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系统中的快照技术研究

存储系统中的快照技术研究

一、存储系统中的Snapshot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陶陈凝[1](2021)在《基于压缩感知的光谱成像系统和重构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谱成像技术结合成像技术和光谱技术,同时获取具有目标物体空间和光谱信息的三维数据立方体。从图像的光谱数据立方体中可以获取每个空间像素的光谱曲线,也可以获得每个光谱通道的强度图像。基于光谱图像所提供的丰富信息,光谱成像技术在遥感、农业、生物、医学和军事等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区别于传统的采用空间或光谱扫描的光谱成像技术,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光谱成像技术通过压缩采样、计算重构的方式实现了非扫描的高效率光谱成像。压缩光谱成像的技术关键在于压缩采样成像和压缩感知重构两个过程,其中压缩采样成像需要通过光学系统对目标物体的三维数据立方体进行空间和光谱维度的编码与混叠,而压缩感知重构则从成像结果中复原出光谱图像,采样和重构的过程共同决定了压缩光谱成像的采样效率和成像质量。本文围绕编码孔径压缩光谱成像和单像素压缩光谱成像这两种压缩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压缩感知中的相干性理论,从光学系统和压缩重构算法两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本文提出了基于编码孔径快照式光谱仪(CASSI)和RGB联合成像的系统,及用于联合成像测量结果重构的前融合和后融合算法。CASSI和RGB联合成像的系统充分结合了 CASSI系统的在光谱维度高保真度的优势以及RGB成像的在空间维度高准确度的特点,相比于单独成像获取了更多有效信息。前融合算法通过合并联合成像系统的系统矩阵提升了压缩感知重构的效率,而后融合算法借助引导滤波提升了成像的光谱与空间分辨能力。然后,本文基于压缩感知理论中的相干性最小化原则,提出了使用RGB成像元件的双色散型结构的CASSI系统具有最低的相干性,引入Frobenius范数形式的感知相干性作为优化目标,通过遗传算法和梯度下降算法分别实现编码孔径和稀疏表示字典的优化。经过优化的RGB成像双色散型结构的CASSI系统具有非常高的压缩感知采样效率和光谱成像质量。并且,本文提出了基于颜色传感器的无透镜压缩单像素光谱成像系统,及基于相干性最小化的结构照明空间图案与稀疏表示字典的同时优化算法。在该系统中,分别使用结构照明和颜色传感器完成空间调制和光谱调制,实现了无透镜、低成本、高稳定性的光谱成像;而优化算法实现了结构照明图案与稀疏表示字典的相互适应,以充分利用光谱图像在光谱与空间维度的稀疏特性,提升重构光谱图像的质量。最后,分析了目前压缩光谱成像技术的不足,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对未来压缩光谱成像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方向。

于承志[2](2021)在《软件使用手册本地化英译中翻译实践报告 ——以Azure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全球化速度的加快,软件本地化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随之而来的,是对软件翻译需求的急剧增加。然而,软件本地化在翻译质量、翻译风格、翻译模式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专业性不达标。本翻译实践报告以Microsoft Azure软件使用手册为例,总结了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中的错误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译后编辑策略。本报告首先分析了Microsoft Azure软件使用手册的语言和风格特征。然后选择了Trados做为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进行机器翻译。其次,在卡特琳娜·莱斯文本类型理论中信息型文本的翻译策略指导下,对机器翻译后的文本逐句进行人工译后编辑。为保证译文的客观性与准确性,作者还邀请了计算机行业的专业人士对译后编辑的译文进行校对和评审。最后,根据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质量评价模型对错误进行分类,分析每种错误类型的出现频率,并针对典型错误提出相应的译后编辑策略。本翻译实践报告的结果显示,在随机选取的十章软件使用手册(750句)中,47%(352句)有不同类型的错误,需要进行译后编辑。其中,不符合表达习惯的翻译占22%(164句),其次是术语误用(17%,125句),误译(4%,29句),过度翻译(5%,34句)。为了满足信息型文本对翻译准确性和专业性的要求,作者提出了句子拆分、语序调整和词义重选等译后编辑策略。本文应用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指导软件手册的翻译。作者结合理论与实例,对软件手册中的机器翻译错误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相应的译后编辑策略。为软件本地化领域的翻译人员提供翻译建议,以提高软件手册翻译的质量。

詹建文[3](2021)在《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和5G网络建设,电信运营商管理的光缆线路数量不断增加,保证光缆线路畅通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然而,在当前的光缆线路维护过程中,工作人员只有在巡检时才能发现光缆线路隐患,这样不仅会极大地消耗人力资源,而且无法及时处理发生的异常情况。如今视频监控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视频监控更加智能化。若将智能视频监控应用到光缆线路上,通过技术手段辅助人工维护,可以有效提高光缆线路维护的效率。本论文选题来源于电信运营商企业合作项目,设计并实现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对光缆线路监控视频进行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当发现光缆线路隐患时及时产生告警,通知工作人员处理,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对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包括系统需求分析、系统总体架构设计以及系统各层设计。为了保证系统的延展性,系统按照层次结构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存储层、智能分析层、系统服务层、系统管理层以及系统可视化层。为了防止光缆受到外力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系统智能分析层主要检测工程车辆与行人,针对实际应用场景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YOLOv3-tiny检测算法进行改进和优化,提出了基于可变形卷积和注意力机制的多尺度检测算法YOLOv3-monitor,实验结果表明,该优化算法在检测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了检测准确率,为系统提供算法支持。(2)完成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的实现与测试。本文采用微服务、流媒体和可视化等技术实现了系统各层功能,系统可采集实时视频流和离线文件,通过调用算法服务接口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了实时告警、视频转发和GIS地图展示等服务,支持对用户、设备以及数据的管理,实现了告警数据的图表化展示和流媒体播放。最后,分别对系统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保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郭腾[4](2021)在《面向快速响应网络场景的区块链存储机制研究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对现有技术在应用机制上的创新,其部署与研究、优化都有着极为成熟的条件。区块链的主要实现技术由分布式,点对点传输与数据库这三部分组成。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目前最广泛的应用依旧是数字货币,但是由于其天生具备的数据不可篡改、信息可溯源以及极高的灾备能力等特点,已经在多个行业领域中获得了关注与推广[1]。目前区块链有着许多性能上的问题,严重的制约着区块链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国内绝大多数的区块链应用研究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去中心化与防篡改、数据可溯源这些上面(不可否认这是区块链的重要特性),对区块链网络响应速度以及运行效率的优化相对较少。本课题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针对底层存储机制进行研究。对于整个存储机制的研究,包括存储、传输和效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研究现有的区块链存储、运行机制,设计区块不完全存储机制及相应数据结构,动态调整数据多重复制导致的存储冗余程度,减少区块链网络随时间推移导致的数据累积量。第二,基于物联网快速响应与区块链大规模数据存储的场景,提升区块链存储机制的运行效率,设计适合优化后存储机制的传输、均衡方案[2],优化区块链网络扩展到较大规模时会出现明显的响应延迟与同步延迟。基于上述研究内容,结合目标场景与传统区块链网络的性能指标,综合评判整个存储机制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减少区块链节点对于存储资源的依赖性,利用重新设计的底层存储机制来优化区块链节点数据冗余度高的缺点,从而进一步扩大区块链技术的跨领域应用范围。平台仿真的结果表明,本课题研究设计的存储机制,在保证区块链自身特性的同时,能够大幅度的降低区块链网络的数据冗余程度,其单个节点与多个节点的测试均能满足一般情况下的基于快速响应的设计目标。

景荣[5](2021)在《MASAR在HIRFL电源数据快照及数据恢复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Heavy Ion Research Facility in Lanzhou)是世界上几个重要的核物理研究设施之一,它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当前我国规模最大、加速离子种类最多、能量最高的重离子研究装置。电源系统是HIRFL一个关键的子系统。EPICS(Experimental Physics and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建立前,当物理调束人员将束流调至一个最优状态时,要保存此刻电源的最优参数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数据以文件的形式保存至本地,另一种是通过截屏的方式保存,但是这两种方式在数据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不方便进行后期数据的查询。EPICS建立后,HIRFL电源上使用Archiver Appliance来存储历史数据。Archiver Appliance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存储历史数据,相对于之前的数据存储方式,它采用分时段的存储技术保证了数据可以快速存储下来,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数据管理界面,数据查询速度也有所提升。但是,如果物理调束人员想要将束流恢复至原先调好的最优状态,并恢复电源的最优参数数据,Archiver Appliance无法实现。本论文结合控制系统的特点,并针对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对于快速恢复数据的需求,开展了基于EPICS的MASAR数据快照及数据恢复技术方面的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大科学装置数据快照及数据恢复应用相关技术,介绍了MASAR相关组件,结构以及运行原理。其次,成功将MASAR成功应用在SSC(Separated sector cyclotron)垫补电源上,实现了数据快照以及数据恢复等功能,并根据物理调束人员的需求,将MASAR客户端界面成功运行在windows系统下。最后,对MASAR进行了相关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当束流调至最优状态时,通过使用MASAR,物理调束人员可以在客户端界面上进行数据快照来保存此刻电源的最优参数数据,并且之后可以选择此时保存好的快照数据将束流快速恢复至原先调好的最优状态,实现电源最优参数数据的快速恢复,缩短了装置的调束时间,提高了调束效率。

许沁琪[6](2021)在《Fabric区块链系统事务执行性能优化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块链,作为比特币的基础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和数据防篡改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在众多区块链系统中,超级账本Fabric(Hyperledger Fabric,HLF)是最常用的区块链系统之一,是开源区块链系统中吞吐量最高的系统。然而,其性能距工业级应用场景需求仍有差距。为了区块链应用场景的进一步扩展,HLF系统性能优化研究有极强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HLF系统的性能包括了单链事务性能和多链事务性能。对于单链事务,现有方法针对多项流程进行了优化,但是,尚缺少对区块提交流程的优化。该流程只能串行执行,且执行期间阻塞其他流程,因此,该流程的加速可以提升系统整体性能。而对于多链事务,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如何在多链之间建立可靠连接,忽视了多链事务的性能问题。当前的多链事务模型较为简单、效率较低。而多版本并发控制(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MVCC)可以高效地管理事务并提高性能。因此,本文通过加速HLF系统区块提交流程和构建基于MVCC的多链事务模型的方法,对HLF系统性能进行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提出基于缓存技术的区块链单链事务性能优化方法:针对HLF系统区块提交流程效率低下的问题,细化分析了区块提交流程各步骤的资源消耗及延迟。在细化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冗余操作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提出区块缓存方法,针对索引写入延迟较长的问题提出索引缓存方法。2.提出基于MVCC的区块链多链事务性能优化方法:针对HLF系统不支持多链事务且其他多链模型忽视了事务性能的问题,构建了多版本梅克尔树以支持多链事务的多版本并发控制。为进一步提高多版本并发控制中,读取数据操作的效率,基于布隆过滤器提出了快照快速匹配方案。3.搭建面向供应链金融的区块链技术平台原型:国家及地方为了规范化区块链应用的落地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标准。面向这些金融区块链标准的需求,构建了符合要求的区块链技术平台原型。该平台面向供应链金融需求,提供了可靠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和金融融资服务,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于昌本[7](2021)在《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物医学领域中荧光蛋白、量子点、有机荧光团等外源生物传感器标记物的不断开发,通过标记物引入的光谱信息为活体细胞时序生化反应增加更多观测维度,在分子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向的研究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实现活体细胞非单点观测,将光学成像与光谱分析相融合的高光谱成像技术应用于显微领域,通过空间扫描或波长扫描的方式获取包含观测目标图像信息和光谱信息的数据立方体。然而以扫描的方式实现对目标全视场光谱信息采集,无法满足较高时效性的运动细胞光谱时序采集的需求。快照式高光谱成像仪通过探测器一次成像即可获得目标的所有空间光谱信息,积分视场型高光谱成像仪作为快照式高光谱成像仪中的一种,通过引入“积分视场单元”,将二维图像信息分割并重新排列后被高光谱成像仪色散,可同时获取观测目标的二维图像信息与一维光谱信息,实现非扫描式的高光谱成像数据获取。积分视场型快照式高光谱成像仪具有谱图重构效率高、工作波长宽、光谱分辨率高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天文学与遥感领域,并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展应用,是实现运动细胞光谱时序采集的有效技术手段。鉴于此,本文对以器件成熟、结构简单的微透镜阵列作为积分视场单元的快照式显微高光谱系统开展了深入地研究,目标是研制可实现运动细胞光谱时序观测的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针对该系统的设计、加工、装调、谱图重构以及定标过程中的一系列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突破了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光学结构设计。本文提出了一种近似直视光路结构的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结构,首先通过几何光学原理分析了光谱条带间干扰产生的机理,并基于此对系统显微成像单元与面色散型高光谱成像单元进行了光学结构设计。设计完成后,对系统进行了公差分析,制定了各元件的加工误差和系统的装调误差,保证光学系统的工程可行性;2.三维谱图重构算法研究。针对光谱条带阵列在探测器表面彼此交错、数据提取难度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学追迹的精准谱图重构模型,推导了棱镜与光栅的空间色散方程,建立了微透镜阵列的面色散光谱分布与其成像位置的对应关系算法模型,解决了光谱条带阵列在探测器表面彼此交错、数据提取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与光学设计软件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误差优于1/3像元,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三维谱图重构算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3.系统装调技术研究。为实现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工程可实现性的需求,在整个系统设计过程中,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其中,独立模块包括显微成像单元中套筒透镜、面色散型高光谱成像单元中准直镜组与成像镜组、棱镜-光栅组合分光元件,各组件可独立装调和检测;同时通过波罗板辅助CCD探测器调焦的方法,保证了面色散型高光谱成像单元CCD探测器焦面的装调准确度。在各部分完成独立装调后,对系统整机进行联调,保证仪器性能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4.系统定标及测试技术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自适应阈值选取与多光斑阵列位置精确计算的自动化在线定标算法,研究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在线光谱定标算法及定标软件,设计并搭建了系统所需的在线光谱定标与辐射定标系统,通过将汞灯在线定标结果带入三维光谱图像重构算法模型,实现系统三维光谱定标,并对已定标仪器的光谱分辨率进行了测试,最终完成了仪器全工作波段的三维光谱定标与辐射定标,定标精度优于0.2nm。此外,本文还针对仪器开发了三维光谱数据播放软件,对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的性能指标与功能进行了测试,验证了仪器获取快照式显微高光谱数据的能力。

马慧姝[8](2021)在《单链DNA在氧化石墨烯上吸附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DNA是生物体遗传信息最重要的载体,负责提供创建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所需的全套信息,对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工作者逐渐认识到DNA分子具备的稳定结构、特异性碱基配对、高信息量存储的特点以及分子识别功能,使其可以作为分子器件与许多纳米材料进行耦合,从而发挥出复合材料优异独特的性能。特别是,DNA与纳米材料进行功能性整合可以产生多种复合纳米材料,两种成分的协同活性促使复合纳米材料显示出独特的性能,在生物传感器、生物医学、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展现出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碳纳米材料作为冉冉升起的新星活跃在许多研究领域。其中,石墨烯材料作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新型材料,具有众多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在锂离子电池、高分子复合材料、电子器件散热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氧化石墨烯是石墨烯对应的氧化物,因其含氧功能性以及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在很多方面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且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理论和实验研究均表明氧化石墨烯表面同时含有大的非氧化区和氧化区,有趣的是,由于空间效应,即使在氧化区,也存在一些类似于“岛”状结构的sp2杂化区的小区域。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结合,氧化石墨烯可以与蛋白质、适体、DNA等进行功能化,并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生物医学和纳米技术等领域。因此,深入研究和理解氧化石墨烯与DNA的相互作用及其动力学行为对于拓展功能复合材料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DNA在氧化石墨烯上的吸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常见的温度、盐浓度、PH值、DNA的序列和长度、氧化石墨烯的氧化度等等。然而以往有关DNA在氧化石墨烯上吸附的理论研究,大都没有考虑氧化石墨烯大的非氧化区和氧化区共存的结构特点。本论文基于氧化位点具有高度相关性的Shi-Tu氧化石墨烯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首先探究了单链DNA在氧化石墨烯上吸附的序列特征。单核苷酸在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吸附亲和性顺序为G>A>C>T。对于多核苷酸ss DNA,聚胸腺嘧啶(T12)与氧化石墨烯表面的相互作用能最强,这与单核苷酸的结果是相反的。DNA碱基与氧化石墨烯形成的角度分布表明,与聚腺嘌呤(A12)、聚胞嘧啶(C12)或聚鸟嘌呤(G12)相比,T12更可能与氧化石墨烯形成类平行结构,其角度分布集中在0°-10°。我们将这一吸附特征归因于胸腺嘧啶最弱的π堆积相互作用。T12分子间较弱的π-π堆积使其能够在氧化石墨烯表面滑移,从而调整构型以形成更加稳定的吸附结构。我们的理论研究结果还指出,G12在氧化石墨烯表面容易形成卷曲的吸附结构。这一发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DNA与氧化石墨烯的相互作用,为改进用于DNA测序的纳米材料提供了参考意义,为未来单链DNA在氧化石墨烯上吸附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随后,我们还探究了不同长度单链DNA在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行为,并对吸附后的构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吸附后ss DNA的碱基相对于氧化石墨烯呈现三类状态:直接堆积、多级堆积和不堆积。通过对三类碱基结构的分析,统计了ss DNA与氧化石墨烯形成的π-π堆积数目,预测了长链ss DNA在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吸附效率为43%。通过对其吸附动力学过程的研究,我们发现吸附行为更容易开始于氧化石墨烯表面的亲疏水交界区域,这归因于交界区域的氢键非常活跃,容易在吸附过程中断裂或形成。因而与单独的氧化区相比,ss DNA更容易捕捉到交界区域的氢键。该工作首次揭示了不同长度单链DNA在氧化石墨烯表面吸附的动力学行为以及吸附特征,提供了DNA与氧化石墨烯相互作用的微观细节,为后续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此外,氧化石墨烯上含氧官能团的类型和含量的差异使得其表现出新奇的物理化学特性。基于Shi-Tu模型,我们构建了不同氧化程度的石墨烯基表面(氧化程度从0%到25%),探究表面氧化程度对单链DNA吸附的影响。稳定吸附后,分析ss DNA与石墨烯基表面的相互作用能,发现当氧化程度为15%时,相互作用能最大。分别考虑静电和范德华相互作用能的贡献,随着氧化程度的增加,静电相互作用能逐渐增大。而范德华相互作用能并不随氧化程度单调变化,石墨烯与ss DNA的范德华相互作用能最大;对于氧化石墨烯而言,氧化程度为15%的氧化石墨烯表面与ss DNA的范德华相互作用能最大。ss DNA和石墨烯基表面形成π-π堆积的平均数目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平均归一化回旋半径的结果指出,当氧化程度为15%时,ss DNA的吸附构型最松弛。与此同时,π-π堆积碱基的角度分布显示,石墨烯基表面的氧化程度越低,ss DNA核碱基与石墨烯基表面形成类平行结构的比例越大。进一步的,ss DNA稳定吸附后的扩散以及质心位移表明,ss DNA更易在低氧化程度表面上移动。随着氧化程度的增加,氧化基团与ss DNA的相互作用增强,使得其较难移动。该工作揭示了单链DNA在不同氧化程度石墨烯基表面的吸附,为优化石墨烯基表面的氧化度以用于新的生物应用提供了指导,有助于开发更高效的氧化石墨烯生物传感器。

鲁扬超[9](2021)在《碳纳米管间水分子扩散与操控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尤其是淡水资源,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虽然地球水资源丰富,但其中只有2.53%是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并且这些淡水大部分是以冰雪的形式存在于南北两极、高山冰川、大陆冰盖和永久冻土层中。又由于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原因,人类始终面临着淡水资源短缺的危机。而如何高效的将海水淡化是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关键。目前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利用水分子在纳米管道中的输运来设计的超滤装置。纳米管道的研究中使用的材料有多种,在理论模拟和实验中常被使用的主要有碳纳米管、氮化硼、石墨烯、氧化石墨烯以及黑磷等。碳纳米管因具有超快速输运水分子的物理特性而经常被使用在海水淡化的研究中。而操控纳米通道中水分子的扩散以及提高水分子的扩散速度是高效海水淡化的重要手段。操控纳米管中水分子扩散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是改变纳米管的表面性质,比如,在同心双壁纳米管中通过声子诱导的方式减小水分子与纳米管壁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增强水分子在纳米通道中的扩散速度;或者通过对纳米管进行电荷修饰,调整纳米管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水分子在纳米通道中的扩散速度。最新的研究表明,通过控制两个不相连的纳米管,使水分子在空隙之间形成水桥,也能使水桥内水分子的扩散速度得到提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运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使用外加电场驱动水分子在两根不相连的纳米管之间形成一个悬空的纳米级水桥。我们发现,电场强度可以调节水桥的最大长度,水桥内分子的扩散速度可以通过调节水桥的长度进行操控,并且水桥内水分子的扩散速度最大可以增强到体相水的4倍以上。通过分析水桥的结构性质,我们发现扩散系数增加的原因是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能以及氢键个数的增加,而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能的增加以及氢键个数的增加是由于外电场改变了水分子偶极指向的分布引起的。除了使用水桥的方式操控水分子的扩散速度之外,我们还尝试通过调节同心双壁纳米管内外管的长度差对水分子的扩散速度进行操控。我们构建了三种构型:(?)L=0(构型Ⅰ),(?)L<0(构型Ⅱ,内管长度小于外管长度),(?)L>0(构型Ⅲ,内管长度大于外管长度)。和单管纳米管相比,构型Ⅰ管内水分子的毛细扩散速度减小了9.1%,构型Ⅲ管内水分子的毛细扩散速度增加了10%,构型Ⅱ管内水分子的毛细扩散速度增加了30%-46.5%。通过分析水分子的微观结构,我们发现水分子毛细扩散速度的提升是由水盒子内水分子和管口处水分子的势能差引起的。并且毛细扩散速度和势能差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指数形式描述vL(t)~e-((?)E/(kB)T)。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同心双壁纳米管内外管的长度差对水分子的扩散速度进行操控。我们的研究结果不仅能在海水淡化上有重要作用,还在水疗、纳米交换器、引擎催化剂、超滤作用、渗透能的传输等方面有极大帮助。

徐艳[10](2021)在《快照式视频光谱成像系统仿真与验证》文中研究说明高光谱成像是现代光学遥感的研究热点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矿产勘查、农林保护以及国防等领域。具备高分辨率成像能力的高光谱载荷一般采用色散型(如光栅、棱镜)分光体制,通过单狭缝限制成像为线视场,利用分光部分完成精细分光后利用2维传感器实现1维空间和1维光谱的采集,这种成像体制原理信息获取模型简单。但是线成像视场的限制难以实现对动态场景的有效探测,当待探测场景为运动的汽车或扩展的气体时,这种成像体制难以反映目标动态缺陷,如何实现动态场景的高光谱成像视频观测是国际研究热点。编码孔径光谱成像是一种新型具备的快照式视频成像能力的高光谱技术之一。将单狭缝升级为具有编码属性的二维编码孔径版,以压缩感知目标稀疏为基本原理,通过特定的编码和重建实现2维传感器对3维场景(2维空间+1维光谱)信息的同时获取,使用算法重构光谱数据立方体,具备对动态目标的视频光谱成像能力。从数学原理上分析属于非全采样,当待探测目标光谱信息存在高频特性时容易产生光谱失真,且编码和重建算法较为复杂,难以实现实时信息解算。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均匀狭缝阵列的新型光谱成像方法,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论文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在分析色散型单狭缝高光谱成像方法和压缩感知编码孔径视频光谱成像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均匀分布多狭缝阵列的编码光谱成像系统,该方法采用组合棱镜实现对面视场的光谱分光,采用具备微移动属性的均匀狭缝阵列编码实现面视场的三维信息快速采集。系统能够在工程实现上无需使用复杂编码算法,从理论上分析该方法能解决高时间效率、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同时兼顾难题,具备对动态目标的视频光谱成像能力。2.针对提出的新方法,开展了详细的仿真和对比工作,结果表明:相对单狭缝色散体制本方法的时间采集效率提升17倍,且光谱数据重构结果不存在失真。相对50%采样率的压缩感知编码孔径,本方法实现的空间结构相似度是前者的1.8倍,光谱保真度是前者的1.17倍。本方法在单狭缝光谱成像系统全采样的基础上提高了采样速度,延续了编码孔径光谱成像系统的快照的优势,弥补了光谱信息失真的不足,且重构算法上比编码孔径复杂度降低,具有良好的工程可实现性。3.基于提出的方法,完成了均匀狭缝阵列的设计和实现,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均匀狭缝阵列编码光谱成像系统,经过特定设计,相邻狭缝的间距和探测波长色散范围完全匹配,利用高性能可见光相机进行二维空间的光谱信息不混叠的采样,使用微位移电机控制均匀狭缝阵列编码板进行微扫描实现全视场覆盖,从而达到快照式视频光谱成像的目的,从硬件上实现了本文提出的新方法。4.利用搭建的成像系统,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并对系统的光学MTF、探测灵敏度、光谱分辨率和视频成像帧频等参数进行了测试,最后利用该系统对外景开展了成像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较好地验证本文提出的新方法,初步具备工程可实现性。5.论文最后还对该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并对系统性能指标的进一步提升提出了方法,为本方法将来的进一步工程化发展提供了研究思路。

二、存储系统中的Snapshot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存储系统中的Snapshot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压缩感知的光谱成像系统和重构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光谱成像技术概述
        1.1.1 光谱成像技术的分类
        1.1.2 光谱成像技术的应用
    1.2 压缩光谱成像技术概述
        1.2.1 压缩光谱成像
        1.2.2 编码孔径压缩光谱成像
        1.2.3 单像素压缩光谱成像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压缩感知理论及压缩光谱成像原理
    2.1 压缩感知理论
        2.1.1 传统的采样方法
        2.1.2 压缩感知采样
        2.1.3 信号的稀疏表示
        2.1.4 压缩感知系统矩阵特性
        2.1.5 压缩感知信号重构算法
    2.2 编码孔径压缩光谱成像原理
        2.2.1 单色散型编码孔径快照式光谱仪
        2.2.2 双色散型编码孔径快照式光谱仪
    2.3 单像素压缩光谱成像原理
    2.4 压缩光谱成像中的关键元件
        2.4.1 编码孔径
        2.4.2 色散元件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图像融合的编码孔径压缩光谱成像
    3.1 引言
    3.2 系统结构
    3.3 重构算法
        3.3.1 Pre-fusion算法
        3.3.2 Post-fusion算法
    3.4 光谱成像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数据集的准备及评价函数的选取
        3.4.2 光谱成像结果
        3.4.3 算法的参数设置对光谱成像质量的影响
        3.4.4 噪声对光谱成像质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相干性优化的编码孔径压缩光谱成像
    4.1 引言
    4.2 编码孔径快照式光谱仪的相干性分析
    4.3 基于相干性最小化的优化算法
    4.4 光谱成像结果分析与讨论
        4.4.1 数据集的准备及优化算法参数的设置
        4.4.2 光谱成像结果
        4.4.3 算法的参数设置对光谱成像质量的影响
        4.4.4 噪声对光谱成像质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颜色传感器的单像素压缩光谱成像
    5.1 引言
    5.2 系统结构
    5.3 基于梯度下降的相干性最小化算法
    5.4 仿真
        5.4.1 数据集的准备及优化算法参数的设置
        5.4.2 仿真结果分析
    5.5 实验
        5.5.1 实验系统设计
        5.5.2 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软件使用手册本地化英译中翻译实践报告 ——以Azure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1 Translation Project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2 Guiding Theory
    2.1 Introduction to Text Typology
        2.1.1 Text Typology
        2.1.2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Informative Text
    2.2 Quality Evaluation Framework
3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Translation
        3.1.1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3.1.2 Selection of CAT Tool
    3.2 While-Translation
    3.3 Post-Translation
        3.3.1 Verification of the Inconsistency of Machine Translation
        3.3.2 Error Classification on Machine Translation Output
        3.3.3 Putting Forward Post-editing Methods
4 Case Study
    4.1 Language and Style Errors
        4.1.1 Attributive Clause
        4.1.2 Prepositional Phrases
        4.1.3 Verbal Phrases
    4.2 Terminological Errors
    4.3 Inaccurate Translation
        4.3.1 Negative Structure Sentence Translation
        4.3.2 Fragmentary Sentence Translation
        4.3.3 Article Translation
References
Appendix(1):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he Author’s Analysis
Appendix(2):TAC’s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
Acknowledgement

(3)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2.1 视频监控发展与应用
        2.1.1 视频监控研究现状
        2.1.2 视频监控应用概况
    2.2 智能视频分析关键技术
        2.2.1 目标检测
        2.2.2 目标跟踪
        2.2.3 行为识别
        2.2.4 异常行为检测
    2.3 光缆线路巡检技术分析
        2.3.1 光缆线路巡检概况
        2.3.2 视频监控在光缆线路巡检中的应用
    2.4 视频监控告警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
        2.4.1 流媒体技术
        2.4.2 可视化技术
        2.4.3 框架与设计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架构设计
        3.1.1 系统需求分析
        3.1.2 系统层次结构设计
        3.1.3 系统架构设计
    3.2 数据采集层设计
        3.2.1 实时视频采集模块的设计
        3.2.2 离线文件采集模块的设计
    3.3 数据存储层设计
    3.4 智能分析层设计
        3.4.1 工程车辆与行人检测算法设计
        3.4.2 光缆区域入侵算法设计
        3.4.3 算法服务调用设计
    3.5 系统服务层设计
        3.5.1 实时告警模块的设计
        3.5.2 处置反馈模块的设计
        3.5.3 视频分发模块的设计
        3.5.4 GIS地图展示模块的设计
    3.6 系统管理层设计
        3.6.1 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
        3.6.2 设备管理模块的设计
        3.6.3 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
    3.7 系统可视化层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实现与测试
    4.1 系统整体实现
    4.2 系统分层实现
        4.2.1 数据采集层的实现
        4.2.2 数据存储层的实现
        4.2.3 智能分析层的实现
        4.2.4 系统服务层的实现
        4.2.5 系统管理层的实现
        4.2.6 系统可视化层的实现
    4.3 系统测试
        4.3.1 系统功能测试
        4.3.2 系统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4)面向快速响应网络场景的区块链存储机制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简介及分析
    2.1 区块链技术
        2.1.1 区块链技术综述
        2.1.2 区块链数据存储及同步
        2.1.3 区块链应用分析
    2.2 网络数据传输技术
        2.2.1 点对点数据传输
        2.2.2 传输控制
    2.3 数据处理技术
        2.3.1 快照技术
        2.3.2 密码学技术
        2.3.3 数据存储及快速检索
    2.4 快速响应网络简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快速响应网络的区块链底层研究与优化设计
    3.1 针对快速响应场景的设计目标
    3.2 轻量级节点模型
    3.3 区块存储模型
    3.4 数据动态均衡
    3.5 网络负载均衡
    3.6 节点快速响应
    3.7 基础服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用于快速响应网络的区块链存储机制实现
    4.1 需求定义
    4.2 总体实现概要
    4.3 详细实现
        4.3.1 节点模块
        4.3.2 区块数据处理
        4.3.3 数据同步
        4.3.4 后台服务
        4.3.5 存储模块
        4.3.6 用户与交互
    4.4 第三方组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及分析
    5.1 仿真环境介绍
    5.2 功能测试及分析
    5.3 性能测试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展望
    6.1 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MASAR在HIRFL电源数据快照及数据恢复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EPICS控制系统介绍
    1.3 数据存储及数据恢复工具国内外应用现状
        1.3.1 数据存储工具应用现状
        1.3.2 数据恢复工具应用现状
    1.4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MASAR总体架构及运行原理
    2.1 MASAR总体架构
    2.2 MASAR服务端介绍
        2.2.1 MASAR服务引擎
        2.2.2 数据库操作模块
        2.2.3 数据采集模块
    2.3 MASAR客户端介绍
        2.3.1 用户编程接口
        2.3.2 用户操作界面
    2.4 MASAR运行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MASAR在 Linux下的部署和功能实现
    3.1 MASAR在 Linux下的编译和部署
        3.1.1 MASAR运行环境的建立
        3.1.2 MASAR服务引擎及数据采集模块部署
        3.1.3 MASAR数据库的建立及配置
        3.1.4 MASAR客户端编译及部署
    3.2 MASAR在 SSC垫补电源上的功能实现
        3.2.1 SSC垫补电源参数配置
        3.2.2 MASAR服务端启动
        3.2.3 MASAR客户端启动及功能实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MASAR客户端界面在Windows下的运行
    4.1 配置网络参数
    4.2 putty及 Xming工具安装及配置
        4.2.1 SSH协议介绍
        4.2.2 Putty和 Xming介绍及参数设置
        4.2.2.1 生成密钥
        4.2.2.2 Putty参数配置
    4.3 Windows系统下MASAR客户端界面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MASAR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模拟测试
        5.1.1 测试方法
        5.1.2 测试结果及分析
    5.2 现场测试
        5.2.1 测试方法
        5.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Fabric区块链系统事务执行性能优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单链系统优化
        1.2.2 多链系统优化
        1.2.3 小结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泛区块链系统性能优化技术
    2.1 分布式系统性能优化技术
    2.2 区块链系统性能优化技术
        2.2.1 单链区块链系统性能优化技术
        2.2.2 多链区块链系统性能优化技术
    2.3 超级账本Fabric系统架构及性能优化技术
        2.3.1 系统架构及其特点
        2.3.2 HLF系统性能优化方案
    2.4 本文的研究架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缓存技术的区块链单链事务性能优化方法
    3.1 问题描述
    3.2 基于缓存技术的事务性能优化方法
        3.2.1 区块缓存
        3.2.2 索引缓存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实验环境与测试数据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VCC的区块链多链事务性能优化方法
    4.1 问题描述
    4.2 多链事务并发控制方法
        4.2.1 基于多版本梅克尔树的并发控制方法
        4.2.2 基于布隆过滤器的事务快照匹配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环境与测试数据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供应链金融的区块链技术平台原型
    5.1 面向供应链金融的区块链技术平台设计
        5.1.1 供应链金融场景分析
        5.1.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5.2 面向供应链金融的区块链技术平台实现
        5.2.1 系统实现环境
        5.2.2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5.2.3 系统主要流程实现
    5.3 面向供应链金融的区块链技术平台展示
        5.3.1 界面说明与展示
        5.3.2 系统功能与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作者简历
    已发表(或正式接受)的学术论文
    申请或已获得的专利
    参加的研究项目及获奖情况
致谢

(7)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快照式高光谱成像仪在显微领域的研究进展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理论基础与分析
    2.1 引言
    2.2 快照高光谱系统的原理
        2.2.1 传统高光谱系统的工作原理
        2.2.2 快照式高光谱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2.2.3 快照显微高光谱系统的性能参数
    2.3 积分视场快照显微高光谱系统
    2.4 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引言
    3.2 微透镜阵列单元之间光谱干扰产生的机理
    3.3 显微成像单元分析与设计
        3.3.1 显微成像单元分析
        3.3.2 显微成像单元设计
    3.4 面色散型高光谱成像单元光学系统分析与设计
        3.4.1 面色散型高光谱成像单元光学系统分析
        3.4.2 面色散型高光谱成像单元光学系统设计
        3.4.3 光学系统的公差分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三维谱图重构算法
    4.1 引言
    4.2 通用型三维谱图还原模型的分析与建立
        4.2.1 微孔阵列单元的棱镜色散分析
        4.2.2 微孔阵列单元的光栅色散分析
        4.2.3 三维谱图重构算法的建立
    4.3 三维光谱图像重构算法验证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装调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装调基本原理
        5.2.1 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的装调难点分析
        5.2.2 装调的基本原则
    5.3 套筒透镜、准直镜组及成像镜组的装调
    5.4 棱镜-光栅组合分光元件的装调
    5.5 面色散型高光谱成像仪CCD探测器的装调
        5.5.1 波罗板辅助CCD探测器的调焦
        5.5.2 CCD探测器的滚转调节
    5.6 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整机联调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定标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光谱定标技术研究
        6.2.1 自适应阈值算法的有效光斑精确位置计算
        6.2.2 全视场有效光斑阵列批量计算方法
        6.2.3 全自动在线光谱定标算法
    6.3 辐射定标技术研究
    6.4 定标结果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软件设计与仪器测试
    7.1 引言
    7.2 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软件设计
        7.2.1 软件功能
        7.2.2 软件设计流程
        7.2.3 软件操作界面
    7.3 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仪器测试
        7.3.1 性能指标测试
        7.3.2 应用测试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创新之处
    8.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单链DNA在氧化石墨烯上吸附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DNA分子及其生物学意义
        1.1.2 DNA与纳米材料的耦合
        1.1.3 DNA与碳纳米材料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理论简介
    2.1 引言
    2.2 分子动力力学模拟介绍
        2.2.1 基本原理及运算流程
        2.2.2 运动方程的积分算法
        2.2.3 周期性边界条件及非键相互作用
        2.2.4 热力学系综
        2.2.5 控温、控压技术
        2.2.6 约束算法
    2.3 分子力场
        2.3.1 成键项
        2.3.2 非键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链DNA在氧化石墨烯上吸附的序列特征
    3.1 研究背景及意义
    3.2 模拟方法
        3.2.1 体系的构建
        3.2.2 力场参数的设置
        3.2.3 模拟过程
    3.3 模拟结果与讨论
        3.3.1 单核苷酸在氧化石墨烯上的吸附
        3.3.2 多核苷酸模拟体系的稳定性分析
        3.3.3 不同序列单链DNA在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吸附动力学
        3.3.4 不同序列单链DNA在氧化石墨烯表面吸附的结构特征
        3.3.5 不同序列单链DNA与氧化石墨烯的氢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链DNA在氧化石墨烯上吸附的长度特征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4.2 模拟方法
    4.3 模拟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长度单链DNA在氧化石墨烯表面吸附的结构特征
        4.3.2 水分子与氧化石墨烯表面的氢键性质
        4.3.3 不同长度单链DNA在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吸附动力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表面氧化程度对单链DNA在石墨烯基表面吸附的影响
    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5.2 模拟方法
    5.3 模拟结果与讨论
        5.3.1 单链DNA在不同氧化程度石墨烯基表面吸附的结构特征
        5.3.2 单链DNA与不同氧化程度石墨烯基表面的相互作用
        5.3.3 单链DNA在不同氧化程度石墨烯基表面的吸附动力学
        5.3.4 单链DNA稳定吸附后的运动情况
        5.3.5 序列为(TACG)_3的单链DNA在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吸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文章工作内容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碳纳米管间水分子扩散与操控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纳米管的重要应用
        1.1.2 纳米管道中水分子扩散特性的操控
        1.1.3 纳米水桥的研究进展
    1.2 计算物理的起源和发展
    1.3 计算物理学在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4 蒙特卡洛方法简介
    1.5 分子动力学方法简介
        1.5.1 什么是分子动力学
        1.5.2 分子动力学方法的优缺点
        1.5.3 分子动力学的流程
第2章 分子动力学方法介绍
    2.1 分子动力学积分算法
        2.1.1 Euler积分方法
        2.1.2 Verlet积分方法
    2.2 分子动力学中的各种相互作用
        2.2.1 成键相互作用
        2.2.2 非成键相互作用
        2.2.3 力场的描述
    2.3 分子动力学中截断半径的影响
        2.3.1 范德华相互作用截断半径的处理方法
        2.3.2 库伦相互作用截断半径的处理方法
    2.4 分子动力学中的几种热力学系综
        2.4.1 系综的定义
        2.4.2 微正则系综
        2.4.3 正则系综
        2.4.4 等温等压系综
    2.5 分子动力学中常用的控温算法和控压算法
        2.5.1 Berendsen控温算法
        2.5.2 Velocity-rescale控温算法
        2.5.3 Nose-Hoover控温算法
        2.5.4 Berendsen控压算法
        2.5.5 Parrinello-Rahman控压算法
    2.6 色散修正
        2.6.1 能量项的修正
        2.6.2 位力和压力
第3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及水分子模型简介
    3.1 LAMMPS分子动力学软件简介
    3.2 水分子模型
    3.3 水分子内相互作用
        3.3.1 成键相互作用
        3.3.2 键角相互作用
    3.4 水分子间相互作用
        3.4.1 水分子间的库伦相互作用
        3.4.2 水分子间的范德华相互作用
    3.5 氢键
第4章 纳米水桥中水分子的扩散特性研究
    4.1 背景介绍
    4.2 模拟方法
        4.2.1 体系搭建及力场参数
        4.2.2 体系平衡
        4.2.3 纳米水桥的产生
    4.3 结果展示
        4.3.1 水桥最大长度与电场之间的关系
        4.3.2 水桥内水分子个数随水桥长度变化
        4.3.3 水桥内水分子的扩散特性
        4.3.4 水桥内水分子的有序度
        4.3.5 水桥内水分子的平均势能
        4.3.6 水桥内水分子的平均氢键个数
        4.3.7 水桥内水分子的分子密度
        4.3.8 管口效应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纳米水桥的其他特性
    5.1 更强电场对水桥形成及扩散系数的影响
    5.2 碳纳米管半径对水桥形成及扩散系数的影响
    5.3 不同水模型对水桥形成及扩散系数的影响
    5.4 碳纳米管的结构修饰对水桥形成的影响
    5.5 盐溶液对水桥形成的影响
    5.6 本章结论
第6章 双壁纳米管中水分子的毛细扩散研究
    6.1 背景介绍
    6.2 体系搭建及力场参数
    6.3 结果展示
        6.3.1 水分子填充纳米管长度随时间变化
        6.3.2 管口水分子势能差异是管口效应的主要原因
        6.3.3 毛细扩散速度与管口水分子势能梯度之间的关系
        6.3.4 管口水分子的偶极指向分布和氢键个数的径向分布
        6.3.5 双壁纳米管内外管半径差对毛细扩散速度的影响
        6.3.6 电荷修饰对水分子毛细扩散速度的影响
        6.3.7 单壁纳米管中水分子的动力学特性
        6.3.8 两种不同的Plug设置对水分子毛细扩散的影响
    6.4 本章结论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内容提要
    7.2 论文总结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快照式视频光谱成像系统仿真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2.1 传统光谱成像技术发展状况
        1.2.2 计算光谱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光谱成像系统原理
    2.1 信号采样方法
    2.2 光学元件分析
        2.2.1 望远物镜
        2.2.2 棱镜的分光原理
    2.3 PHI系统原理
    2.4 CASSI系统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均匀分布狭缝阵列编码光谱成像系统原理和数学建模
    3.1 均匀分布狭缝阵列编码光谱成像系统原理
    3.2 均匀分布狭缝阵列编码光谱成像系统数学模型
    3.3 PHI系统与均匀分布狭缝阵列编码光谱成像系统对比
    3.4 CASSI系统与均匀分布狭缝阵列编码光谱成像系统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均匀分布狭缝阵列编码光谱成像系统仿真与分析
    4.1 数值仿真参数
    4.2 三种光谱成像系统仿真
    4.3 光谱数据立方体恢复
    4.4 能量和灵敏度的差异分析
    4.5 光谱数据恢复结果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均匀分布狭缝阵列编码光谱成像系统实验验证
    5.1 快照式视频光谱成像识别一体化样机
        5.1.1 快照式视频光谱成像系统设计
        5.1.2 快照式视频光谱成像系统样机
    5.2 关键元件分析
        5.2.1 均匀狭缝阵列元件分析
        5.2.2 组合棱镜色散元件分析
    5.3 系统传递函数
    5.4 系统信噪比
    5.5 光谱分辨率测试
    5.6 对外成像和初步应用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对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存储系统中的Snapshot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压缩感知的光谱成像系统和重构算法研究[D]. 陶陈凝. 浙江大学, 2021(01)
  • [2]软件使用手册本地化英译中翻译实践报告 ——以Azure为例[D]. 于承志.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3]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设计与实现[D]. 詹建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面向快速响应网络场景的区块链存储机制研究与优化[D]. 郭腾.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MASAR在HIRFL电源数据快照及数据恢复上的应用[D]. 景荣.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6]Fabric区块链系统事务执行性能优化技术[D]. 许沁琪.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1(09)
  • [7]快照式微透镜阵列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于昌本.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8)
  • [8]单链DNA在氧化石墨烯上吸附的理论研究[D]. 马慧姝.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1(01)
  • [9]碳纳米管间水分子扩散与操控的理论研究[D]. 鲁扬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1(01)
  • [10]快照式视频光谱成像系统仿真与验证[D]. 徐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1(01)

标签:;  ;  ;  ;  ;  

存储系统中的快照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