    4.2 通信传输系统的中继距离计算
    4.3 站内配套通信设备设计方案
        4.3.1 光传输设备
        4.3.2 接入网设备
        4.3.3 综合配线及通信机房建设
        4.3.4 通信电源及电源监控
    4.4 数据网络设计方案
        4.4.1 调度数据网
        4.4.2 综合数据网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横江站光纤通信系统的实现及运行
    5.1 光缆施工测试
    5.2 光通信设备的调试
        5.2.1 传输A网设备
        5.2.2 传输B网设备
    5.3 接入设备的施工调试
        5.3.1 华为接入设备
        5.3.2 萨基姆接入设备
    5.4 通信电源的功率验算及施工测试
        5.4.1 电源耗电量需求分析
        5.4.2 通信电源测试及蓄电池组测试
    5.5 变电站运行分析
        5.5.1 业务通道的实现
        5.5.2 通信工程投资经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电力系统业务信道状态监测及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项目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力业务信道状态监测系统基础介绍
    2.1 概述
    2.2 电力系统信道的相关基础
    2.3 电力业务信道的相关特性分析
    2.4 电力业务通道网络的相关技术研究
        2.4.1 同步数字体系
        2.4.2 SDH容器传递过程
        2.4.3 自动交换光网络
        2.4.4 传输网保护和恢复
        2.4.5 智能光纤配线技术
    2.5 基于信道特性实现对电网状态的检测
    2.6 基于信道特性的故障定位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力业务信道状态监测系统设计
    3.1 系统设计
    3.2 系统要求
        3.2.1 系统组成设备的先进性和可靠性要求
        3.2.2 系统结构要求
        3.2.3 系统软件要求
        3.2.4 通信接口要求
        3.2.5 供电电源要求
        3.2.6 设备安全性要求
    3.3 设计依据
    3.4 电力系统业务信道状态监测模块原理
    3.5 设计方案
    3.6 关键技术
        3.6.1 FPGA技术
        3.6.2 嵌入式技术
    3.7 硬件设计方案
        3.7.1 设计思路
        3.7.2 业务板设计方案
        3.7.3 主控板设计方案
        3.7.4 风扇板设计方案
        3.7.5 电源板设计方案
    3.8 软件设计方案
        3.8.1 体系结构
        3.8.2 功能结构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力业务信道状态监测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的实现
        4.1.1 界面介绍
    4.2 电力业务信道状态监测系统的应用
        4.2.1 系统功能实现
        4.2.2 系统设计意义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研究成果
        5.1.2 功能实现
    5.2 展望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RT-Thread的变电站远动机联网分路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文章组织结构
2 联网分路器需求分析
    2.1 业务需求分析
    2.2 功能需求分析
        2.2.1 功能模块划分
        2.2.2 功能模块描述
        2.2.3 非功能性要求
    2.3 本章小结
3 RT-Thread操作系统与远动规约分析
    3.1 RT-Thread嵌入式操作系统
        3.1.1 RT-Thread软件结构
        3.1.2 I/O设备管理
        3.1.3 SAL-套接字抽象层
        3.1.4 LwIP-轻型TCP/IP协议栈
        3.1.5 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分层分析
    3.2 远动规约
        3.2.1 CDT规约
        3.2.2 IEC 60870-5-101规约
    3.3 本章小结
4 远动机联网分路器设计
    4.1 硬件平台设计
        4.1.1 联网分路器硬件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4.1.2 LPC1768微控制器的选择
        4.1.3 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4.2 软件设计
        4.2.1 软件系统结构
        4.2.2 网络通信设计与实现
        4.2.3 串口通信设计与实现
        4.2.4 一对多通信控制方法设计与实现
        4.2.5 指示灯与蜂鸣器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
        4.2.6 配置模块设计与实现
        4.2.7 按键复位模块设计与实现
    4.3 本章小结
5 联网分路器功能测试
    5.1 网络通信与串口通信测试
    5.2 配置功能测试
    5 3 一对多通信测试
    5.4 变电站现场安装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四、基于IP网络的电力远动传输通道监测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频数据的馈线自动化时钟同步技术[D]. 剧晶晶.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2]基于神经网络的电力终端安全监测及信息攻击检测策略研究[D]. 张睿智.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7)
  • [3]基于RT-Thread的串口转以太网数据分路系统设计[D]. 张玉鲁. 海南大学, 2020(07)
  • [4]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开发[D]. 何鹏辉. 广西大学, 2020(02)
  • [5]变电站远动机串口扩展与切换系统设计[D]. 陈立东. 海南大学, 2020(07)
  • [6]变电站刀闸遥控的方案设计与应用[D]. 谢国健.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基于多维特征的电力远动传输异常检测算法研究与实现[D]. 蒋大志.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肇庆横江变电站光纤通信系统方案研究[D]. 彭绮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9]电力系统业务信道状态监测及管理的研究[D]. 陈双同.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10]基于RT-Thread的变电站远动机联网分路器设计[D]. 谢宇威. 海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基于IP网络的电力遥控传输信道监测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