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素养与计算机文化教育

高校信息素养与计算机文化教育

一、信息素质与高校计算机文化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郑木莲,张金昊,田艳娟,李洪印[1](2019)在《沥青材料微胶囊自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微胶囊技术在材料自修复领域应用逐渐频繁,但在我国沥青路面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介绍微胶囊自修复机理、制备方法、性能表征及微胶囊-沥青复合材料自修复性能评价方法,并指出国内外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研究重点应为研发多功能、无污染微胶囊,深入分析自修复机理,探究微胶囊在路面内部受力状态,设计可模拟实际路面情况的微胶囊-沥青复合材料自修复性能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为将其推广到实体工程中奠定基础。

庄庆华[2](2019)在《计算机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评《计算机文化》》文中指出由(美)琼·詹姆里奇·帕森斯编着,吕云翔译着,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文化》一书不仅是国外高校的重要计算机专业教学教材,还被广泛地应用到高校其他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该书涉及的计算机知识较为丰富,对于读者而言更是一本百科全书。该书在培养读者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书不论是从整体结构还是内容方面都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机科学的广度,又兼顾了相关主题的深度,同时还紧随计算机科学时代发展趋势。因此,《计算机文化》是一本重要的计算机教学与学习的工具书。

胡瑞娇,钱林红[3](2019)在《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因此熟练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相关知识十分必要。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而"微课程"将革新传统教学与教研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介绍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培养目标与教学现况,设计一种"微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

冉祥金,张伟红,王玉[4](2018)在《地质类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针对该课程存在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提出针对地质类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的教学思路以专业知识作为教学案例。实践证明,新的教改思路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兴趣,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王龚[5](2017)在《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以S师范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TALIS(教师教学国际调查)调研数据显示,上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各项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均高于国际平均值的,而在促进学生使用信息互联网技术完成学习项目或作业这一方面却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同样的,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结果中也发现上海学生在数学成绩、阅读成绩、以及科学成绩三个科目中均排名第一,但在计算机的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却只能屈居第六。显而易见,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高低与教师对他们的培养是分不开的,而教师要培养学生首先需要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亟待提高。2015年1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首次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教育法》。2016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提出“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到师范生培养和教师、校长的考核评价体系。”国家从立法层面和政策层面双管齐下着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努力补齐短板。无论是新教师培训还是师范生职前培养,都迫切需要构建出一套适用于培养未来卓越教师信息素养的系统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在职前培养阶段提高未来教师在未来教学岗位上的信息化教学与科研能力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笔者先通过对基础教育在职教师及管理者的深度访谈,基本梳理了当前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建立起了以教师信息素养为母体的师范生信息素养教学的应然目标;同时以S师范大学为例,基于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及师范生现有信息素养课程大纲的研究,对在校师范生的信息素养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校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发展不均衡,总体水平较差,相较于初入学新生,三年级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没有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与卓越教师所需信息素养要求(师范生信息素养教学的应然目标)更是相去甚远。接着,笔者又基于对一线教师的访谈和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目标等。对师范生目前的信息素养课程进行了质性评价分析。综合以上研究发现,目前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的有效性存在疑问。通过进一步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目标滞后于技术发展(观念与技术滞后性);二是课程设置与学科间互不关联(课程及其内容的零散性);三是教师改革自身教学意愿不强(教学经验性)。基于文献研究和现状调研,本研究开始对现有的相关课程(包括信息素养课程、教育技术课程、学科教学论、教学实践课程等)进行重构,设计开发出了一套系统的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实现了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实训实践贯穿教学始终,并大大增加了师范生进行教学实践的机会。同时,浸入式的教学手段帮助师范生在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实践、研讨、反思能力均能实现螺旋式上升,让师范生具备在未来课堂教学中自由地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培养出的每一位师范生(未来教师)具备大数据时代“未来课堂”教学能力。同时构建了“师范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指标”对师范生学习情况进行评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评价指标”。依托以上两个评价指标,笔者建立了对本文所建构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评价体系。研究进一步提出了课程开发与实施阶段的相关保障措施,并分别从课程内容保障、课程选课保障、课程实施保障和课程环境保障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在环境保障中创新的提出《“成功课堂”(School University Cloudy Classroom即S.U.C.C.)行动计划》,这一未来课堂教学的合理推断,设计了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的未来课堂教学模型,融入并支撑起了课程实施的每一个阶段。本研究从课程实施的可行性与可信性的角度出发,选取了S师范大学中能够代表一个学段未来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进行课程实验研究,对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开发,并且依托于“成功课堂”第一阶段实施方案的支撑。在2016年11月实施了“成功课堂”第一阶段实验性授课教学案例,基本达成了预期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或得了参与教师和评价专家的一致好评。在该课程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对信息素养课程以及“成功课堂”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将进一步细化研究在“成功课堂”中开展的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并期待“成功课堂”伴随未来的卓越教师走向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引领未来的成功教育。本研究认为,伴随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高校师范生的信息素养课程已到了需要刻不容缓进行改革的境地。依托于“成功课堂”进行实施的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改革的案例,是结合上海本地基础教育发展情况与上海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理念和S师范大学的学校自身特色的成功实践案例。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后备力量,重新构建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水平,将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李军,刘明堂,于贵军,张卫建[6](2014)在《水利水电类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门水利水电类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水利水电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入门课程之一。水利水电类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首先探讨了水利水电类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特点,然后根据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授课对象,提出了"因材施教,重在实验,结合项目,培养素质",的指导思想,并从教学目标、分层次教学、信息素养、考试模式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改革思路。

谢膺白[7](2012)在《更新内容对提高西译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内涵的剖析,澄清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模糊观念和糊涂认识,明确指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分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三个层面的教育。找到了因模糊认识和糊涂观念造成的目前新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问题,提出了民办新建高校计算机基础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的改进的思路。

马国伟[8](2012)在《高校计算机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与教育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何使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必须要重视计算机教育的理论研究。本文从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着手,提出了目前计算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

张桂英[9](2011)在《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与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以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为例,通过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对比研究,揭示出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严重滞后的普遍现象,简要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刘晓玲,刘灵丽,欧阳霞[10](2010)在《计算机文化基础阶梯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学生、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师出发,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阶梯式教学方法。阶梯式教学方法的内容包括教学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阶梯式教学任务和目标并且优化教学课时和构建新老教师搭配的阶梯式师资队伍。最后分析阶梯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

二、信息素质与高校计算机文化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素质与高校计算机文化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沥青材料微胶囊自修复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胶囊-沥青复合材料自修复机理
2 沥青材料自修复微胶囊制备
    2.1 沥青自修复微胶囊制备工艺
        2.1.1 吸附包裹法
        2.1.2 锐孔-凝聚浴法
        2.1.3 原位聚合法
    2.2 微胶囊原材料选择
        2.2.1 微胶囊囊壁材料选择
        2.2.2 微胶囊囊芯材料选择
        2.2.3 乳化剂选择
3 沥青自修复微胶囊性能表征方法
    3.1 微胶囊形貌与结构
    3.2 微胶囊包裹性
    3.3 微胶囊抗渗性能
    3.4 微胶囊力学性能
    3.5 微胶囊热稳定性
4 微胶囊-沥青复合材料自修复性能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3)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2“微课程”在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1 传统教学与微课程教学应用实例
    2.2 传统教学与微课程教学特点对比分析
3 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微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3.1 教师活动
    3.2 学生活动
    3.3 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与微课程教学模式相互融合
4 结语

(4)地质类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质类专业特点
3 针对地质类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4 教学改革效果
5 结语

(5)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以S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信息时代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变革
        1.1.2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提高
        1.1.3 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的一体化
    1.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1.2.1 核心概念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公民的信息素养
        2.1.1 公民的信息素养及其构成
        2.1.2 公民信息素养教育
    2.2 教师的信息素养
        2.2.1 教师教育课程相关标准的比较
        2.2.2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2.2.3 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研究
    2.3 师范生的信息素养
        2.3.1 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特性
        2.3.2 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标准
        2.3.3 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
    2.4 师范生的信息素养课程
        2.4.1 课程目标分析
        2.4.2 课程内容分析
        2.4.3 课程实施过程与组织分析
第3章 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现状
    3.1 未来教师对信息素养的就职需求分析
        3.1.1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对未来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3.1.2 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建设的不足与缺失
        3.1.3 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目标与现实需求的差距分析
    3.2 师范生信息素养认知调查研究
        3.2.1 样本来源与数据收集
        3.2.2 师范生信息素养问卷编制
        3.2.3 调查结果
        3.2.4 分析与讨论
    3.3 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现状分析
        3.3.1 当前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大纲
        3.3.2 信息素养课程质性评价数据收集
        3.3.3 信息素养课程质性评价分析
第4章 师范生课程体系的建构框架
    4.1 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目标体系建构
        4.1.1 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4.1.2 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目标确定的原则
        4.1.3 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4.1.4 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目标体系
    4.2 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模块构建
        4.2.1 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4.2.2 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4.2.3 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实效性分析
    4.3 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构建
        4.3.1 师范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4.3.2 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4.4 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开发的保障机制
        4.4.1 确立高校中小学联动的开发机制
        4.4.2 指导与加强信息素养课程开发的过程管控
        4.4.3 提升信息素养课程开发的质量保障能力
第5章 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实验——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5.1 小学教育专业信息素养课程内容开发
        5.1.1 教师信息素养基础课程单元
        5.1.2 教育技术课程单元
        5.1.3 信息化学科教学课程单元
        5.1.4 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训课程单元
    5.2 小教信息素养课程组织与教学技术
        5.2.1 小教学生学情与特点分析
        5.2.2 小教信息素养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
        5.2.3 小学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方法
    5.3 小教信息素养课程实施的优化
        5.3.1 校本实训基地及类型
        5.3.2 课程教学与技术整合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实施的策略与建议
        6.2.1 转变教育观念
        6.2.2 优化培养途径
        6.2.3 完善课程体系
    6.3 研究展望
        6.3.1 未来展望
        6.3.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更新内容对提高西译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涵
    1.1 计算机文化基础
    1.2 计算机应用基础
    1.3 计算机技术基础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检验标准
3 新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
    3.1 成绩显着有目共睹
    3.2 问题明显突出尖锐
        3.2.1 观念错位厚此薄彼
        3.2.2
        3.2.3 无法满足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4 新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
    4.1 尽量压缩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
    4.2 尽可能强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
        4.2.1 文科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首选VFP数据库系统
        4.2.2 理科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首选C语言程学设计

(8)高校计算机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问题
    1.1 缺乏全面实施计算机文化教育的强烈意识
    1.2 缺乏超前的新技术发展观念
    1.3 缺乏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
    1.4 缺乏良好的计算机文化教育环境
    1.5 缺乏与计算机文化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标准
2. 成因分析
    2.1 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应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所带来的短暂的“不适应”
    2.2 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所对应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等的相对滞后

(9)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与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的对比分析
二、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设想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2.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
    3. 计算机选修课程教学

(10)计算机文化基础阶梯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改革的背景
    1.1 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致
    1.2 课程概念多, 实验课时安排少
    1.3 教师坚持“多讲少练”原则
    1.4 教学效果不明显
2 改革方案
    2.1 实施分层教学模式
    2.2 设置阶梯式教学任务和目标
    2.3 优化教学课时安排, 以实际操作和应用讲解理论知识
    2.4 构建新老教师搭配的师资队伍
3 改革的效果
4 结语

四、信息素质与高校计算机文化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沥青材料微胶囊自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郑木莲,张金昊,田艳娟,李洪印. 中国科技论文, 2019(12)
  • [2]计算机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评《计算机文化》[J]. 庄庆华. 中国科技论文, 2019(12)
  • [3]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胡瑞娇,钱林红. 软件导刊, 2019(11)
  • [4]地质类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冉祥金,张伟红,王玉.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14)
  • [5]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以S师范大学为例[D]. 王龚.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2)
  • [6]水利水电类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 李军,刘明堂,于贵军,张卫建. 科技创新导报, 2014(25)
  • [7]更新内容对提高西译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影响[J]. 谢膺白. 价值工程, 2012(21)
  • [8]高校计算机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J]. 马国伟. 网友世界, 2012(02)
  • [9]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与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对比研究[J]. 张桂英.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1(01)
  • [10]计算机文化基础阶梯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 刘晓玲,刘灵丽,欧阳霞. 计算机教育, 2010(22)

标签:;  ;  ;  ;  ;  

高校信息素养与计算机文化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