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彩信制造报文规范的恒温恒湿监控系统

符合彩信制造报文规范的恒温恒湿监控系统

一、符合MMS制造报文规范的恒温恒湿监控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超[1](2021)在《MMS分析及其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互联网是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同时也是网络建设强国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同种类的设备之间存在通信接口不一致,涉及到的通信协议和技术标准众多,设备通信和数据采集难以统一操控和管理,造成“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现象,为工业互联网的网络通信建设造成很多困难。MMS(Manufacturing Message Specification)用于规范设备间的数据通信行为,具有通用性和独立性,为工业互联网的网络通信建设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围绕MMS的分析和实现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论述了主流的网络协议,总结MMS的研究现状和MMS对象模型。基于形式化分析方法Petri网,分别建立了MMS的环境和通用管理服务、信标管理服务和被监控事件条件的Petri网模型,分析网模型性质,解释状态转移过程。Petri网模型为此类服务实现提供框架,保证实施的正确性。(2)基于Web Services技术,给出MMS-Web网络通信模型、信息传递过程以及MMS服务接口设计与实现方式,解决MMS客户端与服务器间的数据通信问题。以机械臂为实验主体,研究并给出机械臂的VMD(Virtual Manufacturing Device)模型和信息交互模型,使用Python设计开发了MMS机械臂网络通信控制系统,实现了MMS的VMD支持服务、域管理服务、变量访问服务和程序调用管理服务,完成机械臂的远程控制。机械臂是制造业的工具,将MMS与机械臂结合,是MMS在工业网络通信中的应用。(3)为体现MMS在网络通信方面的优势,基于OPC UA(OLE for Process Control Unified Architecture)开发了机械臂控制的原型系统。将MMS变量访问服务和OPC UA数据访问的运行时间进行对比,数据结果显示MMS所用时间更短,说明MMS的效率更高,性能更优。最后讨论了MMS在智能车间、数字孪生网络通信中的应用。由以上研究表明,MMS在网络通信上面存在合理性和可行性,可以作为工业互联网通信协议的选择之一。

刘寒霜[2](2019)在《基于复杂环境下车载平台调平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调平控制系统在军用设备及工业设备上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战争的需要,对于调平系统的三个重要指标:调平时间、调平精度及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调平系统性能指标不能充分满足要求,因此研究调平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复杂环境下车载平台调平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其包括支撑系统及控制系统,对支撑腿的结构进行设计,确定了平台采用四点支撑方式,构建了非水平状态下调平平台的静力学模型;针对目前调平系统调平时间长、调平过程中不够稳定和“虚腿”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理想平面”追逐式调平法,该方法调平时间短、精度高,并且调平过程中稳定性好;采用检测支撑腿着地时产生的电流的方法解决了“虚腿”问题。设计并实现了平台调平控制系统的软硬件模块,针对高低温环境对传感器的影响,构建温度漂移补偿模型,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多项式分段函数非线性曲线拟合温度漂移补偿方法,并开展了试验验证。结论如下:1)由于高机动性能及快速反应性能,采用机电式控制系统,以Codesys软件作为开发工具,编写了整个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了两种操作模式:远程操作模式及就地操作模式;针对提出的调平策略,采用ADAMS动态仿真软件进行分析验证平台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2)以液压油缸作为负载、压力传感器作为负载的读取,对支撑系统负载与电流的标定进行试验研究,所得到的数据经过粗大误差处理,采用MATLAB仿真分析数据,得出各阶段负载的电流值范围,将其整理写入程序中,作为消“虚腿”研究,经试验表明,该方法有效的消除了“虚腿”。3)使用温控箱对传感器进行高低温实验,通过提出的补偿方法将上位机收集到的数据由MATLAB仿真曲线拟合,以补偿双轴倾角传感器的温度漂移,实验证明温度在-36~55℃范围内倾角传感器测量误差精度达到0.001°。该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倾角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并获得了良好的补偿效果。4)支撑系统实验测试绝对值编码器的准确度,试验证明上限位和下限位精确度均为千分位,使用可靠;将整个系统的硬件调试安装好,通过软件测试各个模块,试验结果表明调平系统的调平精度达到0.008°,调平时间少于3min。

王明[3](2017)在《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数字计量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是传统变电站改造方向和新建变电站的建设趋势,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数字计量系统作为智能变电站计量功能单元已经得到了较多应用。但是,数字计量体系目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规程较为缺失,数字计量传输体系的研究比较缺乏,校验方法以及校验装置多种多样,并且其技术指标不够明确,还不能在严格意义上进行量值的溯源检测,现场各种电能质量问题对计量特性的影响没有具体量化。因此,本文主要从数字计量体系的组成、误差来源、采样值传输、通讯模式等环节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论文在分析国内外数字计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化变电站数字计量系统的组成、各部件功能及工作原理。其次,理论分析了电子式互感器AD采样直流失调,数字化计量设备非同步采样,丢包等对数字电能计量误差的影响原因,给出了量化误差的计算结果。分析了电压、电流谐波、间谐波、暂态冲击以及网络异常等因素对数字化电能表计量精度的影响程度,提出了提高计量精度的对策。再次,分析了电子式互感器和合并单元的工作原理,研究了采样值的帧传输格式及传输原理。最后,研究了基于IEC61850标准的数字计量通讯模式,针对数字计量系统的误差校验,提出了基于MMS协议的电能量校验方法,包括实负荷、虚负荷等多种校准方式,给出了校准工作流程。本文的研究工作对提高计量系统的准确度和安全性,提升变电站的智能化和运维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刘欢[4](2017)在《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的硬件平台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变电站实际的建设、验收、运行、维护,从中发现目前智能变电站中一、二次设备监测信息关联度不高,运行、维护、试验人员不能直观了解设备健康状态,以至于局部的缺陷很难被快速准确定位,设备功能状态仍采用人工分析的方式得出,工作效率不高,增加了智能变电站的运行和维护风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目前变电站的智能化水平,本文研制了一种智能变电站运维辅助系统,即一体化监控系统。该系统能够捕获全站设备的报文信息,然后利用上层软件将捕获的报文进行解析处理,最终得出智能分析结果并展示出来,以达到运维辅助的目的。其主要功能包括一、二次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和行为事件监测,并具有行为评价、检修安全、验收帮助、受损度分析和趋势分析等辅助应用。监控系统由软硬件共同组成,本文主要的工作是其硬件平台的研制。该硬件平台采用Power PC架构并搭载Linux操作系统,解决了变电站规范要求的功耗和散热问题。系统以T4240多核通信处理器为核心,设计出了一款适用于大量报文采集和处理能力的主控板,该主控板搭载了 PCIE高速接口以适用于光纤采集卡采集过程层网络报文,搭载了千兆以太网卡以采集站控层网络报文,以SATA接口为基础设计了大容量固态硬盘用于存储报文信息,以DDR3内存条为运存为处理器提供了强大的报文解析和处理能力,通过搭载键盘、鼠标和显示器,将上层软件得出的智能分析结果展示出来,以实现人机交互功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硬件平台架构采用了效率更高的Power架构,避免了 X86架构带来的功耗问题;该装置可以将全站报文捕获并分析,与目前的监控系统相比体现出了一体化;系统采集板卡基于PCIE设计,既保证了高速报文的传输,又为系统扩展采集链路带来了方便。本文设计的硬件平台已经完成初步调试并成功运行,目前已装配在资铁变电站中进行实地运行调试,初步达到了预期设定的各项功能指标,可作为资铁变电站运行和维护的得力助手。

汪彦[5](2016)在《智能化变电站通信网络预警评估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基于IEC61850技术标准的数字化/智能化变电站在国家电网公司大面积推广使用,其挂接的所有智能设备(IED),包括合并单元、继电保护装置、自动化装置、网络通信设备、监控系统等变电站二次设备健康状态,以及变电站通信环境对上述智能设备的影响,均将决定变电站能否安全可靠运行。这使得变电站运维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电网公司建议,我们开展研究开发一种可以对变电站二次系统及设备运行工况提供分析,对设备故障进行预警定位的技术方法,并实际部署使用。针对数字化变电站二次系统功能强烈依赖通信过程的技术特点,本次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通过通信过程反映二次智能设备运行工况,分析设备健康状态,实现故障定位的方法。并提出构建一个由安装于变电站端的厂站子系统和部署在电网调度端的主站子系统组成的应用系统使用上述分析方法实现目标功能。网络数据的精确采集、海量数据存储和实时分析是该系统功能实现的前提,实现系统免维护和变电站二次回路可视化,变电站智能设备评估策略数字化以及健康模型专业化,是本次科研工作的关键技术点。通过科研开发和试验部署,验证了上述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受到了电网运维管理人员的好评,经过使用可以看出,评估策略和设备健康模型的总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补充,此外如果可以增加检修策略的智能匹配功能,该系统将对生产实践带来更大的帮助。本次研究工作的开发成果已经在国家电网公司浙江省电网成功试用,并获得多项专利和通过部级鉴定。

郭哲强[6](2014)在《66kV智能变电站保护与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网技术地不断发展,新的思想被提出并应用到电网建设中,变电站作为电网的重要节点,必须担负起开路先锋的角色。在这种背景下,智能化技术在变电站建设中得以广泛开展和实施,国家电网公司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技术执行规范。智能化变电站按照网络结构划分为站控层、过程层和间隔层。本文通过和常规变电站比较,从监控和远动等配置状况、站控层组网、对时系统、过程层组网方式和其他非智能IED设备接入方式等方面,讨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和实施。并结合现场实际经验,讨论时钟同步异常时系统运行状态、电压并列和切换的实现以及设备检修策略和电子式互感器应用等。按照智能化技术组成,针对二次系统,本文提出一种简明实用的设计方法。本文还介绍了66kV智能化变电站中,保护的原理、功能、配置和应用,同时,介绍智能化变电站调试流程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论文对智能化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展望。智能化变电站作为时代的产物,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李俊峰[7](2014)在《智能变电站数字化保护与同步系统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智能电网运行数据的采集源头和命令执行单元,是贯穿智能电网建设的整个过程。智能电网的建设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点,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也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然而智能化、数字化的一次二次设备是构建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基础,保护系统作为智能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的根本保障,其数字化进程直接影响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因而,在电网现状基础上,进行保护系统智能化研究的稳步推进是智能变电站技术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智能变电站的高度信息化也对时间同步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保证信息的实时传输,系统故障的及时上报和处理,实现电网可靠运行,精确有效可靠的同步系统不可或缺。本文中,首先介绍了变电站发展过程、相应标准、相关技术国内外现状等研究背景,并从中归纳总结。随后系统介绍了鹤岗地区电网现状及变电站概况,并重点介绍了智能变电站当中保护、同步、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根据对鹤岗地区的现状分析,本文对纺织变的数字化改造工程实践提供了保护系统的方案设计原则,并对变电站内各设备进行具体配置。此外,在同步方面,本文也通过总结各常规传统同步方式,得出了一种综合有效的联合同步方案。并对该方案的系统配置进行了阐述。本文旨在对提供一种有效、实用、可行的智能变电站数字化保护与同步系统方案,希望借此来能够提供一些思路和经验,推广实施可行方案,力求为智能变电站保护和同步系统技术的发展助力。

王文卓[8](2013)在《基于面向对象的风电场监控系统研究及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风电规模不断扩大,风电场监控问题日益重要。为了解决风电场中不同制造商设备之间互联性、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的问题,本文基于面向对象技术并依照IEC61400-25标准对风电场监控进行了研究与开发,主要内容如下:(1)综述了IEC61400-25标准的主要内容和技术特点。分析了以MMS为映射协议的IEC61400-25实现方式的优越性。(2)基于IEC61400-25标准对风电机组及风电场建立信息化模型,采用SCL语言和XML技术编制配置文件,通过定义信息交换模型与通信映射方式实现风电机组间的通信。提出基于面向对象的风电场及升压站综合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以风电机组主控制器为例,研究在可编程控制模块中直接嵌入MMS服务软件模块完成协议转换的方法以及软件模块的配置过程,实现调试工具与风电机组主控制器的互联。针对非标准设备提出了加装协议转换器以满足IEC61400-25标准的通信方式。(3)通过分析IEC61400-25标准一致性测试的流程、内容,基于USE61400-25的最新进展完善了IEC61400-25标准的一致性测试,比较了一致性测试与互操作测试的异同。(4)结合某实际风电场,提出含协议转换器的风电场监控系统改造方案,研究了协议转换器的软、硬件结构,结合风电机组主控制器配置方法配置了协议转换器内的MMS服务软件模块。采用此方案的监控系统实现了多种不同类型风电机组的互通互信,并具备良好的性能。本文的研究对IEC61400-25标准的推广和未来风电场的智能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德文[9](2009)在《基于IEC 61850和MMS的网络化电力远动通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突破电力远动系统的传统体系结构和通信模式,解决困扰电力远动通信领域多年的通信速率低、设备互操作性差及配置维护困难等问题,本文研究广域以太网、抽象的信息与服务模型、实时数据交换以及设备的描述与配置等问题,将IEC 61850、制造报文规范(MMS)与广域以太网同时应用于电力远动通信,这样变电站内部、变电站到控制中心都采用IEC 61850、MMS与以太网作为唯一的通信标准、协议与平台。为了保障不同厂商设备的互操作,本文研究IEC 61850的公共数据类、数据类、数据集、报告与操作前选择控制等模型,提出基于IEC 61850的电力远动通信建模方法,建立电力远动通信的逻辑设备、逻辑节点以及通信服务模型。通过所构建的实验平台,进行互操作和功能测试,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为了满足电力远动实时数据快速交换的需要,本文研究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与MMS的映射、OSI协议栈、抽象语法标记(ASN.1)、ASN.1 BER编解码、MMS协议机与MMS应用程序接口等关键问题,提出基于ACSI与MMS的电力远动实时数据交换方法,并自主研发面向IEC 61850应用的MMS实时通信协议,便于ACSI到MMS的映射,提高IEC 61850系统的开发效率。为了实现智能电子设备(IED)的统一配置与管理,研究变电站配置描述语言(SCL)的对象模型与文档结构、基于SCL与可扩展矢量图形(SVG)的变电站拓扑图形表示、SCL与公共信息模型(CIM)的协调与转换等问题,提出基于SCL/SVG/CIM的设备远程配置方法。该方法采用与电力远动实时通信相同的IP广域网络,通过传送统一的SCL配置描述文档,在控制中心对常规IED与IEC 61850 IED进行网络化的远程配置,并能对CIM模型库及SVG图形库进行更新。针对常规IED与IEC 61850 IED的互联和互通问题,本文研究基于IEC 61850/MMS通信网关的远动通信方法,设计IEC 61850/MMS通信网关的软件结构,提出IEC 60870-5、CDT与IEC 61850之间的协议转换方法,解决现有远动系统到基于IEC 61850/MMS的新型远动系统的平稳过渡这一难题。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开发的基于IEC 61850/MMS的新型网络化电力远动系统,首次通过在某地区电网进行的工业现场试验,验证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和实现方案的可行性。

王玲[10](2008)在《基于IEC61850线路间隔IED的建模研究及通信实现》文中提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为保障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的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乏互换性、互操作性,造成了信息共享困难,用户重复投资等问题。针对目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诸多不足,国际电工委员会颁布了国际标准——变电站通信网络与系统IEC 61850,它为建设数字化变电站的通信网络与系统提供了规范。本文以符合IEC 61850标准的线路间隔IED为研究对象,对IED的配置及通信实现展开了深入研究。首先研究了IEC 61850标准的体系结构和基本思想,总结出IEC 61850就是面向应用带有自描述功能的变电站通信标准,阐述了基于IEC 61850的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所具有的技术特点以及其对保护装置的影响。其次将线路间隔IED的应用功能分解为相关逻辑节点,并建立信息模型逻辑节点中完整的数据对象、数据属性及其相关的服务,即建立了面向对象的保护装置模型。然后从应用的角度分析了SCL的语法,阐述了基于XML Schema定义的SCL模式结构以及成分的编写规则,并针对线路间隔保护装置进行了配置。最后对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和制造报文规范(MMS)以及两者之间的映射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映射类型。设计出通用服务器端软件平台完成了各种类型的映射,实现了基于ACSI+MMS+TCP/IP+以太网的网络通信传输,并通过第三方工具MMS报文分析软件验证了ACSI类模型中服务的实现。

二、符合MMS制造报文规范的恒温恒湿监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符合MMS制造报文规范的恒温恒湿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MMS分析及其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MMS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网络协议和应用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制造报文规范(MMS)
    2.1 MMS标准
        2.1.1 MMS简介
        2.1.2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
    2.2 MMS对象模型和服务
        2.2.1 环境和通用管理服务
        2.2.2 VMD支持服务
        2.2.3 域管理服务
        2.2.4 程序调用管理服务
        2.2.5 变量访问服务
        2.2.6 信标管理服务
        2.2.7 事件管理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Petri网的MMS服务分析
    3.1 Petri网基本概念
    3.2 环境和通用管理服务的Petri网模型与分析
        3.2.1 Petri网模型
        3.2.2 可达性分析
        3.2.3 不变性分析
    3.3 信标管理服务的Petri网模型与分析
    3.4 被监控事件条件的Petri网模型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MS-Web网络通信模型
    4.1 Web Services技术
        4.1.1 分布式对象技术概述
        4.1.2 Web Services技术规范
        4.1.3 Web Services体系架构
    4.2 MMS-Web网络通信模型和信息传递
    4.3 Web Services的MMS服务接口设计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MS机械臂网络通信控制系统的实现
    5.1 实验环境
    5.2 机械臂与VMD模型的映射
        5.2.1 机械臂的抽象模型
        5.2.2 机械臂的VMD模型
    5.3 MMS与机械臂通信
    5.4 图形操控界面和组件控制
        5.4.1 图形操控界面
        5.4.2 舵机控制
        5.4.3 场景模拟控制
        5.4.4 摄像头控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MMS性能测试比较与应用研究
    6.1 MMS和OPC UA
        6.1.1 基于OPC UA的控制
        6.1.2 MMS和OPC UA的性能比较
    6.2 MMS在智能制造车间网络通信的应用
    6.3 MMS在数字孪生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2)基于复杂环境下车载平台调平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调平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技术要求
    2.2 调平平台的支撑系统
    2.3 调平策略的研究
        2.3.1 非水平调平平台的静力学建模
        2.3.2 调平方法的比较
        2.3.3 基于“理想平面”追逐式调平法
    2.4 本章小结
3 调平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实现
    3.1 调平系统组成
    3.2 调平系统控制原理
    3.3 主要元器件性能
    3.4 CAN总线通讯系统的开发
    3.5 控制软件总体概述
    3.6 调平系统程序流程设计
    3.7 软件模块设计及实现
        3.7.1 系统主驱动程序
        3.7.2 双轴倾角传感器通讯
        3.7.3 单片机远程通讯及显示
        3.7.4 支腿运动状态程序
        3.7.5 绝对值编码器通讯及控制
        3.7.6 人机交互界面通讯程序
        3.7.7 OLED触摸按键介绍与交互
    3.8 触地信号采集及“虚腿”研究
        3.8.1 触地信号采集
        3.8.2 电动缸负载与电流的标定
        3.8.3 消“虚腿”研究
    3.9 本章小结
4 复杂环境下双轴倾角传感器的温漂补偿研究
    4.1 倾角传感器原理及温度漂移补偿特性
        4.1.1 倾角传感器原理
        4.1.2 测量系统硬件结构
    4.2 倾角传感器温度漂移补偿建模
    4.3 倾角传感器温度补偿方法
    4.4 倾角传感器温度补偿实验
    4.5 本章小结
5 自动调平控制系统试验研究
    5.1 试验装置介绍
        5.1.1 支撑系统试验装置介绍
        5.1.2 整平台试验装置介绍
    5.2 重复定位精度试验研究
    5.3 整平台试验研究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数字计量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本文研究意义
        1.4.2 本文研究内容
2 数字计量体系及集成二次设备
    2.1 数字计量体系概述
    2.2 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
    2.3 数字化电能表
    2.4 多功能测装置
    2.5 电能采集终端和站控层平台
3 数字化计量设备误差分析
    3.1 数据传输误码影响因素
    3.2 丢包率的适应性
    3.3 数字化电能表(校验仪)误差因素分析
        3.3.1 电子式互感器AD采样直流失调误差
        3.3.2 数字化计量设备基于非同步采样的误差
        3.3.3 电压电流谐波、间谐波、暂态冲击引起的误差
        3.3.4 数字化电能表丢包对电能计量影响分析
    3.4 网络异常对电能的影响
        3.4.1 抖动和网络风暴定义
        3.4.2 抖动和网络风暴对数字化电能表测量值的影响
4 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采样值传输研究
    4.1 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原理
        4.1.1 合并单元模件原理
        4.1.2 IEC 6185092 帧格式
    4.2 采样值异常处理方式
5 数字化计量设备现场校验分析
    5.1 现场校验设备原理框图
    5.2 现场校验设备的主要功能
    5.3 现场校验设备的工作方式
    5.4 校验设备采样值丢帧测试
6 基于IEC 61850 标准的数字计量通讯模式研究
    6.1 计量数据MMS通讯
        6.1.1 MMS协议
        6.1.2 数据类型映射
        6.1.3 模型映射
    6.2 电量建模以及各种服务
    6.3 基于MMS进行电能量校验的方法研究
        6.3.1 远程校准
        6.3.2 就地校准
    6.4 异常事件监测功能
    6.5 参数配置功能
    6.6 站控层通讯功能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的硬件平台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一体化监控系统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一体化监控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及一体化监控系统的网络结构
    2.1 智能变电站总体网络架构
        2.1.1 智能变电站网络架构
        2.1.2 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及报文
    2.2 一体化监控系统的网络结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体化监控系统硬件平台的方案设计
    3.1 一体化监控系统的整体方案及指标
    3.2 监控系统处理器的选型
        3.2.1 Power PC简介
        3.2.2 Power PC处理器的选型
    3.3 主控板设计上的若干问题
        3.3.1 叠层和阻抗控制
        3.3.1.1 主控板的叠层设计
        3.3.1.2 主控板的阻抗控制
        3.3.2 信号完整性仿真
        3.3.3 电源完整性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化监控系统硬件平台的功能设计
    4.1 一体化监控系统主控板结构
    4.2 一体化监控系统电源设计
        4.2.1 CPU电源设计
        4.2.1.1 CPU核心电源设计
        4.2.1.2 CPU功能电源设计
        4.2.2 DDR3电源设计
        4.2.3 电源启动顺序
    4.3 一体化监控系统的时钟设计
    4.4 一体化监控系统的储存系统设计
        4.4.1 DDR3运行内存设计
        4.4.1.1 DDR3的电路设计
        4.4.1.2 DDR3板级设计
        4.4.2 Flash闪存设计
        4.4.3 SATA Ⅱ大容量存储器设计
    4.5 一体化监控系统的功能接口设计
        4.5.1 PCIE接口设计
        4.5.2 千兆以太网接口设计
        4.5.3 USB接口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体化监控系统硬件平台的调及应用
    5.1 主控板的硬件调试
        5.1.1 基于CPLD配置系统
        5.1.2 搭载Linux操作系统测试
        5.1.3 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2 硬件平台的现场应用
        5.2.1 网络报文信息捕获
        5.2.2 二次设备状态监测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智能化变电站通信网络预警评估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和定义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智能化变电站通信网络预警评估系统架构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架构设计
    2.3 厂站子系统架构设计
    2.4 主站子系统架构设计
        2.4.1 平台物理架构
        2.4.2 平台逻辑架构
        2.4.3 区外设备连接
    2.5 系统功能层次结构设计
    2.6 数据库设计
        2.6.1 分布式存储结构设计
        2.6.2 数据压缩
        2.6.3 数据缓存与重发
        2.6.4 分库和分表设计
    2.7 数据隔离设计
第3章 厂站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厂站子系统硬件设计
        3.1.1 CPU控制模块
        3.1.2 FPGA采集模块
        3.1.3 存储模块
        3.1.4 数据压缩模块
        3.1.5 可靠性与电磁兼容
        3.1.6 板卡与机箱
    3.2 厂站子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3.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3.4 厂站采集终端软件设计
    3.5 在线分析模块设计与实现
        3.5.1 分层通信
        3.5.2 上下文环境
        3.5.3 通信报文的时间
        3.5.4 在线分析模块设计
        3.5.5 在线分析模块实现
    3.6 上传模块设计与实现
        3.6.1 上传模块设计
        3.6.2 上传模块实现
第4章 主站子系统免维护功能实现
    4.1 免维护功能要求背景
    4.2 数字二次回路图形自动生成功能实现
    4.3 模板XML文件表述格式的解析
第5章 通信网络预警评估系统测试
    5.1 厂站子系统硬件测试
        5.1.1 采集单元数据抓包测试
        5.1.2 采集单元的数据接收和处理能力测试
    5.2 厂站子系统软件测试
        5.2.1 建立测试环境
        5.2.2 测试案例设计
        5.2.3 数据采集模块测试
        5.2.4 在线分析模块测试
    5.3 主站子系统测试
        5.3.1 测试内容与验证目标
        5.3.2 测试方案和测试环境
        5.3.3 数据库性能测试
        5.3.4 查询效率测试
第6章 论文总结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注释
作者简介
致谢

(6)66kV智能变电站保护与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智能化变电站发展现状
    2.1 引言
    2.2 智能化变电站发展现状
    2.3 小结
第三章 智能化变电站监控系统
    3.1 引言
    3.2 智能化变电站技术构成
    3.3 IEC-61850 规约
        3.3.1 通讯规约介绍
        3.3.2 IEC61850 在国内的应用
    3.4 监控系统和远动系统
    3.5 智能 IED 设备
        3.5.1 站控层通讯
        3.5.2 过程层通讯
    3.6 交换机
        3.6.1 基本功能
        3.6.2 基本应用
    3.7 时钟系统
        3.7.1 时钟系统
        3.7.2 IEEE1588 对时
    3.8 AIS 电子式互感器
        3.8.1 基本概念
        3.8.2 AIS 电子式互感器的构成
        3.8.3 AIS 电子式互感器的使用
    3.9 小结
第四章 智能化变电站继电保护
    4.1 引言
    4.2 保护功能基本实现原理
    4.3 66kV 侧线路保护功能实现
    4.4 主变保护功能实现
    4.5 桥路保护功能实现
    4.6 备自投保护功能实现
    4.7 故障录波及网络分析仪功能
    4.8 10kV 馈线保护测控功能实现
    4.9 10kV 电容器保护测控功能实现
    4.10 10kV 站用变保护测控功能实现
    4.11 小结
第五章 智能化变电站调试
    5.1 引言
    5.2 智能化变电站调试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智能变电站数字化保护与同步系统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变电站发展阶段
        1.2.2 IEC61850标准
        1.2.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标准发展
        1.2.4 广域控制及保护
        1.2.5 变电站同步系统研究现状
    1.3 鹤岗电网变电站系统现状
        1.3.1 电网概况
        1.3.2 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智能变电站数字化保护系统关键技术
    2.1 智能变电站概述
        2.1.1 智能变电站概念
        2.1.2 智能变电站结构
    2.2 智能变电站保护技术
    2.3 智能变电站关键通信技术
        2.3.1 IEC 61850标准
        2.3.2 智能变电站通信模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鹤岗地区智能变电站数字化保护系统设计
    3.1 保护系统总体原则
    3.2 智能变电站数字化保护配置方案
        3.2.1 常规保护配置方案
        3.2.2 系统保护配置方案
        3.2.3 两种配置方案对比
    3.3 设备配置方案
        3.3.1 间隔层设备配置方案
        3.3.2 过程层设备配置方案
        3.3.3 站控层配置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变电站数字化同步系统设计
    4.1 变电站同步系统需求分析
    4.2 常规变电站同步方式
        4.2.1 SDH同步方式
        4.2.2 WAMS同步方式
        4.2.3 卫星同步方式
    4.3 联合同步系统设计
        4.3.1 设计原则
        4.3.2 联合同步系统分层构架
        4.3.3 主从站方案设计
        4.3.4 联合同步网优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面向对象的风电场监控系统研究及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
第2章 基于面向对象的风电场监控系统关键技术
    2.1 IEC61400-25标准的主要技术特点
        2.1.1 信息模型及协议分层
        2.1.2 抽象通信服务接口
        2.1.3 完善的自我描述
        2.1.4 面向对象统一建模
        2.1.5 采用XML配置技术
        2.1.6 支持多种通信映射协议
    2.2 制造报文规范MMS
    2.3 采用MMS作为通信服务映射的优越性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面向对象的风电场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3.1 信息化建模
        3.1.1 风电机组相关信息模型
        3.1.2 风电场相关信息模型
    3.2 通信服务映射
        3.2.1 信息交换模型
        3.2.2 映射方式
    3.3 风电场信息模型的配置
        3.3.1 IED配置介绍
        3.3.2 功能描述文件
    3.4 风电机组主控制器的仿真实现
    3.5 IEC61400-25标准的应用推广
        3.5.1 IEC61400-25作为通信协议
        3.5.2 非IEC61400-25智能电子设备接入
        3.5.3 IEC61400-25智能电子设备接入
    3.6 风电场综合监控系统的框架结构
    3.7 风电场通信网络组网方式与对时
        3.7.1 星型组网结构
        3.7.2 环形组网结构
        3.7.3 通信网络对时问题
    3.8 小结
第4章 互操作测试与一致性测试
    4.1 IEC61400-25标准互操作测试
    4.2 IEC61400-25标准一致性测试
        4.2.1 一致性测试流程
        4.2.2 一致性测试系统结构
        4.2.3 一致性测试内容
    4.3 一致性测试与互操作测试的异同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面向对象的风电场监控系统应用
    5.1 风电场监控系统改造背景
    5.2 风电场监控系统改造方案
        5.2.1 风电场通信网络实现
        5.2.2 风电场监控系统框架
    5.3 风电机组通信协议转换器
        5.3.1 协议转换器的硬件构造
        5.3.2 协议转换器的软件结构与IED配置
        5.3.3 协议转换器的运行维护
    5.4 改造后监控系统的性能指标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A A.1 强制逻辑节点和数据列表(资料性附录)
附录B B.1 IEC61850与IEC61400-25定义的ACSI关系(资料性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基于IEC 61850和MMS的网络化电力远动通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化电力远动通信的研究现状
        1.2.1.1 电力通信网与以太网的研究现状
        1.2.1.2 电力远动通信协议的研究现状
        1.2.2 IEC 61850 及其在电力远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2.2.1 最新国际标准IEC 61850 的研究现状
        1.2.2.2 IEC 61850 在电力远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2.3 MMS 及其在电力远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2.4 基于SCL 的设备自描述与配置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基于IEC 61850 的电力远动通信方法与模型的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IEC 61850、MMS 与广域以太网的电力远动通信方法
        2.2.1 对IEC 61850 的TCP/IP 传输协议集的扩展
        2.2.2 新型电力远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2.2.3 与IEC 60870-5-104 等传统远动通信方法的比较
    2.3 基于IEC 61850 的电力远动通信建模方法
        2.3.1 建模的基本方法
        2.3.2 逻辑设备建模
        2.3.3 逻辑节点与数据建模
        2.3.3.1 遥测信息的建模
        2.3.3.2 遥控信息的建模
        2.3.3.3 遥调信息的建模
        2.3.3.4 遥信信息的建模
        2.3.4 通信服务模型的构建
        2.3.4.1 采用数据集与报告模型实现遥测与遥信
        2.3.4.2 采用增强安全操作前选择的远程控制方法
    2.4 基于IEC 61850 的电力远动信息模型的获取
        2.4.1 IEC 61850 信息模型在线获取方法
        2.4.2 实验平台的构建与测试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ACSI 与MMS 的电力远动实时数据交换的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ACSI/MMS 的电力远动实时数据交换方法
    3.3 ACSI 与MMS 映射方法的研究
        3.3.1 数据类型与对象模型的映射
        3.3.1.1 数据类型的映射
        3.3.1.2 对象模型的映射
        3.3.2 服务模型的映射
        3.3.3 映射的矛盾及解决方案
    3.4 MMS 协议的研究
        3.4.1 MMS 底层协议栈
        3.4.1.1 ISO 开发环境
        3.4.1.2 ACSE、表示层和会话层
        3.4.1.3 TCP 之上提供OSI 传输服务
        3.4.2 MMS 的抽象语法描述与BER 编解码
        3.4.2.1 MPDU 的ASN.1 形式化描述
        3.4.2.2 ASN.1 到C 语言的转换
        3.4.2.3 编解码程序的生成
        3.4.2.4 BER 编解码与数据传输
        3.4.3 MMS 协议机
        3.4.4 MMS 应用程序接口
    3.5 基于ACSI/MMS 的远动通信软件
    3.6 MMS 协议的测试与验证
    3.7 小结
第四章 IEC 61850/MMS 通信网关及协议转换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IEC 61850/MMS 网关的远动通信方法
    4.3 传统远动规约与IEC 61850 的协议转换方法
        4.3.1 IEC 60870-5-104 的应用协议数据单元
        4.3.2 IEC 60870-5-104 通信报文与ACSI 服务的映射
        4.3.3 ASDU 与公共数据类型(CDC)的映射
        4.3.4 IEC 60870-5-104 点数据与ACSI 数据对象的映射
        4.3.5 CDT 与IEC 61850 的映射
    4.4 IEC 61850/MMS 通信网关的设计
    4.5 小结
第五章 设备远程配置方法的研究
    5.1 引言
    5.2 SCL 语义信息模型
        5.2.1 SCL 对象模型
        5.2.2 SCL 文档结构
    5.3 基于SCL/SVG/CIM 的设备远程配置方法
        5.3.1 远程配置系统的结构
        5.3.2 SCL 配置信息流参考模型及其扩展
        5.3.3 SCL 与CIM 语义信息模型的协调与转换
        5.3.4 基于SCL 与SVG 的变电站拓扑图形表示
        5.3.5 新方法的技术特点
    5.4 一种新型的SCL 系统配置工具
        5.4.1 基本功能
        5.4.2 扩充功能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IEC 61850/MMS 的新型电力远动通信系统
    6.1 引言
    6.2 系统的结构与试验环境
    6.3 系统的主要功能
        6.3.1 描述与配置功能
        6.3.2 实时数据通信功能
    6.4 工业现场试验
        6.4.1 系统的描述与配置实例
        6.4.2 遥测与遥信的测试过程
        6.4.3 遥控的操作流程
    6.5 试验结果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及学术论文发表

(10)基于IEC61850线路间隔IED的建模研究及通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IEC 61850 研究及其在变电站中应用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2 IEC 61850 标准的分析
    2.1 IEC 61850 标准的体系结构
    2.2 基于IEC 61850 的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特点
        2.2.1 使用面向对象建模技术
        2.2.2 采用分布、分层的通讯体系
        2.2.3 提供自我描述的数据对象及其服务
        2.2.4 使用ACSI 和SCSM 技术
    2.3 IEC 61850 标准对保护装置的影响
3 基于IEC 61850 标准的线路间隔IED 建模与配置
    3.1 IEC 61850 标准的信息模型分析
    3.2 建立符合IEC 61850 模型的基本原则
    3.3 线路间隔IED 模型建立
        3.3.1 线路间隔IED 抽象模型的建立
        3.3.2 保护LD 信息模型建立
    3.4 SCL 配置描述语言
        3.4.1 XML 与SCL 的关系
        3.4.2 配置描述文件类型
        3.4.3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SCL 文件
        3.4.4 变电站配置模块UML 模型
    3.5 线路间隔IED 配置文件的创建
        3.5.1 描述通信系统(Communication)
        3.5.2 描述IED
        3.5.3 描述LD
        3.5.4 描述LN
        3.5.5 描述DataTypeTemplates
        3.5.6 描述LNodeType
        3.5.7 描述DOType
    3.6 小结
4 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到MMS 的映射及实现
    4.1 IEC61850 标准的ACSI 模型
    4.2 通信模式
    4.3 特定通信服务映射机制模型
    4.4 MMS 的映射机制研究
    4.5 基于VMD 和映射设计的模型和实现架构
    4.6 基于IEC 61850 的线路保护设备模型到MMS 的映射分析
        4.6.1 基本数据类型的映射分析
        4.6.2 IEC 61850 的对象类模型映射分析
        4.6.3 ACSI 服务到MMS 的映射分析
    4.7 核心ASCI 的服务器端实现
        4.7.1 总体设计
        4.7.2 通信配置表的实现
        4.7.3 服务请求、响应及其消息处理的实现
    4.8 通信实现验证
        4.8.1 信息模型映射验证
        4.8.2 服务映射验证
    4.9 结果分析
5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符合MMS制造报文规范的恒温恒湿监控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MMS分析及其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 李明超.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2]基于复杂环境下车载平台调平控制系统的研究[D]. 刘寒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3]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数字计量体系研究[D]. 王明.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4]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的硬件平台研制[D]. 刘欢.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3)
  • [5]智能化变电站通信网络预警评估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汪彦. 吉林大学, 2016(09)
  • [6]66kV智能变电站保护与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施[D]. 郭哲强.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7]智能变电站数字化保护与同步系统方案设计[D]. 李俊峰.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8]基于面向对象的风电场监控系统研究及开发[D]. 王文卓.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2013(12)
  • [9]基于IEC 61850和MMS的网络化电力远动通信的研究[D]. 王德文.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9(11)
  • [10]基于IEC61850线路间隔IED的建模研究及通信实现[D]. 王玲. 西安科技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符合彩信制造报文规范的恒温恒湿监控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