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03年学术活动安排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03年学术活动安排

一、2003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学术活动安排(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刘慧鸿[2](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郭丹[3](2020)在《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重度OSAH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以BCW理论为框架,制定应用于OSAHS患者的具有规范化、个体化特色的健康教育内容,探索现代社会生活中更加便捷、有效的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2.探讨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中重度OSAHS患者生活行为习惯、掌握疾病相关知识、白天嗜睡情况、睡眠质量、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及效果,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2月至11月就诊于内蒙古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睡眠中心,经PSG监测,依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版)的诊断标准,诊断为中、重度OSAHS的住院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0~90)号,奇数组为实验组,偶数组为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健康教育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措施。两组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开展效果评价,评价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Epworth嗜睡量表(ESS)、呼吸暂停知识测试量表(AKT)、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魁北克睡眠问卷(QSQ)、中文版睡眠呼吸暂停自我效能量表(C-SEMSA)。问卷收回后核对其完整性和有效性,并将每一份问卷进行编号,使用Epi Data3.1录入核对,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OSAHS患者现况描述:研究结果表明OSAHS患者以中老年男性患者居多,患者普遍存在肥胖、白天嗜睡、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的情况,疾病认知程度和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较差。2.干预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相关资料、行为习惯资料、OSAHS各特异性调查问卷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3.干预后对照组在AKT评分和自我效能感的风险认知维度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BMI、腰臀比、各行为习惯、夜尿情况及次数、AKT评分、ESS评分、PSQI评分、QSQ总分及其白天嗜睡、白天症状、夜间症状三个维度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评价指标比较,除颈围和QSQ量表中的情绪、社会交往两个维度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本研究基于BCW理论框架,制定了适用于中重度OSAHS患者的具有规范化、个体化特色的健康教育内容。2.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与常规护理健康教育相比,更能提高中重度OSAHS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诊疗活动,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改变与维持,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的BMI和腰臀比,改善患者白天嗜睡、白天症状及夜间症状,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部分生活质量。3.本研究证实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内容有效、便捷、实用,为中重度OSAHS患者探索了新的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4](2019)在《健康中国2030 重症医学直面挑战责无旁贷》文中提出早在1974年8月,在中国就出现了以独立医疗单元抢救危重患者的"三衰(心、肺、肾)"抢救病房。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重症医学专业发展迅速,不论是在日常的医疗工作还是在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都彰显出其独特的学术地位和优势。1989年9月4日,世界危重病医学会联盟(WFSICCM)接纳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TCMWMCSCCM)为正式成员国学会;1989年11月,原国家科委批准在天津创办了国内第一本危重病医学杂志——《危重病急救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表明我国的危重病医学已经正式被国际社会接纳并确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1997年9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成立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2005年3月中华医学会成立重症医学分会,2009年7月中国医师协会成立重症医学医师分会。2008年国家标准委员会确定重症医学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科代码320.58),2009年重症医学科列入临床一级诊疗科目(代码28)。2001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也正式加入WFSICCM和亚太危重病医学协会(APACCM)并成为理事成员国学会,2006至2010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分别成为APACCM、WFSICCM和全球脓毒症联盟(GSA)主席国和理事成员国学会,至今,我国还有多位重症医学学者担任国际学术组织的理事。2012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欧洲重症医学会学术年会(ESICM LIVES 2012),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受邀组团代表中国参加年会并授课,展示了我国重症医学学者的风采。2013年起,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大会开设中美、中欧联合论坛至今,2018年举行了"一带一路"学术活动启动仪式,与"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和地区的重症医学学术团体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并建立长久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表明中国的重症医学参与国际融合已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2019年是中国重症医学建设和发展40年。今天中国重症医学已是日渐腾飞,在崭新的学科平台上飞速发展,走上了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学科发展成果,也获得了世界同行的称赞。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自2005年3月成立以来,每年举办的学术年会规模逐渐扩大,参会人员从1 000多人逐渐增加到1.5万余人,投稿篇数从几百篇到几千篇,显示我国的重症医学发展到了空前的规模;同时,重症医学分会通过发表系列专业指南、技术规范及学术年鉴,实施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5C培训)、开展继续教育项目、举办重症医学基层行活动、设立"终身成就奖"等一系列举措,推进中国重症医学事业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在推动我国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培训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推动了我国重症医学专科规范化培训的进程。2018年8月,重症医学科成为国家第二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于2019年3月开始以内外科危重病医学专科两个方向招生。未来中国的重症医学建设发展更加需要我们明确学科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坚持融合与创新,适应社会需求,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诊疗体制、科研创新和网络数据智能化应用等方面建立高效而规范的体制模式。尤其是在大力开展并促进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同质化,加强后备人才储备;积极推动中国重症医学临床研究平台建设,支持并鼓励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促进国内外重症医学领域多渠道交流,逐步扩大中国重症医学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作出新的贡献,以推动中国重症医学的可持续发展,使我们的学科站在现代医学的最前沿,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李波[5](2016)在《PCI术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现状与中医证型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来冠心病患病率的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了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杀手。虽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以完成血运重建,改善心肌供血,但患者术后由于缺乏康复意识,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不规律服药等不良因素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不能有效改善,最终都会使得术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难度增加,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影响。由于气虚、血瘀、痰阻三者在PCI术后的证型中相互影响,形成本虚标实的主要因素,而中医证型会随着康复时期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所以本研究试图观察这部分患者的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和生活质量状况,从而了解PCI患者心脏康复的现状和中医证型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为群体PCI术后患者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患者均为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共133例,不限性别,其中Ⅰ期康复患者27人,Ⅱ期康复患者18人,Ⅲ期康复患者88人。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基本资料、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史、介入术后中医症候诊断、中医相关症状、循证用药情况、生活质量调查。诊断标准: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参考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参考2015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介入术后中医证型评定标准参考2013年郗瑞席、陈可冀等人制定的《介入术后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评价》。统计方法前先建立数据库,核对无误后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计数资料通过频数表示,计量资料通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1.性别、年龄和发病特点:在本研究PCI术后患者的调查中,UA63人(47%),AMI55人(41%),稳定性心绞痛19人(14%),陈旧性心肌梗死5人(4%)。男性患AMI的几率要显着高于女性(P<0.05)。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置入支架的几率要高于初发劳力型的患者(P<0.05);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79岁之间,在50-69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5),而在70岁以上女性发病多于男性(P>0.05)。2.冠脉病变与支架置入情况:在133名患者中,三支病变56人(42%),双支病变40人(30%),单支病变19人(14%)。男性出现多支病变明显多于女性(P<0.05),女性在单支病变中多于男性;金属裸支架的应用率过低,盲目追求药物涂层支架。而且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析,满足CABG适应症患者40人,支架的不适当应用达30%。3.康复宣教与复诊情况:在133名患者中,Ⅰ期康复27人,Ⅱ期康复18人,Ⅲ期康复88人。其对于心脏康复内容知晓率仅有10%,患者总体的康复意识淡薄,临床医生宣教内容较为单一:PCI术后的复诊率达60%,而且与文化程度存在相关性(P<0.05),其中本科的规律复诊率最高,达91%,小学则只有18%。4.危险因素控制:①吸烟:133名患者中,有吸烟史74人,戒烟44人,戒烟率达到59%,吸烟20支以上的患者三支病变的几率更高(P<0.05);②饮酒:饮酒史53人,主要以高度白酒为主(55%),戒酒17人,戒酒率达到32%;③血压:高血压104人,患病率达78%,血压达标者82人,达标率62%。糖尿病血压较非糖尿病患者更难控制(P<0.05);④血脂:各血脂水平达标率依次递减为TG (62%)、LDL-C (49%)、HDL-C (47%)、非HDL-C (36%)、TC (15%),吸烟可以显着的降低HDL-C水平(P<0.05)。⑤血糖:平均空腹血糖6.4±1.91mmol/L,总达标率55.64%。2型糖尿病患者43人,空腹血糖平均7.85±2.59mmol/L,达标率18.6%。⑥肥胖:本研究患者以肥胖或超重为主,体重超标者占80%,平均体重71.9±10.25kg, BMI25.88±3.04kg/m2。5.循证用药:忘记服药和年龄存在相关性(P<0.05),主要集中在50-59、60-69岁。药物应用率依次为他汀(92%)、ASP(89%)、BB(76%)、ACEI/ARB (56%) 4药联用42%、3药联用33%。三支病变患者对ASP的使用率显着高于单支、双支病变(P<0.05);BB和ACEI/ARB的应用中,男性多于女性(P<0.05);立普妥可以显着改善TG、非HDL-C水平(P<0.05);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患者对于ACEI/ARB的使用率明显高于无合并症者(P<0.01)。6.生活质量影响因素:①年龄、性别:本研究133名PCI术后患者的平均得分66.77±17.97,与刘江生等人测定的冠心病常模得分接近(63.46±21.4),男性得分明显高于女性(P<0.01),得分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少。UA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P<0.05)。②运动:康复运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P<0.01),但患者运动形式以散步为主,呈现出盲目性、无目的性的特点,均没有经过心肺运动试验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③心绞痛:术后存在心绞痛72人(54%),生活质量要明显低于无心绞痛者(P<0.05)④认知程度:加深对疾病的了解可以明显改善生活质量(P<0.01),但与文化程度无关(P>0.05)。⑤失眠:失眠可以显着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P<0.05),女性失眠的几率显着高于男性(P<0.05)。⑥焦虑:54%的患者在术后存在担心和焦虑,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无情绪异常的患者(P<0.05)。Ⅲ期的焦虑人数高于其他(P<0.05),Ⅰ期患者焦虑人数最少。焦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担心再次心梗”、“术后仍有胸闷胸痛”、“支架相关知识欠缺”“术后反复的心衰和乏力”等方面,说明患者焦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手术本身的局限性以及临床医生的宣教力度不够造成的。7.PCI术后中医证型分布:133名患者中存在血瘀117人(88%),气虚81人(61%),痰浊83人(62%),存在痰浊的患者更容易发生UA(P<0.05);康复分期中,Ⅰ期:血瘀>痰浊>气虚;Ⅱ期、Ⅲ期:血瘀>气虚>痰浊,Ⅲ期患者气虚明显多于Ⅰ期、Ⅱ期(P<0.05)。在证型划分上依次递减为,痰瘀互阻证54人(41%)、气虚痰瘀互阻证22人(16%)、心血瘀阻证21人(16%)、气虚血瘀证20人(15%)、气虚证8人(6%)、痰浊证8人(6%)。痰瘀互阻证在各个时期的人数均高于其他证型(P<0.05);围手术期主要以痰瘀互阻证、心血瘀阻证为主,后期主要发展为痰瘀互阻证与气虚痰瘀互阻证为主。结论1.男性在AMI的发病中要高于女性,且更易发生多支病变。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置入支架的几率要高于初发劳力型的患者。金属裸支架应用率过低,对于药物支架的应用范围盲目的扩大。2.PCI术后患者危险因素控制欠佳、ACEI/ARB应用率低,术后的焦虑、失眠、专业康复运动缺乏、生活质量较低等问题亟待解决,真正普及心脏康复的综合医疗模式的难度较大,需要有专业的医疗机构和专业的团队共同努力。3.患者术后康复知识缺乏,与文化水平和部分临床医生康复意识淡薄有关,应加强对患者的临床宣教,提高医生康复的意识。4.气虚、痰阻、血瘀是对PCI术后中医证候要素的高度概括,三者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在不同的时期有所侧重。PCI术后证型以复合证型为主,痰瘀互阻证即“标实”占主要部分,印证了活血祛痰在胸痹治疗中的重要性。而“本虚”则会在后期逐渐显现,所以标本同治是冠心病根本治疗大法。

吴立玲,余晓星[6](2015)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14年度工作总结》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下,在挂靠单位北京大学的支持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会工作,经过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在学术交流、学会期刊建设与学会组织建设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学会工作。一、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2014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总会和各专业委员会共开展13次学术交流活动,其中11次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参会约4 200人,交流论文约1 200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2次,参会人数约300人,交流论文约120余篇。多项学术交流活动同期进行了青年优秀论文和优秀壁报的评选,获奖者约170人;组织会员赴外参加国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7](2012)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11年度工作总结》文中认为201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下,在挂靠单位北京大学的关怀和支持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以来的方针政策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经过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在学术交流、学会期刊建设与学会组织建设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学会工作。

王谦[8](2011)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会议纪要》文中认为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于2011年7月15日-7月18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参加会议的常务理事有鲍朗、陈国强、陈命家、陈琪、高钰琪、姜志胜、李永渝、李志超、刘秀华、卢建、陆大祥、施广霞、王华东、王万铁、王学江、吴立玲、席修明、张海鹏、张幼怡和朱广瑾教授;丛斌、曹亚、陈竺、姜勇、李萍、王建枝、郑世民教授和副秘书长朱毅教授因事请假未到会。副秘书长王谦、学会秘书宋宗恩、余晓星,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编辑部主任胡巢凤、学会网站负责人戚仁斌列席了会议。会议由吴立玲理事长主持。到会的副理事长、秘书长和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分别介绍了各自分管的工作在2010-2011年度的进展、现存问题及2012年的工作计划。

范明[9](2011)在《生理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引言"十一五"期间,中国生理学有了历史上从未经历的飞速发展,形成了多专业领域百花齐放的局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国家科技投入的增加和科技政策的保障"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投入的增加有目共睹,这对传统学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理学科已经走出求生存的阶段,步入求发展的境界。特别要提到的是在科技政策的保障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保证学科的均衡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生理学科方面给予了政策性支持。项目获准率高于大部分生命科学的其他学科。

吴立玲[10](2011)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10年度工作总结》文中认为2010年是中国病理生理学充实而繁忙的一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下,在挂靠单位北京大学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迎来了5年一次的换届,在学术交流、学会期刊建设与学会组织建设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学会工作。

二、2003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学术活动安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学术活动安排(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重度OSAH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非手术性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5)PCI术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现状与中医证型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PCI术后二级预防的认识
    1 “治未病”理论概述
    2 中医对冠心病支架术后的认识
    3 PCI术后在“治未病”指导下的二级预防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在医学对PCI后术二级预防的认识
    1 冠心病概述
    2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二级预防
    3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与心脏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医疗模式的建立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PCI术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调查
    2.2 PCI术后中医证型分布
3 小结
4 讨论
    4.1 PCI术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情况
    4.2 PCI术后的中医证型分布 结语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14年度工作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一)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二)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二、学会期刊的编辑与出版
三、学会组织建设
四、科普、继续教育及学会网站建设
五、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

(8)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会议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出版工作
    1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3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4 《糖尿病新世界》
    5 学会网站建设
二、教学工作
三、外事工作
四、学术工作
五、组织工作
六、学会办公室工作
七、各专业委员会工作报告
八、有关决议

(10)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10年度工作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不断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
    (一) 积极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发展
        1. 组团参加于2010年9月22日至25日期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会议中心隆重召开第六届国际病理生理学大会。
    (二) 积极开展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二、学会期刊的编辑与出版
三、学会组织建设
四、科普与继续教育活动

四、2003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学术活动安排(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重度OSAH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郭丹.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4]健康中国2030 重症医学直面挑战责无旁贷[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9(07)
  • [5]PCI术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现状与中医证型调查研究[D]. 李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14年度工作总结[J]. 吴立玲,余晓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5(03)
  • [7]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11年度工作总结[J].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2(02)
  • [8]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会议纪要[J]. 王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1(10)
  • [9]生理学发展研究[A]. 范明. 2010-2011生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2011
  • [10]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10年度工作总结[J]. 吴立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1(01)

标签:;  ;  ;  ;  ;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03年学术活动安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